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制(精选8篇)
【摘要】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着诸多缺陷,多重监管机构之间难于协调,信息很难共享,监管部门金融监管理念落后。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确立适度监管原则,完善金融监管模式,加强金融监国的国际合作。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金融自由化。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金融动荡发生越来越频繁,1987 年华尔街股市崩溃、1992 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7 - 199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美国开始进行金融监管改革,2011 年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直接影响到全球股市、期货市场、原油价格等各个方面。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内容和理念,逐步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一、金融危机下国际社会金融监管改革。
金融衍生品和虚拟资本的无限扩张以及信息分享机制不畅给金融监管带来的障碍,2008 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促使美欧各国探寻和建立新的金融监管框架和规则。
( 一) 《巴塞尔协议Ⅲ》。
受到了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催生,巴塞尔委员会2010年通过了《巴塞尔协议Ⅲ》,新的巴塞尔协议影响了银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成为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标杆,引发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调整和重组。为了创造出更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协议主要做了以下修改: 第一,提高银行最低资本要求,增强资本质量; 第二,提出新的计量指标,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三,设立“资本防护缓冲资金”,提高整个银行业在危机中的恢复能力; 第四,引入杠杆率指标,把控银行风险敞口。
( 二) 美国金融监管框架改革。
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是“两级多头式监管”,中央和地方两级都拥有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权力,多个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机构对金融行业进行分业监管。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2010 年 7 月,美国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 重建金融监管》的改革方案,其对金融监管制度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1) 组建联邦级的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 ( FSOC) ,负责识别和防止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系统性风险,促进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 2) 组建全国保险监管局( ONI) ,主要履行保险行业的监督、咨询、建议和信息交流等职责。( 3) 成立全国银行监理署( NBS) ,负责对所有联邦特许存贷款机构、外国银行实施审慎监管。( 4) 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署( CFPA) ,将原先分散在不同监管部门的消费者保护职责予以归并,统一执行保护消费者权益职责,对金融产品提供机构进行检查,对损害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金融机构和市场行为实施处罚。
二、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问题。
( 一) 金融行业经营模式的变化。
中国加入 WTO 之后,金融行业逐步对外开放,随着竞争的加剧,中国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模式业也开始带有一定的混业特征。
首先,监管当局对金融分业经营的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一个金融企业的法人机构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业务。1999 年 8 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颁布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符合条件的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获准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同年 10 月,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又一致同意保险基金进入股票市场。2000 年 2 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又联合发布了《证券公司股票抵押贷款管理办法》,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获准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2001 年 6 月,人民银行发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在经过人民银行批准以后,可开办代理证券业务、金融衍生业务、投资基金托管、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以及代理保险业务。其次,金融控股集团内部的子公司混业经营,即一个金融集团或者非金融集团通过控股或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在集团内部提供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混业经营在提高金融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 二) 金融创新的发展。
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开展金融衍生业务、投资基金托管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以及投资银行业务,这些业务本身来源于证券业和保险业,“银证通”、“银券通”等银行业务品种的使用使得大众通过银行网络就可以直接进行证券投资。保险企业的创新金融产品、混业经营的势头尤其明显,新的涉及多个金融业务领域的保险产品不断涌现,如投资联结保险就横跨保险业和证券业两大金融业务领域。
三、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
( 一) 中国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
一、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
1. 世界经济失衡。
