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共8篇)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篇1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控制人口,坚持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着极其重大意义。

进入新世纪,尽管我国总和生育率已下降到了发达国家水平。然而,我国人口出生率转变的途径与发达国家的转变途径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的低生育水平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强制实现的,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两个显着特点。不少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等传统生育观念根深蒂固,出生率反弹的风险很高。我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仍处于惯性增长的态势,低增长率与高增长量将长期并存。再有,由于我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较大,近年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越来越成为工作的难点。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首先,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积极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经济等手段,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严肃处理违纪违法行为,凡违法生育的,一律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造成恶劣影响的,可予以公开揭露;是党员、干部的,依纪依法从严惩处。全面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制度。

第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目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应专门设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机构,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现居住地计划生育经常性管理和服务范围,实行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责任制,大力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

第三,重视和应对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据人口“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00:117。若干年后婚龄段人口的性别构成比例失调程度越大,其所有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相关社会问题、社会不安定因素也就越为明显。而出生人口性别失调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人为造成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的。

今后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整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加强B超管理、药物流产市场管理。严厉查处个别地区至今仍存在的溺弃女

婴行为。加强孕情查访工作。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传统的婚育观念和重男轻女的生育性别偏好。

我国30多年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目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里首次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变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明确强调了人口增长的因素,也就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坚持做好作为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点评: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是30年来我国基本的国策之一。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当然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

近些年的地方公务员考试涉及过计划生育工作,但是非常少。国考还从未涉及。所以计划生育也是我们申论备考中应该极其重视的一个主题。申论主题特别是将计划生育工作和人口问题结合起来,将计划生育工作以及就业、人口素质结合起来,在当前计划生育工作所遇到的新问题,比如新生婴儿性别比例问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问题,富人名人的计划生育问题,等等,都是未来一个阶段申论文章考试非常有可能出现的主题,本篇范文重点写作了坚持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方面,希望大家经过认真精读、熟读本文,对我国目前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问题有所了解,这篇文章在第一自然段引用了******同志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曾说过的一段著名论述:这段论述非常精辟,非常深入、准确地把握住了当今中国主要的基本国情,建议有兴趣的同学认真将这段话背诵下来,凡是遇到与人口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引用这段话,这篇文章在第一自然段引用了这段话,在这里是非常恰到好处的,这篇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也希望考生引起重视。随着我国三十多年来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综合生育率已经下降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表面上成绩可喜,但实际上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本文第三自然段的论述是比较简洁、深入的。由于我国出生率下降的主要途径与发达国家是完全不同的,发达国家是由于经济发展、人口素质提高、观念转变造成了生育率的降低。而我国的低生育率是由于行政手段强制实现的。这种强制实现的低生育率必然会带有很强的反弹性,特别是在中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养儿防老等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的情况下,我国人口基数很大,人口仍处于惯性增长的情况下,低生育率和高增长率将长期并存。第三自然段对以上问题论述比较清晰、准确、全面。大家看文章从第二自然段开始,文章重点论述了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对策措施,目前我国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对策是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现住地计划生育管理范围。还有一点,应该注意的是文章的下一自然段,关于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解决对策关键是进一步整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行为,特别强调加强B超管理,B超管理不严是造成我国目前婴儿出生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婴儿出生比例失调,很大程度上是人为造成的,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申论文章中的准确用词问题,比如非法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而不要用我们日常口语中的所谓人工流产,因为非法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未必是通过人工流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篇2

1 以“三权分置”为遵循, 放活土地经营权

我国上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 通过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随着农村人口大量转移, 一些地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土地承包经营权又发生分离, 演变成承包权与经营权两部分, 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的状态。下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必须把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作为基本遵循。

1.1 落实集体所有权

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 保障了农民平等地拥有最主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这一制度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制度特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落实集体所有权, 就是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实现方式, 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初级阶段实际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

1.2 稳定农户承包权

家庭承包制下农户获得的土地权利, 是由承包权和经营权组成的。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可以分离的。只有作为集体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才拥有土地承包权, 这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内在要求。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 就是确保在承包期内, 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强迫农民放弃承包的土地, 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 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 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

