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的自然性论文

2025-04-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园林设计的自然性论文(精选8篇)

园林设计的自然性论文 篇1

摘要:本文中对自然性在园林绿化设计中运用的价值、生态与自然、园林设计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与师法自然几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设计;自然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自然性在园林绿化设计中运用的价值

自然界的花花草草能够调动人们对于自然的亲近感,同时能够给人真实和美的享受,所以园林绿化工作者要利用好大自然自身的性能,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

(一)植物自然性的价值。虽然人为的色彩搭配和园林绿化设计能够带给人更多的颜色需求和审美需求,但是无论是从可操作性而言,还是从经济环保角度分析,充分利用植物的自然性都是园林绿化工作中的核心。

(二)差异性价值。在自然性利用上必须突出区域性,也就是在绿化中突出不同自然性的差异与搭配,这样才能在园林绿化设计中体现景观的层次与差异,构建一个精致丰富的园林景观。所以在园林绿化的设计中往往会根据不同的植物色彩差异或者形态差异等构建一个区域性明显的独立景观,发挥自然性的景观化效果,突出设计中的思想与色彩等暗示作用,以此达到园林绿化设计的效果。保证园林绿化设计的自然性与景观性价值,突出的园林绿化特征,这必须依靠自然性的合理组合与搭配来实现。

(三)季节性价值。在自然性的运用中还必须关注自然性的季节性变化,因为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地区环境下会呈现不同的季节性色彩差异,而在绿化设计中必须将这个特性考虑在设计范畴之内。因为绿化设计虽然是艺术设计的范畴,但是以植物为设计对象的园林绿化设计必须将时间考虑在设计维度中,因此自然色彩的运用必须突出季节的特征。如春天的嫩黄与嫩绿,夏天的花朵盛开,秋季的果实与红叶、冬季的常绿与枯枝等都可以作为自然色彩运用到绿化设计中。因此在绿化设计中四季的交替所赋予的色彩最为丰富,是设计中不能忽视的自然性的体现,完全可以丰富设计的内涵与表象,这就是自然性的季节性价值。

二、生态与自然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所重视的一项重要课题。而园林设计中生态准则的使用则是为了在使用自然的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坏影响降到最小,一起又能发生最大的效益。靠近自然的设计方法,其终究的意图也是为了让设计作品起到跟自然植物界所起到的效果相似的生态效益,能修养水源、净化空气、调理气候、变成其他动植物的栖息地,也能逐步变成生物物种基因库等一系列的功用。

(一)尊重植物自身的生态习性

遵从植物自身的生态习性,量体裁衣地挑选适生植物,特别是挑选乡土植物,是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使用的一项基本准则,是自然设计运用的基础。我国是一个植物资本丰富的国度,挑选性很多,但并不是一切的植物都习惯一切的园林环境。地域散布不一样,生态习性不一样,习惯性也自然不一样。现在有些设计师很喜欢把在某个本地看到的植物换个空间,转眼就搬上了自个的图纸,却疏忽了植物的地域性、习惯性;也有设计师不管设计哪个本地的景观,千遍一概都是那几种栽培物,这种行为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生态的软弱度。因而,笔者主张园林绿化设计时,有必要思考本地的环境条件,挑选适合的树种,确保各种绿化植物在园林环境中栽培成活,成长发育杰出,充分发挥美化环境的归纳功用和生态效益。

(二)添加生物多样性

随城市进程的日益加剧,生物原有的群落遭到较大影响或损坏,使生物体原有的、赖以成长的环境正在逐步不见,某些对环境习惯能力差的物种其种群数量骤减甚至绝灭,一些多样的遗传资本遭受丢失。此外,城市的兴建也会带来很多外来物种,恰当的外来物种可丰富本地的生物多样性,但也有一些不恰当的引种对本地物种构成了严重威胁。以上海为例,加拿大一枝黄花现在遍地丛生,严峻侵蚀着本来就已软弱的生态系统。笔者提倡的生物多样性,是一种建立在本地生物资源库基础上的生物多样性。本来每个地域自身就有一个多样的生物体系,例如,各地的植物志即是一个最有利的证实,这些植物都是乡土树种,关于树立一个丰厚多样的生态体系是最佳的保证。利用好、复活好一个原有的生态体系,是一种健康的添加生物多样性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更能完成地域的自然赋性,表现地域的差异性和特征。在构建一个美化体系的主干树种和基调树种时应多用本地的特征树种、乡土树种,充分反映本地植被的特征,对其在城市改变中的适宜性进行验证,逐步构成一个挨近自然的植物群落,才能使园林美化与生物多样性之间构成更调和的态势,园林中所说的“虽为人做、宛自天开”的作用才能被非常好地表现。

三、园林设计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所谓接近自然的园林设计,其关键要素即是要含糊设计与周边环境的界限,不管与建筑的还是与自然生物界的界限。

(一)与居住空间的建筑环境融合

建筑不是孤立于环境而独立存在的单元,它是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构成部分。怎么把建筑和周围环境调和一致起来,是园林设计者需思考的问题。首要,设计应尽可能坚持原有的自然面貌,充分思考地势、建筑与景象的叠加要素,营造出错落有致的景观层次,将美化景象与硬质环境简略、自然、调和的结合在一起,构成精致的环境空间。其次,要重视居住空间设计的真假合作,通常以虚的自然景象烘托实的居住空间,虚实相生、彼此转化,赋予居住空间真假融合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改变。再则,从微观的居住环境选址遵守自然景象;到中观的居住空间和自然空间的`详细处理,重视各类自然景观元素的运用;再到微观的室内美化,寻求室外化的室内空间,构成一致的环境,让美化设计始终贯穿于其间,实现园林设计与建筑环境空间的充分融合。

(二)含糊大型园林的界限

大型园林景象(如公园),应力求界限含糊,与自然环境发生调和的依存关系,并与自然景物一致起来,如风景名胜区与植物园等。在这样的景象设计中,远山被看作是整个园林的布景,园林中的水与河流相通,不一样的自然地势交叉作为自然构造的延伸,在自然景象与人工园林之间几乎没有分界。而城市居住区园林或小型园林绿地,虽受城市用地的限制,可利用景象要素如植物、假山和细巧建筑物对现有场所进行较为精心的处理,以此来含糊园林的界限,似有置身于自然环境之中。

四、师法自然

自然存在的本身就有其本身的规则与特征,而园林设计是对自然的再使用和再创造,从自然中罗致有关的元素更利于设计师对设计的掌握与交融。园林设计师常常自诩为城市的美容师,但是在设计中常会出现这样的表象:很多城市、院子美化的准则多寻求“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这不能说是学习的缺失,但至少也是对自然短少查询、短少了解的成果。这个国际已有太多的制作,而园林设计正好是对这种制作的补偿,所以更要考究自然,而非操纵自然。

