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

2024-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衡阳市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通用10篇)

衡阳市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 篇1

日前, 从农业部获悉, 我国将于“十二五”期间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全国建设1万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 (以下简称“示范基地”) 。

“示范基地”将作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成果的试验平台, 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平台,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对接平台, 培训种养大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平台, 全力支撑实现“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目标任务。

据了解, 农业部将以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1 144个综合试验站为依托, 统筹种植、畜牧、渔业三大产业发展, 选择有试验条件和示范能力的农场农田、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等, 设立10 006个示范基地。其中, 种植业7 297个、畜牧业2 181个、渔业528个。

衡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与实践 篇2

摘 要:在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根本出路创新农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衡阳作为中西部典型的农业大市如何向农业强市转变,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125-2

0 引言

衡阳是中西部省份典型的农业大市,是全国20个商品粮基地,是联合国粮农组织重点扶持的油茶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衡阳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系列优惠政策,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引导农民有组织的进入市场、融入市场,形成衡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机制。

1 衡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农业产业化优势逐渐突出

2015年衡阳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301亿元,同比增长3.6%;已初步形成七大农业产业带:衡阳、耒阳、衡南为重点的高档优质稻产业带;322国道一线为重点良种猪产业带;耒阳、常宁为重点有机茶油产业带;衡南、衡阳为重点的油菜产业带;以南方紫色页岩地区为重点的龙须草、芦竹等造纸原料产业带;以祁东、衡阳、常宁部分乡镇为重点的黄花菜产业带;以祁东、衡山为重点的席草产业带。这七条产业带巨龙正逐步起到衡阳农业产业化链条的背脊作用,支撑起整个衡阳的农业产业化建设。

1.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持续增强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培育和壮大一批龙头企业。衡阳市目前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056家,其中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3家,省级44家,市级338家,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276亿元,销售收入达2000万以上的龙头企业达217家,1亿元规模以上企业5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产值达235亿元,占全市80%以上。角山米业、九龙种养一体化农业循环、祁东云兴湖南生态园、华夏湘江国际农业产业示范园、湖南山苍子科技园等一批省级重点工程项目全面推进建设,正在迅速崛起一批投资金额大、科技水平高的龙头企业,一批农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1.3 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农业供给侧改革需要提升品牌和质量,以角山米业、金拓天、大三湘、九龙生态、喜雁四件宝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传统,瞄准当前市场变化,创新和发展特色农业,带动衡阳市农业供给侧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如喜雁四件宝根据本地特点,与5个乡镇120多个乡村3000多名养殖户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将农业产业链延伸,促进了衡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动了养殖业、种植业和渔业的发展,农民得到增收。

2 衡阳市农业产业化模式的类型

2.1 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工厂化”园区

该模式的基本组成形式是“公司+基地+农场+农户”,其运行机制是以某一个农产品加工、运输的企业为核心,重点开发一个产业或几种农产品,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基地带动农户,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模式,公司与农户生产紧密相连,构建一个共生双赢的经济联合体。龙头企业租用农民土地,并为农民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实现了“土地车间化、生产标准化、农民工人化”,如金拓天、角山米业是农业龙头企业中的突出代表,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

2.2 以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联合型”园区

该模式就是将原本单打独斗、分散经营各家各户,在自愿的前提下,为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市场风险能力得到增强而组建的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互助互帮经济联合体。衡阳市仙碧果蔬专业合作社、衡阳县三香农林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专业合作社就是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在一起,形成合力,让原本分散的人力、财力、物力整合起来,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2.3 以专业市场为带动的“聚集型”园区

该模式就是依托一个专业化、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流通批发市场,从而带动周边小规模农产品市场及分散的农户,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市场集群。作为运转核心的专业农产品批发流通市场软硬件环境较好,有一定的影响力,是当地农产品的集散和流通中心。如衡阳市西园农产品物流园瓜果蔬菜以及农副产品年交易量达50亿千克以上,提供接近一万个就业岗位以及众多商业交易机会,具有很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4 以农民分红为特点的“股份制”园区

衡阳市通过股田制等形式,创新土地流转新路子,土地流转面积逐年扩大,农民受益越来越大。衡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就是采取这一模式,由村委会作为出资人,村里自愿进行土地流转的村民与村委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村委将流转出的土地对外承包,由承包商投资进行农田建设,所得收益由村委和承包商“分红”,这样一来,既激发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活力,农民在取得粮食保底金后,可园区工作,也外出务工;同时,投资者经营发展空间和管理基础得到进一步拓展,实现多方共赢。

3 衡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种养与加工联系不紧密

衡阳市农产品生产加工发展较快,产能迅速增大在,但农户与加工企业的联系不畅,依然存在着农户卖粮困难,而加工厂却收不到高品质的稻谷,粮食与生猪、家禽养殖业及农产品深度加工等农产品一条龙的全产业链没有运转通畅,农产品种养与加工联系不紧密,农业生产仍属“粗放型”,没能形成“订单”式农业,农民不了解农业产业化的需求,种养没有针对性,经常是今天种这个,明天养那个,没能形成区域性品牌产品,更别说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了。

3.2 科技研发力量薄弱

在衡高校中除了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在林业方面有一定的科研力量,其他高校在农业方面均无涉足。虽然衡阳市农科所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资金有限,科研人员不多,所研发的成果难以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生产力。

3.3 资金短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产品生产企业融资依然十分困难,在当前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各大金融机构从自身的商业利益出发,加之当前尚未建立健全的抵押和担保机制,一般不接受以山林、林地等资产作为抵押物,不愿贷款给农产品生产企业。由于资金的缺乏,农产品收购又存在季节性的大量资金需求,导致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难以扩大发展规模,新增产能、新建项目建设困难。

3.4 地方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同时期,当地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引导的重点、程度和范围应各有侧重,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不能搞长官意志,要尊重市场规律。当前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保证产品质量,均在一些山村自建基地,但与当地乡、村两级组织及村民的关系较难协调,村民法制观念淡薄,在企业基地产品进入高产丰收期时,会提出提高租金或分红比例或赞助村公益事业,这样或那样的要求,否则以各种层出不穷的理由制造纠纷,阻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企业运转成本增大。

4 衡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4.1 大力发展创意农业

以衡阳及周边县市区现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为着眼点,努力建设衡阳特色的都市创意农业,对现有雨母山百万花海、雨母山生态家园等一批现有民俗乐园、生态农庄,进一步强化概念创意、特色开发和服务提升,培育一批地处衡阳市城郊及周边县市区,对接衡阳城市圈,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农业观光园、休闲农场等。

