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机关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政法机关(精选9篇)

政法机关 篇1

范围

政法机关主要包括检察、法院、公安、司法行政(含监狱劳教)、国家安全、反邪教部门、武警部队这7个部门。县级以上设有政法委员会(乡镇一级有政法委员),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国家安全等部门开展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特性

政法机关 篇2

一、从政法机关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来看, 原因是多方面的:

1.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 少数干警价值观错位。

政法机关权重责大, 政法干警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才能够抵御当前社会转型期间各种思潮的冲击。但在一些政法机关没有较好地坚持思想教育和政治学习制度, 对干警的业务工作抓得紧, 思想教育工作不到位, 一些单位政治学习制度流于形式, 几十年不变, 单调空洞, 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少数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落实, 治警不严。

在少数政法单位, 治党治警不严, 纪律松驰, 组织涣散, 在队伍管理上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个别单位和部门民主作风差, 对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不管不问, 放任自流。有些领导分管的工作, 其他领导不能过问, 形成各自为阵、不受组织约束和群众监督的“领地”。

3. 监督制约缺乏实效。

政法机关权力集中, 监督弱化、软化极易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从外部监督来看, 当前对政法机关的监督部门多, 监督形式全, 监督队伍大, 但在实践中监督主体各自为阵, 力量分散, 相互之间缺少信息沟通和协调行动的机制;政法机关的办事透明度不高, 监督主体无法充分了解监督客体的真实情况, 无法实施有效监督;政法机关之间的监督制约没有明确操作规程, 流于形式。从内部监督机制看, 尽管近年来制定了一些监督条规, 但缺乏系统、具体及操作性强、透明度高的制度规范。

二、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要以“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二次全会和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 紧紧围绕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结合政法机关的实际, 坚持从严治党, 从严治警的方针, 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 真正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政法机关的腐败问题。

1. 抓领导, 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抓好领导班子作风建设。

政法机关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程度, 决定着政法队伍党风廉政建设特别是反腐败工作的实际成效。一是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实行队伍管理监督领导责任制。各级政法领导干部要对队伍严格教育管理和监督, 对发生的问题承担监督领导责任。在队伍管理监督中, 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意识, 不能当老好人, 要敢抓敢管, 敢动真碰硬, 严肃认真查处队伍中存在的各种腐败问题。要将解决突出问题和研究长效机制结合起来, 积极探索政法机关反腐败的新思路和对策。

2. 抓查处, 真追实究, 着力解决执法、司法腐败问题。

查处案件是反腐倡廉的三项重要任务之一。政法机关要做到从严治警, 针对执法、司法腐败问题和现象, 抓住重点, 坚决查处。要大力查处索贿受贿、贪赃枉法等违法违纪案件。不论涉及到谁, 不论职务多高, 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绝不手软, 绝不姑息, 毫不留情地惩处以权谋私的腐败分子, 使其罚当其罪, 提高腐败成本, 以儆效尤。要坚决纠正瞒案不报、压案不查、查而不处、处而偏轻等问题, 切实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要彻底整顿法律服务、司法评估鉴定等重点行贿行业, 司法行政机关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彻底整治法律服务市场特别是律师队伍和司法评估鉴定队伍,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 对行贿者, 决不姑息。

3. 抓制度, 保证执法、司法权的依法行使。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预防和解决政法机关腐败问题的关键。要结合实际, 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一要继续深化执法监督工作制度, 整合监督资源, 形成监督合力。要大力推行举报、公示、暗访和舆论监督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对政法干警执法过程、执法环节形成有效监督, 一旦出现腐败问题, 可以得到及时发现和查处。四是要定期开展执法教育整顿制度。要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特别是干警执法不公、不严、不廉问题, 开展集中教育整顿。既要注重解决执法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更要注重解决思想上的认识问题, 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关于从严治党、从严治警的要求贯穿始终。当前, 要按照中央政法委的部署, 深入开展以“公正执法树形象”为主要内容的集中教育活动, 对重点问题要抓住不放, 彻底整改, 并逐件落实责任人, 严肃处理。同时, 要从行政执法、司法的薄弱环节入手, 有针对性地加强反腐败工作的制度建设, 堵塞漏洞。要狠抓制度的贯彻执行, 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摘要:当前政法队伍中的腐败问题依然存在, 少数干警的违法违纪问题还很严重, 直接损害了当事群众的利益, 影响了经济发展软环境, 败坏了政法机关的形象, 降低了法治的公信力,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努力加以解决。

政法机关 篇3

关键词:政法机关 财务管理 经费改革 提高效益

一、政法经费改革中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账务设置不够规范

目前很多单位对专项资金和基本经费混淆在一起,并没有设立专门账务,进行单独核算。甚至有的单位会计明细核算分类不准确,不够详细,致使经费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益都含糊不清。

