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审计监督的思考

2024-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审计监督的思考(精选4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审计监督的思考 篇1

1 会计集中核算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会计代理制原则。其基本内容是, 单位不再设置会计机构, 取消会计和出纳岗位, 只设报账员。单位的会计工作, 由会计核算中心安排人员集中办理。二是单位财务主体资格不变原则。其基本内容是, 单位的资金使用权不变, 单位原有的资金筹措渠道和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三是单位资金由会计核算中心管理原则。其基本内容是, 取消单位所有的银行帐户, 在会计核算中心的银行基本账户下设立单位的分账户, 对单位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四是会计核算中心负责单位会计工作原则。其基本内容是, 单位的各项支出审批、凭证审核, 以及会计资料的收集、立卷和保管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出,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只是会计工作的责任发生了转移, 没有改变单位的财务主体资格和财务责任, 也没有改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因此, 无论是对纳入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 还是对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 以及会计核算中心相应的会计责任, 都离不开政府审计的监督。

2 会计集中核算对审计的影响

一是对审计对象的影响。由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没有改变纳入单位的财务主体资格和财务责任, 也没有改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 只是单位会计工作的责任部分发生了转移。所以, 纳入单位作为被审计对象的地位没有变化, 单位负责人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被审计对象地位也没有变化。根据《审计法》第二条第二款:“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 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 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 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根据中央两办关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暂行规定》, 在会计集中核算后, 政府审计不仅要把纳入单位作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审计对象, 把单位负责人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 同时还要把会计核算中心纳入审计监督的对象。

二是对审计目标的影响。会计集中核算影响到单位部分会计责任的转移, 相应的影响到审计目标的调整。《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负有责任”。一方面, 会计集中核算与原有会计管理形式相比较, 使得单位原有的会计利益的一致化和会计责任的完整化格局被打破, 主要是会计和出纳入员不再是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会计工作, 而是依法、独立的行使会计工作职责, 如果出现了会计监督不力、核算不规范、甚至出现违反会计法和审计法的行为, 会计核算中心及其有关会计人员要承担相应的会计工作责任, 这种责任是不能推脱的。另一方面, 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被审计单位及其单位负责人仍然负有完全责任, 如果单位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 提交虚假的会计资料,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核算不准确, 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主管人员则应承担相应的会计法律责任, 如果对审计结论的真实性造成了影响, 还要承担审计法律责任。因此, 审计人员不仅要查清被审计对象的会计责任, 还要分清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责任, 任何否定相应会计责任的独立性, 或者否定会计责任的联系性, 都不能算作完整的审计。因此, 会计集中核算后, 政府审计应当及时调整审计目标。

三是审计内容和重点的影响。审计目标决定审计内容, 会计管理方式决定审计重点。由于会计集中核算运作存在着阶段性, 决定着审计在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会计工作移交阶段, 审计要把纳入单位的财产清理、财务清理和会计移交手续情况作为审计重点, 同时按照政府要求, 审计要担任好会计移交工作的“监交人”。会计核算中心工作初期, 审计需要针对会计、出纳不在纳入单位工作, 身份发生变化, 情况不熟悉, 会计核算与单位财务脱节, 会计核算不准确的问题加强三个方面的监督:一是要围绕与单位职能相关的专项资金和重点问题开展审计, 检查被审计单位执行国家经济政策的情况;二是要围绕单位预算内外收入开展审计, 检查被审计单位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的情况;三是要围绕单位各项支出以及发放津补贴开展审计, 检查被审计单位遵守国家的财经法规和有关会计集中核算纪律的情况。会计核算中心稳定运行时期, 审计对要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实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 其目的是维护财政经济秩序, 保障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健康运行。

