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歇后语(精选7篇)
关键词:茅盾,《水浒传》,结构,人物
在浙江省北部, 京杭大运河南端西岸, 坐落着古老而秀丽的水乡——乌镇。当代杰出的文学巨匠茅盾就出生于此。茅盾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其成绩是多方面的, 除了最富盛名的小说、散文之外, 他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领域也颇有成就。毋庸置疑,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以下简称《水浒》) 亦在其研究范围内。茅盾一生专论《水浒》的文章仅有两篇, 即1940年所作的《谈 < 水浒 >》和1950年所写的《谈 < 水浒 > 的人物和结构》。这两篇有关于《水浒》的专论文章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献, 不论是对于《水浒》的研究, 还是茅盾的研究, 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管窥茅盾先生眼中的《水浒》:
一、《水浒》的人物
向来喜欢《水浒》的读者, 对其中的人物描写多评价较高, 茅盾先生对此亦是持肯定态度的。他认为《水浒》的人物描写是“非常成功的”, 并直言“全书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 “生动活波,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从中可见他对《水浒》人物描写的赞许之情。不仅如此, 他对《水浒》描写人物的手法及特点也有具体而精彩的论述。如:他对《水浒》中人物写法的论述,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将故事较长的人物分散在若干回目中去写, 直到故事结束, 人物个性也就完整且成功地展现完了, 在以后的回目中就很少再用正面的笔墨写这个人物, 即使有时还会提到, 也只是随手带过, 而非正面的笔墨了, 此其一。当然, 对于这种写法, 茅盾先生也指出了它的不足之处, 即:“这种写了一个再写一个的办法, 每个人物的个性只在专写那个人物的几章里跟着故事作‘有机的发展’, 等到他的故事一完, 他这个人物也就停滞了, 以后别人的故事中再见此人物时, 就毫无精彩”。其二是针对故事较短的人物而言, 在描写这样的人物时就选择在其出场的时候将其有声有色地表现一番,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这个人物还是会时时出现, 而且每次出现都是有声有色的, 唯一不足之处就是对于这些人物的性格描写上并不会继续发展了。茅盾先生这种对待某一事物, 不仅能见其优势, 亦能见其不足的敏锐眼光是我们在读书、做学问的过程中所欠缺的, 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此外, 茅盾先生对《水浒》中人物描写的特点也颇有研究, 我们约略可将其总结为以下两点:其一是“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 而《水浒》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人物非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三人莫属。此三人, 因其出身不同、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 故而思想意识亦不同。作为“三代将门之后, 五侯杨令公之孙”的杨志, 一心只想着做官, 哪怕只作梁中书门下的一个小军官也甘愿;而出身于枪棒教头之家的林冲, 可算得上是“小资产阶级的技术人员”, 也是个有正义感, 安于现状的人, 故而凡事能忍则忍, 除非被逼到无路可走才能起而反抗;至于鲁智深则是一个无亲无故, “一人吃饱, 全家不饿”的光棍一条, 因而他敢作敢为。其二是作者在描写人物时, “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 作者绝不下一按语”。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 《水浒》中人物的出场都是毫无征兆的, 作者不会作丝毫的铺垫, 哪怕是人物出场后也只是对其作简短的外貌描写, 至于人物的身世和性格则无只言片语, 这些都是随着人物故事的不断发展而通过人物的行动逐渐表现出来。对此, 茅盾先生有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 他说: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 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 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 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 最后, 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声音笑貌:这时候, 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由此可见, 茅盾先生对此所作的概括还是极为精准、得当的。
当然, 在给予肯定的同时茅盾先生也不讳言《水浒》中描写人物的不足之处, 在《创作的准备》中他就说过:“《水浒》是以人物个性各各不同出名的, 但是细研究起来, 那么多的人物也只是分属于三四类, 每类中的若干人也还是彼此有相同的地方, 不过妙在他们虽相似却仍然各有各的个性”。上述种种, 可谓对《水浒》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做了全面、客观的评价, 并未因其成功之处而掩盖其不足之处, 这是老一辈学者治学的全面、客观、公正的体现, 值得我辈学习。
