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科技资助政策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湖北省科技资助政策(精选7篇)

湖北省科技资助政策 篇1

一、学前教育阶段

资助对象:在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

资助标准:原则上每生每年500-1000 元。资助资金优先用于直接减免在园儿童保教费,剩余部分可用于减免餐费,不发给儿童或其家长。资助面:受助儿童占在园儿童的10%左右。申请方式:每年9 月,学生向所在幼儿园申请。

二、义务教育阶段

(一)免除学杂费: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标准按照中央确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执行(现行标准每生每年小学685元、初中885元),学校相应降低义务教育学生收费标准。

(二)免费提供教科书:所有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规定课程教科书。

(三)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资助标准:小学每生每年1000 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资助面:全省平均占在校寄宿学生的26%。申请方式:每年9 月份,学生向所在学校申请。

三、高中教育阶段

(一)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具有正式注册学籍的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用于受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费开支。

资助标准:平均每生每年2000 元,具体标准由各市、县结合实际在1000 元—3000 元范围内确定,可以分为2-3档。资助面: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左右。申请方式:每年9 月份,学生向学校提出申请。

(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的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涉农专业资助比例占扣除涉农专业学生后在校生数的15%。我省纳入国家燕山—太行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的22 个县的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不含县城)全部纳入享受助学金范围。资助标准:每生每年2000元。

申请方式:每年9 月份,学生向学校提出申请。

(三)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

资助对象: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对在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符合国家标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一、二、三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标准给予补助,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经批准的学费标准高于补助的部分,学校可以按规定继续向学生收取。

免学费补助标准:位于11个设区市市区的学校每生每年2300元,位于县(市)城区和乡镇的学校每生每年1600元。农村学生采用直接免除方式,不得“先收后返”。

申请方式:每年9 月份,学生向学校提出申请。

(四)大学新生入学资助

资助对象:当年高考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含高职)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

资助标准:河北省内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500 元,河北省外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1000 元。

申请方式:高考录取后,学生向所在高中毕业学校提出申请。

四、建档立卡学生资助

(一)资助范围:在我省普通高中就读具有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注册学籍的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和经济困难残疾人家庭的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在省内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就读,具有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注册学籍的我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

(二)资助内容:资助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免住宿费、免费提供教科书。采用直接免除方式,不得“先收后返”。根据国家助学金评选要求,所有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需履行助学金评选程序,符合条件的享受国家助学金。

申请方式:每年9 月份,学生向所在普通高中、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申请。

五、高等教育阶段

(一)国家奖学金

奖励对象:特别优秀的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奖励标准:每人每年8000 元。

申请方式:每年9 月份,学生向所在高校申请。

(二)国家励志奖学金

奖励对象: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奖励标准:每人每年5000 元。

申请方式:每年9 月份,学生向所在高校申请。

(三)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生。

资助标准:平均每生每年3000 元,各高校可参照本地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分为2000、3000、4000 元三档。资助面:受助学生约占在校学生的20%。申请方式:每年9 月份,学生向所在高校申请。

(四)国家助学贷款

1.校园地助学贷款(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承办,目前仅在省属公办28所高校开办)

贷款对象: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和研究生。

贷款金额:本专科生每生每学年最高申请金额不超过8000 元,研究生每生每学年最高申请金额不超过12000元。

贷款利息:贷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的利息由贷款学生本人全额支付。申请方式:每年9 月份,学生向所在高校申请。

2.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农村信用社和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承办)贷款对象:参加普通高考并被录取的河北籍学生。贷款金额:本专科生每生每学年最高申请金额不超过8000 元,研究生每生每学年最高申请金额不超过12000元。

贷款方式:由学生户籍所在地农村信用社县(市、区)联社或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一办理。

贷款利息:贷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助学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的利息由贷款学生本人全额支付。

申请方式:每年申请时间在7 月15 日到10 月15 日,学生在新学期开始前,登录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系统网站(网址http://syd.hee.cn/)或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系统网站(网址http://),填写统一的贷款申请表,学生和家长向户籍所在地县级教育部门申请。

(五)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1.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补助对象: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

补助标准:本专科生每生每学年不超过8000 元,研究生每生每学年不超过12000 元。每学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低于补助标准的,按照学费总额和国家助学贷款总额两者就高的原则,实行补偿或代偿。

申请方式:每年9-10 月,学生向所在高校申请。

2.高校在校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及退役复学后学费资助政策。

补助对象: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在校生,及退役后复学的原高校在校生。

补助标准:本专科生每生每学年不超过8000 元,研究生每生每学年不超过12000 元。

(1)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在校生:每学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低于补助标准的,按照学费总额和国家助学贷款总额两者就高的原则,实行补偿或代偿。

(2)高校在校学生退役复学后:每学年学费标准高于补助标准的,按照补助标准进行资助;学费标准低于补助标准的,按照实际学费收费金额进行资助。

申请方式:每年9-10 月,学生向所在高校申请。3.退役士兵全日制教育学费资助政策

补助对象:退役一年以上,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和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

补助标准:本专科生每生每学年不超过8000 元,研究生每生每学年不超过12000 元。资助周期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一个学制期。申请方式:每年9-10 月,学生向所在高校申请本学年学费资助。

(六)勤工助学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

(七)“绿色通道”

全日制普通高校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确实困难、无法缴纳学费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学生入学时,向所在高校申请。

(八)学费减免

国家对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法缴纳学费的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免学费政策。具体减免办法由学校制订。每年9 月份,学生向所在高校申请。

六、研究生教育阶段

(一)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奖励对象:普通高校中表现优异的全日制研究生。

奖励标准: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生每年3 万元,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生每年2 万元。

申请方式:每年9 月份,研究生向所在高校申请。

(二)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奖励对象:2014 年及以后入学的普通高校中表现良好的全日制研究生。

奖励标准:省级财政按照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10000元、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8000 元的标准以及在校生人数的一定比例给予支持,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标准不得超过同阶段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标准的60%,具体标准由学校制定。

申请方式:研究生向所在高校申请。

(三)研究生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

资助标准: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1.3 万元,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6000 元。

