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探索》优秀教学设计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代化的探索》优秀教学设计(共12篇)

《近代化的探索》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摘要:军校《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是对本科学员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人文社科基础类选修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增强学员任职能力,提高学员综合素质,本文旨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合军校学员选课要求的教学改革之路,从而满足军校学员知识体系结构、任职发展及增强其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需要。

关键词:选修课;中国近代文化概论;教学改革

军校《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作为提高学员人文素养的基础性课程,要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必须着眼于近代文化知识的认知、近代文化情怀的熏陶、近代文化价值的分析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的人文内涵与人文魅力,着力培养学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加创新先进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满足军校教育转型需要的《中国近代文化概论》教学新模式。

一、构建军校《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作为学员的公共选修课,其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包含了思想、文学、科技、制度、教育、民俗、史学、哲学等范畴,目前,《中国近代文化概论》教学在许多高校开展的时间尚短,已出版的教材较少,而且主要是立足于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的角度编写的,内容繁杂、体系谨严,逻辑性强,语言抽象,没有集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很难为理工科的学员所掌握,这同公共选修课宽泛的体系性、普及的学科知识、通俗的教材语言等特点不相适应,所以我们应该遵循《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作为一门选修课所具有的灵活性、适用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来选择整合教学内容,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专题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设置为中国近代哲学思想、中国近代文学、中国近代教育与科技、中国近代艺术、中国近代社会礼仪与风俗五大专题,中国近代哲学思想:主要学习中国近代先进思想的内容及发展演变过程,通过梳理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发展变化使学员了解中国近代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融的复杂过程;掌握中国近代先进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洋务派的变易进化观和戊戌改良派的进化史观,熟练掌握“五四”文化中的思想启蒙;中国近代文学:了解中国近代文学产生、发展的概况,熟练掌握各个时期重要作家及作品;理解中国近代文学精品的意蕴和内涵,接受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加深对各个时期文学精品所表现出的时代精神和取得的艺术成就的理解,并将作品中的情感内容与自己的现实人生相联系,增强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强化以文化软实力提升自身战斗力的效果;中国近代教育与科技:了解中国近代教育的内容;掌握中国近代教育的总体特征;理解科举制度废除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熟练掌握中国近代教育的现实意义;掌握中国近代科技的主要成就,熟练掌握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以及近代科学的基础和核心精神是什么,培养学员的科学精神,使其充分理解中西近代科技的不同,并正确看待这种不同,反对盲目自大与民族虚无主义;中国近代艺术:了解中国近代音乐、绘画、戏剧与电影的发展历程,熟练掌握中国近代艺术取得的成就,理解近代艺术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熟练掌握现当代艺术对近代艺术的借鉴和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礼仪与风俗:了解西方礼仪对中国近代社会礼仪的影响;了解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情况;掌握近代对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追求,理解传统观念与国家命运对近代婚恋的影响。了解中国近代礼仪和风俗变迁与经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了解教育在改变婚恋观方面所起的作用。

五大专题的设置注重对中国近代在社会、人文等方面的文化“通识”进行梳理,拓展学员的知识面;将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作为主要脉络融入课程中,培养学员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远大的全球视野;在拓展学员知识面的同时,穿插大量历史史实及文化现象,寓教于乐,避免“偏、专、枯”,让学员在掌握中国近代文化基本理论和基本精神的同时,充分认识中国近代文化的主要精神和实践意义。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课堂教学讲究的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讲授有余,研讨不足,学员只是被动地听与记,导致学员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制约了教学效果。专题式教学法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教学的这一不足,充分发挥“专题”的优势,它从某种程度上摆脱了教材的束缚,由教员灵活地安排教学计划,比较自由地选择研讨、案例、启发、提问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通俗化,从而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员上课的积极性,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专题式教学可以主要采用研讨式教学法,在教员的指导下,学员通过自主研究――课堂交流――教员点评等环节,掌握专题知识。在专题式教学模式下,学员通过搜集资料,在分析、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提出对所研究问题的基本认识和自己的见解。在此过程中,学员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讲授中国近代文化的表现形式方面,以培养学员审美直觉能力与分析能力,将一些基础知识交给学员自学,而把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变迁的关键点列为若干研讨题目,以点带面,以培养学员的宏观概括能力,在这种互动性较强的教学中,重点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完善和深化学员的知识体系。同时,在课堂上给学员提问的机会,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员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其自学能力。

总之,专题式教学是个开放的体系,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具有较强的容纳力,能够鼓励任课教员在授课中主动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弥补教学内容表达相对不足的缺陷。同时,学员也会在此教学法中感觉到尊重、新颖,能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学在一个师生互动的氛围下实现教学相长。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覆盖领域广,课时少,所以要设法将学员的学习时间从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的自主学习,为此我们深入探索了“主课堂+第二课堂+网上课堂+社会课堂”的四堂联动教学模式,主课堂基本采用研讨、启发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二课堂依托国学等俱乐部举行演讲、诗歌朗诵、礼仪大赛、人文知识竞赛等活动,调动学员的课后学习实践积极性;网上课堂主要是根据教学专题择优搜集一些课本和讲义之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包括音像、书籍、评论文章等上传到校园网络平台,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媒体的演示,让中国近代文化形象地体现在声音、图像、影视和动画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为《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教学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社会课堂就是布置学员利用节假日到家乡或驻地观察当地的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领域保留下来的近代和地方特色,让学员以小论文的形式概括总结出其对中国近代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社会课堂就是布置学员利用节假日到家乡或驻地观察当地的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领域保留下来的传统和地方特色,让学员观察、分析、书面概括总结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把中国近代文化的研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对于自学内容,教员辅导学员联系现实开展自学,创造条件帮助学员运用好图书馆、网络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培养他们收集、组织专业资料的意识与习惯,为终身学习和研究打基础;指导学员开展自学后的学习交流活动;每个单元都设置讨论题、思考题,以小组为单位在自学时间讨论,特别注重指导、帮助、监控学员学习小组开展活动,锻炼学员的团队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布置学员写出对自学内容的分析报告,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对比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当今中国的影响,培养乐学员的思辨和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证明,“四堂联动”教学体系成效显著,使学员的人文素养普遍获得提高。