当前世界经济的一端是发达国家的低储蓄高消费, 一端是发展中国家的高储蓄低消费;另一端是发达国家占据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一端是发展中国家占据产业链低端的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形成国际收支双顺差, 积累了高额的美元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流向世界金融市场从而引起实际利率水平的下降并刺激了资产价格的上涨。资产的价格上涨可能引起美国住房景气和信贷景气, 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住房贷款的过度扩张。利率水平的降低, 又促使了投资者转向风险较高的金融资产, 由于金融产品创新过度, 难以估值。因此, 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风险偏好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是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最后, 世界经济失衡导致的金融危机在多方的作用下显现出来。
2. 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双挂钩”制度在战后相当长时间内维护了各国货币比值的相对稳定, 并制约了各国滥发货币的行为。当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 美元仍然是世界主要的贸易结算工具、计价单位和储备货币。但美元发行的约束机制却被削弱了。作为一国的主权货币, 美国的货币政策当局只会根据国内的经济情况来制定货币政策, 一旦遇到经济衰退的周期, 必然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 而别国只能承担美元贬值的风险和损失。例如:发展中国家形成高额的外汇储备, 这些外汇储备又通过购买美国国债回流美国, 并支撑了美国政府和居民的负债消费。一旦美国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 势必因为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由全球“买单”。
二、给我国金融体制发展的启示
1. 提高我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加快金融市场建设。
目前的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 要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国家宏观经济的监督, 更为可行的办法是建立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国的“单级”地位。在未来的金融发展规划上, 人民币应向国际储备货币的方向努力, 这是中国的国家利益所在。但是, 这需要加快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这意味着要建立一个有坚实的经济基础, 有丰富的金融工具可供选择, 能提供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好的金融工具的金融市场。因此, 要提高我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就要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
2. 金融服务要回归实际经济, 防止过度投机。
在美国的金融危机里, 一些金融创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需要。一些金融衍生产品由最初的规避风险、管理风险的工具, 变成了追逐高额回报的投机工具。不管是投资银行, 还是商业银行, 都忘记了自身的职能定位, 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为追逐更多的利润, 他们向不合适的客户发放了不合适的贷款, 创造出了次贷危机的初级产品, 并转手卖出。同样在利润的驱使下, 投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对这些产品的分拆、包装和多次证券化, 把这些带有天然缺陷的劣质标的物的债券销售到世界各地, 使更多的不明就里的机构和个人成为最终持有者。在这里, 他们不是通过自身的服务, 帮助客户有效识别和管理风险, 以达成银行和客户的“双赢”, 而是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并分散自身的风险, 将不合格的产品用欺诈的方式广泛地卖与众多投资者, 使后者承受“泡沫”破裂后的最终损失。
按照金融服务要回归实际经济原则, 金融机构不应该出售也不应该购买无法了解基础产品的衍生产品。基础产品是指为实体经济中的市场参与者融通资金和锁定价格风险的产品, 如存款、贷款、股票、债券、商品期货、期权、利率和汇率的期货、期权。这次金融危机中的一些金融产品之所以会出问题, 原因之一在于产品过于复杂, 先是商业银行把抵押贷款证券化, 出售给投资银行、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 而投资银行又把这些资产重新组合成新的债券CDO, 并再次出售, 经过多次复杂衍生后, 各级投资者已经看不到基础产品了, 难以确定其风险点。因此, 应该限制金融衍生产品多次衍生, 防止过度投机。
3. 加强金融监管。
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监管者相信市场参与者的自律能力。监管当局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杠杆比率缺乏有效地控制。巴塞尔协议约定银行信贷资产的资本充足率至少为8%, 但却没有对表外资产做出类似规定, 导致衍生产品普遍具有很高杠杆比率。此外, 监管当局对有系统性影响的大型金融机构风险缺乏有效监控。因此, 我国未来的金融发展要建立在严格的金融监管之上, 杜绝和减少“监管漏洞”下的金融风险。
摘要:文章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形成的根源, 并据此对我国金融体制发展,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确保金融机构健康发展, 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 提出了建议。
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草案借鉴国际经验,删除了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这有利于完善金融传导机制,增强金融机构扩大“三农”、小微企业等贷款的能力。会议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银监会《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从准入条件、许可程序、稳健发展、加强监管等方面,对进一步推动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出部署,标志着民营银行受理全面开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渠道和机构类型已全部开放。《指导意见》在加强监管前提下,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提高审批效率,激发民营经济活力。银监会将正式依法对合格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申请进行受理。《指导意见》将“有承担剩余风险的制度安排”作为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原则之一,即银行要订立“生前遗嘱”,也就是银行必须事前明确,出现危机之后,先由股东自我救助,努力恢复正常经营;如果全面恢复正常经营无望,应该通过业务模块分拆等方式,确保其主要服务功能得以持续。
