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2024-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会计信息系统复习资料(推荐8篇)

会计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篇1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价值信息的信息系统,是从对其组织中的价值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角度提出信息需求的信息系统,即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储存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提供为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决策使用的辅助信息的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有三大系统组成:财务系统、购销存系统、管理与决策系统。

2.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主要步骤)

(1)系统规划阶段:对建立新系统的需求

作出分析和预测,研究建立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写出可行性项目建议书。

(2)系统分析阶段:对现行系统提出修改

方案,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写出系统分析报告。

(3)系统设计阶段: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

型的技术方案。

(4)系统实施阶段: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

施,写出操作手册、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5)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根据一定的标

准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3.IT环境和手工环境下账务处理流程的异同

同:最终结果都是账薄和报表,处理过程都实现了凭证到帐薄、从帐薄到报表的全过程。异:

(1)数据处理的起点与终点不同(2)数据处理方式不同(3)数据存储方式不同(4)对账的方式不同

(5)会计资料的查询统计方式不同 4.总账子系统的功能模块

初始设置凭证管理出纳管理期末处理账薄管理会计报表辅助管理系统服务其他

5.凭证管理的基本内容

凭证管理模块的功能主要是完成对凭证的日常处理工作,可划分为凭证录入、凭证审核、凭证查询打印、凭证汇总、记账等功能模块。6.销售与收款子系统功能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销售与收款子系统的基础设置、销售与收款日常业务处理、自动转账、销售核算与结算、统计与分析输出和系统维护六个部分。7.为什么要进行会计科目编码?

(1)采用会计科目编码便于反映会计科

目间的逻辑关系

(2)保证会计科目的唯一性(3)便于计

算机处理与分类(4)节省存储空间(5提高处理速度

8.固定资产子系统与存货子系统比较有哪些特点?

固定资产与存货同属实物资产,但在核算与管理上有其特殊性。

(1)固定资产单位价值高,变动不频繁,分散使用,管理难多较大。

(2)在固定资产的业务处理中,核算用报

表的编制工作量很大,在计算机数据处理环境下,除了要为固定资产核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还要根据固定资产管理的需要及时提供反馈信息。

(3)在许多企业中,固定资产在总账中所

占比重较大,大额的固定资产购建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而固定资产的折旧、维修等费用是影响损益的重要原因。

9.会计电算化环境下,报表数据来源:

(3)从机内帐薄提取数据(2)从本表表

内栏目提取数据(3)从凭证库提取数据

(4)从本表其他会计期间的报表内取数

(5)从其他报表栏目取数

(5)从辅助核算模块中取数 10.结合事项会计理论,谈谈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影响(发展源头、趋势等等)

答:影响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会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将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有机融合,构建了会计信息系统。而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会计信息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1)数据库技术保障了会计信息系统的信

息数据储存。增强应用系统海量数据的查询和更新操作的能力,完善的数据保护,强力的安全认证机制,良好的信息安全共享。

(2)网络技术促进了会计信息系统的集成和信息的共享:增强了各个经济活动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已有和历史遗留的投资和信息服务。

(3)改变了部分传统会计理论基础和观念:

通货膨胀会计得到应用,实现企业的信息透明化,保障各个利益方利益,企业营运状况预警防控智能化。

(4)多维分析技术突破了传统静态二维报

表的局限性:不受限于数据存储状态和系统现状,灵活的报表自定义和操作,报表产生速度快,任意聚合,维度几乎无限制,复杂计算。

(5)数据挖掘提供分析数据,促使管理决

策科学化

发展趋势:(1)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丰富的关联子系统的综合体,贴合现代管理。

(2)会计信息系统个性化(3)数据标准化(4)企业之间的信息联动

(5)改变了传统的库存核算理念(6)丰富的预测功能(7)革新传统的会计工作方法和理念(8)经济活动完全电子化(9)会计信息系统的上线、交付和维护需要多方面协作 11.银行对账的步骤:(1)输入对账单(2)初始化日记账(3)自动对账

(4)手工核销未达账项(5)余额调节表输出

12.结合事项会计谈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1)ERP发展的五个阶段: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2),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为中心(CRP),战略联盟(IEP)

(2)REA模式的信息系统:主要思想是对企业的重要资源、事件、参与者及其相互关系建模把企业一切经营事件(财务的和非财务的)相关内容,按其原来的实际语义而不是人为加工为借贷分录的形式输入数据库集中存储,然后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设计相应的用户试图以提供各种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

会计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篇2

一、 会计信息系统及相关课程教学重点和教学要求的界定问题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前, 会计信息系统及其相关课程中, 《基础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中级财务会计》、《会计综合实验》、《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学要求较为清晰。《基础会计学》教学重点是会计的核算方法, 如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教学要求是了解会计学的基本原理、 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企业财务处理。《中级财务会计》教学重点围绕会计要素来展开, 包括:货币资金的核算、应收及预付款项的核算、存货的核算、对外投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报表的核算。 教学要求在于了解产品成本核算一般程序, 熟练掌握要素费用、 综合费用的核算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 掌握品种法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材料费用、辅助生产费用、 制造费用等各种费用项目的归集与分配。 《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内容要点包括: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管理及安全, 数据库, 信息技术概论。 金蝶、用友软件的操作。教学要求: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以及会计核算软件各功能模块基本工作原理, 学会编写部分具备基本功能的会计核算功能模块, 掌握财务软件的处理原理和应用方法。 具有熟练运用、 维护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技能。 《高级财务会计》结合我国会计的实际情况, 对财务会计学未涉及或深入论述的一些特殊会计业务进行研究, 弥补一般财务会计学的不足, 从而与一般财务会计学共同形成财务会计学的完整体系。 教学要求是使学生全面掌握特殊经济业务、 特殊会计事项和特殊行业的会计理论与处理方法, 培养学生处理特殊会计业务的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外币业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租赁、债务重组、或有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合并和合并财务报表。 《会计综合实验》主要是要求学生将所学会计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通过手工模拟, 让学生学会手工会计的账务处理程序及方法;掌握填审会计凭证、 登记会计账簿及编制会计报表的业务技能。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后, 由于会计核算工具、信息载体、记账规则及内部控制方式发生了变化, 以上系列课程教学重点教学要求的界定显然存在内容陈旧、重叠、无效等问题。

二、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融合

为解决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后, 会计信息系统及相关课程教学重点、 教学要求中存在的内容陈旧、重叠无效等问题, 有必要重新设定会计系列课程, 界定各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学要求。结合教学实际, 《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 》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要求维持不变。 《会计信息系统》分设为《会计信息系统基础》和《会计信息系统运用》 两门课程。 在课程定位上, 《会计信息系统基础》 主要解决会计信息系统入门知识和技能, 以获取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达到会计从业资格会计技能要求为目标。 讲授从业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会计电算化概述、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 会计电算化基本要求、 计算机基本操作及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五大内容。《会计信息系统运用》 则强调会计信息系统拓展知识和技能, 以宽口径方式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将基础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 学会常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维护, 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及软件处理能力。 在内容分配上, 《会计信息系统运用》拟以金蝶系列财务软件和用友财务软件为例, 分别编辑适应小型企业的金蝶KIS软件、用友通软件, 适应大中型企业的金蝶K/3 软件、用友U860 软件四个教学案例, 从建账、账套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报表处理、工资处理、固定资产处理到期末处理及进销存处理八大模块的实验内容和步骤。 根据学生水平及专业课程要求, 实验中有关的项目可以根据授课对象及课时数灵活选择使用。

取消《会计综合实验》课程, 将手工会计模拟并入《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课程。设置一套特定会计数据, 同时应用于手工会计系统和电算化会计系统, 实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运用的融合。 学生使用手工和计算机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相同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 得到一致的会计信息。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明了会计核算软件与手工会计核算的联系与区别, 减轻其他课程的压力, 提高课时的利用率。

会计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记录、储存和处理, 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 向使用者输出所需会计信息, 帮助信息使用者管理、预测和决策,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 教学中, 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以外, 需要更多地使用任务驱动法、 自主学习法和体验式教学方法。例如, 在进行软件初始化过程中, 要求学生拟定会计单位的基本信息, 包括:会计单位名称、软件应用模式、账套参数及基础资料等。在会计处理中, 虚拟会计单位的各类业务, 包括:外币类业务、存货类业务、往来类业务、 多项目核算业务; 固定资产业务、自动转账业务等。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会计软件操作技能训练中,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 自主选择不同系列 (金蝶、用友) 不同版本 (kis/k3/t3/u8) 的会计软件完成建账、账套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报表处理、工资处理、固定资产处理、 期末处理及进销存处理基本模块和辅助模块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 得出及时、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代入角色, 体验会计主管、出纳、制单员、审核员、记账员及预算员、 资金管理员的工作内容。 无论是一个学生在一个账套内依次完成不同角色的转换, 还是几个学生组成团队分担一个账套中的不同角色, 都必须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 完成技能训练。

经过以上改革,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理论及技能初中高层次得以清晰、内容相对更规范。特别是通过整合, 把手工会计综合实验的教学内容加入会计信息系统, 学生使用手工和计算机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相同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时, 可以深刻体会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比如证账表处理中, 手工填制凭证与计算机制单的区别在于: 手工填制凭证只需在第一条分录书写摘要, 计算机制单必须给每条分录输入摘要, 计算机制单可以通过辅助录入窗口丰富凭证反映的核算内容;手工环境下, 所有经济业务发生后都需要手工填制凭证, 计算机环境下除制单员录入凭证外, 计算机功能模块会自动生成凭证, 如固定资产折旧及其增减变动、 期末损益结转、存货的收发存等;手工环境下, 会计工作存在证证核对、 证账核对、 账账核对、 账表核对以及表表核对, 计算机环境下只要凭证录入无误 (保证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相符) 、 表格公式设置正确, 会计处理中的记账、报表生成瞬间即可完成, 且无需证账表核对。

三、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融合需注意的问题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融合的关键在于特定会计数据的设计, 要保证学生使用手工和计算机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相同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 得到一致的会计信息, 设计会计数据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初始数据必须尽可能详细。比如固定资产资料中必须列明资产的原始价值、累计折旧、预计残值、用途、入账日期及使用年限等, 便于电算化处理时自动计提折旧; 往来业务必须列明业务发生的时间、 业务编号、摘要、往来单位、发生额及余额, 便于电算化处理时的往来核销; 期初在产品成本必须列明各成本项目的详细资料, 便于电算化处理时生成生产成本明细账;存货必须列明数量、单价、计量单位、计价方法等, 便于进行存货数量金额核算;除具备单位基本信息外, 还需要设定部门档案、职员档案, 便于工资核算。

二是要合理确定会计期及分段业务内容。目前, 各高校使用的会计软件均为教学版, 只能处理不超过三个月的业务。要明确分段业务的处理流程, 例如损益结转前必须完成损益类业务凭证的审核与记账等。

三是设计的会计资料要便于使用相同的会计处理组织程序, 例如记账凭证 (专用记账凭证或通用记账凭证) 会计处理组织程序既适应手工环境也适应电算化。 手工环境适应的汇总记账凭证会计处理组织程序和科目汇总表会计处理组织程序, 电算化环境已经不再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捷.基础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2] .张维宾.中级财务会计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2.