(一)“野草”之美

所谓“野草”之美是指平常之美,那些被忘记、被轻视、被蹂躏的自然之物的美。野草是美的,由于它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差异,而这些才应该是现代最“自然”的自然。当园林设计师在做任何新建或改造的过程中,首要应该做的即是实地勘测、因地制宜地作设计图,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充分使用原有现场的全部自然条件。

(二)还原真实的自然之美

我们提倡设计中的自然流露是建立在初始自然之上的自然。在设计中应首要做到单元化,即按不同地域的不一样条件,查询剖析其特有的自然特征,遵从各地不一样的自然观,加以细分、充分使用,做出地域特征,合理使用区域条件。所谓自然观即是自然的山、自然的水、起伏的地势等,这是一个大的抽象的影响着全部生物界的自然观。但是,单一块地的自然观则应具有单元独特的自然景观,而这样的自然景观才是真实属于每个单元、每片土地的。而园林设计师的责任即是遵从与利用这一准则。

结束语:

园林设计的自然性论文 篇2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渴望自然, 追求植物带给人类丰富多彩的季相变化。因此在园林中提倡自然美, 创造自然的植物景观已成为新的趋势和潮流。为了更广泛地应用和借鉴这种独特的造园艺术风格, 很有必要对其形成过程及种植设计特点作以探究, 以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长久艺术生命力的植物景观提供参考。

1 以布朗为代表的庄园园林及种植设计特点

18世纪20~80年代, 造园艺术对自然美的追求, 集中体现为一种“庄园园林化”风格。布朗在自然风景园中创造了气派很大的英雄史诗般的风格, 宏大、庄严、简洁、开阔、明朗, 堪称大手笔。他擅长改建自然风景园, 去掉围墙, 拆去规则式台层, 恢复天然的缓坡草地, 大片随坡起伏的草地是园林的主体, 一直伸展到主建筑的墙根;将规则式水池、水渠恢复成自然式湖岸, 水渠上的堤坝建成自然式的瀑布, 岸边为曲线流畅, 半缓的流线形园路, 如经布朗改造的查兹沃斯风景园、布伦海姆风景园、斯陀园等。植物方面则按自然式种植树林、草地、孤植树和树丛, 他善于使用成片树丛, 这些树丛外缘清晰, 呈椭圆形, 种在高地的顶上, 或者用来遮挡不和谐的东西。它们颜色较深, 把在阳光照耀下的浅绿色草地衬托得非常明显。布朗利用它们在草地的大背景下纵横抹下了大笔触的色块, 构图单纯有力。

布郎风格的典型特征概括为:一般是由林带和地形的穿叉所形成的边界, 将周围的乡村景观与园林内部的景观相互融借;以静态的水面形成园林的构图中心, 草坡直接伸向湖面, 沿湖岸线一般不栽植植物, 强调草坪驳岸线的线条美感;空间以开敞为主, 通过地形、草地和树丛形成界定模糊的空间品质, 通过视觉的关系将人的视线引向无限的远方, 间断和模糊的植物景观空间与形态完整、水线优美的湖泊形成强烈的对比关系;由自由组合的树丛所形成节点, 开阔的草坪形成了良好的节点背景, 草坪、树丛形成了明确的“图底关系”;植物种植与地形的变化也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程度, 在地形顶部栽植的树丛, 形成了景观与视觉的缓缓上升, 过深的沟壑通过植物的栽植进行必要的调整;采用自然曲折的道路形式构成富有变化的游览序列。

具体种植设计手法:布郎植物景观组合遵循成“带”、成“簇”和点缀的原则, “带”是指将树木设计成自然弯曲的带状形式。“簇”是一种密实的栽植形式, 以自然的环形结构进行布置, 与周边的草地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 形成布郎园林中的景观焦点。点缀是栽植孤植树的设计手法, 有时是用小乔木或灌木成组栽植, 也是空间中的视觉焦点。种植方案中, 大型针叶树和阔叶树林下栽植观赏灌木来平衡大的草坪和牧草地, 层次分明, 错落有致。庄园的设计手段常采用优美的曲线, 为浏览精美景致提供最好的视角, 使人们真正回归自然, 创建与乡村一样的园林。一些常用的植物有:雪松 (Cedrusdeodora) 、澳洲菜 (Leptospermum scoparium) 、北美鹅掌楸 (Liriodendron tulipifera) 、荷花玉兰 (Magnolia grandiflora) 、欧洲山梅花 (Philadelphus coronaries) 、欧洲丁香 (Syringa vulgaris) 、美洲榆 (Ulmus Americana) 、冷杉 (Abies fabri) 、云杉 (Picea asperata) 、核桃 (Juglans regia) 、悬铃木 (Platanus acerifolia) 。

2 以钱伯斯为代表的画意式园林及种植设计特点

随着18世纪中叶浪漫主义在欧洲艺术领域中的风行, 出现了画意式自然风景园林。园林师威廉·钱伯斯 (William Chambers, 1723~1796) 开辟了一个更野性、更感伤、更激动人心的后自然风景园时期, 也叫图画式园林时期。钱伯斯追求精美和奇特的景观效果, 在造园中注意树木花卉的色彩和变化, 把各种颜色的植物组成和谐的整体。他周游很多国家, 到过中国并把中国的造园理念引入欧洲, 如:邱园中的中国塔、岩洞等。

钱伯斯出版了《中国的建筑意匠》 (Design of Chinese Building) 一书, 并在邱园中建造了许多中国式的建筑。他强调过分模仿自然外表的不足, 主张像画家和诗人那样去剪裁自然, 获取诗情画意。钱伯斯在《东方造园艺术泛论》 (A 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 中指出, “布郎的园林太自然, 跟牧场相差无几, 艺术已被逐出园林”、“自然不经过艺术加工是不会赏心悦目的, 必须以艺术补救自然之不足”;反对布郎过于平淡的自然, 将园林等同与牧场的作法, 强调艺术的加工, 但不是古典主义的那种直线和规则。他本着艺术化自然的思想去审视植物, 开始关注树木花卉的色彩效果等观赏特征, 主张把各种颜色的植物组成和谐的艺术整体。

