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欣赏古诗
红谷滩新区红岭学校
熊灵菊
选入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近40首古诗,大部分都是唐宋诗人所写的有名绝句。这些古诗具有意境清新,含意深刻,语言形象,音韵优美的特色,它们犹如明珠宝玉,在我国传统文学遗产中发出闪闪的光辉。把它们选入教材,无疑是小学生认识生活,学习祖国语言的好材料。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什么是美,花木山水的美,乡村闹市的美,人们奋斗的美,都可以从作品中得到深切的体会。古诗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精炼,情景交融,意境优美。我就如何引导小学生欣赏古诗谈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从抓关键词句入手,体会形象,使形象再现,使形象复活。
古诗语言精炼,优美,十分讲究炼字用词的精巧。抓住关键词句,也是理解作品思想意义的钥匙和陶冶情感的载体。教师应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认真推敲,让学生深入理解一个词的内在涵义,欣赏诗人遣词造句的技巧,把语言的品味与诗境联系起来。如学田园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可引导学生在感知诗意的基础上从江清月近人中的近字入手,体会作者寂寞中求取摆脱的豁达胸襟的形象。教学时,可让学生装反复吟诵这一句,然后思考这里是仅指距离近吗
作者为什么不写天上的月亮,而写水中的月亮呢?作者为什么不写成月照人呢?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吟诵全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句子与句子间的联系领会诗人内在涵义。学生读后,体会出这个近字还有感情上近即亲近的意思。为什么呢?能找出根据来吗?教师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入,体会到日暮时分,天快黑了,就想起该回家了,想起了亲人,可是又加不去,就把月亮的影子当作亲人。船泊烟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宿在江边睡在船上,在这样的地点,见到明月也感到亲近。野旷天低树,一片旷野,诗人觉得心理空空落落,只有月亮离自己这样近,所以感到亲近,月亮好象知道作者的心情,主动靠近作者,因此,不写天上的月亮月照人。诗人在船上,月亮在水中,低头就能看见,所以诗人对着江中的明月诉说他的新愁,好象两个知心朋友在面对面谈心,这多亲近啊。虽然诗人旅途寂寞,仕途失意,日暮思乡,在发愁,但没有消沉下去,而醉心于江上美景的欣赏。原野空旷,实难耐孤寂,而明月近人,却可以举杯邀明月,做个旅途良伴。诗人在百般寂寞中的豁达心情,跃然纸上,一个近字,用得即有理,又有情,形象生动。
又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虽然是从李白的东风已绿瀛洲草点化而来,但这个绿字形容词当动词用,确实改得精彩即有色,又有形,给人一种十分鲜明的形象感。仿佛使人看到了江南两岸的草木欣欣向荣的美景。
古诗中经过千锤百炼的词(句)的表达,往往成为钱诗的”诗眼,它能伟神地写景状物,表情达意.这些都应该让学生慢慢品味,细细咀嚼,让他们多朗读,多吟诵,达到”读中悟”。
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化身作者,以作者亲身出场的方式,对诗进行解释。这样就能把作者写作这些诗时的思想活动,感情活动和如此写作的目的要求的心理活动,详尽细致地摆在学生面前了。
如学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就应讲讲当时李白所处的政治背景,让学生知道诗人为什么有那么一种豪迈,愉快而充满美好幻想的心情?原来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的几子李永王奉父命在江南起兵,准备北上抗击安史之乱的判军,李白出于爱国热情,参加了永王的军事活动,这时李永王和他已经在灵武登基的哥哥李亨各怀异心,兄弟发生了内讧。结果李永王兵败被杀。因此李白受到了牵连,被李亨判处流放夜郎。李白去夜郎,溯江而上,第二年(759年)行至巫峡,得到唐肃宗(李亨)在赦的消息,方回棹江陵(在湖北)。于是怀着一种重新得到皇帝重用的幻想而写了这首充满欢乐豪放的千古绝唱。
又如学习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这是他的绝笔诗,是他一生的政治抱负的总结。诗人明知人到死时,本来万事都可以撇开,只是祖国河山没有得到统一,为此带着深沉的悲痛离开人世。这时就要引导学生站在陆游的角度去想,想想陆游与平常人的不同。为什么他的“悲”不是个人的事、家事、而是国事?他平生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呢?他对儿子为什么没有其他嘱咐,而只是叮咛儿子在家祭时别忘了反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他呢?当学生这样认真体会作者时,就不能不被陆游的对祖国统一充满希望和信心,对国家民族至死不渝的热爱的精神所感动。同时学生也能在这种强烈的共鸣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把所学的古诗与已学的古诗分门别类地探寻其异同,启发学生系统而完整地欣赏古诗如学到韩愈的早春时,就应想起贺知章的咏柳,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及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等等,这些都是描写春天景物的,只是描写对象不同而以。而王之涣的登鹳鹊楼与苏轼和题西林壁的后两句诗,都蕴含了一定的哲理,还有蚕妇江上渔者古风悯农等诗都包含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样,古诗不再是孤立零散的了。
1. 欣赏古诗文文学层面美
古诗文文学层面的美有许多方面,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我觉得主要应该从语言美、音韵美、形象美、修辞美等四个方面入手,来让学生欣赏古诗文的文学之美。
1.1 古诗文语言美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进行推敲、品味,欣赏古诗文语言之美,并总结出古诗文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通透和凝练。
1.1.1 通透是指语言本身不蔓不枝,没有任何刻意修饰,通俗自然。
如学习南宋赵师秀《有约》时,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语言的质朴,写景的自然,如行云流水,颇有“灵秀”之气。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尤其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两句描写主人居处景色,细腻动人,充满诗情画意,而语言又毫无雕饰,呈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又如我在教学《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花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为谁?所思在远道。”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的风格。胡适先生说:一篇好文,最让人手不释卷的是平白的文字勾勒出极妙的意境,文字最高深的技巧在于内敛。
1.1.2 凝练是指语言文字的紧凑简练,措辞简要,精炼,没有多余的笔墨。
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说:“无论你所需要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古诗文的精练美丽之处就在于语言是作者千锤百炼后才写入诗歌的,内容表达贴切准确,在浓缩跳跃性词句中包含着丰富的想象情感、人生哲理、思辨色彩。如我在教学著名的边塞诗人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时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文语言凝练美。诗中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这两句诗是“千古壮观”。其中的“直”、“圆”二字可谓凝练之极,给人一种诗意和美感。只有大漠之上的孤烟才显得特别直,而“直”字也正好表现出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只有长河中的落日才显得更圆,所以“圆”字最能恰切地传达一种苍茫悲凉的意境美,一个“直”字,一个“圆”字将孤烟与落日的形态描绘得惟妙惟肖。
1.2 古诗文音韵美
叶圣陶说“文章要美读,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朗读能使文字飞扬起来,如行云流水,使画面灵动铺展,绚丽鲜活起来。让那如痴如醉的心灵与作者共鸣,在朗读吟诵中体味、感受诗的押韵、节奏、韵律美,滋养身心,陶冶情操。古人作文一向是重视声韵的,讲求押韵、平仄,音韵的和谐美,这就需要放声朗读,读出感情、精神、气韵、节奏,由声得情,由声传意,由声悟理,才能体味古诗文音韵美。在教学中我总结出朗读是学习古诗文音韵美的一个很好切入点。姚永朴《文学研究法》说:“天地之元音,发于人声,文学起源,其在斯乎?”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说“因声求气”,用意也正在于此。
一首好的古诗文如同一块炽热的煤,好的吟咏能散发它所有的光和热。朗读是古诗文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古诗文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之于其它文学形式更适宜朗读和背诵。我在教学中就经常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复读:集体读、单个读、分组读、交错读,做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在教学《诗经》中的《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时,与学生一同反复诵读,分享诗中音节明快和谐,单音节词发音响亮,双声叠韵词韵致和谐,读起来语气流畅、琅琅上口,音韵和谐的音韵美。
