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看图作文及解题技巧(精选11篇)
1. 认真读图,把握中心。一般说来,所给的几幅图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它们讲述的通常是一个小故事或小事件,这个小故事或小事件就是这组图画所要表达的中心。
2. 初步构思,考虑用词、短语、句型和时态。在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后,应在内心构思一个基本的框架,并考虑使用恰当的词语、短语和句型,以充分地表达文章的内容。尽可能地充分利用所学的短语或句型来表述具体的内容。这是体现自身能力的重要一环。
3. 连词成句,然后再连句成文。运用适当的`单词或短语正确表达各图的意思。然后再将各图的单个句子串连起来。串连时,要注意使用适当的连接词语或过渡性语句,不至于让读者觉得文章中出现跳跃现象,更使上下文更为紧凑、自然。
4. 反复审核,修改错误。一篇文章写好后,应进行检查,看短文中是否有错,如拼写、用词、时态、语态及表达方面的错误。
5. 宜详则详,该略则略。对于一些细节方面的内容,如果是文章必不可少的,在写作过程中是不可将其忽略的。如果是可有可无的细节,则可视具体情况进行增删。据此,我们在读图时一定要注意阅读各图中的一些细节内容,看其是否影响文章的内容。
6. 注意所给的汉语提示。一般说来,看图写话中的汉语提示往往给定了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相关的信息,有的还规定了文章所采用的体裁,如使用书信、留言、日记等。因此,在审题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所给的汉语提示。
7. 文章中少用复句,多用单句;少用直接引语,代之间接引语。
二、中考热点话题
请仔细观察下图, 写一篇100词左右的短文, 要求故事完整, 句子通顺, 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细节, 但内容要与图片相符。参考词汇:bare (光秃的),destroy(毁坏)
三、满分作文引路
Once there was a village at the foot of the hill. There were many green trees on the hill. The villagers were very poor. One day, a villager had an idea. He cut the tall trees on the hill and sold them. With the money he had built a new house. He seemed to have become rich. So many other villagers followed him and began to cut down more trees. Some time later, no trees were left and the hill was bare.
首先,在阅读的时候要形成心平气和的状态,养成良好的阅读心态,不要心烦意乱,要有自控能力。初中阶段的生词和句子并不能影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在后面的文章中可能还会出现提示性的句子,帮助理解生词或句子。因此,遇见困难的时候,要从容不迫,这样才能心平气静地阅读,理解才能更加深刻。
其次,要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有的同学习惯于先细读文章,对个别生词见一个查一个,等到思考问题的时候再回文章中找句子,甚至整篇文章再读一遍才能找到答案,结果浪费了很多时间。这在有限的考试时间里是不允许的,很可能导致答不完题。那么,如果我们把先后顺序颠倒一下呢?带着疑问再读文章,是不是就会有侧重点,有目的性?这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文章每一篇大约300个词左右,慢读是不行的。因此,在做英语阅读时,要养成快速阅读的好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锻炼才行。平时做阅读理解时,可以自己记录时间,或者先给自己规定好时间,在规定的时间里,即使没有做完,也要停止答题,核对答案,看看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里能完成几道题。可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阅读文章的长短来规定时间。只要长期练习,阅读速度一定能提高。
最后,在平时的做题中,一定要注意语感的培养。语感好的同学,能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对文章的理解做出正确的判断,即使有些句子没有读懂,也能根据上下句理解出来。那么,语感如何形成哪?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时候多下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在平时要多积累固定句型和一些习惯用法,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人文、地理、历史等等,适当的时候用笔划一划,记一记。看见有用的句型、短语就记在笔记本上,有时间的时候就拿出来背一背,直至熟练运用。熟能生巧,只有熟练运用,读文章的时候才能一气呵成,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情节及作者的思路和意图。
一、选材特点
在选材上,体裁以记叙文、说明文、夹叙夹议的议论文为主。材料内容丰富,反映人物、学习、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居多。所选材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思想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材料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凸显测试的真实性原则。
二、所占分值
在英语中考试题中,完形填空是除阅读理解外分值最大的题型,占20%左右。
三、命题特点
中考完形填空题分为A、 B两部分。A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在一篇短文(200个单词左右)中留出15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使补充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B部分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在一篇短文(约150个单词)中留出10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方框中所给的12个单词中选出10个合适的单词,并用其适当形式填入空白处,使补充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
中考完形填空题主要是测试考生在语篇中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考查以实词为主,动词、名词为核心,形容词、副词铺垫,兼顾代词、连词等,充分体现了语言知识运用的特征,突出了对点、线、面三个层面能力的考查。
四、解题技巧
在做这类题的时候,希望考生一定要牢记以下几点:
(一)提高心理素质,平心静气答题
对完形填空题心存恐惧,是导致失误的根本原因。满脑子的畏难思想,只会使自己的全部思想游离题外,根本无法进入思考状态,还谈何理解文章的内容呢?所以,集中思想、树立信心、平心静气、去除杂念是做好完形填空题的必要条件。
(二)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1.通读全文,领会大意
从完形填空的命题形式来看,题目中挖空的地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整篇文章的大背景之中。也就是说,完形填空的文章实际上是由未知信息(即挖空处)和已知信息(即挖空之外的那些可以阅读到的信息)组成的。所以考生要以快速阅读的方式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抓住主题,找准关键词。但在迅速浏览全文的过程中,切勿望生词而却步,恰恰相反,碰到不明白的地方应跳过去。浏览全文能获得更多的上下文提供的信息,并根据文章的内在逻辑意义、贯穿文章始终的主线以及作者行文的走向,来定位自己的解题思路,从而作出最终的判断。
2.精读
从文章开头按顺序解题,紧扣内容,分析对比备选或待填的答案。考生可采用先易后难、瞻前顾后的方法。先易后难就是首先选出那些根据上下文就能确定的、直接的、明显的答案,诸如固定词组、常见句型等。瞻前顾后,即对空格前后的句子作深入分析,确定空格在句中的意思。当遇到一个需要填的词时,首先要考虑这个词在句子中的成分是什么、词性是什么。如果需要填的是名词,就要考虑名词的单、复数和所有格形式;如果是形容词或副词,就应考虑是用原级、比较级,还是最高级;如果是动词,则要考虑动词的时态、语态、人称变化、语气以及非谓语动词的形式等;如果是介词,则要注意固定搭配的用法;如果需要填的是冠词,则要注意是用不定冠词还是用定冠词等。
