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感悟教学案例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个人感悟教学案例(共12篇)

个人感悟教学案例 篇1

拿它来指导教学,便是一种艺术:在思想教育和各科教学中,有时不妨装点“糊涂”。装点“糊涂”是明知故问,是等待时机,是以假乱真,是启发思维。“糊涂”的背后,是清醒和机智。3 一个优秀的教师以何见长?

是广博的学识?生动的语言?可亲的教态?丰富的经验?„„

这些固然是一个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如果他没有能力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唤起学习兴趣是教法改革的真谛,也是对教师施教能力的严峻考验。4 对学生爱得越炽热、越深沉,给予时就越像月光般温柔,细雨般滋润。

火一样热的爱应不灼人,海一样深的情应不狂啸。善爱者使学生感受到温暖,善教者让学生体味到真诚。5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要配合默契。

默契,是眼与眼的交会,是口与口的呼应,是手与手的对动,是心与心的感悟。美丽的默契,是教学的最佳风景。6 《学记》中讲:“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困,也是一种必然。

知困,便能自警,慎思戒失。知困,便能自勉,好求博求。不知困者,不能进也。7 “风卷海浪花万朵,雁上晴空诗一行。”

高超的教育语言艺术,犹如春风卷起学生心海中“浪花万朵”,又像“雁上晴空”引发学生淼远遐想的诗情。

它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它使人动情、动容、动心。

它给育德、增智、益美,都平添了友人的魅力。8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使虚的实起来,弱的强起来,软的硬起来,缺的全起来,无的有起来,多的减下来,错位的纠正过来,无形的变得有形起来„„ 9 各种艺术之间的有通感的。

一名优秀的教师,也要借助诗歌艺术的真情,小说艺术的形象,音乐艺术的旋律,绘画艺术的色彩,体育艺术的动作„„,从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中汲取营养,形成独领风骚的教育艺术之美。10 “不可爱”的孩子更需要爱。“不可爱”的孩子更要爱。

爱“不可爱”的孩子是真正的爱。11 师生之间是什么关系?

个人感悟教学案例 篇2

1. 配乐朗诵, 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 例学《客至》, 学会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

3.归纳诗歌鉴赏的方法———咬文嚼字;

4.举一反三, 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诗歌鉴赏训练。

为使教学更加完美, 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对教学的每个细节都仔细推敲, 尽量不漏多余, 不旁逸斜出。

经过精心准备, 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课堂。课堂教学按预设的步骤顺利进行, 当分析到诗歌的第一联时, 我预先设计是让学生根据对诗作的理解, 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思一幅画面, 然后与我出示的画面相对比, 图文并茂, 再配上一首古典音乐, 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升华。然而当我出示画面问到“同学们想象的画面和屏幕上的一样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一样”。我一下懵了, 这是我没有意料到的。本想着同学们的回答会是“一样”, 然后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突如其来的“不一样”让我不知所措。片刻的慌乱之后, 我抓住一句“作者强调的是水多”勉强让学生接受, 教学才得以继续。这节课虽然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可教学中的那一段意外, 让我在课后陷入深思。

思考点一:自认为很周全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不能够按预设的步骤顺利完成?

思考点二:学生为什么没有按照预想的回答“一样”?

思考点三:课堂上应急时“作者强调的是水多”这句救命的稻草是否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自我反思和与教研组同仁们共同探讨后我认识到主要问题出在备课这个环节上:

1.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我总是在想自己怎样讲会更精彩, 更多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学生成为被我设计的对象, 从我的理解、我课堂教学的需要角度去设计学生的活动, 看似很严谨的教学环节, 其实成了精心设计的“套”, 教学过程中总是想引导学生往自己的“套”里钻, 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 这样做显然本末倒置了, 没有把学生真正当成课堂的主体, 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拓展。

2.课前在图片的选择上, 选得不精当, 图片中的水呈现灰绿色, 没有生机。学生看了当然会说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如果自己在备课的时候多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理解能力的角度想想, 在图片的选择上可能会选择比较明亮一些的;如果不是一幅图, 而是让学生从同是以水为主题的几幅图片中选择认为与诗意最接近的并解释自己这样选的原因, 这样学生的自由空间会更大, 而且在对自己的选择进行解释的过程中提升了诗歌本意的理解。

3. 课后细细推敲自己在课堂

上抓住的那句“作者强调的是水多”的解释, 虽然与诗歌所表达的真实意境吻合, 但并不是给学生最好的解释, 还是在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之所以说“不一样”, 是因为在他们头脑中存在的是一个风景幽雅的、万物皆绿的图景。这说明他们恰恰没有完全依据诗句加以描绘, 没有抓住诗中的关键字“皆”, 如果自己顺势抓住关键字引导, 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理解画面中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 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知道“咬文嚼字”对诗歌学习的重要性, 更能让他们对这一鉴赏方法记忆犹新,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 这一节有近二十几位老师

听课, 学生勇敢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 这体现出学生难能可贵的诚实和求真的精神, 这是让我很感动的一点, 我们教学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其主体性, 而不应该抹杀。

