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荐8篇)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义
在现代经济中,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分工与专业化逐渐深化,国际分工不仅仅是产品间的分工,而是产品内的分工,已深入到产品内部不同工序、区段、环节和流程的分工。如美国最为成熟的商用直升机的生产,只有顶部和尾部的螺旋桨是在美国生产,而其它部分基本上都是在国外生产,顶盖和尾部在西班牙,机身在日本,起落架在巴西,机头在台湾,机尾在中国井冈山生产。同时,在现代经济中,商品利润增值的空间日益向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服务环节转移。上世纪三十年代费希尔和克拉克提出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划分是基于物质生产中加工对象的差异性。如果从商品的形成过程看,可以得出一个横向产业的发展模式,那就是研发产业、制造产业和营销产业。商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和利润增值空间日益向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服务环节转移,世界市场的竞争手段也由传统的价格竞争日益转向以金融、技术、运输、通讯、信息等服务构成的非价格竞争。因此,在现代这样一个分工经济中,经济效率不但取决于生产活动本身的生产率状况,更取决于不同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的效率,正如谢尔普说的:农业、制造业是“砖块”,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起来的“灰泥”。从这个意义上,服务业是一个促进其他经济部门增
长的过程产业,是经济的黏合剂,如物流业、研发设计业、会展等。
再一方面,现代服务业是一项激励财富创造的制度产业,如金融服务。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普遍没钱。之所以没钱并非完全没有什么“东西”,而是由于那时市场化水平极低,金融业不发达,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变钱”。张三可以有“东西”,可以有一双手,也有很多时间,但没有钱。1978年以后市场化改革,使几乎所有的“东西”可以在市场上“交易”,包括农产品、制造品、劳动力、房产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资本化”时期,企业资产、土地、劳动者未来收入流都可以产权化、证券化,所以中国的“钱”,1980年占GDP的22%,到2007年是GDP的1.52倍,即1980年,相对于一块GDP的产业,只有0.22元钱的流通,2007年,每一块GDP的产出,有1.52元钱在流通。美国2007年1美元GDP,有9.8美元(近十倍)证券、现金在流通。再比如2007年住房按揭贷款余额2.2万亿元,想象一下中国这几年若没有按揭贷款这样一种金融产品,中国的房地产业发展将会如何。又如据美国商务部发布,二战以来世界上75%的重大信息技术发明,包括苹果、硅谷等,都是因为有了风险投资基金。所以现代服务业是一项激励人们创造财富的制度产业。
二、发展服务业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中国服务业总量不足,结构落后,功能弱化,出现了全球经济服务化与中国的悖论。主要原因是统计口径、服务的内部化和国际代工的工业发展模式。为了顺应经济形态演进的客观进程,推动服务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中央提出了形成服务经济结构的战略构想。去年2月,国务院根据“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服务业发展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制定了国务院7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就业容量显著增加,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总体发展水平基本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在转型期中国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四组经济关系必须重视。
第一,正确处理推进工业化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性变动时期,属于工业化的中期,服务业化的初期。推进工业化仍是“十一五”乃至“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但在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我们必须提出,同步推进工业化和服务业化,并以服务业化来加快工业化。这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在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改善资源环境状况的基础上,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二,正确处理深度市场化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中国现代服务业领域蕴藏着可观的潜在能量,问题是这些潜在能量至今仍被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国有垄断体制所束缚、所压制,其中相当一部分至今仍被当作“官办事业”而不是作为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要深度拓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按照深度市场化的要求,着力啃四个“硬骨头”:第一个“硬骨头”是“垄断性”:把服务业从垄断性行业和领域中解放出来。第二个“硬骨头”是“事业性”:把服务业从官办社会事业领域中剥离出来。社会事业领域包括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等。虽然在统计上被纳入第三产业范畴,但并没有完全按照服务业的理念和模式来运作,不少单位是作为官办事业单位来运作的。这里有一个理念转变与模式创新的问题,要按公共性、准公共性、营利性进行分类改革。具体来说,要将社会事业领域中“营利性”的部分划出来,推进这些行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如文化产业的发展,2007年美国电影海外票房收入268亿美元,而中国2007年海外电影票房收入仅2.25亿美元。至于公益
性部分,政府应该提供上述各领域的“公共服务包”,但提供不等于直接举办,也可以采取“政府采购”的方法从服务业市场上获得,提供给消费者。第三个“硬骨头”是“意识形态性”:把不带强烈意识形态的服务业谨慎剥离出来。第四个“硬骨头”是“行政管理性”:把服务业从政府现在的一部分扭曲的行政管理活动中剥离出来。政府担负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但是,由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普遍存在着政府职能的“越位”和“错位”现象。比如当前普遍存在的地方政府代替企业招商引资等行为,实际上是政府替代了中介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功能。深度市场化还包括产业化程度低。如奥运会27万人近两个月的餐饮服务由美国爱玛客服务公司提供。
第三,正确处理推进城市化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服务业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真正意义的城市化。尤其在我国的现阶段,惟有在城市化方式下生存与发展的居民和厂商,才有可能较多地购买服务,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工业化超前于城市化,也就是说,工业化没有带来相适应的城市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又没有与农民自由迁徙、土地自由交易等城市化的基本条件相联系,因此,出现了虚假的城市化、贫穷的城市化现象。在中国的市场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深入发展,要求所有生产要素高度流动的今天,这种非市场导向的土地制度正在制度性地阻碍对繁荣的分享,使城市化走上岐路,使内需难以提升。这个意义上的城市化并不会对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推动。由此可见,推进城市化的制度创新,不仅对于城市化本身,而且对于服务业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只有城镇化,才能做到土地集约,才能保证中国18亿亩耕田的红线。目前的问题在于,中国城乡是两张皮,造成农民买不起房,农民自然不会放弃住宅
用地。“离土不离乡”的政策思路需调整。
第四,正确处理政府消费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系。在我国体制转型的阶段发展服务经济,每一步发展都需要改革的推动和深化。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达5.1万亿元,占GDP的21%,相当于3.7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12.3亿农民的纯收入。也就是说,政府一年花的钱等于3.7亿个城镇居民,12.3亿农民一年可花的钱。2007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为2.4万亿美元,与GDP的18%,相当于8500万美国人一年的可支配收入。美国民间可支配收入总量8.4万亿美元,2.4万亿美元的政府财税相当于民间可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一。2007年政府在直接涉及百姓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福利上的开支约6000亿元,相当于财政总开支的15%,全年GDP的2.4%;美国2007年三项开支
15000亿美元,相当于联邦政府总开支的61%,美国GDP的11.5%。
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途径
当前,中国发展服务业需要重点、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途径推进以下几项任务,全方
位拓展其发展途径: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的关键所在。发达国家无不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其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保持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任务,在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中,把研发、营销、信息、科技、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留在国内,把一般加工、制造业转移到国外,从而占据了国际分工的高端位置。我们必须顺应世界服务业发展的趋势,适应国内转变发展方式和提升产业结构的需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不失时机地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推广第三方物流,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快捷交流运输,健全综合运输体系,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物流社会化和现代化。二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完善电信基础业务,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合一”,发展电子商务,壮大软件产业,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三是推动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工程规划、技术推广、环境监测等行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四是保持金融业持续发展,提高银行、保险业发展水平,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注重发展中小金融,增强金融服务功能。五是优化发展商务服务业,发展和规范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评估、广告、会展等行业,形成专业化、高水平的服务体系。六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合理调控住房需求,努力增加住房供应,改善住房套型结构,保持房价基本稳定,更好地发挥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作用。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是现代服务业成长的一大趋势。要鼓励工业企业加强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推进业务外包、专业化生产,形成现代产业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集聚发展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特征。要立足地方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发展环境,努力形成一些布局科学、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传统服务业门类多,量大面广,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就业容量大,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必须调整结构,提升水平,突出特色,优化发展。创新管理模式、加强技术改造,是传统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科学管理在传统服务业广泛应用,积极推广网络技术、供应链、条形码、收款机等现代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目前,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对传统的农副产品、轻纺机电等市场进行改造,集贸易、信息、技术、融资等服务于一体,建立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服务平台,取得好的效果,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发展专业经营、健全服务网络,是传统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推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和联盟发展,优化物流配送,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水平。贴近人民生活、满足群众需求,是传统服务业发展的立足之本。要大力发展家庭服务、托幼养老、洗染理发、修理维护、便民早餐等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文艺表演、影视出版、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旅行服务等文化体育旅游业,健全居民生