湖北省科技资助政策 篇2

关键词:新资助政策体系,高校,贫困学生,调查分析

2007年5月, 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下文中简称《意见》) , 决定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学起, 进一步建立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新资助政策从完善制度入手通过切实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新的国家奖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学校从事业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助学经费等措施, 大幅度扩大受助学生比例, 切实提高资助水平。6月, 财政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又连续下发了8个配套实施办法, 对促进新资助政策的健康实施提供了指导性的指导与保障, 这对于切实解决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 我们发现, 新国家资助政策的实施一方面确实缓解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压力,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同样发现, 新的国家资助政策作为解决贫困生上学问题的“阳光政策”并不能在任何地方、对所有贫困生“阳光普照”。高校作为执行主体之一在对贫困学生分割政策的“蛋糕”的时候同样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着资助政策在高校中的持续实施与发展。所以, 为了充分了解新资助政策体系在各高校的落实情况, 笔者对湖北省40所高校从事资助工作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了走访与问卷调查 (共发放教师问卷250份, 收回教师有效问卷245份, 问卷有效率98%;共发放学生问卷1100份, 收回学生有效问卷1015份, 问卷有效率92.27%) , 分析其在落实过程中遇到的情况, 找出不足, 并尝试性提出一点建议。

一、新资助政策体系在湖北高校落实的总体状况

(一) 资助工作机构设置合理、队伍比较健全

在访谈教师中我们了解到, 各高校对资助工作都非常重视, 并且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 94.29%的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 44.9%的访谈者反映学校和院系都设立专职的从事资助工作的岗位, 47.76%的访谈者表示校级设有专制的资助岗位, 院系级设立有兼职岗位。根据以上的数据, 我们不难发现各高校在对待资助工作的岗位设置问题上比较重视, 人员配备比较充足。另外, 在调查中, 33.88%和62.86%的教师反映学校的资助工作队伍很健全和比较健全。54.29%的教师专职从事学生资助工作, 35.51%的教师是兼职从事资助工作的政工干部。专兼职搭配比较合理。

当然, 在调查中, 我们也发现从事资助工作的队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大多数学校教师从事资助工作的时间比较短 (62.04%的教师从事资助工作1-3年, 20.82%的教师从事资助工作3-5年, 11.84%的教师从事资助工作5-8年, 8年以上的很少) , 这样就对资助工作的持续性带来一定的问题。大多数教师熟悉了国家关于资助的各项政策、学生申请贷款和银行放贷的一序列程序, 在一届学生还没有顺利毕业后却又换到了另外的岗位。

(二) 资助制度健全, 资助形式多样, 覆盖范围较广

在调查中, 有98.18%的调查者认为所在学校有健全的资助制度和规范的程序。各高校都能按照新资助政策精神, 在原有的“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基础上, 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来资助困难学生。另外, 还有些高校引入了部分社会资金来资助学生, 争取校外岗位来锻炼学生, 形式比较灵活。比如, 孝感学院争取到了北京瑞咨特咨询有限公司、孝感市中心血站、孝感市农业银行等多家单位的长期资助;在孝感舒氏集团建立了长期的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等。还有的学校把对学生的资助与学生的感恩教育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进取、务实、奉献、感恩的精神, 效果比较突出。孝感学院每年举行书信感恩活动, 号召学生给父母写信汇报自己的大学学习、工作、生活与进步成长情况, 以此为契机加强学生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效果十分明显, 很多学生家长纷纷写信给学校、院系、职能部门对此项活动十分赞许。

当然, 在资助力度上也存在着一个普遍矛盾, 那就是学校办学经费的有限性与学生想获取资助无限性的矛盾。一些学校不能很好的保障用于学生资助的经费。从下表中我们发现, 有40.01%的调查中认为学校用于学生资助的经费在学校事业性收入的6%之下。

(三) 资助实施过程比较公平, 学生总体评价较好

国家实行新资助政策, 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教育的公平, 使更多的贫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为此, 高校在落实国家资助政策过程中能否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非常重要, 它直接与学生的亲身利益挂钩。如果处理不好, 很有可能影响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甚至学生与社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不利于社会和谐。

可喜的是, 根据我们的调查, 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各校资助工作的实施过程都比较认可。下表反映的情况可见一斑:

二、新资助政策体系在落实过程中的困难

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落实, 不仅仅是高校资助部门的事情, 而是需要政府、银行、高校、学生甚至社会的共同参与, 并且要各自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形成合力, 发挥“帕托累最优”效应, 才能把好政策落实好、好资金利用好、好机会运用好、好学生教育好、好事情实施好。简而言之, 就是政府、银行、高校, 甚至社会机构一起尽最大能力把资助的“蛋糕”做大, 并且把它公平合理的分配给贫困学生。但是, 根据笔者工作实际和调查发现, 新资助政策在执行过程中, 同样遇到了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

(一) “蛋糕”由谁来划, 划给谁

2007年, 国务院下发的《意见》中就新的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做了说明与要求, 包括:完善国家奖学金制度、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新招收的师范生, 实行免费教育、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一定的经费, 用于学费减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勤工助学、校内无息借款、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

就以上的内容来看, 我们不难发现,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必须涉及到四个主体, 即政策主体——国家 (政府) 、经济主体——银行、直接执行主体——高校、直接受益主体——学生。由于国家奖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负担, 国家励志奖和国家助学金有中央和地方按照一定比例共同承担, 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主体又是银行, 实行“减、免、补、助”, 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和无息借款的和最终把各种资助发放到学生手上的主体又是学校, 在整个环节中前三者都直接参与到设计、生产、分配“蛋糕”中来, 而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国家为了使政策落实实施, 构建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 将不能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 必然会利用行政手段来干预, 然而市场经济又迫使其“看得见的手”不能伸的太长;一些地方政府一方面由于自身财政能力有限, 另一方面为大学生办理生源地贷款的政绩不如GDP增加的百分比诱惑大, 同时为了减少支付高校毕业生不能如期还款所要赔付的生源地贷款风险滞纳金, 在给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时也是不情不愿;银行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对待国家助学贷款时也是不温不火;高校为了自身发展极力控制非教学科研开支而为了学生发展又要尽力争取资金, 这样的尴尬境地可能导致谁都不积极来做蛋糕, 谁也不想来认真划蛋糕。