1.3 放活土地经营权

在家庭承包制下, 土地流转的客体是土地经营权。在理论和政策上明确这一点具有重大意义。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正确处理土地承包制的稳定和土地流转的关系。稳定, 就是要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流转, 就是要放活土地经营权。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 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 放活土地经营权, 这样, 就可以避免在认识上和实践中, 一讲稳定似乎就不允许经营权流动, 而一讲流转和集中, 似乎就只有集体重新收回农民土地承包权这样两种倾向。以“三权分置”作为基本遵循, 以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长久不变和农民家庭土地承包权的稳定, 来应对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 以不变应万变, 这样, 有利于使土地承包者和实际经营者都能建立起稳定的预期, 将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加充满持久的制度活力。放活土地经营权, 必须进一步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在土地流转中的相互权利关系和实现形式,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纠纷调解仲裁体系。

2 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实践看, 家庭经营是最普遍的农业经营形式。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空间分散且必须对自然环境的微小变化做出及时反应, 这使得农业生产的监督成本较高。农户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利益是高度一致的, 不需要进行精确的劳动计量和监督。较之其他经营方式, 家庭经营在农业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 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 家庭经营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不存在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后改变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的问题, 家庭经营现在是、将来也是我国农业最基本的经营形式。农业规模经营的实质不是对家庭经营的否定, 而是通过改善家庭经营的资源配置及其外部环境, 实现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社会化。因此,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必须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 不应把规模经营与家庭经营隔离开来更不能把家庭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对立起来。同时, 要处理好发展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的关系,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2.1 创新家庭经营发展方式

强调农业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 绝不是固化和迷恋目前分散、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 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创新家庭经营发展方式, 积极引导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流转, 大力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规模化水平。要重点发展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 使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建立健全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措施, 将新增农业补贴向家庭农场倾斜。更好地为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提供支持和服务。引导农民自愿开展“互换并地”, 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 方便耕作, 实现承包地的相对集中经营。

2.2 积极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方式

我国少数村庄仍保留土地集体经营方式, 要不断探索和丰富集体经营的实现形式。引导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允许农民以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入股, 通过多种形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近些年来, 工商企业租赁农村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现象越来越多。工商企业租赁土地经营, 从积极的方面看, 可以发挥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但我国农村人多地少, 如果不加限制地让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的直接生产领域, 大片圈地, 会挤压农民就业空间和影响农村的稳定。为了避免农村出现大资本排挤小农户, 避免出现土地的大规模兼并, 避免大批农户丧失经营主体地位, 必须对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采取慎重的态度。随着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参与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 迫切需要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对工商资本租赁农户承包地要有明确的上限控制, 要进行资格审查和项目审查。特别是要防止工商资本下乡租赁承包地后擅自改变土地农业用途, 搞“非农化”或“圈而不用”, 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鼓励和支持它们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社会化服务流域, 与农户、农民合作社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带动农民发展规模经营。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 主要用于补偿因租地企业违约或经营不善而损害的农民利益。

3 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 引导土地规范有序流转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土地是否流转、价格如何确定、形式如何选择等, 决策权都在农户, 流转收益应归承包农户所有。发展土地规模经营, 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不能搞大跃进, 不能搞强迫命令, 不能搞行政瞎指挥。不能脱离客观条件, 人为定任务、下指标或将流转面积、流转比例纳入政绩考核等方式行政推动土地流转。即使在土地流转客观条件充分成熟的地方, 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也要注意工作方法, 要通过典型示范引导, 由点到面, 稳步推广。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要真正做到尊重农民的意愿, 除了注意工作方法外, 关键在于要客观地估计土地对农民的意义及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基本态度, 恰恰在这一点上, 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依条件的不同, 这里有三种情况:

对于当今大多数农民来讲, 土地仍然是安身立命之本, 仍然是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依靠。采取“自家的承包地自家种”这种土地经营方式的普通农户仍占大多数。农户既不愿意转让经营权, 更不愿意放弃承包权, 是大多数农村的客观现实。在这种基本农情下, 绝不能超越客观条件, 违背农民的意愿, 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流转土地。

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 的确已有一部分农户, 尤其是那些已经在城镇多年从事二三产业、具有稳定的非农收入的农户, 有了转让土地经营权的愿望。对于相当一部分农民来说, 土地的生存保障功能虽已淡化, 但农民完全放弃承包土地还有种种顾忌。农户愿意转让经营权, 但不愿放弃承包权,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将大量发生。这时, 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而承包权则仍应明确是农户的, 不能强迫收回农民的承包地。