(二)来往款项没有及时清理

有些个别政法单位往来款项没有及时清理,账面余额较大,而且财务人员变动频繁,交接不够清楚,导致很多来往款项原因不明的多年挂账,最后清收困难,形成坏账呆账。

(三)资金流动控制不严格

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有的政法部门公务招待概念不清,支出控制不严,导致超支现象比较普遍,从而使一些单位的招待费、会议费以及公务用车的车辆燃修费居高不下,资金流失。

(四)应缴款项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的实际工作当中,很多单位并没有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规定严格办理,对收缴的款项使用不够规范,而同时应缴款项的管理也不够严格,导致一些非税收入的部分于财务管理监督之外,这样比较容易致使坐收坐支此类违规行为的发生。

(五)涉案款物管理达不到规范

在执行有关案件款项的扣押冻结管理过程中,有个别执行人员对涉案款物随意处置挪用的现象,由于政法部门财务管理包括案件款项的管理,所以这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财务管理,此外,存在对涉案款物的结转账务、返还等记录不详细等问题。

二、如何加强政法机关财务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政法部门预算,强化其预算管理

首先要坚定目标、积极稳妥的研究定制科学合理的支出预算,在充分试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下,列出符合实际的基本预算定额,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其次对于“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要继续保障进行,在收缴分离的基础上,对于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将逐步纳入政法机关有关单位的预算管理。按照预算工作总体的部署,细化预算内容,提前编制时间,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的比率。

要做好政法机关单位有关项目建设和项目支出的预算编制工作,因为项目预算的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项目是否能够顺利的完成,同时选择项目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各部门单位的工作进程是否如期实现。

(二)按要求提高政法经费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将逐步强化政法机关单位的职能,其支出的总体规模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所以我们必须确保政法机关单位履行职能方面的基本需要,确保政法单位经费保障。当然只能是政法单位履行职能时那些合理的、必需的经费。同时,要净化支出内容,积极推进政法支出的规范工作,加强监督管理,清理不必要的开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安排必要的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增加政法部门的财务透明度

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费支出标准,要进一步增强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做好具体的政府采购资金的拨付任务,以此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确保政府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大力推进政法单位采购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扩大采购的规模范围,是按照采购工作的总体部署,具体的做好政法单位采购计划的财政预算,并对其进行系统的编制和审核。制定经费支出标准,是政法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过去,我们制定了一些项目的支出标准,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对规范财务支出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约束控制作用,随着形势的日新月异,需要研究制定很多新增加的项目支出的开支标准,原来的一些开支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因此要切实贯彻好这项工作必须要增加政法部门的财务透明度。

三、深化经费改革,創新财务管理方法

(一)完善资产内部监督和控制机制

对已有的资产要做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严格财产清查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且分别进行处理,以此保证财产的完整安全,加强固定资产损失赔偿和损坏制度,区别情况进行按责赔偿。

要进一步完善编制与经费双向控制,加大对“车、人、话、会”等具体支出的管理力度,控制人员经费增长过快,防止人员超编反弹,继续强化公务用车管理编制,加强公务用车的管理,扼制超标准超编制的配车,严格按照规定的数量范围和用车标准进行配置,降低公务人员配置用车标准,加强政府采购公务用车制度,实行统一的保险定制、定点维修和加油,从各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务用车购买的审批程序。另一方面,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报废的公务政府用车实行集中拍卖处理。

(二)提高单位财会人员素质

财务人员要具备熟练的核算技巧、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理财能力、有效的分析技术,掌握信息技术和方法在财务工作中的基本运用,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思考新问题,汲取新知识,政法机关单位财务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建立和谐关系,一方面听取有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及时熟悉最新的相关政策法规,以便及时准确的调整财务管理的思路。

(三)健全会计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根据已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法》、《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来操作,政策研究工作中不能只是针对财务这一个狭义的方面来论财务的管理,而必须从财政工作的大局出发、以国家政权建设的需要为基准,从政法财务部门工作规划发展的角度来定位,进行深化研究。由于政法财务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又比较强,所以如果政策把握不准确,就会影响后面政法单位对一系列工作的开展。综合看出,对于国家的现行政策和执行力度,一定要研究透彻,并把它作为政法财务工作的大事要事抓好;实行公共财政后,对于那些事关政法财务改革与管理大局的问题,要确保政权建设需要与财力支持达成共识,在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深入,迈出实质性步伐。

参考文献:

[1] 《关于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厅字[2009]32号)

[2] 《政法经费保障机制的演进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祁泉淞 汪琳时代经贸易 2007

[3]《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财办[2007]19号)

[4]《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财政部(财办[2009]37号)