另外诵读古诗文也是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墨子公孟》“诵读三百,弦诗三百,舞诗三百。”通过外在形式的强调,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的信息符号还原成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才能使作品中的情景跃出纸面,诗歌的内在意蕴才能得到很好的表现。通过感知外在层面美,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珍藏在民族语言里的文化韵味,进而能够渐入佳境,品味艺术境界之美,提高审美品味。
1.3 古诗文形象美
古诗文中的形象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有效载体,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智慧、诚实、执着、刚正,这些传统美德融于古典诗文形象中。离开具体形象,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就无法把握。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中美的文学形象,引导学生学会规纳总结,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感悟艺术形象美。
就人物而言: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学生把握到了邹忌善于反思,以国家为重的形象美。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把握到了苏轼的气概卓绝、风流慷慨的形象美。学习《岳阳楼记》学生把握到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美。又如学生通过学习总结出杜甫在《阁夜》中“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具一格降人才”的呼唤人才的形象等。
就景物而言:表离愁别恨的“杨柳”;比喻在外漂泊游子的“浮云”;作为思乡怀人代名词的“月亮”;比喻高洁坚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的“松”、“梅”;象征寂寞悲凉和愁思悲伤的“梧桐”;比喻旅途的艰险和离愁别绪的“鹧鸪”;象征忧愁、悲哀思归的“杜鹃”;象征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或借指传送书信的“鸿雁”等。
1.4 古诗文修辞美
一个恰到好处的修辞,在诗歌中可以起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营造意境等作用。如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词人用词之精与修辞运用之妙,春水喻愁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出水向东流”用新奇美妙的比喻,把悲慨之情写成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又如在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引导学生欣赏最后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修辞美:以秋日菊花喻人消瘦,暗示出相思之苦,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2. 感悟古诗文文化层面美:
古诗文之美,除了可以从文学层面上来加以欣赏,还可以从文化层面上来加以感悟,两者互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既掌握古诗文所表现出来的文学特征和美感,更能体悟到古诗文所蕴涵的文化积淀和智慧,从而对古诗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激发出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1 古诗文思想美
优秀的古诗文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美,辩证的哲理美,生动的人文精神美,睿智的思想美。古诗文教学的最终任务就在于发掘宣传这些思想,让学生得到真的教益,善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使其个体精神得到净化,理想人格得到成长,优秀民族文化得到弘扬。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都具有审美价值,那丰盈的形象,或奔腾激越或安静细腻的情感,都是作者美学理想的载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矿藏,学生浸润其中,涵泳体会,就会陶冶性情,激发斗志。自古以来,就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道;;有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等,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掘古诗文思想美。学习《〈论语〉十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它作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背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心中升腾激荡……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了热爱祖国,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了健康美好的情感。
2.2 古诗文自然美
自然美的陶冶可以强化对故乡的眷恋,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小桥流水、风轻云淡、暗香疏影、杏花春雨这些自然界中优美的风光,是最能使人产生愉快轻松心境的。尤其是人处在逆境中时,大自然更是成为了人们排遣忧思、消除烦恼的世外桃源。如我在教学唐代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介绍作者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心情愤郁,于是常抽暇出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山水用温存的手抚慰了他,使他心境有了改变,甚至“乐居夷而忘故土”。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感受自然美带给人的强大感染力和对心灵的冲击力。
2.3 古诗文现实美
课标指出,理解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根本方法是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的统一,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培根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够获得的处世智慧。”一篇作品必须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放在作品的生命历程中去解读。一方面我们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关注作者的生活、作者的思想,关注特定时代;另一方面我们又要跳出时代局限性以现代眼光来解读,做到古为今用。将民族文化和当代价值观念、种种现实问题相映照,互相碰撞,产生一种审美的眼光,进行美的创造。
学习一篇古诗文,课文本身只是“砖”,教师要“抛砖”来“引玉”,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会从文本出发,学会知人论世,有符合社会前进步伐的新的认识与收获。如学习《赤壁赋》时,我在课堂上提出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穷而后工”的说法,问学生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并要求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到了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有的说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等,也有学生质疑:那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了:所有这些都是作者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例如孙膑的腿断了,蒲松林落榜了,不能为世所用,于是回家著书,抒发心中的郁愤,想留下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于是“小课堂”演绎成了“大人生”。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古诗阅读 教学方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对青少年进行启蒙教育的极好素材。诵读古诗文,对于坚定学生的人生信念,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他们的修身与治学,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治学基础。古往今来,无数名人、学者把诵读古诗文作为他们成长的“底子”和“根本”。他们在著书立文,传播经验,在教育身边的孩子时总让他们多读读古典诗文,多从中吸取文化教益。
现行的语文新课标十分注重强调中小学生要多诵读一些优秀诗文,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背诵不少于160篇(段),在中学阶段背诵不少于80篇(段),那么,小学语文老师更应该义不容辞地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相关古典诗歌,然而在具体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小学生诵读这些优秀诗歌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体会,谈谈一些做法。
一、图文结合,理解诵读
