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改心得

2024-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新课改心得

高中历史新课改心得 篇1

从XX年春开始,我校推进了新课程教学改革,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一直按照学校的要求,努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新课程的许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都与过去的教学有所不同,教师要重组原来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教学素材、、案例。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面前,教师必须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新的教材,建构新的课程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我也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新课程下的教学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在这其中,既体验了成功的收获与喜悦,也遭遇到一些挫折与困惑,现结合在历史课堂的所见所闻和实践谈一下关于新课改的一点思考。

新教材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此,我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实施这样三种方式的学习,尽量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历史大课堂,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与探究,让学生亲历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成功快乐。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交流是人生存的必备能力,历史教育必须体现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因此新课改下就出现一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我也在课堂上做了这样的尝试。

首先,进行分组。我所教授的班级座位是传统的排列方式,即分为四大组每组12人。在四大组的基础上,再分为每四人为一小组。

其次,揭示分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讨论的问题或争论的观点),我对课文进行钻研,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编选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且带有一定思辨性的问题。

第三,督促帮助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学习合作,如果合作出现困难,还要及时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和小组合作的技巧。

第四,鼓励合作小组展示本组的合作学习成果,通常是由小组的发言人将本小组讨论的意见向全班表述出来;其他合作小组进行补充修正。

第五,对学生的成绩做出综合评价并协助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彼此合作的情况。例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教学时,分小组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小组各成员从背景、口号、内容、结果等方面进行发问、解释、协助、合作,小组内各成员各抒己见,并由“发言人”代表小组在班级发言,最终通过这种学习使学生基本达成一致:即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方面主要表现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促进了他们的觉醒;是一次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了基础等等。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前期没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等等。同时通过这种学习,也使学生懂得,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原则以及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从而产生不同的思路。合作学习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主动获取教材的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

在这些新课改的尝试中,我得到了很多成功的喜悦,但也遭遇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如何做到让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并学会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新课改往往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用不少时间进行课堂学习的准备和延伸,而现在学生一天的课程安排相当紧凑,一天九节课,另外还有晚自习,很难有空余时间搜集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几门课老师一齐上阵,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如果能高质量完成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样,新课改的目标我觉得较难实现,所以应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并对学生如何安排课余时间,进行专业性的指导,让他们掌握更适合新课改的主动学习方式。

2、如何有更好的评价体系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想思考,善于思考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而一些不愿意思考、不善于思考的学生无事可做。因此我觉得应该有更为合理的过程评价体系,才能更好激发所有学生及其教师实施新课改的热情。

3、如何更好地做到有始有终。在历史教学中有时需要学生去搜集资料探究的问题,一开始时学生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时间、精力的关系,再加上对搜集资料,查找文献的水平有限,又缺乏老师及时有效的引导,得出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甚至最后不了了之,只留下一些疑问和悬念。结果使得一些历史问题反而变得含糊不清,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要做到有始有终,明确目标,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当然,在前一阶段的历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其它的经验、误区以及困惑,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有了教学经验再加上教学反思,才能一天天地在教师的岗位上成长、成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还要做到把自己的一点一滴的得失记录下来,寻求专家与同行的帮助,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做一个合格的研究型的历史教师。

邵XX

高中历史新课改心得 篇2

新课程改革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而且教学方法以及手段都有了新的创新和提高,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如果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就需要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工作做好, 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效率, 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

1. 目前我国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羁绊了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理念已经在高中教育教学中根深蒂固, 虽然我国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传统的教学理念仍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指导作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 老师一直是历史课堂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滔滔不绝的向学生讲授知识点, 然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知识被动的学习, 严重降低了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导致学生的历史学习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并不能把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因此说, 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羁绊着新课改历史教学的发展。

1.2 历史教学气氛和历史学习气氛不够浓厚。众所周知, 高中历史是一门副科, 在高考成绩中占的比重比较少, 很多的学校把教学的工作重心放在语数外上面了, 对历史教学的关注力度远远不够, 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历史的学习态度, 造成高中历史缺乏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氛围, 极大的降低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不仅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重量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如果对历史缺乏了学习的兴趣, 想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肯定是徒劳枉然的。

1.3 学生本身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中历史虽然是文科考生高考中必考的科目, 但是由于历史是一门副科, 分数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小, 因此很多学生对历史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历史的学习只要在课上认真听讲就可以了, 部分的历史课下作业都是应付了事, 根本不认真用心的去完成。

