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方程式现象(共9篇)
本节课是在已有的电学知识和简单的磁现象知识基础上,将电和磁对立统一起来。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一个重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物理学习的必要基础。
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奥斯特实验明确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安培定则,是一节内容较多、信息量较大的课。但是这节课的优点是知识结构上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本节课有两个实验,并且都有着直观的实验结果,相对较为生动,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对学生的分析
初四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学生的心智较为成熟,认知水平比起刚接触物理时有了很大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与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一分为二去看待,初四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一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
三、教学理念:
(1)实现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和谐发展。
感动不了自己的演员就演不出感动观众的戏,同样感动不了自己的老师也感动不了自己的学生。教师不是千人一面,也都有自己各自的风格。教师的多样性会给学生新鲜的感觉,但是不管是什么风格的教师都要有自身的魅力。一个有魅力的教师首先要品德高尚、业务精通,钻研教材,学识广博,热爱学习和生活,喜欢和学生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如果能够做到这些,不管这位教师是慈爱的还是严肃的、是幽默的还是平易的,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现在很多的教育者都能够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但是,落实到实际当中,很多学生依然还是学习的奴隶。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班级教学的模式依然还在,考试和作业的压力依然还在,老师的框框依然还在,学生被逼迫学习的往事记忆还在。如果老师一味做秀,强迫学生非要表现的很活跃,也是不现实的。那些有创造性的学生即便处在填鸭教学中,他们也是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那些不爱思考不爱表现的学生,即便处在民主的环境中,也不愿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不是说课改无益,只是说明了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才是更好的尊重人性。因材施教才是为师的根本。
教材作为一种学习的必要资源和导航,是人类很好的朋友。教材的结构和内容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的。“读书千遍,其意自现”虽是一句古话,但是在现代教育中也还是适用的。一些时髦的教育者常常让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源,很少看到公开课中教师让学生看书。其实教师给学习必要的阅读指导恰好体现在对教材的阅读指导上。至于网上查找资料应该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的环节。尽管如此,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可以不必完全遵照教材的设计。同时也要让学生敢于质疑教材,深入思考,不去尽信。
有的教师常常觉得要好好珍惜课堂四十五分钟,一定要尽力多说一点,把自己知道的全都告诉给学生,这样心理才会塌实。学生探究一节课没探究出个结果来,有的老师就会想这节课上的失败了,还浪费了时间。其实,学生真的学会了多少和老师说了多少是不成正比的。结果并非不重要,但是过程永远是重于短期结果的。过程会有更长期的影响。
另一种类型的教师会让学
生做一切工作。整节课一直是学生在实验、学生在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教师成了大道具、大摆设,调整出一个最美丽的笑容站在一边。做为教育者都很明白这样的课,学生也不是主人,而是主演。这样的课很是热烈,但是不够和谐。 L^6?2;N }
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和谐发展十分必要。苛求结果不见得就会得到好的结果,和谐自然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2) 优化教学过程,用教学反馈调节课堂。
结构决定功能。教师对课堂的设计是对教学结果的无形的力量。同一节课,同样的教学环节,将顺序调整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反应可能就是截然不同的。本人曾经很精心地设计了一堂课,后来又听取老教师建议根据试讲的情况进行了修改,觉得设计的比较完美了。正式讲课那天,学生们很紧张,失去了往日的活跃。我依然按部就班着那套几经修改“比较完美”的教学过程,最后的效果是完全背离了我“快乐物理”的初衷。这节课的失败让我知道,化的教学过程指的就是获得教学效果的过程,化的教学过程体现的也许是教师的理性智慧但是更体现的是临时对教学过程的运筹帷幄。
教学反馈是课堂教学里重要的一环。好比打铁,高温加热,然后锻打出一个需要的形状来,只有淬火才知道真成败。打铁不是打给围观的人看,而是真的要打出好铁器。及时的反馈,及时的评价,及时的纠错,这样才会让学生从一团混沌中拨云见日,同化知识,加深理解,联系生活,学会运用。
(3)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万物莫不相异。孔子对他的学生有这样的评价“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也就有自己的长处。有的学生喜欢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喜欢做计算,有的学生擅长实验,有的学生擅长作图。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以及时的鼓励。一个积极正面的评价,很可能就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4)实验和教学媒体在物理课堂中的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结论的得来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比如通电导线的周围有磁场,比如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都需要做实验。教学媒体如实物投影仪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也有重要的应用。比如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用铁屑排步的形式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效果的。如果没有实物投影仪,那么学生只能是到实验操作台参观一下(容易造成混乱),否则就看不清楚。所以实验和教学媒体都是教学的得力助手。
(5)给学生以思想教育
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物理的极至是哲学。物理教材中渗透着许多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诸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实践的观点,真理的客观性,物质的可知性等。而这些深刻的思想并不是通过形象的描绘而是通过逻辑思维,通过推理,通过实验的出的。然后这些深刻的思想通过抽象、概括上升到理论。
寻求科学之路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旨在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对科学的追求也唤起了人们的蒙昧,激发了人们的情感,使人更加高尚。如果教材中没有思想教育的因素也不必牵强附会画蛇添足。但是如果有思想教育的因素,教师就应该深层发掘,并且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2.知道通电螺线管对外相当于一个磁体
3.会用安培定则确定相应磁体的磁极和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1.奥斯特实验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3.安培定则
难点: 安培定则的使用
教具: 实物投影仪、奥斯特实验器材、通电螺线管