三、建立过程考核和课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作为选修课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在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我们还对《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的考核方法改革。舍弃了一张试卷定高下的传统考试法,将原来以知识为重点的考核方法转向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实行过程考核和课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重视学员平时的学习过程,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

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表现、研讨等实践活动等;课终考核考试题型舍弃了传统的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全部改为注重分析概括能力的论述题。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分项成绩均为百分制,按比例折算累加为总成绩)。其中,过程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课后作业完成情况(50%)+课堂表现(50%);课终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形式为:闭卷笔试(100%)。

过程考核中,课后作业成绩取平时作业的平均分,课堂表现成绩根据每位学员平时的发言登记成绩及各组讨论发言的总体表现按组打分并登记为个人成绩。课终考核中,闭卷笔试试题为论述题2道(各50分),每道不少于500字,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这种考核方式既重结果,更重过程。增加平时成绩在学期成绩中的比重,而平时成绩的评定是全面的动态的,更加重视对能力的考核,使对学员的成绩评定回归到真正的学习评估上。

总之,我们的《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围绕着“以生为本”,体现军队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积极主动实现《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的有效性。(作者单位:装甲兵工程学院军政部人文室)

参考文献:

[1]张习孔.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199。

[2]蔡世华.“中国文化概论”课定位与教学视点「J」.煤炭高等教育,2001(2)。

[3]介永强.关于中国文化史教学的一些思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24:54一57。

《近代化的探索》优秀教学设计 篇2

一、从宏观到微观,构建知识体系

一轮复习不同于新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零乱的知识系统化,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是要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从单元整体入手,再细化到每一课。比如在复习《近代化的探索(一)》这个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先从对近代化的理解入手,开篇引入近代化的概念:所谓近代化,就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它的内容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以及思想上的自由、民主化。然后教师再通过数轴的形式指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段,告知学生这分别是从技术、制度和文化等方面向西方学习,以此加深学生对整个单元体系的认识。

在具体学习《洋务运动》这一课时,对照“教学目标达成”的要求,比如在复习洋务派提出的口号及创办的企业时,教师可通过表格的形式,把前后期一分为二罗列洋务运动时的相关举措,并把在自强和求富口号下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的企业一一对应,以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课标内容的理解。

二、落实基础知识,适当提升学生能力

一轮复习最关键的就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 其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复习。复习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表格或填空的方式完成相关学案, 做到当堂巩固,最大限度地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印象。

当然在此基础上,适当的提高还是需要的。比如在落实洋务运动有关知识点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展开讨论,以落实课标要求。再如在讲到戊戌变法时,教师可把它和明治维新加以对比, 中外史结合,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内化。

三、以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判断一堂好课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参与度如何。很多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更看重的是本学科的平均分,并以此作为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成果的标准。但笔者认为无论是基于哪一点考虑,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提高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的学生参与度,这无疑对平均分或是课堂效率的提升都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在上复习课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编组,明确组员间的分工,有专门举手的,有专门记录的。组间的表现教师也可进行评比,鼓励成员通过展示多为本组争得荣誉。这样,在小组合作、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自然会得到提高。

四、当堂巩固,及时内化

学生知识的内化离不开巩固的过程。笔者认为,复习时的当堂巩固尤为重要。巩固的形式是多样的,有及时的校正,有对知识点的背诵,有对图片、材料内容的识别,也有对相关试题的巩固训练。但无论是哪种方式, 所选的内容是极为关键的,历年的中考试题是最佳选择,运用课堂反馈校正卡也是很好的手段。教师坚持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巩固复习,将会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五、控制复习量,进度适当

一轮复习不同于新授,师生没有时间做到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也不能为了赶进度“大跃进”式地赶超。一堂课以两节课文的复习内容为佳。比如在复习本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时,最适宜的安排是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内容复习完。复习量适中,便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教师也可做到点点清,不留知识盲点, 避免“夹生饭”现象的产生。

六、新旧课标对比,把握中考命题方向

一轮复习时,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法和学法的钻研上,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课标,不仅要研究实验版课标, 更要研究2011版课标,把两者结合起来加以对比,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精髓所在。

大学物理现代化教学模式探索 篇3

【摘要】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以及现代化教育特点,提出传统课堂讲授、传统课后答疑、传统纸质考试方式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向现代化教学模式的转变,该模式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建立无障碍的课后自由答疑平台,为学生提供阶段性的过程化考试模式。通过该教学模式,大学物理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高级认知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坚实的基础和强劲的后续力。

【关键词】大学物理 教学模式 现代化教育技术

【基金项目】1.2014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4010938。2.2014年黑龙江大学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A14。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77-02

近几年来,大规模的网络教学吸引了众多教育人士的眼球,它的开放、免费、交互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大学教学模式,推动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使用,使得传统大学教学模式必须面对真正的变革,如何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使得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教育难题得以简化、甚至解决,这是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物理课程仍然采取传统传统的课堂讲授、课后答疑、纸质考试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其不可或缺的优点,所以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所讲授的具体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将现代化教育手段融于教学环节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传统的课堂讲授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进度设计课堂教学,通过一边黑板板书一边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这种教学能实现教师和学生思维同步,形成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互动,避免学生在大学物理学习过程中走弯路,而且它有助于大学物理知识系统性的形成。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描述性语言的局限性,可能导致学生对物理发生原理、变化过程、物质微观结构理解不透彻,从而使这些基本物理知识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的清晰认知,这就会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课打下不扎实的基础。此时可以充分利用MTI(multimedia internet technology: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学),构建逼真、形象的动画便于学生直观清晰的了解物理原理,大幅度的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如果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理解有疑问,则需要通过课后答疑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传统的大学物理课程答疑类似“售后服务”,通常采取指定时间和指定地点的“双规式”课后答疑,这种答疑模式有利于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问题,通过交流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出现问题的知识点,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但是由于学生选课和业余活动的原因,无论怎样安排答疑时间、地点及教师等资源也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答疑要求。因此,我们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随时进行疑问解答,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给学生提供无障碍的自由答疑机会和渠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的平台。

