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中巧用教学评价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音乐课中巧用教学评价(共9篇)

音乐课中巧用教学评价 篇1

摘要: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有新的教学思路。哪种教学方式方法更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用电脑游戏和电脑知识进行比较,大多数的学生表现出对电脑游戏更感兴趣,根据这一现象,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利用学生“兴趣越高,动力越大,效果越好”这一特点开展教学工作,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将学生的兴趣从“电脑游戏”转移到“电脑知识“上来。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游戏 教学

我们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常有这样一些现象:一下课学生飞快地跑入机房,迅速打开计算机,就开始玩游戏;当教师在上面讲基本操作、做演示时,学生却偷偷地在下面玩游戏;有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学不好,玩电脑游戏却是高手;当老师上课前告诉学生,操作完成之后可以打游戏,这节课纪律格外好,学生学习格外认真„„这一切似乎说明:学生对游戏兴趣大于信息技术有关知识的兴趣。

很多的家庭,父母谈“游戏””色变。惟恐坏了孩子视力,误了孩子的前程。游戏真的那么可怕吗?真的会让我们的学生从此“堕落”吗?归其原因,是我们不了解游戏。游戏是一种由道具与规则构建而成的,由人主动参与,有明确目标,在进行过程中包含竞争且富有变化的以娱乐为目的的活动。我们利用游戏不当,当然就会把电脑当玩具,只要我们因势利导,“游戏”也就不会是“洪水猛兽”,它会为我们所用,能激发起小学生学习电脑的最初兴趣,带小学生走进“电脑”世界。

那么,我们怎么利用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开展教学工作,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将学生的兴趣从“电脑游戏”转移到“电脑知识”上来。

一、游戏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初始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动、好问、好奇,喜欢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东西,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波、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高,则学习动力越大,学习效果越好。”如果用电脑游戏和电脑知识进行比较,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的学生对电脑游戏更感兴趣”,因此,学生爱玩游戏就不足为奇了,因为这是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刚开始接触计算机,如果开始就讲理论知识,单击、双击的操作技巧,让孩子们练习,非常枯燥乏味,他们也不可能很认真的听讲,甚至让孩子会对信息技术产生厌倦情绪。我们可以下载一些鼠标游戏,例如《救救小兔子》,这就是一个专门练习单击双击的小游戏。一上课,老师就把游戏发到每一个孩子的电脑里,让孩子们自己试着玩一玩。有的孩子根据提示,很快就学会了怎么玩,而有的孩子却不知如何下手。这个时候老师指出,第一关是单击,只要鼠标单击小兔子,小兔子就跳过去了,躲开了大灰狼的追击;第二关是双击。孩子们看着老师熟练的操作,羡慕得不得了,这个时候老师再教他们单击双击操作要领,他们就格外用心了。

在给三年级学生上指法课时,如果单纯的照书本练习,小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教学。我们一般利用的是金山打字通来了练习打字。而学生一开始接触电脑,就想打游戏,那么老师就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几个他们认为的电脑高手跟老师来一场打字游戏比赛,显而易见他们会输给老师,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什么会输给老师呢?让他们自己去找原因,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最后他们会得出:原来是他们不熟悉键盘,练习得少,指法不正确等,所以就输给老师了。通过这样的引导,孩子们就会认识到练习指法的重要性。当然一味的让孩子们练习指法也是枯燥的,老师可以利用《金山打字通》专门练习指法的游戏。例如:《太空大战》,只见字母符号从“天”降,由慢到快,这时需要学生快速按下相应的键,才能击落它,如果正确率高就能得高分。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一下子高涨起来,同学之间也会相互竞争,从而激发上进心,也将枯燥乏味的指法课变得有趣起来。在游戏中不知不觉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提高了输入速度。

二、游戏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凝聚力

小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特点,幼稚不成熟,不会主动的相互帮助,但是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要想他们主动团结起来,老师要动一番心思。针对这一特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分小班教学,每个小班可以选一名操作能力较强的孩子任小班长。很多新课可以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学,任务不必要太多,可以是三个或者四个,每个任务都要求小班全部完成,然后才可以打游戏。每个小班总有那么一些同学很快完成任务,但是他们不能马上就打游戏呀,因为老师要求小班全部都会操作之后才能玩游戏。这些完成任务的同学就会主动帮助那些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这样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毕竟一个老师要辅导全班同学,有时候也显得力不从心。但是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要起到监督鼓励的作用,完成任务的同学不能直接“操刀”代劳,要让他们帮助不会的同学。这个过程中一个小团队不知不觉就有了凝聚力。

三、游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

既然孩子们那么喜欢游戏,我们也允许他们打游戏,他们如此热爱的游戏,我们老师何不加以利用,玩游戏的同时,让他们动脑筋设计游戏。我们学校现在开设一款Scratch游戏设计软件,Scratch是 MIT(麻省理工学院)发展的一套新的程序语言,可以用来创造交互式故事、动画、游戏、音乐和艺术。很适合8岁以上儿童使用,完全支持中文界面,更方便使用,完全不用背指令,使用积木组合式的程序语言,让学习变得更轻松,并充满乐趣。关键的关键,不在于学习了某种特殊的技能,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孩子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个创造过程,是最让人快乐的。

