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我身边的变化(精选7篇)
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 我身边带来了很多变化。很多地方都有不同的改进。
1、买东西
《决定》说: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
2、户口
《决定》说: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
3、高考
《决定》说: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4、找工作
《决定》说: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5、土地
《决定》说: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
6、看病
《决定》说: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7、退休
《决定》说: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
8、生育
《决定》说: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中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改革,改革是最大的政策。我们居住的小区正在变!物业叔叔和居委阿姨把小区打扫得干干净净,拉起了“知荣辱、讲文明、迎世博”的横幅,号召居民都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关心、体贴其他人。你看,小区内遛狗的阿姨现在总是拿着一把小铲子和一个塑料袋,把狗狗拉的大便弄干净;骑自行车的叔叔也自觉地把车子停得整整齐齐,美观又方便了我们走路。走在小区里,让人觉得心情舒畅……家乡的路越来越宽了,穿过我们阳信的“鲁北大街”又宽又平,街道两旁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到了春天,勤劳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把花儿装扮的绚丽多彩。密蜂和花儿都在向过往的客人热情的招手,好像在说欢迎来阳信看梨花,吃鸭梨。通往我家的路,原来的路面坑坑洼洼,到了雨天,路过的车辆和人们身上都被溅上泥水,真脏啊!如今,宽阔的柏油马路已经修好,听说以后马路两旁还盖楼呢。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作为当代中国公民,就我本人的切身感受从以下几方面发表一下感想。
政府的服务意识明显提高,老百姓的维权意识增强。可以一点不夸张的说,人人都是一个麦克风,都是一面镜子,时刻在监督着政府的一言一行。有效的监督体制,使得有些部门不得不改变不良的作风。信访的一路畅通,为我们公民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发放了一张通行证。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真正做到同地同价。价值规律这只无形的手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作用,真正体现了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价值决定价格,让我们拥有的土地资源带给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避免了政府在征地过程中,伴随的土地补偿、青苗补偿、建筑物及其附属补偿等一系列文件执行时带来不必要的政群关系冲突问题。政府既节省了人力资源,老百姓又带来了实惠。这些都归功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政策的制定。
改革税制,稳定税负。减轻了中小企业的负担,如“营改增”方面,避免了企业重复纳税。一系列的税制优惠政策,使得我们中小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来研发新的技术,有利于我们纵向发展,而不是规模扩张,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京举行。左图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右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在主席台上。
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全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盘山县实验学校
谢 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一路走来成就“富裕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承担着改革攻坚的重要使命,一路前行建设“富强中国”,共圆伟大复兴之梦。上世纪90年代初,当苏联、东欧发生巨变之后,邓小平不是让改革停下脚步,相反却加快推进改革,“南巡讲话”把改革开放推向新的高潮,中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如今,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模式本身也需要加以变革。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激发中国变革新活力,再启中国增长强动力,升级中国经济硬实力,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充满期待。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工作中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我们应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工作的作风。饱满的热情可以激发工作的创作灵感,谦虚勤奋工作做法则是让人获取事业上成功的关键。
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立足本职,勤奋工作,在勤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寻求进步,不断保持一股强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创先争优,努力做好一个合格的党员。
一、树立大局意识。大局意识就是坚定小局服从大局,在关键时刻,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禁止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加倍珍惜目前的大好形势,珍惜好当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树立服从意识。党员干部服从是天职,要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党的各项决议。基层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献给组织”,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三、树立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作为一名教师,系职责所在,在其工作岗位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位一天,应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发扬螺丝钉精神,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四、树立团队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体现了一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有干劲,才能出业绩。一个好的集体,要坚持做到同心、同向、同步,每个人始终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不失位”,各就各位,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有力、高效的运作。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重点、核心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个解放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4个坚持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6个紧紧围绕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15项改革
