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诗歌的教育教学——李莉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儿童诗歌的教育教学——李莉(共7篇)

浅谈儿童诗歌的教育教学——李莉 篇1

儿童散文诗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儿童文学样式,它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形式,它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常常富有哲理,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压韵,散文诗还具有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语言天真,意境优美,音调和谐,节奏感强等特点。儿童散文诗的“诗情画意”和“短小精悍”深受儿童喜爱。

儿童散文诗是开展文学欣赏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阅读材料。在散文诗教学的组织与指导中,教师能否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高效优质地将散文诗所蕴涵的内在信息传递给儿童,将直接影响着儿童对散文诗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以及散文诗教学的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因此,如何组织和指导好散文诗的教学,对我们的课堂教学非常重要。

一、简洁生动准确的导语

儿童散文诗教学的导入方式有多种多样,但任何一种成功的导入方式,都应该是简洁、生动、准确的,并且可以收到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活动兴趣、帮助儿童明确活动目的的效果。导入环节不是活动的主体,更不是整个活动的重点,它所占的时间一般较短,但它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作为整个活动的开始,对儿童来讲,它是参与整个活动过程的认知系统和情感系统的初始启动。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激智、激情、激趣之效,就必须认真考虑导入方式的设计、语言的使用及情感的传递等方面,是否具有趣味性、艺术性以及与所要学习的作品的情感基调是否相一致等因素。例如:在教学散文诗《冬爷爷的胡子》可以这样导入:请小朋友告诉老师,你爷爷有胡子吗?你爷爷的胡子是怎么样的?你想知道冬爷爷的胡子是什么吗?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首有关冬爷爷的胡子的散文诗„„这是典型的与儿童作简短谈话的导入方式,整个环节简洁、自然、切题。在相应的天气里组织教学,导入一开始,教师就要非常注意良好情绪、情感氛围的营造。在谈话的过程中,始终以一种轻松优美的语调、语气来进行,并且在轻松的谈话中很自然地施以恰当的教学策略。

二、“因材而异”的教学策略

所谓“因材而异”,是指对不同的儿童散文诗教材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可以利用自然情景、生活情景、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进行散文诗的教学。

1、运用自然情景法:

儿童散文诗《桑树妈妈》、《落叶》等自然特征明显,比较形象,儿童容易理解的作品可以采用自然情景法。比如《落叶》:

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到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下面,把它当作小屋。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小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小伞。

树叶落在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说:

“来信了,催我们到南方去了。”

作品构思新颖,语言简练,季节性明显,生动形象。可以选择在秋季

叶下面,坐在落叶上面,在与落叶的亲密接触情景中,理解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感受诗中角色的可爱有趣。通过对儿童散文诗的欣赏和有表情地朗诵,可以引导儿童根据诗里的内容画出简单的情节画,进行扩散思维,仿编散文诗等等。

2、运用生活情景法:

儿童散文诗《小锤子》、《轻轻地》等行为习惯教育类的作品,旨在养成儿童懂礼貌、讲文明、爱父母等行为习惯。这类对儿童良好习惯具有行为教育功能的作品,教学时可以采用生活情景法。比如《轻轻地》:

妈妈起床啦!

轻轻地穿衣,轻轻地下床,轻轻地走路„„

爸爸昨天上夜班,回家很晚很晚,现在还在甜甜地睡着。

佳佳起床啦!

轻轻地穿衣,轻轻地下床,轻轻地走路„„

妈妈望着佳佳笑,佳佳望着妈妈笑。

呼噜,呼噜,爸爸睡得好香呢!

作品反映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妨碍他人休息。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在家里是“小太阳”,“小皇帝”往往是父母长辈不影响他(她),他(她)可以影响任何人的休息,这么看来,对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又不能仅仅是说教。所以,这类作品可以通过生活情景的表演来进行,发挥生活情景的行为教育功能,让儿童扮演诗中的角色,表演诗的情景,亲身体验“轻轻地”感觉,逐步养成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3、运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静态的、呆板的画面变成动态的、生动的情景,一些比较抽象的,离儿童生活经验较远的作品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比如《春雨的色彩》:

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没完没了地下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小白鸽说:“春雨是无色的,你们伸手接几滴瞧瞧吧。”

小燕子说:“不对,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地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儿绿了„„”

麻雀说:“不不!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杏树上,杏花儿红了„„”

小黄莺说:“不对,不对,春雨是黄色的。不是吗?它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它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的花儿也黄了„„”

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它好像在说:“亲爱的小鸟们,你们的话都对,但都没有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这个作品描绘出绵绵的春雨、欢快的群鸟、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但凭儿童的想象力或借一幅静态的画面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而运用多媒体技术,配上轻柔舒缓的钢琴音乐背景,童话般的小屋在沙沙的小雨中静默着,屋檐下人性化的小鸟唧唧喳喳互相辩论着,伴随甜美的角色语言,显示出的翠绿的草地、嫩绿的柳枝,粉红的桃花、淡红的杏花,金黄油菜花、鹅黄蒲公英„„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儿童的注意被吸引了,儿童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就