在农户彻底脱离农村、融入城市的情况下, 部分农户不仅自愿流转经营权, 也自愿放弃承包权。这种情况目前还较为少见。既便在这种情况下, 也不能要求把放弃承包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先决条件。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 可以把承包地交还集体组织或经集体同意后转让给集体组织其它成员。集体也应给予合理的补偿。总之, 政府直接用行政手段推动土地规模经营, 会引发社会矛盾。在坚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 要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对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违法行为, 必须加强执法监督。

4 以经营规模适度为目标, 促进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同步

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对于稳定务农者队伍, 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都显示出有重要作用。要与比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大几十倍、上百倍的发达国家农业经营主体相竞争, 消化农产品成本不断上升带来的影响, 提升我国农业的竞争能力, 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提高农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提高农业和粮食的劳动生产率。

在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方面, 国际上有成功的例子, 如法国通过鼓励老年农民离农、青年农民创业, 开展土地整治等, 使农场平均规模由1955年的13.3hm2扩大到目前的40hm2多;也有不成功的例子, 如日本, 农业过度兼业化, 农场的平均规模仅从上世纪50年代末的1hm2扩大到现在的约2hm2。当前,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 “谁来种地”问题比较突出, 许多地方已经具备了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 必须因势利导, 顺势而为, 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和集中。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 不能脱离实际, 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 盲目崇拜国外的大规模农场, 要充分认识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按照常住人口计算, 我国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为0.188 6hm2, 户均约半公顷。若户均经营规模提高到约2hm2, 就需要再减少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有关测算表明, 如果把实现种地收入与进城务工收入相当作为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的标准, 在北方单季地区, 家庭经营的适度规模应在8hm2左右;在南方两季地区, 则为4hm2左右。从国际比较看, 这仍是很小的规模。按这一标准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则粮食生产仅需劳动力4 300万人。据估计, 我国目前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在1.5亿人左右。这就是说, 全国粮食生产实现规模化经营, 尚需转移1亿左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必然是一个不平衡的、渐进的长期过程。

因此,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既要积极鼓励, 也不能拔苗助长;既要避免土地撂荒和经营规模过于碎小, 又要防止土地过度集中, 人为“垒大户”。一些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会在大城市周围形成大片的贫民窟, 就是因为农民失去了土地, 只能单向流入城市, 即使没有就业机会也无法再返回农村, 结果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实行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是避免此类社会矛盾的重要保障。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过程。从政策导向看,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就是要充分考虑各地自然经济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农业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等因素, 因地制宜确定本地区适度规模经营的标准。当然,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度”是一个动态概念。有的地区是从保障务农与务工人员收入均衡的角度, 确定适度规模经营的标准;有的地区则用机械作业的最佳规模来衡量这个度;有的主张以粮食产出的平均成本是下降了还是上升了来衡量土地经营规模是否“适度”。

这些思路都有一定道理。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 确定适度规模的标准, 应坚持从实际出发, 分类指导, 但一些基本的原则应遵守。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出发, 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不能以降低土地生产率和粮食产量为代价, 要统筹考虑增产和增收的平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平衡以及效率和公平的平衡。总的考虑是, 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 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 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

男人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篇3

今天,社会上出现了针对富婆、官太的太太学堂,但还没有一所学校教你怎样做一个绅士。上海可不一样,上海的文化环境,不仅促成了男子学校,更使小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比较清晰地懂得如何做一个好男人。

首先一条,男人要“知爱”。这个爱开始是小范围的,爱家人、爱宠物、爱大自然、爱公共财产。长大后懂得要兼及天下,特别是爱女人。这个爱,并不是养小三,而是对女性要有足够的尊重,“女士优先”的原则在上海是通行的。在餐厅里我们可以看到老克勒给太太拉椅子、脱大衣,在商场里,会看到老克勒给太太买单絕对爽气。在公交车上很少看到有上海男人与女乘客抢座位的事发生,至于打老婆这种某些地区大男子的业余爱好,啊呀!这是非常坍台的事体啊。