活服务体系。在提升和改造传统服务业中,要把发展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三)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受自然、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服务业十分薄弱。这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生活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推进各类服务业向农村延伸,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提供良好条件与环境。要以农业产业化和发展现代农业为中心,加快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检测认证、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支持体系,完善种子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统一组织使用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服务。要以农产品入市和工业品下乡为重点,推进农村商品市场建设,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万村千乡”、“双百市场”等工程,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开展“家电下乡”试点,为农副产品销售提供稳定可靠的平台,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广播电视、饮水安全、农村能源等生产生活条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展农村融资渠道,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农村信息服务,建立科技、市场等信息网
络,以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生产和生活信息。
(四)着力发展开放型服务业。这是提高整个对外开放水平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条件。要把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规模、层次和水平,促进外贸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把服务贸易与吸引外资结合起来,进一步履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关于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承诺,逐步扩大服务业开放范围,优化服务业利用外资结构,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地区总部,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国际服务业外包转移,是当今全球产业结构重组的重要方面。要抓住这一机遇,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积极承接计算中心、数据处理、研发设计、财会核算、呼叫中心、售后服务等国际服务业转移。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支持具备条件的服务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拓宽营销渠道、开展研发合作、参与工程承包、扩大劳务交流,为其他产业提供运输、融资、保险、技术、信息咨询、法律等服务,发展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走出去”潜力很大。要支持文化、教育、影视、出版以及中式餐饮、中医药等特色行业到海外发
展,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
(五)切实加强公共服务事业。社会事业和公用事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高度出发,把发展服务产业与发展服务事业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要高度重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重点发展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事业,搞好职工、农民工和农民培训,推进科学普及和文化扫盲,加强基层文化工作,提高城乡居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完善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养老保险水平,发展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市政公用事业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不断完善城市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热等服务体系,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质量。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加快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为低收入群众提供住房保障。推进电子政务,既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带动电子商务、网络服务等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要完善服务功能,扩大应用范围,推进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要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创新服务方式,健全服务职能,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公共服
1.1 东莞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国际产业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
越是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占的比重越高, 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制造业的发展对现代服务业会产生强大的市场需求,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会为制造业提供低成本的有力支撑。东莞具有制造业聚集的强大优势, 客观上需要现代服务业的有力支持。实际上, 全球经济也正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方向发展。
1.2 东莞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条件成熟
国际经验表明, 服务业发展加速期一般处在整体经济由中低水平向中上水平的转化期。东莞现代服务业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东莞具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良好的商务和人文环境,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1.3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东莞产业升级转型的强大支撑
经过30年的粗放型经济发展, 目前东莞已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东莞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东莞实现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城市功能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领域和强大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有利于东莞突破资源约束瓶颈, 减轻环境压力,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4 东莞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巨大的空间
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 不仅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而且是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东莞现代服务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对制造业的支撑能力还很有限, 甚至成为制约国际制造业名城的一大瓶颈, 但这恰好说明东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2 东莞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1) 东莞服务业的产值小, 占GDP的比重低。
香港2007年服务业产值近9000亿元, 深圳近3000亿元, 广州近4000亿元, 而东莞才900多亿元。据世界经济组织的统计, 2007年全世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69%, 其中发达国家为72.4%, 发展中国家为54.6%。2007年东莞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1%, 不仅低于巴西的64%、印度的54.7%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而且低于同期北京71.3%、上海51.9%、台湾71.7%。
(2) 消费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发育不足。
服务业可以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用现代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创造需求、引导消费, 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相对而言, 东莞在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方面做得不错, 不少指标在全省处于前列, 但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却明显滞后, 从而直接阻碍了服务业的整体发展。产业价值链包括7大部分:产品制造、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东莞绝大多数的企业仅仅从事产品制造, 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为生产性服务业, 位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恰恰是东莞经济的短板。
(3) 现代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 结构不合理。
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和快速的, 是为有效满足制造业的需求服务的。但是, 目前东莞服务支撑系统还不完善, 效率不高,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东莞制造业的产前、产后服务业发展不充分, 没有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 严重影响了东莞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东莞的服务业不仅在总量上比较少, 而且内部结构也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当前东莞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商贸、餐饮、仓储等传统服务业上, 而真正代表现代服务业的金融、电信、房地产、研发、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却发展滞后, 导致东莞整体服务业仍处于低层次水平。
(4) 莞港台在现代服务业的合作数量偏少, 层次偏低。
改革开放30年来, 莞港台在制造业方面合作比较成功, 但产品设计、研发、测试和金融等现代服务领域的合作不仅数量比较少, 而且层次比较低。
(5) 民营第三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发展空间巨大。
在东莞50强民营企业中, 仅有8家从事第三产业, 只占16%, 这与第三产业在东莞GDP中所占的比例不相称。2008年第三产业在东莞GDP中所占比例为42.7%。对于东莞的民营企业而言, 现代服务业大有发展的空间。
(6) 服务业技术含量低, 缺乏国际竞争力。
东莞现代服务业应用高新技术不足, 科技含量低, 信息化程度不足, 缺乏现代科技平台的有效支撑, 网络化相对不完善, 不仅成为制约东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且导致东莞现代服务业不能有效开拓乏国际市场。
(7) 税收优惠的政策导向有偏差, 权限过于集中。
主要表现为:一是税收优惠重生产型企业轻服务型企业;二是税收优惠的权限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 制约了地方政府利用税收杠杆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
3 加快发展东莞现代服务业的对策措施
3.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现在东莞有不少人对现代工业比较熟悉, 对现代服务业则相对陌生, 一讲服务业就想到商贸餐饮。也有一些人把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对立起来, 割裂开来。然而, 东莞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尽快转变观念, 消除认识上的误区。我们要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 利用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大胆破除体制性障碍, 用足用好现有的政策空间。国家没有禁止的, 东莞就要试着干;深圳、上海能干的, 东莞要学着干。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事情, 我们就要解放思想大胆干。