让儿童充分感受到散文诗的意境,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情景美。此情此景,对启发儿童想象力,创造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

“美文”需要用“美语”来传达,才能让听者感受它的美。作品能否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示范朗诵很重要。由于受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儿童对散文诗的欣赏与创造不能象成人那样直接通过阅读文字轻而易举地来把握,而是要依靠教师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语言传递来学习。散文诗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帮助和引导儿童去欣赏、创造散文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散文诗本身的理解把握情况,以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解说水平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效果。儿童散文诗一般以抒情为主,侧重于通过画面内容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即散文诗的画面深层蕴涵和承载着作者的情怀。如果仅引导儿童单纯去理解散文诗中的语言及其所描绘的画面内容,那么就不能算完全了解了散文诗,或者说仅是一种对散文诗浅层次的解读。只有让儿童去感受、把握散文诗作品中跳荡着的思想感情脉络,才能真正懂得作者要表现的全部。

例如,《夏天》:树叶打着卷儿,小花底着头,„„风来了,云来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了!哗!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起来。„„柳叶、小花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诗人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抒发了在炎热的夏天里生物对风、雨的渴望。作品生动活泼,充满盎然的儿童情趣。在散文诗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切准作品的情感基调,是明快开朗、活泼有趣,还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为教学中情感的准确投入作好准备。在示范朗诵作品时所投入的感情还应是真实充分的,是教师本人在充分理解作品基础上的一种自然流露,而非矫揉造作或随意曲解。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真实充分的投入,是帮助儿童有效地接受散文诗的一种重要方法。散文诗所承载的很多情感信息,往往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或理性的讲解,而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儿童在欣赏的过程中去感悟、体会。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如果没有教师真实情感的充分投入,儿童就难以形象地理解和体会作品中抽象的语言。

四、准确恰当的诠释

要帮助儿童顺利地学习儿童散文诗,离不开教师对作品进行必要的解释。散文诗教学中的解释,主要包括通过解释词义,丰富儿童词汇,让儿童感受作品中的用词之美;通过句子解释,丰富儿童语句,帮助儿童理解和感受散文诗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的艺术美。解释是为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因而务必做到准确、恰当、浅显、易懂。对散文诗中词语的准确解释,除了不能违背词语的概念意义外,还应注重去挖掘语义中的审美价值。

如:《太阳》中“„„她给小花猫送去一个暖烘烘的梦„„”教师如果仅仅将“暖烘烘”一词向儿童简单地解释为“暖和”。那么,儿童根本无法从教师的这一解释去感受“暖烘烘”还具有温馨、亲切、亲情的象征意义。所以,教师能否准确而敏锐地将散文诗中词语的情感色彩传递给儿童,无疑会大大影响儿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对散文诗情感基调的进一步感受。而对于表现手法的解释,则应侧重于引导儿童去理解体会怎样表达,听起来比较形象有趣,比较优美动听,即侧重于对表现手法所产生的艺术美的感知,而不是让儿童去知道这样是“比喻”那样是“拟人”。

儿童散文诗所描绘的画面和营造的意境,主要是靠整体的感受。如果解释得不恰当,特别是有的教师担心儿童这个不理解那个不明白,过多地使用解释,则易导致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解释与儿童的欣赏比例失调,而将散文诗教学活动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儿童对美的感受)忽略掉,变成一种纯粹的语言教育活动。而事实上,有的词语虽然儿童可能不理解,但他完全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义和语感去猜测它的含义,或直接略过,仍不影响对作品整体形象的理解和感受。笔者主张,就一般而言,一首散文诗中需解释的词语以不超过三个为宜;对修辞手法的感知,也应精选典型的句子来学习,而非面面俱到,以免因过多的解释、讲解,而破坏散文诗整体形象和削弱情感力度。

五、美育价值需重点突出

儿童散文诗以优美抒情为主要特征,素有“美文”之称。作者常常采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用精美的词语、动态的描述,展现一幅幅富有色彩、音响和流动感的画面,使欣赏者感受到生命的运动魅力。例如,《五彩树叶》中描绘的色彩美,《山里真好玩》描写的自然美,《春雨在竹林里》描述的静谧意境中的音响美,使儿童能在感受意境美、语言美、情景美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的敏感性。散文诗所蕴涵的独特的美育价值是其它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也是它最突出的价值所在。因此,散文诗教学活动的重点应放在充分挖掘作品蕴涵的美的信息,并加以准确解读,帮助儿童主动去感受,主动去建构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诗情、诗意、诗心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当然我们的教学的目标不是要培养多少诗人,但应该让他们爱诗、读诗,我们的课堂里应该赋予他们文化的气息。以“让我们的教学蒙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为理念,开展儿童散文诗教学,让儿童从小接触散文诗,可以在儿童稚嫩的心田里播种下美的种子,让儿童从小懂得学会用一种审美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现实的生活,不断增强儿童抵御社会上种种庸俗实用市侩现象的侵袭的能力。所谓美育价值重点突出,一是要准确理解散文诗教学的美育价值所在,把握其精髓,并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去促使目标的实现;二是要明确儿童对儿童散文诗的学习是以欣赏为主,而非教师的讲解。即使是儿童对散文诗的创造活动,也应建立在儿童对散文诗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创造应是儿童情感积累结果的外溢,而不是依理性分析来进行推理。

浅谈儿童诗歌的教育教学——李莉 篇2

一、意义和意思

冰心的《雨后》, 描写了一对兄妹于雨后在广场嬉戏的情景。然而, 在孩子们读来如此直接而简单的小诗, 一旦进入成人式的解读和剖析, 非从那欢快的诗中获取一点“意义”, 必然使得情趣荡然无存。如:

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

嘴里说:“糟糕———糟糕!”