在课堂上, 不可能每一个环节都会按照我们预设的情形进行。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意外事件”。在我看来, 课堂上的“意外事件”并不一定都是败笔, 只要我们把握时机, 临危不乱, 相信一定能够进行巧妙的转化, 从而为课堂添光加彩, 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发生在课堂上的“意外”其实是自己备课中对学生学法不够重视所导致的, 使我更加认识到“备学生”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如何备好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当然, 备好学生应该立足于对学生真实学习水平和思想认识的了解, 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发生在这次教学中的“意外”使我积累了一份珍贵的经验。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 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这样的意外是好事, 是课堂的生成点, 是好课的亮点。所以我们不防意外、不回避意外, 正视意外、善待意外, 给意外正名、给意外喝彩、让课堂绽放生命之花。

课堂意外的出现使教师有了自由挥洒的天空, 也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机遇, 更使学生有了创造的苗头, 使学生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美丽!

地理教学中的个人感悟 篇3

一、注重实验演示自然地理规律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的重难点,笔者讲授在这一部分内容时,采用了实验的方法,演示地球运动。例如在讲自转的地理意义时,把本节课安排在晚上,事先准备好白炽台灯和地球仪,关上教室的灯,打开台灯,适当拉大地球仪和台灯的距离,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亮暗情况。学生经过观察得到结论:一半亮,一半暗,即昼夜两个半球,中间的分界线即晨昏线,形状为大圆。接着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和时差。在转动地球仪的过程中,在其上方滴墨水观察墨水的运动轨迹,演示地球自转会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通过此实验,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帮助他们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

二、注重规律方法的推导与总结

地方时的计算,分四步骤:一定时(确定已知点的时间,首先直接从材料中找,其次从图上读。如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的时间分别为6时和18时,昼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分别为12时和0时,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的地方时,若相切纬线圈出现极昼,切点的地方时为0时,反之,则为12时);二定向(所求地点在已知点的哪个方向,东“+”西“—”);三定差(经度差,同“—”异“+”);四定值(代进公式:T=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时,求出地方时)。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用左右手定则,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原始的运动方向,拇指的指向即物体的实际运动方向。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规律加以运用,会变得简单、快捷、得心应手。

三、注重使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如旅游地理讲授借助多媒体,可以展现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使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直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注重举一反三,变式训练

每讲完一个知识点,都会有例题巩固所学知识点,让学生知道该知识点一般会怎样出题。一方面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例题后会有一道变式训练题,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

地理学科和图息息相关,高考题中95%以上的题目都有图,因此教师平时必须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读图步骤:一读图名(了解此图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二读图例和注记(了解图中的符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三读有无坐标轴(若有坐标轴,看清纵横坐标所表示的含义及单位);四读图(读取图表中表达的地理信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也是提高读图能力的基础和关键。

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如日出方向的确定。分别组织学生观察二分二至的日出方位,从而得到结论:除赤道和出现极昼极夜的地区外,均有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日出日落方位就带那个字,太阳总体上是东升西落的,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日出方位为东南方向,日落方位为西南方位;赤道上永远是正东升,正西落;北半球出现极昼的地点,正北升,正北落,南半球出现极昼的地点,正南升,正南落。

天气系统讲解的时候也应注重联系实际,一方面掌握了知识,才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指导我们的生活。如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多为暖锋,暖锋过境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由晴转为阴雨连绵再转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雨多为冷锋,冷锋过境有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由晴转为阴雨后又转晴。

七、注重解题方法的归纳与指导

例如答原因的题目要分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区位因素分析要分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等);意义分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生态意义;评价条件分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区域比较要比较相同点、不同点;人口迁移和产业转移的影响要分为对移入地和移出地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等。

以上是笔者在地理教学中的尝试,通过此尝试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个人读书心得感悟 篇4

做一个选择的时候,意味着需要放弃其他的观念、想法、物质、甚至生命。选择与放弃往往是同步的,选择的反面既是放弃。放下一粒种子,收获一棵大树;放下一处烦恼,收获一片清凉;放下一种偏见,收获一种幸福。当你放下足够的时候,生命也将收获一片蓝天。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降临的时候手是合拢的,似乎在说:世界是我的。当离开世界时手是张开的,仿佛在说:瞧那,我什么都没有带走。其实,人生就是一连串选择与放弃的过程,有取就有舍,有舍才有得。该放弃的就要放弃,不是没有恒心和勇气,而是选择进取的一种方式。

有人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所以,热爱读书吧!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那样,热爱读书,让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心灵充实,使之明辨是非,使人有爱心和文明行为、礼仪规范;而读一本坏书,则使人心胸狭窄,使人不知羞耻,使人自私残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畅饮这源头活水,攀登这人类进步的阶梯,成为知识的富翁,精神的巨人,成为祖国21世纪的高素质的建设者。

