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媒体,提高物理课堂导入有效性(推荐12篇)
要上好一堂物理课,新知识的导入环节至关重要。在物理课的新知识导入环节中,单靠讲解并不能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应通过多渠道的信息传递实现对各种感官的刺激,以便使学生迅速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为此,笔者巧用多媒体进行新知识的导入,把物理现象以及生活中物理知识的方方面面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高效逼真的学习环境。该方式不仅优化了物理课的导入,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巧用多媒体设置情境导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爱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好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爱好因素和艺术魅力,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爱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1.1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以及原理。这种新的信息形式改变了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产生学习的爱好与乐趣,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激发表达欲望,从而形成师生互动,而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比如,以讲解“二力平衡”为例,我用视频剪辑工具剪切一段杂技演员走钢丝的视频,引入课件中并播放,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为什么钢丝上的演员不会摔下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如在讲解“水循环与水资源”这一章节时,利用
PowerPoint课件,使学生能够看到云、雨、雾、雹、霜等图片,能够感受到水在自然界奥妙变化;又让学生观看工厂排污后河水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水污染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但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了水在自然界三态变化过程及其物态,也让学生很好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可见,多媒体导入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使得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环境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合谐的教学情境,学习爱好将得到极大的提高。使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应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使学生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在教学中创设学习氛围,自古有之,但多以语言、动作、图片和简单的实物来烘托气氛,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学习内容。而多媒体教学设计能够提供文本、图形图象、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甚至是人工智能。充分的交互性能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氛围,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初二物理“浮沉的条件及应用”的教学中,我设计编辑了一个短片,配以和谐的音乐解说,有轮船、潜水艇上浮下沉、气球、飞艇等浮力应用于实际的画面,学生马上被吸引了。于是出现质疑题目,这些飞行物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学生讨论,适时出示本课学习目标,轻松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从而水到渠成。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会有更多的感受和启发,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熟悉,提高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多媒体模拟物理演示实验导入,优化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习物理离不开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丰富多彩有趣生动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分析、归纳物理概念及规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由于受到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如可视性不强的实验,抽象物理现象,实验效果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可模拟完成现实环境下难以操作的物理实验,可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例如在学习“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时,引入“电流”概念,采用课件Flash制作模拟电流及其方向的办法,使学生形象地看到电流在串并联电路流向,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热机与社会发展”时,研究汽油机工作原理及其工作四个冲程,采用课件Flash制作模拟汽油机工作四个冲程办法,使学生感受汽油机内部工作过程,从而理解四个冲程是不断循环工作的。因此,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模拟,是教师用叙述、挂图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展示科技成果导入,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决心
选用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的材料进行展示。能使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对保持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决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导入《机械运动》这一节时,我播放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对接过程片段。在感受这一激动人心的科技成果时,体会“位置变化”的内涵,从而理解参照物概念。这其中有飞船靠近飞行器的位置关系;还有飞船与飞行器对接后位置关系;还有宇航员与飞船及宇航员与地面的位置关系;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宇航员进行太空行走,他与飞船又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在观看录像后充满激情地进行分析讨论,学生更加投入,也更加专注。他们想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这样重大的科技成果有关时,其学习愿望也就更加强烈了。
又如,在学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我收集我国在研制“人造太阳”和“光伏电池”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作为导入内容。让学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了解科技成就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特别是看到施正荣带着科技成果回国创业并在短短几年内取得辉煌成就时,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热爱科学的激情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很大提高。
在知识更新日趋加快的信息爆炸时代,教科书的内容会无法满足对新知识特别敏感的学生。只有教师跟学生一起及时关注重大科技成果,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和学习不落后于时代。才能让学生保持“日日新”的学习状态和精神状态。
四、巧用多媒体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索过程,感悟科学家思想
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亲历实践、探索的过程,感受探索中的乐趣,激活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物理学家科学探究的经历,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感悟科学方法和思想,加深理解,发现规律,并从中体会到物理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讲授“重力”过程时,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现牛顿非凡想象力的几个情景:牛顿坐在树下,发现苹果落地,思考“为什么熟透的苹果会向地面落下,而不向上运动?”肯定存在有某种力促使苹果落地的作用;假如苹果树长得足够高,长到月球那样高,熟透的苹果仍然要落向地面。“为什么月球不会落地?”在地面上任何平抛运动的物体终要落地,月球不管以多大的速度运动最终都要“落地”;若地球变成圆球状呢?展现月球要落地的动态情景。牛顿非凡想象力给学生思维上的冲突,在爱好和好奇心的前提下,深刻体会牛顿卫星原理图,同时坚信地球是个球状体。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德育的无缝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自始至终贯穿德育教育,物理学科也不例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理念的更新,传统的说教模式已不适应物理学科的德育渗透,应该加强知识性、趣味性的德育渗透方式,而多媒体在这方面显示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爱好和内部动机,而且还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比如,在有关火箭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我国的航天事业的重大发展成果进行浏览,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对内能的利用的多媒体技术演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这些喜闻乐见的方法渗透在物理学科中可以说是对学校现行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且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一、巧用多媒体视频导入绘声绘色