而她通红欢喜的脸上

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

教师要求学生深入体会, 小哥哥摔了一跤后复杂而矛盾的心理……一时课堂热闹非凡, 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情感体验被充分调动了, 教师认为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讲述“却”在这里的重要作用, 并要求学生尝试着运用“却”来说一句话。看起来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完成了文本的体验又实现了知识能力的训练, 是个成功的案例。实则不然, 最根本的一点在于, 教者将孩子在广场上游戏而摔跤的事情看成了一场“事故”, 意味着追究其意义, 分析其原因及可能性的结局。其实这是孩子们“神仙一样快活”的一个“故事”。只是一种讲述, 有一种意思, 有一种情趣, 有一种被妹妹所羡慕的开心。曾经有人说过, 孩子之所以无忧, 就在于他们敢于忘记一切成人所认为不应该或不敢忘记的一切。眼前的游戏就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快乐, 非得分析出摔一跤中“糟糕”和“兴奋骄傲”所蕴含的意义, 真是一种痛苦。

二、现实与幻想

金波先生认为:“幻想是儿童重要的精神机能, 是他们学习生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手段, 是他们与世界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诗歌是儿童实现幻想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在诗歌中, 他们可以让自己的“无知”泛滥!许多儿童诗的创作本身就是以激发儿童想象为目的的, 如王宜振的《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夏天来了, 夏天是位小姐姐。她热情地问我:想变点儿什么?”这里需要的 并不是一 个答案, 而是无穷无尽的想象, 蝴蝶、蝈蝈……诗句中的描述只是 一种夏日 的情趣, 如果将其进行知识性的分析, 从出发点上就错了。某种程度上来讲, 诗歌是“无道理”可讲的。儿童是离诗歌最近的人, 他们根本没有太多的理论知识和逻辑思维去准确地理解和推理语 言文字中 的关系, 只是借助这些文字进入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世界。

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以丰富的画面和信息补充着语言文字的“空白”, 也无情地吞噬着孩子们的想象力。一如人类知道月球的荒凉之后再也无法创作出“嫦娥奔月”这样优美的神话故事一样。这样说并非要人类排斥科学 (事实上正是这些优美的幻想促进了科技的发明) , 主要是提议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 暂且让一些“知识”稍加回避, 这样, 语言文字的魅力才会得到更深更远的彰显。

三、抽象与形象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 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教学过程中形象向抽象的过渡尤其重要。某教师在教学《快乐的节日》时, 安排4名学生分别读课文的4个小节之后:

师: (鼓掌) 知道我为什么鼓掌吗?

生:我觉得他们读得流畅。

师:流畅, 这个词用得不错。

生:我觉得他们读得感情很好。

师:感情好可以用一个词, 叫作感情丰富。

这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 空洞、抽象, 无法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感觉。且看斯霞老师执教《小小的船》的片段:

师:这首儿歌为什么读起来这么顺口?

生:因为只有4句话。

师:就是因为只有4句话吗?你们念念这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末一个字, 都是什么韵母?

生 :chuán、jiān、tiān都是倩n的韵母。

师:对了。第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母倩n, 所以读起来顺口。

“只有四句话”是一年级孩子的知识结构能达到的识别能力所作出的形象性回答, 而寻找韵母的实践活动则是斯霞老师为其进入新的语感层面而做的设计。诗歌“押韵”这一抽象特征逐渐融于学生的语文实践中。

四、输入与链接

“人们理解到的内容总是大于语言内容, 这一方面是因为言语联系着语言之外的语境, 另一个重要原因, 是因为在言词背后是一个活跃的网络系统, 人就是靠语境和内隐的语义网络系统的联系附着功能, 实现言语的极值效应的。”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 诗歌解读中这样的链接是丰富的, 教师应实现的就是点击可能链接学生“知识组块”的关键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去获取解读的视角。

武凤霞老师执教《有的人》:

师: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 但是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 你发现了吗?

生:在这首诗中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的名字。

师:但是我们相信, 臧克家先生肯定不是忘记了。我相信, 诗中虽然没有鲁迅的名字, 但是一定有鲁迅的影子。看看, 你从哪句诗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想到了他的哪件事呢?

生:我从“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冬天的夜晚, 鲁迅先生看到一个黄包车夫, 脚被玻璃扎破了, 鲁迅先生就亲自为他包扎。

师:还记得是怎样包扎的吗?