第三,大学物理考试是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质量测定和检查的方式,是大学物理教学活动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大学物理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大学物理考试是纸质考试,这种考试的优点是客观、公正和规范,学生很是习惯和适应这种考试模式,而且认为大学也不过是一张纸的考试结果决定所获得的学分,恰恰忽视了大学教育过程的重要性,这正是应试教育的误区。我校大学物理已采取传统纸质考试方式 和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网络技术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这是理工科基础课程探索考试方法改革的重要实践。该考试系统采用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技术,基于B/S模式构建,分为:考试系统监控管理端软件和考生考试客户端软件两部分。考试机器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考生通过浏览器访问服务器,即可参加考试。考试结束后,系统可方便导出考生成绩及考生考试试卷答题详细信息,以便存档。

综上,大学物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学模式结合适合于全校基础课,这种教学模式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探索知识的方法,这将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修信,付洁,汤谷云.大学物理试题库系统中考试成绩差异显著性分析[J].广西物理,2013,34(2):36-38.

[2]张睿,王祖源.基于学习过程对物理教学改革的理解[J].物理与工程,2014,24(1):55-57.

作者简介:

中国近代化探索 篇4

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变革的过程。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17-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进行,给封建思想制度以巨大的冲击,资产阶级以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为思想武器,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到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在经济领域的工业革命,这大大推动了世界向近代化的迈进。中国由于坚固完善的封建体系的束缚,在近代化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但最终没能阻挡这一历史洪流。

(一)经济上的工业化──洋务运动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这些人称为“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汽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第一个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上海轮船招商局)(要求记忆军用于民用企业各两个)2.洋务运动的口号、对中国影响口号:自强、求富。影响:(1)是一次失败的统治者的自救运动;(2)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3)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4)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工业的发展──洋务运动刺激

(2)民族工业的先驱:方举赞和孙英德(1866 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1872广东南海县创办继昌隆缫丝厂)。清末状元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实业与教育是”富强之大本”)。(3)民族工业从兴起到衰落的几个时期:洋务运动-清末(兴起)、1895—1913年(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23年(”黄金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新中国成立(萧条)

(二)政治上的民主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1、戊戌变法(1)1895年,《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汽的政治团体是强学会,它的机关报是《中外纪闻》。(2)1898年,戊戌变法。在此又称“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内容:(略)注意:皇帝是光绪帝。结果:封建顽固派发动政变,变法失败。(3)失败原因:①主观: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②客观: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4)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革。

(5)意义:它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教训

(它的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半封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在临死前说的)。

2、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的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革命团体,口号为“振兴中华”。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兴中会、光复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刊物,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性质是: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孙中山推举为总理)。意义: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即“民族、民生、民权”三大主义。

(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又称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政府统治结束。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然而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是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载史册。

(三)思想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1、萌芽

(1)林则徐──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

(2)魏源编《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对洋务运动产生重大影响(3)严复—《天演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

2、新文化运动

(1)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2)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口号:“民主”与“科学”。(3)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4)1917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掀起了文学革命。1918年鲁迅的白话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是白话小说的典范之作。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年底,又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近代中国最早较为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5)新文化运动的分期,前期:1915年-1917年: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后期:1917年-1919年:主要宣传马列主义;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也是中国图书馆之父。(6)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近代化的探索》优秀教学设计 篇5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爱国行为不仅表现在反侵略、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中国出路的艰辛探索上。五四运动爆发前,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不同的社会力量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这是一次反对政府腐朽统治与地主阶级压迫的正义战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内容:颁布了表达建立太平天国理想社会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意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失败原因:从主观上看: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意义:1.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有利于中国近现代教育的起步,使人们打开了眼界3.学习了西方先进技术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也改变了社会风气。失败原因: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1-

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确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但洋务运动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做“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戊戌变法。这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阶级束缚的一次改良维新内容: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百日维新,但以失败告终。意义: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尽管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真诚地希望把中国建设成为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剥削、奴隶的对象。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建立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帝国,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戊戌维新的失败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戊戌维新作为中华民族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外过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历史经验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确定性;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这种崭新的政党制度的确立,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愿。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注: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

背景和主张: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

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结果: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

评价: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2.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景和主张: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结果: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评价:洋务运动由于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决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主张具体实践化。它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举办新式学堂,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农民阶级

背景和主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结果: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

评价: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

4.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

背景和主张: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这一思想的产生。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具体为:要求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实践效果:从“公车上书”演化为社会政治运动到百日维新失败,说明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

评价: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但是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5.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派)

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限制和阻碍。

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结果: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

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6.资产阶级激进派

《近代化的探索》优秀教学设计 篇6

因此,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伦理道德文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中国古代优秀伦理道德传统的现代价值。

伦理道德做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不仅有阶级性,而且具有历史性和共同性。在反映统治阶级意识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类共同肯具有的某些社会生活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具有历只的继承性,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在剔除其封建糟粕的同时,是可以吸取其许多宝贵的精华,具有重大的现代价值的如:1、整体主义和爱国精神。2。“仁爱”精神。3、重视家庭的`地位和家庭伦理。4、积极的人生哲理。5、“天人合一”的环境道德观。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与继承优秀伦理道德传统。

1、在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中注意继承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2、在加强青少年人生价值观教育中,注意继承和发扬“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等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哲学,培养育少年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3、在加强爱人民的教育中,注意继承和发扬“仁爱”精神。4、在加强社会主义家庭观念教育中继承和发扬“重氛庭伦理”的道德风尚。5、在加强热爱大自然环保教育中,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文书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探索 篇7

一、文书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当今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 档案数量逐年增加, 增长速度惊人。据我国省、市的不完全统计, 1984年底的馆藏档案相当于“文革”前的2.37倍, 相当于1979年的1.97倍。据国家档案局1998年底统计, 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及地、市级以上机关档案室共保存档案约2.7亿卷。排架长度约6500公里。档案数量不断增加给收藏、保管带来一系列问题, 传统的档案管理手段暴露出许多问题, 已经远远达不到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高速度、高科技的现代管理方式势在必行[1]。