全市政法机关服务企业经验材料 篇4

一是组织部署到位。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的要求,市委政法委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周密安排,成立了全市政法机关开展企业服务年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政法机关开展企业服务年专项活动的具体意见》。各县市区委政法委和市直政法那一世小说网 http://各单位均成立了专门班子,制定了专门工作方案,明确了服务的主要内容、目标、措施、对象和工作要求。市委政法委和市综治办专门建立了服务重点工程项目联席会议制度,注重依法发挥政法机关职能作用,优化重点工程建设环境。石峰区政法委结合本区大中型工业企业较为集中等实际情况,开展了我为企业“出实力、办实事、见实效”和每一个政法干部都要“联系一个企业,解决一个疑难问题”等系列服务活动。到今年7月底止,共组织各项督查6次,下发督办函4份,法制宣传10余次,调处重点工程矛盾纠纷6410起,防止民转刑案件110起,防止因纠纷引起的群体性上访65起、械斗100余起,破获重点工程案件492起、打击处理312人。***县、荷塘区组织广大政法干警开展“企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能为企业做什么”的大讨论,教育动员广大政法干警提高思想认识,自觉为企业服务年活动作贡献。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建立企业联系点和联席会议、企业货运运输“绿色通道”、警企共建和谐***等制度,主动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石峰区公安分局推出了“致辖区企业单位领导的一封信”和征求意见表,对辖区内的企业逐一走访,收集各企业需要公安机关帮助解决的困难,按照“定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解决时限、包办结”的运行机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市检察院以支部为单位对全体干警进行教育动员,在市院简报“检察长论坛”栏目上展开为企业服务的讨论,举办了“企业服务年”主题义务法律咨询活动,分发相关材料60余份,接受法律咨询30余人次,深受企业的好评。市中级法院将为企业服务专项活动的重点服务对象确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企业、重点工程项目企业、规模企业、特困企业,针对企业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服务方式,并将为企业服务的情况纳入对基层法院的目标考核。市司法局明确了重点抓好法制宣传教育、调处矛盾纠纷、优质法律服务、优化政务环境四个方面的工作,制定了规范程序、办事公开、严格考核等项措施。石峰区政法委采取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广泛听取企业对政法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规范完善企业单位内部安全保卫、人民调解等组织和相关工作机制,确保辖区内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芦淞区联系辖区非公经济企业多的实际,实行综治意识进民企、创安平台进民企、法制宣传进民企、纠纷调处进民企、维权服务进民企、保驾护航进民企活动,政法机关各基层部门与民企建立联系,部门负责人实行“双岗双责”,做到一周一联络、一月一走访、一季一报告,把所联系企业的综治工作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是服务措施到位。为了使企业服务年活动联系政法工作实际,市政法机关开展企业服务年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向全市70家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发出《政法机关企业服务年情况调查表》,征求企业对政法机关的建议和意见,查摆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政法机关服务企业主要从严格公正司法、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杜绝“索、拿、卡、要”和乱收费等方面入手,致力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公安机关积极探索为企业护航开辟“直通车”,以上门走访调查、发放征求意见函等形式,广泛收集企业亟待解决的治安问题;每个企业可以直接向公安机关“一把手”反映企业或周边存在的突出治安问题,再由“一把手”以交办或督办的方式,逐一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民警,限期办结。如对市企业服务年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的反映汇龙包装印务有限责任公司货运车辆出入通行和智成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原料运输不畅等问题,交警支队专门派人到实地了解具体情况,商讨对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使两家企业反映的问题迅速得到了解决。上半年,公安机关对市企业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的15件征集问题,已办结9件,其它6件也正在积极办理之中。石峰区从政法机关抽调干警,专门成立了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应急分队,快速、稳妥地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种矛盾纠纷和困难。1至6月份,应急分队共出警90余次、调处矛盾纠纷40余起、预防阻工20余起,确保了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市中级法院坚持效率至上,对涉及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国企改制、侵犯品牌和知识产权等案件,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实行快立案、快审理、快执行和优先受理、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优惠收费等措施,依法及时、充分地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今年以来,共受理国有企业破产案件16起,涉及破产资产1.52亿元,协助安置企业职工18211人。市中级法院在受理***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西德上药业公司商标权

异世球皇 伪娘 冷血的传奇之旅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纠纷案后,迅速赴外地采取财产保全、证据保全措施,为案件的顺利审结打下了良好基础,切实保护了品牌企业知识产权。茶陵县法院在审理湘东铁矿破产案件时,对该矿的尾砂坝进行公开拍卖,从底价300万元拍卖到了1405万元,为企业的顺利改制提供了有力保障。市检察院不断深化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突出开展个案预防、专项预防等重点工作,坚持在办案中服务、那一世小说网 http://以办案促服务。如把正在建设中的市体育中心等影响大、投资额上亿元的重点工程都纳入了重点预防范围,落实预防措施,减少和杜绝职务犯罪。市司法局与100家企业建立对口联系点,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积极开展安置帮教工作进企业活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大力开展法律援助进企业活动,努力维护困难职工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市公安消防支队制订了10项便民利民措施,编印了8万份消防知识读本,免费向企业发放。