6)
九年级磁现象和磁场教案
一般中学在九年级时开设化学课程,初中化学涉及的知识较为简单,是为高中阶段引入更复杂的化学知识做铺垫,但在初中化学实际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简单是相对的,学生面对化学学习时容易出现学习分化现象, 这种现象不但影响课堂教学氛围,还严重影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造成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原因较多,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外, 更重要的是探寻引发学生出现学习分化现象的原因,并通过分析总结出解决对策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信心的基础上促进化学教学水平大大提升。
1.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原因调查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产生学习分化现象的具体原因, 笔者总结出学生个体因素与教师具体教学活动是引发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主要因素,为验证结论,笔者对108名九年级学生进行了走访, 其中86%的学生认为自身个体因素是影响化学兴趣的主要原因, 而7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在学习分化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1学生的个体因素。
学生的个人原因致使其在化学学习方面出现分化,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展现出来:其一,缺乏兴趣。调查显示50%以上的学生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学习兴趣的缺失是造成学习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其二,学习意志薄弱。九年级化学会涉及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在无法正确掌握知识点后便放弃了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其三,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更多的是通过死记硬背强化学习,容易造成基础知识混淆,因而无法取得更好的成绩。
1.2教师具体教学活动。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学科, 因而教师在教学中的正确引导很重要,但现有调查数据表明,有些教师不科学甚至错误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丧失化学学习兴趣、导致学习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些教师缺乏耐心,不能及时指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甚至有的会做出讽刺、诋毁学生学习能力的事情,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调查结果显示,86%以上的学生指出教师教学方式过于死板、不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如在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等实验课堂上,教师没有让学生亲自实践而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严重阻碍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分析
通过对引发九年级学生学习分化现象的原因的调查,可以明确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对这些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从而总结出可行性较高的解决对策,以改善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水平提升。
2.1构建趣味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各种趣味性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学生初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老师讲授时既要联系生活实际,又要注重实验。如食物腐败之前可以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引导学生了解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紧接着教师可以做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这两个小实验。实验虽简单,但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时能清晰地分辨这两类变化,学生自然乐在其中。在第二单元《制取氧气》的教学中,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将每四个学生分成一组, 让学生参与实验并给予他们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即在学生做完试验后进行小组分析与总结,然后让学生走上讲台以“老师”的身份详细向“学生”讲述自己在实验中看见的现象及实验结论等, 具体的动手实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其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趣味性教学方法很多,再如在《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一课题的教学中,教师为强化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能力可以采取竞赛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融入学习氛围中,与以往竞赛不同,教师可以采取“奖惩”制度,让输了的学生表演个小节目, 这种即兴小节目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方面有较明显的成效。
2.2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因而教师要有充足耐心开展教学活动, 不但要强化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更要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除在实验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其他内容的教学中也应以教学引导者的身份自居, 为学生预留更多展现时间,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溶液》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教学难点,学生除了要掌握溶解度、溶液的质量分数等知识外, 还要掌握一些溶液与物质发生反应的计算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掌握起来较为吃力,尤其很多学生本身对化学的兴趣就不高,难度陡然加大,更会削弱学生学习积极性,因而教师需要通过与每位学生的互动掌握学生化学基础, 从而为学生制定较为明确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在掌握正确方法后实现成绩快速提升,提高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与自信心。
结语
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产生, 虽与学生某些先天因素有些许关系,但这并不是根本原因,关键是学生后天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给其带来的影响,因而为改变学习分化、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教师必须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趣味性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推进教学质量提升。
摘要:九年级是学生刚接触化学学科的时期,加强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引导十分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明显,严重阻碍初中化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本文通过对九年级学生化学学习中出现分化现象原因的调查,经过分析总结出些许可行性较强的解决对策,希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以提高初中化学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教学实践;理论;实验现象