二、《水浒》的结构
关于《水浒》结构的优劣就不像其人物描写那样可以得到众多人的肯定, 对此, 茅盾先生也有独特的见解。笔者将其对《水浒》结构的论述约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从全书的结构来看, 《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因为茅盾先生认为, 其中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可以各自成为独立的短篇或中篇而无割裂之感。值得一提的是, 茅盾先生的这一观点曾引起过一番争论。九十年代, 茅盾的《谈 < 水浒 > 的人物和结构》一文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这篇文章也由此重新引起注意, 故而有人认为茅盾这样的说法“立论过于简单”、“不能证明论点”, 并认为他的研究方法是“孤立的、静止的”, 是不可取的。当然, 也有人为之“平反”, 称其论述是“著名论断, 是科学的、历史的、辩证的”, 并认为那些对茅盾的“非难, 不是实事求是的, 而是有欠公正的”。这一争论已过去十几载, 笔者于此处只是提及有此事, 不作出评论, 孰是孰非, 亦由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必须说明的一点是, 茅盾先生作此文的目的是从《水浒》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入手而谈的。
第二个层面是从前七十回中看《水浒》的结构, “还是比较有机的结构”。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又要限定是“前七十回”呢?茅盾先生认为七十回以后的内容, “随处可以切断, 成为极糟糕的‘蛇足’”, 也因此称赞“金圣叹爽性将七十回 (梁山泊大聚义) 以后的, 统统删去”, “并斥七十回以后为‘恶札’, 其实是有眼光的”。第三个层面是从《水浒》中单个人物的故事来看, “《水浒》的结构是严密的, 甚至也是有机的”。从中不难发现茅盾最青睐于《水浒》中单个人物描写时所采用的结构, 那又是为何这一结构形式如此吸引着他呢?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 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得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连”而又“疏密相间”;其二, 这种变化错综的手法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他在《关于文艺创作中一些问题的解答》一文中也有过这样的表达, 称:“《儒林外史》、《水浒》和《红楼梦》都不是平铺直叙的”。
总的来说, 无论“不是有机的结构”, 还是“比较有机的结构”, 亦或是“严密的, 甚至也是有机的”结构, 茅盾先生对《水浒》的结构还是肯定的。他曾赞美过“《水浒》那样的结构, 实在已经颇见匠心”, 认为“最初编定《水浒传》那个人, 手段实在是高妙”, 并称赞《水浒》的作者为“天才”。不仅如此, 他还将《水浒》与《儒林外史》作比较, 从而得出“《儒林外史》的结构就比《水浒》松泛得多”的结论, 茅盾先生对《水浒》结构的态度及看法由此可明矣。同时, 不得不承认茅盾先生见解之独特、目光之锐利, 此乃我辈远不能及也。
三、《水浒》的发展、演变
同样作为四大名著的《水浒》与《红楼梦》是不一样的, 《红楼梦》是“个人著作”, 而《水浒》则是在宋代梁山泊故事的“话本”不断流传的基础上, 由“说话人”不断地改编, 到最后经由文人之手, 完成了最终我们所见到的《水浒传》。这一过程大约经历了两个朝代以及多人之手, 因此, 在原始的“话本”与今日所见的《水浒》之间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但茅盾先生认为, 在《水浒》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技巧上固然是后来居上, 但思想内容上未必‘青出于蓝’”。并认为梁山泊故事发展为《水浒》的第一个阶段, “大概只到了所谓‘受招安, 破辽’为止”, 而对于今日我们所见的平田虎、王庆、方腊等, 是统治阶级用来“减削《水浒》的‘革命性’所玩的把戏”, 是“压迫阶级给涂上去的有作用的白粉”。也因此称赞金圣叹将七十回以后统统删去的做法是“有眼光的”。对于茅盾先生所提出的“技巧上固然是后来居上, 但思想内容上未必‘青出于蓝’”这一说法, 可谓是用最浅显的语言, 陈述了最真切的事实, 且发人深省。
除上述几方面外, 茅盾先生对《水浒》的其他方面也有论述, 虽言语简短, 却字字珠玑, 如对《水浒》中自然环境的描写, 他就认为这样的描写都“不以描写自然风景”为本身目的, 其目的是为动作的发展起到衬托、渲染的作用。而且写景时“笔墨亦极经济”, 只是“随时随地点染这么几笔”, 却可以让“你不觉得它是在写景, 景是溶化在故事的移动中”, 这样的看法, 可谓真知灼见;又如他对《水浒》人物对白中常常使用当时民间的口头语也是赞赏的, 认为这样的语言可以“使得我们如闻其声”;再如, 《水浒》中的动作描写, 他认为作者“只用很少几个字, 就做到了形象鲜明, 活跃纸上”的效果。虽然茅盾先生对《水浒》的人物、结构等方面都作出了准确、客观的评价, 其中亦不乏远见卓识, 但平心而论, 茅盾先生所持的观点, 在今天看来, 不一定都是合适的。例如对《水浒》社会意义的认识, 他在1935年所作的《节本 < 红楼梦 > 导言》中曾将《水浒》与《红楼梦》做过对比, 认为《水浒》“在社会意义上, 比《红楼梦》还要伟大些”, 笔者以为这一说法不能算是公正、客观的, 是值得探讨的。
笔者乃一晚辈后生, 以上所论若有不足之处, 敬请方家批评赐教!
