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对比(精选8篇)
【甲】元丰六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如何理解作者笔下的“闲人”?(2分)
11、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遂至承天寺
(2)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3)虽兵阵相接
(4)念无与为乐者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全文仅百字规模, 第一句是对时间的交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第二、三句是对地点和事件的简述, 即“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第四句纯粹是景色的描述:“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接下来便是两句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最后总结一句, 以为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问一答, 将全文的主旨交付到了一个“闲”字之中, 也为前文清明的月色涂抹上了一层情感的色彩, 使之成为了一种心情的外化。原来风景的发现, 只缘一个“闲”字而来, 景语情语, 皆自一体。然而, 这景色的发现, 在苏轼处有什么意义呢?他又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之下完成对这风景的发现呢?又是如何拥有了这般“闲”的心情?
这需要我们从本文的第一句话, 即所描述的时间开始谈起。“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这个时间点前后, 苏轼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元丰三年乙未, “七月二十八日, 苏轼被捕, 乌台诗案开始。元丰二年, 二月苏轼罢徐州任, 改知湖州, 四月二十日到达湖州, 七月二十八日就突然被朝廷派人逮捕”。同年十二月, “二十六日 (庚申) , 苏轼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 充黄州团练副使, 本州安置, 不得签书公事, 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元丰三年庚申, “正月, 苏轼赴黄州贬所, 有《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相别》:夫子自逐客, 尚能哀楚囚, 奔驰二百里, 径来宽我忧”。时间至元丰六年癸亥, “四月, 十一日 (丙辰) , 曾巩卒。沈辽, 苏辙, 孔仲武, 秦观, 陈师道皆有祭挽之作”, 而且, “传苏轼与曾巩同日化去”;“七月, 十三日 (丙辰) , 罢苏辙兼权筠州州学教授”, “十月, 十二日 (甲申) 夜, 苏轼与张怀民游承天寺, 撰《记承天寺夜游》”。 (1)
三年时间, 接连经历罢官, 贬黜, 良友离世, 亲人受连一系列磨难, 此刻突出一个“闲”字, 是否有别样的心情?文中出现的张怀民, 身世也别有韵味, 据考:“张怀民, 字梦得, 又名倔栓, 清河 (今河北省清河县) 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至黄州, 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 (2) 试想, 两位同病相怜的人, 一般“闲”的心境下, 发现的风景又是种怎样的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唯美风景下的情感, 究竟是豁达?如当今学者所得出的普遍共识那般, 还是无奈?亦如另外学者指出的那般:“作者这最后一句感慨, 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 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 (3) 问题可以稍作转换, 于悲凄处发现“闲”之风景, 苏轼是有情, 还是冷漠?若是有情, 情又指向何处?
在此不妨暂且悬置这些问题, 笔者想借助于一段文学公案来展开分析, 即北宋大儒朱熹对苏轼的批评。朱子认为, “今东坡之言曰:‘吾所谓文, 必与道俱’, 则是文自文而道自道, 待作文时, 旋去讨个道来入放里面, 此是它大病处。” (4) 在他看来, 苏氏之弊, 在于其人为地割裂了文与道之间的联系, 文不能载道而独成一体, 以至于其风日淫, 其效日微。在朱熹看来, “物之理乃道也”, (5) 道即天人一统的人伦道统, 在于心外, 求知需虔, 故要“格物致知”, 最终的目的指向社会之内的忠孝之道, 而苏轼的“文道分离”其实是个向内转的过程, 以情淫道, 故有所不当。朱子批评的正确与否且不管, 但从他的批评来看, 苏轼的确已经有意识地与当下流行的“儒道”一派有所距离, 其所提倡的正是他们所反对的。这种“向内转”的兴起, 苏轼并不是始作俑者, 它首先要追溯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韩愈在《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一文中曾有如此论述:“道之及, 及乎物而已耳。斯取道之内者也。今世因贵辞而矜书, 粉泽以为之, 道密以为能, 不亦外乎?吾子之所以言道, 匪辞而书, 其所望于仆, 亦匪辞而书, 是不亦及物之道愈以远乎?”韩愈的转向, 实际是针对当时浮夸雕饰的文风而来的, 但“取乎内”的观点, 也间接地促进了文学表现对外在“人伦道统”的疏离。宋代之后的欧阳修、苏洵等人, 也都继承了韩愈的这个观点, 其侧重点主要是针对当时空洞无味的唱和性创作, 目的在于将内容重新注入诗文的表达。这些所谓“内容”, 其实多半还是儒学人伦传统的一种重新的发现和继承, 但是这种“向内转”的转向, 其实还是为“情”的浮现提供了契机, 感受的抒发和既定认知系统在此也有了一种隐隐的剥离, 这种“情”也因此开始指向了一些人伦之外的东西而变得更贴切, 也更加复杂, 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但这样又会带出下一个问题, 既然偏离了儒家的人伦认知传统, 这种“情”又从何而来, 指向何处?