信息通信调度资料管理系统研究 篇3

关键词:数据挖掘 电力系统 信息通信调度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019-01

信息通信调度资料中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能够通过数据挖掘利用好这些信息,可以为信息通信调度增加很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并优化IT资源的分配。

1 信息通信调度资料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信息通信调度资料一直以来都是采用专人负责,以纸质文档的方式加以管理。随着信息通信调度越来越受重视,相应的文档特别是电子文档也随之大量增加,这就要求有一个类似但不同于文档管理的系统来对所有调度资料、部分调度常用资源加以科学管理,为科学调度提供可靠的专业化支撑。

2 信息通信调度资料分析

数据挖掘技术是在计算设备的计算能力大幅度提升和数据量大规模增长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信息资源利用技术,通过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或者预测未知事件的方法,是一种以信息为资源的使用方式。信息通信调度过程中产生的大规模数据包含了信息网络的各种数据,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中包含的信息,将可以为信息通信调度以及通信网络的建设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

2.1 数据挖掘的主要阶段

跨行业数据挖掘标准流程CRISP-DM从商业的角度给出对数据挖掘方法的理解,目前大部分的数据挖掘系统都是遵循CRISP-DM。该模型以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为目标,将数据挖掘划分为6个主要的阶段。

(1)商业理解阶段(Business Understan ding)。在这个阶段,要深入分析企业的性质和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性质确定数据挖掘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

(2)数据理解(Data Understanding)。在这个阶段,首先要根据所需数据的特征,从数据集中提取出数据挖掘所需的数据,为后续阶段的分析提供正确的数据。

(3)数据预处理(Data Preparation)。在该阶段,要在上一阶段中产生的数据集基础上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预处理,包括一些干扰数据的清洗等。

(4)模型(Modeling)。该阶段需要在数据理解阶段和数据预处理阶段中产生数据集的基础上,以商业理解阶段产生目标和问题为依据,建立相关的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

(5)评估(Evaluation)。根据商业理解阶段产生的目标和问题,对模型阶段所建立的模型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确认是否考虑了所有重点问题,以及模型是否能够正确地解决问题。

(6)实施(Deployment)。在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产生可重复使用的技术文档和操作流程,以及后期的维护计划等。

3 支持数据挖掘的信息通信调度资料管理系统的设计

3.1 数据挖掘模块的主要实现

根据CRISP-DM所定义的数据挖掘的主要阶段,可以将数据挖掘模块的主要功能划分为四个层次:数据采集层,数据预处理层,数据模型分析层,用户界面层。

数据采集层主要用于实现数据理解阶段,从数据库中提取出符合所需数据特征的数据,并且将数据复制到指定的数据集中。

数据预处理层主要用于实现数据预处理阶段,将数据集中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使其能够满足数据挖掘过程中的需求。而电力调度资料中很多数据并不是所需要的数据,或者一些数据存在不完整、不一致和冗余等问题,因此在此阶段要选择适合电力调度资料的数据处理算法。

数据分析层,该部分是调度资料分析的核心部分,根据预先设计的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返回给用户界面。根据电力系统的特殊需求和数据特征,需要分析和测试来选择合适的模型和参数,例如使用关联模型提取数据项之间的关联规则,该模型可以提取出传统方法无法得到的关联关系。例如,文献论述了使用预测算法模型对电网用电量、某地区电力负荷变化趋势、某节点可能发生故障的时间等进行预测。

用户界面层的主要功能是与用户的交互,接受用户的请求,并且根据不同的请求调用不同的模块,与数据分析相关的请求将调用数据分析模块,并且将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给用户。显示结果可以以各种图标的形式动态显示,以形象的表现趋势。

3.2 支持数据挖掘分析的调度资料管理系统

在该方案中,采取将数据挖掘分析模块单独出来的方式,以实现对原系统最小的改变。对于数据分析相关的操作,只需要调用数据分析模块。在计算中心和存储中心方面,由于考虑到随着电网的智能化可能面对海量的数据和智能化的数据处理,因此可以考虑使用云计算技术来提高服务器的利用效率,降低维护成本。通过使用云存储技术,来提供可靠的数据存储。

其中,存储中心中的数据来自各节点采集的数据,又数据采集模块进行处理后存储在存储中心,由于数据采集模块在传统的信息通信调度系统中已经实现,因此在该方案中使用原有的采集模块。

Web服務器根据不同的请求调用不同的模块来响应用户的请求,对于传统应用响应模块,可以使用现有的信息通信调度资料管理系统的实现。

4 结语

智能调度资料管理能够有效的对调度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在电力系统调度、维护和故障处理方面提高主动性和灵活性。但是,目前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利用并不是很成熟,需要进一步去探索针对复杂的、全面的调度资料数据的数据挖掘算法。

参考文献

[1]高智,徐政.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华东电力,2001,29(12):13-16.

[2]史小梅.数据挖掘在电力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0,26(4):374-378.

会计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篇4

定义:是指与研究对象的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它表示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图、文、声、像等的总称。特性:

1)地域性: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位置的识别与数据相联系,它的这种定位特征是通过公共的地理基础来体现的。这是地理信息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的最显著标志;

2)多维结构:在二维空间编码基础上,实现多专题的第三维信息结构的组合,为地理系统多层次的分析和信息的传输与筛选提供方便。

3)时序特征:时空的动态变化引起地理信息的属性数据或空间数据的变化。

可以按时间尺度将地理信息划分为超短期的(如台风、地震)、短期的(如江河洪水、秋季低温)中期的(如土地利用、作物估产)长期的(如城市化、水土流失)超长期的(如地壳变动、气候变化)

实时的GIS系统要求能及时采集和更新地理信息,使得地理信息具有现势性。2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3 GIS的构成

应用人员,GIS服务的对象,分为一般用户和从事建立、维护、管理和更新的高级用户

软系统件,支持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回答用户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系统

硬件系统,各种设备-物质基础

据,系统分析与处理的对象、构成系统的应用基础

应用模型,解决某一专门应用的应用模型,是GIS技术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地理信息的基本功能和应用领域

a.数据采集与输入 b.数据编辑与更新 c.数据存储与管理 d.数据显示与输出

e 空间查询与分析 e1空间查询e2叠加分析e3缓冲区分析e4 网络分析e5 地形分析

第二章 地理实体的三个基本特征

a属性特征——用以描述事物或现象的特性,即用来说明“是什么”,如事物或现象的类别、等级、数量、名称等

b空间特征——用以描述事物或现象的地理位置以及空间相互关系,故又称几何特征和拓扑

特征,如中国与印度之间边界界桩的经纬度,中国与印度之间的邻接关系

c时间特征——用以描述事物或现象随时间的变化,如学生人数的逐年变化。地理实体的数据类型

属性数据——描述空间对象的属性特征的数据,也称非几何数据。即说明“是什么”,如类型、等级、名称、状态等描述时间特征的数据也可以归为这一类。

几何数据——描述空间对象的空间特征的数据,也称位置数据、定位数据。即说明“在哪里”,一般用经纬度或X、Y坐标来表示。

关系数据——描述空间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的数据,一般通过拓扑关系表达。如空间数据的相邻、包含等,主要是指拓扑关系。拓扑关系是一种对空间关系进行明确定义的数学方法 3 空间数据结构的概念

是指空间数据适合于计算机存储、管理、处理的逻辑结构,也就是指空间数据以什么形式在计算机中存储和处理。空间数据结构分为基于矢量的数据结构和基于栅格的数据结构两种基本类型。3.1矢量、栅格数据结构的概念

矢量数据结构——通过记录空间对象的坐标及其空间关系来表达地理实体的一种数据结构。

A.点实体:记录点坐标和属性代码; B.线实体:记录两个或一系列采样点的坐标,并加属性代码; C.面实体:记录边界上一系列采样点的坐标,由于多边形封闭,边界为闭合环,加面域属性代码。

栅格数据结构——是指将地表区域划分为大小均匀紧密相邻的网格阵列,每个网格作为一个象元或象素由行、列定义,并包含一个代码表示该象素的属性类型或量值。A.点实体:由单个像元来表达

B.线实体:由在一定方向上连接成串的相邻像元的集合来表达。

C.面实体:由聚集在一起的相邻像元的集合来表达。拓扑关系的概念,类型

拓扑关系:指图形保持连续状态下变形,但图形关系不变的性质。类型:

最基本拓扑关系

拓扑关联:指存在于空间图形中的不同拓扑元素之间的关系

结点与弧段:如结b与弧3,2,5,多边形与弧段:面C与弧4,5,3。拓扑邻接:指存在于空间图形中的相同拓扑元素之间的关系。多边形之间,结点之间邻接矩阵,1——邻结;0——不邻结

其它拓扑关系 拓扑包含:指存在于空间图形中的面与其它元素之间的关系,如面状实体包含哪些点、线状实体

层次关系:指存在于空间图形中的相同拓扑元素之间的等级关系,如连云港市各个区

拓扑连通:拓扑元素之间的通达关系,如点连通度,面连通度 5 拓扑关系的意义

A.拓扑关系能清楚地反映实体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不需要利用坐标或距离就可以确定一个地理实体相对于另一个地理实体的空间位置关系,并且这种拓扑数据较之几何数据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即它不随地图投影而变化

B.有助于空间要素的查询,利用拓扑关系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C.根据拓扑关系可重建地理实体。栅格坐标系统的确定 栅格坐标系统的确定

由于栅格编码一般用于区域性GIS,原点的选择常具有局部性质。但为了便于区域的拼接,栅格系统的起始坐标应与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公里网的交点相一致,并分别采用公里网的纵横坐标轴作为栅格系统的坐标轴。

6.1栅格单元尺寸的原则方法 栅格单元的尺寸 1)原则:应能有效地逼近空间对象的分布特征,又减少数据的冗余度。栅格太大,忽略较小图斑,信息被丢失;栅格太小,会增加存储数据量

2)方法:用保证最小多边形的精度标准来确定尺寸经验公式:

H = ½(min|Ai|)1/2 H 为栅格单元边长, Ai 为区域所有多边形的面积

7栅格单元代码的确定 栅格代码(属性值)的确定

1、中心点法:取位于栅格中心的属性值为该栅格的属性值。

2、面积占优法:栅格单元属性值为面积最大者。

3、重要性法:取重要的属性值为栅格属性值。

4、长度占优法:每个栅格单元的值由该栅格中线段最长的实体的属性来确定。栅格数据结构的特点

 用离散的量化栅格值表示空间对象(通常是规则格网) 位置隐含,属性明显

 数据结构简单,易于遥感数据结合,但数据量大  存在几何和属性偏差

 面向位置的数据结构,难以建立空间对象之间的关系

 比例尺大小为栅格(像元)的大小与地表相应单元的大小之比。9 矢量与栅格数据结构的比较

第三章 GIS数据源有哪些

a地图数据

存储介质、现势性、投影转换

b遥感、航空影象和数据

分辨率、变形规律、纠正、解译特征 c实测数据

d数字数据

格式、精度 e统计数据、文本数据

f多媒体,辅助GIS空间分析和查询 2 GIS数据质量的概念

GIS的数据质量,是指GIS中空间数据(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可靠性,通常用空间数据的误差来度量。

误差是指数据与真值的偏离。3 地理控制基础的内容 地理控制基础是地理信息数据表示格式与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1统一的地图投影系统 2统一的地理格网坐标系统(地理参照系)3统一的地理编码系统 GIS中地图投影的设计与配置一般原则 a 与相应比例尺的国家基本图投影系统一致。

B 系统一般只考虑至多采用两种投影系统,一种应用于大比例尺的数据处理与输出、输入,另一种服务于小比例尺。

C 所用投影以等角投影为宜。

d 所用投影应能与网格坐标系统相适应,即所采用的网格系统在投影带中应保持完整。连接地理实体与计算机中表现形式为编码;标识码是联系实体的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关键字;实体几何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连接纽带——公共标识符(关键字)6 代码的功能

a鉴别

代码代表对象的名称,是鉴别对象的惟一标识。

b分类

当按对象的属性分类并分别赋予不同的类别代码时,代码又可作为区分分类对象类别的标识。

c排序

当按对象产生的时间、所占的空间或其他方面的顺序关系排列并分别赋予不同的代码时,代码又可作为区别对象排序的标识。7 地理目标数据分层的目的 是为了便于空间数据的

管理——对所有地理目标的管理就简化为对各数据层的管理。查询——对地理目标数据进行查询,只需要对某一层地理目标数据进行查询即可,因而可加快查询速度。

显示——不需要分层后的地理目标数据由于任意选择需要显示的图层,因而增加了图形显示的灵活性

分析——对不同数据层进行叠加,可进行各种目的的空间分析 8 GIS数据质量的基本内容

a位置精度:如数学基础、平面精度、高程精度等,用以描述几何数据的质量。

b属性精度:如要素分类的正确性、属性编码的正确性、注记的正确性等,用以反映属性数据的质量。

c逻辑一致性:如多边形的闭合精度、结点匹配精度、拓扑关系的正确性等。

d完备性:如数据分类的完备性、实体类型的完备性、属性数据的完备性、注记的完整性等

e现势性:如数据的采集时间、数据的更新时间等GIS数据质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a空间现象自身存在的不稳定性

b空间现象的表达(如由椭球体到平面必然产生误差)c空间数据处理中的误差

d空间数据使用中的误差 10 空间数据误差的类型

GIS空间数据的误差可分为源误差和处理误差(1)源误差,是指数据采集和录入中产生的误差,包括: A 遥感数据:摄影平台、传感器的结构及稳定性、分辩率等 b 测量数据:人差(读数误差等)、仪差(仪器不完善等)、环境(干扰等)c 属性数据:数据的录入、数据库的操作等

d GPS数据:信号的精度、接收机精度、定位方法、处理算法等 e 地图:控制点精度,编绘、清绘、制图综合等的精度 f 地图数字化精度:纸张变形、数字化仪精度、操作员的技能等(2)处理误差,是指GIS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时产生的误差,如: 1 几何纠正;2坐标变换;3几何数据的编辑;4 属性数据的编辑;5空间分析(如多边形叠置等);6图形化简(如数据压缩);7数据格式转换;8计算机截断误差;9

空间内插;

10矢量栅格数据的相互转换。11 空间数据标准的概念

是指空间数据的名称、代码、分类编码、数据类型、精度、单位、格式等的标准形式。每个地理信息系统都必须具有相应的空间数据标准 12 空间数据交换标准的方式

由于空间数据模型的不同,空间数据的定义、表达和存储方式也不同,因而数据交换也需要统一的标准。1 外部数据交换标准

这类标准通常是ASCII码文件,用户可以通过阅读说明书来直接读写这种外部数据格式。GIS的外部数据交换格式通常包括:矢量数据交换格式;栅格数据交换格式;数字高程模型交换格式。特点:自动化程度不高,速度较慢等,但它可解决不同GIS之间的数据转换问题。它仍然是实现数据共享的主流方式。2 空间数据互操作协议

制定一套各方都能接受的标准空间数据操纵函数,通过调用这些函数以互相操作对方的数据。

特点:比外部数据交换标准方便,但由于各种软件存储和处理空间数据的方式不同,空间数据的互操作函数又不可能很庞大,因此往往不能解决所有问题。3 空间数据共享平台

服务器存放空间数据,采用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各种GIS通过一个公共的平台在服务器存取所有数据,以避免数据的不一致性。特点:思路较好,但现有的GIS软件各有自己的底层,要统一平台目前难以实现 4 统一数据库接口

在对空间数据模型有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各系统开发专门的双向转换程序,将本系统的内部数据结构转换成统一数据库的接口。特点:这种方式的前提,首先要求对现实世界进行统一的面向对象的数据理解,这不易实现的。目前:外部数据交换标准仍是实现数据共享的主流方式 空间元数据的定义,主要作用

空间元数据(Geospatial Metadata):地理的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描述性信息。是通过对地理空间数据的内容、质量、条件 和其他特征进行描述与说明,以便人们有效地定位、评价、比较、获取和使用与地理相关数据的数据。

作用:(1)确定一套地理空间数据的存在性及其位置和其对于某种应用的适宜性,确定空间数据的存储方法、表达方法和使用方法。2)用来组织和管理空间信息,并挖掘空间信息资源 3)帮助数据使用者查询所需空间信息

4)用来建立空间信息的数据目录和数据交换中心 5)提供数据转换方面的信息 GIS空间数据互操作的含义和其对于GIS的必要性

指异构环境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可以 互相通信和协作,以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这些实体包括程序、对象、系统运行环境等。必要性:1)解决基础数据的共享问题的需要2)GIS应用趋向多学科综合和集成化3)GIS走向社会化的需要4)是Internet GIS发展的需要 OPENGIS的概念

OGIS,也叫开放式地理数据交换规程,它是由开放地理信息系统协会(Open GIS Consortium)制定的一系列开放标准和接口。Open GIS规范是OGC规范的最高层次,是利用软件统一地表示地理数据和地理处理的规范系统。

第四章 矢量图形数据的编辑(重要)2 空间索引的概念 空间索引——是指依据空间对象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对象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它包含空间对象的概要信息,通过筛选作用,大量与特定空间操作无关的空间对象被排除,从而提高空间操作的速度和效率。3 仿射变换

仿射变换的特性:实质是两坐标系间的旋转变换。1直线变换后仍为直线;2平行线变换后仍为平行线;3不同方向上的长度比发生变化 4 投影变换的方法 解析变换法:找出两投影间坐标变换的解析计算公式的两种方法:A.反解变换法

先解出原地图投影点的地理φ,λ,对于x,y的解析关系式,将其代入新图的投影公式中求得其坐标。B.正解变换法

直接求出两种投影点的直角坐标关系式。

2数值变换法

原投影点的坐标解析式不知道,或不易求出两投影之间坐标的直接关系,利用若干同名数字化点(对同一点在两种投影中均已知其坐标的点),采用插值法、有限差分法或多项式逼近的方法,即用数值变换法来建立两投影间的变换关系式。