3.2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 关键是要发展生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是“起飞的翅膀”, 但必须依靠现代服务业这个“聪明的脑袋”来支撑。东莞要充分利用制造业众多的优势, 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心, 以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为突破口, 以引进国内外大型现代服务企业为抓手,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优化政策环境为保障,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 以优惠政策为导向, 以莞港台深度合作为契机, 力争经过3~5年努力, 形成4~6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东莞的当务之急是要熟悉和掌握现代服务业的知识和本领, 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国际制造业名城, 一手抓先进制造业, 一手抓现代服务业, 努力实现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互动双赢。
3.3 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优化传统服务业并举, 全面推动东莞服务业发展
东莞发展服务业要坚持两手抓的方针, 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一手抓传统服务业优化提升。要加大科技在现代服务行业中的含量, 加大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应用, 从多个方面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效率。要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要通过转变服务业的增长方式, 增强服务业的创新能力, 提高服务业对东莞市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中的贡献度, 实现服务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从以向生活消费服务为主向生产、生活的全方位优质高效服务转变, 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知识密集型为主转变, 努力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3.4 深化莞港台服务业合作, 延伸加工贸易企业产业链条
众所周知, 港企和台企与港台生产性服务业联系更为紧密。东莞应凭借港企和台企集聚的优势, 加速对港台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引导香港服务业, 特别是产业服务业直接进入东莞, 实现就地服务, 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香港和台湾不仅服务业非常发达, 而且与珠三角有强烈的合作愿望。香港服务业正急于进入珠三角, 以避免在珠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被边缘化。伴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和缓, 两岸多项相互开放协议的达成, 为台湾生产性服务业进入大陆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 东莞应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机遇, 在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工艺设计、研发、服务外包和教育等领域推进全面合作, 从而达到拉长产业价值链和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3.5 加大引导力度, 支持民营资本发展现代服务业
市政府在引导民营企业向制造业发展的同时, 更要重视东莞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在建立民间资本准入机制、降低准入门槛, 逐步消除一些行业体制性、政策性、管理性的障碍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真正放开、放手、放活, 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要积极稳妥推进金融、电信、外贸、商业、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医疗、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领域的开放, 加大有序进入的力度, 提高市场化程度。东莞要充分利用《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先行先试的政策, 通过降低民营资本的准入门槛和简化民营资本进入现代服务业的审批手续, 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现代服务。
3.6 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
发展东莞现代服务业, 就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 鼓励服务企业应用信息技术, 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 加快服务业内部结构和产业层次的升级。要着力推动东莞服务业运用节约资源的服务技术和低成本的服务技术, 提高服务业的集约化水平。对于服务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进口高新技术设备, 要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本市服务业紧缺人才, 落实和完善我市各项人才政策。创造条件解决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家属择业就业等后顾之忧。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 采取户口不迁、来去自由的柔性流动方式, 吸引国内外人才来莞兼职、挂职、合作, 鼓励和支持海外留学人员和国内优秀人才来莞投身于现代服务业。要依托高等院校, 加快培养服务业各类急需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3.7 用好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积极帮助现代服务企业落实各项优惠措施
财税部门要对东莞的现代服务企业进行摸底, 并采取有效措施, 指导现代服务企业用好用足国家、广东省和东莞市现有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收优惠政策,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各项优惠措施落在实处。
3.8 加强对现代服务行业的监管, 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为实现现代服务业的稳定发展, 我们不仅要坚持市场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 更要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产业发展环境, 为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整顿和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摊派和罚款,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建立健全各服务行业的行业协会组织,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加强行业监管, 协调行业经济活动, 维护行业企业利益, 促进依法诚信经营, 制止不正当竞争。
摘要:分析东莞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义, 指出东莞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提出加快发展东莞现代服务业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东莞市,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宋文玉.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的现代产业体系[J].商业研究, 2008 (12) :57-59.
[2]张小兵.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和融合[D].南昌大学, 2008:62-67.
[3]郑京淑, 袁飞.关于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J].广东经济, 2009 (01) :34-36.
一、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种形式办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能否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目标的关键。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陕西电大长期以来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地区,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种形式办学,目前陕西电大已培养大专毕业生10万余名,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已突破10万人,为边远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995年,国务委员彭佩云在陕西省副省长姜信真的陪同下视察了我省电大商洛分校医科教学班;1996年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在商洛地区调研,对商洛电大分校培养大批医学人才,解决当地医护人员短缺问题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商洛电大找到了一条为边远贫困山区培养留得住、用得上中级医务人才的有效途径”。陕北榆林地区、延安地区现有的大专以上学历的中学教师中,有三分之二是电大毕业生;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宝鸡电大分校举办了民办教师中专学历达标教育,5000余人取得了学历。 2001年9月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同志率团来陕西考察高教体制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作期间,视察了陕西电大,对我校“四个面向”的办学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实施,为陕西电大办学重心下移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构建天、地、人三网合一,省、市、县三级平台互动,面向农村的现代远程教育办学网络体系,在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继续坚持“四个面向”,并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断充实、丰富教育内涵,把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作为电大教育的发展重点,更加主动地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为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服务。这对于陕西电大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保证质量、强化特色,实现持续稳定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根据当地人才需求实际,大力开展各种非学历教育
陕西电大在抓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在办学特色上狠下功夫,靠特色立足,靠特色取胜。继续教育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适应省情,按需办学。根据我省确立的“教育奠基,科技先行”,重点发展关中,积极开发陕南、陕北的战略方针,注重争取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在城乡举办—了各种类型岗位培训、公