现行教材根据小中高各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等特点都编排了不同古诗歌,在阅读、背诵这些诗歌时教师首先可以借助课本中现成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像引导学生阅读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山行》和《枫桥夜泊》时,教师揭示课题,简单地介绍作者之后,就可以先让学生先阅读两首古诗,然后联系课本插图,分别体会《山行》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以及体会《枫桥夜泊》中诗人难以言说的满腹愁绪。这样通过图文结合,学生就能很快地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感情,自然背诵起来就很容易了。
二、配乐诵读,体味情感
音乐的魅力是迷人的,它可以把人们带入一种美妙幻境。特别在诵读、欣赏一些古诗时教师如果能结合内容,配上音乐,让学生感悟,学生就会对诗歌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石灰吟》和《墨梅》时,教师可以通过电脑或者幻灯片一边播放图片,一边播放和古诗内容相配的音乐,学生就一定能体会到于谦不愿与那些贪官污吏、无耻小人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以及《墨梅》中诗人借梅花自喻,让自己清廉、高洁的志气弥漫天地之间的豪情壮志。
三、改编诗歌,加强巩固
在阅读诗歌,品味诵读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学习情况,指导学生把古诗文练习改写成现代诗文或者散文等形式,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中的《江雪》和《元日》时,在引导学生熟读和背诵之后,就可以让他们练习把这两首诗歌分别改编成散文,像《元日》写的是人们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表现春节欢乐的气氛,在引导学生改编诗歌时,就把他们过年时的一些趣事融入诗歌,表达对节日的喜爱和赞美。《江雪》是一首抒情诗歌,作者先勾勒出了一幅寒江独钓的画面,在描写时教师就可以介绍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加上自己的联想,就可以写出诗人所处的背景,体会诗人流露出的凄清、幽独的寂寞情调,感悟诗人不屈于那些丑恶势力和激情的人格化身。
四、摘抄诗歌,书写提升
诵读课本所学诗歌,还要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阅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摘抄诗歌,这样既可以起到练笔的作用,又可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有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全班学生进行抄写、默写比赛,看谁做得最好,这样也会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情趣,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五、综合练习,外化体验
在小学诗歌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综合性主题活动。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开展活动,例如,诗歌朗诵、欣赏、制作、表演、绘画等活动。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时,教师除了让学生欣赏课本中插图、在网络里搜寻更精彩的画面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外出欣赏天空的云彩、小河的流水,感受风吹的情景,体会杨万里所描写的美丽的莲叶和荷花的美景。此外,还可以画一画两首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此外,诗歌教学还可以与网络、录音等手段相结合等,通过综合手段提高学生诵读水平和审美能力。
六、课外延伸,扩展诵读
小学阶段教材所选的诗歌虽然是经典,但毕竟有限,要想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欣赏水平,无疑还要加强对课外古诗的阅读。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分别出版了一些课外经典古诗阅读版本,像江苏教育出版社分年级发行的《古诗文诵读》就是一份优秀的课外诗歌阅读教材,只要教师不怕吃苦,坚持引导学生勤于阅读,学生的兴趣和诵读水平就定会不断提高,对他们将来成长的价值不可估量。
总之,在小学阶段,应该让充满文化气息和教育意义的古典诗歌伴随学生成长。只有教师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借助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和简洁明快的教学语言,让古诗文滋润学生的心灵,才会使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就是每当课程涉及到有关人体的作品时,课堂气氛立刻变得异常活跃,有的学生怯怯私语、有的学生小声议论、有大胆的学生则直接喊出“耍流氓”。这是每一位初中美术教师面临的很现实的课堂场面。学生往往对设计人体方面的艺术作品特别关注,面对这种局面有些教师就会无从下手,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中方法不得当不知如何引导学生欣赏。甚至面对言语过激的学生教师会训斥一番这个孩子,或者对作品做简单评述就敷衍过去了。面对这样的课程内容我们应如何,确实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道课题。一方面是学生非常的关注与期盼另一方面又是教师的“冷”处理,显然这之间出了一些问题。
(教师改变)要想找到解决的方法,教师应首先摆正立场。教师有义务为学生解答这方面的问题,也应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加以关注,不能冷漠处之。
(了解学生)首先要分析中学生的特点,初中学生由于其年龄小,具有儿童与青年的共同特征,因此对人体虽有一定认识,但尚处于朦胧状态。加之受当前电视、电影、书刊、杂志等各种媒介的影响,他们对人体内容的接触较以前的学生要多。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思想解放,但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也极少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造成了他们在性别、人体知识方面的神秘和空白,这就更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填充。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中的人体艺术作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第一、从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方面进行积极引导
人体美首先表现在身体样貌的美。人体美属于形式美、自然美范畴,但带有社会性。人体的自然性因素来自先天的遗传禀赋,是自然美的最高形态。
人体美包括两方面,就人的形体、体态、容貌而言,由形式美法则决定,要求人体线条挺拔,富于变化,匀称,有魅力,各部分的比例以及肤色、动作、姿态符合人类的普遍尺度。就人体美的本质而言,它是健、力、美的统一,展现出人的活泼、勇敢、热情、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
人体美的发展同社会条件密切相关,不同时代、民族的人对人体美的审美标准有同又有异,文明的社会环境、美好的社会生活和长期的锻炼、保养为人体的日益美化提供了可能性。人体美是人的重要的审美对象,能使人愉悦,坚定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信。第二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身体结构 教师在涉及到人体结构的教学中,除了要讲解骨骼、肌肉的名称及男女形体的差异外,还要告诉他们,这个世界由男女两性组成,学习人体结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内在结构及外部形体。男性由于骨骼大、肩宽、肌肉发达,因此男人体形给人以强健的力量感。而女性由于骨骼较孝肩窄、皮下脂肪较多,给人以丰腴的曲线美之感。第三引导学生认识健康健美是人体美的基础
健美是人体美的根本标志,健康仿佛是一面镜子,它可照见附着在人体美上面的阶级偏见、民族偏见、传统偏见,并教育那些有偏见的人,服从健康的原则,放弃自己的偏见。
人类自从认识到自身性的差异,千百年来,对男性人体美及女性人体美的认识便有了某些标准。在西方,人们将其分别归为崇高(壮美)和优美(秀美)的对立范畴,在中国则以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来形容。如果说男性人体犹如一首交响乐,那么女性人体就是一首小夜曲。从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再从中国汉代画像砖、北魏石窟造像中的男人体和唐代巨天的造型上,就可得到确证。我在教学时将“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与“掷铁饼者”及“大卫”挂图挂在一起,介绍画家及作品,尤其加深对美神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讲解,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希腊人对于人体十分崇尚,认为只有健全的身体才能有健全的精神。
在世界美术史中,优秀的人体艺术作品数不胜数。只要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加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习作的要求是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而“无内容、缺方法、没兴趣”成了当前作文教学的头痛问题。学生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丰富多彩的活动只能东拼西凑,空洞干瘪;写不出理想的习作更怕写作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巧妇不巧,既无米,更不能炊。在作文教学中,我认为随文练笔能有效地变“无米”为“有米”,变“不能炊”为“能炊”,变“厌炊”为“乐炊”。
