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音乐表演活动教案:拉大锯(推荐11篇)
幼儿园小班音乐表演活动教案:拉大锯
活动目标:
1、喜欢童谣,乐意参与活动。
2、学习两人合作游戏,体验快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请配班老师合作一下)师:小朋友,你们看,胡老师和赵老师一起玩个游戏,你们想看吗?(幼:想)
2、两位老师一起边做游戏边朗诵儿歌一遍。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我们做了什么游戏吗?(请小朋友说一说)
3、再次表演一遍,速度慢一点。
师:我们俩玩了什么游戏呀?你们想玩吗?
二、幼儿学习童谣《拉大锯》
1、两手放前,一前一后做拉大锯样,进行表演边学习儿歌。
2、请个别幼儿上前与老师合作,边表演边朗诵儿歌。
3、鼓励小朋友同伴之间互相合作,找个好朋友,进行边朗诵边表演。
三、复习以前学过的童谣。
1、师:哇!外婆家那儿的戏真好看,看,他们的小手开始变魔术了呀!(复习儿歌:手指变变变)
2、师:小手累了,该休息了!(复习儿歌:小不点)
关键词:小班幼儿,音乐欣赏,节奏感,声势,音乐角
为了培养小班幼儿的音乐活动中节奏表现能力,我在小班开展了许多音乐活动和节奏游戏,从中探索出一条培养幼儿音乐活动大胆地进行节奏表现能力的方法途径。
一、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节奏的兴趣
对节奏产生兴趣是学习和表现节奏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我不急于让他们通过各种风格迥异的乐曲来了解节奏特征,而是结合了刚入园幼儿的日常生活需求、常规训练等让他们潜移默化的感受简单的语言节奏。我要求幼儿排队、搬凳子等,都会有节奏的发出指令如“请你快快排好队”或是“请你轻轻搬凳子”。由于幼儿之前从没有接触过这样有节奏的指令要求,因此会对这些指令特别感兴趣,每次听到这样的指令都表现出兴奋地情绪,甚至有些幼儿已经开始无意识的进行模仿。在这个基础上,我尝试让幼儿进行有节奏地自我介绍,如“我叫XXX,请问你叫什么啊?”如果名字中只有两个字的幼儿,他们能正确的将原本的八分节奏改成四分节奏,这让我发现了幼儿对节奏的感知已经有了一定得经验积累。通过这样的简单游戏,幼儿不仅相互认识了,还满足了他们对语言节奏表现的欲望,许多幼儿在家里都会不由自主的和父母玩起这个自我介绍的游戏,说明他们已经对感受节奏、表现节奏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丰富幼儿对各种节奏特征的经验积累
1.通过音乐欣赏来丰富幼儿对各种节奏特征的经验积累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喜欢色彩丰富的事物。对于音乐,他们同样喜欢音乐形象鲜明、丰富的作品,我选择了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组曲《动物狂欢节》,首先我通过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组曲的兴趣,接着我出示各种动物,引导幼儿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欣赏每首分曲并进行对号入座。比如欣赏《序曲与狮王的进行》,让幼儿感受到了狮子是森林之王,它的出现是威严的,士兵们迎接它的到来,吹着号角是很雄壮的场面,而伴随的音乐就是雄壮的,威严的,神气的。虽然我不用讲明这就是进行曲的节奏,但是幼儿已经了解到了怎样的音乐表现是雄壮的、神气的。这部组曲音乐形态丰富,节奏鲜明,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充满了新鲜感,就像在听一部美丽的童话故事,同时从中积累了丰富的节奏表现的经验。
2.在生活中发现并积累各种节奏表现特征
小班幼儿对生活中的各种有声响的事物都特别感兴趣,我利用这一特点,让幼儿利用各感官从生活熟悉的、常见的事物中寻找节奏。比如钟表上秒针走的声音“滴答滴答”,雨滴打在屋檐上的声音也是“滴答滴答”,幼儿能够区分出雨滴的声音比秒针走的声音要大; 让幼儿观察老爷爷、大人走路,幼儿能够说出老爷爷走路很慢是“哒— |哒— | ”,大人走路比较快是 “哒哒|哒哒| ”,他们还能说出小朋友跑起来很快的声音就是“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这说明了幼儿已经能够区分节奏的快慢; 对于节奏的高低起伏,幼儿会误解成声音的大小。对此,我先尝试用钢琴的音阶来与幼儿进行走台阶的游戏,让幼儿感知上行是往上走,下行时往下走,进而直观的了解到往上走的声音是越来越高,往下走的声音是越来越低。接着我再让幼儿寻找生活中的高低节奏,幼儿发现了小鸟的声音很尖很细,牛的声音很低很粗。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到了各种不同的节奏表现特征,并乐于进行模仿,有的用脚,有的用手,有的用嘴巴,充分的体验到了生活中的节奏美。
三、通过声势节奏训练,提高幼儿对节奏的表现能力
