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全球视野下的台湾问题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世纪全球视野下的台湾问题(精选8篇)

新世纪全球视野下的台湾问题 篇1

—我国政党外交的推进与演变

台湾问题或者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至今所衍生的一系列主权或领土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这一方针,有以下基本点:

(一)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也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

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一国两府”,反对一切可能导致“台湾独立”的企图和行径。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都主张只有一个中国,都拥护国家的统一,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是确定的、不能改变的,不存在什么“自决”的问题。

(二)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这种考虑,主要是基于照顾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这将是统一后的中国国家体制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创造。

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诸如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华侨和外国人投资等,一律受法律保护。

(三)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党、政、军、经、财等事宜都自行管理;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军队,大陆不派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台湾各界的代表人士还可以出任国家政权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全国事务的管理。

(四)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两岸都是中国人,如果因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分裂,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对两岸的同胞都是极其不幸的。和平统一,有利于全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台湾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全中国的振兴和富强。

为结束敌对状态,实现和平统一,两岸应尽早接触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包括谈判的方式,参加的党派、团体和各界代表人士,以及台湾方面关心的其他一切问题。只要两岸坐下来谈,总能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这一方针,有以下基本点:

(一)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也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

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一国两府”,反对一切可能导致“台湾独立”的企图和行径。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都主张只有一个中国,都拥护国家的统一,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是确定的、不能改变的,不存在什么“自决”的问题。

(二)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这种考虑,主要是基于照顾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这将是统一后的中国国家体制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创造。

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诸如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华侨和外国人投资等,一律受法律保护。

(三)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党、政、军、经、财等事宜都自行管理;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军队,大陆不派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台湾各界的代表人士还可以出任国家政权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全国事务的管理。

(四)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两岸都是中国人,如果因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分裂,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对两岸的同胞都是极其不幸的。和平统一,有利于全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台湾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全中国的振兴和富强。

为结束敌对状态,实现和平统一,两岸应尽早接触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包括谈判的方式,参加的党派、团体和各界代表人士,以及台湾方面关心的其他一切问题。只要两岸坐下来谈,总能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

时光荏苒,风云变幻,新中国外交胜利地渡过了六十个春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六十年来,受国际关系格局以及与主要大国关系的影响,中国外交在战略上经历了一个调整、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呈现出每十年一个大调整的基本态势。

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总体缓和、总体和平。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于近代以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紧张、局部动荡、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中国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特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秉承外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宗旨,努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新世纪全球视野下的台湾问题 篇2

我们认为, 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一方面, 全球化确实对民族国家传统思维和行为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但在总体上, 这个世界依然是由以疆域为依据划分的民族国家组成, 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存在的利益差异和界限并没有因全球化而消失, 民族国家的观念和意识依然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因此爱国主义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另一方面, 在全球化时代, 民族国家要想获得发展, 必需参与双赢性或共赢性的国际合作。

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对于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人民、自己的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深厚感情, 并由此形成的对祖国忠诚、热爱的坚定信念。

新中国成立之后, 爱国主义思想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实现了新的升华,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 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可见,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其重心转移到利用国际国内有利环境, 推进改革,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

当前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 中国加入WTO, 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挑战, 因为全球化是以西方制定游戏规则为基础的, 他们把自己特殊的文化价值理念、政治制度、经济形式看作是普遍的价值在世界推广,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我国一些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念。而当前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统一的, 所以在全球化语境下, 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要生存和发展, 就决不能放弃爱国主义,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 我们“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 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可见, 在全球化背景下, 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也不可忽略必要的世界公民意识的培养。要让年轻的公民们知道, 如果我们不懂得履行对整个世界的责任, 我们也就会失去世界对我们的理解与支持, 最终会影响国家的根本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 没有必要的世界公民的教育, 单纯的爱国主义教育, 就有可能是狭隘的、肤浅的, 甚至是扭曲变形的。

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新人,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 是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的重要群体。在全球化背景下, 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 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重视不够, 导向不力。在全球化条件下, 市场经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利益, 而忽视了价值理念的培养, 认识不到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模糊和困惑, 有些人认为现在的社会还谈什么爱国主义, 我爱国, 谁爱我?在一份有关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中, 对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方面, 有6.9%和4.1%的大学生表示不太赞成和不赞成“爱祖国是没有任何条件的”的说法。

