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红色育人下基地活动心得体会(通用3篇)
沂蒙山为革命老区,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保留了大量革命遗址,成为今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传承沂蒙精神,强化责任担当;虚心接受教育,主动磨练意志;笃奉明义锐思,抱负致远弘毅;遵守实践纪律,培育沂蒙特质”,2012年的9月21日,我们心怀对沂蒙老区革命烈士的敬仰,整装向前,一起踏上了沂蒙红色文化的荣光„„ 早上7点钟,我们的车踏上了奔赴革命老区的征程。第一站是有中国“山村好莱坞”之称的沂蒙影视基地。沂蒙影视基地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它是在原有村落的自然风貌基础上稍加修饰而建立的红色影视基地,它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桥以及残垣断壁式的老石屋、茅草屋。走进这个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处处保持着战争年代历史风貌的小山村,脑海里便浮现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村貌,古朴、宁静,缓缓地诉说着不老而荣光的峥嵘岁月。马牧池乡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数十万军民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侵略;解放战争时期更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和190多位解放军高级将领,都曾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工作过。在这块奉献的热土上,还涌现出了“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火线桥”队长李桂芳等一大批英模人物,成为军民鱼水情的千古绝唱。顺着一条石板巷我们走进了这座曾经历过炮火纷飞,见证过沂蒙人民英勇支前,谱写过沂蒙军民鱼水情的小山村。沿着曲折小巷,两旁幢幢石头砌成、茅草披顶的老屋,诉说着百年古村的历史沧桑。石板小巷连着一个个农家小院,每一座茅屋内的块块展板、幅幅图片,都记录着那个年代的沂蒙女儿对党、对人民军队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爱:一座农家小院,一尊年轻妇女一手搀着伤员,一手掀开衣角用乳汁救护的铜像,这是“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的在现;在战火纷飞岁月里,沂蒙六姐妹起早贪黑地为军队烙煎饼、逢军衣、做军鞋,颠着一双小脚,在崎岖的山路上抬担架、救伤员,推小车、送军粮;还有用自己六岁女儿为战士们换口粮的大嫂;有为照顾公婆让未婚夫在前线安心作战而抱着大公鸡拜天地的新娘,一位永远的新娘,因为她从未把新郎盼进家门„„
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曾不为外人所知,自从在这里拍出了《沂蒙》、《沂蒙六姐妹》、《斗牛》、《沂蒙英雄》等多部影视剧后,这个偏僻的山村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更随着电视剧《沂蒙》在的热播,这里聚集了无数关注的目光!如今,这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被誉为中国“山村好莱坞”、“中华红色堡垒第一村”。但更值得我们感怀于心的是其中蕴含的那种无私大爱,是在沂蒙红嫂,沂蒙母亲她们这些平凡伟大的女性身上,1
彰显出的沂蒙人民深厚的爱党爱军情怀和人性之大善大美之爱!