一是做好思想准备。深化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关键词。改革进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首先要有坚定地思想信念,对于党中央的政策方针坚定不移地维护和扎扎实实地执行。其次要有风摧不垮,雨打不折的刚毅。困难、问题会随时随地出现,刚毅能让思想更深刻,心灵更坚韧,品德更高尚,让改革路上的贪恋、犹疑、怯懦和所有的困厄销声匿迹。
二是要做好学习的准备。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政策,将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学习好了,才能深刻领会,才会付诸行动。
三是要做好务实推进的准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和传统,是我们党“务实”、“高效”的自信心的展示和彰显,也是党的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必由手段。有了高效的的执行力,定会与中央和各级党委的精神和部署保持高度的一致,定会以群众意见和建议为基础,真正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各项政策、决策落到实处,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首先祝贺各位、各校近年来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并祝今后取得更大的成绩。二祝我们第二期“成长的教育家”培训班影子培训圆满成功。今天是礼拜五, 三祝大家周末愉快。
二是学习。小学被称为“启蒙教育”, 是搀扶儿童迈出人生的摇篮走好的第一步。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第一步, 也是终身教育起始的一步。在各类教育中, 最重要的是小学教育。孩子们虽小, 小学不小。小学里有很多科学、很多艺术。特别是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著名的校长, 大家都有着丰富的经验, 我这次来就是来向大家学习的。
三是感谢。近年来我们国家小学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各类教育中, 素质教育搞得最好的是小学教育, 教育教学改革生动活泼的也是小学, 孩子们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也是小学。这些成绩的取得, 一方面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另一方面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付出, 特别是校长、老师, 大家拼搏进取、千方百计、无私奉献。我们国家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也凝聚着在座的校长们的一份心血和一份贡献, 难能可贵。
2010年9月8日, 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 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 教育是国计, 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 更是明天。2012年11月15日, 习近平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他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指出, 我们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 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我觉得这些话既简朴又亲切, 既厚重又语重心长, 是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和期盼, 我们当然得学习贯彻。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时刻牢记两句话:第一, 假如我是孩子;第二, 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你怎么想?怎么做?怎么对待工作?怎么对待学生?都值得我们深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们的孩子, 要求我们一心一意、全心全意去工作、去学习, 把我们的本职搞好, 让人民满意。
会议组织者让我讲一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我很难说讲, 就做个学习汇报心得, 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改革开放36年, 一共召开了八个三中全会, 每个三中全会都是非常重要的, 基本都是改革的。而且八个三中全会里面, 最重要的有三个三中全会:一个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实行工作重点的转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结束了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局面。第二个是1994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中央出台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三个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央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三个三中全会, 恐怕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将会留下浓墨重彩。
十八届三中全会一共讲了16个问题, 其中第12个问题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这里面讲了五个方面, 一是教育, 二是就业, 三是工资, 四是社保, 五是医疗, 把教育放在五个社会事业之首。三中全会讲教育一共讲了678个字, 题目是“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 这句话是十八大的原话, 记住“综合”两个字。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攻坚阶段, 进入了深水区。过去我们常讲摸着石头过河, 浅水区可以, 摸得到, 但是现在是深水区了, 摸不到了。和过去的情况不一样的是, 必须选择看得准的、比较成熟的、广大群众关注的、影响教育发展改革全局的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十八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谈教育是全方位的, 各个方面都谈到了, 而三中全会只是在看得准的、影响全局的四个方面谈到了综合改革。第一个方面, 教育教学改革;第二个方面, 各类教育发展改革;第三个方面,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第四个方面, 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我讲几点与我们小学教育、基础教育有关的意见。
一、教育教学改革
这是我们最核心的内容。我们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教育教学来完成任务的。课堂是教改的重点, 课堂是教改的难点, 首先要把教育教学的改革搞好。三中全会指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教学改革大概讲了这么几点, 可能这四部分里教育教学改革讲的是最多的。
(一) 要加强德育
