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导读

2025-0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哈姆雷特导读(共5篇)

哈姆雷特导读 篇1

【导读】

《哈姆雷特》的作者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伟大戏剧家和诗人。是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的同行晚辈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

莎士比亚诞生于英国的英格兰艾汶河上的斯特拉夫镇。那儿风景如画,有明净的河流、葱郁的森林、朗润的山陵和肥沃的平原。他庆幸自己在那个“快乐的英格兰”度过了自己宝贵的童年、少年时光。

少年时代的他,在当地的文法学校读书,学习过拉丁文和希腊文,并接触了一些古典文学作品,这对他一生的事业有着启蒙的意义。青年时代,他加人伦敦的一个剧院,做过杂役,后来还相继当过雇佣演员、股东演员并参加编剧工作。这期间,他广泛接触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增加了人生阅历,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再后来,他又缔识了斯桑普顿伯爵等戏剧爱好者,使他有机会熟悉宫廷和上流社会的生活,耳闻目睹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音乐,更增强了人文主义思想观点。他以敏锐的目光,对社会对人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观察、分析、研究,为他以后的文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并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莎士比亚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戏剧方面。他的历史剧都取材于英国的历史,且借此表达他的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代表作有《亨利四世》。喜剧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剧情多发生在南欧,主人公多是具有叛逆精神的贵族男女青年,突出表现他们争取个人幸福生活权利的斗争,鲜明地体现了作者主张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等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代表作有《威尼斯商人》等。悲剧创作是莎士比亚最辉煌的成就,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瑟罗》、《麦克白》、《李尔王》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

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时期正是伊丽莎白统治的末期,新兴的资产阶级虽未成熟,但势力都日显强大,王权与资产阶级之间产生矛盾,1603年詹姆士一世上台后又极力推行封建特权,引起当时进步的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于是联盟开始破裂并一步步转向公开对立。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有如鲜花插岩缝、清泉过淤潭。理想被压抑、追求遭阻塞,他先前那种轻松愉快风趣浪漫的感情色彩便完全由沉郁悲怆的情调所取代。《哈姆雷特》集中再现了人文主义者在危难时期的思想状况,并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新旧两个势力较量局势的主观态度。

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有头脑又深受民众爱戴的丹麦王子。在得知父王是被新王叔父篡位而杀后,王子决定复仇,但面对老谋深算的奸王,他只得装疯以侦察其言行。在一次由他自己导演的“戏中戏”时,奸王暴露了心中的隐秘,王子于是付诸果敢行动为国祛恶。他几次避难得生,最后在一次比剑中将奸王刺死。自己以及母后和情人、如朋友一般的比剑对手雷欧提斯也一同成了这场宫廷变故的牺牲品。

这个故事是莎士比亚借用丹麦历史事件来反映当时英国现实和矛盾的,正如作者借主人公表白所云“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国政病人膏肓、国民怨声载道,“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雷特是剧中主人公,莎士比亚以他的经历为线索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的悲剧故事。此剧作的精湛艺术已成为世界戏剧创作的典范。下面从人物形象及艺术特点两方面摭其几点以析之:

(一)由热情走向苦闷、由迟疑走向果敢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他生长在开明君主的宫廷,青年时代又到人文主义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教育,他理想崇高,目标远大,善思多才,感情丰富。

他赞叹“人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对人生怀有美好愿望的善良、正直、才德兼备的优秀青年,却连遭父亡母嫁、叔父篡位的三重打击。宫变的罪恶及朝臣的助纣为虐使他一度对人世失去了兴趣,精神也随之陷入了极度的危机:认为原先那美好的人变成了泥塑物;原先美好的王国也成了“不毛的荒岬”,“一大堆污浊的瘴气集合”。他苦闷、踟蹰,延宕再三后意欲惩恶除奸,又怕打草惊蛇,便暂且佯狂以俟时机“重整乾坤”。

佯狂是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较量的第一步智谋,也是他后面交锋的准备。他借疯话揭露了王宫的颠、淫、乱,社会的假、丑、恶;在刺探与反刺探的智峙中,他凭着敏锐的目光和智慧的头脑几次反败为胜。他出语锋利,一针见血,虽语序颠倒,但蕴量十足,令蠢臣狼狈含耻,使奸王坐卧不安。他改编并导演的“戏中戏”是行动的第二步,巧妙的影射使老奸巨猾的克劳迪斯不打自招。剥下克劳迪斯伪善正襟的画皮后,哈姆雷特不再畏葸,而是变优柔寡断为果敢明快。他刺杀雌幕后偷听的御臣、改写国王的密信后只身折回、比剑刺死奸王、临终遗嘱福丁布拉斯继立为王再不见他有须臾的延宕。

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和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哈姆雷特的意义不单纯是“重整乾坤”的成功与否、付出代价的多少之别,而在于他揭示了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并展示了解决矛盾的办法。他面对矛盾,没有放弃自己寻求解决途径的责任,他不曾停止过探索和搏斗,以自己的行为甚至肉体的“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向世人昭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理想弱点和精髓。

(二)哈姆莱特经典台词

哈:(自言自语)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此二抉择, 就竟是哪个较崇高? 死即睡眠, 它不过如此!倘若一眠能了结心灵之苦楚与肉体之百患, 那么, 此结局是可盼的!死去, 睡去,但在睡眠中可能有梦, 这就是个阻碍: 当我们摆脱了此垂死之皮囊, 在死之长眠中会有何梦来临? 它令我们踌躇, 使我们心甘情愿的承受长年之灾, 否则谁肯容忍人间之百般折磨, 如暴君之政、骄者之傲、失恋之痛、法章之慢、贪官之侮、或庸民之辱, 假如他能简单的一刃了之? 还有谁会肯去做牛做马, 终生疲於操劳, 默默的忍受其苦其难, 而不远走高飞, 飘于渺茫之境, 倘若他不是因恐惧身後之事而使他犹豫不前? 此境乃无人知晓之邦, 自古无返者。