人民银行决定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下调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6月28日起有针对性地对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以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调整。(1)对“三农”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对“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3)降低财务公司存款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进一步鼓励其发挥好提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的作用。同时,自2015年6月2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8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金融时代之金改篇
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强国的必经之路
记者 王红英
1979 年以前,中国实行计划管理的“大一统”金融体制。1979 年 10 月,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正式启动。30 多年来,改革的巨大成就体现在,从整体上突破了传统的计划金融体制模式,基本建立起一个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金融体制模式。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这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指明了方向并确定了改革的基调。
金改为经济发展所需
近年来,我国金融领域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相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整体需要而言,金融体系的改革仍还需要完善。
2012 年 3 月 28 日,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确定了 12 项主要任务。主要任务涉及三个方面:1深化制度改革与创新,允许金融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全国提供经验;2加强完善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从根本上化解民间资本投资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资金供求矛盾;3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保护债权人利益。
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将使民间资本运行更加透明,同时将民间金融活动纳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监管,使其合乎规范,降低风险。从中国经济改革角度看,温州金融改革具有先行特点,其不仅关乎区域金融开放步伐和小企业融资制度改革,更关乎金融自由化进程和路径选择。
众所周知,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民间资金充裕,民间金融活跃。开展金融综合改革,切实解决温州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具有标杆意义。“正如当年的‘温州模式’代表了我国民营经济的发轫,如今的温州问题则代表着我国民营经济将向何处去,中小企业该如何突破金融体制的瓶颈?民间资本该投放
何处?这个问题,只有通过金融体制改革来解决。”温州的企业老板纷纷赞扬温州试点改革。
在这个问题上,温州不是个特例,而是个典型,是个范本。不仅如此,在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获批之后,全国不少地区也纷纷开始探索金融改革,其中以天津、深圳、上海的举动最令市场关注。
2012 年 4 月 12 日,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提及包括深港银行人民币跨境贷款等在内的多项金融创新,引发市场热议。
从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获批,到其它地区纷纷开始探索金融改革,可以看出中国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开始发力。此次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根本目标在于推动中国经济纷纷转型,向更高形态的“金融型国家”迈进。
有分析人士称,无论哪个地方作为试验区,都将依据自身优势及国家的政策定位,踏上新一轮的金融改革之路,以带动当地及全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金改为经济结构所推动
“改革开放前 30 年,制造业发展特别快;但是未来 30 年,服务业将会成为主要的发展态势,其中金融业的增长将会更快。”国际金融投资家联合会高层曾表示。
金融业增长的加快必须导致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机构作为联系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纽带,对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强大高效的金融行业、完善功能健全的资本市场已势在必行。
一方面,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有资本比重逐渐下降,民营资本比重逐年上升;新技术和先进的适用技术改造了传统产业,推进了工业化进程;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壮大;产业结构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农业和农村结构发较大大变化等等。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比例还不足 10%。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市场前景不明的高科技企业,很难及时获得有效的资金支持。
这些国情的变化都将加速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2012 年发轫于温州、深圳等地的金融改革仅仅只是开始。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金融改革正加速前行,向着国际化、法制化、资本多元化大步前进。
金改的顶层制度设计
2012 年 9 月 17 日,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共同发布了《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其中许多趋势性指引,令各方关注。《规划》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包括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
《规划》从完善金融调控、优化组织体系、建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规划》重点涉及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开放等改革内容;亦包含间接融资及直接融资等金融结构调整;在宏观审慎和微观金融监管方面,还论及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框架等问题。
一位参与规划起草的央行权威人士表示,《规划》在理念上更加突出市场化的方向,强调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比如,《规划》提出了金融结构的调整,一方面是要调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提升直接融资占比;另一方面是要调整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即打造多层次的金融结构,增加微小型金融及农村金融机构。此外,调控方式也要向市场化手段倾斜。
金改坚持服务实体经济
