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孩子心得体会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正面管教孩子心得体会

正面管教孩子心得体会 篇1

湖镇东星学校---黄政书

这个学期,我有幸参与了湖镇2017年教师全员培训,在这次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民盟华南农业大学有关专家教师的讲座,获益匪浅。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苏安梅老师关于《如何正面管教孩子》的讲座。

所谓正面管教是通过既不惩罚又不骄纵的相互尊重的方式,结合善与坚定,通过家庭会议、班会、鼓励、从错误中学习等多种工具和方法,教孩子“自我约束“帮助父母和老师了解孩子不当行为的核心,它为那些正在寻找长期有效的教育方法的家长和教师而设计,它的方法和工具交给家长和老师使用民主的理念以及尊严和尊重,更加有效地培养孩子规则和责任心,让孩子独立思考,在自信、自立的快乐环境中健康成长,把良好的行为品德、有益的社会技能深深植入孩子 心底。

我觉得,苏安梅老师的讲座,说成是互动更为合适些。

第一个互动环节是“照我说的做”,所有的老师都参与互动,苏老师要求我们伸出食指和大拇指,组成一个圆形,这样就”OK”的手势。同时按苏老师说的,把“圆形”放在额头,我们都照做了,然而,苏老师在台上示范的时候,把“圆形”放在下巴处,于是台下的老师们便纷纷效仿,把原本放在额头的手移到下巴处,即便台下有老师低声说苏老师的手放的地方不是额头,却也跟随着苏老师而改变。这是台上的苏老师笑了,请几位老师分享她们自己的看法。其实这一个“身教重于言传”的例子。由此,我想到,不管是在我们日常教学活动中还是作为家长,如果你要求你的孩子做到什么,你首先就要做到,要有一个模范的作用,可供孩子模仿、学习。

我们做为小学教师,我们的言行,我们的举止,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们模仿学习的标杆,我们不能只要求孩子们达到什么样的要求,首先要做的是我们有没有做到这个要求。我们教育孩子要讲卫生,不能乱丢垃圾,看到地上的垃圾要捡起来放进垃圾筒里,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然而我们做到了吗?我联想到学校的小操场,那是一个处于学校大门口,人流量多的地方,孩子入园离园,都要经过的一个地方,常常有很多纸屑垃圾,老师们每天告诉孩子看到垃圾捡起来,而自己经过的时候,有没有弯腰去捡一片纸屑?

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第三个互动,“启发式提问”。在这个互动环节中,由16位教师扮演父母,1位教师扮演孩子,16位教师分为成两组充当家长,两组父母用截然不同的语气和方式对待孩子,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决定。由此我想到,现在的孩子大都是在父母的命令呵斥下完成事情的。在孩子还小时,虽然他们很抵触,但是仍然会不情愿的去做,但是想一想等他们再长大一点,他们还会听从吗?我们做老师做父母的,要给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间,要赋予孩子一定的权利,让他去尝试他能做到的或者通过努力能做到的事情。孩子要去倒水,多数的妈妈会不同意,妈妈们担心孩子把衣服弄脏了弄湿了,担心把地板弄脏了,担心着凉了......妈妈们担心的事情太多了。作为父母,当孩子提出想要倒水或玩水的要求时,可以去引导他,不要果断的拒绝孩子的要求,这样孩子会觉得没有得到父母的尊重,可能会形成逆反的心理,久而久之,以后孩子可能会渐渐的不和父母交流他内心的想法。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更要知道赋予孩子权利的作用,手工课的时候,我们常常害怕孩子使用剪刀会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剥夺了孩子动手操作的权利,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如何使用剪刀,剪刀只能剪老师发的纸或是其他的线头之类的东西,而不同对着小朋友,自己使用剪刀也要注意安全,怎么才不会剪到手等等,老师一定要正确示范,孩子才会印象深刻,并且模仿学习进而有所进步!

发现孩子的行为有过而不及之时,作为老师,就要适当提醒,避免一些危险的产生。适当的干涉,加以引导,孩子才能往好的方向发展。

正面管教——学会和孩子沟通 篇2

之所以要谈谈这本书,是因为书中一段话吸引了我。书中谈到了“习得性无助”这个心理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人在遭受持续打击、找不到解决办法之后,会在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应对的心理状态。

女儿在上一年级之前是个活泼好动的话篓子,总是能想出各种各样的调皮招数来自娱自乐。但是在上一年级的过程中,我这个高中的班主任屡次“被谈话”,女儿的老师告诉家长要教育孩子上课不做小动作、排队不要东张西望、不讲话、下课不能玩得很疯……回到家,觉得孩子真的很丢自己的脸,于是劈头盖脸地训孩子。但是到了一年级下学期,我发现孩子不愿意与我谈学校的事情了。教育她的时候她似听非听,整个人处于游离状态,问她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直到一天,她告诉我说班主任每天为她特制的每日家校联系本不用写了,我们问她为什么,她黯然道:“老师说写了也没用,不写了。”这一次在与女儿长谈了之后,我发现她已经基本上否定了自己,“老师和家长都说我不是个好学生,那我就的确很差,我很害怕上课尤其是班主任的课,很害怕被批评……”我们把一个调皮但很自信的孩子培养成了一个自卑、无助的孩子。这个现象持续到了今年的暑假,孩子学游泳时怕水,蹬腿的动作做不到位,教练几次忍耐后将她赶上了岸。看到孩子一个人孤零零地缩在游泳池边一声不吭,也不敢去和教练沟通,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想到金老师书中写的“爱”要表达,“爱”要正确地表达。我在这节课后与孩子沟通了一番。作为妈妈,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的“爱”往往是强迫的,我要你去做,你不能拒绝,因为我“爱”你,这往往是中国妈妈表达爱的方式,甚至这种“爱”都不用语言表达,直接用行动表示,我打孩子也是出于“爱”。而金老师在书中强调首先要给孩子一个“还嘴”的机会,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即使有时明知道孩子是在“骗”我们。这里“骗”加引号是因为大多数孩子其实并不真正理解何为骗,有时孩子容易把他们想象的事情与真实混在一起,而大人把“骗”这顶帽子强加于他们。

