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愚公移山》有感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经典《愚公移山》有感(精选4篇)

读经典《愚公移山》有感 篇1

——读经典《愚公移山》有感

《读点经典》选文精当,每篇文章、每则故事都令人深思、给人启迪,其中《愚公移山》给我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愚公移山》是《列子·汤问》中收录的一篇富有教益、脍炙人口的经典寓言神话,讲的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愚公为了排除险阻打开通道,毅然率领子孙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故事。这则故事成功塑造了志向高远、信念执着、意志坚定,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愚公形象。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大”讲话中赋予了《愚公移山》生动丰富的内涵,将“挖山不止”的精神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成为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伟大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今天重温此故事,联想到红岩联线的科学发展实际,不由被其改天换地,矢志不渝的精神所打动,并从中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愚公移山精神,具有经久不衰的思想魅力,仍然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各项事业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支柱。

攻坚克难需立志

为打通与外界通道,解除塞迂之苦,造福子孙后代,九旬愚公明知困难重重,仍坚持立下“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远大志向。愚公坚信人力“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存高远,确实为一个有坚定信仰和志气的人。在他看来,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为自己的志向作出不懈的努力。明成祖朱棣曾说:“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建功。”古往今来,志气使中华民族始终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不断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奇迹。

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愚公移山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最难得的是他拥有常人所没有的志气。愚公移山的故事启示我们,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有雄心壮志,如果没有敢想敢干的精神,我们生活的现状、发展的条件、地区的面貌都将难以改变。红岩联线作为展示重庆形象的“窗口”和“爱国主义教育、党员干部教育、红色旅游、统一战线、党风廉政教育”五大基地,要充分发挥五大基地特别是红岩干部培训基地辐射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我们必须学习愚公“主动挖山”的精神,不为眼前困难所惑,不为道路艰辛所屈,以“古有愚公移山壮志豪情,今有红岩多元发展之志”的豪迈气概,向着建设“红色文化航母”的目标奋勇前进。

践志达业贵在恒

古人云:天下无难事,有志者成之;天下无易事,有恒者得之。为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夙愿,愚公全家及其相亲们“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由此足见移山的艰辛程度非同一般,没有超常的恒心和毅力是绝对不行的。当然,愚公并非不知其难,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愚公充分估量到移山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才发出一代又一代、世代无穷地挖山不止的誓言。也正是有了这种恒久不变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愚公和他的子孙们才有希望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不断改善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舍此,只会半途而废,甚至一无所获。

有志无恒,万事无成。愚公移山启示我们,没有长远的谋略和打算,没有锲而不舍、一以贯之的执着追求,理想就是幻想和空想。近年来,结合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五个重庆”建设,红岩联线提出了“创新体制提品质、研究开发‘三贴近’、红色旅游抓特色、量化管理增效益”的总体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切合联线实际,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认同,已成为全线干部职工的共同志向。立志不易,做成更难。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实现这一发展战略绝非一蹴而就之事,尤其是起步阶段会困难重重,但“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像愚公那样,有一颗“注定要吃苦、一定要创业”的永恒之心,坚持每天“挖山”不止,终会迎来事成、志达、愿遂的那一天。

志诚信笃获多助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愚公决心铲平两座大山,除去进出道上的阻碍,他的这一打算不仅得到家人的赞同,还赢得相亲的支持,就连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才到换牙的年龄,也蹦蹦跳跳地前去帮助他们。愚公的志向与行动统一而协调,反映了民众的心声,代表了民众的根本利益,不仅得到众人的支持与参与,还感动了天帝。天帝命令大力神夸蛾氏的两个儿子背走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此冀州的南面,汉水的南边,就没有高地阻隔了,提早实现了愚公的夙愿,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个故事结局启示我们,正义的事业能够产生坚定的信念和信心,能够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认定一个目标,是推进一项事业发展的起点。民心齐,泰山移。干事创业只要心诚志坚、群策群力、求真务实,就会得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支持与配合,从而创造出各种世间奇迹,使梦想成真。在推进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提出全面打造“红岩联线品牌”和建设“红岩干部培训基地”的过程中,种种困难也会像大山一样挡在我们前进的路上,要取得胜利,我们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沟通协调、埋头苦干、只争朝夕,用真诚、责任、智慧和汗水去化解矛盾、破解难题,团结带领全线职工艰苦奋斗,加快科学发展步伐,大力推进红岩干部培训基地向中国红岩干部学院的顺利实现。