参考文献
[1][9][10][11]茅盾.茅盾全集 (22)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139-144.
[2]茅盾.茅盾全集 (20)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105.
[3][4]茅盾.茅盾评论文集 (上)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13-14.
[5]茅盾.茅盾全集 (21)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40.
[6]许锡强.谈茅盾的《水浒》总体结构无机论[J].语文学习, 1988 (05) .
[7]陆精康.茅盾关于《水浒》结构的一个著名论断[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1999.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被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封为“第五才子书”。一部大书,就是当时社会的一幅清明上河图:有文戏,有武斗;有智取,有豪抢;有儿女情长,有棍棒刀枪;有村夫无赖,有帝王将相。从国家元首 (皇帝) 一直写到诸级政府公务人员(如宋江、呼延灼)、小资产阶级(如晁盖)、打工者(如石秀)、企业家(如西门庆)、农民(如张青)、行商走贩、知识分子(如吴用)、妓女(如李师师)、无业游民(如李逵)等社会各阶层,出场人物多达千人,无不惟妙惟肖。
在文学与史地之外,《水浒传》还从另外一个侧面透漏出宋朝的财政税收、房地产、物价、婚姻等社会经济多个领域状况,当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再度注视这本小说时,会看到一个被理性思维和数字逻辑充斥着的全新世界。几百年前的一本小说,说的是史照出的是实,人才、体制、名声,领导艺术、创业经,也是宋朝的一个片段,热闹之外是逻辑。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水浒传>里的经济学》一书,就是在试图理出这个逻辑,戴上“经济学”的有色眼镜去研读 《水浒传》,把看似专业的经济学名词和原理与小说里的故事进行尽可能有趣和符合逻辑的嫁接与融汇,使之成为一篇篇可读的文字。《水浒传》本是施耐庵等文学大家为我们酿出的一坛愈陈愈香的美酒,“经济学”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稍显陌生的舶来品,《<水浒传>里的经济学》作者王法争则把两者进行了完美的勾兑和调制,成了一杯满含陈香却又现代感十足的经济学鸡尾酒。在回味那些古典小说里的经典桥段时,不知不觉间,经济学原理已经悄悄在读者的心间扎根、发芽。
用中国著名大众经济学家梁小民的话讲,“人人都爱读轻松的经济学书”。在梁先生看来,经济学用的是逻辑推理或数学工具,分析的是人类,无论在小说《水浒传》中,还是经济学中,人性是相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是相通的。《<水浒传>里的经济学》 则是一座“人性”立交桥,在这座桥上,《水浒传》用通俗文学的方式表现了当代经济学中的许多深奥道理,经济学用现代精致的方式诠释了古代小说里的那些人情世故。
《股票价值投资解密》
作者:邹峻
出版社:西南財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2月
作者邹峻长期参与证券市场,曾担任过上市公司董事,为国内最早一批阳光私募基金经理,现为证券投资专业分析及分享网站—爱股说的首席执行官。作者从财务基础分析角度出发,阐述股票价值投资理论体系,帮助股票投资者对股票投资进行全方位核心解读,极具可操作性。
《京剧之王:清末民国伶人传奇》
作者:杨二十四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4月
本书讲了一段有趣的关于中国伶人的历史以及背景下的中华近代大历史。乾隆皇帝与京剧的渊源,徽班进京历史与趣闻;梨园生活要素:关公、鸦片与扔鞋各自究竟如何,谭叫天谭鑫培戏里戏外,跌宕起伏;梅兰芳的风情与风流尽在本书。
好汉上梁山 —— 逼出来的
假李逵碰真李逵 —— 冤家路窄
孔明会李逵 —— 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李逵扮新娘 —— 装不像
李逵穿针 —— 粗中有细
李逵断案 —— 强者有理
李逵开铁匠铺 —— 人强货硬
李逵抡板斧 —— 以势压人
李逵骂宋江,过后赔不是 —— 负荆请罪
李逵卖煤炭 —— 黑对黑;黑上加黑
李逵绣花 —— 力不能及;力不从心
梁山泊的军师 —— 无(吴)用
梁山泊的王伦 —— 容不得人;不能容人;谁都容不得
梁山泊的吴用 —— 足智多谋
梁山泊的`兄弟 —— 不打不相识;志同道合
林冲到了野猪林 —— 绝处逢生
林冲看守草料场 —— 英雄无用武之地
林冲上梁山 —— 逼出来的
林冲误闯白虎堂 —— 上当受骗
鲁智深出家 —— 无牵无挂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 好大的力气;蛮劲十足
潘金莲熬药 —— 暗中放毒
潘金莲的裹脚布 —— 臭货;肮脏货
潘金莲的信条 —— 宁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张顺浪中斗李逵——以长攻短
黑旋风劈宋公明——错看(砍)了人
李逵升堂判案——乱打一通
李逵打宋江一一过后赔礼
张顺水中斗李逵——混淆黑白
张飞找李逵——黑对黑
李逵穿针——粗中有细
李逵吃豆芽-小菜一碟
虎扑食——三股劲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林冲上山—— 官逼民反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石迁偷鸡—— 不打自招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林冲上山—— 官逼民反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石迁偷鸡—— 不打自招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梁山的军师——无用(吴用)
武大郎攀杠子——够不着
潘金莲不在家——没人伺候武大郎
武大郎敲鼓——懵了点子
武大郎玩夜猫子——啥人玩啥鸟
武大郎趴在桥底下——瞅空
李鬼的板斧——冒牌
杨志卖刀——英雄末路
老虎扑食——三股劲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林冲上山—— 官逼民反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石迁偷鸡—— 不打自招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元前明后(打《水浒传》人名)——宋清
