从三个方向看2教案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三个方向看2教案

从三个方向看2教案 篇1

由于我们生活的空间是三维的,因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从立体图形开始的。通过对前面内容折学习,学生已体会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丰富的图形,现实生活中的物体通过图形呈现在我们面前。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空间立体图形可以展形成平面图形,平面图形可以折成立体图形;为了认识立体图形的内部可以用平面去截,得到截面。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图形,处处有数学。而学会从三个方向看不但使我们能对事物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且有助于空间概念的建产,几何直觉思维的培养,为将来学习几何打好基础。所以本课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经历从不同方向到从三个方向观察几何体的活动过程,感受从不同方向看可能会看到不同的结果。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数学思考

人们生活在三维立体空间,如何用平面图形刻划出所看到的立体图形。解决问题

尝试表达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知道直观图与视图的区别。能识别简单几何体的三个视图,并能通过个案(画盒子的三个视图)总结出物体三个视图的画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物体三个视图的合理性与现实意义。体会从不同方向看的必要性。实事求是,辨证,客观地评价所看到的事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方向看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并能识别物体的三个视图。

教学难点:画出物体的三个视图。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险究性的学习,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富有创造性和好 奇心的特点,仔细观察,大胆表述,自觉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投影、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降低难点。

教学媒体及工具:电脑、投影仪,长方体、圆柱、四棱锥等模型。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以奥运会这一极富现代气息的内容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1:观看奥运会上郭晶晶一个跳水动作的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看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活动2:展示三幅画面,为解决问题而进行角度的选择,从而知道从不同方向看的必要性。

活动

3、学生例举生活中的事例。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活动

4、引导学生思考从几个方向可看清一个物体。组织猜谜游戏以说明从六个方向看可看清一件物体。从观察长方体饼干盒哪些面相同进一步引导得出:对于规则的物体或几何体,从三个方向看就行了。引出课题。

(二)从三个方向看

活动

1、让学生从三个方向观察一个身边熟悉的物品,例如数学书。活动

2、让学生从三个方向一一去看长方体、圆柱、四棱锥,并说出看到的图形。

活动

3、同桌合作,将长方体平放在左侧,圆柱立放在右侧。从这三个方向观察它们的组合图形,同桌交流。请学生用语言表达出他所看到的图形。活动

4、将四棱锥放在长方体、圆柱之间。请学生想象,从这三个方向会看到什么图形。然后动手操作,以验证想法并在小组内讨论。进一步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及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的能力。

(说明:通过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物体的三个视图

介绍物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练习

1、识别物体的三个视图。

练习

2、从不同位置看同一个物体,视图不同。进一步辨认物体的视图。(让学生体会三视图的现实意义,感受从空间物体到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让学 2 生学会识别图形。)

(四)画物体的三个视图

活动

1、以长方体礼品盒为例,让学生设计视图的画法。画好之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推选出一位同学的作品作为小组的代表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请某个小组上来展示,并请其他小组给予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并上来修改。总结出视图中线段的长和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也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及勇于表现自己的能力。

活动

2、给礼品盒装饰了两根彩带,视图上会有什么变化?(巩固三个视图的画法)

活动

3、动手摆放小正方体,并画出它的三个视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画图能力。)

(五)小结与思考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讨论)

2、教师小结。

3、欣赏苏轼的《题西林壁》,更深层次体会到山美!诗美!美在何处。

(六)请同学们课后收集生活中的视图,了解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附:教案设计说明

“从三个方向看”一共有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感觉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必要性和科学价值,认识物体的三个视图,发现从空间物体到平面图形的转换规律,最终达到会画简单几何体的三个视图;第二课时是由物体的三个视图想象出几何体的立体图形,是从物体的三个视图到空间立体图形。这里是第一课时的教案设计。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节课创设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奥运会的有关内容情景,新颖、生动,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以旺盛的精神、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在情境中思考,在情境中领悟,生动活泼地投入学习。

通过欣赏运动员跳水动作的录像和另外三幅学生感兴趣的比赛画面,巧妙设疑,学生轻松解答。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事物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发展几何直觉,感受到从不同方向看的必要性。接着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和数学密不可分。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想看清一个物体要从几个方向去看?学生根据直觉或经验答出从六个方向可看清一个物体,给予肯定,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组织简单的猜谜游戏,既验证了答案的正确性,同时又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引导得出:对于规则的物体或几何体,只 需从三个方向看。引入过程流畅自然,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二、数学实验,感觉新知