咬定青山事竟成一个人运土移石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运土移石,子子孙孙永运土移石,直到山平路通。愚公年事已高,正如其妻所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但愚公移山之志已定,为达此目的,他首先“聚室而谋”,赢得“杂

然相许”后,硬是亲力亲为,率先垂范,“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始终坚持奋战在挖山第一线,并顶住智叟“汝之不惠”、“不能毁山之一毛”等冷嘲热讽,在移山转岳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愚公始终没有动摇,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天道酬勤”,愚公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终达目的。正应了蒲松龄的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

俗话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常立志者,多见异思迁,意志不坚定,目标经常变,难成大事。世间万事,知易行难。推动“红岩联线品牌”打造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经过全线上下50多年来的不懈探索和努力,蓝图已绘就,方向已明确。要实现“红岩文化管理集团”的宏伟目标,贵在脚踏实地,关键在落实。我们必须坚守愚公矢志不渝的情怀,本着“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思想,以锲而不舍的拼劲、持之以恒的韧劲、敢为人先的闯劲、造福于民的实劲去超越一个个看似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障碍,畅通科学发展之路,开启红岩品牌创新发展的新境界。

近日,重温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闭幕式上的讲话《愚公移山》,再一次被这篇文章的精辟见解所感染。

愚公移山是《列子·汤问》中讲的一个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流传了几千年,?愚公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奋发向上的炎黄子孙,我也不止一次地被愚公契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愚公移山的故事,突出地强调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但前进的道路上是有困难的,要充满信心,万众一心,去战胜困难,赢得胜利。认识这点,对我们做好平时的工作大有好处。移山一事,并非愚公一人的功绩。首先,?移山前的谋划:?“聚室而谋”?后,?立即得到?“杂然相许”,?并且?杂曰:?“投诸渤海之尾”。可见,?愚公开始只是考虑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好处,提出移山的设想,而集体智慧的结晶则解决了?“焉置土石”?的问题。其次,?移山中的成员:?从愚公家中能?“荷担者三夫”,?到邻人孀妻之遗男,都为移山不遗余力。正如愚公所言,是“吾与汝毕力平险”。而愚公已年近九十,充其量也只能是个?策划者和组织者?。再者,移山后的结果:?操蛇之神?“惧其不已”。其实是惧愚公没有穷尽的子子孙孙,而?“帝感其诚”,其实也是被愚公一行人的努力所感动,才命夸娥氏二子背走这两座山的。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愚公的可贵之处,更要领悟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我们在褒扬愚公精神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应两者并举,携手同进,共创美好未来。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经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起愚公的故事,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60年转瞬即逝。今天,我国经济形势和发展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时代还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

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待愚公,也许有人会这样想:

他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几口背上行李,翻过大山,走不多远,就可以到达洛阳、郑州、西安这些大城市。如果嫌城市喧闹,还可以定居在华北平原土地肥沃的村庄;

他为什么不找领导解决呢?两座大山,挡的肯定不只他一家的出路。所以,他可以找乡长汇报,还可以找县长汇报。如能争取到国家立项拨款,还可包下一段工程„„

也有人说,这样一来,愚公就不是“愚公”了,更不是受人尊敬、值得学习的榜样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当代仍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主动挖山”的精神。在我们的面前,还有很多的“山”。比如落后的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工作较艰苦的行业,都需要有人去“挖”。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主动做当代“愚公”:他们也知道大城市里经济待遇高,生活条件好,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基层,奔向西部,奔向艰苦的地方。因为他们明白,“搬家”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却改变不了艰苦地区的落后面貌。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许可以把挖山的重任交给领导,推给集体,留给后人。谁也不会要求一位“年且九十”的老人去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没有这样做,他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并在统一了家人思