在教学九年级化学下册P48的“实验10-1”及P55“活动与探究”中有关NaOH溶液与无色酚酞溶液的反应时,正常现象应是在NaOH溶液中加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并保持红色,但在实践中,往往在溶液变红后很快又变为无色。
还有在教学九年级化学下册P58的“实验10-9”时,在NaOH溶液和酚酞溶液的红色混合溶液中滴加的稀盐酸,正常现象应是随着稀盐酸的加入,原来溶液的红色逐渐变浅,直至变成无色,但在实践中往往是刚开始滴加的稀盐酸,不但没有使原溶液的红色变浅,反而红色加深了,继续加盐酸,红色才变浅直至变成无色。
以上两个实验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是相同的,现分析如下:
酚酞是一种弱的有机酸,在溶液里,随着溶液的酸碱性的变化,酚酞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而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酚酞的变色范围是PH8.0~10.0,在酸性溶液中,H+浓度较高时,它形成无色分子;随着溶液中H+浓度的减少,OH-浓度的增大,酚酞结构发生改变,并进一步电离成红色离子。
这个转变过程是一个可变过程,如果溶液中H+浓度增加,上述平衡向反方向移动,酚酞又变成了无色分子。因此,酚酞在酸性溶液里呈无色,溶液中H+浓度降氏,OH-浓度升高时,呈红色。
而酚酞的醌式盐或醌式酸盐,在碱性介质中是很不稳定的,它会慢慢地转化成无色的羧酸鹽式。
因此,做NaOH溶液使酚酞显色实验时,若所用NaOH溶液为浓溶液(pH>10),加入酚酞溶液后出现的红色会很快消失,若再加一点酸,会重新出现红色,若继续加酸,红色又会消失。
综上所述,前面两个实验所产生的异常现象根本原因是所用NaOH溶液太浓。
预防产生异常现象措施为要用NaOH稀溶液,而不能用浓溶液,最好实验时取少量NaOH溶液,加水稀释一下再做实验。
考点1 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的腐蚀性。
酸类物质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溶于水后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H+)。
一、盐酸、硫酸的性质比较
盐酸(氢氯酸)
硫酸
物理性质
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有酸味,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跟空气中水蒸气作用,呈白雾。
纯净浓硫酸是无色、粘稠、油状液体,不易挥发,有很强的腐蚀性,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酸的通性)化学性质
(1)能跟酸碱指示剂作用
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遇盐酸不变色。
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遇稀硫酸不变色。
(2)能跟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氧气
Zn+2HCl=ZnCl2+H2↑
Mg+2HCl=MgCl2+H2↑
Zn+H2SO4(稀)= ZnSO4+H2↑
Mg+H2SO4(稀)= MgSO4+H2↑
(3)能跟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CuO+2HCl=CuCl2+H2O
Fe2O3+6HCl == FeCl3 +3H3O
CuO+H2SO4+CuSO4+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4)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NaOH + HCl = NaCl+H2O
Cu(OH)2+2HCl==Cu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5)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HCl+AgNO3===AgCl↓+HNO3
2HCl+Na2CO3=2NaCl+H2O+CO2↑
H2SO4+BaCl2===BaSO4↓+2HCl
H2SO4+Na2CO3=Na2SO4+H2O+CO2↑
用途
重要的化工原料,除锈、制某些试剂和药物
重要化工原料,生产化肥、农药,精炼石油、除锈等,
l 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的特性
(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为干燥剂);脱水性(化学变化,使有机物碳化);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
(3)浓硝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考点2 常见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碱的腐蚀性。
碱类物质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溶液中存在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OH-)。
1、氢氧化钠特性
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潮解,因此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同时还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所以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
2、相关干燥剂的选择
原则:干燥剂与被干燥的气体不发生化学反应。如浓H2SO4可干燥O2、H2、CO2、SO2、HCl等气体,但不能干燥NH3(碱性气体);NaOH固体可干燥O2、H2、NH3等气体,但不能干燥CO2、SO2、HCl等酸性气
俗称
氢氧化钠 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氢氧化钙 俗称熟石灰、消石灰
物理性质
氢氧化钠 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其水溶液有涩味和滑腻感,易吸收空气中水蒸气而潮解。
氢氧化钙 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水溶液俗称“石灰水”。
化学性质 ( 碱的通性)
(1)能跟酸碱指示剂作用
NaOH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石灰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能跟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2NaOH+CO2=Na2CO3+H2O
2NaOH+SO2=Na2SO3+H2O
Ca(OH)2+CO2=CaCO3↓+H2O
Ca(OH)2+SO2=CaSO3↓+H2O
(3)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Ca(OH)2+2HCl=CaCl2+2H2O
Ca(OH)2+2HNO3=Ca(NO3)2+2H2O
(4)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2NaOH+CuSO4=Cu(OH) 2↓+Na2SO4
3NaOH+FeCl3=Fe(OH)3↓+3NaCl
Ca(OH)2+Na2CO3=2NaOH十CaCO3 ↓
用途
氢氧化钠 化工原料,用于制肥皂、造纸、纺织等工业
氢氧化钙 广泛用于建筑材料、制火碱、漂白粉配农药波尔多液等,改良酸性土壤
考点3 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1.酸碱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如石蕊和酚酞试液。
2.pH—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数值0—14之间。最简单的测试溶液pH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将一小块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批pH试纸上,将pH试纸显示的颜色和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出溶液的pH值。
3.溶液的酸碱度
⑴ pH 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_0----14_之间。
⑵ 改变溶液pH 的方法:
①使溶液的pH 增大要加入碱溶液或金属氧化物或是水;
②使溶液的pH 减小要加入酸溶液或水。
