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安全管理机构的文件(共8篇)
关于设立安全管理部门及任命专职安全员的通知
公司各位员工:
为了加强我公司安全生产,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提高企业的安全本质度,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保障全体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财产不受损失,促进我公司的持续发展,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令第70号)的相关要求,我公司设立安全管理部门,负责我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
任命 为公司安保科科长; 任命 为我公司专职安全员。
特此通知!
********有限公司
一、第一次质检机构的实践与思考
通过研究质检机构的作用以及如何与验收进行有效的衔接, 从职能定位上确立成立质检科, 为强化现场质检控制, 确保验收体制变化后快速形成管理上的衔接, 充分发挥科室职能管理作业, 我段从2012年3月1日至8月15日采用质检科为主体、检修车间质检组为重要组成的质检管理模式, 由质检科直接管理各质检组。在质检科成立后, 组建全段质检管理体系。
1) 整章建制, 依据路局京机电【2012】11号文件要求, 结合我段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质检科权责界面表》、《质检科考勤制度》、《质检科会议制度》、《质检员岗位标准》、《质检员管理制度》、《质检作业指导书》、《干部履责说明书》、《质检关键项点》、《怀柔北机务段各型机车质检范围》等规章制度, 确保质检工作有章可循。
2) 以修程盯控为主, 运用、整备抽查为辅, 认真进行中间作业环节的质量盯控, 结合零公里检查, 对现场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相关车间, 并督导整改;组织相关车间部门进行客车、运用机车的质量抽查, 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督导解决;结合突出的质量问题制定质检措施, 有针对性的进行机车普查, 防止问题的反复发生;及时对异地车间进行质量盯控, 对质量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整改意见, 使异地车间机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二、第二次质检机构的调整
由于第一次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短时间无法解决, 2012年8月经段班子会研究决定, 改变原有管理模式, 各质检组质检员划归各检修、整备车间管理。质检科对各车间质检员进行业务指导。由车间质检员担负质检主要工作, 既利于管理, 防止懈怠, 同时避免了设备、设施的浪费。由于人员隶属关系的变化, 使质检科现场质量控制力度受到了一定影响, 对异地的管理控制也受到了一定的削弱。在新机制下如何更好地发挥质检专业职能, 确保机车质量有序可控,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思考, 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充分发挥车间质检员的作用。多年来, 铁路质量体系不断完善, 发展“三检一验”制度, “三检”即工作者、工长、质检员, “一验”即验收员已成基本质量保证制度。对于机务段来讲质检员的作用发挥是关键, 质检员是最终的检验者, 他的监督检查、控制把关直接影响检修、整备机车的质量。但就目前的现状看, 因隶属关系的变化, 质检员归各检修、整备车间管理, 车间质检员作用的发挥有所弱化, 主要原因是:a.车间安排给质检员质检以外的工作较为繁杂, 挤占了质检员中间作业过程盯控的时间, 造成中间作业环节盯控不到位, 检修作业过程中有质量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纠正。b.由于受检修或整备车间直接领导, 对于在质量盯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尤其是直接影响检修进度或成本控制的问题时缺乏决策权。造成对一些敏感问题只能听之任之。
2) 质检科、技术科做好职能互补。质检科通过现场抽查, 针对质检员的中间作业过程盯控应严格按照工艺、范围及技术科制定的相关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 检查车间质检员工作状态和项点受控情况。对于检修过程中及机车质量抽查时发现的有倾向性的、代表性的问题, 应及时将信息反馈技术科;技术科接到质检科的通报后应高度重视, 查找发生问题的原因, 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 (需征求质检部门的意见, 确保措施有效、可行) , 防止问题反复发生。这样就形成:质检科按技术措施盯控, 发现问题----→反馈技术科----→技术科查找原因、制定技术措施----→质检科按技术措施盯控落实, 使质检科、技术科职能互补、良性互动, 形成发现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解决问题的闭环。
3) 质检科定期走访、摸底抽查。质检科作为职能科室, 质检工作应从全段着眼, 建立定期抽查制度, 通过不定期走访、添乘检查、折返点抽查等方式对各车间机车质量进行摸底, 掌握一手资料, 在了解异地车间机车质量现状的同时也检查了异地车间质检员的工作。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通知相关车间整改。对于有代表性的、倾向性的问题通报技术科, 及时制定相关技术措施;同时, 对相关责任质检员提出批评或拿出考核意见通报车间。
4) 做好段与驻段验收室的桥梁。质检部门作为机务段质量检查的最后一道环节, 所有的配件或修程机车经质检员质检合格后才能由质检员向验收交验。驻段验收室也会将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知车间质检员, 较为突出的问题会以问题整改通知单的方式反馈质检科。质检科接到验收整改通知单后, 立即向问题发生的车间通报, 并由车间质检员查找问题发生的原因、制定整改方案上报驻段验收室;质检科负责汇总每月接收的问题整改通知单, 及时上报段主管领导, 并于每月末汇总上报机辆验收室;可以说质检科是机务段与驻段验收室沟通的桥梁。
5) 不拘一格用人才。质检科作为机务段质量检查的职能部门, 其成员业务水平、责任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全段的机车质量。因此, 拥有一支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能吃苦耐劳的质检队伍对全段质量工作至关重要。质检工作的职责首先是中间作业过程的盯控, 检查工艺、范围、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其次是对修竣、整备、运用机车的整体检查。这就需要质检员具有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 掌握具体车型的工艺、范围要求, 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具备这些条件的人, 往往是学历不够或年龄偏大, 难以加入质检队伍。质检员划归车间管理后, 就可以由工人兼任质检员, 在车间范围内选用业务水平高的职工从事质检工作, 大大放宽了质检员的任用条件。由于业务水平高、环境熟悉, 更利于质检工作的开展。
三、结论
摘要:本文在分析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和关键活动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职能域的组织管理电子文件的能力体系结构,并重点从组织运作、文件管控、技术实现和信息服务四个维度阐述电子文件管理能力的通用要求,为机构培育和提升电子文件管理的能力提供思路。
关键词:电子文件职能域组织运作文件管控技术实现信息服务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major functions and critical analysis of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 activities,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capacitys sys? tem architecture of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domain and described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from four dimensions such as capacity of organizations operation, capacity of re? cordskeeping, capacity of ITS realization and capac? ity of Information services.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organization while im? provingits ability of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
Keywords: Electronic records;Functional do? main;Organization operation;Recordskeeping;Technology realization;Information service
社会信息化的普及形成了大量的数字资源,其中最具业务证据属性和文化传承价值的电子文件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目前,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国家已经将电子文件管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进行部署、实施和治理。[1]美国国家档案局与文件署(NARA)建立了百人以上的、专门开展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部门,[2]任命电子文件首席执行官并由其统一指挥,负责制定联邦政府电子文件管理政策与制度,引导和推动联邦政府电子政务活动中形成的电子文件的系统化管理工作。中国于2011年,建立了跨十个部委的电子文件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了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协调办公室,并先后组织、制定和发布了《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框架》《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通用功能要求》《电子文件系统测试规范》等国家层面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在中央部委、中央企业和省市级地方档案局等多个单位开展电子文件管理(简称ERM)的试点工程,推动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实施。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度与标准的制定推动了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然而,由于组织管理电子文件不仅需要克服技术上的障碍,而且需要培育管理人员的IT素养和专业技能,甚至需要跨越现有社会分工在体制机制上的组织边界和职能约束,来解决跨职能部门间甚至是跨机构间的资源整合和沟通协作的问题,这就要求机构内部具有跨部门的组织(简称ER? MO)拥有管理电子文件的能力,负责开展电子文件管理工作。本文正是即基于这样的认识展开研究,即基于电子文件管理的职能域,提出四个维度的能力体系构建设想。