随文练笔,就是学习一篇课文后,让学生进行新内容的构建。它以文本为训练素材,根据课文的特点,分别从内容、思路、语言等不同方面入手,尝试构建新的内容,从而降低习作难度,激发学生的灵感、兴趣,克服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随文练笔:
一、编一编,创新内容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句哲语,指出了作文“从内容入手”的重要性。创新内容,就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课文,从新的角度出发,构建崭新的情节内容,或深化或改变原文的中心。内容的创新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一般地,寓言故事适宜情节创新,以此深化寓意,亦可反其道而行。那些结尾言虽尽,意未尽的课文,亦可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想像练笔。而课文中蕴意深刻的一词一句也是不可多得的“米”。
学习《小珊迪》一课后,小珊迪那诚实善良的品质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小珊迪的悲惨遭遇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他们憎恨小珊迪生活的那个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希望小珊迪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不妨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大胆构思一个故事:假如小珊迪从课文中走来,来到中国,来到你的家门口,你第一眼看到的小珊迪和他的弟弟是什么样?你会怎样帮助他解决生活问题?怎样帮助他解决入学问题?抓住这一契机编一编写一写。学生在激思导练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习作欲望得到有效的激发,很快把生米做成了美味可口的熟饭。
二、扩一扩,延伸视野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包括加强科学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常识性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这类课文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科学现象及知识,能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习惯。这类课文,宜在讲读完毕,把学生的视点由课本引向课外,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然后,试着把这些够分量的米煮成熟饭。
如《地球什么样》这首诗歌,形象地描写了地球的表面。那么,对于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球,你知道多少它的秘密呢?经过一个星期的翻书、找资料、请教、讨论,《地球奥秘大公开》出笼了,有介绍星星方位、名字、发光原因;有解开火山爆发之迷;有描绘大海深处的样子 ……学生在翻遍《十万个为什么》、《百科知识》等科普图书的同时,更深地了解了人类生存的星球,提高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课外知识的延伸,符合学生的口味,迎合学生的求知欲。在试着加工整理、扩充知识的同时,既增长了见识,又在兴趣盎然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套一套,移“法”接“文”
法,是指文章的结构、框架。“移法接文”,通俗地说是模仿写作。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是这一阶段儿童的行为特点。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结构有了一个基本的感性认识,教师就应引导他们参照“范文”描述身边的人和事、物。一般地,范文需要有明显的构建排列顺序,即有一定的章法,或总起分述再总结或概括写再具体展开。有了章法,学生就有了做米饭的方法、程序。
例如学完人教版第六册《翠鸟》,仿照先概括写再具体展开的构篇方法,学生分步观察了《我的玩具布娃娃》。从整体到身体、四肢、尾巴,一部分一部分看,再连起来说。学生看得仔细,说得清楚,写得详细。
套一套范文的思路、框架,在尝试中,渗透了作文的顺序、结构。这必将促使学生炊得有方法、有条理。
四、用一用,积累语言
刘勰曰:“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可见,充实语言仓库,提高语言素养是解决“有米难炊”的主要途径之一。叶老为我们指出了积累词句的方向――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经常观摩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言。
教材中不乏绘景抒情的美文,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积累它们,能使学生文章的泉水日益丰盛。所以,不妨现学现用之,增加仓库的内存量。
如学习《桂林山水》后,要求学生试着按照课文中比较、排比的方法描写《太平水库》。学生这样写:我听说过波涛汹涌的大海,想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认真观察过太平水库。水库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形状;水库的水真美啊,鱼鳞似的波纹折射出点点金光,仿佛有千万个生命在颤动、跳跃……谁能否认这次的尝试是成功的呢?谁能否认这是香喷喷的米饭呢?
堡镇第二小学沈忠娣
众所周知,课堂发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可是,我们高年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语文课堂,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逐年降低,更多的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可当我请那些不举手的孩子发言时,发现他们大都不是不会。下课后,我就和学生聊天、玩耍,通过聊天,我发现他们不举手的原因有好几个:
①担心答错问题会遭到同学们或是老师的批评。
②觉得其他同学有比他更好的答案,自己说了显得自己的答案不够好。③自己不用思考,反正总有人会回答的。
④习惯了听别人发言,即使会也不想举手。
⑤对老师提的问题,没听懂。
⑥听懂了问题,却不知道怎么去表述。
归结以上原因,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不断增强,自尊心也越强,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就选择“沉默”;其次,人天生有惰性,对于老师的提问,能偷懒就偷懒;也有老师为了“节省“时间,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不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时间一长,学生也懒得开动脑筋了。找到原因后,我也曾采取过以下措施:给发言多的学生加星、加分;要求学生每堂课必须回答几个问题等办法。结果,举手发言的多了,课堂气氛好象活跃了,可细细观察,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动脑,勇于发言、乐于发言,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的互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一、明确意义,主动发言。
在班会课上,我开展“上课是否要积极举手发言”的讨论会,通过讨论、交流让孩子们明白要做学习的主人,就要大胆的表现自己,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才是优秀的学生。现在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就要学会交流,要交流就要有勇气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光会想,不会说或不敢说,将不利于自己今后的发展。
所以,现在就要抓住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机会,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思维表达能力。如果学生认识到了举手发言回答问题的重要意义,从心理上认可举手,那么,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
二、营造安全氛围,敢于发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首先要让他们感觉轻松,没有顾虑,心情舒畅。所以我们对于每位学生所阐述的观点、看法,不论对与错,我们都要予以保护,使学生在思想上放下包袱,大胆举手发言。
在课上,为了鼓励他们,对于积极发言的学生,不管答对还是答错,我允许自己坐下,让他们明白,回答不管正确还是错误,都是正常的。当发现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下面窃窃私语,小声讨论,我不仅不批评,反而安排时间,让他们在下面自由议论,虽然,这样的议论,不一定能形成规范而一致的结果,但是这段时间大家都在参与,孩子表达和思考的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所以,我们教师要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课堂侧重点,当孩子比较有话可说的地方,是重点,也是兴趣点的,就深入,就研究得透彻一些,对于孩子不太感兴趣的,比较难的,就不要强求一定要积极举手发言,可以老师直接进行讲授。
其次,营造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氛围也是至关重要。当发言者的错误回答得到同学的更正时,我引导他向伙伴说声“谢谢”;当发言者的回答遭到同学嘲笑时,我要求该同学对发言者主动道歉;当学生发言忸怩或小声的时候,我柔声鼓励,并让其他学生和我一起耐心倾听。当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时,选择小组合作展开讨论,然后各组选派代表在课堂上发言,这样使得胆小的在小组内也有了锻炼的机会。我想,学生在这种一种温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回答问题,他们怎么还会拘束呢?
