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前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学前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1

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提高包括广大农民工在内的职工队伍素质、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保障。进一步加大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力度。

二、实践内容:

20xx年7月11日,我们随着经管系李老师以及郑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支志愿小分队出发了。这次我们去的地方湖南省xx县的xx高速xx段工地上。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对农民工教育以及有些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

2.1首先是对农民工教育方面展开的一系列调查

农民工这一充满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也是构成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新鲜血液,他们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特别是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据统计,目前我国有1.3亿农民工离开家乡外出就业,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现在,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金融危机影响之下大量企业订单减少,用工需求下降,没有任何技术优势的“普工”面临着失业或找不到工作的严峻考验;这些严峻的现实,对工会和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这里的大多数农民工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根据我们调查报告上的数据分析,小学文化水平的有40人,所占的百分比是17.6%。初中文化水平的有102人,所占的百分比是44.9%。高中文化水平的有85人,所占的百分比是37.4%。然而大专以及大学文化的人却是0人。我们还仅仅只是对着这xx工地上的227名农民工进行的调查,要是在社会上,会不会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工会越来越多呢?可见文化在农民工生活中还是极度缺少的,我们需要给农民工贯彻文化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到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文化的不可缺少性。

像那天我们志愿小分队带去的调查问卷,是关于农民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小组成员会一个一个的在后面进行相关的帮忙,一起与农民工叔叔,阿姨他们一同完成那份问卷,有些年龄有点偏大的叔叔们还有些不识字的,是通过组员的一片一片的读解的情况下一同完成这次的问卷调查的。从这里,真的感受到了文化的重要性。现在社会也在加大对农民工得教育程度。

各级工会要加大对农民工教育培训力度,突出工会工作特点和组织优势,坚持以职工为本,从农民工的行为方式、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和技术技能素质等诸多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从农民工整体来看,对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培训有着强烈渴望和迫切愿望。但是,要把渴望与愿望转变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踊跃参加技术技能培训的实际行动,则还需要工会组织和各级政府等有关方面作出更大努力。

2.1.1.教育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相脱节。

“农民工教育培训”基本包含三个内容:一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必备的生活常识的普及性教育培训;二是择业和提升职业技术技能的教育培训;三是思想道德、社会文明、政策法规等形势政策教育。目前,农民工教育培训仅仅局限于农民进城后的择业前短时的技术技能培训,城市生活必备的生活常识教育和思想道德、社会文明、政策法规等形势政策教育严重滞后。此外,技术技能培训缺乏针对性,存在课程与教学与岗位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培训课程的职业分布局限在一些低层次的范围,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培训难以满足需要;适合需要的公益性服务和培训项目也不多,影响了教育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2.1.2.教育培训形式不科学,欠规范,影响教育培训的效果。

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可见利润,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工培训的资金和时间的投入,因此农民工教育培训往往是即时性、快餐性的,培训质量得不到保证;教育培训课程设置呆板,缺乏针对性;有的培训和社会发展要求、企业用工需求相脱节,不少教育培训机构很少有新的授课形式,缺乏实用性和吸引力;还有部分培训机构教师缺乏,专职教师不专,兼职教师难兼,业务水平普遍偏低,教学质量不高;教育培训常常流于基础性知识的灌输,而实训不仅作为职业教育或培训的主要形式理应加大力度,而且对于农民工来说,实训中的现场模拟、指导符合其较低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实训环节的弱化甚至缺失,使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意义大打折扣;部分引导性教育机构没有按学员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就业愿望实施分类培训,故而影响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1.3.教育培训配套服务不健全

影响农民工择业、就业。职业证书制度的引入,将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农民工就业准入也将走向规范化。但目前农民工培训与技术考核、鉴定环节未能联系起来,农民工培训与就业准入资格之间脱节。其次,就业服务不到位,培训机构本身没有专门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服务和管理,同时与社会性、公益性的职业中介机构缺乏合作。此外,目前的农民工培训多为一次性培训,一期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很少对学员进行追踪调查和服务,农民工再培训机会很少,农民工知识与技能难以获得持续性提高,由此导致对农民工培训工程的投入缺乏力度,农民工培训缺乏资金、人员及设施保障。同时,农民工培训体系不健全,其职能未得充分发挥,农民工培训质量不高,这又反过来影响了政府、社会及个人参与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这样,我国农民工培训陷入了条件不良与效能低下的恶性循环,发展极为困难。

在这里,我希望农民工叔叔的生活越来越好,文化知识也在社会大众以及培训下能够有着大大的提高。

2.2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展开的调查

那里大多数农民工叔叔阿姨的子女都在自己的老家,只是他们长年在外打工什么的。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原因,所以父母亲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让自己的子女能够上学。根据我之前在网上查阅的数据中,得知农民工子女在校接受教育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下面我举出来说明一下。

2.2.1.学校经费欠缺,教学设施和师资缺乏

各级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支出预算原本不足自不必说,在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入学校的同时,经费预算、设施添置、师资配备等配套措施并未随之跟上,导致学校经费欠缺,教学设施和师资缺乏。据我们调查,由于经费欠缺、教学设施和师资缺乏,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大班额问题,一些学校班额严重超标,75人以上的班级比比皆是,最多的班学生超过100人,教育管理难度加大;不少学校实验课开出率很低,“两操一课”难以保障。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学校对于寄宿学校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负责。班主任负担极重。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落空,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孩子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

2.2.2.学校和家庭、学校和社区沟通难度大,教育形不成合力

留守子女父母在外务工,多从事辛苦繁重的劳动,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管教子女,一学期甚至一两年都来不了学校一次。社区也并没有把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特别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纳入工作范围,不能给学校提供相关的支持和配合。学校家访和家长会所能接触到的不是这些孩子的祖辈就是他们的姑姑舅舅等亲戚,而父母很难接触到。这些都导致教育成了学校单方面势单力孤的孤军奋战,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2.2.3.安全隐患大,学生人身安全难以保障

这些农民工子女回家后缺乏监管,有的甚至失控,有自己做家务或帮父母打工或自己打工受伤致残的,也有参加危险活动死亡的,每一学期开学都会有伤残或死亡的统计报告。

以上这些问题都充分的说出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不是小小的问题,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相信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是不是经常也在会为自己的子女担心,担心他们有没有好好学习,然而那些独自在家里读书的孩子,父母出去做事的,会不会在思念爸爸妈妈什么时候能够回来这里,看看他们。其实他们都不想这样的,只是被迫于无奈,社会状况就是这样,要想自己的子女以后有出息,所以他们也会很努力的赚钱来送自己的子女上学,为的只是不想让自己的子女也这样劳累。

三、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以及建议

适应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各级工会坚持以职工为本,农民工作为新兴的职工群体,教育培训问题尤为重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切实做好农民工工作决策部署,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解决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实际问题,政府是关键。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民工教育培训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城镇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在教育培训经费上,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配合、用工单位、农民工个体共同投入的费用分担机制。在政府保证投入的前提下,引导用工企业和单位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协调社会资源,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农民工教育培训对企业发展具有显著的长效性价值。国外统计资料表明,职工教育投资1美元,可以创造50美元的收益。可见,企业教育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树立长效性投资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立规范化的企业教育和员工培训制度。作为企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农民工培训的长远意义,把农民工培训纳入企业长期发展规划。同时,要加强监管,用于补贴农民工培训的费用必须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

3.1是要在全社会树立重视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理念。

对于政府来说,无论是基于农民工在我国劳动力数量中的较大比重,还是基于农民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忽略的作用,都应将农民工教育培训置于国家基本建设范畴。因此,政府要着力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营造重视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良好社会环境;制定有效的农民工培训激励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农民工主动参加培训,要从上至下加大监督力度,抓好农民工培训政策的落实。

3.2是要建立农民工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与使用机制。

在农民工培训经费投入上,继续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多元投入机制。但政府应强化其主要责任,中央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民工培训国家项目;各级财政要切实把农民工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用于补贴农民工培训的经费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农民工输出前培训补贴,将城市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扩大到在城市就业并参加了失业保险的失业农民合同制工人中;在促进就业资金中,各级财政应增加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补贴资金。政府投入,将是农民工培训工程健康开展的基础。在农民工培训资金使用方面,关键是要科学定位使用重点及方向。对于财政性资金,要更多承担农民工培训工程的管理、协调方面的投入,农民工“引导性”培训投入、信息服务和维权服务等公共产品的投入等。对于企业而言,培训基金应集中投放于设施建设、师资建设等,核心在于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的实效性。培训资金投入方向合理,重点突出,是提高有限资金使用效率的前提。

