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生活》第一单元知识疏理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哲学生活》第一单元知识疏理(精选6篇)

《哲学生活》第一单元知识疏理 篇1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

(1)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的含义: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A、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B、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C、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不自觉的、零散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联系:A、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B、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两者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两者都不一定正确。

②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5)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①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②联系: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①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②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7)哲学的作用

①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是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和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和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8)哲学的功能①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②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③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 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2.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③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①基本观点:认为水、火、气、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世界的本原。②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③局限性:A.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①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②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③局限性: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这也是三种唯物主义的共同点。】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代表者:王守仁、贝克莱。

(2)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代表者:朱熹、黑格尔、一切宗教。【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这也是两种唯心主义的共同点。】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把物质和精神看作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属于二元论的观点。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①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是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的卓越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③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马哲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B.马哲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8.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②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③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A、精髓:实事求是; B、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②邓小平理论:A、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B、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党,怎样建设党;B、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哲学生活》第一单元知识疏理 篇2

情感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众所周知, 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能将台下的观众牢牢地吸引, 让台下成千上万的观众随着主持人情绪的变化或悲、或哀、或怒、或喜。一首好听的乐曲, 只要前奏一响, 就能拨动听众的心弦, 可谓是“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亦是如此, 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 既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为整个课堂的和谐发展做好铺垫, 犹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让学生“心随我动”, 创设不同的情景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如饮甘泉、如品香茗, 流连忘返。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使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 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一、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

1. 了解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 用列举案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努力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 把真实典型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 为课堂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问题, 从而获得顿悟, 达成教学目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 复习效果好。

品德与社会复习课偏重于说理论事, 内容抽象枯燥,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运用案例教学法, 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 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 加深感性认识, 就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若教师再巧妙地进行分组自由讨论, 让学生大胆交流, 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示机会, 让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和探索, 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 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3.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类型:

典型性案例教学、趣味性案例教学、生活性案例教学。

二、案例教学法在品德与社会复习课中的应用

1. 在复习中需要为学生树立行为典范的内容时, 使用典型性案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教育学生在思想和言行上都要着眼社会大众、服务大众时, 这就需要使用典型性案例, 为学生树立行为楷模。

案例:在复习好女孩好男孩时, 可以设计找出自己崇拜的男性杰出人士和女性杰出人士。

他, 有矫健的身影;他, 有猎豹一般的速度;他, 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刘翔。他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比别人挥洒了更多的汗水。有人问他为什么, 他只说了两个字———中国。面对困难他不屑一顾, 面对挫折他从不低头, 他的速度突飞猛进, 很快就成为国家队里的“飞人”。

讨论:从刘翔的故事中, 你懂得了什么?作为一名小学生, 从现在开始, 你应该怎么做?

运用典型性案例比枯燥地要求学生要认真学习, 要努力为社会作贡献, 其效果要好得多。但教师在使用典型性案例教学时, 最好少用或不用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 避免负面影响, 做到选用案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 反面教育为辅的原则。

2. 在复习比较抽象的内容时, 使用趣味性案例。

疏理知识点 突破高考文言文复习 篇3

《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渐趋明确具体,更加便于操作实践。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命题者严格地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选文设题,题型基本稳定,涉及到的一些知识点大都可以在中学课文中找到与之对应的内容。“语文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意首尾完整,具有较强的阅读因素;文笔流畅多彩,绝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试题考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鉴于这个说明,纵观这十多年的文言短文,几乎无一例外均先自于史传散文。之所以都先史传散文,是因为这类文体一般语言相对规范,内容深浅适中,文笔较为流畅,且故事性强,能吸引人,有一定的可读性,最能体现上述标准。由于思想性的要求,历史人物一般先取正面的人物,如清官、廉吏、直臣、孝子,而不选反面人物,如贪官、污吏、逆臣、逆子,这样有利于弘扬传统民族文化。

为此,我们认为,有的放矢,抓住知识点,有效地进行落实,整理,迁移,活化,是提高复习效率,全面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一、以纲据本,落实知识点