(2) 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和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特征, 没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模式创新, 而是套用陈旧的教育方法。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 他们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对问题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 所以他们已经对陈旧的、古板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失去兴趣。

(3) 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 历史教育和成就教育较多, 忧患意识的教育较少, 而健康的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 它能激发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增强人们谋求国家民主富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当代大学生生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 他们在家是“小太阳”, 过着衣食无忧的舒适生活, 在学校是“天之骄子”, 享受着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他们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多是历史教育和成就教育, 而忧患意识的教育却寥寥无几。

(4) 在针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单方面强调爱国主义教育, 忽视世界公民意识教育的问题。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有些教师简单地把中国的和西方的对立起来, 灌输中国的就是好的, 西方的就是腐朽的。宣扬中国利益至上, 甚至妖魔化某些国家和人民, 通过虚构敌人来强化学生们的国家认同和危机感。

在全球化背景下, 针对当前我国的大学生群体思想认识的特点和现实要求, 我们必须找出切实有力的措施,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 爱国主义教育应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一些爱国主义教育推行较好的国家, 都特别注重民族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 在民族、国家的概念受到冲击时, 为了保护我们民族的利益, 国家的安全, 我们更应加强民族精神的培养。民族精神的培养主要包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的培养。

(2) 爱国主义教育要突出时代特征, 强化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教育。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在目的上是叠合的, 在发展过程中是互动的。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这是当今中国爱国主义的政治特征。

(3) 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 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具有较强的理解力和思考力, 所以对大学生不能只进行一般的道理说教, 而应从更深层次上进行引导, 把一些简单的、自发的、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转化成一种长期的、稳定的、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操。

(4) 补充世界公民意识教育, 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

总结来说, 我们认为, 在全球化背景下,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方面, 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导地位,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意识, 明确地了解中国核心利益之所在,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另一方面, 也要警惕片面强调爱国主义可能带来的盲目自大、固步自封甚至仇外排外的非理性爱国情绪。只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世界公民意识教育结合起来, 才能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理性爱国的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

[2]《邓小平文选》第2卷.

全球视野下的灾害预防 篇3

当然,全球气候温度升高导致的急剧天气变化,是灾害性损失产生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我们的准备措施不充分而造成的损失,也是情况更加恶化的重要因素。

如今,为了满足不断扩张的人口需求,大量的投资进入了关键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拓展以及城市发展领域,预计在2050年,这些领域的投资额将会达到90亿美元。但是,这样大规模的投资却没有充分考虑到灾难风险。正是由于没有综合考虑对这些新兴经济领域的资产保护措施,因而在未来几十年中,灾害造成的损失将会急剧增长。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气候变化的预测应该能够促使政治家和商业领导者们重新调整他们的灾害风险预期。我们的决策者必须意识到:世界上没有单纯的自然灾害,只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工作场所、房屋、道路、学校、医院,以及各种公共设施产生的灾难性影响。

2004年,印度洋海啸摧毁了11个国家的海岸地区,造成了15万人死亡,50万人受伤,最终导致了1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自此次海啸之后,168个国家达成《兵库行动框架》(HFA) 的一致意见。这一框架制定了一个十年的综合减灾计划。

在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卡特里娜飓风再次凸显出这一计划的重要性,并创造了全世界受保险保护的经济损失的年度新纪录。而这一纪录在2011年由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地震与海啸灾难再度被刷新。

到目前为止,《兵库行动框架》的实施产生了较为复杂的结果。尽管提前预警系统等改善措施减少了灾难中的死亡率,但是,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仍在持续飙升。究其原因,在于太多的投资者不顾基本的常识,在土地利用和基础建设当中更倾向于追逐短期利益。

对一些环境与生态条件脆弱地区的持续开发,尤其是对海岸地带的开发,极大地增加了经济资产暴露在灾害当中的风险。例如,全球每年暴露在热带气旋风险之下的GDP比例,由20世纪70年代的3.6%增长到21世纪前十年的4.3%。

另一方面,洪涝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风险也在逐渐增长,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首当其冲。

以美国为例,2010年的普查数据显示,39%的人口居住在海岸城镇。处于海滨地带的房屋数已达到4900万间,而且,这些地区日均有1355个建筑项目通过审批。这样的聚居模式极大地加重了去年桑迪飓风造成破坏的程度,桑迪也因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造成第二大经济损失的飓风。