总之,应该充分认识到电脑游戏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有益之处,充分利用电脑游戏的教育功能,也要认识到电脑游戏存在的种种弊端。教师在游戏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务必选择益智游戏,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安排游戏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务必教育学生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遵守法律法规,决不要沉迷于电脑游戏之中。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电脑游戏与信息技术课的关系,要正确把握玩游戏的“度”,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健康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成长,真正达到课堂教学优化的目的。【参考文献】

音乐课中巧用教学评价 篇2

激励性评价是激励教育的一种手段。在实施激励性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就必须把学生作为一个能动发展的主体来看待, 通过各种外部又引来满足学生兴趣, 情感的需求, 点燃他们的求知、进取、发展的火花,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

一、利用目标的激励

目标激励是教育教学的预期结果, 是师生活动的共同指向。具体、明确的目标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例如, 在刚开始识谱教学的时候, 我给同学们定的近期目标是:第一, 知道每个引得唱名。第二, 会唱do re mi三个音。学生通过练习, 很快达成了这个近期目标。接着, 通过激励, 我给他们定了中期目标, 即会唱音阶, 会唱几首简单的歌曲的歌谱;并给一些程度较好的学生制定了远期目标。这样, 通过层递式的目标激励, 使学生逐步喜欢上了唱歌谱。

二、利用语言的激励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 主要是通过语言 (包括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 来鼓励和激励的。其核心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和期望。例如, 在新歌教学完成后, 学生已经能准确地演唱歌曲, 这时, 我就会对同学们说“你们唱得真好听!”“你们就像一群小百灵鸟!”等赞美的话语。学生听了之后, 上起音乐课来更认真了, 变得友好, 愿意合作, 而且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亲近, 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当然也有唱得不好的同学或不遵守纪律的同学, 如果对他们进行批评容易打破和谐的氛围, 不妨走近那些学生, 用眼神对他们进行暗示, 鼓励他们做出教师期待中的反映。教师少一份居高临下, 学生就多一份自信和热情。

三、利用情感的激励

这是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的工作方法, 它能使学生从内心中感受到温暖而奋发。小学生天生具有移情能力, 他们能够辨别别人的表情产生共鸣, 并借助动作和表情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 我们在上课时一定要做到尽量用心弹琴, 用情唱歌;尽量用小学生喜爱的语调授课, 力求以生动地描述去启发学生的想象。如我在上《牧童之歌》这课时, 初听后便有感情地说:“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到大草原上去玩呢?”孩子们顿时欣喜地回答:“想去。”“那我们就一起去美丽得大草原上旅游。”说完, 边放音乐边说:“早晨, 太阳慢慢升起来了,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洒满了金光, 可美了!这时, 一个骑马的小牧童从远处赶着一群羊过来了……”还没等我说完, 孩子们已经坐不住了, 个个手舞足蹈。于是, 我带着他们一起学骑马奔驰。这时的孩子们, 开心极了, 思维也相当活跃。然后, 我又要求他们把听到的音乐用画来表示出来。通过这样的情感激励, 使课堂教学在动人心神, 催人悟彻, 欢快活泼中让学生们感受了美, 表现了美。

正确地使用激励性评价, 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 开发学生的思维, 拓展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很快进入作品的意境。这样就能逐步让学生去理解作品, 感受作品的内涵, 从而更好地去欣赏美, 发现美和创造美, 促使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同时,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不但要加强艺术修养, 还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文学, 品德修养, 努力掌握激励性评价的技巧, 更有效地为音乐教育服务, 使我们的孩子们唱出来的歌声更加动听。

音乐教学环节中巧用插图例谈 篇3

一、导入环节用插图,未成曲调先有情

凭借图片导入是众多有效导入方法中效果较为显著的一种。

1.凭借插图,创设情境感

教材上的插图颜色鲜艳,它直观形象,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升华,更容易将学生带入所指定的意境之中,为后面乐曲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埋下了情感的伏笔。

【案例1】人音版教材一年级第1册第五课《小宝宝睡着了》歌唱教学

教师用教材上的插图作为导入,师:“同学们,如果你们看到这样一幅图,你会想到什么,应该用怎样的歌曲来演绎呢?”生:“宝宝在安静地睡觉,应该用甜甜的比较抒情的歌曲来演唱。”

【分析】笔者在歌曲《小宝宝睡着了》教学时,启发学生观察所提供的生活图谱,想象小宝宝睡在摇篮里“安静、舒适、温馨”的意境,内心自然对歌曲的意境及母亲对孩子真挚的爱有所感受。这时,课堂已经呈现出祥和的意境和氛围,学生的情感已完全融于情境之中。

2.凭借插图,集中注意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师往往要花费许多时间引导他们。教学中,形象的卡通人物图片中的有趣动作,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教师而言,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中是最愿意看到和做到的。

【案例2】人音版教材一年级第1册第一课《口哨与小狗》欣赏教学

教师开门见山,出示图片,师;“老师带来一首乐曲,内容就是这幅图片,请你用你的智慧预测一下乐曲表现什么?”这时孩子都目不转睛地看着这幅图并认真思考。

【分析】笔者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出示图片,将学生的眼球转移到了图片上,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来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这为接下来的乐曲欣赏和聆听无疑作了非常好的铺垫。