实行金融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展望未来,金融改革引领经济转型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2012 年 1 月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特别突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在随后的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银行监管工作应当紧紧抓住实体经济这个基石,紧紧抓住转变发展方式这个主线。
央行高层也曾做类似表述。自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监管趋势的变化,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必须回归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创造社会财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对过快发展虚拟经济进行了反思,重新对实体经济发展予以高度重视。
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央针对我国个别地方和领域社会资本由实业转向投机市场、以钱炒钱、虚拟经济膨胀的现象,突出强调金融业必须牢固树立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凸显了金融服务的本质宗旨和主要对象,为我国当前的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
而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较为清晰,即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增强产业创新和竞争力,提升效率,实现集约化发展。
金融体系作为配置资金资源的核心环节,应当在推动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目前,中国主流的银行信贷市场这种融资形式所要求的是相对稳定的、可以评估的现金流和偿还能力,以及相对较低的风险。
据了解,奠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与转型长效机制的主要路径有:一是推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化的价格引导资金配置的方向;二是加快建设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多样化融资手段,逐步改变贷款融资占据主导地位的金融市场;三是丰富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小微金融机构。
【背景】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将是民间金融制度的转折点,温州作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开路先锋,将进一步推动金融制度的创新。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实,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字。
【范文】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更好服务国计民生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是党的十八大做出的战略部署,也是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过去两年中,金融改革在浙江率先起步,2012年初春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成功获批,2013年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崛起,都让我们听到了金融体制深层次改革启动的隐隐雷声。
不可否认,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全局效应,是振兴经济全局的催化剂,若处理不慎也会成为撼动全局的火药桶。因此,国内外经济形势越是错综复杂,经济社会发展压力越是加大,就越需重视金融体制改革的独特关键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将强烈激发我国的经济潜能,大幅开拓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创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我国传统的金融体制是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上建立的,它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特点是高度垄断,主要为国有企业服务。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传统的金融体制也开始迈开改革的步伐。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金融体制的改革及金融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度垄断没有完全打破,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较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缓慢。这些体制性缺陷,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稀缺资金的配置效率,不仅伤害我国经济健康运行,而且威胁到长期稳定发展,所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
不容忽视的是,新形势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新要求。
因此来说,一方面要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推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发展农村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制和增资扩股,培育多元化金融市场主体,并推动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将每年新增存款一定比例投放到农业或涉农领域。同
时要加快金融业制度和产品创新,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金融活力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和完善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深化中小商业银行改革,促进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更加专注于社区居民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高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要加强宏观统筹指导,营造良好金融环境,要着力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完善监管体系,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银行的不良资产己经成为严重拖国有商业银行后腿的因素,关于不良资产化解的讨论和实践都已很多,比如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和运作剥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4万亿元不良资产,并对其中的一半进行了处置。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在实践中也经受着不小的考验,彻底根除不良资产生成的问题,需要从金融体制改革、从我国的向真正意义的商业银行转变等方面入手。