3.复查核对,决定取舍
全部答案选定后,文章完整了,应再从头至尾读一遍。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这就要求考生细心地从语法等各个角度去检查每一个填空处是否有笔误或疏漏的地方。
(三)掌握多种解题方法
在解题中考生最好能同时掌握多种解题的方法,如排除法、搭配判断法、结构判断法等等。
另外,考生在平时应强化训练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通过反复的练习,不但可以牢固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完形填空的应试能力。
完形填空题即考查对语法、词汇、习语、句型搭配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又考查对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其中包括在具体的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根据试题内容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综合判断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完形填空题的两空之间一般相隔7—10个词,短文第一个句子一般不设填空题。
完形填空考查题型有:
1、上下文直接信息题。2、词义辨析题。3、词、句、意结合题。4、语法知识和固定短语考查题。5、行文逻辑和全文中心把握题。
解题、方法技巧:
1、快速诵读全文,领会大意
完形填空题所给的是一篇意思完整的短文,所选的答案处在整段或整篇文章之中。所以在做题前,必须先浏览全文,了解短文的大意,这是绝不可省的一步。每篇短文总有一定的主题思想,段落之间必然承上启下,前呼后应,句与句之间也一定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因此通读全文是要一气呵成,不要中断思路,只要能了解短文的大意就可。某些细节不理解可以跳过。如果不影响答题,可以置之不理。如果与答题有关,可到第二步填空时再琢磨解决。另外,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因为它们能提供主要的信息,帮助了解全文所描述的事件或文章的中心议题。
2、抓住结构、语意及逻辑三条线索
分析对比备选答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结构是否正确、语意是否通顺、逻辑是否合理对各备选答案应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时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当遇到一个需要填的词时,首先要考虑这个词在句子中的成分是什么?词性是什么?
(2)如果需要填的是名词,就要考虑名词的单复数和所有格形式。
(3)如果需要填的是形容词或副词,就应考虑是用原级或是比较级,还是最高级。
(4)如果需要填的是动词,则要考虑动词的时态,语态,人称变化,语气以及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和动词-ing形式)的一般式,被动式和完成式等。
(5)如果需要填空的是介词,则要注意固定搭配的用法。
(6)如果需要填的是冠词,则要注意是用不定冠词还是用定冠词。
(7)另外要注意一些固定句型的完整。
(8)所选答案应该和上下文和结构上都吻合
(9)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
3、复查核对,决定取舍
通读全文,检查还原了的原文是否完整、合理。其方法是:把短文连同所选答案细读一遍,凡读起来别扭或答案无确切把握的地方分别记下来,然后将每个空白处与其相对应的四个答案逐一对照,务求一一过关,避免遗漏。若发现原所选答案与复查时所选答案不同,不要急于涂改,待认真斟酌核实后,再决定取舍。
另外,在平时的练习中,对每一篇完形填空均可重复作上几遍,通过反复的练习,不但可以牢固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完形填空的应试能力。
常见考法:
Stone is all around us. Stone is usually very hard, ____1______it can also be soft. Stones have many uses. In some ____2______iartists carve (雕刻) beautiful things out of soft stones, because they can be shaped easily. In ancient times, people carved ____3______ persons or animals out of soft stones, which could be carried along with. While in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statues (雕塑) are carved ____4______ hard stones and they do not change easily. In summer, the hot sun ____5______ on these statues and in winter the snow falls on them, but they ____6______remain beautiful. Stone is strong and long-lasting. So, it is ___7_____ enough for buildings. A house built of stone does not catch fire as easily as ___8_____made of wood. Some stones are coloured, so they make the ___9_____look wonderful. People can also get a fire with stones. Besides, some kinds of stones can be used to ___10_____ jewellery (珠宝). We’ve found stones are really amazing. 1. A. and B. but C. or D. so 2. A. countries B. cities C. factories D. parks 3. A. young B. old C. small D. big 4. A. into B. of C. for D. from 5. A. shines B. drops C. puts D. fits 6. A. even B. still C. never D. often 7. A. good B. big C. long D. old 8. A. this B. none C. one D. it 9. A. stones B. buildings C. fire D. wood 10. A. find B. sell C. buy D. make
例题解析:
1、B 前后应是转折关系。句意是“石头通常非常硬,但是也可能很柔软。”
2、A 由第二段第三句“While in some European countries”可得出答案。
3、C 由“which could be carried along with”可知是个小物品。
4、D be carved from hard stones 是被动语态,固定搭配。
5、A 考查词的不同含义:shine “照耀”,drop“掉落”,put on“穿上”,fit“合适”。句子中的主语是the hot sun,所以用shines。
6、B 考查词的不同含义。前句“风吹日晒”,but表转折,故选still。
7、A 用排除法可得出答案。前句 Stone is strong and long-lasting说的是石头的质量好。
8、C 用one代替a house。
9、B 根据上文所指的建筑物判断。
河北辛集中学 张彦军
一、阅读理解题的选材与命题特点
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卷保持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立足语篇”的基本命题思路。在阅读理解方面主要考查考生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根据短文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以及理解作者的意图与态度等方面的能力。现以近几年高考全国卷I为例,谈谈阅读理解题的选材及命题特点。
1.对语篇领悟能力的检测仍是高考的重点和基本点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着重检测考生对语篇的整体把握能力、根据所提供的语境进行语篇分析的能力以及综合利用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涉及较低能力要求的事实性和细节性考题的比例虽呈上升趋势,但词义猜测、推理判断和主旨概括等深层次试题仍占很大比重。
2.选材更趋多样化、现代化和生活化,突显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特点