二、健全完善文书工作的管理系统

文书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检索、保护和统计等环节, 既相互连接, 又相互制约。做好文书档案工作, 为本企业的中心工作服务, 是文书档案工作人员的根本任务。做好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是为了保证文书档案在中心工作中的作用, 即作为机关工作的参谋作用, 作为宣传教育的素材, 作为历史的凭证,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实现文书档案管理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管理方式转变, 必须健全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系统, 设立专、兼职文书档案管理人员, 同时要修改完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 删除不适应计算机管理新方式的内容, 增加与计算机管理新方式相适应的内容, 保证新的制度下各环节的责任、程序和标准。

(一) 档案的载体和记录方式的多样化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档案的记录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记录不再采用传统的纸张形态, 而是以缩微型 (诸如缩微胶卷、平片等) 、声像型 (诸如影片、照片、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 、机读型 (诸如存储在磁性材料、光盘等载体上的计算机可读文件) 等新型记录方式而存在, 这些新型文件具有体积小、存储量大、声像并茂等特点。新型档案载体文件需要特定的保管条件、保管技术和利用手段, 这是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所力不胜任的, 也是传统的管理手段、方式难以适应的。

(二) 档案需求面扩大的要求

近年来, 我国在档案需求上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需求面扩大。现在的利用者对档案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目的以查证性、参考性、研究性利用并行;利用的人员由少数专家、学者和政工人员扩大为各行各业、各种身份的人员。如果仅靠传统的工作方法和落后的技术装备, 要迅速查找出利用者所需要的档案材料, 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其次, 利用的档案的系统性提高。许多利用者要求系统查阅有关某一专题、某一地区的全部档案。这些档案有时分散在不同全宗甚至不同档案馆内, 需要进行跨馆 (室) 利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 检索工具单一, 档案信息的加工、存贮、传递缓慢, 一方面使许多档案长期沉睡在库房中, 得不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另一方面, 许多利用者不能及时查找到所需要的资料, 这样便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文书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内容

文书档案管理思想与模式要与时俱进。对文书档案的管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的。2006年12月18日, 国家档案局颁布了新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这是国家档案局在1987年12月4日颁布《机关文件材料归档与不归档范围》及《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19年之后, 再一次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修改了确定我国核心政务信息标准的馆藏规章。规定结合当前文书档案的发展做了一些必要、科学的调整。例如 (1) 条款数量的变化。与1987年相比, 期限表的条目数量下降很多。这意味着把握保管期限表数量的降低, 在实际操作中更容易理解。在历次保管期限表的改变中都体现了这一点。 (2) 改革文书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方法。将原有的“永久”、“长期”、“短期”修改为“永久”、“定期”。定期中再分为30年、10年、进一步明确了年份, 体现了一种进步[2]。 (3) 增加了跟实际工作直接有关的新内容。如行政执法、行政审批、产权关系、个人利益等方面的文件材料。同时调整了一些材料的保管期限。如与个人权益有关的档案, 这次绝大多数调整为永久保管。体现了档案关系思想的人文主义关怀。

四、文书档案现代化管理的重点

(一) 注意确保电子文件的原始有效

电子文件的归档时间与传统档案不同。电子文件可以在文件办理结案后随时归档, 由文件形成部门通过网络传送给档案部门, 并用数码签名封签认证, 由档案工作人员接收登记, 按事由原则给出档案分类号, 设定访问限制级别, 以便将来用户查找利用。电子文件由于采用电子编码技术, 可以编辑修改而不留痕迹, 载体无法固定, 某些鉴别文件原始凭证性的关键信息也可以更改, 这些都使辨别电子文件的原始凭证性变得复杂而困难。因此, 电子文件要进行加密保护, 以确保档案部门收到的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保证电子文件的法律凭证地位。为了解决电子文件载体易老化变质影响电子文件的长期可读性问题, 档案部门可以将电子文件打印出一份纸质档案以作备份。对于加密电子文件, 则应解密后再完成上述工作。存储电子文件的载体或包装盒上应贴有标签, 标签内填写编号、名称、密级、保管期限、硬件及软件环境。将相应的电子文件机读目录、相关软件、其他说明等一同归档并附归档电子文件登记表。原电子文件数据及载体在完成电子文件归档后, 保留时间至少一年[3]。

(二) 加强档案载体的保护

文书档案现代化管理后, 档案的载体不只是传统的纸张, 档案载体范围扩大, 包括计算机硬盘、软盘、光盘、优盘等。对档案载体有效保护关系到文书档案的完整性与长期性。一般推荐采用的载体按优先顺序分别是:只读光盘、一次写光盘、可擦写光盘、磁盘等。禁用软磁盘作为归档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载体。归档载体应做防擦写处理。不得擦、划、触摸记录涂层。载体应直立存放, 做到防尘、防变形。存放时应注意远离强磁场, 并与有害气体相隔离。

五、提高专职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实现文书档案管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过渡, 对专职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除了传统管理体制下的要求之外, 更要强调业务知识水平, 一是要有扎实的信息理论知识和相关知识, 二是要熟悉政策法律知识, 三是要掌握现代管理技能尤其是电脑应用的基本技能。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应选调那些所学专业为文档管理的专业人员;二是对在岗的专业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使其在品德、业务、技能等方面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三是对文档管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

摘要:探讨本文档案由传统的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模式。阐述了文书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性, 文书档案现代化管理的重点, 专职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等。完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保证新的制度下各环节的责任、程序和标准;提高专职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从而实现高效、快捷的电子档案信息管理模式。

关键词:文字秘书,电子文件档案,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曹瑞玲.文秘人员素质与文书档案管理刍议[J].工会论坛, 2007, 13 (3) :159-160.

[2]陈明友.文书档案实体管理的三层结构序号[J].中国档案, 2006, 12 (9) :44-45.