以下就是我个人根据金老师提供的方法与女儿详谈的过程:首先我抱了孩子(好像很久没有抱过了)表达对她的喜爱。孩子黏在怀里慢慢地讲出了她的恐惧(老师越吼就越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我告诉孩子我当年学游泳的时候也很害怕的,怕自己的姿势很难看,怕游不向前,怕老师说我笨,怕被同学嘲笑,于是我有段时间每天放了学就自己去练,因为我想得到老师的夸奖,最后我终于过关了。孩子安静地听着,这样的共情让她得到少许的安慰。孩子最后表示自己要勇敢点,不能放弃。于是我们讨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帮她另外找个教练,她也努力让自己勇敢点。之后的训练中,教练耐心地纠正她腿上的动作,并耐心地等待她鼓足勇气游起来,为克服她对水的恐惧,让她摸着训练用的杆做捞物游戏。而我则在每一节课后并不只是对她说“你真棒”,而是详细地分析她今天进步在哪里:憋气时间长、手的动作很标准等,她还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我提出希望,一天一点,给孩子一个能爬的“楼梯”。在第四节课时,教练提出要从深水区开始游,孩子憋了很长时间也不动,教练生气地一把把她扔了下去,孩子边哭边游边呛水。但这次的“扔”却使她真正不怕水了。你看,对孩子“狠”一点是要建立在孩子有一定的能力基础上的,这时候的“狠”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其实,在换第二个教练的时候,我事先与教练沟通了孩子的情况,提出希望老师能耐心地对待孩子。所以,如果孩子换了新老师,妈妈最好先与老师沟通,让老师尽快地找到教导孩子的最佳方法。

教育孩子并不是要把孩子都刻成一个模子的。孩子各有天性,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老师不妨拥抱一下,对高中的学生则拍拍肩膀、搂一搂,安抚一下,这能减少不少孩子的对立情绪。不去责骂学生,不对孩子表达“你无可救药、你真麻烦、你真糟糕……”的情绪,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他们一个正视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对自己有要求。孩子犯错大多不可能一次两次就纠正过来,家长要做好“抗战”的准备,鼓励自己能冷静地面对、处理孩子的问题。

最近在其他书籍上读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些孩子需要在开动脑筋的时候有一些肢体动作(如一些孩子在做题时喜欢转笔等),于是我更加理解女儿的“小动作”了。一个孩子一个样,我会让自己更加成熟一点,正面地教育我的孩子;同时作为一个高中教师,面对长期被老师“训”惯了的自卑学生,我也要鼓励自己用金老师的方法倾听,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帮助他们走出阴影,给他们一个“阳光自我”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金韵蓉.爱在左,管教在右[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正面管教培训心得体会 篇3

篇一:正面管教学习心得

学习了《正面管教》,我喜欢里面的这句话: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但你不能逼他喝水。蜂酿蜜,鸡司晨,人不学,不如物。怪不得老人常责骂懒惰的后人连鸡狗都不如。生灵万物降临世间,是快乐多一点还是苦难多一点?或许,上天总那么公道,苦与甜相扶相伴,想有点甜,总需要用苦去换。所以有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名句。

人上人的威风我们梦寐求之,有了这个目标,人们都想打了鸡血一样精神,向前冲!向前冲!一代人没有完成的梦想转移到了下一代。可怜稚子尚幼,早早的就在竞争中浮躁,也所以就出现了上述的马儿,你牵她到了清清河边,可他就是不喝水。作为学生来说,自身学习动机不强,对学习的厌烦可能与原有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对学习价值的认识有关。前三个方面都是外部因素,第四个方面是内部因素。作为老师来说,要改善学生的厌学状态,从学生内部因素入手要显得相对容易且效果更明显些。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透彻了解隐藏在背后的各种学习动机因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教学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动机本身也成为教育的关键目标之一。学校不仅要激励学生建构必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学习能力,更要使学生养成强烈的学习动机,推动着持续不断的终身学习。我认为当务之急是了解学生的现有需要。一辆车动力系统的好坏直接决定它的车速和持久性。我们每天的学习也有这样的动力系统,为我们的学习提供动力,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对学习的态度,也间接影响着我们的学业成绩。想象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有一个发动机,一旦启动就会给你的学习带来动力,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带给你动力的程度,由大到小罗列出来。

把握时机,及时赞扬鼓励,及时的赞美犹如生病及时服药一样,对年幼的孩子会产生很大的作用。比如在活动课上时,当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表现的非常棒时,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的把握时机进行鼓励:“你的声音真响亮,回答地非常完整”等,只有在孩子做完某件事或正在进行中,就给以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一时忘记了,应该设法补上去。又如:孩子在老师的说服下,吃饭时终于肯吃蔬菜了,那么我们马上就要补上一句:“XX,真棒,荤菜、蔬菜都要吃,不挑食。” 总之,该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在经后的工作中学习更正确、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让孩子在自信、自立的环境下快乐健康的成长。

篇二:正面管教学习心得

春节期间,我抽空阅读了美国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这本书,感触良多,相见恨晚,现在我简单介绍一下正面管教。

象这样的话“很多家长不理解孩子们在操纵父母方面是多么巧于心计。”现在孩子在这方面太聪明。

“溺爱而不帮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是对孩子多么大的不尊重。”

“在社会环境中,没有秩序也就没有自由。”都是经典。

把这些观念当做知识来接纳是一回事:要把它付诸实践则是另一回事。我们现在就是要选择付诸实践。在实践之前,我们还要认清一些事实和真相。所以我们要看一下现在社会的一些变化:

第一个变化:现在的孩子不像以前孩子那么听话,那么好管教。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由于人权运动的发展,今天的大人们已经不再给孩子树立服从和顺从的榜样。人权运动以前,不论爸爸说什么,妈妈都很顺从,或者至少表面上顺从,因为那是当时的时代所要求的。而今天,这一传统成为了历史。现在男女平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现在的妈妈们再也不给孩子树立顺从的榜样,这是社会的进步。现在我们很难再看到有谁愿意继续扮演卑下和顺从的角色,而孩子们总是追随他们周围的榜样,当大人们都在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谋求完全的平等与尊严时,孩子们当然也模仿大人,也希望得到平等与尊严。所以现在的孩子很少像以前孩子那么听话和顺从。