3.3是完善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工作体系,整合社会资源。

由于我国农民工培训多部门共同管理,部门资源过于分散,不仅难以管理,而且不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将不同部门间教育培训资源加以整合,统一协调管理,使之发挥整体效益,是推进农民工培训的基础性课题。在公共资源相对短缺的条件下,整合资源还意味着普通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的充分挖掘,农民工培训走向社会化、市场化,从而增强农民工培训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培训效益,这是我国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方向。

3.4是要实现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的多元化。

要重视农民工的城市生活常识的普及性教育,引导农民工对城市文明的认同感和对城市生活的责任感;重视法制观念教育,帮助其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培养其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安全感、话语能力和依法维权能力。在技能培训环节,要加大实训力度,通过集中讲授和小范围现场演示、实地操作方式,重在提高农民工的实际动手能力。技能培训应按技术含量分设不同类型、等次,适应不同文化与技能基础的农民工的需要,满足部分农民工提升和发展的要求。对于农民工而言,强化培训意识,使其基于培训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主动参与培训,适应劳动力市场要求。

学前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2

河北省地处京津冀腹地, 总人口数7000多万, 农村儿童约有1000多万, 其中, 留守儿童有140多万, 占我省农村儿童总数的11%左右。目前河北省已成为全国第九大农民工输出省。由于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 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状况令人堪忧

针对以上现状, 地方政府只要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并付诸于实践, 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

2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由于条件限制, 农村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上的残缺, 会直接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身心健康、受教育情况都受到严重的影响。笔者利用暑期2个月的时间, 带领青年教师“体验省情、服务群众”实践小分队, 奔赴河北省所辖部分贫困地区, 走访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堪忧, 问题如下:

第一, 学校设施极其简陋。学校是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阵地, 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笔者发现:校舍简陋、设施匮乏、教室数量少不同年级挤在一间教室上课、科目与课时不足、没有课外读物、孩子们从来没见过电脑、宿舍拥挤脏污。

第二, 师资严重缺乏。由于农村教学经费不足, 教师十分短缺, 一个教师要担任三四门课, 教师压力大, 教学质量很差;农村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综合素质也偏低, 尤其是缺乏教师岗位专业性的培训, 导致大部分教师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 甚至出现严重错误, 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第三, 教学理念存在偏差。虽然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已经有很多年了, 但是部分农村地区的学校的老师都不知道素质教育, 还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 秉承着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学生成绩是老师评价好坏的唯一标准。教师只重视“好”学生而忽视对“差”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从而导致部分孩子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第四, 安全教育严重缺失。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 缺失了父母的关爱与保护, 处于完全放样状态, 受到侵害的事件屡屡发生, 需要学校在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但每每问及孩子们在突发事件时应怎样应对, 面对孩子们茫然无知的眼神, 非常让人心痛。

3 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政府应该在解决留守儿童享受教育权的问题上责无旁贷。近年来, 政府致力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改善, 逐步建立起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相结合的监护体系,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仍存在一定问题, 笔者通过调研, 提出建议如下:

3.1 逐步打破户籍壁垒

3.1.1 制定相应政策

在一定时间内分步弱化、直至彻底取消户籍制度限制壁垒, 在一些试点城市, 一定范围内, 可先行放宽农民务工人员的落户条件, 从而促使农民工的合理流动, 并提高工作积极性。逐步使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公平待遇。

3.1.2 地方政府建立联动机制

解决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 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时间、政府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 建立联动体系, 才能很好的完成。只有从根本上强化政府责任感, 切实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联动体系的协调作用, 统一步调, 协同行动, 集中多方力量才能逐步乃至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3.1.3 保护留守儿童受教育的平等权

政府应从法律、政策、待遇等方面致力于解决农民工在企业工作中、日常生活中、子女受教育的实际困难与问题, 为留守儿童接收城市所能享受的公平教育资源, 切实提供保障措施。

3.2 地方政府主导作用

3.2.1 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

从国家法律制定与调控的角度, 将教育经费投入纳入具体实施细则体系, 从而保证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和使用渠道的规范性, 确保专项教育经费高效率的运用。

3.2.2 加大寄宿学校建设力度

推进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改造, 尤其是加强教学楼、学生宿舍、阅览室、教室桌椅、文体用具等基础条件的改进, 尽快购置日常教学必备的教具, 逐步实现从根本上对学校软、硬件设施的改善。

3.2.3 加强实习培养

政府每年应投入专项资金, 确保乡村教师薪酬的按时发放、尽可能改善乡村教师福利待遇, 组织教师定期参加职业道德、心里咨询、教学方法、手段、内容的培训, 使他们能赶上时代教育的步伐, 尽可能提高留守儿童的培养质量。

3.3 基层政府高度重视

3.3.1 发展农村经济是根本

首先, 农村可结合本地区的优势, 创办各类农村产业, 着力发展特色产业, 使农民在自己家就能够就业, 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同时解决的双赢目的。另外, 地方政府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政府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持, 农民利用学到的技术创办属于自己的企业, 为改善生活条件及发展地方经济做贡献。从而让孩子与父母能够长期在一起,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监管、教育问题。

3.3.2 加强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工作

第一, 基层政府要加强社会治安监管及整治工作, 实现社会环境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的净化;要严厉打击各种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行为。严禁网吧接受未成年人上网, 尽可能的为留守儿童在人生成长、享受教育的过程中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二,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引导和教育, 让监护人与孩子沟通交流, 采用正确的方法管理孩子, 最大限度发挥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及教育作用。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内特有的一种社会群体。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并不是一 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 多方联动, 共同努力, 逐步改善, 乃至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还他们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赵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研究[D].郑州大学, 2013.

[2]缪文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城市中心主义”的视角[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8.

学前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3

政府做法及成效——以维多利亚大学为例

加拿大高等教育弱势群体(under-served student groups served by Canadi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under-represented groups in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 Canada)主要包括原住民、农村居民、残疾人、低收入人群、北部地区居民、以法语为母语人群、第一代受高等教育人群、黑人学生、新移民以及亚洲人等。2001年,拥有商业证书的、年龄在25岁以上的土著人口比例(16%)高于非土著人口(13%)。然而,大学毕业生中,土著群体仍然落后于非土著群体——拥有大学文凭的、25岁以上的土著人口的比例为8%,而其他同年龄段的加拿大人拥有大学文凭的比例为15%。

2006年,加拿大低收入群体学生(家庭年收入低于2.5万加元)中,只有58.5%的18~24岁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而同年龄段的高收入群体学生(家庭年收入高于10万加元)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则高达80.9%。

2011年,加拿大大学本科生中残疾学生所占比例为9%,少数族裔学生所占比例为24%。加拿大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入学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见表1)。

维多利亚大学的特殊招生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本省非应届成年申请人的特殊申请政策。这一类申请针对那些学业成绩未能达到学校普通申请标准的非应届学生,如果此类申请人有理由证明其学业受到了健康、残疾、家庭状况或者类似情况的严重影响,那么,他们可以以低于学校普通标准的学业成绩申请就读大学。政府对此类申请人有年龄方面的限制,即在其申请的第一个学期开始时必须年满23周岁,而且只限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居民。但是,由于学校资源有限,这一类申请人的名额虽然没有下限,但上限为10~15名,而且需要经过录取委员会的特殊审批。录取委员会在充分考虑申请人的受教育史及其在非学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后,决定是否对该申请人进行录取。申请人必须提供两份推荐信,推荐信由有能力评估申请人学术潜力的人撰写。此外,对于身体有缺陷的学生,学校还会提供各种便利措施帮助他们克服缺陷,提高学习能力。

第二,土著居民的特殊申请政策。根据省政府统计,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范围内,以八年级学生作为基数,能够顺利高中毕业取得学位的学生比例,非土著居民为79%,而土著居民仅为46%;高中毕业后三年内,这些学生的大学入学比例,非土著居民为53%,土著居民仅为27%。因此,为了提高土著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也为了使大学文化更加多元,政府和各大学一直将提高土著居民的升学率作为办学目标之一。维多利亚大学的招生政策规定:土著居民申请人如果不符合学校普通的录取标准,可以享受土著居民的特殊政策。录取委员会将会对这些申请人从个人基础层面进行特殊考虑,包括申请人的受教育史,以及申请人提供的可以证明其能够成功接受大学教育的非学术成果等。申请人同样需要提供两份推荐信,其中一封最好来自于一个公认的土著居民组织。在审批过程中,土著居民组织的推荐是占很大权重的,而且这类申请人的学费以及生活费一般由其所在的部落组织提供。每年此类申请人的数量也是极其有限的,根据学校的统计数据,2009年秋季入学的新生中,通过特殊申请获得批准的土著学生只有25人。此外,土著居民的学生入学之后,学校也会提供各种便利措施,以使他们更容易融入大学生活。