3 以雷普顿为代表的风景园艺式园林及种植设计特点

在19世纪晚期, 英国自然风景园的风格已经成熟稳定, 而将园林新的发展与追求转向到花卉和园林植物的栽培上, 着重展示花卉植物景观的组合, 强调植物配置的高矮、形状、姿态、色彩和季相变化, 形成由乡土植物和外来植物共同形成的“风景园艺式”园林景观。在植物景观设计中, 他也采用自然散置的树丛, 但强调树丛的构成应更加自然, 应由不同树龄、不同种类的植物组合形成更加自然的景观效果。“风景园艺式”风格的代表人胡弗莱·雷普顿 (Humphry Repton, 1752-1818) 将布郎园林景观中对画意刻意的追求有所改变, 在强调风景构图的同时, 充分认识到了园林与绘画的本质差别。体现在园林中视点、视野的变化和时间、季向景观的不同。

英国早在1560~1620年已开始从斯堪的纳维亚带回冷杉、云杉等植物;1620~1686年到加拿引种大松树植物;1687~1772年收集南美的乔灌木;1772~1820年收集澳大利亚的植物带回茶树;1820~1900年收集日本的植物;1914~1923年从中东带回椴树、悬铃木、核桃、黎巴嫩雪松;1839~1938年选择了我国甘肃、陕西、四川、湖北、云南及西藏作为重点, 引种了大量的观赏植物, 如杜鹃、玉兰等已经成了英国园林里的主要花种, 还常有山茶、花揪、桦木、绣球、水杉、银杏、棕桐、琪桐、龙胆、香果树等。这些树种极大地丰富了英国植物的色彩, 增加了英国园林的多样性。原产于英国的植物种类仅1700种, 可是经过几百年的引种, 至今在皇家植物园邱园中已拥有50000种来自世界各地的活植物, 英国造园植物的品种增加很快, 植物的色彩也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园艺学科的迅速发展, 尤其是选种、育种、创造新的栽培变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使“风景园艺式”园林中的景观色彩和植物类型更加丰富。雷普顿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的重叠法, 是通过景观改造前后的效果图的对比来表现其景观设计的理念:通过整合划分过细的农田, 形成园林中的中心草坪空间, 采用疏林草坪的形式, 使开敞的空间中包含景观的变化。以大尺度的环形林带来围合形成草坪空间, 将山脊线上原来间断的林带通过栽植联系起来, 形成统一的背景林带, 构成了格式塔心理学中稳定的图形。

4 结语

翻译自然的设计 篇3

仿生设计并不是单纯地模仿照抄,它是吸收动物、植物的生长机理,以及一切自然生态的规律,结合设计的自身特点,而适应新环境的一种创造。

蛋壳与体育馆

生物为了存在和发展,最起码的条件是:必须平衡地心引力,防御一切外力,适应自然环境,在长期的进化进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最合理、最稳定、最经济的结构形态。羽茅草和禾本科植物的长叶往往卷曲成筒形或壳形,香蒲植物的叶子又构成螺旋状,帽状蘑菇的辐射密肋,以及弧形的贝壳和壳面之波、空心的苇秆和秆间之节,都启发人类去探索空间结构的奥秘。

人们已经发觉,传统建筑的梁板支撑体系实际上是一种不经济的结构形式,而且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大跨度空间的需求。仿生空间结构则帮助建筑师和工程师解决了难题。

蛋类的外壳虽然很薄,却能耐受相当大的外力。这是因为,这类结构具有弯曲的表面,壳体在外力作用下,内力是沿着整个表面扩散和分布的,因而壳体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就小了许多。

据统计,“二战”以来,各国为举办奥运会而建造的体育馆,有60%以上采用薄壁空间结构。法国夏蒙尼先斯滑雪山北区体育中心由9个三角形薄壳所组成,覆盖面积达6000平方米。1980年建成的香港太空馆是一个典型的蛋壳形,23米直径的半球形天象厅酷似鸡蛋的核心部分——蛋黄。鸡蛋壳厚约0.5毫米,一只普通鸡蛋纵向直径按照7厘米计算,两者之比约为1:140,可见人类仿生工程的巨大意义。

更有趣的是,国外有人模仿鸡蛋设计了一种特殊的抗震房屋,“蛋壳”是用钢铁制造的,“蛋白”用耐高温玻璃、石棉等制造,人住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这种房屋能抵抗强烈地震,即使被震翻了,也能像鸡蛋一样滚过来复原。屋内贮有空气、水和食物,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情况下,7个人可在里面生活1个星期。住在这种房屋里,即使遇到强烈地震,也会安然无恙。

麦秆与电视塔

中空的麦秆能承受比它重得多的麦穗而不倒伏,这是因为,在横断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实心秆和空心秆的承压能力虽然一样,但长长的茎受压后,往往不会因断面压力过高而发生突然断裂的情形,而是在受压后茎秆先弯曲,最后因弯力过大而折断。而断面积相同的空心秆外径要比实心秆大,因此空心秆承压后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要比实心秆大得多。麦秆的功能给建筑师以设计灵感,他们利用麦秆原理,把一些高大的柱子和秆件都设计成空心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它们的承压能力,起到“重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所有秆茎支承植物几乎都是下粗上细的,既减轻了自重,又加强了稳定性。因此,不管任何方向吹来的风,很容易沿着秆茎圆面的切线方向掠过,从而减小对植物的影响。反之,如果秆茎是平面的,毫无疑问,平面比圆面上的一点受风力都大大增加。这样,植物就有可能被风刮歪,甚至倒毙。

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高533米,用400号混凝土浇筑成下粗上细的形状,底翼宽约30.5米,可谓庞然大物。但它的平均细长比(平均直径和高度之比)约1/10,而秆茎植物(麦秆、甘蔗、竹等)的细长比可达l/100~1/200。两相比较,人类的建筑远未达到大自然的神功。

王莲叶与展览厅

薄薄的王莲叶最多能够承重70千克。这是因为,王莲叶背面有许多粗大的叶脉,其问连以镰刀形的横筋,构成了一种网状骨架,纵横交错,又粗又壮,可以承受很大的负荷。

于是,有位花匠模仿王莲叶脉的构造,用钢材和玻璃成功地建造了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美丽“水晶宫”。

后来,意大利设计师建造了一座跨度为95米的都灵展览大厅,其屋顶采用了王莲的网状叶脉结构,在拱形的纵肋之间连以波浪形的横隔,不仅保证了大跨度屋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而且美观大方,轻巧坚固。

“春笋建筑法”

应该指出,人类在结构仿生方面还停留在静态阶段,仔细观察一下生物的生长过程,恐怕对人类工程会有更大的借鉴意义。例如,十丈青松,挺拔矗立;劲细翠竹,轻巧刚直,都是从地面寸寸长起,自己“建造”自己。

那么,人类的建筑可否如青松生长、雨后春笋一般,把自己一节节“长”上去呢?