一、电子文件管理的职能域分析
ERMO的主体业务是围绕其管理对象即电子文件而展开的各项活动,需要借助网络技术环境中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开展。首先,核心业务内容应始于电子文件的创建甚至是文件模板的设计阶段,贯穿于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各个关键节点,如电子文件的审核、签发、流转、发布、归档、鉴定、使用、审计、保护和长期保存等,止于电子文件的销毁处置。[3]其次,电子文件产生于信息技术环境,管理人员对其实施科学管理无法离开网络技术环境。再次,需要跨越以往的部门甚至机构的边界进行资源的调度与配置、管理的沟通与协调,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政策的推进与落实,ERM文化氛围的建设与宣贯,以及电子文件管理质量的督察与审计等工作。最后,电子文件的数字形态及其IT环境依赖性等特征,使得档案的检索利用、编纂编研等业务工作发生变革,搜索引擎和数据挖掘将广为使用。由此,ERMO的工作可划分为管理运作、文件控制、技术实现和信息服务四大职能域,如图1所示。
这四大职能域因工作重心不同而相对独立,因业务协同而相互支撑。其中,管理运作职能域的工作重点是组织全局的运行控制,解决体制、机制、资金、设施、人员等问题;文件控制职能域则是围绕电子文件管理的业务活动而开展工作,解决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凭证留存和归类处理等问题;信息服务职能域是围绕用户对文件使用的需求而开展的文件公开、查阅检索和基于文件背景和内容提供更细的内容服务等工作,解决基于文件的信息消费需求问题;技术实现职能域则是通过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建立信息化工作平台,将管理运作、文件控制和信息服务的职能尽可能地通过信息系统的方式将其进行关联。
二、电子文件管理的环境要素分析
电子文件管理的需求源于社会、国家和机构内信息化环境的渐进式形成、应用系统的滚动式建设、电子文件数量的规模化增长和机构战略目标实现的知识化支撑。任何机构和组织开展ERM工作需要在国家ERM战略规划和法规政策的引导下,针对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和运营目标,明确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战略定位,成立跨部门的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组织(如ERMO)。通过宣传和渗透ERM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在机构内部营造ERM文化氛围,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ERM的领导体制、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制定机构层面的ERM战略目标和工作规划,明确电子文件的价值定位和ERM工作的环境与条件,如图2中圆形虚线框定的区域。主要包括机构层面信息化环境、机构对ERM的战略定位、机构ERM领导体制和机构ERM文化的形成等。可以说,机构的信息生态环境为ERMO架构其核心能力与履行其职能提供了设施环境、资源对象、文化氛围和战略指导。
(一)机构信息化环境
机构信息化环境是指机构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应用系统实施与使用范围、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形成与留存等方面的基础软硬件和电子文件资源的状况,它是开展ERM的基础支撑条件和制约条件,机构的ERM战略规划、行动部署等都要以机构信息化环境和水平为基准。因此ERMO开展ERM工作应针对机构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应用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ERM模式和应用系统。
(二)机构ERM定位
机构ERM定位是ERM在机构全局业务中的战略地位,是反映机构对ERM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决定机构ERM业务开展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因素,它决定机构ERM文化建设、机构ERM领导体制形成和ERM专业业务能力体系的构建。ERM定位应明确电子文件在机构信息资源中的价值和特性,ERM工作的作用和意义,以及ERM组织与机构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通常可以从电子文件资源定位、ERM工作定位、ERM主管领导重视程度等方面来反映机构ERM工作在机构层面的战略定位。
(三)机构ERM文化
机构ERM文化是机构及其人员在国家、行业ERM战略的指导下,依据机构内部信息化发展水平和信息资源管理战略,逐步形成对电子文件价值的判断和认识,以及开展ERM的思想、理念、行为和习惯,它体现了机构及其人员对电子文件价值的判断和认识,及其了解、支持或开展ERM工作的态度、行为和习惯。机构ERM文化与机构整体文化制度建设密切相关,应与相关的国家基本制度相吻合,反映机构及其人员的意识形态。ERM文化氛围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机构自上而下确立的ERM战略目标、工作规划、理念宣传和行动引导;另一方面取决于机构ERMO自下而上开展的ERM专业活动的业务能力、技术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
(四)ERM领导体制
ERM领导体制是指机构在组织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及其管理的责权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总称,是机构建立在ERM的战略目标、指导思想、基本理念与管理规范等规定性之上的领导责任和权力结构,是机构内部其他相关部门与ERM部门、ERM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发生作用的桥梁,对于机构ERM文化的形成和管理业务的开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ERM领导体制在机构内部应形成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负责ERM工作与其他相关工作的协同,并具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以保证ERM领导活动的完整性、一致性、稳定性和连贯性。该组织系统应能够根据国家和行业ERM的战略思想与整体要求,引导和促进机构ERM文化的形成,明确电子文件资源的价值及其管理意义,开展决策指挥、资源部署、人员调度和监督检查等管理活动。
三、电子文件管理的能力体系结构
(一)组织运作能力
组织运作能力是指ERMO围绕ERM工作在宏观和中观层面所应具备的管理体系建设、制度规范落实和组织运行管理与控制的能力。它包括领导体制的形成、组织结构的架构、岗位职能的设置以及开展ERM工作所具备的公共资源的调度配置的能力;制度规范落实能力包括对国家、行业相关法规政策、标准规范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制定切合本单位开展ERM工作的管理制度、业务规范、工作程序和实施标准的能力,以及对制度规范的宣贯、执行和维护能力等;组织运行管理与控制能力包括组织运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能力,人员配置与管理能力,业务过程监管、控制、评估与改进能力等。具体可从组织部署、战略规划、战术安排、制度实现、人员配置、沟通协作、调度监管等方面进行能力体系的构建和培育。
(二)技术实现能力
技术实现能力是指ERMO借助技术手段为ERM工作的开展提供的IT系统实现能力和支撑组织基于网络计算机系统开展各项文件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IT系统架构(方案设计、IT环境整合/变迁、风险控制、安全)、系统实现、数字仓储管理、运行维护、IT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是从电子文件赖以生存的信息化技术环境及其不断发展等角度为ERM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服务和质量保障。[4]具体可从信息化工具的提供、信息系统的实现、业务数据存储、系统运行维护、运行环境迁移、安全风险控制和IT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能力体系的构建和培育。
(三)文件控制能力
它是指机构及其人员围绕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全过程开展ERM所应具备的专业业务能力,主要包括ERM框架设计、ERM业务开展,即围绕文件对象所开展的各项工作,例如文件销毁、文件统计、ERM业务治理改进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文件管理业务工作的开展基于系统而开展,其覆盖系统中电子文件模型的构建、文件分类、文件鉴定、证据留存(整理)、文件处置、文件保存(迁移转换格式)、文件销毁、文件统计和文件管理监控与治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具体可从文件鉴定、证据留存、文件分类、文件处置、文件保护、文件销毁、文件统计等多个方面进行能力体系的构建和培育。[5]
(四)信息服务能力
信息服务能力是指机构面向ERMO之外的人员(如机构内个人/部门、社会团体、社会公众),基于电子文件及其系统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服务能力,主要包括电子文件的公开公布、检索利用、编纂编研、内容开发、知识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是从电子文件传播、使用和传承的需求角度保障ERM终极目标的实现。ERM信息服务能力是ERM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ERM水平和发展潜力,体现了ERMO所能提供的专业服务能力。具体可从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保密、公开公布、检索使用、交换共享、编纂编研、信息开发和知识展现等多个方面进行能力体系的构建和培育。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文件的凭证性保障的原理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5BTQ079)和“云数字档案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4BTQ0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及参考文献:
[1][3]冯惠玲等.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1-22.
[2]Paul M. Wester,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届电子文件管理论坛发言.2011. 3.
[4]薛四新.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文件管理的实现机理研究[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 45-49.