第二个重要的变化,今天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因为我们不再需要孩子像过去那样为家庭生计付出努力。相反,孩子们被以爱的名义给予的太多,而无需自己付出任何努力和投入,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太多的父母相信,好爸爸好妈妈就应该保护孩子免遭任何挫折和失望,因此,他们会包揽孩子遇到的一切困难或对孩子过度保护,因而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有能力把握生活中起伏”这个信念的机会。父母们因为忙于生计,或者不懂得“让孩子对家庭有所贡献”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常常忽视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我们常常剥夺孩子以负责任的方式做出贡献来获得价值感的机会,然后却反过来埋怨孩子,嫌他们没有责任感。最悲哀的是,孩子们因为从来没有得到过能感到自己很能干的锻炼机会,而产生了“我不够好”的信念。从而使这些孩子将大量的精力用在反叛或逃避行为上。这样一来,他们怎么可能培养出成为有能力的人所必需具备的感知力和技能来呢?

现在这个世界到处是机会,而往往机会来时,孩子们却往往还没有准备好,这是最遗憾的。今天的孩子很少能有自然的机会感受到自己被需要以及自己的重要性,但父母和老师可以精心为孩子提供这种机会。我们必须明白,给孩子们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上进心,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必须明白,在相互尊重和共同承担责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合作,远比专横的管教更为有效。

生活中,常见的管教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严厉型(也可称为独裁型)。这是中国数千年来最常见的教育方式,它的特点是,将自己的观点和方式强加给孩子,并坚信这样做是为孩子好;如教育孩子说:“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这些是你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是你违反规则会得到的惩罚”。孩子基本上不参与决策过程,这样的孩子有规矩但没有自由,孩子没有选择。“严厉型”教育的问题在于,不良行为虽然一遭到惩罚就会立即停止,但不久就会再次出现,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也可能会累积到一定时期突然出现恶劣事件(符合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如生心理上的病,自杀等。令人扼腕叹息。

第二种:娇纵型(亦称为“纵容型”、“溺爱型”)。这种教育方式是从西方进口的,在中国,这种教育方式也比较常见。娇纵型父母不会给孩子任何限制,而是让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孩子有无限制的选择,这样的孩子有自由但没有规矩。娇纵型父母坚信:孩子需要许多“自由”,才能快乐;这样的父母往往潜意识里对孩子说:“我们没有规则,我相信我们会爱对方,并且会幸福,我相信孩子你以后会选择自己的规则”。娇纵型教育的问题在于,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很自私,很难明白别人也很重要,也有自己的权利;很难学会负责,很难面对并承受压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都会感到高度焦虑。

第三种:正面管教型(亦称为引导型、民主型)。这样教育的孩子有规矩也有自由,孩子可以有限制的选择。父母与孩子一起制订对双方都有利的规则;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选择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父母必需独自做出决断时,父母会坚定而和善的进行。父母比较注意维护孩子尊严、尊重孩子并且态度坚定时,孩子很快会明白,他们的不良行为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会激励孩子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行为。

篇三:正面管教学习心得

假期读了美国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一书,其英文名字为Positive Discipline,直译为积极的纪律。书中指出:“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他们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如何运用正面管教的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技能,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家长管教孩子的实例和老师管教学生的例子,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我经常因为孩子多次犯同样的错误而生气,因为她好像没有责任感而深感苦恼,因为她无端的胡闹而心烦。我就在心里嘀咕:这孩子怎么就这么难缠呢?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让我开始反省自己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孩子之所以缺乏责任感,是因为我替她做了很多,从而就剥夺了她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机会。她反而会认为自己需要我的照顾,或者她“理应”享受特别的服侍。

之所以经常犯同样的错误,是因为我总是在孩子犯了错误时给予她的更多是说教、叱责,让她去承担一些逻辑后果,而不是让她从自己的错误中本能地去体验自然后果,所以在我的惩罚中,孩子充满了怨恨甚至是屈辱,她哪里还有心思去学习和改正呢?我发现孩子总是在我特别忙的时候来烦我,让我陪她,以前我一直认为她在无理取闹,没事找事,不懂事,不理解妈妈,但是简·尼尔森却告诉我“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这样做只是在寻求我对她的关注。而她只不过是选择了一个不恰当的时间来获得家长对她的关注。

那么怎样做才算着有效管教或者说是正面管教呢?这就要回到书中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了。即: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心灵纽带)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4.是否能交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愿意合作)。

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和合作为基础。正面管教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生活技能。这就要求我们要抛弃过去那种错误的观念“想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感觉更糟。”把尊重和理解放在首位。要正确解读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信息,她是想寻求过度关注,还是寻求权利,亦或是为了报复,为了自暴自弃。因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一个孩子行为不当时,要把这一错误行为看成一个密码,并且问你自己:“她真正想要告诉我的是什么呢?”要践行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最终赢得孩子和我们的合作并让孩子学会关注于解决问题。

正面管教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品质,在班级管理和处理突发性课堂事件中,也是很有帮助的。现在想起来我上学期处理课堂上一突发情况时,歪打正着用了这种方法。当时,我正在上课,有一女生突然从后门进入,连招呼也没打一下。按照常规做法,我应该让她站在后面,也可以当时就批评她。可是,当时,我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问她为什么来迟到了?她高傲地昂着头,“某某同学流鼻血了,我去给她送纸了!”声音很大,一脸的挑衅!我想在她心里,帮助同学是值得肯定的行为,她不认为自己来迟到是不对的,更不会认为自己不打报告就进教室的行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要想让她意识到她的错误,必须先让改变以往的做法。我真诚地看着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平静地说,“你能帮助同学值得表扬,但是,老师希望下次你如果迟到的时候,能从前门进入,跟老师打个报告。这是应有的礼貌和尊重。”她没想到我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吵她,还肯定了她的行为,低下了头,“老师,知道了。”她态度的改变也让我感到很惊喜,我想正是因为老师的态度的变化,给学生的心里感觉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才会导致她态度的转变吧!尊重是前提,师生间有了彼此对相互的尊重,才能谈得上平等的对话。有了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我们才能“赢得”学生的心,也才能让教育从“心”开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想如果我能坚持“坚定与和善”并行,在以后的教学和课堂管理中也积极地应有正面管教的方法,一定能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心理更加健康!