2.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2.1 在新课改下教师需要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主导, 引领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去, 教师必须深刻的认识到新课改的必要性, 来带动学校的发展, 以达到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参加一些专业化的培训, 比如说研修或者进修等等, 全面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及时的更新教学理念以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还要明确新课改的方案, 尤其是高中历史这门学科的重点要求的更新。新课程改革之后首先必须要做到的就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新课改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给学生作相应的有关新课改的重要性, 让学生对新课改方案有一定的了解, 使得学生对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的学习能够心中有数, 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授课。

2.2 教师还要学会灵活的做好备课, 在新课改下教师除了要备课本、备学生同时还要充分的利用现代网络资源, 丰富课堂活动以及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开设各种特色的教学课程,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 综合格式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实现应用, 也就是说学生能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是真正的知识,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 灵活的对学生实施教学, 最终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知识资源到生活当中去, 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 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一样的引导方式, 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得到真正传授, 达到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2.3 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这样才能得到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技能, 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质疑能力, 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所问以及所思、所悟都能够变为他本身的财富, 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多学习, 多读书, 多思考多质疑, 使得学生能够在质疑中求的发展和提高。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利用插图的办法展现教学内容, 这样不仅会引起很多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还能很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也要积极的引导学生, 实现教学的主题。最终起到总结性并且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在快乐探讨中实现自我价值, 学习知识。

2.4 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模式, 这种评价模式只是单纯的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 新课改的要求是传统的评价内容、主体、以及评价方法都要改变, 注重学生自我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新课改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学分认定和模块教学为主, 学分是由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绩共同决定的, 模块教学评价就是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评价, 注重情感过程, 而不仅仅是只看结果, 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了解时, 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实力, 发展多方面的潜能, 从而保证了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

结语

新课改革的教学方式有很多, 这就需要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探索前进, 开发新的教学方式, 总结教学经验, 我们也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变通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进行反思,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已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实现教学目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学校的教育理念甚至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了全新的更新, 这种改革是课程文化的创新, 包括课程理念以及实践等各方面的改革,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高中历史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并且也在不断的深入, 为高中历史教学的进行添加了生机, 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 本篇论文将会根据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挑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从而能够达到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参考文献

[1]吴秀辉.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效率提高策略[J].文学教育 (中) , 2012 (09) :156.

[2]包秀侠.如何适应新课改理念下的历史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0 (12) .

新课改历史教学心得 篇3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和新教材的逐步使用,我们的课堂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许多教师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氛围正在形成,教学效果明显增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与挫折,部分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认识上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产生了一些矫枉过正的教育行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和重视。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新课改下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在教学中我寻求提高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记忆能力

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催化剂。学生对他所感兴趣的信息,会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与观察力。高度的精神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信息才会在大脑皮层中烙上深深的印迹。

1.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史,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再现一些资料信息,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视频等,对整体课文的讲述可以起到铺垫作用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3.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在导入新课时,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教师可设计在考试中常出现的一些题。这种方法开宗明义,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同哪些章节有联系。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注意力也会高度高中,记忆力水平也能相继提高。

二、帮助学生理解,加强记忆过程

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先把握知识的总轮廓,然后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必须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

当然对刚学过的知识,要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这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还有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这也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三、历史知识的个性化

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独立地作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它强调学生的活动。

1.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中看本质的能力。

2.历史演讲会

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由表达技能较高的同学,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四、历史评价的多样化

在传统的历史评价中,评论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是考试的成绩,这固然有它有利的一面,但是它不利的一面也是相当明显的。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同学一直不能受到老师的肯定或表扬,时间一久,他们就会失去对历史的兴趣,从而历史教学任务和目标很难完成。历史评价的多样化,就是要求老师创造各种机会,给一同层次的学生以肯定,使学生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历史。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问题和困惑 篇4

高中新课改已经实施三年了,虽然我们接受了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遇到了许多难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对新课本编排体例不适应