所以,“理智”能使我们成为懦夫, 而“顾虑”能使我们本来辉煌之心志变得黯然无光, 像个病夫。再之, 这些更能坏大事, 乱大谋, 使它们失去魄力。

哈: 又来一个!这不会是个律师的头颅吧? 他的钻牛角尖式之弄法手段、他的分毫必争之雄辩、他的诉讼案子、他的契据、他的巧妙诡计现在都到哪儿去了呢? 为什么他现在肯让这位鲁莽的家伙用柄肮脏的铲子来敲他的脑壳子, 而不去控告他犯了殴打罪? 哼, 这位家伙在生前也可能是个地产的大买主, 整天就与他的抵押、他的债券、他的赔偿、他的证人、他的收回权为伴。

现在, 他的上好脑袋里所装的仅是些上好砂土, 难道这就是他的最後赔偿、最後收回吗? 他的证人们还肯不肯为他作证, 去买两块地契般大小的地皮呢? 现在, 他的棺材可是恰够大小来存放这些证件喽。难道这位买主就无法得到比此更多吗? 哈!

(三)克劳狄斯

克劳狄斯在《哈》剧中是一位篡位娶嫂的无行之徒,他人面兽心,骗得了哈姆莱特母亲的信任,使她甘心受他反指使。他还用自己的政治手腕骗得了一帮朝臣的拥戴,像波洛涅斯这样的老臣对他是忠心不二。正像老王的鬼魂对他评价的那样:“那个乱伦的、奸淫的畜生,他有的是过人的诡诈,天赋的奸恶,凭着他的阴险的手段,诱惑了我的外表上似乎非常贞淑 的王后,满足他的无耻的兽欲。啊,哈姆莱特,那是一个多么卑鄙无耻的叛徒!”(第一幕,第五场)。但对他的道德谴责是无济于事的。重要的是在他的篡位娶嫂的行为中,包含着将世界作为冷静计算的对象的体验结构。克劳狄斯在剧中一直处于占尽先机的地位。他一出场就以“不忘记我们自己的本分”为由来祛除大家对于老国王死去的哀伤,并修书给挪威老国王,劝其制止小福丁布拉斯的莽撞行为。在哈姆莱特误杀波洛涅斯后,马上将之谴往英国并密令处死哈姆莱特;最后利用莱阿替斯杀死了哈姆莱特。克劳狄斯非常清醒地知道“我的罪恶是臭气熏天了”,他有过祷告,但始终占有着那些使他动了杀机的东西——王冠、野心和王后。克劳狄斯的性格明显是勇于攫取与占有的资产阶级形象,而不是九世纪的封建君王。在他身上体现出西美尔所说的现代人的生存样式:“世界不再是真实的、有机的‘家园’,而是冷静计算的对象和工作进取的对象,世界不再是爱和冥思的对象,而是计算和工作的对象。”

(四)波洛涅斯

圆滑而又琐碎,愚蠢却自认聪明家伙,后来死在哈姆莱特剑下。人们对他印象最深的恐怕要算他对儿子雷欧提斯去法国之前的一番告诫以及让仆人去调查儿子的生活作风。在儿子临行前,他说到:

还有几句教训,希望你铭刻在记忆之中: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对人要和气,但不要过分狎昵。相知有素的朋友,应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可是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

留心避免和人家争吵;可是万一争端已起,就应该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可以轻侮的。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可是只对极少数人发表你的意见;接受每一个人 的批评,可是保留你的判断。

尽你的财力购制贵重的衣服,可是不要炫新立异,必须富丽而不浮艳,因为服装往往可以表现人格;法国的名流要人,就是在这一点上显得最高尚,与众不同。

不要向人告贷,也不要借钱给别人;因为债款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丢了本钱,而且还失去了朋友;向人告贷的结果,容易养成因循懒惰的习惯。

尤其要紧的,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以上台词充分体现出他的自私和狡猾。

(五)乔特鲁德

乔特鲁德并没有参与谋杀老哈姆莱特,但老哈姆莱特的鬼魂告诉我们,这个女人在他活着时就经不住诱惑而满足了克劳狄斯的兽欲,说“一个淫妇虽然和光明的天使为偶,也会有一天厌倦于天上的唱随之乐,而宁愿搂抱人间的朽骨”。鬼魂的那一番死不瞑目的血泪控诉,尤其对她的背叛行为的谴责,无疑就是莎翁对这个女人的相貌品行的介绍。

果然,乔特鲁德一出场就令人顿生厌恶。丧夫不足两个月的她,以新娘的身份对儿子说,“不要老是垂下了眼皮,在泥土之中寻找你的高贵的父亲”。这只会更加激起哈姆莱特对母亲的憎恨:“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的长久一些,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乱伦的裘被!”后来哈姆莱特干脆称自己的母亲为“最恶毒的妇人”。

但这个最恶毒的妇人,居然让我产生了同情的倾向;确切地说,是在她呼喊“啊,亲爱的哈姆莱特,那杯酒,那杯酒”的时候,——那是狡诈的克劳狄斯为比剑获胜的哈姆莱特准备的毒酒——我,一个坚信自己的神思与几百年前的莎翁的神思水乳交融的人,原谅了她。她才是个受害者,也许她自始至终都是个受害者。

如果没有乔特鲁德的死,《哈姆莱特》便不是世上最“完美的悲剧”。

值得注意的是,乔特鲁德没有参与十恶不赦的谋杀,而老哈姆莱特死后(她并不知道丈

夫是被恶叔毒死的),在有着“过人诡诈,天赋奸恶”的克劳狄斯的淫威之下,乔特鲁德毫无选择余地,她只有嫁给克劳狄斯。

“慈母孝子”,也是东西方文化共奉的准则。老哈姆莱特就告戒儿子说,“不可对你母亲有什么不利的图谋,她自会受到上天的裁判和她自己的荆棘的刺戳”。

于是,哈姆莱特便依计而行。他在王后的寝室里误杀朝臣波洛涅斯之后,并未对乔特鲁德采取措施,而是百般羞辱,以全世界最恶毒的语言,刺刀般地扎向自己的生身母亲。他对自己说“要我扭你的心”,对母亲却说,“羞啊!要是地狱里的孽火可以在一个中年妇女的骨髓里煽起蠢动,那么在青春的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吧”、“嘿,生活在汗臭垢腻的眠床上,让淫邪熏没了心窍,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