想之后,马上付诸行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不断挖山”的精神。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搬石头,子子孙孙永远搬石头。在挖山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吃饭问题、穿衣问题、工具问题、伤病问题、有人说闲话的问题、做了惊天动地的好事却没有得到奖励的问题等等。可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愚公都没有动摇,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读经典,做善事”演讲有感 篇2

——“读经典,做善事”演讲比赛有感

王敬屯中学李小艳

12月13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局文件精神,响应市局号召,我校在语文教研组的组织下开展了全校师生“读经典,做善事”演讲比赛活动。

这次演讲是继上次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之后的又一次精神的洗礼。演讲比赛在轻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开始,每一位教师和同学都严肃认真地参与其中。他们激情澎湃,神采飞扬,吞吐自如,或谈自己读经典的经历,或谈自己或身边人的善行事迹„„

他们的演讲格调积极向上,语言自然流畅,赢得台下阵阵热烈的掌声。他们的演讲词我仍记忆犹新。

杨振勇老师说:“仅有善念是不够的,还要把善念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小事上去实行。善念是想出来的,只是一种念想;而善行是做出来的,是一种行动。没有被实行的善念犹如永不发芽的种子,将永远失去作为种子的意义。”多么贴切的比喻!它告诉我们:要把善念用善行去实践,真正把善念落实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来。

孙明东老师在演讲中说:“孔子曰:‘修之以身,其德乃真’身为人师,一定要修身立本。于是课堂上我少了几分严厉的目光,多了许多欢欣的笑容;课下少了几分默默无语,多了许多促膝长谈。”是啊,善是道德之源,善乃立世之本。心守大善,教师才会将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学生。

李见广老师在《品读经典,感悟人生》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至理名言让我经常反思,生活中的多少烦恼不是自己急功近利、患得患失导致的呢?但此时只要我们想想自己肩负的使命,想想课堂上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们能不专心吗?想想家长的期待,社会的关注,我们能不满怀信心吗?想想教师节我们收到的学生自己精心制作的一张张精美的贺卡,能不欣慰和幸福吗?读书,让我们忘却烦恼,让我们心胸开阔,让我们在教师这一职业上心甘情愿地奋斗一生。”多么深刻的见解!多么深刻的感受!

梁秀红老师在《关爱学生就是善》中说:“作为教师最根本的就是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就是善。”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一名普通的任课教师,她从内心去接受、关爱每一位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和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和问题。天冷了,她提醒学生添加衣服;衣服破了,亲自动手给他们缝;学生病了,她带他们到医院;学生情绪有变化,她就及时找他们谈心。她的勤奋和付出,赢得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家长的信赖。她用行动诠释了她的演讲——关爱学生就是善。

程明重老师在演讲中谈到:“泰戈尔有一句话‘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有什么回报。’作为教师我们就如深埋地下的树根,为祖国辛勤培育出栋梁之才却并不为人知。但我们仍然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地工作着,因为这就是我们做教师的本色!” 多么直白的话语!多么朴实的表白!是啊,有人把我们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辉煌的职业,但种种比方都没有

深埋地下的树根来的实在。因为我们就是这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地把全部的给养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我们的果实——学生!

„„

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震撼着我的心灵,一句句朴实的表白感染着我的情绪,因为一句句都代表着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一句句都是他们善念善行的具体表现。我为我校有这样一支向善、崇善、行善的队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深信:在今后的岁月中,他们会一如既往地把“读经典,做善事”落实在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因为他们已经把我们“辉县的教育精神——讲团结、顾大局、重实干、能奉献、善创新”牢牢地刻在了心中!