大学的特殊招生政策都是有利于弱势群体或者拥有特殊才能的少数群体的,并非是特权的体现。这些政策符合宪法第15条的精神,即在保障平等的前提下进行某种纠偏行动。即便如此,学校对于特殊政策的执行也很谨慎。一方面体现为数量上的限制,每类申请人在人数上都有上限,每年通过各类特殊申请最后获得邀请函的人数在招生总数中所占比例只有2%左右;另一方面体现为程序上的控制,虽然学校没有公开发布一套固定的量化的标准,但招生委员会或者院系的学术委员会会对每一个通过特殊渠道申请的学生在个体基础上进行综合考量,人数少使得认真详细的审查成为可能,最后的决策过程由相关委员会民主表决。这些措施都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审查的客观、公平。

二、高等教育面向弱势群体学生的倾斜政策和相关法规

加拿大立法规定在获得大学教育方面人人机会平等。加拿大大学的入学标准以各个学校制定的标准为指南,大部分是以学生学业、潜力和参与社区活动为标准。入学标准也必须遵守省和地区的反歧视立法。

加拿大政府支持各种慈善机构解决儿童和青年的教育与学习需要。例如,加拿大慈善机构组织“通向教育之路”(Pathways to Education)专门从事教育发展工作,改善青年人的高辍学率问题,并增加他们继续就读高中或大学的比例。该组织与加拿大13个省区的社区伙伴合作,在为青年人提供全面的一揽子资助方案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包括提供补习、职业咨询、指导和补助。

(一)经济困难学生

政府通过控制标准,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保证受教育者不受种族、性别、经济状况影响,具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加拿大政府每年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贷款8000加元,学生毕业找到工作后再逐步归还。与此同时,政府还实施赠款、奖学金、税收信贷和注册储蓄计划。例如,通过2009年8月启动的加拿大学生赠款方案,加拿大政府以赠款方式向来自中低收入家庭、有抚养人的学生提供无偿援助。大学和学院则通过与企业、社会广泛联系,在内部设置研究生助教、助研等勤工助学岗位,提供勤工助学机会。通过上述举措,20%左右的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资助完成学业,从而达到了教育发展与受教育机会均等二者的和谐统一。

(二)原住民学生

原住民学生的教育质量在不断改善。自2009-2010年以来,生活在保留地的原住民学生的毕业率增加了2%。加拿大政府认识到有必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确保原住民学生拥有与其他加拿大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2012年,加拿大政府致力于与有意愿的伙伴合作,出台原住民教育法案,计划在2014年9月颁布;探讨新的机制,为原住民中小学教育提供稳定、可预测和可持续的供资;通过新的《北方成年人基本教育方案》,加大成年人基础教育投资,增加教育和就业机会,解决北方人尤其是土著社区的北方人所面临的独特挑战;通过加拿大的新的“更好的学校,更成功的学生”举措支持发展组织能力,实施幼年识字方案,与省级教育系统建立伙伴关系;对原住民学校的校舍建设和翻新进行投资。

自2008年以来,加拿大政府与各省和原住民组织(新布伦瑞克、曼尼托巴、阿尔伯塔、爱德华王子岛,以及萨斯卡通原住民理事会、魁北克原住民教育理事会)签署了6项新的三方教育协定,与诺瓦斯科舍和英属哥伦比亚续签了教育合作协议。

2009年,加拿大政府签署了《因纽特人教育协定》,承诺各级政府将制定相关战略以提高因纽特学生教育水平,并建立了因纽特教育全国委员会。全国委员会由14个利益攸关方组成。2011年6月,委员会出台了《因纽特人教育国家战略》,这项战略极为强调根据因纽特人的世界观和文化发展教育体系,同时强调了双语教育(因纽特语和英语,或因纽特语和法语)的重要性。战略中包括各项建议,旨在改进因纽特人在终身学习过程中所能获得的学习成果和教育机会,同时提升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意愿。

2010年10月,萨斯卡通部落理事会、萨斯喀彻温省政府和联邦政府签署了一项谅解备忘录。谅解备忘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在联合开办的学校或在省级学校上学的原住民学生的教育水平,同时提高非原住民学生对原住民社区的认识。此外,“原住民和梅蒂人教育成就基金”协助原住民和梅蒂学生在识字、算术、参与度、毕业率、成功升学和就业方面取得平等的成果。2010年,阿尔伯塔省政府、联邦政府在阿尔伯塔条约首领大会上签署的《阿尔伯塔原住民教育谅解备忘录》提出了一个框架,要制定长期的战略计划,方便生活在保留地上的原住民学生,无论他们在省级学校上学还是在联合开办的学校里上学,致力改善教育条件并解决一系列问题。

在《印第安事务和北部发展法案》的支持下,一系列高等教育支持项目得以开展。通过加拿大原住民事务和北部发展部门(Aboriginal Affairs and Northern Development Canada, AANDC)的高等教育项目,联邦政府每年为2.3万名土著学生(注明身份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提供资金资助,包括对学费、书本费、交通费和生活费等方面的资助。没有注明身份的原住民学生不享受上述待遇。居住在西北地区、努纳武特地区的学生,则直接由他们的地区政府来提供资助(联邦政府直接将资金转移给当地政府)。加拿大原住民事务和北部发展部门还向一些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学院或大学水平的课程与项目开发等方面的支持。居住在保留区的以及非居住保留区的因纽特人和注明身份的印第安人均具有申请这些高等教育资助项目的资格。资助条件由原住民团体确定,并可能随具体情况更新。早在1987年前,高等教育资助计划的资金就对所有参加高等教育的土著居民开放。1988年,新的条件规定,只有具有注册身份的和协议的原住民才有资格申请,且一些资助类型也做了调整。

(三)残疾人学生

加拿大残疾人享有与健全人等同的教育机会。在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免费义务教育阶段,一般残疾学生都可同其他学生一起上课。如果残疾学生就读大学或接受职业培训,无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在和其他学生一样享受无息贷款的同时,他们还可以申请政府专门为残疾学生设立的奖学金或助学金、赠款、贷款。如果学生因为残疾而导致经济极其困难,那么他还可以申请免除偿还学生贷款。教育部门根据残疾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为其提供必要的教育服务,包括学习辅助器具等。

为了提高诸如残疾人学生等特定弱势群体的入学比列,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大学均颁布了相应的奖励和贷款措施:一是永久性残疾学生津贴——有永久性残疾的学生每学年可收到2000加元,以补贴住宿费用、学费和书籍费用;二是永久性残疾学生的服务和设备津贴——这笔赠款为永久性残疾学生提供包括设备在内的超常服务和无偿援助,如导师、记录员、口译、盲文或技术援助等,每学年补贴8000加元;三是永久残疾保障贷款计划(Permanent Disability Benefit,PDB)——允许对有永久性残疾的学生或因残疾难以偿还贷款的学生进行助学贷款补偿或减免其偿还金额。

(四)农村地区学生

为提高农村地区学生入学率,加拿大大学在录取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邀请农村籍人员作为录取委员会成员;二是邀请农村籍人员担任面试官;三是确保来自农村的学生不会在招生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此外,政府还为农村地区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一是提供农村教育基金;二是为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提供奖学金;三是对农村地区学生减免医学院的学费;四是设立医学院贫困学生奖学金;五是调整农村学生入学要求,如降低入学分数线。

为促进入学机会均等,加拿大政府提供免费的公共教育。同时,通过人权保障来实现教育和入学机会的公平。在加拿大,政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框架,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出台禁止歧视的公约和建议书,加拿大教育系统已经走向广泛包容性的教育,能够做到公众参与并获得很好的成效。加拿大每个省和地区都有自己的人权立法和程序,以及人权委员会或类似机构,负责制定教育相关的人权和反歧视法,以及解决工作歧视索赔事宜。