乔特鲁德受不了了,哀求道,“这些话像刀子一样戳进我的耳朵,不要说了,亲爱的哈姆莱特”。就连老哈姆莱特的鬼魂也忍不住劝儿子,“快去安慰安慰她的正在交战中的灵魂吧”。但哈姆莱特不为所动,他继续说,“不要自己安慰自己,以为我这一番说话,只是出于疯狂,不是真的对您的过失而发;那样的思想不过是骗人的油膏,只能使您溃烂的良心上结起一层薄膜,那内部的毒疮却在底下愈长愈大。向上天承认您的罪恶吧,忏悔过去,警戒未来„„”可怜的乔特鲁德终于崩溃了,“啊,哈姆莱特!你把我的心劈为两半了”。

我们的王子仍没有完,“我不能禁止您不再让那肥猪似的僭王引诱您和他同床,让他拧您的脸,叫您做他的小耗子;我也不能禁止您因为他给了您一两个恶臭的吻,或是用他万恶的手指抚摩您的颈项”,并刻意对母亲挑衅道,“把您所知道的事情一起说了出来,告诉他我实在是装疯,不是真疯”。

但乔特鲁德没向国王说出真情,而是对动了杀机的克劳狄斯说,王子真疯了,竟把大臣当耗子杀了,并称“他的纯良的本性就从他的疯狂里透露出来”了。这个谎言挽救了哈姆莱特。及至她喝下那杯国王为哈姆莱特准备的毒酒,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用那源自生命的母爱在呼喊,“啊,亲爱的哈姆莱特„„”乔特鲁德——这位“最恶毒的,而且良心已经溃烂的淫妇”——又一次挽救了儿子!

作为王后乔特鲁德,被安排首次出场在第一幕第二场。在前夫老哈姆莱特去世两个多月后就同他的弟弟克劳狄斯结婚了,这时候她就在儿子哈姆莱特面前乔装出一副贤妻的形象。“对丹麦王应该和颜悦色一点”,她对儿子说,本应该在失去丈夫后悲痛万分的她竟然振振有辞地说教起儿子对做自己父亲的叔叔要恭敬,并且对丈夫的死抱着这样平静的态度:“活着的人谁都要死去,从生活踏入永久的宁静。”一开始就让读者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女人究竟是怎么一个形象呢?可以说她是一个典型的双重性格的人。在儿子面前,他永远是一个慈善和蔼无微不至的母亲形象。无论是刚一开始怕儿子冲撞新丈夫对他的教育引导还是后来哈姆莱特跟雷欧提斯的决斗中表现出来的担心和害怕都能体现莎士比亚对王后乔特鲁德双重性格的塑造。她的死去,是作者对丑恶的否定,也算是对死去的国王的忏悔吧,不过作者安排她被自己爱的国王的弟弟的毒酒毒死应该是她作茧自缚的批判,带有悲剧色彩。

(六)奥菲莉娅

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大多“优美绝伦”。她们天生丽质,有着“绝色的仙姿”。奥菲莉娅的美貌在《哈姆莱特》中是由他人描述的。王后为儿子哈姆莱特的疯病伤心时,就把治愈的希望放在奥菲莉娅的美貌上。“奥菲莉娅,但愿你的美貌果然是哈姆莱特疯狂的原因;更愿你的美貌能够帮助他恢复原状,使你们两人都能安享尊荣。” 哈姆莱特也赞叹“那天仙化人的,我的灵魂的偶像,最艳丽的奥菲莉娅”,连“发疯”时也称她为“迷人的东西”。

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不仅天生丽质,而且感情纯真,心地善良。但是女性的这种性格却奠定了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角色的悲哀结局。因此,奥菲莉娅美丽而脆弱。她天真地认为哈姆莱特狂怒地咒骂她只是“疯病”发作,因而痛心惋惜。而哈姆莱特全然没有料到他自己发泄狂怒和失望,竟叫这可怜的少女感到那样绝望的悲痛。父亲被恋人所杀,奥菲莉娅最终承

受不了而发疯,正如她哥哥说道:“啊,五月的玫瑰!亲爱的女郎,好妹妹,奥菲莉娅!天啊!一个少女的理智,也会像一个老人的生命一样受不起打击吗?人类的天性由于爱情而格外敏感,因为是敏感的,所以会把自己最珍贵的部分舍弃给所爱的事物。” 最终,美貌又天真善良的奥菲莉娅,因爱情而耀眼,因爱情而陨落。

奥菲莉娅是一名中世纪丹麦宫廷中的美丽少女,她身上有着欧洲封建社会带给女性的巨大影响。奥菲莉娅坚守欧洲封建道德,保守而软弱。她以家庭、父兄为中心,不会主动追求本可以得到的幸福。奥菲莉娅虽然爱慕哈姆莱特,相信他合乎一套理想的标准,但是在父亲波洛涅斯和兄长雷欧提斯卑劣地怀疑和诽谤下,遵从他们的意愿,不与哈姆莱特接近,却又在“适当”的时候出现,成为刺探王子的工具。奥菲莉娅所受的宗法家庭的教养和管束决定她绝对驯服和无知。她被这样的教训压制着自己的青春、激情和爱:“留心,奥菲莉娅,留心,我的亲爱的妹妹,不要放纵你的爱情,不要让欲望的利箭把你射中。一个自爱的女郎,若是向月亮显露她的美貌就算是极端放荡了”。在父亲对自己理想的哈姆莱特作这样的诽谤——“奥菲莉娅,不要相信他的盟誓它们不过是淫媒,内心的颜色和服装完全不一样,只晓得诱人干一些龌龊的勾当,正像道貌岸然大放阙辞的鸨母,只求达到骗人的目的”时,奥菲莉娅只是“一定听从您的话,父亲”。这就足以证明她是绝对驯服的。绝对驯服和无知的少女在当时社会并非少见,封建道德观念无情地压制了妇女的意愿。而奥菲莉娅仅是她们中的一员,莎士比亚仅是把她当作中世纪欧洲女性的典型。奥菲莉娅在剧中的出场次数仅有5次,直接对白有56次,间接描写有5次。相对而言,对她的描写较少。但无可否认,她的存在丰富了《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使得充满男性刚强气味的《哈姆莱特》有了女性柔情的滋润。奥菲莉娅在该剧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她极大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为结局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她因爱情而脆弱,因欧洲封建宗法制而驯服与无知。最终她因剧情的发展而美丽的逝去。