我们不妨在此再迂回一下表达, 从另外一个问题入手解释。关于宋代文章, 很多学者都把它们解释为是儒、释、道三家融通的结果, 其中邓广铭先生的论述比较具有代表性:“宋学又是儒、释、道三家的学说, 是经过长时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相互摄取的一个产物。他们从佛、道两家所摄取的, 笼统说来是偏重在义理方面和心性修养方面的一些东西, 而对儒家的主张一直坚守不变的, 则是那个经世致用的原则”。 (6) 这种论述是源头性的, 儒、释、道的确是北宋时期所盛行的三种认知的范式, 苏轼是宋代人, 照理说其文章也当然可以用此类解释, 既非儒, 那么一定是释家和道家的综合体了。但这样做却未免有从源头肢解苏轼之嫌, 也将其特点简单化了, 把“闲”的心情和所描述的空灵的风景结合起来看, 会发现其中蕴含的韵味实际上更加复杂, 远非儒、释、道三者可以做单一解释的。如上文讲, 儒家学说以人伦为认知旨归, 它其中所蕴含的风景是附庸性或说是比兴性质的, 故较为单薄, 可见于《诗经》;道家理论中的风景其实等同于“自然”, “自然”又与其核心“道”息息相关, 于是这些风景的色调多为恬静, 呼唤人丧心而融于物, 故这种融合是去情化的过程, 有风景却没有“闲”情, 可见于谢灵运的山水诗;释家多求空静, 与内心相关, 但苏轼和它的区别是“空”与“实”的区别, 他所描述的是心情下的实景而非一个空灵化的境界, 这种比较可鉴于其和王维诗歌的差异。由此可见, 苏轼笔下的风景远非三家的解释所能概括, 它可能来源于三家, 却又别于此三家, 或者说局限于此三家。承接上文问题, 可看出苏轼的创作继承了韩柳、欧阳修等人“向内转”的传统, 却又不能单以儒、释、道三家做单一解释, 那么他的“情”又该做如何理解?回到文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一段景色的描写未见任何有情感指向作用的形容词, 事实上, 在相似的时间里, 苏轼这类描写并不是唯一, 在《后赤壁赋》 (元丰五年) 中, 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风景描写, 感到类似之情。较之亦是同时期的《前赤壁赋》 (元丰五年) 中“苏子愀然”, 《临江仙?夜归临皋》 (元丰五年) 中“常恨此身非吾有”这类以情衬情的描写, 我们可以体会得到一种失落和安慰交织的情感, 这当然与当时苏轼的罢黜经验有关, 其个体的意义已经不能认同于原有的认知范式, 失落的境遇和这些认知范式所指向的目标构成了张力。经世济世的儒家承诺已经变得虚幻, 亲友离世的打击也让他的情感离于道家和释家“忘我”和“虚空”的承诺, 其意义不在于认同三家的认知范式, 因为一旦认同, 其意义都不会是“闲”, 也不会发现如此的风景。换句话说, 也正是穿越了这些既定的认知范式, 苏轼风景的独特性意义才会显现了出来。
所谓穿越, 即在认知的前提下做到有意识的疏离, 实际上, 认同于任何一种单一的认知范式, 所表达的情感都将是单薄的, 也不会创造出内涵丰富的风景。只有从这类认知范式中跳来, 去在另外的未知纬度中重新获得认同, 才会有不同的意义发现, 因为未知总会与混沌和丰富相连, 照此说来, 其实穿越也是一种突破认知中介, 寻找另一种认同方式的尝试。那么既然穿越了儒、释、道三家既定的认知范式, 苏轼的“情”又归向何处呢?笔者认为, 这种“情”源自于他对其生活世界的照面。届时任何的认知范式, 包括儒释道三家, 都有一套稳固的感知世界的方式, 其意义都源自于一套清晰的区分方式, 无论是善恶之别, 天道人道之分, 还是空执之离, 它们都构成了认知的中介。苏轼的贡献, 就在于对这种中介的穿越, 突破了一系列清晰的划分, 重新从外部的生活世界中直接触动物我交流的情感。这种情感不需要任何中介的介入, 故才更有可能能够以真动人, 它很模糊, 很少有区分和刻意承载什么, 却往往能包容更广阔的意义。苏轼的穿越源自于其境遇的独特, 更是其生命哲学的构成,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之后, 其认知中表达什么抱负和希望的因子淡化了许多, 甚至因幻想破灭而造成的失落感也退化了, 留下的只有个体对外在生活世界的直接沟通, 在这种沟通中获得朦胧的意义感, 文字也随即退化为对这种感觉的描述。“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在论及苏轼的创作风格时, 曾有精辟的论述:“苏氏之道, 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 其次则器足以任重, 识足以致远, 至于议论文章, 乃其与世周旋, 至粗者也”, (7) 此论可谓是得苏轼创作之要领。
把这种风景放置入历史纵轴中来看, 或许会更加清晰地看见这个生活世界的魅力。古文运动中, 韩欧之变在于将感知的方式向内转, 促进了文学与道统的分离, 但其终极指向还是在于既定的儒学认知范式, 求天道以闻达, 这也是朱熹批评苏轼, 却对韩欧二人有所保留的原因。而苏轼的意义, 正在于在继承了这种“向内转”的趋势下, 促进了文学与个人的分离, 个人至此成了一个不依赖于既定认知, 赤裸裸感受生活世界的个体。风景的意义, 就在于这种被剥离出的个体面对浑沌的生活世界的惊奇感, 这种感觉因不指向任何特定的东西, 故而其“情”亦是极具包容性的, 也更加的瑰丽。苏轼的意义, 也莫过于对这种生活世界意义的发现, 这种发现对后世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明代“公安三袁”所提倡“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的性灵论, 其直接的理论来源, 也在于苏轼。
参考文献
[1]日期材料皆引自曾枣庄, 吴洪泽著, 《宋代文学编年史 (二) 》,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 第796-826页。
[2]吴战垒著, 《一首清冷的月光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选自西渡编, 《名家读古文》,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版, 第247页。
[3]吴战垒著, 《一首清冷的月光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选自西渡编, 《名家读古文》,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版, 第249页。
[4]朱熹著, 《论文上》, 选自 (宋) 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版, 第3319页。
[5]朱熹著, 《中庸一》, 选自 (宋) 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卷六二,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版, 第1496页。