三、各省大学招生录取名额

在省际区域之间及不同收入群体之间

分配的主要原则和要求

加拿大的大学招生一般都是以学校为单位,在确保公平合法的前提下进行,各校之间的录取规则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一般招生办公室不给不同省份预先分配固定的招生名额,而且满足申请条件的最低分数线在各省都是相同的。由于招生名额的限制,并非所有达到最低分数线的学生都能得到录取通知书,大学的录取委员会负责对学生成绩进行审核并决定是否录取。该委员会由大学各院系教职员工及在校学生组成,根据申请人的总体状况以及学校拟定的招生名额,录取委员会会划定一个录取分数线,向达到分数线的学生发放入学邀请函。学校课程以外的行为在决定是否被录取的过程中并不重要,但这些活动会影响入学奖学金的发放。除了一些特殊招生政策外,大多数大学的录取是由学生成绩的高低来决定的。学生录取标准在形式上完全平等,同等成绩同样对待(特殊招生政策除外)。不会因为本省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学校资金的主要来源,本省申请人的分数线就会比其他省份低,分数线在全国都是统一的。当然,这种形式平等也有不合理之处:由于加拿大大学招生没有入学考试(医学和法学等少数专业除外),更没有统一的全国考试,不同省份、地区的成绩并没有可比性。此外,在本省各地的高中,学校每年会派出很多招生人员进行宣传,全面介绍学校情况,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学生申请合适的专业等;而对于外省的高中,学校派出的招生人员数量就极少了,有的地方甚至没有,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外省生源较少的现象。

然而,并非所有大学的录取都严格依照学生成绩,一些大学也有不同的录取政策。例如,多伦多大学的录取就是同时基于申请人的学业成绩和社会履历,两个因素各占一定比例。这种做法使得录取有了一定的软标准,录取委员会也有了更大的自由裁量权限。

由于加拿大教育属于省级政府的管辖范围,因此,加拿大全部的公立大学都是省属的。考虑到便利、成本低以及传统观念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大多喜欢在本省大学就读,这是加拿大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省际隔离是自然形成的,是学生的自愿的选择,并没有任何人为的制度阻碍。如果学生愿意去外省读大学,他们并不会在分数上遭受歧视。同时,加拿大各省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均衡,几乎每个省都有几所优秀的综合大学,而每所大学都有几个顶尖的学科。

四、结论与建议

加拿大不设国家教育部,按照宪法规定,教育管理权限由各省教育厅(部)掌握,没有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政策。加拿大大学高度自治,除少数几所教会大学外,几乎所有大学都是公立的,实行董事会(行政管理)和评议会(学术管理)双会管理体制。大学招生的典型做法是不进行入学考试(医学和法学等少数专业例外),而是采取高中后教育自然“嫁接”,大学主要依据申请人高中学业成绩、家庭环境、社会实践经历和个人能力特长等因素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录取。对于国际学生的唯一附加条件,就是要看其外语能力是否达标(雅思或托福成绩),其他的录取考虑因素基本一致。虽然加拿大高等教育已经步入普及化发展阶段,但其城乡差别和民族差别依然突出。为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加拿大联邦政府、各省政府和各大学通过立法,建章立制,设立国家级、省级和大学层级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和赠款,采取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积极差别待遇”多样化政策举措,帮扶弱势群体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和高中后教育。

关于未来如何提高我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梳理现有面向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立法、政策法规,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学校层级的各类倾斜政策和实施办法,对其加以重新评估、修订、补充、完善,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有计划解决城乡失衡和民族失衡在教育领域的问题。

第二,面向社会各界特别是慈善组织、企业和个人,宣传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征集社会各界对政府和大学设立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和贷款的意见、建议和实施办法,集思广益,鼓励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和热心人士积极参与各类奖学金、助学金计划。

第三,打造教育部-教育厅-大学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奖学、助学倾斜政策系统工程平台,国家应逐年加大投入,各省各大学配套加大投入,争取社会各界踊跃捐赠,建立各类奖学金、助学金教育发展基金。除社会捐赠外,还要从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上予以充分保障。

第四,做好顶层设计,构建面向每一位困难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网络申请平台,使其操作更便捷,运转更高效,减少中间环节,惠及每一位弱势群体学生,不让任何一位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升学机会或中途辍学。

高等职业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篇4

课题组由民盟省委会专家组组织民盟、职教社七名教育系统高职称的人员组成。自6月至10月,在福州、厦门及内陆地区,选择不同类别院校展开调查研究工作。调研采取搜集资料,问卷调查,深入重点院校考察座谈,了解师生及社会、家长反映等形式。然后课题组组织学习了职教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进行数据统计、多次讨论研究。调研中,我们均以民主党派、职教社成员身份进行,力求深入实际,“问实事、讲实话、摸实情、求良策”,讲究实效。经过各方面努力及调查的各院校积极配合,已经基本完成课题任务,现将我们调研情况,认识建议报告如下。

一、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xx高等职业教育是在贯彻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三改一补”发展高职的方针,特别是在1999年教育部、国家计委提出“六车道”一起办高职的一片热潮中发展起来的。但xx起步要比浙江、广东迟三年,20xx年我们才开始运作起步,此时教育部已开始调控。因此,xx高职教育存在外部环境和内部实力问题,也可谓“先天不足”。短短近几年,xx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走出了20世纪90年代的低谷,迅速从14所发展到如今的53所(其中公办31所,民办22所),尚有2所公办未备案。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xx高等教育体系的半壁江山,发展形势可谓相当喜人。

根据近三年高职院校招生数统计已达17.53万人,且呈逐年增多趋势。省教育厅提供50所高职院校资料(其中公办33所,民办17所)统计分析:专任教师总数已达9040人,公办校均专任教师数为211人,民办校均123人,公办比民办校均专任教师多出70.9%,明显优于民办。专任教师学历结构:研究生公办校占10.34%(民办为 15.95%);本科公办占84.39%(民办为80%);专科以下公办占5.27%(民办4.1%)。教师职务职称结构:公办高级占25.91%(民办23.54%);中级公办占33.49%(民办占19.58);初级公办占29.74%(民办占42.07%)。以上显示高职专任教师学历,职务结构均不尽合理。

又据我们调研涉及26所高职院校,其中收回17所(公办11所,民办6所),自报完整统一的“补充调查表”统计:高职院校平均校园占地396.75亩(最大占1200亩,最小占147.18亩),公办校均占地369.4亩(民办校均446.9亩),17所院校平均建筑面积为9.78万㎡(最多有20万㎡,最少仅3.5万㎡)公办明显高于民办。从自报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数比例来看,17所平均占43%,最高已占70%,最小仅占7.0%,公办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强于民办校。以填报的在校学生数分析,公办在校生平均数为4972人(民办校3273人);师生比例分类,公办校平均为1:24,民办校为1:26.4。再从自报毕业生就业率比较,17所高职院校平均为93.9%(其中公办94.7%,民办92.4%),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达99.6%,最低仅有81.16%。调查的17所高职院校年生均学费平均为5975元(最高8000元,最低4800元),公办平均是5530元,民办6717元,民办收缴学费明显高于公办。我们调查的高职院校中有银行贷款的已占52.9%,银行贷款最高已达1.25亿元,最少的71.4万元,个别院校银行贷款已成沉重的负担。

在我们调研涉及的院校中,也有办学条件、规模质量、效益比较好,对经济社会贡献较大的高职院校,如xx交通职院、福州职院、省水利水电职院、厦门城市职院以及民办的厦门华厦职业学院等。尤其是xx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具有近代官办百多年高等实业xx船政学堂,深厚文化底蕴和明确办学理念,是20xx年以前,xx唯一被教育部批准成立并选入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建设计划”的立项建设单位,其办学综合水平在xx居领先地位,选为xx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的执行主席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综合水平以优秀等级已获通过了教育部评估,现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xx高职教育研究会长单位。xx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迁入内陆永安市已五十余年,是省水利厅公办的行业高等职院,虽然占地仅209亩,但以其品牌的水利水电工程及国家级发电电机维护精品课程和“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服务地方”办学理念,注重实训,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几乎供不应求,对区域经济社会作出重大贡献。民办的厦门华厦职业学院,深刻认识到办学指导思想是民办高职成败的关键,也是我省民办院校少数能正确处理好投资者与教管者关系,注重内涵建设,“以生为本,服务就业”做得比较突出的民办高职院校。

上述状况说明:近几年在各级党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并努力下,xx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规模是应当肯定的,质量也有一定提高,而且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创新特色更是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的。但是,发展中也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这是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正视克服的。去年省教育厅组织教育专家组对xx电力职院,泉州华光、中营,省信息职院,福州职院,xx水利电力职院和厦门海洋职院等七所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预评估”,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方案”标准测评,结果具备和基本具备部评条件的仅2所,必须抓紧整改的占5所。为此,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各院校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抓紧整改。从我们调研涉及的院校了解,主要是对高职教育认识还不到位,政策不落实,普遍反映办学经费来源不畅,投资不足,已严重制约着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行业办校和欠发达设区市办校,投资更不落实,发展困难。部分民办院校反映更为强烈,要求公平对待,纳入政府扶持、引导、服务。从我们调研情况来看,不少新办高职院校困难甚多,呈现“后天乏力”现象,不容乐观。总之,办学理念、目标、质量与加快“海西”建设发展,产业人才支撑,还有相当距离,必须引起进一步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提升、运作的。