《哈姆莱特》的艺术特色:

(1)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哈姆莱特》虽是一个宫廷复仇故事,但所涉及的生活内容却远远突破了宫内的限制。

(2)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其间的起伏变化不是外加的,而是哈姆莱特与克劳炙斯的性格冲突所决定的。在曲折复杂的戏剧冲突中人物有充分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性格。打破了古代戏剧的框框,在一个剧本中把悲剧因素和喜剧结合在一起,加强了情节的生动性,使“崇高和卑贱、恐怖和滑稽、豪迈和诙谐离奇古怪地混合在一起”。

(3)人物的个性化。为了塑造好人物的性格,莎士比亚一是把人物放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之中,一方面是主人公与客观环境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主人公的内心冲突。二是善于在对比中突出主人公的性格。三是充分发挥独白的作用,通过独白,有力地提示了哈姆莱特的内心活动和他思想性格发展的过程。

(4)语言丰富多彩。一是语言的高度形象化,特别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二是语言的个性化,人物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地位及其所处的情境。如哈姆莱特的语言有时富于哲理,有时则是充满市井俚语,因场合、心境不同而不同。

作品鉴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这句经典的名言中,可以看出,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哈姆莱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对着以阴险奸诈的新王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做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因此,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相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时

代的悲剧。

哈姆莱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构成这一切的矛盾冲突,悲剧正是通过对冲突必然性的揭示,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哈姆莱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剧中除了描写哈姆莱特的复仇情节线索之外,还安排了雷欧提斯和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两条复仇线索,以相互联系和衬托。(复仇故事

它有三条线索:哈姆雷特为父被谋杀篡权复仇,雷欧提斯为被哈姆雷特无意杀死的父亲波洛纽斯复仇,福丁布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三条线索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其他两条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其中尤其重点写了哈姆雷特一家和奥菲莉娅一家的种种纠葛。)在复仇情节之外,莎士比亚还写了哈姆莱特和奥菲莉娅之间的爱情,哈姆莱特和霍拉旭之间的真诚友谊,哈姆莱特和背叛自己父王的母亲复杂的关系等。在突出悲剧的阴郁、灰暗、紧张的氛围的同时,作者又穿插进嘲讽的诗句和插科打诨的幽默场面,使得戏剧达到“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显示出丰富的人物性格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鬼魂出现,超出自然段力量,类似于中国的十大悲剧之一——《窦娥冤》的手法相类似。这一手法固然是因为情节的需要,同时也显示出悲怨之重,仅仅靠人的力量无法惩恶扬善。

【可能考到的问题】

⑴请写出哈姆雷特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并举出一处情节简要说明。

答:优柔寡断,忧郁多疑。谨慎有谋略。机智、果敢、勇敢与软弱、妥协、鲁莽交织。例:听了父亲的鬼魂告白,叔父祈祷时,他本可轻丽易举复仇,可他放弃了,说明他优柔寡断、软弱;和母亲谈话;发现有人偷听,一剑错杀了情人的父亲,说明他多疑、鲁莽;他装疯躲避国王,借演戏试探叔父的反应,说明他机智、谨慎;新父王要杀他,他识破奸计,调换诏书,处死凶手,回国复仇,说明他勇敢、机智、果敢。

⑵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的哈姆雷特,为什么要装疯? 答: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对手克劳狄斯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强大而又阴险;哈姆雷特怕不小心泄漏了心事,反遭敌人的毒手);迷惑对方,寻找复仇时机(借装疯既可以躲过对方的耳目,也可借此试探对方);借疯言疯语,发泄对当前黑暗现实的不满。

⑶“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简要概括你眼中的哈姆雷特的形象。答:有崇高的理想,对人类与世界有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⑷请简要分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主要性格特征。

答: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为父报仇过程中优柔寡断,由于复仇任务的艰巨和自身力量的不足,同时出于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他找不到复仇和变革的途径,这使得他长于思考,行动迟缓。

(5)克劳狄斯是《《哈姆雷特》中的一个“反派”角色,请说出他的两个“恶行”。答:克劳狄斯以最卑鄙的手段杀死了兄长,夺取王位,霸占嫂嫂,还试图以奸诈的手段置王子于死地。

(6)《哈姆雷特》中,国王看戏后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

答:国王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腾地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现了罪恶被人揭穿时烦躁、害怕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7)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比剑是全剧的高潮,请简述比剑中三个回合的重要情节。(150字左右)

答:第一回合哈姆雷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雷特取胜。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雷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

(8)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画廊中最鲜明独特的形象之一,请简要说明其性格特点,并举一个情节加以说明。(100字左右)

答: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理想和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形象。他本来将父亲看成理想的化身,将母亲看成爱的化身,是乐观的王子。可是严酷的现实,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信念的破灭。如剧本一开头哈姆雷特就面对父死母嫁的晴天霹雳,他一方面激愤地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一方面又深入地思考与研究生活在其间的人,他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改变。

(9)剧本在写克劳迪斯谋杀老国王之后,还写了四重误杀。请说出是哪四重?这样安排情节有何作用?