从学生熟悉的规则的立体图形入手(例如观察数学书),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师通过由单一立体图形到三种立体图形的研究分析,由浅入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知觉思维。活动过程中,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加强了沟通,消除了隔阂,潜力得到了发挥。并且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结论,比较直观、形象,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师生合作,认识新知

在观察物体并能表达出所看到的图形的基础上介绍物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为巩固所学概念,设计两个练习,分别是由物体得出三个视图和由视图想像观察的方向,难度有所递增,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渗透二维平面图形和三维立体图形之间相互转化的思想,经历从空间物体到平面图形转换的活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三个视图的现实意义。

四、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动手实践,交流合作,探索物体三个视图的画法。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一过程,根据直觉画出物体的三个视图,然后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步完善,进面发现三个视图之间的相互联系,揭示规律。在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实践操作,运用规律

给礼品盒装饰两根彩带,思考视图的变化,降低难度,让学生体验成功。带领学生动手摆放正方体,按要求搭出组合图形,并画出它的三个视图,以此为基础,变化图形,比较视图的异同,最后提问如何变化图形,可使视图达到某种改变,引导学生逆向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回顾总结,升华规律

从三个方向看2教案 篇2

★ 方法一:先根据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图摆出几何体,再画从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图。

★ 方法二:先根据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图确定从正面和左面看它的图形的列,在确定每列方块的个数

注意:我们通常采用

练习与巩固

一、选择题

1、下面视图中不是图中物体的视图的是().

2、由若干个相同的小立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搭成这个几何体的小立方体的个数是()

A.

3B.4C.5D.6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3、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球的主视图是圆B.球的俯视图是圆

C.球的任何截面都是圆D.以上说法都不对

4、仔细观察下图所示的两个物体,则它的俯视图是()

正面 A. B. C. D.

二、应用题

从三个维度看《游园不值》的教学 篇3

窦桂梅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寥寥几句的古诗怎能做到别有洞天、独辟蹊径?以自己的功底,面对传承千年的古诗,我常心生敬畏。十多年前,曾上过一次古诗的公开课教学,之后一直不敢碰它。这次,要领着教师研究“古文、古诗、古代故事”的教学,必须“身先士卒”。

下面,结合清华附小制定的“语文课课堂评价标准”(见后面附页)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连同备课时的意图和想法,谈谈。

“温度”——

1、教师的准备

教材是沉睡着的。教师的教学,就是把教材中沉睡着的情感唤醒,融入自己的性格性情中,成为教材与个人的综合体来到学生面前,进行“碰撞”,从而使教材的一花一沙“生成”孩子的世界和天堂。可见,教师从《游园不值》中提取一份精神状态,带着自己渴望共鸣的饱满情绪,这当属上好这堂课的最好前奏。

古诗应该怎么讲?没有一定之规,但也决不能墨守成规。以前学古诗,常用四部曲教学法:解诗题——理解诗意——创设情景——体会感情。这没有错,但我要通过推敲方式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解意”的形式外壳上,更要实现和诗人“游园”路上的精神相遇。就要求教师以自己的“入境”状态为学生“造境”。

“境”怎么造?首先,教师外在的教态要尽量亲切自然。我是东北人,性格比较直爽,话语习惯也带有北方人的豪放气派。但我尽量追求诗意的婉转,语气一定放慢,遣词造句力争充满美感。从效果上看,达到了。有人说我的语言有吸引力、感染力——这是语文本身的魅力,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对这首诗“气韵”有所把握。教师在课堂上始终应当有漫溢的激情,这激情有时候是慷慨激昂的,有时候又应当是润物无声的,可以说,这节课试图在浅吟低唱的几番涵咏中,使课堂散发出文学的、理性的,同时又有启发的、激励的,多样的语言与情感气息。

2、学生参与

这堂课是否实现了学生的全体参与,全面参与?在这方面,我在努力。

当然,公开课的问题就是不了解学情。不知道哪个问题应该叫什么层次的学生来发言。

这个班的学生,我没有事先见面,为实现学生的“生成”,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教有热情,谆谆善诱;学生有兴趣,求知欲强。这就需要有些地方我和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调整和调动。教学中尽量不叫那些总发言的学生。不过,我发现自己说的多,感觉学生的发言不解渴,就想补充几句。如果知道这个班的学情,就会叫“这个”学生示范,然后“那个”学生强化。比如,让学生扮演叶绍翁和我扮演的园主人对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实际上这个环节在说“诗意”)。要让一个好学生说,再让一个中等的学生说,再让一个“弱”的说——这样,就把“对话”落实了。可惜,心中想的因无法了解学生而落实不一定到位。但还是能看出学习的过程很真实,学生在感觉、在感受,在一点一点往上“走”。