第二站是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和沂南县交界处,属蒙山山系,主峰海拔575。2米,面积1。5平方公里。相传宋朝杨家将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故名。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为山东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馆于2007年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60周年新落成,整个外形是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两个战旗形成孟良崮大崮顶山形,共二层,高度为19。47米,象征着孟良战役发生在1947年。走进纪念馆,才看到粗糙的红色外墙上,嵌满了成千上万颗子弹,这粒粒子弹,似乎在诉说着63年前那场战争的惨烈。馆内共分5个展厅,分别为门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和双拥厅。进入馆内,一幅幅图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组组雕塑,在解说员的动情解说下,仿佛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对孟良崮战役有了更加直观和全面的认识。1947年4月,蒋介石在对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转而对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我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十个纵队和大批的地方武装,以压倒一切的气慨,以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克服人员武器严重不足,生活物资极为短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战士保持高度的团结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团结广大群众,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自力更生,百折不挠,英勇奋战,经过5月13至16日的浴血战斗,将国民党素有“王牌师”之称的整编74师3万余人全歼于孟良崮山区,该师师长张灵甫亦被击毙,取得孟良崮战役伟大的胜利。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扭转了当时的华东战局,拉开了解放战争大反攻的序幕,对推进解放战争的进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胜利信心,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孟良崮战役后来成为小说《红日》的历史题材。
随后,解说员还把我们带到了纪念馆后面的山坡上,只见山坡上密密地排满了一座座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雕银色五星的坟茔。解说员介绍到,在那场战役中有五千余名英烈长眠于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他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20岁!多么鲜活的生命!回想我们20岁时,风华正茂,生活在幸福安定的环境中。按常理,他们的生命似乎没来得及展开,但他们却用自己最短促的一生,用一腔热血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上绽放出朵朵耀眼的火花。坟茔静静,松柏肃穆,诉说的是一段历史,感悟的是一种品质,传承的是一种精神。
最后一站,是莒南大店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暨省政府旧址纪念馆。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和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政府诞生地,位于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总面积4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少奇、罗荣桓、朱瑞、陈光、黎玉、肖华、陈仕榘、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长期在莒南生活、战斗、工作过。莒南一度成为山东省党政军指挥中心,被誉为“小延安”。1945年8月13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政权组织—山东省政府在莒南县大店镇成立,在此驻扎的八路军115师在此之前早已同人民情同一家。在115师离开此地要往临沂时,当地的百姓唱起了跟着部队学会的歌:“秋风凉,树叶儿黄,战士杀敌在前方,我为战士缝棉装„„”一首质朴的歌唱出了军民鱼水情。现在,我们站在了这个充满革命深情厚谊的土地上,耳畔歌声仿佛还在回响,那一声声一句句仿若是一句句问句,鞭策着我们现代人,向着党向着党的领导奋力向前走。如今中国已经逐渐安定下来,要想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必须紧紧围绕在以党中央为核心的领导班子上,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爱党爱军”绝不能只是一句空话,要成为真正的 指引人们前进的核心。
在山东省政府旧址,那简陋的办公室及办公设备很好的诠释了陋室不陋的含义。一张地图,一把木头椅子,一部电话机,一张只铺着草席子和薄褥子的床,这就是办公室加卧室。这样的简陋是现代的办公室人员无法想象的,也正是这样的陋,才描绘了那样一种艰苦奋斗的沂蒙精神。现在,我们作为大学生就应该学会这种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2级
张凯专 业: 学 号:广播电视编导201210140234
年 级: 姓 名:
谈谈参加“下基地”实践活动的感受和体会
伴着欢笑和汗水,我们走过了丰富多彩的军训,感受了绿色军营生活的紧张和充实。但精彩未完待续,“下基地”红色实践活动也于21日拉开了帷幕。刚刚经历过军训的洗礼,对于这次能近距累的深入革命老区,追寻先烈足迹,感受厚重而淳朴的红色精神的魅力和活力,由此,心中激荡着一种澎湃和期盼。
穿上迷彩服,整理好自己的着装,带着那份憧憬。在阳光明媚的早晨,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便踏上了前往马牧池影视基地的路程。马牧池影视基地是我们这次红色之旅的第一站。当汽车在迂回的山路上艰难地穿行,我便想起当年先辈们浴血奋战的情景。遥望车窗外的山山水水——山不是很高,但像战士一样坚挺有力;小河窄却绵流,犹如母亲一样轻柔地哺育这片土地。