3数值解析变换法

当已知新投影的公式,但不知原投影的公式时,可先通过数值变换求出原投影点的地理坐标φ,λ,然后代入新投影公式中,求出新投影点的坐标。5 数据压缩的概念

是指从所取得的数据集合中抽出一个子集,使得该子集在规定的精度范围内较好地逼近原集合,且尽可能降低其数据量的数据处理过程。5.1 矢量数据压缩的方法

5.2 栅格数据的压缩概念、方法(重要)

概念:是指为了删除冗余数据,减少数据存储量,节省存储空间,加快后继处理速度,对栅格数据所做得处理方法。1 游程编码压缩方法

是指将原始栅格阵列的行或列中属性值相同的连续若干个栅格单元进行合并,并映射成 一个游程,以减少数据存储冗余度的编码压缩方法。

每个游程的数据结构为(A,P)整数对。

其中A代表属性值或属性值的指针,P 代表连续相同属性值的栅格个数

(游程编码压缩方法是一种无损失的压缩编码结构)

链式编码压缩

用从某一起点开始沿8个方向前进的单位矢量链来表示线状地物或多边形的边界,从而达到压缩数据量的方法。

建立步骤:1)首先定义一个3×3窗口,对中间栅格的走向的8种可能进行编码。2)记下地物属性码和起点行、列后,进行追踪,得到矢量链。如下图所示: 块状编码压缩

是游程长度编码扩展到二维的情况,采用方形区域作为记录单元,每个记录单元包括相邻的若干栅格,数据结构由初始位置(行、列号)和半径,再加上记录单元的代码组成。数据对格式(初始行、列,半径,属性值)

4四叉树编码压缩方法

是指将栅格或图像沿中央位置等分成四部分,如果某一子区的所有网格都具有同样的属性值,则这个子区就不再继续分割;否则,就要把这个子区再等分成四个区域,直到每个子区都含有相同的属性值为止,据此再进行编码的方法。

一种可变分率的非均匀网格系统,是最有效的栅格数据压缩编码方法之一。空间数据结构的转换 5.1点对象的栅格化

5.2 面对象的栅格化 空间数据插值的概念

空间数据插值,是指通过已知点或分区的数据,推求任意点或分区数据的方法 7 泰森多边形

泰森多边形法的基本原理是,未知点的最佳值由最邻近的观测值产生。

(1)每个泰森多边形内仅含有一个控制点数据(2)泰森多边形内的点到相应控制点的距离最近(3)位于泰森多边形边上的点到其两边控制点的距离相等(4)在判断一个控制点与其它哪些控制点相邻时,可直接根据泰森多边形得出结论,即若泰森多边形是n多边形,则n个离散点相邻。8 趋势面分析的基本特点???? 插值结果是一个平滑表面(线),这个表面(线)是由采样点值拟合的多项式数学方程生成的。其起伏变化平缓,代表研究区域范围内表面逐渐变化的总体趋势,很少能与实际的已知样点完全重合,属非精确插值方法。该插值方法受生成的预测表面容易受那些离群点(极高或低样点)的影响,而且多项式越复杂,其物理意义就越难描述。

第五章 空间数据库的概念

以特定的信息结构和数据模型表达、存储和管理从地理空间中获取的某类空间信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空间信息需求的数据库。2 空间数据库的特征

A 空间数据库具有一般数据库所共有的特征 数据集中控制

在文件管理方法中,文件是分散的,文件之间一般是没有联系的,不能按照统一的方法来控制、维护和管理。而数据库则很好地克服了这一缺点,可以集中控制、维护和管理有关数据。2 数据独立

数据库中的数据独立于应用程序,包括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这给数据库的使用、调整、优化和进一步扩充提供了方便,提高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稳定性。数据共享

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供多个用户使用,每个用户只与数据库中的一部分数据发生联系。用户数据可以重叠,用户可以同时存取数据而互不影响,大大提高了数据库的使用效率。较小的数据冗余

数据库中的数据不是面向应用,而是面向系统,数据是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并进行集中管理,具有较小的冗余度,也提高了数据的一致性。统一的数据保护功能

多用户共享数据资源时,严格检查用户使用数据,规定用户的访问和存取权限,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和并发控制。

B

空间数据库有别于一般数据库的特征

(1)空间特征:空间特征是空间数据库的最主要特征,它描述的是空间物体的位置、形态和空间关系

(2)抽象特征:空间数据描述的是真实世界所具有的综合特征,非常复杂,必须经过抽象处理。在不同的抽象中,同一地物可能会有不同的语义特征。

(3)空间关系特征:空间数据除了空间坐标隐含了空间分布关系外,空间数据中也记录了拓扑数据结构表达的多种空间关系。这种拓扑数据结构一方面方便了空间数据的查询和空间分析,另一方面也给空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维护增加了复杂程度。

(4)多尺度与多态性 :不同观察尺度具有不同的比例尺和精度,同一地物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形态差异。

(5)非结构化: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数据记录是结构化的,记录是定长的,数据项不容许有嵌套。空间数据不满足结构化要求,记录数据项是变长的,不满足关系数据模型的范式要求。

(6)分类编码特征:在GIS数据库系统中,每一个空间对象都有一个标识码和分类码。

(7)海量数据特征:空间数据量是巨大的,通常称为海量数据,其数据量比一般通用数据库要大得多。一个城市的数据量要达到TB级。3 GIS空间数据管理模式(1)基于文件管理的方式

(2)文件与关系数据库混合管理系统(3)全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4)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5)面向对象GIS数据库管理系统 GIS数据模型的概念,三要素,建立的目的

数据模型 是指数据库系统中关于数据内容和数据间联系的逻辑组织形式,它以抽象的形式描述和反映地理实体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三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的约束条件

建立数据模型的目的是:用最佳的方式表达实体对象及其相互关系,并能以最佳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访问数据库的逻辑接口 层次、网状、关系数据模型的优缺点(以下为关系数据模型)优 点:结构简单灵活;容易维护和理解,数据的修改和更新方便。一般DBMS管理属性数据方便可靠,管理图形数据有局限:

1无法用递归和嵌套的方式来描述复杂的层次和网状结构,模拟和操作复杂地理对象的能力较弱;

1对复杂结构地理对象的描述,需对实体进行不自然的分解,导致存储模式、查询途径及操作等方面均显得语义不甚合理;

3概念模式和存储模式的相互独立性,导致关系之间的联系需要执行联接操作,系统开销较大,运行效率不够高; 4难于存储和维护变长的空间数据及其拓扑关系;

5不能支持GIS需要的一些复杂图形功能及包含、叠加等操作。6 数据库结构设计

数据库设计,就是把现实世界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着的应用处理和数据抽象成一个数据库的具体结构的过程。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是指在现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空间数据库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需求分析、结构设计和数据层设计三部分。7 空间数据库的维护(重组织,重构造的概念)

1、空间数据库的重组织 指在不改变空间数据库原来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的前提下,改变数据的存储位置,将数据予以重新组织和存放。

2、空间数据库的重构造

指局部改变空间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数据库重构通过改写其概念模式(逻辑模式)的内模式(存储模式)进行。

第六章 空间分析的定义

是集空问数据分析和空间模拟于一体的技术,通过地理计算和空间表达挖掘潜在空间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2 空间查询的定义

是指基于给定的属性和空间约束条件从地理数据库中查找指定地理对象及其属性的过程

3数字地面模型(DTM)和高程模型(DEM)。

数字地面模型:是指地表形态属性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数字高程模型:是一定区域范围内地面高度连续变化的数字化表示方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的格网间隔采集地面高程所建立的规则格网高程模型。TIN的概念、特点

TIN:利用区域有限个点集将区域划分为互不交叉、互不重叠且相连的三角面网络来模拟地形表面的数据模型。特点:① TIN模型具有可变分辨率;

② 因能顾及各种地形特征点、线,故能以较少的采样点高精度的逼近复杂的地形表面

③ TIN模型可减少规则格网法带来的数据冗余,同时在计算坡度等效率方面优于纯粹基于等高线的方法;

④ TIN数据结构、存储管理与操纵较为复杂,数据共享不便,大规模DEM生产管理较少采用,一般用于大比例尺地形测图 5 空间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的概念

空间叠置分析又称叠加分析,是指在统一的空间参照系统条件下,将同一地区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图层要素进行叠置,产生新的数据层的分析方法。

缓冲区分析是指根据分析对象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它们周围一定距离的带状区域,用以识别这些实体对邻近对象的辐射范围或影响度,以便为某项分析或决策提供依据。

GIS的网络分析是通过研究网络的状态以及模拟和分析资源在网络上的流动和分配情况,对网络结构及其资源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空间分析方法。(网络分析的基础是图论和运筹学)6 狄克拉斯算法(重要)树,最小生成树的概念

(中心选址问题重要)

第七章 空间信息可视化的概念

是指运用地图学、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地学信息输入、处理、查询、分析以及预测的数据及结果采用图形符号、图形、图 像,并结合图表、文字、表格、视频等可视化形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2 地图符号变量、要素,作用

地图符号,是指在地图上用以表示各种空间对象的图形记号,或者还包括与之配合使用的注记。

地图符号对表达地图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地图区别于其他表示地理环境之图像的一个重要特征 2是丰富地图内容、增强地图的易读性和便于地图编绘的必要前提 3地图符号不仅能反映制图对象的个体存在、类别及其数量和质量特征,而且通过它们的联系和组合,还能反映出制图对象的空间分布和结构以及动态变化

设计地图符号,除优先考虑地图内容各要素的分类、分级的要求外,还应着重顾及构成地图符号的6个图形变量,即:

形状、尺寸、方向、亮度、密度、色彩 3 电子地图的概念、特征与GIS地图的区别

电子地图(屏幕地图或瞬时地图):以地图数据库为基础,以数字形式存储在计算机外存储器上,并依托于空间信息可视化系统实时再现地理信息的数字化地图。电子地图(集)的基本特征: 能够全面继承并发展了地图科学中对地学信息进行多层次智能综合加工、提炼的优点; 很强的空间信息可视化性能,具有严密的数学基础、科学而系统的符号系统、强有力的可视化界面,支持地图的动态显示,并可采用闪烁、变色等手段增强读图效果; 支持空间信息的多种形式的查询、检索和阅读; 4 支持基本的统计、计算和分析; 大多数电子地图支持“所见即所得”地编辑和输出硬拷贝,支持电子出版; 大多数电子地图支持多媒体信息技术。区别: 电子地图包含了GIS的主要功能,但不是全部功能 2 侧重于可见实体的显示