心理学研究认为, 学生获取知识, 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外, 更重要的是观察和实践。所以在美术课的导入中, 巧用多媒体欣赏影视片, 用以创设生动有趣、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情景,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参与感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影视和画面有机结合, 制作出令入耳目一新的导入方式。例如:我在上《门》一课时, 紧扣主题“门”, 巧用多媒体技术, 剪辑编排了电影《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中芝麻开门的一段视频。播放时, 片中阿里巴巴口念“芝麻开门”缓缓开启了一扇宝藏的大门。影片中演员那夸张幽默的形象和语言使得学生开怀大笑, 在课堂一开始就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开启的那扇宝藏之门激起了学生对门的无限遐想, 也形象地引出了我要讲解的主题———门。学生在欣赏影片中热情高涨, 对门的作用和形状有了新的认识, 也提升了课堂的魅力值。
二、巧用多媒体音像导入感受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例:在上《欢快的节日》一课时, 我尝试使用多媒体音像引入, 上课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欣赏到我国民间跳饨的场景和习俗文化, 利用多媒体播放剪辑好了的一段音像, 播放时背景上有一个大“饨”字, 光线时明时暗, 再现了人们戴着锥面具即通神了的人跳着神秘古老的摊舞驱鬼的场景, 配上“呜呜呜……哦哦哦……”低沉的声音, 唤起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有个别大胆、调皮的学生说着“有鬼”!这时候我笑笑让学生大胆说出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我抓住时机总结说:大家都知道现实生活中肯定是没有鬼的, 古人是由于不懂科学知识, 在自然灾难或疾病面前束手无策, 不得不祈求他们敬畏的图腾、神灵发挥超自然的威力来保护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古人认为面具能起到超脱红尘、超脱自我的通神、祈祖、驱鬼、逐疫的作用。接着我又通过图片展示介绍我国面具的造型和分类, 学生情绪高涨, 积极投入到认知学习探索之中。
三、巧用多媒体情境导入丰富想象
情境教学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巧用多媒体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能够激起学生的情绪, 启迪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 产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望。如:我在上低年级《想象画我飞起来了》一时, 上课一开始, 我先启发学生:有一只小鸟在天空中飞呀飞, 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 (我头戴小鸟头饰模仿小鸟在空中飞翔的动作, 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模仿兴趣) 。课堂气氛开始活跃, 学生的注意力被我的漂亮头饰和模仿小鸟飞翔的动作吸引了。问:“同学们, 你们愿意像小鸟一样在空中飞吗?”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我高兴地说:“好!现在我们就来飞一飞。请大家慢慢地站起, 伸出胳膊, 闭上眼睛飞起来。”说着我打开多媒体, 配上轻松的音乐, 屏幕上出现迷入的风景, 在乐曲声中我有表情地朗读:“在蓝蓝的天空中, 阳光灿烂, 霎那间, 我长出了一对翅膀, 像小鸟一样在空中飞起来了。飞过天山, 飞过草地, 看到了我们美丽的学校, 还有我们的好朋友……”这时, 学生的思维活跃, 都急不可待地想表现自己。我抓住学生的表现心理, 鼓励学生按顺序接着发挥想象, 说出自己飞到了什么地方, 看到了什么?待多数学生一一说出自己丰富的想象后, 我让学生慢慢地睁开眼睛, 问:“刚才你真的飞起来了吗?”学生回答:“是想象自己飞起来了。”我说:“同学们说得对极了, 这节课我们就来画一画《想象画我飞起来了》” (板书课题) 。这样巧用多媒体的情境导入, 既创设了教学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点明了课题, 巧妙的达到了导入新知的目的。
四、巧用多媒体游戏导入妙趣横生
在美术教学中, 随着学生学习内容的增加, 学习困难和挫折不断出现, 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锐减。巧用多媒体游戏导入法和教学内容结合, 也能妙趣横生, 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六年级线造型《人物头像》一课时, 我先在多媒体 (电子白板) 中准备好几张空白的脸, 学生上来在空白的脸上填上五宫, 条件是学生找到脸后蒙上眼睛, 底下组里的同学可以指挥, 结果嘛, 有的学生丽的五官的位置比较准确, 有的则离了谱, 底下的学生看着那些脸谱开心得哈哈笑, 我趁机提出问题:怎样画准五官的位置?在这个时候在讲解“三停五眼”学生就充满了兴趣, 这样就很好的导入了新课。在游戏中, 学生对怎样画准脸部五官的比例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學导入;多媒体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课堂教学也一样,要上好一堂课,导入的设计非常重要。在我校优良的硬件设施条件下,我在教学中注意了课堂导入方面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实践我认为较之用语言设疑导入、故事导入、复习导入,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在地理教学中有更突出的优势。
一、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导入,更好揭示动态的地理知识,形象展现学习内容
地理学科知识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动态性等特点,而这些知识往往是学生难以想象理解的。多媒体视频具有的直观、形象的特点,通过动态的知识导入,可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例如,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一节学习时,我用多媒体播放模拟地球公转的Flash视频导入新课,先作过渡:地球在自传的同时还进行着绕太阳的公转,地球以怎样的姿态进行着公转呢?地球公转时地球表面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接着播放模拟地球公转的视频。在学生观看完后提问:一年中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有没有变化?太阳高度角有没有变化?一年中太阳光几次直射赤道,几次直射南北回归线,分别有什么地理意义?学生回答踊跃、准确,达到了良好的导入效果。
有了多媒体对知识的演示处理,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公转方向、昼夜长短变化、极昼极夜现象、二分二至日的划分等知识时就变得容易多了。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时差、等高线地图及地形剖面图的制作、地形雨、洋流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这样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把握知识的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的图片导入,能静态展示抽象的教学内容
地理事物具有地域性,结合多媒体容量大的特点,运用媒体设计图片导入,较全面、直观地展示课时内容反映的地理事物,特别是呈现不同地域的地理事物差异,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例如,中国地理《优越的地理位置》,教学时为让学生认识我国东西跨度大及产生的差异,南北跨度大及产生的差异,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所在。用多媒体图片导入,学生通过观看图片,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我国区域景观的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差异,为后面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运用多媒体导入,能更好实现温故引新的知识衔接
地理知识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逻辑性,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相互的影响关系。因此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在导入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既能有效提高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又便于处理知识的前后联系,较好进行知识的衔接。
四、运用多媒体迁移地理知识,实现利用知识运用的有效导入
地理学科虽然在中学阶段被分属于文科,但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只需死记硬背知识。地理同时具有理科的特性,需要掌握方法进行知识的运用。经纬线位置的读写,半球、纬度带、温度带的判断,人口密度,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图表的绘制与判读等,都是要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拓展。利用多媒体处理图表的练习导入课堂教学,既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读取图表信息,提高读图的能力,又能落实课堂教学的重点,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
五、运用多媒体导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具有的视频、音频效果,更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眼、耳、脑功能,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学习兴趣,使之较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结合各章节的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多媒体导入新课,能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1.导入的课件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导入是为将要开始的学习作铺垫。
2.导入的时间不能太长,导入的目的是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导出将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和动力。
我曾观摩了一位教师的市级公开课《陆地与海洋的分布》,采用视频导入。首先播放的是陆地地形风光图片、海洋风光图片,紧接着播放“神十”发射升空及返回的视频,放完后老师请学生说一说观看感受。视频播放用时3分多钟,针对性不强,学生看后不知道视频要告诉他们什么信息。这样的导入没能与教学内容有效衔接起来,效果可想而知。
3.不是所有的课程学习都适合运用媒体导入,多媒体要运用在抽象的难理解的和想象的知识处理上,或者用在地图的空间展示上,或者用在缺乏系统性的零碎知识的梳理上,而且每节课都用势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总之,针对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巧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起到调动师生的情绪、提高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更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步洲.课堂教学策略与艺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03.