小班幼儿对打击乐同样十分感兴趣,对各种打击乐器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响,幼儿感到十分新奇也十分愿意去尝试。但是如果在幼儿还没有掌握好如何跟随节奏进行打击乐表演,很容易出现混乱的场面,幼儿被乐器完全吸引,根本顾不上听音乐。因此在一开始,我并没有让幼儿要按照规定的节奏进行击打,我放手让幼儿自己去探索乐器的声音,一种乐器能够发出多少不同的声音。幼儿在积极地探索过程中,果然发现了同一种乐器能够发出不同的声音,并能进行模仿,比如大鼓,击打鼓面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击打鼓边发出“哒哒哒”的声音,击打鼓侧发出“叩叩叩”的声音。幼儿在探索过程中收获了极大地满足感,激发了他们更进一步的探索精神。 在这个基础上,我开始进行循序渐进的声势节奏训练。
1.引导幼儿寻找肢体的声响与四大类打击乐配对
先让幼儿找出身体能发出的所有的声音,我引导幼儿“你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小乐队,能够发出很多美妙的声音,现在比比看谁的身体能发出最好听的声音”,幼儿都开始使出浑身解数来找出连我都没有想到的很多声音,最后我们采用了大部分幼儿寻找的声音比较有代表性的: 拍手、跺脚、 拍腿、捻指( 大部分幼儿经过了很长的练习才学会,一开始他们自发的使用嘴巴的声音来代替) 。接着我出示四个代表性的打击乐器: 皮革类的大鼓、 木质类的蛙鸣筒、散响类的铃鼓、金属类的三角铁让幼儿进行乐器与肢体声响的配对: 跺脚———大鼓,捻指———铃鼓,拍手———蛙鸣筒( 当要快速演奏散响乐器时用拍手来代替捻指) ,拍腿———三角铁。
2.引导幼儿根据乐器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训练幼儿一拍一下的拍打节奏。
在幼儿熟悉各种声势动作和与乐器配对之后,我会交替出现各种乐器,并且以不断变化的速度来打击乐器,让幼儿根据不同的速度不同的乐器进行声势节奏训练,这种方法能够训练幼儿一拍一下的拍打节奏,逐渐形成节拍意识。在这个阶段的快结束时,我会有计划的进行一些乐器变化和速度变化,让幼儿呈现出很完整的一次表演,整齐而有气势,他们体验到了一种强烈感官刺激,更加乐此不疲地投入到游戏中。
3.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十六宫格进行声势训练
在幼儿已经很好地掌握声势动作后,我让幼儿认识十六宫格,一格即是一拍,目的是让幼儿通过看十六宫格进行节奏和节拍的进一步认识,能够说出一格拍一下,这是节拍; 看格子里有几个图片就拍几下,这是节奏。 另外我把歌曲以十六宫格图谱的形式呈现,让幼儿进行声势配乐甚至是简单的多声部合奏。经过这样的训练,任何曲子,不管是用打击乐器还是声势动作,幼儿都能轻松地进行配乐,并且都是一个完整的表演。
四、创设音乐角,给予幼儿创造节奏表现节奏的空间
我将十六宫格投入到音乐角中,让幼儿自由的进行节奏创编并将其表演出来。幼儿有了更大的空间可以自由发挥,将自己的想法大胆的实现再与其他幼儿共同分享自己创作的作品,在这里幼儿对音乐节奏表现的兴趣得到了极大地激发以及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幼儿的节奏表现能力在这样一系列的游戏中得到了提升,能够准确的把握歌曲的节奏,并且利用积累的经验生动的表现出歌曲的各种强弱、高低、快慢节奏。节奏感的增强和节奏表现能力的增强都能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民间游戏“拉大锯”注入儿歌的元素,更显示出它浓厚的趣味性,符合小班好奇、好模仿、好动的特点,而且民间游戏“拉大锯”可以在教室里随时随地开展,不受时间场地等条件的限制,不用任何道具就能玩得很开心,针对这些特点,我班开展了“拉大锯”这一语言活动,让幼儿通过自身的参与、表演、学习朗诵儿歌,与同伴、老师一起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拉大锯》,发准“j、x”的音。
2、运用听说游戏的方式学习儿歌。
3、感受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重点:
运用听说游戏的方式学习儿歌。
活动难点:
能换词仿编儿歌。
活动准备:
事先与配班教师进行两人合作的拉大锯游戏。
(第一、二句)手拉着手前后晃动身体,(第三句)用手指着对方,(第四句)拍手。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打开电视,展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瞧,这些人在干嘛呢?(拉锯工作)”
2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与配班教师合作,念儿歌做动作。
1、通过观察教师示范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师:“老师也会玩拉锯的游戏,我还喜欢一边念儿歌,一边拉大锯,你们瞧。”
2、两位老师一起边做游戏边朗诵儿歌一遍。
教师:“小朋友,你们听到我念了什么?”
