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问题串11(通用8篇)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强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创设情境,问题串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其数学思维。
有效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强大动力,缺乏问题的课堂是缺乏张力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已有认知、能够体现学习目标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指向,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的难点。2012年新修订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采用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这种方式为教师准确理解、把握教材特点和学与教的要求提供了便利,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提升综合能力打下了基础。因此,认真体会“情境+问题串”设计的含义,深刻挖掘并利用好教材中的“情境+问题串”,已成为我们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
一、“问题串”能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材
“问题串”就是基于情境,围绕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结构精心设计的具有“指向于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的一组问题,从而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有效的实现学习目标。从一个情境引出一个问题,围绕这个核心问题不断追问,从而产生问题串,或者围绕一个情境从多角度引发思考,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或者呈现多个情境下的问题,组成围绕核心内容的问题串,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理解。
问题串要指向教学目标,例如四下《比大小》一课中,教材中设计了三个问题串,分别是:问题一.谁跳得高?第一个问题时用通过直观模型和小数的意义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围绕小数的意义从多角度引导 探索小数的大小比较。问题二.谁跳得最远?下面的做法你看懂了吗?第二个问题是借助数位顺序表和数线比较小数的大小,从位值的角度对三个小数进行大小的比较以及数线几何直观的方法。问题三.说一说,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第三个问题是概括出小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归纳出小数的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打,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比较小数部分时,应从十分位开始,如果十分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比较低的数位,相同数位上数字较大的小数也就大。教材中的三个问题串递进关系,紧密围绕探索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三个问题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围绕着小数的意义,进而比较出小数的大小。
又例如二上在《分物游戏》的这一教学内容中,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是:问题1.分桃子。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对比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方法,引出“每份一样多”,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问题2.分萝卜。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每只小兔分到几根萝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与交流,感受到平均分物活动中方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具体感受“平均分”;问题3.分骨头。15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狗,每只狗分到几根?让学生尝试用画图方式表示平均分物的过程,发展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平均分”的本质特征。这个“问题串”的设计,就是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图标或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进行了合理的分解,并逐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并尝试解答一个个步步深入的问题,逐步实现“初步体会平均分、具体感受平均分和理解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这一目标的递进达成。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教学目标就是“问题串”设计的主要依据,每一个问题都是指向于某一个教学目标或目标的某个方面。具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串”,它既能有效地避免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的情况,又能利于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地展开。
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教材中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设计的“问题串”,实际上已经为我们理清了教学的基本脉络和思路,构造了一节课的基本框架。
在这里,“问题串”的作用不言而喻,基于情境下的“问题串”实现了学生认知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它既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又能够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围绕核心内容和关键点展开思考和对话,启发学生思维逐步深化或多角度思考。
从一个情境引出一个问题,围绕这个核心问题不断追问,从而产生问题串,或者围绕一个情境从多角度引发思考,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或者呈现多个情境下的问题,组成围绕核心内容的问题串,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理解。
二、“问题串”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新版教材中,每节课都体现了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情境和问题串,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对重要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儿童在亲身动手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学习数学、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交流、分享、讨论、质疑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多角度思考和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进而促进了目标的形成。如,一年级上册“跳绳”(8的加减法)一课,修订后的新教材中围绕主情境安排了3个层次的活动:学习8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探索8的组成,学习8的加法的生活原型。从这3个层次不难看出,本课的主情境呈现更为丰富的数学信息,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收集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借助教材中的4个小小的“问题串”,让学生学会如何提炼信息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加深了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并逐步理解掌握加与减的互逆关系。课堂中教师创设有效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独立思考,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反馈中提炼计算方法,学生在探索、思考、交流、分享中得到提升,逐步养成了仔细观察、主动思考、认真倾听和大胆交流的学习习惯。
三、“问题串”能促进学生有序思维的养成
新教材中部分内容问题串的设计,体现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如,一年级下册第49页“小兔请客”,首先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课堂中教师先利用小兔请客的童话情境,让学生说一说两幅图的意思,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学生正确列式后,交流计算的方法,鼓励学生结合问题串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在掌握了几十加几十的方法后,对于几十减几十也采取同样的方法,在完成了两个小情境教学后,教师及时引入“认一认”,把三个问题一气呵成,让整十数的加减法问题连成了一个整体,从头至尾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串”能否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关键还在于有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学组织者,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要努力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据此调整“问题串”中的问题或呈现方式,才能真正发挥好“问题串”的作用,让它有效地回归于课堂、服务于教学。
在一次高中数学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中, 比赛的形式是说课的一种——说教学片段, 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3.1单调性概念.笔者有幸亲历了整个比赛过程, 下面结合其中两个具有新意的设计, 谈一谈数学课堂的“问题串”设计及数学概念的有效生成.