另外, 把“蛋糕”划给谁, 也是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即对困难生的认定问题。目前, 各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大多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和生源地乡镇以上政府 (或县级以上民政部门) 开具的贫困证明来建立贫困生档案, 但实际工作中, 我们发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界定贫困生与学生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出入。一些并不贫困的学生能够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具贫困证明, 而真正贫困的学生由于缺乏各种资源而不能开具贫困证明, 丧失受资助的机会。我们通过对“您属于下列的哪一类贫困生?”这一问题的调查也发现了这一点:

还有, 我们通过回收的245份教师调查问卷, 发现就“您认为贫困生档案建立的信度系数有多大?”这一问题的回答, 大多数教师认为可信度在0.7到0.9之间。因此, 贫困生档案建立的信度还需要有提高的空间。

通过对“您认为建立贫困生档案的学生数与实际贫困生是相当的吗?”这一问题的调查我们发现, 被调查的教师中有36.74%的认为该学校建立贫困生档案的学生数与实际贫困生是不符的。另外, 还有27.19%的学生认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申请贫困生档案过程中缺乏诚信。

(二) “蛋糕”怎么来划, 划得好

光把“蛋糕”做起来还解决不了问题, 重要的是要把有限的“蛋糕”科学的划开, 来分给最需要的贫困学生。在实际工作和调查中, 我们发现目前对贫困生的资助主要有三大形式:各种奖助学金的资助、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各高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的资助。另外还有比例较小的减免资助和临时困难补助。也就是说, 实际工作中, 资助的“蛋糕”通常是划这样的三大块来分给学生。下面我们可以通过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看学生对新资助体系的认识和把资助的“蛋糕”这样来划的效果。

当我们问及:“您认为资助政策体系的落实解决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吗?”, 回答是这样的:

对我们提出的“您觉得国家的奖助学金是否资助到了每一位贫困生”, 有31.63%的学生认为国家的奖助学金只资助少部分贫困生, 只有4.83%的学生认为完全是。

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当学生难以负担学费和生活费的时候, 国家助学贷款很好的发挥了它的功效。有50.54%学生在这个时候会向学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其次分别是争取高额奖学金、向亲朋好友筹钱、校内勤工助学 (校外打工) 、争取助学金、由家庭向银行贷款、从民间高息借款。但是, 当问及“您对当前助学贷款政策的落实情况是否满意”时, 得到的答案却不十分令人满意, 竟然有较高比例的学生感觉一般, 甚至不满意。

另外,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机会比较珍惜, 87.39%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还应该多设立勤工助学岗位, 以满足贫困学生的需要。

以上数据一方面说明了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比较依赖, 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多数高校在为学生提供资助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政府等有关部门已经加大对学校的投入与扶持, 与学校一起为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做出贡献。

(三) “蛋糕”怎么来吃, 吃得好

对大学生进行资助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 也就是说大部分是纳税人的钱。因此, 受资助的学生如何来规划利用好这笔资金意义非常重大。为了弄清这一状况, 我们就“您为什么来吃蛋糕?”、“您如何来吃这份蛋糕?”和“吃了蛋糕后您将会怎么做?”这三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当我们问及:“您申请助学贷款主要是处于什么原因”时, 有8.67%的学生认为国家助学贷款不用缴纳利息, 家中的钱可以用在其他方面;1.58%的学生回答的是:大家都在申请, 我也申请;3.55%的学生回答是:非用于缴纳学费、生活费的其他原因。可见, 有一部分学生是利用了国家的新资助政策的大好机会, 把纳税人的钱用来干了其他的事情。

当我们问及:“您所获奖助学金的主要用于什么”时, 有5.52%的学生回答的是用来请客吃饭;6.01%的学生是用来休息娱乐。这样的结果完全背离了国家资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初衷。

另外, 就“吃了蛋糕您将会怎么做?”这一问题, 参加调查的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当我们问及:“收到奖励和资助的大学生应该签订报答资助者或报道时候的道德协议”时, 结果是这样的:

另外, 当我们问及:“您认为贷款违约对个人未来的发展有没有影响”时, 18.82%的学生认为影响不大, 6.40%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

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调查, 我们发现, 部分贫困生在分享国家资助“蛋糕”的时候思想不纯真, 动机不端正, 吃了“蛋糕”但也不能“消化好”。这样不但违背了国家制定资助政策和国家、社会团体等为贫困学生提供资助的初衷, 同时“消化不良”也会引发高校学生对“蛋糕”质量、“蛋糕”划分及参与制作“蛋糕”与分配的人的想法, 很不利于学生、学校、社会之间的和谐。

三、就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几点建议

(一) 制定客观、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标准, 做好“蛋糕”分割前的准备工作

1. 要制定出一个相对客观、科学的贫困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测评标准的量化体系。如针对生源地域差别、健康状况、教育支出、家庭收入、家庭人口数、突发情况等多个因素为主要参数, 制定一个统一的量化评估体系或分类办法。各高校根据统一的量化评估体系, 采取“量化测评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评价办法, 建立由政工干部、班主任、非贫困生代表和贫困生代表组成的民主评议小组, 根据学生困难情况进行量化评估, 认定贫困生, 并划分出不同贫困等级, 有针对性地予以资助。同时, 认定结束后, 及时地建立贫困学生档案库, 档案库每年调整一次, 及时增减, 全方位进行动态管理。

2. 与建立贫困生档案的学生签订诚信协议, 用协议的方式来规范其受资助后的行为, 对不能认真履行诚信协议的学生即时调整出贫困生档案, 取消对其的资助。在我们调查中, 有60.6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与贫困生签订诚信协议。

3. 要清晰的认清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不仅仅是高校要做的, 而是要做好中学与大学之间的衔接工作, 也即在学生的生源地就应该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在调查中, 有81.38%的学生认为生源地教育职能部门建立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 以便学生读大学后与高校共享。