坚持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第一次提出是2006年8月29日, 胡锦涛同志在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来的, 以后历次重大文件里都有提出“立德树人”, 十八大特别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一是德育的重要性。德育是首位, 德育是方向, 德育是灵魂, 德育是教育之本, 德育是教育之基, 德育是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谈到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是德育的内容。到底我们中小学着重于哪些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纲要》里讲了四个方面, 三中全会又加了一个方面, 一共五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科学发展观教育;二是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教育;三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四是公民的意识、责任、纪律、法制教育;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五个是三中全会里加的, 前四个是《纲要》里面提出来的。
三是德育的途径。怎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所以各类教育都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要渗透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个方面。构建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有效的德育体系,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四是德育要创新。要创新德育的形式, 丰富德育的内容, 增强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五是灌输教育和养成教育要并重。我们进行德育的灌输, 一方面是讲课, 靠讲解, 另一方面靠学校和生活中的培养和养成。我们当前的德育是贯彻有余, 养成不够。我记得你们首期“成长中的教育家”培训班从美国回来汇报, 好像是河南的一个小学校长讲的, 说美国的中小学没有思想品德课, 没有思想政治课, 但学生的道德素质、文明程度比我们高得多, 什么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德育太空太泛, 离学生的生活太远, 他们看不到、摸不着, 没有落地, 没有生根;而美国的德育, 就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 讲的都是他们能做得到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我们今后的德育要灌输教育和养成教育并重, 大家要强调养成教育, 要从四个“做起”:生活从参加简单的劳动做起;品德从校训做起, 从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做起;文明从说话做起, 从礼貌做起;做人从小处做起, 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
(二) 要加强智育
三中全会讲了, 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讲的内容不是太多, 但这两句话是很有分量的。我们现在要根据十八大、《纲要》和三中全会精神, 创造性地落实新课程、新教材。新课程、新教材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纲要》及十八大精神的一个载体, 要创新落实, 不要满足于看足、看齐、看好, 要从实际出发, 如实地落实好。
我在这里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一个北京小学的, 一个北京十一学校的。
北京小学采取“五改”:一是改课程, 二是改课堂, 三是改课时, 四是改作业, 五是改创新评定。
首先改课程。教育部规定, 小学每年上课40个礼拜, 放假12个节假日。北京小学40个礼拜上课是“9—1—9—1—9—1—9—1”, 上9个礼拜课, 1个礼拜的全校活动课, 再上9个礼拜课, 再1个礼拜的全校活动课。春天的叫“春之动”, 一冬天大家都没有运动了, 春天那一个礼拜以运动为主题, 开展体育兴趣班、体育讲座, 班级先比, 最后全校运动会;夏天的叫“夏之静”, 大家静下来读书, 老师向学生们推荐书, 学生们彼此谈读书心得, 最后汇报读书成果;秋天的叫“秋之思”, 开展小制作、小绘画等活动, 从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增强爱科学、学科学的意识;冬天的叫“冬之品”, 开展民俗文化活动, 最后举行全校的文艺汇演。
二是改课程。小学必修课是八门, 他们确定四门为重点课, 第一是语文, 第二是数学, 第三是英语, 第四是体育。每一门课都有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的要求是喜欢阅读, 能说会写, 一手好字;数学课的要求是概念清楚, 解题灵活, 善于应用;英语课的要求是词汇丰富, 发音准确, 口语交流;体育课的要求是不怕吃苦, 强身健体, 动有所长。
三是改课时。教育部规定小学每天上6节课, 每节课40分钟, 每天上课240分钟。北京小学改为每节课30分钟, 每天上8节课, 总上课时间240分钟不变。他们研究表明, 小学生的思想集中度就是30分钟, 过了30分钟就溜号了。因此, 把每节课的时间由40分钟缩短为30分钟, 要求老师把40分钟的内容在30分钟里讲完。每天多出两节课, 可以上活动课、选修课、兴趣班。由6节课改为8节课, 每天都有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 孩子们得到了生动活泼的发展。
四是改作业。我到小学去常提着弹簧秤, 去称学生书包的重量, 最重的大概是7.5公斤, 最轻的是4公斤, 没有低于4公斤的。小学生的书包为什么重?各种习题。一门数学课三本习题, 人教社的、江苏的、人民出版社的、北师大的等, 语文又是几本练习题。而他们成立了有经验的老师团队, 编了“北京小学读本”, 就那一本作业, 就这么厚, 学校每年拿出10万元免费发给学生。只有一本作业, 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减轻了书包的重量, 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受到了好评。
五是改创新评定。主要的重点是和过去比, 要把学生发展变化的进步写出来。
我觉得北京小学这些做法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大家要创造性地落实新课程、新教材, 但不一定都要照着它的办。清华附小有清华附小的改法。
我再讲讲北京十一学校, 它是一所完中。大概是上个礼拜, 中央电视台晚间的新闻联播采访了李希贵。他们的改革可以归结为四句话, 第一, 走班制;第二, 一个学生一个课表, 不是全班一个课表;第三,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第四, 帮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虽然它是个中学, 我觉得对我们的小学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如何能够生动活泼、琳琅满目?不要“一刀切”, 要根据学生的特长、特点给他们创造机会, 让他们尽情地成长。
(三) 要加强体育
三中全会特别提出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因为时间关系, 我就不展开了。《纲要》提出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这两个“保证”是很难。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 《中国教育报》的第五版用了2/3的篇幅刊登了天津市中小学生睡眠状况的一个调查, 天津的小学生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是9.03小时, 天津的中学生 (包括初中、高中) 平均每天的睡眠是8.15小时, 远远不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里的规定, 要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 初中学生9小时。我们天津调查的都少了一个小时, 这怎么行?我1950年考上的中学, 当时我们一开始也是8小时, 后来1951年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下令“中学生睡眠一律9个小时, 包括高中”, 我们鼓掌欢迎。现在我们的孩子长期缺乏睡眠, 在座的各位校长, 你们能不能保证小学生每天10个小时的睡眠, 初中生每天9个小时的睡眠?