[6]邓广铭著, 《邓广铭治史从稿》,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165页。
一.关注文本本味,读出情感基调
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过两三遍后,我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欣然起行”中的“欣然”;“念无与乐者”中的“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寻”;“怀民亦未寝”中的“亦”。我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这些词语的意思、潜在的感情,反复朗读这些词句,一次次朗读体悟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等思想和情感渐渐品读出来了,课文的本味和情感基调也就水到渠成地感悟出来了。叶圣陶说过:“吟诵时,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二.展开丰富想象,读出作者境遇
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借助于对文本的读,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在读中展开合理的联想想象,通过个性化的自我联想和想象,对文字或者文本“穿越”式的体验,引发学生心灵跨越时空界限,在读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读中捕捉作者的人格魅力,在读中激起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在读中悟出作者起承转合的人生境遇。真正能达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境界。笔者在引导学生读的时候,让学生进行“穿越”,想象自己就是当年月下的苏轼,走进文本,感悟苏轼写这篇文章时的内心世界。回归了这样的“本我阅读”后,课堂上就形成了“情感场”,学生在区区八十四个字的文本中寻找到作者的感情变化,渐渐走进了苏轼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进而产生了解苏轼境遇的强烈愿望,此时教师再对苏轼当年被贬黄州的背景资料适当穿插介绍,学生自然会读出更多的感悟,丰富、深化自己“读”的境界,对感悟文本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品味重点词句,读出深刻内涵
文章的“文眼”、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一些重点词语或重点句子体现出来的,高明的老师一定是积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这些重点词句,启发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这些词句所包含的深刻内涵,让学生用心灵促动心灵,用心灵感悟心灵,用心灵走进心灵,从而体会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包涵的深刻而独特的思想感情。在《记承天诗夜游》一文中,笔者抓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作者为什么连发两问,却不回答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心情?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运用上下文互相比照的方法引导学生,上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美妙的景色和此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两问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明白这两问,是为下面作者抒发复杂的感慨做铺垫的。作者连发两问,却不直接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作者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答案不言自明。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在细致深入的阅读后逐渐融入课文,从“闲人”的字面意思,渐渐深入挖掘出“闲人”之“闲”在随缘自适的心情,排遣苦闷的心绪,旷达乐观的心胸。通过这样带着问题反复诵读,学生渐渐走进作品,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四.领悟作品之美,读出最高境界
读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朗读者抑扬顿挫的语调、高低婉转的语音、轻重缓急的语气把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读出来,学生感受到作者思想的深刻之美、情感的浓烈之美、意境的高远之美,从而产生对作品的由衷的认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引起情感共鸣,感受到课文中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境。应该说《记承天诗夜游》是初中阶段内涵非常丰富的美文,而要很好地理解这篇短文的方方面面,读是最好的手段。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读、或个体朗读……读出不同的语音、语气、语调,让学生读出本文宁静的氛围、正确的节奏、情感的波澜、表达的多样、“闲人”的意味和复杂的感慨。如读:“念无与乐者”,应该抓住“念”读出一种孤独、冷清的感情,突出作者被贬后的凄凉;见到张怀民后“怀民亦未寝”重读“亦”读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语气,而“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应读出无奈和伤感的情绪,因为作者被贬后无人理解,只能借月排遣苦闷。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感情复杂既有随缘自适、排遣苦闷、旷达乐观的感情,多少还有对世人不解风月的嘲笑。
教材分析说明