(二) 完善机制, 处理好四个主体的关系, 做好“蛋糕”分割中的协调工作

目前, 尽管国家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做了较全面的规定, 但由于从中央到地方的现行管理机构无法协调财政、教育、民政、银行、高校等各方力量, 难以形成一套完整、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 使得某些资助政策不能完全落实到位。因此, 应该形成一种以政府为主导, 以金融部门为保障, 高校积极参与, 社会大力扶持的资助协调机制, 形成合力, 作用于学生资助这一点上, 同时政府应赋予资助工作管理机构更大的权责, 以协调各方力量, 形成行之有效的资助工作机制。

同时, 建议成立由监察与纪律部门组成的监督机构, 确保各项资助金发放到位, 确保学校足额提取经费专项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三) 加强教育, 正确引导, 做好“蛋糕”分割后的持续发展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 有一部分贫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导致了心理上的部分扭曲, 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这一点:21.38%的学生觉得自尊心对贫困生建档影响很大。因此, 我们应该开拓经济资助与精神扶助相结合的工作格局。除了积极保证各项经济资助的落实外, 还应认真研究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和内心世界, 加强沟通, 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 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鼓励他们坦然面对贫困、正视贫困, 激励他们自尊、自强、自立、自爱, 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还有一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漠, 感恩行为萎缩。在调查中, 50.05%的学生认为不能如期还贷是因为学生诚信。在对“您认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要加强的工作是什么”这一问题中, 有46.21%的学生认为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在对“您认为在新资助政策体系落实中最应该对学生加强的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中, 有27.35%的教师认为要加强感恩教育、63.27%的教师认为要加强诚信教育。可见, 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四) 积极争取社会资金, 把资助的“蛋糕”做大做好

关于完善高校贷款资助政策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高校 贷款资助政策 收费制度 困难补助

[作者简介]方丽娟(1963- ),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工业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图分类号]G6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176-01

一、河南助学贷款模式实践的情况

2006年,是河南助学贷款模式在河南实践的第二年,虽然仅2005年,开发银行河南分行就向河南省83所高校的12.3万人次经济困难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5.69亿元,发放金额居全国第一,但仍有不少学生既不贷款也不交学费。然而,经调查,有相当部分欠费生手中握有足够交纳学费的现金,之所以不交,只是处于一种观望态度,准备拖一拖看学校是否能减免一部分,或者得到一些贫困补助,或者在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省政策奖学金、助学金时学校是否优先考虑,并非真的交不起。

回顾我国高校收费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85年以前高校经费全部由国家承担;1985~1992年开始招收部分自费生,并且从1989年开始向学生收取小额学费。在这两个阶段经济困难生问题几乎不存在;1993年开始大范围招收自费生,学费逐年提高,贫困生问题出现,但未引起社会关注;1997年全国范围内高等学校普遍并轨,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施全面收费制度。那些来自老少边贫地区的农家子弟和城市中下岗职工子女,在交学费及维持正常生活中常常遇到困难,使经济困难生成为高校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做出了承诺,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减免学费、发放贫困补助、提供无息贷款、联系勤工助学等来兑现承诺。应该说,学校的承诺与措施,充分体现了高校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优秀人才的保护与培养。然而,拖欠学费也影响了高校的发展。我们不得不对贫困生政策的实践及其影响进行反思,对其政策的实施进行探讨。

二、现行资助政策的不良影响分析

在新学年,高校会对交不起学费的经济困难生减免部分学费,或提供少量无息贷款,每学期中间再发放一些经济困难补助,并发放高额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省政策奖学金、助学金,从社会上得到一些捐款也及时发给学生,偶尔联系一些勤工助学。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的经济困难生政策属于“救济式扶贫”方法。实施过程中,因为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操作方法,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

1.助长了部分经济困难生的依赖心理。现在许多高校频繁发困难补助,投入的资金数额相当巨大,然而在调查中发现,经常得到补助的同学很多没有拿到过奖学金;并且造成一些学生对困难补助翘首以待,依赖学校的减免,培养和强化了某些贫困生的依赖观念。

2.引起部分学生心理的不平衡。农村的大学生大多家境贫寒,所交学费大多是东拼西凑。当看到某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习不用功,学校活动不积极参加,一纸申请就可以减免学费,拿补助,其数目足以抵挡自己通过努力学习和优良表现而得到的奖学金时,部分学生心理不平衡,造成不困难装困难现象的产生,使发放补助工作难度加大。

3.现行经济困难生资助政策给国家和高校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学校为此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许多高校每年用于贫困生的资金高达几十万元。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运行,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对欠费进行催交,使学校工作陷入非常被动的状态,并且影响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

4.从经济困难生产生的原因看,这种政策对社会发展会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经济困难生的存在固然有我国经济落后的深层次的原因,但是农村中人口的失控和不良的消费观念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此外,我国农民长期存在着不良的消费观念,有些家庭宁愿借贷也要办好家中的婚丧嫁娶,而对子女上学却片面地认为应该由国家照顾,学费一拖再拖。

5.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塑造人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仅仅是一套经济体制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塑造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进取观念、自主观念、竞争观念、平等观念、责任观念;但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和传统文化影响下,人们长期形成了权位观念、依赖观念、保守观念、守旧观念和平庸观念。而现行的“救济式扶贫”的贫困生政策,使部分贫困生不通过努力就可得到补助,培养了他们的依赖观念和平庸观念;特别对于那些不贫装贫而常得到补助的学生又助长了他们的投机取巧心理。这一切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改进执行方法的策略

应该说,教育是政府最重要的公益事业之一。让每一个大学生不因经济问题而影响其完成学业,本着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高校长远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市场体制观念,有利于使真正的贫困生得资助的原则,我们认为现行资助政策可以暂时不变,但兑现办法有必要进行一些改进。

1.改无偿的资助政策为全奖、全贷的助困。(1)学校将计划用于经济困难生资助的资金和社会捐赠集中起来设立基金,利用基金提供数额较大的无息贷款。发放大额贷款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燃眉之急,也可解决他们较长期的困难。待学生毕业后经济宽裕再偿还,这样既可以保证学校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后,在返还的基础上还可继续扶贫,不致因救助贫困生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又可以克服不贫装贫现象。这也体现了平等的原则。(2)集中使用奖学金,缩小奖学金评奖面,加大奖学金额度,使那些获奖学金的同学足以交纳学费,并维持一定时间内生活支出,对贫困生形成一定的吸引力。从国外扶贫方式看,也是以奖贷为主。如日本对学生资助的育英奖学金事业,它的奖学金不是助学金而是一种贷款,对本科生则是有息“贷学金”(毕业前无利息,但从毕业之日起属于有利息贷款,年息原则上为3%),学校中能得到无息贷款者的学生仅为贷款的1/10。