另外,在争取学生参与面的最大化的同时,我注重了对学生习惯的培养。比如课堂上,在学生动笔的时候,要求学生眼离书本一尺远啊,说话要站直啊,表达要完整啊等。这里有隐性的习惯,有看得见的行为习惯,这些都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

广度——

1、教材拓展

教师是否能够找到教材的空白点、延伸点、能力点、挖掘点,体现出语言与文化上的积累意识,是语文课应想尽办法达成的责任。教学古诗,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所示的一首古诗上,延伸出的内容往往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课上,拿出贾岛的两首诗,一首《寻隐者不遇》,同时引出那些与“不遇”相关的古诗和古文,进行同步组合;另一首《题李凝幽居》,引出“推敲”的典故,借以更好理解诗中的匠心独运。还有,陆游写杏花的两首诗、及“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把《雪夜访戴不遇》的文章放进去,帮助学生提升对《游园不值》的内涵。海纳百川,凡有利于学生者皆为我所用,我在想尽办法延展,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和深化课文。

2、课堂整合

怎样有效的运用课件和音乐?课件要唯美和古典一些,幻化出一片纯美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和《渔舟唱晚》加入,前者感受春天的旋律,而后把《游园不值》诗词填进这个旋律中唱出来;后者体会诗的古韵,让孩子找到古诗平仄的语感,然后,在进一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用音乐的感觉再读。

另外,我努力在用手势的“指挥”、肢体语言的配合,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美。当第二次配乐学生再读的时候,感觉好了起来。以我无声的肢体“语言”作引导,孩子们朗朗地美读起来。也许,你会发现,这次的古诗原来是孩子们唱出来的!

插句题外话。关于“背诵”,我们只要求学生背,忘了引导学生诵。背完了就等于学完了。这首诗和别的古诗有什么关联也不琢磨。今天一首,明天一首,背了一大堆,生吞活剥、大多消化不良,当无法和学生的生活和心灵连起来的时候,便都忘了。而诵里有节奏,有美感,有思考。诵读时,平仄中一定要读出重音的高低,语气的快慢。我们教师光让孩子大声读,没有诗感。所以,平时,这方面我们要加强。

深度——

1、教材解读

这节课究竟要走向哪里?这就涉及到古诗本身的问题了。研究古诗文,不仅要研究古诗文本身的特点,还要体会内在的思想和特殊性。原来教学停留在意境上,我们是否在努力提升到“意象或意向”里面呢?就是说,原来我们的教学讲究诗的感情,是否忽略了和诗人实现的精神同构?宋诗和唐诗的区别究竟怎么不同?通过阅读,我发现,宋诗与唐诗的不同(详见笔者《不遇中有遇》)。那么,我就要定位宋诗和唐诗的这个区别的点上,思考这样背景下教学的问题这就要寻求一个突破,在原来的意境的教学上,追求意向的定位。在这堂课中,我就是从意境情境创设中走向意向,揣摩诗人的意图,寻求在精神上的同构。

于是,我教学本首诗,不仅仅停留在春天或园林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体会诗人心情,更要体悟诗人的心境。于是,主题就在“不值”上做起了文章。围绕“不值”来讲——诗人在“不遇”遇到了什么?诗人是怎样对待遇到的这些景物的?诗人有没有必要进园子?有没有必要非要见园主人?课,就这样展开了。在“不值”这个主题中,获得“不遇中有遇”——就是这节课的眼睛,就是靠近诗人内心。要让学生知道,读这首诗不仅仅会感觉到春景的盎然生机,同时没有进园,反而却获得一种快慰,获得永远的留在心中的定格的永恒,这才是更大的收获。从效果来看,学生是接到了诗人的“地气”的,自己也有了“灵气”——水到渠成,获得了精神陶冶和人文启迪。

我在给数学教师讲的时候,有老师在评课中写道:“原来,吃亏就是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虽有遗憾,但只要注重过程就能获得圆满”等感慨。还有许多教师不断地念叨“不遇中的有遇”。看来,我们挖掘教材,重新建构,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手段,让学生获得启迪的时候,也使老师们等到同样饱满的精神收获。这“不遇和有遇”,不就是人生的哲学和智慧吗?给孩子种下这颗种子,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再为之平添感悟,但愿,他(她)能开出美丽的花儿来。