本文通描述在一个空灵澄澈的月夜,作者与好友闲庭信步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官之作,多悲情,即闲游,诣也是落寞之举。教科书,教参均持此观点,一般教师教学时当然要落入窠臼之中。解脱自由的生活,精神上的变化反映到诗文上,即以儒家入世精神自励,关注民生而变为超旷放达。只言“自嘲,自慰,自叹”之闲,却无视“自得”之闲,似乎不能给生活在现代快节奏的学生以精神上的高层熏陶和启悟。真是怎一个“闲”字了得!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4、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教学方法:朗读法 合作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学案设计: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号
,谥号
,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词风。
2、给加点字注音: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藻()荇()交横 竹柏()影也
解()衣欲睡
积水空()明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解衣欲睡
欲:
(2)欣然起行
欣然:
(3)遂至承天寺
遂:
(4)盖竹柏影也
盖:(5)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7)念无与为乐者
念: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2、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3、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问题探究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2、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
3、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
2、村中狗吠鸡鸣。
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5、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6、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四、布置作业
①课外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②默写《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 赏月 写景:
月色 空明
议论:
乐观旷达
【教材分析与处理】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将课堂最大化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掌握文言词汇,朗读背诵全文,体会本文语言特点,此为教学重点;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创设富有活力的开放型课堂。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主旨,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板书)
(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第二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3.、指名读,读出记叙、描写,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视频,听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层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讨。
1、学生交流以往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及明确重点。
•教师补充(媒体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号等不翻译,保留。
•换---用近义词替换。
•补---补充省略成份。
•调---倒装句式进行调整。
•删---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去掉不翻译。
2、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贴上整理重点。抓住重点字和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
3、学生整理汇报,解决疑难。
4、全文整体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怀美。
1、思考:文中那个字最能体味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苏轼是“闲人”吗?
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找,自己讲,自己归纳,老师点拨。
2、明确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人物胸怀境界美。
教师小结: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苏东坡内心深处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我们从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看到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达观豁达。
3、探究“文人心境”。
补充欧阳修、范仲淹等材料,课外延伸。
(七)拓展迁移,培养胸怀美。
1、展示烦恼清单。可以是学习方面的,与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体态长相方面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清单。
2、讨论:遇到烦恼时,应该如何面对?