2.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大学生作为成年人,许多社会工作都可以做好。鼓励学生走出学校,从事家教、为公司宣传等力所能及的工作。通过劳动既有利于学生解困,也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将来积累一些实践经验。

3.从精神上进行助困。资助经济困难生不应仅仅是经济资助,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学生自立、自信、自强的观念。高校做学生工作的教师,不仅要把帮助贫困学生从学校中获得贫困补助作为爱护学生的表现,更要及时发现问题,通过个别谈心和整体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确立自信心,从精神上帮助广大贫困生,教育广大学生。

4.建立完善的经济困难生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补助审批制度。学校从新生入校起就应根据学生档案和学生自己写的贫困申请建立贫困生档案,从总体上把握学校经济困难生的分布状况。另外,学生工作者要时常听取学生干部的反映,再及时核实,及时修改档案。对于补助的审批要与学生在校的成绩和表现适当挂钩,对于那些自由散漫、扰乱教学秩序的学生坚决不批,对于那些在校期间学期考试有多门不及格的也适当不批或少批。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真正困难又品学兼优的学生身上,切不可对资金搞平均主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51号)[Z].2004.

[2]肖新生.谈谈国家助学贷款的“河南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7-1-12.

国家资助政策材料 篇4

1、内容:全额或部分欠费入学;免费发放卧具、就餐卡;减免学费入学等;

2、申请条件:单亲、孤儿、双亲无劳动力、受灾的新生,特困户或低保户;

3、申请程序:持入学通知书、户口本、家 庭经济困难证明等按要求填写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申请表,相关部门审批并发放入学绿色通道审批表,办理入学相关手续。

二、国家奖学金

1.奖励标准:每人每年8000元;

2.申请条件:二年级及以上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要求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年级排名前10名;

3.评选时间名额:每学年评选一次,10月31前完成评审,一次性发放,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奖励证书,记入学籍档案。

4.注意事项:同一学年,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同时申请获得国家助学金,不能同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三、国家励志奖学金

1.奖励标准:每人每年5000元;

2.申请条件:二年级及以上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求在校期间学习成绩

优异;

3.评选时间:每学年评选一次,10月31前完成评审,11月30日前一次性发放,记入学籍档案。

4.注意事项:同一学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同时申请获得国家助学金,不能同时获得国家奖学金。

四、国家助学金

1、奖励标准:每人每年2000-4000元;

2、申请条件:全校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求在校学习成绩合格,不及格学科不超过2门;

3、评选时间:每学年评选一次,11月15前完成评审,分批进行发放(每学期发放一半)。

4、注意事项:同一学年,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同时申请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

五、省政府奖学金

1.奖励标准:每人每年2000元;

2.申请条件:二年级及以上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要求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

3.评选时间:每学年评选一次,10月31完成评审,一次性发放,记入学籍档案。

4.注意事项:同一学年,获得省政府奖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同时获得国家助学金,不能同时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

六、国家助学贷款

1.申请金额:每人每学年不超过6000元;

2.申请条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3.申请材料: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书及家庭情况说明、本人学生证和身份证复印件、家庭经 困难证明(乡镇政府或县民政局签章);

4.注意事项:按要求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分年发放,在毕业前签订还款确认书。在校期间由国家财政补贴,毕业后利息由学生本人承担

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1.申请金额:每人每学年不超过6000元;

2.申请条件:入学前父母及本人户籍在本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3.申请时间及材料:新生凭入学通知书,老生每年暑假,由资助中心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秋季开学由资助中心出具回执;

4.注意事项:按要求与当地银行签订贷款合同,并按期还款,分年发放。在校期间由国家财政补贴,毕业后利息由学生本人承担。

八、应征入伍毕业生学费补偿及助学

贷款代偿

1、补偿金额:学校实际学费标准,每人每学年不超过6000元;

2、申请时间及材料:每年冬季征兵期间,提供毕业证、入伍通知书复印件,应征入伍毕业生学费补偿及助学贷款代偿申请表原件一式两份(根据申请表要求填写相应内容,找相关部门签字、盖章);

3、注意事项:信息准确无误,联系方式不得随意更换。

九、勤工助学

1.岗位设置:护校队或节假日物业保洁、宿舍管理等。

2.申请条件: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3.申请时间及材料:由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出具通知,学生填写勤工助学申请书及申请表,按要求进行找辅导员或系领导签章;

4.酬金:原则上按每人每天20元计,结合实际适当调整。

十、感恩在行动

1.申请对象:全校受奖助学生;

2.岗位设置:固定岗根据各部门需求设置,机动岗由学生资助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

3.申请时间及材料:根据资助中心通知,填写感恩在行动申请申请表,按要求审批、应聘,用合格后上岗;

4.考核评优:固定岗每月一次,机动岗每半月一次,由学生资助工作委员会负责。

5.根据考核情况按感恩在行动考核评优办法进行评优,奖励标准每人每学年1000元。

十一、关于资助工作的几点说明

1.奖助学金评比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执行;

2.名额由资助中心根据上级分配名额按一定比例划分到各教学系;

资助政策教案 篇5

----国家资助政策温暖贫困家庭

一、课题:“国家资助政策温暖贫困家庭”

二、教学目标:此活动是为了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普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知识,让全班学生全面了解各项学生资助政策。

三、教学背景:通过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助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比例,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并建立起长效的资助机制,做到“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四、时间:2018年

五、地点:一五班教室

六、参加人员:一五班全体同学

七、教学过程:

1.导入开学一课主题。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政策,普及资助政策知识,今天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国家资助政策温暖贫困家庭”。

2.学习新知。

解读国家对义务教育学生资助的政策

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实施营养改善计划。

1、免学杂费。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学杂费。

2、免费教科书。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农村学生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课程免费教科书及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国家免费教科书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国家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