有人曾提出一种不用脚手架、不用大型起重机,而是由建筑自身的屋面开始从地面一节节“长”上去的“春笋建筑法”,1星期可建成1幢4层高的住宅楼。

这种方法把每一层墙板从高度上分成三四段预制好,然后用液压顶以1米的行程,反复顶升,可以很快“长”成设计的建筑。

车前子与向阳屋

车前子原本是一种无足轻重的野草,近年来,却受到了建筑师们的青睐,成为他们的珍宝。

建筑师们仔细观察了车前子叶子的结构,发现它们是按螺旋状排列的,每两片叶子之间豹夹角都是137°30′,不仅结构合理,而且每片叶子都能得到充足的阳光。

建筑师仿照车前子的奇特结构,建造了螺旋状排列的楼房。这种新型住宅改变了“向南背北”的传统建筑朝向,一年四季,每间房子都阳光灿烂,空气清爽,舒适宜人。

海狸与拦河坝

海狸是一种水陆两栖兽类,它们的“家”修筑在湖岸或水流缓慢的河岸边。这些屋顶圆圆的“小房”修得非常坚固,墙壁有2尺多厚,用黏泥修饰。每座“小房”分为二至三层,上层比较干燥,作为“卧室”;下层在水下,作为仓库,堆积食物、树皮和木柴。“小房”有两个出口,一个通陆地,一个通水下。

令人惊奇的是,为了控制需要的水位,海狸还在靠河处筑起了坚固的堤坝。建坝时,它们总是选择河流狭窄、可以就地取材(木料、石子)的地方为坝址。

海狸所建造的堤坝,正是人类建造的巨大拦河坝的雏形,它给水利建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菌膜与防水材料

建筑物的防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不过,另一方面,在自然界中,动物和人的皮肤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外面的水渗透不进去,里面的汗液却能渗出来,保温性能也很好,堪为建筑物防水所借鉴。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一种能够

形成菌膜的菌类(如红茶菌)物质,把它们制成像人的皮肤一样的膜状防水材料。人们设想,把这种材料覆盖在建筑物上以后,它能缓慢生长,出现破损时,又能自行修复;外部的雨水渗不进去,内部的潮气却能散发出来。

这对于改善建筑物的防水、保温、隔热性能以及节约能源,将会有重大意义。

蚁穴与恒温办公楼

在澳大利亚西部有一种白蚁巢穴,尽管穴外温度一年四季变化很大(气温在3~42℃),但巢穴内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也不论是夏季还是冬季,温度始终保持在30~32℃。这种白蚁巢穴调节温度的能力简直可以和现代化的空调系统媲美。

为了弄清白蚁为什么有如此高的本领,科学家仔细研究了白蚁巢穴的构造。他们发现,这种白蚁巢穴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下部分是白蚁的生活区,巢穴的地上部分则有个约3米高的泥塔,泥塔内有一些空气通道通到白蚁的地下生活区。泥塔断面呈楔形,总是像罗盘一样准确地指向北方。因此,科学家把这种白蚁称为“罗盘白蚁”。

泥塔的侧壁皱巴巴的,表面积很大,在早晨和午后阳光斜射时能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的热量,泥塔顶部呈尖锥形,表面积较小。这样一来,在正午炽热的阳光下,泥塔吸收的热量就减少了。

“罗盘白蚁”建造这种特殊的泥塔,就是为巢穴创造恒温条件。泥塔在阳光下受热后,塔内空气通道之中的气温也随之上升,空气体积膨胀而向上升腾,这就产生了像烟囱一样的抽气作用,把新鲜空气通过白蚁进出的通道抽吸到塔顶,形成一股风,吹过白蚁巢穴的生活区。

白蚁中的工蚁在巢穴内“监测”(感受)各处的温度,并根据温度的变化,阻断或扩大巢穴内的通道,以调节气流。这就像人类用开、闭窗户来调节室内温度一样。

因此,无论外界气温如何变化,白蚁巢穴地下生活区的温度,都保持在30~32℃。

建筑学家从白蚁巢穴的构造得到极大启示,认为人类也可以模仿白蚁,建造有自然通风系统的办公楼。虽然安装了空调系统的大厦可以做到温度恒定,但因门窗封闭,空气不流通,长时间呆在里面的人很容易患上空调综合征。

1994年,英国建筑师在诺丁汉兴建了7幢仿白蚁巢穴的办公楼,排成一个弧形面向北面,每幢大楼的角上都有一个17米高的圆柱形玻璃塔,其作用相当于白蚁巢穴上的泥塔,当阳光照射时,玻璃塔内的空气温度升高,膨胀上升,起烟囱的抽气作用,形成一个自然通风系统。玻璃塔顶部还可用液压方式升降,用来调节上升的空气流量,由于塔中的空气通道和办公楼的各房间相通,上升气流可以带走多余的热量并吸入新鲜空气。在大楼内有一个计算机能量管理系统,它的作用相当于白蚁巢穴中的工蚁,负责管理室内的温度调节系统,控制玻璃塔顶的升降,以调节空气流量,在寒冬还可启动热风机,在夏夜可启动风扇,将清新的空气引入室内。

蘑菇与伞屋

所有的植物都呈哑铃形,这是一种很好的建筑结构,它使植物利用最小的占地面积,就获得了适度体积的地上部分,得到了大面积的阳光,而向下生长出的根系,能够牢牢抓住土壤。利用这种结构,植物还能够立体享受阳光:森林群落中乔木层以下有灌木层,灌木层以下还有草本层。模拟植物的仿生建筑可以更好地利用太阳能。

以蘑菇为例。蘑菇由3部分构成:菌盖、菌柄、菌丝。菌盖离地有一定高度,菌丝呈放射状向地下扩散,菌柄把两者连接起来。这也是一个哑铃结构。

依照蘑菇的外形,人类可以设计、建造仿生建筑,其“菌丝”部分(仿生建筑的根基)可以采用植物根的形态,将几根长度与直径都适宜的钢管呈放射状地打入地下,与岩石紧紧咬合,以产生的摩擦力来支持地上部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地基部分的工程量。仿生建筑的“菌柄”部分(支柱)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它的底部膨大。以便和根基连接为一体。仿生建筑的“菌盖”部分(居住体)则采用钢架结构,从支柱向四周辐射出许多钢梁,屋顶做成拱形的钢网架,并与钢梁相衔接,共同形成一个笼状的整体结构。

由于采用哑铃结构,这种仿生建筑所占地面只有传统建筑的10%,而屋顶可以贴上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从远处看,整个建筑就像一把大雨伞,因此取名叫“伞屋”。

小腿骨与埃菲尔铁塔

人体骨架形态、结构之精巧、合理和美妙,往往使建筑师们赞叹不已。堂堂七尺之躯全靠骨骼支撑,这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凭借钢架支撑几乎一模一样。

