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瓷器鉴定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永乐瓷器鉴定(精选7篇)

永乐瓷器鉴定 篇1

方法一:辨胎釉

胎质洁白釉面细润永乐瓷器胎体变薄,胎质干涩有空隙,胎色趋于洁白,生烧现象已不常见,这主要是对窑温及室内气氛的控制较前朝有了进步;青花器釉面较厚,釉质细腻平滑,釉色多白中泛青;个别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白釉器釉质肥润细腻,器物上可见缩釉点;红釉器釉面均匀,口沿一圈白釉,俗称“灯草口”,微泛青,器物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虾青色。

方法二:辨纹饰

小笔填绘,形成深淡的笔触

永乐时期纹饰装饰布局大多比较疏朗,瓷器装饰线条一般比较纤细流畅;常见绘锯齿状叶纹,有别于宣德时期;莲瓣纹绘画大多勾线填色,回纹一改洪武时期两个一组的画法,大多连续不断;青花弦纹线,线条不十分均匀,给人一种古拙之感;龙纹很雄壮,龙头有竖发的处理,龙颈、龙身较元代雄壮,但少了几分矫健;龙爪依然很有力度,除五爪外,也有三爪、四爪;青花瓷器纹饰用软笔勾勒,线条流畅,多用没骨画法,即不用勾线填色,一笔点画而成。有些纹饰填色使用小笔填绘(即不用大笔渲染),形成深淡的笔触。

方法三:辨款识

永乐时期瓷器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永乐瓷器鉴定 篇2

粉彩瓷器最早在康熙中期出现, 器件底部的年代如果早于康熙, 很显然就是假的, 不过造假的一般也不会这么低端, 下面分享一些初级鉴定经验:

粉彩瓷器鉴定关键词:蛤蜊光 (哈利光)

在古玩界, 对一些古瓷彩釉上以及釉边出现的类似蚌壳内侧的珠光样的光晕, 称做“蛤蜊光”。

尤其是明万历年间的“红、黄、绿”三色的“大明彩”, 不仅在彩釉上能见到这种光彩夺目的“蛤蜊光”, 有时连牙白色的底釉上, 也有这种令人目迷神移的光晕闪现。由于这种光晕显得珠光宝气, 因此也有人把它称做“蛤蜊珠光”。

到了清初, 黄、绿、蓝等釉色以及此类釉色的边缘部分, 也常常可以看见这种正视难看见, 侧视则分明的“蛤蜊光”, 并且在绿色的部分尤为明显。这种特有的迎光显现, 避光消退的光怪陆离的光晕, 成了古瓷的特征, 因此也成了鉴定古瓷的重要依据之一。

“蛤蜊光”和釉色中的铅元素相关, 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之后, 铅元素渐渐游离到了瓷面上 (泛铅) , 因而形成。一般来说, “蛤蜊光”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的积淀, 有学者曾考证其时间循环大概在250年以上, 接近300年, 但是在实际收藏中, 同治、光绪年间的器件也出现过类似的“蛤蜊光”。也就是说, “蛤蜊光”的出现, 需要一定年纪, 但不一定要等到250年以上。当然, 也有的古瓷, 年纪不小, 却没有出现这种光晕。因此, “蛤蜊光”也不是判断古瓷的绝对的惟一依据。

但是, 根据“蛤蜊光”来判别古瓷真伪, 在目前来看, 还算是比较重要比较可靠的手段之一。尽管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仿古者以某种药水浸泡等手法, 制造假“蛤蜊光”来仿造古瓷。但和别的制假手段同样难以避免地产生缺陷:假“蛤蜊光”也和假“包浆”、假“火石红”一样, 不够自然, 缺少灵气;真“蛤蜊光”的颜色由内向外生发, 非常自然, 在侧光下若隐若现, 如虹似霞, 像是具有生命一样, 闪闪烁烁, 显得十分灵动;假“蛤蜊光”则是浮于表面, 显得呆板生硬。说得通俗一点, 假“蛤蜊光”和假“火石红”、假“包浆”一样, 是死的;而真“蛤蜊光”是活的。

当然, 要识别“死”和“活”, 说难也不难, 只要经过几次比较, 就能具有“火眼金睛”, 学会识别真假“蛤蜊光”的本领了。

初学收藏者的手头如果没有, 可以从藏友处借一件或数件具有“蛤蜊光”的真古瓷, 平时多看看, 多捉摸捉摸, 那么以后看到那种假古瓷上的假“蛤蜊光”, 立即会觉得像是老妪脸上硬涂的脂粉, 和真古瓷上的真“蛤蜊光”相比, 简直可以说是相形见绌, 真假就可以立判了。

当然, 民国初年出现了大批的“仿古”瓷器, 这是需要谨慎的, 民国初年至今已有近百年, 很多仿古作品亦有出现真“蛤蜊光”, 这可以说是一个收藏的难点。不过民国初年的仿品, 无论是其时代背景还是至今保存的年份, 还是有其历史文化价值和较高的收藏价值的。

粉彩瓷器收藏鉴定关键词:气泡

首先向大家推荐一款便携式古玩鉴定显微镜, 在一些古玩店或者淘宝上都可以买到。

显微镜下, 陶瓷等文物的表面都会有一层气泡, 关于气泡的形成, 一般认为是由釉层中的水分子变化而来的。在陶瓷烧制过程中, 窑内的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都变成气体, 当釉层厚时, 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 释放不出来便形成为气泡。当釉层薄时, 气泡冲破了釉层, 则在釉表形成无数小坑凹 (麻点) 。

现代工艺下, 气泡很少生成, 比如家中吃饭用的瓷碗, 在显微镜下很难看到气泡, 即便有也是非常稀少的。而具有一定的时间积淀的陶瓷表面上的气泡则非常密集。

目前收藏界尚有不同说法, 肯定者认为: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可以作为鉴别新旧和窑口的主要依据之一;否定者认为, 气泡不过是釉层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气泡无规律可循, 不具有区分标识的功能, 因而不能作为鉴定的依据。事实上, 这两种观点都不完全正确。尽管不同器物的气泡在具体形态、疏密、多少、大小及层次分布等方面的特征千差万别, 有时难以用同一个标准去把握, 但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 由于釉的原料、配方、施釉方法、釉层厚薄、烧成时的窑内气氛、温度变化等方面都大致相同, 因而烧成后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会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这种共性和规律, 在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后, 有时也可以作为古陶瓷鉴定的依据之一,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相对于古陶瓷的胎、釉、造型、纹饰等其他鉴定标准来说, 气泡并不是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 气泡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因而不能无限夸大气泡在鉴定中的参考价值。对于一些釉中无明显气泡或虽有气泡但特征不典型的陶瓷种类, 不宜通过气泡特征进行鉴定。依据气泡进行古陶瓷鉴定, 最基本的前提在于对被鉴定对象的气泡特征要了如指掌, 这种了解应是在观察、上手大量真品实物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升华, 而不能只是通过书本得来的未经对照实物检验的似是而非、众说纷纭的所谓气泡特征。