其次,男人要“知错”。这一点在今天人人豁胖的大环境里不容易做到,上海男人也是死要面子的。不过上海男人识时务,更具理性思维,头脑发昏做错了事,经过亲戚朋友或者派出所户籍警的开导,多半会冷静下来,向对方(比如老婆、丈母娘或者邻居等)认个错,甚至写份检讨,一场风波就此化解。当然上海男人也有说词:“大丈夫能屈能伸,龙门要跳,狗洞要钻。”这种心态你可以说是阿Q,但也确实助他度过危机。

第三,男人要“知耻”。俗话说:君子大器,要在知耻。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上海男人是听得进并作为警戒的。虽然三士自裁按今天的标准看有点迂腐,但杜月笙一生信奉的“三碗面”也是上海男人的圭臬。因此在某种情况下,上海男人也不惜为自己的耻辱付出巨大代价。这样的事例在非正常的年代时有发生,人格上受了侮辱,宁可玉碎。被迫出卖了亲友,事后也会陷入无尽的忏悔之中,甚至一辈子身负沉重的十字架。在作家当中,就有巴老、戴厚英以及诸多文化人对自己的无情鞭挞,令人肃然起敬。对红卫兵运动的反思,上海人的“黑兄黑妹”也是比较自觉的。

第四,男人要“知勇”。勇字当头,一般认为是北方男人的专利,这个我也认为没错,但上海男人也不是孬种。以前挤在石库门房子里过日子,上海男人一般不主外,灶披间里的纷争由老婆出面交涉,其实无非水费电费之类的鸡毛蒜皮。但大是大非面前,上海男人从来不会躲在女人的石榴裙后面,否则被街坊邻居讥为“缩头乌龟”。比如今天在小区里会看到质疑物委会或物业公司手脚不清爽,男人都是冲在前头的。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篇4

摘要: 党的基本路线中包括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这两者是互相区别的,又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根本原则,但是,如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新的时代内容相结合,还是坚持那种不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的政策,那就无法正确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相结合,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第一、两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稳步发展,充满生机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的进步发展,最根本的仍然是要坚持好这一宝贵经验。第二、两者互相区别、各有侧重。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们都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一是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就是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开放、谋划发展稳定的根本依据,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既不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既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旗帜鲜明地抵制那些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言行,又清醒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尤其要研究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夯实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更加自觉地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使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更富有时代特色,使改革开放这一“强国之路”更具有强大动力。只有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才能更好地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效率;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保障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另一方面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一方面要鼓励先进、促进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注重社会公平。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同时,必须积极探索能够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全社会发展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必然要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日益凸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国内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越巩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统一的思想基础就越雄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题中应有之意,又是实现三者统一不可或缺的前提。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凝聚共识、弘扬正气,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形成有利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相统一的价值观念、舆论力量、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互相贯通、互相依存的。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根本原则,但是,如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新的时代内容相结合,还是坚持那种不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的政策,那就无法正确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相结合的产物。我们所讲的改革开放是四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改革开放,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而我们要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是同现阶段新的时代内容相联系的。所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的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二十多年来我们的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实践经验反复告诉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它们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坚持四项基本要求入党志愿书 篇5

敬爱党组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的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入党申请书范文2011按期交纳党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通过学习党章,我认识到: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党的纪律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等。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关系到党的形象和人心向背,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着标志。自1921年建党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总是同全国各民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团结在一起,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民族的爱国力量团结在一起,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九七年香港回归祖国,今年澳门也即将回归,使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大大推进了一步。“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方针,在国内外深入人心,祖国统一大业势不可挡,必将实现。此致敬礼申请人:xiexiebang相关入党志愿推荐:原创入党积极份子入党志愿书 2012大学新生入党志愿书范文 大一新生的入党志愿书范文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篇6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4日上午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习近平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习近平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习近平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要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习近平强调,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习近平强调,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篇7

一、研究教科书,更关注课程建设

从研究教科书到关注课程建设,是新时期教研工作的重心转移。课程是育人的载体,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教研工作的研究重心不能只停留在研究教科书上,而要重视对课程育人功能的研究和指导。研究教科书是为了研究课程,研究课程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这是每一位教研员都应该清楚的逻辑关系。关注课程建设,一方面,我们着手进行全区课程建设方案的制定,加强对课程的研究和探索,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科核心素养,探索在育人目标引领下的课程建设和课程整合。在此过程中,我们先后开展了小学生德育课程的研究、艺术课程与北辰农民画的研究,等等。另一方面,我们把帮助学校构建课程体系作为教研指导的一项任务,区教育局责成教研室负责对学校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考核。