《正面管教》心得体会 7 篇4

“正面管教”这个教育理念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德雷克斯是阿德勒的学生。这两个人你可能没听说过,但是阿德勒的老师你一定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阿德勒和德雷克斯就已经分别把亲子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室管理方法从欧洲引入到了美国。亲子教育观念主张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强调溺爱和纵容不是一种鼓励;而科学的教室管理方法认为,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家里,大人们都应该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管教孩子。这两种理念,都已经有了正面管教的雏形。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本书作者简·尼尔森开始接触到阿德勒的教育理念,在深受感染之后,尼尔森加入到了美国加州的一个政府资助的培训项目里,专门来给家长和老师讲授这些理念。而且在这个培训项目的支持下,尼尔森把阿德勒的教育理念发展成了“正面管教”理念,并在1981年写出了第一版的《正面管教》。从那之后,正面管教理念便开始在全世界范围里流行。到了今天,你可以在将近一百个国家里看到关于“正面管教”的培训班。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讲的是概念和方法,后半部分的实践性更强,有很多具体的操作例子。值得注意的是,在书的概念部分,作者不止一次地提到了阿德勒和德雷克斯的各种理论和观点,这足以体现这二位心理学大师对正面管教这个理论的影响,也大大增强了正面管教理论的权威性。可以说,正面管教理论和二位大师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这本书分四个重点给你介绍这本书的内容:

要学习正面管教的方法,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正面管教。第一个重点我就来讲讲,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严厉也不娇纵的方法,和善和坚定是它的基石。

但要想做到这点其实很不容易,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犯错就马上发火了,所以对父母来说,首先就需要正确地对待孩子的错误。我给你讲的第二个重点就是,有不良行为的孩子不一定是坏孩子,家长们要明白这些行为背后的目的,才能做出合适的应对。

明白了孩子错误行为的本质,接下来就要去解决、纠正错误。第三个重点我就来说说,家长不要只告诉孩子,你别做这个,别做那个,而应该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

正面管教心得 篇5

曾经看到李开复先生分享给家长朋友的育儿观点,觉得很有道理,也正和我要介绍的这本书观点相通,他说,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惩罚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严管中长大的孩子,无法独立;施压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信人信己;放权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责任;传道中长大的孩子,失去判断;解惑中长大的孩子,仅能记得;互动学习中长大的孩子,才真懂得;以身作则中长大的孩子,言行一致;规矩中长大的孩子,保守胆小;父母附属品的孩子,被动听话;轻松中长大的孩子,乐观快乐;做父母朋友的孩子,爱人爱己。

“其实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孤品、原创,都是独一无二的,却因父母的虚荣、不自信、或缺乏耐心,而把孩子赶到同一条起跑线上,扣到同一个模子中,最终把孩子变成赝品、山寨。其实,世上本来是有路的,走的人多了反而没有了。而捷径,往往是世上最远的路。人多的地方热闹,但热闹不重要,方向才重要,要有勇气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正面管教》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家长知道,通过和善和坚定的方式去赢得孩子的信任。当下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太多的父母,自己界限不清、是非不分、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却忙着用各种规矩去管教和约束孩子。一个都管不住自己,言行不一的父母,又如何有威信、有能力去教育好孩子?所谓育儿先要育己,打孩子是父母最无能的表现,用暴力或可以迫使孩子写好作业,却是父母逃避去思考和解决孩子不爱学习真正原因的借口。孩子不爱学习,或缺乏学习内在动机、方法、习惯,或自控力、专注力、意志力不够,或没给孩子创造一个专注学习的环境,做一个爱学习的好榜样,等等。《正面管教》是肯定孩子的坦诚,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诉求的能力。

有多少人,小时候曾发过誓,长大后绝不像父母对待自己那样对自己的孩子。然而为人父母后,却不自主地轮回着父母曾经教育自己的方式,用父母曾经折磨自己的方式继续折磨着自己的孩子。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往往都是在整合自童年就己形成的性格。所以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实在重要。“让孩子象孩子一样生活,是父母能给予孩子童年最好的礼物。孩子未来的路能走多远,往往取决于童年汲取了多少父母爱的滋养、品行的熏陶,力量的传递。”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孩子是错的,而是要告诉孩子怎么做是对的。不要逼孩子认错。在孩子没意识错之前,逼他是在削弱他的自尊和力量,也在教他说谎。要包容孩子的失败和错误,鼓励孩子多尝试、多体验,唯有他亲身经历的,才是他自己的。拒绝犯错,就是拒绝成长。

导致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出现种种问题的最主要原因,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拒绝了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把自己从小到大未满足的需求、个人的局限性,以及那些掩藏在内心深处的伤害,都投射到孩子身上。也正于此,直面和解决这些问题,给了父母一个自我发展与完善的机会,可以帮我们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我坚信,一个从小体味过发自肺腑的快乐的孩子,长大后会更有勇气追寻自己的梦想和幸福;一个从小被父母无条件爱过的孩子,长大后会更有力量去接纳自己,滋养他人;一个从小学着做选择的孩子,长大后会对自己更负责任。生命是一次旅行,不是一场竞赛,学会享受它,让它成为学习之旅、快乐之旅、爱之旅。

正面管教在学校(七) 篇6

“鼓励”一词的词根,当然是“勇气”。当我们奋力去鼓励他人与自己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发展我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勇气。

——简·尼尔森

只相信行动。生活由一系列的事件而不是语言组成。相信行动。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身随己心,但是,别忘了带上你的大脑。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一、专题简介