收藏总结:

唐宋元青花瓷器鉴定 篇3

青花瓷以元代景德镇生产的最为名贵,在前几年的拍卖市场上,成交价曾达到上百万美元一件。(2005年的“鬼谷出山”图罐曾拍出相当2.3亿人民币的高价,可惜刚刚拍出,其真赝之争,即在学术界形成3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元代真品无疑,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洪武产品,第三种观点认为是赝品,第三种观点提出许多疑问,裴光辉先生曾提出10点疑问,其中有一点即是图案有一个武士腰挎的刀是戚继光发明的“戚家刀”,也称“三弯刀”,这种刀是戚继光根据中国传统腰刀借鉴日本武士腰刀的优点改良后发明的,其上限不会超过戚继光发明“戚家刀”的时期。陶禅先生则提出其青花画法中有“分水”技法,此种技法最早出现于成化时期,康熙时盛行,故其上限不会超过成化。对一件器物有不同的学术观点是很正常的事情,学术界还可以就各自的学术观点提供证据,继续讨论,百家争鸣,应该是好事,最后终有大白于天下的结论。)其次为明清官窑青花。永乐、宣德官窑青花拍卖价格十分稳定,多在20万至30万美元之间。唐青花数量极少,至今未见于拍卖市场。明清民窑青花,其生产量大,传世品多,虽画法自由潇洒,常为艺术家们赞赏,但拍卖市场价格平平。不过若以欣赏、研究而论,其画面独特、画法清新者亦颇有收藏价值。

唐青花瓷器的鉴定

中国陶瓷以钴为着色剂的,始于唐三彩,其料为进口钴料。据考证,河南巩县小黄冶村窑址是当年烧造唐三彩用钴最多的窑。其他烧唐三彩的窑址如陕西耀州窑、河北邢窑和曲阳窑中钴蓝彩料则较少。唐三彩的精品基本全部产自巩县小黄冶村窑址。20世纪80年代对该地正式发掘以后就回填了。笔者在1989年去巩县调查窑址的时候,早晨去就听说半夜盗墓者又把那个地方盗了一个坑。后来笔者赶快跟文物部门的人去看了以后,方知那些盗墓贼很厉害,一晚就挖了好几百米,笔者后来就在他们挖出来的土刨了刨,捡了两块三彩陶片,其实都是考古发掘以后回填的。但唐三彩是陶器,不能算青花瓷。1975年南京发掘唐青花枕残片一枚,上个世纪70年代晚期在扬州唐城遗址扬先后共发现20片青花标本,英国考古学家在西亚地区也曾发现唐青花瓷片。冯先铭先生根据国内发现的考古资料提出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河南巩县烧青花瓷器的窑址不是烧造唐三彩的小黄冶村窑,而是另一处窑址,距离杜甫故居不远,该窑址当年未作正式发掘,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从地表采集到白瓷碗瓷片,可证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为巩县窑产品。对他这种观点,学术界基本认同,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主要是不搞专业研究的收藏家有不同的看法。但去年,在河南巩县大规模发掘的时候把窑口找到了。就是当年故宫专家采集瓷片的那个窑址。唐青花均为白瓷以钴蓝料做釉下彩装饰,目前所见资料稀少。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白釉蓝彩三足罐,是目前已知的完整的唐青花瓷。另外,丹麦哥本哈根报刊发表了一件白釉蓝彩鱼纹罐的照片,美国波士顿收藏一件白釉厚胎蓝彩碗。若以发表的照片看,这两件文物似是唐三彩陶器,不是瓷器。就目前所见,所有唐青花产品均为巩县窑所产。

虽然通过考古发掘和民间调查,我们当前所掌握的唐青花数量并不是很多,且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上有所滞后。但在民间的收藏品交易市场上,类似于唐青花的器物却屡见不鲜,这是缘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造假者纷纷而至。但这样的赝品还是很容易鉴别的,一个就是他们用的是化工原料,不是古代的时候进口的那种氧化钴,用的是现代的工业氧化钴。通过化验它的科学成分就能分辨。再有就是看它的造型。造假者对造型把握得不是很好,而且做得比较粗糙,不是很精致,所以现在鉴定起来还不是很困难。比较高档的仿品有用唐代白釉瓷器二次加工彩绘冒充唐青花产品的,需要仔细观察画工、画风及其做旧的痕迹,二次烧成后已经变成新的瓷器,必须运用一些酸咬等手段进行做旧。人工作旧与自然旧貌终有差别,辨别时不是很难。另外有一点应当注意,长沙窑的某些釉下彩产品,很容易被误认为唐青花。长沙窑的釉下彩中,也有蓝彩的,但其着色剂为铜,并不是钴。其实辨别起来也不困难,因为长沙窑作过正式发掘,其造型、纹饰、工艺等均有本窑的明显特征,只要牢记其特征,就不会发生误解了,但初学鉴定古陶瓷的人,一定要谨慎。唐青花均为白瓷胎,瓷化程度较高,且在还原焰中烧成,故白釉为白中泛青色,尤其在积釉较厚的部位,可明显看出略似宋代青白瓷的淡青色,只要把握这点,一般是不会断定错的。但可以相信在民间应当是有唐青花遗存的。据了解,北京中陶古艺术品鉴定中心就曾通过科学鉴定的手段,鉴定出一件年代和成分与唐青花接近的青花瓷器。

宋代青花瓷的鉴定

宋代青花瓷的资料现在基本上还是个空白。其完整器物只有两个碗,现藏于温州市文管会。碗口稍外卷,底部丰满,圈足较高,青花纹饰为简单的朵花纹,造型与耀州窑北宋早期的碗近似。该碗出于北宋早期建造的龙泉县金沙塔的塔基,清理时发现有“太平兴国二年”铭文墓砖,地宫中也清理出太平兴国(976年-984年)年号经卷。其夯土地层中出土的青花碎片经上海硅酸研究所化验,其钴料与浙江江山窑明代使用的原料属于一个体系,可能是江山窑的早期产品。另外,浙江绍兴南宋后期环翠塔塔基出土青花碗残片一件,纹饰简单,由塔内一块石碑上刻“岁次咸淳乙六月念八日辛未建……”可知环翠塔建造时间。除两件完整的碗及21块碎片外,宋青花尚无其他可供研究的资料。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报道有宋青花资料出土,但经研究都是明代器物。宋青花的来龙去脉,需要陶瓷史研究工作者待更多的资料面世以后,方能提上研究日程。