4.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2)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3)许多化工生产需在一定的酸碱性的溶液中进行。
(4)测定雨水的酸碱性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
(5)农作物一般在中性或接近中性的土壤中生长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化学变化,不能应用于物理变化,一切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说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3.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之间要按一定的质量比相互作用,因此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是任意比例的反应物质量的简单加和。
4.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
2质量守恒的原因
从微观上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 类、数目、质量不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求某个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计算时要考虑是否有气体参加反应,或者生成物中是否有气体,气体的质量不能遗漏。
2.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化学式);
3.判断反应物是否全部参加了反应。
4化学反应前后
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和质量。
一定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
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
一定改变——(微观)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元素化合价。
第二节
书写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质的方面: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量的方面:
①各物质间反应时的微粒个数比;
②各物质间反应时的质量比。
质量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比。所求质量比不用约分。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意义)
以下面的方程式为例:
2H2 + O2 = 2H2O
4 : 32 : 36
1.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2.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3.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⑴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
①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⑵写化学方程式时常出现的错误:
1.不尊重科学实验,随意臆造化学式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2.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没有配平或计量数不是最简比。
3.化学式书写错误。
4.写错或漏写反应条件。
5.错标或漏标“↑”(气体生成符号)、“↓”(沉淀符号)。
“↑”:如果在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那么应该在生成气体的化学式后面标“↑”。
“↓”:在初中阶段,只有在溶液中发生反应时生成沉淀,才在生成沉淀的化学式后标“↓”。
4配平
在化学式前填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个数都相等。
1.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最小公倍数”法配平。
2.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有单质,一般留到最后配平。
3.配平时一般从最复杂的化学式入手。但配平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一般从一氧化碳入手。
4.刚开始配平,可以让化学计量数是分数。配平结束后“=”两边的化学计量数翻倍,全部变为整数即可。
(一)、单质与氧气的反应:1、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2Mg+O2点燃2MgO
点燃2、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3Fe+2O2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2H2+O2点燃Fe3O4
点燃3、铝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三氧化二铝):4Al+3O22H2O
点燃2Al2O3
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4P+5O2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S+O2点燃2P2O5
SO2CO2
7、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O2点燃8、碳在空气中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2C+O2(二)、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点燃2CO
点燃9.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2CO+O22CO2CO2+2H2O
点燃10.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H4+2O2点燃11.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2H5OH+3O22CO2+3H2O
二.分解反应:
12、水在通电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2H2O
△通电2H2↑+O2↑
13、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2KMnO4
K2MnO4+MnO2+O2↑
14、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生成水和氧气2H2O2====2H2O+O2↑
15、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生氯化钾和氧气
2KClO3
MnO2△2KCl+3O2↑
高温16.碳酸不稳定而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H2CO3=H2O+CO2↑17.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CaCO3
CaO+CO2↑
三.氧化还原反应:
18.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H2+CuO
△Cu+H2O
高温19.木炭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C+2CuO2Cu+CO2↑4Fe+3CO2↑
高温20.焦炭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3C+2Fe2O3
高温21.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2C+Fe3O42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CO+CuO
3Fe+2CO2↑
△Cu+CO2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3CO+Fe2O324.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4CO+Fe3O4高温高温2Fe+3CO2
3Fe+4CO2
四、金属单质和酸反应(置换反应)