[2]赵国忠,林安凡.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03.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电教媒体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声、图、文并茂,弥补学生难以感知的东西。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难点是让学生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在教学第二部分(诱敌上山,痛击敌人)时,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接着让学生找出描述五壮士痛歼敌人时的动作和神态的关键词语。体会五壮士仇恨敌人,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然后播放影像资料,活灵活现地再现五壮士英勇杀敌的情景。通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影像的感观,最后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进一步烘托了五壮士对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
在教学第五部分(五壮士英勇跳崖)时,由于学生对他们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豪迈气概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难以理解,尤其是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今天,更突出了生命的可贵和价值。此时播放影像资料: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面对敌人,鄙夷轻蔑,高呼口号,英勇跳崖。画面由此定格,同时也深深地定格在学生的心中:惊天地,泣鬼神,气壮山河。通过情景再现,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弹尽粮绝、无路可走的情况下英勇跳崖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表现和唯一选择。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五壮士深深地爱。
3.直观形象,便于学生体会课文的意境
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地理位置较广,而小学生在地理知识方面认识较少,知识面窄、不易理解。电教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小学生难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具体、形象地显现出来。因此,在介绍地理位置时,运用电教媒体,适时投影,可使学生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古诗《泊船瓜洲》,“京口”、“钟山”、“瓜洲”各在什么地方?与诗人有什么关系?这些假如弄不清楚,就会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因此,在学这首古诗之前,我先画了一条由西向东流的长江,再画出有关地理位置,用投影的方法放映地理位置图,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地理位置,便于体会诗人用词的准确性,还便于学生理解诗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心境。通过运用电教手段,学生很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的地理位置及其关系,便于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果。
4.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多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如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先从电教媒体课件呈现“一把斧头”、“山清水秀的小村庄”、“黄土坡”等画面,同时再给予配上砍伐树木的声音,问:你们听到了什么?想不想看看这村庄变化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从枯燥地朗读课文了解内容,走向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来,让学生提出想了解的问题,集体讨论,共同解疑,这无疑也是一种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同学们通过画面内容认识到小村庄从繁华到毁灭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导致的结果。“一把斧头”贯串文章的始末,人们可以利用“斧头”给予生活带来了方便,与此同时,人们也可以利用“斧头”破坏环境,最终自食其果——整个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这时,我再让同学们看看“原来的村庄”的画面和“洪水卷走后的情景”将两者进行比较,问:你们说该怎样去修复这片河坡呢?同学们热烈地讨论起来,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植树、有的说筑梯田、有的说建房子等等,通过认真思考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有利于同学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可见,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善不善于利用有利因素来激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帮助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
凭借多媒体的优势,学生在阅读课外与课内相关的读物中,既可以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由于受时空的限制,与现代小学生的距离太远,学生学习理解时有不少的困难,这时我们可借助多媒体预先制作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阅读课件,借此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拉进文本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正确深入地理解。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我鼓励学生提出和地球有关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如何对待学生的这些提问,使他们的求知欲越发强烈呢?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地球”的资料,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去读,解决课堂中提出的各个疑难问题,从而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并且从网上选取一些有关地球的优美诗句、散文,让学生去读,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淮安市徐溜中学
刘东生
江苏省教育厅今年发布规定:初中生一天的在校时间不得超过七小时,学校节假日不得以任何形式组织补课。这项规定一出,许多老师在叫好的同时,就感到不适应了。为什么呢?原来此前很多学校学生在校的时间远大于七小时,每天比规定的课时至少多两节,晚上还得上两三个小时,周末再补一天的课。这样下来,每门课每周至少得比现在多上三个课时。现在一下子将所有的课务都压缩到五天之内,这对所有老师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削减教学内容来适应新的时间规定,可在短时间内对教材进行修订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从老师着手,迫使其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怎么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呢?我认为必须从这样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务必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布鲁姆曾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现代教育理论也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围绕这三维的目标对教材进行重组,选取合适的策略、方法和手段,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双基”知识、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心理发展等方面达到预期的目标,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如在《光的反射》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从物理学的角度引导学生探究,得出反射的规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学到了科学的知识,又训练了实验操作的技能,还受到了“对比实验”这一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的薰陶。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我们还得从环保的角度
介绍光污染等知识,让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光的反射使我们能看到许多本不发光的物体,是好事;可是有时候过强的反射又会影响我们的视力、睡眠等,又成了坏事。引导学生在以后评判一件事物的时候能一分为二,不片面的看待问题,在他们的大脑中初步建立辩证的思想,为其以后能正确的认识世界打下基础。这些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上课前老师就应了然于胸,这样在上课时才会一切活动都为实现这些目标服务,不至于信口开河,不知所云了。这样目标明确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到有用的东西。
第二,我们每节课都要做到重点突出。任何一节课都会有重点,一堂课大部分的活动也都要围绕这一重点展开。一节课下来,老师应当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明了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而不是将它写在小黑板上,或用投影仪投到银幕上让大家一起读一遍,然后告诉他们,这就是本节课的重点。一节课的时间,应当大部分都花在本课重点的教学上。还以《光的反射》为例,这节课的重点就是由探究活动得出反射的规律,那么我们教学中就得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实验操作结束后还要组织起活跃而有序的讨论和交流,然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老师应将结论板书于黑板的醒目位置,而不是用电脑一打了之。得出结论后要即时用小练习加以巩固和深化理解,这种练习可以是抽象的作图,也可以是实践操作。比方说,给同学一面小镜子,让他将一缕阳光(无阳光时可用投影仪的光)反射到黑板上某个确定的位置。这样的一节课下来之后,学生自然对反射定律印象深刻,教学的重点也就在无形中突了出来,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不高吗?