当然,如今并不全然是坏消息。

挪威正在积极建立以提高洪涝与风暴潮防护水平为目标的标准,并且在过去的四年里已经通过立法形式,发布了一套新增的建筑分类体系。其中要求医院这类关键性的基础设施必须达到能抵抗一千年一遇洪灾的水平(即指某一年内发生概率为0.1%的洪水等级)。而居民房屋也要求必须能够达到抵抗两百年一遇的洪灾的水平。

与此相类似的是,新西兰在2010年与2011年坎特伯雷地震之后,提出了《基督城城市发展策略》。这一策略的目标,着眼于实现城市效率、宜居程度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最大化。在这一策略中,最适宜发展地区的选定主要考虑交通、城市规划以及房屋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以应对地震、洪涝以及岩崩等自然灾害。

鉴于减少不必要风险的措施可以大大地节省资金,并最大程度地降低不可避免的损失,挪威、新西兰等国所采取的这种规范性解决措施有着极大的经济意义。

在这样的考量之下,即将于2015年实施的第二次《兵库行动框架》,将会强调建筑方式的改善以及土地利用的透明化与决策过程的明晰化。同时,也将重视私营部门的作用——这样做,是考虑到在多数经济体中,私营部门的投资占据了整体投资额的70%至85%。

以上种种措施所带来的结果是——为人类提供更加安全的居住条件。与此同时,也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生存哲学视野下的女性问题 篇4

生存哲学视野下的女性问题

把女性的生存作为人类生存的一个领域来开掘,说明生存哲学的`前提是男女两性的生存同属于人的生存,论证了女性的生存是自然生存、精神生存与社会生存的有机统一,指出了在生存哲学视野中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的错误是异曲同工的.

作 者:吴宁 吴树新 Wu Ning Wu Shuxin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武汉,430074刊 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1“”(4)分类号:C91关键词:生存哲学 女性 女性生存

新世纪全球视野下的台湾问题 篇5

2013-02-28 18:08 来源:

三、进一步加强对简易程序的规制

简易程序的适用是公正与效率博弈的结果,是对二种价值的协调与权衡。简易程序本身可能更偏重诉讼效率的追求,但不能以牺牲公正为代价。新刑事诉讼法在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的同时,也注意加强了对简易程序适用的规制:

首先,限制简易程序适用的情形。新刑事诉讼法在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之外,对在该范围内但具有特殊情形的案件,进行限制适用,以保障最低限度的审判公正。新刑诉法第209条规定“有以下情形的,不适用简易程序:(1)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2)有重大社会影响的;(3)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被告人不认罪或者对适用简易程序有异议的;(4)其他不宜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这也是公诉部门在审查起诉及向人民法院移送起诉案件所需要注意的不能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范围。首先,第一条所列的几类人属于部分刑事责任能力人,有的在生理上有缺陷,有的在精神上有障碍,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但应当充分保障他们的诉讼权利。新刑诉法第3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上述人员,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同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这一规定也是为了充分保障部分刑事责任能力人的诉讼权利。第二条所称“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一般是指社会影响大、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案件。尽管有些案件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或结果也许并不严重,但如果社会关注度高,也应当适用普通程序办理,以扩大案件审理的社会影响,回应关注,争取案件的处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三条所称的“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被告人不认罪或者对适用简易程序有异议的”,因为共同犯罪案件案情往往比较复杂,证据相互关联,哪怕一个被告人不承认犯罪事实或者不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就可能对全案审查产生影响,因此,全案就不能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其次,确认相应救济或纠错程序。对于不具备简易程序适用条件的案件,应当及时作出变更处理。新《刑事诉讼法》第215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应当按照本章第一节或者第二节的规定重新审理。”即将案件由简易程序恢复为普通程序,进行重新审理。

四、明确公诉人应当出庭

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175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不派员出席法庭”。但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却要求“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对于刑事诉讼法的这一要求,应当如何理解。首先,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庭支持公诉是履行其追诉职责的重要内容。新《刑事诉讼法》第184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其次,如果在庭审中出现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具有自首、立功等从轻减轻情节,或者对某些指控事实持有异议,或者对案件定性或量刑提出辩解,或者发现不宜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情况,需要决定是否转换程序,此时可能需要庭审法官与公诉人商量或征求意见,但因公诉人不出庭而导致此类情况难以处理,不利于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后,检察院派员出庭是履行审判监督职能的需要。我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对审判活动是否依法进行实行法律监督。新《刑事诉讼法》第203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如果简易程序中人民检察院不派员出庭,则根本无从发现审判中是否存在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况,更不可能提出纠正意见。