4.2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目前衡阳市还没有建立综合性农产品加工园,只有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了各县市区经济开发区,集聚效应作用还没有得到发挥。充分利用当前湖南省推进的两个“百千万”工程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要认真做好规划,积极推动建设若干个农产品加工园。同时,推进基地与加工企业间的合作,强化基地与加工企业、基地与基地、加工企业与加工企业之间的交流,通过挖掘农产品的潜在价值,拉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增值。衡阳市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关键在于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级政府要出台财政、科技扶持政策,促使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

4.3 畅通融资渠道

衡阳市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 篇3

洛阳市山水豆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0月。公司位于孟津县建设南路37号。是一家以生产销售豆制品、杂粮制品为主导的新型农副产业化股份制企业。建筑面积3500平方,注册资本168万元。公司现有员工46人,其中管理层MBA1人,高级食品工艺师1人,国家注册策划师、经济师、物流师、检验师各1名。30余名生产员工全部经过杭州、河北知名豆制品企业的培训。现拥有国内先进的豆制品加工生产线9条,配送车辆4台。可实现日产6吨传统豆腐、内脂豆腐、豆腐皮、豆筋、豆腐干等20余个品种的能力。建立了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体系和先进的山水豆业企业文化体系,本企业质量控制体系通过ISO9001:2000认证。是洛阳市目前豆制品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

公司创立股东包括徐维国:现年59岁,经济师,政府机关退休干部;邵斌:现年39岁,本科学历,注册策划师,原洛阳日报社发行公司干部;李六民:现年39岁,MBA学历,孟津县烟草公司下岗职工;底正利:大专学历,现年43岁,孟津县物资局下岗职工;石俊岭:现年29岁,中专学历,李友霖:现年42岁,大专学历,均系洛阳日报社发行公司下岗职工。本公司多数生产销售员工为下岗失业人员。

公司在创立之初就倡导豆制品行业是道德工业,以让全市人民吃上放心豆腐为使命。首先充分吸收和改良传统的栾川豆腐加工工艺,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专家指导下,坚持走规范化加工、产业化发展、品牌化经营、连锁化销售之路。秉承“干干净净做豆腐,明明白白做好人”的训条,以“栾川山水”“山水”品牌为主导的豆腐、豆制品系列产品畅销洛阳市100多家酒店,在市区建立了6家连锁店和30多个指定销售点,并以开展了面对院校和部队的专供配送服务。我们的产品投放市场两年来,以令人放心的质量、地道纯正的口感,赢得了广大用户及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品牌。被亲切的誉为“中原第一豆腐”。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吸纳为理事会员单位、洛阳市食品安全示范单位。2006年洛阳市食品安全现场会我公司作为重点观摩单位,受到了市领导的肯定和与会代表的好评。洛阳电视台《经济观潮》、《金色田野》等栏目多次就我公司的发展进行了专题报道。为进现一步加快发展,现正在积极申报洛阳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受政府委托牵头成立洛阳市豆制品行业协会。

现在洛阳市山水豆业有限公司已经基本建成了集豆制品、农副产品加工、产品检验、新品研发、物流配送,网络连锁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化链条雏形,在物流配送管理上,公司采用了现代世界上先进的管理方法BPR(即业务流程重组),强调顾客满意,加强团队合作,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配送效率。采用CRM(即客户关系管理)大力发展连锁网点的建设,重视连锁店自身利益,关注连锁店个性需求,提高连锁店的满意度,增强连锁店赢利能力。为了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引领时代潮流争当行业龙头企业,实现完美价值创建新型农副产业”,公司通过不断的进行市场调查,以双汇、思念、三全、华英等农副产业化企业为典范,有计划分步骤地改进生产设备和产品结构。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同时,主动到外省市豆制品制作企业参观、学习,借鉴同行先进的生产经营方面的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为了满足广大市民对放心豆制品的迫切需求,丰富消费者的菜篮子。

衡阳市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 篇4

摘要: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基地建设是国家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而确定实施的农业项目。文章就任丘市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中取得的工作成效、做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仅供参考交流。

关键词: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高旭忠,李艳蒲.浅谈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11):4-5.2015、2016年任丘市被河北省农业厅确立为18个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基地之一。两年来,通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转化、示范、集成创新研究,建成了一个集先进技术集成创新、示范推广、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型基地。

一、创新基地建设情况

按照河北省农业厅召开的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座谈会和《河北省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指导意见》精神,任丘市农业局多次召集有关专家召开项目建设论证会进行研究磋商,根据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将蔬菜产业确定为农业科技集成创新方向。创新基地设在任丘市农业局原种场。基地分别与荷兰瑞克斯旺(中国)种子有限公司、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积极合作,首次引进设施蔬菜椰糠(无土)栽培模式、具有国家专利技术的新型棚体(12 m跨双层保温温室、18 m跨双层拱棚、10 m跨新型无立柱保温温室)、新型保温材料(保温棉被、棚膜)、新型钢梁拱架、自动施肥灌溉机,集成示范优型棚体设施、无土(椰糠)栽培模式、精准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温室物联网技术、茄果类新品种等。

通过严格管理,有效推进,创新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目前,新建扩建了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学员宿舍、云平台工作室,建设了高标准的园区道路;完成了园区环境改善及老旧棚体整修改造;组建了专家?F队;成立了农技推广服务队;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实习3次,召开现场观摩会5次,培训人员600余人,接待附近县市区及周边省市参观学习300余人。示范基地已经具备技术集成创新、科研培训、开发示范、生产加工、辐射带动五大功能,正逐步成为集种植、加工、生产、科研、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样板[1]。

二、取得的成效

1、基地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能力不断增强

为做好全市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围绕主导产业,找准产业发展瓶颈,确立发展目标,全力打造具有示范价值的科技集成创新基地。与江苏绿港、荷兰瑞克斯旺公司深度合作,引进具有国家一流水平的专利技术产品(自动施肥机、无土栽培基质和一种用于制造温室骨架的钢梁等);与北京中农富通公司合作,引进温室物联网技术,通过采集温室内温度、光照、湿度以及栽培基质的温湿度,实现温室小气候手机和电脑的终端控制;建立产品追溯系统,搭建电商网络销售平台。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及物联网的引进示范,实现基地集成创新功能,提升了推广服务能力。

2、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在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同时,创新基地开展了示范观摩与技术培训。基地多次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生产实践,举办现场观摩和农业科技培训,培训技术人员300人次。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实习2次,召开现场观摩会2次,参加人员达500余人次。接待江苏、山东、青县、肃宁、北京等省市参观人员150余人次。印制和发放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图册5000份,形成以点带面的推广模式。对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2]。