信息来源:
字体大小:[大][中][小]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有关负责人就养老机构两个《办
法》答记者问
来源: 中国社会报
记者:请介绍一下《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
答:近年来,我国养老机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已达4万多家,养老床位416.6万张,在满足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机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很多问题,亟须通过立法加以规范。
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由于缺乏上位法律法规的授权,民政部门无法对擅自设立的养老机构行使行政许可权,许多养老机构长期游离于政府监管范围之外,扰乱了正常的养老市场秩序。二是部分养老机构内部管理和服务不到位,不时发生火灾、虐待老年人、意外伤害等安全事故,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引起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三是相当一部分投资主体对养老机构设立基本条件和管理具体要求缺乏了解,进入这个领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构的长期运营和健康发展,制约了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设立养老机构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登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
责养老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按照法律要求,2012年6月,民政部正式启动了配套规章的制定工作。通过深入调研、专题论证以及召开座谈会、书面以及网络征求意见等形式,广泛征求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民政系统、专家和实务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意见,经过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两个部门规章(以下
简称两个《办法》)。
记者:请概要介绍一下两个《办法》的立法思路和指导思想?
答:在《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制定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为依据,以政府机构职能转变精神为指导,通过细化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条件和程序,明确许可机关层级和管理权限,规范许可受理、审查、决定等工作程序,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上引导规范社会多方面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促进养老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努力做到“两个相结合”:一是监管和扶持相结合,在依法对设立养老机构加强监管的同时,为养老机构健康发展预留空间。二是权力和责任相结合,在明确许可机关审批权限的同时,清晰界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和违法责任。
在《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制定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三项原则:一是鼓励发展和规范管理并重。始终把促进养老机构的发展作为立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将限制或者阻碍养老机构的发展作为立法目标。二是多元主体投入和社会参与并重。强调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主要收住困难老年人以及提供基础服务,发挥保底作用。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主要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服务。三是外部监督和内部治理并重。强调通过政府、社会、内部治理等多方面进行规范,实现养老机构管理
规范化、服务专业化。
同时,努力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一是许可、登记和管理的关系。行政许可、登记管理、行业管理都是养老机构管理的组成部分,《管理办法》重在基于许可的行业管理。二是《管理办法》和其他法规、标准、政策性文件的关系。养老机构管理应当通过衔接配套的整体制度体系来加以规范,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或者行业标准、政策性文件等。对此,我们积极做好《管理办法》与《许可办法》、《光荣院管理办法》、《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等3个部门规章的衔接。三是立足现实和着眼长远的关系。《管理办法》既要对现实情况作出回应,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对新出现的情况或者把握不准的问题,《管理办法》暂不
作规定,待实践成熟后再规范。
记者:两个《办法》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共三十一条,分为总则、条件和程序、许可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六章。第一章规定了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养老机构的定义及其管理部门,以及实施设立许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二章规定了养老机构的设立条件,养老机构的许可机关及其权限、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及需要提交的资料等内容;第三章规定了许可证载明事项,明确了设立分支机构以及变更、终止、停止程序,以及终止或停止服务的具体要求;第四章规定了不同主体对许可行为的监督检查,许可机关对养老机构许可证载明事项的变化情况进行监管,许可机关可以撤销、注销一定情形的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有权向许可机关举报等;第五章规定了包括许可机关和养老机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以及擅自设立养老机构的法律责任。特别是针对养老机构不依法履行变更终止手续、倒卖许可证等行为,设定了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第六章明确了过渡条款和实施日期。规定办法实施前设立的养老机构,不符合设立条件的,应当在办法实施后一年内完成整改,其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在实施后两年
内完成整改。
《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共三十六条,分为总则、服务内容、内部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六章。第一章规定了适用范围、管理职责、养老机构和老年人基本要求、养老机构建设规划、政府重点保障和扶持政策、表彰奖励等。养老机构是指依照《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设立并依法办理登记的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的机构。国家对光荣院、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等养老机构的管理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办理。第二章规定了服务范围、标准、服务协议、各项具体服务内容及要求等。养老机构按照服务协议为收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应当与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或者其代理人签订服务协议。同时规定了各项服务的内容和要求。第三章规定了规章制度、内部管理具体要求等。从规章制度、人员要求、收费管理、捐赠和志愿服务管理、24小时值班、消防安全管理、应急管理、投保责任险、档案管理、民主管理、老年人安置等方面对养老机构内部管理进行了全面规范。第四章规定了监督检查权限和方式、养老机构评估、信息统计、举报和投诉、层级监督等。民政部门应当按照实施许可权限,通过书面检查或者实地查验等方式对养老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养老机构应当于每年3月31日之前向实施许可的民政部门提交上一的工作报告。同时规定建立养老机构评估制度、信息统计、举报和投诉等制度,并加强对下级民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第五章规定了养老机构违法责任、管理机关及人员违法责任等。第六章规定了
特别规定以及实施日期等。
记者:我们注意到,《许可办法》中关于设立养老机构的基本条件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有人认为条件设置有些低,怎么看?
答:按照《许可办法》的规定,设立养老机构,应当符合六个方面的条件:(一)有名称、住所、机构章程和管理制度;(二)有符合养老机构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卫生防疫等要求的基本生活用房、设施设备和活动场地;(三)有与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四)有与服务内容和规模相适应的资金;(五)床位数在10张以上;(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
他条件。
这里除了床位数有明确要求外,其他条件都是原则性的规定。这主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差异性较大,各地养老机构的情况也较为复杂所致,《许可办法》对许多要求只能做原则性规定。下一步,我们会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贯彻落实《许可办法》的操作细则或具体办法,争取在养老机构设立床位数、资金规模、人员配比以及养老机构分类管理、服务内容等方面,提出更加细化和量化的要求。
关于将养老机构最低床位数规定为10张以上,主要考虑是,我国养老床位供需矛盾突出,如果床位门槛设置过高,会将一些有志养老服务、但手中资源有限的民间资本拒之门外,既不利于促进养老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变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也不利于民间资本兴办小型养老机构,增加养老床位供给。
记者:《许可办法》对许可机关的层级和管辖权限作了哪些规定,出于什么考
虑?
答:《许可办法》第八、九、十条对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层级和管辖权限作了明确规定。一是地域管辖,即以拟设养老机构的住所地为关联点,由住所地的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受理设立申请,并实施设立许可权。二是级别管辖。充分考虑到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许可办法》实行权力下放,将主要许可权限交给县、不设区的市、直辖市的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将住所在市辖区的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权交给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将涉外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权交给省级民政部门,将个别中央和省级政府投资兴办、具有实训示范功能的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权交给民政部和省级民政部门。同时,为了便于实践操作,《许可办法》还规定省级民政部门可以委托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民政部门对涉外养老机构实施许可、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委托市辖区人民政府民政
部门实施许可。
记者:《许可办法》为何要对设立许可证书作出有效期限规定?
答:《许可办法》第十六条规定:设立许可证有效期5年。设立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养老机构应当持设立许可证、登记证书副本、养老服务提供情况报告
到原许可机关申请换发许可证。
在立法过程中,对于许可证是否实行有效期规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建议对换证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一种建议取消许可证有效期的规定。经过充分研究,考虑到部门规章无权规定吊销许可证,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没有规定养老机构年检制度,《许可办法》参考借鉴其他许可证管理的规定,在保留规定许可证有效期的基础上,明确了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旨在通过换证手段加强对养老
机构的监管。
记者:养老机构暂停或者终止服务,有可能会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两个《办
法》对此有何考虑?