读一本好书心得体会:读一本好书对人的心灵是一种启迪

读书学习能提高人的自身素质,读专业的书能提高员工的技能,那么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再读一本生活中的好书,深刻领会其内涵,基本就达到了双赢,技术提高了,素质提高了,就会真正的成为一名懂技术、有素质的员工。

书中自由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善学习的人爱书、读书、悟书,一本好书倾注了作者的全部情怀,那么在读书的时候,就要融入其中,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最终要明白看过之后有什么收获,学到了那些知识,受到了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就是告诉我们,书读的多了,懂得的知识也就多了,把知识融入到工作中、融入到生活中,学有所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业务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提高了,自然就会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工会组织的图书进班组活动,大大的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热情,工作之余,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既陶冶了情操,又增长了知识,可谓一举多得。员工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生活中的著作,在单位看的也多是一些专业技术方面的书,所以知识面就显得有些狭窄。这次工会组织的活动,受到了员工们的高度好评,一本好书大家互相传阅,互相交流读后心得,既活跃了大家的业余生活,又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

个人工作感悟 篇5

2012年8月,我有幸来到山东圣海保健品有限公司,这是我离校后是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怀揣着希望与内心的憧憬我成为了公司的一员。转眼间我到公司已经是五个月,回想这五个月的工作,带给我的是很多宝贵的东西。

工作,对于没有经验,专业不对口的我的,是环境的陌生和自己的手足无措。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自己的岗位,我积极的去学习和适应。很庆幸的是我有亲切的领导,和一群热情的同事们,对于初来乍到的我,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慢慢的我熟悉了环境,通过学习开始得心应手的工作,随之也融入到圣海这个大家庭中。

公司的日常工作都会比较繁琐,而且几天下来也会比较枯燥,就是需要你多动脑筋,不断地想方设法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寻找或是设计简捷的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所需时间。随着工作的时间,工作的内容也相应有所改变,让我明白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都有学不尽的知识。这五个月我在不断的学习和纠错中走过,圣海给了我很大的锻炼和提高自己综合能力的机会。我收获最大的是我觉得很多工作需要我去摸索和探讨,要不怕吃苦,勇于激流勇进,有时工作虽然单挑又重复,但这是磨练意志最有效的方法,我告诫自己要认真完成,对每项工作都要看成是公司对自己的一次考核,做到每一件事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一定要争取不抛弃,不放弃。

支教个人感悟 篇6

自明)

本次暑期支教,算上行路的三天,统共二十五天。从中国北部沿海的青岛市到西南大山深处的石羊村,三天的行程,数千公里,跨越了半个河山,穿梭于五个省份。一群人,来自于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却因缘际会,怀着同一个目标——支援山区孩子,关注留守儿童,大家看待问题和解决困难的方式不同,但都很善良友好,为了暑期支教,放弃玩乐的机会,放弃舒适的生活,放弃与家人暑期的团聚,只为着当初的一个决定——奉献自己的爱心,体会不寻常的生活,排除万难,千里迢迢,不辞辛劳,期间辗转于数个车站,旅馆,一路上有欣喜,也有疲惫,但怀着对目的地的憧憬,苦也变甜,支教团队气氛融洽,大家互相帮忙,长时间的旅途并未感到枯燥乏味,从公交车到火车,从火车到大巴车,从大巴车到中巴车,每一次变换乘车都代表一段特殊的旅途,都被赋予一种特殊的意义,尤其记得从武昌到贵阳一段的火车卧铺上,气氛像是家庭般温馨和谐,大家促膝长谈,敞开心扉,七嘴八舌,忙得不亦乐乎,也有突然沉默的时候,那是因为被窗外的美景吸引,陶醉于西南的群山间,此刻,是夕阳西下,红霞满天,多年后,可否记得当时?我们曾经同看一道风景线,大家约定,铭记此刻,做好当下,勿忘初心。而窗外,风景不舍昼夜,依然流动着,火车穿梭于群山隧洞中……

7月27日下午。到达遵义市绥阳县城,天色将晚,团队打算在此歇息一宿,由当地团队成员接待,此刻,团队人员已基本全部到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大家回到旅馆,整理好行李,准备明天出发。

7月28日清晨,不到七点便从床上弹起,心情喜悦,兴奋,洗漱完毕,吃早餐,是家乡熟悉的味道,然后买菜,准备好生活用品,坐车,出发,去本次期待已久的目的地——旺草镇石羊小学,山路盘旋曲折,一路颠簸,却收获绮丽多姿的风景,只是觉得满世界都是纯粹的绿色,似乎可以用手触摸,车窗外的美景触手可及,远处的山川高高耸立,四周到处是浓密的树林,空气清晰香甜,夹着花香,和着小草,泥土的芬芳,随着清风阵阵,涌入车里,吹过心坎,温暖心田;有青山环绕,有绿树成荫,有碧透清澈的溪流,有错落有致的梯田,有大片绿油油的水稻,玉米,有群山连绵不绝,相互交错,起伏,有宁静古朴的村落,有炊烟,有鸡鸣,有犬吠,有竹林……