3.凭借插图,唤起求知欲

学生好动好奇,对于新事物充满着新鲜感,一旦点燃了小火苗,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面的学习内容,对知识的求知欲就油然而生。

【案例3】人音版教材一年级第2册第九课《铁匠波尔卡》欣赏教学

笔者在执教时,出示插图,并提问学生图中人在干什么。学生马上就能说出在打铁,并指出是铁匠。笔者继续引导学生铁匠是怎么打铁的呢?课堂氛围马上热闹起来,学生都在模仿,并且兴趣非常浓厚。

【分析】教材中的插图非常形象地描绘了铁匠打铁的热闹场面,加上笔者对铁匠那种勇敢坚强非常有毅力的打铁行为的描述,使学生对铁匠产生一定的崇拜和尊敬,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呈现环节用插图,有声有色入情境

插图的巧用活用,在呈现环节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更快更好地融入音乐情境之中。

1.借用插图,课堂教学形象化

对于低段学生处在学习的起始阶段,让学生先看图并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并了解故事的内容,然后图文对照演唱歌曲,带入歌曲情境。这样让乐曲的内容更形象地反映出来,学生也有一个特定的形象思维,围绕这一形象,展开想象和拓展,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有效。

【案例4】人音版教材二年级第2册第三课《一对好朋友》歌唱教学

笔者在揭示课题和乐曲聆听之后,出示插图并提问:“同学们,你知道这对好朋友告诉了我们什么事情,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让学生自己凭借插图画面,感受这首歌曲的内容,非常形象化。

【分析】这样借用插图,让学生自己感受乐曲的主题思想以及所要表达的形象内容。小男孩和小女孩在高兴地玩耍,牵牛赶鸭,快乐地唱歌,小动物的美妙叫声回荡在空中,一切那么美好,激起了学生对生活的深切热爱。这样学生在几分钟内对歌曲内容就有了整体、形象的认识,使他们更乐于演唱歌曲表演歌曲。

2.借用插图,课堂手段多样化

结合游戏、故事、动画、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让新课的教学更有新意和创意。笔者借用插图,通过选择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学起来更带劲,更有激情。

【案例5】人音版教材一年级第2册第五课《我是人民小骑兵》欣赏教学

在乐曲欣赏时,笔者将教材中的六幅插图打乱顺序,师:“你们想成为像小骑兵一样勇敢善良的人吗?看看能否通过下面的挑战,听乐曲,按顺序排列图画(结合乐曲的速度、节奏、情绪的变化进行编排)。”在聆听时,孩子们的兴趣要比平时聆听乐曲更加浓厚,听得认真。

【分析】笔者将文本中的六幅插图顺序打乱,让学生进行顺序编排和故事创编。由于学生急切想知道他们的预测正确与否,所以在之后的音乐聆听并获取乐曲信息要素的过程中,他们非常地专注认真。由此可见,通过适当的编排调整插图,也可以成为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之一。

3.借用插图,课堂形式自主化

教材中的插图,作为学生自己手头的学习资源,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自主选择答案,毫无疑问,这让课堂自主学习的形式更加丰富。

【案例6】人音版教材一年级第1册第四课《快乐的小熊猫》欣赏教学

教学时,利用教材中的多幅连环性插图,引导学生聆听乐曲内容,在最后一幅插图上有一个大大的问号,笔者提示:“同学们,小熊猫最后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结合音乐想象一下。”

【分析】这一课教材中共有三幅插图,分别预示着小熊猫当时在干什么,但最后一幅图却为空白,显而易见,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根据音乐的旋律走向情绪变化,让学生自己给这首乐曲呈现一个结尾,因为每个人对音乐的聆听感受不一样,因此孩子们的结尾描述也五彩缤纷,精彩绝伦!

三、巩固环节用插图,妙趣横生解疑难

巩固环节中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本课重难点的再次强化和落实。教学中有效运用插图,能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运用插图,解决教学难点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寻找解决难点的突破口,往往会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使学生学得轻松且愉快,插图就成了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的重要辅助工具。

【案例7】人音版教材一年级第2册第八课《乃哟乃》歌唱教学音高问题

笔者在初步聆听后,便出示课本上由三个不同土家族小男孩组成的图形谱插图,并引导学生边聆听歌曲,边以小侦探的身份观察图形谱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分析】通过形象逼真充满童趣的图形,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孩子眼中不再是单调乏味的阿拉伯数字。笔者不着痕迹地把知识传授给他们:小人站的位置高低就代表音的高低,格子的多少就代表音的长短,戴不同颜色帽子表明不同音高的音符。进行直观式教学,将本课教学难点在这一环节得到更充分的解决。

2.运用插图,落实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的解决正是衡量一堂好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尺度。巧妙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让教学重点得到更好落实和巩固。

【案例8】人音版教材一年级第1册第八课《法国号》歌唱教学

笔者在执教《法国号》时,教学重点的定位是能够用准确的声音完整地演唱歌曲。笔者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加以引导:“同学们,为了让我们的歌声更动听演唱更准确,小精灵给我们带来了一幅画,赶紧去寻找其中的奥秘吧!”