高考文言文阅读语段,虽然取材于课外,但考查能力所必需的知识点全部在课内。复习时必须依据“两纲”(《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紧扣课本,逐一落实知识点。一些有代表性的课文,涵盖文言文知识点的范围相当广,复习时,抓住一篇,以一当十,总结规律,学习方法。例如复习《鸿门宴》,可落实以下知识点:(一)文言实词:军、去、内、如、信、意、举、胜、置、谢等的意义和用法;(二)文言虚词:为、之、则、耳、以、于;(三)词类活用: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名词用作动词(“籍吏民,封府库”),名词作状语(“吾得兄事之”);(四)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状语后置(“复得见将军与此”),省略句(“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竖子不足与谋”),固定格式(“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对于这些知识点,不仅要弄清在本课中的意义,而且要联系其它课文,适当延伸拓展,以便加深印象。

二、总结规律,整理知识点

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探索,总结文言知识的规律,把开锁的钥匙交给学生,使学生顺利进入知识的殿堂。如宾语前置的规总结律:(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如“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3)用“之”“是”帮助,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何功之有哉”,“唯利是图”,“唯马首是瞻”。(4)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往往提前,如“君何以知燕王”。不论哪种情况,翻译时都要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再如文言文翻译,可帮助学生总结出“对”“换”“调”“留”“增”“删”的六字翻译法;利用对照文章确定难解词的词性和词义的方法。文言文中的好多现象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知识点便得到了强化和巩固。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和掌握了一些基本规律后,为了使零散的,杂乱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形成网络,教师可依据教材和借助其它资料,帮助学生整理:(一)按照朝代顺序列出《我国古代作家作品简表》;(二)分文体列出《古代文学文体作品简表》;(三)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列出《18个文言虚词用法简表》;(四)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四类,归纳出《常见文言实词简表》;(五)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等,归纳出《文言特殊句式简表》;(六)根据教材,整理出《文言常规固定格式简表》。

通过以上归纳整理,学生对文言文知识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再配以相应的练习题,学生就可以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三、强化训练,迁移知识点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是在理解和分析上衡量学生文言文程度的高下,也就是考查学生能否把知识进行恰当迁移,强化训练时知识迁移最有效的方法。训练不是把学生置于题海之中,而是有目的,有层次,有指导的练习。(一)研究近几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准确把握其题型和难度,然后精选接近或与高考难度相当的文言阅读题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解题能力。(二)分层编排练习。用客观性小题练基础,如文言文实词、虚词;用主观性题目练综合,如笔译、填空等;用较难题目练深度,如对整段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三)练习和讲评相结合,先练后评,评价时多以肯定和鼓励为主,避免练习时错误多而使学生有畏惧感。并适当点拨和引导。在学生练的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练的情况,又可重点辅导,以取得第一手材料。在讲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讲在点子上,讲在关键处,揭示本质,总结方法和规律,以便学生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四)在每进行完一次摹拟训练和测试后,注意对文言知识的查漏补缺。

经过这样有目的,有层次,有指导的训练,学生对各知识点就能融会贯通,从而转变为能力。

四、整体阅读,活化知识点

阅读文言文,不仅仅是对字词句的基本理解,更重要的是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进而评价其观点和态度。这也是高考文言文试题较高一级的能力要求,更是语文素质的体现。为此,就要结合整篇文章,使文言文的一些知识点活化为学生把握文章要义的能力,使各种不同的知识信息,迅速转化为对文章宏观把握的动力。在整体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文言文单项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去联想,体味重点句段,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观点和作者的态度,并作出恰当的评价。

《哲学生活》第一单元知识疏理 篇4

高二政治试卷命题人:杨丽娜

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 分)

1、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因为()

A、哲学就在我们身边B、世界观人皆有之

C、要形成哲学,必须把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2、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

A、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B、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C、哲学是社会知识的总结,具体科学是自然科学的总结