近代中国法治的探索历程 篇8

中国近代进步思想家中,改良派代表梁启超以宣传“法治主义”而闻名。他纵观世界近二三百年的变化,认为中国贫穷、落后、软弱的根源是历代统治者长期推行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制。中国要想由贫穷到富强,“法治主义为今日救时唯一之主义”。为了迅速、广泛地宣传这一思想,梁启超用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来推衍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法治,为的是便于时人依托熟悉的概念理解西方的法律文化,从而创造出一套“梁氏”法治学说,它的核心内容是君主立宪。应该看到,梁启超为迎合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而创造的法治学说,既不同于中国古代的法治,也有别于西方的法治,它用西方民权理论启迪中国人的民主意识,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这一学说本身存在着弱点,它以乞求皇帝恩赐民主为立足点,向君主专制政治妥协,这直接导致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治理论在实践中的失败。

改良派失败的教训,矫正着中国近代思想家寻找富国强民道路的方向,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被推到时代浪潮的最前面,肩负起改造中国的使命。

孙中山以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共和等思想为武器,对封建政治制度和传统的法律学说给予了清算。他用鲜明的民主观控诉了人民权利被剥夺的黑暗社会,揭露了专制政治是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障碍,是导致中国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祸根。中国的出路在于刻不容缓地推行民主法治。可以说,孙中山的法治思想远远超越了改良派,特别是其提出的“五权宪法”,标志着中国在借鉴西方法治的同时,结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另辟蹊径,迎头赶上。

在孙中山民主法治思想的引导下,全国出现了反清反封建的浪潮。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模式建立的中华民国,终于将“人民主权”原则写在了宪法之上。但是,革命派同样未能摆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弱点,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和创立民主政治的任务。

《近代化的探索》优秀教学设计 篇9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蜡烛燃烧时的有趣现象,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力。

2、了解蜡烛燃烧于空气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打火机、颜料水每人一份、每人两支蜡烛、一大一小玻璃杯每人两个,清水一碗

活动过程:

一、点蜡烛。

1、(1)、师:晚上停电了,什么也看不见了,怎么办?(点蜡烛、打手电筒),出示蜡烛:那你们用什么办法来点蜡烛呢?(打火机、火柴)。那么等一会我们使用打火机应注意安全。教师交代点蜡烛的方法。

(2)、先把打火机点燃,然后再把蜡烛拿到打火机上点燃。

(3)、师:那么,点燃了蜡烛,请你们观察,会又什么现象产生呢?

(4)、幼儿点蜡烛,观察。

2、幼儿回到座位。

师:刚刚,蜡烛点燃,你们看到了什么呢?(有水流出、有烟……)。哦,有的小朋友说有水流出,那蜡烛流出来的水叫蜡油,我们再来看看它的火焰会怎样呢?蜡油油什么作用呢?

教师总结:蜡烛燃烧时会油蜡油流出来,蜡油滴在桌子上可起一个固定作用,它燃烧时还会冒烟,火焰会随风舞动。

二、自制蜡烛花。

师:刚刚有小朋友说蜡烛燃烧时有蜡油滴下,那么请你观察蜡油滴到水里时怎样的,再滴到桌子上看看。;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幼儿再次操作,引导幼儿观察发现。

教师总结:蜡油滴在水里时浮起来的,像荷叶一样。

三、蜡烛熄灭。

1、师:刚刚我们师怎样来熄灭蜡烛的?(用嘴吹的,用手扇的),现在,老师有一个好办法,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我用一个玻璃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换一个被子,结果又怎样呢?

幼儿动手操作。

2、师:刚刚,我们做了实验,结果怎样呢?(蜡烛熄灭了)。那换一个被子,得出的结论又怎样呢?(还是灭了),为什么呢?

小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被子里的空气烧完了,蜡烛也就要熄灭了,就像我们人一样,同样也需要空气,空气没有了,人也就生存布下去了。

3、师:好,现在我们来点蜡烛,用一大一小的玻璃杯同时罩在上面,看看,又会又什么样的结果?幼儿实验。

小结:大杯子里的空气多,后熄灭,小杯子里的空气少,先熄灭。

四、水中的蜡烛。

师:刚刚,蜡烛和空气做游戏做得可高兴了,现在他要和水做游戏了,你们想看吗?

教师示范:先将点燃的蜡烛竖在盆子中间,然后罩上被子,你可以发现当蜡烛熄灭后,盘子里的水会到被子里去。

幼儿操作。

师:你们有没有做成功?为什么瓶外的水会到瓶子里去呢?你可以端着你的盘子去给客人老师看看,问问卡人老师为什么?也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这个实验,再来讨论结果。

教学反思:

《纲要》中指出,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大班的孩子对科学探索活动充满了兴趣,而蜡烛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生活用品,但幼儿对蜡烛的使用缺乏一定的生活常识,即使是家里有停电现象,为了安全起见,通常都是家长点燃使用的,但孩子对点燃后的蜡烛发生的现象比较感兴趣。

《近代化的探索》优秀教学设计 篇10

促农增收

胡家镇坚持按照“发挥优势、发挥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以菜、桑、渔为重点的特色农业的基础上,立足“小而全、小而精”的农业生产现状,紧密结合各地实际,不断探索,创新模式,以规模化推动标准化、产业化水平的提升,推动特色农业的跨越发展。

一、基本情况

胡家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位于隆昌县城南部,距县城17公里。全镇幅员面积46.5平方公里,拥有耕地36998亩,辖28个农业村,2个社区,总人口49123人,其中农业人口为44798,占90.7%。人均耕地面积0.83亩。目前,已有12677户农户参与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497亩,其中参与连片流转10亩以上的主体有382个,涉及农户4516户,流转土地面积6457.26亩,连片流转面积占总流转面积的76%。农户之间流转面积5554亩,涉及农户2618户,占流转面积的65%。