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对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作用认识尚不到位,紧迫感不足: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20xx)。全国28省市都先后已经召开“职教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制定了“贯彻落实的实施办法”。然而,我们xx虽亦积极筹备,几易其稿,但至今省政府尚未召开会议全面动员部署贯彻,及时出台实施办法和具体政策性措施。这对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xx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新办的高职院校,如何抓紧科学论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明确目标定位与特色,注重内涵自身建设,影响很大。

省委早已明确指出,加快xx“海西”建设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支撑产业体系。“海西”战略决策,要求xx职业教育必须又好又快发展。时代要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赋予了xx职教事业的责任定位和极大的战略意义,以及重要性、紧迫性。三教统筹,协调发展,职业教育战略重点,需要媒体舆论的正确导向,引导社会、家长,以及青少年学子如何认识职业教育与个人谋生就业志向,这是高、中级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但目前还宣传不力。

(二)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引导、管理、服务、扶持尚不到位,具体化不足:

按中央要求,职业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如何理解,细化职责,明确责任,建立必要的考核机制,相互监督,目前尚未形成可操作的制度。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政策性强,涉及部门行业多,事关重大民生就业和社会关心热点。如何做强做大,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各级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必须认真研究,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以改革创新精神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有关实际问题的更好解决。根据调研中反映,目前存在的以下问题,有待具体办法解决。

办学理念不够清晰,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内涵建设不够重视;有的院校领导班子尚未配齐配强,协作决策能力尚弱;土地置换、供地建设、融资渠道协调不够,资金投入缺口较大;校企之间的互动平台、利益协调、合作互补有待加强,校企、工学、产学研结合合作亟待具体政策和运作机制建立;区域、行业界线障碍,教育资源整合运作力度不大;有的院校基础建设存在重复、浪费现象,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亟待列入议事日程,加以落实;建立高职院校职称独立系列评审制度,消除专兼职、双师型教师准入障碍有待努力;职业教育“双认证”制的就业渠道亟待疏通,就业准入制度需要规范加强;根据xx实际和“海西”发展需求,需要合理调控高职发展规模,尽快制定本省高职院校独立体系,评估标准;专业设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亟待改革,重点及精品专业需要大力扶持建设;招生市场需要进一步规范,有待实行灵活指导性指标,并需要研究建立普通、职教同等学历学生合理交流、互动及高中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机制等。

(三)高职院校自身建设滞后,严重影响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调研涉及的高职院校,虽然还不够普遍,但各种类别院校选择还是注意到了,因此,具有代表性。我们发现外部环境条件制约因素,固然是主要的,但院校自身发展不平衡,也存在不少不利因素,这是不容忽视的,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转变教育思想理念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服务“海西”,明确目标作用,准确定位不足;正确处理好外延扩展与内涵建设,摆正规模、质量、效益关系缺乏力度,有的甚至盲目圈地扩展基建,靠银行贷款负债经营;新办院校班子建设滞后,决策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不足;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素质和专业适应能力教育不够,学校教育管理不强;教师培养乏力,双师型欠缺,未形成专兼职实力队伍;有的专业设置不能量力而行,存在文、理科倒挂,工科成本高无力设置的现象,“万金油”专业,教材难以规范,社会就业难;校内实验、教学设施差,技能操作难以实施,校企关系松散,实习效果欠佳,严重影响职业教育本质与毕业生就业;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疏于规范管理;少数院校出现官场化、企业化趋向,作风浮躁,甚至弄虚作假,治学不严。凡此种种现象,我们认为院校主管单位重视不够,监管不力,教育行政部门督导不足。

(四)民办高职院校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

民办高职院校已占22所,是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中普遍反映,民办院校不同程度存在下列问题与困难:

公平待遇问题反映普遍:在政治、双重主管、税费、供地、融资、经费补助、教职人员待遇、保障等方面要求与公办院校相对公平的待遇;如何正确理顺举办者(投资者)与学校产权、管理者的利益关系及经费使用、分配原则有的尚不落实;民办院校树立正确办学理念,明确公益性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个别尚不明确;慎重处理好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正确处理规模、质量、效益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强化优势特色加强内涵与师资、教管队伍建设,培植品牌专业,提高就业率和社会公认度,有待强化;教师权益保障及寻求合理的职称评定新办法,稳定专兼职教师队伍亟待努力;个别民办院校尚存在短期行为,追逐营利,盲目圈地建设而又实力不足的不良倾向,必须高度重视引导督促纠正。

三、对策与建议

我国职教先驱黄炎培先生八十多年前就倡导并践行了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宗旨,“脑手并用,双手万能”是职教本质要求和培养途径等,至今乃不失其指导,仿效之意义。

世界公认制造业品牌“德国制造”,实是得益于德国至今还是世界“职业教育帝国”。朱鎔基总理在位时,曾研究过世界职业教育四大模式,并崇尚于德国双轨制工学模式。我国有识之士,前仆后继,一直在探索着职业教育强国之路。20xx年,在国务院《决定》中明确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同时中央近年来制定,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着力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这充分说明,中央对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选择和定位、决心。最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等原则要求又写入胡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既指明了方向,又制定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xx的责任、任务,就是全面理解、坚决执行中央的决策,结合xx实际,尽快把xx自己的高、中等职业教育的事办实办好,做强做大,服务“海西”,促进海西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鉴于调研情况及上述认识,我们谨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建议省政府尽快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认真总结五年来xx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全面动员、部署今后五年职教发展规划,并制定出台具有“海西”特色的具体化“贯彻意见”和“实施办法”。针对性地引导、协调、统筹解决一些带普遍性、紧迫性的职教问题。

(二)建议省委宣传部、省委教工委、省教育厅,根据中央和十七大精神,研究制定“职教宣传大纲”及方案,大造媒体舆论,引导正确导向。安排省电视台、省教育电视台、省广播电台及主要报纸刊物,增设专栏、节目,大力宣传中央决策与我省职教发展经验典型,使社会、学校、企业、家长形成共识,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选择就学、就业志向,促进教育公平,社会稳定,人人关注民生和就业。

(三)建议省政府强化省、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把高等职业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议事计划”和“议事规则”,明确责任分工。建议“联席会议”原由教育厅局主持改为由省、市分管的省、市长担任,提升“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能力,增强职教“联席会议”的地位作用,为我省高、中级职业教育发展,多办实事好事。

(四)建议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调整力量,明确分工,加强协调,真正体现“三教统筹”,突出“职业教育战略地位”,围绕 “海西职业教育做强做大,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当好参谋,用好职权,公开政务,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对高等职教院校的服务意识与督导力度。

(五)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及科教文卫委加强“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监督与评议,并结合xx实际与海西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短缺需求,尽快研究制定我省有关“实施办法”等相应法规,推动职业教育服务海西,加快发展。

学前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5

和技能培训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况和旺盛的教育需求,必须积极引导,并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她们的相关教育需求,提高其劳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其全面而健康发展。

一、女性教育需求的特点

女性教育需求是基于女性特殊的社会地位、生活内容、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而产生的,只有当她们自觉意识到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利或者需要提高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时才会产生学习的需求。调查显示,当代**女性教育需求呈现迫切性、多样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1、教育需求的迫切性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社会总体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社会成员 能力、机遇、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性,个人、家庭经济收入差距具有扩大的趋势。城乡妇女普遍认识到,知识是提高经济收入的重要渠道,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社会地位,必须要获得相关的知识,参加相关的技能培训。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精神需求也不断提高,保健知识、育儿知识、美容知识等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相关需求也比较迫切。调查发现,94.80%的农村女性期望得到种植业、养殖业以及 其他非农行业谋生、发展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80.40%的农村妇女迫切需要获得健康生活和养生的知识教育,60.35%的女性迫切需要获得和谐家庭的诀窍,还有相当部分女性需要获得亲子教育、家庭理财、婚姻艺术与家庭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教育需求的多样性