答: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应当是持续稳定的。其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分立、合并、改建、扩建以及解散等原因暂停或者终止服务。为了充分保障老年人群体的合法权益,《许可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养老机构应当向原许可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老年人安置方案,经批准后实施。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暂停
或者终止服务。
对于老年人安置问题,《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作了更加明确的规定,提出,养老机构应当于暂停或者终止服务60日前,向实施许可的民政部门提交老年人安置方案,方案中应当明确收住老年人的数量、安置计划及实施日期等事项,经批准后方可实施;民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安置方案之日起20日内完成审核工作;民政部门应当督促养老机构实施安置方案,并及时为其妥善安置老年人提供帮助。
记者:为什么《许可办法》对普通养老机构和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整改期要
求不同,前者为一年,后者为两年?
答:《许可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本办法实施前设立的养老机构,不符合设立条件的,应当在本办法实施后一年内完成整改,其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在实施后两年内完成整改。主要考虑是,目前《许可办法》规定的养老机构设立条件与1999年民政部颁布的《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条件基本一致,依据此办法设立的机构,不存在不符合规定条件的问题。与之相比,多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囿于编制限制、产权不明晰等多方面的原因,没有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如此大量的机构整改需要较长时间,本着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符合设立条件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整改期限放宽至两年。
记者:为什么《管理办法》对养老机构的部门职责和优惠政策提及的较少,也没有依据养老机构的不同类别实施分类管理?
答:根据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发展养老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涉及政府多个部门,但限于《管理办法》的部门规章位阶,对相关部门职责和优惠政策规定难以做到具体,只能作原则性要求。今后,我们将通过制定政策性文件等方式加以推动和解决。
根据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国务院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基于登记类型、营利性质、服务对象等不同标准,可以对养老机构进行不同分类。国外也大都采取了分类管理的模式。在《管理办法》立法过程中,我们也认为养老机构分类管理是发展方向和趋势,但是目前从养老机构和养老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看,在发展初期阶段和鼓励扶持背景下,严格分类管理时
机还尚不成熟。
记者:为什么《管理办法》对养老机构的人员配比没有作明确规定?
答:《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养老机构应当配备与服务和运营相适应的工作人员,并依法与其签订聘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对于服务人员配比问题,国外一般都根据老年人自理能力和服务协议等因素明确规定比例,国内也有个别省份地方立法明确规定养老机构配备护理人员的比例。在最初的立法过程中,参照地方的做法和实践经验,我们曾经对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配比作了规定,明确要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与失能老年人的配比、与半失能老年人的配比、与其他老年人的配比。但是后来取消了。主要考虑是,当前我国养老机构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发展极不平衡,各地养老机构千差万别,从全国层面难以规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问题可以由地
方结合实际情况去解决。
记者:请介绍一下《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
答:近年来,我国养老机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已达4万多家,养老床位416.6万张,在满足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机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很多问题,亟须通过立法加以规范。
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由于缺乏上位法律法规的授权,民政部门无法对擅自设立的养老机构行使行政许可权,许多养老机构长期游离于政府监管范围之外,扰乱了正常的养老市场秩序。二是部分养老机构内部管理和服务不到位,不时发生火灾、虐待老年人、意外伤害等安全事故,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引起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三是相当一部分投资主体对养老机构设立基本条件和管理具体要求缺乏了解,进入这个领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构的长期运营和健康发展,制约了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设立养老机构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登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养老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按照法律要求,2012年6月,民政部正式启动了配套规章的制定工作。通过深入调研、专题论证以及召开座谈会、书面以及网络征求意见等形式,广泛征求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民政系统、专家和实务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意见,经过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两个部门规章(以下简称两个《办法》)。
记者:请概要介绍一下两个《办法》的立法思路和指导思想?
答:在《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制定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为依据,以政府机构职能转变精神为指导,通过细化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条件和程序,明确许可机关层级和管理权限,规范许可受理、审查、决定等工作程序,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上引导规范社会多方面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促进养老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努力做到“两个相结合”:一是监管和扶持相结合,在依法对设立养老机构加强监管的同时,为养老机构健康发展预留空间。二是权力和责任相结合,在明确许可机关审批权限的同时,清晰界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和违法责任。
在《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制定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三项原则:一是鼓励发展和规范管理并重。始终把促进养老机构的发展作为立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将限制或者阻碍养老机构的发展作为立法目标。二是多元主体投入和社会参与并重。强调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主要收住困难老年人以及提供基础服务,发挥保底作用。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主要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服务。三是外部监督和内部治理并重。强调通过政府、社会、内部治理等多方面进行规范,实现养老机构管理规范化、服务专业化。
同时,努力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一是许可、登记和管理的关系。行政许可、登记管理、行业管理都是养老机构管理的组成部分,《管理办法》重在基于许可的行业管理。二是《管理办法》和其他法规、标准、政策性文件的关系。养老机构管理应当通过衔接配套的整体制度体系来加以规范,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或者行业标准、政策性文件等。对此,我们积极做好《管理办法》与《许可办法》、《光荣院管理办法》、《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等3个部门规章的衔接。三是立足现实和着眼长远的关系。《管理办法》既要对现实情况作出回应,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对新出现的情况或者把握不准的问题,《管理办法》暂不作规定,待实践成熟后再规范。
记者:两个《办法》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共三十一条,分为总则、条件和程序、许可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六章。第一章规定了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养老机构的定义及其管理部门,以及实施设立许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二章规定了养老机构的设立条件,养老机构的许可机关及其权限、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及需要提交的资料等内容;第三章规定了许可证载明事项,明确了设立分支机构以及变更、终止、停止程序,以及终止或停止服务的具体要求;第四章规定了不同主体对许可行为的监督检查,许可机关对养老机构许可证载明事项的变化情况进行监管,许可机关可以撤销、注销一定情形的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有权向许可机关举报等;第五章规定了包括许可机关和养老机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以及擅自设立养老机构的法律责任。特别是针对养老机构不依法履行变更终止手续、倒卖许可证等行为,设定了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第六章明确了过渡条款和实施日期。规定办法实施前设立的养老机构,不符合设立条件的,应当在办法实施后一年内完成整改,其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在实施后两年内完成整改。
《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共三十六条,分为总则、服务内容、内部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六章。第一章规定了适用范围、管理职责、养老机构和老年人基本要求、养老机构建设规划、政府重点保障和扶持政策、表彰奖励等。养老机构是指依照《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设立并依法办理登记的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的机构。国家对光荣院、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等养老机构的管理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办理。第二章规定了服务范围、标准、服务协议、各项具体服务内容及要求等。养老机构按照服务协议为收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应当与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或者其代理人签订服务协议。同时规定了各项服务的内容和要求。第三章规定了规章制度、内部管理具体要求等。从规章制度、人员要求、收费管理、捐赠和志愿服务管理、24小时值班、消防安全管理、应急管理、投保责任险、档案管理、民主管理、老年人安置等方面对养老机构内部管理进行了全面规范。第四章规定了监督检查权限和方式、养老机构评估、信息统计、举报和投诉、层级监督等。民政部门应当按照实施许可权限,通过书面检查或者实地查验等方式对养老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养老机构应当于每年3月31日之前向实施许可的民政部门提交上一的工作报告。同时规定建立养老机构评估制度、信息统计、举报和投诉等制度,并加强对下级民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第五章规定了养老机构违法责任、管理机关及人员违法责任等。第六章规定了特别规定以及实施日期等。
记者:我们注意到,《许可办法》中关于设立养老机构的基本条件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有人认为条件设置有些低,怎么看?
答:按照《许可办法》的规定,设立养老机构,应当符合六个方面的条件:(一)有名称、住所、机构章程和管理制度;(二)有符合养老机构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卫生防疫等要求的基本生活用房、设施设备和活动场地;(三)有与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四)有与服务内容和规模相适应的资金;(五)床位数在10张以上;(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这里除了床位数有明确要求外,其他条件都是原则性的规定。这主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差异性较大,各地养老机构的情况也较为复杂所致,《许可办法》对许多要求只能做原则性规定。下一步,我们会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贯彻落实《许可办法》的操作细则或具体办法,争取在养老机构设立床位数、资金规模、人员配比以及养老机构分类管理、服务内容等方面,提出更加细化和量化的要求。
关于将养老机构最低床位数规定为10张以上,主要考虑是,我国养老床位供需矛盾突出,如果床位门槛设置过高,会将一些有志养老服务、但手中资源有限的民间资本拒之门外,既不利于促进养老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变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也不利于民间资本兴办小型养老机构,增加养老床位供给。
记者:《许可办法》对许可机关的层级和管辖权限作了哪些规定,出于什么考虑?