3、寄宿生生活补助。用于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天4元、初中生5元(寄宿生全年在校时间按250天计算)。

4、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农村(不含县城)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为国家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4元。

5.生谈感受: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学生,一个深受国家、社会关怀的小学生,我们深知社会、家庭对我们的期望:刻苦学习,学到真本领、好技术,成为人才,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我们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完成我们的学业,我们将用高尚的师德、满腔的热情诠释教师存在的意义,将来用自己的青春与热情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6.教师总结:

广东学生资助政策简介 篇6

(2018年5月)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近年来国家和我省密集出台相关资助政策措施,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一、高等教育阶段

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高校落实责任、社会积极参与三方共同支持的多维度多渠道的资助体系,建立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社会资助和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的“绿色通道”制度等有机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此外结合我省省情,制定了符合我省特色的专项资助政策,即广东省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入学资助、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和南粤扶残助学工程。

入学时,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如暂时筹集不齐学费和住宿费,可在开学报到的当天,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报到注册。入校后再向学校申报家庭经济困难,由学校核实认定后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其中,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

(一)研究生国家奖助学金 1.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奖励对象是普通高校中表现优异的全日制研究生。奖励标准为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生每年2万元。

2.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奖励对象是普通高校中表现良好的全日制研究生。奖励标准为省财政按博士研究生人均每年1万元,硕士研究生人均每年8000元给予支持。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档奖励。

3.研究生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是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没有固定工资收入、规定学制期内的全日制在读研究生。资助标准为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13000元,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6000元。

4.研究生“三助一辅”

研究生在不影响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原则下,参加学校设置的“三助一辅”(助研、助教、助管和担任学生辅导员工作)岗位,获得一定的津贴报酬,帮助完成学业。“三助一辅”津贴标准由高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当地物价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

(二)本专科生国家奖助学金 1.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

奖励对象是特别优秀的二年级及以上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

2.本专科生国家励志奖学金

奖励对象是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二年级及以上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

3.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人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3000元,根据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分档资助。

(三)国家助学贷款

包括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校园地助学贷款。贷款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生。贷款金额原则上本专科生每生每学年最高申请金额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不超过12000元)。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贷款利率和国家有关利率政策执行。贷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贷款学生毕业后的前三年内只需还利息不需还本金,自毕业第四年起开始偿还本金和利息,助学贷款最高年限为学制加13年。大学新生和在校生可在入学前向户籍所在地县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也可以在入学后向就读高校申请校园地助学贷款。

(四)广东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资助

资助对象为我省当年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本专科新生。资助标准按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学费标准,最高不超过6000元。考入省内高校的新生开学时向学校申请,考入省外的新生向户籍所在地县级教育部门申请。

(五)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 资助对象是户籍在我省少数民族聚居区,且小学和初中均 3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小学就读,2013年及以后通过普通高考,考上全日制高校(含省外高校)的少数民族本专科大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10000元,资助周期为本专科就读期间。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向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县级民族工作部门提出申请。

(六)南粤扶残助学工程

资助对象是我省户籍当年考入普通高校的全日制残疾人大学生(包括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研究生除外)。资助标准分别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每人一次性资助10000元、15000元、20000元和30000元。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大学生向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县级残联提出申请。

(七)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1.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兵役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及退役复学后学费减免政策

补助对象是应征入伍服兵役的高校在校生、毕业生及退役后复学的原高校在校生。国家对应征入伍服兵役的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实行补偿、对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含校园地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行代偿,退役后复学的原高校在校生实行学费减免。补助标准为本专科生每人每学年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不超过12000元),每学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低于8000元(12000元)的,按照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两者就高的原则,实行补偿或代偿。

2.国家退役士兵教育资助政策

资助对象是退役一年以上,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全日制本科学校、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和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不超过12000元),资助周期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一个学制期。

3.广东省退役士兵就读高职院校资助政策

资助对象是复学或通过技能考试考入我省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地为广东欠发达地区的退役士兵。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7000元。

4.“三支一扶”助学贷款代偿

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继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工作满1年,可申请代偿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

(八)学校资助措施 1.“绿色通道”

全日制普通高校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确实困难、无法缴纳学费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报到注册,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2.勤工助学

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最低小时工资不低于12元(各高校按所在地标准)。

3.学费减免

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法缴纳学费的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免学费政策。具体办法由学校制订。

4.其他资助政策

高校利用从事业收入提取的奖助基金、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金等,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用于奖励和资助本校学生。

二、高中教育阶段

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和顶岗实习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高中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一)普通高中学校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正式学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2000元。

(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的残疾学生、涉农专业一、二年级在校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一、二年级在校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2000元。

(三)高中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 资助对象是高中教育阶段具有正式学籍的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免学费标准为每生每年3500元。高中阶段残疾学生补助标准按不低于普通中职学校学生免学费补助标准的1.1倍拨付,6 省属高中阶段学校的残疾学生免学费补助基准定额为每生每年3850元。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经批准的学费标准高于财政补助的部分,学校可继续向学生收取。

(四)学校资助措施

学校利用从事业收入提取的奖助基金、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金等,用于减免学费、设立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支出。

三、义务教育阶段

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农村寄宿学生免收住宿费,向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农村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学生和民族地区寄宿制民族班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一)城乡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 资助对象是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资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学年1000元,初中生每生每学年1250元。

(二)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 资助对象是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学生。资助标准为一般困难学生每生每学年200元;特殊困难学生小学每生每学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学年750元。

(三)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民族班学生生活费补助

资助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民族班学生。资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学年800元,初中生每生每学年 7 1000元。

义务教育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农村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学生、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民族班学生生活费补助不同时享受。

(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

省级试点资助对象是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和连南瑶族自治县县城以外的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省级试点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天补助5元,每学年按200天计。

鼓励各地自行出资开展试点。

四、学前教育阶段

资助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和生活等费用。

资助对象是我省3-6岁常住人口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1000元。

五、建档立卡学生免学费和生活费补助

在落实现有各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基础上,精准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

(一)义务教育阶段生活费补助对象是2016年秋季学期起在校的广东户籍建档立卡贫困户义务教育学校全日制学生,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3000元。义务教育建档立卡学生生活费补助与义务教育阶段其他生活费补助不同时享受。