2、学生能力

学生语言表达是否体现了完整丰富,灵活且有感染力的提高过程?思维是否独特深厚且有独特见解?我觉得在独特见解上孩子还是有的,例如孩子说诗人对红杏的感情——就是一个“关”与“出”;一个“一”与“满”。有学生说,这“一关”,而后“一出”,不就说明红杏的力量么?又有一个小女孩马上说:“有顽强的生命力。”当学生把陆游的“遮”和“关”比较的时候,已经完全理解了,审美意义上陆游的“遮”被叶绍翁的“关”给超越了。还有个小孩说用“印”而不是“踩”,体现了诗人对苍苔的爱怜,——多好啊。这个“印”是留在苍台身上的。这就可以把“屐齿”讲出来。所以,我顺势讲到了关于“木屐”的文化,孩子们呢,也能“顺杆爬”,把自己的见解,加上很有深度的感受说出来。有个学生说,“一”就是“满”。这里就涉及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的哲学问题。当然,通过:“三枝红杏出墙来“,十枝„„”这样对比,孩子获得了关于“一枝”红杏的独特审美感受,以及因了这一枝红杏想象到的“春色满园”。关于为什么“不值”,我用《雪夜访戴不遇》来搭桥,孩子马上把“何必入园”和“何必见园主人”体现出来了。

这里,我还想说点儿题外话。有老师说,为什么那些“差”学生换个老师上课就爱发言?我看,除了该生感到新鲜之外,我们在平时要经常换“眼镜”看他们。要求他们,还要告诉他们,还要想办法发挥他们的作用。语文过程是常时间和学生在一起,不断的浸泡语言以及感情的过程。他们在说话的时候,教师的心要敏感起来,比如有个学生说红杏的“欲望”,我马上反映过来,告诉他不是“欲望”,而是“渴望”。有的同学说话为什么没有感觉,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关键对语言不敏感,不敬畏,没有审美。孩子没有温情的话陪伴终生,你可以想象她(他)多么凄凉。一句话,我的意思是想通过语言文字,让我们的孩子温柔起来,温情起来。如诗人对园的“怜”,对普通的柴扉都要“小扣”啊——这是怎样的怜爱与怜惜?所以,我们要让自己的学生会说话,这就相当于给了他一对翅膀,他会更全面,他能够凭借于此飞翔起来。

3、教学设计

教学预设是否由浅入深?是否还能深入浅出?

第一步,与文字相遇。就是游园所见。把所见的通过画面,通过朗读眼前有“像”。对于诗中的“字”要有重点地推敲,不能面面俱到。如“小扣”,“久”,为了教学的需要,课中没有进行再推敲。而“怜”与“嫌”进行了推敲。“怜”里不仅仅是爱之情,还有惜之意。学古诗不点化,不品一品,嚼一嚼,就如水上浮萍。所以,整首诗围绕“怜”来推敲诗意,体会“怜”里深深的爱恋。再有,通过朗诵,读出七言的韵味。读“苍苔,柴扉,红杏”,细听,你会感觉春天就在脚下,春天就在眼前——正是风景这边独好。

第二步,与文学相遇。古诗中的每一个字浓缩的都是精华。诗歌要去涵咏、推敲、比较,而不是训练。真正地去感觉,让孩子们体会,因此要再造人物形象,这便走向了文学。让红杏说话——这一环节,通过口语交际,来体会杏的形象。红杏呢,也许是诗人心中美丽的女子。现在都把一枝红杏出墙来演变成婚外恋了。叶绍翁肯定也有这种可能:是去见心爱的人,来的时候都那么小心翼翼。红杏出墙,那是你的心,是向着我敞开,足矣。当然,园主人不一定是女子。园也可能是园主人或诗人精神的家园,那枝红杏代表的就是自己的心。因此,对“红杏出墙”要理解成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美好的向往。当园内、园外红杏和花草;园主人和诗人对话之后,我们还要在热闹中走向宁静——其实什么没有都没发生。让学生想象春色满园,热闹完了后,要收到心里,美美的沉淀在心里。在音乐的陪伴中,成了美好的回味。

第三步,与精神相遇。研究“不值”中的“值”,即“不遇中的有遇”。前面画龙,在结尾处“点睛”。先抓春景,再抓情感最后落脚“不遇中有遇”,给孩子们种下一棵种子——人生遇到挫折时,会想到:缺憾就是幸福的滋味。人生哪有那么多完美的事啊,叶绍翁如果进入园中,那份永远的美好就破了。只有,永远的渴望才会幸福一辈子。这些都是人生的平衡。人要太完美,想要干什么都要实现,这人生就没味道了。