三是打击处理到位。企业服务年活动开展以来,全市政法机关坚持打击与预防相统一,努力维护企业经济运行安全。认真加强预防经济犯罪工作。今年以来,全市反贪部门共立案25件38人,从严查处了***硬质合金集团戴某和市粮油仓库刘某等挪用公款等危害企业发展的案件,对发生在企业内部的经济犯罪进行了有力地震慑。市中级法院在审理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赵某等人贪污案中,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700余万元,办案法官还深入该企业召集领导班子座谈,为300余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举办法制知识讲座,指导企业制定了预防职务犯罪的相关管理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公安机关组建了专门的督办和侦破班子,对 “盗窃、哄抢、诈骗”等侵害企业权益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实行特事特办,从严打击。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破获各类涉企案件330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293名。与此同时,全市公安机关还结合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集中优势警力进行专案侦查,分别侦破打击了涉嫌垄断托运市场等一批涉黑涉恶团伙案件,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物流秩序。醴陵市、攸县联系辖区内烟花鞭炮、煤矿企业多的实际,建立定期分析摸排制度,加强危爆物品管理,严防发生各类安全事故。炎陵县公安局在九龙工业小区专门设立警务室,解决工业小区的日常治安问题。石峰区政法机关针对辖区内企业群集的特点,组织警力加强夜间治安巡逻,4月中旬成功抓获盗窃***冶炼厂物资的犯罪嫌疑人6人,捣毁犯罪团伙2个,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8万余元。醴陵市公安局、荷塘区公安分局针对醴潭高速公路建设矛盾纠纷多、时常出现阻工现象的情况,分别派出专门工作组,到现场调查走访,宣传政策,对引起阻工的问题包干解决,并设立了两个流动警务站,每天派干警到工地沿线巡逻,确保了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政法机关 篇5

采取“六个强化”提升政法机关执行力

为进一步加强政法机关执行力建设,仁怀市政法委以“三个建设年”为抓手,采取七项措施提升政法机关执行力。

一是强化提高认识。紧紧围绕“三个建设年”工作部署,把政法综治维稳工作主动置于仁怀经济建设的大局中来思考和谋划,把促进仁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政法综治维稳工作的重要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工作目标,积极高效地履行各项职责,切实担负起保障和服务仁怀建设的责任。

二是强化尽职尽责。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化对群众的服务意识,改进作风、提高效能,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把执法便民、利民、亲民和取信于民的措施贯穿到服务仁怀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三是强化打击犯罪。一是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适时有效地组织开展“严打”专项斗争,重拳打击区域性、季节性、时段性的多发犯罪,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二是重点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健全和完善两城区(中枢、茅台)、治安混乱区域、单位和突出治安问题滚动排查、治理工作机制,以净化社会环境,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四是强化督察力度。仁怀市委政法委派出督导组,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阶段检查与临时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市直政法各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党(工)委政法委服务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五是强化依法履职。一是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好服务经济建设和保护群众利益的关系,真正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二是充分发挥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和市司法局的审判、检察、公安行政和司法行政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的能力,从而加大调解工作力度,提高调解结案比例,力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减少涉法涉诉上访案件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六是强化平安建设。一是加强民间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督办通报和责任查究等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化解矛盾纠纷的强大合力。二是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人防、巩固物防、大力推广技防的思路,多方筹措群防群治经费,加大群防群治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三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基层综治维稳干部为骨干的基层综治维稳工作网络,同时加强基层“两

政法机关 篇6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体察群众疾苦、理顺群众情绪、解决利益冲突、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途径。各级政法部门必须全面、客观、科学地看待和处理涉法涉诉问题,积极探索自己的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长效机制和工作方法,才能促进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涉法涉诉信访的成因

近年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隐藏在社会中的深层矛盾逐步凸现,加之法律和制度的不健全,在解决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手段上存在空白,直接导致了各种形式涉法涉诉上访的多发。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司法体制改革等多种因素,一些群众对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信任,或通过诉讼所得利益与自己的期望值差距悬殊,胜诉不满意,败诉更不满,想通过上访的方式对司法机关加压。二是部分案件执法过程中存在瑕疵,有关部门或工作人员处理方式方法不得当,“小问题”被放大,引发当事人上访,有的是个别干警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侵犯群众利益引起的,就目前涉法上访的总体情况来看,法院判决、裁定和执行环节是引发当前各种涉法涉诉上访的焦点;三是有的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是由于一些案件因为年代久远,证据灭失或其它原因造成查证、侦破、赔偿困难而引起的。四是历史原因形成的“拦轿喊冤”和指望“青天大老爷”解决问题和事情的思想在部分群众中依然存在,一些群众“信访”不“信法”,一有问题或不满就越级上访;五是对执法活动的多元化监督体制为上访人创造了条件,不同机关、不同接访人在同一问题接访过程中答复口径不一给当事人造成误解,引起不断上访。六是就化解工作而言,个别部门、单位的协作配合和综合化解措施不到位,使本该得到化解的信访案件没有得到及时化解,导致信访案件增加。