(二)高中教育阶段生活费补助对象是2016年秋季学期起在校的广东户籍建档立卡贫困户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和技工学 8 校全日制学生,补助标准为在获得国家助学金基础上,每人每学年再补助3000元。普通高中免学杂费对象是2016年秋季学期起在校,广东户籍的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含非建档立卡残疾、农村低保家庭、农村特困救助供养)的普通高中全日制学生,免学杂费(不含住宿费)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2500元。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免学杂费对象是2016年秋季学期起在校,广东户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全日制学生,免学杂费(不含住宿费)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3500元。高中教育建档立卡学生免学费与残疾学生免学费按就高不就低原则资助,不同时享受。

(三)高等教育阶段免学费和生活费补助对象是2016年秋季学期起广东户籍建档立卡贫困户普通高校全日制专科在校学生。免学费补助标准为省内公办高校的广东户籍建档立卡专科学生免交学费(不含住宿费),民办高校的广东户籍建档立卡专科学生减免5000元学费(不含住宿费),省财政补助学校每人每学年5000元。生活费补助标准为在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基础上,再补助每人每学年7000元。免学费和生活费补助与其他省财政设立的资助政策不同时享受。

2018年秋季学期起由学生户籍所在地县级财政发放生活费补助。省外就读的广东户籍建档立卡全日制学生,由学生户籍所在地县级财政发放免学费和生活费补助。

湖北省科技资助政策 篇7

向大众型的转化,高校贫困生的问题也日益严峻。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应的贫

困大学生资助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落实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过程中,诸多问

题随之出现,阻碍着资助政策的顺利实施。鉴于此,在大量实地调查和探析的基础上,结合

实际分析目前高校贫困资助体系政策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性的

对策。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中图分类号:G46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2-0004-03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04年的280万人

增加到2011年的650万人,依照学者马丁·特罗的理论,我国已经跨入了大众型高等教育的

时代。但是,我国高校收费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三农问题等因素影响着大众化高

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贫困生的问题随之出现,并且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1]。为

了保证众多的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从中央到当地政府、院校和社会都做出了相应的努

力,出台了针对地方现实的政策和制度,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助、补

、减”有机结合的多元化贫困资助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贫困生资助体系在实

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2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为了确保每一位高校

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从中央到当地政府、学校和社会无不给予高度重视,并做出了艰苦的

努力,在最大程度上使每一位贫困生得到相应的资助,有效地缓解了众多贫困生的经济和心

理压力,使之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然而,在贫困资助体系推进和实施

的过程中,一些现实存在的不合理因素严重制约着贫困资助体系的顺利实施。

2.1贫困生的认定缺乏合理性

贫困生纳入对象的认定工作,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已经成为当前棘手的问题之一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的学生生活指数标准差异很大。另

外,不同地区对贫困生家庭实际情况和经济状况的评估、申报收入和统计制度不尽相同,势

必会影响统一的贫困生认定标准的制定,只能用一个模糊的认定标准加以界定:凡是家庭的

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平均生活线的都算贫困生[2]。这样,在学校对学生家庭经

济收入情况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缺乏准确性,导致在实际的认定操作中,学校管理人员往

往仅靠学生的家庭所在地管理部门或家长的工作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进行认定,加上部分院

校的系或班级的数额、辅导员的主观因素,从而会导致资助对象的认定工作存在失真和很大

的随意性,使部分确实贫困需要资助的学生被淘汰,得不到有效的认定。笔者认为,贫困认

定机制除个人申请、学生所在地证明外,还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情况、学生家庭的实际

情况,需要做全面的考核,加大学生之间的监督力度,对管理部门和辅导员进行认定业务培训,

并做好跟踪调查、责任追究等工作。

2.2对贫困资助体系制度的把握缺乏全面性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院校实施了“一揽子”资助工程,其中包括国家贫困资助贷款、国

家奖学金、勤工俭学金、特殊贫困补助金和学费减免等制度和政策,其中的每一项都规定了

特定的方向,然而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不能够做到各项资助金政策的應用,缺乏运用

的全面把握,导致出现政策的交叉、重合,使部分学生获得多项政策的过多补助,而另外一

些真正贫困的学生不能够或者不能获得合理的补助的情况[3]。例如:在国家奖学

金方面,一些来自经济贫困、教育水平特别落后地区的学生,其本身文化基础比较差,且面临着生

活和心理方面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学习成绩相对较差,而部分学校仅以成绩的高低为

标准,没有考虑其他因素,这样势必造成他们获得奖学金的概率较低。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得

出的结果显示,高校贫困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仅为全体奖学金获得者的18.76%,与非贫

困生的奖学金获得者的概率相差甚远。在高校贫困生的生活费来源中,仅有2.83%的贫

困生依靠奖学金进行支付。由此说明,奖学金对贫困生的作用微乎其微。

2.3存在重“物质”轻“精神”资助的误区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和加强是毋庸置疑的,并且把它提升到前所

未有的高度,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减轻了经济和学习压力,但在对贫困资助体系的实施过程中

,由于受传统思想和意识的影响,管理者更多的是考虑到如何解决贫困生的经济生活问题,

让他们获得最大可能的物质上的资助,将绝大部分的工作用在如何让经济贫困的大学生获得

金钱上的资助,而忽视了对这部分学生的思想、人格的养成和心理因素上的关注[4]。由于生

活的环境和经济压力的原因,他们在人格的养成方面与一般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自卑、

焦虑等不良心态自然容易产生,甚至对社会产生极端的看法或过激行为。缺乏对生活自立自

强、艰苦奋斗的人生观的引导和教育,物质上的资助只能是暂时的,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才是一笔永恒的财富。

2.4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高等教育的需求,确保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从中央到地方政府

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进一步完善了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法

律法规上的欠缺:(1)相关政策没有提升到法律法规层面。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同,缺乏相

应程度上的强制性,再好的政策失去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也很难实施,可能成为一纸空文。

例如,一些学校在贫困生资助方面违背政策的规定,在奖学金、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方面