(四) 要改进美育
美是很重要的, 胡锦涛同志讲, “美育可以陶冶情操, 和谐身心, 促进社会协调发展”。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科学家都有很好的美的造诣。江泽民同志钢琴弹得很好, 二胡拉得很好, 歌唱得很好, 对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有很高的造诣;胡锦涛同志是清华大学学生舞蹈队的队长。没有美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最大的差距在哪儿?在美。我到国外去, 国外的中学生的美育知识水平比我们高得多, 我们恐怕还是一片空白。所以我们在座的校长一定要按照三中全会的要求,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里, 各类教育中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讲得最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 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 校长教师要交流轮岗。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当前一个很重大的问题, 教育部开展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市、区) 评估认定工作, 现在全国大概有290多个县 (市、区) 已经通过了验收。
均衡发展, 第一, 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第二, 以发展达到均衡, 通过发展来解决, 不是把好学校拉下来;第三, 是在县域内均衡发展, 全国无法均衡发展, 一个省也无法均衡发展, 是县 (市、区) 内均衡发展;第四, 是长期的、相对的、渐进的均衡发展;第五, 均衡发展是政府责任, 不是校长责任。均衡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任何限制教育的发展都是教育的倒退;均衡发展的灵魂是特色发展, 不是学校都办成一样, 要办出特色。
造成不均衡的发展有三个原因, 一是办学条件, 二是校长失职, 三是生源。三中全会从这三个方面都进行了解决。第一, 逐步缩小校际差距, 合理配置资源,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解决办学条件差异的问题。今年年初,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 国家拿钱, 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第二, 校长教师要交流轮岗, 不能老在一个学校。城乡教育最大的差距不是经费, 不是办学条件, 是师资。这一点江苏省落实得比较好。江苏人大作出了决定,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在一个学校的工作最长任职两届;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在一个学校最多工作6年, 如果工作6年了, 离退休还有5年以上, 必须流动, 5年以内的就不流动了, 学校每年的流动率不少于10%, 6年内学校的教师要全部换一遍。为了减少流动的困难, 他们采取学区内就近流动。为了促进流动采取的有政策, 流动的教师各种津贴补助是不流动的3倍, 从政策上促进流动性。大家都流动了, 还是就近流动, 而且还给奖励, 所以流动性就提高了。第三个是生源不均问题。《纲要》指出, 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的初中学校, 各个初中的学生都有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教育部2012年发了文:“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给初中不少于30%”, 现在很多省都是50%、60%甚至多的有70%。通过这三种办法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通过这些措施, 我相信到2020年, 《纲要》里提出的“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是可实现的。
三、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这也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 议论得很久, 影响很广。现在每年的高考生有900多万, 但是关心的恐怕有几亿人。《纲要》和三中全会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以招生考试制度为突破口, 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依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的原则, 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政府宏观管理、专门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方法, 三中全会又加了“社会参与监督、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办法。《纲要》和三中全会里面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这段话, 但是两个的语序是有变化的。
我先说义务教育面试就近入学。这还是1985年我在教育部中学司当副司长的时候提到过的问题, 凡普及义务教育的地方, 面试就近入学, 到今年已经是29年了, 还没有实行。三中全会提出三种办法, 一种是对口升学, 一种是九年一贯制, 一种是学区制。北京市东城区今年新建了9所九年义务一贯制学校, 北京市朝阳区分了15个学区、40个片区。
中考要把初中的学业水平考试和初中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重要依据。中考改革一共有四种, 第一种是两考合一。把中考和毕业考试或者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两个考试变成一个考试, 减轻了负担, 得到了普遍欢迎,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二种是把百分制改为等级制。百分制区分度太大了, 可比性太强, 容易引起竞争、攀比, 所以改为等级制。但是实施起来有困难, 一般像百分制阅卷, 然后划成等级制。等级制的区分度太低, 有的省又分了A1、A2、A3, B1、B2、B3, 那也行。百分制改为等级制最先实行的地方之一的武汉, 去年又由等级制改为了百分制, 区分度太少了, 这个现在可能还有矛盾和争议。第三种是把优质高中的招生指标合理分配给现有的初中。目前都在实行, 但也有矛盾。怎么分?按占的人数, 好学校不干;按前几年的录取比例, 一般学校又不干, 所以都有意见。怎么取得一个最佳的、合理的分配方式, 这还需要研究和完善。第四种是高中取消择校生。教育部的文件里规定, 义务教育从来不准择校, 高中可以择校, 三限: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教育部文件规定:择校生不得超过招生总数的30%。2012年教育部发文:三年内高中取消择校生。“三年”是从2012年起还是从2013年起, 文件里没有提, 反正最晚是2015年取消。青岛市去年就取消了高中择校, 全国第一个大城市取消择校。择校最热的是北京, 什么人择校?干部子弟、知识分子子弟, 北京正是这两种人集中的地方。去年的北京中考, 北京两所最好的高中——人大附中、四中的录取分数线是540分, 择校录取分数线是539分, 就降一分。但这一分就得交几万块钱, 规定的三万下不来, 可能得十几万左右。去年北京下了决心, 今年要取消高中择校生。去年北京的高中择校生一共1300多人, 而今年要取消择校, 其他城市没有理由在三年内不取消, 都得取消。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 今年北京能不能完全取消高中择校我不敢说, 但起码政策上是定了, 可能会留个尾巴, 这个慢慢的、一点点地逐步减少也行, 给个过渡期, 在三五年内取消也不错, 总之是要下决心。
最难的是高考, 高考有利有弊, 利大于弊。这次高考改革, 一种是技能性的, 一种是学术性的, 两种高考。技能性的主要是高职, 既要考文化又要考技能, 所以有些高职不要考试, 注册入学。学术性的主要是本科, 重点考核语文、数学这两科;不再文理分科, 分科越晚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有利;英语要社会化考试, 一年考多次;综合课还考不考没有说。高考录取按高考的分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分数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三个加起来作为高考录取的依据。过去也这么说, 说多元录取, 要三种加起来, 但后面两种都作为参考, 没有纳入总分, 今后要纳入总分。浙江是第一个纳入总分的地方。浙江从2011年开始在省属高校中尝试“三位一体”的高考招生改革, 即根据考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高考统考成绩等三项成绩进行综合评价招生, 其中高考统考成绩占高考录取总分的50%, 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30%,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20%, 按5:3:2这样一个比例进行总分的录取。这项改革旨在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让高校尽可能选拔适合学校培养目标的学生, 同时有利于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我觉得浙江走出这一步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高考改革很难一步就位, 允许一些省市进行改革试点, 逐步地突破和逐步地完善, 成功的推广, 不成功的我们再改。北京今年高考也说改革, 英语的比重由过去150分降到100分, 语文由过去的150分增加到180分, 综合课由300分增加到了320分, 这也是一个改革试点。当然, 北京的改革有褒有贬, 有赞成的有反对的。教育谁都懂, 任何一项改革都有赞成有反对, 只要看准了, 就坚持实行, 成功了就推广, 不成功了就改回来。我们鼓励改革, 允许试点。
总之, 《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们的教育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也是广大群众所关切的问题。过去是关心吃饭, 现在吃饭解决了, 要关心孩子教育了, 尤其是独生子女, 每个家庭都把这个看成是最大的问题。所以我们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一定要坚持我们自己的责任, 努力工作, 逐步完善,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农村改革是我国启动改革开放的起点,仍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一些长期以来议论较多但始终没有触及的改革有了明确提法,对一些过去虽有涉及但意见并不明确又事关重大的问题有了突破性、开创性的改革意见,在理论和政策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决定》以赋予农民更多权利和利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明确提出了“三个赋予”、“七个允许”、“四个鼓励”、“五个保障”、“六个推进”、“三个建立”、“六个完善健全”、“四个制度改革”、“五个城乡统筹”的农村改革任务和举措。
三个赋予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七个允许是: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允许通过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四个鼓励是: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
五个保障是: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