3不同来源的电子地图数据,难以赋予统一的空间数学基础,空间分析薄弱 4 虚拟现实技术的含义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是一种最有效地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视、听、动等

行为的高级人机交互技术,是当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集成的产物。

第八章 WEB GIS 与一般GIS 特点的区别

WebGIS:是GIS与www的有机结合,GIS通过www功能得到了扩展,从www的任意一个节点,人们可以浏览和获取Web上的各种地理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图像、文件,可以进行地理空间分析。1 基于C/S模式,传统的GIS大多数为独立的单机系统 利用因特网来进行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换,信息传输是全球性的 是一分布式系统,用户、服务器可分布在不同地点和计算机平台上。GIS设计的方法(5个),阶段(4个)

(1)结构化生命周期法(2)由底而上法(3)快速原型法(4)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5)“演示和讨论”方法 开发阶段

一、系统调查分析

(1)需求调查与分析;(2)可行性分析;(3)系统分析。

二、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的任务是将系统分析阶段提出的逻辑模型化为相应的实际的物理模型这是整个研制工作的核心。

三、系统的维护

此阶段是把系统设计的成果付诸实施,实现能够使用的实际系统。

四、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系统验收是系统实施的终结,系统维护是指在运行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和其它因素的各种变化,保证系统正常工作而采取的一切活动。

2选址问题A 设某项应用为从A市到B市的铁路路线选址,(1)要求所选的路线必须经过A、B两地之间的C县和D县(C县属于A市,D县属于B市,并且两县接壤);(2)铁轨经过的地段的地形坡度小于10度,土层坚实,避开水体;(3)在此基础上,尽量使整个路线的造价最小。

已有的空间数据资料是A市的全要素地图和B市的全要素地图(包含行政区划、人口、地形等高线、土壤类型、河流、湖泊分布等等),请试以GIS方法,设计该路线选址的应用模型,用框图表示其运行过程,并说明其有关的操作和算子。

3选址问题B

设某项应用为核电站选址,要求(1)核电站临近海湾,(2)交通便捷,(3)地形坡度小于5度,地质条件安全,(4)并避开居民区。

已有的空间数据资料是该地区的全要素地图(包含行政区划、人口、地形等高线、土壤类型、河流、湖泊分布等等),请试以GIS方法,设计该位置选择的应用模型,用框图表示其运行过程,并说明其有关的操作和算子

会计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篇5

1.系统的概念: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系统是由若干元素构成;系统有一定的结构;系统具有整体性。

3.按系统复杂程度分类:超越系统、社会文化系统、人···

4.按系统的起源不同:将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人工物理系统,人工抽象系统,人类活动系统三种类型。)

5.按系统抽象程度分类:实体系统、概念系统、逻辑系统

6.系统的特性:整体性、层次性、目的性、稳定性、突变性、自组织性、相似性

第二章 管理系统

1.管理的基本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2.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激励职能

第三章 信息与信息系统

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按照用户决策要求加工后的数据。数据的定义:数据是一组表示数量、行动和目标的可鉴别的非随机符号。

2.从信息系统角度看,信息具有的基本属性:事实性、扩散性、传输性、共享性、增值性、不完全性、等级性、滞后性。

3.西蒙建立的决策过程的基本模型包括三个阶段:情报阶段、设计阶段、抉择阶段。

4.结构化决策是指:在清楚的逻辑基础上的决策,这类决策可事先规定明确的决策规则。非结构化决策是指:没有明确的决策规则的决策。

5.企业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管理层:高层管理(战略管理)、中层管理(战术管理)、基层管理(作业管理)。

6.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的采集和输入、数据的传输、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维护、信息的使用。

7.识别信息的一般有三种方法:由决策者识别;系统分析员亲自观察识别;先由系统分析员观察得到基本信息,再向决策人员调查,加以修正补充。

8.采集数据的方法有三种:自下而上地广泛收集、有目的的专项调查、采用随机累积法。

9.信息系统的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10.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11.基于管理活动的系统结构:分为三个级别:战略规划、管理控制、作业控制。这类信息系统一般有三种处理组成:事务处理、报告处理、查询处理。

12.基于管理职能的系统结构:市场销售、生产管理、物资供应、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高层管理。

13.管理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分为:事务处理、作业控制、管理控制、战略规划。

14.管理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的定义:指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等资源在空间的分布情况。物理结构可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

15.分布式系统的定义: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把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等资源联系在一起,服务于共同的目标。分布式系统个分为:分布式和客户服

务器模式。

16.决策支持系统(DSS)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语言系统(LS)、知识系统(KS)、问题处理系统(PPS)。

17.专家系统(ES)特点:能对复杂情况做出诊断,能处理不确定状况,并能对方案作出解释

第四章 信息系统建设概论

1.信息系统建设成败原因:

(一)信息系统建设的复杂性:①技术手段复杂 ②内容复杂,目标多样 ③投资密度大,效益难以计算 ④环境复杂多变

(二)信息

系统开发是一个社会过程,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们把信息系统看做计算机技术的一种应用,认为信息系统主要是一个技术过程,视项目开发为“交钥匙工程”;第二阶段,人们把信息系统开发看做是有行为影响的技术过程;第三阶段,认为信息系统的开发主要是社会过程。

2.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与维护五个阶段。

3.开发信息系统方法存在的问题:目标含糊、通信误解、步骤混乱、缺乏管理控制。

4.结构化程序设计一般由三种逻辑结构来编制:顺序结构、判断结构、循环结构。

5.结构化方法的基本原则:①用户参与 ②严格区分工作阶段 ③按照系统的观点,自顶向下的完成研制工作 ④充分考虑变化的情况 ⑤工作成果文献化,标准化

6.结构化方法的缺点:①开发周期长②早期的结构化方法注重系统功能,但在兼顾数据结构方面做得不够③结构化程度较低的系统,在开发初期难以锁定功

能要求。

7.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前,在限定的时间内用最经济的方法开发出一个可实际运行的系统原型,以便尽早澄清不明确的系统需求。

8.原型法的优点:①增进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②用户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起主导作用③辨认动态的用户需求④启迪衍生式的用户需求 ⑤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风险

9.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

10.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条件:①领导重视,业务人员积极性高②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基础 ③组织一支拥有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员的技术队伍④具备一定的资源

11.开发方式:自行开发、委托开发、购买现成软件包、联合开发

12.项目管理体现在四个方面:资源保证、进度保证、审核批准、进度和费用统计

第五章 系统规划

1.系统规划的任务:①制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②制定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 ③制动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

2.系统规划的特点:①系统规划是面向全局、面向长远的关键问题,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结构化程度较低。②系统规划是高层次的系统分析,高层管理人员

是主体。③系统规划不宜过细④系统规划是企业规划的一部分,会随着环境的发展而变化。

3.系统规划的原则:①支持企业的总目标②整体上着眼于高层管理,兼顾各管理层的要求 ③摆脱信息系统对组织机构的依从性。④使系统结构有良好的整体

性⑤便于实施

4.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①信息系统的总目标、发展战略与总体结构 ②了解当前信息系统的状况 ③对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④近期发展的计划

5.战略目标集转移法(SST):

6.企业系统规划法(BSP)的四个步骤:定义管理目标、定义管理过程、定义数据分类、定义信息结构。

7.资源的生命周期是指:一项资源由取得到退出所经历的阶段。一般划分为四个阶段:产生阶段、获得阶段、服务阶段、归宿阶段。

8.数据类的含义:在总体规划中,把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信息归成一类数据,称为数据类。定义数据类的方法:实体法、过程法。

9.可行性的定义:是指企业当前情况下,研制这个信息系统是否有必要,是否具备必要的条件。

10.可行性研究的内容:技术可行性(①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能否达到所提出的要求 ②所需要的物理资源是否具备,是否能够达到)、经济可行性(估计项目的成本和效益,分析项目从经济上讲是否合理)、社会可行性(指所建立的信息系统能否在该企业实现,在当前操作环境下能否很好的运行,即组织内外是否具备接受和使用新系统的条件)。

11.可行性分析的报告的主要内容:①引言 ②系统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和意义③拟建系统的候选方案 ④可行性论证⑤几个方案的比较

第六章 结构化系统分析

1.系统分析阶段的基本任务:系统分析员与用户在一起,充分了解用户的要求,并把双发的理解用系统说明书表达出来。

2.系统分析的困难:主要来源以三个方面:问题空间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环境的不断变化。

3.数据流图描述数据流动、存储、处理的逻辑关系,也成为逻辑数据流图,一般用DFD表示。自顶向下逐层分解

4.数据流图的基本成分:外部实体(指系统以外又与系统有联系的人或事物,它表达该系统数据外部来源和去处)、数据流(指处理功能的输入或输出,用一个

水平箭头或垂直箭头表示,箭头指出数据的流动方向)、数据存储(表示数据存储的地方)、数据处理(对数据的逻辑处理功能,也是对数据的变换加工功能)。

5.绘制数据流的注意事项:

(一)关于层次的划分;

(二)检查数据流图的正确性:①数据守恒,或称为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的匹配。②在一套完整的数据流图中的任何一个数据存储,必定有流入和流出的数据流,即写文件和读文件,缺少任何一种都意味着遗漏某些加工。③父图中某一处理框的输入、输出数据流必须出现在相应的子图中,否则就会出现父图与子图的不平衡。④任何一个数据流至少有一端是处理框。