如何平衡好生活与工作,是教师职业生涯面临的一个特别艰巨的挑战。为此,老师们需要找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点,以保护自己免遭身心疲惫的困扰。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正面管教的原则和具体的工具,帮助老师学习如何平衡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的需求。

作为老师,非常关键的一点是你对自己想要的生活拥有相应的愿景。同时明确,应该是自己负责去创造这种平衡的生活。在教室与家庭里分担责任,会使老师们有机会操练如何与他人分享权力并建立平衡的生活;用尊重与清晰的立场及时处理沟通中出现的问题,也将提高教师平衡自己与他人需求的能力。正如阿德勒所说的,生活是一个整体。尽管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与自己相互关联。这正与我们所讨论的领导力话题息息相关。

二、当前教师工作与生活的现状调查

为了解“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现状,我们采用问卷抽样调查的方式,邀请120名教师参与问卷答题,其中某小学教师43名,某中学初中教师39名,某微信群内教师38名。

调查问卷的问题如下:

请选择符合您实际情况的答案:

1.您每周的工作时间有 小时(hours)?

A.小于40

B.41-50

C.超过50

2.您 把未完成的工作带回家。

A.从不(Never)

B.偶尔(Seldom)

C.经常(Often)

D.总是(Always)

3.下班后,您 感觉很疲惫。

A.偶尔(Seldom)

B.经常(Often)

C.总是(Always)

4.您由于忙于工作, 导致对家庭的贡献不足。

A.从不(Never)

B.偶尔(Seldom)

C.经常(Often)

D.总是(Always)

5.您 能保持适当的锻炼和身体健康。

A.从不(Never)

B.偶尔(Seldom)

C.经常(Often)

D.总是(Always)

6.您是否同意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会影响工作的满意度?

A.同意(Agree)

B.一般(Sort of)

C.不同意(Not agree)

7.您对工作与生活平衡问题的总体满意度是 ?

A.满意(Satisfaction)

B.一般(So so)

C.不满意(Not satisfaction)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

每周工作时间:52%的教师≤40小时 ;31%在41-50小时之间;17%超过50小时

把未完成的工作带回家:从不2%;偶尔47%;经常45%;总是6%

感觉很疲惫:偶尔34%;经常61%;总是5%

由于工作繁忙,导致对家庭的贡献不足:从不6%;偶尔52%;经常38%;总是4%

能保持适当的锻炼和身体健康:从不10%;偶尔69%;经常19%;总是2%

是否同意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会影响工作的满意度:同意58%;一般13%;不同意29%

对工作与生活平衡问题的总体满意度: 满意37%;一般55%;不满意8%

三、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意义

在正面管教的核心工作坊中,培训师们经常谈到:推动社会变革的不是政治家和有成就的商业领袖,而是父母和老师。他们才是真正影响年轻人感受和想法最重要的人。而这些年轻人将成为未来商业、组织和国家的领导者。正因为如此,父母和老师逐步理解维系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感,并对此拥有相应的策略,就尤为重要。作为父母和老师,谁不想更加投入并竭尽全力地应对挑战并享受其中的乐趣呢?

感觉平衡的第一步,是了解平衡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人试图将平衡看成是一个终点,一个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认为“只要我找到完美的等式,我就能获得生活中的平衡感;一劳永逸,我将达到那种状态!”这种想法让许多人感到抓狂,我们如此努力地试图平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想对其中任何一个放手。“只要……”“如果……”这些想法制造出了很多的压力,并导致不平衡。例如:“只要我能把这件事做完,我就会很幸福。”“如果每天有更多的时间,我就会……”“只要我能少睡点,我就能……”“只要我能花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只要我今天干得更多,……”

平衡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方向。它涉及自我意识与选择。我们每天都做出很多的选择,有时候是有意识的,更多时候是无意识的。要获得更好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感,对老师们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自己选择说“是”的时候,要更加地有意识。因为,这意味着对其他事情说“不”。有些选择使我们更加接近平衡感。因为这个选择反映了“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价值观。而有些选择则将我们推向相反的方向——远离平衡感,因为它们并未反映我们真正想要的,认为有价值的或渴求的东西。这些选择可能是我们自己认为“应该”做的,而不是我们想要做的。或者,它们反映了他人而不是我们自己的需求。

逐步了解自己在做什么选择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询问自己:“如果我对这件事说了‘是’,那么我该对什么说‘不’呢?” 几乎所有老师都经常为批改学生的试卷在学校待到很晚。如果你今晚选择待在学校批改试卷到很晚,那么你会对什么说“不”呢?可能的选择包括:“与家人共进晚餐;与孩子共度睡前的时光;与配偶或朋友一同出席一个晚间活动;按时就寝前安静地读会儿书或看场电影”等。这个清单可以无穷无尽,具体是什么并不重要。这个过程有助于你认清自己的选择是离你自己希望的平衡感更近呢,还是更远?

能够建立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就好比对待任何一种显而易见的作用与反作用力。我们谈到和善与坚定是一对作用与反作用,然而通过操练,我们能做到同时保持和善与坚定。通过更多地意识到生活中众多的作用与反作用力,我们就能开始学会不再将它们看成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将它看成生活中需要应对的状况。既/又,而不是或者/或者。这种思想在阿德勒学说的相互尊重原则中已有体现。并不是“我只能尊重我自己的或者你的需求”。这个原则提醒我们首先尊重我们自己以及当时情境的需求,继而又尊重他人的需求。

当无力感涌现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好像我们没有选择或者只有一个选择。此时的确很容易令人感到沮丧,并放弃应对平衡生活的挑战。而当我们感到有不同选择时,我们总会感到更加鼓舞人心。现实情况是,我们总是会有各种不同的选择。我们可能选择待到很晚批改卷子,但是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这么做是有意选择时,我们才会更加感到被鼓舞和被授权。还记得正面管教工具“有限的选择”吗?当我们给孩子两个选项,让他们自己做选择的时候,孩子会感觉到更加受到尊重和被授权。同样地,在任何特定的情境下有意识地给自己多项选择,并自信地选择其中的一项进行尝试,也会给你带来平衡感。问自己:“我将如何主动而有意识地对哪些事说‘是’,对哪些事说‘不’?”“我自己的选择是使我朝着还是使我远离平衡感?”