提到马牧池,大家可能会比较陌生;但是说到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红色影视剧——《斗牛》、《沂蒙六姐妹》时,相信大家就会对他有些记忆了。马牧池到了,我们迫不及待的下车,古朴的小屋,用石头铺成的乡间小路,路两旁陈放的石磨。走到一处,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细心一看还真是它,这个在《斗牛》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戏台,坐北朝南,风吹雨打的沧桑,诠释了它走过的那些峥嵘年月。站在戏台前,脑海中不禁浮现那些老沂蒙人淳朴的面庞。为了革命他们义无反顾,深明大义——送子参军、做军鞋送军粮。《斗牛》中对牛二执着的刻画,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的一个呈现;他们毁家纾难,《沂蒙六姐妹》中所上演的平凡真实而不失伟大。沂蒙这片热土,养育了无私热情的沂蒙人民。蒙山所支撑起的不仅仅是这片土地上方的一片天,他也用自身的挺拔身姿启示了这里的人们:要坚毅。不畏惧敌对势力,在革命的号角声中,去冲锋、去战斗,为了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和美好生活,为中国的独立而释放出自己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光和热。沂水浩瀚而悠长的流淌滋润了这片土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了这里的人民。是他们明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和支持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队伍,才能使自己摆脱封建地主的钢铁枷锁,才能获得自己所拥有的土地,过上自己的生活;他们才能拯救中国,挽救中华民族,从水深火热中把中国人民解救出来。正因为沂蒙人民的远见卓识,由此他们呢便于中国共产党结下了不解之缘,也由此种下了革命的种子。走进一处院落,风箱、纺车······在红嫂的家里,每一个点滴的细节都是莫大的震撼;每一件见证历史的实物,它所具有的价值,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所具有的那些作用的范畴。因为它已经融入了革命,成为革命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革命,保证了革命队伍的补给线。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革命已成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但先烈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我们须铭记心中,不能遗忘。
走出小院,缓行在路上。路过一口古井,急忙上前。井还是那时的井,只是经过岁月的蒸腾,井水如今早已不在。但我想大家都会相信:井水会枯竭,但沂蒙精神不会消失。因为与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并驾齐驱的沂蒙精神,在改革开放至今已由广大沂蒙儿女所发扬。
昔日的老区,今天的商城;整洁的市容,腾飞的经济。他以融入到临沂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正激励着沂蒙人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声“集合”的口令把还在思索着的我猛然唤醒。登上车,感到内心被一种莫名的力量充斥着,迟迟不能平静。一直到达孟良崮,我才恢复了以前的那种安宁。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是我们这次红色之旅的第二站。提及孟良崮战役,就不得不重温一下那段历史。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陈毅将军和粟裕将军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是打破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所实施的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之战。
走下车,“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几个大字首先闯入了我的视野。稍作整顿,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园内。两个高高的、呈现对称的纪念馆主建筑屹立在前方。与他相对的是两个矩形的水塘。他们与主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传承沂蒙精神,强化责任担当···········”在领誓人的带领下,我们在纪念馆前庄严宣誓。高昂的誓词,喊出的是对先辈的敬仰;洪亮的声音,抒发的是自己澎湃的豪情。从同学们那坚定的眼神中,不难看出,红色精神对我们的感化,此时已转化为一股动力,坚定了我们为理想奋斗的决心。跟随讲解员我们穿过小广场,来到了后面安放着无数英雄的墓地。黑色的石板散发出的是庄严肃穆,白色的五角星却呈现的是一种悲壮。一排排整齐排放着的墓碑,安放的不仅仅是那些为革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的魂灵,他更多的承载的是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墓碑上放着一朵还未凋零的黄花,那是对先辈无声的敬仰。听着讲解员的讲述,那烽火硝烟、血雨腥风的战场仿佛就在眼前,并由此可以感受到共产党人的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和革命军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让广大人民群众翻了身,获得了自由,成为国家的主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革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岁月如梭,当年的硝烟早已散尽;纷飞的子弹已化为乌有。山上耸立的丰碑,见证了沧桑的历史。进入馆内,我们看到了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保存下来的实物以及详实的文字资料,更进一步的增进了我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孟良崮战役是沂蒙人民对革命所作出的贡献的典范。沂蒙老区人民怀着对共产党的无比信任和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舍生忘死、参军参战、全力支援前线、抢救伤员的画面展现在我眼前,让我们对他们肃然起敬,也真正体会到了革命战争的残酷,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思想震憾的我们,心灵也受到了洗礼。是他们团结协作,战胜了艰难困苦;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穿梭于战场上的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他们对伤员精心照顾,体贴入微。更是他们不怕脏,不怕累,吃苦耐劳,勇挑重担,才有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走出孟良崮,虽然心情也有些沉重,但与之前离开马牧池的心情相比,略增了几分感动,几分自豪。这应该是对逝者的另一种悼念吧!