渐渐安定(打《水浒传》人名)——徐宁
赫赫小英雄(打《水浒传》人名)——童威
不许你发达(打《水浒传》人名)——杜兴
禁止调房(打《水浒传》人名)——杜迁
济人急难(打《水浒传》人名)——施恩
渐渐安定(打《水浒传》人名)——徐宁
众芳竞艳(打《水浒传》人名)——花荣
社会在发展(打《水浒传》人名)——史进
僧穿彩衣(打《水浒传》人物绰号)——花和尚
久旱逢甘露(打水浒传人物绰号)——及时雨
奥运射击冠军(打《水浒传》人物绰号)——金枪手
中捉鳖——手到拿来(第18回 刘高)
阎罗王面前——没放回的鬼(第21回 阎婆惜)
花木瓜——空好看(第24回 潘金莲)
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第24回 郓哥)
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第24回 王婆)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第26回 作者)
披麻救火——惹焰烧身(第21回 作者)
灯蛾扑火——惹焰烧身(第27回 作者)
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来(第39回 作者)
割猫儿尾拌猫儿饭——自供自(第62回 蔡福)
佛面上去刮金——刻薄(第83回 军校)
雪狮子向火——酥了半边(第101回 作者)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林冲上山—— 官逼民反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石迁偷鸡—— 不打自招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梁山的军师——无用(吴用)
武大郎攀杠子——够不着
潘金莲不在家——没人伺候武大郎
武大郎敲鼓——懵了点子
武大郎玩夜猫子——啥人玩啥鸟
武大郎趴在桥底下——瞅空
李鬼的板斧——冒牌
杨志卖刀——英雄末路
老虎扑食——三股劲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林冲上山—— 官逼民反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石迁偷鸡—— 不打自招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老虎扑食——三股劲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林冲上山—— 官逼民反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石迁偷鸡—— 不打自招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武大郎打虎——没生成那个拳头
武大郎的扁担——长不了
武大郎的身子——不够尺寸
武大郎肚子痛——死到临头;死在眼前
武大郎放风筝——起手不高
武大郎服毒——吃也死,不吃也死
武大郎开店——不容大个儿
武大郎开豆腐店——人软货不硬
武大郎看飞机——眼界不高
武大郎卖刺猬——扎手
武大郎卖面包——人土货洋
武大郎卖盆——一套一套的 武大郎卖蛇——什么人玩什么物
武大郎攀杠子——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自不量力;上下够不着
武大郎骑骆驼——能上不能下
武大郎娶妻——凶多吉少
武大郎上墙头——上得去,下不来
武大郎耍棍子——人熊家伙笨
武大郎跳舞——抱粗腿
武大郎捉奸——力不能及;反被害了性命
武大郎坐天下——无人敢保
武大郎做知县——出身不高
武松打店——自家人不识自家人;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武松打虎——一举成名;艺高胆大;气概不凡
武松打兔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松卖刺猬——人强货扎手
武松绣花——胆大心细
武竺景阳岗上遇大虫(老虎)——不是虎死,就是人伤
西门庆请武大郎——没安好心
李逵骂宋江,过后赔不是——负荆请罪
.(王伦)当寨主——不能容人。2.(高俅)当太尉——一步登天。
3.(母夜叉)撒泼——惹不起。4.(武大郎)看戏——人云亦云。
5.(解珍、解宝)坐班房——难兄难弟。6.(武大郎)上楼梯——步步高升。
7.(花荣)射箭——百发百中。8.(张顺)浪里斗李逵—不打不相识。
9.黑旋风李逵——(有勇无谋)。10.林冲上梁山——(官逼民反)。
11.武大郎开豆腐店——(人软货不硬)12.武松打虎——(一举成名)。
13.时迁报警——(贼喊捉贼)。14.时迁进牧场——(顺手牵羊)。
15.时迁照镜子——(贼头贼脑)。16老虎扑食——三股劲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林冲上山—— 官逼民反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石迁偷鸡—— 不打自招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林冲上山—— 官逼民反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石迁偷鸡—— 不打自招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梁山的军师——无用(吴用)武大郎攀杠子——够不着 潘金莲不在家——没人伺候武大郎 武大郎敲鼓——懵了点子 武大郎玩夜猫子——啥人玩啥鸟 武大郎趴在桥底下——瞅空 李鬼的板斧——冒牌 杨志卖刀——英雄末路 老虎扑食——三股劲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林冲上山—— 官逼民反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石迁偷鸡—— 不打自招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水浒传中歇后语大全