(请小朋友说一说。)
3、再次表演一遍,速度较慢。
教师:“这个好玩的游戏叫什么?”
(二)幼儿学习儿歌。
1、幼儿学习童谣《拉大锯》。
教师:“‘拉大锯’游戏真好玩,我们一起来玩好吗?现在每人手上都有一把大锯子,我们来拉大锯!
(两臂伸直,两手放前,上身一前一后做拉大锯样)。”
(集体跟念表演2~3次,鼓励启发幼儿配上相应的表演和动作。)
2、请个别幼儿上前与老师合作,边表演边朗诵儿歌。
教师:“刚才我们是一个人玩拉大锯,现在我想邀请一个小朋友和我一起玩拉大锯游戏,谁愿意来?”
4、鼓励幼儿主动找一个同伴,两两合作,边朗诵儿歌边玩“拉大锯”的游戏。
5、换词仿编儿歌。
引导幼儿将儿歌中的“姥姥”改成自己喜欢的“爷爷、奶奶”等词,再次在快乐的游戏中念儿歌。
三、结束部分教师:
“‘拉大锯’的游戏真好玩,小朋友也可以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玩。”
活动反思:
《拉大锯》
这首儿歌篇幅短小、精炼,朗朗上口,很适合小班幼儿学习朗诵。
但是由于儿歌中的这一词,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在幼儿的生活经验里可能没有接触过,他们并不了解,这需要我们教师言语上的帮助,以及教具形象的展示,幼儿才能很好地把握,因此我特地从网络中搜索了拉锯的图片,让幼儿有直观的认知,了解拉锯的动作,从而让幼儿学习拉锯动作,就显得很轻松、容易。
在基本部分欣赏儿歌时,我使用了观看情景表演这一方法,通过与配班老师的配合直接把幼儿带入到了活动中,孩子们的注意力一直被吸引着,积极性相当高,也表现出很高的学习兴趣。
在幼儿学念儿歌时,我们让幼儿两两结合,手拉手,一边做拉锯的动作一边念儿歌,在拉锯的情境中念儿歌,幼儿边玩边学,体验到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一、教学目标:
1、能跟教师学念创作过的童谣。
2、喜爱与小伙伴一块儿做拉大锯的民间游戏,体会与小伙伴游戏的愉快。
二、教学预备:
在餐后游戏时教师与孩子做过传统拉大锯的游戏。
三、教学过程:
1、幼儿教师请1名孩子上来与教师做拉大锯的游戏,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致。
2、幼儿教师带孩子学念创作过的拉大锯的童谣。
3、孩子游戏,幼儿教师踊跃参加与孩子一致游戏,推动孩子的学习兴致。
4、孩子自个儿找小伙伴游戏,体会游戏的愉快。感触与领悟: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看戏活动,学习有表情有节奏的表演童谣。
2、能根据童谣句式,替换“你”“我”,尝试仿边编童谣第三句。
3、体验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背景、情境表演
活动过程:
一、过游戏情节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天气真好,老师要带你们去姥姥,我们一起开着火车出发吧!
师一边开火车一边说“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起去看戏!”(放开火车的音乐)
来到姥姥的门口,师:“姥姥的家到了,我们敲敲门看看姥姥在不在家?”
师敲门,姥姥说“谁呀?”师与幼儿一起回答:“姥姥你好,我们是小(1)班的小朋友,我们要来你家门口看表演!”