四是对审计方式和方法的影响。由于会计集中核算, 与原来的会计管理模式比较, 开展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 在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 增加了会计核算中心这个中间环节, 它使得审计程序执行环节增加, 审计的方式和方法的调整。如, 会计资料的收集和取得。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准备、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形式、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的下达方式、审计罚款资金的收缴、审计意见和建议的督促落实方式、审计的工作方法等都带来了影响。对此, 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需要更新观念, 增强开拓创新意识, 一方面要依照审计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审计;另一方面, 要积极探索新的审计模式和审计方式方法, 努力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为会计改革服好务。

3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开展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健全审计制度, 为审计监督提供法律保障

为了支持会计改革, 审计要建立健全与会计集中核算方式相适应的审计法律制度。以法规形式明确, 审计机关有权依法对进入会计核算中心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 同时, 明确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法律责任;明确被审计单位的义务和责任;明确审计中的会计核算中心的义务和责任。使得审计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做到依法审

3.2 规范审计行为, 防范审计风险

会计集中核算方式下, 更加需要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 加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原会计管理方式相比较开展审计, 审计人员不再是从被审计单位提取会计资料, 而是从会计核算中心取得被审计单位的账簿、凭证等会计资料, 审计在环节上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上难度增大。取消了被审计单位的银行账户、被审计单位失去资金管理权, 也对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有否账外收支、资金体外循环情况带来难度和风险。因此, 执行审计程序, 审计人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审计对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 同时也要抄送会计核算中心;履行审计承诺手续, 审计应当与被审计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分别签订承诺书, 承诺书的内容要符合针对性和合法性要求。二是审计报告要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 涉及有关的内容要求会计核算中心的相关人员参加。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在主送被审计单位的同时, 应当同时抄送会计核算中心;审计对涉及问题的处理意见和处罚款额的收缴, 由于被审计单位的资金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管理, 会计核算中心应当积极配合审计决定的执行、审计处罚款额的清缴, 以及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落实。三是对会计核算中心业务质量方面的问题, 审计机关应当下达审计建议书, 并督促其进行整改。

3.3 改进审计方法, 提高审计质量

为了适应会计改革和提高审计质量;审计要积极推行“一、三、五、七”的工作法。一是要实行审计立项的“一个改进”。实行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周期安排、轮番审计的立项。二是建立“三位一体”的审计目标, 即:通过对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 达到查清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和会计核算中心责任的工作目标。三是实行审计“五个结合”的方法, 即:把单位的定期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专业审计相结合, 把审计与专项调查相结合, 把账面收支审计与制度基础性审计相结合, 把详细全面审计与抽样审计相结合, 把账内审计与账外经济活动检查相结合。四是审计要突出七个重点内容的检查, 即:一是会计移交环节, 二是会计核算中心的管理质量, 三是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情况, 四是专项资金、社会性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 五是罚款、收费的票据使用、管理以及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情况, 六是固定资产管理及政府采购的规定执行情况, 七是要防止乘机乱发钱物、私设小金库、贪污私分公款等情况的蔓延;维护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健康运行。

3.4 完善审计方式, 提高审计效率

目前, 大部分地区会计核算中心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 有的还实现了与纳入单位的会计信息核算系统的联网。为了提高政府审计的工作效率, 有条件的审计机关也应当加快与会计核算中心核算系统的联网, 根据需要, 可以采取直接从网上调取会计资料开展审计与就地审计相结合方式。同时, 审计机关要积极利用联网的优势, 建立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数据库, 为专项审计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服务。

3.5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协调好工作关系

一是审计人员应提高对会计集中核算方式的认识, 树立为改革服务的思想, 加强对会计集中核算的敏锐观察能力和大胆创新的意识的培养, 还要通过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积极探索适应会计集中核算灵活、高效的审计模式和方法。二是为适应会计集中核算改革的要求, 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 提高法律政策水平和运用计算机审计能力, 通过审计锻炼出一批复合型人才。审计机关可以吸收一些信息技术人员, 并对他们进行审计知识培训。三是在审计中, 审计人员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联系和协调, 注意好处理好审计与各方面的关系。

摘要:建立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原理, 是单位资金使用权和管理权相分离, 其性质是会计管理方式的改革。结合实际, 重点探讨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如何开展审计工作。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审计监督的思考 篇2