四、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正面管教工具

请记住,正面管教是基于原则而不是基于技巧的教育体系。正因为如此,本文所分享的一些想法,可能会与系列文章中其他文章所介绍的方法有所重叠。平衡生活与工作的技能,可以通过若干个正面管教的工具和原则进行操练。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其中五个:

1. 和善与坚定并行

这个理念是正面管教的基石,它隐含了相互尊重。即:平衡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力量,最终使其达到平衡。事实上,这样做能够同时即尊重了自己,又满足了他人的需求。通过这样做能达到邀请他人合作,并获得比我们单独行动更多的收获。这一原则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平衡,并进一步诠释平衡:我能够同时平衡我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2. 决定你将做什么

平衡不是终点而是生活中所做选择的过程。作为教师,练习使用这个工具时,要记住你最好为你自己做出决定,而不要试图为别人做决定。你不能改变他人。而且,有时候即使是生活中的一些环境,你也无法改变。但你总有权力去选择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你所处的环境。就凭这一点,你就已经改变了一切!例如:生活中或许有什么挑战会让你感觉到有压力。如果你选择转移注意力,或者找到任何你所知道的新的洞见和个人成长的机会,以及对生活中你已经拥有的、或许一直忽视不见的心存真正的感激,结果会怎样呢?我们总是有比已知更多的选择。利用这个机会来决定,自己究竟需要做些什么。

3. 花时间训练

你是否发觉你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平衡感,已经被自己事事亲历亲为的想法所影响?你是否陷于太多的细节,或者太追求完美以至于在家务事和学校工作中都无法获得平衡的感觉?如果真是这样,请记住:孩子们以及家庭成员都想要帮助你。你可能已经将他人训练得认为你不想也不需要他们的任何帮助。然而,如果事实果真如此,你真的要改变你的做法。你要学习先确定他人能帮你做哪些事情。千万不要假设孩子能在未经你手把手示范的情况下,就知道该怎么样完成一项任务。训练孩子并让他们做出尝试,之后评估结果,必要时再重新训练。我们都有与他人共建美好生活的归属感和作出贡献的需求。需要他人的帮助,这本身就是值得赞赏的。

4. 协议与跟进执行

与孩子和家庭成员制定协约之后,要记得跟进执行是一项很有效的、能帮助你获得平衡的工具。这是对“花时间训练”的一个重要跟进。当你决定将哪项任务或责任与教室里的孩子或者家庭成员分担时,你可以试着就任务的完成时间与他们建立精确到分钟的约定,然后记得对时间期限进行跟进以保证任务得以完成。对此,在《正面管教》和《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指南》等书中,都有相应的描述。记住:运用非语言提示。例如:用孩子们能够明白你在提醒他的某种和善的表情看一下手表,同时也传递你对此要求是认真的。记住不要说教和劝诱孩子。达成协议并跟进执行是一个实际有效的工具,能够帮助你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并有助于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5. 照顾好你自己

“建立联结”和创造“特殊时光”是照顾好自己的两项重要工具。正面管教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并希望得到个人关注。即使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超多人数的班级,我们每天与每个孩子建立个人联结也是相当重要的。建立联结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当孩子们进入教室时,我们对每个孩子表示个体化的欢迎,当他们离开时对他们表示认可;在教室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站在离孩子们很近的地方,或者当经过他们身边的时候,将手轻轻地放在他们的肩膀或后背上;当他们发言时,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们的眼神接触,对他们的想法、主意和对班级的贡献表示欣赏,展示他们的工作并提及他们的进步,等等。

自我关爱在现今繁忙和充满压力的生活中非常重要。作为专业人士,我们要确保照顾好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特殊时光”。给自己的一个特别的“约会”,给自己一个你真正享受和有价值的东西。例如:一份甜点,或者一种有助于平衡你为他人服务所付出的能量与时间的体验。“特殊时光”提醒我们,我们正朝着关注真实的自己、向更加平衡的生活方向迈进。

五、结论

以上提及的工具中,有一点是共通的:要求老师有勇气面对,并留意观察自己所做出的选择,是使自己更加靠近还是远离平衡的生活? 自己生活的钟摆有没有朝着一个方向偏离太远。例如:是朝着我所必须做的工作方向摆动多,还是朝着我的家庭和社区需要的方向摆动多?有哪些可以立刻采取的小步骤可以帮助我重获平衡感,从而获得完全、完整的生活?

如果你的意愿是建照关系并帮助他人,这些工具将支持你成为更加有效和令人尊重的教室领导者。这些工具也将帮助你持续过上美好与平衡的生活,并避免身心疲惫所带来的沮丧与筋疲力尽的感觉,带给你来健康和更多可能性。建立平衡,并继续体验你给孩子、社会以及未来人类所做的重要贡献、所带来的丰富人生。

中文秘书:赵玲

英文秘书:Amber

《正面管教》学习心得 篇7

象这样的话“很多家长不理解孩子们在操纵父母方面是多么巧于心计。”现在孩子在这方面太聪明。

“溺爱而不帮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是对孩子多么大的不尊重。”

“在社会环境中,没有秩序也就没有自由。”都是经典。

生活中,常见的管教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严厉型(也可称为独裁型)。这是中国数千年来最常见的教育方式,它的特点是,将自己的观点和方式强加给孩子,并坚信这样做是为孩子好;如教育孩子说:“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这些是你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是你违反规则会得到的惩罚”。孩子基本上不参与决策过程,这样的孩子有规矩但没有自由,孩子没有选择。“严厉型”教育的问题在于,不良行为虽然一遭到惩罚就会立即停止,但不久就会再次出现,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也可能会累积到一定时期突然出现恶劣事件(符合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如生心理上的病,自杀等。令人扼腕叹息。