答: 四重误杀是:哈姆雷特误杀波洛涅斯、英国国王误杀克劳迪斯的两位使者、克劳迪斯误杀王后葛露特、哈姆雷特误杀雷欧提斯。四重误杀显示了人和命运之间无奈而尴尬的局面。伴随着谋杀和误杀而来的是残酷的复仇。在丹麦宫廷之内,哈姆雷特由于父亲被毒杀而立志复仇,雷欧提斯由于父亲波洛涅斯被误杀而匆匆从法国赶回来雪恨;另外在丹麦宫廷之外,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积极练兵,是为了替在战场上丧生的父亲报仇。复仇使剧本中充满着血腥的味道,且多线交错的情节最终都走向悲剧性结局。

(10)独白这种独特的戏剧手段的运用,为《哈姆雷特》增色不少。请以剧中“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为例,说说它对刻画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150字左右)

答:为了更深入地把握哈姆雷特人物的性格特质,独白这一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最为直接的形式,成了莎士比亚塑造典型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出现在第三幕哈姆雷特装疯呵斥奥菲利亚之前。与后面故意的疯话相比,这段心理独白极为真切地揭示出哈姆雷特的内心活动,内心的矛盾冲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生与死,梦幻与现实,压迫与反抗,情与仇,爱与恨,这些充满人文色彩的话题借助独白得到充分体现。

(11)下面是《哈姆雷特》中老大臣波洛涅斯教导儿子的一番话,请从中任选一句,谈谈你的见解。

①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②对人要和气,可是不要过于狎昵。③相知有素的朋友,应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可是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④留心避免和人家争吵,可是万一争端已起,就应该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可以轻侮的。⑤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可是只对极少数人发表你的意见。⑥接受每一个人的批评,可是保留你自己的判断。

答:我对第________句的见解是:

答:示例:第2句,这一句话谈与人交往要有适当的距离感,待人要友善,既不要冷淡傲慢,也不可喧宾夺主。(此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2)有人说王后乔特鲁德是一个典型的双重性格的人,请你举出情节加以说明。

答:在前夫老哈姆莱特去世两个多月后就同他的弟弟克劳狄斯结婚了,本应该在失去丈夫后悲痛万分的她,竟然振振有辞地说教起儿子对做自己父亲的叔叔要恭敬,可见其无情;而在儿子面前,他永远是一个慈善和蔼无微不至的母亲形象,如没有向克劳狄斯告密,对哈姆莱特跟雷欧提斯的决斗中表现出来的担心和害怕。

(13)老哈姆莱特告戒儿子说,“不可对你母亲有什么不利的图谋„„”,你觉得他为什么这样告诫儿子?

(14)哈姆莱特善于思考的特征也暴露了他优柔寡断、生性软弱、过于谨慎而不善于行动的特点,请你举出情节说明。

答:在接受父亲亡魂的托付时,他的决心很大,立即想到了初步的行动是装疯。但是,在两个月后,他还在装疯,并没有完成任务,甚至在他叔父克劳狄斯的面目完全暴露后,哈姆莱特还放弃了复仇的最佳机会。)

(15)奥菲莉娅在剧中的出场次数仅有5次,直接对白有56次,间接描写有5次。并不是一个主要人物,在这样铁血复仇的情节中,你认为美丽柔弱的奥菲莉娅形象在剧中有何作用?(5分)

忧郁的王子《哈姆雷特》导读 篇2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他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他正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狄斯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狄斯。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被害的经过:克劳狄斯趁老哈姆雷特在花园里午睡时,把致命的毒草汁滴进了他的耳朵,并使毒液流入他的全身血管,使他的身上起了无数疱疹,最后夺取了他的生命。老哈姆雷特要求儿子为他报仇,但不许伤害他的母亲,要让她受到良心的责备。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他整天穿着黑色的丧服,一心想着复仇。一天,他去见自己的恋人,首相波洛涅斯的女儿奥菲利娅,他又想求爱又想复仇,行为怪诞。奥菲利娅把王子的情况告诉了首相,首相又报告了克劳狄斯。克劳狄斯虽然不知道老国王鬼魂出现的事,但他心中有鬼,派人试探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一方面想复仇,一方面又碍于母亲的面子,同时他也不十分确定父亲鬼魂的话,非常苦恼。哈姆雷特决定要证实克劳狄斯的罪行,正好这时宫中来了一个戏班子,他安排了一出戏,内容是一个维也纳的公爵被他的一个近亲在花园里毒死,不久这个凶手还骗取了公爵夫人的爱。戏演时,他在旁边注意观察克劳狄斯,见克劳狄斯坐立不安,中途就离去。哈姆雷特确认了父亲鬼魂的话,决定复仇。一天,克劳狄斯独自一人忏悔,哈姆雷特本可以杀死他,可又觉得忏悔中的人被杀后会进入天堂,结果罢手。克劳狄斯派王后劝说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与母亲发生争执,误杀了躲在帏幕后偷听的首相波洛涅斯。克劳狄斯以首相的儿子要复仇为由,要将哈姆雷特送往英国,准备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识破克劳狄斯的诡计,中途返回丹麦。当时,奥菲利娅受刺激发疯,落水身亡,哈姆雷特回国时,正赶上她的葬礼。克劳狄斯挑拨奥菲利娅的哥哥同哈姆雷特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哈姆雷特第一回合获胜,克劳狄斯假意祝贺送上毒酒,但哈姆雷特没喝。哈姆雷特第二回合获胜,王后非常高兴,端起原准备给哈姆雷特的毒酒喝了下去。决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击中了对方。王后中毒死去,奥菲利娅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雷特用最后的一点力气用手中的毒剑击中了克劳狄斯,自己毒发身亡。

文学常识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喜剧有《仲夏夜之梦》、 《威尼斯商人》以及《第十二夜》等。

《哈姆雷特》这部悲剧主要围绕着青年王子哈姆雷特与弑父仇人、他的叔叔,新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复仇而展开。作品反映了英国的一个时代的概况,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戏剧通过险象环生的宫廷斗争,描写了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面对爱情、友情和亲情的考验,历经失望、彷徨和苦闷的折磨,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故事,揭示出作者对当时英国封建现实的思考和批评。