孙爱军主任在总结时说:“读书是一种品性,一种修养,一种操守。经典传播文化,文化陶冶思想,思想促成事业。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大家都能读善书,修善心,纳善言,行善事,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做对集体有益的事。”是啊,愿这次演讲如一股春风,吹散笼罩在我们头顶的阴霾;如一汪清泉,滋润我们向善、崇善、行善的心灵;更如一缕阳光,照亮我们向善、崇善、行善的前程!

“文化强国”读经典 篇3

河南省西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牛正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文化强国‛的任务,这一伟大号召,将把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读书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坚定性推进一个新的热潮、高潮、大潮。也就是‚文化强国‛要多读书、读好书,尤为重要的是读经典。古人云:‚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在漫长的历史演义、变迁、进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先贤、圣人、哲人创造了、积淀了、留下了灿烂、辉煌、历久弥新的文化、泽被后世的中华经典。经典,是浓缩的文化精品、是岁月长河中的精华、是民族的智慧、是人类的结晶、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具有恒久的真理性、科学性和生命力。经典,有文学、史学、诗歌、伦理、哲学、楹联、故事、小说、绘画等形式,它记录了、印证了、表达了、折射了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在经受千百年的考验之后,其沧桑的历史、智慧的光芒、思想的价值,跨越远隔的时空,是至真至纯的思想和情感,蕴含着丰厚的思想哲理和人文内涵,汇聚着人类最重要的理念、生存经验和生命智慧,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具有普及性与现代价值,是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的永久脊梁。从分量上看,经典以一当十。读点经典,在理想信念、修养品德、做官从政和为人处世方面,能够给我们以指导,提升我们的境界和层次。司马迁《报

照汗青‛,等等。河南省内乡县衙古迹几幅楹联,意蕴绵远,至今仍引人深思:‚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为了加强对官员的警示,有的甚至辅之以鬼神知、因果报、子孙福的劝诫。如‚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要一分非分钱,幽有鬼神,明有国法;做半点昧心事,近报自己,远报儿孙‛等。阅读经典、学习经典、内化经典、运用经典,可以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灵魂。特别是在眼下这个‚深刻变革、深刻变动、深刻调整、深刻变化‛的时代,读经典能帮组我们处理好个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群体、与自然、与历史、与国家、与财富等各种关系,使我们有涵养与情趣;能让我们的人生态度有所依归、理想更加坚定,更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感。当今,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和‚文化强国‛中读点经典,对于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能增强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又能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凝聚民族力量,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大有裨益的。

‚文化强国‛要读经典知民意。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在历代经典中充满着民为邦本的思想、理念。‚读典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从《诗经》、《楚辞》、《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左传》、《战国策》、《史记》及后来的

(鉴)‛,‚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凶‛;有以民为秤的标准,比如,谚云:‚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古人说:‚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从古代经典中,使我们明白了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为官以民为本,对共产党人来说,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的力量之源、生存之本、胜利之基。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深知党的宗旨是‚执政为民‛,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我们的官员是‚人民公仆‛,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当官就是为民,为民才能当好官。要求我们共产党人只有坚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以民为主‛的理念,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决策是否正确的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目的,才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体现了‚人民主体论‛的价值判断,体现了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才能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文化强国‛要读经典树官德。中国经典文化传统的主体和核心,在于道德修养理论,特别是为官从政者的‚官德‛修养尤为重要。老子说,爱民治国集中表现为‚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怎样才能实现爱民治国的‚四自‛理想状态和治国目标呢?老子认为,最重要的是治国理政者具有无为而治的政德。