1.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2.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3.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4.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5.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6.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7.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8.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9.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10.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11.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12.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13.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14.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15.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16.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17.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18.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19.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菜
20.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21.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22.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23.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24.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25.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26.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27.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28.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29.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30.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31.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32.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33.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34.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35.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36.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37.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38.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39.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40.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41.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42.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43.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44.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45.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46.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47.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48.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49.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50.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51.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52.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53.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54.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55.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56.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57.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58.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读后感)
59.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好词好句)
一.人物性格的对照
在《水浒传》里, 我们看到, 像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典型人物的形象, 绝不是偶然出现的。我们从这些人物身上, 可以看到北宋末年的农民革命战争时代, 作为像林冲那样的禁军教头, 像鲁智深那样的小军官, 像武松那样的小吏, 像李逵那样的穷苦农民。他们虽然都是梁山泊农民起义军中冲锋陷阵的英雄, 都具有很高的斗争性, 都对当时社会丑恶的现实怀着强烈的不满, 但他们的个性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上梁山———林冲、鲁智深、武松的个性比较。水浒英雄走上反抗的道路, 都是因为官逼民反, 被“逼上梁山”的, 这是他们的共性。然而《水浒传》作者, 并不是“千人一面”的刻画体现这个共性的, 而是巧妙地运用对照的手法, 描绘出每个人鲜明的个性, 使人物各有其“出身”, 各有其“面目”, 各有其“性格”, 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以武松为例, 作者写出他与鲁智深、林冲等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他性格刚烈, 武艺出众, 与鲁智深相似, 但他是走过一段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才参加革命的, 不像鲁智深那样处处表现了革命的主动性, 毫不犹豫的奔上梁山。鲁智深是个光棍, 武松在武大被害后也是孑然一身。只是鲁智深在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一走了之, 义无反顾, 对造反毫无疑虑。而武松则在为兄长报仇之后去县里自首, 他幻想在当一段囚犯之后, 能够重新出头。在这一点上, 武松与林冲相似。但是由于武松与林冲出身经历的不同, 他们的弱点又很不一样。林冲是过分软弱, 而武松则是盲目勇敢, 所以他们在牢房里的表现就截然不同。林冲心存幻想, 过分软弱, 想苟且偷生的活下去, 对牢房里的衙役陪尽笑脸, 送礼行贿, 但是统治阶级还是把他逼上梁山。武松在牢房里确是一条硬汉子, 既不行贿送礼, 也不低头求饶, 但是盲目的勇敢却被统治阶级的小恩小惠所软化, 结果上当受骗, 受到残酷迫害, 也被逼上梁山。
《水浒传》之所以能够生动地塑造出若干具有艺术力的典型人物形象, 就是因为作者曾经认真研究了当时社会现实生活, 他不仅能够高度概括地刻画若干人物的共性, 同时又具体而细微地描写他们的不同个性。
金圣叹在深刻分析水浒传典型成因的基础上, 做出了一个理论概括。这便是他在《第五才子书·序一》中所说:
笔有左右, 墨用正反;用左笔不安换右笔, 用右笔不安换左笔;用正墨不现换反墨, 用反墨不现换正墨……
这里“左笔”、“右笔”、“正墨”、“反墨”, 乃是指正衬与反衬的艺术手段。“正”, 是相映衬照;“反”, 则是相反相成。这正、反之笔, 也就是在形象或正、或反的对比中完成性格的刻画和展现。
救贫扶弱———鲁智深和李逵的比较。鲁智深和李逵相比, 性格有相近的地方。他们对统治阶级的憎恨和反抗都无比强烈, 对梁山事业都异常忠心。他俩都是粗卤汉, 但粗得却不一样。鲁智深粗, 粗中有细, 做起事来肯动脑子, 有分寸;李逵粗, 是莾闯, 憨直, 遇事不考虑, 方法简单。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一章, 在酒楼上, 鲁智深听了金老妇女的诉苦, 对郑屠痛恨之极, 但仍然听了史进、李忠的劝阻, 没有立刻打郑屠, 而是连晚饭也没吃, “气愤愤地睡了一夜”。第二天一早, 他到客店放走了金老父女, 也没有立刻去打郑屠, 而是掇条凳子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 不让店小二去报告郑屠。约摸金老父女走得远了, 即使郑屠知道了也追不上了, 这才去找郑屠。到了肉铺, 他也没有见面就打, 而是要郑屠先切十斤精肉, 再切十斤肥肉, 最后又叫切十斤软骨, 这就激怒郑屠, 才开始打。这些做法表明鲁智深是个既有勇又有谋的人, 如果换了李逵就绝对耐不下这个性子, 也想不出这样的办法去激怒郑屠, 当鲁智深看到郑屠被打死以后, 他也知道害怕, 怕吃官司, 怎么办?只有逃跑, 但怎么个跑法呢?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鲁智深) ———回头指着郑屠尸首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 一头大踏步走了。”明明打死人了, 鲁智深却说“诈死”, 并且“一头骂, 一头大踏步走了”, 而不是撒腿就跑, 这就表现了鲁智深遇事的机智, 不然他就可能被人拖住, 跑不成了。
鲁智深和李逵都富有同情心。鲁智深给了金老汉父女十两银子, 李逵也给过李鬼十两银子, 但李逵受了骗。对比起来, 鲁智深是听见隔壁金老父女的哭啼, 又从酒保口中和通过亲自问过金老父女, 才给的银子;李逵却是遭李鬼剪径, 而且是假冒他的名字。按说, 这对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君”来说, 的确是其情难容的, 然而正是这个李逵, 却轻信了李鬼的谎言, 不但破天荒地饶了李鬼的性命, 而且还给了他十两银子。可以设想, 如果是鲁智深, 面对冒名剪径的强盗, 恐怕是不会轻信谎言、上当受骗的, 至多饶了他性命, 决不会再送银子给他, 这足以显示出李逵的憨直来。
人物性格是文学创作的中心。美学家莱辛说过:创造性格对作家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他的职责就是加强这些性格, 以最明确地表现这些性格”。没有赋予性格的艺术形象, 是不具有美的价值的。然而, 性格塑造的理想境界, 则往往来自艺术的对比。对比能区别性格的差异, 能促成性格的发展和完善。这一点, 施耐庵在《水浒传》里进行“笔有左右, 墨有正反”的艺术实践是有力证明。
二.人物行动的对照
列宁说得好:“判断一个人, 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 而是根据他的行动。”诚然, 列宁在这里讲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但也同样适用于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水浒传》中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 不是用概念式的说教或表白来描写的, 而是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完成的。