3、农业决策支持能力不断增强

为更好地促进全市园区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基地专家团队优势,积极走访调研,研究掌握区域内农业相关产业(产品)发展现状,分析研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搜集有关政策措施,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其中编写的《任丘市农业产业园区调研报告》、《任丘市京津冀城镇体系规划专题调研内容》获任丘市委、市政府及沧州农牧局肯定并采纳。

4、创新基地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通过组织周边种植大户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创新基地的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创新工作得到了示范与推广,也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领导的充分肯定,基地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省内外多个县市来基地参观学习[3]。

三、主要做法

1、成立组织,强化领导干预

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任丘市成立了以主管市长为组长,农业、财政、发改、广电及相关乡镇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基地管理办法、专家团队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等。领导小组对创新基地的建设作出整体规划,从政策和机制上保障了基地建设的顺畅进行。同时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科技档案、文件资料的管理,项目进展、阶段成果的宣传工作。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项目协调推动会,协调解决基地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2、整合资源,推进部门协作

为提高工作效能,加快基地建设进度,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市农业局协调各部门,调整资金安排,加强农业项目资金和人才等资源向创新基地倾斜整合。自筹资金100元万元用于建设新型棚体,还整合了其它项目资金共计26万元。通过各方面资源与项目资金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集成创新示范基地的技术集成、科技创新、示范展示、成果转化的作用。

3、建章立制,确保规范运行

为了确保创新基地规范运行,先后制定了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基地专家团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各参加单位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基地建立了12人的专家团队,聘请省内外蔬菜栽培、植保、育苗等方面的专家,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参与基地和全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基地建立了8人的农业科技服务队,服务队人员实行分棚负责制,确保蔬菜日常生长管理工作以及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落实工作。

4、专帐管理,规范资金使用

为加强和规范项目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制定了《任丘市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实行项目资金专账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方向,保证合理、合法、合规使用资金。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项目建设进度缓慢

在创新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工程类项目招标程序了解不够充分,加上财政评审与招投标环节用时较长,导致部分项目建设内容进度缓慢,建议主管部门简化程序,加速推进[4]。

2、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队伍人员老化,接受新事务能力差,建议引进高学历专业型人才充实农技推广队伍。

3、创新集成技术不成熟

目前,项目的创新集成技术还不够成熟。还须围绕基地发展需要,进一步引进并集成创新一批技术,提升全市蔬菜产业科技水平,同时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加快蔬菜产业发展进程,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功能性农业示范基地申请书 篇5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功能性农业示范基地申请书

尊敬的扶贫办领导您好:

欣闻国家对部分贫困地区的帮扶计划,对特种生态农业的大力支持,非常高兴!在道东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产品技术支持下,我想利用家乡的农业优势申请国家的帮扶资金,建立一个生态的,绿色的功能性的农业示范园,通过自己致富而带动周围群众一起致富,本计划的实施,有赖于国家和领导的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和道东圣的产品帮助,拟计划书一份,敬请领导审批为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面对三氯氢铵奶粉事件,廋肉精猪肉的危害、激素鸡肉、尿素豆芽、农药韭菜、避孕药黄瓜、苏丹红咸蛋、转基因食品等等等等有害食品的泛滥对健康的危害、对民族生死存亡的威胁、人们越来越迫切希望使用有安全保障的肉、蛋、奶、蔬菜等无公害食品,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一号的要求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支持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确保社会稳定发展,确保农民增收,确保农村社会安定,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我县的优惠政策、地理优势,借助国家和领导们的政策、资金扶持,初步拟定一个功能性、绿色、无公害农业示范基地新构想,让梭轮剥管菌改变农副产品的功能和营养结构,让神奇的仙草为国人服务,项目分为特种生态养殖区、功能性农业产品种植区。

特征生态养殖区:

1肉牛和发酵床生物菌养猪区

2生物菌特种生态鸡养殖区

3蝇蛆、蚯蚓养殖区

4飞蝗特种养殖区

5水产养殖示范区

功能性特色种植区:

1功能性韭菜种植示范区

2特种功能型蔬菜区

3五谷杂粮示范区

4金银花种植区

5以上分为订单区、采摘区、观光区

项目由两大板块开始,十个项目拓展循环利用合作致富,建设成为新农业交流,学习的基地,使天下奇珍梭轮剥管菌,真正成为特色,功能性产业新亮点。为人们的健康,致富开辟一条新路。一期养殖区的规划建设面积先设定为46200平方米,地理位置:远离村庄、水电方便、可实施全封闭管理,通过一期养殖区的建设和城市联姻,通过互联网实施点对点服务,让消费者看到自己食用的产品生长、销售的全过程,让人们对使用的产品放心、安心。经县、乡、村三级政府批复土地和政策扶持,逐步实现养殖、种植的规模化、系统化、科学化新格局,以养殖和种植两大区的建设带动周围村民实现集团化产业系统,通过新农村建设和多彩农业带的实施,采取个体合作,集团运营的方式,吸引周边群众自发加入,由点到面逐步实行个体,集团,股份式经营新模式,让人们共同感受到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式的魅力。

项目名称:梭轮剥管菌、功能性种植、养殖基地

项目地点:河北省盐山县杨集乡王可忠三场千亩开发区

项目规模:一期建设性投资981.59万元

整个项目【加上种植】总投资2000万元左右希望领导们认真审阅,实地考察,早日批复为盼!贫困的盐山人民欢迎您的到来,在党和国家政策扶持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希望我们能早日脱贫致富!创造美好的未来!