重点情节

1. 哈姆雷特装疯

【情节概要】在得知整个宫廷阴谋之前,精神的痛苦就使哈姆雷特的身体虚弱,精神颓唐,鬼魂揭开秘密又在他心灵上增加了极其沉重的负担。哈姆雷特生怕这样下去会引起克劳狄斯的注意,于是王子就做出了一个奇特而大胆的决定:假装发疯。这样一来,克劳狄斯可能就不会认为他有什么图谋,也不会有什么猜忌了。而且,假装发疯不但可以巧妙地掩盖他内心中真实的不安,也可以给他机会冷眼窥视克劳狄斯的一举一动。从此,哈姆雷特在言语、服饰及各种行动上都装得疯癫怪诞。他装疯十分肖似,以至于国王和王后都被他哄骗了过去。

【内容解读】装疯的原因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彻底破灭了。装疯的原因二,他的力量过于渺小,通过装疯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装疯原因三,一方面有效地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使自己有时间思索,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如何把危机变成转机。这个行为表现了哈姆雷特的智慧和刚毅顽强的性格特征。

2. 葬送爱情

【情节概要】波洛涅斯给国王献计,用女儿奥菲利娅做引诱,让哈姆雷特和奥菲利娅见面。然后国王、王后和波洛涅斯藏起来偷听他们的对话,从而窥探王子装疯的原因。哈姆雷特面对着该不该复仇的困惑发出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的疑虑,然后用“疯子”的言语深深伤害了奥菲利娅。

【内容解读】“偷听”的行为隐含了三个人各自的想法:国王想知道哈姆雷特的真实想法;波洛涅斯想证实自己的猜测正确与否;乔特鲁德希望奥菲利娅的温柔能够治愈儿子的病。而作为主角的哈姆雷特也有他的想法。先前亲情和友情的打击,让他越来越忧郁,也无从选择,所以发出了“生存还是毁灭”的发问,这是他选择忍耐和选择反抗的矛盾心理的体现。但是从伤害无辜的奥菲利娅的一幕中,我们又看到他的决心,不惜亵渎爱情,伤害恋人,以保证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仇的计划中。

3. 贻误良机

【情节概要】为证实鬼魂的话,哈姆雷特决定利用戏班子演出鬼魂所说的谋杀场面试探,然后仔细观察克劳狄斯的神情反应来确定他究竟是不是凶手。国王和王后都被邀请前来看戏,哈姆雷特便坐在国王的旁边,好仔细地察看他的神情。当剧情发展到琉西安纳斯把毒药灌进在花园里熟睡的贡扎古的耳里时,哈姆雷特发现他的篡位的叔叔再也看不下去了。国王忽然大喊点起火炬回宫,装作身体不舒服的样子,匆匆离开了剧场。哈姆雷特终于断定鬼魂说的全是实话。这个一直困扰着他的疑问终于得到解决。可而后,当克劳狄斯对弑兄夺位的行为忏悔时,哈姆雷特没有抓住从他背后经过的机会动手,以至于失去了最好的复仇机会。

【内容解读】“戏中戏”是哈姆雷特聪明和机智的体现,然而接下来的错失复仇良机又是他优柔寡断性格的体现,他的人文主义性格的矛盾性在这里体现得最为集中而深刻。

他为什么要贻误机会呢?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为了增加剧情,延长剧本;可以看做是他犹豫多虑、优柔寡断性格的体现;可以认为是人文主义理想和杀人复仇的动机的冲突;也可以看成哈姆雷特把较多的精力花费在决定上,而失去了行动的力量;还可以看成是哈姆雷特意志软弱的表现……或者杂而有之。

重点细节

1. 哈姆雷特误杀躲在帷幕后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

正当哈姆雷特盘算着该如何去报仇时,王后奉克劳狄斯之命派人叫他去后宫谈话,并向他表示,他俩都很不高兴他刚才的举止。篡位的国王生怕乔特鲁德会偏袒儿子,隐匿起一些他很想知道的话来,所以就吩咐御前大臣躲在王后内宫的帷幕后面。 王后很温婉地责备了哈姆雷特的举止行为,说王子已经开罪于他的“父亲”了,哈姆雷特听到“父亲”这个词时非常吃惊和生气,便毫不客气地冲撞了王后。当王后生气了想要离开的时候,哈姆雷特想利用这个好不容易的单独的机会,叫她意识到自己的堕落,于是就抓住王后的手腕,按住她让她坐了下来。王后十分害怕,担心他由于疯狂会做出伤害她的事,于是就大声嚷了起来。而此时躲在帷幕后面的波洛涅斯也大声叫喊“救王后”,哈姆雷特以为是国王藏在那里,于是拔出佩剑向幕布后刺去。当他把尸体拖出来后才发现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

2. 哈姆雷特更换名字导致英国国王误杀克劳狄斯的使者

国王以波洛涅斯的死为借口把王子驱逐出境,送哈姆雷特到当时丹麦附属国英国,并安排两个大臣陪同坐船到英国去,以避免所谓的处分。同时,克劳狄斯给英国朝廷写了封信,要他们处死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怀疑这里面肯定有名堂,于是在夜里偷偷从那两个大臣处拿到那封信,巧妙地把自己的名字擦掉,而换上那两个大臣的名字。不久,船遭到海盗的袭击,哈姆雷特拿着剑杀上了敌人的船,而两个大臣却驾着船逃跑了,丢下他,带着改过的信件急急忙忙跑到英国去接受应得的惩罚了。而海盗俘虏了王子以后,希望王子在朝中替他们说些好话,所以就把他放了。

3. 最后的决斗中的毒酒和毒剑

克劳狄斯利用雷欧提斯对其父亲、妹妹惨死的忿愤,设奸计唆使雷欧提斯向哈姆雷特挑战比剑。狠毒的国王利用被仇恨所支配的雷欧提斯,让他使用一把涂了致命毒药的开刃尖头剑。比赛前,哈姆雷特挑了一把钝剑,没检查雷欧提斯的剑。比剑后,雷欧提斯没拿出真实本领来,故意让哈姆雷特占些上风,好趁他掉以轻心之时全力一击。而这时国王克劳狄斯也故意称赞哈姆雷特的胜利,大声喝彩。这一切都分散了哈姆雷特的心神。几个回合过后,哈姆雷特剑势就有些松弛,这时,雷欧提斯凶狠地拿出看家本领,用毒剑一下刺中了哈姆雷特。但这一击也激起了哈姆雷特的怒火和勇气。激烈的拼斗中,哈姆雷特夺过那把毒剑并用它回敬了雷欧提斯。正在这紧张的时刻,王后喝下那杯克劳狄斯准备给哈姆雷特庆祝胜利的毒药,国王忘了事先关照王后,王后就倒地身亡了。