务员培训与考试、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在县乡重点开展计算机培训、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普通话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为进一步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打好基础。榆林电大分校府谷电大教学辅导站,地处陕、晋、蒙三省(区)交界,在办学经费十分短缺的情况下,采用逐年投入教学设备的办法,累计培养大中专毕业生 3800余人。1999年成立“府谷电大计算机教学实习基地”,为促进全县计算机学习和培训起了很大作用,先后举办公务员计算机培训 23期,培训2800余人,举办社会各类人员计算机培训50多期,培训 3500余人;2002年开展普通话培训与测试,现已达1500余人,其中乡村教师占50%左右。这些培训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多次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嘉奖。陕南地区的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中段,是一个山大沟深、经济落后的国家级贫困县。为了力口快全县脱贫致富的步伐,解决全县科技人才严重1i~5_和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的问题,1997年我校在镇安县农广校开始招收电大学生,随后成立“陕西燎原广播电视学校镇安分校”。累计招生4456人,其中村级干部1340人,占学员人数的 30%。燎原学校本着“农村开发什么产业,我们就搞什么培训;农民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讲什么课程”的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对3.8万多人进行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需要,先后开设计算机、家政服务、电器维修、餐饮服务等培训班 42期。宝鸡电大分校在抓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在职业资格培训和短期职业培训上做文章,几年来开展了近10个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参加培训人数4000余人;开展了烹饪、汽车摩托车修理、电气焊、家电修理、美容美发、服装缝纫等职业培训,参加培训人数近万人,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要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就必须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要手段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掌握最新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使接受培训的农民能够掌握一两项生产和致富的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密切结合当地实际,增强培训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创业本领。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教育培训。适应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需要,利用电大教育网络,为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逐步建设“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库。逐步整合为“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课程资源,建立起陕西电大“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库,向广大农村学习者开放课程资源,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同时,制作方便农村学习者的“教学包”和VCD等较易被农民接受的课程载体。
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推进基层电大教学现代化建设
有位学者这样说“穷国办大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远程教育。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实践证明:唯有发展远程教育才有可能实现我国东部优质教育资源向中西部的传播, 也唯有远程教育能够为中西部大力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人才。
陕西电大开放教育试点办学基本在市级电大和部分有条件的县级电大,随着这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加上县级电大自己努力,教学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这些都为电大教育向农村发展提供了条件。电大教育面向农村,服务三农,进一步加强县级电大建设。2002年“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评估后,陕西电大把县级电大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对县级电大进行评估,扶持并创建“示范性县级电大工作站”,带动全省县级电大的整体发展,在县级电大开办农村急需的本、专科专业,同时通过试点探索经验,在有条件的乡镇设教学点或学习小组。加强对县级电大工作站的宏观管理与监督,进一步推进现代远程教育设施、资源在县级教学点的建设和应用,大力推进了面向农村的现代远程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使县级电大成为当地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中心和文化科技信息传播中心,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不断增强电大远程教育网络的辐射功能,更加主动和有效地为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为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教育服务。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2007年8月16日
和平区按照“规划引导、项目支撑、扩大总量、提高质量”的发展思路,积极拓展区域经济发展新空间,实现和平区与滨海新区互动发展,以金融城建设为契机,把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创意产业等新兴服务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将行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空间规划、土地利用、项目支撑等有机地联系起来。按照“控制发展住宅、大力发展楼宇、适度发展商业、保护开发风貌建筑”的思路,通过规划引领、拆迁改造、招商引资、强化服务等手段,加快项目载体建设。
河西区坚持“规划立区”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布局、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做深做实经济功能区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今年确定的57个重点项目建设,以大项目、优势产业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为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该区确定了四项服务措施:一是加大重点项目落实力度,实行领导负责制。二是搞好协调配合,健全工作网络,做好重点储备项目的挖掘培育,协调推进项目的前期工作。三是优化服务,营造良好环境。四是提高规划水平,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重点项目规划与城区规划及土地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南开区以加快科贸街发展为龙头,以抓重点项目和启动科技地产为引擎,重点扶持核心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科贸金街品牌,促进重点项目落户科贸街,深化投资环境建设和内部运行机制创新,实现科技产业整体又好又快发展。在调整规划同时,抓住重点项目逐步提升科贸街,做大鞍山西道——白堤路科贸金街品牌,实现用规划引导项目、用项目提升科贸街硬件水平,通过项目实现科贸街结构调整。农科大厦、天大科技园大厦、生物医药大厦一期、南方科技广场二期大厦等重点科技地产项目正在建设过程中。
河北区瞄准“四三二一”奋斗目标,进一步巩固和保持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制定并完善全区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现代服务业发展、都市工业发展、文化旅游业发展、八马路改造建设规划,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强商大企,努力创造投资环境,积极培育新增长点。
河东区充分发挥在中心城区中离滨海新区最近、拥有海河沿河地带最长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楼宇经济,整理推出3大类、68个特色楼宇招商项目,吸引现代服务业、高新科技类中小企业入驻。该区从区情实际出发,确定了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关联度大的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的传统服务业等区域经济三大发展重点。围绕通向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沿河、沿路、沿桥的河东区的特色产业带,按照“升值优质资源、包装低效资源、挖掘潜在资源、整合分散资源”的原则,精心整理包装出包括商务楼宇、商业楼宇和工业科技楼宇等3大类,共68个楼宇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温岭实际上一直在走以工业化为主导,优先发展现代工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的道路,利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进而做大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走在台州前列。
2005年温岭实现工业总产值843亿元,占全市GDP的半壁江山,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9.2:52.9:37.9。温岭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只占37.9%,不仅比浙江省平均水平40%低2.1个百分点,也低于台州市内路桥、仙居、天台2.4、1.8、0.5个百分点,这与温岭经济大市的地位很不相协调。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到,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温岭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资源要素瓶颈的制约日益突出,制造业的经济增长日趋乏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落后已成为温岭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后劲支撑。为此,我认为,温岭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就是要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把它作为未来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一、充分认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
生产性服务业,即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其内涵主要是指制造业的中间分离环节和上下游延伸链,它提高了生产过程不同阶段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被定义在包括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如质量控制、会计、从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的活动(如广告、物流、销售、培训咨询等),换句话说,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环节中。
一个生产企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健是保持“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阶段的服务优势,因为贯穿于生产三个阶段的服务在产品价值链中远远超过物质生产阶段,实践证明,从原料到消费的全部价值链中,用于制造的仅占1/4,用于流通服务的占3/4。美国著名的NIKE公司,凭借其独特的设计能力,NIKE公司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销售上,在全球范围内制造和销售NIKE牌运动鞋,产值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利润率高达30%。这与目前温岭制造性企业5%-10%的利润率,形成很大的反差,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温岭生产性服务业的低水平发展。
温岭制造业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和产业提升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温岭先进制造业基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温岭制造业与服务业两轮驱动的突破点。
1、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20多年来,我市国民经济以15%的速度高速增长,但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高产出是以高
能耗、高污染、低利润为代价的。实践证明,这种不健康的增长方式是不可能持续的。而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通过发展“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模式”的生产性服务业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从而减少物质资源的“硬性投入”,增加智力资源的“软性投入”,优化产业升级。
我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发展温岭总部经济,实现产业转移,促进西部城市发展、东部产业集聚的重大举措。从国内市场来看,我市西部城市(包括中心城区、泽国镇、大溪镇、新河镇组成的“金十字”都市区)已经不再具备原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土地、劳动力、能源等基本要素供给趋紧,价格上涨,大量外来劳动力也给西部“金十字”都市区的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矛盾。从国际形势来看,当前国际产业转移面临新一轮的高峰期,新兴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转移重点,这为我市西部都市区加快产品、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东部滨海产业带可以有选择性地承接西部都市区的产业转移,利用土地、能源方面的优势,而西部都市区同样可以利用这一机会进行产业升级,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优化资源配置,支撑第一、二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全球石油价格一路飙升,显示了人类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消耗的恐惧。我国消耗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之多已经引起全世界的警醒,如果按照这个模式发展下去,不仅中国的资源环境难以承受,就是全世界都无法承受。但是,社会前进的步伐不会减缓,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不能降低,那么,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关系呢?