(三)提高数据流图的易解性:①简化处理间的关系 ②均匀分解③适当的命名

6.系统分析中所使用的数据字典,主要是:用来描述数据流图中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和外部实体。数据字典把数据的最小组成单位看成数据元素。数

据字典可以用人工方式来建立。

7.数据字典的各个类目:数据元素、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外部实体。

8.数据字典的作用:①按各种要求列表②相互参照,便于系统修改 ③由描述内容检索名称 ④一致性检验和完整性检验。

9.编写基本说明有三种方式: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判定树。

10.结构化语言有三种基本语句:祈使语句、判断语句、循环语句。

11.判定树适用于10~15种行动的一般复杂的决策。判定表适用于多个条件的复杂组合。如果一个判断包含了一般顺序执行的动作或循环执行动作,则最好用结构

化语言来表达。

12.事件的定义:指在特定的时间,特定地点发生的能够描述出来并值得保存的事情。

13.事件的类型:外部事件、时间事件、状态事件。

14.系统说明书的内容:引言、项目概述、实施计划。

第七章 结构化系统设计

1.系统设计的目标:①信息系统的功能 ②系统的效率③系统的可靠性 ④系统的工作质量 ⑤系统的可变更性 ⑥系统的经济性

2.模块的定义:通常是指用一个名字就可以调用的一段程序语句。模块具有输入和输出、逻辑功能、程序代码、内部数据四个属性。模块用长方形表示。

3.结构图的主要成分:模块、调用、数据、控制信息。

4.耦合:反应了模块直接连接的紧密程度;内聚:指一个模块内部联系的紧密程度。

5.模块间的耦合程度有三方面的因素:联系方式----模块之间通过什么方式联系;来往信息的作用----模块间来往信息的用途;数量---模块间来往信息的多少。

6.模块的内聚可以分为:偶然内聚、逻辑内聚、时间内聚、步骤内聚、通信内聚、顺序内聚、功能内聚

7.模块的扇出:指模块的直接下层模块的个数;模块的扇入:指有多少个上级模块调用它。设计好的系统,上层模块有较高的扇出,下层模块有较高的扇入。

其图像结构,上面尖,中间宽,下面小。

8.代码的定义:代码是用户来表征客观事物的一个或一组有序的符号,它应易于计算机和人的识别和处理。简称为“码”。

9.代码的功能:鉴别、分类、排序、专用含义。代码的种类:顺序码、矩阵码、自检码、系别顺序码、层次码。代码的类型:一般有数字型、字母型、数

字跟字母混合型。

10.代码设计的原则:唯一性、合理性、可扩充性、简单性、适用性、规范性、系统性。

11.代码设计的步骤:①确定代码对象②考查是否已有标准代码③根据代码的使用范围,使用时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种类与类型④考虑检错功能⑤编

写代码表

12.输出设计包括的内容:①确定输出内容②选择输出设备与介质③确定输出格式

13.输入设计的原则:最小量原则、简单性原则、早检验原则、少转换原则。

14.输入设计的内容:①确定输入数据内容 ②确定数据的输入方式 ③用户界面设计 ④输入数据的正确性校验 ⑤确定输入设备

15.设备选用考虑的因素:①输入的数据量与频度 ②数据的来源与形式、收集环境 ③输入类型、格式的灵活程度。④输入速度和准确性要求⑤输入数据的校

验方法、纠正错误的难易程度⑥可用的设备与费用

16.数据出错的三种情况:数据内容错、数据多余或不足、数据的延误

第八章 面向对象的分析

1.对象的定义:是一些属性及专用服务的封装体,它是问题空间中一些事物的抽象。

2.对象类的定义:简称类,是指有相同属性和服务的一组对象的集合。实例是以类为模板创建的一个特定的对象。

第九章

第十章(略)系统实施

1.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硬件准备、软件准备、人员培训、数据准备。

2.好程序的标准:能够工作、调试代价低、易于维护、易于修改、设计不复杂、效率高。

3.结构化程序设计包括的内容:限制使用GOTO语句、逐步求精的设计方法、自顶向下的设计,编码和调试、主程序员制的组织形式。

4.对象的性质: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

5.编程风格(结构):①简单直接地反应意图②表达式的书写应一气呵成③嵌套不宜过深④合理使用GOTO语句⑤尽量使用局部变量

6.检验软件有三种手段:动态检查、静态检查和正确性证明。

7.测试的类型有:模块测试、联合测试、验收测试、系统测试。

8.模块测试定义:是对一个模块进行测试,根据模块的功能说明,检验模块是否有错误。这种测试时各模块编程后进行。

9.联合测试定义:即常说的联调,可以发现总体设计中的错误。方法有两种:即根据模块结构图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进行测试。

10.验收测试定义:检验系统说明书的各项功能与性能是否实现,是否满足要求。

11.系统测试定义:对整个系统的测试,将硬件、软件、操作人员看做一个整体,检查它是否有不符合系统说明书的地方。

12.传统测试方法:白箱测试和黑箱测试

13.排错的方法:试探法、跟踪法、对分查找法、归纳法、演绎法

14.系统转换的方式有三种:直接转换方式(新系统直接替代旧系统,转换简单,费用最省)、试运行方式(平行转换,老系统照常运行,新系统承担部分工作)、逐步转换方式(新系统一部分一部分地替代老系统,直到全部代替老系统)。

第十一章 系统维护与管理

1.系统维护的内容:①程序的维护②数据文件的维护③代码的维护④机器、设备的维护

2.维护的类型:更正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适应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3.衡量信息系统质量重要指标:可靠性和安全性

4.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应用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的能力

5.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为了保护系统硬件、软件和数据不致受到偶然的或蓄意的修改、破坏和泄漏,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措施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终结版 篇6

1.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运用系统的理论方法,以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工具和手段的,具有进行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处理、传递等功能的,能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

2.什么是数据流程图?

数据流程图是描述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可以用少数几种符号综合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传递、存储和处理的总情况。

3.什么是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为了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的目标,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和程序,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系统管理活动。

4.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通信线路和网络软件,把地理上分散的许多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及其他智能设备)以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等)为目的连接起来的一个系统。

5.什么是数据库管理系统?

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是数据库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什么是风险分析?

通过风险辨识、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的工作对风险做出全面的、综合的分析。

7.什么是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为了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而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

8.什么是决策支持系统(DSS)?

一种以计算机为工具,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

9.什么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在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及制造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将制造工厂全部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种分散的自动化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并适合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总体高效率、高柔性的制造系统。

10.什么是数据字典?

用来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和外部实体等进行补充说明的主要工具之一。

11.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层次结构分哪几种?

横向综合结构、纵向综合结构和纵横综合结构

12.何谓数据?何谓信息?二者存在什么关系?

数据是人们用来反映客观世界而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物理符号。

信息是将数据经过加工处理以后,提供给人们的有用资料。

(1)数据是信息的来源

(2)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3)数据和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13.面向对象方法的开发包括哪几个阶段?

①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阶段

②系统对象分析阶段

③系统对象设计阶段

④系统实施阶段

14.信息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信息是现代企业的宝贵资源

②信息是现代企业决策的基础

③信息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

④信息管理的现代化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信息系统开发有哪几种策略?

①接受式的开发策略

②直接式的开发策略

③迭代式的开发策略

④实验式的开发策略

16.企业系统规划法的步骤有哪些?

①定义企业目标

②定义企业过程

③定义数据类

④定义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17.企业系统规划法的定义数据类工作包括哪几个步骤?

①识别数据类

②数据/信息的转换

③建立数据类与过程的关系

④U/C矩阵正确性检验

18.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哪些?

企业的组织结构分析、组织/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数据模型分析等。

19.简述代码的主要功能。

①使用代码可以提高计算机处理的效率和精度

②利用代码可以节省计算机的存储空间,提高运算速度

③利用代码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④利用代码可以提高数据的全局一致性

⑤代码是人类和计算机的共同语言,是两者交换信息的工具

20.简述屏幕界面设计的原则.界面简洁朴素;窗口中控件布局合理;界面色彩和风格统一;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

21.简述系统详细设计的主要内容。

详细设计是为各个具体任务或功能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代码设计;②数据库设计;③输入设计;④输出设计;⑤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⑥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22.系统维护分成哪几种类型?

①正确性维护②适应性维护③完善性维护④预防性维护

23.数据的含义包括哪两个方面?

客观性、可鉴别性

24.现代企业管理对信息处理有什么要求?

及时、准确、适用、经济

25.信息的含义包括哪三个方面?

①信息的客观性②信息的主观性③信息的有用性

26.信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真实性、目的性、扩散性、传输性、等级性、公享性、价值性、时效性

27.计算机的软件包括哪些部分?

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28.E-R图中包括哪些基本图素?

实体、属性、联系

29.系统测试的主要方法有那些种类?

静态测试法和动态测试法

30.风险管理的策略有那些?

①风险控制策略②风险融通策略

31.U/C矩阵正确性检验包括哪几个方面?

①完备性检验②一致性检验③无抗余性检验

32.系统运行管理的组织形式有哪几种?

①分散平行式②集中式③集中-分散式

33.系统的调试包括哪几个步骤?

①程序调试②联合调试③系统调试

34.决策按其结构化的程度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①结构化决策②非结构化决策③半结构化决策

35.动态测试的方法包括哪两种?黑箱法、白箱法

36.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分析哪几个方面?

①技术上的可行性②经济上的可行性③管理上的可行性

37.数据流程图包括哪几个基本图例?