关键词:会计集中合算 内部审计 影响 对策

0 引言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是现代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计集中核算制就是在本级政府的财政部门设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在坚持会计主体不变的前提下,按照单位资金使用权、财务自主权、支出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基本原则,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将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纳入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集中办理单位的资金结算、会计核算业务,并对其经济业务实行会计监督。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对强化资金监管,规范财政、财务收支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遏制违法违纪行为及腐败行为等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包括财政部门的个别领导对开展内部审计产生了新的偏差,认为财务会计实施了集中核算,资金实施了收支两条线管理,物品购买实施了政府采购,每年又有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任中审计、任职期满和离任审计等,单位内部审计可有可无。再加上这一全新的会计核算模式使得内审部门多年来探索总结的一整套程序、方法不再完全适用,为内审工作的发展和深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笔者曾经主管过县级教育部门内审工作,也在市级会计核算中心工作过一段时间,多次接受过来自单位内审部门和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现就内审工作如何适应新制度的变化、内审人员如何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能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1 会计集中核算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各单位的收入纳入了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各项支出实行单位预算,有效地制约了各单位在资金使用上的随意性、隐蔽性,减少了私设“小金库”、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乱收费等违纪违规现象,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大量二级、三级单位的会计资料和信息使主管部门内审机构花费较少的审计成本即可比较全面地了解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便于内审部门进行宏观分析和全面评价。

统一的会计电算化核算软件有利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特别是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会计核算网络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可以使内审人员足不出户地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从而促使审计关口进一步前移。

但是由于会计集中核算体制本身存在的缺陷,如会计核算与各单位财务收支经济业务在时空上的分离,项目经费、往来款项在列支上的串户,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对具体会计核算责任相互推诿等问题都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再加上由于会计核算中心在资金使用及核算范围上的统一限制,被审计单位进入中心核算的经济业务普遍比较规范,新的违纪违规现象更趋隐蔽,账目表面的错误越来越少,内审人员普遍感到仅从账面而言发现问题的难度更大,导致审计风险加大。

2 会计集中核算后内部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显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内容日趋简单化、透明化,如果我们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领域,内部审计机构将逐渐失去存在的必要。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找准定位,及时调整,将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对被审计单位的服务,以服务为导向,拓展审计领域,内部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才能得到深化和发展。

2.1 调整内审工作思路。随着审计监督载体的变化,下属单位的内审不能因为增设了会计核算中心这个财务监督环节而放松了审计监督。内审的职能是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所不能替代的。但在审计模式上要改变传统的以账目为基础的普查式详查式审计为综合性分析性审计,要从传统的以防错纠弊为主的审计为制度执行、绩效评价审计。

2.2 规范内审操作程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根据“三不变”原则,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法律主体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仍是审计通知书的主送单位,负责承诺和签证。由于会计核算中心承担着各单位的核算职能,审计通知书必须同时抄送会计核算中心。在审计过程中,内审工作人员尤其应注重与会计核算中心的沟通、协调,认真听取单位记账人员的核算思路,并办理好规范的资料调阅、借用手续。

2.3 适时调整工作重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财务收支行为的监督,规范了会计核算,审计重点应随之有所调整,要加强对核算中心未涉及和不能到位部份的审计监督。就教育系统内审而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内控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是否有效执行;二是学校择校费和赞助费收入是否如实入账,是否设账外账;三是实物资产管理,尤其要注重接受赞助、捐赠的电脑、空调、相机等资产的管理;四是尚未纳入中心核算的其他账户,如学校工会账、伙食账的核算情况。

2.4 积极改进内审方法。会计集中核算后,随着审计重点的调整,我们的审计方法也应作相应调整,除审查由核算中心提供的会计报表、账册、凭证等基础资料外,尤其要注重外围调查、延伸审计、实物清查等工作。审计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会议,听取财会人员以外的干部职工,例如负责经济工作的副职领导、中层干部的意见,搜集有否账外反应、体外循环的经济活动和违法违规经济行为等情况,多渠道了解被审单位经济活动信息。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审计监督的思考 篇3