专家认为,降低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把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到社会生产之中,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而要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就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绿色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程度高,对第一、二产业有着强大的控制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这是因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面向生产者提供服务,使其能在生产前更深入地了解市场供求状况,经过充分的信息交换,生产更具针对性,使原材料的采购费用降低以及产品更合理,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社会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为了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更多的企业把自己所不擅长的人力资源、后勤、采购、工程、营销等业务外包出去,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也能提供更加专业、优良的服务,降低企业的成本,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根据IDC公司的预测,此类外包市场到2006收入将达到1.2万亿美元,美国在这一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占全球业务流程外包市场60%的份额。
科研、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机构通过产学研一体化,能高效地整合生产“内力”和技术“外力”,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降低资源要素对企业发展的制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提升第一、二产业竞争力,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渗透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我市已经发展到必须由现代服务业来引领经济增长的阶段
从我市近几年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一些重要经济指标增幅回落明显。加快经济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人才等要素瓶颈的制约,项目推进缓慢,投资增长乏力。全市产业低、小、散的局面目前难以改变,产业升级任务繁重。只有跳出一、二产业发展一、二产业,充分利用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联动效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以,实现产业升级已超出了产业本身。只有赋予生产性服务业充分的发展空间,才能在研发、创新、降低物流成本、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取得突破。我市已经发展到必须由现代服务业来引领经济增长的阶段。
我市经济社会要实现转型,就须在西部城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东部滨海产业带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形成强大创新能力的产业,把另外一些传统的、较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区外转移。我市产业选择方面必须要有所发展、有所不发展,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在市内为其提供强大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
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具有广泛的联动效应,可以提高整体经济绩效,对提高生产率至关重要。
二、正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市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传统服务业仍占据重要地位,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据调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制造业、轻服务业
当前,我市在经济发展中,片面强调工业的主体作用,忽视服务业对农业、工业的联动效应,“重制造业、轻服务业”的旧思维模式和政策取向十分明显。我市虽然成立了第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市发展和改革局设办公室,但作为承担全市服务业发展的职能部门,职责与力量均难以到位。有的乡镇和部门把工业当作硬任务、把服务业当作软任务,错位和缺管现象比较严重,致使当前我市服务业的发展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政府投入明显不足,近年来,政府用于扶持工业发展资金每年达4000多万元,而同期用于服务业发展的扶持资金不足300万元。
2、量多质弱,生存艰难
我市现有的传统物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现代物流业发展尚未启动,绝大多数为生存而挣扎,无力承担为制造业服务的重任。信息、咨询等新兴行业,近几年发展速度虽然加快,但增加值所占的比例偏低,缺乏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经营,竞争能力不强。
3、自成体系,各自为战
我市的传统物流企业,在“购进、销售、调拔、储存”方面自成体系,“小而全,大而全”,没有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同样,我市的大部分工业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物流系统,也是“大而全,小而全”,致使制造业物流成本很高,效率降低。两者严重脱节,既影响了各自竞争力的提升,又相互消耗资源,相互制约发展。
4、潜在优势,未能利用
我市产业基础雄厚,农业有品牌优势,工业有集群优势,市场有特色优势,交通便携,铁路、高速公路在我市设有站点、出口处,但这些潜在优势,我们至今没有充分发挥。温岭注塑鞋在全球都占有重要地位,但有关鞋革市场的选址迟迟不能落实,增加了鞋革企业的交易成本,限制了本地物流业的发展。还有我市工业企业中的汽摩配、水泵、电机等有特色优势的凸现也不理想,在充分利用工业园区、专业市场等方面缺少有效办法,目标不明确,资源的配套服务也不够有力。
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总体思路
1、制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划
为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两轮驱动”,协同发展的格局,以渗透、延伸和拓展各生产环节为突破口,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高效、优质地发展,政府要有战略上的前瞻性,高起点编制“十一·五”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划,依托我市九大支柱产业,致力于提高研发设计、信息、金融、现代物流、管理咨询、营销等生产性服务项目,实现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与联动发展,构筑与产业链紧密衔接、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把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摆到比农业、工业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优先发展。
2、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建议市政府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尽快制定我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一是在税收优惠方面,我市已免征农业税,对第二产业也给予诸多税收优惠,而对第三产业几乎没有优惠政策支持,建议采用增值税的方式来改革营业税,至少要给予生产性服务业相当于第二产业的税收优惠;二是在财政支持方面,专项国债大部分用于第二产业发展,而给予第三产业的支持却不足,建议建立和规范使用我市服务业引导资金,扶持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三是在用水用电用气用地方面,给予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企业同等的待遇。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要实现对工业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信息技术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资源可直接为收益,如生产性服务业中就有信息技术服务业;二是信息化可大大节约交易成本,促进产品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如绝大部分的金融产品创新都极度依赖信息技术;三是信息化能大大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对客户行为进行分析,使提供的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四是信息化能帮助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全球化、网络化拓展。
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这种天然的联系,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
4、以产业集群、区域经济为载体,形成产业联动、互动效应
以我市九大支柱产业和现代农业为依托,重点加强集群和园区的生产性服务功能配套设施建设,通过政策优惠,引导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入驻园区,实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对接,形成规模型的产业联动、互动效应。温岭先导电机研究所立足于年产值120多亿的温岭泵业,产学研结合,以服务引导温岭泵业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而温岭泵业的发展壮大也为先导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二)发展目标和重点
1、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改善区域金融环境
健全金融体系,完善服务功能。一是规范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加快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严格防范金融风险;二是积极鼓励金融创新,加快金融电子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以银行卡为依托的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等新兴业务产品和融资、结算手段,不断开发和完善新型中间业务;三是提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能力,探索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创业投资;四是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2、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区域物流中心