第三,突破难点要讲策略。许多老师的课堂效率不高,主要是在难点突破上不讲策略,耗时过多造成的。比如说在进行光的折射规律教学时,怎么让学生记住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而与光由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两角的关系而不混淆,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很多老师在这里会举不少实例,然后进行作图,一会练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一会又练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翻过来,倒过去的越练越乱,到头来学生还是记不清这两个角的关系。这就是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典型表现。如果我们在这里能做这样的一个联想:空气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空间,其存在范围远大于水的存在范围。进而联想到光在这两种介质间发生折射时,空气中那条光线(不管它是入射光线还是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也就比水中那条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大。这样就可以建立一种联系,空气所占地方大——其中的那个角也大。试想,老师如果能做这样的引导的话,记做这个规律还是什么难事么,这一节课的效率不就上去了么。
第四,教师要能适时的应用现代教学手段。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仪器都走入了教室,掌握这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成为教师的基本技能。在课堂上合理使用这些现代化手段,首先能有效增大课堂容量,比方说,有些物理现象的呈现,传统情况下教师口头描述需要费很多口舌,而现在只要鼠标一点就出来了,又快又清晰;其次是教学的直观性大大增强,我们在课堂上常常要回顾一些生活现象,以往只能靠老师口述或学生自己想象,最多能有个静态的挂图。而现在的flash动画可以象放电影一样将这些物理
过程展示出来,使学生如临现场,这样既省了时间,又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将某些重点的细节慢放,使物理过程更加直观明了;第三,现代教学手段的广泛使用能大大减轻教师板书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组织学生活动,为课堂留下更大的活动空间;第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用图形形式呈现的信息,人类的记忆效果远大于用声音形式呈现的同样信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大量应用,使得课堂上的很多信息,学生不仅可以听到,更可以看到,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记忆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恰当的时间使用合适的现代化媒体辅助教学,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教师要加强自己对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控制管理能力。目前的初中物理课上有很多的时间是用在学生的实验活动上的。这种课堂如果组织管理不好的话,往往会在学生活动上耗时太多,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更别说让学生在实验后进行总结、交流和反思了,这样的课堂当然是效率低下的。所以教师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但这不是叫老师在实验时什么都包办,只让学生一步步的跟着自己做,那样的话,探究就失去本来的意义了。比方说在探究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将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定值电阻和电源组成串联电路,检查无误后再在定值电阻两端并联上电压表。实验操作的过程由学生自己掌控,老师只要提醒其要控制变量即可。对于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提示一下怎么样去控制变量(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滑动变阻器滑片的滑动)就可以了,而不必去步步示
范。得出数据后由学生自己总结交流、反思得失,最终得出科学结论。而不是教师接一根线,学生跟着学一根;教师读一个数据,学生学着读一个。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学生是既锻炼了连接电路的技能,又深化了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更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因为这些结论是他们自己搞出来的,所以记得会犹为深刻。同时还会伴随着极大的成就感,以后的学习兴趣会更浓。
第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的方法很多,当对一些学生已有初步认识的概念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讲授法。如对速度的学习,我大可以以讲授为主,只要辅以很少的学生活动就可以了(测平均速度)。当对那些全新的概念进行教学时,如压强、电流的磁场等新课的教学,应尽可能多用科学探究法,并在其中渗入启发讨论等师生互动的内容,效果会更好一些。而对一些极为简单的内容,如功率、家庭电路等,我们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只要适时的指导一下就可以了。当然,面对不同的学生,就是同一个课题,我们也不能都采用一样的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关键是我们在课前准备时要根据学生和老师自身的特点,采取适合学生和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创建高效的课堂。
清丰县双庙乡一中
李之严
如何做到提高初三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及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师生之间的配合作用,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结合自己从教以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体会。
一、转眼教材,优化备课,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根据教材大纲钻研教材可以使自己明确教学方向,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铺垫。教师在备课时,选择最优先的教学模式。例如对于物理用语,可以采用讲授——掌握式的教学;对于物理基本概念和理论,可以采用启发——掌握式的教学;对于物理实验,可以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对于物理计算,可以采用指导——自学式的教学。
二、了解并研究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学生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老师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也就是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对于平时学习方法、习惯、成绩都好的学生,一般只在具体问题上给与指导,并适当增大训练难度,提出新问题以保持他们学习物理的持久热情,如单独给这批学生布置作业外的“每日一题”,要求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鼓励他们创新方法。对于学习态度端正、勤奋,但成绩一般的学生,一般侧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定期检查他们的学习笔记,按章进行“好题妙解”例题讲解,增强对概念的领悟,以此帮助他们拓宽解题思路。对于智力较好,但随意性强,学习不努力的学生,着重在学习品质上对他们进行教育、调整,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负责完成某项任务,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培养其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态度,如吸收他们参加课外的科技劳动,在实验课上进行物理实验的表演等。对于少数学习和表现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一般采用不刺激,低要求,慢教化的策略,以维护课堂的良好纪律。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就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而言,由于初中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发展阶段,教学目标以智力因素目标为主,教学内容是物理知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时间只有45分钟,教学空间是在课堂之内,所以教学过程的优化是获得高效率、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
(一)选择优化教学策略,注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高素质、培养应试能力”的关系
1、双向分析,确定教学起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新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把握教学的起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新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的分析,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对各知识点的教学层次要求,根据新教学内容所处的章节、位置和学生所能接受的能力来加以把握。对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1)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2)学生物理知识的认知一般采取何种认知逻辑和思维方式;(3)学生的物理学习态度、情感等。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能有效地进行。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来。