答:《许可办法》第八、九、十条对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层级和管辖权限作了明确规定。一是地域管辖,即以拟设养老机构的住所地为关联点,由住所地的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受理设立申请,并实施设立许可权。二是级别管辖。充分考虑到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许可办法》实行权力下放,将主要许可权限交给县、不设区的市、直辖市的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将住所在市辖区的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权交给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将涉外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权交给省级民政部门,将个别中央和省级政府投资兴办、具有实训示范功能的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权交给民政部和省级民政部门。同时,为了便于实践操作,《许可办法》还规定省级民政部门可以委托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民政部门对涉外养老机构实施许可、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委托市辖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实施许可。
记者:《许可办法》为何要对设立许可证书作出有效期限规定?
答:《许可办法》第十六条规定:设立许可证有效期5年。设立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养老机构应当持设立许可证、登记证书副本、养老服务提供情况报告到原许可机关申请换发许可证。
在立法过程中,对于许可证是否实行有效期规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建议对换证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一种建议取消许可证有效期的规定。经过充分研究,考虑到部门规章无权规定吊销许可证,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没有规定养老机构年检制度,《许可办法》参考借鉴其他许可证管理的规定,在保留规定许可证有效期的基础上,明确了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旨在通过换证手段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监管。
记者:养老机构暂停或者终止服务,有可能会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两个《办法》对此有何考虑?
答: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应当是持续稳定的。其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分立、合并、改建、扩建以及解散等原因暂停或者终止服务。为了充分保障老年人群体的合法权益,《许可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养老机构应当向原许可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老年人安置方案,经批准后实施。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暂停或者终止服务。
对于老年人安置问题,《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作了更加明确的规定,提出,养老机构应当于暂停或者终止服务60日前,向实施许可的民政部门提交老年人安置方案,方案中应当明确收住老年人的数量、安置计划及实施日期等事项,经批准后方可实施;民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安置方案之日起20日内完成审核工作;民政部门应当督促养老机构实施安置方案,并及时为其妥善安置老年人提供帮助。
记者:为什么《许可办法》对普通养老机构和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整改期要求不同,前者为一年,后者为两年?
答:《许可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本办法实施前设立的养老机构,不符合设立条件的,应当在本办法实施后一年内完成整改,其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在实施后两年内完成整改。主要考虑是,目前《许可办法》规定的养老机构设立条件与1999年民政部颁布的《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条件基本一致,依据此办法设立的机构,不存在不符合规定条件的问题。与之相比,多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囿于编制限制、产权不明晰等多方面的原因,没有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如此大量的机构整改需要较长时间,本着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符合设立条件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整改期限放宽至两年。
记者:为什么《管理办法》对养老机构的部门职责和优惠政策提及的较少,也没有依据养老机构的不同类别实施分类管理?
答:根据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发展养老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涉及政府多个部门,但限于《管理办法》的部门规章位阶,对相关部门职责和优惠政策规定难以做到具体,只能作原则性要求。今后,我们将通过制定政策性文件等方式加以推动和解决。
根据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国务院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基于登记类型、营利性质、服务对象等不同标准,可以对养老机构进行不同分类。国外也大都采取了分类管理的模式。在《管理办法》立法过程中,我们也认为养老机构分类管理是发展方向和趋势,但是目前从养老机构和养老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看,在发展初期阶段和鼓励扶持背景下,严格分类管理时机还尚不成熟。
记者:为什么《管理办法》对养老机构的人员配比没有作明确规定?
为了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进一步提高企业,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适应安全生产新形势要求,加强基础工作,改进监管方式,依法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制度,公司决定成立安全质检科,全面负责公司的各项安全生产事务。
㈡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工作职责
1、在主管安全副总经理和总工程师领导下,贯彻执行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与条例标准。落实本企业安委会的计划、方针和管理目标,并及时汇报工作情况。
2、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和新工人、特殊工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训练、考核、发证、年审工作。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检查安全、掌握安全生产情况,督促指导,纠正不安全行为和因素,预防、消除不安全隐患。
3、对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场容场貌、饮食卫生等进行检查,提高全体人员对文明施工的意识和文明施工水平。
4、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签发《整改通知单》对整改落实情况按着定人、定时间、定措施的原则,进行整改监督检查。按时复查,验收。
5、协助项目部对安全资料的管理,填写真实反映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
6、做好安全工作计划、总结和《安全简报》等工作的编写发放,对施工现场和工程按“标准”“规范”进行系统检查和评价。
7、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法规的行为或安全生产发生矛盾时,经说服劝阻无效,应暂停生产,消除隐患危险,提出合理意见,并及时向本企业领导汇报。
8、负责编制安全(生产)管理保证体系,确保安全管理保证体系正常运转,实施。
9、主持伤亡事故的调查,做好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工作并逐级上报。
㈢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的任命文件
任命书
经研究决定,**市**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任命:
**同志为公司安全质检科长,主管公司及各项目部的工程质检业务。
总经理(签字):
**市**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年**月**日
skilful
adj.有技巧的;熟练的㈣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成员明细表
姓名
职务
部门
备注
**
总经理
**
副经理
**
质检科长
安检科
**
项目经理
项目部
**
项目经理
项目部
**
安全员
安检科
**
安全员
安检科
**
安全员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文件
公司各部门:
为确保安全生产工作顺利开展,针对企业机构改革后领导班子及职能部门机构和人员调整情况,经研究,决定成立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安全生产委员
1、主任:赖健(总经理)
2、副主任:钱汝榴、穆敬军(副总经理)
3、委员:熊东屏、李怀勇、张良、杨晓明、杨代权
二、主要职责
1、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安全生产法》
和国家、省、市和上级其它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制度,研究安全生产重要问题,及时向上级主管单位及市安委会汇报安全工作。
2、对公司安全工作实施综合管理,负责协调、指导、监督安全生产工作。
3、审核批准公司安全生产方针、目标、管理方案、规章制度、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生产计划等并督促实施。
4、安委会负责对全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实施层层安全责任承包。
5、推广安全生产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及现代安全管理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保障公司安全生产达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6、组织开展全公司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检查活动。
7、组织召开安委会会议、安全例会,及时研究分析全公司的安全生产形势,全面掌握安全生产情况。
8、处理各类事故,组织对同事因公受伤事故的调查处理,负责督促事故的调查、分析和统计和上报工作,制定防范措施,决定处罚事项。
9、对安全生产管理有较大贡献的部门及个人,做出表彰奖励的决定,同时对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失职及违章的作业人员作出处罚的决定。