1两个教学片段设计的再现
函数单调性是研究函数概念基础上学习的第一个性质, 是后面学习反函数、不等式、导数等内容的基础, 又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素材.新课程对于函数单调性概念的引出与老教材没什么大的区别, 但是新课程引出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思路更加清晰, 是一个由形到数、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问题串”的设计使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得以生成.
设计1 流程图如图1所示.
“问题串”设计:
问题1 观察函数y=x图像, 请问从左向右看呈何变化趋势?
问题2 观察并填写表1, 说明函数值随自变量从小到大有何变化?
问题3 由表1规律可知, 对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 是否都有其函数值y1<y2?
设计的理论依据 该设计从形式上看它是由一般到特殊、进而回归一般, 由常量到变量、离散到连续、静止到运动的过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 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 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 激发了学生求知欲, 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从知识的构建上渗透了变化的思想, 通过实例研究特殊情况来理解一般问题, 缩短心理距离, 降低理解难度, 有利于概念的动态生成.最终形成了函数单调性定义的理性认识.这个设计思路充分说明了物质是变化的, 变化是有规律的, 通过学习教会学生用变化的观点看世界, 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
设计2 流程图如图2所示.
“问题串”设计:
问题1 函数y=x图像从左向右看呈何趋势?
问题2 图像是由什么构成的?
问题3 左边的点比右边的点高, 在直角坐标系中可以用什么量来描述点的高低?
问题4 用什么量来描述直角坐标系中两点的左右位置?
设计的理论依据 该设计从形式上看它是由宏观到微观、进而再回到宏观, 从知识的构建上看是由直观的函数变化趋势的感性认识 (来自于生活中的图像) 到对构成图像的基本元素 (点) 性态研究, 让学生对函数单调性产生感性认识, 为引出单调性的概念打好基础, 有利于定义的自然生成, 也揭示了函数单调性的本质, 最终形成了函数单调性概念的理性认识.
2反思两个教学片段设计后的再设计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教学, 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难以弄清函数图像的升降这种定性的表述, 与函数值的大小比较这种定量的刻画之间的联系, 笔者认为按照以下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 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3 流程图如图3所示.
“问题串”设计:
问题1 给出某地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 观察这张气温变化图, 怎样描述气温随时间增大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 让学生观察由实例生成的图像, 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宗旨.
问题2 函数y=x, y=x2图像从左向右看呈何趋势?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y=x, y=x2图像的特征 (可启发学生观察图像的升降情况) , 在学生得出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具有特征“在某些区间上升, 某些区间下降”后, 给出单调函数的“直观性定义”:在区间I上, 若函数的图像 (从左至右看) 总是上升的, 则称函数在区间I上是增函数, 区间I称为函数的增区间;在区间I上, 若函数的图像 (从左至右看) 总是下降的, 则称函数在区间I上是减函数, 区间I称为函数的减区间.
问题3 对具体两个值a<b, 若有f (a) <f (b) , 能否得出函数在区间[a, b]上y随自变量x增大而增大呢?
设计意图 将一般问题特殊化, 降低思维难度,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问题4 若在区间[a, b]上存在无数个值x1<x2<x3<…<xn, 有f (x1) <f (x2) <f (x3) <…<f (xn) , 能否得出函数在区间[a, b]上y随自变量x增大而增大呢? (举反例)
设计意图 将一般问题特殊化之后, 进一步将特殊问题一般化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上面的问题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
问题5 那么f (x1) , f (x2) 与x1, x2之间要存在什么关系?才能得出函数在区间[a, b]上y随自变量x增大而增大呢? (“迫使”学生说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 在以上的过程中, 学生自己获得“自变量x增大, 则函数值y也增大 (减少) ”这一数量变化规律后, 完成了单调函数的概念用图形语言表述的“直观性定义”到用数字语言表述的“描述性定义”的过渡, 但离单调函数的定义还有距离, 主要是连续的一批数量的变化关系怎样转化为任意两量的大小定性关系.
在经历上述活动后, 学生获得了函数是增函数的“多元联系表示”:
f (x) 在区间I上是增函数
⇔在区间I上f (x) 的图像是上升的
⇔在区间I自变量大函数值亦大
⇔在区间I上, 当x1<x2时, f (x1) <f (x2) .
这个时候给出增函数的定义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效果了.
问题6 怎样的函数是减函数?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在理解增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能用类比的思想自己给出减函数的概念.
3单调性概念教学片段设计后的启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数学教学的有效就在于围绕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出一系列小问题, 即“问题串”, 就好像是促使学生能力提升的一级级阶梯.它们不仅仅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还能使学生向各自的高一级水平发展、推动或加速学生内部的发展过程.