D、哲学研究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问题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4、哲学的基本问题()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D、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5、“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是恩格斯的名言,说明了()

A、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构成部分

B、哲学是一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哲学对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有反作用

D、哲学对社会变革有先导作用

6、奥运吉祥物五个福娃,代表着金、木、水、火、土,那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五行。“五行说”属于()

A、古代唯心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7、18世纪的法国爆发了世界瞩目的启蒙运动,启蒙大师们高举自由、平等、人权和理性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从而迎来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这说明()

A、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变革

C、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D、哲学革命是法国和德国革命的导火索

8、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

①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

②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③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

④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0、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理在气先D、存在就是被感知

11、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①物是观念的集合②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③气者,理之依也④心外无物 ⑤存在即被

感知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④⑤

12、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3、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是因为…()

①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合理的思想

②唯心主义扩大意识的作用,使其脱离了物质

③以唯心主义为指导,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4.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D.万事万物的总和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

运动的承担者。回答15—16题:

15.《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

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16.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观点

17.“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是运动的 ②世界是物质的 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④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8.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

A.夸大了物质运动B.否认了相对静止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9.“揠苗助长”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D.要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0.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主要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这一事实说明

A.设计的构想是工程师头脑中产生的B.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物质决定意识

21.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说明的主要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2.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④知是行之始

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②

23.物质、运动、规律三者间的联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是客观的D.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4.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事物“什么也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事物和运动的关系

2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固有属性是________。

A.联系 运动B.运动 客观实在性

C.客观实在性联系D.客观实在性运动

26.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 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 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⑥

27.“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适用范围B.真理和谬误可以任意转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界限是不确定的D.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

28.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过程中,我国人民表现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感人至深。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这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C.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D.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非选择题

29、甲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乙认为“自然是绝对理念的外化,社会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1)甲、乙两人的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哲学阵营?(4分)

(2)乙所在的哲学阵营可以划分哪两种形态?基本观点各是什么?(6分)

(3)它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2分)

30、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当然也不例外。

请结合上述论断谈谈你对哲学与时代关系的理解。(12分)

31.有史以来人们对待洪水,经历了“避洪”、“限洪”、“防洪”、“调洪”和“用洪”的演变过程,对黄河的治理,也先后采用“堵”、“疏”、“分”、“合”、“束”等多种

方法,但由于黄河的复杂性,单一的治理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采取水土保持和工程建设

等多方面措施,实行综合治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到了20世纪末,黄河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流域内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总量比20年前减少12%,下游出现断流多年,水

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黄河及其支流水质污染严重,只有约1/3的黄河水可以饮用。黄河水

利工作任务艰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保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实现从

“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黄河。

对黄河的治理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12分)

32.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宣布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

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长期规划。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哲学生活》第一单元知识疏理 篇5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逻辑体系来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中的第一目。不仅承接本单元前两课所讲的联系观、发展观,也为后一课讲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做铺垫,因此在本单元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从现实层面来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学习好本节内容对于全面把握唯物辩证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利于使学生养成全面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内容

考虑到教学时间,本节课只讲以下三个知识点内容。即矛盾的含义及其两个基本属性

(三)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讲解矛盾知识点的开端,只有真正理解了矛盾的含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所以矛盾的含义及其两个基本属性无疑是重点。由于哲学上“矛盾”的概念比较抽象,中学生一开始理解起来可能会有较大难度,所以矛盾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并准确理解矛盾的含义;

2、知道并深入理解矛盾的同一性的含义及其两个表现;

3、知道并深入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能力目标

1、通过矛盾含义的学习过程,感受“具体—抽象—具体”的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2、通过实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避免看问题绝对化的倾向,锻炼辩证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对立统一的意识,务求全面、公正、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人、事、物。

三、说教学理念

1.从学生生活出发,教学活动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生态课程观。

2.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这节课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四、说教学方法,我主要会使用以下四种教学方法,具体的运用将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对应说明)