无形、可以侵润万物‛,‚人以品为重,官以德立身‛,这种以义至上的道德观,将会鼓舞激励人们追求道德高尚,重视礼义廉耻,坚持人格尊严,从而,在政治上凸显‚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文明特色,从而在价值取向上明确了‚明辨义利、明理节欲‛的修养和在道德上明确了以义树德的尊严及标准;在社会上能形成中华民族‚崇德尚义‛、‚礼仪之邦‛的道德风尚。二是修己求仁。古人在看待做人者、当官者,把修己求仁这个道德范畴,既作为做人的标准,又作为从政的标准,特别是做官从政者,要求更应严于修己求仁。做官先做人、做人先树德,所以做官要修己求仁,求仁立德。《论语》载:‚颜回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就是指克制自己的私欲;‚复礼‛就是按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行为规范行事。通过这种强制性复礼活动,‚仁‛就会逐步内化为人的本质、转化为德。‚求仁‛要靠主体自身的努力,才可能求仁而获仁,如果没有这个努力,便不可能达到休养为道德的目的,这就是‚求仁由己‛,求仁者德。在这个问题上,孟子提出了‚反身而诚‛、‚存心‛、‚养性‛的修养方法。荀子提出了‚化性起伪‛,形成以礼教为主的修身方法。同时,古人还提出了‚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静,福生于清俭,命生于种畅‛,‚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不难看出,以‚修己求仁‛为中心的修养之道是内外统一、主客一致、以自律为主与自律他律并重的修身之道,是‚德‛以生存的内在因素。三是修齐治平。修齐治平,这是道德修养的

从政无德不足于建功‛,‚立身立业,必先养德‛,指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党政干部来说、德的核心是党性,德的要义是心纯,德的内涵是品正,德的表现是清廉。要常学习以明德,善修身以立德,保本色以养德,用好权以行德,勤为民以施德,严律己以守德,强监督以严德;做到‚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尊不移公仆心‛,‚居高官而纤尘不染,理万财而分文不贪‛。清清白白为官、实实在在办事、堂堂正正做人,始终做到宗旨永不忘、名节永不丢、品德永不褪、本色永不变,展示出‚修齐治平‛之品德。

‚文化强国‛要读经典重廉洁。中国廉政文化精大博深,内容广泛,引人注目,历代相传,为之生辉。老子在自律方面有‚不欲以静,天下自正‛;在‚圣人不积‛上,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在讲私欲是罪恶之源上,有‚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足,咎莫大于欲得‛;在推功揽过上,有‚能受国之垢,乃天下王‛;在为人勿贪上,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在施政勿乱上,有‚无为而治‛;在待民勿欺上,有‚圣人无常心,当以百姓之心为心‛。在对待清廉的品位上,庄子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桀士为夹‛;在廉洁的情怀上,庄子曰‚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之‛;在廉政形象上,庄子曰:‚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在内心素净上,庄子曰:‚清静无为,忘我无欲‛,‚至人无己,才能看到百姓的心,有廉心的人,才有大爱,照亮一方天地;有廉心的人,才能为民造福而无怨无悔;有廉心的人,才有人性的馨香。今日现实社会之纷繁、欲望之无穷,党员干部只有具备清廉的高尚品质,才能真正懂得乐不藏在自身和自心,美不源自自私和自大。古人云:‚公廉第一难。‛对于公职人员来说,廉可以促公,公可以补廉,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公廉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在古代社会绵延数千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朝历代的先贤们都非常崇尚和追求公正清廉的人格品质,《淮南子〃修养训》中就曾有这样的记述:‚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指出统治者只有做到公正无私,他的主张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一致赞同。宋人吕本中所著《官箴》说:‚当官之法,为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我们要以此为座右铭,做到以‚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夙夜在公,寝食不安‛的公仆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职一责;做一个不法之言不说、不义之财不取、不净之地不去、不正之友不交,心灵纯洁、两袖清风,无私奉献、品德高尚,行为端正、正派做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文化强国‛要读经典长气节。气节,即志气、节操。气节,是人的第二生命,是精神之骨和支柱,体现的是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人性上的坚定性、原则性、纪律性、纯洁性。中华民族自古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临时守节‛,‚时穷节乃见,1什么都可以缺,唯独一样东西不可少——气节。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特质‛。任何人,一旦没了气节,即使他身有再大的官职,在世人的心目中,也不是一个‚大写‛的人。古往今来,为了守住做人的气节,有的人可以把尚未戴热的‚乌纱帽‛抛而弃之,有的人甚至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也要呵护人格尊严。如古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于公元405年秋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不久,上司派了一名既粗俗又傲慢的官员前来视察。一向气正骨直的陶渊明感叹道:‚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的人折腰。‛他遂辞去只当了80多天的县令职务,又如东魏元景皓宁愿被杀头也不愿改元姓高,最终遭到高洋的杀害,用鲜血和生命为后人诠释了‚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深刻寓意。同时,在历史上王安石有‚矫世变俗之志‛,王贞仪有‚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岳飞有‚壮志饥餐胡虏肉‛,魏源有‚师夷长技以制夷‛,周恩来有‚面壁十年图破壁‛,毛泽东有‚不到长城非好汉‛,都表达出非凡的志气。气节是一种品质、一种追求、一种气魄、一种境界,它是一个人的情绪、精神、心理、气度、志向、人格的综合反映。气节,是横马立刀的胆识,是壮怀激烈的抱负,是仰天长啸的豪气,是力挽狂澜的魄力。气节,具有君子之胸,哲人之怀,平和之态,愚公之志。经典里倡导的人生气节,应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今天仍应得到弘扬,其主要表现应在于心系天下,志在为国,为民谋利。然而,在如今某些领导干部身上,却很少看到革命先辈