山路十八弯,不错的,仿佛是通往天国的蛇形小路,蜿蜒起伏,这同样是一条通往神圣的山路,我的内心洋溢着激动,怀着莫名的忐忑,但更多的是压抑不住的欢快,在这一刻,时空即将变换,身份也将改变,我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而是一位支教老师,从未想过,我会作为一名老师,站在三尺讲台,用心的守护和陪伴一群学生,我同样害怕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胜任。

但是,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中巴车依然飞速行进着,在辗转了几个山头和村落过后,柳暗花明又一村,目的地就在眼前——石羊小学,一切真实的发生,尽管在电视上见过无数次,但眼前的景象我无法想象,这里环境清幽,群山环绕,只有青山和蓝天,只有村落和白云,学校坐落在半山腰,只有一座三层高的教学楼和四层高的教师公寓,还有一个简陋的食堂,操场,校内设备陈旧,但在校长十几年的坚守下,依然井然有序,校园内景色怡人,银杏树,紫荆花,桑树,柳树,还有许许多多叫不出名的植物令人赏心悦目,校长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真诚,随和,亲切,朴实善良,在他的热情招待下,我们住进了空着的教师公寓。

大山阻塞了交通,却促成了一个犹如与世隔绝的世外校园,这儿无处不是美景,这儿时时天高云淡,群山耸翠。紧接着,生火,做饭,有人洗菜,有人切菜,有人照顾火炉,有人刷锅,有人洗碗,有人煮饭,七手八脚的忙个不停,收获的是自食其力的欢乐,也许有人是第一次做饭,这一餐,印入脑海,难以忘记。

简单的菜肴,只有两个菜,大家匆忙的午餐过后,还要打扫教室和公寓的卫生,将教室的灰尘和蜘蛛网清扫干净,将桌椅摆放整齐,将支教团的队旗插上。

忙碌了一下午,很快一天过去,夜幕悄悄降临,红霞满天。大家都很疲惫了,简单的晚饭过后,天已经彻底的黑了,各自回到打理好的宿舍,洗漱完毕,坐在桌前,面对宁静的夜,于我来说,这又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拿出纸和笔,想将一路的见闻和今天初来乍到的经历沉淀在心里,然后整理,记录在纸上,以便调整好状态,准备迎接明天的挑战。我也深知自己能力的欠缺,在接下来的二十一天里,将会面对未知的艰难和困苦,只是用心去做就行,再一次自勉,坚定信心,不管遇到任何突发的状况。

写日记,写总结,写感悟,写写写……

山村中的岁月很静,也很慢,流逝的过程几近于无声,令人毫无知觉,偶尔惊觉,抬头已是凌晨深夜,是该睡了,躺在床上,只有窗外的孤月,静夜的虫声,人的心陶醉在自然山水间,梦乡与真实分不清界限。

7月29日清晨,不到六点半,就睁开了眼,起床,洗漱,准备迎接第一堂课,班主任和助理与本班学生的见面会,走上讲台,说不出的激动和紧张,面对一双双好奇,渴求知识的明亮的大眼睛,心生温暖,同时又充斥着一种责任感,忍不住要亲近和爱护他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传达自己知道的东西。

第一堂课,先由班主任和助理分别做介绍自己,再玩了一个师生间互动的小游戏,由学生一一的做自我介绍,并表演节目,有唱歌的,有背古诗的……,也有些学生非常害羞,还放不开,几乎不敢站在讲台上说一句话。

下课铃响,同学们冲出教室,音乐声响起,孩子们按照班级的顺序,整齐的排列在操场上做早操,这场景令所有的支教队员都很惊讶,没有通知,孩子们自发的行动,过后才知道原来是孩子们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养成的习惯。

这情景同样感动了我,当音乐响起的一刻,看到孩子们认真投入的表情,记忆深处的某些东西慢慢的苏醒,许多画面纷至沓来,小学时代的情景历历在目,伴随着柔和的旋律,悠扬的歌声,回荡在校园里,响彻在云山间。人的记忆飞到了遥远的过往,我不禁停留,仔细聆听,回忆,热泪盈眶,我由衷的感受到校园和教师的神圣,心灵在这一刻被同化,与学校的孩子们融为一体。

7月29到7月31号,在开始上了三天的课之后,对学生的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大多数孩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皮肤黑黑的,有些孩子衣裤比较脏乱,像是有一段时间没有洗过一样,有些孩子很是瘦小,可能是因为经常不吃早餐或是午饭的原因。

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们看起来都很快乐,尽管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尽管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们在操场上反复奔跑,大声呼喊,看来,孩童纯真的本性是快乐的,是乐观的,但是,在学校玩乐的过程中尽管能够暂时忘记一些不快乐的因素,回到家过后呢?看到父母不在,是否也会哭泣?许多孩子,在快乐的面具下,实则有着深隐的痛苦和无数辛酸的经历,有些孩子很孤僻,很少笑,几乎不说话,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总是用怀疑,闪躲,害怕的目光盯着人,这样的状态很是令人担忧。想让孩子完全的信赖自己还需要一个过程,也并非想象中的容易做到。