二、主要做法

2010年前,胡家镇农作物主要以传统粮油为主,大棚蔬菜和果树种植为辅,农民依赖单一的传统作物难以实现持续稳步增收。此外,全镇农业发展面临的“一小四低”(土地经营规模小,比较效益低,科技含量低,机械化程度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问题尤为突出,加之农民承包土地零散,农民个体间的单打独斗使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难以形成产业优势。针对农民要求依法、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的愿望,从2010年开始,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胡家镇从制度创新、规范管理入手,积极探索,开展了以解放、黄金、盘石、石龙等村为试点的规模土地流转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希望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一)成立组织,建立服务网络。政府成立以镇长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土地流转领导小组,依托现有的农业服务中心,成立了土地流转办公室,具体指导土地流转工作。主要负责印制全镇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构建完整的流转信息网络,收集发布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台账,监督土地流转合同的履行。

(二)制定方案,出台优惠政策。为推进土地流转速度,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定《胡家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工作重点及保障措施。

(三)多种形式,加快流转速度。一是联片经营,实现整治和开发的“双赢”。选择合适的地区,在相邻近的几个村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将原来的小地块集中进行整理,将变小地块为成片地,发展成片特色农业,形成规模种植,不仅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加快了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应用。同时,依托现代农业等项目的实施,将原有的不平整的地貌地形进行整治,大大增加了可耕种土地面积。我镇选取了黄金、盘石、石龙三个村集中发展设施蔬菜种植项目,规划区域片1000亩,对区域片的农户土地进行登记,集中进行整治,统一路、渠、水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将原来不平整的零散小地块整理成区域种植片后,按照

农户自愿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土地整治过程中,新增耕地超过 亩,达到了土地整治和新增耕地的双赢。水、路的配套,高标准农田的改造引来数家业主,建立了“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盘石村在引进蔬菜业主后,由政府出资修建了3840平方米蔬菜钢架育苗大棚,并转租给业主,在签订的租赁协议中要求业主为周边农民代育蔬菜苗,按成本价供应农户种植,即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又减少了栽种成本。二是合作组织转包,农民“失地”不离土。由农户把承包田有偿转包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合作组织统一组织生产经营。盘石村流转土地120亩,引进业主,新建设施蔬菜生产基地120亩;石龙村祥瑞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800余亩种植果桑后再将桑树承包给村民,与村民签订收购协议,等果实成熟后再全部回收。广大农民通过合作组织流转出土地后,在获得土地流转补偿的同时,仍然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生产劳动,创造了新的劳动价值,获得了劳动报酬,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四)规范程序,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指导农户和业主签订流转合同,监督土地流转的履行,调解土地流转纠纷;村成立土地流转调解委员会,调解村难以调解的土地流转纠纷,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三、取得成效

一是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状况,推动了土地的适度经营规模,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2013年我镇新增土地

流转面积呈现“政府引导、集中连片、程序规范”等特点。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200亩,其中连片100亩以上的1900亩。全镇在项目区完成投资1500万元,农田改造400亩,建设排灌渠系3000米,建设公路0.8公里、田间道路6500米,规范机械下道140个、新建现代育苗大棚4000平方米,修建专合社办公楼2栋500平方米,新建钢架大棚150亩,蔬菜大棚整治600亩,完成栽种塔罗科血橙600亩、陆地蔬菜450亩。

二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获得土地经营权后,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连结成紧密的产业链条,有效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矛盾,架起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桥梁。今年我镇新增土地流转面积中用于种植塔罗科血橙500亩,种植果桑800亩,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是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生产。通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的农户和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采用了多种农业机具、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促进了全镇农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是加了农民收入。流转出土地农民不付种地成本,不担市

传统武术器材的现代化改造探索 篇11

关键词:剑术;造型特点;文化内涵;现代化改造

在传统武术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实用的军事战争演变而来,经历了在民间的发展,慢慢转变为以修心、健身的武术,有了不同的门派、招式,以及不同的兵器装备等。传统武术的无论从器材,还是招式,都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态,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写照。传统体育虽存在于现代社会,却产生于古代社会,要让它适应现代社会的环境,就需要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对传统文化重新进行诠释,赋予它新的意义和形式。[1]剑术作为武术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使传统武术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是剑术的发展和传播推广的主要动力。

1 武术发展在当下面临的问题

传统武术剑术从军事战争发展而来,以实用实战为主,这与当下剑术套路表演相去甚远。这样的剑术发展招式花样漂亮成分过重,忽视了其实用性,在现代的武术表演推广中,观赏度大打折扣,也很难吸引观众。对于剑术竞技比赛而言,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的滞后,防具的缺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配套的装备系统和竞技规则。包括竞技的器具、护具、规则在内等都明显存在不足。就器具设计本身而言,在中国古代,剑的制造经历了从青铜器到铁器的发展,无论是锻造的水平,还是工艺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到了现代社会,由于传统的中国剑因其百炼成钢的锻造工艺水平和其文化内涵受到了现代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出于对器具本身的喜爱而并非出自对剑术的热爱。同时,受其材质本身所决定的其危险性和伤害性,并缺乏配套的有效的护具,也很难在实际中被使用,只能作为一种收藏和观赏的摆设。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武术文化的推广和传播。

2 中国剑的造型特点与文化文函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应当从传统中继承其剑本身所具备的特点,对传统的中国剑进行再设计。剑,中国古代的一种短兵器,剑身直,双刃,单锋,短柄;柄与剑身之间有云形或元宝形护手;柄端有云形或葫芦形剑首。[2]从剑的形式演变来说,无论从早期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还是唐宋时期的铁剑,中国剑的剑形整体对称、双刃,没有左右刃的区别。从不同时期的剑形来看:青铜剑,剑面宽大,剑身形状前窄后宽,没有护手,剑槽中间刻有纹样。就当时剑的使用来说,青铜剑作为战争的主要兵器之一,其重量也相对较重,以战争中的对抗性和杀伤性为实用目的。唐宋时期的铁剑,由于锻造工艺的提高,更加锋利,剑面相对青铜剑更加窄,更加薄,但仍保持整体对称,同时增加了护手。中国剑在唐代已基本定型,周纬在《中国兵器史稿》中考定:“唐剑形制则完全变更,失去周制而独树一型,后人守之,数千百年无所改变,此可为剑至唐代即为后世统一模型矣。”[3]从剑形上,中国剑在唐代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来造型特点。从人机的角度分析握剑的手持姿势:握剑时手拇指与其余四指配合,持剑时构成手臂与剑器呈钝角的夹角。这样的夹角有利于发挥手腕的弹力,在“点”、“挂”等手腕技术上更有优势。同时剑术招式更加灵活多变,剑刃薄宽展在设计上也有以上倾向。因此,中国剑在造型特点上呈现双刃、扁、薄、对称的特点。