教学过程中,在深入分析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新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演示实验,结合物理史的阅读、学生意想不到的错误、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方法等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多方诱导,组织学生探究
教学时,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有选择的对旧知识的要点进行检索、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构建联系、在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为学生指明观察要素和实验重点、为学生实验探究提供提示性的指导,对于复杂的、综合性强而学生难以一步达到目的的问题进行分解和铺垫、描述预期的结果或成功标准、创设成功的学习情境(即让学生成功地获得对各种问题的解决,从而使好奇心和学习愿望得以满足,并体验到探究活动的快乐的情境)等。
4、融会贯通,注重方法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进一步归纳整合,理顺知识脉络,形成学生自己的整体知识体系,从而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教学时,教师逐一予以适当的提示或帮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概括整合,使学生通过概括总结,不仅获得知识本身的意义,而且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去理解和把握,自觉地把握各个知识间的整体联系。
(二)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同的教学策略都有其利弊,因此,对于统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要因班级的情况不同而变化,因上午第一节课和下午第二节的课因时间不同而变化。任何教学程序都包含“导入、展开、结束”三个阶段。怎样导入?怎样展开?怎样结束?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三因素的分析和组合,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因材施教。
(三)师生情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中,“重智轻情”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学效果差的种种弊端,但出于提高升学率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情感教学的效果及重要性未被引起重视。情感教学不仅适合于教学内容中包含情感因素的学科,如语文、历史等,而且对于教学内容并不包含情感因素的数理化等学科同样适合。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进行情感化处理,创设情感氛围,达到“知情并茂”的效果。
(四)注重课堂学生信息反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具有民主气氛和科学气息的课堂教学环境,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过程中的差异。
一、深挖“快乐因素”, 培养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生的“学”才是决定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 教材、多媒体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 但都只是影响学习的间接因素。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深挖教材中的“快乐因素”, 紧密结合教材知识点, 进而提高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例如在C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1中, 教师让学生讨论How will the world be different in the future?这个极其有趣的问题, 完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并能促使他们调动思维和想象, 运用已有的英语积累去积极应答。在渴求中所得的知识来之不易, 记忆长久, 过程快乐, 对今后学习的期待也就更浓烈了。然而, 倘若教师只是程序性地、迫不及待地事先就把各种结果呈现出来, 然后让学生齐读、背诵、听写, 学生的学习就会变成被动的接受, 更谈不上兴趣的发展了。“培养兴趣”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 同时也是一个长久被忽视的环节。很多教师认为教学任务如此繁重, 能够完成就算不错了, “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激发学习兴趣而置教学于不顾”。其实, 两者是同一个问题, 兴趣即“渔”, 授课即“鱼”,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倘若学生能够兴致高昂地去主动学习, 那么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就十分轻松愉快了。
二、整合多媒体课件, 优化学习效果
整合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模式有益于优化学习过程, 有利于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多媒体对教学起着补充和辅助作用, 可以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生僻为通俗的教学效果, 关键在于教师怎样运用多媒体资源优化教学策略, 依据认知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规律, 通过采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而营造一个促使学生学习与探讨的环境与氛围, 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 使学生能始终处在一种舒畅、宽松、积极的情绪状态中,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潜能,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认知心理语言学家皮亚杰的“略为提前”理论指出:只有当输入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既有一致又有不一致时, 才能促进心理的发展。教师在搭建知识框架时, 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为他们量身定做教学梯度, 尽可能在教学内容、教学难度、学习速度上有意识地将知识由浅入深逐步提高。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方便快捷, 逐渐增加一些可理解的、稍高于教材难度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练习, 使学生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 才能激起学习兴趣, 充分发掘学习者的潜力。
考虑到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饱和”, 即重复次数多到一定程度而导致的负效应, 教师应让学生在前进中学习, 而不是原地反复。信息图像化本身就满足了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要, 使其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和各自不同的进度来对图像化的信息进行个别化与理性化的筛选和理解, 从而获得最佳认知和训练效果, 这既能使教学内容得到巩固和升华, 又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现以Unit 9 Section B的听力教学为例进行演示。
教师把与人物有关的所有图片信息集中呈现给学生, 引导学生进行one by one的故事接龙。由于初中生语言积累不足, 听力基础薄弱, 致使其对故事的整体把握缺乏自信。如果不在幻灯片上提供关键词和提示语, 就会产生信息中断, 使故事接龙活动产生障碍。所以,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这一辅助手段做如下处理:教师的部分提示被制作成幻灯片, 在学生每完成一步接龙之后呈现出来, 直到学生能顺畅表达时适当停止。
伴随着不绝于耳的掌声和欢笑声, 学生将所学知识尽情梳理罗列, 进行语段和语篇的自觉输出。如此大容量的口语输出使学生感受到了语言交流具有的流畅和快乐;然后让他们把刚刚训练的内容进行report, 并最终形成writing。这个过程就需要教师把多媒体和教材进行巧妙灵活地整合, 化困难为挑战, 变被动为主动。
三、强调视听与思考相结合, 突出教学重、难点
西方思维模式的分析性, 决定了英语语句的分析性。有分析就必须有逻辑和形式结构, 就要注重精确性。英语句子和汉语句子的构成有内在不同。英语强调句子的形式和结构, 要用完整和严密的结构表达意义;汉语的句子强调意义, 汉语语法隐含在语句里, 不强调完整和严密的结构。
这是Unit 3的第一课时, 教师一边问:“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一边飞快地点击鼠标, 屏幕上的图片连带着三维动画, UFO降临时的场景全都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来, 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
在多媒体辅助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视听应与思考紧密相连, 不可分割。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没有视听, 但只有视听没有思考也达不到目的。视听应当与思考相结合, 多媒体课堂教学不能让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 而必须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要注意语言与图像的统一, 既要为学生提供直观、立体、形象的图像和场景, 又要善于适时做恰如其分地讲解。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认真看和听的同时, 还要带着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在看、听之后, 要通过对话、讨论、随堂练习等一系列课堂环节, 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向前发展, 收到化繁为简、突破难点的功效, 将视听得到的形象和表象转化为概念, 从而杜绝英语课堂的低效和无效现象。