因此, 通过以上“问题串”的设计, 学生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认识, 从直观到抽象, 从理解到应用, 由应用又回归到定义, 层层相扣,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 各种能力, 如运算、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 以至于创新能力等, 无一不以清晰的概念为基础.这些能力的强弱与相应概念的理解深度紧密相连, 并且能力的发展受相应的概念理解的深度制约.只有着力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 才能使学生全面、正确、深刻的理解概念, 才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要搞好数学概念教学工作, 就应根据不同的概念,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讲授式, 方式比较单一.“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设计理念之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问题串”的形式进行概念教学是贯彻实施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理念的有效手段.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数学概念教学中, 合理地进行“问题串”设计, 在数学教学中对一个特定的情境或特定的学习主题用一连串的问题, 如3个或4个小问题提出来降低思维的难度, 逐步地分解难点,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要, 能使学生全面地了解、深刻地理解概念, 并能在解题中灵活运用.
4有效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问题串”设计的反思
根据数学教育心理学, 一般来说,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经历感知、理解、保持和应用4种心理过程.而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认为:概念的掌握过程无非是经历了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 就是把新概念、新知识纳入到一个已知的认知结构中去;所谓顺应, 就是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纳入新概念时, 必须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 以适应新概念.因此,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概念教学, 概念生成的有效性应该是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而数学概念教学的“问题串”设计, 刚好和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过程相吻合.笔者认为, 运用“问题串”的形式进行数学概念教学, 有以下几点优势:
1) 对数学概念进行“问题串”设计,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的学习过程, 实质上是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如果教学的难点起点太高、思维跨度大, 会使得一些学生因认知结构不能适应而产生困难, 不利于他们的新认知结构的形成, 对数学概念进行“问题串”设计,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也使得我们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会更好.
2) 对数学概念进行“问题串”设计, 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每个数学概念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大部分学生对其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没有去深挖它的内涵, 通过“问题串”设计, 我们可以让学生觉得比较枯燥的概念教学生动形象化,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3) 对数学概念进行“问题串”设计, 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由于高中数学概念的抽象性, 学生很难把握其重点和难点, 而通过“问题串”设计, 可以引导学生层层分析, 逐步理解概念, 从而抓住其重点, 突破其难点.
4) 对数学概念进行“问题串”设计, 就是教给了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教师对数学概念的“问题串”设计, 不仅是对学生思维认识的一种引导, 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了方法论的训练, 为学生将来进行研究提供了一个一般的科学方法的启蒙.
总之, 我们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 应认真、透彻地分析教材, 根据其内容和学生的理解能力, 适当地进行“问题串”设计, 合理地引导, 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 为后续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为将来建立严密、科学的思维方法体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数学思维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马复.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余致甫.数学教育学概论[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 1990.
[关键词]复习 有效性 创设情境 问题串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60085
一、对化学中考复习课的思考
若把平时教学比作栽活一棵树,复习就好似育好一片林。但是纵观九年级的化学复习课,往往会出现复习过程不分主次的“内容全面化”、教师全包的“知识讲解化”、不顾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方法模式化”以及为了保证高分的“能力集中化”。九年级化学复习课的老套路通常是先复习知识后做习题,这种复习模式,常常导致教师不能判断、学生也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知识漏洞和思维偏差,不能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更不能对症下药,学生感觉复习课乏味,缺乏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一堂有质量的复习课,课前教师应对知识进行整合,在课标、教材中排查知识考点并进行重组,以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在预设情境中体现知识重点是复习课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手段。
二、九年级(下学期)学生学情调研
九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建立了较完备的知识体系,具备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但是随着复习的推进,部分学生出现了浅表思维严重,陈题能解,但面对新问题缺乏应对方法,深度思考不够等问题。因此,中考复习应主要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网络,建立分析问题的系统思维,培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本节复习课以“吹不灭的蜡烛”实验探究为主线,以解决新情境问题为核心,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对《认识化学变化》这一章进行复习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培养“中考思维”,力求达到生动高效的复习效果。化学知识是相互融会贯通的,学生可以在问题串的引导下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进行概括整合,通过问题串总结归纳的方法从实际问题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再帮学生有序梳理、建立联系、训练方法,学生就会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达到完善知识结构的目的。
三、课堂实录
1.通过对“吹不灭的蜡烛”原理进行探究分析,完成“燃烧与灭火”相关知识的复习整理。
【引课】吹不灭的蜡烛实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蜡烛被吹灭后过一会儿又重新烧起来了。
【教师】蜡烛为什么吹不灭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展示】吹不灭的蜡烛的制作过程。
【问题1】同学们能找到蜡烛吹不灭的原因吗?
【学生】思考、讨论、不断完善:吹气可加速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使环境温度降低至石蜡的着火点以下,蜡烛熄灭。但是环境温度在镁粉的着火点以上,所以镁粉可以继续燃烧。镁粉燃烧产生热量,使环境温度重新升高至石蜡的着火点以上,所以蜡烛又重新燃烧起来了。
【问题2】你有办法将这种蜡烛熄灭吗?