二、建立政法机关领导干部信访接待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各级政法部门肩负着打击犯罪、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为目标,构建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稳定工作新格局,建立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稳定工作新秩序,形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任务相适应的领导干部信访接待长效机制,加强对群众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大胆探索新形势下处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举措,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切实维护群众合理诉求,推动涉法涉诉信访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实现“三降一好转”(群众信访总量下降、群体性事件下降、非正常上访下降、信访秩序持续好转)的目标。只有通过有效的工作措施,才能遏制涉法涉诉上升的势头,有效的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三、建立政法机关领导干部信访接待长效机制,切实解决群众涉法涉诉信访问题

1、建立领导干部定期联合接访制度。针对目前城市拆迁、征地补偿、企业改制、养老保险等一些涉及民生问题的上访需要由党委出面解决,群众因见不上党委领导而到司法部门上访的情况,结合工作实际,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联合接访活动,且将工作重点由大接访转为大调处,切实抓好信访案件的办理和落实工作,推动信访工作由治标向治本为主、标本兼治方向转变。每月固定时间安排党委领导到政府信访接待室接待上访群众,并提前向社会公布,分别由各级政法委、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信访局的负责同志陪同接待。对于信访问题影响面大、仅靠一个单位一时解决不了的信访案件,党委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带领相关部门进行实地下访,现场办公,就地解决。同时,推行领导约访制度,对反映问题属于分管领导协调解决的,将分管领导接访时间提前告知群众。引导上访群众在分管领导接访时反映诉求,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各级党委政法委、政法各部门党组(党委)要把联合接访作为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做好息诉停访工作的一项重大的、有效的举措。同时要重点抓好市、县两级政法部门联合接访活动,把问题处理在当地、解决在基层,预防和减少重复、越级上访。

2、实行领导干部接访首接责任制。一是各级政法部门接访领导为接访案件的第一责任人,对在接访日所接待的案件要做到“四包”,即 :包接待、包调查、包处理、包息诉罢访,确保将案件一抓到底,做到案结事了。领导干部在接访过程中,对属于分管范围内的信访事项,能够当场解

决的当场解决,需要调查核实的,责成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办理,并要求在期限内提交办结报告;情况复杂或涉及多个部门的信访事项,由接访领导负责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要明确工作责任或办理期限,限期解决到位。需要通过法定途径解决的,要明确告知上访人,并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二是明确案件交办方式。对接访所反映的信访事项,采取现场交办、电话交办、发函

交办、会议交办等方式,及时有效进行交办,确保上访人的合理诉求得到全面解决和落实。三是严格案件办理程序。各级政法部门要严格信访工作办理程序,按照接待登记、答复、交办、查处、督办,反馈结果、建立档案等程序办理,确保信访案件办理工作规范有序运行。

3、建立信访接待处理台帐,明确信访责任。由市信访部门与政法各部门分别建立接访台帐(包括信访人、信访事项、引发原因、上访过程、接访时间及地点、处理意见及措施、处理情况及结果、信访人的态度以及是否息诉罢访等要素),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四明确一统一”,即:明确承办单位、明确承办责任、明确处理意见、明确办结时期,做到一步解决到位。严格办案标准,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实事求是地解决信访问题,对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信访事项,各涉案单位要及时调查处理,及时与上访人见面沟通,合情合理地予以解决,及时向交办领导反馈办理结果,确保所接待的信访案件案结事了。

4、建立督查督办工作制度。由市信访部门对领导干部接访情况统一登记管理,定期进行督查督办。对于接访交办的信访事项。到期未能办结或重复发生越级上访的,承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时查清责任,写明情况,报相关部门备案。同时,由党委将信访事项办理情况纳入对政法各部门的绩效考核内容。信访局对党委领导交办的信访事项切实加大督办力度,每15天督办一次,每月将办理情况进行通报,确保各类信访案件和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5、建立“三调联动”工作机制。以“事要解决”为根本,充分调动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力量,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进一步健全人民内部矛盾纠纷预防、预警、化解工作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化解社会矛盾,规范调处工作,提高调处效率。

6、建立“一把手”负责制。政法各部门“一把手”对本部门受理的涉法涉诉信访要亲自过问、亲自抓,切实做到“责任不落实不放过、工作不到位不放过、隐患不排除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防止矛盾的积累和扩大,对信访问题因人而宜,集中解决。对符合政策和法律法规,现实能够解决的,要争取一步到位;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将困难和情况向群众解释清楚,并积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对符合情理但一时又没有政策口子,自身又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报告情况,争取上级的支持和帮助;对不合理的要求,也要做耐心细致的说服疏导工作,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激化矛盾。

7、建立和推行公开听证、公开答询制度。对于重大、疑难案件,特别是上访人无理取闹、缠访缠诉的案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 员、人民监督员、律师和当事人及其近亲属参加,公开听证和答询,依靠社会力量做好思想疏导和化解矛盾纠纷工作,达到息诉罢访的效果。