教育需求不仅具有迫切性,而且还由于女性的职业、文化程度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性而显现多样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内容需求呈现多样化。教育内容需求包括日常家庭生活、劳动技能以及教育孩子等方面的知识学习需求。在选择“您期望接受哪些方面的培训(多选)”时,答案多种多样,从需求高到低排序,分别包括粮食业培训27.75%、服装知识23.25%、水产养殖业知识20.60%、花木花卉知识20.35%、蔬菜种植培训19.75%、餐饮知识15.9%、特种养殖知识14.85%等。

其次,教育培训时间需求多元化。教育培训的时间需求与女性工作时间、女性的居住地点等因素紧密相联,她们对教育培训安排在“上班时间”、“晚上”、“白天”、“周末”等时间段的需求者都有,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周末,其比例为35.05%,白天需求者为28.15%,愿意晚上接受教育的为16.40%。

最后,教育周期和教育方式需求的多样性。教育周期、教育方式是由教育对象以及教育内容需求的特点所决定的。一般选择每次培训时间长度为半天或者1-2天,但是培训周期的需求比较多样,43.35%的人希望每年培训1次,34.25%的希望每季度培训1次,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分别选择每周1次,每月1次等。关于教育方式的需求也表现委多样性特点,选择“系统性课堂讲授”和“专家讲座”两种方式的最多,占78.55%,其他包括研讨与交流、观察与观摩、自学等;44.35%的女性希望得到专职培训师的指导。

3、教育需求的实用性

女性接受培训和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劳动技能或者家庭管理技能,她们都需要接受适合自己特点的具有实用性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并需要得到具有实用技能专家的指导。

一是教育培训目的的实用性。当问及“您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什么”时,47.05%的人回答提高技能,36%的人回答增加收入。

二是教育方式的实用性。虽然教育方式需要方面存在多样性特点,但是主要还是需要得到有专业知识的专家进行指导。调查显示选择“系统性课堂讲授”和“专家讲座”两种方式的占78.55%。

三是教育时间和地点选择的实用性。教育时间要适合女性工作特点,所以她们主要选择在工作之余、空闲时间为主,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女性选择周末学习;关于教育地点的选择也比较符合农村女性的特点,她们大部分愿意在乡镇或者村委所在地,方便生活和照顾家庭。调查显示,50.15%选择在乡镇,40.60%选择在本村进行。

4、教育需求的生活性

教育需求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女性对生产技能提高、增加收入的要求方面,还表现在对家庭生活质量提高、孩子教育水平的提高等生活化内容方面,因此女性教育需求更表现出生活化特点。

青少年家庭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篇6

一、调研结果:

(一)家庭基本情况

1.家庭成员构成情况。家庭成员是指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长、孩子以及家庭其他成员。家庭成员结构决定孩子在家庭中生活和受教育的位置。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市城区95%的家庭是比较正常和稳定的,问题家庭(包括离异家庭、缺损家庭、不良家庭)数约占被调查家庭总数的4%。绝大多数被调查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

2.家长职业状况和文化水平。家长的职业状况也是家庭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霸州市属新建市,市区大部地区还是农村,既城中村占大部分。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农民、个体工商户大约占60%,工人大约占20%,失业及下岗者大约占5%,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大约占15%。家长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家长学历大专文化以上的约占10%;高中初中生文化学历的约占75%。初中学历一下的大约占15%。这个比例大致同上述家长的职业层次一致,说明了家长的学历同其职业相对应。

(二)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

家庭教育观念反映教育者对教育孩子的基本态度以及对家庭教育方法和措施的认知程度。应该说,家庭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具体实施。当然,家庭教育观念与家庭教育方法之间还有着一定的距离,会因人因时或因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别。

1.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自己的孩子,努力培养后代构成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表明,目前我很少有人把教育孩子看作是法律的限制规定,而认为是作为家长天经地义的道德义务。在认识层面上,几乎人人都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教育目标上,”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尽快成才,能够自仍然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主旋律。当然也有极少数家长对孩子处于漠不关心的态度。

2.家庭教育的方向。重视培养孩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共识。教师和家长在学校、家庭、社会要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然而,由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决定着这三方面教育有着不同的方式方法和重点。在选择家庭教育的重点方面,大多数的家长选择的是品德和能力。对孩子品德的重视,是目前整个社会及家庭的一致要求。过去那种家庭只顾孩子的学业而不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的倾向得到了认识和扭转。在这里,至少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上出现的重智轻德倾向并非出于家庭或家长的本意,而是与应试教育中的某些弊端有紧密关联。

3.家庭教育的期望值。热心于对孩子的智力投资,希望孩子尽快成才,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社会期望。这些社会期望主要表现为学历期望和职业期望两种形式。总的看来,父母亲对孩子的期望的平均值都大大高于现实,其共同点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将来能超越自己的现在水平,处于社会的较高层次。同时也存在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能自己取得温饱即可的思想。

4.家庭教育的方法。我们主要是从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和作为被教育者的孩子两方面展开问卷调查的。关于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近年来也有了较大的改进。其中,很多家庭开始采用较为科学民主的方式。过去是训斥和打骂的多,说理引导的少;而今通过家长们的揣摩和学习,情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方面,在孩子犯错误时,约30%的家长能采取循循善诱,说理的教育方式;说理为主有时也训斥和轻微打骂的占70%,说明大多数家庭中仍存在打骂的教育方式,同时半数家庭中的青少年基本默认了此种受教育的方式,虽然约95%的青少年希望家长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自己;80%的家长在孩子有大错的情况下打孩子,表明了家长教育方式上的”望子成龙”和”独生宝贝”的矛盾心态,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最实在”的方式-”打”;而主要靠训斥和打骂的约占10%以上;采取严重体罚方式的仍是极少数。另一方面调查显示,60%的青少年在家长打骂时表示顺从家长的意愿,尚有约15%的青少年采取反抗和逃跑来抗议的打骂。而事实上大多数的家庭通过教育,取得了成效;20%家庭反映孩子不听话打骂,没有作用或者是由于方法不当而起到了负作用。

(三)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不良教育方式。调查表明,当前在部分家庭中尤其是问题家庭的家长因为在处理不好生活问题的同时也不能正确地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七种不良教育方式:

一是恶性循环型:父母本身行为不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品行习惯。

二是冷落受气型:由于家庭破裂,孩子受冷落或成了出气筒,从而易被社会上的恶习所吸引,自暴自弃或逆反攻击别人。

三是简单粗暴型:由于父母文化素质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遇到孩子犯错时,多采取打骂,使子女无所适从,容易流浪社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四是娇惯溺爱型:由于无止境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容易使孩子形成贪婪、懒惰、自私、任性的性格,适应社会能力差,依赖性强,易受坏人引诱,以至走上邪路不能自拔。

五是放任型: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挣钱,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有些家长因处理不好生活问题,都忽视了孩子的教育;还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管教方法不奏效,无计可施而放任自流。

六是矛盾型:父母间或与祖父母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态度不一致,一方管,一方护,孩子利用这种护短心理,说谎,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七是心理虐待型:目前打骂虐待孩子的少了,但由于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心理虐待现象极为严重。一是剥夺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如交友、游戏、自尊等。一切以大人的想法出发,望子成龙心切,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或盲目地与其他孩子攀比,并常以讽刺挖苦孩子为刺激手段;二是负性心理刺激过强,对孩子猜疑,甚至查看孩子日记、跟踪等,在他们眼里孩子总是不够好。孩子好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鼓励,久而久之孩子破罐破摔或逆反,成了问题青少年。

2.有心无力,家长教育能力极度缺乏。我们通常认为简单粗暴和放任的教育方式是不良的教育方式,而说服教育是良好的教育方式。从调查来看,采取简单粗暴教育方式的平均10%,而平均有70%的父母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如果说服教育可以奏效,应该有相当多的孩子不至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也就是说,父母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会影响教育效果,但并不决定教育效果,决定教育效果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能力,即帮助孩子和改变孩子不良行为的能力。即使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不能说服孩子,同样会使孩子反感。因此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教育能力就非常重要。在本次调查中,通过一些座谈我们看到,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还表现在了解孩子的能力、协调与孩子关系的能力、评价孩子的能力、保护孩子的能力等等诸多方面。

在了解孩子的能力方面:对孩子不了解便无从教育,而有的家长直到孩子出了事才知道孩子做了些什么。正是父母缺乏了解孩子的能力,不能“对症下药”,没有使教育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在协调与孩子关系的能力方面:在家庭中,父母不会协调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利用长者权威凌驾于孩子之上的情况存在,这对处于青春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的十几岁的未成年人来说实在难以接受。