由于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来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和编写意图不一样,所以在编排体例上有很大变化。旧课本的编排是以通史的形式,而新课本的编排是以专题的形式。学生感觉难,教师落实难。新课本对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较浅,是“ 压缩饼干式”的课本,对学生要求高了,如何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感觉有难度。历史学科具有时序性、全面性的特点,而新课本的模块把历史事件割裂开来,如对“ 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在三个模块中都有专题,分别从不同层面进行评价,把完整的历史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面貌。这对于使学生建立一个全面的历史观不利,也容易出现重复讲解现象。历史是丰满的、有过程的,而新课本是压缩的、干巴的。新课本过于简单,因此需要对课本做一定的补充,但课时不够。

(二)对新的教学方式不适应

历史课程改革存在的一股“浮躁现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还没有学习基本历史知识就过度地采用探讨(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历史人物扮演)、观看历史影像资料、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或提前准备学习内容等探究学习的倾向。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这种看似热热闹闹,课堂很是活跃的表象背后,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应该学到的基本历史知识。也就是说,历史教育的目标并没有达到、教学任务也没有真正完成。如果听任这种表象长期发展下去,中学历史课程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课改的预期目标就会泡汤。”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观点,也就无法真正地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每一次运用历史知识都要去查资料,那么这种探究学习是“空中楼阁”,况且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容许。

(三)既依赖“ 教辅”,又对“ 教辅”不满意 新课程提倡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教师们感到平时教学任务重,备课时间紧,没有时间找资料和编题,而现有的“ 教辅”材料能够与新课本配套的不多,且大多是旧课本的翻版。

(四)如何应对新课改下的新高考和评价教师心中无数。虽然新的课程改革试图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和多元评价,但高考依然是悬在高中教师头上的一把利剑。2013年历史高考试题中材料冗长,灵活,理解难度大,主观性强,学生由于应对以上问题的能力较弱,不能挖掘出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分自然不高。教师可以不在乎高考,但学校在乎、家长在乎、社会在乎,教师也就不能不在乎。所以教师们普遍对新课改下的新高考应对不力,缺乏有效、科学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二、走出困惑的对策与建议

(一)让“ 指挥棒”尽早发挥正向引导作用。课程改革的主力是一线教师,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评价问题。评价问题包括对学校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这三方面的评价都与高考直接有关。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要淡化高考问题,但在目前情况下,社会、学生、家长都高度关注高考问题,学校和教师也不可能忽视这个问题。既然高考是指挥棒,我们就要认真研究这根指挥棒,让它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二)编写出真正体现新课改理念的“ 教辅”资料和质量检测题。

(三)教师要继续研究新的课程标准。

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各种教学理念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体现在学生身上,所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

(四)教师要摆脱旧观念的束缚,转变教学方式,主动适应新课本。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5

陆进义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中学,甘肃

金昌 737107)

【摘要】在新课改推动,新教材运用的形势下,我们历史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不断的去探索、改进。只有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兴趣,增进学识,陶冶情操,服务社会。

【关键词】新教材

新课改

知识时代性

启发式教学

一、新课改下的困惑

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让教惯了旧教材的老师有许多的不适应和困惑。首先是新的教材体系不适应,同时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另外,教材容量过大,这都叫老教师有点措手不及,总体感受是不会教、教不会。

二、新课改下教学困惑的原因

(一)教材的变化

旧教材总体来说信息量小,分析深刻,而体系编排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是以时代为线索,而在某一时间段内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新教材则容量大、信息广,分析比较浅显,其体系则是分别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线索,再以时间为纽带去阐述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世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有专题史的思想。和旧教材相比,是大相径庭,故教师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二)学生的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现在的学生与上世纪的学生已有很大的差别。现在一个学生每天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教师,同时,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遇到问题总是穷追不舍。因此,我们的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面对学生的这一变化。

(三)时代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时局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你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精准的掌握,还要求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不但要求你不但要求你掌握好汉语,而且要求你掌握好最基本的英语,现在出现了许多边缘性的学科,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总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新课改下解决困惑的措施

首先:处理好教材

新教材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我觉得在处理新教材的内容时要有取有舍,纯记忆的东西可点到为止,而对较难理解的内容要进行重点突破。如在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节教材时,我认为第一个和第三个目录可以让学生自学,而教师则把精力放在第二个目录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上。这一目内容理论性较强,在处理时我们可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讲到十五大,这样基本上就可以把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讲清楚。就如有的老师所说的:现在主要是如何使用好新教材而不是如何教好新教材。