生:鲁迅先生一条腿跪在地上, 慢慢地、小心地清洗着伤口, 仔细地包扎。

师:是的, 只有把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看作人的时候, 才能够这样做。

生:我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一句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一面》中青年工人没有钱买自己很喜欢的书, 鲁迅先生就用最低的价钱卖给了他, 还把自己的一本送给了这个青年。

师:是的, 他希望这个青年从书中汲取力量, 拼得一个好的生活。

生:我从“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 很高”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一开头就写很多人来追悼他, 大大小小的花圈不计其数, 看出来大家对鲁迅非常爱戴。

儿童诗歌教学设计 篇3

《学写儿童诗》来源于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本课教学将拓展有关“冬季”的几首儿童诗。由“賞诗”到试着“写诗”。 设计理念: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的学生观。让学生学会欣赏、创作儿童诗,能够激活他们的想象,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他们的心灵也会受到诗意的熏陶,变得更加美好,童年的天空充满诗意的色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能依据主题,发挥想象,创作简单的儿童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赏析,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初步掌握儿童诗的创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创作儿童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尝试用儿童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

2、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童言自然地流淌,童心尽情地表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想变成个魔术师,把班上的每个孩子都变成一个小诗人,你们愿意吗?上学路上,凌冽的寒风,萧条的街道,都在告诉我们冬天来了。孩子们,你们喜欢冬天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冬天的礼物,听、听,冬天的声音

二、读诗体验,交流感受

《雪》 马云超

转眼大地铺上了羊毛毯,

这么冷的天,

是谁正在天空剪羊毛呢?

1、出示钱万成的儿童诗《会飞的叶子》 谁都怕冬天

说冬天冷

小麻雀却说不

在光秃秃的树丫上

朗诵小诗

谁都说冬天难看

孤孤单单没有绿意

小麻雀站在枝头

给寂寞的老树

添上一片

会飞的叶子

我让“一个勇敢的男孩读读第一节”,让“一个美丽的女孩读第二节”,再让所有“勇敢的男孩们读第一节”,让“美丽的女孩们读第二节”,变换着形式,让孩子们不知不觉把诗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2、出示老师改写后的诗歌,孩子们再读

谁都怕冬天

说冬天冷

六班孩子却说不

在明亮的教室里

朗诵小诗

谁都说冬天难看

孤孤单单没有绿意

六()班孩子用火一般的活力

给冬季的校园

添上一只只

会飞的蝴蝶

3、引导孩子说说对比读后的感受(你发现了什么?)

4、出示《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金波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我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呢?

飘到小河里,‘

变成一滴水,

和小鱼小虾游戏?

飘到广场上,

去堆雪人。

望着你笑眯眯?

我飘落在妈妈的脸上。

亲亲她,

然后就快乐地融化。

师范读

师生合作读

多种形式朗读(略)

5、你们喜欢这首小诗吗?你最欣赏哪句诗?为什么?这样写美吗?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充满想像。

6、(师相机板书:充满想象 、比喻、拟人)

指名反馈:(总结方法,适时板书)

师:通过交流,我们不难发现儿童诗有一些特点:(点击课件)

儿童诗的特点:1、诗是分行写的,每行都很短。

2、经常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

3、诗读起来常常琅琅上口,有时很押韵。

4、诗必须有丰富的想象。

5、诗能把平凡的事物变得活泼、有趣、动人。

生仿写: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我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呢?

飘到 。(哪儿)。(干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儿童诗。

三、出示《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注:本诗只出示前半首,也就是黑色字部分

读老师加进班上孩子名字的改编版(课件出示)

四、放飞思绪,独立创作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我想飞到

预设:

最有情感的话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我想飞到妈妈的脸上亲亲她。

最富诗意的话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我想飞到花瓣上,闻闻它的清香。

儿童最单纯的想法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我想飞到太阳去,暖和暖和。

(仿《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棵小草

默默在荒凉的野外

我也会轻吐幽香

用我的嫩嫩的绿

笑着拥抱

拥抱

这贫瘠的土地

(提示——假如我还是:太阳、大地、小草、蝴蝶、山、树、河流等)

学生自由创作。 展示交流学生的作品。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作品,你们的诗好在哪里,怎样做修改?把好诗推荐给大家一起分享,看哪一组推荐的诗最好。师再次点评。

五、总结

今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一颗纯真的心,拥抱童诗。尽管我们的小诗还显得稚嫩,还有许多不完美,但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把 “儿童诗”这颗梦想的种子能够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让我们用真情和快乐来浇灌。相信在这个冬天的背后,我们梦里是春天,梦外也是春天。