在评价孩子的能力方面:许多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对孩子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眼睛只盯着他们身上的问题,只看到孩子的毛病,整天指责孩子的不是,而看不到哪怕是一点儿的优点和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久而久之,孩子所受的劣性刺激太多了,而得不到良性的激励,逆反心理油然而生,身上的问题更是被强化,甚至”破罐破摔”,直到触犯法律。在保护孩子的能力方面:保护未成年的孩子是父母的天职,在这方面父母能力的欠缺,很容易使孩子到社会上寻求保护,被坏人教唆。父母的失职,把孩子推进了”黑社会”。

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可以说是家庭教育失败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长期困扰大多数家长的问题之一。

3.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方面的问题。自1991年《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颁布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方面也相应的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在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上存在相当的困难。如当今社会各种传媒过多的上演各种暴力行为以及出版不健康的书刊、杂志,开放无证网吧等非法游戏场所,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家长普遍反映强烈;而教育、公安部门等维权组织在目前都只能以说服教育为主,无法采取变更监护权等具体措施,这些都是法律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障碍。

二、调研启示

在获得以上资料和数据基础上,我们还得到如下几点启发:

(一)家庭教育动力充足,但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有待改进

目前的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培养好独生子女。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给家庭教育的智力投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新生一代的年轻父母,学历层次和文化水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还善于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以求得最佳的效果。诚然,能够教育加之愿意教育构成了家庭教育的强大动力,但并不等于说他们就具备了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和全部知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最有效和最佳的途径就是间接教育孩子的父母,塑造孩子的家庭环境。教育家长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尊重和理解是开启“心灵的钥匙”。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很快,对家长的信赖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减弱,更多的是追求朋友间的信任,这就要求家长多以朋友的身份,同感的心态去关爱孩子,说孩子关注的内容,谈孩子流行的话题,在浅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反对简单说教,更不允许简单粗暴的打骂。

建立青少年积极愉快的情绪生活。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友好交往,学会互相关心,体贴的处世之道。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多利用周末或节假日与孩子轻松相处,巧妙谈心,做孩子的“心理医生”,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帮助他们解决新的问题。

关爱而不是溺爱。家长不能助长他们在生活上的过分追求,更不能让其感到生活上的高消费是好成绩的回报。父母的爱应该靠给孩子温馨的、做人的真谛、自我锻炼的环境、克服困难的勇气、正当高尚的人生观来体现。

变”堵”为”输”,引导孩子合理发泄不良情绪。家长应了解青少年由于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稳定,遇到挫折发泄时常常不能自控的心态,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可以采取尽情倾诉、引导情绪转移、音乐抚慰等方式。

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孩子的信任感。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直接影响受教育结果。有益的做法是家长一方面要加强个人素质和修养,注重日常生活的表率作用,另一方面真诚关注,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导致不良后果。

(二)对问题家庭青少年的关注刻不容缓

1.加大宣传问题家庭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的力度。绝大多数问题家庭的家长之所以不能教育好孩子,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和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教育孩子,因此,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加大问题家庭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的宣传力度,从而改变问题家庭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问题家庭家长家庭教育的意识,从根本上改变问题家庭青少年的家庭教育问题。

2.建立问题家庭青少年档案。对每一个问题家庭青少年建立档案,加强对他们学习、生活、心理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细记载。并对问题家庭青少年按不同的家庭问题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类别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制定的教育措施分两类:一类是制定问题家庭家长的教育措施,一类是制定问题家族青少年的教育措施,采取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

3.开办家长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聘请专业人士和有丰富家教经验的家长为教师,对家长进行定期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个培训不只是单纯的讲课,而是要在每一次的培训后让参加培训的家长进行一次交流分享,把他们在教育子女中遇到的问题,错误和经验都讲出来,哪怕是几句话、几分钟,让大家共同从教育孩子的实践中学习、借鉴、总结、研究,从而不断提高他们教育子女的能力。

4.创办”爱心门诊”。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较严重这一情况,我们应在每一个学校创办”爱心门诊”,本着对青少年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这一理念,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用爱心抚慰青少年心灵的创伤,为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生活上的困难。同时,对家长进行个案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加强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社会性网络很有必要。

目前,教育体制改革正在深入发展。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横向联合起来,拓宽蕴藏于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跨世纪一代”四有”新人。

1、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这个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调查表明,凡是品学兼优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默契的;而表现较差的或变坏的学生,大多数由于家庭教育不良和与学校教育脱节造成的。调查表明,优秀生的家庭教育状况都比较好,而失足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则不然,因此,认真做好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十分必要。首先是家访,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家长们的施教手段,并将孩子在校情况向学生家长进行通报,通过家长和老师对教育方式方法的共同探讨,可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有针对性、及时性,使两方面教育形成合力,提高整体教育效益。其次,成立了沟通学校和家庭联系的专门组织机构—家校委员会,并逐渐建立和完善了家校联系制度。家校委员会成员除了学校领导、各年级德育骨干外,其余成员则是来自于社会不同阶层的、从事不同职业的家长代表。通过家校委员会,让学校及时了解家长的意见,学生在校外倾向性问题。对改进学校教育,尤其是学生品德教育,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实践证明,家校委员会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站、指挥部,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育人的功能,第三,开办家长学校。在家长学校里,家长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通过讲座、辅导、座谈和交流,可以获得平时无法得到的各种知识和信息,以及教育好孩子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学前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大一至大三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共200人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主要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使用Scl-90量表进行问卷进行调研。

Scl-90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画被试的自觉症状等特点。它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绪、思维、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所涉及。它的每一个项目均采取1~5级评分,具体说明如下:没有:自觉并无该项问题;很轻:自觉有该问题,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中等:自觉有该项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偏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严重: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

1.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相关文献资料。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获取的数据均输入计算机,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

2 结果和分析

2.1 总体情况

本次问卷有200份,有效回收150份,有效回收率为75%。问卷90个项目单项分相加之和,能反映其病情严重程度,160分为临床界限,超过160分说明测试人可能存在着某种心理障碍。据国内外资料显示,医学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9%~29%,本次调研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7%,国内显示,青年人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偏执。此次调研的结果和已有结论并不一致,强迫、人际关系、抑郁依旧是前三的排序,但是躯体化这一因子得分较高,排在第四位。恐怖和精神症的检出率较低。

2.2 因子分的分析

2.2.1 Scl-90括9个因子,每一个因子反映出个体某方面的症状 情 况

当个体在某一因子的得分大于2时,即超出正常均分,则个体在该方面就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由表1中数据可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的心理表现突出,是全国的大学生具有共性的心理特征。但同时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也表现出了个性的心理特征,躯体化的心理问题表现明显。躯体化因子的得分主要反映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和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等躯体不适表现。这就说明,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的体育行为远远超出了一般性的身体活动, 面对复杂的难以掌握的技术,以及每天长时间的练习,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容易造成身心的疲惫,从而引起心理和躯体的不适。在专项的学习中存在很多的运动损伤以及运动伤害事件。在体育教育的专业的设置中,体育训练对一部分学生造成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

2.2.2 与国家常模的比较

在与中国大学生Scl-90常模进行比较后发现,此次调研各个因子的心理问题的得分均低于国家青年常模。这就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较好。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与认知活动间具有适度正相关,对于短期和长期的情绪均有效果,并且可以提高身体自我价值和其他重要的身体自我认知。体育对于身心健康和情绪的调节具有一定的作用。

2.3 影响因素分析

2.3.1 性别影响

以性别为独立变量作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从表2可以看出,人际敏感、偏执、恐怖等因子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这和之前的相关研究的数据呈现相同的结论。但是男生SCL-90各因子均分都高于女生,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低于女生,这与之前的研究呈现出相反的趋势,说明近年来体育教育专业的男生的心理的健康状况总体在发生变化,体育教育的男生正在承受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体育教师面对当今工资水平低、评职称困难、相当的社会偏见等窘境,确实让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望而却步,对自己的前途和专业存在迷惘,尤其日后将承担更多责任的男生,大多数男生认为,体育老师这一工作在时代的浪潮冲击下,满足不了日后生活的需求。并且体育教师的发展和晋升与其他科目的老师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于体育老师这一职业日后的发展,也存在相当的忧虑。这一行业中,男生占多数,男生之间的竞争要远远大于女生,所以男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