另外,新教材的体系没有旧教材的体系那么容易把握,似乎每一个专题与前一个专题和后一个专题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样,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是孤立、分散的。其实不然,只要你认真钻研,善于把握,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必修三的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四节课讲的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正统地位的确立、新发展及受到批判;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三节课即讲的是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思想一个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动摇的一个过程。这样,两个貌似无关的专题却清晰的叙述了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如果教师在讲课前心中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不会游刃有余。简言之,需要我们教师能有效的把握处理教材。

其次,提高自身的素质

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要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按新时期教育规律办事,以最经济的时间、最合理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新教材除容量大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对有些知识,我们可能比较陌生,比较像绘画艺术里的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立体派,还有古代哲学、物理学,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的去充电,大量获取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提高自己的素质,许多地方要和教材、学生产生共鸣,只有 “熟”才能生“巧”,连教师自己都搞不清的问题而去给学生讲解,学生是不会喜欢去听的。

另外,教学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浅出,优秀的教师要尽力的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必修三讲的是思想文化史,讲到每个阶段的思想文化出现的背景时,我们都会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阶级、社会状况,也就是说: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简单地说就是: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更简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增加历史知识的储备,同时要注重文史哲的有机结合。

最后:注重启发式教学

旧教材下,我们教师喜欢表演式的上课,一节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感觉把教材分析的入木三分,很有成就感。或许旧教材下,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但在新课改下,我们应更多的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媒体,充实教学资料,注重情景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最好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我们可以把听它和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讲到网络的双重作用时,我们可设置:假如你是牛郎、包拯、比尔·盖茨、学生、黑客、本·拉登,你会用网络做什么,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跨越时空,可激发学生分组合作从而去自主探究。总之,新教材、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不断的去探索、改进。作者简介:陆进义,男,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

高中历史新课改心得 篇6

长宁中学

夏小侠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发散学生思维、加强师生交流、检验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集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于一身的历史学科来说,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自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学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应试的层面上,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联系现实生活、自主构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提问方式上也倡导教师多提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校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基础差,传统的提问模式根深蒂固等原因,使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远远没有达到新课改所要求的标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之所以如此低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第一.部分教师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记”实行“满堂灌”的做法,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受到抑制。部分历史教师课改走极端,没有处理好新的学习方法和传统学习方法之间的关系。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而否定了传统的学习方法,或者重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放松了基础知识的掌握,有的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只为了追求形式上的课堂活跃气氛,提出一些思维含量低的问题,很难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第二、学生在初中积累的历史基础知识非常有限。我在高一的第一节课就对所任教的五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份初中历史学习的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初

一、初二基本不学习历史,而到了初三时由于升学所需,才开始学习历史课。由于在初中时对历史的学习不够重视,基本的线索脉络弄不清楚、基础知识的积累少,到了高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历史专题史知识时感觉“听不懂”,不知老师所云,心里充满了困惑。

针对以上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做过多种尝试,最终我感到最可行,学生也最易接受的方法就是在提高课堂提问上多下功夫,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效合理的提问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牢牢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是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的关键。我认为教师的提问,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抓住他们的兴奋点,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开动思维。教师和学生一起营造出宽松、民主、活跃的气氛,在师生的积极回答中加强互动、互信、互爱,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是有充实的教学内容和活跃的教学气氛,也一定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话语上的亲密交流(以提问为主要形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简单地问个为什么、怎么样,往往很难收到吸引学生的效果。若是合理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当时的情况,渲染烘托气氛,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思维会更主动、更积极,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互动和有效。在“祖国统一大业”教学中,在讲述“一国两制”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史实,若只设问原因如何、过程怎样,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可以设计以下提问:“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和“钢铁公司”邓小平碰撞会发生什么呢?形象的比喻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思考的积极性。然后出示撒切尔夫人会谈时“铁”一般的言论,设问:“假如你是邓小平,你会怎样反驳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了邓小平“钢”的气质。接着再设问:“你认为邓小平为什么会有钢铁般的外交风格?”导入分析回归的原因。这一系列再现历史场景、形象、有趣的神入性提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的积极性,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提问的设计必须有悬念、有曲折、有思维含量,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这种问题的提出有一定的疑难性,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又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解决问题的,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互动和有效。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延伸拓展”环节: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作为年青的一代,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请同学们群策群力、献计献策,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写下来,在班级进行交流。很明显,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智慧,体会到创造的快乐,是由于教师与他们共同营造了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美、欣赏到美、创造出美。这种与现实结合的情境,容易缩近与学生的思维距离,激发其主动探究的兴趣,这是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核心所在。