2、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创新能力
提高创新能力除了紧密跟踪国际最新的创新成果外,主要还在于结合本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具体情况推出创新产品。加强与证券、保险之间的合作,并通过发展如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进行业务拓展。除此之外,根据开放环境下的各种新情况进行产品创新是确保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的关键。当然,这一切也都需要体制、信息化技术和信用环境改善的相互配合。
3、加强银行业监管
金融开放的加快引起银行业运作环境中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外资银行的进入也同时带来了更多新的金融因素,突出表现在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和新的经营管理手段,而这些在我国银行业务中是未曾涉猎的,也自然给我国的银行业监管带来严峻的考验。在此情况下,完善的监管体系的建立和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应当保持平衡性,监管对金融业务活动的限制决不能以降低金融效率为代价。
4、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我国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业的问题。与银企关系相比,资本市场与企业之间存在着更强的约束关系。因此,通过完善的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的直接融资服务是可以适度降低金融风险的。当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达到协调发展的状态时,银行过度承担金融险的情况也就可能在较大程度上出现好转。由此,对资本市场的完善,要求我们从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投融资群体结构、风险控制等多个方面着手努力。
5、强化中国银行业激励约束机制
银行业专业化人才是保障银行业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也是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后将倾注很大力量争取的对象,因此如何在激励约束机制上把握好专业人才去留的问题也是函待解决的。具体而言,对银行业专业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用人机制要进行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以聘任制取代任命制,可以提高银行业的整体素质。分配制度上,实现待遇与责任、业绩、效益挂钩则能够创造一种公平的环境,为留住人才起到重要的稳定作用。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还需要对高级管理层加注一种来自社会和市场的约束力,真正达到激励与约束共存的局面。
完善证券市场,提高证券业国际竞争力
1、切实完善和健全本国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自身存在的诸多弊端是可能引致不安全的主要问题所在,应致力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形成由较低层次市场吸纳被较高层次市场排斥在外的市场主体,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对不同层次市场交易的证券制定和执行不同的上市标准和监管要求。推进我国中小企业板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中需要逐步向创业板的标准靠拢,即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对中小企业的上市门槛,实现与主板市场相对独立的运作。
2、提高券商的国际竞争力
针对我国券商的情况,提高国际竞争力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券商兼并重组以实现规模扩大、提高行业集中度的目标,这是较快提高竞争力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具有相对较强竞争优势的券商日益看好的方式;跟踪国际先进的业务类型和交易品种,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创新,这是突破国内券商同质低水平竞争问题的关键;开放的不断加快也同时为我国券商引入了更多学习和借鉴先进经营管理经验与市场运作手段的机会,国际券商多年来在成熟证券市场和完善市场机制下所形成的这些先进经验正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和加以利用的。
3、循序渐进推进证券市场开放
从中国加入WTO时对金融业开放所做的承诺内容看,我们实际上仅对开放证券业作出了相关承诺而并未涉及证券市场开放,因此,关于证券市场开放的程度和速度是可以自行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的,在开放问题上没有必要过于激进。相反,从新兴市场国家开放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看中国证券市场开放需要更为慎重,应当选择的是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开放模式,由此在合理的次序选择上,一方面实现证券业开放,另一方面对证券市场尤其是证券投资的开放则要严格把握速度和次序;在货币市场投资自由化的同时,考虑逐步放松外国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投资限制;优先考虑开放风险和波动幅度较小的债券市场,促其在开放中走向成熟;由于A股市场开放目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内尚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当前应当通过实行沪、深B股市场在清算体系、托管制度等方面的统一规则和政策以及放宽B股市场的准入条件等途径,达到扩大B股市场规模的目的;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并在最终实现了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实现A股市场与B股市场的合并,由此全面开放中国证券市场。
4、健全证券业法律法规
健全的证券业法律法规是保障证券市场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在开放的推进过程中能够在保持本国市场秩序的同时维护交易主体利益、保护本国金融利益的证券业法律法规则是现阶段所迫切需要的。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应该进一步具体到对证券经营机构的市场进入、退出、价格、服务质量、经营行为、财务风险等方面有所突破,促进券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适当放松经营范围限制以促进证券业产品创新、促进经纪人制度的不断完善。总之,证券业法律法规的建设也应当与时俱进、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
5、大力提高证券业监管水平
瑞士金融监管体制实行的是瑞士银行和证券由瑞士联邦银行业委员会 (以下简称FBC) 统一监管, 瑞士私营保险业由瑞士联邦私营保险业监督局 (以下简称FOPI) 监管的分业监管体制。其中FBC又实行两级监管体系, 既监管活动在FBC与授权的外部审计公司之间的监管职责的分工。
在瑞士, 除了最主要的FBC和FOPI (这两个机构目前监管着大约330家银行和200多家保险公司) , 金融市场的监管职责还由很多监管机构承担。
(一) 监管机构框架
1. 联邦银行委员会 (FBC) 。