三、强化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首先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多说。我利用班会课,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讲故事,播报新闻,即兴演讲等;利用学校国旗下讲话的难得的机会,先进行班级选拔,激起更多的孩子想要展现自己的意愿。语文课上,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利用课文内容进行说话训练。例如在学完了《带刺的朋
友》之后,让学生用“先„„接着„„再„„最后„„”的句式,以刺猬的口吻,把偷枣的经过说完整。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习惯。例如指导学生说话时站立的姿势、回答声音响亮,坚持让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准确等。对于学生的发言,我要求其他学生和我一起认真倾听,对于出现的一些错误及时给予指正。
四、评价多元,增强信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善于使用各种语言对学生的发言予以鼓励和肯定。
在课堂上,我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使用不同层次的激励性语言。例如:学生回答得很完整时,我会翘起大拇指说: “说得太棒了”,并借此机会,请表达上有困难的学生:“某某同学,请你来学着说一说”。如果这位同学回答的不够完整,就鼓励说:“听了你的回答,我知道你已经开动脑筋了,希望你以后把问题考虑得更全面一些。”如果学生回答的是错误的,我会对他说:“你非常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勇敢,我们一起来听听别的同学怎么说,好吗?”等等。这样,学生不管答对还是答错,都感受到举手发言的乐趣,感受到被别人承认、肯定的喜悦,从而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我还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在家长会上,我把预习的要求告知家长,让家长配合老师,督促孩子按“读”“思”“写”三步骤培养孩子良好的预习习惯。“读”: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把文章读通顺、读熟。“思”:思考课后的问答题,从文章中找答案。“写”:把找到的答案,在文中圈划出来,并写下自己点滴体会、感受。对于孩子的预习,家长给予打星评价。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提前预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孩子在课堂上也就不胆怯了,有了信心,就敢举手发言了。同时,在平时的电访中,对于那些发言不够积极的学生的家长,和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多鼓励孩子积极发言,大胆表现。
五、面向全体,兼顾不同层次。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多层次的。对于那些才思敏捷的学生,我让他们回答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跳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对积极思考,却又不肯回答的孩子,给予更多安静思考的时间,让孩子们有比较充足的准备时间,把思考的结果写下来,再读给大家听,这样孩子的发言就更有条理,不会语无伦次,既打消了顾虑,又提高了发言质量。
对于那些不知道怎么思考,或怎么思考都没结果的孩子是最需要关注的。我的做法是,多给一点帮助和提示。在课余时间,中午、傍晚的补习时间,有意无意地讲一点将要学习的内容,并将正确的思路透露给他们。上课时,当他们举起手时,我装作不知情,请他们回答,最后大力表扬。他们发现自己竟然也能为大家的思考提供帮助,又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伙伴的肯定,他们是那样的兴奋。这些孩子找到了自信,同时又获得了参与的快乐,慢慢地喜欢上思考和发言。
以上,只是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点做法。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成为一名驾驭课堂的艺术大师,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把埋在孩子们心中智慧的火花充分激活,让孩子们敢于表达、乐于发言,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乐园。
关键词:广告艺术作品,欣赏,创意,表现手法
在初中开设美术欣赏课, 新课标中要求“欣赏现代广告艺术作品, 感受和分析作品的创意的方法”[1]。这能激活广大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独立的创造个性, 促进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格和品质。
在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有一节广告艺术作品欣赏课, 为了更好地上好这一课, 我曾对学生进行侧面的了解, 发现他们对这一课兴趣很大, 但兴趣归兴趣, 真拿出一幅作品来, 让他们谈感受, 又谈不清楚, 特别是较为抽象的作品, 他们觉得理解上困难更大。学生只能在教师对一幅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事件进行分析、讲解后, 才似懂非懂地像听故事一样地接受它。这种方法, 导致了学生没有自己的个人见解, 也就失去了学生最宝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广告艺术作品欣赏课, 是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因此, 在教学前, 应充分地收集一些较为成功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用于课堂课件。在教学中, 以学生的发现、探求为主体, 而教师则是起引导的作用。在授课时, 主要把握先让学生看作品, 谈理解, 回答是多种多样的, 特别是一些调皮的学生, 他们的回答更具个性, 也更具挑战性, 还有可能引起全班的哄堂大笑。教师在肯定他们带有创造性见解的同时, 还应加以正确地引导。
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广告艺术?
1. 广告就是广而告之。
它包含政治性广告、公益性广告、文化性广告和商业性广告等。它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向导, 同时也具有传播知识、美化生活以及引导新的生活观念的功能。
2. 让学生了解广告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 是商品经济的一种产物。
我们可追溯到早期的口头叫卖广告和店铺招牌广告。如:从酒旗等古代广告到以印刷为主的近代广告, 以及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摄影广告、光电广告、电视电脑广告、飞艇广告等现代广告。这说明了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广告艺术从内容到形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它已成为科学与艺术的结晶。
3. 广告的创意及表现手法。
这是本课的重点, 也是我对这一课的一种新的教学尝试。
(1) 我先让学生观看几张广告作品, 然后让他们谈谈记住了哪几张作品, 为什么能记住它们。同学们畅所欲言, 由此得出, 新奇的构思和个性化的表现是广告成功的关键。创意是通过一定的文字和形象, 把商品和与商品信息有关的要素, 经过艺术表现手法重新组合起来, 创造出美的意境, 使作品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 达到传递确定信息以引起人们相应的行为反应。创意是广告的灵魂。为了让学生对广告创意的表现方法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 我翻阅了不少资料, 以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一些主要的表现方法。