姥姥:“小朋友们好,欢迎你们来我家门口看表演!,表演快开始了,请你们保持安静,去屋前的空地上坐下来。”
二、欣赏情景剧。(放喜庆音乐)
师:“现在小演员就要给我们表演了,我们欢迎她们上场。”完整的看一遍拉大锯。
师:“刚才这两个姐姐的表演真不错,她们边表演边说了些什么呀?” 幼儿学说童谣《拉大锯》
三、学习表演 再次表演,提出要求:她们在表演的时候手、脚是怎么样的?脸上的表情是怎么样的?(集体学习表演)
四、表演童谣“拉大锯”
师:“我们都学会了这个游戏,现在可以找个好朋友一起玩了。” 幼儿自由组合玩游戏2—3遍。
五、引导幼儿根据童谣句式,替换“你”、“我”,尝试纺编童谣第三句。
师:“我们刚才一起看了大戏,还玩了“拉大锯”的游戏,那么除了你也去,我也去,还可以请谁去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幼儿根据创编的童谣表演。
六、结束活动
师:我们请了那么多人去,也请后面的客人老师一起去吧。
幼儿园小班音乐表演活动教案:小花狗
歌曲:小花狗 集体预设 活动目标:
1.能听着音乐愉快地参与活动
2.初步学会按音乐游戏规则行动,培养幼儿听辨能力、自控能力及反应能力 重、难点:按音乐信号动作
活动准备:玩具小狗及头饰、积木若干
过程:一.出示小花狗玩具并与幼儿交流有关小花狗的内容:小花狗怎么叫的、最爱吃什么、有什么本领等等 二.欣赏歌曲:<小花狗> 幼儿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词,并有学唱的兴趣 三.学唱歌曲《小花狗》,并作简单的动作表演
1.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场景:小椅子围成圈作为家,让玩具狗蹲在家门口,圈上放一些小积木代替肉骨头。
★2.老师带领部分幼儿扮小花狗边唱边动作(在圈外),唱到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音——“想吃肉骨头”的“头”字时
拿肉骨头,然后游戏重新开始
1.能用活泼、愉快的声音唱歌。
2.与同伴共享新年带来的喜悦。
1.幼儿已经参加了新年游园活动,体验了游园活动的丰富多彩和过新年的喜悦。
2.锣一面,鼓一个。
1.让幼儿畅谈过新年游园活动的感受,引出课题。
2.新授歌曲《新年到》。
教师有表情地范唱。
师幼共同边听音乐边按节拍朗诵歌词,帮助幼儿熟悉曲调。
幼儿学唱。
幼儿有表情地演唱。
3.幼儿创编拜年动作,增加歌曲的演唱兴趣。
4.幼儿自由地找好朋友表演唱歌曲,与同伴共享新年带来的喜悦。
鼓励幼儿向家人及亲戚演唱此歌曲,与每一个人共享新年到来的快乐。
幼儿园小班语言表演活动教案:小雨点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能发音准确有表情的朗诵诗歌,并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丰富幼儿的词汇:田野、拔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大挂图一幅 活动图片七个 头饰若干(小雨点、花儿、鱼儿、苗儿)重难点:
理解诗歌并有感情的表演、朗诵诗歌
活动过程:
1、用拍手的方法来稳定幼儿情绪,组织教学。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观察。
出示挂图:最近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好长时间不下雨了。你们看,出现了什么结果:花园里的花儿渴得闭上了嘴巴,鱼池里的鱼儿渴得不要尾巴了(不动了),田野里面的苗儿渴得不长了。
尝试
一、你有什么办法,他们才不渴了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下雨,花儿、鱼儿、苗儿喝了水以后他们就不渴了。
小朋友们,下小雨的时候,小雨发出什么声音?引出“小雨点,沙沙沙。”
3、展示下雨时的情景,请幼儿观察花儿、鱼儿、苗儿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尝试二(1)“小雨点,沙沙沙,落到了什么地方?”(花园里)花儿怎么样了——(笑了)乐 花儿乐得怎样——张嘴巴(花儿开了)
重复:小雨点,沙沙沙,落到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2)“小雨点,沙沙沙,落到了什么地方?”(鱼池里)鱼儿乐得怎么样了——摇尾巴
重复:小雨点,沙沙沙,落到鱼池里,鱼儿乐得摇尾巴。(3)“小雨点,沙沙沙,落到了什么地方?”(苗,地里)
www.hoing.net
苗儿长在庄稼地里,一大片的庄稼地就是田野(重点强调)。苗儿乐得怎样——向上拔(长高了)
重复:小雨点,沙沙沙,落到田野里,苗儿乐得向上拔。
4、看图,教师完整的朗诵诗歌。尝试三 为诗歌起个名字《小雨点》 分句教幼儿朗诵,以不同的形式教授。
5、扮角色,戴上那个头饰,表演朗诵诗歌。
6、启发幼儿回忆生活经验,“下雨时,小雨点还能落在什么地方?(幼儿园,树上,房屋上,河里,山上„„)
本资料由幼教廖老师分享,如需配套音乐请加扣扣:一零一四四八二八四一
下蛋罗--课题生成:
我曾带领小班孩子参观过饲养的小鸡和母鸡,玩过“老母鸡与小鸡”的游戏,小班幼儿对母鸡的叫声“咯哒”非常感兴趣,对鸡妈妈、小鸡和鸡蛋充满好奇,游戏中,他们积极地模仿老母鸡和小鸡的动作及叫声,气氛非常愉快、活跃。针对这一情景,我设计了小班歌唱活动《下蛋哕》。
下蛋罗--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歌曲《下蛋哕》,唱清歌词。
(2)借助图片,记忆歌词。
(3)幼儿充分体验歌曲的欢快,并创编小鸡的动作。
下蛋罗--活动准备:
母鸡图片(尾部开一出蛋小口)、母鸡头饰、鸡蛋图片(若干串,每串7只)、竹篓一只。
下蛋罗--活动过程:
1、欣赏歌曲。(1)教师范唱歌曲《下蛋哕》一遍。
教师提问:“歌曲中有谁?”