打虎———武松与李逵的比较。在《景阳岗武松打虎》和《黑旋风沂岭杀四虎》中, 都是写与虎相斗, 就人物行动而言, 是相同的。但前者先从酒上着笔, 写武松酒店豪饮, 烂醉上岗。接着有声有色地具体描绘了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一兜、又一扑;武松的三闪、一棒, 最后“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 一一按将下来”, “把两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 只顾乱踢”, “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 尽平生之力, 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 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 都迸出鲜血来, 更动弹不得, 只剩口里兀自气喘。”后者先写李逵背娘、寻水、拔石香炉。待他盛了半香炉水回来, 娘已经被老虎吃了。他“趁着那血迹寻将去, 寻到一处大洞口, 只见两个小老虎儿在那里舔一条人腿。”李逵心头火起, 赤黄发倒竖, 挺起朴刀, 一刀一只, 撅死小虎。但他心头难平, 仇恨未消, 又钻进洞内, 潜伏以待虎归。看见母老虎张牙舞爪而来, 他狠狠地骂道:“正是你这孽畜吃了我娘!”连忙掣出腰刀, 趁母虎坐进洞时, “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 尽平生力气, 舍命一戳, 正中那母虎粪门”, “和那刀靶也直送入肚去了”。母虎带着刀跳过涧去。李逵正要赶, 又突然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向他扑来。“李逵不慌不忙, 趁着那大虫势力, 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一时间杀四虎。两人同为斗虎, 行动相仿, 只因细节不同, 行动方式不一样, 便显得错落有致, 各有风采。武松带醉打虎, 经过五个回合, 浪浪相逐, 曲折跌宕, 突出地渲染刻画出武松的神勇。李逵怀恨杀虎, 一刀一只, 干脆利索, 痛快淋漓, 着重于表现李逵的蛮力。
但同样是打虎, 为什么给人的印象大不相同呢?前者只打死一只老虎, 但武松打虎的故事却传为千古美谈;后者一口气杀了四只老虎, 却往往被人遗忘。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武松打虎总体夸张而细节却非常真实, 充分写出了斗争的艰苦, 一提起武松打虎, 我们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个胆量过人、无比地英勇、刚强和机智的英雄形象。李逵呢, 他一连杀死四只虎, 成绩大大超过武松, 但跟武松的打虎形象相对照, 李逵却远远不如武松。如果深入体味一下, 我们就会觉得李逵打虎的情节和细节都是夸张的, 胜利得来不费吹灰之力, 缺乏真实感, 是不大能够充分地展现其性格的。因此, 同样是打虎, 人物不同, 处理方法不同, 造成的艺术效果就大不相同。《水浒传》之所以能同中求异, 在相类似的人物行动中, 写出不同的人物性格, 关键就在于作者善于从人物的性格出发, 给人物行动选择不同的细节, 以表现出各个人物不同的行动方式。
三.人物语言的对照
《水浒传》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话本小说的艺术传统。语言通俗, 口语化, 形象化, 生动活泼, 写人状物不落俗套, 这是《水浒传》语言运用的基本风格。特别是在人物塑造方面, 作者十分注意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语言。如:
反招安——鲁智深、武松、李逵的比较。《水浒传》第七十一回菊花会上, 宋江吟咏了《满江红》最后一句是:“望天王降诏早‘招安’, 心方足”。鲁智深听了说道:“只今朝文武, 俱是奸邪, 蒙蔽圣聪, 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 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 便拜辞了, 明日一个人去寻趁罢。”这种语言符合鲁智深的身份, 说明粗中带细的鲁智深对宋江既是直谏, 也说的有分寸;武松呢, 他叫道:“今日也要‘招安’, 明日也要‘招安’, 却冷了弟兄们的心。”他说的更直率, 对宋江的盼望“招安”大泼了冷水, 显出武勇性格;李逵不等宋江唱罢就火冒三丈, 他睁圆怪眼, 大叫道:“‘招安’, ‘招安’, 招甚鸟安, ”“只一脚把桌子踢起, 颠做粉碎。”充分体现了李逵反对投降的坚强决心。
《水浒传》是把水泊梁山好汉放在社会现实斗争生活来写的。在这里, 特定人物的性格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不断变动的, 特定人物语言的内容、方式、口吻, 也是随着人物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担当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和刺配沧州的林冲, 以及到梁山担当马军五虎将的林冲, 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期的语言也有着极大的差异。如果说, 当林冲的妻子受高衙内侮辱、鲁智深前来仗义执言时, 他还劝解道:“太尉面上须不好看……权且让他一次。”在发配沧州道上那两个公人打算缚他的时候说:“上下要缚便缚, 小人敢道怎的?”显得懦弱无力, 逆来顺受。而在梁山泊义军攻陷高唐州, 他竟然指着高知府骂道:“你这害民的贼, 我早晚杀到京师, 把你那厮欺君贼臣高俅碎尸万段, 方是足愿。”表现了造反者的英雄气概。那林冲的前言与后语相对照在不同时期所处的不同环境, 他依据这些人物在特定时期中的性格、行为、情绪的特点, 写出他们在特定环境下所要说的话语, 从而准确、生动、鲜明完整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林冲、鲁智深、李逵、武松, 由于各自的出身不同, 社会经历各异, 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作者正是把他们置身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 紧扣各自的出身和经历, 仔细对照之下, 才塑造了不同性格面貌的人物形象, 使人读来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数百年来, 《水浒传》塑造的人物形象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 其艺术成就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明代拟话本中的杜十娘、莘瑶琴、王三巧等形象, 《金瓶梅》里的西门庆、潘金莲、应伯爵等, 表现出类型化到性格化转变的明显轨迹。如果比较《水浒传》和《金瓶梅》里两个西门庆、两个潘金莲, 便不难发现两者在典型形态上的明显差异。到十八世纪中叶, 《红楼梦》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 充分注意到了人物刻画的个性分明, 毫无模糊和混同, 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基本上实现了向性格化典型的飞跃, 应该说《水浒传》中个性形象的塑造对这一飞跃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维娜.试论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人物性格的对照模式[J].理论界, 2004, (2) .