【学生】罩玻璃杯;使劲吹,使温度迅速降低到镁粉的着火点以下;剪断蜡烛的棉纱线……
【小结】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
设计意图:实验情境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学生就是因为喜欢化学实验而进一步喜欢上了化学,因此九年级的化学复习教学也应合理积极创设有效实验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尝试通过创设“吹不灭的蜡烛”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燃烧与灭火”的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2.通过对“镁粉燃烧”这一化学变化的探讨分析,完成“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知识的复习整理。
【问题3】这样的蜡烛燃烧后有灰烬吗?
【学生】观察,回答:有。为白色固体。
【问题4】灰烬的成分和普通蜡烛有区别吗?
【学生】思考,回答:有。灰烬中多了氧化镁。
【问题5】镁粉燃烧前后固体质量有变化吗?
【学生】思考,回答:有。质量增加了。
【追问】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应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因此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加了,增加的质量即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问题6】某同学用在空气中燃烧镁带的实验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完全燃烧后,称量留下固体的质量比反应前镁带的质量还轻。你能帮他寻找原因,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吗?
【学生】小组讨论,同伴互助,交流质疑,得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有可能生成的部分氧化镁以白烟(即固体小颗粒的形式)逸散到空气中了。
【教师】及时参与讨论,肯定学生的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强调使用定律时的注意点。
【问题7】在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装置设计方面需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若反应物、生成物中有气体,或生成物中有固体小颗粒逸散到空气中,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实验。
【问题8】
若表示氧原子,表示镁原子,你能画出镁和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吗?
你还记得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吗?
【学生】在学案上画出镁和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并根据示意图,回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设计意图: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出现的唯一定律,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掌握往往停留在会表述其内容的层面上,并不能真正理解并运用。本节课笔者尝试用镁燃烧过程中固体质量可能出现的两种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解释变化的合理性,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知识网络的建构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3.通过查阅资料,在进一步了解镁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完成“化学方程式书写及计算”复习整理。
【教师】某同学查阅资料,得到了有关镁的如下信息:镁能和二氧化碳发生燃烧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因此镁燃烧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在高温条件下,镁在氮气中可以燃烧,反应生成氮化镁。镁在盐酸中的变化为快速冒出氢气气泡,浮在液面上,逐渐消失。镁是重要的金属材料,大量用于飞机制造业。目前世界上大部分镁都是从海水中以电解氯化镁的方法提取的。
【问题9】
你能说出资料中有哪些化学变化吗?
你能书写出这些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吗?
【学生】思考,书写。部分学生板演。
【问题10】
同学书写的化学方程式正确吗?
你觉得判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否正确应从哪些方面考虑?
【学生】思考,评价,回答:物质的化学式、反应条件、配平、生成物状态的标注等方面。
【师生】小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及注意事项。
【问题11】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你还记得吗?(以电解氯化镁的反应为例)
【学生】思考,并回答:“质”和“量”两方面的含义。
【教师】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进行方程式计算的基础。其实有很多化学实验、生活、生产中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解决。比如:
工业上用电解氯化镁的方法生产金属镁,现电解190kg氯化镁,则最多能生产多少千克单质镁?同时生成多少氯气?
【学生】思考,解答。部分学生板演。
【问题12】你还有其他解法吗?
【学生】思考,解答:也可利用反应前后各元素守恒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练习1】实验室用65g含H2O2的质量分数为20%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最多可以产生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克?
【练习2】实验室用7.9克高锰酸钾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剩余物质质量为7.5克,通过计算说明剩余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师生】小结: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已知量的选择标准。
设计意图: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复习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基本程序,复习中不能贪多、图快、求难。纵观学生解题的错因,主要是对解题策略的训练不够,本节课尝试通过该模块的复习,帮助学生明确:对信息的分析是为了准确找出“真正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反应后真正生成的物质的质量”(这些数据才能被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使学生在解题时思路更加明确。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复习环节、练习环节并没有要求学生写出计算过程,而是要求学生找出可用的已知量,说出解题思路即可。复习更注重的是帮助学生提炼方法,归纳正确解答的关键点,寻找代入方程进行计算的已知量,并帮助学生归纳寻找已知量的一般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总结】本节课我们一起对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进行了复习,对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大家可以发现知识点之间是存在着内在联系的:燃烧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化学变化,而所有的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用于表示化学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及相关计算都体现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四、几点思考
1.复习教学应强化问题研究,弱化知识罗列
针对知识重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复习课也可以尝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的教学模式,并把这一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提供复习的途径,辅之以学习方法的必要指导,师生、生生之间互相研讨、交流、辩论、启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达成共识,最终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得到了应用,在应用过程中知识得到了强化和升华。
2.复习教学应强化过程方法,弱化结果展现
通过展示学生“说”“做”“思”的过程,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实际问题的平台上体会思维的过程,多思路碰撞,完善认知。学生可以自行总结和归纳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和方法,使思维的再现向创造飞跃,这样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复习教学中远比做一道题单纯追求结果要有效和深刻得多。
3.复习教学应强化知识应用,弱化简单操练
传统意义上的复习课常常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巩固来达到学生认知结构的整固,学生常常处于消极的应对状态,没能做到使学生“温故而知新”。组织学生应用已有的学科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认知结构,做到“温故”,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达到“知新”的目的。
(先欣赏舞蹈《玉兔迎新春》。完毕后,演员留在舞台,主持人上台)
(李)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职工代表们:
大家(合)晚上好!