就体裁而言,阅读材料所选择的文段涉及叙述体、论说体和应用体等多种文体;选材风格保静予连续性,既注重题材的多样化、现代化和生活化,又较为综合地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体现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重要理念。
3.适当降低读速及难度要求,提高试题的信息含量,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近几年阅读理解题的阅读量总体呈回落趋势,比如,2006年全国卷I的读速略有降低,但近年来阅读速率要求均在50---57wpm之间;难度系数适当降低,注重考查考生获取、分辨、整合、加工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4.阅读材料更趋于“原汁原味”,设问方式更加深入
阅读材料基本保留了其原有的语言风格,文章的展开不再是平铺直叙,而是兼有倒叙、插叙等多种方式;一词多义、熟词生义、多种时态的混用、结构复杂的长句、省略句以及插入语等语言现象比较常见。阅读材料的文化含量加大,文章的行文风格更具英语语言的特点,文章的遣词造句也更加地道,许多考生通常要反复阅读几遍才能读懂。
二、阅读理解题答案与干扰项关系的分析 正确的选项往往是命题人员把阅读材料的内容或信息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再现出来。一般而言,答案项的设置有以下几种方法:(1)选用原文中的词句;(2)使用原文词句的同义词或相似结构;(3)使用原文词句的反义词或相反结构;(4)答案项是对生词、长句或难旬的解释;(5)答案项是对原文词句或段落的归纳、推理或演绎;(6)使用原文的上下义结构,如用“科学”涵盖“计算机、航天、发明、电子”等概念。
干扰项的设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张冠李戴
命题者把文章作者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混淆起来,题干问的是作者的观点,选项中出现的却是他人的观点;或者题干问的是他人的观点,却把作者的观点放到选项中去。
以2006年全国卷I第60题“The author planned to stop at Oklahoma City______.”为例。此题乍看C项“to pay at the cash register”和D项“to have more gas for his car”都对,因为原文中有这么一句“While I Was standing in line at the cash register,I said hello to an older couple who were also paying for gas”。很明显作者是停下来付款加油时,偶遇一对老夫妇并问好,似乎选项C和D本身都没错,但题干问的是“作者计划在俄克拉荷马市逗留的原因”,如果考生没有理解题干,就会误选C项或D项。正确选项应为A项“to visit a friend”。
2.偷梁换柱
干扰项用了与原文相似的句型结构和大部分相似的词汇,却在不易引人注意的地方换了几个词汇,造成句意的改变。
以2006年全国卷I第57题“It can be inferred that greyhounds_______.”为例。此题乍看应选B项“like staying in bed all day”,因为原文中有这么一句“especially they would much rather be at home in bed than walking around outside”.殊不知选项中加了“all day”,使意思绝对化了。正确选项应为D项“need some exercise outdoors”。考生若注意不到此细节的变化,势必造成失分。
3.无中生有
干扰项往往是生活的基本常识和普遍接受的观点,但在原文中并无相关的信息支持点,这种选项的设置往往与问题的设问毫不相干。以2006年全国卷Ⅰ第67题“We may infer from the last two paragraphs that______.”为例。干扰项C项“English courses are necessary for foreign students”就是这种情况,而正确答案应为A项“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used”。解答这类考题时考生还应注意问题中有无“In the author‟s opinion”或“According to the passage”之类的限定语。
4.以偏概全
考生在做猜测文章中心思想、给文章添加标题或判断推理题时,往往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是考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或考虑不周,以局部代替整体。其具体表现为合理关联与不合理关联、准确概括与不准确概括之间的错位。
不合理关联就是表层理解与深层理解相混淆。表层理解是对文章中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往往是文章直接表述的结论;深层理解则是对文章中的客观事实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后得出的结论。
例如,2006年北京卷第73题“What did Loftus find out from her research?”的正确答案为B项“People Can be led to believe in something false.”。而误选C项“People tend to forget their childhood experiences.”的考生显然是根据文中“it came up with an account of their early childhood experiences… The researchers then changed this detail into a manufactured memory through leading questions”的信息得出的,但它只不过是表层信息,其对原文信息的转述并不全面。
不准确概括是指不能准确地按题目要求概括或提取文中的表层或深层信息。
例如,2006年全国卷I第69题“What is the text mainly about______.”的正确答案为D项“Life after retirement”。干扰项A项“Learning to paint in later life”与C项“An artist turned teacher”极具迷惑性,但它们只是文章中的某个细节信息。考生如果不清楚细节信息与短文主题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犯概括不准确的错误。
三、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解答阅读理解题的总体思路是:单句人手。语篇突破,着眼整体,归纳推断。一般有以下两种阅读顺序(P=Passage,Q=Question):(1)P—Q—P:即先看文章,后看问题,再通过阅读文章来解答问题。这是考生常用的按部就班的阅读方式。其特点是有利于考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态度。但采用这种阅读方式的考生往往阅读速度较慢,因此难以在阅读时积极主动地预测文章内容。
(2)Q—P—Q:即先将问题看一遍,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最后答题。其特点是针对性强,节省答题时间,比较适用于解答事实性和细节性的问题,但是解答主旨性和推断性问题的效果不明显。
P—Q—P方式或Q—P—Q方式的采用因人而异,无优劣之分。当然,题型不同,解题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常用的解题技巧有以下几种:
1.正选法与排除法
正选法即根据所读材料内容从正面选择最佳答案。如果在有些情况下从正面选择答案有困难,考生则可以考虑选用排除法,即排除四个选项中的三个错误选项,那么剩下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排除法是解答阅读理解题的常用方法,对于那些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与短文内容相反的选项、与短文内容不相关的选项、虽在短文中出现但答非所问的选项,以及不是问题的主要因素的选项等,都可以采用排除法。
考生可以遵循如下“三级思考”的方法排除干扰项:
(1)如果干扰项明显与文章相矛盾,即为“误”,可以直接排除。
(2)如果干扰项与文章内容不矛盾,但在原文中没有依据,这种脱离原文的“虚”的选项也可以排除。
(3)有些干扰项似乎很有道理,文中也能找到相关的依据,但它并不能完全满足题目的要求,未能以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维模式为出发点,未能充分体现严谨性和最大的合理性,这种虽没错但不是最佳答案的“偏”选项也可以排除。