3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新的重要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方面取得新的重要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诗人李白说:‚忽魂悸以魄动。‛亚里士多德认为:‚肉体只是质料,灵魂才是实体。‛灵魂是生命的绿洲,失去它,思想的旷野只能是一片杂芜,行动的驼队永远也不能走到理想目的地。从读经典中所知,在历史上、史书上,中华民族之魂其本质,就是爱国主义。读经典,有助于铸造爱国之魂。春秋时期孔子的保卫‚父母之国‛,强调的‚君君、臣臣,君子之仕行其义‛的思想。孟子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爱国思想隐约包含其间。战国末期,出现了楚国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诗歌《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穿越时空,至今感召后人!《汉书》的《苏武传》对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作了极其生动的描绘:‚幽武臵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臵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汉代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明朝戚继光的‚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清朝林则徐

5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献身;从中折射出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情怀,彰显了爱国主义的高尚品格,绽放出了献身于祖国的鲜血之花,这就是忧国之情、爱国之心、献身之行派生的大气、豪情、雄心、赤胆。试看,在经典国魂之精神的支配下,钱学森、朱光亚等许多科学家毫不犹豫地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历经周折回国报效自己的祖国;在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数十万人民解放军将士用热血和青春修建了被称为‚天路‛的青藏公路,4000多人为此长眠雪域高原;今天成千上万个爱国者,脚踏祖国的大地,背负民族的重任,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为祖国作出无怨无悔的奉献,特别是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举国上下同心协力,海内外炎黄子孙和衷共计,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赞誉。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尚,使中华民族虽历尽沧桑和劫波,始终充满生机活力。正因为如此,在祖国大地上,才有摇篮里婴儿甜蜜的酣睡、校园中琅琅的读书声、田野间五谷丰登的飘香、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繁荣、、、、、、,所以,当《歌唱祖国》的幼嫩童音声响起时,多少中国人热泪盈眶,心潮澎湃、、、、、、,没有爱国主义焕发出的强大力量,就没有中华民族和中国今天取得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中华经典,包含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

读经典 颂美德 篇4

颂美德

12级会计三班

焦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建构一个全民族认同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建构这个道德体系,除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的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世界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以外,还必须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光辉历史,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任何人也无法否定,我们的中华美德只能是也必然是过去几千年传统美德的继续。然而,究竟应当怎样去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建构我们所迫切需要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呢?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用传统美德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用正确的思想武装我们,全面提高我们的素质,努力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明确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我们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其次,传统美德教育,要“身正为范”。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学校每一位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对自身而言,其言行首先要具有传统美德修养,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他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在思想上和实践上进行“修行”,深刻体会传统美德的内涵,这对确立新的德育观念,培养人文精神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要多多的了解中华民族大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得到,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