六、作业布置

浅谈儿童诗歌的教育教学——李莉 篇4

儿童诗歌教学是培养儿童的语言文化摄入与输出意识, 为之后的小学阶段的语文科目学习打下良好的潜在基础的一个阶段。 开展诗歌教育,在普及基本的汉语文字书面表达原则的同时,还担负着对幼儿群体进行初等的美学观念熏陶的二重任务功能。 就其在美学意识熏陶方面的意义而言,一般认为,它能够发挥其他的教育学科门类无法替代的教育学功用。 我们开展儿童诗歌教学活动策略研究, 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对所谓的儿童诗歌概念的基本性界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们在具体开展儿童诗歌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要充分高效地关照到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个体的具象化的心理发展特征, 这是儿童诗歌教学活动探索方案的实践过程与接受教育的具体少年儿童的心理建构路径的结合, 在普及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在当代中国语文教学事业实践领域的基本功用的同时,促进儿童诗歌教育方法的改进升级,并以此促进儿童诗歌教学策略的转型与升级。

在充分认识了儿童诗歌的概念界定以后, 我们还要完整、准确地认识一下开展古典诗歌教育对广大儿童的成长所发挥的具体作用:

1.增强广大儿童对汉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众所周知,要想进行汉语言文字的语感能力的有效培养,最好的教育素材无外乎就是中国的古典诗歌艺术文本, 中国古典诗歌比世界上现存的其他任何国度的诗歌都具备在语言层面的自在优势,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高度鲜明的含蓄性、节奏韵律性、多样抒情性以及意蕴美学性。 这些特性可以让儿童在阅读和理解中国古代诗歌文本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多个感官的同时参与, 实现在汉语言文字语感能力培养方面较大幅度的提升。

2.拓展儿童个体的综合想象力,开拓儿童在书面表达过程中的思维流畅性,提升儿童作文写作的文字表达能力

现阶段, 我国各年龄层次的儿童在作文书写的实践活动中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其具体表现是:行文思路不开阔、不通畅;文章内容所覆盖的领域狭窄,其表达内容基本上都局限于自身生活经历中所接触到的琐碎细节,缺乏视野格局的基本开阔性。 在这个方面,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开展儿童诗歌教学活动,借助诗歌艺术创作过程对想象力的培养作用,培养广大少年儿童逐渐养成新颖丰富的想象能力,从而为其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发挥良好的支撑作用。

二、研究的内容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开展儿童诗歌教学活动的策略探索,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这项研究工作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做出一个简要、 初步的界定。

1.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工作

具体说来,我们要充分地学习和领悟目前通行的文学通论、诗歌问题通识研究、儿童文学教育初步、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儿童知识接受心理过程的有关论述。 这是进行儿童诗歌教学策略设计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2.充分考虑到现阶段我国儿童诗歌教学活动的实践者

在目前开展儿童诗歌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具体现状,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设计调查问卷,开展与有关一线儿童诗歌教学活动实施者进行个别访谈等方式, 目的是保证我们所获得的调查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现阶段我国在有关工作领域所具备的最真实的客观现状, 从而为之后的策略探索活动打下良好的铺垫。 认清现实是做出有效改变、实现成长的重要基础。

3.在充分做好上述两个分目中所提及的具体理论准备内容与实践状况准备内容之后, 才可以正式地开展系统完备的儿童诗歌教学策略的探索工作

在具体工作进程的展开之前,我们要充满工作信心,做好迎接各种实践挑战的准备。

三、研究的目的

基于上面的论述, 我们对进行儿童诗歌教学实践活动策略探索准备环节的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也不难意识到进行儿童诗歌教学活动的策略探索的研究目的之所在, 具体来说,我们进行儿童诗歌教学策略探索活动,也就是要根据现阶段我国政府教育事业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儿童诗歌教育实践的政府规划,并充分考虑现阶段我国儿童诗歌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制订我们接下来一段时间将要使用的继续开展儿童诗歌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

我们开展这项工作主要兼顾了两个方面的具体目的:

其一是对现阶段我国儿童诗歌教学活动实践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困境能够给予有效而充分的向着其解决方向所做出的努力, 我们希望能够尽早实现这样一个目标。

其二是要比较充分而且彻底地实现前文中已经列出的有关开展儿童诗歌教学活动对中国受教育儿童的多重效能指标,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我国儿童诗歌教育事业在综合收益指标温度上的大幅提高,实现教育事业更为广泛意义层次上的文化与社会效能。

其实, 我们在这个时候已对这项研究活动的可行性有了充分理解,因为我们在设计上述策略的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当代中国最为广泛的儿童个体在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具体化的心理特征, 并且在制订策略过程中兼顾了国家现行的教育标准以及我国现阶段在有关领域的实践现状, 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所设计的策略都是具有充分可行性的。

四、研究的过程与步骤

1.研究中涉及的各类对象

为了将我们对儿童诗歌教学活动有效策略研究中涉及的各个对象进行一个清晰的划分与归类,我在这里想要简单地借用一下西方哲学各主流学派都比较认同的对客观存在场域的划分方法,这也就是将实际中涉及的对象具体地划分为主体和客体两个类别。

( 1) 主体 ,在这里指的是从事儿童诗歌教学活动的教学行为实施者以及具体的参与到儿童诗歌课程活动中的每一个具体的儿童个体。

( 2) 客体 ,在这里 ,我们将研究活动涉及的客体指定为在全部的儿童诗歌教学实践活动中将会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文字以及多媒体教学资料, 以及整个教学活动进程开展维护所处的各种客观环境形态。