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中国武术讲究武德,剑术也不例外,练剑不仅是强身健体,更是一种品质的修行。中国剑又以文人剑著称,在历史发展中被注入了文人墨客的情怀,以剑的作诗赋予了中国剑文人墨客的身影。古人舞剑以助兴,人剑合一,都强调了剑术的精神功能,从设计的角度来看,更是人与物之间的互动,觀众与器具之间的互动。古人讲求文武兼备,崇尚武德,讲究英雄气概,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强悍与勇武,这也说明了中国古剑所具备的精神功能就是承载着古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对博大气象的追求;也蕴涵着正义必胜的道德期待与浪漫优雅的武术审美。[4]剑,在封建社会里的剑器被认作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如《周礼·考工记》记载:“当时人们配剑还有表示等级身份之意”。剑还是人们精神世界里所崇尚的神器,具有避邪降妖的功能。[5]因此,从中国剑的文化内涵来看,剑代表的正是一种文人侠客的情怀、正义的代表、精神的寄托、中华民族勇武的象征。

3 中国剑的现代化改造

中国剑的现代化改造的目的是需要使器材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使传统的武术器材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相融合,既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又能体现传统武术的特征的新形式。由于现代人对于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趣味乐趣的需求越来越高。武术不仅仅满足人们对强身健体、竞技比赛的需求,而更应该满足人们更高一层的精神需求。对于剑术而言,中国剑的现代改造也应该符合时代的需要,才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在剑术的学习中能够获取价值与乐趣,感悟习武即修行,武德的培养,使武术真正地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传承下去。对于中国剑的现代化改造在功能上以安全、对抗性为主,同时,保留中国剑本身所传承下的文化内涵。在造型上,可以延续中国剑的造型特点,保留中国传统剑型的基础上,从材质和结构方面进行改造。剑术击打特点以巧取胜,以快取胜,招式以点、刺等为主要击打动作,直取要害。材质的应选取硬度较低、使用较为轻便的材质,如竹片、藤条、高分子材质等,在保证对抗性的同时以减少伤害性。在结构方面,可以选择组合拼装式结构,在击打过程中,击刺对手时,剑身发生形状变化,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保证在剑术竞技过程中的安全性。

4 结语

从现代人对武术文化的热情来看,人们怀有武侠情怀的心愿,同时,剑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快节奏压力大的现代人来说,也是一种修身养性、自我放松的武术运动。从剑术的发展来看,剑术经历了从军事格斗到民间武术的发展,剑术比武招式多变、身形潇洒飘逸且极具对抗性,如何让人们可以欣赏到真正的剑术对决,是武术竞技的发展方向。对于剑术竞技来说,器材和相应的配套护具极需完善,因为完整配套的器具装备,才能有效保障其完全性。

在中国剑的现代化改造中,只有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使其更够被更多的人所使用,才能真正地融入现代生活。对于剑的现代化改造也应当继承其剑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历程,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武术的特色。

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勇武象征,同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传统器物的现代化改造,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时代变革的需要,使其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存在下去,供人们使用,而非作为一种摆设和历史文物。

参考文献:

[1] 王琳,刘定一,陈树越,贾润礼.传统武术器材流星锤的现代化改造[J].中国体育科技,2009(01).

[2] 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周纬.中国兵器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4] 胡南.浅析中国古剑美学形态[J].美育,2010(01).

现代化浪潮下的妇女解放运动探索 篇1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思想领域的大解放必然离不开经济领域的大发展。只有生产力的大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 思想解放离不开现代化的发展, 尤其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经济的现代化。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派的改革, 再到维新派的改良, 最后到资产阶级改革派, 伴随着历次运动和改革的进程, 妇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虽然有所变化, 但终究没能冲破旧思想的束缚, 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究其根本原因, 恐怕都是由于经济的发展还未能触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 妇女在经济地位上没能得到提升, 因而其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便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须知, “我们从过去的社会关系中继承下来的两性的法律上的不平等, 并不是妇女在经济上受压迫的原因, 而是它的结果。”[1]

二、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探索及其经验教训

1.太平天国时期妇女思想解放运动的尝试

清末, 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男尊女卑思想在男女关系方面一直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鸦片战争后, 中国的国门在西方资产阶级的入侵下被迫打开了。伴随着外国的入侵, 不仅给中国带来了侵害, 而且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 其中就包括西方的女权主义思想。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定都天京以后, 便命令禁止缠足、娼妓、买卖奴婢等, 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曾规定, “凡分田照人口, 不论男女”, 显示了男女在经济地位上的平等;太平天国还设置包括女军师、女丞相等官职的女官制度, 让妇女在各级政权中供职, 同时还让妇女参加应试, 参与人才选拔, 中国妇女第一次获得了政治权利。[2]

太平天国的革命性与封建性并存。太平天国刚开始允许妇女进入战斗队伍中, 实行自愿婚姻, 允许妇女参加考试, 命令放足, 这些突破了封建夫权的绳索, 使劳动妇女在太平天国的军事战斗中可以挣脱夫权的统治, 但是这种突破仅仅限于当时的军事斗争和军队中, 并没能扩大至整个社会环境, 只有少数进入军队中作战的妇女才能突破封建伦常的束缚, 普通百姓女子仍然遭受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束缚。所以, 太平天国运动并没能真正实现当时整个社会的妇女解放, 大多数女性仍未能摆脱封建神权、夫权思想的禁锢。