只要考生经过“是否矛盾?(误否)——是否有依据?(虚否?)——是否以偏概全(偏否?)”的逐级思考过程来分析和甄别每一个选项,那么解题的正确率就会得以提高。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与原文意义一致的选项,或是经过“三级思考”仍不能排除的选项。请看2006年广东卷第64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bout the working class? A.They are often employed as skilled and semi-skilled workers.B.They are often offered jobs with high incomes.C.They are often considered lazy and dishonest.D.They are often exploited by the public.此题为事实细节题,可以采用排除法。由文章第一段第一、二句 “Members of the working class have blue-collar jobs.They are construction workers, truck drivers, mechanics, steel workers, electricians, and the like.” 可知,蓝领阶层的薪水不高这个事实,据此先排除B项;由第一段最后一句“They consider themselves to be respectable and hard working and they look down upon members of the „lower‟ class, whom they often consider to be lazy, dishonest, and too ready to exploit public assistance.”可知,蓝领阶层是受人尊敬的、勤劳的群体,他们看不起那些懒惰、欺诈别人、依靠别人捐款生活的阶层,故排除C、D两项,正确答案为A项。
2.定位法与跳读法
定位法即根据题干和选项所提供的信息直接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即定位),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尤其要注意一些同义转换),从而找出正确答案。跳读法即根据题干和选项所提供的信息跳读原文,并找到相关的句子(有时可能是几个句子)或段落,然后进行分析和推理等,从而找出正确答案。请看2006年湖南卷第71题:
…When she was still in her early 30s, publishing essays in such important magazines as Partisan Review, she appeared as the symbol of American cultural life, trying hard to follow every new development in literature, film and art.With great effort and serious judgment, Sontag walked at the latest edges of world culture.The underlined sentence in Paragraph 1 means Sontag _____________.A.was a symbol of American cultural life B.developed world literature,film and art C.published many essays about world culture
D.kept pace with the newest development of world culture
解答本题可以用定位法。与题干意思相近的句子是上一句“she appeared as the symbol of American cultural life,trying hard to follow every new development in literature, film and art”。许多考生误选了A项,他们忽略了原文中出现的“appeared as”,意为“似乎,好像”,增加了句意的不确定性。故D项为最佳答案。
3.画图与列表法
画图法就是以时间、地点、事件或因果等为线索,找出关键词语,勾画出一幅完整、清晰的关于文章主题和细节的图示的方法。请看2006年浙江卷第48题:
How is the text organized?
A.In order of time.B.In order of frequency.C.In order of preference.D.In order of importance.在解答此题时考生只要列一个表(见下表),按短文叙事的顺序展开故事发展的过程,正确答案就会一目了然。
Paragraph 1 Paragraph 2 Paragraph 3 Paragraph 4
look into the mirror have breakfast prepare children‟s trip to space drive the car to work
另外,有些文章的信息点可能较为分散,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此时考生若能恰当运用列
表的方法也会将难题化解。请看2006年安徽卷第61题:
What Elizabeth Taylor and Velvet Brown had in common was that they were both________.A.popular all their fives B.famous actresses
C.successful when very young D.rich and kind-hearted
根据文章内容,考生可以列出以下四个相同的信息点(见下表):
Information 1 When she started in National Velvet--the story of Velvet Brown, a young girl who wins first place in a famous home race.(短文首句)
Information 2 Her acting in National Velvet is still considered the best by a child actress.(第一段末句)
Information 3 After her success as a child star, Taylor had no trouble moving into adult roles and won twice for Best Actress.(第二段)
Information 4 Like Velvet Brown in National Velvet, she has been lucky: she has beauty, fame and wealth.(末段第二句)
Conclusion They were both successful when very young.通过此表,考生可以清楚地得出本题的答案为C项。
4.概括法与推理法
概括法指根据所读材料概括文章主题、要点、标题和中心思想等;而推理法则指根据所读材料的字面意思,通过语篇的逻辑关系以及各个细节的信息和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意,悟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考生在运用推理法时首先要吃透文章的字面意思,从字里行间捕捉有用的提示和线索;然后再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挖掘和加工,由表及里,由浅人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分析、综合和判断等思维活动对文章进行深层处理以及合乎逻辑的推理。此时切忌就事论事、以偏概全,也不能主观臆想、随意揣测,更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请看2006年浙江卷第55题:
According to White, why were the women surveyed more likely to use old computers? A.Most office workers use old computers.B.They do some of their work with computers.C.Dealing with new equipment can cause anxiety.D.They are easier to be satisfied with new technology.文章最后两段提到,接受调查的三个国家的妇女更有可能使用旧电脑,而英国比法国和德国使用up—to-date computers的人更多,最后一段分析了其中的原因“continually having to deal with new technology can also be a source of worry…the frequent change of equipment is also, or could be,a main cause of dissatisfaction”。由此可以推断,不断更新的技术也会使人产生焦虑,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所以被调查的妇女更喜欢使用旧电脑。
5.常识法与背景法
常识法是考生利用已有的常识进行识别和判断的方法。背景法与常识法相似,指考生充分运用所读材料的信息答题。请看2006年安徽卷第69题:
To cover a small piece of burning wood with a basin in order to stop the fire is all example of____________.A.separating the fire B.reducing the heat C.removing the fuel D.cutting off the oxygen 本题为一道常识题,考生根据自己学过的化学知识可知,燃烧要具备三要素:可燃物、氧气和温度,这有助于理解第二段首句“Since fuel, oxygen and heat must be present in order for fire to exist, one or more of these things must be removed or reduced to extinguish a fire”的意思;另外,通过第三段内容“Another method of extinguishing fire is by cutting off the oxygen.This is usually done by covering the fire with sand, steam or some other things.”可以推断出:用cover的方法来灭火属于cutting off the oxygen的范畴。
四、备考建议
1.理解与速度
考生要处理好理解与速度的关系。答题时要力求情绪平稳,不要一味追求速度而影响理解的准确性;不要拘泥于一词一句的理解;不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反复读,影响阅读速度。比较好的阅读方法是边看边想边理解。遇到生词或看不懂的地方先做个记号,继续看下去,因为一些疑难点往往会在下文中得到解决。
关于阅读速度,难度中等的文章应为每分钟60个单词左右;难度较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汇量20%的材料,阅读速度应为每分钟70个单词左右。一般来说,“超纲”而又影响阅读理解的词汇都会用中文标出词义。只有保证了阅读的速度才有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复读及答题的任务。
2.阅读训练方式
在训练方式方面要力求多样化。常见的阅读训练方式有:掠读、寻读、精读和泛读等。在掠读、寻读时要掌握查阅的技巧。查阅时考生应迅速找到某一特定信息在短文中的位置,并以这个位置为中心,扩展到上文和下文,寻求正确答案。考生要学会用扫视的方法寻找信息。扫视时,眼睛要纵向而不是横向移动。运用扫视来扩大视觉范围能帮助考生又快又准确地捕捉到想要查找的信息。
考生应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式,调整阅读速度,合理分配阅读时间。
3.生词处理
考生在阅读时一定会碰上生词或记不清楚的词汇。遇到这种情况时,考生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具体方法如下:(1)根据生词前后词汇的意思或整个句子的意思来猜测生词。例如:
The old man put on his spectacles and began to read.根据句子后部分began to read可以猜出spectacle的意思为„“眼镜”。
(2)根据语法知识和标点符号来猜测生词。例如:
They will be on the night shift---from midnight to 6 a.m.---next week.此句两个破折号之间的部分表明night shift是“夜班”的意思。
(3)根据说明词义的定语从句来猜测生词。例如:
The type of meter is called multi-meter, which is used to measure electricity.从上句中的定语从句可以推断出multi-meter是“万能表”的意思。
(4)根据已知事实细节来猜测生词。例如:
The family had just moved and the young woman was feeling a little melancholy on that Sunday in May.After all, it was Mother‟s day and 800 miles separated her from her parents in another state far away.根据上下文的陈述,“刚刚搬家,远离父母,正好是星期天,又是母亲节,而两代人却天各一方”等事实,可以推断出年轻妻子当时忧郁、伤感的心情,并由此猜测出生词melancholy的意思。
(5)学会只猜测生词的大概意思,而不必追求其准确含义。例如:
The Asian gibbon, like other apes, i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life in trees.在这句话中,考生只要猜出自gibbon是apes(类人猿)的一种就行了,毋须知道其准确意思。
(6)运用构词法判断生词的词义,也是提高阅读速度的一种技巧。考生可以通过已知的 词缀(包括前缀和后缀)和词根就能猜测生词的含义。例如,单词telescope由前缀tele(意思是far)和scope(意思是instrument for seeing or observing)构成,整个单词的意思是“望远镜”。为了熟练使用构词法知识猜测生词,考生在平时应多积累词缀以及词根方面的知识。
4.利用信号词进行预测和推测
在阅读过程中,为了既迅速又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利用信号词预测非常重要。信号词可以揭示句子内在关系或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见下表)。特别是在快速阅读时,它能帮助考生预测文章信息,提高阅读速度。
部分信号词及其所预示的信息
信号词 预示的信息
however, on the contrary, although等 信号词引出的内容是与上文相反的论述,或作者不同的观点
similarly, equally, also, besides, furthermore, in other words等 下文与前面所讲内容相同或相似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等 具体例证,说明上文中的论点
for one thing, on the other hand等 下文还有另外一方面
in a word, in short等 后面的句子是对上文的总结
actually, in fact, the point is …, a study survey found/ showed/proved that …等 后面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想要表达和强调的内容或观点
此外,在利用信号词进行预测时,考生还需注意以下三点:
(1)遇到预示前后内容相同或相近,或者补充说明的信号词时,可以适当加快阅读速度,或借此推测生词的词义。
(2)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实词可以帮助考生确定文章的主旨大意。
(3)出现代词I, we, my, our, 转折词but, however, yet,情态动词must, should, ought to, 连词although, though。其后所述内容与刚提到的内容相反,或暗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号词时,要放慢阅读速度,因为其附近的信息往往是命题和答题的主要线索或依据。
参考书目:
所谓数学方法策略,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通过介质传达到人们的意识中,经过抽象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理论结果。数学思路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抽象与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基本数学方法与技巧则是体现于基础数学中的具有奠基性、总结性和最广泛的数学思想,它们不仅有传统数学思想的精华所在和现代数学思想的缜密基本特征,并且是不断发展着的。通过数学思想方法技巧的培养和锻炼,同学们数学的能力能才会大幅度的提高。
1.方法技巧——函数:
把某一数学问题用函数表示出来,并且利用函数探究这个问题的一般规律。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数学方法。
2.方法技巧——数形结合:
“数无形,少直观,形无数,难入微”,利用“数形结合”可使所要研究的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具体应用的部分:
1、数轴上的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2、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3、函数式与图像之间的关系。
4、线段(角)的和、差、倍、分等问题,充分利用数来反映形。
5、解三角形,求角度和边长,引入了三角函数,这是用代数方法解决何问题。
6、“圆”这一章中,贺的定义,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都是化为数量关系来处理的。
7、统计初步中统计的第二种方法是绘制统计图表,用这些图表的反映数据的分情况,发展趋势等。实际上就是通过“形”来反映数据扮布情况,发展趋势等。实际上就是通过“形”来反映数的特征,这是数形结合思想在实际中的直接应用。
例