幼儿1:有母鸡。
幼儿2:有一个大草窝。
幼儿3:还有母鸡在下蛋。
(2)教师再次范唱歌曲,并用图片演示母鸡下蛋的情景(抽出的鸡蛋与母鸡的“咯哒咯哒咯咯哒”的节奏一致)。
2、学唱歌曲。
(1)让幼儿边看图片,边考虑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
①“老母鸡坐在哪儿呀?” 幼儿1:老母鸡坐在草窝里。幼儿2:老母鸡坐在草地上。幼儿3:老母鸡坐在鸡窝里。
②“老母鸡坐在草窝里干什么呢?” 幼儿1:老母鸡在下蛋。幼儿2:老母鸡在高兴地笑。幼儿3:老母鸡在孵小鸡。
③“老母鸡下蛋的时候高兴吗?”幼儿1:高兴。幼儿2:不高兴。④“老母鸡是怎样叫的?”幼儿1:咯哒,咯哒,咯咯哒。幼儿2:咯咯哒。幼儿3:咯咯咯咯哒。
教师完整地小结歌词。
(2)幼儿学念歌词,教师用图片演示母鸡下蛋情景。
(3)幼儿学唱歌曲,教师继续用图片演示母鸡下蛋情景,并将母鸡下出的蛋(图片)放入竹篓中。(学唱数次后,请小朋友看一看竹篓,母鸡下了这么多蛋。)
3、演唱歌曲,创编动作。
教师配带母鸡头饰,激发幼儿兴趣:“老师当鸡妈妈,请小朋友当小鸡,我们一边唱歌,一边学做小鸡的动作,看看哪一只小鸡的动作跟别的小鸡的动作不一样。”
幼儿1:双手放在背后做小鸡的翅膀,弯着腰。
幼儿2:双手握拳,手心向下并拢,两食指向前伸直,做小鸡
幼儿3:上臂夹紧身体,下臂与手自然向身体两侧伸跬上下拍动。
4、尾声。
我的鸡宝宝们玩得都很高兴,肚子饿不饿?鸡妈妈问,请你们唱着歌,一起跟妈妈到外面捉虫去。
在幼儿学唱歌曲时,教师用制成串状的鸡蛋演示母鸡情景,并将抽出的鸡蛋串放在篓中。下蛋罗--课题评价:
一、效果分析
整个活动较好地贯彻了一条原则,即给小班幼儿充分机会。在游戏环境中,幼儿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在老师操作母鸡下出一个一个连成串的鸡蛋时,幼儿高兴得直拍手。等鸡下出一筐鸡蛋时,老师将筐拎到小朋友面前给他们看时,个个都叫了起来:“啊,母鸡真能干呀!下出这么多鸡蛋!”就在这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歌曲。
二、专家点评
能注意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一边演示形象的教具一边歌曲,幼儿感兴趣,教学效果好。但在整个活动中,幼儿仅模仿了母鸡的动作,还应进一步让幼儿通过身体动作学习感受音乐,充实整个幼儿活动的时间。
三、反思与讨论
活动目标
1.在打电话的游戏情境中感受歌曲的旋律,愉快地学唱歌曲《谁找我呀》。
2.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电话铃声产生好奇。
活动准备
1.有“好听的电话铃声”的经验背景。
2.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的各种有趣的手机。
3.多媒体课件:Flash《打电话》。
活动过程
一、引入:“动物电话本”
让幼儿通过“动物电话本”查找自己的朋友的电话号码。
二、给小动物打电话,学唱歌曲《谁找我呀》
1.给小狗打电话,感受歌曲旋律。
师:小狗的电话铃声和我们的电话铃声有什么不同?
(说明:教师扮演小狗接电话:“你好呀,我是小狗,找我干吗呀?”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打电话的想法:“小狗,我想请你吃肉骨头。”„„)2.给小兔打电话,对歌词感兴趣。
3.给小鸭打电话,快乐哼唱歌曲。
谜语歌:我有圆脑袋,身穿黄黄衣。嘴儿扁又扁,走路摇又摆。
爱吃鱼和虾,爱在水里游。我是谁?