8、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维护社会稳定,是各级党政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也是检验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应对复杂形势、解决复杂问题、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重要标准。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信访稳定工作并不缺乏新思路新举措,但就是落实不到位,虽然实行了领导负责制,但责任追究一直没到位。为此,要落实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信访稳定工作,必须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特别是对贯彻工作部署行动迟缓、措施不力的,必须通报批评;对工作不负责、推诱扯皮、上交矛盾,造成大规模群众集体上访、重复上访、越级上访的,必须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对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后贻误时机、处置不当造成矛盾激化、事态扩大,影响社会稳定大局的,必须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政法机关 篇7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的灵魂所在, 它是被高度概括出的普遍规范, 贯穿于成千上万的行政法具体规范之中, 但是又高于它们, 体现这些行政法具体规范共同的基础性原理、准则、价值观念和基本精神。法律为大量的政府行为留下了自由裁量的余地, 但为了保障政府适应和解决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又有必要赋予政府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可自由裁量权也最易于被滥用。因此, 对自由裁量必须加以控制。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行政法规范的疏漏, 进而使行政权的产生、运用。任何行政权所指向的行政事务都能在统一的法律基本原则的指引下得到符合行政法价值的规范和调整。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还应该体现其在司法活动中的巨大的实际价值, 肯定它的法源地位。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确立发源地位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 行政法基本原则成为行政法法源的必要性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 对行政法的渊源, 一般的教材都定位在行政法规范的形式, 大致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行政法规、条约和协定以及法律解释。对于成文法以外的非成文法形式, 例如:判例、惯例、原则、政策、法理等绝口不提或一言以蔽之。但近几年来, 一方面这些非成文法源在司法活动中和执法实践中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一些学者因此对其逐渐关注和研究, 一方面法律没有授予其正式的法源地位, 导致其既不能直接制约行政行为也不能在法律文书中作为依据引用。实践和理论不一致的情况引发了对行政法的不成文法形式的深入思考。在这些非成文法法源中,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在行政法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它具有使行政法规范的冲突得以协调、消解的功能, 能够引起到防止行政法规范内部矛盾和增强行政法制统一的作用。它对行政法规范的良性运作与良性发展起着导向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优化行政法规范的价值。”“使得行政法规范在多样性中贯穿着统一性, 在纷繁复杂中形成有序的整体”。 (1) 所以, 相比较其他非成文法形式, 对他的研究更应引起足够重视。从价值层面研究其成为行政法法源的可行性, 进而正式确立起法源地位。

(二) 行政法基本原则成为行政法法源的可行性

1. 典型案例的推动

在我国, 法官在行政审判中普遍固守着制定法的现状, 将司法适用仅仅限于“条文的法律适用”。与之相应, 我国法院判决书的“判决依据”援引的范围仅限于法律、法规、规章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判决书的理由部分基本上限于对制定法条文的释义。 (2) 但是司法实践中前后出现的几个以行政法基本原则为依据审判的典型案件对我国“无法律即无行政”的传统行政法基本要求和“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机关断案的基本准则提出了挑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的是: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公布的田永案。在田永案的判决中有这样一段话, “按退学处理, 涉及到被处理者的受教育权, 从充分保障当事人权益的角度出发, 作出处理决定的单位应当将该处理决定直接向被处理者本人宣布, 送达, 允许被处理者本人提出申辩意见。没有照此原则办理, 忽视当事人的申辩权利, 这样的行政管理行为不具有合法性。”法院在最后判决中适用了一条自创的法律规范, 这一规范在行政法理论上被称为正当程序原则。其次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以裁判文书形式公布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规划局与黑龙江汇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行政处罚纠纷上诉案的案件, 最高法院在判决中大胆运用了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 (3) 可以说, 最高法院的两个案例应和了学界对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呼吁, 弥补了我国行政立法上的缺陷, 它所昭示的关注以及大胆运用法律原则的勇气, 将远远超过个案的意义, 值得肯定和效仿。

2. 相关法律规定

《行政许可法》第四条至第八条分别规定了行政许可的合法原则, 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便民原则, 救济原则, 还有第36条规定的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 第46-48条的听证程序, 都是严格按照了行政法基本原则中的正当程序原则制定的。尤其是首次对信赖保护原则的立法规定进一步说明行政活动的基本原则的日渐重要性。《行政强制法》第7条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行政强制权为单位和和人谋取利益。”该条规定确立了行政强制不的滥用的原则, 这与以行政强制“目的适当、手段必要、价值取向均衡”为内容的适当原则、比例原则、均衡性原则等具有交叉和互为论证关系, 强调的是必要性、最小侵害、过度禁止。从上述条文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些法定的原则不仅应作为各单行法实施的法定标准, 还共同构成了整体意义上所讲的, 建立行政法源地位的坚实的法律基础。