(1) 组织结构:FBC由7至11名成员组成, 由联邦委员会选举产生。FBC在行政上隶属于瑞士联邦财政部 (以下简称FDF) , 但独立于联邦委员会的指示。FBC基于其独立性对金融部门的各个部分的监管拥有绝对权威。 (2) 监管活动:瑞士的银证监管是采取两级监管体系, 银证监管是基于作为国家监督机关的FBC和一些得到授权的审计公司之间的任务分工。在这两层监管体系下, FBC委托授权的审计公司进行现场审查, 而自己保留负责全面监督和执法措施的权利。FBC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进行直接现场确认审查。由于大银行集团在瑞士金融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FBC需要自己亲自对瑞士两大银行—瑞士联合银行 (UBS) 和瑞士信贷银行 (CS) 实施直接监管。同时, 为确保监管体系的活力, FBC对授权的审计公司开展质量控制和检查, 有时FBC会直接监察审计公司对银行或证券交易商的审计程序。 (3) 运行费用:为了维持运作, FBC每年向受其监管的机构征收监管费。监管费的多少是比照FBC上一年度的支出来征收的。因此, 监督机构的活动经费是独立于邦联的财务预算的, 同时也不用纳税人承担。
2. 联邦私营保险业监管局 (FOPI) 。
FOPI受联邦委员会委托对瑞士私营保险业:寿险、意外险、损害保险和再保险进行监管。它的主要权限有给保险公司颁发经营许可;对人寿保险公司和医疗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进行审批;审查保险公司递交的年报;为保险业起草有关法律文件;代表瑞士保险业签订国际协定等。此外, 作为对联邦社会保险局 (FSIO) 监管的补充, FOPI开始监管可以接受的健康保险。从2006年初开始, 保险中介机构也纳入FOPI的监管范围。
FOPI实施监管的费用由被监管的保险公司承担, 该办公室每年发票的税收额就可以完全涵盖监管当局购置的保险设施所带来的成本。
3. 反洗钱控制局 (AML-CA) 。
AML-CA行政上附属于FFA组织, AML-CA有四个部门:自律监管组织 (self-regulating organizations SROs) 部门, 直属金融中介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directly subordinated DSFIs) 部门, 市场监管部门以及审查部门。审查部门协助其他三个部门完成工作设在联邦财政部财政事务管理局, 负责直接或通过行业自我监督组织监管所有其它非银行系统的金融中介机构和个人。另外根据FATF的要求成立了洗钱报告处 (MROS) , 隶属于联邦司法部, 负责报告洗钱嫌疑问题, 也是瑞士的情报中心。
4. 瑞士国家银行 (SNB) 。
SNB在他的职责范围里, 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SNB必须按照宪法和章程的规定以国家利益为首位, 其首要目标是确保物价稳定, 同时考虑经济发展。
(二) 监管规则体系
瑞士监管当局的监管权利有法律保证, 同时必须严格遵从法律规定。监管当局实施监管, 对金融问题进行裁决必须有法律依据, 严格依法执行监管行为, 从法律上保障了监管权威性。
在瑞士, 金融部门是多层次的, 反映在金融监管规则上也是如此。瑞士八大联邦行政局有权参与联邦立法, 除了宪法、联邦法以及联邦条例以外, 监管规则架构里还包括监管当局发布的通告和通知。规则架构的完整性还包括指示:指示自律规则在监管范围不同程度的执行。这些指示部分是基于法律的授权委托 (如股票交易的自律规则就是基于联邦股票和证券交易法) , 另一部分是通过达到监管机构授权的准标准化条件作为最低标准 (如SFBC的某些通告) 。自律规则比较贴近市场, 在瑞士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层面上, 有许多与金融监管规则相关的双边以及多边协议, 如与欧盟、WTO/GATS的双边协议。
二、监管体制特点
(一) 监管主体高度独立性和权威性
1. 金融监管当局拥有高度独立性是国家金融体制健全的表现之一, 瑞士金融监管拥有的高度独立性主要表现在行政独立和财政独立上。
(1) 行政独立。在瑞士担负银行监管职能并不是国家的中央银行, 而是银行委员会。银行委员会的七名成员由瑞士联邦委员会选举产生, 七名成员除主席外, 其余均为兼职成员。由于银行委员会的特殊性质, 银行委员会成员不能在银行和金融机构中任职, 其现任成员多为瑞士著名金融专家和经济学者, 每月定期举行会晤, 研究谈论金融监管的方向性、战略性问题, 每年向联邦委员会提交本年度工作报告。银行委员会的成员虽然由联邦政府任命, 但联邦政府却对银行委员会没有指示权, 无权插手银行委员会的监管工作和内部事务, 亦无权过问银行委员会对具体案件的处理结果。这种高度的自主性无疑成为银行委员会有效、充分地行使监管职能的前提。 (2) 财政独立。瑞士监管当局实施监管的费用不是来自联邦财政部的统一配置, 而是向被监管机构收取费用来弥补监管成本, 维持机构运行。并且监管当局独立编制本机构的财政预算以及财政支出, 这样监管当局通过财政独立而拥有充分的监管行使职能。
2. 瑞士银行委员会拥有绝对金融监管权威。
FBC每年向银行发布公告, 对银行、投资基金、证券交易的有关法律条文做具体阐述和解释;银行委员会有权在联邦法律框架的基础上, 起草、制定涉及金融监管的具体实施细则和规定, 经联邦委员会批准即生效执行;在监管工作中, 如果遇到难以参照现有法律条款解决的问题, 或根据新的国际条约必须对瑞士现行的部分法律条文进行修改和调整, 即由银行委员会牵头, 会同国家银行、瑞士银行家协会等机构, 共同组成专家工作组, 制定出相应的补充管理规定或法律条款修订草案, 送交联邦委员会审批。FBC有权根据法律获得全面的信息, 即使是银行保密法也不能例外, 但是审计公司例外, 因为其信息来源需要多方面的审批, 通知规定, 通讯及其他机关的报告, 客户或第三方、以及媒体报导等。除审计机构必须向银行委员会提交审计报告外, 各银行对银行委员会有诸多的报批义务和申报义务;各银行在一个营业年度结束的60天内必须汇总所有核心数据, 直接提交银行委员会, 以便银行委员会及时掌握银行业最新动态, 尽早察觉薄弱环节。在银行违反银行法规以及出现其它弊端的情况下, 银行委员会有权采取措施, 以维护金融秩序并消除弊端。措施的严厉程度视违规情节轻重而逐步升级, 例如:指出银行的违规行为并予以警示性告诫;责令银行重新制作年度财务报告;指示银行进行机构变动, 乃至明令将某人开除出银行董事会或业务领导层等。在债权人的债券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 银行委员会有权将审计公司人员派到该银行作为观察员, 对该银行业务进行深入监督, 这种监督对银行的业务有时会构成直接干预。银行出现违法行为时, 银行委员会将报告给联邦财政部, 由财政部对银行进行跟踪调查。在银行已不能再履行其基本义务, 或对法律构成严重侵害的情况下, 银行委员会将撤销其营业许可, 任命清查人员对该银行进行强制性的停业清查。银行委员会必须本着公平、适度、诚信的原则采取上述措施。银行若对银行委员会的决定持有异议, 可以向联邦法庭上诉, 但联邦法庭一般都赋予银行委员会极大的权衡及操作空间, 而且通常留置对专业问题的评判。
(二) 重监管人员的高素质培养
瑞士监管当局一直注重人才的培养, 每年投入大笔资金用于行业培训, 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金融管理人员。不但如此, 他们还从国外招纳大量人才, 以弥补本国市场上人力资源短缺的弱点。瑞士监管机构的就业人员一向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而著称, 成为了瑞士监管机构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一大法宝。同时高素质的监管人员也提升了监管当局的权威性以及监管能力。
(三) 监管法律体系完整, 提供有力的法制基础和保障
瑞士的法律体系的完整性不仅表现在法律领域上, 同时也表现在法律结构上。
1. 瑞士目前的法律体系涉及瑞士现行的各个金融监管领域:
银行, 证券, 投资, 私营保险等, 瑞士于1934年公布了《银行法》, 按规定成立银行委员会, 负责监督管理瑞士银行是否依法从业。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银行经营范围的逐渐扩展, 瑞士又相继颁布了《交易所和证券交易法》, 以及《银行和储蓄银行规则》、《外国银行管理规则》、《投资基金规则》、《交易所和证券交易规则》和《洗钱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瑞士监管当局作为国家监管机构所拥有的权限和各被监管机构必须履行的接受监管的各项义务, 在各个金融领域使得金融监管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
2.