高中历史新课改心得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改,教学方法

0 引言

高中历史教学自新课改后,为教师提出更加具体要求,实施课改前为了满足应试需要,多以传统方式的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听众,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具有主动权,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所以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师要探寻新方法,符合课改的新要求。

1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兴趣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占据重要作用,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是特别重要的。现在学生了解的社会知识比从前更加丰富,致使他们注意难以全部集中在学习上,因此怎么样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点。

1.1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每种知识都是提出疑问,以及寻找答案的过程,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可以提出具有启发作用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一些重要事件发生和发展时,就要让学生先回答和事件有直接关系的人物,接着提出结局如何?通过互动的形式,来调动起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抓住机会和学生讨论事件的发展以及成因,最后大家一起总结出时间发展带来的影响和作用。运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2提高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部分人对历史的认识是在某时间、某地点发生某件事,因为考试的需要,教师要求学生机械的记录历史事件的条条框框,久而久之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实每个历史事件都具有客观原因,根据事件发展人物也具有喜怒哀乐、品尝悲欢离合。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带领高中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引导作用,除了按照新课改的标准教课要求,在其他方面,也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特点,通过合理运用,培养和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引导高中生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转变,提高兴趣,发动自主学习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开放性思维

新课改要求将传统教学模式予以打破,让学生学习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从多样化的方式中获得知识。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加强学生开放式思维的培养。开放式思维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也能让学生从各自角度认识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

2.1 重新演绎历史场景,加深学习印象

高中历史课教学只能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表面、简单的印象,在大脑中停留的时间也比较短,历史教师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加深印象。对于一些课程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要进行深入的讲解和传授,尽量做到感性、直观性、细致性讲解,同时也可以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改编并重新演绎,让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可以融入自己对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将历史上发生的故事再一次演绎出来,教师要进行必要指导,重视时空顺序和历史进程的展示。通过重新演绎历史事件,挖掘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创新力和想象力,同时也运用再现历史的机会,拓展学生的思维。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要求和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引导高中学生进入课堂情境。

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经过能够鲜活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而不是以教师的说教,这才是学生理想中的课堂。在。

2.2观看历史实物,感受历史内涵

博物馆是几千年国家历史的缩影,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进程。博物馆展出的展品是历史资料的沉淀,不管是文物还是图片,都是以物质存在形式的历史。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现代化技术引进到博物馆中,提高文物作为历史资料所具有的感染力。例如我国近代军事博物馆采取仿真模拟和声、电、光结合在一起,让每位参观者感受到海战的场景和震撼力。所以学生参观博物馆能够刺激他们的思维,观察各个时代的展品,并思考展品不同特征和时代发展之间的联系。由于每件展品都能体现出当时社会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等风貌,学生在参观展品时,思维和视觉进行碰撞,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热爱历史文化的程度,也能够激起学生深入思考历史和实际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开放型思维。

3 结论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师的转变 篇8

【关键词】 新课程 三维目标 自我发展意识 合作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1-002-01

教师应该多参与教学研究研究,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平台,只要参与了其中,始终会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收获,有所成就,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与研究能力,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有所作为,与时俱进,实现教育创新,形成教学特色,从而实现创新教育与特色教学。而且不论是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还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要求,教师提高教育研究的 能力都是必须的,这样可以促使教师不断的学习、积累、总结、反思、实践,开拓进取,形成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把教学当作自己的事业,实现敬业到精业的突破。

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转变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主导者的转变能促进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更好的转变,为了更好的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教师的转变是必须的。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发展意识、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念、树合作意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才能更好的适应新课改、新高考的要求。

一、教师必须转变旧观念适应新角色

正确领会新课程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念 。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教学的三大目标,这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教学目标集中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体现在课堂教学理念中,教师应作为一名学习者和参与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尽快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加强学习和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课程需要。

二、历史教师应该树立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是让教育顺应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要求,那么历史教师就必须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教育需要,因此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的树立是极其重要的。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教师作一名“学习者”是很不够的,更需要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省思、研究、改进,即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教师应该多参与教学研究研究,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平台,只要参与了其中,始终会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收获,有所成就,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与研究能力,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有所作为,与时俱进,实现教育创新,形成教学特色,从而实现创新教育与特色教学。其次,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就要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三、历史教师应树立合作意识