10、督促相关部门做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和劳动保护的有关事项。安全生产委员会下设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开展。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行政部安全生产办公室。
德宏州姐告南石化有限责任公司
一、SPV基本原理概述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创新型的融资方式, 它是指将原始权益人 (发起人) 不流通的存量资产或可预见的未来现金流收入构造和转变成可在资本市场出售与流通的金融工具的过程。而农村土地证券化就是以融资为目的, 以土地收益或者土地项目贷款为担保发行证券, 由特设目的机构来偿还投资者本息的过程。[3]
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性融资过程, 其精髓在于风险隔离机制, 其最具特色的环节就是为实现破产隔离构建了特殊目的的载体———SPV。SPV是专门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而组建的机构[4], 其最根本的功能是基础资产风险隔离功能。SPV是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的核心, 其他各参与主体都围绕它展开工作, 其合理设计是资产证券化成功运作的重要保障。[5]SPV的特征有以下三点:第一, SPV是与发起人不存在关联且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主体。SPV要与破产风险隔离, 包括两个方面: (1) SPV要与发起人本身的经营好坏无关, 即与发起人的破产风险隔离。SPV的独立性使证券化的基础财产独立于发起人的破产财产之外, 从而具有风险隔离功能; (2) SPV要与自身破产风险隔离。第二, 特殊目的机构可以是一个“空壳”机构。特殊目的机构是以资产证券化为目的而设立的特殊实体, 其以证券化基础资产对外承担责任。SPV的运行只涉及资产证券化的操作, 不涉及其他的业务, 所以通常被SPV的发起人设计为一个空壳组织。它所有的资产和权益都是名义上的。第三, 特殊目的机构是独立的经济实体。SPV是一个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经济实体。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实现破产隔离, 它既独立于发起人, 又独立于其他当事人。SPV的独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 SPV本身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2) SPV拥有独立的业务经营范围。
二、农村土地证券化特殊目的机构的设立模式
特殊目的机构是为了实现资产证券化而设立的一个独立载体。从理论上来说, 只要能够实现破产隔离, 原始权益人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任意选择特殊目的机构的实体设计形式。不过, 在各国的实践中, SPV的组织结构一般有信托、公司和有限合伙三种模式。
(一) 信托型SPV
特殊目的的信托 (Special Purpose Trust, 即SPT) 是以信托形式建立的SPV, 它是指“委托人将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 并要求受托人按其意愿, 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 对委托财产进行管理或处分的行为。”信托财产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所有权和收益相分离。[6]依据信托法律规定, 信托一旦成立, 信托财产与委托人的财产发生分离, 受托人只有向受益人支付利益的义务, 而不具备享受收益的权利。二是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即为了实现风险隔离的目的, 信托成立后信托财产独立于委托人、受托人以及受益人的自有财产。因此, SPT具有隔离风险的优势。
(二) 公司型SPV
特殊目的的公司 (Special Purpose Corporation, 即SPC) 是在土地证券化过程中承担载体作用的一个专门设立的有组织的公司。SPC通过向发起人真实购买拟证券化的资产组合来进行证券化操作, 发行资产支持证券, 管理受让资产所取得的收益并到期支付投资者的本金及利息。从全球实践来看, SPC是最为常见的法律组织形式, 它的特点是可以同时将一组发起人不同的、不一定具有关联性的资产进行整合并加以证券化, 进而形成新的资产池。因此SPC具有强大的融资功能, 融资范围相当广泛。但是SPC在运作过程中必需的管理人员以及双重税负又加重了证券化的成本。
(三) 有限合伙型SPV
合伙指的是各合伙人根据订立的合伙协议, 共同对合伙财产进行经营或者处分, 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合伙人中必须有一个无限连带责任的承担者负责合伙型SPV的经营管理。合伙型SPV只需要其合伙人各自缴纳个人所得税, 其与SPC相比, 具有避免双重征税的优势, 但是特殊目的的合伙主要是为其合伙人购买基础资产, 专门为其合伙人提供服务。[7]在实践中, 虽然《合伙企业法》的修订有利于我们选择更加灵活的合伙型SPV, 但是相对来说, 合伙型SPV的破产隔离功能比较弱, 所以, 目前在我国实施有限合伙型SPV的时机还不是很成熟。
三、采用各种SPV组织模式分别面临的障碍
(一) 特殊目的公司
在我国现行公司法体制下, 如果采用公司型SPV会遇到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8]:首先就是如何筹集公司的注册资本。SPV的运行只涉及资产证券化的操作, 不涉及其他的业务, 不以赢利为目的, 而且为了防范风险, SPV只是作为一个媒介, 基本上是个“空壳公司”, 缺乏注册资本和营业机构及人员。但《公司法》要求公司必须具备固定的经营场所, 并且对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公司的注册资本的限额均有严格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十万元, 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为人民币一千万元。《公司法》第161条还规定“发行公司债券必须符合以下条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三千万, 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六千万”, SPV很难达到这些要求, 因而不利于农村土地证券化。其次, 《公司法》第177—180条规定公司应当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但是通常情况下, SPV需要将其绝大部分收益 (一般不低于95%) 返还给投资者, 自身基本没有留利。再次, 公司必须缴纳相应的税费, 而投资于SPC发行证券的投资者也要按其投资收益缴纳所得税, 这就导致了双重征税。
(二) 特殊目的信托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下, 信托型SPV比公司型SPV更具有可行性, 但是也存在一些障碍[9], 主要有:首先, 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 SPT很难摆脱融资难的困境。《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9条规定“信托投资公司不得办理存款业务, 不得发行债券, 不得举借外债。”这就取消了信托机构发行证券的权利, 那么SPT也就无法通过把从发起人处购置的资产进行证券化并销售出去的行为来实现融资的目的。其次, 信托受益权证缺乏流通性。虽然按照《信托法》规定, 受益人可以将其信托受益权进行转让, 但《信托法》并没有规定信托受益权证属于我国《证券法》所列举的具有市场流通性的票证。换而言之, 这种转让不同于普通证券的流通, 只是个别主体之间单独协商交易。因此, 信托受益权的二级市场缺乏流动性[10], 以致大多数投资者无法在认购之后转让受益权证, 只能将信托受益权证一直持有到到期日, 这样无疑加大了发起人的融资成本。
(三) 有限合伙形式的特殊目的机构
首先, 有限合伙型SPV必须有一个无限连带责任的承担者。无限合伙人也对合伙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因此无限合伙人的财产和合伙组织的财产没有完全隔离开来, 也就不能实现隔离风险的目标。其次, 我国《证券法》没有赋予合伙企业发行证券的资格。因此合伙型SPV不管是在实现破产隔离方面, 还是份额转让方面, 都存在法律缺陷, 所以在各国的实践中都很少应用此模式。
四、我国农村土地证券化SPV组织模式选择
SPV是农村土地证券化的核心, 因此, 设立何种形式的SPV决定了农村土地证券化采取的模式。在选择SPV的组织模式时, 要综合考虑SPV的风险抵御能力、自身的业务情况以及赋税等方面的因素。综上所述, 不难发现SPT与SPC、合伙型SPV相比, 有着极为明显的优势:
1.SPT的投入较少。信托设立和经营的规则要求比公司和合伙形式要少得多, 从而就减少了SPT运作的很多成本费用和法律上的不确定风险。
2.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正好符合资产证券化的本质要求, 可以有效地实现破产隔离, 从而使信托财产远离风险。根据《信托法》第17条规定, 信托财产一经成立就超越了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方的债权人的追及范围。信托财产既不属于信托公司固有财产, 又不属于信托公司的负债, 因此在终止时不列入信托公司的财产清算范围。
3.避免了双重征税。因为税法对不同的组织形式有不同的赋税规定, 在农村土地证券化交易资产数额较大的情况下, 过高的赋税比例必然会影响到参与主体的利润。而信托型SPV在这一方面就具备优势, 因为信托财产虽然是由信托机构管理和处理, 但它并不是信托机构的固有财产, 所以在SPT对信托财产证券化的过程中, 不征收营业税。另外, 我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中关于信托型SPV的所得税的规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取得信托资产的过程中, 信托SPV不必缴纳所得税, 只有发起人在向特殊目的信托转让信托资产时, 发起人依据销售行为确认损益。 (2) 在最后清算分配信托财产的过程中不必缴纳所得税, 投资者在信托项目清算分配时按取得的收入缴纳所得税。 (3) 对于信托项目产生的收益, 由受益人对其分配取得的收益缴纳所得税。由此可见, 信托模式可以避免双重征税的负担。
4.实践经验较为成熟。我国在资产证券化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向各国学习借鉴, 在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中, 全部都是采用信托型SPV作为资产证券化的破产隔离实体。
土地作为农民的生活保障, 只有在农村土地证券化后才能够给农民带来稳定的现金流收入, 农民才会有参与积极性。而SPV是整个农村土地证券化的核心部分, 对我国农村土地证券化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对SPV的模式的选择和设计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 同时还要契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和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
摘要:农村土地证券化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解决农村经济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面临的融资问题的重要途径, 农村土地证券化的成败与SPV的设立密切相关。本文详细阐述了SPV基本原理, 介绍了目前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采用的SPV模式, 分析了采用各种SPV模式分别面临的障碍。在此基础上, 本文提出我国农村土地证券化SPV组织模式应选择SPT模式。
关键词:农村土地证券化,SPV,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邓学芬, 姚世斌.土地产权的优先股流转方式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1 ( 3) .