第二种:娇纵型(亦称为“纵容型”、“溺爱型”)。这种教育方式是从西方进口的,在中国,这种教育方式也比较常见。娇纵型父母不会给孩子任何限制,而是让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孩子有无限制的选择,这样的孩子有自由但没有规矩。娇纵型父母坚信:孩子需要许多“自由”,才能快乐;这样的父母往往潜意识里对孩子说:“我们没有规则,我相信我们会爱对方,并且会幸福,我相信孩子你以后会选择自己的规则”。娇纵型教育的问题在于,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很自私,很难明白别人也很重要,也有自己的权利;很难学会负责,很难面对并承受压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都会感到高度焦虑。

第三种:正面管教型(亦称为引导型、民主型)。这样教育的孩子有规矩也有自由,孩子可以有限制的选择。父母与孩子一起制订对双方都有利的规则;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选择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父母必需独自做出决断时,父母会坚定而和善的进行。父母比较注意维护孩子尊严、尊重孩子并且态度坚定时,孩子很快会明白,他们的不良行为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会激励孩子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行为。

美国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简尼尔森的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书中主要介绍了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书中用了非常多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背后深层的原因。令人信服地讲解了家长和老师为什么必须这么做的深层蕴涵,以及如何正确解读孩子的错误行为背后的信息,该怎样采取最有效的应对方法。

在家庭和学校里,我们有时都会认为惩罚和骄纵会永远存在。很多人都会从这两个极端考虑问题。那些认为惩罚有效的人,通常就会惩罚孩子。那些不相信惩罚的人,常常就会走向另一端,对孩子骄纵。正面管教能够帮助家长和老师在与孩子沟通时找到一条既不惩罚又不骄纵的路。在学校里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学生时常会让我们不知道拿他怎么办,往往我们采取的态度就是让学生站一会,或是课后留下他再就是请家长了。第二天他来学校就乖乖的一段时间了,老师们往往这时会觉得“还是请家长有用啊”。看了这本书发现这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学生没有真正有收获,没有爱上学习,反而会对这门课的老师产生厌恶,根本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书中说到“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有时我们会认为鼓励并不容易,因为老师或是家长很习惯以负面方式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作出回应,惩罚能促使孩子改善他们的行为。老师和家长也没有深想过惩罚带来的影响。这也就回到我们上面的问题,遇到孩子们犯错,特别是还要请家长去学校了,当然是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帮助孩子的最佳方法就是对他做错的事进行惩罚,才不会再犯。而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是要鼓励。而书中说到的是鼓励而非赞扬。鼓励是给孩子机会,是对孩子的相互尊重。书中讲到一个叫杰森的五年级孩子,在课堂上如何的捣蛋,杰森的老师在开始也试到这些惩罚,留下抄几遍课文,请他站起,送校长办公室,而结果是杰森只会做鬼脸。之后老师怎样运用鼓励,给与尊重和友善的态度,在杰森每取得了一点小小的进步,哪怕是今天的课堂只是比前两天的课堂少了几声乱叫,老师都会鼓励并回以微笑,终于让这个孩子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越来越愉快地相处。

正面管教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8

一、和善而坚定的态度。

让我认识到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重要性,和善就是“尊重”,和善就是要父母以尊重的态度,用态度影响的行为和言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并接受孩子的感受。坚定,就是父母对原则、规则的坚持,让孩子感受到在养育的过程中不仅包含着对他的爱,还有原则的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和善而坚定的态度是实施正面管教所有工具的基础,父母要在不断学习中首先做到改变自己。自己的改变,就会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家人和孩子,从中也就会看到了孩子和家人的改变。

二、让孩子感觉自己是重要的。

是被当作平等的主体来对待,是被家庭中其他成员需要的。这样孩子就不为了寻求家庭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而产生一些错误的行为,不会形成自卑的心理或因此而变得毫无责任心。父母可以与孩子约定一些手势或动作来表达孩子的被关注需求。在关注过程中,父母需要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的点,以便孩子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中逐步培养出孩子的自信心。要做到这点,父母要多给自己心理暗示:相信孩子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做正确的选择。

三、孩子要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那么就要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事务上来,最好的就是要长期的组织家庭会议,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规则的制定、让孩子发现家庭生活中的问题、让孩子参与到父母和孩子在执行规则及解决问题的互相监督中来。家庭会议通过实践下来,可以实行家庭成员轮流组织、主持会议,孩子的积极性显得特别得高,由此激发孩子参与自我管教的主动性。

四、行大于言。

父母首先得弄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的事又该怎么去做?这些,孩子都用“心”在看着呢。父母只有弄清楚这些,还要注意到“说一千遍不及做一遍”的道理。曾有老师让家长和她一起做一个动作:将右手以“OK”手势放在下巴上,结果12位妈妈有10位都跟着Lily老师将手势放在了脸上,因为老师是放在脸上的。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平时的唠叨、催促、提醒浪费了多少言语这项功能,更让我深信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作业拖拉都是因为家长的行为在引领着孩子这么做的,因此孩子自动忽略了我的唠叨、催促、提醒。父母一定要切记自己“行为”的重要性,用正确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并坚持不懈。

五、不允许惩罚孩子。

将孩子做错事的情况转变为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处理问题并弥补错误,长此以往,培养并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作为父母的我们,儿时一直接受被惩罚式的教育,也习惯性地去惩罚孩子,要做到不惩罚孩子是多么大的挑战!但父母在掌握一些沟通技巧实践下来,发现原来孩子做错事后,家长只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不惩罚是多么令双方都感到轻松的事儿。父母可以根据“矫正错误的三个R”,运用开放式的提问,和孩子一起讨论他做错事的后果,引导孩子从错误行为中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思考自己如何解决问题以及行动方案,支持孩子弥补错误,引导孩子主动吸取此次的经验,为孩子今后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正面管教工具十二:“我”句式 篇9