项目承办人:石金超,胡智发,胡海涛

2012年7月18日

文 章来源 莲

衡阳市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 篇6

在全市上下全力以赴加快“三区”建设步伐,确保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开门稳”,各级各部门工作如火如荼展开之际,南阳21世纪议程管理办公室紧紧围绕南阳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这一中心工作,以“丹江口库区水源地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与研究”项目为抓手,突出重点,精心组织,积极谋划,凝神聚力,充分利用3月份植绿护绿的大好时节,在南水北调渠种植了以柏树为主要品种的1.3万余平方米的生态防护林,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建设。

为做好这项工作,南阳21世纪议程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在王宇主任的亲自带领下,于3月上旬分别赴西峡、淅川、内乡、桐柏、南召等地考察调研,最终选定了耐贫瘠、耐干旱、宜生长、宜成活的柏树为种植苗木,并抓住3月下旬春雨过后的有利时机,进行整地、栽种、培土、浇水,1.3万余平方米的生态防护林已完成培植,并与2014年种植的香根草、百喜草,紫花苜蓿等草种浑然一体,使可持续示范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既为南水北调水质安全防控、水污染治理提供了可靠保障,又为确保“一池清水永续北送”注入了不竭动力,更为南阳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来源:南阳市科技信息网

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问题研究 篇7

—— 来自四川的实践

摘要:加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是新阶段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基础条件,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三化”联动的现实途径。为此,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要推进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一体化,创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土地有序流转机制、财政投入使用机制和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应用机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努力建成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集中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率先突破区。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连片发展现代农业,同步构建新型村庄村落,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片带面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进程。

关键词: 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基地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把“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2013 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的重要内容。[1] 四川是农业农村大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全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以农民为主体,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 3790 万亩,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带,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现代林业产业强县,2012 年全省特色效益农业综合产值达到 3495 亿元,比 2008 年增长 65%。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带动作用明显,2012 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7001 元,增长14. 2%,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①

一、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在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作用

加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当前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全面小康进程的重大举措,这一重大举措在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要把实施这一重大举措作为新阶段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基础条件,努力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当前我省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关键阶段,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要发挥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撑性作用,着力建基地、强龙头、连市场、带农户,从整体上进一步夯实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突出市场需求建基地,培育有市场、有效益的主导产业,加快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与市场紧密相连的现代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区,夯实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基础。要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推广加工需要的优良品种,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龙头加工企业“第一车间”,形成优质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要着眼产业化建基地,整体推进农畜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既横向扩大产业规模,又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效益。[2](二)要把实施这一重大举措作为新阶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综合平台,必将有力提高全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基地建设促进规模化布局,突出特色和效益,优化区域布局,连片发展主导产业,以规模树品牌,以规模强优势,以规模增效益。要以基地建设促进标准化生产,实行统分结合的生产组织形式,规范生产行为,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科技支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产业的档次和水平。要以基地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完善,围绕基地产业发展集中投入,配套建设路、田、水、电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以基地建设促进集约化经营,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把实施这一重大举措作为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三化”联动的现实途径,促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从我省的现实情况来看,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农村是最广大的地区,农民是最大量的群体。“三农”发展既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也必须依靠工业化、城镇化来带动和促进。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城乡产业互动中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基地,连片发展现代农业和适度规模养殖,形成与龙头企业加工相配套的原料基地,支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建设新农村,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三次产业联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上,同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新型村庄村落民居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既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促进生活方式和社会事业进步,形成农村新型社区,与县城、镇乡构成县域内的城镇村落体系,促进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和城乡共同繁荣。

(四)要把实施这一重大举措作为新阶段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要求②的有效载体,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进程。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载体,二十字总要求最终要落脚到农村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进步上。这就要求我们,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要以产业发展富农,着力培育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优势产业,将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效果体现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奔小康上。要以利益联结带农,通过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把农民组织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随着产业发展实现持续增收。要以加大投入强农,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在国民收入分配、公共资源投向和公共事业发展上向“三农”倾斜,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要以改善民生惠农,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公共服务,切实解决饮水、行路、上学、就医、就业等农村民生难题,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着力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一)把握基地建设的基本方向,扎实推进三化

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基地建设的基本方向。要在推进“三化”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基地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推进布局规模化。产业上规模,才能与大市场相对接、与大龙头相配套。省上根据各地资源特点、气候条件和产业基础,确定了一批现代农业、现代林业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就是对全省农业区域布局的优化调整,目的是要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规模化优势产业带。在此基础上,各产业基地县各自制定生产基地或园区建设规划,打破土地的乡(镇)、村、组界限,实现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若干规模化的产业集中发展区。在产业基地建设中,要高度重视耕制改革、耕地轮作的问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发展的两、三个主导产业实行轮作,有效避免基地一个季节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其他季节又是分散化的小生产。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要一季“抓粮”,其他季节“抓钱”,建设粮食和

一、两个经济作物轮作的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化的粮经复合型产业基地。

二是推进生产标准化。以农业标准化为抓手,把各基地县作为工作的重点,着力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要抓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比如,合理确定种植业不同品种连片发展中的农户适度种植规模、畜牧养殖小区中农户适度养殖规模等标准,提出可操作的指导意见,为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提供依据。要抓投入品标准化,结合规模化生产需要,统一供应种子(种苗),提高良种覆盖率;统一供应化肥、农药等农资,强化产品质量安全保证。要抓农业设施标准化,研究大棚、温室、灌溉等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和农产品分级、包装、储藏等产后处理设施标准,研究畜禽圈舍等养殖设施标准,提出可操作的技术导则,提高农户种养生产设施化水平。要抓生产技术标准化,明确生产、管理、植保、防疫等各环节的技术要求,规范操作流程,抓好技术指导和培训,用技术标准来规范种植、养殖作业的全程行为。要抓产品质量标准化,实行贯穿种养生产全过程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控制,建立健全基地农畜产品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记录档案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推进经营一体化。要按照统筹城乡、三产互动的思路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农业综合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要以市场牵动一体化,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主导产业,围绕市场效益改进品种品质,着眼市场竞争提升产业档次,重视发挥专业市场、物流中心、城市超市和营销大户等龙头对基地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努力形成市场牵龙头、带基地、连农户、促产业的发展格局。要以龙头带动一体化,集中扶持一批销售收入产业排位靠前、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的重点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完善带动机制,增强带动实效;推进农产品品牌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四川农业产业化知名品牌,依托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要围绕龙头企业加工需求优化基地产品结构,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受控原料基地,促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要以机制联动一体化,发挥专合组织一头联龙头、一头联农户的作用,积极推广“龙头企业 + 专合组织 + 农户”、“专合组织 + 基地 + 农户”、“市场(含超市)+专合组织 + 农户”等模式,推广资阳“六方合作 + 保险”和岳池县三安蔬菜合作社的机制,构建龙头企业、市场与基地、农户之间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参与和受益。

(二)强化基地建设的基础支撑,积极创新四个机制

劳动力、土地、资金和技术,是产业基地建设的基础性、支撑性要素。要着力在要素的组织、整合和创新上下功夫,激发要素活力,促进要素聚集,不断提高产业基地建设的要素支撑和保障水平。