(一)会计主体及责任不明确,引起思想上认识偏差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核算中心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造成双方财务管理上的脱节,导致思想上认识出现偏差,集中核算前,单位支出只须单位领导“一枝笔”就可以报销,集中核算后,单位领导签字后还需要中心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超标的、不规范及不合法的票据一律不予报销,致使个别单位负责人对核算中心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放松财务管理,出现规避会计监督行为。

(二)监督职能流于形式

核算中心会计人员都是从学校抽调上来的,核算会计人员分管含原学校在内的多处学校的会计业务,由于在原学校多年,怕得罪人,在执行财经制度、规定方面,降低了工作标准,造成会计核算工作的不严谨,即便分管不含原学校在内的多处学校的会计业务,长期分管固定的单位,同样容易出现人情帐,会计监督职能也难以真正实现,监督职能流于形式。

(三)产生支付风险

每个核算柜组都承担了多套帐务,核算中心人员忙于报账、记账和结账,由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时间、空间的分离,从而失去了实地实施监督的优势, 对统管学校各项业务细节难以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对报账员送来原始凭证的真实性,核算中心人员难以进行审查,基本上都是按照单位报账会计填写的报账内容入账,对支出的合理性,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无论反映经济内容是否真实, 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都必须报销,从而产生支付风险。

(四)降低了学校财务管理的内部牵制与监督机制

随着学校会计岗位被取消,一方面, 有些学校领导认为报账会计是跑跑路,传递一下原始票据的,只要是领导签了字的原始票据就可以报销,有无资格证、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多数报账会计是“半路出家”, 没有受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的正规训练,搞不清科目、账簿和会计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学校所有资金收支往来的核算,都由会计核算中心完成,导致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弱化。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内部的会计与出纳牵制机制消失,报账会计实际上履行了会计出纳双重职责,这样为报账员作bi提供了便利,学校财务管理的内部牵制、监督机制被削弱。

(五)学校收费监管存在盲点,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严重脱节

由于会计核算与学校收费活动存在时空上的分离, 加上会计与出纳牵制机制的消失,收费时间的长短, 收费金额的多少,取决于学校报账员,无形之中,给个别单位瞒报,少报,错报,漏报,隔月报,和私设小金库, 坐收坐支,公款私存,滥用现金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虽然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移至核算中心,但财产物资仍由学校进行管理,这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就会出现学校认为记账是核算中心的责任,和学校无关,而核算中心则认为管理使用是学校的事,和核算中心无关,存在着实物和账面管理相互脱节,对新购置资产、上级部门调拨或配置的资产,及清理报废的资产,不能对其进行及时的账务处理,尤其是捐赠形成的资产,有相当一部分形成账外资产。

(六)加大了学校被审计监督的难度

由于审计、财政部门与学校之间增加了──核算中心,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学校之间可能就一些会计责任问题出现相互推诿,会出现资料提供不及时,使得审计及财政部门对具体事项问询、问题责任认定难度加大。

纵观历史, 人们不难发现,从古到今, 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是完美的,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事物存在就有问题存在,解决问题的本身就是事物的发展,没有了问题,事物也就停止了前进,但只要得民心,只要符合趋势,只要顺天意,这个事物早晚都要成功!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不断加以完善,最终使得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得以健康发展,从源头上为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务管理机制,为遏制会计信息失真和打击贪污腐败发挥应有的作用,为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颖君.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8)

[2]彭晓彪.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思考.经管空间. (1)

[3]崔英.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利与弊.财会,统计.(12)