接下来,我将重点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首先是课堂导入

我将以视频“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接见哈格尔”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明确中美之间存在冲突。之后播放中美在经济、科技方面合作的照片,让学生在看到中美之间不仅有冲突也有合作,引出本节课主题:矛盾。

我这样设计主要是想结合时政,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通过对中美关系的解读,启发学生从现象中归纳出抽象的原理,进而引出矛盾的含义。

接下来进入新课,在讲矛盾的含义时,我主要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先由教师列举生活中的“矛盾”例子,随后让学生自己试着举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学生对矛盾含义的正确理解。这样做旨在化抽象为具体,贴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理解矛盾的含义。

讲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的第一个表现相互依赖时,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请学生欣赏并解读漫画含义,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得出漫画的哲学寓意。这样设计不仅可以利用漫画吸引学生的目光,还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认识水平。讲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的第二个表现相互贯通时,我同样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请同学讲述寓言故事“塞翁失马”并谈谈对该故事的理解,随后老师引导学生从故事所反映的现象中得出哲学道理。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和主体性,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随后,我将以课堂讨论法的形式讲解矛盾的另一个基本属性斗争性。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的斗争以及政治用语中的斗争,与哲学上的斗争性是否相同。设置课堂讨论,旨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和区别,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矛盾斗争性。

最后,我将以情感升华法进行课堂小结。通过对“赢”字的哲学解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人生!

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利用哲学知识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八(上)第一、二单元知识梳理 篇6

逶迤磅礴毡子攀谈 骨碌蜷缩点缀呜咽 澎湃藩篱瞭望

矗立咀嚼焦灼愠怒 蔫巴拽住苦涩泥泞 懵懂绵亘延袤

猝然愕然蓦地哽咽 疲惫翩翩篝火蹊跷 玛瑙殷勤募集

嫣红宛转诧异懊悔 宁可钥匙祈祷眷恋 遨游萌发诬蔑

二、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用兵如神:调兵遣将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挥作战。

千锤百炼:比喻对诗文进行多次修改润色,精益求精;也比喻久经艰苦的斗争和考验。

万籁俱寂: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风烛残年: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

故弄玄虚: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

得意门生: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 得意,称心如意;门生,泛指学生。

据理力争:依据道理,竭力维护己方的权益、观点等。

壁垒森严:原指军事戒备严密,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

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

镜花水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

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 伦比,类比、匹敌。

三、积累下列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缚者曷为者也(“曷”同“何”,表疑问,什么)

(2)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嬉”,开玩笑)

2.词类活用

(1)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2)齐人固善盗乎(形容词用作动词,善于,擅长)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者也”表判断)

2圣人非所与熙也。 (“也”表判断)

(2)倒装句

1吾欲辱之,何以也(即“吾欲辱之,以何也”)

2何坐(即“坐何”)

3吏二缚一人诣王(即“二吏缚一人诣王”,古汉语中数词一般放在名词后面,不用量词)

4缚者曷为者也(即“缚者为曷者也”)

(3)固定句式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耶”为固定句式)

四、积累下列文学、文化常识

1.《老山界》,作者陆定一,长征时任《红星报》主编。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文化部部长等职务。

2.《草》,作者王愿坚,中国电影编剧、小说家,山东诸城人。代表作品有剧本《闪闪的红星》《四渡赤水》,短篇小说《七根火柴》曾被选入初中教材。

3.《〈长征〉节选》,电视文学剧本,作者王朝柱,当代作家。

4.《枣核》,作者萧乾,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作品收录在《萧乾全集》中。

5.《最后一课》,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小东西》。

6.《始终眷恋着祖国》,作者刘敬智 ,《光明日报》高级记者 。 钱学森 ,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7.《春望》,作者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8.《泊秦淮》,作者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9.《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陆游,南宋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南宋四大家”,著有《剑南诗稿》《放翁词》。

10.《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南宋大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

上一篇: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2016聘用制招聘公告下一篇: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