一是创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农民作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基地建设中最关键的劳动力要素;农户生产组织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中带根本性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关键是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把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进产业化经营中,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从而找到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子。农民专合组织以为农服务为宗旨,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统一服务为手段,是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有效组织形式,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专合组织在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中的特殊功能,尤其要注意发挥专合组织在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发展中“统”的作用,抓好“六个统一”: 统一投入品使用(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等),统一生产技术,统一疫病防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收储销售。要注意发挥专合组织在专业服务中的市场主体作用,在产业基地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二是创新土地有序流转机制。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不流转土地不行,但为转而转、无序乱转更不行。土地流转必须积极稳妥、规范有序进行,既促进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要坚持在完全“自愿”前提下,严格“依法”,充分“有偿”,保证农民成为承包期内土地用益物权的长期受益者和国家增加对农业投入后的收益分享者,给农民带来长久的持续收益。在产业连片规划中,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进行的土地流转,最好首先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进行,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一些种植大户、专业大户或者家庭小农场主。要鼓励和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财政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的资产等入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或业主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要注重探索创新使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获得土地保底的收益、土地产出率提高的收益、产业化经营实现产业增效的收益和务工就业的收益等多种收益的流转机制。土地流转期限不宜太长,不搞“一刀切”,要根据不同产业确定期限,给农民更大的自主权、收益权和发展权。[3] 三是创新财政投入使用机制。要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围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一步创新基地建设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方式。一方面,要做加法、抓整合,形成聚集效应。除各种直接补助农民的普惠制资金、有特殊要求的救灾资金外,各级政府安排的涉农资金原则上都要整合,最大限度发挥综合效益。要大力推进以县为主的整合,各系统、各部门到县的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重点突出、各司其职”的原则,做到打捆使用、重点投放用于基地建设,实行“同炒一盘菜,各报各的账,各记各的功”。另一方面,要做乘法、抓放大,形成杠杆效应。对基地建设中具有一定收益的项目建设,可将直接投资、补助转化为公司制项目资本金,并以此为平台,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要加快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财政参股控股的农业担保公司。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补助力度,支持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业担保、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相结合的互动机制,化解农业产业经营可能遭遇的自然风险;探索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引导专合组织建立市场风险调节基金,抵御市场风险。四是创新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应用机制。在产业基地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各种农业实用科技成果的集成推广应用,真正把专家试验田的产量变成产业基地的大田产量,把专家的试验产品变成产业基地有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和高附加值商品。要围绕构建最新实用科研成果集成应用到产业基地的便捷通道,围绕配套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应用,大力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4]一要抓新品种,建立与基地发展相适应的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新品种,选择适合大面积推广的成熟优良品种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二要抓新技术,以增产、增收、节本、省工为目的,实行良种、良壤、良法、良制配套,推广粮食丰产、标准化种养殖生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先进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三要抓新模式,结合产业基地建设创新耕作制度,推广轮作、间作、套种等多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有机肥力,提高土地生物抗病虫害能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要强化示范带动,在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和设施农业建设等方面综合示范,带动高效农业规模化。要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探索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110”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

(三)提升基地建设的重要内涵,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和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内涵式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基地建设综合水平效益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循环农业,形成产业基地建设的增长点和农业产业化的新亮点,提高农业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业生产的设施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产业基地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升灌、排、蓄功能,配套改善路网、电网等,提高基地基础设施综合水平。要围绕开展果园、茶园和菜园等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大力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等现代化农业设施,加快建设与产业规模相适应的产品分级、包装、储藏等产后处理设施,切实优化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装备的现代化水平。要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适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在产业基地建设特别是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中,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否则就可能使产业发展的亮点成为环境污染的污点。要充分发挥种植业、林业和养殖业的互补优势,大力发展种养加循环、林养加循环,采用“畜 - 沼 - 菜”、“畜 - 沼 - 果”、“鱼 - 粮 - 菜”等循环经济模式,延长生态链、产业链和增收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合理布局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特别要重视在新农村示范片新型村庄村落建设中,将沼气池建设与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相配套,既解决清洁能源问题,又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美化、净化农村居住环境。

三、明确突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的着力重点 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是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基础上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更大成效的综合性举措。四川在全省确定了一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其中有的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培育县,有的是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其中不少县同时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与产业基地建设的要求相比,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的内容更丰富,涉及的领域更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工程。要按照推进产业化、建设新农村、全面达小康的思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连片发展现代农业,同步构建新型村庄村落,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使示范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窗口、推进新农村与小城镇建设联动的示范、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平台,以片带面加快全省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具体工作中主要突出以下重点:(一)突出产业发展这个支撑,着力培育带动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必须把产业发展摆在第一位,作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的支撑来抓。新农村示范片的产业发展,不是一般性地抓产业,关键是要以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着力抓好三个问题: 一是产业要上规模。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着力打造和培育区域内主导产业,连片规划,连片建设,实现产业布局的规模化。二是产品要上档次。要与加工配套、与市场对接,选择适宜发展的产业,不断改进品种品质,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经济和生态效益好的特色效益农业。三是经营要上水平。要坚持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和办法,在建基地、育龙头、深加工、接市场、带农户等环节上下功夫,引导龙头加工企业参与基地建设,以优质原料提升精深加工水平,着力延伸产业链条,使农民从贮运、销售、加工等环节获得更多收益。

(二)突出农房建设这个关键,着力打造风貌优美的新型村庄村落。良好的村落民居,既是新农村的形象和标志,也关系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加快构建新型村落村庄,建设新型民居,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村人居环境。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规划要高起点。要按照“三打破、三提高”和“四注重、四提升”的要求,从优化农房规划布局、提升农房建筑风貌塑造上着力,抓紧制定示范片村落布局、村庄规划、户型设计,免费提供户型设计图样供农民选择。二是建设要高标准。要注重借鉴和推广地震灾区农房重建的先进经验,在农房和村落建设中体现田园风光,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体现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特别要注意不要简单搞卷帘门、贴瓷砖。建设的方式,要从各地实际出发,与灾后重建、扶贫移民、产业基地、土地整理等相结合,有的新建,有的改造,有的进行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有的进行村庄村落民居风貌整治,扎实稳妥实施。三是管理要高水平。新农村是建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很大程度上是个管理问题。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社区的管理,保持清洁、优美的面貌。要以治理环境卫生、容貌秩序为切入点,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治理进村社活动,使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和提升。(三)突出配套设施建设这个基础,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备条件,也是党委、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要平台。要坚持“两个围绕”: 一是围绕产业发展抓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围绕产业发展搞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才能发挥最大效益。新农村示范片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能为建设而建设,要真正落脚到服务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要围绕所培育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抓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使农田、水利、道路等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配套,形成综合效益。二是围绕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抓生活设施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现实、最急需、最盼望的事情入手,抓好交通路网、集中供水、能源电力、广播电视等建设,加快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路,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要在村庄村落民居建设的规划设计中统筹考虑基础设施配套的问题,促进形成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享受现代文明生活,使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互动。