“我”句式中,“自己的感受”和“引起感受的原因”是两个难点。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发生负面情绪时,我们会自然不愿面对或只面对浅层情绪。例如:“我觉得很担心,是因为你的考试成绩差,我希望我们一起找到解决方法。”在这里,“你的成绩差”不是引起“担心”的原因,真正引起“担心”的是:“你的成绩差,可能以后会对你的生活有负面影响,而我很爱你,希望你拥有好的生活。看到你的生活中有负面可能,让我担心。”

因此,“我”句式中,我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情绪诚实最为重要,应创造情绪安全的沟通环境。这样的表达方式,能让我们通过自己的行为,逐渐增强孩子的内心力量。并且通过诚实安全的表达,达到理智平和关注解决方法的目标。

案例分享

开启沟通的心门

汇智有方讲师 李 丛

和威威分开几个月后,我发现自己变得不了解他了,很多时候既不知道他哭闹的原因,也不知道我的解决方法会不会管用。虽然成为讲师后,我对正面管教的理解和运用更加熟练了,但当我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尽管尝试用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式,他还是哭闹不止后,让我产生一种挫败感。幸好我明白,错误是学习最好的机会,我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尝试。现阶段,我首先应该了解我的孩子,才能做到真正理解和尊重孩子。

了解孩子以及让孩子了解我们,最好的方式就是“共情”和“我”句式。共情,是用我们的心去感受孩子真正的想法,接纳孩子的情绪;而“我”句式,则是真正向孩子敞开我们的心扉。

一天早上,我从冰箱里拿出酸牛奶,跟威威说:“太凉了,我得热一下再给你吃。”他原本很开心的,这下一下子就急了,哭喊着说:“我就喜欢喝凉的!我要喝凉的!”我自然没同意,径自拿到厨房给他热了。他开始大叫,哭个没完。我心里直犯嘀咕:他平常最爱喝酸牛奶啊,怎么会哭个不停呢?

热完奶,我蹲到他身边,说:“来,妈妈抱抱。”他一边委屈地哭着,一边张开双臂向我扑来。

我抱他坐到沙发上,跟他产生共情:“你是不是觉得挺郁闷的,因为你都说了要喝凉的,我没听你的话,给加热了,而你希望妈妈从冰箱里拿出酸奶后,立即给你喝?”在我说到“郁闷”的感觉时,他就已经不哭了,撇着嘴,委屈地点着头。

但我心却仍在想,真的仅仅是因为我没按他说的做,没给他喝凉的酸奶么?他以前都不介意的啊?我想,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又试探性地问他:“你是不是还挺着急,因为你特别想喝酸奶,妈妈要拿去热你就不能马上喝了?”他这次使劲点了点头,原来这才是真正的原因——他想马上喝到酸奶!

理解了孩子真正的愿望和感觉,我心中有数了。于是,我问他:“你想听听妈妈的感觉么?”他继续点头。我说:“今天天气有点凉,你昨晚还咳嗽了,我担心你喝了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酸奶胃会受凉,也有可能会肚子疼,我必须先考虑你的健康,但我也希望能找到一个既能让威威更快喝到酸奶,同时又不影响健康的方法。你觉得呢?”

这时,他已经完全不想哭了,转而抬头看我,问:“那现在酸奶热好了么?”我笑了:“当然热好了,妈妈给你拿一个小碗晾晾吧!”

问题就这样顺利解决了,这个早餐变得轻松又愉快。我很庆幸自己能多想一层,理解了孩子只是“着急”,而不是故意要和妈妈对着干,也没有埋怨孩子故意不听话。当孩子知道“妈妈理解我了”,这个时候,再用“我”句式,告诉孩子妈妈真正的想法,并不是阻止他喝酸奶,而是“担心”他喝了从冰箱里刚拿出来的食物,会肚子疼,然后再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这时孩子自己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了!

经过几个星期的磨合,不断的用“共情”的方式去猜测他的真实想法,我越来越了解我的孩子了,“共情”的点也越来越准。并且,威威也学会用感觉词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会跟我说:“我刚才生气了,是因为你没有让我看电视!”而不是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不再害怕对孩子说“不”后,他会不接受而撒泼耍赖,而是会用“我”句式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比如,刚上幼儿园时,他哭着说:“我要妈妈陪我上课!”我会说:“我理解你的心情,一想到和妈妈会分开,你很伤心和难过,对吧?其实当我看到威威哭着不想上学时,我会感觉很无奈,也会有点不安,但因为学校有规定,所以我不能答应你的要求,陪你上课。我希望能有一个好办法,让妈妈不在威威身边的时候,威威也能安心上课。”于是,他想到可以带一张妈妈的照片,然后一直拿在手里。

共情只是接纳了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他有生气、郁闷、伤心、难过等等负面情绪都没关系,但有些行为是不可以的,比如哭闹耍赖、不上幼儿园、打人等等。孩子有时并不理解妈妈为什么不让自己做,这时就可以用“我”句式告诉孩子妈妈真实的想法。然后,再和孩子一起想解决方法。这样,界限就会越来越清晰了。

最开始在使用“我”句式的时候,我总也找不准自己的感觉,要不就是只能找到自己“生气”“不开心”这样表面的感觉,要不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感觉。特别是在孩子哭闹很久,用了很多方法都不管用时,“我”句式的效果就更明显了。

有一次,威威哭闹了很久,我尝试了我能想到的所有方法。最后,我很郁闷地放弃了,跟威威说:“妈妈感觉好沮丧啊,而且非常无力!因为我不知道你到底在想什么,我也不知道怎么才能让你感觉好起来,我真的没有办法了,我感觉好想哭啊!”这个时候,威威反而不哭了,看着我说:“妈妈,我想听你的事儿。”我问:“什么事儿?”他说:“你想哭的事儿!”我这才明白,原来当时我的感觉是“无力”!当我表达了自己真正的感觉,而不是表面的“生气”“烦躁”,孩子也能体会得到!

从那次以后,我每次都会尽量去找自己最真实的感觉,用“我”句式表达出来。现在遇到问题,威威常常会主动说:“妈妈,我想听听你的感觉!”我终于明白,孩子其实是多么渴望了解自己的妈妈啊!

上一篇:小学春季开学典礼议程下一篇:瓷砖材料报告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