会计集中核算后的财务管理 篇4

教育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是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管理体系的一次变革。目前,教育会计集中核算仍处于初级阶段,就其本身来讲是变革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在这项变革的初级阶段,有关制度不断健全,运作机制不断完善,但监督力度尚不够到位。现阶段的会计集中核算还主要忙于帐务处理的完善,在审核单位支出时,主要看票据是否合法,填写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完整;有单位领导、经办人、报帐员和有关人员的签字。会计集中核算使单位经费支出的合法性和帐务处理规范化增强了,但是对不合理违规违纪的变通票据等问题难以控制。因为核算中心人员不能直接参与单位的财务活动,无法跟踪监督。为防止会计集中核算后基层单位财务管理、会计监督空心化、形式化已是当务之急。现就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机制,加强会计集中核算后的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提出以下意见:

1、编制经费使用计划、实行收支直达。编制经费使用计划,主要是明确经费支出范围和资金使用方向,建立起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事前防范约束机制。编制经费使用计划,要根据全年经费收支预算和事业发展需要,本着“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原则,制定全面完整的本月经费支出计划。核算中心要严格执行经费使用计划,坚决维护经费使用计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收入实行“三直达”。一是对各单位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直达核算中心专户。二是对单位取得的行政性事业收费等预算外资金收入直达核算中心专户。三是对单位取得的零星杂项收入和其他往来款项直达核算中心专户,如房租费收入、水电费收入、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各种代收费收入、借款等直接存入核算中心专户。

支付实行“六直达”。一是集中核算单位之间的收付款业务全部实行内部转账直达。对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之间的收付结算、往来结算等一律在核算中心实行“内部转账”直达收款单位账户,不允许将资金拨付给付款单位,再由付款单位与收款单位之间进行结算。二是 1

政府采购资金直达采购专户和中标供应商。对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资金,经单位办理相关业务手续,物品采购及验收结束后,按照合同,将货款从核算中心的采购专户中直接支付供应商。三是大宗支出直达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如购置费、修缮费、材料费、业务费、招待费等费用,由用款单位提供款项支付单位或个人银行账号,统一使用转账、电汇或信汇等方式将支出资金直达商品供应者或劳务提供者。四是专款直达工程项目。对专项资金按其工程预算和工程进度,按规定预留的工程质量保证金后将款项直接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或个人,改变过去一次性将专款总额拨付到主管部门的粗放性管理办法。五是对干部职工工资和单位发放的各种津补贴、奖励、加班补助等全部实行银行代发,直达个人工资账户;对单位经常性、必须确保的支出,如水费、电费、电话费等,实行单位申请、,资金直接拨入供水、供电、电信等单位账户。六是对零星支出直达单位报帐员。按照备用金管理的要求,对用备用金支付的日常零星开支,报账后将资金拨给单位报账会计作为补充已垫付的备用金。

2、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实行教育用品集中采购。推行教育用品集中采购和政府采购制度,有效地控制消费节约经费,是预防和控制治理腐败重要的约束机制。会计核算中心对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的大宗物品和物资报销发票,必须要附政府采购中心开具的“批准采购通知单”和有关科室开出的“自购审批单”,对没有执行政府采购制度所购买的物资一律不予报销。结合政府采购工作及学校教育用品集体采购工作,在原来图书、电教器材、校服等统一采购供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设施音体美设备及办公用品、学生公寓用品等各类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对大规模采购及批量采购必须通过政府采购和集中采购,以此降低价格,保证采购质量,规范教育内部市场,充分提高学校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同时也避免分散采购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弊病。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具体归类、保证质量、强化服务、抓大放小,以方便基层工作。教育用品采购,有关勤管站、电教站、图书代办站教育用品统一采购管理,单凭核算中心控制学校报帐员、拒付

单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方面让基层领导认识到统一采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教育局各有关站室要强化服务观念:一是抓大放小,二是物品价格不能高于市场零售价格,三是质量要绝对保证,四是送货上门,照顾边远地区。

3、实行财务会签制度。实行财务会签制度可有效遏制“一支笔”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独断专行的不法行为发生。财务审计“一支笔”的制度已不适应会计集中后加强会计监督的要求,不利于群众监督作用的发挥,实行财务会签制度是完善“一支笔”约束和监督机制的延伸。实行财务会签制度要求经办人、物资验收人,部门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签字,最后由在限额内由负责人审批。限额量可视单位业务量大小而定,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领导人集体会签。