中国已有悠久的传统美德,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德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

“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俭节约,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

初次接触《弟子规》,认为和儿时背的《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听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所谓“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过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又有几人能知晓呢?父亲早年读过几年私塾,对我们的教育是严而宽,用餐时长辈不上桌,晚辈绝不可以动筷子,“长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长辈先尝。所以,在我们的人生理念中,长辈就是太阳,我们是星星,永远围绕着太阳转。父亲老家在农村,生活非常贫困,爷爷奶奶生病时,母亲把家中所有的积蓄和每月工资,全部拿出来给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债过日子。父母从没有刻意要求我们姐弟孝顺他们,而我们如今对父母都很孝顺,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早年虽然读过《三字经》、《道德经》,但读而不知其意,听了幸福人生讲座以后,才恍然大悟,《弟子规》是十善的细化,是孔孟之学和大乘佛法的契合点。儒家讲的“仁”与佛家讲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来检验约束自己的言行,然而五戒十善比较概括,具体运用到生活中有点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恶却不能觉察,时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话说出口不是很柔和,“怡无色,柔无声”没有做到,和同事讨论问题,意见不统一,语调会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八度,“言语忍,忿自泯”没有落实,学习《弟子规》后才发觉自己的缺点竟然有这么多。除了前面的两条,自认为还算及格外,其余每一条都有很多的不足,试想,如果时光倒退200年,当我们面对无邪而知礼的孩童,该是怎样的汗颜。和古人相比,我们的品行已经落后的太远太远了,今天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感到非常幸运,很感恩这本书。要报恩,唯有认真学习《弟子规》并学以致用,用《弟子规》来规范言行,指导生活和学习,培养自己孝亲尊师、温和谦逊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谦卑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来对待一切人、事、物,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行修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以众生之苦为己苦,帮助更多有缘人。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

雷锋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枯,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所以,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时时刻刻体现美德,一群大雁结伴飞行,它们为什么可以飞得更远呢?我们有了团队,在团队的努力下,我们为什么就能实现更高的目标呢?这些只能说明集体是个人战胜困难,获得胜利的力量源泉,是获得友谊的桥梁和纽带,是我们施展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荀子说过:“人无礼则补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千百年来,礼仪之风传承至今,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美德是礼仪中必不可少的礼仪,所以,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的习惯。寒假的一天,天气非常寒冷,鹅毛大雪从天上洒落下来。几分钟后,胡同里、屋顶上、电线杆上——都积了一层厚厚的雪。几天下来,雪越下越大,积雪也越来越厚,最深的地方大约有5多厘米呢!路面上堆积的雪已经成了冰,给行路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一不小心就会摔跤。正在这时,有几位居民穿着雨衣,戴着手套,拿着铁铲到胡同里铲雪。他们把铲子扎进厚厚的雪里,再往上一提,把雪扔到马路边。不一会儿,马路被铲出了一条通道,使行人更方便了。大家都纷纷感谢他们,可他们却说:“没什么,这是应该的。”许多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也纷纷加入到他们中去,在马路边的小孩们都在为大家加油,好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人心齐,泰山移。大家努力干哪!”大人们个个满头大汗,但却越干越有劲,没多久就把雪铲除了。马路又恢复了正常通行。可是,由于雪没有停止,不一会儿,马路又冻上了。大家不顾一切,只要雪冻上路,就把雪铲除。小孩们也伸出了手,把路上的雪做成雪球,和小伙伴们玩打雪仗,堆雪人。这样不但给铲雪工作出了一份力,使铲雪工作能更快完成,而且自己也玩得很开心。这几天里,大家都轮流出工铲雪,道路总是非常通畅。没过几天,雪停了。在明媚的阳光的照射下,雪慢慢融化了。

上一篇:公路管理局党风廉政建设自查自纠情况汇报下一篇: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活动策划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