2.研究行为具体操作过程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详细地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教学实施方法,接下来,我将结合具体的实例对其中的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 1) 要创造情景交融 、身心同感的阅读与感受体验效果 。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艺术的凝练深沉的基本特质,使得中国历代诗人在山水田园与边塞风光诗歌题材之中往往经常性地凭借很小的文本篇幅就能描绘出极其辽阔壮美的自然风光, 这里以唐代著名诗人 “ 诗佛 ”王维为例 ,他一生中创作了数量庞大的山水田园诗歌 ,其中不乏像“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大气磅礴与空澄明净兼而有之的写景佳句。 这样的写景佳句往往能够同时调动起阅读者的多种感官假想体验,将色彩、形貌、声线、 观感等多种艺术表现元素融于一体, 融合现代散文表达模式体系中的通感手法于无形之中,给人以丰满充分的阅读体验。 在儿童诗歌教学活动中, 在这一方面的另一个典型案例就是与王维齐名的在山水田园诗领域也有着极为出色的创作成就的唐代诗人孟浩然,他的这首代表性诗作是唐代绘景诗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文库中在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准, 诗中以初春雨后的恬淡美景作为其直接描绘对象,在短短20个字符的作品文本中,作者巧妙自然地融合了泥土的气味、清新的空气吸入感受、 群鸟在嫩树枝头恣意放肆的鸣叫声、 散落满地的各色各类花瓣,同时还涉及了房顶与周边池塘的生态原景,在整个作品中将早春时节华夏大地的优美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 教师要在发动学生自身在阅读文本之后的自我理解与情境想象行为的基础上, 适时地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动画辅助功能, 实现对广大受教儿童多个感官的综合调动,进而实现情境交融、身心同感教学法的理想实践效果。

( 2) 要创造教学活动参与中的两类主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两相交流的机会,实现教学活动中活跃程度的大幅提升,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打破传统教室坐椅摆放的“ 井田式”结构,根据具体的彼此不同的诗歌作品在内容理解维度上的具体需要, 对教室中的坐椅摆放的形状以及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以此促进实际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在这里,为了使课堂教学活动实践空间的具体结构形态更加有利于教学效能的有效提升, 我们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集体协作学习的模式与方法, 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具有雏形意义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发挥儿童个体之间互相帮助与学习的心理特性,促进儿童同伴之间开展观念与思维模式差异间的良好碰撞, 在彼此之间的观点和见识水平的交锋与切磋之中促进所有人的内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以此实现有关教育教学成果的质量与效能的大幅度提高。 这里我想以唐代著名的行吟诗人张继的《 枫桥夜泊》 为例,这首诗具有很强的个体生命体验元素,这首诗是大历( 唐代帝王使用过的一个年号) 年间最具盛名的一首七绝,前两句意蕴浓郁、融情于景,后两句空灵旷远、意蕴淡泊。 这首诗在短短四句之中,层次跌宕起伏,将景色之中明暗特色彼此相衬,在表达羁旅之愁与思乡之苦的基本情思的同时,展现了诗人精湛的诗歌创作功力。 教师在教授这一诗篇时,可以充分利用作品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照强度, 广泛发动广大少年儿童学习者对诗人创作过程中的具体心理体验进行同化感受, 并就有关内容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讨论, 实现本段前半部分中笔者已经陈述过的若干个教育教学活动目标。

五、研究的可行性论证

我们在上文中阐述了进行儿童诗歌教学现有有效策略研究中两个基本的方面, 在这里我简要地论述一下进行这一研究活动的可行性维度。

浅谈儿童诗歌的教育教学——李莉 篇5

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把握和处理这种文学体裁是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诗歌阅读的方法,诗歌教学应重点围绕吟咏诵读、赏析品味、联系生活、联想想象等几个方面,进行品析和鉴赏。

一、诵读成韵,领悟诗情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诗歌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 /碣石,以观 /沧海”。“蒹葭 /苍苍,白露 /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 /孤烟 /直,长河 /落日 /圆”,“晨兴 /理 /荒秽,带有 /荷锄 /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 /亡国恨,隔江 /犹唱 /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 /到死 /丝/方尽,蜡炬 /成灰 /泪 /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诗歌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我以为,诗歌教学的重点应是指导朗读。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反复品读,读出韵味,熟读成诵,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二、赏析品味,进入诗境

诗歌的语言简练、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品析,体会语言的深刻内涵,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讲究炼字,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和玩味,体会关键词的深刻含义,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纸船》一诗中写道“我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接连两个“留着”,不仅形成了诗韵的旋律感,也使诗人执著的情感得以强化;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这“一只一只”自然是说船儿虽小而数量却多,体现出诗人叠纸船这一行为的意切情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艺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其目的不在于景物本身,而在于把作家自己的情感体验寄托于景物描绘中,诗歌更是如此。因此,要领会诗歌的意境之美,必须探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如赏析王维的《山居秋眠》,诗人描绘了一派清幽、空灵、自然恬静的山野美景: 你细听,是一首泠泠清泉、渔歌浣女合奏的《渔舟唱晚》;你细看,是青松明月、翠竹绿荷购置的一幅淡雅高调的水墨画。如此优美的景物描写,实则要表达的是诗人对自然山水的无限热爱和欣然归往的执着情怀,同时也展现了有与无、空与灵的佛理禅机。再如陆游的《游山西村》,诗人饱含深情地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优美山村图,流露的是对山村厚朴民风的喜爱之情。每一首诗的景都是为情而造景,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透过景物的表面进入诗境。