外部实体,数据处理、数据流、数据存储

38.信息和数据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A.数据是信息的载体B.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

C.数据是信息的含义相同D.数据是信息的表示形式

39.下面哪门学科对管理信息系统提出要求()。

A.数学B.计算机科学C.系统科学D.管理科学

40.在管理信息中,作业信息的特点是()。

A.寿命短,精度高,使用频率高B.寿命长,精度低,使用频率低

C.寿命长,精度低,使用频率高D.寿命短,精度低,使用频率高

41.下面哪个不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A.计划功能B.数据处理功能C.通讯功能D.预测功能

42.在系统规划的BSP方法中,U/C矩阵的主要功能是()。

A.完成业务流程分析B.完成数据流程分析C.完成程序设计D.完成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43.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应选择()。

A.企业信息中心主任B.系统构架师C.系统分析师D.企业最高管理者

44.决策表和决策树用来描述()。

A.系统的业务流程B.系统的信息处理流程C.数据之间的关系D.数据处理逻辑

45.在生命周期发中,系统分析阶段主要解决的是()问题。

A.项目的可行性论证B.系统的功能需求C.确定系统“做什么”D.系统的实现

46.系统分析的任务是完成新系统的()。

A.物理设计B.逻辑设计C.程序设计D.模块设计

47.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新系统的()。

A.物理模型设计B.逻辑模型设计C.程序设计D.模块设计

48.为了保证输入代码的正确性,在代码中设置()。

A.防伪标识B.标志位C.冗余位D.校验位

49.某大学为其下属学院设置代码,如理学院为01,文学院为02,化工学院为03等。该编码的方式为()。

A.助记码B.防伪码C.区间码D.顺序码

50.某大学为每个学生设置学号,如某学生的学号2013010212,2013代表该学生入年份,01表示理学院,02表示物理专业,12为专业内序号。该编码的方式为()。

A.助记码B.防伪码C.区间码D.顺序码

51.程序调试的目的是()。

A.证明程序的正确性B.证明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C.发现程序设计中的错误D.验证系统分析的正确性

52.U/C矩阵的正确性检验没有包含的一种是()

A.完备性检验B.准确性检验C.一致性检验D.无冗余性检验

53.可行性分析的内容包括()

A.业务上的可行性、管理上的可行性、决策上的可行性

B.技术上的可行性、业务上的可行性、管理上的可行性

C.经济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管理上的可行性

D.经济上的可行性、业务上的可行性、管理上的可行性

54.一般情况下,可将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即高层、中层和基层,其中高层管理属于()。

A.战术管理B.战略管理C.控制管理D.业务管理

55.下列工作哪些都属于管理信息系统实施阶段的内容?()

A.模块划分,程序设计,人员培训B.系统硬件设备选型,输出设计,程序调试

C.可行性分析,系统评价,系统转换D.程序设计,设备购买,数据准备与录入

56.ERP的实质是一种()

A.计算机模式B.数学模式C.管理模式D.数据库模式

57.系统实施中的系统切换方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直接切换B.并行切换 C.分段切换D.分时切换

58.数据字典的内容不包括()

会计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篇7

1 会计信息系统的演进

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是指利用信息技术, 采集和存储会计信息, 并进行处理和下一步的传递, 最终完成会计核算任务, 同时为决策、分析和会计管理提供辅助。

信息技术和会计流程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会计流程是指会计信息系统中, 对会计信息进行输入、输出和处理的一个过程。会计信息的处理平台和载体由信息技术所决定, 会计信息系统的演进是由信息系统的发展和会计流程的再造所决定的。对会计信息系统演进历史进行回顾, 主要由以下3个阶段组成。

1.1 会计核算软件阶段

会计核算软件阶段主要由两个阶段组成, 即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及会计电算化, 其指导思想是帕乔利的分类系统, 与复式记账法相结合, 采用的是总分类账信息处理模式, 会计基础是会计科目表。这种体系结构, 只需对业务流程的一部分进行关注, 不要求对整个业务活动的数据进行采集。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业务知识积累, 来确认和判断此项业务能否对整体的组织财务报表带来影响, 进而判断是否通过总分类账, 将该业务计入会计系统中。

1.2 财务集成软件阶段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各种数据库及局域网也应运而生, 为会计部门内部的信息集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这个阶段, 各个联系相对紧密的子系统组成了会计信息系统, 利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库, 改变了传统的账簿形式和内容、记账方法及存储数据的方式, 增加了自动控制机制, 实现了数据的共享, 极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尽管在这一阶段实现了财务内部信息集成, 但数据传输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和实时性, 需要将核算流程在计算机中机械地复制, 只能依赖在业务部门提供数据后, 被动地输入会计信息, 并事后进行评价和分析, 无法对管理层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参考。

1.3 财务业务集成阶段

自从广泛应用信息系统以来, 会计信息系统已经逐渐过渡为集成业务系统, 作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构成了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在业务信息的采集过程中, 从手工开始转变成自动化, 实现了过程的集成。在这个阶段, 已经逐渐实现了企业资源计划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全面融合, 推动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会计流程及会计组织体系在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演进和重构的过程中, 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促进会计人员工作模式的产生, 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会计行为及会计人的心理。

2 会计人及会计人行为

会计人的行为和心理与会计信息系统的演进有直接的关系, 而作为会计行为的直接执行者, 会计人还分为个人和组织。会计行为是在外部环境及内部驱动的刺激下, 利用会计学科的手段、方法和理论, 同时遵循一定的行为和规则, 以实现会计行为目标, 处理各种业务发生时产生的会计事项, 同时传递给使用者会计信息的实践活动。

对各个阶段会计人的行为进行研究, 首先需要关注会计人的主观心理特征。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 由于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态度、气质、性格、智力, 往往在理解会计流程、会计范式上也会有所区别。

2.1 外部环境

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 既会计行为规范和信息技术。信息环境有利于发挥监督职能, 减少了繁冗的计算和重复记录的麻烦, 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会计活动的外部环境。特别设计在网络财务阶段, 通过协同业务和财务的关系, 在实现平台和业务流程上, 也发生了很大的进步, 会计人员必须善于运用价值链理论, 摆脱传统会计理念的束缚, 再造会计信息处理流程, 既服务于会计目标, 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会计行为规范由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两部分组成, 会计规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组织群体、企业文化等对会计行为造成影响的基本的社会制度, 对会计人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或阻碍或推动或间接影响到会计人的行为。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职业操守、良知对会计人的行为带来影响。

2.2 会计人的心理因素

包括会计行为主体的情感过程、认知过程, 这些心理因素对执行会计行为的效果和效率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个性心理是会计人员在从事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又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囊括了情绪、需求、兴趣、个性特征等等因素。作为一种会计行为的内在力量, 认识的层次高, 就会促进个体产生一定的能动性;动机包括目标价值、公平感和对实践的追求, 会计个体工作时抱有的动机不同, 会对其工作绩效带来很大的影响, 这些心理因素既共同影响、又相互作用, 直接影响到会计行为的有效性。

会计心理过程包括情感过程和认识过程, 对会计人的执行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会计认识过程是一种理性分析和感性认识经济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对会计行为予以执行, 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会计情感, 会直接对行为动机带来影响, 表现为喜欢与厌恶、不满和满意、肯定与否定等情绪和心理过程, 情绪因素会对行为决策带来一定的影响。

3 会计信息系统演进对会计人行为的影响

会计环境会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每次演进而发生变化。伴随着会计管理理念的转变及信息技术的应用, 会计人员接受能力及时间限度与信息量的剧增的矛盾, 会计人生命的有限性与专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会严重冲击会计人的心理, 对会计行为的执行带来一定的影响。

3.1 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人行为动机的影响

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行为动机的影响是指会计人开展会计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它是一种力量的源泉, 维持、指导和引发会计人的行为。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由各种需求所构成的, 人类的各种行为正是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样的道理, 在一定外部环境刺激下, 会计行为动机逐渐由需求转化而成, 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 才可形成目标的对象性。会计行为动机是受需求满足度影响, 进而对会计行为的效率产生影响。

3.1.1 报酬和技能需求的不平衡会对工作动机进行削弱

会计人员从自身的生存角度出发, 往往需要实务报酬和职业技能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演变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会计人员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不断提升行为能力, 同时更新会计知识。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要求会计人员对和会计信息相关的业务数据进行存储和采集。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要求会计人员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各项需求, 不仅记录会计信息, 同时还能对管理层级和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信息, 辅助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 进行业绩评价及控制、执行和规划。在这样的前提下, 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展专业知识。但由于企业的薪酬相对刚性, 会计人员在追求更高报酬时, 往往因为受挫而削弱了工作动机, 进而对会计行为的效果和效率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1.2 工作环境对工作动机的影响

会计人在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时, 往往会对职业环境产生一定的需求, 希望能满足自己的归属感、胜任感和自主感, 在满足了种种的心理需求后, 势必会对工作动机产生促动作用。反之, 如果满足不了种种的需求, 就会对工作动机进一步地削弱。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和演变, 将会计人员从繁冗的记录和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 进而转向内部控制和管理领域, 这样的工作环境由于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使会计人员的胜任感、自主性等种种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 激发了工作动机。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 由于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对会计人员的知识技能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会计人员具有有限理性及个体差异, 所以不断更新的会计信息系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认知负荷, 让会计人员觉得无法胜任行动工作平台和工作方式, 进而削弱了工作动机。

3.2 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人行为规范的影响

作为一种准则和力量, 行为规范限制和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会计行为规范要求会计人员的一切行为必须符合公司制度、法律法规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企业之间不断的整合和兼并, 在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中, 已经开始广泛地应用各种金融工具, 不断涌现的新模式及新的贸易方式, 会使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及真实性更加关注, 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财务与业务集成阶段, 将各项经营活动中的业务行为直接转换为会计信息。商务智能及互联网又能准确、及时地展示和处理各种财务信息。同时可扩展的商业报告语言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交换成本, 进一步提升了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获得性。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人行为的合法性。

4 结语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作为现代会计行为的载体, 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 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会计信息系统的演进, 促成了会计人行为的转变, 同时也对会计组织体系和会计思想带来了重大的变革。不断变革和重构的会计信息系统, 不仅使会计人员的工作模式发生变化, 还变革了会计流程及会计组织体系, 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会计的行为和心理。我们从情感理论、行为学及心理学等方面, 对会计人行为的演进过程进行研究, 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演进规律,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通过认真剖析会计人的心理及行为动机, 设计科学的内部控制机制、绩效评估和激励模式, 来遏制消极影响并积极促进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人行为的积极影响。

摘要:会计信息系统的演进, 促成了会计人行为的转变, 同时也对会计组织体系和会计思想带来了重大的变革。本文从心理学视角出发, 对影响会计人行为因素进行探讨, 同时从会计行为规范及动机两方面为切入点, 着重探讨了会计人的行为, 在会计信息系统演进过程中, 所带来的种种演进。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演进,会计人行为

参考文献

[1]刘伟.简析会计信息系统在网络平台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1) .