历史学科是一个宽广的学科,但历史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通晓一切 ,而且新课程改革面临新的理念、新的领域、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能力等,这些新的问题依靠一个教师不能够也不可能解决,需要教师们的集体智慧集体力量,集体备课成为解决新的问题的有效途径。“集合众智,无往不利”。集体备课从宏观层面上讲,可以解决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育艺术等,从中观层面上讲,可以解决教学进度、考试试题等,从微观层面上讲,可以解决一课的基本知识、重点与难点等等。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宽松,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有利于探讨各项工作。集体备课为教师的交流、互动、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提供了舞台,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提高。

我校也非常重视集体备课,学校特别为每科安排了集体备课的时间,还重在落实,从实践看取得了一定效果。而且做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

四、历史教师应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可以说,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特别是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科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科学教学是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然而,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应当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学软件的制作等。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历史学科是一个图文并貌的学科,更需要再现历史的情景复现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试图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多功能教室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历史图片、历史档案材料、历史电影的丰富,给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高中历史新课改心得 篇9

2008年秋季,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河南省范围内全面铺开,至此已经整整经历了一个三年教学周期循环,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在三年的新课程实验与探索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是新课改的最终实施者,课改实验的成败系于教师。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新的需要、新的发展。此次新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程与教材的变化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无论从学科体系还是内容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新的编排,它能否在实践中顺利实施,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令人关注。及时总结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成为历史新课改的当务之急,现就笔者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对策略陈管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历史必修教材内容太深、容量太大与现有的课时少之间的矛盾

新教材用模块专题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但导致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等特点,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教师忙于系统的串线,课堂完不成教学任务。增加了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难度,展开讲,时间不够;不展开,学生不知所以然。

新课程非常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而在实际上初中历史教学大都开展的较为薄弱,学生的历史素养普遍较低。因而,初中的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很难衔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历史素养普遍缺乏等,高中教师在上课时,就需要不断补充知识,使高中教学进度偏紧,课时严重不足现象严重,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在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主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调动不起来,学生学习费劲。学生也是“被动”地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其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经验积累等都不足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出“主体”的作用,从而造成教学中新的误区。

二、“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问题 一标多本下的教材,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够成为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仅仅是一本材料或一种资源,甚至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但是,在新课改下,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视教材如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实际上,教师在备课时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题。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

三、部分教师的历史课程意识淡薄和专业功底不深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的影响下,历史教师的课程意识相当薄弱。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陈旧与迷失。在新课程理念下,仍用老方法讲课,穿新鞋走老路,进行详细的知识点讲解,有的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还大量的为学生补充知识点。这些都说明历史教师对新课程不理解,对新教材不会用,没有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生成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暴露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专业功底不足。在表述和解释历史史实方面都存在不准确,甚至有些表述是错误的,不能向学生传达准确的历史信息。

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有重视理论的学习,没有把更新观念和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尤其对历史课程认识不足,没有深入理解历史课程理论,对历史课程意识问题和历史课程结构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和研究,缺乏历史课程意识,缺乏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深层次理解,没有真正掌握历史课程结构和逻辑。

四、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解读和处理把握不准 首先对高中历史课程结构、体系把握不准。由《历史教学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非常笼统,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广大一线的教师突然从传统的历史课程结构一下子转为新的课程结构的教学,非常不适应,仍然留恋旧的历史课程结构,对新课程结构,在教学中不好把握。

其次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把握不准。新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编写上,非常宽泛、模糊,使教师难于把握。新教材内容多,材料的选择多,使教师在教材处理上出现问题,同时对教材内部衔接问题,关于教材的整合、处理上问题,关于新课程中部分内容的教学把握程度掌握不准,有些内容讲到什么程度适当,教师把握不好。

对策

一、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新课程的理念

首先关于教材使用的观念必须更新。完不成教学任务,还是观念问题。在教材的使用和处理上必须大胆,敢于取舍,正确取舍,正确整合。其次,在对待学生上,解放手脚,放手发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相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再次,高考越来越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能力立意更加明确,考查能力越来越多。