(李)光阴荏苒,时光飞逝。当新春的脚步慢慢临近,2010年犹如一副精美、厚重的画卷在我们的眷恋中缓缓束卷,充满希望的2011正等待我们去努力拼搏。
(赵)2010年,必将注定在我段改革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在路局党政工团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要求,积极适应生产力布局调整后安全生产面临的新挑战,以闭环管理为抓手,以九大安全为重点,以五大专业管理为基础,牢固树立“检重于修”的维修理念,加强设备养护维修,深入推进“三项工程”建设,全面实现了全段安全、稳定、经营、建设目标。
(魏)广大干部职工迎难而上,不畏艰辛,不懈努力,顽强拼搏,苦干实干,安全形势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下保持稳定,各项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十分难能可贵。这是全段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们向全段干部职工表示最真诚的感谢!
(苏)今天,我段一届一次职代会在全段干部职工的广泛关 1 注和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大会的各项议程,确立了今年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为我们做好2011年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今晚,我们举办晚会,热烈庆祝一届一次职代会取得圆满成功,向全段干部职工及家属拜年,预祝在新的一年里兰电更加辉煌灿烂、兰电儿女幸福安康。
(李)刚才,在精彩纷呈的《玉兔迎新春》歌舞中拉开了我段一届一次职代会暨迎新春文艺晚会的序幕。
(赵)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出席晚会的领导,他们是:电务处处长王永文,以及在兰的段领导班子成员,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欢迎。
(苏)1.大海航行靠舵手。2010年,我段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这是段领导班子成员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团结带领全段干部职工苦干实干、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2011年,机遇和挑战并存,让我们在段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在建设和谐兰电的伟大征程上振奋精神,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再创新辉煌。首先请欣赏由段领导班子成员为大家演唱的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
2、《导航》
(赵)感谢各位领导激情澎湃的演唱。哎,魏霞,你知道吗?这次兰州铁路局的文艺汇演,我们银川、武威、嘉峪关等车间也 2 精心准备了一系列节目。(魏)嗯,没错,这些节目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与喝彩。下面就请欣赏由银川和定边各车间的同事们为我们带来的舞蹈《导航》。
3、《王妃》 由演员自己介绍。
4、《星星也能发光》
(李)谁说星星不能发光,谁说土窝窝里飞不出金凤凰?我段的干部职工以实际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他们的一项科技创新获得了全国技术创新三等奖,为驼峰设备的安全运用做出了巨大贡献。下面请欣赏情景剧《星星也能发光》
5、《铁龙奔驰在草原上》
(赵)刚才,我们的职工满怀深情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兰电人在进行技术攻关时的敬业与艰辛,同时获得的成绩却是振奋人心的,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深深的敬意。接下来请欣赏由嘉峪关各车间共同编排的舞蹈《铁龙奔驰在草原上》
6、《恋歌》
(魏)在欣赏了一段气势恢宏的舞蹈之后,让我们在接下来的音乐声中陶醉一下吧,请欣赏由银川信号车间的杨永起带来的吉他独奏。
7、《六盘飘香》
(李)六盘山下,宝中线上,有这样一群电务职工,他们时刻守护者铁路信号、通信设备的安全畅通。冬去春来,花开花落,一个个电务男儿,像一只只翱翔的雄鹰;一个个电务姑娘,像一缕缕温暖的春风。(赵)六盘山下,宝中线上,映衬着他们矫健的身影,传送着他们柔柔的温情,挥洒着他们辛勤的汗水,收获着他们丰收的希望!请欣赏由平凉信号车间,平凉通信车间,固原信号车间共同选送的舞蹈《六盘飘香》
8、《儿行千里母担忧》
(苏)我段广大职工在一线尽心尽力的保障我们铁路信号和通信的安全,离不开身后家人的支持,有他们的支持,我们把困难变成动力;有他们的支持,我们把辛劳变成欢笑;让我们把接下来的这首《儿行千里母担忧》献给所有的职工家属。
9、《魔术烛光飞影》
(李)多么动人的夜晚,多么难忘的时光。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变幻莫测的,而魔术总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神秘而高深的感觉。下面我们来一饱眼福,欣赏美伦美幻的魔术表演《烛光飞影》。
10、《奶奶家门前通火车》
(苏)铁路进入新时代,激情跨越真豪迈。长长铁路通我家,我们村里大变化。最近呀,我们村儿发生了一件大喜事,可把那 4 些老奶奶和小姑娘高兴坏了,不信,你看…
11、《我要去西藏》
西藏是圣神的地方,也是我们向往的地方,在这里随着优美的音乐走进西藏,请欣赏歌伴舞《我要去西藏》。
12.《风雪夜归人》
(魏)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发生了这样一段动人的故事,让我们的内心在寒风凛冽的冬夜仍感到别样的温暖,请欣赏小品《风雪夜归人》。