同时,我打心底里的喜爱这群孩子,我想带给他们更多的快乐,他们真的很单纯,善良,可爱,懂事,大山阻隔着外面的世界,同时也净化着他们的心灵,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纯洁无暇,快乐无忧。我羡慕他们快乐的童年的同时,也同情着某些孩子不幸的遭遇,有人父母离世,有人父母在遥远的地方打工,所有这些都是我无法体会和想象的经历,我企图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感受当中的痛苦,但是真的很难,有些磨难,孤独,甚至是绝望,非亲生经历而不可得,我所能做的就是默默的陪伴和从心理上的关怀,希望能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情况和心理上的起伏变化。

校长也曾经说过,他们什么都怕,就是不怕吃苦,孩子们到学校上课最长的要走七八公里,接近三个小时的山路,因此,在冬天,他们起床的时候天还没亮,放学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所以,他们的书包里还要放一支手电筒。

生活条件的艰苦和磨砺使他们无比珍惜能够到学校学习的机会,他们渴求知识,渴望改变命运,他们能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基础的薄弱和欠缺,并主动的提出补课,所以,站在老师教书育人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加不能让他们失望,不能够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要能够维护孩子们的自尊心,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和兴趣,鼓励他们大胆说出并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在传达知识的同时给予亲人般的关怀和陪伴,做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

同样,有些孩子真的很聪明,非常的优秀,很有自己的主见和梦想,我甚至觉得他们比城市里面温室中成长的孩子更加的优秀,因为在小小的年纪就经历过生活的磨砺,就忍受过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他们对于生活有比同龄人更加深刻的体验和观察,他们能够更快的独立生存,他们更加的渴望改变,渴望摆脱现状,更加的渴望成功,他们同样的单纯善良,懂得感恩,希望有一天自己有能力帮助与自己面临同样困境的孩子,是许多孩子的梦想。

他们缺乏的是公平的教育和来自父母的陪伴。因此,本次支教主要开设一些孩子们平常在学校里没有或说是很少涉及的课程,到校人数一共不到100人,分为学前班,1~6年级,还增设了初,高中班,教课重点主要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尤其是英语,学校里英语老师极其稀缺,学生的英语基础很是薄弱。此外,还增设了国学,手工,科普,美术,音乐,体育,影视,书法等课外拓展兴趣课程,以开拓孩子的视野和启发孩子的兴趣,主要重点在于让孩子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的古文化,让学生从小就深深扎根于中国部分优秀的传统,学会孝顺父母,学会感恩,学会尊敬长辈,老师,学会谦虚,向比自己高明的人学习,学会修身养性,学会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初步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所在,继而坚定不移的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今后要走的路。

另外,除了课堂内的授课,直接传送知识以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调研,主要是针对留守儿童的调研活动,对比较特殊的家庭进行深度访谈,直接去到孩子的家里与监护人交流,以便于比较全面的了解孩子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感悟文化教学 篇7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发现我们现行使用的高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话题及一个交际功能项目。在这儿我只列出以下BOOK 1中的文化知识点:American school system;School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countries;The fastest train in the world;Village problems in western Europe;Science teaching in Canada;Text messages and emotions.

通过这个简单的罗列, 不难看出我们教材中就涉及英语国家许多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给我们介绍了美国、加拿大、甚至欧洲等方面的与我国文化有一定差异的文化常识, 还为方便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掌握语言要点, 还要引导他们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要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素质, 必须强化他们对英语和本族语文化的双重理解能力, 使其注重文化差异, 加强文化对比, 提高文化意识。比如, “Friendship”这一单元就是围绕着特定历史条件下犹太人的悲惨生活展开的,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则为我们讲述了不同语言文化下不同来历的节日;像“Canana———The True North”这一单元则为我们讲述了加拿大的风土人情;BOOK 4在“Body Language”一课中, 就介绍了不同国家形体语言的异同, 这就要求我们入乡随俗, 否则难免闹笑话, 甚至发生更大的不愉快。再如:对别人的表扬和称赞, 英语中应用“Thank you.”或“You are kind to say so.”来回答, 而汉语中习惯于用“哪里, 哪里”“我还差得远呢”表示客套、谦虚。而每单元的交际功能项目则给学生提供了活泼生动的情境, 让学生在真切的文化氛围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所以, 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我们就应充分开发利用现行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语用意识, 重视交际文化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具体说来, 我认为有如下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在每一单元的导入及读前阶段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下background information (背景知识) , 还可以通过给学生观看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图片、视频,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在讲词汇、短语的时候, 教师尽可能地挖掘词汇的内在信息, 让学生理解到词汇所包含的文化现象。另外, 还应注重阅读, 在高中阶段, 学生的阅读量要达到23万词之多, 那么, 在这么庞大的阅读量里面, 不正是我们给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的契机吗?本身阅读就是一个人获得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重要桥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文章时, 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知识, 有助于学生了解英美文化背景, 加深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和掌握, 以便于日后自然运用。