从以往的经验判断,许多人都是把明代民窑青花瓷器,误判为宋青花,故判定宋青花器时,务必把握宋代陶瓷造型的时代特征。

元青花瓷的鉴定

元青花主要是景德镇产品,其次是元末明初的云南青花产品。云南青花产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发现有两个:一是玉溪窑,二是建水窑。两窑产品基本一样,主要造型有盘、碗、罐、瓶。瓶主要是玉壶春瓶,建水窑和玉溪窑均有出土,其传世品完整无损者,20世纪80年代仅见一件,为禄丰墓葬出土,现藏于禄丰文管会。此鱼藻纹玉壶春瓶曾定为玉溪窑产品,因玉溪窑曾出土不少与其造型一致的残片,后在建水窑发现与其花纹一致的残片,故定为建水窑产品更妥。此瓶先后赴日本、英国、香港展出。此外,禄丰尚出土一批青花罐,均为云南产品。最近几年又陆续发现几件玉壶春瓶。本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又陆续在云南发现多处烧造青花产品的窑址,重要者有禄丰罗川窑、大理州洱源窑、凤仪窑、祥云窑、弥渡窑、丽江地区的永胜窑,在滕冲县、泸西县等地也有窑址发现。

云南青花在外观上与越南青花颇有相似之处,二者可能有渊源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也是很有意义的课题。

鉴定云南青花,主要把握其胎、釉及钴料色彩和纹饰特征。其胎较为粗糙,颜色为黄灰色,釉则为青釉,类似六朝青瓷的釉色。钴料则为云南所产,色彩发灰,较匀净,没有铁结晶斑,纹饰则多为花草、鱼藻、蕉叶等,少见有人物纹。笔者在上个世纪发表的专著中说过:“云南青花因是近年所发现,在拍卖市场上少见,故尚未有仿制品,但也要提高警惕。因为,云南地区至今仍然有民窑生产青瓷,多为手工制造,如果有高手仿制其青花产品,则并非难事,又因其原料尚存,一旦仿制成功肯定会十分逼真。这些会给鉴定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应切记。”笔者的话当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在上个世纪80年代笔者去云南玉溪调查窑址时,即发现那里乡镇企业的小陶瓷厂生产的民间陶瓷,居然与六朝青瓷极为类似,只是造型能力较差,如果有高人指导生产仿古瓷器,肯定会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令人所料不及的是,笔者的这种预测终于在近几年成为现实,仿云南青花的产品也开始在市场流行。幸亏仿者尚未有高手参与,在造型和画法方面与真品有较大差异。鉴定时只要把握真品的特征,还是容易区别的。

景德镇元代青花因近年拍卖价格直线上升,且景德镇陶瓷馆又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成功地仿制出产品,鉴定时更须谨慎。现在的景德镇,私营仿古瓷厂已达数千家,许多厂家均能仿元青花,如果有真品在手,可仿到九成逼真,剩下一成即属斧凿之痕迹,仔细分析其造型、花纹及胎釉的微小变化,定会辨别出真伪。

元代瓷器在清代以前的文献中很少提到。至民国时期,元代瓷器的研究仍然是个空白点,其产品不是定为南宋就是定为明初。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人们才认识到陶瓷历史的真实面目。但元代青花的研究,当首推美国波普博士。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在大英博物馆达尔德基金会的藏品中,发现了一对带元至正十一年(1351)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瓶颈题铭:“信州路玉山县顺成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共计62字。其瓶身满绘缠枝菊、蕉叶、缠枝莲、海水云龙、波涛、飞凤、缠枝牡丹及杂宝等8层图案。如果把涂有青花料的象耳座也算一层,就是9层。图案中的龙凤呈祥和太平有象寓意吉祥。霍布逊公布这一发现后,并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波普博士以此为据,研究了伊朗阿特别尔寺和伊斯坦堡博物馆所藏青花瓷器,发表两本专著。鉴定出74件元青花瓷器。波普博士的研究成果,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以此为契机,世界各地又发现了不少元青花瓷器。这种14世纪中期于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被学术界称为“至正型青花”或称“至正十一型”。波普博士的论文由裴光辉先生翻译,已经在《文物天地》上发表,感兴趣者可以参阅全文。

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和国内专家学者的努力,发现了有确切纪年的元代青花10件,主要为:浙江杭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墓出土3件观音像;江西九江元延佑六年(1319)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可代表早期青花,钴料为国产料,呈色蓝中偏灰,料重处泛褐色,学术界称这种青花为“延祐型”或“延祐六年型”与晚期“至正型”相对照。在景德镇湖田窑址中发现,南河南岸主要生产“至正型”产品,北岸主要生产“延祐型”产品。但是“延祐型”产品在学术界现在有不同看法,认为其蓝色不是轱料,而是氧化铁。如果是后者,则与青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了。

元代青花主要用于外销,它的成熟与发展均与外销地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相关。全世界尚存的元青花瓷器大约有400件,其中大部分存于国外,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当初这些瓷器生产之后就销往国外了。

元青花有白地青花和青地白花两种基本装饰方法,另外少数作品是先于胚上印花,然后再在相应的部位用青花料填色。

元青花呈色青翠明亮者,均为波斯进口钴料,外销者多使用这种料。一般大件产品为提高其装饰效果,也使用进口钴料。所谓“至正十一型”便是用波斯钴料烧成的青花瓷。另有国产青花料,一般用于小件产品,呈色青中带灰,无黑褐色斑点,纹饰也较草率。

元青花的纹饰由主纹和辅纹组成,造型的显要部位为主纹,其他部位为辅纹。其总特征是层次多,画面满,但布局合理,主次分明,繁而不乱,满而不溢,给人以饱满疏朗之感。各类纹饰细微变化如下:

1.龙凤纹。元代龙纹是历代龙纹中画得最好的。其龙身细长,刚健有力,奋发如飞;尾有蛇尾或火焰状尾两种;细颈,头不大,头上有单角和双角两种;龙鳞疏朗有斜方格;爪长而微内弯,三爪、四爪居多,亦有五爪的,但外销中未见有五爪的。凤纹则头似鹦鹉,细羽毛片呈鱼鳞状,长羽尾一至五条不等。

2.麒麟。故宫博物院藏有元青花绘麒麟纹大盘,其特征为鹿头、牛蹄、马尾。

3.莲花纹。莲叶为规矩的葫芦状。莲瓣轮廓常见者为一粗一细的双线条,莲瓣之间互不相连,空白处以卷草或杂宝填绘。

4.菊花纹。单层花瓣常见,双层的偶见。

5.蕉叶纹。画法自然,其颈均为满色。

6.卷草纹。无中心连续波谷线,各单元分开画。

7.海水纹。浪花如姜芽状尖细排,故得名为“姜芽海水”漩涡如鱼鳞状左右背向。海水纹常与龙纹组合,画法精致。

8.梅花纹。盛开的梅花以五个圆圈表现,枝上有刻状小枝以示梅花之苍劲。

9.云肩纹。多用粗细线条双勾三层,并于其间加饰花卉、水波、鸟兽纹等。

另有其他纹饰,如牡丹、竹子、云纹等,均有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征。读者如感兴趣,可对比真物,自己去观察,研究其细微变化。

元青花造型有碗、盘、罐、高足杯、壶、瓶等,其中八棱梅瓶、八棱玉壶春瓶、高足杯、四系扁壶及口径在30厘米以上的各种大盘等,均是元代青花中有代表性的造型。另外,如爵杯,虽是仿青铜器造型,但在瓷器中则是首次出现。另有一些造型,如枕类,也在同时代陶瓷器中流行,但未见有青花产品。