我们参观的第三站,是有“小延安”美誉的莒南大店镇。大店镇以历史悠久而著称。1939年,八路军115师在政委罗荣桓、代师长陈光的率领下,从山西挺进山东鲁西,1943年3月转战来到莒南大店镇。从此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曾长期驻扎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省政府——山东省政府在这里诞生。刘少奇、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长期在这里生活、战斗和工作。莒南一度成为山东省党政军指挥中心,山东革命的核心,成为中国红色革命“星星之火”中闪亮的一支。
当我们跟随讲解员走进这座由当年开明乡绅贡献出的庄园改做的革命遗址时,顿时被她的厚重人文气息所深深吸引。大宅里的青砖、旧瓦,屋内的老式电话、黄褐色的军事地图,真实、感人的照片,栩栩如生的作战沙盘,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当年那血与火的岁月,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呕心沥血,运筹帷幄,舍生忘死,纵横沙场,指挥山东军民浴血抗战,那雄壮有力的歌声。不禁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经过对红色历史遗迹的参观学习,增进了我对革命老区的了解,感受到了艰苦奋斗、舍身救国的革命精神,并深受鼓舞。了解了八路军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在抗日期间他们对与革命所做的卓越贡献和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们的故事。他们在缺乏枪支弹药的情况下,处在国内反动势力与国外势力的双重打压下,却依然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由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思考至此,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和无畏,被革命先烈为了党及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爱党拥军的沂蒙红嫂精神感动着,心中充满了无限敬畏。
展现红色文化,弘扬沂蒙精神,增强学生体质
临沂大学第一届大学生红色运动会于10月22日、23日举行,今天下午顺利闭幕。这是我校首届红色运动会,也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大学生红色运动会。旨在弘扬沂蒙精神,增强学生体质。
这次运动会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身体素质锻炼为目的,创造性地将德育与体育、红色文化元素与现代体育运动、红色体育项目与全民健身运动有地效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特质,全力打造临沂大学作为红色大学的红色育人特色品牌。
此次大学生红色运动会将与传统田径运动会相结合,设置传统竞赛项目、红色竞赛项目与推广竞赛项目三大块。其中红色竞赛有21个项目:如红军过草地(60米负重竞速)、英雄炸碉堡(200米障碍赛)、火线救伤员(60米担架竞速)、火线侦察兵(场地定向越野赛)、手榴弹比武(手榴弹掷准)、沂蒙姐妹庆丰收(60米收粮食)、妹救伤员(60米抬担架竞速)等;2个新兴体育运动推广项目:木球竞远、高尔夫竞远。“参与红色运动会、支持红色运动会、发展红色运动会、共享红色运动会”是本次红色运动会的办会理念,不断扩大红色运动会的社会影响力,积极创新并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学校将以此次红色运动会为基础,积极争取明年申请承办“全国第一届大学生红色运动会”。
【临沂大学红色育人下基地活动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临沂大学的“三下”活动调研报告01-14
临沂大学学院02-10
临沂大学事业编考试03-27
临沂党性学习心得10-14
临沂市小学语文体会03-09
临沂市小学信息优质课观摩心得体会06-18
临沂多媒体技术培训班学习体会05-27
临沂继续教育06-17
临沂教师招聘英语09-29
临沂中考语文试题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