对策

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要求,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历史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真正确立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反映的是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是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依据。新课标呈现的许多思想、观念同我们以往的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难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的。长期以来,有一种轻大纲、重教材的倾向,导致教师大纲意识淡漠,甚至备课都不看大纲。新的课程标准比原来的大纲更系统、更全面,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在新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具体的阐述,因而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更强了。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本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等。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

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针对新的挑战、新的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既要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加强业务学习,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目前大多数教师只掌握了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没能很好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科研究方法和思维特点等,这显然是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需要的。所以,新课程下的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学习,自觉地主动地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对策

三、科学地解读教材,加强高中历史新教材内容的整合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内容的变化,如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等。关于教学内容多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有: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内容、材料以及重点取舍问题,每一个历史事件,不是从头讲到尾,而是注意内容的轻重,材料的取舍;注重问题的设计,看哪些是本课重点,围绕重点设计问题,把其它的历史问题纳入其中;可以通过预习,解决内容多的问题。

科学解读和处理教材,加强高中历史新教材内容的整合,教师要逐步改变教材是教学唯一依据的观念,而将其仅仅看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告别“教教材”的旧认识,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用教材教”的观念是将教材看作为教学的文本材料,视教材为工具。只有当教材所用的材料和表达的观念能为学生所接受,并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时,教材才有使用的价值。但是,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出发,使在有效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对策

四、注重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研究

注重集体备课活动,借助集体智慧来克服教学困难。加强集体教研、集体备课是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措施,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也充分体现合作精神。从实际出发,及时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教研机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校本教研的过程既是经验总结、规律探索、理论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学习、发展、提高的过程。校本教研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要尽量为学科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提供平台,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条件支持。

高中历史新课改心得 篇10

新课改在甘肃实施已过去一年了,反思在这一年中我们新课改的实践,感触颇多。既有它一扫过去课程的死板,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活力和张力,但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就此,我简单谈谈我对这次新课改的一些认识与困扰我的问题。

从教学目标看,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与以往有了明显的转变。一是改过去单纯关注知识传授的结果性目标的教学模式,突出彰显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要求通过高中阶段的教学,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客观认识自己和理解他人的情感素养,以及从容应对各种挑战的生存能力。让每一位高中学生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发展。从教学内容看,新课程对教材内容做了大幅度的调整,抛弃了历史课本惯用的通史式纵向编年体例,代之以专题模块式的横向比较体例(由三个必修、六个选修共九大模块组成)。从教学过程看,通过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如每堂课精心设计一些探究的问题,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这些变化对广大教师而言,应该说是喜忧参半,真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喜的是,课改后的教材避免了与初中课程的简单重复,灵活性增强,信息量扩大。忧的是,教学的难度明显加大,面临的问题紧迫棘手,具体表现在: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材体例和内容的这种调整,是建立在学生初中阶段打下的良好的学习基础之上的,换言之,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学习,形成的完整的通史知识体系之上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初中学生根本不可能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都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新课程更像是座空中花园,只想桃李芬芳,不知根扎何处!

2、教材内容跳跃性太大。以必修一政治史为例,九个专题从夏商周三代到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从古希腊罗马到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一本书,浓缩上下数千年,涵盖东西五大洲,如此大的起伏,如此广的跨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非常严峻的挑战!

3、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严重脱节。政治史与经济史、文化史相互割裂,脱离经济、文化讲政治,怎么讲?不提经济基础,怎么让学生理解某个阶段的上层建筑?不提当时的思想文化,怎么让学生理解某个阶段的政策制度?反之亦然。比如必修一专题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不讲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的迅速发展,政治上礼崩乐坏,思想上百家争鸣,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从何说起?

4、同一内容被“残酷肢解”。以评价秦始皇为例,为答此题,学生需过五关:首先要在必修一中找出他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然后在必修二找出他的经济制度,再在必修三上找出他的思想文化政策,最后还要在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找出相关的内容,也就是说学生必须要综合五本教材的内容,才能给秦始皇做出一个较完整的评价。

5、教材不熟。新教材补充许多旧教材中未涉及的知识。比如:必修一的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必修二的近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和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及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内容对教师来讲都是非常陌生的。

除此还有一些问题,比如课时紧张,课程资源(图书资料、网络资源)贫乏,部分学生跟不上新课程,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等等。

上一篇:友谊 作文400字 成长路上需要友谊下一篇:教学培训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