二、研究课堂,更关注学校发展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育人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学质量的保障,研究课堂教学长期以来都是教研工作的重点。面对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把视角从教室延伸到学校的发展。完善了多年的下校调研制度,固定在三种调研方式上:蹲点调研、专题调研和个体调研。蹲点调研就是对一所学校进行全方位的调研,采取查阅资料、听课、座谈、参与教研等方式,了解学校的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校本教研等,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向学校反馈,对学校的建设发展提出建议。蹲点调研一般由学校提出申请,明确目的和要求,与教研室共同制定方案。上一学年,我们对15所学校进行了蹲点调研。专题调研是将教研部门的计划和学校的需求相结合,事先确定主题,做好计划,主题明确,重点突出。我们先后对26所学校进行了艺体课程调研、德育课程调研、作文教学调研、中考复习效率调研、高考复习效率调研等。个体调研是教研员个人根据本学科的整体安排和学校的需求所进行的个人下校调研。个体调研更能发挥教研员的主观能动性,更具有针对性,在实施中教研员个体基本上形成了“听课—议课—上课示范—讲座”为一体的调研模式,深受学校和教师的欢迎。三种调研方式本着问题导向和因需服务的原则,相互补充,点面结合,形成了一个全覆盖、立体交叉的调研机制。

三、研究学法,更关注学生发展

衡量教育质量优劣的标准就是是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研工作不能离开学生发展而空谈研究,这是我们的切身体会,更是新时期教研工作的新要求。关注学生成长,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要在立德树人理念的引领下研究学生的需求和教育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从学生发展出发,研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树立大课程观,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和活动都可以纳入教研工作的范畴。我们坚持十几年的英语课本剧展演活动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中学和小学隔年举行一届英语课本剧展演,集英语教学、艺术表演和品德教育于一体,在学校和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在我们又推出了全区汉字听写大赛,以及科技类活动等,拓展了教研工作的外延,也深化了教研工作的意义,更使教研工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做出了努力。

四、培训指导,更关注教师成长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培训指导教师是教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在师资水平不均衡的农村地区,教研员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作用更大。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教研员对教师的指导在内容上往往是“缺什么补什么”,在方法上是零敲碎打,对教师成长的关注不够。现在我们把关注教师的成长进步作为教研的出发点,把教师的成长进步纳入教研工作的整体规划中,每一位教研员都应该对本学科每一位教师的成长进步负责。所以,有关教师培训的教研活动就要进行整体顶层设计。在内容上,把教育理念、专业知识、职业道德以及教学技能等全部纳入;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在类型上,分为基础性教研和拓展性教研;在形式上,采取集中、团队和分散的方式,使教师培训根据教师成长进步的需要形成系列化、系统化、课程化。另外,区教研室整体上为教师的成长进步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与教师培训相互呼应。在全区层面,我们有三年一轮的星级课认定,这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抓手,也是全区教师展示的一个舞台,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此外,有与市教研室对应的区双优课评比;有针对青年教师培养的全区中小学青年教师技能大赛,全区35岁以下的教师全员参与,有理论测试和技能考核,有团体成绩也有个人名次,以活动检验培训效果,以活动促学习,促提高。

五、探索自身发展规律,保障教研工作有效进行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研工作的创新与提高,离不开教研工作自身的建设。我们在强调指导思想转型,强调教研工作的内容与方式转型的同时,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以适应转型的需要,适应提升教研工作质量的需要。

自身建设首先是教研队伍的建设。我们坚持开展以三个能力建设(“能研究、能示范、能引领”)为主要内容的教研员素质提升工程,坚持每年到师范院校集中研修,每年一次组织教研员外出学习,每学期举办教研工作论坛,开展读书学习交流和教研员课堂展示,坚持每年进行一项专题研究,每学年对教研员进行满意度测评等。