[2]赵旭.农地征收补偿标准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及模糊实物期权双重视角[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 5) .
[3]张长健.农民经济权益的内涵、特殊性及其法律保护[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 6) .
[4]顾晓频.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制度建设[J].金融与经济, 2001 ( 12) .
[5]朱志刚.浅析资产证券化中SPV相关法律问题[J].法制与经济, 2010 ( 7) .
[6]杨卓铭.资产证券化中SPV设立的法律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 (理论) , 2006 ( 8) .
[7]樊鸿雁, 张文佳.有限合伙型特殊目的机构的法律特征[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 ( 11) .
[8]于立刚.我国资产证券化中SPV设立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 30) .
[9]王璇, 付坚强.农村土地证券化中SPV相关法律问题研究[J].企业导报, 2010 ( 11) .
[关键词] 现行文件服务 政府信息服务 机构发展 历史回顾 走向分析
档案部门提供的现行文件服务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前奏”,从2000年至2008年现行文件服务机构经历8年实践已形成一定规模,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其为档案馆赢得政府信息公开法定场所的位置,意义重大。本文将简要回顾现行文件服务机构的历史,指出其在8年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分析其业务优势、内部困难和外部挑战,从而分析其走向。
1现行文件服务机构的发展背景和状况
1.1发展背景
探寻政府信息公开的前身,我们会找到“政务公开”、“阳光政府”、“电子政府”等字眼。这一热潮在我国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可分为四个阶段:①村务公开推动下的乡、镇一级政务公开,由此带动各个国家机关参与实践,如警务公开、检务公开等。②地方的试点立法,广州、深圳、上海等市相继推出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地方立法使公众对政府信息的需求合法化,并规定了政府的义务。③档案部门的积极介入,如2000年深圳试办全国首家文件档案资料服务中心,之后相继出现北京市昌平区、江苏省常熟市等现行文件服务机构,全国各地档案部门开始为公众查阅利用政府文件提供有效途径。④《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2008年正式实施,档案馆作为法定的公开场所,设于档案馆内的现行文件中心变身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
1.2发展状况
1.2.1 从时间和数量上看,现行文件服务机构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继2000年4月深圳市档案馆建立全国第一家文档资料中心之后,2001年至2004年为现行文件服务机构稳步推进的阶段,2001年11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在山东省济南市进行了专题调研活动,总结并向全国推广各个试点单位的实践经验。至2004年6月,全国有三分之一的档案馆开展了现行文件服务工作[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03年和2004年全国国家级综合档案馆数目分别为3 121和3 127,可以估算,2004年全国约有1 040家档案馆开展了现行文件服务。
2005年至2008年为全面展开阶段,2005年6月全国已有2 367个国家档案馆开展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占总数的76%,其中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黑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和云南省都达到了100%,浙江省、湖北省达到了90%以上,吉林省、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贵州省、陕西省和青海省也都达到了80%以上[1]。至2007年,全国有3 161家国家级综合档案馆,而全国省市级90%左右的综合档案馆都开展了现行文件服务工作[2]。
1.2.2 从名称上看,现行文件服务机构“牌子”各异现行文件服务机构挂牌的名称有现行文件阅览中心(如北京市昌平区)、现行文件阅览室(如广东省和山东济南市)、文档资料服务中心(如江苏常熟市和南通市)、红头文件利用中心(如湖南株洲市)、现行文件利用中心、政党文件阅览中心等。不同的名称可显示各地提供的现行文件服务侧重点的不同,区别在于所提供的文件范围和服务方式。
1.2.3 从类型上看,现行文件服务机构可分为两大类①以中间档案馆的形式出现,深圳市文档资料服务中心是典型,其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和保管全部文件和档案,现行文件利用服务是其中重要职能,除此该中心还负责向档案馆移交保管期满的文档资料。②以政府信息服务机构的形式出现,主要业务为收集文档以供查阅利用。大部分现行文件服务机构属于这种类型:多数机构规模小,以政务文本查阅利用为主;少数机构有整体性、规划性的设想,如南通市文件资料服务中心,其目标为集中收集现行政策性、法规性、公益性文件资料,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系统,并提供数字化查询[3]。
1.2.4 现行文件服务机构变身政府信息查阅场所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档案馆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定场所,此职能主要由原来的现行文件服务机构实现。随着条例实施,全国有许多现行文件服务机构换牌子,更名为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如广东中山市的现行文件服务中心,现已经改为政府公开信息查询中心,在现行文件中心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收集文件并提供利用,目前该中心已收集100多个单位自1999年以来形成的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万余件,内容涉及法律法规、经济建设、医疗教育、征地补偿、工资福利、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任免、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等[4]。
28年实践所凸显的作用
2.1利用政府已公开信息的场所
2.1.1 从实务层面看,作为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一种方式,为公众利用政府信息提供实体平台现行文件服务机构出现以前,社会了解政府信息大多通过媒体、新闻发布会或政府宣传活动,除了个别机关档案室少量向公众提供现行文件、半现行文件服务(如北京市工商局档案室)以外,政府主动向公众提供现行文件以满足个别利用需求的方式极少。2000年起,现行文件服务机构作为档案部门拓展服务功能的新事物出现,提供经审查可公开的政策性、法规性、公益性、服务性现行文件,以公布、公开有关政务信息和满足公众对政府文件查阅需求为基本功能定位。此定位因切合公众需要,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兴趣和关注,公众把此举看作政府信息公开的前奏。全国各级新闻媒体对此大量报道,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到2005年6月,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就报道了74次[5]。
从利用效果上看,在现行文件服务机构发展的第一阶段,公众利用情况较好。上海市各级档案部门在2002年开设现行文件服务,当年便接待查阅利用12万余人次,提供档案30万卷次,2003年增加到近16万人次,40多万卷次[6]。根据原国家档案局局长毛福民在全国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至2005年6月,全国“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开展以来,已累计接待利用者100余万人次,提供文件110余万件次,成为档案馆利用工作的新亮点”[1]。
现行文件服务机构作为公众了解国家方针政策的新窗口、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新方式,对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具有积极意义,在《条例》颁布实施前,成为公众利用政府信息的唯一实体平台。