人坐着的时候,体重是依靠从骨盆侧面延伸出来的骨头来支撑的。这种简单而有效的结构启发了建筑师。建筑师由此设计了一种空间支架模型,建筑物的重量由斜柱支撑着,再传到几个支持点,所有与重量负担无关的材料,一概省去。这就为建筑物提供了一种既强有力又经济合理的支撑结构。

人体的大腿骨要支撑全身的重量,又要前后左右摆动,因此,它“选用”了一种最合理的结构形式——既轻又坚固。一般成年人的大腿骨能够承受260~400千克的压力,小腿骨吃力更大,比相同断面的花岗岩还要坚固10多倍,它的刚度可以和熟铁相比,但比重只有熟铁的1/5。

巴黎埃菲尔铁塔高327.7米,犹如巨人般耸入云天。一些建筑师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这座铁塔的结构并不新颖,只是一座重复着人体小腿骨的建筑;甚至两者的表面角度都相符。

建筑仿生是一门妙趣横生的新兴科学,是科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生物是人类工程设计的最好老师。正如著名仿生设计师L·科拉尼所说:“仿生设计是一个揭示自然界生命体的设计领域,也可以称为一项‘翻译自然的事业’。”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必将从表面的静态仿生走向内部的、动态的仿生,从而大大丰富人类的创造。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篇4

蔡河中学 华小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学习写读书摘要。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物候知识,理清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的顺序,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三、教学难点

理解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朗读法、竞赛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新吐绿芽的柳枝、亭亭玉立的荷花、翻飞如火的枫叶、傲雪独开的梅花)同学们,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特的语言更是魅力无穷。芍药低垂,那是在吟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有关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题)教师简单介绍:作者是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二、出示学习任务:

三、感知一整篇,摘一摘内容要点

1、指名学生读自已积累的字词。老师出示摘录卡,学生齐读两篇。

2、速读课文,筛选信息。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了哪些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 小结:(示投影)文章首先通过描绘四季变化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然后说明物候观测与农业的重要关系;接着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纵观全文,文章采用的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作者从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写起,告诉我们有关物候的一系列知识,让我们知道每一片叶落,每一朵花开,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怎样把复杂的物候知识介绍清楚的呢?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的学习。

四:选讲一大段,理一理说明顺序

1、自读6至10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什么?它们能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小结: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此外,前三者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这样使文章条理清晰。

2、借助图片,理解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

3、请根据物候现象来临的四种决定因素抢答下列题目。(多媒体显示题目)

4、学生展示课下积累的有关物候的诗句及谚语。

小结:正如作者所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让我们用心来聆听大自然写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摇曳多姿的语言吧,读一读四季美景,听一听四季虫鸣,让我们进入本课学习的第三个环节。

五:精读一小节,品一品生动的语言

1、听读课文,边听边想,你听到了哪些大自然的声音?知道了什么?用“我听到,我知道 ”的句式说一说。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一段,找出你最喜欢的词语或语句,试说明理由。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3、学生再次在配乐朗诵中感受大自然的四季美景。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学到了物候和物候学的有关知识,还学到了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有条理地来说明事物。如果我们像作者一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每一朵花,也许来年春天悄然而至的时候,你能提醒身边的每一个人,家乡的迎春花将在何时绽放它的花蕾,这算是《大自然的语言》送给我们的丰厚礼物吧!

七、布置作业

1、以“摘录卡”的形式摘录本文的有关内容,如说明方法、农谚、包含物候知识的古诗等。

大自然的秘密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的情感。

2、通过学习课文,让孩子们知道: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大自然有很多秘密,死海不死、猪笼草捉虫、光的反射、影子的形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关于大自然的一篇文章《大自然的秘密》。

2、学习课文:

(1)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想一想大自然的秘密是什么?如果你发现了,请举手示意我。

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如果把探出换别的词,可以怎么说?(伸、露)比较为什么此处用“探”?(探有试探、小心的意思。而伸和露则没有)

那只先出来的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3)合作讨论

A、你怎么样看待幼龟遭难这件事?

B、课文中,哪一句话体现了文章的中心?(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虽然有时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4、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到这儿,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呢?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不能自以为是,要听取别人的劝告,不要等造成了后果,才开始后悔、难过,那样也是于事无补的。做事情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不以人为的因素而改变的。)

2、在你身边,有发现类似的情况吗?请你举例说说。

同学们,我曾听说有段时间,许多媒体报道了杭州淳安县松林虫害的新闻。松树的叶子几天就被吃光了,并且发现大片片的松树死亡,罪魁祸首是松毛虫。这种情况,请同学们利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想想用什么办法解决。

打药:引发争议行不行——_好心办坏事。人工捕捉.,养一些吃松毛虫的鸟。(小鸡破壳,《 苗助长》等)

同学们,大自然是个奇妙的世界,还有很多大自然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揭开,有时间,同学们多读一读这方面的书,对大自然多了解一分,所得的益处就可能是不可估量的。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词语。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了解物候 物候学等相关科学知识

2.理清全文思路,学习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

3.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学习运用准确 生动的语言来说明事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通读全文,给课文分段

2.写好投影片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他自己的语言,刚才同学看到的四幅画(课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二.出示目标(课件)

三.简介作者(课件)

四. 一读课文,扫出生字词

1.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错误做好标记。找同学板书读错的字。(学生可能读错的字见课件)

2.齐读板书的字词两遍。

五.二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学生板演分段情况,并讲解说明。

2.师生评点,明确(见课件)

3.掌握课文内容之后,解决课后习题一。

六.三读课文,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理?

1.给同学们七分钟时间,看看哪个同学表现出色。

2.学生有可能遗漏的句子(见课件)。

七.研读课文,品语言。

1看看这篇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给同学五分钟时间,看哪小组表现出色)

2.师生点评,明确(见课件)。

八.测一测,看谁能说出下面两首诗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见课件)学生抢答

九.作业

1.练两遍字词,背课下解词。

2.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定义------观测意义------决定因素------研究意义

主-----------次

“自然式园林”的植物配置 篇7

关键词:自然式园林,植物配置,城市水系

石家庄市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洪涝灾害,现有城市防洪工程标准低,非工程泄洪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的要求。1999年9月河北省建设委员会批准石家庄市城市防洪标准安装100年一遇设计,远期达到200年一遇的标准,确保省会汛期安全。2004~2006年历时两年,石家庄市城市水系(原石家庄市区西北部水利防洪生态工程一期)工程已经结束,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成为市民傍晚散步和假期游玩的好去处,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二期工程位于石家庄市区西部,北起北新城太平河入河口,南到洨河入河口,紧邻石环公路和南水北调及石太铁路,全长18.15公里,占地面积801.23公顷,其中河道占地97.23公顷,园林绿地704公顷,园林扩挖面积为77.56公顷,河道形成水面共计174.79公顷,园林景观用地为626.44公顷。