25.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Zn+H2SO4=ZnSO4+H2↑26.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Fe+H2SO4=FeSO4+H2↑27.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Mg+H2SO4=MgSO4+H2↑28.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2Al+3H2SO4=Al2(SO4)3+3H2↑29.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Zn+2HCl===ZnCl2+H2↑30.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Fe+2HCl===FeCl2+H2↑31.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Mg+2HCl===MgCl2+H2↑32.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2Al+6HCl==2AlCl3+3H2↑五、金属单质和化合物溶液反应(置换反应)
活动性强的置换活动性弱的金属33.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Fe+CuSO4=FeSO4+Cu34.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Zn+CuSO4=ZnSO4+Cu35.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汞:Cu+Hg(NO3)2=Cu(NO3)2+Hg36.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Cu+2AgNO3=Cu(NO3)2+2Ag37.铝和硫酸溶液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2Al+3CuSO4=Al2(SO4)3+3Cu38.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H2O+CO2↑39.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用澄清的石灰水:Ca(OH)2+CO2=CaCO3↓+H2O40.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H2O+CO2=H2CO3
五、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
2MgO
现象:(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白色粉末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
Fe3O4
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4、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
现象:铜丝变黑。
6、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
2Al2O32CuO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7、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
2H2O
现象:(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8、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
2P2O5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大量白烟。9、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
现象:A、在纯的氧气中
(1)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在空气中燃烧(1)发出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10、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
CO2SO2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1、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12、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CO213、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
2CO
2CO(是吸热的反应)2CO2
现象:发出蓝色的火焰,放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4、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CO2+H2O===H2CO3现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15、生石灰作干燥剂:CaO+H2O===Ca(OH)2
现象:白色块状固体变成粉末状,并放出大量的热。
140810520.docx第1页共3页16、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2+Cl2二、分解反应: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2HCl
2H2↑+O2↑
现象:(1)电极上有气泡产生。H2:O2=2:1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18、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19、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2KCl+3O2↑
K2MnO4+MnO2+O2↑
2H2O+O2↑
20、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现象: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1、加热氧化汞:2HgO22、煅烧石灰石:CaCO3
2Hg+O2↑
CaO+CO2↑(二氧化碳工业制法)
23、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H2O+CO2↑现象:石蕊试液由红色变成紫色。三、置换反应:
24、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Cu+H2O
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25、锌和稀硫酸反应:Zn+H2SO4===ZnSO4+H2↑26、镁和稀硫酸反应:Mg+H2SO4===MgSO4+H2↑27、铝和稀硫酸反应:2Al+3H2SO4===Al2(SO4)3+3H2↑28、锌和稀盐酸反应:Zn+2HCl===ZnCl2+H2↑29、镁和稀盐酸反应:Mg+2HCl===MgCl2+H2↑30、铝和稀盐酸反应:2Al+6HCl===2AlCl3+3H2↑
25-30的现象:金属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呈无色。31、铁和稀盐酸反应:Fe+2HCl===FeCl2+H2↑
32、铁和稀硫酸反应:Fe+H2SO4===FeSO4+H2↑
31-32的现象:金属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33、铝和氧化铁反应:2Al+Fe2O334、氢气与氧化铁反应:Fe2O3+3H2
2Fe+Al2O32Fe+3H2O
35、铁与硫酸铜反应:Fe+CuSO4==Cu+FeSO4
现象:铁条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140810520.docx第2页共3页*36、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C37、焦炭还原氧化铁:3C+2Fe2O338、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
H2+CO(不作要求)
4Fe+3CO2↑
2Cu+CO2↑
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9、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CuSO4+Zn==ZnSO4+Cu
现象:锌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40、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2AgNO3+Cu==Cu(NO3)2+2Ag现象:铜片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固体,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四、其它反应:
41、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CO2+Ca(OH)2==CaCO3↓+H2O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CO2,也可以用CO2检验石灰水)42、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泡沫灭火器的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43、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