【分析】在《法国号》教材插图中,用连、断对比图形符号表现歌曲内容,使学生较好地感受三拍子强弱规律,并暗示不同的演唱方法。如“嗡巴巴”用三把号表示,提示“嗡”似号声要唱得强,“巴”要唱得轻巧,而“谁在唱歌”则用“~”表示,提示学生应唱得连贯抒情。这样的插图运用,使本课教学重点得到落实。

四、拓展环节用插图,细水长流拓视野

音乐课堂的拓展部分是一种特殊的课堂环节。充分应用教材上的插图,可以让课堂内容得到相应的延伸和拓展。

1.应用插图,延伸教学知识

从教材内容中拓展是音乐拓展教学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科综合的最好体现。音乐教材中的插图,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知识的延伸。

【案例9】人音版教材二年级第3册第九课《龟兔赛跑》欣赏教学

笔者在执教《龟兔赛跑》时,引导学生听辨大管单簧管的音乐,想象乌龟和小兔子分别用哪个乐器?初听全曲后,请学生根据它们的行走特点为沿途的节奏格子涂颜色,数数它们的节奏有多少。复听后,再让学生分别拍拍、读读乌龟和小兔子的节奏。利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组成的格子图谱,形象感知乌龟和兔子走路的特点,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形象。

【分析】聆听这首乐曲主要是感受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音乐要素的表现等等,结合教材中的插图,首先对乐曲中的形象有了更深的了解,并能结合乐器进行感受和想象。同时,对于节奏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延伸。

2.应用插图,拓展学生视野

为了让课堂的拓展环节更加丰富,学生视野更开阔,巧用教材上的插图,也可以成为拓展学生视野的一种有效手段。

【案例10】人音版教材三年级第5册第七课《柯尔文手势》拓展教学

笔者在执教《钟声叮叮当》时,由于乐曲是两个声部,教学重点理所当然在音准方面。而教材中关于柯尔文手势的插图,对于小学生来说,更为灵活形象,是掌握音准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分析】《柯尔文手势》这一项教学内容在乐曲演唱或欣赏时是不能获得的,但是教材中将插图加入,这种肢体语言比描述性语言更为准确,更形象,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通过手势找到音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3.应用插图,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是与德育、美育相统一的教育,文字很难完全实现这一目标,而插图特有的属性决定了它对于小学生审美情趣的陶冶、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插图和乐曲往往从形式、内容、意境上构成一种审美氛围,学生可以通过图文互动形式培养审美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案例11】人音版教材二年级第3册第一课《金孔雀轻轻跳》舞蹈编排

笔者在执教这课时,完整演唱乐曲后,提问如何让音乐更丰富,学生很快就注意到了舞蹈插图。笔者把自主权交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这首乐曲的舞蹈编排。学生的编排各不相同,呈现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舞蹈片段。

【分析】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如果在拓展教学中,能做到根据歌曲的内容,让学生模仿教材插图中的舞蹈动作,在演唱时随着歌曲的节奏与旋律起舞,学生会感到非常地开心、快乐。进而感受音乐独特的表现力,深化音乐的审美体验。

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插图,是最直观的教具。在儿童音乐思维形象化中,插图起到了催化作用,直接推进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教材插图,发挥教材插图潜在的作用,促使学生快乐地学习音乐。当然,在运用插图时,教师要注重时机,更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初中数学教学中巧用面积法解题 篇4

许多数学问题,表面上看来似与面积无关,但灵活运用面积法,往往能使问题顺利获解,下面举例介绍面积法的运用。一.用面积法证线段相等

例1.已知:如图1,AD是△ABC的中线,CF⊥AD于F,BE⊥AD交AD的延长线于E。

求证:CF=BE。

图1 证明:连结EC,由BD=DC得,SABDSACD,SBDESCDE,两式两边分别相加,得 SABESACE

11AEBEAECF2故2

所以BE=CF。

注:直接由SABDSACD得

11ADBEADCF22更简洁。

二.用面积法证两角相等

例2.如图2,C是线段AB上的一点,△ACD、△BCE都是等边三角形,AE、BD相交于O。

求证:∠AOC=∠BOC。

图2

证明:过点C作CP⊥AE,CQ⊥BD,垂足分别为P、Q。因为△ACD、△BCE都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C=CD,CE=CB,∠ACD=∠BCE,所以∠ACE=∠DCB 所以△ACE≌△DCB 所以AE=BD,SACESDCB 可得CP=CQ 所以OC平分∠AOB 即∠AOC=∠BOC

三.用面积法证线段不等

例3.如图3,在△ABC中,已知AB>AC,∠A的平分线交BC于D。

求证:BD>CD。

图3 证明:过点D分别作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 设BC边上的高为h。因为∠BAD=∠DAC 所以DE=DF 因为且AD>AC 所以SABDSACD SABD11ABDE,SACDACDF22

11BDhCDh2即2

所以BD>CD

四.用面积法证线段的和差

例4.已知:如图4,设等边△ABC一边上的高为h,P为等边△ABC内的任意一点,PD⊥BC于D,PE⊥AC于E,PF⊥AB于F。

求证:PE+PF+PD=h。

图4 证明:连结PA、PB、PC 因为又SABCSABPSAPCSBPC SABP

111ABPF,SAPCACPESBCPBCPD222,1111BChABPFACPEBCPD222所以2。

因为△ABC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hPFPEPD 即PE+PF+PD=h

五.用面积法证比例式或等积式

例5.如图5,AD是△ABC的角的平分线。

ABBDACDC。求证:

图5 证明:过D点作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因为AD是△ABC的角的平分线,所以DE=DF,SABDABS则有ACDAC。

过A点作AH⊥BC,垂足为H,SABDBDS则有ACDDC

ABBDACDC 即

六.用面积比求线段的比

例6.如图6,在△ABC中,已知BC、AC边上的中线AD、BF交于M。

求证:MD1AM2。

图6 证明:连结CM,过B作BG⊥AD交AD延长线于G,则 SBAFSBCF,SMCFSMAF,所以SMABSMBC。

1SMBDSMDCSMBC2又,1SMBDSMAB2所以,11BGMD,SBAMBGAM22 1MDAM2所以。SMBD

音乐课中巧用教学评价 篇5

云南省建水县第二中学:贾雪光

古人曾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可见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认识的需要,也是学习的直接动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观察愈细致,反应愈敏捷,思维、记忆、能力等多方面的智力活动也愈有成效。因此,数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那么,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做如下的阐述。

一、用古代诗句中所描述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抽象数学概念的兴趣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艺术中,医疗中,文字中,都有数学的身影。华夏五千年悠悠历史,各种文化瑰宝更是耀眼。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无价的文化宝物。不容置疑,古代诗句是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财富中的精华之一!加上如今的高中学生接触诗、词句子的时间较早,有的甚至是在上幼儿园之前就会背唐诗三百首这样的诗句了,再加上小学、初中语文老师的引导,多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比较到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旦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找得到自己的知识增长点,找得到自己可以说话的点。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拓展的空间,新旧知识点之间有联系的话,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激发和提高,这样一来他对要学习的新知识必然比较感兴趣。于是学习效果必然会得到提高。同时许多古代诗句又是能把数学知识运用进去,这不仅让古诗词蕴含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也让古诗词与数学之

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数学在古诗词中的完美与巧妙结合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古代诗与数学之间最深刻的关系莫过于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空间想象能力或意象与诗句的结合。比如,古代诗句中,在描写景色的时,很多都是夹杂着很多数学的问题。诗词中更不乏数字美的佳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从这些古诗词中找寻一些与所讲授的内容相关的句子作为数学课的开场白,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话,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定会得到巨大的提高。例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句中,“大漠”正是数学中的平面的化身,多么洁净的世界;“孤烟直”也正是数学中的直线的表示,多么宁静的画面;“长河”数学中的曲线;“落日圆”数学中的圆。这些数学中枯燥、简单的元素,已经被诗人化为美妙、精巧,给人们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记得当时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求我们画出这个意境。很奇特,就这么短短的十个字,却真的让我们好像亲眼看见了无垠沙漠上的一幅景象。如果我们在讲解数学中的直线方程这一章时以此诗句为激发学生兴趣的载体的话,相信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会得到很大提高。也一定能够体会到数学与古诗词的碰撞,火花如此惊人。

二、用古代诗句中与数学知识联系较紧密的数学概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圣杜甫的这首同样脍炙人口诗可以用来作为讲解立体几何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们知道,构成空间图形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点、线、面、体”。这首诗中,景物的描写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幅优美的水墨画,站在数学角度来看,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这首诗概括了几何的四个基本要素,构造出了一幅完整的画卷,创设出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因此,在讲解立体几何空间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时用这首诗来作为开场白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的话,又何愁学生对数学之事不感兴趣呢!

2、再如讲解立体几何中的三视图时也可以用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作为激发兴趣的诗句,因为这首诗表面意思是说,庐山从正面看,它是一道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它是一座巍然耸立的险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实际的意思是指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时间看是不一样的。

而我们高中教材中的三视图教学内容实际上也就是要求学生理解正试图,侧视图,俯视图。这正好体现了同一事物我们从不同角度分析看待时将会有不同的道理。

三、用古代诗句中所包含的与数学有关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如在讲解高中数学中的数列这一章时我们可以首先给学生将这样的故事然后用相关诗句来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明《秀才进京赶考》,说的是明朝时有一位穷书生也就是明代的书画家徐文长,历尽千辛万苦赶往京城应试,由于交通不便,赶到京城时,试期已过。经他苦苦哀求,主考官让他先从一到十,再从十到一作一对联。他想起自己的身世,当即一气呵成:

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几十载的人生之路,通过十个数字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了。主考官一看,拍案叫绝,并把他排在榜首。是想这样的故事一讲,这样的诗句一出,这位数学老师的课堂上那位同学还会不听课,那位同学还会对他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呢?同时上述诗句也可以用来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过程时的激趣。

2、再如我们在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教学中可以用古代诗句中的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来帮助学生理解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其实在总结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诗句中都会隐含数学问题,如:元朝时,著名数学家朱世杰的名著《四元玉鉴》中有一首诗:

我有一壶酒,携着游春走。

遇店添一倍,逢友饮一斗。

店友经三处,没了壶中酒。

借问此壶中,当原多少酒?