(2) 向学生介绍创意的基础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首先广告人要了解商品和与商品有关的要素, 如商品的特点、媒体的特性、市场的动态、消费者的心理直至商品的销售计划等。其次要考虑表现的手段和手法。从图案广告、摄影广告、光电广告直到现在的电脑广告, 科学技术为广告创意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空间, 特别是由于视觉图形对于人的感知和记忆具有强烈而持久的影响, 而语言文字因存在着国家之间的差异, 容易造成信息交流障碍。这样, 广告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视觉形象来进行传播的。
(3) 创意离不开灵感。灵感是潜藏于人们心灵深处的想法, 经过反复思考而突然闪现出来的, 或因某种偶然因素激发, 突然有所领悟, 从而达到认识上的飞跃。于是各种新概念、新形象、新思路、新发现等突然而至。列宾说:“灵感不过是顽强劳动所获得的奖赏。”意思是说, 灵感的到来不是空穴来风, 辛勤的劳动, 艰苦的探索, 善于观察、勤于思索, 是灵感发生的先决条件。
4. 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主要的表现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寓意法、夸张法、对比法、写实法、悬念法、拟人化等。
在这里, 主要拿出几幅画来作说明, 而课堂上图例要比这里多得多, 先介绍较难的寓意表现法, 目的是让学生有动脑的过程,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兴趣的激发为契机, 真正促成美术课程的有效实施, 促成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2], 促使后面的课能顺利进行。
(1) 寓意表现法, 它是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来点破画面以外真正要宣传的主题。
图1:仿照《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50周年》的政治性广告而制作的《纪念抗日战争爆发71周年》的政治性广告。
我先把题目挡住, 让学生看, 然后谈对画面的理解。从学生的回答中, 不难看出, 知识基础和知识面较广的学生能看出点眉目, 但表达得不尽完整。这时, 教师再进行讲解:这幅广告的画面几乎都是用整齐的阿拉伯数字排写好的纪年, 但其中有一段被火烧掉。洁净的画面, 排列整齐的纪年数, 为什么中间这一段会被烧掉, 让人在视觉上觉得很不舒服。只要我们稍加注意, 就不难发现, 被烧掉的那部分是让全中国人民感到痛心的历史 (1937—1945) ———“抗日战争”, 通过纪年数让人想起那段被残酷战火烧掉的历史, 从而激发我们对和平的珍惜和对战争的痛恨, 同时也体现了与历史科目的联系, 正如教育家蔡元培所说的, “凡是学校能有的课程, 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3]。
(2) 夸张手法。借助想象, 对作品中所表达的对象的品质或特征进行相当明显的过分夸大, 以加深或扩大这些特征的认识。一般有两种, 即图形的夸张和神情的夸张, 前者为表象性的作品, 后者则为含蓄性的情态作品。这种创意形式自然会给受众以十分强烈的印象, 因为它本身就夸大了其形或其意, 吸引受众的空间幅度增大了。
图2:汶川地震广告
同样, 先把文字盖住, 让学生欣赏, 然后谈对画面的理解。从学生的回答中, 不难看出, 多数学生认出是“心”字里面有“众”字, 图形是“众”字的变形, 寓意明确, 是“万众一心”。
图3:《人口与生存空间》的公益性广告
用图案式画出一支大拖鞋, 它里面却有两只小拖鞋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 让人们感受到空间的狭小和拥挤。
再如:
对比法:通过对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及技术特点的比较, 最终引导消费者选择你的产品。如汰渍洗衣粉的广告。
写实法:用真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直接向受众传达其产品的形象。
拟人法:借用动物可爱的形象来宣传产品的性情和质量。如哈药六厂的小儿感冒颗粒冲剂的广告, 太极集团的急支糖浆的广告, 等等。
以上手法都是运用各种图例先让学生感受、理解、表达、讨论, 再由教师以引导的方式进行。
其实, 每一件广告作品都不是独立地运用一种手法来完成的, 其往往要运用两种或多种手法来进行, 只不过其中一种为主来进行创作。
从以上列举的图例, 可以知道, 广告除了有新奇的构思和个性化的表现之外, 广告的图形设计要求越简明越好, 只要表达得准确生动, 尽可能把千言万语浓缩成一句, 甚至一个字, 把千形万象凝练成一个符号, 在准确传达信息的同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的享受。“艺术的真谛是展示真善美”[4]。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设计与生活成为“美术”的主要理念。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 以开放型的现代理念, 引进新材料, 带动新技法, 而新技法又形成新语言, 广告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联系更加密切, 同时更推动广告艺术的不断推陈出新, 其表现手法也将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教程标准 (实验稿)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70.
[2]唐斌著.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对现代美术课程的影响.中国美术教育, 2002, (1) :2.
[3]周增炎著.美术学科教学要强化默会知识的开发和创新.中国美术教育, 2002, (2) :21.
第一步是读懂。要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弄通诗句字面的意思是最为关键的。诗歌的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有其特别之处,其以简括体现丰富,实现“寓万于一”。而把握典故内涵,是解决读懂的关键。为了实现诗歌“简括”的形式,诗人们经常使用典故,因为使用一个典故,就可以省去大篇的文字,而理解诗歌之难,一定程度上也就在此。
如唐朝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需,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一诗中,就引用了多处典故:有关于秦始皇强令“焚书”和以“祖龙”自居的典故,也有秦末农民反对王朝暴政的 “山东乱”和刘邦、项羽青年“不读书”的典故。读者必须知道了这一些,才能真正领会作者诗作的丰富内涵,从而读懂诗歌中作者感伤秦王“焚书”之举的愚昧与荒唐,悟会作者对秦王朝统治者的辛辣嘲讽。又如在祖咏的《望蓟门》一诗中,“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两句,就引了“投笔吏”和“请长缨”两个典故。“投笔吏”是指汉朝班超原来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来终于以功封定远侯;“请长缨”则是指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来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岁。欣赏这首诗,只要了解了这两个典故的内涵,理解全诗诗意、剖析作者思想就不是难事了。