(说明:教师即兴用歌曲旋律编唱谜语,帮助幼儿进一步熟悉旋律,为学唱歌曲打 基础)
4.给大象打电话,试着变化着声音歌唱。
三、我的电话铃声
1.老师的电话铃声。
(说明:教师说出自己的四位数电话号码,幼儿记忆后用手机拨号,教师将幼儿熟悉的歌曲作为自己的电话铃声即兴歌唱)
2.宝宝的电话铃声。
幼儿说一说、唱一唱自己设计的电话铃声。
教师反思及活动点评
教师反思
二期课改倡导,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目的不在于让幼儿学会唱多少歌曲以及把乐器演奏 得多么好,而在于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艺术体验,大胆地进行表达、表现。喜欢音乐是幼儿的天性,音乐能使他们拥有灵敏的耳朵,快乐的心灵,创意表达、表现的头脑。当前,在主题活动背景下,音乐元素越来越多地作为一种手段和媒介整合在幼儿的集体活动中。运用有效的教育机制,创设丰富有趣的音乐故事情境,激活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快乐地唱唱、跳跳,是我在实践中的追求。
每一位教师在开展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时,都会在关注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的基础
上,选择幼儿喜闻乐见的音乐素材作为预设活动内容。但在短短的几十分钟的集体活动中,怎样运用各种教学条件,让幼儿真正地运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和感受音乐的美,激活他们表达、表现的欲望,是我们教师要面对的挑战。这时我们要关注的是:使幼儿习得音乐技能的过程 变得整合、自然、快乐、有趣。本次活动中我着重体现的是激趣、提升、表达这三个过程。
1.激趣
在经验准备阶段,我和幼儿一起探索和认识了各种有趣的电话,开展了制作小手机的亲
子活动,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幼儿学会了玩“宝宝打电话”的音乐游戏,因此,本次活动是在幼儿目前最喜欢的音乐游戏中开始的,这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在游戏的对话中每一个幼儿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2.提升
借助给动物朋友打电话的情境,幼儿进入了有趣的多媒体互动环节。首先,我通过“动 物电话本”让幼儿查找自己的动物朋友的电话号码。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把动物 的电话号码都设置为5以内的数字,并且电话号码也只有4位数,这样更容易让幼儿辨认。其次,对于幼儿每拨通一个动物朋友的电话,都设置不同的感知重点,从而提升幼儿的经验,使其循序渐进地学唱歌曲。拨打第一个动物朋友小狗的电话,铃声响起,重点是让幼儿初步感知歌曲《谁找我呀》的甜美有趣的旋律;拨打第二个动物朋友小兔的电话,重点是让幼儿仔细倾听歌曲,说说听到的歌曲内容,并且能尝试说一说媒体画面;在幼儿充分感知了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之后,我们又想拨打第三个动物朋友的电话,这时我通过谜语编唱的形式,让幼儿听一听、猜一猜动物朋友,给游戏增加了点小小的挑战,同时又让幼儿再次感受了歌曲的旋律,为接下来的跟唱埋下了伏笔。在给小鸭拨打电话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弹唱示范、多媒体情境与幼儿的互动,鼓励幼儿跟着音乐的旋律演唱歌曲《谁找我呀》。
3.表达
《指南》中强调:激发幼儿用各种感官探索周围事物和环境中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和体验。在本次活动中,我运用迁移的方法引导幼儿运用已经学会的、自己喜欢的歌曲,为自己的手机设置一个自己喜欢的音乐铃声,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表现。
活动点评
“好听的电话铃声”这个活动名称,让我们联想到当今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无时无刻不
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和思维方式。
教师从电话铃声的改变、发展中找到灵感,截取这样的一个教学内容并创设了一个学习
情境,赋予了人们司空见惯的电话铃声艺术性,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本次活动的教学 形式和内容来源于生活,又是生活的艺术化,使幼儿在生活化情境活动中欣赏了歌曲,同时又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幼儿乐于感受、关注这一生活现象,并能从事物的联系当中得到启示,这层意义要远远大过于学会唱一首歌曲。
从教学活动的实施来看,教师牢牢地抓住了“给小动物打电话”这一情节,层层相扣,环环递进,赋予每一次打电话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各个环节的重点分别是:第一次打电话,使幼儿初步感知歌曲的旋徉;第二次打电话,让幼儿仔细倾听、理解歌词内容;第三次打电话,使幼儿进一步熟悉、哼唱旋律,进行初步的学唱;最后一次打电话,拓展了幼儿的新的经验,即可以用不同的音色来演唱。
整个教学过程随着情境的推进一气呵成,环节过渡自然顺畅,师幼之间、幼儿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也非常融洽,浑然一体,教学过程摆脱了“为唱而唱”的狭隘教学观。尤其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请幼儿为自己的手机配歌曲,给予了幼儿充分想象、大胆表达的机会,也使不同能力的幼儿拥有自主建构的空间,使“好听的电话铃声”这一主题得到更好的诠释,使“师生是教学过程的共同创造者”这一理念真正得以落实。活动目标
1.在打电话的游戏情境中感受歌曲的旋律,愉快地学唱歌曲《谁找我呀》。
2.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电话铃声产生好奇。
活动准备
1.有“好听的电话铃声”的经验背景。
2.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的各种有趣的手机。
3.多媒体课件:Flash《打电话》。
活动过程
一、引入:“动物电话本”
让幼儿通过“动物电话本”查找自己的朋友的电话号码。
二、给小动物打电话,学唱歌曲《谁找我呀》
1.给小狗打电话,感受歌曲旋律。
师:小狗的电话铃声和我们的电话铃声有什么不同?