仿元青花瓷的赝品

因为元青花瓷器最近几年在拍卖市场上价格一路飙升,所以仿品最多,其中多数为低档和中档仿古瓷,极少数为高档仿古瓷。高档仿古瓷主要出现在拍卖会上,从照片和图录上根本无法鉴定真伪。只有看实物后才可断其真伪。中档以下的仿古瓷只要看照片即可断其大概。

高档仿古瓷因为生产数量非常稀少,一般人很少能够看到,尤其是大件的产品,其销售价格也不便宜,多在数十万元左右。小件的高仿作品价格相对便宜一些,一般价格在数千至数万元不等,偶尔在市场还能看到。

元青花瓷器鉴定应该不是太复杂的事情,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中档以下的仿品凭借传统鉴定的经验是完全可以辨别真伪的。高档仿古瓷器因为有时专家意见容易发生歧义,需要借助科技检测手段,找出证据,使其更有说服力,更加科学化。现将笔者近年见到的仿元代瓷器分类介绍如下:

1.低档仿古作品。现在市场上见到最多的是书有纪年款识的仿元代或洪武时期的瓷器,这些瓷器严格的讲,应该是杜撰,造型、纹饰均与真物差距太大,仅凭照片即可断其真伪。如书写“大元国**年”或者书写“大元国至正**年”的仿制品,这些仿制品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景德镇个体窑炉生产的一般仿古瓷器。基本都是用煤窑或者煤气窑烧造的。如果懂一点陶瓷工艺的基本常识,单看烧成时使用的燃料,即可以准确的断其烧造年代。即使不懂陶瓷工艺,如果对陶瓷历史稍微掌握一点常识,了解一些关于元青花瓷器的基本知识,鉴定这些瓷器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有关的参考书籍,比较可靠的可以查阅张浦生先生所著《青花瓷器》和叶佩兰先生所著《元代瓷器》。按照传统的鉴定方法,应该是很容易辨别真伪的事情。当前出现的误区是收藏者多数容易听信出售者杜撰的故事,或者是家传,祖上是什么高官、贵族之类的神话,或者是盗墓所得,或者是海外回流,八国联军掠夺等等。只要头脑不发热,这些故事都有经不住推敲的破绽,可以轻而易举的识破。收藏者上当的主要原因不是出在鉴定上,而是出在“检漏”的投机心理上。一旦赝品收藏多了,又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往往容易陷入不可知论的怪圈之中,就像武侠小说中走火入魔的练功者一样,既不相信传统鉴定,也不相信科技检测,幻想着能够改变陶瓷史的奇迹出现。像这样的收藏者虽然只是少数,但是在当今尚不成熟的中国收藏市场上,或者出书,或者召开研讨会,确也能够迷惑一部分初入收藏的爱好者。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浪淘沙,经不住历史考验的必然被历史淘汰,但是初入收藏的爱好者切不可被那些走火入魔者蛊惑而损失自己的精力和金钱。

2.中档仿元青花瓷器。目前市场见到最多的还是中档次的仿元青花瓷器。中档仿古瓷器的特点是基本都是按照正式出版的图录仿制的,造型和纹饰均有出处,那些初入收藏的爱好者喜欢按图索骥,最容易在中档次的仿古瓷上吃亏上当。目前在市场见到的这类仿古瓷器,以罐、壶、瓶类居多。其中以高足杯做得最好,可以仿到9成,最容易让人“打眼”。其销售价格一般在1万至3万元左右。

中档仿古瓷器鉴定并不复杂,使用传统鉴定方法,仔细辨别其作旧及其现代陶瓷的工艺痕迹,完全可以识别新老。收藏者上当的原因,除没有找到对市场了解较深的鉴定者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过于听信出售者杜撰的故事,“检漏”的心理导致自己交了“学费”。经常看到许多上当的收藏者,往往是在“检漏”失败以后才想到找明白人鉴定。宁愿花冤枉钱“检漏”,却不愿意在“检漏”前找明白人把把关,是这些人的共同特点。一旦上了大当,后悔莫及。心态平和者,尚能正确面对现实,接受教训。反之走火入魔者也大有人在,既否定专家,也否定科技检测,陷入盲目的不可知论。就像鲁迅曾经说过的,以为揪着自己的头发就可以离开地球了。在器物的新老未有定案前,即轻易的想改写陶瓷史。就像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许多失败者一样,连数学基础知识都没学好,即去研究这个猜想。这些人犯的都是常识性的错误。既浪费了金钱,又耗费了精力,这些人如果想从怪圈中摆脱出来,不妨去读读白明先生的小说《打眼》,可能比看鉴定类的书籍更会受益非浅。

对于中档仿元青花瓷器,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传统和科技检测相结合的手段鉴定。传统鉴定虽然容易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见分歧,但是就绝大多数瓷器而言,专家的意见不会有太大的分歧。一旦产生分歧,通过科技手段完全可以解决。目前比较理想切实可行的科技检测有如下三种:

1.无损检测瓷器胎釉的化学成分,如果发现明显的现代化工原料,可轻而易举的判定其生产年代。如果成分与古代原料基本相符,应该考虑使用古代原料的可能性。务必记住一点,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现代的科学技术肯定高于古代的,任何配方都可以通过科技工作者的努力调配出来。

2.无损检测釉的脱玻化系数,该项技术的原理并不复杂,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玻璃,从它烧成的那天开始,就会朝着非玻璃体转化,通过仪器检测计算出脱玻化系数就可以得知该瓷器烧成的大概年代。这种检测手段对付仿古瓷器相当有效,局限是没有釉的陶瓷不能检测。

3.热释光取样检测陶瓷的准确年代,这种方法是英国人于上个世纪70年代发明的,可以准确测定陶瓷烧成的相对年代,误差率只有50年左右。虽然使用X光机器可以改变其检测的年代,但是对于有经验的科学家仍然可以辨别出真正的准确烧成年代。使用这种方法检测时要注意,有些高仿作品是采用后接老底制作的,而且接老底技术相当高明,已经远远超过民国时期的水平,甚至用仪器都难以看到拼接痕迹,所以在取样检测时一定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我所了解的目前在舆论界闹得沸沸扬扬的几个“天价古瓷”事件,实际上在上述三种方法的检测中都有过否定的结论。收藏者将否定的结论秘不视人,却将那些摸棱两可的证书送到对专业一窍不通或一知半解的记者手中炒做,什么“报国无门”啊,“鉴定谁说了算”啊等等,仿佛这些赝品的持有者比窦娥还冤。好心的记者几乎成了推销赝品为虎作伥的帮凶。这种现象在近年的报刊中屡屡出现,实在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