瑞士金融监管当局行使监管职能有不同层次的法律保障, 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宪法、联邦立法的保障, 如瑞士七大法律如《银行法》、《交易所和证券交易法》、《投资基金法》、《保险监管法》、《洗钱法》, 这样就从高层次上保证了监管的权威性。同时还有各种细则性法规, 如《银行自有资本条例》、《银行流动资本条例》等又为监管当局的监管提供精确的法律尺度, 保证监管的有效性。
三、监管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瑞士的分业监管以及两级监管体系形成了一套对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立体监管制度, 同时打击黑钱和各种恐怖融资活动。此外, 加上监管主体的高度独立性和权威性以及法律的保障使得瑞士的金融部门非常发达, 保持了瑞士作为国际著名金融中心的地位。根据瑞士银行家协会提供的数字, 瑞士的金融业掌管着全球1/3的私人境外资产, 几家著名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在世界同行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虽然瑞士的监管体系对瑞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随着国际监管政策背景的改变以及国内金融的动态发展, 瑞士现行的监管体制逐渐暴露出了不足, 主要表现在首先有些监管规则的适用非常良好, 但是缺乏法律基础, 如审计公司的审计程序, 以及洗钱报告处的信息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 这样就减弱了监管主体的权威性;其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种新兴实体和集团实体的出现, 比如银保集团等, 在目前的分业监管体制下对该类新兴实体和集团就存在着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问题;再者, 与国际监管规则相比, 现行的监管手段单一, 效率不高, 不适应防范金融发展带来的新风险防范的需要;监管主体在监管过程中由于信息不足而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管以及对被监管机构的不公平对待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有所降低, 同时瑞士为了稳定其金融中心, 加强其国际地位, 需要紧跟当前的发展, 重新审查和调整现行金融市场监管体系。
四、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的瑞士金融监管现状, 同时瑞士金融市场正在发生急剧变化, 各种新兴集团实体出现, 创新的节奏加快, 跨境资金流动加速, 国际金融业务竞争压力增强, 以及应国际协定和监督标准要求等。为了稳定瑞士的金融中心, 加强其国际地位, 需要紧跟当前的发展, 重新审查和调整现行金融市场政策。
金融市场监管体制对金融市场极其重要, 它可以增强市场稳定性, 增加国内外公众信心。假如没有合适的金融监管体系, 那么瑞士的金融中介机构就无法在国际规范的环境中运作, 那么瑞士的金融中心就无法生存。因此, 针对动态环境, 不断优化监管架构是不容置疑的。这个结果使得监管当局不仅具有额外义务, 而且必须改善和简化现有的监管框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组.金融监管与金融改革.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
国内银行面临的共同问题
中国的银行业现在面临着什么问题呢?第一,不良贷款较高,这是长期形成的历史性包袱。到去年年底,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达到10%;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低一点,达到4.22%;城市商业银行是7.73%。以国际标准来看,都是比较高的。中国的银行背着一个很大的包袱进行竞争,显然是有点乏力的。
第二,资本金不足。现在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除了农行以外,其他三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农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估计只有4%,而其他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都是不够的,都低于8%。资本充足率不足,就意味你的风险是比较大的。
第三,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率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员工、分支机构的创利能力差。举例来说,中国农业银行有60万人,中国工商银行在改革前有40万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是20万人,人均创利都是比较低的,银行的收入大部分被费用占了,所以成本收入比率就远远高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
第四,与成本居高不下相一致,银行的收入能力也有问题,主要是风险管理监管力度及技术相对落后,制约了银行开拓高回报的业务渠道。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品种单一,大家到银行去无外乎是存款、贷款,而银行最重要的是中间业务服务和中间业务收入,存贷业务要逐渐向中间业务过渡,费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要持续上升。目前在中国的大银行当中,惟有中国银行是不错的,但也只占到19.5%,其他银行都远远低于10%。也就是说,银行主要还是靠存贷的利差来形成收入。存贷利差形成收入和利润有很大的风险性,它高度依赖于利率的变动,高度依赖于人民银行的政策。如果贷款利率提高,而存款利率不提高,这就意味着银行的收入扩大,相应地,如果存款利率提高而贷款利率不上升甚至下降,那么银行就很难赚钱,收入就有问题了。这种依靠利差业务带来的收入,随着市场化的改革,是在收窄的,越来越窄。
第五,数据处理中心互不兼容,不能有效处理及运用信息资源。一方面,银行要开发新的产品,另一方面,数据处理中心要更强大,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都使用这种方式的话,对于计算机的要求是无法想象的,处理能力要非常强大。之所以刷卡的方式不太好用,就是因为它的数据处理能力不行,像我们刚才说的ATM机,你一个人取一次钱,如果刷了三次卡,线路的拥挤程度是可以想象的。这就要求中国银行业的数据处理能力要超强,我们曾经有个考虑,如果这么做的话,中国银行业的后台处理能力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而且这方面也出现了一个竞争优势。
深化改革是银行业根本出路
根据这样一些情况,对中国金融业来说,还是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从1978年以来,我们进行了很多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健全宏观调控监管体系。在宏观调控体系中,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利率的市场化,中国的银行业风险定价能力不行,宏观调控部门把利率固定了,银行怎么能够定价呢?一开始我们谈到,市场经济是自由的企业制度,它是通过竞争性市场形成一个价格信号,来进行资源配置。在银行业中,利率应该是变动的,银行要有自己定价的权利,国家利率一定是市场化的,它才有可能定价。