(八)学生谈体会及疑惑。
(九)教师布置作业并结束语。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 型:诵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利用诵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
教具准备: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夜晚,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学生举例。)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文题: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北宋)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诗文画都有很高的成就。苏轼来过我们惠州,惠州惠城区的白鹤峰有个东坡书院,据说就是苏轼在被贬惠州时谪居的地方。不知大家有去过没有?《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宋代官员被贬是到一些边远地区,当任一些有名无实的“闲官”说好听的是“闲官”,说不好听的是“软禁”。被贬官意味着苏轼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看法。(生可能答出:郁闷、忧伤、不开心、不高兴等)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大家注意听清字音和朗读的节奏。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试着模仿范读,读出感情。
教师强调:
读准字音:遂(sui)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nɡ)
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A、同学们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翻译课文,不懂得同桌谈论一下。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B、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
重点词语:
⑴月色入户 门 ⑵欣然起行 高兴地
⑶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 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清闲的人。现在一般指与事无关的人。
11)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引申为“交谈”。
一词多义:
但: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
寻: 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
重点句子:
(1)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译文: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C、学生逐句翻译。
但是, 细究其诗其文, 我们却很容易发现, 和很多因宦海沉浮, 而文风大改的文学大家一样, 苏轼也因官道坎坷而深谙世事, 诗文风格有了明显的分界。
如果说, 以“乌台诗案”为界, 苏诗文前期是飘逸灵动、汪洋恣肆、精新奇巧, 让人读来畅快淋漓的话, 那么, 被贬黄州之后, 其诗文风格则转向了坐看云卷云舒、笑谈疾风骤雨的闲淡宁静, 有了更多的禅意佛理。《记承天寺夜游》即是一篇代表了其后期诗文风格的名篇。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统共85字, 却是一篇值得揣摩, 甚至是值得“临摹”的佳作。
一.逆境中的高深立意
作者何以写作此文?为己。放在今天, 就是一篇日记而已, 把今天发生的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夜游承天寺———写了出来。用我们今天的话译出来, 是一篇多么简单, 多么平凡的一件事情。那么, 其立意之高远、之深刻从何而来?
文题告诉我们, 此文所记乃“夜游承天寺也”, 何以夜游?且地点是承天寺?文首告诉我们, 夜游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一个曾经的科考举人, 官场骄子, 当是“案牍”缠身, 何以有此雅兴?连作者都自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今夜有何特别?
心境不同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此两人:苏轼、张怀民, 俩“闲人”, 遭贬谪, 被流放之人。
元丰二年, 苏轼因与当庭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 为“新政”中人所不容, 遂兴“文字狱”, 苏轼因诗获罪, 下狱御史台 (又称“乌台”) , 遭受103天的审问折磨, 几次濒临被杀境地。次年元月, 被流放至黄州任团练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 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果然是闲人一个啊, 曾经胸怀报国惠民之大志, 而今落得朝不保夕之境地, 在黄州一呆四年, 心境该是何等凄凉?