三、联系生活,感受诗意

生活即语文,在赏析诗歌时,可以借助个人的生活体验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体验,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如在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时,可以让学生从诗作的写作背景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生活体验领悟诗歌阐释的人生哲理,树立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首先让学生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两句的深刻含义。诗人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即当生活欺骗了你的时候,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联想想象,体味诗趣

在诗歌阅读中,根据诗歌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歌阅读的必要环节。诗歌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贾岛的《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又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

浅谈学前儿童的教育 篇6

关键词:学前儿童,行为习惯,培养

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 是我们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我们的教育, 一方面应该顺应儿童的发展的特点, 让儿童在其自己的水平上主动地获得发展;另一方面应该为儿童学习提供丰富的环境和必要的指导, 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从这几年的学前教学, 我认为, 学前儿童教育应该明确以下几个基本的观点:

一、爱的教育

有一首歌中唱的好:“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没有爱, 就没有世界的一切。但跟据对当今独生子女为人处事情况调查分析, 很多孩子自私、冷漠、缺乏爱心, 不懂回报, 不善合作, 如果任这种现象发展下去, 我们的下一代将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更不可能担负起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因此, 应当从小对孩子进行“爱”的熏陶和教育, 培养孩子懂“爱”, 会“爱”。

爱心是从小培养的, 也是从点点滴滴的小事积累培养起来的。这从我自己的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学前的孩子来说教育他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比那些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教育更容易懂, 也更容易做。孩子的年龄小, 其思维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 整天看到和接触到的是自己父母的忙碌和对自己的关心帮助, 听到的是爸爸妈妈对自己的体贴、爱护的话语, 让其从爱父母开始进行爱心教育最容易引起共鸣, 也容易接受。也能为日后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打下基础。家长如何做才能培养孩子的爱心, 这首先需要家长从自身做起。要培养有爱心的孩子, 作为家长首先要有一颗爱心, 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让孩子通过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的受到爱的教育。进而学会爱别人。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最初, 孩子被动地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吃、睡、玩, 去处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久而久之, 儿童的这些活动逐渐稳定化, 发展成一些较少变化的行为方式。孩子在吃喝睡、学习、游戏等活动中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这些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习惯。如按时睡觉的习惯, 卫生习惯, 劳动习惯等。这个时期的孩子求知欲望强烈, 容易接受成人的引导和训练。家长和老师应抓住时机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特别是需要施教者在教育上的配合一致, 如果家庭与学校彼此密切配合, 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我们学校我们老师编了良好行为习惯儿歌, 朗朗上口, 幼儿很易接受。也会照着去做, 并会相互监督。

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大工程, 家长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由血缘关系维系的, 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 因此, 家长应长期耐心的教育、引导, 还需要与学校配合, 家校同步, 达成共识, 使其合力, 才能使儿童良好习惯落到实处, 使幼儿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保持。

三、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

学前儿童面临的是幼儿园小朋友向小学生的身份转换。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不单单是书包变大了、上学时间变长了、作业变多了、玩耍时间变少了。更重要的是, 上学的时间、上课的过程、作业的完成。都不能像在幼儿园里那样随意了。简而言之。幼儿园小朋友向小学生的身份转换的实质就是, 松散转变为严谨。随意转变为规范。

在学龄前培养孩子的规范意识, 可以从培养生活习惯开始, 从按时作息开始, 并逐步引申到学习习惯的养成中去。培养孩子的规范意识, 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规矩的存在并去有意识地遵守它。这会比养成不良习惯后再去纠正要好得多, 因为, 矫正教育远比开发教育 (养成教育) 要困难和痛苦。一个有良好生活习惯的人, 学习习惯不会差到哪去;一个生活上松散、疲遢的人, 怎么可能会在学习中有严谨的作风和务实的态度。因此,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入手。

浅谈儿童“说画”的教学策略 篇7

一、画前“说画”激活思维

画前就是绘画开始之前。教师采用“问题引导”“故事引导”等外部语言引导的方式实现教学, 这是一种开发智慧、打开思路、强调重难点和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法中被称为启发式教学。通常在传统美术教学中, 儿童活跃的发言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进度, “说画”不仅解决了幼儿教学中“教”与“学”上的冲突, 还激活了儿童的思维, 解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也做了相关尝试。