3.在读后组织一些表演或模仿类的活动, 鼓励学生尽可能演得逼真形象。

4.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体现不同地域风土人情或体现英语特点的小文章。

5.在写作中, 注意修改一些中式英语的病句, 引导学生写地道的英语。

另外, 为了能更有效地、更自然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我认为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素养, 具体说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讲课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发音、语调、体态语等, 更要丰富一下自己的面部表情。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体现不同地域风土人情或体现英语特点的小文章。

2.针对英语国家中师生关系更倾向于朋友关系这一点, 我们也应放下老师的架子, 融入到学生中去。

3.任何时候都要不失时机地以多种方式向学生呈现英语的特点。如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 扩展学生的视野, 我们可以为学生讲一些英语小知识, 例如:和英语国家的人交流时应注意避免谈income and age;dragon和peacoke这两个词在中西方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形象。

总之, 文化意识的培养非一朝之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 不断扩展跨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重语言教学, 一定要努力营造交流的语言环境, 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意识, 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 最终实现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2]Leger Brosnahan著.毕继万译.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触摸春天》教学感悟 篇8

一、巧妙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触摸春天》一课与一般的课文不同之处在于:其一,课文的语言华美,例如:“神奇的灵性”、“飞翔的概念”等,但是也就因为语言表达上的华美,让学生读起来反而更不容易理解;其二,课文的内容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课文描述的是一个盲童的世界,对于正常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体会不到安静有多么的可怕,她又有多么地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因此,如何定位教学目标从而设计教学流程,如何引领学生从不理解到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这便是孟老师整个教学设计中独到的地方。孟老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把文章进行了“浓缩”,归纳为3个关键词:奇迹、灵性、感动,以此为基点,为学生搭建起走进文本的阶梯:因为这样的奇迹所以让安静有了如此的灵性;因为这样的灵性所以让作者及读者感动;更因为这样的感动才有了文章的主题——热爱生活。每一步的设计都非常巧妙,把一篇本来很难理解的文章建构成为了一个体系,出乎其外地纵览全篇。然后又入乎其内,斟酌词句,同时进行文章的取舍,由一句带一段,比如:对“奇迹”一段的教学,让学生寻找那些让你感觉到了这真的是一个奇迹的语句课文中有4句话都写到了这是一个奇迹的原因,而孟老师抓住了一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略处理了其他的3句,然后把4句话联系起来再进行读中理解。其实这4句话中暗含着一种因果关系,同时也说明了所谓的“奇迹”,就是因为安静对周围环境的熟悉,从而帮助学生破译了“奇迹”的真相。

二、文意交融,拓展延伸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让它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孟老师把《触摸春天》一课人文内涵的定位不仅仅停留在文本所涉及的内容上了,整个拓展的形式也极为巧妙。例如:在解读文章的部分,教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闭上眼睛体会抓住蝴蝶时的感受,从而理解“神奇的灵性”指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思考:此时的安静会想些什么呢?这样的拓展延伸不仅让学生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是一处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又如:在整个文章的结尾处,孟老师不仅引领学生还原了安静的内心对生活、生命的无限热爱,同时突破了这种热爱的局限性,以文章中的语言文字“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为基点,让学生们知道无论怎样的人,只要热爱生活都会有精彩的人生,就这样教者把文字与意义在此巧妙地相结起来,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平台。同时教者在此处设计了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自发地想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权利,创造未来的权利不仅仅是在劝慰那些肢体残疾的人们,更应该珍惜生活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就这样,文与意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无声、无形的追溯中,获得了丰富的精神享受,这也为今后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三、教学智慧,成就灵动课堂

“亲其师,信其道”。孟老师身上的教学智慧,哪些是有形的外显?哪些是无形的内涵?这些才是我们该静下心来思考的。“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应该是《触摸春天》一课最为外显的教学特色。整节课上,孟老师没有一句句地追问,每个点的过渡都是那么地自然,这是因为教者有强大的教学智慧作为支撑,当课堂上出现问题的时候,教者会同时制订多种方案适时地调整。那么这种教学智慧就来源于充分的教学预设、丰富的教学经验。一节课,只有在课前下足“预设”的工夫,在课上才会“生成”的游刃有余。至于孟老师的个人魅力,则来源她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是无形的内涵。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学素养,这也是孟老师为我们留下的又一个思考与启迪。

【大学】个人感悟 篇9

09软件工程学生胡泽军——北大资源研修学院、通过这几年在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使我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社会的变化万千。在学习之中要全力以赴、多动脑筋,在生活中是脚踏实地,到了工作中要谨言慎行,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少一分埋怨与指责,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积极乐观的去面对生活,最后要感谢学校的老师是你们如亲人般的关心照顾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然后要感谢学校的朋友们,因为有了你们使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最后要感谢学校因为有了你的存在才能使人们天南地北的朋友们能共聚一堂,共同度过生命中最美丽的大学生活。最后祝母校越办越好。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回首往事,社会向我们即将离开校园的学子对对学弟学妹说一声,对老师说一声感谢。

个人写作感悟随笔 篇10

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个时候,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很烦躁呢?嗯,就是那种遇到了瓶颈的感觉,瓶颈往往是最难熬过去的,可熬过去之后往往获得的蜕变也是十分之大的。我的瓶颈便一定是与写作有关了,最近写作的瓶颈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很难去除。生活,便是不断的熬,熬过一个又一个的瓶颈与磨难,最后往往才能获得成功吧?