2、已知一次函数y=(a-1)x+b的图象如图所示,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A.a>1B.a<1C.a>0D.a<0(07年福州市中考题)
解:由于图象过一、二、三象限,所以k>0,即 a-1>0。解得a>1。故选A。
精析: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及其图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属中等难度的题目。在本题中还涉及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说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一定要充分发挥数与形各自的优势,不停地进行数与形之间的转换,从而达到方便、快捷、正确地求解。
3.方法技巧——分类讨论:
当一个问题因为某种量的情况不同而有可能引起问题的结果不同时,需要对这个量的各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集中体现为:
有理数的分类、整式的分类、实数的分类、角的分类,三角形的分类、四边形的分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都是通过分类讨论的。
例
3、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两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4,则这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为()
A、20 ° B、120 °C、20°或120°D、36°(07年重庆市中考题)
解:等腰三角形的两内角度数为1:4,则三个内角比为1:1:4 或1:4:4,顶角:180° =120°180° =20°。故选C。
4.方法技巧——运有方程:
当一个问题可能与某个方程建立关联时,可以构造方程并对方程的性质进行研究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证明柯西不等式的时候,就可以把柯西不等式转化成一个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例
4、如果两个圆的一条外公切线长等于5,另一条外公切线长等于2a+3,那么a=(07年上海市中考题)
解:本题考查了圆的两条外公切线长一定相等这一性质。根据这一性质可知:2a+3=5,解得:a=1。
评析:本题由圆的两条外公切线长相等作为构造方程的依据,从而利用方程思想达到解题的目的。
5.方法技巧——看作整体:
从问题的整体性质出发,突出对问题的整体结构的分析和改造,发现问题的整体结构特征,善于用“集成”的眼光,把某些式子或图形看成一个整体,把握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整体处理。整体思想方法在代数式的化简与求值、解方程(组)、几何解证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整体代入、叠加叠乘处理、整体运算、整体设元、整体处理、几何中的补形等都是整体思想方法在解数学问题中的具体运用。
6.方法技巧——转化思想:
在于将未知的,陌生的,复杂的问题通过演绎归纳转化为已知的,熟悉的,简单的问题。三角函数,几何变换,因式分解,解析几何,微积分,乃至古代数学的尺规作等数学理论无不渗透着转化的思想。常见的转化方式有:一般 特殊转化,等价转化,复杂 简单转化,数形转化,构造转化,联想转化,类比转化等。
1、分式方程的求解是分式方程转化为前面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求解,这里把待解决的新问题化为已解决的问题来求解,体现了转化思想。
2、解直角三角形;把非直角三形问题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3、“圆”这一章中,证明圆周角定理进所做的分析:证明弦切角定理的思路:求两圆的切线长的问题。这些转化都是通过辅助线来完成的。
4、把三角形或多边形中的某种线段或面积问题化为相似比问题来解决。
7.方法技巧——隐含条件:
没有明文表述出来,但是根据已有的明文表述可以推断出来的条件,或者是没有明文表述,但是该条件是一个常规或者真理。
8.方法技巧——类比:
把两个(或两类)不同的数学对象进行比较,如果发现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相同或类似之处,那么就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有相同或类似之处。
9.方法技巧——建模:
为了描述一个实际现象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人们采用一种普遍认为比较严格的语言来描述各种现象,这种语言就是数学。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的事物就称为数学模型。有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些实验,但这些实验往往用抽象出来了的数学模型作为实际物体的代替而进行相应的实验,实验本身也是实际操作的一种理论替代。
10.方法技巧——化归:
化归思想就是化未知为已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如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将代数问题化为几何问题,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等.实现这种转化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整体代人法以及化动为静,由抽象到具体等转化思想
11.方法技巧——归纳推理:
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简言之,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一、初中阅读理解考查的主要内容
首先,初中英语试题中的阅读文章题材多样(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体裁丰富(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以及新闻报道、广告、通知、操作说明、表格等),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所积累。
其次, 阅读理解主要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归纳概括、逻辑推理及对材料的评估能力等。
二、阅读理解的几种题型
1.细节理解题。它要求学生根据对短文的理解 ,直接选择正确答案, 一般在通读短文后可直接找出答题依据, 难度较小,属浅层理解题。
2.推测词义题。也就是要正确理解短文中的个别关键词,可利用同义词、近义词及给定义等方法推测词义,这需要有意识地训练,并最终具备这种不用字典而通过上下文认识生词的能力。
3.推理判断题。它要求在通篇理解文章的基础上 ,以文章提供的事实为依据, 将已表述的和隐含的信息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分析,透彻理解全文,领会作者的真正意图,从而做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切不可凭空想象、主观臆断。
4.归纳概括题。它要求在理解全文后归纳短文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此类题主要针对主题、中心思想、文章的结构层次(主题句或题段 )、作者的写作目的 (purpose)等方面 ,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全文后,归纳短文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和归纳段落大意、重要情节、人物特征和环境特点等。
5.图 示理解题 。 根据文章内容提供一幅或几幅画 (地图 、示意图或其他图形),对某种图形进行选择或判断。
6.计 算理解题 。 需要进行一定的运算或推算 ,才能做出正确的解答。
三、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和基本步骤
明确了阅读理解题的考查要点以后,下面研究破解阅读理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1.快速阅读全文 ,了解文章大意。阅读一篇文章 ,首先要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获得总体印象。注意语境和相关的提示,不同的人名、地点在试卷上打上不同的记号,为解题做好准备。
2.在了解文章的基础上 ,抓住主题句。阅读时要想抓住主题句,要特别注意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因为他们往往是文章的主题句,是全文的中心所在。主题句有时也会出现在段中,少数情况下,短文中没有具体的主题句,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归纳。