六个推进是: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三个建立是: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六个完善健全是: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四个方面的制度改革是: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五个方面的城乡统筹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整合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
《决定》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提出的重大理论和政策突破是: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向农业企业流转,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选择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些重大论断和政策突破,必将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关于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决定》明确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从理论上讲,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城乡要一体化发展。农业和工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支柱产业,农村和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两个基本区域。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彼此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农业和农村发展,离不开工业和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同样,工业和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业和农村的支撑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如果把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割裂开来,使它们失去相互联系,形成两个封闭的体系,那么农业和农村的健康发展就会遇到极大障碍,农业和农村就发展不好;工业和城市的健康发展也会遇到极大困难,工业和城市也发展不好。也就是说,城乡分割,城市和农村都发展不好。只有城乡一体,才能实现农业和农村、工业和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个主要障碍。所谓城乡二元结构,就是在制度层面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从身份上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公共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向城镇和城镇居民倾斜,农村得到的公共资源和农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滞后于城镇和城镇居民,农民不能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不能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比如,在户籍制度方面,户口在性质上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农民被登记为农业户口,城镇居民被登记为非农业户口,农业户口不能自由转换为非农业户口。在这种二元户籍制度下,大量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已经不再从事农业,大部分时间也不在农村居住,但并不能真正获得市民身份,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和融入城市,无法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享受同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合法权益不能得到 充分保护。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方面,财政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保障的投入强度明显低于城镇,农村低保标准、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水平明显低于城镇,特别是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进城务工农民的覆盖度较低。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2年单位或雇主为务工农民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只有14.3%、24%、16.9%、8.4%、6.1%。在土地征收和交易制度方面,城市国有土地可以直接上市交易,农村集体土地不能直接上市交易,国家征收农村集体土地,不是按照土地的市场交易价格补偿,而是按照土地的原有用途收益补偿,补偿标准明显偏低。由于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资源不能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城乡生产要素不能平等交换,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使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发展差距拉大。从根本上讲,这种以城乡分割为特征的城乡二元结构不破除,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实现不了。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大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二、关于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指出了明确方向。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这是一个重大论断和理论创新。
第一,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发展。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改革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能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和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这种基本经营制度是在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并在农村改革的深化中不断丰富、完善、发展。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就是适应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统”和“分”两个层次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和方式创新。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就是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充分发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在规模、效率、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充分发挥企业经营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的先进生产力作用,推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使农业经营方式更加丰富、更加具有竞争力,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加充满制度活力。
第二,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能有效完善农地权能结构,推动农地制度创新发展。即由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两权并行分置”向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并行分置”发展,这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权能和权益关系,提高农地资源配置和生产经营效率。农村改革之前,我国农地制度是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所有和经营集体土地。农村改革建立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成功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离,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民,这种“两权并行分置”的农地制度较好处理了国家、集体、农民权益关系,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呈现出良好的制度绩效。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大量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这部分农民虽仍具有农民身份但已不再从事或不主要从事农业,虽仍是集体土地的承包主体但已不再是或不主要是集体土地的经营主体,农村土地流转大量发生,土地承包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发生分离日趋普遍,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权设置越来越呈现出实践必要性。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7亿亩,已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1.5%。顺应实践要求,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承包权”和“经营权”分权设置,明确经营权流转及行使的法律地位,建立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并行分置”的新型农地制度,显得十分必要。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是承接农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重要载体。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中,家庭经营是基础,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主要是在农民土地经营权流转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就可以有效推动实现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权设置,形成以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并行分置”为特征的新型农地制度,优化农村土地所有、占有、使用、收益权能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布,更好坚持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更好保障农户对土地的承包权,更好用活土地经营权,推动农地资源有效配置和现代农业发展