[2]杨燕.浅析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及控制[J].信息系统工程, 2011 (9) .

[3]高建国.浅析会计信息系统下企业内部控制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 (10) .

[4]冯丽丽, 郭焕书.会计行为独立性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7 (11) .

[5]尹月丽.对我国会计行为规范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 (9) .

[6]吕阳.会计环境、会计行为与会计诚信[J].辽宁经济, 2007 (8) .

[7]贺红茹.对我国会计行为规范的思考[J].华北金融, 2011 (5) .

事件驱动型会计信息系统控制 篇8

随着电子商务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AIS与企业的其他业务信息系统的融合越来越紧密。AIS的控制问题不再是一个局限于会计部门的孤立的问题,而成为一个涉及到企业各项活动的系统性问题。AIS控制问题也不再是信息系统自身的问题,而应该从AIS体系结构出发,从根本上改变AIS控制的方法与范围。AIS体系结构是指采集、存储、处理、传输数据的步骤、方法或数据处理程序的结构。现有学术研究成果大多是在坚持传统AIS体系结构及其内部控制制度与控制观点的基础上,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探讨如何加强AIS的控制。这种控制与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极不相适应,并且大大限制了企业的运行效率。笔者从事件驱动体系结构的角度,分析AIS控制。

一、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局限性

(一)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处理流程

传统AIS是建立在传统会计体系结构基础之上的。传统会计体系结构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出现之前,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数据时所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和方法,即会计循环和会计恒等式。基于这种体系结构的AIS采集和存储的数据是有关业务事件数据的一个子集,即只采集和存储那些改变企业资产、负债或所有者权益构成的会计数据。图1反映了基于传统体系结构的AIS采集、存储和处理业务数据的流程。

(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局限性

如图1所示,传统AIS处理流程原封不动地保存了原始的会计循环,只是使用信息技术去自动化老式的会计工作流程。传统AIS控制也正是基于图1所表示的传统体系结构而形成的。

1.从原始数据录入到财务报表输出,整个过程频繁使用了大量的事务文件和工作文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终财务报表的可依赖性取决于原始数据的可靠性。虽然使用了大量的中间文件,但这些文件内容大多来自于同一数据源。例如,应收账款总账及其所属明细账数据都来自同一销售发票。由于存在“垃圾进,垃圾出”现象,当业务过程发生了错误时,不管记录、维护及报告过程使用的技术如何,都将造成报告错误。

2.分离职责和责任局限于使一个人的工作核查另外一个人的工作,着重于事后监督,而忽视了事前预防。

3.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能够减少业务活动中的人为错误,能够对业务与控制规则的符合程度进行监控,而对会计数据进行重复记录,对重复数据做大量调整、核对。这样,既和现代企业对AIS的要求不相适应,又影响系统的运行效率。

4.AIS专门从事收集和处理其他部门所创造的数据信息的工作,独立于业务活动,是反映性的和纠正性的,无法检查、控制、杜绝业务活动过程中发生的错误。

5.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在指导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实现、维护和评估时,根据会计管理工作的需要而设定,局限于会计工作的范围。控制程序是局部性的、阶段性的,没有考虑与可能跨越几个职能部门的业务过程有关的种种风险,无法对财务活动以外的其它活动的风险进行控制,而其他活动的风险往往间接或直接地导致了财务风险的产生。

二、事件驱动型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处理流程

(一)业务过程与事件

业务过程是完成企业战略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事件是表示业务过程中的单一活动。一个企业的业务活动可分为业务事件、信息事件、决策与管理事件。业务事件是在业务过程中执行的与向顾客提供商品和服务有关的业务活动;信息事件是指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维护、传输、报告等的处理活动;决策与管理事件是管理者或其他人在计划、控制和评价业务过程时的决策活动,包括管理资源(人力、物力及资金)和制定战略规划等。

(二)事件驱动型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处理流程

事件驱动体系结构以业务过程和事件来构造系统,它以各类经济活动事项为中心组织数据,并独立于应用程序之外,业务数据输入一次,便可用于生成各种视图驱动应用所能提供的全部视图。EDAIS是建立在事件驱动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在业务发生时收集业务事件的所有数据(如时间、地点、责任人和参与者、涉及到的资源与风险等),把业务事件数据集成在数据仓库里,同时利用信息生成工具对事件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会计处理的。即按用户需要产生各种报告视图,如明细账、分类账和财务报表等,实现业务与会计的协同化处理。EDAIS数据处理流程如图2。

三、事件驱动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

EDAIS的风险除了财务风险外,还有常常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财务损失的其他业务的风险,这些风险可概括为:业务事件风险、信息事件风险及决策与管理事件风险。每一个风险都会波及到财务部门,带来财务风险。风险的控制必须贯穿于各种事件之中,而传统体系结构忽视了许多与财务资源有关的非财务风险。

(一)业务事件风险

业务事件风险包括:业务事件发生在错误时间和地点;业务事件没有适当的授权、操作顺序错误、涉及错误的人员;业务事件涉及错误的资源类型与数量等。这些业务操作风险用传统体系结构AIS是很难检测出来的。

(二)信息事件风险

信息事件中蕴涵着信息收集、加工、存储、维护、传输、报告等风险。信息收集风险是指对业务事件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对数据采用了不适当的表达形式,从而导致事件数据记录不完整、不准确或无效;信息加工风险是指不能对数据做出正确的选择、排序、合并、更新、计算等;信息存储风险是指存储哪些数据、存储多长时间、采用什么样的存储方式等发生错误;维护风险是指未察觉或未记录组织的资源、参与者、时间、地点的变化;信息传输风险是指信息在AIS内部子系统间或AIS与其他系统间传输时,发生误传、盗窃、删除、被非法篡改等;信息报告风险是指报告输出数据形式不当、或汇总错误,或数据提供给未经授权的单位或个人,或未及时提供数据。

(三)决策与管理事件风险

决策与管理事件风险包括:未能对未来事件做出正确的预测,致使计划制定错误或不完善;由于规章制度不完善,指挥、协调、控制失效,计划或决策方案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由于对管理对象的状态信息及管理决策目标信息掌握不全,未能对经营成果做出正确的评价。

四、事件驱动型会计信息系统控制

EDAIS控制是根据事件驱动体系结构的特点而提出的,它把风险的控制贯穿于企业业务过程的各个事件中,实现了业务活动、信息处理、IT与风险控制的集成。

(一)控制业务活动

1.控制交易风险。建立在传统体系结构上的AIS只能被动地接收各业务部门产生的数据,是反映性的。一旦业务部门的业务操作出现问题而没有被发现,必然要把错误的数据带入AIS,而传统AIS却无法发现这些错误;EDAIS基于业务活动构建系统,针对业务事件的各种可能风险,设计交易授权、操作规程和业务执行过程的控制规则。明确规定哪些人允许执行哪些活动,接触哪些资源,哪些事件应在什么时间发生在何处。这样,在业务发生之前便评估其风险,从会计信息的源头上控制风险,防止业务事件、信息事件和决策与管理事件的错误和舞弊。

2.职责分离。EDAIS职责分离除了维持传统的监督与检查功能外,更注重提高效率与预防错误的发生。它能够通过共同数据仓库整合、连接与协调各类平衡的活动,实现相关业务事件的相互牵制与自动核对。例如,当销售业务发生时,可以把其数据直接输入到数据仓库,并直接与收款业务数据进行自动核对,确保无误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而不必像传统AIS那样,由会计部门分别接收各业务活动数据,并进行核对与处理,这样,既提高了组织运行的效率和有效性,又提高了系统控制的质量。

(二)把控制嵌入事件中,实现实时控制

传统AIS作为收集与处理其他业务部门业务数据的一个独立系统而存在,控制范围局限于会计部门,控制时间滞后于业务事件;EDAIS将业务事件与信息事件进行整合,能把控制规则嵌入到系统的记录过程、维护过程和报告过程中,使控制程序和规则成为业务过程及信息过程中不可分割的职能,防止发生错误或舞弊。在信息处理时,检查和管理与事件相关的处理规则、控制程序和政策,实现对业务与信息处理的实时控制。但是,为了实现系统控制的适应性,控制程序和规则要随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业务过程和使用的信息技术的变化而改变。

(三)审计监督

传统AIS是从手工AIS中发展而来的,仅仅收集业务事件的财务数据,还有一些重要的非财务数据被分割后,保存在各业务部门的子系统中。这样,作为审计线索的业务事件数据通常被分割存放在组织的各个不同的职能领域。审计与会计人员进行审计监督时,要到各业务子系统查找信息,然后在数量巨大的电子凭证和电子文件之间进行拼凑。这种事后的审计与监督工作,难度大,可信度低;在EDAIS中,每一个业务事件的有关资源、事件、参与者和地点的数据元素都通过记录过程收集在数据仓库里。采用并行审计技术在AIS中嵌入审计模块,从数据仓库中获取业务事件的全息数据,既可测试系统数据和业务规则的符合性,又可为审计与会计人员提供追踪与监督业务过程的全面、详细的电子审计线索,而且,还可允许使用各种详细的联机数据来进行审计分析和评估。

(四)简化中间处理步骤,降低控制难度

上一篇:借贷证明怎么写下一篇:淘宝购物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