高档仿元青花产品

高档仿品一般不会出现在地摊上,尤其是大件的仿品,其仿制成本就很高,多是来样定货,按照真品一丝不苟的仿制,其仿造水平可以达到九成,作旧完全采用“纯天然”手法,与常见的酸咬、打磨有别。像这样的高仿作品,单纯的传统鉴定,如果不是了解内情者,很容易“打眼”。在景德镇有专卖此种高仿作品的作坊,如果是大件的作品,销售价格要10万至30万元人民币,而且出售者保2条,一是保证可以过“**鉴定委员会”专家的眼学,二是可以保证过仪器检测胎釉的化学成分。如果没有达到标准,可以退99%的货款。据说至今尚无退货的事情发生。

瓷器的鉴定 [模版] 篇4

首先谈鉴定瓷器最重要的两个方面——造型和纹饰。造型与纹饰二者密不可分,是鉴定瓷器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两方面,鉴定的可靠系数可达百分之八十五。一般来讲,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只占很小的比重,但在某个时期有些器物则例外。

一、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自汉代出现瓷器以来,发展到六朝时期,从墓葬出土情况可以看出,青瓷逐渐代替青铜器、漆器。大陆很多省分的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铜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青瓷器,它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器、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

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装饰,两面贴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饰有印纹装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铺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西晋谷仓,上部中心为主罐,周围有四个小罐,是继承东汉五联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变化,上面浮雕佛像、鸟雀、动物,下部为罐。谷仓是墓主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也是其企望死后能过象生前一样仓满粮实的富有生活。谷仓在江南地区吴、西晋稍大一点的墓葬都有出土。有铭文谓之“廪”,是装稻子的。北方装谷的叫仓。虎子,汉代多有提梁,西晋保留这一传统,采用立烧,口向上,臀部触地。东晋虎子吴 西晋 青釉谷仓

也采用这种立烧法。圆形虎子多为正烧。虎身一般刻划飞翅纹。西晋牛头罐,肩上有两个鼠形系,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从上面器物可以看出西晋瓷器器形、种类及装饰特征。造型上很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数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东晋瓷器种类与西晋相近,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瘦高发展,肩部的系多为桥形,习称桥形系,鉴定材料《瓷器的鉴定》。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可以看出各时期瓷器造型与纹饰的特征。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在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短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装饰。东晋鸡头壶盘口,壶头较长,桥形系,有的壶口沿饰褐斑。鸡头有颈约一寸左右,鸡尾

演变为壶柄。壶的高度明显大于腹径,故给人瘦长的感觉。除青釉以外,还有黑釉鸡头壶。黑釉汉代已经出现,东晋继续烧造,目前发现烧黑釉的仅有浙江的余杭、德清两窑,两窑同时也烧青釉。到南朝时期,鸡头壶壶身更长,柄向上发展,装饰上出现复线莲瓣纹。莲瓣纹的出现与东汉佛教传入有关。这一时期其它器形如盘、碗、罐等也饰有莲瓣纹,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东晋除鸡头壶以外,还有羊头壶,其数量少于鸡头壶,但目前出土数量逐渐增多。东晋香薰,此器型两晋墓出土不少,西晋造型继承汉代特征,球体上有楼孔,球体与承盘之间有 三足。东晋改为以支柱连接球体与承盘。

东晋 青釉羊头壶

南朝仰覆莲双系壶,短流,柄上翘,出土数量不多。北方青瓷以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莲花尊为代表。莲花尊北魏墓出土两件,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各收藏一件。通体饰上覆下仰的莲花,洞窟艺术中的飞天也出现在莲花尊上,还有团花、兽面纹、叶纹等,装饰极为丰富。莲花尊南方亦有出土,没有北方的气魄雄伟,北方莲花尊胎体厚重,釉厚的地方近于黑色。可以肯定,南北朝时期,南北都烧造这种器物,但窑址在南北方都未发现。河北只发现有类似莲花尊特征的标本,在山东淄博窑发现了浮雕莲花瓣,这只是一点线索,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北朝青釉莲花罐,上有浮雕莲瓣,莲花瓣是印好后贴上去的,肩部六个桥形系,沿用东晋时的,但较东晋时的粗壮。这类器物出土日益增多,北朝晚期釉中含铁量较低,故釉色为浅青色,与隋代的较为接近。北朝贴花罐,含铁量高,釉为黑褐色并有窑变。河南北朝北齐墓出土的黄釉绿彩罐,是唐三彩的前身。唐三彩一般为黄、绿、白(蓝)。其发展过程是:从汉代单色釉到北朝的黄釉绿彩再到唐三彩。北朝褐釉印花扁瓶,高七公分,两面印舞蹈人物纹,其人物形态、串珠纹具有西亚地区作风。此种扁瓶北朝晚期出现,隋唐都有烧造。

南北朝时期瓷器继两晋继续发展,可喜的是北方瓷器发展起来了,而且有一些质量很好的器物。它改变了以往仅南方烧造瓷器的局面,同时为北方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矗

二、唐五代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隋青釉印花四系壶,高35厘米,盘口,长颈,长圆腹,平底。肩部四个双条形系,颈、肩、系、腹部作四层印花装饰,印花为扇形花瓣组成的团花和叶纹。这是隋代瓷器的装饰特点。釉施至腹部,厂半截露胎,是隋代青瓷施釉的—般规律。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产品多采用印花装饰。常见的有杂花、草叶、莲瓣几何纹等,多为独立的花、叶,连续的花纹不多见。

宋代瓷器鉴定特点 篇5

宋代官窑瓷器,“官窑” 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建。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庭所需的高档瓷器,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工具/原料

 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窑,为南宋官窑。宋叶《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宛,号邵局,袭故宫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古所珍。后效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文表明,南宋初营建的“官窑”有二:一是“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明高濂《遵生八笺》说,修内司官窑的地点在杭州凤凰山下,但确切的窑址尚未发现;二是“郊坛官窑”,位于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亦称“乌龟山官窑”。1930年发现窑址,1956、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先后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发掘出龙窑与作坊遗迹,并获得大量标本。

在中国陶瓷史中,“官窑”和“官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官窑产品专供宫廷。以宫廷生活用瓷与陈设瓷为主。流传至今的官窑瓷器有碗、盘、碟、盏托、洗、瓶、炉、尊等,样式多种。以瓶为例,有弦纹瓶、直颈瓶、瓜棱瓶、贯耳瓶、胆式瓶、八方瓶、盘口瓶等,造型各有特点。官窑传世品今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有少数的精美作品,已于早年流失国外。

方法/步骤

1.11、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适中型等。釉色纷繁。釉质莹润如

玉。釉面开片,大片纹者多。里外披釉并有纹。类似哥窑瓷容易混肴,但仔细看能辨清。在烧制方法上为垫烧(使用匣钵装烧,底部有垫圈)或裹足(釉将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钉烧。支钉烧制底部留有支钉痕,支钉数为三、五、七个或更多不等。