重点句子

1.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哈姆雷特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他赞美人类,“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2. 生存还是毁灭

敌对势力是广大之阵,又是隐蔽很深的无物之阵。哈姆雷特的认识更加深广,但却陷入到思考的怪圈中。在一个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相背谬的社会里,“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难以抉择的人生命题。这也是人文主义理想者所面临的无奈和不幸。时代社会的颠倒混乱,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必然的阵痛。

3.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这是哈姆雷特对母亲在厄运面前表现出的屈从的揶揄,指出女性在命运面前常常表现出来的脆弱的性格特点。

现 场 练 兵

1. 请写出《哈姆雷特》中国王克劳狄斯的第三个阴谋,并指出其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2. 作为一个复仇故事,《哈姆雷特》有三条线索,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请用简洁的语言列出三条线索,并分出主次。

3. 克劳狄斯谋杀老国王之后,剧本还写了四重误杀。请说出是哪四重。

4. 试简述哈姆雷特悲剧的主要原因。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哈姆雷特 分析 篇3

Abstract:The psychology of human,closely contacted with one’s behavior, is the reflection of his character.The most obvious tensions within Hamlet’s mind are those between his humanism ideal and the inhuman social reality, and between the attitude of optimism and pessimism, on which much of the process of his tragedy depends.In his psychological state,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e moral sensitivity, m isanthrop ic mood, p rofound melancholy and the tendency of fatalism.It is devoted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ntradictory aspects in Hamlet’s character.It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ontradictions are due to the catastrophe that falls upon Hamlet.Key words:humanismmelancholycontradictions;

As one of the four tragedies of William’s, it creates the many tensions within Hamlet’s psychology and behavior.The most obvious tensions within humanism.Hamlet reveal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deal society and the human society reality.It reflects the essence of the time.An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Hamlet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the work.The tragedy, in many aspects, depicts Hamlet’s psychology by the special art,monologues and dialogues.In Hamlet’s psychological state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e moral sensitivity, misanthropic mood, profound melancholy state and the tendency of idealism

Throughout the whole play , we can easily see the contradictory sides of his character.On the one hand , Hamlet is intelligent , brave , prudent and kindhearted;on the other hand, he is timid, careless , and sometimes even a little bit cruel.we can see the contradictions in Hamlet’s character.if we look deep into Hamlet ’ s life before the catastrophe, the task his dead father asks him to fulfill , his perilous situation in carrying out the task and his speculative mind , we can surely get the

answer to it.When the play opens , Hamlet has reached the age of thirty years , and he has received culture of every kind except culture of active life.So when he is called back from the university after his father’s death , the crisis of his life comes on him at the one moment when he cannot meet it.He has a general intention to obey the Ghost , but his conscience secretly condemns this act.He is restrained by conscience or a moral scruple.He could not satisfy himself that it is right to revenge for his father , thus he delays the revenge again and again.When the Ghost appears to him the second time, speaks of his purpose being almost blunted and bids him not to forget , he accuses himself of being tardy and lap sed in time.He couldn ’t understand why he delays and this takes him into shame.He is thrown into the miserable state of being the center of cowardly throughout the whole play.Hardness and cynicism are indeed not part of his nature , but yet , in this crisis of his life , his brooding gloom makes them indubitably present in Hamlet ’s Character.Moreover , he thinks he must be cautious in every movement , as any rash push might endanger his life and spoil the revenge.However ,Hamlet appears too cautious.His habit of excessive reflection over every action comes into the full play.His

highest gift , that is , his reflective mind , instead of helping him , conspires to

paralyze him.His calculating consideration cripples his power of acting.As a result , the energy of resolve is dissipated in an endless brooding on the deed required.In short , there are some contradictions in Hamlet’s Character.He is brave as well as timid , careful as well as careless , kind as well as cruel.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orming of such a character is Hamlet’s melancholy , which is caused by the

catastrophe he meets , his excessively reflective mind and his inexperience in life.Hamlet is extremely sensitive in morality, which might be affected by the humanism ideal and code of conduct and the religious restraint.His strong disgust upon his uncle’s usurpation, his mother’s incest and his lover’s perfidy no doubt reflects hismoral sensitivity, as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Hamlet’s psychology and also his fatal weakness.The moral problems are the beginning and ending of his thoughts and behavior on action.References:

[1] Bradley , A.C.“ Ham let ”, Shakespearean Tragedy

[M].London:Macmillian PressLTD,1993.[2] Liu Bingshan.A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 M ].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ress , 1991.[3] Dowden , Edward.Shakespeare : A Critical Study of His Mind and Art

哈姆雷特导读 篇4

教学要求

一 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二 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阅读指导

外国戏剧作品本课是初次接触,应指导学生根据舞台剧本欣赏的要求,做好预习工作。《哈姆莱特》全剧并不长,应鼓励学生先读一读,了解剧情梗概,激发阅读兴趣。课文是节选,篇幅不长,但初读时学生不一定读得明白。在预习时,应指导学生查看有关资料,让学生在了解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深刻含义。