CuSO4+2NaOH==Cu(OH)2↓+Na2SO4现象:产生蓝色沉淀物,溶液呈无色。44、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
CO2+2H2O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5、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
2CO2+3H2O
Cu+CO2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6、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CuO
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7、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Fe2O3
2Fe+3CO2
现象:红色粉末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冶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48、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CaCO3+2HCl===CaCl2+H2O+CO2↑49、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Fe3O4+4CO50、蜡烛(石油汽等)燃烧:
4CxHy+(4x+y)O2CxH4y+(x+y)O2
4xCO2+2yH2O(假设蜡烛的化学式为时:CxHy)xCO2+2yH2O(假设蜡烛的化学式为时:CxH4y)
一.化合反应
1.镁带燃烧: 2Mg + O2 ==== 2MgO 2.铁丝燃烧及生锈:3Fe + 2O2 ==== Fe3O4 ;4Fe + 3O2 ===== 2Fe2O3(缓慢氧化)3.铜丝加热及生锈: 2Cu + O2 === 2CuO ; 2Cu + O2 + H2O + CO2 == Cu2(OH)2CO3 4.铝丝加热或形成氧化膜:4Al + 3O2 === 2Al2O3 5.氢气燃烧或爆炸: 2H2 + O2 === 2H2O 6.碳的燃烧:2C + O2 ==== 2CO(不完全燃烧);C + O2 === CO2(完全燃烧)7.硫的燃烧:S + O2 === SO2 8.磷的燃烧:4P + 5O2 === 2P2O5 9.二氧化碳被碳还原:C + CO2 === 2CO 10.人工固氮(合成氨):N2 + 3H2 ======= 2NH3
催化剂 11.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12.二氧化碳溶于水:CO2 + H2O == H2CO3 13.二氧化硫溶于水:SO2 + H2O == H2SO3 14.二氧化硫在空气中转化为三氧化硫:2SO2 + O2 ==== 2SO3 15.三氧化硫溶于水:SO3 + H2O == H2SO4 16.工业上制盐酸(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2 + Cl2 === 2HCl 17.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2Na + Cl2 ===
2HCl 18.浓盐酸与浓氨水相靠近:NH3 + HCl == NH4Cl
二.分解反应
1.碳酸氢铵(碳铵)受热分解:NH4HCO
3NH3↑+ CO2↑+ H2O === 2.碱式碳酸铜(铜绿受热分解):Cu2(OH)2CO3 ===
2CuO + H2O + CO2↑ 3.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4.二氧化锰催化双氧水制氧气:2H2O2 ===
2H2O + O2↑ 5.电解水:2H2O ===
2H2↑+ O2↑ 6.碳酸分解:H2CO3 == CO2↑+ H2O 7.碳酸钙高温煅烧分解:CaCO3 ===
CaO + CO2↑
8.电解熔融状态的氧化铝制取金属铝:2Al2O3 ===
4Al + 3O2↑
三.置换反应 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Fe2O3 + 3H2 ===
2Fe + 3H2O;Fe3O4 + 4H2 ===
3Fe + 4H2O;
CuO + HCu + H2O === 2.碳粉还原金属氧化物:2Fe2O3 + 3C ===
4Fe + 3CO2↑;Fe3O4 + 2C ===
3Fe + 2CO2↑;
2CuO + C ===
2Cu + CO2↑ 3.制取水煤气:C + H2O ===
CO + H2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通电
高温 通电
△
△ △
点燃
点燃 粉尘等
高温、高压 高温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
△ 点燃
潮湿空气 点燃
MnO2
4.铝与盐酸、硫酸反应制氢气:2Al + 6HCl == 2AlCl3 + 3H2↑;2Al + 3H2SO4 == Al2(SO4)3 + 3H2↑ 5.镁与盐酸、硫酸反应制氢气:Mg + 2HCl == MgCl2 + H2↑;Mg + H2SO4 == MgSO4 + H2↑ 6.铁与盐酸、硫酸反应制氢气:Fe + 2HCl == FeCl2 + H2↑;Fe + H2SO4 == FeSO4 + H2↑ 7.锌与盐酸、硫酸反应制氢气:Zn + 2HCl == ZnCl2 + H2↑;Zn + H2SO4 == ZnSO4 + H2↑ 8.湿法炼铜法,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9.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Cu + 2AgNO3 == Cu(NO3)2 + 2Ag 10.铝热剂反应:2Al + Fe2O3 ===
Al2O3 + 2Fe;8Al + 3Fe3O4 ===
4Al2O3 + 9Fe 11.金属镁与二氧化碳反应:2Mg + CO2 ===
2MgO + C
四.复分解反应:
1.酸碱中和反应:HCl + NaOH == NaCl + H2O;Cu(OH)2 + H2SO4 == CuSO4 + 2H2O
H2SO4 + Ba(OH)2 == BaSO4↓+ 2H2O;Ca(OH)2 + 2HCl == CaCl2 +2H2O 2.金属氧化物与酸溶液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CuO + H2SO4 == CuSO4 + H2O
MgO + 2HCl == MgCl2 + H2O;Al2O3 + 3H2SO4 == Al2(SO4)3 + 3H2O 3.碳酸盐与酸溶液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Na2CO3 + 2HCl == 2NaCl+ CO2↑+ H2O
K2CO3 + H2SO4 == K2SO4 + CO2↑+ H2O 4.盐溶液与碱溶液反应:Na2CO3 + Ca(OH)2 == CaCO3↓+ 2NaOH;CuSO4 + 2NaOH== Cu(OH)2↓+Na2SO4
CuSO4 + Ba(OH)2 == BaSO4↓+ Cu(OH)2↓
5.Ag+与Cl-反应:HCl + AgNO3 == AgCl↓+ HNO3;NaCl + AgNO3 == AgCl↓+ NaNO3 6.Ba2+与SO42-反应:BaCl2 + CuSO4 == BaSO4↓+ CuCl2;H2SO4 + BaCl2 == BaSO4↓+ 2HCl 7.纯碱与氯化钙溶液反应:Na2CO3 + CaCl2 == CaCO3↓+ 2NaCl 8.铵盐与碱反应产生氨气:NH4NO3 + NaOH == NaNO3 + NH3↑+ H2O
(NH4)2SO4 + Ca(OH)2 == CaSO4 + 2NH3↑+ 2H2O
五.其他反应类型:
1.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Fe2O3 + 3CO ===
2Fe + 3CO2;Fe3O4 + 4CO ===
3Fe + 4CO2;
CuO + CO ===
Cu + CO2
2.非金属氧化物与碱溶液反应:CO2 + Ca(OH)2 == CaCO3↓+ H2O;CO2 +2NaOH == Na2CO3 + H2O
SO2 +2NaOH == Na2SO3 + H2O 3.有机物燃烧:CH4 + 2O2 ===
CO2 + 2H2O; C2H6O + 3O2 ===
2CO2 + 3H2O
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CxHyOz +(点燃 4xy2zy)O2
===
xCO2 + H2O
42光照 点燃 点燃
点燃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4.绿色植物光合作用:6CO2 + 6H2O ===
CHO + 6O2