一、植物配置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基于建设节约型园林工程的指导思想,工程的规划面积中原来的苗圃和部分防护林带,在工程设计中采用保留苗圃和防护林的做法,尽早形成园林效果。在植物配置的设计中尽可能的采用本土树种和部分新品种,一方面保证植物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加强园林植物的多样性,以丰富城市水系的园林植物品种。

二、植物品种的选择和配置

(一)北段植物配置。

在二期的种植设计中根据城市水系的要求和石家庄市规划的水系结构,北段划分为四个植被区域。自北向南分别为“幻苍云树景区、枕峦洗面-湿地风情景区、光绚春华景区、风日娱怀景区”。每个景区都兼顾了四季景观,但各个公园的重点区域植物景观又各有偏重。如:湿地公园突出夏景,荷香蛙跳,垂柳依依。每到夏天,水杉的尖塔形树形和树的特殊颜色都非常优美;水景公园内芳香绿荫,奏响夏天乐章的气势无法抵挡,园内以突出夏季景色为主的景观种植多采用栾树、合欢、珍珠梅、木槿等夏季开花的乔灌木,搭配国槐、椿树、华山松等比较高大的乔木。对于路桥的景观敏感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和地势起伏变化以及道路桥梁形式布置,四季景观持续性强,风格特色独具。对于山地、坡地的区域采用油松、刺槐、侧柏和圆柏形成常绿背景构成良好的天际线。同时,以点植和线植垂柳穿插在湖区内丰富湖面周围的景观。

1. 幻苍云树景区。

这一区域桥路纵横交错,拔地凌空,动势强烈,而且北枕山峦,依缠河脉。因此,在种植设计时要考虑衔接、过渡和转换。都是以绿色植物为纽带来联系周围的景观,让人产生“目极湖山千里外,我在水天一色中”的驾驶快逸。

2. 枕峦洗面-湿地风情区。

湿地公园在植物种植上的主要特点是根据动态的溪流景观和地势的变化,用植被形成多变的、线形和块状的小尺度空间。该区域的背景林主要选用垂柳、枫杨和水杉等乔木。局部地段将多种水生植物花期大致相同的形成花溪景观。内部多配置以开花的乔灌木,增强空间的连续性、融合性。华北柴油机厂宿舍一带由于用地紧张,红线范围很窄,河道两岸的种植主要以带状的植物群为主,临近水渠的一侧种植以点植和线植为主,形成比较开阔的景象。而临近区域红线的一侧采用较密集的栽植,植物搭配上注意各个季相的结合和乔灌木、地被的搭配。

3. 光绚春华景区。

水景公园设计大片竹林,岸边设计大片垂柳、桃树,形成一株垂柳一株桃树的景观。公园内的水和林都是区别于市区的,是大手笔、大尺度的设计。一般情况下,每个景区是以纯林为主。如毛白杨林、梨树林、柿树林、白玉兰林、海棠林、苹果林、樱花林、银杏林、松树林等来强调这一独特的风景。

4. 风日娱怀景区。

此公园设计了一些开放的运动场地,除了考虑开阔践踏的场地之外,还要考虑遮荫树木的设计;背景林用栾树、白皮松、圆柏等,靠近水边的种植选用一些秋色叶树和果树来进行搭配形成错落的空间,同时在浓密的群落间铺以大片的开阔草坪,用垂柳和小片林木如黄栌、火炬树、黄连木、白蜡、栾树、山楂、梨树、柿树等点缀其中。用垂柳和刺槐作为线性的行道树在开阔的草坪中蜿蜒,形成疏密有致的景观。

5. 假日休闲中心。

主要是表现海棠花、迎春、连翘和华山松、垂柳的搭配效果,以及主要表现碧桃、山桃和紫叶李相互交织的空间景象。靠近南水北调大堤的空间则是丁香的园地:白丁香、紫丁香、暴马丁香和重瓣粉海棠相互映衬,形成错落有致,亲切宜人、变化丰富的植物群落空间。在各个植物群落之间采用垂柳、水杉等以点植和线植的方式将其联系,多用地被植物,形成鲜花烂漫的植物景观。

(二)南段植物配置。

密林区主要分布在景区的周边,山坡等需要屏蔽的景物周围及其背景作用的地区,起屏蔽、隔离及围合空间的作用。乔木注重整体效果,以片植为主,形成大面积的林地。在重点的地区点缀观赏植物。绿地种植规划遵循了适地适树与物种多样性的原则,选择在石家庄可露地越冬的乡土植物种类,并以复层栽植的方法构成良好的人工景观群落。二期工程的种植设计根据防洪要求和规划的水系结构进行分区,并根据景观需要和现状植被情况分为密林景观区、地域特征植物展示带、水生植物展示区、湿地植物展示区、疏林草地景观区、树阵景观区、果树展示区以及景观防护林带。

1. 密林景观区。

水面较为宽阔的密林区结合地形种植较厚的树林,形成郊野观赏的区域。以油松、樟子松、黑松、白皮松、毛白杨、馒头柳等为背景树,其下配置红瑞木、接骨木、金银木、胡枝子、天目琼花之类的小乔木及灌木,最南端的密林区主要以秋色叶树种为主,由泡桐、国槐、银杏、五角枫、火炬树、沙枣等形成霜叶秋色的景观风景林带。不同树种,各种色彩变化的树种相互配置,丰富四季景观特别是秋景。由于密林景观区的自身特点,林下受光较差,因此选用耐荫的玉簪、荚果蕨、麦冬为主要地被。

2. 地域特征植物展示带。

作为乡土树种及农业景观的展示区,营造凸现本地特点的嶂石岩地貌。土石山上栽植耐旱的荆条,周围选用河北地区的典型树种毛白杨、垂柳、旱柳、榆树、椿树、泡桐、国槐、栾树,以传统配置形式搭配金银木、榆叶梅、黄刺玫、太平花、紫叶李、沙棘、连翘等小灌木,并在其间点缀常绿树,品种丰富,在立面上高低分明,充分体现当地植物景观特色。采用丛植、群植等手法,以植物布置的多种形式,力求自然,丰富空间的变化。地被植物也选用具有本地特点的葫芦、萱草、桔梗、紫花地丁、打碗碗花、油菜花、金鸡菊等人们熟悉的品种进行展示,使人感觉亲切,富有生活气息。

3. 水生植物展示区。

临近湖面驳岸以香蒲为背景,内侧主要种植菖蒲、水生鸢尾等湿地植物。间或种植一些红廖、凤眼莲。靠近湖面则栽植耐水湿的水杉林、芦苇及荷花,间或种植芦竹、水葱、荇菜、千屈菜、萍蓬莲等丰富水面植物景观。