第二步是发挥想象,引起共鸣。文学欣赏活动是凭借语言进行的,创作者将丰富的世界浓缩成语言表达出来,读者则是从语言返回到丰富的世界中来,整个过程是一个创造与再创造的过程。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就是想象活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歌形象,读者则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譬如元代杂曲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天净沙.秋思》,作者正是通过丰富的想象,首先将“枯藤”“老树”“昏鸦”拾掇起来,近似十分简单地列在一起,组成一幅深秋的画面,“枯”“老”“昏”三个字将那特定的“秋”伤刻画得惟妙惟肖,使人顿生伤感之情,然而,这正是作者高度凝练的想象力的体现;然后作者又将眼光投向那满含温情的视角,在那里,有可爱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更有那象征团圆、温馨、归处的“人家”,这样的视觉效果,似乎令人伤感之情得以抚慰;最后作者突然视角一转,眼前出现的竟然又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凄伤与惆怅跃然眼前,令读者也随之凄然伤怀。这正是作者充分发挥想象,通过精巧的艺术构思之后的艺术表现效果,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境界:
一个秋日的傍晚,眼前一片凄清:山野里,树藤枯竭苍老,乌鸦丧气哀号,令人触目伤怀,心生幽怨;那清清的小溪上,架着一座别致的小石桥,加上那飘着寥寥炊烟的山里人家,让人顿时心生暖意,似乎回到了心念已久的“家”。可是,这一意念瞬间就消失了,继而是十分沉重的一击:古道上,一位孤独的羁旅之人,眼望着夕阳渐渐西沉,夜色将近,而愁绪万千的自己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满怀惆怅无以表达,最终凝练而成“思卷”一幅。
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了诗歌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略李煜对丧失繁华帝王生活的失落与沦落阶下囚的凄楚哀伤,进而添加进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产生自我的感怀,或失落,或惆怅,或忧伤均可。甚而有人读及此诗,触发了爱的思愁,以致借此来抒发对恋人的怀想也是情理中的事。而诗歌欣赏的至高境界也就在此。
我们欣赏诗歌的目的,最基本是在于领略诗人表达的情感,但这并非最后目的。我们欣赏它,更在于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情的燃烧。而所谓诗歌的作用和诗教,主要则是指此而言。
第三步是反复吟哦。论及诗歌的欣赏,有一点是不可忽略的,也是别的语言艺术所缺乏的,即多数的诗歌都是一种韵文,而且所有的诗歌都有节奏感。这就使得诗歌有异于其它文学品种:它大多能唱,即使不能唱,也可以吟、可以诵。欣赏诗歌,除了求得内容的了解,还要求得语言形式的音乐美的感受。好的诗歌,反复吟哦是很必要的。
一首优秀的诗作,可以流传千年,人们总是一代又一代的传诵。回忆起我在师范学校就读的时候,由于第一次出门在外,想家的思想日渐浓烈,不知多少个皓月当空的夜晚,瞅着窗外的月光,心里默默地念叨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按理,从古自今思乡的佳作不胜枚举,为什么我们对于即使是最优秀的小说或散文也不会这样如痴如醉的反复诵读它呢?这大概一方面是诗歌语言简练、意义浓缩;另一方面则是诗歌语言有浓厚的音乐性,更便于吟唱,更具有唤起欣赏趣味的无穷魅力了。今天,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都在大力倡导对古诗词文化的学习与创作,其中创作古诗词的重要难关,就是把握古诗词格律,掌握平仄变化。而反复吟哦就十分有助于对格律、平仄的掌握,吟诵得熟了,诗歌的韵律、平仄就逐步把握了。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Laughteristhesunthatdriveswinterfromhumanface.”中国有句古语:“笑一笑,十年少。”异曲同工,二者说的都是幽默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不同的语言文字,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使不同的民族产生不同的`文字幽默(VerbalHumour)。很多情况下,通过翻译,我们可以用一种语言理解另一种语言的幽默。请看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英语・人教版)模块4第三单元介绍的两则英语文字幽默:
Teacher:YousaythatJohnJoneshasacoldandcannotcometoschooltoday.WhoamIspeakingto?
Voice:Oh,thisismyfather.
老师:你说约翰琼斯感冒了,今天不能来上学。那么谁在跟我打电话?
约翰琼斯:我父亲在跟您打电话。
Customer:What’sthatflydoinginmysoup?
Waitress:Swimming,Ithink!
顾客:请问这只苍蝇在我的汤干什么?
服务生:我想,它在游泳吧。
尽管是英语的文字幽默,译成汉语,同样可以博得我们一笑。
但是,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语言词汇完全不同,句子结构差异又大,不少英语的文字幽默只能通过英语语言才能“意会”,很难,甚至无法用汉语来“言传”。
请看下面的对话:
Customer:Waiter,willthepancakebelong?
Waitress:No,sir.Itwillberound.
问者问的是时间,应者答的是形状,风马牛不相及。如果译成汉语,你还能幽默吗?
下面的对话也无法用汉语来“言传”其幽默:
Customer:What’sthat?
Waitress:It’sbeansoup.
Customer:Idon’twanttoknowwhatit’sbeen.Iwanttoknowwhatitisnow.
如果说,我们无法用汉语来传达三个“hasgoneout”所表达的幽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把它译成意义连贯的汉语。如果我们将后面的对话译成汉语,肯定是“语无伦次”的对话,更不用说将It’sbean和it’sbeen所表达的幽默传达出来。
我们继续欣赏另外一段英语幽默故事。请注意画线单词的含义:OnceaprofessoratGlasgowUniversityputupanotice,whichread,“ProfessorBlackwillmeethisclasstomorrow.”Thismeansthathewasgoingtogivehisstudentsalecturethenextday.
Onenaughtyboyoftheclasssawthenoticeandwipedawaythefirstletteroftheword“class”inthenotice.Thenthesentencebecame“ProfessorBlackwillmeethislasstomorrow”,whichmeanstheprofessorwouldmeethisgirlfriend.Seeingthis,theprofessordidn’ttakeitseriously.He,then,simplyleftoutanotherletteroftheword.Finally,theword“class”wasturnedinto“ass”,whichmeans,asweallknow,“astupiddonkey.”Overall,thestudenthadn’tsurpassedtheteacher.
英语中像这样的文字幽默不胜枚举。我们再来看一看普通高
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英语・人教版)模块4第五单元“ReadingForFun”中为我们提供的材料,类似于我们汉语的脑筋急转弯:
1.Whatdoyougetwhenyoucrossacarwithasandwich?
Atrafficjam!
2.Whydidthemanfeedhisdogawatch?
Hewantedawatchdog.
如何才能“意会”这些英语语言的文字幽默,相信我们的学生应该不言而喻了吧!不努力学好英语,我们如何欣赏“Weparkour
carsondrivewaysandwedriveourcarsonparkways!”这句话所蕴含的诙谐和俏皮?