(四)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目标,着力推进农村改善民生。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改善民生、让农民过上更好生活。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 一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要围绕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形成的新型社区,强化县、乡镇公益性服务和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建设,推进服务网络延伸到村、延伸到农村新型社区,加快建立示范片村级公共服务站点,积极发展农技服务、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就业服务、信息服务和各种社会管理服务等,支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文化、法制、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二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要围绕农民的民生需要,大力改造完善相关公共服务设施设备,兴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等生活设施,发展农民文化体育设施,完善物流配送设施,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农村商业网点,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

(五)突出基层组织这个保障,着力推进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要选好配强村支书、村主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要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充分运用村民自治方式推动新农村建设,推行村务公开,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三是加强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设。要支持示范片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完善、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为农服务、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产业基地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在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要明确这样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无论是培育产业、扶持企业,还是构建机制、推进工作,都必须坚持、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作用,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实现全面小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重大关系问题:(一)准确把握培育产业与致富农民的关系,坚持发展现代农业以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目标。从我省实际情况看,全省多数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还比较滞后,在较长时期内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还需要通过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增收致富全面小康目标。因此,发展现代种植业、现代林业和现代畜牧业以及发展乡村旅游等非农产业,在我省大多数地区特别是丘陵地区、盆周山区,要主要推行“龙头带动、农民主体”的模式,把农民组织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产业化经营中,使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我们在基地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要将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定位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努力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产业增值。要切实将产业发展的目的定位到带动农民增收上,将产业发展的效果落实到促进农民增收上,防止片面追求产业规模而忽视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机制建设的倾向,坚决防止搞参观好看的典型,使现代农业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过程成为我省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过程。

(二)准确把握扶持业主与带动农民的关系,坚持培育产业化龙头以带动农民参与经营和受益为前提。我们强调以农民为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并不是说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不需要扶持龙头企业、引进业主。相反,必须高度重视引进各种市场主体参与到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问题的关键是扶持什么样的龙头企业、怎样扶持,引进什么样的业主、怎样引进。对龙头企业的财政扶持要将其带动农民参与经营和持续增收作为前提,看它是否与农户建立了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是否具有实际的直接带动效果。如果龙头企业与农户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直接有效地带动农民发展产业、增加收入,那就不能简单说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民。引进业主关键是要“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而不是“代替”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更不是与农民形成竞争,把农民挤出传统增收致富的产业。[6]因此,不能以财政资金、优惠政策去引进对农民只有竞争而没有带动的业主。要引进社会资本进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农户家庭和农民专合组织干不了的关键环节和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比如,引进业主建核心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基地建设,引进业主从事良种繁育、种苗生产等,引进业主与农民股份合作共同建设基地,引进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并与基地形成紧密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等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三)准确把握规模经营与组织农民的关系,坚持产业规模发展以组织农民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2012 年 12 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着重强调“适度规模经营”。科学研究也表明,因为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灌溉条件、交通条件、种养植品种等因素,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农业生产率随着农户(农场)种养植面积增加反而会有递减的趋势[7]。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但关键是把握好“适度”。特别要看到,产业基地的规模化布局,主要是指宏观层面的产业规模,而不是微观层面的户均种植养殖规模或单位种植养殖规模。户均规模要不“贪”大、求“适度”,通过专合组织的统分结合机制,把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组织起来,实现区域内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因此,在建设产业基地推进连片开发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注意以组织农民为基础,创新生产组织方式,特别是不能通过人为地堆大户、赶进度推进土地流转来实现基地“产业规模”。

(四)准确把握政府推动与动员农民的关系,坚持推进工作以调动和发挥农民积极性创造性为动力。无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还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推进,都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特别是基层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引导作用,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增强推进工作的合力。但必须始终坚持把政府的领导推动与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把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做到农民自己要干,而不是要他干。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积极推行“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筹、民事民建、民事民管”的机制,注意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搞强迫命令、强行推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衡阳市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 篇8

况汇报

农业局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情况汇报

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区农业局

自1997年开始大力发展优质稻生产。1999年、列入省县。至目前为止,全区优质稻播种面积达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80%以上。区位于生产优势带。列入。

一、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区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自开始建设。该基地位于国道旁,距中心城区10公里。该基地交通十分便利,有国道、高等级公路道贯穿其中。基地分布在、、、、五个行政村,总面积7000亩。其中中心区域

500亩已进行了田埂硬化,排灌分家。

二、推广的农业新技术

1、推广优质稻新品种。推广的优质稻新品种主要有湘晚籼11号、12号、13号、17号、8号等高档优质稻品种,有金优207、金优601、金优284、岳优360等10个优质稻品种。

2、优质稻标准化生产技术。按照优质稻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组织和安排水稻生产,把工业生产模式引入农业生产,用工业化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实行标准化栽培,规模化种植,科学的控地、控种、控药、控水,确保优质稻基地的稻谷达到品质优良、生态安全的目的。

3、“猪—沼—稻”生态农业技术。采用“猪—沼—稻”生态农业技术,既可保证农户浇水、煮饭、照明、沐浴和冬季取暖用气的需要,又可长期为稻田提供优质、卫生、高效的沼气有机肥,控制化学肥料的使用,避免化肥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危害和对稻米安全品质的损害。实现了养猪业的沼气能源、生态稻米一齐

发展。

4、物理杀虫技术。利用频振式杀虫灯特殊的波长和光强可有效诱杀害虫,减少农药用量,避免化学农药对稻米安全品质的损害和对土壤的污染。

5、有机生态液肥使用技术。用有机生态液肥直接喷洒到稻株上,与沼肥配合使用,补充沼肥的不足。

6、轻简栽培技术。一是旱育抛秧技术。早稻达到了90%以上,晚稻达到了30%以上。二是化学除草技术。早、晚稻均达到了100%。三是半免耕技术。不翻耕,直接用旋耕机旋耕,这项技术已得到了普及。四是机械收割技术。早、晚稻均达到了80%以上。