4. 湿地植物展示区。

表现生态湿地植物的乡野风情,选用较耐水湿的水杉、垂柳、丝棉木作为基调树种,下面点缀棣棠、海仙花、马蔺等开花植物,美化景观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地形营造出湿地植物的生存环境,种植千屈菜、芦苇、红廖、鸢尾、香蒲、慈姑、雨久花、泽泻、芡实、金鱼藻等湿生及水生植物,不同深度栽植不同的植物,表现它们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渐变顺序。

5. 疏林草地景观区。

主要以稀疏乔木合欢、栾树、椴树、香花槐、白蜡、垂柳等群落种植或孤植构成上层植物群落,形成通透的景观视线及背景轮廓,点植雪松、白皮松、云杉,并配以银芽柳、丁香、溲疏、绣线菊、垂丝海棠、锦带花等小乔木及灌木,采用自然式布置。疏林草地景观区以开阔的草坪为主,栽植开花地被常夏石竹、二月兰、地被菊、萱草等,形成观赏性较强的缀花草坪,不同品种之间过渡自然流畅,形成富于变化的草坪景观。

6. 树阵景观区。

毛白杨、枫树、新疆杨等乔木以树阵形式栽植。挺拔的树姿,直线条的排列,形成宏大的气势,规矩而且整齐。地被植物以耐践踏的冷季型草为主,配合栽植耐荫荚果蕨及观花地被萱草和二月兰。树展示区在原有的果园保留的基础上,对其品种进行分类补充,增加桃、梨、苹果、石榴、葡萄等丰富品种,形成果树展示区,增加了观赏性。由于本区自身特点,人们往往会近距离观赏果树,因此地被植物采用较耐践踏的麦冬、冷季型草为主。

7. 水生植物。

主要集中在河道扩挖区域及河道扩挖驳岸和湿地、水面边缘,水生植物主要为多层的复合形式。对于人工湖内的水生植物以芦苇、菖蒲、香蒲、茭白、水葫芦等为主。大片湿地的水生植物主要是单层种植。重要景观以多层水生植物种植,或单种和多种水生植物结合耐水植物形成层次丰富的良好景观。水景公园主要以驳岸种植为主,在主要岸线周围重点设计,以期形成良好的种植效果。

8. 地被植物。

在此用宿根花卉来代替草坪,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一些已适应地方环境的物种或当地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多年生植物往往成为园林布置中的理想植物。因此在二期的应用中以宿根花卉为主结合草坪,合理搭配。

三、自然式园林设计思想符合建设节约型园林的发展趋势

应用自然式植物配置的方法,适应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节约成本,减少浪费,早出效益,不拘泥一种形式,设计上灵活多样,更贴近自然,融入自然。

植物的应用形式有单一的品种也有混合种植;既有模拟自然群落的也有规则式种植的;既有新品种应用也有本地适应性强的本地植物。从整体上丰富了石家庄的植物品种,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虽由人做,宛自天开”,让河流水面、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绿色的天然屏障。蓝、绿和红色交织的生态景观水系,不但缓解了因建筑密度大而产生的“热岛效应”,也有效屏蔽风沙侵袭,吸附空气尘埃、隔离噪音污染,大大提高了城市的自净能力,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品味和内涵,为早日实现“国家园林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石家庄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综上所述,自然式园林更容易适应节约型园林建设的发展趋势,也更好地和当地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园林景观表现为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实现单位面积内最大生物量的最佳设计理念,体现乔灌地被植物的最佳组合。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园林设计需要的效果,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燕.园林花卉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设计创意中的自然情怀 篇8

赫希洪博物馆和雕塑园的公共空间改建

美国赫希洪博物馆和雕塑园(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陈列着库宁、沃霍尔、里希特、罗丹、穆尔、穆尼奥斯等人的画作和大型雕塑。博物馆的建筑主体为中空的圆柱体,封闭内敛,敦厚严肃。进入21世纪后,为顺应时代需求、提升其艺术交流与文化服务的功能,赫希洪博物馆对其已使用40余年的公共空间进行了改建。

博物馆地处极具象征意义的华盛顿国家广场——这里见证了美国历史上诸多重大游行活动及民权演说(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那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就是在这里发表的),周边标志性建筑林立,如美国国会大厦、美国国家美术馆、美国国家档案馆、史密森博物馆、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等等。这些地标式建筑多呈新古典主义风格,凝重伟岸、庄严肃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散落于庭院中的雕塑作品,使博物馆公共空间的改建设计面临巨大挑战:如何体现自由、民主、交融的区位精神?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建筑结构,保全院落展品?如何在与周边空间环境相协调的同时展现全新的时代风貌?以及如何拓展新的公共空间,满足多元化文化交流的功能?

面对诸多难题,设计师从自然的气泡中找到了设计灵感:让新空间像“气泡”一样充满圆柱体的中心孔洞,并飘浮、弥漫、伸展至建筑的上部和底部空间之外……经过精确计算及大量试验,最终改建完成的新公共空间——“气泡”(以有机硅涂层玻璃纤维膜制成),用钢索固定在现有建筑之上,它自由、轻盈、通透、飘逸。在充入压缩空气之后,“气泡”与博物馆环形建筑的中部孔洞紧密融合,并分别向外延展形成上部的圆形穹顶和底部的异形酒廊。“气泡”内部圆润通透,与原有建筑的展览空间互为景致,并可根据活动需要布置为会议厅、演播室或剧场,功能灵活多变。“气泡”外部增高的穹顶,与国家广场上其他建筑圆顶遥相呼应,但又以迥然不同的形态、材料和结构,彰显出个性与现代感。每至夜色降临,柔和的光线从薄膜中透出,明亮卓越但也绝不会夺去国会大厦的光芒。巨大的“气泡”与原有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内与外、动与静、软与硬、实与虚,它以柔性的形态模糊了建筑空间与观者间的界限,拆解了博物馆的崇高威严的感觉,拉近了观者与艺术的距离——这种反纪念性、追求共同参与的内涵理念,正是赫希洪博物馆公共空间改建之初衷,也体现了博物馆的文化品格和精神追求。

葡萄酒厂服务大楼建筑表皮设计

自然中不仅潜藏着一切设计问题的答案,也是深化设计思想、拓展创新理念的重要途径。设计的优劣,不以作品宏大的叙事规模或特立独行的外在形态为评判标准,有的作品规模很小、风格低调质朴,却能反映出设计者深度的思考能力与精准的控制能力。