4、定期民主理财。实行定期民主理财可强化对干部约束和监督机制。各学校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的实质作用,单位民主理财人员构成要有群众性和代表性,由党团、工会、财务、总务、教师等方面人员组成。实行民主理财最少一月度一次,特别是大项目立项要经过论证研究,项目支出实行全程监督,经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签字方能办理报销手续,实现民主议事、民主理财。会计核算中心要定期返回帐簿,凭证,报表给单位进行民主理财,通过财务公开,加大财务管理的透明度,理财结果对财务管理情况和不涉及单位财务信息秘密的要详细公布于众,进行定期公布,公布的资料要详细,不能只做墙上文章,要保证人们能看得懂,对重点工程项目、专项支出等要做专项公布,真正起到公布、监督的作用,让全体教职工进行监督。民主理财小组将本期财务执行存在问题、改进意见有关情况及效果评价、分析及时反馈给会计核算中心。

5、加强报帐员法制教育、定期对报帐员进行培训。加强报帐员法制教育可有效避免报帐员事不关已明哲保身的思想,对违规违纪行为不抵制,不监督。有的甚至为了团体或个人的利益和单位领导串通一气,变通票据逃避监督。加强报帐员法制教育,可增强单位内互相制约,相互监督内部牵制机制。强化对报帐员法制教育使之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较高的执法水平,增强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行使法律赋予的职责。报帐员积极学习《会计法》、《中小学会计制度》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严格的内部会计控制,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整顿和规范工作秩序,确保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学校报帐员职能、性质和原来会计、出纳员的岗位有了新的变化。在报帐程序、流程方面都较明确,但部分报帐员会计业务水平等方面高低不一,对会计核算的把握能力较差。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首先从具体工作实际出发再对报帐员进行短期培训,培训内容:一是《中小学会计制度》,会计分录以核算中心实际常用分录为主,规范会计分录摘要;二是《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再是对未参加过正规会计培训的报帐员、校产管理员举办长期培训班,提高他们的会计业务水平。对报帐员进行业务理论和财经法规知识培训,以充分发挥其基层财务管理职能。报帐员作为基层单位的财务负责人,应为领导当好参谋,支出的合法性、帐务处理的合理规范、原始票据填写标准完整、事由充分、手续完备、签字齐全等等,把好财务支出第一关。

6、完善学校商店、伙房承包和房屋出租的有关合同。学校商店、伙房承包和房屋出租实行公开招标,预缴承包押金,及时收缴承包收入。单位内部独立核算的商店、伙房等经营性部门的管理,单位与部门应签定相应的承包经营等方面的合同,并报教育局核算中心备案,做到有备可查。应对学校商店、伙房承包和房屋出租合同进行专门清理。以便各单位的各种承包、租赁等固定收入的及时报核算中心,杜绝小金库的产生。

7、大项目立项、审批制度。对于大项目支出必须立项审批。大项目必须先报批,后支出。基层单位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主要在大宗物品、设备的购买和基本建设上。对于基本建设除立项审批外,工程结束后应对工程预、决算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审计符合要求方可办理有关支出手续。在支出时应详细注明工程量,修缮的面积、工程用料、用工等,不能只笼统地注明用途就行了,自购大宗物品,核算中心应

适当的进行价格确认。加强学校建设基础上和大项维修工程管理,要加强工程项目可行性的考察和论证。同时,可考虑对立项审批的超过一定规模的工程项目,由专门机构统一操作,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通过公开招标,既能保证施工单位的资质、能力,也能尽量节省建设资金,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同时还可避免暗箱操作带来的各种弊端,保证学校资金的有效利用。对零星建设和维修项目,也要加强检查、管理,由审计部门定期进行检查、审计,保证不发生问题。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游戏活动教案反思《蚂蚁搬家》下一篇:会议记录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