三、行政法基本原则确立为行政法法源后应如何规制

(一) 处理好原则与原则的适用问题

关于基本原则与基本原则的关系上。这些被普遍认可了的依法行政原则、合理性原则、正当程序原则、信赖保护原则和比例原则之间, 不存在先与后、制约与被制约、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它们共同构成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体系, 各自发挥应有作用。在适用时如果出现例如:依法行政原则与合理性原则、正当程序原则与比例原则相冲突或不一致的情形, 应从具体的案情分析, 全面加以考虑, 通过权衡、协调各方利益, 求得一个较合理的中介点, 最终使各种行政关系得到最佳调整, 使各方权益得到最好的兼顾。

(二) 严格说明理由

从广义上理解, 这里的严格说明理由包括:以基本原则为依据作出行政行为时的阐述理由或司法机关运用原则作出判决在法律文书中做出的合理解释。这样做是由于确立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法源地位后, 虽然授予了其法律效力, 但在基本原则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原则代规则、滥用原则、用错原则等情况, 这不但会影响行政行为和司法判决的公正性, 还会动摇基本原则的法源地位, 失去构建这一制度的实际意义。为了防止和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 就需要对适用予以有效、可行的“事后监督”, 严格说明理由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途径。

当然, 严格说明理由这与行政主体和行政法官的理论层次、法律素养都有很大的关联, 行政主体和法官的素质问题也正在通过改革选拔考试、任用体制和培训制度等来解决, 并且, 如何创造性的运用行政法基本原则, 其本身也是对他们运用基本原则作出行政行为和进行案例审判中发挥学识智慧和提高专业素养的能力要求。

摘要:我国行政法渊源理论在最近20年内几经变迁, 但是对于成文法以外的非成文法形式绝口不提。近几年来, 这些非成文法源在司法活动中和执法实践中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在这些非成文法法源中,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在行政法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本文试图通过对行政法基本原则确立为法源地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并且对相应的规制途径给出一个合理参考。

关键词:行政法渊源,非成文法,行政法规范

参考文献

[1]周佑勇.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4.

[2]周佑勇.法律原则在行政审判中的适用[J].湖北社会科学, 2006 (8) :122.

政法机关 篇8

[关键词]相对人行政法行为;行政法行为体系;重要性

相对人行政法行为在行政法行为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对人行政法行为在立法上和理论上并没有得到重视,造成相对人行政法行为的地位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明确相对人行政法行为在行政法行为体系中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保证相对人行政法行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相对人行政法行为的效力分析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效力一词的意思是“效劳、出力”或者是“事物所产生的有利的作用”。张根大在《法律效力论》中指出“法律效力首先是一种作用力。这种作用力本身就是法律效力的表现形式。”可见,行政相对人行政法行为效力是不能忽视的,应该得到发挥。相对人行政法行为的效力主要体现在要求力、启动力、中止力、终止力、阻止力、强制力、对行政行为属性的决定力以及行政主体义务的产生力。行政相对人的这些效力,可以使相对人的权利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效地保证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因此,相对人行政法行为的效力对于相对人行政法行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二、相对人行政法行为在行政法行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相对人行政法行为对于行政主体和行政行为的过程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还会束缚行政主体和行政行为的过程和结果,从而体现出相对人行政法行为的效力。相对人行政法行为的效力的表面形式只是一種作用力,但是这种作用力具有法律效力。相对行政法行为的效力作为相对人行政法行政存在的重要依据,如果相对人行政法行为缺乏效力,相对人行政法行为就会失去了其价值。因此,相对人行政法行为的效力对于相对人行政法行为而言具有重 要意义。

相对人行政法行为是行政法行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符合确立行政相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保护相对人合法全校的客观要求,符合行政程序的双方性和可接受性,满足民主行政和合法行政的客观实际。首先相对人行政法行为的确立对于相对人行政法行有效的控制行政权力滥用现象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确立程序目标有效的控制权力,具有能够与行政权力相抗衡的力量。其次,确立相对人行政法行政行为能够有效地维护相对人的权利,保护好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充分发挥相对人行政行为的行政法地位。再次,确立相对人行政法行政行为能够使行政行为与相对人行政行为有效地联系起来,使相对人的行政权利义务和行政主体实现对等,能够充分发挥相对人行政行为的职能。最后,确立相对人行政法行政行为,可以使相对人进行行政参与,能够将相对人参与的作用发挥的极致,充分体现民主行政的发展趋势,并且能够有效的化解合法化危机。

三、行政相对人如何在行政法体系中发挥作用

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也就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或者组织。马生安在《法治理念下的行政行为》中指出:“行政相对人是作为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一方主体而存在的。相对人行政法行为是行政行为实施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或法律事实”,可见其在行政法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相对人具有程序参与权

程序观念的提升能够使行政相对人参与到行政行为中,让行政相对人拥有了程序参与权,具备程序听证的权利。周佑勇在《行政法原论》中指出程序参与是“受行政权力运行结果影响的人有权参与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对行政权力运行结果的形成发挥有效作用”。程序参与权作为行政相对人程序性权利的开始,使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程序,是行政程序变化趋势,符合行政事务管理的需要。行政相对人有效地参与行政管理,使相对人具备与行政主体进行对抗和抵制的权利,能够有效的保障相对人的权利。