13、《青花瓷》
(赵)青花瓷有江南烟雨般的朦胧,有古代文化的厚重,美的清新淡然.但她对于自己似乎有些遥远不可触及,但她依然是自己心中的女神.是典型的东方美人,下面请欣赏舞蹈《青花瓷》
14、《锅碗瓢勺交响曲》
(魏)大家都知道锅碗瓢勺都是用来做饭的,可它们在杂技演员的手中就变成了一个一个流动的音符,组成一幅能看的交响乐,请大家欣赏杂技《锅碗瓢勺交响曲》。
15、《奋发的兰电人》
(魏)作为一支铁路信号和通信队伍,全段干部职工在和谐铁路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发挥着为铁路运输导航的重要作用,我们用双手去创造新的辉煌,团结奋进、不怕吃苦、敢于挑战;(苏)5 我们用一腔热情,凝聚成催人奋进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兰电人,为铁路事业和谐发展不懈努力!请欣赏舞蹈《奋发的兰电人》
16、《明天会更好》
(李)各位领导、各位职工朋友们,2011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赵)伴着科学发展的旋律,踏着和谐铁路建设的步伐,我们将在路局党政工团组织的领导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的基本要求,按照闭环管理的思路,继续发扬苦干、实干的精神,迎难而上,同心同德,拼搏进取,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再续我段改革发展的华彩乐章,不断开创兰电美好的明天,以优异的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献礼。(魏)在此,我们代表段党政工团组织向各位领导和全段干部职工及家属们拜个早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会前温馨提示:
(各位尊贵的来宾,兰江山第信托产品介绍会暨兰江山第建设恳谈会将于5分钟之后准时开始,请各位不要随意走动,并将手机调至震动状态,感谢大家的配合!)开场辞: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来到“兰江山第信托产品介绍会暨兰江山第建设恳谈会”的现场,我是主持人XXX,兰江山第是由兰江地产开发的高端房地产项目,位于香蜜湖北的中央半山豪宅区,兰江山第携手新华信托发行了一个信托产品,名字叫做“新华信托〃兰江山第花园项目股权收益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具备投资和地产的双重收益,相信在场的各位客户之前都有所了解,并且有很多客户都表示了明确的兴趣,今天,我们邀请到了相关的几位领导和嘉宾,为各位详细介绍该信托计划的细则、产品情况等等,我们非常希望和各位有一个良好的沟通。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几位嘉宾,首先是兰江地产总裁刘海洋先生,从外地专程赶回来和各位建面;兰江地产副总裁杨大谷先生,新华信托副总经理管斌,中原地产二级市场常务副总经理玉家雄先生,感谢他们的到来!
杨总讲述产品:
相信在场的各位嘉宾都见识多很多豪宅,但兰江山第的产品可能会刷新我们对于豪宅的定义和想象,在对产品了解的过程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发展商的用心和兰江人的智慧,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兰江人没有以最求快速的利润回收为目标,而是坚实的一部一个脚印的做好产品的每一个细节,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它可能是中国豪宅的最高成就!接下来有情兰江地产副总裁杨大谷先生对兰江山第的产品进行详细介绍,有请杨总!非常感谢杨总的介绍,接下来请大家欣赏影视片,聆听感受未来的兰江山第!刘总讲述产品:
兰江山第的产品为我们所震撼,在产品的背后,体现的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和追求,接下来,掌声有请兰江地产董事长刘海洋先生为我们介绍兰江山第的建设情况!有请刘总!感谢刘总的致辞,在刘总的讲话中……(根据刘总讲话发挥)
新华信托介绍信托计划:
兰江山第的信托计划是由兰江山第和新华信托携手发行,新华信托成立于1979年,是
国内最早成立的信托公司之一,合作过众多的开发商,累计实现融资约1000亿元,且全部实现如期兑付,信誉非常的好,接下来有请新华信托副总经理管总为大家详细介绍我们的信托计划。
感谢管总的发言,新华信托、兰江山第信托计划合法合理合规,其严格的监管制度保证了项目在风险控制和收益。
中原领导介绍豪宅市场发展趋势:
最近房地产市场政策频出,之前有非常多的客户问到房地产市场的前景如何?豪宅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投资认识和策略?下面我们有请中原地产二级市场副总经理玉家雄先生为大家讲述“深圳豪宅市场发展趋势”(最终题目待定)
结束语:
那么怎样才能够设计出好的面试问题呢?面试问题的来源,主要是根据岗位业绩目标来设计的。首先对招聘的岗位做出业绩描述,再根据业绩描述进行问题设计。如,互联网企业客户经理岗位的业绩描述是:
1.根据公司和部门下达的销售任务,制定明确的工作计划:采单量;跟进数;签单数和后续服务项目等,并细分到每周必须完成的具体工作。
2.准确了解和把握客户信息采集有效渠道,每天采集5-8家企业客户信息并及时进行跟进,确定有效信息。
3.每天打出60个有效电话与客户联系跟进,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4.选择客户方便接听时间拔打电话,做到热情有礼,声音清晰、语言简洁、感染力强,并快速与客户建立关系,达成合作意向或促成签单。
5.客户服务开通后,须在一个工作日内对客户进行网络招聘系统操作使用培训和指导,保证客户当天发布招聘和公司信息,并熟练掌握招聘系统的操作和使用。
根据上述业绩描述,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面试问题:
1.您每个月制定工作计划吗?您是怎样制定您的工作计划的?根据您工作计划,您每周要做哪些工作?您每天的工作又是怎样安排的?