抓住甬台温铁路在我市设站,龙门港和石松一级公路建设有利时机,依托特色产业和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一是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联互通;二是依托特色产业发展现代物流业:我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20个,中国水泵之乡、中国小型空压机之乡、中国果蔗之乡、中国高橙之乡、中国大棚西瓜之乡、中国大棚葡萄之乡等国字号行业品牌6个,水产品、汽摩配、水泵、电机、鞋革等产业均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将物流业分离出来进行整合,重点抓好松门水产品市场、塘下钢铁批发市场、泽国机床交易市场、温西工量刃具市场、泽国鞋革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联合组建为企业配套的物流企业,降低物流成本。
商品贸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流运输,一旦我市区域物流中心确立后,区域贸易中心必将形成。
3、大力发展技术服务业,推动区域产业升级
依托我市水泵产业,先导、先科电机研究所提供技术测试和产品创新,自身也连年盈利持续增长,并推动水泵业实现产品升级,不断增强我市水泵业的区域竞争力。
发展面向我市支柱产业的技术服务业,加快形成“产、学、研”紧密合作,实现经济发展中“科技与经济”、“成果与转让”、“产品与市场”三个环节无缝对接,意义重大。为此,建议
由政府牵头,企业集资,市场化动作,联合设立温岭市汽摩配研究中心,增强我市第一大产业汽摩配行业的竞争力,加快创新和创新成果的转化。
针对我市产业特点,还要加快设立鞋业研究所、高分子有机物研究所、新材料研究所等技术服务业,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积极发展咨询服务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科技是支撑,人才是根本。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工业企业的基础管理、技术水准普遍比较薄弱,制约了我市中小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大力发展咨询服务业,对企业进行管理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我市企业家、中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打造一批现代企业家队伍、现代职业经理人队伍和现代科技人才队伍,对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打造温岭先进制造业基地非常迫切。
雄安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内容显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强与国内外一流教育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制定特殊人才政策,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和氛围。创新科技合作模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及综合运用,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服务体系。一、农业机械化是建设新农村的先决条件
(一) 生产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主导因素
新农村建设把“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 而生产的发展又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兴义市农机服务中心在“农业机械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机具推广、机耕道修筑、技术培训、农机管理与农机安全监理等指标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推进、考核, 就是由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决定的。
(二) 农业机械化是农民生活宽裕的保障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是否提高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社会进步、产业结构和贫富状况的重要指标。目前兴义市农村的现状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 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幅减少, 因而农业生产与农业劳动力需求的矛盾日趋尖锐。农机部门通过各种农机项目进行机具推广、技术培训和组织农机跨区作业等手段, 不仅缓解了这个矛盾, 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还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减轻了劳动强度。
(三)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村容整洁的重要保证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将推动农村机耕道及乡村道路的硬化建设, 农村的整体村容必将焕然一新。二是必将减少农村耕牛的饲养量, 从而净化了乡村便道和改善了村民庭院卫生环境。三是必将推动农村养殖业的规范化和规模化, 这也将大大地改善和净化乡村便道及村民的庭院卫生环境, 为农村保持村容整洁创造了坚实的条件。四是使农民的收入增加有了保障, 农民就有条件改善自己的住房、设施和美化自己的庭院环境。五是能推动秸杆粉碎还田、打捆回收、秸杆粉碎做饲料等技术的应用, 同时也能推动农村沼气、煤气、电力、太阳能等能源的使用, 从源头上解决了因杂草、秸杆等乱堆乱放和焚烧带来的污染源及对田野、庭院等环境卫生的影响。
(四) 农业机械化是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有机载体
这个有机载体的投入使用, 有着下列积极的作用:1.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作时间, 降低劳动强度和减少劳动力数量, 从而使农业生产过程得到大大简化, 减少了农民因劳动、体力、人数、农时等等引发的各种矛盾和磨擦;2.可大大减少农村耕牛的数量, 由此也可减少农村因耕牛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和磨擦;3.能把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使农民有机会主动地、自觉地去安排和发展自己的事业和产业, 从而使村民之形成一种相互商量、观摩学习和相互帮助的氛围;4.农业机械化需要规范化、规模化经营, 能促使村民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协调、礼让和支持的态势。
二、加快兴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
近年来, 兴义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职能作用, 不断引进新机具、新技术, 积极参与农业结构调整, 在推进农机化项目建设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 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为减轻农民负担、解放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创出了路子。
(一) 建设新农村, 农业机械化获良机
1. 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三农”问题。
在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就已非常关注农机化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的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生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二是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三是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 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四是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五是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六是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七是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2. 近几年来, 中央和各级政府都在逐步加大对农民购机补贴的额度。
2005年, 我市完成中央资金40.0026万元、部门移民资金14.9316万元, 帮助我市农民购买了联合收割机3台、耕整机261台;2006年, 完成中央资金70.0019万元、省级资金27.4779万元、部门烤烟资金38.40万元, 帮助我市农民购买了联合收割机14台、水稻插秧机10台、耕整机143台、马铃薯挖掘机7台、烟地起垄机100台;2007年, 完成中央资金117.5692万元、省级资金63.1930万元、州级资金10万元、市级资金20万元、部门烤烟和农发资金共19.3400万元, 帮助我市农民购买了联合收割机16台、水稻插秧机60台、耕整机235台、动力机械55台、小麦播种机9台、烟地起垄机20台。从以上数据可看出, 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专项资金规模从2005年的40.0026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17.5692万元, 是2005年的2.94倍, 且各级政府的补贴资金也在逐年增加。依靠这些资金的补贴, 农民购买机具的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这些机具的增加, 大大充实和加强了我市农业的基础设施。
(二) 政府重视、依法治机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优惠政策的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机化工作已经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但是, 我市边远山区的农业机械化进程仍很缓慢, 政府应把农机化发展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并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加强农机职能, 加大投入, 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 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转轨, 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加快边远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为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一是市财政每年应将“培训、推广、安全管理”经费纳入年度预算, 支持农机部门搞好综合管理工作;二是尽力增加购机补贴额度, 提高边远山区农业的生产能力;三是扩宽购机补贴产品目录, 增加信用贷款力度, 鼓励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2.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对贫困山区的乡村公路、机耕道、水渠网络、田土改造 (主要是小块改大块) 、山塘沟坝等要进行重点建设和完善, 改善生产条件, 提高农机作业的安全系数和机动性, 充分发挥农机应有的效力, 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贫困山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 推动和实现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