适度与高度——

最后,总体上看,温度、广度和深度,这三者的关系,是否做到了比较巧妙的关联,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学习得轻松愉快并有所得。整体教学效果明显不明现,在某项或某点中有没有创新,教师有没有个人的突出特色。尽管不一定完美,但在整体上应达到一定的高度。

感言——

这是评价表中最后的一个部分。可以谈亮点,也可以说疑点或缺点。比方说,这堂课哪一点对你启发最大,对你今后的教学最有提高和触动;哪一点存在问题,需要改进等等。边听边记、信手拈来,是第一时间的真实感悟,对教者和听者都是一个提升。

“命运给我关了一扉门,我要努力打开另一扇窗,就象红杏一样。有了生活、情感,教学才有了他的意义。”——这是我们学校一位教师的感言。

“光‘感’不悟,不成。不如古人,古人学的太少了,闭眼冥想半天,推敲一词可以好几天。我们的孩子学的太多,我们要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效率,所以,该讲的还要讲。”——这是一位教师的感言。

“关于老子的‘道生一’的哲理是不是太难了,要思考如何让课堂努力达到高度,但尽量要适度。”——这是又一位教师的感言。

从三个方向看2教案 篇4

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前面我们说过:“没有差劲的员工,只有差劲的管理者”。在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中,如果年老的长老不是“睁只眼,闭只眼,只念阿弥陀佛”的话,也就不会造成没水喝的局面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问题,管理者应该从规范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两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讨论规范化管理

第一,将需要做的事情全部列举出来,如挑水,洗衣服,砍柴、做饭、扫地、接待客人、念经等等,然后,规定值日制度,规定每人多长时间轮换一次挑水。这相当于进行目标管理。

第二,规定每天必须挑水多少担,为了防止有人在挑水时投机取巧(比如说,用比原来更小的桶去挑水,或者每次只挑半担水),要对挑水桶的大小作出规定,并且为了在检查时不会发生争议,必须规定水桶中的水离桶沿最多不能超过多少公分,

而且不只是挑水,其他事情如做饭、扫地等也有相应的标准和制度。这相当于做工作分析,写工作说明书。

第三,在建立了这样的制度后,就必须对所有负责某件事的和尚进行检查、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如表现优秀者可以放假去山下玩。这相当于薪酬福利和绩效考核。

各组织内人员的管理和长老对和尚的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必须在组织内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淘汰,明确工作职责,进行绩效考核。虽然惰性、逃避责任等都是人性弱点的表现,但如果组织将合法利己作为主流价值予以大力提倡和鼓励,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员工就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而努力工作。因此,如果有了明确的工作职责,员工也完全按照其要求做了,就应该使其得到相应的薪酬福利,表现突出的员工还可得到承诺的奖励和晋升等等。具体做法是进行“工作分析”(或称岗位分析、职位分析),使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说明书”,起到明确工作职责的作用,也为管理者对他们的绩效考核提供了依据。

再来讨论人性化管理

从三个方向看2教案 篇5

正如Ray Ozzie所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变革时代(参考阅读:「CSDN总编观察」解读摩根士丹利报告:十问互联网),因此关注技术趋势至关重要。

临近年关,各种媒体和机构也纷纷发布了各种趋势分析报告,讨论可能对明年以至未来将产生影响的技术动向。之前我们已经报道过Gartner发布的“十大战略性技术”,包括云计算、移动应用和媒体平板、社交交流和协作、视频、下一代分析技术、社交分析、背景感知计算(Context-Aware Computing)、存储级内存、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基于结构的基础设施和电脑(Fabric-Based Infrastructure and Computers)。

11月23日,ReadWriteWeb发表文章,总结了Forrester、Gartner和ZipThink三家咨询公司的相关趋势报告。

Forrester

Forrester的趋势报告名为“The Top 15 Technology Trends Enterprise Architects Should Watch: 2011 To ”,归纳了15项企业架构师需要关注的技术。包括:

“Empowered”技术

SaaS和基于云的平台将成为标准

协作平台将以人为中心

顾客社区平台与业务应用集成

应用与业务流程移动化

视频交流(Telepresence)广泛使用

流程为中心的数据与智能

下一代商务智能(BI)成型,结合实时获取与无所不在、敏捷与自服务

分析面向文本和社会化网络

IaaS应用更加广泛

主数据管理(Master data management)成熟

敏捷和契合目的(Fit-to-Purpose)应用

业务规则处理和基于策略的SOA进入主流

BPM将支持Web 2.0

事件驱动的模式值得关注

智能技术管理

系统管理支持持续的虚拟化

IT使用规划和分析工具管理未来

客户端虚拟化无处不在

Gartner

Gartner则在近日发布了一个更短的列表,认为云计算、社会化计算对企业的`影响、背景感知计算、基于模式的策略将改变IT和各行各业的面貌。

ZapThink

ZapThink主要关注SOA,它在8月份就预测了未来十年的趋势,总结出五点超级大趋势。

位置独立:SOA中服务的物理实现与位置本身无关

工作地点全球化:这个和Forrester的Telepresence类似

技术的平民化

深度协作

复杂系统工程

ReadWriteWeb

RWW自己也总结了企业IT技术的五大趋势:

各种软件应用市场(开放平台和移动应用商店)将继续涌现并增长

为了管理海量数据,分析至关重要

数据移植性

应用开发者平台:第三方开发者将成为企业转向云计算的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社会化平台层与面向Web的架构

总结

从三个方向看2教案 篇6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教学目的: 掌握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明确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学时分配:4学时

重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难点: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

讲授内容: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代发展的要求

1.时代主题由列宁、毛泽东时期的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2.战后逐步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使当代世界发生了变化

邓小平理论是根据中国国情,在抓住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回应时代发展提出的挑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苏东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

1、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1978—198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的十二大的召开。

2、邓小平理论的逐步展开,形成轮廓的阶段(1982—1987)党的十二大的召开——党的十三大的召开。

全面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石: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4、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和体系化阶段(1987—1992)

邓小平1992年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形成。

四、理论创新的范例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1、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具有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其理论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全部理论观点都有一个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理论观点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

一、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第一、邓小平理论在其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

(1)这一理论的依据和所坚持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

(2)这一理论在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它所坚持的基本原则,他们强调的基本理论,都源于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同发展、创新辨证统一起来,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新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等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新判断

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新体系。

二、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在新的实践中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高举邓下平理论伟大旗帜,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想前进。

练习思考:

1、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什么?

2、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背景和形成过程,初步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体系、内容和重大意义。

学时分配:4学时 重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背景。

难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系和内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当代世界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

1、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

⑴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⑵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日趋明显——美、欧盟、俄、日、中、发展中国家,但多极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⑶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⑷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

三、党的发展变化对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⑴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⑵党的干部队伍处于整体性的新老交替时期。

⑶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四、党的八十多年历史经验的总结

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的历史、世界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积极探索(1989-1999)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明确提出和阐发(2000)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2001)

“七一”讲话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 体系的形成(2002)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是其重要标志。明确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的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准确的反映和概括(2003-)以2003年6月,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学习纲要》为标志。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2.“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

第一、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第二、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和旗帜。

第三、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第四、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总之,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者密切相关、辨证统一,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传的统一的科学体系的主要表现在:

(1)具有共同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2)具有共同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3)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鲜活的时代内容;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3.准确第把握了当今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 4.加深了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规律的认识;

5.形成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指南

二、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练习思考: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2、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3、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4、为什么说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第三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教学目的:了解邓小平在重新恢复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确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学时分配:4学时

重点:实事求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

难点: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

1、毛泽东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的贡献:第一次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使中国共产党摆脱了教条主义带来的精神枷锁,实现了一次大的思想解放。

2.邓小平恢复并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处于历史的紧要关头,要不要重新恢复党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改变“两个凡是”彻底的进行拨乱反正,成为我们党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1978年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在重大的历史关头,为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大会上,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工作转移的重要决策,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

——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的南方讲话

3.江泽民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江泽民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结合起来,在世纪之交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而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有“”三疙瘩吧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第二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一、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首先,解放思想是把思想从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次,解放思想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 问题;再次,解放思想是为了拨乱反正,推动和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世纪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达到实事求是的桥梁和基本途径,解放思想则是社会实践的根本要求。

二、实事求是必须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事求是必须尊重生产力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完成。

2、尊重实践必须尊重群众。要做到尊重群众,首先要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尊重群众还要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

3、三个有利于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第三节 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一、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它不仅来自实践,而且始终是指导实践、又在不断实践中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特性的客观要求。

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理论和工作能否与时俱进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 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二、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1.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2.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3.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练习思考:

1、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包含哪些基本要求?