2.在实际工作中,您通过哪些渠道来采集客户信息?您认为哪些渠道最有效?为什么?您一天大概采集多少家客户信息?您怎样判断采集的客户信息是否有效?一般来说,您采集到的客户信息多长时间会进行联系?与客户联系时,您通常会做些什么?
3.您在原来的公司,一天打多少个电话联系或拜访客户?您打电话联系客户时会做些什么?或上门去拜访客户时做些什么?
4.您一般会在什么时候打电话联系客户?您能不能与我们分享一下,您是怎样给客户打电话的?与客户打电话时要注意些什么?
5.您与客户签单后,通常会做些什么?与客户签单后,客户提出最多的问题有哪些?您怎样对待客户提出的问题?
从上述面试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问题是封闭式的,有些是开放式的。封闭式问题只要应聘者回答“是”还是“不是”,这类问题有相对固定的答案。如“您每个月制定工作计划吗?”,应聘肯定会回答“做”或是“不做”,最多回答“做得不太细等”。开放式问题,应聘者就不能单纯用“是”或是“不是”来回答了,他们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方法、原则、动机和兴趣等,这类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如“您是怎样制定您的工作计划的?”,应聘者就不能像前一个问题那样,用“做”还是“不做”来回答了。
在教育改革浪潮中, 青浦教育开展了 “新课堂实验”探索,提出了“以学定教、少教多学、鼓励挑战性学习”的理念. 我校数学组经过不断探索和研讨, 尝试以精心创设 “问题串”,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数学概念为课堂改革的立足点,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两个关注”的教学策略. 以科学有效的“问题串”作为学生深度理解数学概念的“导航仪”! 所谓“问题串”是指围绕某一课程目标和主题,在一定范围内连续设置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且彼此存在一定逻辑结构关系的一系列问题.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发数学概念的自然生成
在教学情境设计上,教师要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选取那些发生在学生周边的、为他们所熟悉的、生动而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现象,经过甄别、加工与提炼,使之成为切合学生实际的、能导致知识迁移的学习环境, 让具体的情境与新知识的建构联系起来.
案例1在函数单调性概念教学中, 学生对用数学的符号语言描述的函数单调性特征难以理解, 对于运用具体的、 直观的语言抽象出函数的单调性特征也难以理解. 学生的困惑主要在概念表述中的“任意”二字.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使学生理解深刻到位. 我尝试着按照由形到数、 由直观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设计了如下“问题串”,使函数单调性概念比较顺利地得以生成.
问题1:观察某地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思考怎样描述气温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
问题2:从左向右看函数y = x,y = x2 的图像,它们呈何趋势?
问题3:对具体的两个数值a﹤b,若有f(a)﹤f(b),能否得出“在区间[a,b]上,函数y的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 这一结论呢?
问题4:若在区间[a,b]上存在无数个值x1< x2< x3< …< xn,有f(x1) < f(x2) < f(x3)< …< f(xn),能否得出 “在区间[a,b] 上,函数y的值随自变量x增大而增大”这一结论呢?
问题5:f(x1),f(x2)与x1,x2之间要存在什么关系,才能得出“在区间[a,b]上,函数y的值随自变量x增大而增大”这个结论呢?
问题6:减函数如何定义?
通过上述过程,学生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认识,从直观到抽象,从理解到应用,由应用又回归到定义,层层相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概念本质的问题设计,引航学生尝试对数学进行科学研究
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通过“问题串”设计的思想过程的充分展示,揭示概念的本质,不仅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引导,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方法论的训练,感知科学研究的过程,也为学生将来进行研究提供了一个科学方法的启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案例2二面角是立体几何的一个重要概念,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确定与构造过程中蕴含了“平面向空间拓广,空间向平面转化”的类比、化归思想. 在“二面角”一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旋律,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系列问题串,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方法启蒙.