2.3.2 年级影响

通过对不同学生SCL-90各因子均分进行比较发现,学生来自于不同年级各因子都不存在差异显著性。但是进一步从人数比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躯体化在年级中差异最为明显。躯体化的症状人数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了更好的完成专业的培养计划,为了更好的体现本专业的特色,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求,运动技能的掌握是体育教育专业的首要,“一专多能”成为多数学生的追求。一项新的运动技能的掌握需要进行不断的练习,在此过程中,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已经不单单是进行有益身体健康的体育锻炼了。重复单调的动作的雕琢,枯燥乏味的技术练习,负荷已经超过了人体的健康界限,对身心造成了相当的影响。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在调研中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伤病中,慢性损伤占多数。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承受的身体不适感的人数在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并且身体上遭受的不适感不是一个短期的问题,而是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时期。体育教育在专项的教学和项目的设置上,以及专业的设定上对于学生的身体练习强调过多,已经超出了部分学生可以承受的范围,并且这个趋势在随着年级的增加而上升。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1)武汉地区体育教育专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是躯体化严重这一现象也同时存在,这提示我们要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区别开来,而去关注体育专业学生健康的身体后面所反映出的心理问题。

(2)体育教育专业的学习中强调技术的学习,存在着过度训练的问题,学生遭受和身体上的不适感。躯体化的心理问题突出,并且贯穿大学期间,随着年级的上升人数增加,范围变广。

(3)性别在体育教育的学习中存在很大的差别,在体育教育的教学中应该关注这种性别差异。

(4)体育教育中,男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在变大,甚至心理水平低于女生。

3.2 建议

(1)《新体育课程标准》中,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理念,注重学生运动参与和运动兴趣的养成,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课程要注重时代性,以往刻板的无聊的体育课强调技术的练习,学生对于体育课也是怨声载道。《新体育课程标准》给日后体育教师提供了指导方向。体育课要弱化技术的学习,简化技战术的学习,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需求。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的培养上应该注重时代的需求,弱化体育专项技术战术的过分强调,体现专业学习的科学化。

(2)老师应该对学生做好医务监督,密切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及时调整上课的负荷。校医院应该多进行医务指导,防治慢性损伤的发生。学生自己要进行自我监督,发现身体不适应该及时就诊,或者调整运动量。尽早恢复,以免造成终身性损伤,影响运动能力。

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应该注意性别差异带来的心理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不同性别的个性心理,合理设置男女分班教学,注重每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3)加快实施教师工资改革,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提高体育教师薪资待遇,公正职称评价系统,为体育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光明的未来。减小在校生的心理压力。

(4)多方协调,学校、家庭和个人应该形成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模式,加强沟通,多多引导,关注健康,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摘要:深入了解武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研究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此次采用Scl-90症状自测量表对武汉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测量,分析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差异并与全国大学生常模进行比较,研究显示与全国大学生有共性的心理表现,同时也有与以往调研有不同的结论,武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表现出躯体化程度较高的心理问题。建议多关注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独特的心理问题,全程关注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全方位的监控身体健康状况。迎合时代的发展,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学前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8

21世纪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

做好学科德育渗透,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工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 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当学生走进校门,每一位教师都肩负着塑造学生心灵的责任,每一门学科都应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学校和教师都明白了这一点,也有了初步认识,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校对此项工作引起了高度重视,为强化此项工作,使其走入正轨,收到实效,我校对三~六年级共200名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教育对策提供了有益帮助。

二、研究方法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我校三、四、五、六年级各50名学生。

(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

1、调查目的

(1) 了解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2) 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年龄特点,实事求是地思考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学校与家长共同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3) 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以学生为本,更好地指导家庭行为习惯教育实践。

2、实施调查与收集问卷

采取抽样问卷调查法,于2004年3月29日发出问卷,4月1日收回。共向我校三~六年级各50名学生发出无记名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占发出总数的100%。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年级性别人数回收回收率有效卷

三年级男2550100%50

女25

四年级男2550100%50

女25

五年级男2550100%50

女25

六年级男2550100%50

女25

总数200200100%200

调查统计表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情绪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较好,但有少数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闭锁。

1、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现状:

表2、你上学读书是为了

项目没有知识

不能生存替老师学习替父母学习读书后

挣大钱同学间好玩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7171%0022%2323%44%

中段5959%22%77%2424%88%

表3、课堂上老师提问

项目马上回答想一会再回答等别人答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1414%4646%77%3333%

中段3636%4040%66%1818%

表4、老师布置的作业

项目认真完成完成一些不完成边做边玩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969%1212%33%1616%

中段8383%66%11%88%

以上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段学生有41%,高段有29%的小学生学习动机扭曲,正因为动机缺乏,因此相当部分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体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上,中段有24%,高段有40%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能认真完成作业的中段为83%,高段仅为69%,X2检验表明,中高段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存在显著差异,高段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2、 焦虑方面

表5、期末考试时

项目心情紧张有点紧张无所谓有信心不紧张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2424%4747%55%2424%

中段1616%2020%1010%5454%

表6、爸爸妈妈回家晚了感到不安

项目是不是

高段3636%5454%

中段5757%4343%

面对考试,20%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47%出现轻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表6同样显示了学生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这部分学生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检验表明,中、高段小学生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焦虑的程度有显著差异。

3、冷漠、孤僻

表7、看电视遇到伤心或感人处时

项目跟着流泪没有眼泪那是假的非常激动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4848%1212%2222%1818%

表8、和同学在一起,你感到

项目快乐一般不合群孤独自卑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060%282866%66%00%

低段6969%1717%44%88%22%

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有41%,高段有34%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了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表8表明,30%~4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少数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这种心灵上的孤寂极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检验表明,冷漠、孤僻的心理障碍无年龄的显著差异。

5、 羞怯、胆怯、羞涩

表9、家里来了陌生客人

项目喜欢主动招呼不理睬怯生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1515%5050%2121%1414%

中段1717%4747%1616%2020%

表10、见了认识的长辈

项目主动热情招呼不好意思躲起来

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969%1919%1212%

中段8181%77%1212%

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理睬,怯生的占35%左右,见了认识的长辈,不好意思,甚至躲起来的中段占17%,高段达31%,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特别是高段,由于临近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更显不够大方。

6、交往情感闭锁

表11、与新朋友在一起

项目主动邀请一起玩不好意思接近只顾自己玩

高段61 61%26 26%13 13%

中段58 58%22 22%20 20%

表12、受到委屈时

项目为自己辩解与人争吵独自生闷气

高段56 56%14 14%29 29%

中段61 61%18 18%21 21%

表13、你心中的秘密最想告诉

项目老师家长好朋友谁也不说

高段7 7%21 21%29 29%33 33%

中段19 19%28 28%36 36%17 17%

这几项统计表明,部分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40%左右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中段有21%,高段有29%的学生受了委屈时独自生闷气,17%的中段学生,33%的高段学生心中的秘密谁也不说,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小学生交往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7、意志的心理品质不成熟。

表14、学校做清洁时

项目认真做 老师在认真,

不在就马虎边做边玩不做要受罚,

只好做

高段65 65%8 8%19 19%8 8%

中段45 45%8 8%31 31%16 16%

表15、对学校的纪律和常规要求

项目自觉遵守老师来就遵守有时违犯经常违犯

高段47 47%9 9%41 41%3 3%

中段54 54%18 18%23 23%5 5%

统计分析表明:

——自觉性较差:35%~55%的学生不能自觉地认真完成。

——不够果断:中段40%,高段25%对左右为难的事果断地选择方法。

——坚韧性不够:做事不成功时不再做或请别人帮助的占36%~42%。

——自制性不强:能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仅占51%。

检验表明,小学生高段比中段学生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显著增强,但从总体上,

小学生意志的心理品质明显不成熟。

三、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学生在校情绪不良,特别是高段,感到有点烦或不愉快的高达41%,低年级也有10%的学生每天上学心情烦闷,不愉快。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其原因,反思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情绪的低谷,保持旺盛的精力,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生活中。

从调查统计来看,小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一) 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工作紧张,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 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有些地区文化氛围不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四) 大教育观在本区域难以树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五)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

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四、对策、建议、措施。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著名德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主任更是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通过此次对小学生心理行为现状调查,成因分析,研究和寻求合理的教育对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科研室、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既开设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并注意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及时予以指导。

(二)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不要过多地传授心理知识,避免学科化和医疗化倾向,同时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予以适当磨炼,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集体观念。

(三) 大力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注意避免只重视骨干教师培养的倾向,否则将会出现一些教师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另一些教师又在制造新的心理障碍。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的心理障碍。

(四) 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全面考查学生的言行,改革教育方法,开辟与学生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学生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有场所进行倾诉,改变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共同营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别是要转变家长的意识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五) 加强区域性校际合作。

上一篇:实践外联部工作计划下一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