你能解开这道题么?不妨设成未知量,利用已知条件,解方程,答案就出来了。瞧,多么有趣。

通过分析上面这些诗句,我们能明显感到,几个数词就能将诗的意境表达得栩栩如生,无论是数词的单个应用,重复引用,抑或是循环使用,看似毫无感染力的数词竟也都能表现出或寂寥,或欣然,或恬淡,或伤感的思想感情。

曾经有两位非常著名的诗人这样写道:像直线一样,爱也是倾斜的/它们自己能够相交在每个角度/但我们的爱确实是平行的/尽管无限,却永不相遇!

爱情,向来是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一个名词。作者用读者都熟悉的平行线,借助数学丰富的意象,巧妙地向读者准确地传达了自己的意思,这作者想必是一位数学老师或必是一位数学爱好者吧。

另外,除我国古代诗词句子外,我国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对联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的瑰宝。在文学这个百花园中,有些诗和对联同数学时有联姻。有的一副联、一首诗就是一道数学题.。古时候,每到过节,繁华的城镇都会有些花灯或者其他活动,猜字谜等都是将问题嵌入一两句古诗中,这种文字与数学题的结合在

现在看来,是多么有趣。如果作为新时期的数学老师的我们能充分应用这些文化传承和文化瑰宝,将这些知识变为对我们数学教学有利的资源,在自己的数学课上用这些国粹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不仅引导学生回顾了文学常识,重温了我国的文化瑰宝,提高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他们的文化素养,同时也必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热情和积极性,这样一箭双雕的事情我们又何乐不为呢?

参考文献:

《情真意切话数学》,张景中

主编,科学出版社。

《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学术期刊,2011年第6期,张少伶 《古代诗词与中学数学美》

音乐课中巧用教学评价 篇6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李岚清副总理说过:“艺术教育主要不是技术教育,不能只是教学生弹琴、拉琴、唱歌,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如果我们的即时评价能为培养出一大批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打下基础,那这就是最成功的。

在《小乌鸦爱妈妈》一课即将结束时,教师提问到:“通过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同学们都纷纷举手,谈了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说:“我学会唱《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了”教师点头肯定,有的学生说:“我懂得了乌鸦是益鸟,和其他的鸟类一样是人类的朋友。”教师评价:“很好”……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我想把乌鸦装进我家的鸟笼。”同学们立即发出了哄笑声,等待老师否定的评判。而教师没有立即做出否定的评价、更没有挖苦和讽刺他,而是耐心的问到“为什么?你能把想法说一说吗?”生回答:“有很多人都不喜欢乌鸦,认为他不吉祥,总是欺负它,我家的鸟笼又大又漂亮,乌鸦在我家,我会照顾它、保护它……”教师:“你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但乌鸦离开亲人会快乐吗?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吗?”学生不语,教师“相信你将来一定能为乌鸦建造个更幸福的家,对吗?”学生的回答很自信:“一定!”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准确的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对调控教学、激励学生能起到及时的调节与导向的作用;同时又能为总结性评价积累素材。良好的评价能通过教师的即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人格完善创造条件;恰当的课堂教学即时评价能激发学生的还能使学生获得各种情感体验,树立自信心、培养合作与协调的意识、以及对音乐及相关文化的理解、发展表现力和创造;良好的评价能引导学生不断的向新知迈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学习能力和品质,启迪和培养学生的音乐灵性,发挥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引导学生不但学习音乐知识,更要学会学习音乐的方法,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良好的评价能调节和营造“真情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教学即时评价还有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进行即时的诊断和反省,做出恰当的教学决策等等。因此,我将我的课堂即时评价语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和总结,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恰当运用肯定、激励的即时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把取得眼前的成功作为直接目标,成功感愈得到满足,学习的积极性愈高。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挑剔,营造和谐、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是我们追求的教学艺术。

“……你的声音真好听!……你的动作真优美!……你简直就是一个有创造性的小天才!……你的创作真新颖!……”

“……小组的表演最精彩!……小组的配合很默契!……你们真有想象力(想的真好)!……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老师相信你们!……你们一定会成功!…… 另外,掌声、口号、分发小奖品等形式也是我们课堂中可用的肯定、激励办法。

(二)、调节引导式的即时评价

通过教师调节、引导,让课堂教学的“主角”发挥评价的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互动,从学生兴趣与特长出发,即不让有差异的(落后的)学生感到“没面子”、“伤自尊”,让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能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你们的表演各有所长,你们能分析一下,取长补短吗?”

“请同学们评一评,谁的建议(表演、合作)更合理(生动、默契……)?为什么?”

“谁还有其他的收获呢?” “再试试,你能行!”……

(三)、分析与指导相结合的即时评价

在课堂中我们常常发现或遇到学生的回答或表现出乎意料或让教师不解其意、或叛离教师的目标和用意,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科学的分析、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做出恰当的评价。

“为什么?你能把想法说一说吗?”

“你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但乌鸦离开亲人会快乐吗?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吗?”

“相信你将来能为乌鸦建造个更幸福的家,对吗?”

(四)、学习目标的引申和拓展式评价

评价的过程应以学生认识的低层目标为起点,突出难点、重点,一环紧扣一环地引导学生向较高水平的思维层次递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向“会学”迈进。

“谁能设计出与××不一样的表演?” “谁能比他表演的更多、更好?” “同学们的表演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请大家互相学习,自由组合,按小组汇报表演”

(五)、引领互动式评价

“谁能说一说,表演一下,唱一唱?” “谁能对××同学的表达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对刚才同学们的各种唱法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和补充?