但是应当明确,尽管法律要求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但并不意味着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在讯问被告人、出示证据、法庭辩论等方面,完全等同于普通程序。简易程序之所以名为“简易”,当然应当有别于普通程序,新刑诉法第213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不受本章

第一节关于送达期限、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鉴定人、出示证据、法庭辩论程序规定的限制。但在判决宣告前应当听取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意见。”但在出庭公诉实践中,到底如何具体简化和运作,需要有关部门在贯彻实施刑事诉讼法的过程中加以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新世纪全球视野下的台湾问题 篇6

————《有效上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上课问题与对策》

鸡场乡白泥塘小学

张玲

第一课时

第一单元“ 师生共学”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理念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课堂教学发生了真实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角色转换意识得到充分体现

二、新课程三维目标意识得到初步体现

三、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初步得到体现

四、问题意识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五、情境意识普遍得到广泛体现

六、新课程评价意识得到真实体现

七、小组合作教学意识得到局部体现 第一行节动新理念 1.问题呈现师生化 2.对话系统和谐化 3.情境刺激多样化 4.指导科学规范化: 5.训练目标主体化 6.评价全面真实 第二节行动新原则 1.“师生共学”原则

2“抓住耗子是好猫”原则 3全员参与原则 4“工具创新“原则 5“人人成功“原则

第二课时

第三节

行动新任务

在”知识建构型”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明确以下六个任务: 1.问题提出 2.问题对话 3.问题刺激

语言刺激问题、媒体刺激问题、演示刺激问题、情刺激问题景、情感刺激问题。4.问题指导 5.问题训练 6.问题评价

第四节

行动新模式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模式解读 1.问题发现。

主要通过师生共备来发现文本问题。2.问题生成。

主要通过师生共学的课堂教学来体现,针对发现问题进行深度学习、对话、思考、评价后生成新问题。3.问题解决。

主要通过师生共学的课堂教学来体现,针对问题生成课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度学习、训练、评价,使文本课程的深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基于知识传递教学建立的模式分级系统

教学过程体现逐步六要素:问题+对话+刺激+指导+训练+评价(问题解决课),并逐步走向自主合作探究模式。

第三课时

第二单元 “主课型”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

第一节“嵌入问题训练课”行动策略 1.结构化预习行动策略。2.研发“问题训练单”策略。3.教学环节创新策略。4.时间优化策略。5.角色转型策略。

6.“扶他上路”策略策略。

第二节“问题导学训练课”行动策略 1结构化预习行动策略。2提前尝试完成作业策略。3教案创新行动策略。

4研发“问题训练单”策略。5时间优化策略。6角色转型策略。7“扶他上路”策略。

第三节 “问题综合解决课”行动策略

1高质量结构化预习行动策略。2导读单开发行动策略。3提前尝试完成作业策略。4备课创新行动策略。

5研发“问题生成单”策略。6研发“问题训练单”策略。7时间优化策略。8.角色转型策略。9合作分享策略。

10时间效益最大化策略。11问题质量优化策略。

第四课时

第四节“问题展示解决课”行动策略

第一种创建方式:从知识传递(讲授式)的课堂教学向“问题展示解决课”转型。第二种创建方式;从“嵌入问题训练”课堂教学向“问题导学训练课”转型。第三种创建方式:从“问题导学训练”有效课堂教学向“问题展示解决课”转型。第四种创建方式:从“问题综合解决课”有效课堂教学向“问题展示解决课”转型。

问题展示解决课行动策略: 1.高质量结构化预习行动策略。2“.问题导读单”开行动发策略。3.提前完成作业策略。4.备课创新行动策略。

5.研发“问题展示单”策略。6.研发“问题训练单”策略。7.时间优化策略。8.角色转型策略。9.合作分享策略。

10.时间效益最优化策略。

第五节 “自主合作探究课”行动策略

一、创建方式:

第一种:从知识传递(讲授式)的课堂教学向“自主合作探究课”转型。第二种;从嵌入问题训练课堂教学向“自主合作探究课”转型。

第三种:从“问题导学训练”有效课堂教学向“自主合作探究课”转型。第四种:从“问题综合解决课”有效课堂教学向“自主合作探究课”转型。第五种:从“问题展示解决课”有效课堂教学向“自主合作探究课”转型。