其次,自身建设要不断研究教研工作的规律,探索教研工作的有效途径。一是建立教研基地校。目前,我们确定了八所中小学校为教研基地校,促进教研室与学校的密切合作,为教研员的研究与实践创造条件。二是将教研员的工作状态由个体钻研改为团队合作攻坚。我们组建了125人的北辰区学科建设委员会,从小学到高中各个学科,由教研员领衔组成研究团队,开展课程标准和学科素养的研究;成立各学科教学指导组,负责课堂教学的观察研究以及教学检测评价工作;成立各学科信息化中心组,负责学科网站的建设、学科资源的开发和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等。我们还有108人的兼职教研员队伍,有区级名师到教研室轮岗履职,这些都为合作攻坚提供了人才支持。

最后,我们积极探索与师范院校的合作,逐步形成有大学教授、区县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共同参加项目研究的机制。

新的形势赋予了教研工作新的内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坚持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总要求,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线,在教育教学的内容上、方式上潜心研究,真心服务,教研工作的生命力定会更加强大。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篇8

一、国有经济要提高竞争力,增强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国有经济要增强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直接写在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国有经济要提高竞争力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决定》的说明中体现出来。今后国有经济的发展重点,就在这“四力”上面。

国有经济要提高竞争力,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存在的基础,也是其生存的根本逻辑。国有经济竞争力的取得,在布局中要讲重点,在对内竞争中要讲公平,在对外竞争中要讲实力,在改革中要讲去行政化、垄断化。

国有经济要增强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还要在发展混合所有制中实现。为此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要融合发展。如在融合中,民营经济为国有经济增添活力,国有经济为民营经济提供发展空间。

国有经济的投资运营方向要讲战略性。国有经济要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渐退出,而集中瞄准国家的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国有经济还要提升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度。一是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二是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样做,逐渐回归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本意,其经营收益能全民共享,而非为企业内部的人员服务。

二、集体所有制经济要在新的机遇下发展壮大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家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两大部分,《决定》在这部分内容中对国有经济着墨较多,而对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着墨较少,这部分只提到了集体资本问题,要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但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部分和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两大部分中,都部署了集体经济发展问题。

我认为,集体经济在当前的形势下获得了如下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机遇,集体资本得以进入国有经济和民营企业当中,实现新的发展。

二是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中的发展机遇。《决定》指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这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为集体经济在土地运营方面开辟了道路。

三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中的发展机遇。《决定》要求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村集体资产“活”起来是未来经营的方向,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是重点。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構建农村集体“三资”新型经营实体。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创新农村集体“三资”经营管理主体,强化经营管理,发展新型集体经济。选择有条件的村,以经确权评估的集体资产资源、集体经营收益、各级政府美好乡村建设资金、整村推进的土地收益等作为资本金的主要来源,成立经济实体(公司),按照“集体所有、股权量化、统一经营、民主管理、规范运行、利益共享”的原则,经营农村集体资产。经济实体(公司)股东为全体村民,村“两委”为董事会,村组织主要负责人或村委会主任为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可公开选聘,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事会。建立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经营收益分配办法,保障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

有关资料介绍:北京市为了将农村集体资产更好地经营起来,从1993年开始,北京市启动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按照“撤村不撤社,资产变股权、社员当股东”的改革方向,经过近郊区试点、远郊区扩大试点和全面推开3个阶段,基本完成了村级产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今年上半年,北京已有3823个村完成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占总数的96.1%;全市320万农村居民成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东;2012年共有111万股东获得分红23.6亿元,人均分红达2124元。下一步,北京将加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规范管理,提高集体经济经营效益,鼓励和支持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资金、资产和资源,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经营。同时,探索引进职业经理人、产权交易经营等新机制,不断创新农村集体资产经营机制。

三、非公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升级,发展空间拓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对非公有制经济安排可以说是产权保护升级,发展空间拓展。

产权保护升级体现在两个“毫不动摇”和两个“不可侵犯”上,即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发展空间拓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二是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三是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保护升级,发展空间拓展,势必给这些经济成分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有效遏制四大不良现象:个别地方歧视、打击民营经济的现象;产业投资渠道狭窄、可望不可即的玻璃门现象;优秀民营企业家向外移民和转移财产的现象;不做实业而倾向金融投机的现象。

上一篇:非主流暧昧的话 非主流暧昧的短信下一篇:写草原游记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