,不提取或不足额提取政策规定的费用和补助,甚至有些地方政府根本不愿在助学贷款上进

行贴息,致使出台的贫困资助政策很难得到有效的落实;(2)贫困资助活动中的主客体双

方缺少法律的保障。在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能由于相关政策在制定中

的不完善,又没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部分学校的管理者过于注重学校本身的经济利益,在

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制定的操作规程不尽人意,使受资助对象的合法权益遭受侵犯;另一方

面,存在部分学生通过不合理的渠道,开具经济收入证明,以达到骗取国家贷款、学校贫困

资助的现象,甚至故意不按期偿还贷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行为由于没有相应配套的法

律法规约束,致使主客体双方存在侥幸心理,不但侵犯了组织的合法权益,在社会上也造

成了不良的影响。

3完善贫困资助体系的对策探讨

3.1完善贫困资助对象的认定制度

完善科学的贫困资助认定制度,要以“全、准、快”为着手点。第一,将贫困生资助

对象的认定制度标准化,制定科学的认定程序,不能因为管理人员的工作调动和贫困资助对

象班级变化而改变。要建立由一名学院主管领导负责下的贫困生资助认定小组,制定出合理

的认定程序和规章,对全校的贫困资助对象进行统筹协调,各院系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再专门

指定相关教师负责贫困资助对象的认定工作,实行分层负责,责任到人;第二,要加大对贫

困资助小组成员和相关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熟悉贫困生认定程序和标准,以提高他们

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自身的责任感;第三,建立贫困生入校资助档案信息系统,对新生报到时

提供的证明材料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审核,必要时还要进行生源地实地调查,利用现代化通信

技术与生源地相关部门进行信息交换、协调,及时更新资助对象的档案信息系统;第四,组

建贫困生资助监督网络,减少认定工作过程中的材料不真实或者人情关系造成的不公平现象

。学生必须开具生源所在地民政部门的贫困证明,首先以班级或系部为单位进行审核,然后

上交学校主管部门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对比审核,将最終审核结果进行一定范围内的网络公示

,以接受同学和教师的监督;第五,做好受资助对象的个人情况变动存档工作,对贫困

生家庭情况的变动调查可以考虑每年一次,资助程度也应随个人情况变动而有所改变,尽最

大可能地做到公平、公正;第六,贫困生资助档案信息要反映全面,它除了包括学生家庭经

济收入的基本情况,还要包括学生在校的平时表现、学习成绩和受资助的种类、份额,达到

动态的追踪调查效果,确保资助金的有效使用。

3.2统筹各项资助经费的范围,完善资助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出台的贫困资助项目和种类较多,其中以贫困助学金和奖学金为主,资助金

额也有比较大的差距。而绝大部分学校对贫困资助对象的要求以品学兼优为标准,这对部分

来自经济贫困、教育水平落后地区的贫困生来说,明显有失公平,容易造成个别成绩优秀贫

困生包揽多项奖学金的交叉、重叠现象,超出他们自身的需求,而大多数贫困生失去接受资

助的机会。因此,学校的贫困资助管理者有必要对资助经费范围进行优化整合,完善各项贫

困资助金的保障制度,不但规定对个别优秀贫困生的最高限度,而且兼顾到大部分文化基础

较差的贫困生。首先,考虑国家有关资助政策的条件,不要把成绩优秀作为绝对的附加条件

;另外,也应对于那些在学习和表现上具有明显进步的学生给予奖励,让他们起到良好的导

向作用。这样,获得资助的贫困生的范围就进一步扩大了,同时让他们有了争取进步的信心

,减少了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其次,学校必须按照相应资助政策的规定,明确各项资助经

费的资助范围,突出“奖优”、“助贫”和“激励”的资助功能,让各项政策的应用各有所

向。

3.3做到“物质”和“精神”资助齐头并进

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要具有长远的眼光,“物质”上的资助只能暂时减轻经济上的压力

,大部分贫困生缺乏积极向上、自立自强的生活观念,不健康的人生观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因此,为了大学生贫困资助体系的长远发展,学校对贫困生在物质上给予援助的同时,更要

做好精神上的扶贫工作。经常对贫困生进行贫困心理的疏导,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精神上的贫

困比物质上的贫困更为可怕,如何看待目前的经济贫困,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贫富观,增

强抵抗贫困的勇气和能力,在逆境中树立远大理想。

高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大学生扶贫教育:第一,健康人格养成教育。通过专业的心理

疏导,让他们树立起穷且益坚、自信、自立、自强和自尊的思想,帮助他们找到自身心理存

在的不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抗贫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贫困,辩证地看

待目前的贫困和压力,让他们知道经济上的贫困不是耻辱,而是一种财富,经济上的贫困是

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的,自己的命运只能靠自己掌握和改变。第三,人际交往心理疏导

。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同学们的关心和照顾,正确对待贫困资助活动,用良好的心态去接纳

贫困资助和社会爱心;让他们学会自我接纳、自我调适,打破自闭、敏感和抑郁的心理障碍

,增强与他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气,激励他们正确地看待同学之间的友谊,积极主动与他人谈

心,从友谊中获取他人的理解和帮助。

3.4健全贫困资助法律体系

笔者认为,对贫困大学生资助不能仅限于国家政策,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体系是完全必要

的。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做到有法可

依、违法必究[5]。对贫困资助法律法规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对

贫困对象的认定标准进行规定;二是制定出高校贫困资助工作机构的职责;三是明确双方的

权利和义务;四是创造贫困资助工作的保障条件;五是对违反贫困资助法规的具体处罚等。

4展望

做好大学生的贫困资助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它不但是国家高等教

育公平的体现,更有利于校园和社会的和谐,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学校和

政府部门的紧密配合,更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只有科学高效地落实完善的贫困助学

体系,才能让广大贫困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ZK(#〗张素芬.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1

,(4):12-16.

[2]蔡红建,薛单,王兵团.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的探索[J].中国青年研究,

2009,(12):100-103.

[3]李庆豪,沈红.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优化与重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0)

:84-87.

[4]賈淑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探析与应对[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5):182-183.

[5]毛晓华.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J].湖北社会科学,2011,(6):162-165.〖

上一篇:分析评议阶段转段分析报告讲话材料财政局下一篇:脑筋急转弯数学难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