(二)行政相对人具有政府信息公开选择权

公民本身具有知情权,行政相对人作为国家公民是有权知道与行政程序相关的法律信息以及具体的事实信息。行政相对人拥有信息公开请求权是相对人积极参与行政活动的重要前提,行政相对人通过了解相关的法律信息和事实信息可以使相对人能够有效地参与行政程序,使行政相对人做出有益于合法权益的行为,能够有效地防止行政主体在行驶职权过程中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

(三)行政相对人具有卷宗阅览权

在行政程序中,相对行政人有权知道行政主体的资料信息,允许行政相对人查阅有关程序的案卷。行政相对人通过抄写或者阅览卷宗,可以充分了解行政主体收集的证据和做出行政决定的动机,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的措施。虽然,行政相对人阅览卷宗受到时间的限制,但是,行政相对人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览卷宗,能够使行政相对人充分发挥其作用,积极参与到行政程序中。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相对人行政法行为在行政法行为体系中的重要性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深刻认识到,行政相对人和行政主体是相互作用,确立相对人行政行为行政法地位,对于发挥相对人行政行为的作用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必丰.行政行为的效力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

[2]方世荣.论行政相对人[J].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3).

[作者简介]席蕴俊,浙江大学。

政法机关 篇9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执法观和服务观; 有的干警没有处理好严格执法与服务大局的关系,执法活动与执法效果的关系,行使职权与自我监督的关系; 有的干警在执法思想上存在就案办案,机械办案,只顾及法律效果,忽视了社会效果;有的干警在主观上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办案能力,不认真研究法律规定,主观臆断,甚至出现适用法律错误或与法律规定相悖的处理结果。

2009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强调:政法工作首先要服务经济建设大局,着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此,政法机关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把推动政法工作科学发展和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作为中心,努力在履行执法司法职能上实现新突破,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做出新贡献。

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强化自身素质、提高自身能力是关键。政法干警廉洁、公正执法司法对整个社会的正义导向有着较大的影响,对社会道德有辐射和提升作用,是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因素。要强化自身素质、提高自身能力,首先要忠于法律、忠于人民,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职业培训机制,从职业素养上培育政法干警的廉洁意识。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深化政法干警教育培训模式,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拓展教育培训的渠道,丰富教育培训的内容,提升政法干警的知识素养和执法能力,从思想上增强政法干警对职业的认同和专注,从而加强自我的职业道德修养,自觉用道德操守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廉洁自律意识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要建立有效的职业保障机制,从待遇上保证执法司法人员的廉洁性。党的方针、政策集中反映了党对司法工作的基本政治主张,蕴含着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深刻的政治内涵,是制定法律的灵魂,执行法律的依据。在工作中,我们要强化自身素质,提高自身能力,把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

第二,积极主动开展犯罪预防工作,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现阶段的经济社会矛盾涉及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多样化的矛盾主体、多领域的利益冲突以及体制、机制、政策、法律、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矛盾的发生,往往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所以,各级政法部门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作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千方百计把经济领域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实现维稳关口前移,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首先,排查是我们做好维稳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排查到位,掌握情况,才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及时消除各种不稳定隐患。其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主要依靠各级党政组织、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化解矛盾纠纷、调整利益关系。要着力构建在党委领导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加强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调解手段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注重发挥调解手段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尽量少一些“对簿公堂”,多一些调解疏导,融法、理、情为一体,化解矛盾。

第三、依法惩治和预防公职人员职务犯罪,促进党群、干群关系。我国法律之所以将查处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权力赋予检察机关,首先是因为检察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下的专门法律监督机关,在国家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是因为绝大多数公职人员的职务行为实质上都是执法行为,为落实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对这种执法行为的监督,理所当然地应该纳入法律监督的范畴。多年来,检察机关不辱使命,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反腐败的部署,依法积极履行查办职务犯罪的监督职能,还结合办案卓有成效地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促进了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在以后的工作中,政法机关更要依法惩治和预防公职人员职务犯罪,促进党群、干群关系。

第四、通过对司法工作的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实现公平和正义。司法是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社会成员间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是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底线。社会要稳定,必须有公正的司法作保障。检察机关在履行打击犯罪、保护人民职责的同时,还担负着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职责。这种监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就是防止司法权的滥用、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多年来,检察机关充分履行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能,认真纠正侦查工作和审判工作中的违法现象,为维护司法公正作出了不懈努力

。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司法工作中还有不少问题,特权思想和司法不公现象还大量存在,人民群众对打官司难的问题反映比较强烈。因此,检察机关必须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法律监督的要求和法律规定,充分发挥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能,保证司法权力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上一篇:中国食品进出口情况及市场分析下一篇:对于历史开卷考试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