三、关于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决定》明确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赋予农民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是一个重大政策突破。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使农民对承包地的权能更加完整和充分。这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农民同土地的关系,有利于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有利于保护土地使用权作为农民的用益物权,有利于扩展农地的生产经营功能,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我国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通过承包经营获得的是土地的使用权。现行情况下,农民拥有的土地使用权主要是两个部分,一个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的承包经营权,按有关法律规定,耕地承包期为30年,草地承包期为30~50年,林地承包期为30~70年;另一个是宅基地使用权。另外,农民可以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集体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获得“四荒地”承包经营权。按现行法律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用益物权,农民享有的承包地权能包括占有、使用、收益以及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流转方式。但是,由于《物权法》规定,耕地、宅基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能抵押,因而使得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益物权权能不完整、不充分。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使用权权能,就是赋予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拥有抵押、担保等权利,使农民能够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担保等活动。将抵押担保权注入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可以充分活化土地使用权的金融功能和作用,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有效缓解农业农村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难题,使农业农村发展获得有效金融支持,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所以,在农民已经拥有的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以及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流转方式权能基础上,赋予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使农民拥有的承包地权能更加完整和充分,是实践的迫切需要。
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中央政策已经在林地承包经营权方面进行了成功实践,受到农民广泛欢迎。2003年,《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2003年中发9号)》规定,林地使用权可抵押、担保、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或条件。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08年中发10号)》规定,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使用权进行转让、入股、抵押。林地是农村集体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的成功实践,为在一般意义上规定赋予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享有抵押、担保权利提供了有力支持。另外,近年来,不少地方对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担保权利进行了探索,极大改善了农民融资难状况,农民利用这些抵押贷款资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投资创业,大大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这些实践也为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的政策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
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不会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绝对不会出现所谓的农村集体土地改变性质问题。有人担心,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会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这种担心是没有依据的。因为,从法理上讲,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所抵押的只是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用益物权,而不是土地的所有权,用益物权抵押并不会改变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性质,即使出现抵押风险,所转移的也只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即转移的是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的所有权并不会发生转移,因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并不会因为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和担保权利而改变。
四、关于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
《决定》明确提出,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这为农村土 地流转提出了明确方向和要求。农业企业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并列,成为承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载体,是一个政策突破。
第一,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要。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留在农村务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农业生产人员老龄化、后继乏人问题日益严重,“将来谁来种地”已成为我国农业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成为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一个突出问题。2012年底,全国农村外出务工经商劳动力已超过2.63亿人,40岁以下占60%,平均年龄37岁。据第二次农业普查,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51~60岁占21.3%,60岁以上占11.2%,即农业从业人员近1/3已超过50岁。动态看,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发展很快。与第一次农业普查相比,第二次普查时50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了14.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44个百分点。按此趋势,到2016年第三次农业普查时,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比重将超过50%。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2012年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49岁,2003~2012年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增加5岁,平均每年增加0.5岁。与老龄化一并出现的还有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和低文化程度化。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农业从业人员中,女性占53.2%,超过男性6.4个百分点,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超过50%。在一些工业化、城镇化先行地区,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女性化更为严重。浙江省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占比达到53%,30岁以下的仅有6%;江苏省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平均年龄已达58.2岁。即使在农业大省,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也很明显,据湖南省粮食生产大县宁乡县调查,该县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比高达63%,女性占比高达65.7%,20~29岁的仅占3.5%。对照联合国有关机构的标准,劳动年龄人口中45岁及以上劳动力为老年劳动力,老年劳动力占比超过15%时为老年型劳 动力结构,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已明显处于老年型。所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十分迫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形式。承包经营权向这些经营主体流转,有利于推动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成长。
第二,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是发展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的需要。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从事农作物种植业的农户户均土地规模不足10亩,不少农户的土地还分散为几个小块,90%左右的农户养肉牛数量在2头以下,93%左右的农户养猪数量在10头以下,80%左右的农户养羊数量在10只以下。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提高机械化程度,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一家一户是做不到的。特别是高科技成果的应用,有的要超过村的界限,甚至超过区的界限。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是推动农业实现规模经营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三,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是提高农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小规模分散经营情况下,农民靠土地种植实现不了充分就业,为了增加收入,必然要兼业,导致农业出现兼业化、副业化,难以成为有市场竞争力和经营吸引力的产业。吉林省的调查显示,规模在30~70亩的玉米种植大户,净收益可超过2万元,同 外出务工收入基本相当,这部分人会安心以农业为主业。农业部的调查表明,从我国资源禀赋和当前工农就业收益看,一年两熟地区户均耕种50~60亩、一年一熟地区户均耕种100~120亩,就有规模效益,农业就具有吸引力。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显示,种植经济作物的规模不低于170亩,种植粮食作物的规模不低于300亩,这样的农业规模才具有国际竞争力。很明显,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和途径。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通过实现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提高农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根本举措。