关键词:中学物理课堂导入;作用;形式;运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需要反复推敲才能定下来。”列夫·托尔斯基也说过:“开头总是最难下笔的。”就好像托翁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他用了几十种不同的写法,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最后才确定下来。
教学其实也是如此。课若一开始就没有上好,学生就会感到兴味索然,下面的课就难以正常进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师生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时,教师就一定要讲究导课的艺术,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智力情绪。
一、课堂导入的作用
1.现代中学生的特点
与过去的中学生比较,今天的中学生在知识结
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最主要的变化是心理特点方面的变化:他们知识面广,思维活跃;自我中心,“唯我独尊”;要求民主,反对说教;独立性强,逆反心重。
2.课堂导入的功能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总的来说,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引起注意,使学生较快进入学习状态
上课伊始,学生由课间嬉戏状态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如果教师精心设计导语,给学生较强、较新颖的刺激,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
(2)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这说明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举凡古今中外者,无一不是对某些方面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其产生学习动机。说自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无论是平凡的苹果落地还是五彩的肥皂泡,他都有很大的兴趣,并且不断去钻研,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光的色散。上课初,新颖别致的导入,很容易激起中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自己想要去继续了解,不断学习。
二、课堂导入的原则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尤其重要,是一个关系到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环节,应该有中学物理教学自己的导入特点。在研究中学物理教学的导入原则时,应结合中学物理的教学原则来讨论。也就是以中学物理教学规律为理论依据来研究中学物理教学的导入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导入采用什么方式和类型,要服从于教学任务和目的,要围绕教学和训练的重点,不能喧宾夺主,只顾追求形式新颖而不顾内容。导入的目的性与针对性要强,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白将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要学?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不搞千篇一律,不追求形式上的“花俏”。
2.启发性原则
导入要有利于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启迪智慧,尽量做到“导而弗牵,开而弗达”“引而不发”。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和实验为依托,引入新知识、新概念。设问与讲述要求能做到激其情,引其疑,发人深思。用例应“当其时”“适其时”。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很多新课导入都不可能仅限以上几种导入方式,也不是单一方法的运用,而应根据教材内容综合运用,灵活选择。任何一种精彩的导入方式如果用得多了,都会逐渐失效。课堂是鲜活的,课堂导入的设计也不能刻板單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才能让学生紧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在讲台上耕耘的老师用心用情去追求去
探索。
参考文献:
姚顺苗.浅议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浙江庆元二中学报,1994(32).
巧用自制学具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自制学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镇平县晁陂镇甲林小学 徐美展
《科学》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自制学具是中小学科学课教具配备的必要补充,通过循序渐进地训练,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是引导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基础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在这个环节中,自制教具所发挥的效用是不可低估的。
一、巧用自制学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科学始于好奇”。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具有爱玩、爱动的个性特点,富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正是引起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适时地创设一些动手操作活动,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可以激发孩子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点燃创造的火花,激励他们主动探索、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在教学《声音的传播》这节课之前,我布置了一个制作学具的任务:利用你身边的材料,来制作一个可供研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学具。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孩子们纷纷忙碌了起来。等到了上课的时间,我
三、巧用自制学具,有利于课堂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早在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在尽可能的范围之内,一切事物都应尽力地放在感官的跟前。”知识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自制教具的使用可以将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雷电现象”一课,在讲雷电危害时,因没有恰当的教具,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议。有些雷电造成的危害,学生们因不是亲眼所见,印象不会深刻,有的甚至还会怀疑“这是真的吗?”可在这节观摩课上,教师针对这一难点,利用起电机点燃汽油棉实验来以小比大,这不但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而且还加深了对雷电危害的认识。如何预防雷电给人们造成的危害呢?同学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了避雷针,但是避雷针为什么能避雷的道理,学生们并不清楚,如果能亲自体验一下,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为此教师利用起电机和一个磨尖了的小钉子,所做的模拟避雷针实验,达到了满意的效果。具体做法是让一个胆儿大的学生用手去触摸起电机的带电球,一下子被电了回来;再让其他学生用手来摸,结果没一人敢上来摸了。这时老师不慌不忙地手拿钉子去触摸带电的小球,学生们惊奇地发现,老师触摸小球时一点事都没有。老师再让其他同学用同样的方法试,也都没有什么感觉。学生们都感到奇怪,老师没有正面解释,而是让一个学生上前来仔细观察钉子尖在接近带电球时所发生的情况。„„学生们终于明白了原来是钉子尖把带电球一次性较大规模放
同时,自制教具还可以缩短实验时间,在短时间内就能见到效果。世界上一般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是比较漫长的过程,教师在实验室条件下就是要千方百计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让学生们看到这个变化,进而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实验的时间较长,效果再不明显,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另外,只有缩短了每一项实验的时间,才有可能在4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个数,加大教学密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巧用自制学具,有利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还要针对教学内容选出实验教学新的教学方法,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不只是把新课程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这些方面自制教具活动至少有以下几点作用。