另一方面,必须加快银行业重组改制的步伐,扩充资本金,提高盈利能力,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应对对外开放带来的一个挑战,并形成于一套与国际操作惯例相接轨的新的微观经济的制度。
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
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市场结构问题,要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比如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问题,我们算了一下,去年中国资本市场获得的融资额仅是整个融资额的4%-5%,换言之,至少90%以上的资金是由银行提供的。有人说,这样有什么不好呢?当然,从企业获得资金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这在金融上是一个风险很大的举动,把所有的风险集中于银行,一有风吹草动,宏观经济出现波动,银行首先就受不了了,坏账增加。大家知道,处置风险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商业银行的方式,通过积累良好的流动性资产,比如存款,以此来化解风险,或者把风险推向未来,我们叫“跨时配置”。为什么过去尽管中国的银行在技术上应该破产,而实际上没有倒闭呢?就是因为有大量的存款,你要提款我可以用别人的存款还你,只要这个过程持续下去,资金链条不断,就可以经营下去,盈利与否问题不大,它反映了这样一个风险配置的过程。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资本市场,要同时对冲,发明出各种各样的产品,同时把它卖掉,市场上的每个参与者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然后通过买卖来对冲风险。
现在中国的融资结构基本上偏于间接融资,银行占90%以上,而资本市场占的比例非常小,风险基本集中在银行,也就是过去的那种状况,随着经济的大发展,银行增加贷款,随着贷款的增加,不良资产大量上升,最后是大剥离,这种循环要永远持续下去。要避免银行出现这种风险,最重要的是发展资本市场,使它和银行做一个匹配,然后才能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在这方面,中国和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差距还很大。下面这个图,这是“中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重”,有三个方面,一个是银行贷款,一个是股票融资,一个是企业债券。到目前为止,我们有80%以上的资金来自银行,这几年中国的债券市场发展比较快,但是股票融资的比重依然是非常小的。
我们再来看西方国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重。德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它的银行贷款是60%多,美国也不到60%,像英国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比较发达,所以它的银行融资贷款不到30%,它们的其他金融资产相对比较多,而中国的金融资产过分单一了。
形成这样一种结构的原因,就是我们国家的人均收入比较低,资本短缺,企业自有资本不足,主要靠借入资本经营。而借入资本经营对于银行来说,技术门槛比较低,间接融资成本又比较低,风险成本控制相对于比较简单。但这只是初期阶段,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行为转为消费加投资者,直接融资就会发展。中国现在正处在这么一个关键时期,我们认为这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人们现在经常讨论的是分业还是混业的问题。报纸上也有一些报道,比如提到有可能出现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把三家金融监管机构协调起来;《商业银行法》也有些松动,修改的《商业银行法》,实际上也是调整这样一个结构,提供多种金融产品的服务,这个时候金融机构才能成为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现代意义上的银行是什么银行呢?就是体现多种经营产品的一家金融机构,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提供存贷业务的商业银行。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可能是中国下一步改革中最重要的问题,需要加以关注。至于分业还是混业的问题,为什么值得关注?因为它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它最终取决于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这个监管能力不是一个行政权力,而是一个专业水平。因此,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对于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在微观层面,要改进银行的定价能力,从宏观层次上,它能改善中国的监管能力,从而使中国的金融能有更好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体系
我个人认为,未来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政府,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它的目标就是保卫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并在此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这句话是《中国人民银行法》里写的。中国人民银行使用的工具是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在内的货币政策工具。完成一个宏观经济的调控,这是政府要做的事。
第二,专业监管,也就是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未来的协调机构。它们的目标是按照金融机构的类型进行功能监管,主要任务是防范出现系统性风险。它们的监管措施很多,就行政措施而言,有金融许可证、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以及警示、提醒、劝解和各种监管措施。
第三,商业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未来,很可能出现金融机构混业的趋势,但不管怎样,作为一种商业机构,它应该是公司,它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盈利机构,而不是从属于政府,或者从属于某种其他目标的机构。怎样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呢?就是建立以风险控制为中心的商业化运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