1.2、胎色和胎骨: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为香灰、灰、灰白等色。

制成的宋官窑瓷胎骨有厚薄两种,厚者5毫米左右,薄者3毫米左右。宋官窑瓷胎土细腻温润,特别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烧成胎后其质如同古代笔砚(端砚石类),有笔砚胎之说。如用砂纸打磨可感十分细腻滑润,绝不含砂,玉质感直追或类似古笔砚的效果。这一点,在南宋叶寘《坦斋笔衡》的书中对宋官窑瓷所用胎土已经说得很明白:“澄泥为范,极其精致”,就是指宋官窑瓷胎是用澄泥所做,特别细腻精致。而澄泥,特别是古澄泥这种极细之物是专门用来制作澄泥砚的,其弥足珍贵至今已无法找到。所以要仿出细腻如笔砚效果的宋官窑瓷胎对于现代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

1.3、釉层和釉质: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于1毫米,厚者大于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釉质分三类。第一类为失透润泽型。即釉层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玉质态似凝脂或堆腊,有一层较明显的酥油光闪烁或呈腊光,显得十分温润玉泽。第二类为失透晶莹型,是指在第一类基础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层外含一层极薄莹亮的釉水,在玉态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润,呈现出玻质般的晶莹华贵感,或用行话说,就是釉好。第三类为莹润型。这类釉层清明玉润,有光泽感,略显些微透明,釉层薄厚均有。在第一、二类失透润泽型或晶莹型中,釉层趋厚者多,也有趋薄的;有的光泽稍多一些,有的光泽稍弱一些。特别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面还带有类似芝麻花弥漫形态的点点发白或带黄闪蓝的土沁花斑点,擦不掉,这是由于釉中含有玛瑙缘故,在汝瓷中也有此现象。以上凡釉层厚者,均是经多次施釉烧制而成,其难度极大,因烧制中厚釉屯留很困难而易流散,今天我们所见的一些精品其釉厚如凝脂般光润,特别是其呈现出的如玉似腊的酥光宝晕效果,是后世仿品无法做到的。

4、釉色:因两宋窑口多而不同,颜色纷繁复杂,粉青、虾青、米黄、蜜腊黄、翠绿、月白等色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黄、蜜腊黄、翠绿等色最为引人。以上各色中,都有或深或浅的颜色品种。另还有其它多种颜色。

5、开片:分大开片、小开片,有大器小片者为贵,小器大片者为奇之说。具体分三种,第一种为开大小片,即藏家所说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开大小两种纹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开片的角边为三角、四角、五角、六角或三边、四边、五边、六边,形成没有规则的不等形。开片的边弯曲回旋多变化,开片的角或钝或尖形状各异。第二种为全大片、全中片或全小片,开片大小相差不太大,开片角边情况同第一种(此第二种开片情况可以布满器物全身或大部)。第三种为开冰裂片(类似冰或云母层层开裂)、百圾碎片,属于纹片较小面积差不多琐碎且光泽感强的一类(从近年出土遗存和传世品看,其中有一些较特殊的明显带有汝窑性质和宋官窑特征的冰裂纹、百圾碎纹器物,被藏界借称做汝官窑瓷。官窑中的汝官瓷同大众熟称的汝窑中的汝官瓷或官汝瓷不同,这种叫法不一定合适)。这类器物釉层比通常汝瓷稍厚一点,带有一定光泽和略微透明度,胎色为香灰,烧制方法也是支钉或垫烧,裹足或露足.6、纹路:开片裂纹不断延长弯曲或回旋形成的纹线。最有代表性的为蟹爪纹,即纹路从一点向多方幅射延伸弯曲支展的形态。被人称做“九曲十八弯”。有的器物常有一条纹从底部曲折延伸到顶部不断,或中途又折返回来到底部,也有称这种纹为牛毛纹的(除颜色如下一条所述的牛毛色外,更强调的是其形态多变化)。但大多为普通的开片纹,有称其为龟背纹,依据开片大小走势形成,或其包围面积大小差不多,或差异较大。但总体上说,纹路状态比较活泛。

7、纹色:鳝血、鱼籽黄、血黑、黑、金丝铁线、白裂等颜色。最著名为鳝血色或牛毛色,即色如鳝鱼之污血或牛毛色,是千百年来于裂纹中自己从内部逐渐生成的,是自然变化的结果,即胎内老色长久渗出所为,在放大镜下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就像深夹于缝隙间的褐色的已凝结的老锈(褐色偏红或偏黄有深浅,属于牛毛纹的其色有的线段深、有的线段浅、有的线段变白,如同牛毛的自然态),其间或伴有新生成的白裂纹,再过几百年也会逐渐生成鳝血的颜色(如一些器物鳝血纹并未全布满或连续生成,其中不少白裂纹正处在延续生成变化中)。鳝血色这种老锈感对鉴定

非常有效,往往对一件真品的属性起到极关键的作用。此外,白裂纹器物也不少,其纹色属白或无色态。

8、汽泡:以失透润泽型为例。其特点如古人形容该类宋官窑瓷汽泡时所说的“聚沫攒珠”形态,放大镜下可见如吹出的液体沫般一个泡紧挨一个泡,如下面三种:

1)细密形。汽泡极细小密集。30倍放大镜下仿佛密集细小针尖紧挤在一块儿。80倍放大镜下,如煮米粥,汽泡分多层,上层汽泡仿佛从被煮烂雾化的米粒肚子中钻出,而下层有更小汽泡浸在模糊雾状背景之中。

(2)雾态形(难见汽泡型)。30倍放大镜下平润模糊如雾态。能见一些极小汽泡浮出表面或难看到汽泡。80倍放大镜下可见深处球形白色雾团中埋藏有数量不多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的汽泡。比正常的“聚沫攒珠”汽泡量少得多,也有专把这类在30倍放大镜下看不到多少汽泡的定为无汽泡型。

(3)密集形。30倍放大镜下可见汽泡密集紧挨如阵,泡比第一种略大些,个别偶尔可见一两个大汽泡在某一区域,可称为“寥若晨星”。80倍放大镜下可见多层泡,大泡于上,中小泡于下,泡外均为雾态充斥粘连。需要提示的是,宋官窑瓷汽泡的“聚沫攒珠”态,在80倍放大镜下可见深浅大小层次,而在30倍放大镜下则显平齐、紧密,这种两重性特点或称做有“立体感”,是现代仿所达不到的。

还有一些属于黑胎器物中的露紫黑或灰褐色足脚的器物,因年代久远其足脚底常含有一种褐黄色土沁(一种洇在胎骨中的带褐黄色的土锈,含氧化铁所致)由里向外渗透出,擦不掉,可在底足见渗印到表面的土沁呈黄红色或褐黄色。

靠近足脚的胎釉结合处往往屯积厚釉,有两种情况:(1)结合处釉层边缘一圈修整得大体上看去较齐整,但仔细看仍有或上下或左右或薄厚或多少的偏差之处,给人的感觉是既认真,又随意,有点信手拈来的意思。这一种情况和清代不同,清代仿品胎釉结合处修得过于认真刻板齐整,其一圈看下来平直如一条线。再就是这种情况的宋官窑瓷胎釉结合处以下露出的足墙宽度有的器物为1至2毫米左右,有的为2至3毫米左右,最宽的北宋器物有达5至6毫米左右不等。