1、自制学具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师生用自己研制的学具做实验,得心应手。其次,师生动手自制学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与科学探索精神。如:讲“固体热胀冷缩”实验时,传统的教具是铜球过圈,实验中费时费力,为了改变这个实验,我研制了一件偏转式指针实验器,用一根火柴就完成了实验。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有偏转轴式、滚动式、电路组合式,还有用新材料启辉器的元器件制作的。只这一件学具就有十几种做法,学具的研制过程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并与教材和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巧用DIY教学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科学》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DIY教学法是小学科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循序渐进地训练,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是引导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基础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在这个环节中,自制教具所发挥的效用是不可低估的。
一、巧用DIY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科学始于好奇”。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具有爱玩、爱动的个性特点,富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正是引起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适时地创设一些动手操作活动,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可以激发孩子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点燃创造的火花,激励他们主动探索、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在教学《声音的传播》这节课之前,我布置了一个制作学具的任务:利用你身边的材料,来制作一个可供研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学具。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孩子们纷纷忙碌了起来。等到了上课的时间,我首先让学生把自己课前所制作的学具拿出来展示并介绍,他们的话匣子立刻打开了,都争着抢先介绍,兴趣十足。他们有的带来了口哨,有的带来了笛子,甚至还有个男同学动手制作了一组“水瓶琴”,并说:“我是利用物体的振动这一原理来制作的!„„”听到这句话,我十分开心,感觉这次的活动非常成功,因为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我几乎没有提到这个词,但是通过孩子们的亲手制作,探究,思考,居然自己就得出了结论。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所期盼的。整堂课我都把时间让给了学生,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去表现,让他们的学习兴致得到最淋漓尽致地发挥!
二、巧用DIY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自制教具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科技实践活动,从设想开始到动手设计、制作、试用、最后定型,都要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论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创造地
验,对于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是极其有利的,自制教具正好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它不用像正规教具那样“正规”,它完全可以不拘一格地从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中寻找素材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这也是科学教师们经常采用的方法。
自制教具还可以缩短实验时间,在短时间内就能见到效果。世界上一般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是比较漫长的过程,教师在实验室条件下就是要千方百计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让学生们看到这个变化,进而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实验的时间较长,效果再不明显,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另外,只有缩短了每一项实验的时间,才有可能在4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个数,加大教学密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巧用DIY教学,有利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还要针对教学内容选出实验教学新的教学方法,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不只是把新课程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这些方面自制教具活动至少有以下几点作用。
1、DIY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师生用自己研制的学具做实验,得心应手。其次,师生动手DIY教学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与科学探索精神。
2、DIY教学使师生学会了使用简单工具和工具的制作方法,提高了师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能动手组装实验器材,维修实验器材,也就是说师生动手能力要强。传统实验教学,尤其是分组教学,老师要一组一组的准备实验,调试仪器,维修器材等,有的老师不会使用简单工具,更谈不上研究与制作。新课程标准是让学生象老师那样会选择实验器材,会安装、会调试、会维修,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实验。DIY教学活动满足了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如果自制教具缺少工具,大家就千方百计去研究自制工具,如:锤子、钳子、小钢锯、画线工具等。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导入;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77-01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物理课的第一个环节,十分关键,好的课堂导入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课堂导入形式,就必须把握物理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成功的导入法,具有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那么如何做好课堂导入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针对导入的方法谈一些浅见。
一、利用故事导入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小学比起来明显加重,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在课前讲述一则生动有趣或耐人寻味的故事,或是一些物理学家的趣闻轶事等,使学生能放松紧张的大脑,求知欲望瞬间得以激发,就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寓教于乐。例如,在学习“平面镜”这一新内容时,给学生讲述一段关于古希腊的一位最伟大的数学家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故事:在阿基米德晚年时,罗马军队入侵叙拉古,他率领叙拉古人民手持一样“秘密武器”,将阳光聚焦在罗马军队的木制战舰上,使它们焚烧起来,致使罗马军队大败.故事一结束,学生便纷纷对这“秘密武器”议论开来,抓住时机导入新课:“大家知道这个“秘密武器”是什么吗?是许多面镜子!把强烈的阳光反射到波斯船帆上的一点,最终使它们焚烧起来,物理就是这么神奇!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通过一则精彩的小故事来诱导学生快速的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神奇,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物理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演示实验导入
实验具有直观性,它能从感官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导入新课。如在讲“大气压”时,笔者先把一根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不要太粗)插入盛有染色水的口杯里,然后从塑料管的上端吸气,就可以看到染色的水被吸了上来。这时用手指堵住上端管口,将塑料管提出杯外,尽管下口是开着的,可是水却不会流出来。如果将堵住上端管口的手指放开,水就会从吸管中流出来。在演示过程中,笔者提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从塑料管上端吸气,管中水会上升?为什么上端管口用手指堵住后,水不会从下端流出来?为何手指放开后,水就会流出来?”这样,让学生边观察演示实验,边思考问题,自然过渡到讲授新课的环节中。通过演示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实验来导入新课,不仅能生动、形象地反映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为理解和掌握新课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联系生活导入