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化期待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先采取办点示范, 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实现, 加快土地流转, 推行土地托管模式, 扶持和培植种植大户, 大力发展庄园式农业, 并尽快出台相关规定予以规范。
(三) 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积极引导
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 是促进农机化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依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各级财政要设立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 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兴义市的购机补贴工作应做到“三突出”:一是突出特色区域, 强调对正规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和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二是突出适宜山区的机型配备, 强调合理的农机动力结构、合理的主机与配套农具的比例;三是突出补贴标准, 强调对各类农业机械的补贴额度, 提高对先进新型农机具和山区特色产业区域农机具的补贴标准, 鼓励先进新型农机具的使用。
(四)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兴机富民
建设新农村, 要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尤其是对农机操作手的培训, 我们要让农机手不仅会操作农机, 而且会经营农机。围绕农民培训工程, 强化农机培训机构硬件建设, 充分发挥山区农业机械化学校培训基地优势, 切实开展驾驶员、车工、电工、焊工等工种的农机技能培训。通过兴办各类农机化技术培训班、现场演示会等形式, 让农民了解农机、热爱农机, 普及推广农机节本增效新技术。
(五) 拓宽渠道、多元融资、增加投入
资金投入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 目前国家和地方限于财力, 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还不多, 对农机化的投入更少, 贫困山区更是少之又少, 造成了农机及相关产业投资比较效益差, 很难得到金融信贷的有力支持, 也很难吸引社会投资者。因此, 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形势要求,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 农户个人和农业生产组织投入为主体的农机化发展投入机制。同时, 积极吸引二三产业的企业资金和社会法人以及群众手中闲散资金投资兴办或直接进入农机作业市场。通过政策上的倾斜和扶持, 鼓励金融部门积极对农机制造企业或购置农机具的农户开展贷款业务, 政府采用贴息方式等优惠政策支持金融部门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供贷款, 从而带动一方经济。
廊坊地处京、津之间,运河、泃河、鲍丘河、潮白河、子牙河等多条河流从境内贯穿而过,销售市场广阔,渔业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水产部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兴渔,科技富渔”为手段,大力发展高值、休闲和观赏三大特色渔业。紧紧围绕“养殖为主,养殖、垂钓、休闲、观赏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水产业发展方针,以建设观赏鱼生产基地、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休闲观光渔业基地为工作重点,实现了廊坊市水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 水产业基本情况
廊坊市共有养殖水面3 436 hm2,其中北部三县(三河市、大厂县、香河县)有养殖水面1 853 hm2,占全市的54%;中部四县(广阳区、安次区、永清县、固安县)有养殖水面306 hm2,占全市的9%;南部三县(文安县、霸州市、大城县)有养殖水面1 277 hm2,占全市的37%。主要养殖经济鱼类有草鱼、青鱼、鲢鱼、鳙鱼、三角鳊、罗非鱼、高背鲫、黄颡、鲟鱼、鲇鱼、泥鳅、河蟹等20多个品种,观赏鱼有水泡、龙睛、兰寿、琉金、地图、罗汉鹦鹉、金龙、皇冠菠萝等40多个品种。
2012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3.52万 t,渔业产值43 676万元,占大农业比重1.2%。全市有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1个、省级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区2个、市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10个。全市累计认定无公害水产品产地25处,总认定面积约2 196 hm2,罗非鱼、青鱼、鲤鱼、甲鱼、鲟鱼、草鱼等九个产品通过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廊坊市目前有大小休闲渔业场点400多家,所涉及水面1 333 hm2,总营业额约5 500万元。观赏鱼养殖面积100 hm2,专业养殖户320余户,养殖品种近40个,年产观赏鱼3亿尾,销售收入3 000多万元,利润1 200多万元,平均效益105 000元/hm2。
廊坊市有海洋捕捞渔船140艘,其中文安籍渔船76艘、霸州籍渔船64艘,每年海洋捕捞产量约5 200 t左右。廊坊市所辖渔船主要停泊在天津东沽码头、北塘、千米桥停泊点、沧州南排河以及山东河口区海娃子码头。捕捞渔船主要在天津、河北、山东、辽宁附近海域捕捞作业。
2 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水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水产业是节水高效的优势产业,但各级有关部门还没有真正把水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中优势产业来抓,对水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水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巨大潜力还远未发挥出来。同时各级扶持性保护性投入不足,水产养殖水域规划和管理问题日渐突出,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2 渔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速度不快
廊坊市水产养殖多以家庭经营为主,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低,从业人员缺乏业务技术培训,产品安全意识不够,产品品质不优,经济效益不高。名特优产品缺乏规模,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区域经济特色不强。水产品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不够壮大,缺乏水产品精深加工型企业和规模化的中介流通组织,水产品的附加值难以体现出来。
2.3 渔业保障体系薄弱,基础设施落后
廊坊市水产品养殖多为露天池塘,70%左右为老化的旧池塘,且池塘偏、浅、小、漏、瘦,零星分散,增氧机、投饵机等养殖生产设备不齐全,受季节、天气等外部干扰制约大,生产能力低,养殖成本高,基础设施亟待整改和提高。
2.4 产业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投入太少
主要表现在财政投入资金上明显少于农业中其它行业。水产行业小,产值低,影响不大,产业化水平不高,因此在社会融资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加上自身缺乏资金,致使渔业发展后劲不足。同样因为水产行业小,渔民的权益保护方面的政策也不够细化,有的有法无细则,真正操作起来很有难度,水产养殖业维权非常困难。
2.5 渔业生产方面补贴不足
近年来,国家为增加农民收入出台了种地补贴、种猪补贴、农机补贴等多项惠农政策,而涉及到水产方面的很少或没有。近几年,随着饲料、渔药、用水、用工等价格不断上涨,渔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渔农的赢利空间越来越小,渔农从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而与廊坊市毗邻的京、津两市多年前就对水产养殖业给予了一定的政策补贴,渔业生产稳步发展。目前,廊坊市场上的淡水鱼多来自京、津两市,对廊坊市的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冲击,照此发展,廊坊市渔业生产有进一步萎缩之势。
2.6 执法硬件配套设施不完善
渔政机构的执法装备和设施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渔政执法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给水产业(渔船)的监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7 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
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够健全,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不够完善,渔业投入品全覆盖监管不够到位和水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市场准入制度、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有待建立健全等。
2.8 基层渔业技术服务机构不健全,工作经费不够
廊坊市10个县(市、区)的基层水产推广机构改革方案于2008年获得批复(冀农管发〔2008〕2号)和(冀农管发〔2008〕23号);按照方案及廊坊市水产业的实际情况,廊坊市需设置县级水产专业站6个,综合站4个。根据2008和2009年省市两级的调研情况,廊坊市当前县级水产推广机构的现状是已建独立站6个 ,综合站4个;批复人员编制45人,现有人数27人,还需增加18人;距真正落实基层水产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任务还有差距。现在廊坊市县级水产站(股)的实际情况是有一半以上的县(市、区)渔业工作人员都是1人(乡镇一级没有专业人员),并且同时兼职别的业务,面对的却是几十个、上百个有的甚至几百个养殖户,承担着技术推广、渔政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等多项职能,真正干起活来“没人员、没设备、没经费”,没有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影响渔业管理任务的落实和水产业的发展。
2.9 基础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科技服务创新能力不适应渔业发展的需要,水产病害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苗种检疫、良种繁育等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难以适应当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要求。廊坊市现有水面近3 333 hm2,各类养殖场点坑塘近2 000个,目前只有市级主管部门具有自检能力,检测样品的数量和覆盖率对于全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际需要来说远远不够。
2.10 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养殖成本逐年增高
一方面由于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业三废对自然水域的污染威胁不断增加,养殖用水不得不多采用地下水,养殖成本逐年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快,宜渔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成本越来越高,而想要开发新的养殖基地又受到诸多政策制约。1998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为3 675 hm2,2012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为3 329 hm2,十年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减少了近9.4%。根据每年水产统计情况来看,养殖水面减少幅度将进一步加大,因此土地资源的制约及水产养殖面积的不断萎缩已成了严重威胁廊坊市水产业可持续发展和规模化经营的主要问题之一。