问题1:同学们回忆一下,平面几何中的角是怎样定义的?
问题2:在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有什么共同特征?
问题3:平面几何中构成角的元素有边和顶点,那么构成二面角的元素是什么呢?
问题4:平面角的大小是怎样度量的呢?
问题5:“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又怎样度量?
问题6:二面角的大小该如何度量呢?
经过以上“问题串”的引导,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都在积极紧张地思考、探索.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探索结果,产生了三个有代表性的方案.
问题7:上述方案哪种最佳? 说出其中的原因,其他方案为何不好?
上述“问题串”的设计过程中我向学生抛出大家所熟悉的问题———三种已学过的角的定义以及它们度量的方法,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的辅助支撑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独立探索和协作交流,概括数学信息,完成对所要探索的概念的意义建构和反思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垂线的意义和掌握垂线的性质;(2)会用三角板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掌握画图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通过垂线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垂线的意义、性质和画法是重点,而垂线的画法也是难点.
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按照运动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
问题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
生:两种,平行和相交.(学生回答后,教师打出投影的两个图)(如图2-9(1),2-9(2))
问题二:在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中,按照两个角的关系分类,有哪两种类型的角?
生:对顶角和邻补角.
问题三:两条直线所夹的角中,如果按照角的大小来分类,又有哪几种?(这时老师将直线CD继续运动得到(3)
生:三种:锐角、直角、钝角.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图2-9(3)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它在生活、生产实际中应用比较广,例如:书本相邻的两条边、窗户框相邻的两边、红十字等,因此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特殊情况.(板书课题)
二、垂线的有关概念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到关于垂线的一些概念.
1.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2.符号:“⊥”读作“垂直于”如AB⊥CD于O,含义:直线AB与直线CD垂直,垂足是O.
3.对定义的理解:
(1)在垂直的定义中要强调只有一个角是直角就可以了,不必说四个角都是直角,因为其它三个直角都可推出来.
(2)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指两条直线而言.因此,说到垂线,一定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定义具有双重性,既是判定垂直的定理,也是垂直的性质定理,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书写格式,如图2-10.
∵ AB⊥CD于O,(已知)
∴ ∠AOC=90°.(垂直定义或垂直性质)
∵ ∠AOC=90°,(已知)
∴ AB⊥CD于O.(垂直定义或垂直的判定)
三、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垂线的第一个性质
1.教师先向学生提出一个实际问题.
问题四:怎样正确量出跳远的成绩?
2.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做得比较好的学生,让他到黑板上画图,教师纠正并给出图2-11.
师生共同指出,BD为起跳线,A为跳远时脚落的地点.
3.教师指出:这个实际问题实质上就是转化为“从直线外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问题.”那么,怎样用你手中的三角板画出这条垂线呢?
问题五:怎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呢?
4.在学生画出垂线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用三角板画垂线的基本方法.强调用两条直角边“一贴”:贴住已知直线,“一靠”:靠住已知点再画线.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画出的为何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5.引导学生在作垂线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垂线的性质.
(1)如图2-12(1)中,过点A,作直线BD的垂线.在图2-12(2)中,过A点分别作BD和DE的垂线.
(2)发现垂线的性质
在学生熟练地作出各条垂线之后,教师继续提问:(或以其它形式)
问题六:过A点还能作出别的垂线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以下两个结论:
①过A点作BD或DE的垂线有没有,有.
②过A点作BD或DE的垂线有几条,只一条.
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概括出:
垂线的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注:①“有且只有”中,“有”指“存在”,“只有”指“唯一”.
②“过一点”的点在直线外,或在直线上都可以.
四、应用举例,变式练习(图略)
例1:如图2-13(1),过A点分别作AB,BC和CA的垂线.
练习1,如图2-13(2),∠B=90°,过B分别作AB,BC,CA的垂线.
练习2,如图2-13(3),过B点作AC的垂线,过A点作BC的垂线,过C点作AB的垂线.
练习3,如图2-14,过P点作AB,BC,CD和DA的垂线.
讲完这个例题和练习之后,对过已知点,作已知线段的垂线的问题加以总结,重点是:有时需要对线段加以延长,作延长线的垂线.
五、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1.理解垂线的意义。
2.根据垂线的意义,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设计有效问题串11】推荐阅读:
课堂有效练习设计11-06
初中物理作业有效设计07-02
有效教学教学设计01-12
有效的教学内容设计05-24
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设计09-19
如何有效的进行教学设计01-14
电脑文件的有效管理教学设计06-16
浅谈初中历史作业的有效设计12-26
如何进行有效作业的设计检查与反馈09-24
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报告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