一、碳酸氢钠在医学上是否还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教科书 (下册) 在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课题中明确指出碳酸氢钠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那么目前医疗中碳酸氢钠是否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呢?先通过网上查阅相关资料, 在得到否定答案后, 又咨询了人民医院有关消化内科专家, 他们一致认为过去医疗水平不发达的时候, 碳酸氢钠的确曾做过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 但现在临床上只是用它来治疗酸中毒, 已没有谁再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症了。他们还认为碳酸氢钠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原因主要是: (1) 它虽能够中和胃酸, 但不能抑制胃酸的分泌, 治标不治本; (2) 它对胃粘膜不仅无保护作用, 而且还会产生破坏
作用; (3) 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反作用于胃壁, 刺激胃壁进一步分泌胃酸, 出现继发性胃酸增多。从我们化学角度来看, NaHCO3不适合做治疗胃酸过多的理由如下: (1) NaHCO3和HCl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使胃内气压升高; (2) NaHCO3和HCl反应较快, 所以药效不会持久。
我认为, 现行教科书中出现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症, 已不适应时代发展, 应删去, 以免误导学生。
二、二氧化碳能否用排水法收集
CO2能否用排水法收集?教科书 (上册) 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制取”课题中指出:“如果某气体要用排水法收集, 该气体必须是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该课题的注释 (1) 也指出:当气体的密度和空气的密度相近且难溶于水时, 一般采用排水法。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而且能和水发生反应。那么二氧化碳能否采用排水法收集呢?虽然, 在本课题中没有明确的文字指出CO2不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但从该课题中O2和CO2的制取装置及相关性质的比较、课本图6-10、“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栏目中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图等, 足以说明教科书是不赞同CO2用排水法收集的。
可令人不解的是, 在教科书上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课题中就是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 并且用收集到的气体与空气中CO2含量作比较。难道这里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就不需要考虑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这个性质了吗?显然课本内容前后矛盾!
那么二氧化碳到底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呢?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知道, CO2稍溶于水, 在101kPa、293K时, 0.88体积的二氧化碳可溶解于1体积的水中。教科书在第六单元课题2和课题3中都讲到H2CO3很不稳定, 很容易分解生成CO2和H2O。事实上, 实验室制CO2的反应原理不也是先通过CaCO3和HCl反应生成H2CO3, 然后利用H2CO3不稳定, 而得到CO2和H2O的吗?由此可推测, 用排水法收集CO2, 只有很少部分的二氧化碳会与水反应生成H2CO3, 另外, H2CO3又很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众所周知, 实验室可利用启普发生器作为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不也正好承认二氧化碳是可以用排水法收集的吗?
我利用适量的块状石灰石和适量的稀盐酸 (比例约为1∶2) 制取CO2, 并用排水法收集250mL的CO2, 收集所用时间不到10s。而后, 我用澄清石灰水检验集气瓶中的气体, 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充分震荡后浑浊又消失。这说明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我认为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应该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气体更纯净。
也许是受教科书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参考用书、教辅用书、各种考试中都无一例外地认为二氧化碳是不可以用排水法收集的。所以, 我觉得我们的教科书应以事实为基础作出明确的叙述。
三、水蒸气能否抵消温室效应
教科书上册第117页有这样一句话:“有人认为大气中的水蒸气有可能抵消温室效应。”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水蒸气能吸收太阳和地球表面热辐射到空间的红外辐射, 阻止能量向空间散失, 所以水蒸气可以导致温室效应是科学界不争的事实。简单地翻一下有关环境化学类的教科书或者在百度中搜索一下, 都很容易发现水蒸气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之一。如果没有水蒸气的话, 地球将是一片苦寒死寂。正是凭借水蒸气的保温作用, 地球上的生物才能生活繁衍。二氧化碳只是让地球变热, 而水蒸气则会让地球变闷热, 那种滋味是更难受的。我想, 每年6月底7月初闷热的黄梅天气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 水蒸气的危害甚至比二氧化碳严重。
教科书提到的“抵消温室效应”也许指的是由于烟尘增多而形成的“阳伞效应”。所以, 我觉得教科书应该更正这部分内容。
关键词:化学实验;学习兴趣;培养能力
化学实验室最生动、最直观的教学手段。九年级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首先要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进入稳定的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学习习惯。要达到目的就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功效。
九年级化学学习是学习化学的启蒙,而实验教学又给学生的启蒙学习提供直接的感性认识。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与化学相联系的技能还欠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注意演示实验教学的准确性和启发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绪言教学开始要做一些有趣的实验,白纸上喷无色液体能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实验,学生一看化学这么神奇,教师再紧接着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积极去想,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大增,进而产生了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然后进行积极思维。如,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从白磷、红磷在不同环境中的燃烧,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引出如何保存白磷。探究燃烧的条件等问题,以问题来贯穿整个实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所有潜能和创造性都充分地表现出来。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会有质的飞跃。
化学实验的作用不仅仅在于验证和扩展知识、培养能力,更
重要的是为学生走近科学提供一种形式,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后让学生改进,把红磷改成白磷,用一根热的玻璃棒去引燃白磷,这样不在酒精灯点红磷,就避免对空气的污染和实验误差,实验结果更准确。这样既开启了学生心智,还增进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化学实验教学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分析能力,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黄金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教师,2011(23).