(2)结合处釉层边缘齐整型。这一种往往由于施釉过足墙直达足脚底边,釉屯至足脚边缘一圈嘎然而止,似乎把足墙一圈齐齐埋住,细看却还留有一线尚存,即所留足墙宽度最多不过1毫米左右。此种情况的结合处一圈很齐整,所屯之釉厚而不淌,其工艺相当高超,和清代的刮釉修整是两回事,可说是一个不解之谜。这一点在和清代器物的比较时一定要认真看。

9、口部特征:宋官窑瓷口部大多呈上扬状态,口部边沿比较尖薄,有刮手或挡手感,釉汁下淌微露胎色或胎体。黑胎器物则呈现一圈微黑或紫黑色,被称做“紫口”。有一些器物由于历史阶段造型工艺不同或口沿较平润不能使釉汁下淌则没有明显紫口。灰胎器物也没有紫口。“紫口”一般只在黑胎器物上得以表现。有的口部釉下淌较多在口部以下还形成一圈很明显的屯釉现象。极个别器物还在口部的芒口部位如同定窑那样略施酱色护胎釉进行装饰。注意事项

 市场上有一些带“官”字款的瓷器明显是赝品。宋代官窑瓷器没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窑瓷器都是单色釉,另外,官窑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没有“官”款是一般规律。五大窑中定窑有“官”字款,因为它是民窑,专为皇家烧造瓷器,是应该有个标志的。钧瓷多为花盆宋徽宗喜欢养花,建了一个大花园,花盆多用钧窑。钧窑瓷器的特点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纹路,叫做“蚯蚓纹”。这种纹路,后仿的瓷器很难做到。钧窑瓷器上面的编号,从1到10号,1号最大,10号最小。而后仿的“钧瓷”,其编号正与之相反。

新的瓷器,表面上都有一层很亮的光,行话叫做“贼光”。.现在最通常使用的去光方法,先用氢氟酸泡半个小时,然后用高锰酸钾和泥包起来闷一个小时。用这种方法处理的瓷器有一种“旧”的感觉。鉴别方法:摸,有拉手的感觉;闻,有酸的味道。

瓷器收藏鉴定小窍门[范文模版] 篇6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瓷器的收藏鉴定小窍门》的内容,具体内容:对于爱好收藏瓷器的新手来说,现在下手收藏一些瓷器仍是很好的时机,然而在收藏瓷器的时候也要注意很多的问题。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器收藏鉴定窍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瓷器收藏鉴定窍门...对于爱好收藏瓷器的新手来说,现在下手收藏一些瓷器仍是很好的时机,然而在收藏瓷器的时候也要注意很多的问题。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器收藏鉴定窍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瓷器收藏鉴定窍门

首先拿造型说,各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而且有一些瓷器的造型就这个时代有,别的时代没有。比如明嘉靖皇帝信道教,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道君。这个时候,瓷器不管是造型还是图案纹饰,都出现了大量与道教有关的题材。卢钧窑艺术家们尊崇宋代美学简约、古朴、雅致、平衡的韵味,无论是雅玩陈设,还是在餐器、酒具、水器等蕴含生活艺术品质器皿中,都融入了人生从容的味道。

其次看纹饰。还以卢钧窑为例,卢钧窑钧瓷完全没有任何花哨的纹饰,简单素雅的造型和万千变化的天然釉色形成的强烈对比,犹如现今极简主义大师的作品,有一种精雅的内涵,和经久耐看的质感。像这种东西,是卢钧窑特有的东西。

再次看胎釉彩。釉彩与窑口特殊工艺是分不开的,现在搞仿制的有些彩就配不出来的。比如天青釉,这种彩是任何窑口也仿不出来的。为什么?

因为卢钧窑承载百年底蕴,不惜成本精选各种顶级原材料,融入健康环保技术,经由 1300℃高温精烧方制成名贵的天青作品。卢钧釉色强调天然窑变色彩之美,摒弃刻意的人为涂抹反对矫揉造作和无畏的装饰雕琢,完全以“窑变”而形成天然色彩变化,有“窑变无对、卢钧无双”之称。

最后看款识。明清官窑瓷器,从永乐年间开始有款。现在见到的永乐瓷器,虽然开始写款,但是写款的并不是很多,而且它只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没有楷体的,也没有“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款,所以如果见到有瓷器上写“大明永乐年制”六字,你可以大胆地判定,它就是一件仿品。又比如,卢钧窑钧瓷款式,均有卢钧窑标志,标志为繁体“卢”字形,整体形象似古代宅院大门,款式运用了中国独有的毛笔字体,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韵味。

判断瓷器收藏价值的方法

一看图案。看民窑瓷器上绘画图案是否精美,大致可分人物、山水、动物花鸟、简单图案 4 档。在各种图案中有字的比没字的值钱,诗文题赋的价格最高。有些民窑青花瓷器上书有特殊的文字款识,其价格也相对较高。

二看器型。陈设瓷、琢器的价格高于日用瓷、圆口器。近两年市场中收藏最热门的是书房中用的印泥盒、笔架、笔筒等文玩小摆件,其中以笔筒的价格升速最快。买一些康熙时期绘画水平比较高的香炉、笔筒等,比较有升值潜力。

三看工艺。在选购民窑瓷器时,要从它的工艺、装饰、窑火 3 个方面来考虑它的价位。2013 年春季拍卖会上,天津文物公司上拍的一件康熙青花暗缸,在康熙时期是比较普通的器型,由于它的画工比较精细,颜色烧得很好,但沿口上有伤,当时的估价在 20 万元左右,最终以 138 万元成交,说明了拍卖市场对这类民窑精品的认可程度。如嘉庆至道光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山水人物天球瓶,可以估到 15 万至 30 万元。在选择这类收藏品时,一定要选择文人气息比较浓、画法精细、器型完整的瓷器。

四看品种。目前投资晚清、民国粉彩瓷器,特别是粉彩陈设瓷器具有升值潜力。晚清、民国的粉彩器比同时期民窑青花器价格高,现有“一粉彩器顶三青花”之说。特别是清同治、光绪、宣统和民国初期江西景德镇“珠山”生产的署“同治年制”、“光绪年制”、“官窑内造”或有准确纪年款的各类粉彩器,特别是陈设器最具升值潜力。

一件古陶瓷器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收藏研究者中是不完全一样的。比如:宋代、明代的民窑陶瓷,20 世纪三四十年前几乎不为人们所重视。近些年,人们又特别看重它们,特别是民窑器绘画的挥洒豪放、含蓄精炼、拙朴茂美,为艺术家们所倾倒,崇拜得五体投地。又如:有些人酷爱青花瓷,另一些人则对青瓷一往情深。