但是我们细品此文, 既无悲秋伤月, 更无满腔愤懑。少许失意, 间有不平, 但都是那么地轻, 那么地淡, 更多的却是对世事的洞察, 对人生的顿悟:追名逐利之人, 趋炎附势, 在宦海中起起伏伏难以自拔, 哪有闲情逸致静享这清虚冷月之仙境?自己尽管遭不平之待遇, 但能有此佛境可参禅, 能有此美景可品评, 实在也是人生之一大幸事。那些纠缠不清的官场世事, 那些忠贞为民确遭贬谪的失意, 都在这静谧的佛院中, 如水的月光下化开, 变淡。
人生之事, 失意常十有八九, 有志同道合之友, 有如此美景, 这般宁静的心境, 足矣。
此为本文立意, 不纠结于自己心中的愤懑, 不强调自己超乎常人的苦处, 而是苦中寻乐, 逆境中寻出路, 以一种恬静淡泊的心境去对待世事变幻。人闲, 心静, 淡泊, 安闲自适。其立意之深之远如此可见。
二.失意中的纯美意境
官场不得志, 人生不尽欢, 但是作者的笔下, 给我们的却尽是美。
不愧为诗文画全才, 信手拈来, 就勾勒了一幅“月光竹影”图:“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此景纯美:月光澄澈如水, 竹影斑驳如画, “水”上浮着、漾着“藻、荇”, 虚实、静美、动感, 就这么组合在了这18字之中。或许把月光喻为水, 把竹影看做荇, 都只是作者一时之感, 但妙就妙在, 苏轼这个大文豪不仅善于捕捉事物之美, 更善于描绘脑中稍纵即逝的奇思妙想。
更妙的是, 曾经遭受如许磨难的苏东坡, 在难以入眠之夜, 在失意难以排解的状况下, 也只是寥寥几笔, 点到即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不必更多的哀叹, 也不必矫情地抒情, 两问一答, 一切尽在不言中。
三.叙、绘、议的完美结合
此文堪称表达方式完美结合的典范:由事贯穿, 有景有情。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巧妙结合。先叙:交代时地人事, 48字;自然顺承:描写, 绘一幅竹影冷月图, 18字;最后抒情议论:19字, 道出此时此地之事、之人、之景实乃人生大幸。
其次, 此文表现手法细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一句, 生动贴切的比喻, 化静景为灵动, 实景虚写, 不多费一点笔墨, 却不欠缺一点美感。简、美宛如诗歌。
作者此文, 短短85字, 读来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 细品之下, 则是字字珠玑惜墨如金。此文很好地体现了苏轼文章艺术境界上的理念:“如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 但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书》)
四.独具匠心的巧妙结构
最巧妙的文章结构也一定是最自然的。品读此文, 我们甚至忘记了此文之结构, 作者一气呵成式的行文结构, 天衣无缝。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事———景———情, 如此结构恰如诸多名家名诗, 借事喻理, 借景抒怀, 由事入景, 由景入情, 结合紧密。作者写作此文, 其匠心蕴于自然之中, 其作文功夫, 与其诗词并驾齐驱。
此外, 苏轼此文, 从详略处理上看, 其独到之处显而易见:叙事部分, 寻友夜游, 张怀民, 何许人?作者为何偏去寻他?作者不费一墨, 因为我们可以从文末了解:“闲人如吾两人。”何必赘述?又如写景部分, 寺院中当有其它景致, 作者何以只写明月、竹影?文末又告诉我们:“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取的就是天下人身边都有, 却非人人都能共赏的景致呀!非“如吾闲人”, 哪来心境?另外, 此为的语言精辟凝练也是一绝, 上文有所涉及, 在此不作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恰如一株文学奇葩, 无论从其立意选择、文章意境, 还是写作手法、文章结构等等各方各面, 均是一篇文质兼美之作。放在今天, 就是我们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
摘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文质兼美之作, 但是作者当时所处之境, 却是其人生中的最低谷。与其他文豪相比, 逆境中能把失意之态写得如此云淡风轻, 实是难能可贵, 无数次品读, 总能读出其美其妙, 本文试整理之。
关键词:高深立意,纯美意境,巧妙结构,奇葩,文质兼美
参考文献
[1]周克勤.乌台诗案研究, [D].西南师范大学, 2002年。
[2]姚复.“乌台诗案”起因新探[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1987 (03) 。
[3]宋·魏泰.东坡笔录, 卷十[M].上海市, 中华书局, 1983第10月版, 第114页。
[4]《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5]赵理直.揭示文豪的真面目—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被扭曲和被误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年第26卷第7期。
[6]《苏轼文集》, 孔凡礼点校, 中华书局1986。
一、朗读——多角度融入文本意境
首先,营造氛围,引入文本。图片展示:举杯邀月、琼楼玉宇、起舞清影、异地相思。
师:看到眼前这些充满诗意的画面,大家想到了初一学过的哪首词?
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同学们诵读得非常好!但随着时光流逝,生活变迁,是否作者笔下的月色都如这般的温暖感性呢?