[2]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 (第一辑) [M].春江文艺出版社, 1982.
[3]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 (第二辑) [M].春江文艺出版社, 1983.
[4]郑公盾.《水浒传论文集》[M].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3.
[5]吴世余.《“水浒”艺术探微》[M].重庆出版社, 1985.
小说《水浒传》一经问世,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尤其是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当时曾有“街头巷尾,妇孺老幼皆谈水浒”之盛况。《水浒传》的空前流传不仅仅是因为《水浒传》的文学成就,还因为《水浒传》宣扬的“侠义精神”。那个时代的大多市井百姓都不识字,他们主要还是从说书艺人和一些识字读书人那里听到水浒故事的。市井百姓并不懂《水浒传》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在那个特定年代(元末明初),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也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当时《水浒传》的问世正好填补了这片空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顺应了当时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义”。
《水浒传》成书之前,宋江梁山泊聚义的故事已在民间长期流传,但主要是民间说书艺人的口头讲述,流传范围也不太大,主要在今山东、河北一带。《水浒传》问世后,水泊梁山宋江起义的故事才传遍大江南北,妇孺皆知。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还有传说施耐庵是梁山起义军的后人(还有待考证),他完成《水浒传》创作也是他的历史使命。他不仅文才卓绝,而且武艺高强,由于历史失实的缘故,后人只是知其文才盛名,而不知其武艺精湛。至今在江苏等地还流传有施耐庵匡扶正义替穷苦老百姓打抱不平的故事。施耐庵创作《水浒传》表达了他对梁山好汉的崇敬和让宋江梁山起义的故事得以世代流传的愿望。
侠义精神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义”。要说义气,梁山好汉都很讲义气,“及时雨”宋江更是以义气闻名,他总是在别人危难之时,及时出现,救人于危难之中,他也正因此才当上梁山的大头领。历史上的宋江和小说《水浒传》中描写的宋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历史上的宋江的活动并没有小说中的招安、攻打方腊等内容,他一直在同北宋封建统治王朝作战。正史记载,1119年宋江等人在山东梁山聚众起义,活动于河北、山东一带,官军数万不敢和他们作战,第二年进攻沭阳、海州,被海州知州张叔夜的伏兵打败。后起义军再起,1121年夏,与宋将折可存交战,宋江被俘,起义失败。所以《水浒传》中塑造的宋江形象不符合历史真实情况。
传说作者施耐庵由于创作《水浒传》遭到一场牢狱之灾,当时《水浒传》的快速流行和影响力使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感到极大恐慌。当时《水浒传》里只有宋江起义没有招安、打方腊等内容,带着一定的造反思想,皇帝大怒,下令把施耐庵抓入死牢,同时把《水浒传》也列为禁书,禁止传阅、印刷。据说同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施耐庵的学生,罗贯中费尽周折去狱中探望老师施耐庵,施耐庵告诉罗贯中,要想救老师出去,只有一个办法,即把《水浒传》后续几十回,把宋江招安、打方腊等一些忠君思想的内容加进去。后来罗贯中就后续了20回,创作出了宋江接受皇帝招安、打北辽、打方腊等内容,后来皇帝看了罗贯中后续了20回的《水浒传》,不禁大悦,这才释放了施耐庵。但在后20回中,不变的还是“侠义精神”这条精神链条始终贯穿全书。
梁山好汉大都有一段抱打不平的故事。“替天行道”的旗帜就是这种性格的集中表现。梁山英雄之间还有不少先发生误会又和好的故事,正应了“惺惺惜惺惺,好汉识好汉”这句话。除了宋江,另一个就是柴进,他仗义疏财,广为接纳各方落难的英雄好汉。此外,行侠仗义,抱打不平的典型人物还有鲁智深、武松、石秀等等,这也正体现了贯穿整篇小说的侠义精神。
【水浒传的歇后语】推荐阅读:
出自水浒传的歇后语12-22
水浒传人物歇后语01-10
水浒传的题目12-28
水浒传的人物故事10-13
水浒传重要的章节11-29
水浒传林冲的故事概括05-25
读水浒传的感悟作文12-25
水浒传李逵的性格特点12-30
看了水浒传之后的03-05
水浒传的小故事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