2、为什么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3、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大力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如何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目的:了解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学时分配:4学时

重点: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揭示。

难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一、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根本问题。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1980年,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念。1992年2月南巡讲话时,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清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重大意义

1.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2.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在政治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发生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2.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决定了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各种问需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⑴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关键是靠发展生产力。

⑵从国际局势看,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3从国家统一来看,坚持“一国两制”方式,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⑴高度重视发展,把发展作为执政党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表现。

⑵高度重视发展,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本质。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及其重要而又紧迫的发展自己的任务。中国面临的问题很多,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是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只有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生产力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愿望,党的执政地位就不断巩固,强国富民的要求就能不断得以实现。

三、断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最决定性的因素

2.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妥善处理好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 练习思考:

1.为什么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2.怎样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3.阶段。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 4.为什么说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教学目的: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容。学时分配:4学时

重点: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内容

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关于中国国情的新判断 第一阶段,从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产生阶段。

第二阶段,从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到1987年十三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阶段。

第三阶段,从十三大到十四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得到丰富发展的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

它有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初级阶段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九大动态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逐步摆脱不发展阶段,基本上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1956年算起,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都属于初级阶段。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过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果断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政治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3月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邓小平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已具雏形。

1987年7月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年10月召开十六大,对这条基本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根本所在,也是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二、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四、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五、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准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1)个中心、两个个基本点相互贯通,不可分割,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2)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3)在实践中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 2.在实践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四、第二,必须把“一个中心”和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1.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

党的纲领包括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两部分。党的最高纲领是指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也称党的最高理想;党的最低纲领是指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制定的最近目标,又称基本纲领。

我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无论在任何时期,我党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为实现这一目标,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级阶段的最低纲领或基本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

2.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而奋斗的统一

能否把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有机统一起来,是事关革命、建设和改革成败的大问题,而真正把二者统一起来,必须做到如下两点:

第一,必须立足于现阶段最低纲领的实际,全面深刻认识最高纲领。第二,必须着眼于实现最高纲领的未来,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最低纲领。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 参考文献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一、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不平凡的历程

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践所积累的宝贵经验

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系统和深刻地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概括为10条:

第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第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第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六,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 路。第八,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第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第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2.党的基本经验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长远指导作用 练习思考: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是什么?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3、如何理解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4、党在今天的最低纲领是什么?它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教学目的:了解社会主义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特别是关于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

学时分配:4学时 重点:“三步走”战略

难点: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2、“小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五大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总体上达到小康社会

总体小康的特征: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

第一、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第二、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第三、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第四、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

第二节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 新型工业化路子。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

第一,这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做出的重大决策。第二,这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第三,这是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

3、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优化升级方向: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1、农业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第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二,农业关系到社会全局的稳定和发展。第三,农业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第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第二,积极推进城镇化啊,引导富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第三,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三、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上的政策变迁 毛泽东:均衡化发展 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 江泽民: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有利于全国可持续发展。

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振兴东北战略和中原崛起战略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2、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要性:

第一,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二,我国的客观经济条件要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三,迎接国际经济技术发展的挑战要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意义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 2.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一,把握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

第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是教育,核心是人才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证后代人的需要得到满足。

2、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二是持续性原则,三是共同性原则。

3、我国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技术水平落后的国家。人口多,自然资源总量消耗大;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更加剧了人与资源的矛盾。特别是由于我国经济技术比较落后,为了加快发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采取了以资源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大量损耗,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

练习思考:

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

2、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有什么区别?

4、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5、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基本原则是什么?

6、如何理解总体小康和全面建小康社会?

7、怎样认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8、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9、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目的: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内涵和实现形式,了解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学时分配:4学时

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难点: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

1、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中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⑴ 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发达的社会化商品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式。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⑶ 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第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第三,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第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都是方法。第五,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二者要结合。

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第一,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作为制度属性的传统观念,把他们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

第二,强调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必须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1.十四大进一步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坚决积极地推进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第三,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第一,我国是社会足以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题体;第二,我国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1、公有制经济的内涵:

公有制经济是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一,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资产和集体所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二,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三,要支持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2.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

第一,可以解决资金短缺、就业压力大的难题,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做贡献。

第二,拓宽了就业渠道第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第三,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占了很大比重,为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经济伴随着高度社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出现了集中与分散两种并行不悖的趋势。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主体 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其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其二,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其三,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这些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2.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分配原则

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处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3.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第三,建立最低保障与社会救助网络。第四,积极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第五,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六,合理确定社会保障范围、标准和水平。练习思考: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它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确立的依据是什么?