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针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淡几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注意学生主导作用、学生情感体验、自主欣赏、创造能力、审美观
点。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感知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现代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是包含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传统的接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地得到诠释。例如《点、线、面》一课,利用课件的演示,直观欣赏、了解点、线、面是美术世界的基本元素、真正主人,通过大量有突出特征的图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点、线、面的主要特征,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领略点、线、面的妙趣,并尝试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的特征,创造出各种具有特色的图画。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当、具有实效性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当然也不能以多媒体为,以教师为主体也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欣赏作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随着课件的展示,老师从时代背景、画家生平、作品的形式等角度全面分析作品。学生只有听与看的权利,不敢对作品有丝毫微词。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美术欣赏课特别需要营造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因为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个性不同,所以每个学生对作品的感悟也是不同的。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因此,教师要调整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然的课堂教学氛围,绝不能板着面孔把美术欣赏教学变成道德训诫,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熏陶。开始时教师应避免对欣赏作品结论的评价倾向,多提供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机会,创设个性化的讨论氛围,着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情感来对待大师的优秀作品,鼓励学生研究
美、探索美。
二、注意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学生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欣赏《动植物欣赏》时,他们全被色彩艳丽的植物、动物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的存在,变成了看。这时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外走走,结合校园外和平常家里的动物,分析、评论动物的特点,感悟动物的美、活泼。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动物与人和谐相处和美术对社会的独特贡献。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剪纸,结果他们全把剪纸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这时则可在引导学生欣赏工艺作品艺术特点的同时,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工艺艺术与绘画的不同,通过理解工艺作品的文化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剪纸作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三、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如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所以教师也要有童心,不应该用我们的思想、观念去改变他们,让他们失去了童真。
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迷人的动画片》、第六册《生活与艺术》、《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所以教师要多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对于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陶罐去欣赏,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
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高年级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事先在教室多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
四、完善学生的审美观点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因此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它是以成人的眼光和专业化的要求来看作品,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违背了小学美术欣赏课注重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原则。其实,对知识的探究不只是成人的专利,学生一样可以做到。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我认为„„” “我是这样理解的„„”,可见对于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且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及探究欲,所以学生特别乐意参与问题的讨论和探究。通过探究、讨论,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与同学分享,同时也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完善了审美观点。
在具体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序地探究,完善各自的审美观点,我们不妨借鉴美国费德门教授的欣赏程序来展开探究活动。它分为: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四个步骤。如欣赏、评述《民间玩具》一课,展开探究步骤如下:(1)通过观察民间玩具的图片、录像等资料你对哪一种玩具印象最深?民间玩具塑造了什么形象?民间玩具什么地方引起你的关注,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民间玩具?„„要求学生用笔记下自己的想法,为下面的探究、讨论做好准备。(2)简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提出问题,在小组内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长作笔记。(3)小组长汇报各组的独特见解,并提出本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民间玩具认识的完整性。(4)通过师生共同对民间玩具进行欣赏和评价,小组内再次谈谈欣赏后的体会和感觉,把个人的见解和集体的智慧融合起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把握民间玩具传递出的文化信息。
五、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以《折纸作品欣赏》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大量的折纸作品,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的折纸作品进行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各种折纸作品,同时让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并可分组讨论、探究折纸作品设计的意图和设计特点,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讨论、探究,全面了解折纸作品的艺术特点,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发展过程,较之以往的单一的接受式欣赏教学,它更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通过激发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他们静止、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六、指导学生写作小短文、发挥美术欣赏的功能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都是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一幅作品通常由几个学生从各方面相互补充,就算完成了欣赏教学,也无法做到全班参与。其次,一个学生一般只能谈一点对作品的认识,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所回答的问题大多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所以难免有些肤浅、随意。再者,口头表达使教师无法确切知道全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认真思考。教师更不知道每个学生对作品是否理解和认识。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可适当采用写作小短文的形式,以延续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对于年级学生可以要求根据自己生活写少一点,写小短文也是对语文作文,语言逻辑的一种锻炼。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色彩、构图、时代背景、社会意义,作品意境、作家的精神等方面,选取各自最感兴趣、感受最深、能产生丰富联想的若干方面的内容,重点写出自己的感性认识和客观的分析,并把此作为欣赏评述的作业上交,教师可把此项作业作为欣赏评述综合评价的依据之一。这一作法可促进每个学生收集更多资料,认真思考,综合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以加强,使美术欣赏教学得以完整。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审美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欣赏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就让我们带着信念去追求,带着希望去寻找,带着爱心去探索,带着自信上路吧。
节选《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美术书》等
阜南县会龙乡尧上小学
关键词:音乐欣赏;体验;审美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6-031-2
一、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
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龄时代,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告诉学生,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如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先不告诉学生曲目,让学生随着恬静优美的音乐进入平静凝思,然后在丰富的内心体验基础上引导学空展开想象。待学生第二遍听赏音乐时,要求学生根据曲目和提示对优美流畅的旋律进行更深的感受和体验后,开展更深、更细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更趋完美;通过学生想象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审美判断力等,而且能使学生随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塑造出更多更完美的音乐形象,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还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因此,在笔者的音乐课上,每道题都有无数个答案,都是学生想象力的火花。
二、在“唱”的过程中欣赏作品的主题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如欣赏《翻身的日子》,在听前笔者先引导学生一起唱书上的四条谱例,也就是每个乐段的主题,在学唱时,首先对每个主题音乐的节奏、特点、情绪等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学唱。教师要求学生边唱、边记、边对音乐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待学生欣赏作品时,不光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通过听前唱主题,不仅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听赏时能进一步的人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三、利用表演游戏让学生大胆表现、理解作品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不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而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这就使课堂变得沉闷、凝重。针对这一事实,笔者在音乐欣赏课中大胆的加上体态律动这一项,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学生通过走、跳、跑,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并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能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对于不同的欣赏内容,学生动作缺乏时,教师就会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各种提示动作。例:1.双脚轻轻跳 2.双脚重重跳 3.单脚跳 4.跺脚 5.踮脚轻轻跳 6.走步 7.爬行 8.躺下闭上眼睛假睡 9.打呼噜由轻渐响 10.慢慢起身、伸懒腰等,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音乐做上面的动作,每个人都有超过别人的意识,这就充分调动了大家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勇于大胆地表现音乐。
由于儿童的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佳,参与活动积极性高,因而让他们边听音乐,边分角色情景表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美的音乐、美的故事、美的课堂。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音乐欣赏活动
多媒体课件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必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逐渐成为主流教学形式。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深入运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双方都觉得教学效果比较好,它极大地改善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式,把过去只能“听得见,看不着”的单调传统教学形式,变成了现在动感的“有声有色”的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师生双方都达到各自的目的,即教师完成了教学工作,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又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音乐的熏陶。学生以前听音乐,就是听个热闹,对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一点也不理解。如果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图片,二者结合,就会使学生易于理解。
五、运用综合性的方法学习音乐知识,培养审美情感
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作用于情感领域的教育活动,它能使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过程中沟通审美情感,感染学生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的学习,不能是单一的,必须以综合的方式进行,既要有学科内各种形式的综合(欣赏、唱歌、器乐等),又要有与多学科的综合(语文、历史、地理等)。审美情感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条件。学生只有感知音乐的美,才会被音乐所陶醉,才会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和动力。《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俄罗斯民歌,和这首歌曲相关的文化相当广泛,有地理、历史、绘画、人物等等。首先可以介绍伏尔加河的地理情况,也可以找到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还可以欣赏男低音的演唱,从歌声中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悲愤、不平、抗争的情感,学生通过综合的方式,全方位地了解了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音乐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在体验音乐的基础上,再通过综合性的相关文化的学习,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学生在欣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增长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为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师徒关系
许多成功的教学实例给我们一个启迪,音乐教师必须一改过去站在讲台下,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做法,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围在一起,保持良好的交流,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同,所以教师应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表现的氛围,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更自由的参与空间。
七、改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欣赏古诗】推荐阅读:
如何引导学生写09-29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10-07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10-08
如何引导农村学生阅读10-30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09-15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健康发展10-17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06-08
如何引导孩子有效的读书范文06-27
如何正确有效的引导宝宝学习07-22
浅谈诗歌的意境引导与把握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