如《小鸭子找妈妈》一课中, 笔者在黑板上画了多组一大一小上下排列的椭圆, 每一组椭圆形成大小或上下距离上的区别, 设置引人入胜的背景, 并在中心位置画上一只完整的小鸭子。课上, 笔者模拟“小鸭子”本人向幼儿们求助, 在求助的同时将目标锁定在某一组上下距离较长椭圆上, 并以小鸭子的口吻问这组椭圆:“我找不见妈妈了, 你是我的妈妈吗?”在自编自画的过程中, 笔者迅速地用粉笔将这组椭圆连接成了天鹅, 并回答道:“我的脖子那么长, 应该不是你的妈妈, 你还是去别处看看吧。”“小鸭子”问的过程中, 儿童已经在思考究竟哪组椭圆是它的妈妈, 而天鹅的回答无形中让儿童意识到天鹅与鸭子的区别, 促使儿童对其它鸟类进行联想, 并在多次比较下体会和发现各种鸟类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 对话的形式容易让儿童形成一问一答或一问多答的课堂节奏, 既满足了儿童抒发情感和自我表现的欲望, 又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

二、画中“说画”创设情境

画中就是绘画的过程中。“说画”的主体并非单纯指向学生, 它还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说画”是根据儿童自言自语、看图说话等“说画”现象展开的。一方面, 教师“说画”缩小了师生间的距离, 儿童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 其得当的“说画”行为会不知不觉影响他们的“说画”行为, 使他们的“说画”变得有序。当儿童正式进入到绘画环节, 儿童“说画”开始体现在喜欢“自说自画”或与其他人交流上, 此时, 获得信息的教师针对性地“说画”能够为儿童创设情境, 激活儿童对作画内容的回忆和想象, 帮助儿童顺利的完成绘画作品。

如创作《宝宝换牙齿了》时, 贴近生活的题材使孩子们很快进入“宝宝”的角色, 教师通过巡堂辅导的方式启发儿童的情感, 引导其回忆换牙经历, 并引导他们边想边说、边画边说, 教师则适时地进行追问和假设。让儿童进一步回忆细节或想象, 继而产生更为丰富的画面。如小淇说她在换牙时是用细线绑着牙齿拔掉的。师可追问:拔牙疼吗?你还记得那是跟什么颜色的线?是谁帮你拔的?儿童回答说:一点儿也不疼, 我把我牙齿收藏起来了, 那跟线是红色的, 妈妈说红色看的比较清楚, 不会拔错其他牙齿。边说着, 小淇就在纸上画上了妈妈、红色的线和收藏牙齿的小盒子。画面富有情节, 且十分生动。有的孩子在创作时和其他的孩子交流, 在交流中接纳其他孩子的想法, 相互建立友谊, 逐渐形成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虽然这一阶段的课堂显得比较混乱, 但仔细观察发现:“说画”行为不仅令他们感到放松愉悦, 作品质量还提高了。

三、画后“评画”建立信心

画后就是绘画完成以后。画后“说画”分为儿童画后“说画”和教师画后“评画”。首先, 对于儿童而言, 画后“说画”是为了让儿童上台说自己所画的作品, 其目的一方面在于引导儿童审视自己的作品, 另一方面则是锻炼儿童说话的胆量。王大根《儿童绘画——言语发展相关性一览表》中提到5~7岁的儿童进入“句”的符号期, 意味着他们的画作具有“陈述性”的特点, 而他们也能够用言语表达画面稍复杂事物的关系或内容。由此可见, 画后“说画”无论是从画面内容还是从儿童的语言发展程度上都更适用于年龄稍大的儿童。儿童通过“看图说画”培养了乐于分享成果和喜悦的意识, 同时还增强了自信心与语言表达能力。其次, 教师“评画”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自我对照, 并逐渐形成好的审美意识。普通的教师评价侧重于绘画学科和技法的点评, 而“说画”的目的则更侧重于鼓励儿童用言语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 在自我表现中体现绘画的学科价值和人文价值。

总而言之, 儿童“说画”的表现特征潜藏着其内部的发展需求, 教师或成人应尊重和挖掘这种需求的本质, 创造美术与绘画相结合的美术课堂, 使儿童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把思维引向多元的方向上, 从而能够帮助儿童完成富有情感的绘画作品。因为儿童在自编自演的“说画”环境下, 不但愿意“说”, 还喜欢“说”, 最终养成乐于表达的兴趣性格, 从而建立起克服绘画和言语的信心。这种训练方式不仅帮助儿童激活了创造思维和表达兴趣, 在儿童进入言语表达的启蒙状态上还有着推动作用。因此, 美术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绘画与语言相结合“说画”的教学, 使、孩子们树立自信心与胆量, 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权威, 勤于动脑思考, 易搭建知识与知识间的桥梁。

摘要:“说画”是儿童绘画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所谓儿童“说画, 就是在绘画活动中儿童表达情感经验、自言自语的一种现象。众所周知, 语言是思维的外部表现, 思维是语言的内部支撑。外部语言刺激是思维由单一向多元转换的条件之一, 而儿童的学习行为有赖于其多元思维的支撑。因此, 将二者相结合的“说画”训练, 对儿童终身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说画,教学,儿童绘画

参考文献

[1]杨景之.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2.

[2]王大根.儿童绘画——言语发展相关论[J].上海教育科研, 1996 (4) .

上一篇:黔灵公园游记作文下一篇:大学篮球队训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