通过长期的师生、生生互动式评价,可以逐步在学生中间形成一种评价默契,从而自发 形成一系列的学生对学生个体(群体)学习活动的评价模式。

(六)、启迪反思式评价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们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回忆一下,和大家说一说。” “你觉得这节课你的表现怎样?你有什么体会?

“同学们在课后用心的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方法。”

“学习了今天这支歌,我们要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言行,用实际行动告诉自己、和老师(家人)你是(爱劳动、爱妈妈、爱动物……)

良好的启迪反思语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追忆,也能够激起学生的思维,更能够使学生将学习的内容与实践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受益终生。启迪反思同时也是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巧用对联 篇7

在语文教学中, 将对联引进课堂,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质量。下面谈谈我的认识和做法。

1. 对联在导入新课中的运用。

由于语文课本里很多文章及作者与对联有关系, 因而在介绍文章和作者时, 可以插入与之有关的对联故事, 能加深学生对文章作者的了解, 引发阅读的兴趣。如用“说甚神仙, 看千年石洞开时, 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阅成古今, 听半夜金鸡叫醒, 兴亡秦汉都归流水桃花”导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导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导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用“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导入蒲松龄的《狼》等。

2. 对联在讲读课中的运用。

讲读课文所讲的内容丰富, 涉及知识面广, 这为对联提供了“用武之地”。

(1) 课文标题对。如:《望岳》对《饮酒》、《天上的街市》对《蔚蓝的王国》、《过零丁洋》对《游山西村》、《密州出猎》对《潼关怀古》、《曹刿论战》对《晏子使楚》等。这些都自然天成。

(2) 课文内容对。如在教《三峡》时要求学生用“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来总结三峡山水的特点;用“绿潭倒影, 绝生怪柏;素湍回清, 空谷传哀鸣”来概括三峡春冬和秋季的景物特点;教《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后, 用“范仲淹望洞庭心怀天下”和“欧阳修游琅琊乐在其中”来概括文章内容。

(3) 故事情节对。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情节发展部分, 用“旅游途中吃牡蛎, 轮船之上遇于勒”来概括;结局部分, 用“此次旅行成阴影, 这个于勒变瘟神”来概括。

(4) 人物性格对。如用“深谋远虑, 曹刿巧论战;从谏如流, 庄公善纳谏”来概括《曹刿论战》中人物的性格;用“点点滴滴, 一心一意, 谁人知老臣苦心;勤勤恳恳, 三令五申, 只堪叹相父沾巾”来概括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3. 对联在班级活动中的运用。

如:“家校合作, 一切为了孩子;师生同心, 共创中考辉煌” (家长会) ;“忆往昔野蛮行为, 痛心疾首;展未来文明新风, 踌躇满志” (班会) 。

在散文教学中巧用图画 篇8

一、散文教学中巧用图画

(一)展开想象的翅膀

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它不是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就要求师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联想把它再现出来,使之转化为直接生动的形象。

指导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时,可启发他们联系自己在某时某地见过的荷塘,或在画报、影视中见过的荷塘。这样,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朗读中,就会浮想翩翩,脑海中出现了一幅画,由模糊到清晰:一顷荷塘,月光如泻,轻雾飘浮,万绿丛中点缀着几朵白花,白花仪态万千,娇柔可爱。这样一展开联想的翅膀,就能把文中描绘的景物活现脑中,僵硬的文字变成活物了。

(二)情景交融,进入角色

“文如其人”,散文中的文字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那些景物绝非简单的客观物象,而是饱含作者主观感情。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如同是写荷花,孙犁与朱自清的写法却截然不同。前者说“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后者却这样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两位作家都写得很像,为什么又截然不同呢?如果离开了“情”,那是很难解释清楚的。倘若引导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孙犁要反映的是根据地人民抗击日寇的激昂情绪,而朱自清要表现的是大革命失败后那淡淡的哀愁和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

(三)画图

当文段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之后,为了把这画面定型于线条色彩,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把它画出来。动手绘画,可以调动全体同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关键词语。画图可由老师演示,也可以由学生示范画、全体动手画,方法灵活多样,用色笔将景物的颜色、大小、方位描摹。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在画图时,一定是在前面“展开联想的翅膀”、“进入情景”之后才能进行,有时还要在老师的点拔下才开始动手画画。第二,散文教学上的的图画,重点在于完成本课教学目的,如语言色彩美、景物的错落有致、景物的对比等,不要变成美术课,花时间去学画画,研究这图画得美不美。

(四)、评画

完成图画之后,师生共同欣赏,并一起品评,看这图画是否与课文文字相吻合,谁画得最好,好在那里。图画成为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品评,就是对课文语言更深一层的透彻领悟,也是对文学作品欣赏的一种好方法。

二、散文教学中用图画的四种情况

(一)突出语言色彩美

郁达夫《故都的秋》第三段“秋花图”,就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天与地之间,鸽子在飞翔;庭院里,一棵高高的槐树,叶子漏下一点日光,一个人静坐在树下,对着蓝色的牵牛花,聆听训鸽的飞声。多美的画面呀,让学生动手描绘,这比单调的老师讲解文字,会理解得更深刻,更容易陶醉。