(说明:教师扮演小狗接电话:“你好呀,我是小狗,找我干吗呀?”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打电话的想法:“小狗,我想请你吃肉骨头。”„„)2.给小兔打电话,对歌词感兴趣。
3.给小鸭打电话,快乐哼唱歌曲。
谜语歌:我有圆脑袋,身穿黄黄衣。嘴儿扁又扁,走路摇又摆。
爱吃鱼和虾,爱在水里游。我是谁?
(说明:教师即兴用歌曲旋律编唱谜语,帮助幼儿进一步熟悉旋律,为学唱歌曲打 基础)
4.给大象打电话,试着变化着声音歌唱。
三、我的电话铃声
1.老师的电话铃声。
(说明:教师说出自己的四位数电话号码,幼儿记忆后用手机拨号,教师将幼儿熟悉的歌曲作为自己的电话铃声即兴歌唱)
2.宝宝的电话铃声。
幼儿说一说、唱一唱自己设计的电话铃声。
教师反思及活动点评
教师反思
二期课改倡导,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目的不在于让幼儿学会唱多少歌曲以及把乐器演奏 得多么好,而在于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艺术体验,大胆地进行表达、表现。喜欢音乐是幼儿的天性,音乐能使他们拥有灵敏的耳朵,快乐的心灵,创意表达、表现的头脑。当前,在主题活动背景下,音乐元素越来越多地作为一种手段和媒介整合在幼儿的集体活动中。运用有效的教育机制,创设丰富有趣的音乐故事情境,激活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快乐地唱唱、跳跳,是我在实践中的追求。
每一位教师在开展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时,都会在关注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的基础
上,选择幼儿喜闻乐见的音乐素材作为预设活动内容。但在短短的几十分钟的集体活动中,怎样运用各种教学条件,让幼儿真正地运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和感受音乐的美,激活他们表达、表现的欲望,是我们教师要面对的挑战。这时我们要关注的是:使幼儿习得音乐技能的过程 变得整合、自然、快乐、有趣。本次活动中我着重体现的是激趣、提升、表达这三个过程。
1.激趣
在经验准备阶段,我和幼儿一起探索和认识了各种有趣的电话,开展了制作小手机的亲
子活动,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幼儿学会了玩“宝宝打电话”的音乐游戏,因此,本次活动是在幼儿目前最喜欢的音乐游戏中开始的,这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在游戏的对话中每一个幼儿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2.提升
借助给动物朋友打电话的情境,幼儿进入了有趣的多媒体互动环节。首先,我通过“动 物电话本”让幼儿查找自己的动物朋友的电话号码。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把动物 的电话号码都设置为5以内的数字,并且电话号码也只有4位数,这样更容易让幼儿辨认。其次,对于幼儿每拨通一个动物朋友的电话,都设置不同的感知重点,从而提升幼儿的经验,使其循序渐进地学唱歌曲。拨打第一个动物朋友小狗的电话,铃声响起,重点是让幼儿初步感知歌曲《谁找我呀》的甜美有趣的旋律;拨打第二个动物朋友小兔的电话,重点是让幼儿仔细倾听歌曲,说说听到的歌曲内容,并且能尝试说一说媒体画面;在幼儿充分感知了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之后,我们又想拨打第三个动物朋友的电话,这时我通过谜语编唱的形式,让幼儿听一听、猜一猜动物朋友,给游戏增加了点小小的挑战,同时又让幼儿再次感受了歌曲的旋律,为接下来的跟唱埋下了伏笔。在给小鸭拨打电话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弹唱示范、多媒体情境与幼儿的互动,鼓励幼儿跟着音乐的旋律演唱歌曲《谁找我呀》。
3.表达
《指南》中强调:激发幼儿用各种感官探索周围事物和环境中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和体验。在本次活动中,我运用迁移的方法引导幼儿运用已经学会的、自己喜欢的歌曲,为自己的手机设置一个自己喜欢的音乐铃声,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表现。
活动点评
“好听的电话铃声”这个活动名称,让我们联想到当今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无时无刻不
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和思维方式。
教师从电话铃声的改变、发展中找到灵感,截取这样的一个教学内容并创设了一个学习