尽管如此,评定古陶瓷价值还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如:完整器比不完整者价值高;“物以稀为贵”,历史上生产少的、难得一见的、出土传世极少的科学价值高(如、汝瓷、官瓷、明代窄白朝代器等);名窑精品,如邢窑、钧瓷等价值也很高;见于文献着录的瓷器(如水乐青花压手杯,成化斗彩鸡缸杯等)高;官窑器由于胎釉细润、造型规整、绘画精妙,历来价值比较高(清末民初,凡带官款的器就能卖高价)。

瓷器收藏的鉴别方法

购买古董的时候鉴别古董的真假好坏,可以试试藏家们自创的“六看鉴

别法”——

一看造型。古瓷器不同的朝代是有不同的造型的,有的时候从器形就可以判断出大致是什么时代的瓷器。

二看胎质。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上有所不同。

三看纹饰。不同的时代的作品纹饰也是各具特色。

四看款识。有些古瓷器的底部印有款识,每个朝代的款识都有不同的写法,从款识上也可以鉴定出一个古瓷器的年代及价值的高低。

五看工艺。在收藏的时候不仅要看这件瓷器的年代器形,工艺的高低也是体现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比如影青碗,北宋时采用仰烧,故碗底留有印记;

而南宋时则采用复烧(碗底朝上,一个叠一个),故碗沿留有“芒口”,所以南宋时的碗,多数是有包边的,宫廷用的碗是包金边的,有钱的大户人家是包银边的,而普通的百姓用的碗就只能包铜边了。在收藏的时候,从这些碗采用的包边残留材质就可以推断出这瓷碗以前的主人的身份,从而认定它们的价值。

论瓷器的鉴定与欣赏 篇7

关键词:瓷器;鉴定;欣赏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17-1

在对瓷器进行鉴定与欣赏的时候,为了准确的判断其真伪性,通常需要对其所在朝代的背景进行研究,在鉴定与欣赏的过程中要懂得总结经验教训,不要总是孤立的考虑瓷器的本身制作工艺,多种角度观察之后的结果才是最为准确的。因而,在进行瓷器的鉴定与欣赏时,只有将其文化意味包含在其中才能够最大的显示瓷器的整体价值。

一、观察瓷器的青料

在我国初期的瓷器制造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彼斯进口料,之后,随着朝代的不断更替,瓷器的青料也在不断变换,其中主要包括三种青料的类型,它们分别是进口料、国产料以及混合青料。首先是国产料,作为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青料,经过青料制作的瓷器在一定程度上有着青翠、明亮、淡雅的显著特点,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由于制作环境的不同,有些瓷器也会表现为发灰的颜色,尤其是制作工艺并不先进的民窑。而另外一种青料是进口料,这种青料具有为浓重、深沉、鲜亮、艳丽的特点,但是进口青料也会出现黑色斑块,在鉴定瓷器的朝代是可以通过对瓷器的触感来判断。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做的准备就是对国产料以及进口料进行详细的研究,并且应该对青料对应的不同朝代特点准确掌握,这对判断瓷器的年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在瓷器的青料是鉴定瓷器中比较重要的因素。

在国产料、进口料以及混合青料外,我国的瓷器还用过其他几种不同的青料,各种青料多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对瓷器的欣赏都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比如我国民国初期出现的一种洋蓝的颜色,它的主要特点就是颜色很浓烈,在视觉效果上使人感到锋芒毕露,且这种青料大多数在当时的民窑中使用。

二、观察瓷器的纹饰

另外一个能够准确体现瓷器朝代的特征就是瓷器表面绘制的纹饰,这种纹饰的使用并不仅仅局限于瓷器,与瓷器在同一时期的事物通常也会采用类似的纹饰,这种现象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是密切相关的,纹饰之间也在不断的进行融合,最终变成独特的符号。在对纹饰进行分析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它们分别是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除此之外,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在布局结构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主要包括大小与远近的不同,这些布局在不同主题的瓷器中随处可见,因而,在对瓷器在纹饰方面进行鉴定时,不要将得到快速的结果作为最终的目标,相反,应该对各种纹饰进行仔细的观察,分析不同纹饰背后所代表的深层次的意义,最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瓷器的正确信息。

三、观察瓷器的胎釉

在通过对瓷器的青料以及纹饰进行鉴定之后,通常还需要对瓷器的胎釉进行判断,而这个过程也需要鉴定者牢牢地记住各时代特征胎釉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在瓷器处于不同的年代和产地,因而,瓷器所表现的胎釉化学成分、制作工艺窑炉温度以及烧造气氛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不同。比如在明代胎釉主要是肥厚的类型,之后胎釉逐渐的向细白与精致方面进行转变,并且转换的过程中也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之后到晚清时期又再回到了粗糙情况。

四、观察瓷器的造型工艺

我国各个时代的官窑制品对瓷器的制作工艺都有着极高的制作要求,其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严格的约束,包括制作的尺寸以及纹饰等,各个朝代在瓷器的制作工艺上也有着明确的规定有着以使瓷器市场更加规范化。因而,当时产出的瓷器品质都极高,不仅瓷器的造型器物十分规范,且瓷器的整体制作效果也明显好于没有规定的时期,虽然提高了对于瓷器生产者的生产要求,但是由于具有较高的模仿性,不同的瓷窑生产出来的瓷器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要求导致的结果就是官窑产出的瓷器在民间十分少见,所有生产的瓷器都会送至皇宫中供其使用。由于其较低的产量,目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官窑生产的瓷器已经很少见到真品,这是真品官窑瓷器价值提高的主要原因,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原因造成了很难对官窑瓷器进行正确的鉴定。

五、观察瓷器的款识

明代的瓷器在进行款识的制作时,主要是以圈内书写六字双行楷书款作为主要的方法,当然,少数瓷器的款识也会写四字双行楷书款,除此之外,篆书款的瓷器款识也是存在的。在我国明朝的晚期最常用的款识主要包括吉语款、赞颂款、花押款和伪托款。比如在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的时候,比较流行的瓷器款识还包括千支纪年款以及堂名款等等。之后到了清朝中期和晚期的时候,还盛行6字或a字篆书款和半边草篆款,只不过这几种瓷器款识的方式主要是在民窑中比较常用,到清代晚期又流行6字楷书款、堂名款和店号款。鉴别时要注意看各时期字体的结构特征和习惯写法,还有款识的内容、款字的排列方式以及方框和款识的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并且,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瓷器款识,瓷器使用的青料浓淡呈色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有所不同,这些都可以作为瓷器在鉴定与欣赏时考虑的因素。

六、结语

总而言之,瓷器的鉴定与欣赏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迅速掌握的,它要求首先能够熟知不同时期瓷器的特点,结合本文介绍的瓷器鉴定的几个方面对瓷器进行准确的鉴定,除此之外,要做到准确的鉴定还需要时间的积累,通过不断的练习积累经验,逐渐地加强瓷器鉴定与欣赏的水平。

作者简介:

【永乐瓷器鉴定】推荐阅读:

乾隆瓷器鉴定06-25

瓷器知识07-26

《中国瓷器》答案09-27

永乐宫导游词05-30

上一篇:放不下也忘不掉下一篇:金工实习答案焊接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