3、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5、如何理解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6、如何理解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格局?

7、怎样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教学目的: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征。

学时分配:2学时

重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难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相互关系: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所以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1.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第一、在阶级结构上,人民民主专政具有极其广泛的阶级基础。第二、在政党关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三、在概念表述上,人民民主专政符合我国国情,有它突出的优点。与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相比,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是:

第一、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第二、人民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利机关;

第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利机关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第四、其它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它监督,对它负责。

3.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现有八个民主党派,他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 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第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基本方针和多党合作的特点和优点是:第一、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参政党。第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共同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祖国统一,振兴中华而奋斗。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政权,参与国家十五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各民主党派都受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第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基本方针和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第四,政治协商的涵义是: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各方面的代表人士,在共同遵守宪法和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依据宪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享受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和地方事务、综合民族和地区为一体的自治制度。

5.扩大基层民主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

第四、政治体制改革是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2.政治体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尽心后。第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第三、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三、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第四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依法治国的根据是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2、依法治国的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其中,有法可依是前提,是对立法工作的要求,有法必依是核心,是普遍守法的原则;有法必依是关键是保障。

2、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一、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 第三、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练习思考:

1、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什么?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4、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内容

学时分配:2学时

重点: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内容 难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1.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2.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综合国力,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一个主权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文化、资源、外交 和民族的意志力、凝聚力等方面的实力和影响力的总和,是主权国家生存、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其国际影响力。它既包括物质实力和精神实力,也包括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3.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4.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形成的共同的理想和道德原

则;

第二,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团结的社

会环境社会主义文化可以保证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

力支持

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1、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

3、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培育起来的,为本民族成员共同具有的民族性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民族道德品格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是一个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塑造的五种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进根式带、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最突出的就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加强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

第三节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练习思考: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十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教学目的: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基本内容。学时分配:2学时 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难点:台湾问题 主要内容:

第一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形成和发展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1.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2.毛泽东、周恩来对台湾问题的思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祖国大陆混乱分裂的局面,我国从此进入了统一安定发展的历史阶段。1956年的四月,毛泽东提出了“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政策,表明了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愿望。进入六十年代,毛泽东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构想又游乐新的发展,指出:台湾只要和大陆统一,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大权都由蒋介石掌握。回顾历史,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成为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思想渊源。3.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

1978年底,召开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界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这些变化,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任务,再一次被郑重地提到党和国家的重要日程上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1979年1月,邓小平出访美国,他在向美国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对台湾的方针时,表述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构想。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叶九条)的谈话,具体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代表团时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一国两制”概念。从此“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正式成了我国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战略方针。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 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1.“一国两制”是实现中国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4.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

第二节 按照“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

“一国两制”提出后,首先被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1999年又成功地解决了澳门问题。

三、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练习思考:

1、试分析“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内涵义?

2、如何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

3.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方针政策是什么?

第十一讲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教学目的:了解邓小平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判断,概略了解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观看视频资料,答疑。重点: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难点:正确处理大国关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邓小平对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基本思想:

第一,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期的和平环境;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带有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表现;

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指和平与发展替代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的两个重大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二、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际形势的判断

第一,和平与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第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第三,新的世界大战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 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第二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外交政策的宗旨

1、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独立自主

3、始终坚持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第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第二,在国家利益中要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

二、开展全方位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练习思考:

1、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科学思想包含哪些基本思想

2、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什么?它主要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3、如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十二章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教学目的:了解邓小平的党建思想,了解党的性质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

学时分配:2学时

重点: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难点:腐败问题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建设和保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一、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二、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认输最多的依靠力量

三、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五、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第二节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一、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新时期我国的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基础上的,它已经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在我国统一战线内部,实际上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社会主义力量的联盟;一个是爱国主义力量的联盟。这两个联盟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内容。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22(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特点:一是具有广泛性、二是统一性、三是长期性和艰巨性。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形成

1、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它的“两个先锋队”作用上,即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和中国人民长期选择的必然结果。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 第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 第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第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正确调节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第四节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要求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十六大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任务:

第一,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第二,不断提高驾驭时常经济的能力; 第三,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第四,不断提高依法指正的能力; 第五,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三、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的基础,是加强党各方面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要坚决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遏制腐败现象,保证我们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练习思考:

1、为什么说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2、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3、试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特点。

上一篇:斗罗大陆的读后感作文下一篇:工程地质的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