二、自主合作探究课行动策略 1.结构化高效预习行动策略。2.优质完成作业策略。

3.学生研发“问题生成单”策略。4.学生研发“问题训练单”策略。5.备课创新行动策略。6.追求时间效益策略。7.角色调换新策略。8.分享荣誉策略。

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企业精神 篇7

民族性与竞争性共存

经济的较量实质上是企业精神的较量和民族精神的较量。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的高度浓缩, 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企业的个性化, 其核心是“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这既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也是企业精神的第一要义, 更是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实践证明, 没有民族精神就没有企业自身的文化基因, 更难以在全球化竞争中安身立命、持续发展。同时, 没有民族性、自主性, 也就没有竞争性。只有弘扬自强不息、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才能为企业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因此, 作为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族文化的中国企业, 既不能妄自尊大, 更不能妄自菲薄。只有坚持民族性与竞争性共存, 弘扬“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同时积极汲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既打造经济、科技、人才的硬实力, 更要打造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软实力, 才能与世界文明同步, 在全球化竞争、合作、发展中, 使企业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传承性与融合性共聚

企业精神并不是一时的冲动, 而是反映了企业的共同理想和目标, 是企业先进文化的积淀与扬弃;企业精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在企业适应内外环境中传承与发展。我国企业上世纪形成的“孟泰精神”、“大庆精神”, 无不体现出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 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要持续坚持这些精神, 必须融合新时代的新元素, 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世界一些百年企业之所以至今仍基业长青, 企业精神的传承是基础, 融合新思想是关键。特别是在不断变革的时代, 企业发展离不开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必然会催生出更为卓越的企业精神, 这是文化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企业精神既要汲取一切优良传统精华, 又要融合国内外一切优秀企业文化, 才能脚踏实地, 凝聚共识, 激发动力, 引领企业的前进方向。正是基于创国际化企业、创世界级品牌的全球眼光, 海尔精神才由过去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改为现在的“创造资源、美誉全球”。从这个意义上说, 全球化视野中的企业精神, 就是传承文明、适应变革、与时俱进的“融合精神”, 既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不失自我, 又汲取世界优秀文化精华, 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才能强有力地推动社会和人类的全面进步。

创新性与开放性共进

全球视野下的反家暴立法 篇8

国际层面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倡议和主办的国际性妇女活动“妇女十年”的影响下,人们首先聚焦的是针对妇女人群的暴力问题。而目前,妇女、儿童、老人仍然是各国反家暴法中的重点保护对象。

1979年,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中,第一次以国际公约的形式明确了,保障妇女在家庭关系、工作、教育等领域享受平等地位的权利。该条约要求,缔约国必须采取法律措施禁止妇女权利受侵害。

1996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人权委员会通过《家庭暴力示范立法框架》,概述了家庭暴力全面立法的重要元素,进一步为家庭暴力立法提供了指导。《立法框架》认为应当“建立专门的法律来禁止在家庭和其他人际关系中对妇女施加暴力,保护此类暴力中的受害者,并阻止暴力的进一步发展”。

截至目前,有120多个国家制定颁布反家庭暴力的相关法律,其中有80多个国家对家庭暴力进行专门立法,或者以反家暴法命名法规。

其中,除美国、南非、秘鲁、马来西亚等少数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成为防治家庭暴力立法的先行者外,其余国家都是在近10年内完成了立法或立法草案。在亚洲,除西亚一些国家外,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和北亚地区的国家大都设有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

据了解,美国的一些院校的法学院设立“法律诊所”,免费代理贫困妇女儿童进行上诉,许多反家庭暴力组织也可帮助受虐妇女,妇女面对家庭暴力还可到法院申请“民事保护令”。

英国政府设立了“家庭暴力注册簿”,将虐待妻子的人统统记录在案,以帮助警方掌握其家庭暴力犯罪的情况,并帮助新结识的伴侣知晓对方过去的劣迹。

挪威通过一系列法律改革确立了对家庭暴力的无条件司法干预原则,即便受暴妇女撤销了先前的指控,警察和公诉机关也可以向施暴者提起诉讼。

上一篇:学生的价值作文下一篇:外二科护士实习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