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利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全县乡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推动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公开市场上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五、关于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
《决定》明确提出,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这不仅提出了农村发展合作经济的基本要求和方向,同时提出了支持农村发展合作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
合作经济在革命导师马克思和列宁的经典思想中受到高度重视。马克思在1864年10月所写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高度评价了当时工人创办的“合作工厂”,认为“对这些伟大的社会试验的意义不论给予多么高的估价都是不算过分的”,因为他们证明,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雇佣劳动,注定要让位于带着兴奋愉快心情自愿进行的联合劳动。马克思在这里明确地把合作经济的联合劳动看作是取代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一种经济形态。在1871年所写的《法兰西内战》一书中更明确地指出:“如果联合起来的合作社按照总的计划组织全国生产,从而控制全国生产,制止资本主义生产下不可避免的经常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的痉挛现象,那么,请问诸位先生,这不就是共产主义,可能的‘共产主义吗’?”恩格斯在1886年的《致奥古斯特·倍倍尔》一文中也明确指出:“在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经济过渡时,我们必须大规模地采用合作生产作为中间环节,这一点马克思和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在充分体现其新经济政策思想的《论合作制》中,列宁宣称:“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单是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合作经济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农业的农户分散经营特征,决定了农村发展合作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农产品大市场的矛盾,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发展合作经济是解决这一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合作经济是联结市场和农户的中介和载体,在传递市场信息、普及生产技术、提供社会服务、组织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改变单家独户农民进入市场势单力薄的弱势地位,扩大农产品商品销售规模,使个体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微观层面联合起来,以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一体的组织结构、适度的组织规模进入市场,实现分散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大提高农户的市场谈判能力和竞争能力,是组织和服务农民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农业生产领域以外,合作经济还可以在广泛的农村事务中有效解决一家一户农民解决不了、解决不好或解决起来不经济的事情,是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和完善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目前,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仍然是我国农业农村经营方式的主体,必须通过 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区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提高农业农村生产力水平,增强农业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农村发展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合作,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现象和趋势。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农民合作社都受到广泛重视。目前,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农民合作社。在发达国家,农民普遍参加合作社,美国5/6的农民参加各类合作社,法国4/5的农民参加农业流通合作社,荷兰农民生产的产品80%以上通过合作社销售,日本农民几乎百分之百参加合作社,合作社已经成为农民依赖和依托的主要经济组织。特别是在人多地少国家或地区,农业合作十分发达,合作社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荷兰,3个奶类合作社的经营额就占领了全国80%的牛奶供销市场,2个合作拍卖行几乎销售了全国所有的花卉,1个淀粉用马铃薯合作社占领了全国100%的市场,1个种用马铃薯合作社在全国市场中占有70%的份额。通过合作社的生产和技术交流、加工、销售活动,使农户与合作社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系,有效提高了农业的竞争力。这些经验为我国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提供了很好参鉴。
六、关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决定》明确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要求,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在理念上的重大突破。
第一,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是实现城乡居民财产权利平等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城乡不平等的一个深层次表现是,农民和市民所享有的财产权利不平等。比如,城镇居民购买的房屋具有完整产权,可以抵押、担保、买卖,农民自己在宅基地上合法建造的房屋却不具有完整产权,不能抵押、担保,也不能出售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外。企业获得的国有土 地使用权可以用于抵押、担保等活动,农民拥有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不能用于抵押、担保等活动。农民对农村集体资产拥有所有权,但这些权利在经济上缺乏有效的实现形式。财产权利的不足,严重制约农户财富的培育、积累、扩大,制约农户财产进入社会财产增值体系、信用体系、流动体系,制约农民同城镇居民在经济权利上的平等,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赋予农民平等的财产权利,以实现农民平等的现代化人格地位,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我国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实现城乡居民在权利上平等的必然要求。
第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是增加农民收入和财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必然要求。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不仅不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制约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扩大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巩固工农联盟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也会形成不利影响。根据统计资料计算,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2%,如果剔除城乡居民收入核算方法和内容的不可比因素,把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转换为可支配收入,则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相当于城镇居民的比例还要更低一些。动态看,1980~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9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12%,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比城镇居民平均每年慢0.2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对差距(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由2.5∶1扩大到3.1∶1,扩大24%;绝对差额由286.3元扩大到16648.4元,扩大近60倍。所以,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是缩小城乡差距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都具有重要意义。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培育新空间和开辟新途径。从农民收入构成看,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4个部分中,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 很低,是增加农民收入最大的潜力所在。应该把增加财产性收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动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动农民财产权利在经济上有效充分实现,就可以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从而有效拉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第三,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在内涵上就是要保障农民依法享有平等的财产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使农民依法获得集体资产股份分红收益;充实农民土地使用权权能,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依法获得土地股权投资收益;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使农民依法获得土地流转收益;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通过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使农民依法获得宅基地和房产转让收益;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使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推动财产真正成为农民发展和致富的重要手段。