7、引进示范新品种。结合水稻新品种展示,自至,共引进示范水稻新品种300个以上。为我区选用水稻新品种提供了可靠依据和现场。

三、运行现状

基地建设是政府组织,农民为主体,未改革农民土地承包关系,主要是在政府

支持下,靠组织机制创新,以统一品种、集成技术、培训农民,提高产量为目标,进行农业生产和技术示范。

四、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取得的成效。经过多年的基地建设,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拓展了农业功能,示范带动了农民增效。据调查统计,基地平均亩产由的公斤提高到了的公斤,优质稻率由的%提高到了的%,合计农民每亩增收180元左右。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档优质稻品种抗性差。目前推广的高档优质稻品种都是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的品种,且抗寒性较普通稻品种弱。

2、收购压级压价。农民在出售优质稻谷时,部分收购企业或个体粮贩从中压级压价,导致农民有意见,从而影响优质稻产业的稳步开发。

五、主要做法

1、成立班子,加强领导。成立了区迎

风桥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领导小组,由区分管农业的副区长任组长,农业局、农村部、财政部等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农业局,由分管生产的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

2、统一技术。由区粮油站统一编印迎风桥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实用技术资料发放给农户,农户按技术资料操作。同时统一供应种子、肥料等。

3、加大投入。多年来,该基地投入各类资金达800多万元,主要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农田基本建设,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与推广等。通过基地建设,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办点示范。近几年来,在基地每年都进行了办点示范,真正起到了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办好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的作用。

5、实行订单生产,搞好产业开发。在优质稻米产业开发中,我们紧紧依托粮食龙头企业,得到了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基地生产的优质稻都与企业签订了订单

生产,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6、检查督促。由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对基地建设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基地建设顺利进行。

六、下步思路、打算及政策建议

1、下步思路:坚持样板示范,模式带动,集中力量建设优质稻基地,辐射和带动全区优质稻生产;坚持以优质、安全、增效为主攻方向,通过高度优化、整合、组装、加速高效、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努力提高基地优质稻米的市场竞争力;坚持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加速优质高产品种的引进、推广和产品的开发,降低生产成本,全面提升优质稻米生产效益。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现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步发展。

2、打算。至,优质稻基地扩大到亩。其中计划建设1000亩有机稻示范片,全面推广无公害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打造

有机稻米品牌,进一步提升优质稻米品质,为农民增收。

3、政策建议

1、加强培育产量高、抗性强的高档优质稻品种,以满足优质稻发展的需要。

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可行性研究 篇9

关键词:生态农业,循环性,生态型,市场选址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之下, 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 按照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 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他要求把粮食生产和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 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相结合, 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 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 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 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心循环,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种养殖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一个地区的其特定的自然条件, 形成了特有的生物资源, 历经劳动人民的培育, 张先亮它独特的农业景观不仅说明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现实, 而且各地区只有充分利用其特有的资源生产农产品, 发挥地区农业优势, 才能调整好农业结构, 改变产业结构, 产品结构, 区域结构考虑趋同的弊端, 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农业生态种植适应了多层次, 多样化多变化的市场需求, 实践证明, 只有饱和的产产品, 没有饱和的享受。

1 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1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农业首当其冲。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 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具有带动作用。建设生态农业基地符合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2 适应当代消费者需求的需要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 人们对原生态无公害绿色食品的需求意识逐渐增强, 这也使绿色食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建设生态农业基地便成了势在必行。

1.3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的需要

根基项目区的实际情况, 原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同时单一的生产方式, 生产成本也难以降低。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的建设, 充分利用对了当地的环境和资源, 开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 利用养猪养鸡养鸭等产生的粪便作为种植业的肥料和渔业生产的饲料替代品, 不仅可以保护环境, 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了力。面对当前有的农业企业的效益有下降的趋势, 发展生态农业有效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利于不败之地。

2 建设生态农业基地指导原则

2.1 规模性

生态农业基地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它是集特色种植、畜禽圈养、散养、渔业、水面立体养鸭、垂钓、农业观光与一体, 具有投资大规模强产出高的特点。

2.2 循环性

一是资源利用的循环性, 现有的水面, 主要从事渔业生产, 另外还根据地形科学的设计几个垂钓区, 同时在水面上搭建养鸭棚, 进行立体养殖;山场上, 建设猪舍和鸡舍同时还设立散养区, 使规模养殖自然化, 另外, 种植基地又将作为旅游观赏区;项目在设计时注重观赏性, 将建立观光旅游带和相关服务设施, 循环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二是生产过程的循环性, 养猪、养鸡产生的粪便等作为种植业的肥料;部分粪便投入沼气池, 生产沼气, 供观光区餐饮燃料, 生活用燃料和照明;养鸭产生的粪便直接排放在鱼塘内, 增加水塘的肥力, 有利于鱼的生长;养殖的畜禽将作为接待观光旅游人员的佳肴。

2.3 生态性

生态农业的建设力求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 在建设中扬长避短, 保护现有的良好资源, 维护有安全隐患的部位;在经营中, 力求循环利用, 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及促进动植物生长的化学产品, 生产过程全部为有机化。

3 市场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绿色食品、健康饮食”是当今社会的人们普遍追求的生活方式无公害绿色食品已成为日常生活的首选, 同时, 美化生活。休闲娱乐在日常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当前, 我国绿色食品的整体供给是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无公害有机食品市场上供不应求。它的市场竞争力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本项目符合当前的产业政策, 为国家鼓励和支持的产业;二是它充分融合了大自然条件优势;三是我国具有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和管理基础。

4 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的方案要求

4.1 项目建设的方针

以农业科技生产为宗旨, 以现代化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消化吸收示范推广为基础, 充分发挥当地农业生产的观光效应, 弄农业科研, 生产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资源, 并加以提高利用, 提高农业的附加值, 形成农业保观光, 观光促农业的良性循环, 因地制宜, 将园区规划成为体现地方特色和引进新奇特项目相结合突出农业高科技的技术特征,

4.2 生态农业基地的建设目标

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高科技生态农业为根本, 在保证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将该区建设为21世纪面向周边城市, 集农业生产、名贵花木、果林、畜牧水产养殖等和旅游风景区。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 一方面仅仅把握着现代科技的农业发展方向,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 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另一方面把握历史的脉络, 以体现文化底蕴和淳朴的民俗, 将历史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独特的具有特色的农游世界。

5 生态农业基地的选址

1) 按照生态农业的定义要求, 结合项目的设计目标和规划目标, 选择适应立体生态种养殖相结合并有利于发展农业观光的区域;

2) 项目建设与项目周边的环境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周边农业的发展, 带动项目周围的农村经济发展, 改善环境;

3) 建设的项目要有利于当地环境的改善, 不能与当地的环境发展相悖, 不得破坏原生态环境。

4) 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过程的循环性, 通过循环经济的推动生态经济;

5) 综合考虑交通、安全、管理等各方面因素, 确保项目投产后的利益最大化。

6 结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绿色餐饮、生态农业观光正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精神享受和愉悦的时尚, 农业生产的方式也正在产生重大的变革。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建设生态农业基地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 立体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正在成为朝阳产业, 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基地充分开发农业资源, 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立体循环生态的生产方式, 加强了环境保护、改善了生态环境, 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推动了农业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本文在论述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望行业同仁多多指正, 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会进一步加强实践和调研, 争取为我国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理论研究做出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杨跃峰, 黄海珍.浅谈“四位一体”综合利用与生态农业[J].青海农技推广, 2005 (2) .