nlc202309040358
3 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渔业
3.1 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为现代水产业发展做好基础工作
以发展都市型水产业和生态型水产业为切入点,推进现代化水产业。一是加快健康养殖模式和标准化养殖技术的集成创新,研究开发池塘水质调控技术与生态养殖,积极开展和推广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技术;二是加快成果转化,通过渔业科技入户、健康养殖示范场等平台,扩大成果运用的覆盖面,全面提升为现代渔业服务的技术水平,为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及渔民持续增收,提供技术支撑;三是从改造设施、改良品种、扩大规模、完善手段等方面入手,做好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各县(市、区)要根据本地实际,通过现场参观、示范、讲座等形式搞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市为契机,进一步改善廊坊市水产品养殖结构,推进廊坊市现代水产业的进程。
3.2 促进休闲渔业和观赏鱼业深入发展
休闲渔业和观赏鱼业是廊坊市在保持常规养殖产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水产业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也是发展都市农业和节水高效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各级渔业部门要积极做好休闲渔业和观赏鱼业有续发展的指导工作,精心谋划,立足资源基础,开拓发展,办好试点,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各级渔业部门要将休闲渔业和观赏鱼业工作当成全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合力,在基地开发、设施建设、项目扶持、政策优惠、技术指导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将发展休闲渔业和观赏鱼业的重要意义深入养殖区、深入群众、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实现品牌战略,促进规模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根据区域布局、资源特点,选择大众喜欢、发展前景广阔的特色品种,形成主导产品,着力培植、发展和建设一批经营机制完善的观赏鱼生产基地和休闲渔庄,特别加强发展一批渔家风味浓厚,鱼文化与人文景观文化和谐、共生和互补的休闲渔庄,促进它们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强辐射、带动、示范作用。三是优化投资环境,规范市场经营秩序。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除采取国家扶持、地方支持外,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推广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广泛汇集民间资本、吸收外埠资金。建立专业性合作组织,加强行业自律,经济互助,广泛收集和发布信息,逐步实现产业发展市场化经营。
3.3 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
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渔业“四百工程”战略思想,不断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奠定渔业发展的根基。在三河、香河、大厂、霸州等水产品主产市(县),继续推进标准化池塘整理改造工程、良种繁育工程,加大养殖机械(投饵机、清淤机、增氧机)的推广应用,着力发展大水面养殖;固安、文安、大城等县要扶持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区)发展,改善生产条件,建设设施一流、技术先进、高产高效的标准化养殖场(区),大力发展设施水产业;永清、固安等县要鼓励和扶持养殖企业利用独特的地下热水资源发展集约化、工厂化养殖。三河、固安、广阳、安次等市(县、区)要利用优越的城区地理优势着力培植、发展和建设一批经营机制完善的休闲渔庄。积极推广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广泛汇集民间资本、吸收外埠资金,着手打造一批集垂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休闲渔业基地。
3.4 抓好渔业特色品牌建设,促进渔业长远发展
以“六大品牌”建设为突破口,以健康养殖为主推模式,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为指导,以渔业特色品牌建设为抓手,促进现代渔业快速发展。一是按照企业、渔民、政府三位一体的要求,认真做好特色水产品的商标申报、管理工作。县级渔业主管部门要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大对特色渔业产业发展的监督管理力度和技术支撑力度,有效保障水产企业健康发展和水产品牌建设。文安小金鱼、甲鱼、三河甲鱼、固安的鲟鱼、罗非鱼等已具备特色水产品的商标申报基础,应积极开展相关的商标申报工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采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宣传现代企业治理理念和品牌价值理念,增强养殖户的品牌意识。在实施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及企业要重视对品牌的宣传推广,注重水产品品牌在消费者中的形象,通过新闻、展会、电视等多种媒体,将廊坊市水产品品牌介绍给广大消费者;三是通过统一管理,积极维护品牌信誉度。霸州“胜芳”蟹已成功通过了国家水产品地理标识认证,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建设好、保护好这一品牌。各级渔业部门要以“胜芳”河蟹为参照,积极打造、创建廊坊市更多更响的水产品牌。
3.5 广泛宣传,扩大水产养殖业的影响力
水产业与其它农业类行业相比具有占地少(且多为废弃用地)、用水省、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等优势,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各级渔业部门要在宜渔地区、乡镇、村点加大对水产殖业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改造废弃坑塘、窑坑、盐碱地等闲置宜渔资源,加快深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进一步解决部分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为农民增效增收做贡献。
3.6 充实完善科技推广机构,提高从业者科技素质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渔业整体水平是今后渔业的发展方向。要推进渔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稳定科技队伍,真正把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纳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点解决县、乡(镇)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和机构不健全、经费和设施短缺、技术人员比例失衡等问题。重点尽快落实基层水产推广机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一个衔接,两个覆盖”任务,同时积极开发渔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对渔民的培训,提高渔业劳动者的素质。
3.7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渔业项目建设是当地渔业生产的重要支撑,要重点对纳入规划的水产项目筛选、申报,加大对渔业重点县、市的支持力度,加快其发展步伐,促其尽快成为渔业大县、渔业强县,成为全省渔业的先进县、示范县、龙头县。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全市“十二五”渔业规划的基础上,确定扶持重点,在财政投入、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菜蓝子”工程等支农资金中加大用于发展水产业的比例。鼓励和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支持水产业发展。
3.8 依法治渔,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渔业法》《水污染防治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渔业法律法规,加强对市级水产良种场、苗种场的管理。加大对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渔业水域的执法管理,集中力量打击电、毒、炸、偷等严重破坏水资源的违法行为,加强对渔业水域环境监测与保护,遏制各种对渔业资源不合理的开发行为,提高“以法兴渔,以法制渔”的渔业管理思想意识,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同时有序发放水域滩涂养殖证,确保渔农权益,确保资源和环境合理利用。加大对渔业资源的执法管理,强化“依法兴渔,以法治渔”思想意识;科学管理、有序发放“四证”,维护和保障渔民权益。
3.9 积极引导支持渔民自律组织(协会、合作社)发展,从机制上予以保障
根据现代渔业发展的需要,渔业自律组织把分散的、孤立的生产者、经营者组织起来,通过加强渔业行业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规范从业者的生产行为,可以建立良好的渔业生产秩序,弥补政府监管的不足,是服务渔民、联系政府的重要抓手,也是现代渔业发展的需要。渔业自律组织在加强渔民自律管理的同时,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类渔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不断提高渔民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首先,要加强政策上的扶持。在渔民自律组织成立初期,可以对其在渔业生产政策上予以适度倾斜,同时在涉农涉渔项目上也应给予一定的支持,以利于渔民自律组织的成长。其次,要在经济上予以适当资助。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协会成立时必须具有一定金额的注册资金。对此,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或培训项目予以扶持。第三,要为渔民自律组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作为新兴的渔民自律组织,渔业行业协会成立和发展之初,政府渔业管理部门要主动关心,协助协会做好基础建设,规范协会运行机制,夯实协会工作基础。
(收稿日期:2013-12-04)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荐阅读: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10-26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品07-24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07-10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1-16
大力推进班组建设 全面夯实发展基础12-01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10-20
财政局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方案09-13
大力提升办公室“三服务”水平07-19
现代服务业差异化发展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