3.抓细节、做记号。 了解文章主旨后应该细读文章 ,边读边用铅笔做些记号,例如把人物、时间、地点等圈出来,看完再回头找时便一目了然。
4.遇到生词 ,不急不躁。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时不要着急,更不要轻易放弃,可以根据上下文或构词法猜词,从而判断词语的大致意思。
5.把握好解题速度。在答题时,先易后难是考试时答题的方法。碰到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先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题,待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舍弃的题。
6.复读全文 ,验证答案。在选出全部答案后 ,应将答案带入问题中重读全文,看前后意思是否贯通、有无矛盾,若前后不一致或意思矛盾,则要考虑重选答案。
四、做阅读理解题时“五忌”
1.忌 不带问题 。 做阅读理解题时 ,应先把文章后面给的考查题浏览一遍,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
2.忌草率行事。在设计理解题时 ,设计者往往在四个选项中设计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处理的方法是对所给四个备选答案进行分析比较, 在理解阅读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去伪存真,方可选出正确答案。
3.忌 主观印象 。 少数阅读不明确题根据生活常识就可选出答案,而绝大多数则需要考生按照原文选定答案。
4.忌囫囵定案。所谓囫囵定案 ,是指考生在未完全读懂文章时就匆忙定案,往往选错答案。因此,尚未读懂的地方如果时间允许,就一定要多读几遍,直到读懂时再定答案。
5.忌 忽略时间 。 做阅读理解题时 ,一定要从整体上控制时间,时间分配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有别。
【关键词】初中 英语 完形填空 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077-01
由于英语在历届中考中占着比较重要的地位,而英语中的完形填空基本上是历届中考英语中都固定出现的存在,也就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很有必要掌握的一部分,所以对于初中英语完形填空的解题方法越来越有其探究的重要性。
一、牢固初中英语完型填空解题的基础
英语这门学科想要学好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初中学生想要学好英语,就必须重视平时学习中的积累,要把基础打牢,通过长期坚持才能逐渐提升英语。词汇也是初中完型填空题型中考核的一个部分,因此初中学生可以自己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己的学习单词学习计划,可以给自己每天规划十个左右的单词量,长期坚持下去,逐渐的初中学生的英语词汇贮存量就会不断扩充,一旦初中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充实起来,对于完形填空的解答而言就有了坚实的后盾,才能对完形填空里面的内容更加了解。除了词汇,完形填空对于固定短语搭配的考核也是一大重点,还有一些比较经典的句型,比如“there be”句型这样经常会在完形填空中考到的,初中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把课堂上学习到的固定短语以及经典句型自制成英语卡片,或者用便签纸协商,随手携带或则贴在自己目光经常要望到的地方,这样很有利于随时记忆,从而对完形填空更有一份把握力。毕竟对于初中完型填空提醒而言,基础知识才是解题的基石,而解题方法只是一大助力,若是基础没有牢固,只是空有解题方法也无计可施,因此初中学生想要学好英语,有效解答完形填空,就必须注重在平时学习中夯实基础。
二、初中完形填空的解题技巧
(一)题型特点
完形填空在中考中主要是为了考察初中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之上,对于自身其英语词汇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个考核,以及对这些词汇知识灵活运用的大概状况。因此根据中考大纲标准中关于完形填空这方面明确提出的考察意图进行分析,也就是说初中学生通过对一篇英语短文的阅读,了解文章所讲的大概内容,然后就可以对平时所学并积累的英语词汇或短语或语法等等方面进行综合运用,在4个备选答案中正确的找出符合题目具体情况的最佳答案,在选择答案时需要注意一点的是,偶尔会出现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完形填空的四个备选答案会出现不只一个答案放在短文里能行的通,但是由于这是一项单选题,所以初中学生只要在四个备选项目中选出一个最符合短文的答案就行,也就是只需要最佳答案。
初中完形填空篇幅长度大概在230个单词上下,一般中考试卷中是10个空格,然后让初中学生从提供的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这答案要使上下文衔接紧密,意思通顺,其主要是对初中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于短文结构以及其中心思想的把握程度,这也就要求初中学生在做题时,不但要具备根据语言环境辨析词汇的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理性思维以及推理能力,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进行推理分析,而且由于考试时间有限,对于完形填空必须要有快速的阅读能力,除此之外,丰富的词汇量以及固定搭配的累积量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都是必须要有的。初中完型填空在中考中一般而言固定搭配的考核比例与习惯性用法的比例大约占分值的百分之十七左右,其次英语运用能力大约占了百分之八十,从而也就很明显可以看出重点是考核英语的运用能力。近几年完形填空的命题偏向材料多元化以及体裁多样化,题材也比较充实丰富,不但有些人物小传还有趣味故事,还包括些社会的热点话题以及科普知识,还有些寻常的生活小故事,而文章的体裁方面主要有些说明文、记述文、议论文等,初中学生平日里再练习完形填空时可以根据这些方方面面都普及一下,让自己在考试中面对这些题材以及体裁时有一定的熟悉度。
(二)解题技巧研究
在了解初中英语完形填空命题方向以及出题规律的基础上,对于其解题技巧也能够灵活使用,对于初中学生做完形填空无异是一大助力。这里主要对三个解题技巧进行了分析。
1.结合文章首尾句,展开合理联想。完形填空一般情况都有“不踩空”的这样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并且很多时候它的第一句话及有可能是短文的中心语,初中学生在掌握首句的情况下进行阅读,能够更快的把握到短文的主线,而尾句很多时候都是笔者对文章的总结或是自己情感的抒发,所以初中学生需要注释对尾句的理解,毕竟尾句极有可能是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提
示,很有利于深入了解该篇文章,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展开对文章的联想,更有利于理解全文。
2.把握中心,粗选答案。学生能够把握中心也就相当于抓住了这篇文章的精髓,对于文章就会有个更具体的方向,通常很多情况下,完形填空的中段落的首尾句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学
生可以再对文章首尾句把握好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阅读,并对文章类型有一个初步归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若是遇到一些比较生僻的单词,不要停留过多浪费时间要学会跳读,在这样的基础上先粗选答案,拥有全局意识,对答案进行确定是一定要考虑其语境。
3.综合全文,精选答案。对于文章进行答案进行粗选后,学生很多时候都会出现某些答案选项不敢确定,因而这个时候一定要联系前后文、语法时态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根据短文的题材类型以及规定短语、习惯用法等方面综合推理,最终确定选项,在这之后学生要比选择的所有答案带入短文后通读全文,查漏补缺。
三、结语