最近我便是一个遇到瓶颈的状态了奇怪了,就是写作怎么都写不快的感觉,具体来说的感觉也并不是写不快吧,就是一点都写不顺,有时候苦思冥想一个情节都要想上好半天, 或许就是有点卡文了吧。虽然我是一直相信,灵感这个东西需要我们自己一直的发现和寻找是总能找到的,可有时候我也不能否认灵感这东西玄乎的紧,说不定你想要懈怠一下,好好休息一下的时候,它便神奇般的出现了,而你又需要好好写写作文,奋斗一下的时候,这可恨的灵感便又怎么都出不来了,你想写想去努力,可无奈就是没有好的题材和事例,你想写也写不出来的滋味也真是不好受了。我最近的`状态好像就是这样了,有时候空下来一段时间想去好好努力的时候啊,就是写不出来以往的那种乐趣了。就像是挤牙膏一样的,让人胸闷得很,写什么都是一段一段的,写写停停的,想写的顺畅一些,可就是做不到。难道是我最近状态不太好吗?可最近生活当中没有什么让我特别苦恼的啊,有时候呢,生活或许就是这么莫名其妙吧。

如果是别人可能碰上这个瓶颈,写不出作文的时候,或许会放弃,不会继续写了,又或者明天继续再来试试看吧。可我偏偏又是一个那么不肯认输的人,我越是写不出来好的作文, 挤不出来一些文字,我偏偏就要写,就算是挤牙膏一样的慢吞吞地写,我也要完成自己给自己定的小目标吧。毕竟我的追求也不是很大很远,只是每天能做到自己的小目标和小事情,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已经是最大的满足了。能让我满足的事情还挺多的,可最近苦恼的事情也就唯一是写作瓶颈了。最近听到了一句话,觉得说的挺有道理的,欲速则不达吧。虽然我想完成这个小目标,想突破这个瓶颈,可我也并不能太过着急了,越想去突破这个瓶颈,越是头疼,越是写不出作文来。看来很多事情还是要慢慢来,太着急了反而适得其反吧。

沐浴书香 感悟教学 篇11

一、追求真正的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在我们教育界,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赋予有效教学的内涵亦越来越丰富。究竟怎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成尚荣老师在《有效教学的批判性思考》一文中,提出了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建立不同的教学策略;在不同的年级应有不同的要求和做法;不能放松教师积极地引导作用等观点,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

新课程强调以生为本,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强烈的学法意识,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提到的“让学”。我们应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乐园,使学习成为学生最幸福的事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想方设法,真正使“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创设有效的教学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

前些日子,听一年级的一位教师执教《连加和连减》,初听这堂课,教师从情景入手,边讲边练,稳步推进教学流程。学生对于连加和连减算理的理解与掌握,出现相当多的困难。发现这一情况后,在领导和老师们的帮助下,最后决定将连加、连减分开,两课时教学。教学展开从学生感兴趣的奖品——小花儿入手,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领悟算理。随后,通过小鸟归巢图、蔬菜分类图,巩固算法。情景图的运用,放在拓展延伸环节,目的在于使学生活学活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如此设计,在后续的试讲中,很容易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这是了解学情,因学定教产生的效果。

此外,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同样是开展有效教学的良好途径。我们应将“以学论教”作为评定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尺,因为它能够真正体现一节课是否做到了以生为本,教师是否将课堂还给了学生。

二、教学应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学习刘群老师的《追寻真正的教育质量》一文,我们能够认识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才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以此为目标,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在课堂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我们应立足学生的发展,科学规划时间分配方案;引导学生在算一算、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的亲身体验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切实做到少讲多学、精讲多悟,讲在必讲之时,讲在疑难之处;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作为教育教学的永恒主题。

每个学生都是拥有不同性格特点的生命个体。我们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平日的学习中,学生经常出现下列问题,如听课不认真、做题不仔细、作业不完成、思维缓慢不易变通……面对这些“常态”化的问题,我们应拥有这样的胸怀:“我不赞成你这样做,但我能理解这是你在成长中所必须经历的。”并带着这种胸怀,与学生共度人生中的这段“休眠期”;应针对出现的具体情况,细致分析,因人而异地寻找开动学生学习潜能的那把“钥匙”。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视角,不断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修正行为,逐步从“要我学”走向“我要学”、“我爱学”的良性循环。

在沐浴书香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着教育教学的博大精深,体味着教育教学的真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结合读书感悟,进一步转变思想,沿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不断摸索、实践,努力为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

课堂教学感悟 篇12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有效

我们的数学课堂上, 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主动地学习数学。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 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 创造性地、深入浅出地、积极主动地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 使之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转化。