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的分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详讲详析。作品介绍、情节分析、理清冲突、概括主题等内容可通过学生复述故事,安排讨论活动来完成。《哈姆菜特》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学生讲解便于巩固预习成果,进一步深入到剧情的分析之中。戏剧冲突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物,挖掘人物的典型意义,掌握剧本欣赏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讲评,归纳总结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剧本的语言特点,这样步步深入,一则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二则会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以便于更好地全面地欣赏作品,提高阅读欣赏能力。以下的课文讲析可供参考: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读《哈姆雷特》有感 篇5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复杂的人物之一,他有时候举止和善,思想深刻;有时候却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尤其是对待他的母亲乔特鲁德和奥菲利亚。在剧中,哈姆雷特所做的每一个决定,甚至是说的每一句话,都无一不牵扯着这两个女人的命运。可以说,是哈姆雷特造就了专属于她们的悲剧,命中注定的悲剧。

一、妇人形象:王后(乔特鲁德)

“软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这是哈姆雷特对不忠的母亲所发出的悲愤的慨叹。他无法理解,父亲死了还不到两个月,母亲怎么能改嫁得如此仓促,而且还是嫁给那个与父亲有天壤之别的叔父克劳迪斯。他感叹道:“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啊,罪恶得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时间之短,人品之别,因此这时的哈姆雷特把他的痛恨主要都发泄在他那可怜的母亲身上。

哈姆雷特设计《捕鼠器》这一剧情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为了试探出叔父究竟是否正如鬼魂所说的是杀害自己父亲的真正元凶,然而除此之外,他也想看看自己母亲的反应,毕竟伶后对伶王那句信誓旦旦的“我倘死了丈夫再作新人,让我生前死后永陷沉沦!”与现实中果真另作新人的母亲形成了相当强烈的对比,因此他故意试探王后说:“母亲,你觉得这出戏怎样?”心虚且羞愧的王后意识到哈姆雷特是在故意嘲弄自己,因此只得说:“我想那女人发的誓太重了。”

无可否认,乔特鲁德是个易变的女人,丈夫死后她只悲伤了一阵子,随后又很快再嫁,这令哈姆雷特对女人忠贞的信任毁于一旦。她很容易受到诱惑又相当的自私,但是我却不得不承认:她并不是个极坏的女人。起码她对自己的儿子总是充满慈爱,“不要让你母亲的祈求全归无用,哈姆雷特,请你不要离开我们,不要到威登堡去。”“啊,哈姆雷特!你把我的心劈为两半了!”这些痛心的呼喊每一句都是发自她内心的。连克劳迪斯也说:“王后是他的母亲,她差不多一天看不见他就不能生活。”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她还是很爱哈姆雷特的,尽管她并不理解他。

在我看来,哈姆雷特其实是鄙视女人的。“嗨,我真是个蠢才!我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报复,我这做儿子的却像一个下流女人似的,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学起泼妇骂街的样子来,在我已经是了不得了!呸!呸!”可见,哈姆雷特已经把他对母亲的憎恨无理地波及到了所有女人的身上了。

二、少女形象:奥菲利亚

这是哈姆雷特深爱过的奥菲利亚,她可爱而淑静,美丽而文雅,她醉人的一颦一笑都深深地牵动着哈姆雷特的心。然而,却正正因为她是被哈姆雷特这样的弱者爱着的,所以,当一场巨大的暴风雨降临于他头上时,作为弱者的他便选择了向他所拥有的最美好、最可爱的东西进行发泄。于是,无辜的奥菲利亚便很快受到了他的摧残。他粗暴地对待奥菲利亚,嘲弄她,并以尖酸刻薄的语言折磨她。

当国王和王后决定弄清哈姆雷特是否真的害了相思病以后,他们安排了奥菲利亚和哈姆雷特单独相处,谁知哈姆雷特竟言辞残忍且无比轻蔑地拒绝了奥菲利亚。“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进尼姑庵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要是你一定要嫁人,我就把这一个诅咒送给你做嫁奁:尽管你像冰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馋人的诽谤。进尼姑庵去吧,去,再会!” 这让奥菲利亚对哈姆雷特很绝望,她不禁失声痛哭。她痛心地感慨道:“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事这样陨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

后来,她疯了。是啊,情人变得癫狂而无情,父亲被她的爱人亲手杀死,兄长雷欧提斯也失了踪,脆弱的她独自承受着厄运所为她带来的一切的焦虑与悲伤,试问她能不疯吗?她一边撒着花,一边唱着歌儿,全然忘了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他会不会再回来?不,不,他死了;你的命难保,他再也不会回来。他的胡须像白银,满头黄发乱纷纷。人死不能活,且把悲声歇;上帝饶赦他灵魂!”再后来,她掉到溪水里淹死了。“一根心怀恶意的树枝折断了,她就连人带花一起落下呜咽的溪水里„„她的衣服给水浸得重起来了,这可怜的人歌儿还没唱完,就已经沉到泥里去了。”

这一切的一切,全都是深爱着她的哈姆雷特一手造成的!他总能滔滔不绝地诉说着他的委屈与痛苦,总能用晦涩难懂的语言发泄他满腹的辛酸。然而说白了,哈姆雷特只是一个沉湎于强烈的自卑和茫然之中的行动上的矮子,他不断地为自己的不采取行动寻找理由。于是,在他还在犹豫着要不要采取行动之前,他便放肆地、口不择言地迁怒于他人,包括他的母亲,关心他的朋友霍拉旭,还有那可怜的奥菲利亚,以发泄他无穷无尽的怨愤。渐渐地,他已经丧失了他的理智,“那绝妙的珍宝”。

可怜的奥菲利亚;曾是那样温柔善良、天生无邪的奥菲利亚;哈姆雷特曾那样炽热地爱着的奥菲利亚,最后却成了他疯狂的复仇计划里的牺牲品,为了复仇,他不惜牺牲了她的安宁,她的幸福,她所有所有的希望„„

“自己的命运往往也是别人命运的一部分,每一个自己当下的决定都会成为改变一连串事件发展的骨牌。”这是我对台湾当红作家“九把刀”《精准的失控》的读后感想,我想也适用于作此文的结束语。乔特鲁德和奥菲利亚的命运也正正是因为“母亲”和“爱人”的角色而被牵扯进了哈姆雷特的命运中,并一直被改变着,一直被决定着„„

广州大学中文系

上一篇:本学期工作总结 (1000字)下一篇:大学生手机的利与弊英语作文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