[2]邓兴隆.浅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读与写,2009(9).
[3]梁傲.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的作用.读写算,2011(11).
岳麓区坪塘镇白泉学校盛桂芝
一、试卷结构
2009年下学期期终试卷从内容到形式比较新颖。全卷分值为100分,共分五个大题,25道小题。选择题(45分)、填空题(18分)、分析题(14分)实验探究题(15分)、计算题(8分)等题型,突出考查学生综合探究问题的能力。试卷还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试卷图文并茂,符合初三学生特点。文字阅读量大且信息丰富,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试卷体现了试题的时代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试题特点
1.本次调研检测试卷的命题是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化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2.试题有利于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命题采用主题设计,突出“化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生活-化学-社会”的基本思路贯穿整份试卷。
4.试卷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设计了科学探究题,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5.体现学科渗透,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
三、答卷情况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从我班考试学生成绩进行试卷分析。从总成绩上看,全班40人参考,90分以上的有6名,占15%,80分以上的有10名,占25.4%60分以下2人,占5%,因此总的来说成绩还不太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1、选择题 选择题共15道小题,每题3分,总计45分。基本上是基础知识,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题也是得分率较高的一道题,有2人得到了满分,占5%,优秀率达到了25%。其中错得较多的是第7、9、10、15题。
2、填空题
填空题共3小题,满分18分。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得分率较低。少数学生得到了满分,错得多的是16、18(1)小题。
3、分析题
分析题共有3道小题,满分14分。相对来说简答题难度较大,第19(1)题得分率较高一些(2)小题很多同学未配平,20题学生回答较好。本题只有15名同学得到满分,占50%。21题错得最多,许多同学看不懂题目的意思,只有10名同学得到满分,占25%。
4、实验探究题
实验探究题共有2道小题,满分15分。第22题得分率能较高,第23(4)小题的失分率较高,本小题只有10名同学得到满分,占25%,说明我们的学生在实验方面的能力还不够,对一些实验设计的用途,头脑中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5、计算题
计算题共有2道小题,满分8分,24属于送分题目题。满分人数为20人,占50%;从总体情况上看与预期目标基本一致。25题许多同学方程式写错,纯物质与不纯物质相混淆。从本次考试的试卷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还应加强
本次考试由于是全员参与,复习课本,因此基础知识部分比重偏大,从答卷情况上看,基础知识部分很多同学还存在着对知识点掌握不全面、不准确的情况,在各道题上都有表现。从本次考试中暴露出的问题有:化学用语的描述、实验过程的设计、水污染的防治、基本的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等。特别是化学用语这部分内容,从总体上看学生掌握的情况最不好,不仅成绩低的学生失分,甚至高分段的学生在这部分也有失分,在查阅试卷的过程中我就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所失的两分就失在化学用语上。
2、学生的一些习惯不规范
做为即将升入高中的初三学生,有很多习惯应该养成,在本次考试的试卷上,卷面随意涂抹、勾改;字迹潦草、错别字;大量使用涂改液等现象十分的严重。这些看似小毛病,但可能在中考时可能就会成为学生失分的原因。虽然说现在接近离中考,但是还是能形成一个好的习惯,改掉一个坏的习惯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做好以下几点:
1、重视“三基”脚踏实地打好基础
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一定要注重知识点的全面性、准确性、系统性。初三的知识点多而且相对较深,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知识点的讲解必须全面,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而且讲解必须准确、无误;初三的知识点间联系较为密切,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形成一个系统,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述要准确、切中要害。
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在基本方法方面的培养,现在的中考比较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而这又是我们学生比较欠缺的。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敢于分析、善于分析。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习题来练习外,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去主动思考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分析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
2、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牢固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还要能够正确的运用这些知识点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果说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重视,那么应用已有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需要我们重视。现在的中考往往会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考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就要求学生不仅对知识点的掌握要牢固,还要能正确的运用。
3、关注社会热点,收集多方信息 化学和社会、生活、工业、农业等各方面的联系很密切,社会上很多的热点问题与化学都有联系,而这些问题往往在中考中都能体现出来。关注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不仅能帮助我们应对中考,而且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分析还能培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九年级化学方程式现象】推荐阅读:
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总结讲解06-01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式12-23
九年级化学专题汇总05-29
九年级化学德育计划06-24
九年级化学成绩分析07-12
九年级化学下期计划09-06
九年级化学教材目录09-09
九年级化学金属冶炼09-20
九年级化学离子共存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