太平天国时期的妇女的革命行动, 毫不逊色于当时的男人们, 她们积极投身革命, 其革命行动, 一方面推动了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另一方面, 揭开了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序幕。可是, 在封建的农耕经济条件下, 落后的生产力不能从根本上让女性拥有和男性同等的经济地位, 她们的努力最终只能是昙花一现。

2.洋务派和维新派对妇女解放的探索

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王滔、郑观应等, 在学习了西方的一些思想文化, 了解到有关西方关于女性受教育的资产阶级文化之后, 认为对中国女子的教育的重视也是富国强兵的一部分, 所以, 他们在之后提出过“兴女学”的思想。 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缠足旧思想, 其实是对女性身体的一种伤害和摧残, 体现封建体制下对女子的残害, 因此,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分别于1895 和1897 年, 在广州和顺德等地成立了“不缠足会”, 同时在上海《时务报》报馆内创设了“不缠足总会”, 接着, 湖南、广东等地也纷纷响应成立“不缠足会”。1889 年8 月, 光绪皇帝下诏严禁妇女缠足, 可由于维新变法的最终失败, 不缠足运动也未能继续进行下去, 被迫中止。1898年5月, 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学堂在上海成立, 创办者就是梁启超、康广仁等维新派人士。这所女子学堂是以贤妻良母主义作为其办学的方针, 注重培养女子“三从四德”, 具有浓厚的封建伦理纲常色彩, 因而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这一点, 我们是能够理解的, 因为在这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中, 站在前列的是上层民族资产阶级, 也就是民族资产阶级中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关系较多的一部分人。[3]

很多维新女性也纷纷创办妇女报刊, 借助妇女报刊宣传有关妇女解放的新思想、新主张。例如, 1889 年7 月, 由裘毓芳、康同薇、李惠仙等在上海创办的《女学报》, 以妇女解放为己任, 勇敢挑战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 喊响了男女平等的口号。在众多的资产阶级女革命家中属秋瑾女士较为杰出, 她敢于揭露封建礼教制度下遭受残害和压迫的女性的真实生活和不公正待遇, 认为缠足和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等都是封建社会对女子的压迫和不平等待遇的体现。与此同时, 她也看到了近代女性在经济地位和继承财产权方面的不公正待遇, 曾说“最恨古人行毒制, 女何卑贱子何尊?纵有百万产业女无份, 尽归儿子一身承, 分明都是亲生养, 一般骨肉两看承……”。[4]秋瑾通过分析女子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和悲惨命运, 得出造成女子不得解放的原因根源在于她们自身缺乏一定的文化素质, 愚昧无知是导致她们无法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根本原因。因此, 她认为妇女要追求自身的解放, 就要学会放足、求学, 学会自立、合群等。“欲脱男子之范围, 非自立不可;欲自立, 非求学学艺不可”。[5]秋瑾还认为, “天下兴亡”不仅只是男子的责任, 女子也应当承担保卫国家的责任, 并以此来号召妇女们起来投身于革命事业。然而, 由于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还未能改变妇女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位, 因此, 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并不能拥有平等的待遇和经济地位, 妇女想要求得自身解放的努力不得不随之夭折了。

3.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妇女解放的尝试

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 建立了中华民国,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同时也将男女平等写入了该法。同时, 从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中, 可以看出其中就包括女性在内的中华儿女, 享有平等权利的意思。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一个清朝政府, 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6]中国的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受到封建经济基础的限制, 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力无法跟上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两面性, 也是导致这一时期妇女思想解放革命中带有封建性和不彻底性的原因之一。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又以《临时约法》立法的形式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的“纲常礼教”“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时, 一些受新思想影响的新女性, 走出闺阁, 迈向社会, 和男人一起承担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 以追求个体的解放, 要求人格独立和男女平权等为宗旨, 猛烈地冲击了封建纲常伦理思想。一方面, 妇女解放运动是在整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开展的, 一定程度上为推翻封建帝制起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 也为之后的五四运动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前提基础。

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的几十年中, 中国妇女之解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虽然此时妇女解放并没有在理论上有突出的贡献, 仅是建立在受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启蒙的影响下, 还没能达到个人自觉的地步, 但妇女解放的进程使我们明白,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面前的困难还有很多, 真正想要实现妇女的解放, 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三、结语

中国历史上三次现代化的浪潮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都与妇女思想解放的思潮产生密切的联系。但是, 由于现代化起步较晚,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派的努力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尝试都未能真正实现妇女的解放。伴随新中国的成立, 我国妇女在政治自由和人身平等权利等方面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们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 经济的现代化不断催生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机遇, 妇女不再整日待在家中做饭、带孩子, 很多原来的家庭妇女开始走出家门, 走上工作岗位, 妇女从事各种社会事务的机遇更多, 她们开始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享有同男子平等的就业机会, 甚至在某些行业女子的优势更为明显。因此, 随着经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现代化也随之不断明显发展。妇女地位提高, 机会增多, 男女平等, 女性日益在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状况的改善, 社会地位、政治地位也就得到相应的提升。由于经济现代化的加速发展, 妇女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 从而加速了妇女的思想解放。然而, 由于妇女享有权利、机遇和机会的增多, 同时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进入职场中的女性在家庭、社会中还会遭遇一些对女性的歧视、家庭暴力, 以及职场潜规则等不良现象。因此, 笔者认为要使男女在生产、生活中享有平等、公正的待遇, 尽可能消除这些不公正、不平等, 根源在于提高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经济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以经济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推动力, 才能不断实现政治、思想、文化以及人和社会的现代化。

综上所述, 相信随着经济现代化的稳步推进, 妇女思想进一步解放、男女平等的实现之路虽然是曲折的, 但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87.

[2]牟杨珠, 杨鸿台.中华女界之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296.

[3]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简本) [M].北京:红旗出版社, 1982:357.

[4]邵晓芙.秋瑾的妇女解放观探微[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S1) :246.

[5]邵晓芙.秋瑾的妇女解放观探微[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S1) :247.

上一篇:我教植树问题有感下一篇:弟子规学习心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