(二)在变化过程中写同一景物

景物在不同时间阶段,是会发生变化的。早霞与晚霞的不同是学生最熟悉的例子。《故都的秋》写小屋的光线早晚的变化,早上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晚上是“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早上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慢慢地、慢慢地张开花瓣,露出花蕊来了;晚上则刚好相反,是由一朵怒放的花朵,慢慢地、慢慢地花瓣合拢起来,花蕊被藏于花苞里,(当然,花瓣是比喻群山,花蕊是比喻小屋)为了表达清楚这变化过程,通过形象的两幅画就可以一目了然。

(三)从不同角度、不同立足点写同一景物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写山上的小屋,站在山下的远景是:“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 。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站在山外高处看:“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绽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学生将两段文字绘成两幅不同的画,一对比,得出结论:角度、立足点不同,景色也不同。老师的教学目的很轻易就到了。

可见,课堂上巧妙利用图画,能一改单调呆板的教法,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想象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省时省力,效果明显。所以,散文教学巧用图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音乐课中巧用教学评价 篇9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组织者和教育者,是班级的核心,是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校整体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保证,也是联系学校、任课老师和学生的纽带,是中职学校教育阵地上的主力军,在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班主任工作中,笔者采用“多面镜”,用热情去工作,用真诚来沟通,用知识教学生,用人品育栋梁,真正做到会管、能管、善管,成为学生信服、家长满意、学校放心的班主任。

一、善于用显微镜看学生的优点

如果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学生,训斥学生,不但自己天天受气,学生受罪,而且工作寸步难行。每位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己的闪光点,需要班主任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需要班主任努力去发现。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评价,评价要公正。只有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信服,从而激发起奋发向上的愿望。如大扫除中,有些学习差的学生劳动表现积极,不怕脏、不怕累,争做重活;而有些所谓的好学生却怕脏、怕累,在一旁转圈。劳动结束后,笔者及时进行全面又实事求是的总结,学生听后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对于班干部同学的要求要更加严格,要求他们每周写出工作总结,每月召开一次班干部会议,推广各自的工作经验,对于取得成绩的同学适时地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以便更加努力学习。

二、善于用放大镜看学生的进步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但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并给学生的进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至关重要。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教师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评价,善于从消极因素中寻找积极成份,在失败中点燃起希望之火。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很敏感的,一句亲切的话语投到学生的心中,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必胜信念。同时,对于他们所犯的错误,决不能随便放过,要帮助他们究其病因,以便彻底杜绝。

一位合格的班主任不仅能做好优秀生的工作,而且更应该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班主任对后进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后进生尽快赶上去,决不能对他们恶语相伤,决不能有半点轻视的态度,更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要用同一标准把他们与优秀生比较。对学生要注意语言分寸,多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三、善于用平光镜看待所有学生

班上的学生,无论哪个方面的发展,都是参差不齐的。

在班务工作中,笔者努力做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因为越是成绩差的学生,越是自卑,越是敏感,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关爱。如果班主任只关爱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学困生,他们就越是自暴自弃,这样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蒙上一层阴影,教育的效果适得其反。在排座位时,笔者把成绩好的一批同学排到后面去坐,把成绩差的排到前排坐,由于他们从未享受如此“殊荣”,笔者看到几乎是全班热烈鼓掌,感觉到是“民主”、“博爱”的一大进步,突破了传统的管理模式的束缚。

建设和谐团结的.班级理念在初步实现,也为全班学生健康快乐地步入勤奋求实,实现班级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善于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未来

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犹如文具盒里的橡皮泥,可以对他们进行各种造型。但是稍有不慎,他们也可能误入歧途,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中职教育为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奠定方向性的基础,所以,笔者在课堂课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无不渗透着爱心、情感、团结、理想等诸多理念的教育,并已初见成效。

例如,班上有位女生,父母重男轻女思想非常严重,她自小跟年迈的奶奶在一起生活,由于缺少关爱等原因,她性格内向、孤僻,缺乏团结合作精神。针对她这种具体情况,笔者在班上多次开展“奉献爱心,快乐自己”的班团活动,并让经历与她相似的同学畅谈各自的家庭情况,谈自己如何为解决困难而努力,让她知道在社会上还有比她更困难、更不幸的人,但她们没有消沉,而是用自己的刻苦努力,积极主动去面对困难,尽自己的力量解决困难,并赢得了社会的关注和帮助,最后还尽力帮助比自己更需要帮助的人。在学校分配每班“两免一补”的名额时,笔者首先找到她,要把“两免一补”的名额给她,她连忙摇头,说她现在并不是最困难的,要把国家的照顾让给班上最需要帮助的人。因为她最近多次写信给爸妈,讲明新时代里不应再有这种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打动了她的爸妈。她凭自己的努力将此事圆满解决,并坚决让出了照顾名额。笔者在全班讲述了她的事迹,虽是一件小事,但这是她迈向成功人生一大步,是她成熟的性格、完美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的体现。

上一篇:夺冠线观看心得体会2020下一篇:自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