情境,赋予了人们司空见惯的电话铃声艺术性,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本次活动的教学 形式和内容来源于生活,又是生活的艺术化,使幼儿在生活化情境活动中欣赏了歌曲,同时又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幼儿乐于感受、关注这一生活现象,并能从事物的联系当中得到启示,这层意义要远远大过于学会唱一首歌曲。
从教学活动的实施来看,教师牢牢地抓住了“给小动物打电话”这一情节,层层相扣,环环递进,赋予每一次打电话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各个环节的重点分别是:第一次打电话,使幼儿初步感知歌曲的旋徉;第二次打电话,让幼儿仔细倾听、理解歌词内容;第三次打电话,使幼儿进一步熟悉、哼唱旋律,进行初步的学唱;最后一次打电话,拓展了幼儿的新的经验,即可以用不同的音色来演唱。
【教学目标】
1、感受摇篮曲的舒缓和优美。
2、尝试用动作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重点)
3、在哄娃娃的过程中,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
4、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5、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教学准备】
1、音乐课件《小宝宝睡着了》。
2、与内容相关的图片。
3、布娃娃和自制摇篮,小床。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老师说:小宝宝们,你们每天睡觉都是谁哄你们睡觉的啊。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的爸爸妈妈都是怎样哄自己的。
宝宝:爸爸妈妈给我讲故事。爸爸妈妈给我摇一摇。给我唱歌。
老师:原来爸爸妈妈都是这样哄你们睡觉的.啊。那现在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歌,你们仔细听听啊,里面的娃娃是怎样被哄睡着的啊。
二、中间部分:
1、听听说说。
2、完整地听完歌曲。
师:这首歌是快快的还是慢慢的啊。(有个别小朋友说慢慢的,请这几个小朋友上来说说)
师:听了这段音乐让你想干什么?(引导幼儿根据音乐充分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想象。)
3、第二次听赏音乐师:原来这段音乐可以让你想到很多事情,其实他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你想知道吗?我们再来听一听。
天黑了,小宝宝要睡觉了,妈妈轻轻的唱着歌哄宝宝睡着了。
师:这段音乐告诉了我们什么故事?
你想知道妈妈唱了一首什么歌吗?我们再来听一听。
4、听赏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
1)听赏歌曲
师:你听到妈妈唱了什么?
师:睡觉的时候为什么要盖好小花被?(盖好小花被会很暖和。)
师:睡觉的时候为什么两只小手要放好?(两只小手放好会睡得很香。)
师:睡觉得时候还要做什么才能睡得香?(盖好被子、小手放好、闭上眼睛就会进入甜甜的梦乡了。)
2)再一次听赏歌曲。
5、律动:摇啊摇
1、尝试用肢体动作表达表现
a集体表演唱
师:宝宝唱的真好听,我们来学一学爸妈哄宝宝睡觉。(边清唱边律动)
师:刚才有的宝宝没有睡着,让我们再哄一次。王老师等会看看,谁的宝宝睡得最香?(学个别幼儿好看的动作。)
b个别表演
师:请一个最像妈妈的宝宝来表演一下。(让个别宝宝边唱边摇,动作轻轻的,引起其他幼儿的兴趣)
师:哪个宝宝声音唱得最好听,就请哪个宝宝做妈妈。
三、结束部分:(延伸活动)
师:(播放公鸡叫声)天亮了!宝宝起床了!伸个懒腰,坐下来。
王老师这里还有一段音乐,请你听一听,和刚才的音乐一样吗?
听了这段音乐你想做什么?(播放一段旋律欢快的音乐)它告诉了我们另一个故事,下次我们再来听听它说了什么故事。
摇啊摇(范唱+伴奏)歌词:
摇啊摇摇啊
摇我的娃娃要睡觉
小花被盖盖好
两只小手放好了
摇啊摇摇啊
摇我的娃娃睡着了
活动反思:
【幼儿园小班音乐表演活动教案:拉大锯】推荐阅读:
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用小手跳舞》优秀教案12-18
幼儿园小班小鸡音乐教案07-21
《春天》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10-09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刷牙》10-23
幼儿园小班音乐节奏课教案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