学生介绍苏轼笔下不同的月亮意象,自然引入文本教学。
其次,自由朗读,初入文本。
师:请同学把自己当作这位身处异地的落魄文人,根据自己的感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苏轼当时的心情。请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
师:这遍好了很多。朗读不仅需要投入感情,更要动脑。只有运用朗读技巧,才能准确把握文本的意境。
可以说,解读文本的核心方法是阅读。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迅速进入文本,找到解读的突破口。因此在日常教学训练上,笔者设立了课前三分钟阅读时间,让每位学生轮流在课前三分钟朗读自己挑选的小文章,其学生静静欣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感和阅读能力。
二、品读——多层面点燃思维火花
品味文言经典,要抓住关键词句,才能深切体会作品的蕴含,体味作者的感悟,进而引发共鸣。
首先,找寻文眼。只有找到进入文学之园的钥匙,才能进入其中欣赏美景。
师:请找出本文中的“文眼”(教师指导:传神聚睛之处为“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生:“闲”。
其次,研读词藻妙语。在确定文本“文眼”之后,作者如何来围绕“文眼”来行文组织,要通过朗读来让学生充分理解。
师:请你选择一个意象,通过朗读具体说说作者如何表现“闲”?
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体现东坡因月色入户而产生的惊喜,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突出率真可爱!普通的月色引发了作者如此大的反应,可谓“闲兴”。
生:“念无与乐者,寻张怀民”。体现东坡当时兴致勃勃,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邀谁同赏?“寻”更体现出内心期待的快乐,可谓“闲心”。
生:“积水空明、藻荇交横”。体现东坡眼中的月色清澈明亮;而奇妙的联想更锦上添花,写出动态摇曳之美,勾画出淡雅风韵的诗化世界,可谓“闲情”。
通过以上分析,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只有让学生充分品读文本的精妙的语言,才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达到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
最后,触摸作者情感。作者对文本的细心雕琢,无非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文字篇幅中展现个人的情感。因此,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作者是否甘于“闲”呢?结合你的分析,试读出最后一段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考虑)
生:有被诬排挤的愤怒。因为在“乌台诗案”中,苏轼被人摘出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讽喻新政。后就被被贬往黄州。
生读,强调了“何夜”,“何处”,突出了对人生的反问。
生:有被贬谪蛮荒的无奈。因为黄州在当时属于蛮荒之地,他远离京城,虽不情愿,但无力回天,只得从命前往。
生读,强调了“无月”、“无竹柏”,突现命运不济的苦涩。
生:有落寞无助的苦涩。因为被贬后,众友怕遭受连累,一时间无人敢与其来往。他以黄州团练副使的虚名头衔。独处定惠院内,生活十分窘迫。
生读,强调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凸显内心孤寂之极。
此时,我朗读另一材料,交代写作背景:“面对此情此景,苏轼却在黄州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然后让学生再次体会“闲”。
生:有超然物外的悠闲;面对逆境的从容;苏轼可能有过失落,有过自嘲,但在这美好的瞬间,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几许自赏,内心的愉悦、满足和陶醉。
学生齐读,体会苏轼的自得自赏。
可以说,学生通过品读,领悟到作者语言组织和情感哲理,是文言经典解读的核心环节。文言经典的魅力在于语言的精炼,意蕴的无穷。教学中通过文眼的提炼,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和咂摸,在主动探索中层层深入,从而提升对文本的感受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赏读——多环节提升阅读感受
新课改对学习能力提出全新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文言经典语言精辟凝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境界。只有让学生品味文外之趣、言外之旨,才能达到通过教学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
本文只有短短的83个字,很多意象只是一带而过,点到为止。因此在本课的最后环节,我要求学生把本文进行改编扩写,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文中,将本文改成现代文并当堂朗诵。这样,既考察了学生对文言经典的理解能力,又将学生彻底融入文本,写出自己的体悟和感受。下面是学生改写的一段:
你我一同来到庭院内,此时周围了然无声,似乎只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庭下的青砖今晚格外明亮,如同拭水一般,明晃晃地泛着白光。水中似乎还有点点水草,绿色的印记随水光荡漾,好不惬意!定睛一看,原是老天弄人,只是竹柏在月下的倒影罢了!
这一环节,不是文本内容的简单扩充,而是文本理解后的再加工、再创造。让学生再次体会文言经典的精妙,深化对文本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正是这个环节的存在,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推荐阅读:
短文《记承天寺夜游》07-26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01-04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09-27
记承天寺夜游预习案11-10
记承天寺夜游语句赏析01-04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参考06-23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07-22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要点11-02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09-30
记承天寺夜游字词解释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