物理来源于生活,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导入课堂无疑是最好的方式,比如在讲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播放电影《甜蜜的事业》的片段:剧中人物坐在行驶的拖拉机中,有说有笑……,司机突然刹车,连人带物一起从车厢的后面滚下来……。问学生这个情节告诉我们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惯性……”。 短短一二分钟, 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将轻而易举的将学生拉入课堂。在惯性的授课内容完成后,重放该片段,提醒学生该片段是否违背了物理原理。看后引起激烈的争论……得出结论:该剧中人物倾倒的方向反了,违背了物理原理。不仅活跃课堂的气氛,加深了对惯性的理解,同时也会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四、提问式导入
这是很多教师经常采取的方法。提问引入法是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请学生回答或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新课。这种引入方法可以唤起学生的自觉思维,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增强学生思维的乐趣。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就这样导入: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者电风扇转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或者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五、多媒体课件导入
多媒体课件进入课堂,将现代教育技术带入崭新阶段。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应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机械运动》一节,可以列举幻灯片或录像影片的动感画面,让学生感悟: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天空一闪落的流星雨、奔驰的驯马、缓缓的河流,都在做机械运动。
导入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是值得教师不断实践与探索的课题。物理课堂教学没有一个富有趣味性、艺术性与挑战性的课堂导入,就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这样的课堂才算是一堂成功的课。好的导入往往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当然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选,导入方法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是一个成功的导入。
参考文献:
[1]何丰明.实验引入课例十则[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1(02)
[2]林玉坤.如何培养老师的问题探究教学能力[M],漓江出版社. 2011(06)
关键词:有效课堂导入,教学效率,悬念,情境,故事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前奏, 是教学中的必需环节.有效的课堂导入, 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而且能够迅速地将学生们分散的注意集中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让学生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十分有限的, 如何将这有限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教学导课则是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一步.然而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教学前奏的课堂导入也是一样, 如何才能够将课堂导入有效化呢?如何通过课堂导入唤起学生们的求知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上的质量呢?笔者认为, 要做好课堂导入工作, 需要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进行精心的设置课堂导入, 以课堂导入为一个吸引点, 将学生们的注意都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接下来, 笔者就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一、以悬念导入, 激发好奇心
悬念, 即是指悬而未决的事件, 而这样的事件往往都能够激发起学生们内心中急欲探求真相的情绪.悬念式导入, 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对学生们思维的启迪也有着很大的好处.高中的数学教学内容与初中的相比较, 更加的抽象与深入, 而这一特征往往成为了学生们畏惧数学的心理因素.如若在课堂教学导入中, 穿插悬念, 激发起学生们的好奇, 营造出兴奋的学习状态, 这样学生们则会忘却了畏惧的心理, 只想急切地知道个究竟.作为教师的我们, 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们这样的心理特点, 结合教材内容, 添加悬念的因子, 抓住学生们的眼球,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一知识时, 笔者就先问学生们:“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此时,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够答出是珠穆朗玛峰.然后, 笔者拿出一张很薄的纸张, 告诉学生们说, “这一张纸, 我只要对折25次, 其对折后得到的厚度要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一张纸与一座珠穆朗玛峰相差巨大, 而笔者这样的论断, 形成了一个悬念, 引起学生们心里强烈的反差, 进而就激发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理, 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 笔者则更轻松地调动学生们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积极性, 通过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 探知对折25次后的纸张厚度要比珠穆朗玛峰还高的真相.
二、以情景导入, 唤起激情
在课堂教学中, 情景导入, 即是指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精心选择一定的场景, 将所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寓于情景之中, 让学生们如临其境.而情境的设置, 不仅要与教材内容相联系, 同时还应该贴近学生们的生活, 是学生们所见所闻的, 或者熟悉的事件, 这样才能够容易地唤起学生们学习的激情.如若是学生所不熟悉的, 则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甚至还可能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因此, 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 要从实际出发, 创设生动的情景, 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 在学习独立事件同时发生概率这一知识点时, 笔者就以谚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为引子, 设置这样一个情境.诸葛亮与三个臭皮匠比赛, 比赛内容是解决如何运输粮草援救前方战士的问题.诸葛亮能想出主意的概率是0.9, 而这三个臭皮匠独自想出办法的概率都为0.6, 现在诸葛亮独自为一组, 三个臭皮匠相互合作为一组, 那么到底哪一组的胜算更大呢?通过这样的情景, 唤起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们想知道结果的急切欲望.此时, 我们则可以借助学生这样的心理, 将学生们引导到这一知识的学习中.这样的方式, 学生们乐于接受, 更快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以故事导入, 增添趣味
故事往往是学生们所喜爱的, 故事特有的趣味性, 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导入中, 我们也可以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 寻找与其相关的趣味故事, 以趣味故事作为一个引子, 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时候, 我们可以引入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是伟大的数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匠家庭, 家境贫寒, 但高斯聪颖过人.在他10岁的时候, 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目, 即1+2+3+…+100=?没想到老师刚说完题目, 小高斯就将答案写出来了, 而且运用了一个十分简单的方法.那么小高斯用的是什么办法呢?我们则可以通过高斯童年的这个故事与小高斯用何办法这个疑问, 引导学生们进入课堂的学习.如此可以看出, 通过趣味故事的导入, 看似枯燥的教学内容, 也能够变得多姿多彩.同时, 通过这样真实的故事, 还能够激发起学生们的斗志, 向伟大的数学家们学习.
【用多媒体,提高物理课堂导入有效性】推荐阅读:
合理利用电教媒体提高数学课堂实效10-28
谈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07-22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09-29
巧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案例剖析06-11
有效评价提高课堂效率12-09
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7-04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方法07-14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5-30
合理设计课堂活动 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