一、以“生活”为依托, 使课堂教学鲜活起来

案例一:三年级数学 (上) 有这样一道例题:请你用“一定”、“很少”、“偶尔”、“不可能”等词语, 说说下面的城市现在这个季节会不会下雪。

北京重庆三亚昆明哈尔滨

该年级的老师反映教这样的课很棘手, 因为没有参考书, 不知道该怎么去教。我问她是如何处理的, 她说就是问了其他几个老师以后, 大致统一了答案就直接告诉了学生。我说, 你怎么不想想用别的教法呢?比如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我跟她讨论, 能不能让学生先了解雪是怎样形成的, 在什么气温下下雪。明白这个问题后, 再观看每天中央一套的天气预报, 把观看到的北京、重庆、三亚、昆明、哈尔滨的情况记下来, 回到课堂上,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发表自己的意见。雪只有在摄氏零度以下才能够形成, 对照自己的观看记录, 请学生说出这几个城市在这个季节是“一定”会下雪, 还是“很少”、“偶尔”、“不可能”下雪, 并阐述理由。

点评:教师不能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要在为学生寻找新的答案时搭建认知平台。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在备课时, 要充分利用所有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是鲜活的, 而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教师的教学也必须是鲜活的。

二、以“情感”为抓手, 使课堂教学富有情趣

案例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

要求学生理解“平均分”这一概念, 执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小朋友们, 老师今天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礼物, 你们喜欢吗?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6颗糖, 想请小朋友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议一议:这6颗糖你准备怎样分着吃?一下子, 教室里便炸开了锅, 小组同学议论纷纷, 各抒己见。有个同学说:“爸爸妈妈每人吃一颗, 剩下是我的, 嘿嘿!”立即就有一个同学批评说:“这样不好, 你也太自私了吧!爸爸妈妈工作那么辛苦, 我想每人应该吃2颗, 这样很公平。爸爸妈妈也会夸奖我的。”此时, 所有的同学都赞成这种分法。此刻, 教师非常兴奋, 于是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平均分”这一概念。

点评:通过这一开放性的活动, 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

这一片断的教学, 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要想真正挖掘学生的潜力,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就必须让数学随着学生走进生活, 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 唤醒他们的情感, 发展他们的个性。

三、以“生成”为资源, 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案例三:《认识乘法》教学

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 出示了动物园的一角。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后踊跃发言: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动物, 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生2:我发现小河里有小鱼。生3:我发现小鹿在追逐。……至此, 10多分钟过去了, 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 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学生还是没有在问题情境中感知“几个几”的生活现象。教师试图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归纳出“几个几”, 从而导入新知。但学生的回答一直游离在教师的期望之外。在教师耐心的等待中, 这节课上成了语文看图说话课。

点评:我们在实施课前预设的过程中, 虽然需要开放地融入弹性的灵活成分, 但也要适时调整预设, 一味追求生成会导致课堂的失控。当学生不能自行观察出“几个几”时, 教师“导”一下又何妨?在肯定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有几个相同的小动物, 从而引出“几个几”的问题, 创设情境对上好一节课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受到了什么启发, 获得了哪些发展。调动积极性不是教学目的, 而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

四、以“认知障碍”为平台, 使课堂教学获得发展

案例四:《角的初步认识》教学

执教者在学生认识了“角”以后, 教师让学生用两根长短不一的纸条和一个图钉来制作角。听课过程中, 我发现一名女同学在用剪刀剪她手里的两根纸条。我问她剪纸条的理由, 她说:“两根纸条不一样长。”由此, 使我想到:我们画在黑板上的角, 课件中出现的角的两边基本上都是相等的, 这样画角给学生造成了认知上的错误, 而对于每人手中的两根长度不同的纸条, 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来呈现她对角的认识和理解 (角的两边同样长) 。同样还是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让同桌同学用做的活动角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一组同学出现下面的结论:结论一:甲的角比乙的角大。他们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 理由是她们把两个角的顶点、两条边分别对齐后, 甲的角的两边分别比乙做的角的两边长, 因此, 甲的角比乙的角大。我也参与到本组同学的讨论中去, 我把甲做的角的两条边撕掉一部分, 变成不等的样子, 乙做的角不变, 再让两个角进行比较。结论二:乙做的角大, 理由是乙做的角的两条边分别比甲做的角的两条边长, 此时我又把乙做的角的一条边撕掉一部分, 使这条边比甲做的角的一条边短, 另一条边不动, 再次让学生比较。学生茫然, 稍后得出的结论是:无法比较, 理由是甲做的角的一边比乙做的角的一边长, 而甲做的角的另一边却比乙做的角的另一边短。这时, 我让学生用这两个角去与三角板的一个角去比较, 结果这两个角与三角板的这个角都完全吻合。学生恍然大悟,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点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学生通过活动呈现出他们对角的初步认知和理解, 又是通过活动逐渐修正了他们那些不正确的认识, 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认知。

上一篇:搞笑哲理故事下一篇:购货合同简单范本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