[2]蒋海燕, 黄国勤.生态农业——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

[3]雷宝坤, 续勇波, 段宗颜, 等.国内外生态农业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及启示[J].西南农业学报, 2004 (S1) .

[4]陈斓.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背景、现状和展望[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S2) .

衡阳市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 篇10

生产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首要任务。近年来,在市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镇始终把质量和效益放在农业发展的首位,广泛开展市场调研,大力普及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不断加大我镇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极大的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第一章 概况

行村镇总面积155.08平方公里。辖5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5.54万人。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1.725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93万元。全镇生产总值6.29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56:31:13。粮食平均亩产540公斤,总产3395.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3.43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12912万元,林果业总产值343万元,畜牧业总产值3798万元,渔业总产值33373万元。行村镇地理位置优越,建有蔬菜生产基地,发展蔬菜大棚4000多个,年产黄瓜、西红柿、大姜、七彩椒、大葱、大蒜等各类蔬菜3万余吨,并在庶村村建成海阳市绿丰蔬菜批发市场,打响了行村蔬菜绿色“无公害”的牌子。海洋资源丰富,建有海港码头,年产螠蛏、对虾、杂色蛤、黄蛤等各种水产品3万余吨,有胶东半岛“螠蛏、对虾养殖第一镇”之称。我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以“走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特色经济”的农村经济工作新思路,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积极招商引资,引导、扶持、发展已经成形的地方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并逐步把这些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努力实现品牌战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切实抓好优质小麦、畜牧、蔬菜、果业、水产五大产业,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并通过各种会议把这一思想贯穿于全镇各项工作之中。

第二章 必要性分析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海阳市的农业冲击较大,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突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新时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内容和应采取的重大举措,也是党和政府当前所极为关注、推进的一项重大农村经济工作。

加快产业调整步伐是对镇情和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是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需求的前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产业化、产业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农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农业仍停留在以量取胜的发展阶段,农业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在于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标准化农业,不仅要求农产品品种、生产技术、生产管理标准化,而且要求农产品加工技术、市场运作、经营方式标准化。现代农业是生态农业,不仅注重经济社会效益,也要注重生态环境效益,降低资源消耗量,提高生态贡献率,最终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镇是个农业大镇,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实现农产品向特色商品的转化的目标,实现农业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突出农产品的地域特点,以优势特色农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占领农产品市场。以高效化提升产业水平,以生态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市场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对农业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目前我镇农业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农民增收不稳定等问题,急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充分利用独特的立地条件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在优势和特色上做文章,在提质和增效上下功夫,不断挖掘农业潜力,才能保证新一轮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效。此外,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极大的优化了行村镇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合理安排农村劳动力资源,从而拓宽农民的劳动收入渠道。逐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

第四章 调整原则与方向

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在提高经济效益高的农业产业基础上,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适销对路、经济效益好、能实现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与强化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依法保护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要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发展高效替代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从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收入结构来看,农业内部结构发展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要想规避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力度,重点是农业内部结构。结构调整应遵循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品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

力,以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大力发展“珍品、精品、旅游观光” 农业的思路,统筹兼顾,多业并举,稳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发展进程。

第五章 工作内容和重点

5.1种植业。进一步调优种植结构 , 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适销对路、经济效益好、能实现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目前我镇大棚数量1917个,比调整前有大幅增加。继续稳定小麦、玉米粮食作物面积增加以番茄、辣椒等为主的时令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大姜的种植面积,目前已经达到870亩。

5.2畜牧养殖业。按照加快发展猪鸡产业,突出发展牛羊产业的思路,加大畜禽品种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畜禽饲养方式,积极引导农民与企业联合,目前已经种植桑园2635亩。着力培育各种类型的养殖户(场),每年建成达到一定饲养规模的养殖小区 1个,争取畜牧业总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15%以上。

5.3林果业。实施果树良种区域化栽培,引进和发展优质果品,以适应多样化的市场发展需要。目前我镇有果园5416亩,新增加了300亩。在调整过程中重点抓好以优良品种更替、高值嫁接换种、低产果园改造工程;以矮、密、早、丰生产模式为代表,综合配套生产、管理、保护设施的新果园现代工程;组织实施生态林果区建设工程。

5.4 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我镇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大力挖掘本地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潜力,加快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和二、三产业,吸引农民离开土地积极开展餐饮、娱乐、小商品零售等旅游服务业,生态旅游可开发空间巨大。孙家夼村位于我镇中部,交通便利,气候贻人,环境优美。

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山有气脉,水有源头、路有出入、景有虚实,符合我国传统的山水审美。林地郁郁葱葱,以松林为主,原生植被好,林间野兔、野鸡众多;项目山地有的地势险要,有的造型奇特,有众多观景点;两山相挤,形成幽深的峡谷,太阳初深,云蒸霞蔚,形成难得的自然奇观。年四季人气旺盛,特别是桃李争艳时,游人如织。

第六章 保障措施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事关我镇“三农”工作全局,必须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强领导,密切配合,落实责任,切实把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6.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镇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把这一工作当作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认真抓好落实。镇村主要领导要亲自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抓好落实,确保优化调整工作的计划任务落到实处。

6.2加强宣传,搞好规划。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和农村面貌的进一步提升。在优化调整中,必须广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首先要调整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从传统的种养模式中解脱出来,主动参与全镇农业结构调整。要注重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巡回宣讲,搞好示范推广。特别是通过效益分析、算帐对比,用农业结构调整增收致富的事实教育群众,消除群众的疑虑,引导群众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6.3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积极争取市财政等部门的支持,逐步加大对我镇农业生产发展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逐步解决农业生产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和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充分发挥项目库作用,推出适合民间投资的“短平快”的农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资金。

6.4加强服务,培育和扶持替代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关键是如何发展替代产业,并将其做大做强,确保农民收入有更大幅度地增加。

上一篇:小学调查问卷设计下一篇:描写思念亲人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