冈特拜恩葡萄酒厂服务大楼是一座小型葡萄酒厂在建的办公大楼,整体框架为极具功能性的简洁的长方体结构,伫立于一片葡萄园中。大楼内设发酵室、藏酒窖、品酒和商务接待空间,因此要求大楼建筑的外表皮不仅要美观、独特,还要能够保持一定的温度、湿度,以满足生产、储存、商务等多重功能的需要。

要突显“葡萄园”及“葡萄酒”的地理概念和经营属性,没有比“葡萄”更适合的设计意向了。但设计者并未过度关注葡萄单体的形态表现,而是将研究重点放在葡萄颗粒间的结构关系上。他们将办公大楼想象为一个装满葡萄的“巨型篮子”,用计算机模拟了大小不同的葡萄颗粒按重力紧密堆叠的三维效果,并记录下“篮子”四个立面上葡萄层叠的数字图像。

外表皮的建造材料为砖。设计团队首先根据上述数字图像,计算出每个砖块的转向角度和搭接关系:四个立面、两万余砖块,无一相同;之后将大楼的四个立面划分为72个小型模块,分别垒砌后整体组装。在这个项目中,高新建造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设计团队研发出自动的砖块粘合与垒砌技术,使砖块贴合间隙更紧密,并能保证每一个砖块按照预设角度与间隔参数进行搭砌。精准的计算和垒砌,使每一块砖在阳光的照射下都呈现出不同的质感与色泽;由机器人操作完成的72个预制模块,组合后呈现出装满葡萄的“巨型篮子”的设计意象,“篮子”四周如织物般柔软、精致,散发出变幻的色彩与光芒。

在室内,由于砖块间角度和孔隙的微妙变化,投射入内的光线斑驳交错,迷离中显现出“葡萄”的抽象光影。每一面墙体,都会随着视角和光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质感,并能隐约看到室外茂密的葡萄园。独特的砖体结构不仅过滤了强烈的阳光,引入了新鲜的空气,还充当了温度缓冲层,营造出葡萄酒酿造所需的柔和、温润与静谧的室内环境。

这个案例看似简单,但通过高新技术手段对自然物象——葡萄的结构、肌理与空间尺度进行概括与强化,使作品于朴素中见精美,于平实中展现出设计者的“大智慧”。

“种”衣服

古往今来,造物活动所需原材料大多取于自然,而创造出产的成品却很少能反哺自然。长期的掠食,使自然资源日益匮乏,弥显珍贵。如何使设计活动既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又不会破坏自然环境,已成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英国服装设计师苏珊·李就是这样一位秉承可持续理念的先行者,她设计的时装作品是“种”出来的。

在苏珊·李眼中,通常服装设计中所使用的棉花、皮革、化学纤维等纺织品,都会在生产或加工的工程中消耗过多的能量和资源,并由此引发了寻求服装设计的环保性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想法。在了解了相关生物学知识后,她开始以绿茶、糖以及一些细菌为原料,自己“种”衣服:将糖溶于热茶水,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加入活的微生物、醋酸,静置发酵。经过一段时间,液体中的细菌以糖为养分,逐步产生纤细的纳米纤维——纤维素,纤维素相互粘结后生成具有面料意味的纤维层。当纤维层达到一定厚度时,将水分蒸发、风干后即可获得具有弹性的有机“面料”。

nlc202309051055

“种”出来的面料可以在风干后进行平面剪裁与缝制,也可以在它还含有水分的时候,覆于立体模具之上直接成型。同时,因为纤维素的吸水力和着色力很强,用植物颜料对这种面料进行染色,也易于获得非常丰富的图案和色彩。

这种“种”衣服的方式,使用的资源非常有限——不消耗有限的土地,不浪费不可再生的能源(如石油、煤炭等),需要的只是茶、糖、细菌以及一些时间。甚至可以用食品加工厂的废弃糖水做培养基,用过之后的衣服可以像普通植物一样自行降解,发酵后的液体仍可回收利用……虽然这种方法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保暖、透气、防水、抗尘等实用性能,但仍不失为一项独具创新意义的探索。

设计作品不仅要满足当代需求,更要满足后世永续发展的需要——这是设计师必须肩负的道德使命与社会责任。

巨石阵游客服务中心设计的消隐

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类之于自然,不应是索取、征服,而是要尽最大可能地尊重、爱护与回馈。这一理念在设计中的反映,即不再追求作品之雄奇伟岸和亘古永存,而是要努力将设计行为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小。

巨石阵是世界最著名的远古文明之一,是一项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游客服务中心将为每年上百万的参观者提供票务资讯、零售餐饮、展览陈列等服务。为突显巨石阵的壮观效果及强烈的雕塑感、力量感,游客中心建在巨石阵西部2.4公里外的旷野之中,低调、齐整、轻盈。

设计师将游客中心的展厅、卫生间、教育资讯、会员服务以及餐饮、纪念品零售等分别放置在两个“方盒子”中,上面覆以宽展、轻薄的金属屋顶;售票空间独立位于两个“方盒子”之间,功能完整,路线清晰。支撑屋顶的是211根细长的钢柱,它们如同杂树林般从平台之下自然长出,秀丽挺拔、轻盈坚固,与柔和舒展的屋顶曲面、齐整严谨的“方盒子”以及远处雄伟壮观的巨石形成鲜明对比。建造材料则以本地可回收和可再生的材料为主——甜板栗木材和石灰石,既便于获得也易于降解,以确保建筑的环境敏感度。宽大的屋顶、开放的空间和轻质的结构,增加了室内自然采光并遮蔽掉旷野中过多的阳光,同时让地基深度达到最小,整体建筑能够“轻轻地”坐落在宽敞的平台上。这样在该建筑物被拆除时,可很容易地将现场恢复到初始状态。

这个项目的设计目标,不是“彰显”,而是“消隐”——最大限度地减小人工痕迹与环境的冲突及对自然的伤害和影响,让参观者只“记住了巨石阵,而想不起他们曾经路过的游客中心”。

将设计“消隐”到极致的另一个例子,可谓“林中教堂”。虽名为“林中教堂”,却有“林”无“堂”:作品置于茂密林中,由两根工字钢组成教堂的主体——十字架;侧面的一面矮墙,与十字架等高,传达出“堂”的概念及肃穆气息,并以十字架的光影显现出时间流逝的踪迹;正前方一条与十字架等宽的砌凳,强调了“教堂”的主题。这个教堂,以极简的形态、材料和结构,达成了最为崇高的效果,它与天空土地、花草鸟兽共同感受生命的脉搏与呼吸,以有限的空间和无限的体量传达着神圣威严、肃穆庄重。

设计的“消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消除与隐蔽,而是以最小的代价、在与自然的共鸣中发出人类最大的声音!

上一篇:实践部2010——2011第二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