七、关于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决定》明确提出,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这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举措。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主要要求和举措是: 第一,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这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重点。基本要求是“三个保障”,即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现行体制机制下,农民生产要素权益没有得到有效维护。劳动要素方面,进城务工农民没有实现同城镇职工的同工同酬,相同劳动岗位农民工所得收入只相当于城镇职工的一半左右。土地要素方面,城乡土地交换农民得到的补偿较少。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农民拿到的征地补偿款,只占整个土地增值收益的5%~10%。资金要素方面,农村存款资金大量流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农民长期面临“贷款难”。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必须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使农民在劳动、土地、资金等要素交换上获得平等权益。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就是要改革城乡不平等的就业和劳动报酬制度,使农民工享有同城镇职工同等的劳动报酬权益;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就是要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就是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和体系,使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发展。
第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这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方面。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安天下、稳民生的战略产业,粮食是城乡居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消费资料,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但是,由于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市场需求弹性和收入弹性不足,与工业品等其他产品相比缺乏市场价格优势,相同数量的土地和资金从事粮食等农业生产所能获得的收益要远远少于其他产业。因此,粮食生产大县、农业大县往往都是工业 小县、财政穷县。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影响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就是要进一步从资金投入、价格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完善政策机制,加大支持保护力度,形成支持保护农业的长效机制。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补贴对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的促进作用,调整补贴方式,改变实践中存在的不管种不种粮食以及种多少粮食、农业补贴都按承包地面积平均发放的简单做法,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补贴资金的使用要向种粮农民等粮食生产者集中,特别是新增补贴资金要向粮食主产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倾斜,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农业补贴真正发挥支持粮食生产的作用,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同时,积极探索新增农业补贴资金集中使用、集中用于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有效途径,发挥补贴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就是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稻谷、小麦等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弥补粮食生产在经济上的弱势,使粮食主产区人均公共财力和收入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确保种粮农民和产粮大县在经济上不吃亏,从根本上保护农民种粮和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第三,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这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重要形式和途径。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有利于弥补农村储蓄资金、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外流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弥补公共资源配置的城乡不均衡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各行各业都要积极支持农村建设,企业和社会组织要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 18 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积极支持农村发展。
第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目标。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加大公共财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力度,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体系,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八、关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决定》明确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这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出了明确方向和要求。在这里,主要创新点是: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大任务,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发展经验表明,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经过城镇化而实现了现代化的。一般认为,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要超过70%。据世界银行统计,2011年美国、日本、德国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82.4%、91.1%、73.9%,超过我国几十个 百分点。所谓城镇化,就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历史过程。因此,没有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也就没有城镇化的实现。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推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很快,但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突出表现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人口城镇化速度远远慢于土地城镇化。2000~201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8.5%,而同期城镇人口只增长了45.9%。2012年,我国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达到52.6%,而按城镇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只有35.3%,二者相差17个多百分点。2000~2012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由10.5个百分点扩大到17.3个百分点。中国社科院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综合指数仅有40%左右。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虽然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但并没有真正获得城镇居民身份,无法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享受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也无法长期在城市稳定就业和居住生活,实际上处于半城镇化状态,不仅影响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而且影响社会阶层和谐和城镇化质量。农村存在的大量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是这种半城镇化的直接结果。所以,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我身边的变化】推荐阅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07-27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点12-18
十八届三中全会 重点习题10-01
十八届三中全会亮点解读01-13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12-09
十八届三中全会知识竞赛试题01-18
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10-03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09-13
入党思想汇报---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06-14
大学生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