次句写“竟还空”后出现的情形。云彩虽变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寻觅它的踪影。它仿佛故意与人们捉迷藏:到处寻觅不见,蓦然低头,却发现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头,则又见它原来就隐藏在山后。又好象故意在你面前玩戏法: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迭迭。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云的容与悠闲之状,怡然自得之情,写出了它的故作姿态。而经历过失望、体验过被作弄的滋味的诗人,面对弄姿自媚的云,究竟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句明显地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一首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总是能以它的生动形象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这首诗,看来并不单纯是抒写久旱盼雨、憎厌旱云的感情。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②,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③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④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⑤,月光长照金樽里。[2]
一、影响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原因
1.词汇障碍
文章的最基本构成成分就是词汇。如果词汇量太少,就无法阅读英语文章,更不可能理解了。
2.语法障碍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碰到长句时,就弄不明白句子的结构,从而难以理解句意;有些学生对于句子中的代词,省略等及一些固定的句子结构弄不明白,这样就容易导致理解偏差而影响对文章的正确理解。
3.贫乏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会影响对文章某一段落甚至整个文章的理解。作为学生必须尽可能多了解、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加强课外阅读,提高文化背景知识修养。
二、英语阅读考查中学生易丢分题的主要内容及答题技巧
1.细节理解题
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对文章具体事实和细节的理解能力,属于表层理解范畴,难度还是较小的,但在整个阅读理解题中所占比重较大。它们大都是根据文章中的具体信息如事实、例证、原因、过程、论述等进行提问的。正确答案大都可以在阅读材料中找到对应的文字部分作为验证。
细节题的设题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以who,when,where,which,what等疑问词开头引出的
句子。
(2)正误判断题,题中常有true,not true或者except。
细节题的解题技巧是:学生易出现的问题是阅读速度太慢,缺乏快速阅读技巧,考生要培养自己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答这种题一般采用寻读法,即先读题,带着问题快速扫读文章,可以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部分,这一部分可能是一个词或短语,也可能是一个句子或相关若干句子,但句式、用词和表达方式不同。要紧扣阅读材料,利用题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对比,不能脱离原文。还可以用排除法,将“无此细节”和“与此细节相反”的选项排除。
2.词义猜测题
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对语篇的信息、逻辑、背景知识及语法结构等综合理解去猜测某一关键词或短语的词义。
其设题形式一般有:
(1)The underlined phrase “being destroyed” probably means
in Chinese?
(2)What does “potentials” mean in Chinese?
答这类题时的常见技巧:
①利用语境来猜词义。根据文章的主题和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来猜测词义进行推测。任何一篇文章中的句子在内容上都不是孤立的,都跟句子所在的整篇文章有关,所以要进行合乎逻辑的综合分析而推出词义。
②根据经验或者生活常识来猜测词义。在阅读的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理解等来判斷单词的意思。
③通过同义词或反义词来猜测词义;通过构词法来猜测
词义。
3.推理判断题
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和事实,通过归纳或演绎等方法,对文章的发展情节及作者的态度、意图做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这种题的常见设题形式如:
推测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意图的设题形式:
(1)The purpose in writing this passage is to
(2)The author in this passage intends to
推测文章的观点或者是结论的设题形式有:
(1)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story that
(2)From the passage we can conclude that
推断文章出处的设题形式有:
The passage may come from
解题技巧:这种题不能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要求学生能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意图,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从而理解文章寓意,对暗含在文章中事件的因果关系及作者没有表明的意图、观点等能进行推理、分析。还要注意不要被文章中一些表面信息所误导,更不能凭个人的观点、习惯、看法去随意揣测,以偏概全来回答这方面的问题。
4.主旨归纳题
主旨归纳是文章的核心,是对全文的概括与总结,要求考生在阅读和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做出归纳、概括或评价。
这种题型通常包括文章大意题,段落大意和标题选择题三种形式。设题形式有:
(1)Which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2)In this passage,the writer tries to tell us that
(3)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is passage mainly about?
做此类题的技巧:中心思想是贯穿于全文,必须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经过归纳、分析才能知道。这就要求考生要有很强的篇章概括能力、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能力以及准确把握篇章段落主旨大意的能力。对于大部分有主题句的文章来说,主题句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找到了主题句,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大意。若是有标题的文章,先从标题开始阅读,标题就是整篇文章的主旨,它对文章起着统领作用。有些文章在段首或段尾有总结性的句子,这就是文章的主旨。有的文章是将首段中心句和各段第一句话连接成一个整体,得出文章主题;也有些文章中心思想贯穿全文,需要自己去总结,归纳,从而推断出文章的主旨大意。
总而言之,阅读是一个多因素作用过程,而提高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所以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段落领悟能力,信息把握能力,全文归纳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运用所学的技巧多阅读,多琢磨。并要养成每天阅读英语的习惯,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那么在阅读理解这一重要知识板块必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69.
【初中英语看图作文及解题技巧】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作文技巧12-12
初中英语作文开头结尾技巧10-31
高中英语作文解题技巧09-15
初中英语的备课技巧10-20
初中英语教学方法与技巧06-17
高三英语阅读解题技巧总结11-06
四级英语长篇阅读解题技巧01-22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读原文11-03
浅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技巧10-14
英语六级听力短文回答解题技巧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