2.1.2 从法律体制看,档案馆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场所,公开服务主体的位置得以填充现行文件服务是在档案部门主动承接、组织下开展的全新信息服务,顺应了档案馆职能拓展和社会利用的需求。与此同时,许多学者对现行文件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提出疑问,更从整体政府信息公开体制的视角提出现行文件服务机构的服务主体地位。在尚未有全国性法规的时候,不少地方立法走在前头,如广州、深圳、上海等,要求政府通过政府公报、报刊杂志、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广播电视媒体等方式发布信息,现行文件服务机构作为实体服务平台,其法律地位得到确认。2004年上海市颁布的《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就指定该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为政府公开信息集中查阅中心。而对于尚缺乏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地方政府,现行文件服务机构成为公众利用政府信息的主要途径。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6年起草,2007年颁布,2008年正式实施,随着此进程的迈进,现行文件服务机构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档案馆正式成为法定利用政府已公开信息的场所,设于档案馆内的现行文件服务机构,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途径之一。
2.2拓展档案馆服务的创新举措
20世纪末期,在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档案专家们指出,“数字化时代档案馆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展……从单纯为国家机构服务扩展到为全社会服务;从单纯为政府官员服务扩展到为广大民众服务”。因而,拓展服务范围与方式是档案馆发挥社会功能的主要途径,其要旨便是满足社会广大普通民众的利用需要[7]。
现行文件服务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档案馆最富创新精神,最具时代气息的服务举措[8]”,同时满足社会和自身发展需求,实现“双赢”。档案部门看准社会信息化发展、民主政治、政府职能转变等所要求的政府信息公开,考虑拓展服务范围与方式的自身发展要求,同时分析档案体系稳定性及其在收集、整理、提供利用档案信息上的业务优势,在新世纪大胆创新,开拓了现行文件服务的新功能。在此过程中,档案馆用现行文件服务修炼内功、推陈出新,服务方式和手法日益丰富,这些无疑都在提升档案机构的服务理念和素质。如河南省各级档案馆设有信函查阅的委托服务、电话预约的承诺服务、信息性咨询服务、网上查阅服务等[9]。笔者认为最难得的是在行政服务、审批中心或其他便民地点设立服务点,突破了档案馆的地域限制。如济南市、县现行文件服务把现行文件目录送到社区、乡镇,使社区档案室和乡镇档案馆成为现行文件服务向下延伸的第三级平台[10]。档案部门的功能突破和服务创新为其提升了社会影响力,进馆人数大幅攀升,媒体宣传报道增多。档案馆在推行现行文件服务的同时拓展自身的服务领域和方式,提升服务理念和素质,提高了档案部门在群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现行文件服务机构的优劣分析
3.1业务优势——服务开展的源头
在实践上,档案部门下设的现行文件服务机构能够在8年实践中形成规模并取得法定地位,源于其在业务上的优势:借用原有的档案信息收集、整理、保管、服务等工作,高效率、低成本地开展新的信息服务。不少现行文件服务机构筹备时间很短:北京市昌平区现行文件阅览室筹备不足4个月;南通市文件资料服务中心连同南通档案信息网,从发文到开通历时半年;常熟市文件资料服务中心从领导批示到对外开放不足2个月;上海市档案馆从开设现行文件阅览窗口进行试运行至正式对外开放历时4个月。现行文件服务机构基本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搭建起业务框架,速度之快让人惊讶,档案系统本身的业务优势是关键。
3.2内部困难——8年实践的经验
3.2.1 常规性收集机制缺失,文件源难以保证现行文件服务机构在成立之初,就在文件源问题上大下苦功并争取领导支持,不少地方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各职能部门向档案馆报送文件。但在运行过程中,养成随时移交习惯的部门少,移交文件范围狭窄,每年报送的文件数量十分有限。其原因主要有:
缺乏报送机制。如南通市在文件中心筹建时只有《关于向南通市文件资料服务中心报送现行文件资料的通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缺失后续的报送规定,因而难以形成常规的收集机制。
报送规定限制性弱或操作性弱。①致使现行文件服务机构收集的文件数量少。比如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是政府公开信息集中查阅中心,上海市2004年颁布《关于加强政府公开信息送交工作的意见》,其中规定“各级政府机关在向社会公开信息的同时,应向同级档案馆送交信息全文以及《指南》、《目录》、《年报》的电子文本一份”。但这一规范性文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如表1所示,2007年上海市市级机关主动公开信息17 817条,而中心在当年收集到的全文744件,目录1 385条,分别占该年市级机关主动公开信息的4.17%和7.77%。中心收集的文件和目录都远远低于主动公开的信息量(皆不考虑纸质版与电子版有否重复)。2008年,全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乘此东风,中心的收集情况有了很大改善,所收集的全文和目录分别占市级机关主动公开信息的48.06%和48.96%,而2009年文件和目录的收集率就又下滑到20.18%和33.44%,情况仍然不容乐观。上海2004年开始实施《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经历了多年的实践,中心的文件收集工作有规范性文件支持,但从数字可以看出,文件报送的规范性文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由于报送规定的限制性弱,有效的常规性收集机制迟迟没有建立。②向现行文件服务机构报送文件的机关单位少。比如常熟市,刚开始时有《文件和文件资料报送工作具体操作事项》(常办发字[2003]59号),与上海基本相似,都是要求相关文件“随时形成,随时报送”,但由于操作性和限制性都很弱,无法形成有效常规性机制。据调查,“报送文件的单位已从最初的140个减少到4个[11]”。2006年,常熟市档案局制订了《报送已公开现行文件具体操作办法》并组织报送人员进行培训,当年中心才接收101个单位的3 698件文件[12]。不少现行文件服务机构因收集机制缺失的问题也遇到与南通、上海和常熟相类似的情况。
而比较成功的是深圳市的现行文件服务机构,其采用中间档案馆的形式在2002颁布《深圳经济特区档案与文件收集利用条例》,保证所有文件的收集,因而其现行文件收集工作也做得较好。深圳市的做法可以借鉴,其对文件收集工作的立法规格最高,且在条例中规定了需移交的文件类型和次年6月移交的时间限制。从立法上重视收集工作,规定移交文件的类型和设定时间限制,这些要素有效细化了收集的要求,对深圳市文件收集长效机制的形成有很大作用。
各个现行文件服务机构在设立时仓促上马,收集工作依照行政命令进行,而收集机制尚未建立,致使后续的文件收集远没有第一次有效,因而新增数量越来越少。在8年实践中,收集问题成为挥之不去的难题,仍将影响现行文件服务机构的未来。
3.2.2 需求调查和利用反馈缺失,上门利用量低2000年至2008年,现行文件服务机构的设立和对外开放切合社会普遍需求,在初始阶段上门利用量让人欣喜,但好景不长,机构对外服务一两年后,利用量跌至很低的水平,甚至出乎意料。
比如广东省中山市。2010年3月,中山市开始了建立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体系与构建法治型服务型政府专题研究项目,通过访谈笔者从中山市档案局得到现行文件服务中心的一些相关数据:中山市2005年开展现行文件服务,2008年中心的利用件次为24件;而2009年中山市现行文件服务中心变身政府已公开信息查阅中心,当年利用件次为21件,截至2009年该中心收藏文件30 816篇,其中绝大多数的文件没有被利用过,上门利用量低得惊人。与上门利用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上点击情况,据中山市档案局统计,2008年有9 186人次通过中山档案信息网查阅政府公开信息,2009年点击量更上升到56 991人次,升幅超过600%。虽然点击量不能指明公众利用是否已达到目的,但这个增幅起码说明公众对这方面信息的需求强烈。由此可知,公众对现行文件服务机构基本持肯定态度,但关键是机构能否以适当的方式满足公众的需求。需求旺盛和上门利用量低的反差,恰恰需要在现行文件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上作进一步调查,及时接受公众对现行文件服务的反馈意见并据之对工作作出改良。
但从现行文件服务机构成立之初到现在,多见利用量低的报道而少见公众的利用反馈。南通市文件资料服务中心是少数曾对服务开展调查的现行文件服务机构。从表2的数据可以计算,2002年至2004年的日均利用人次分别为2.65、2.22和1.58,而2006和2007年的日均利用人次则更低。根据南通市档案局的调查,2002年至2004年南通市文件资料服务中心分别有19%、15%和22%的利用没有达到目的;而有效的利用中,工作查考是其中一个目的,而占据绝大多数利用目的显示为“其他”。这说明南通的调查有重视公众的利用反馈,但仍然没有触及公众利用现行文件的实际目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上点击急剧升温,2006年,南通市现行文件服务网上利用达85 600人次,而上门利用只有148人次。由此显示,现行文件服务和公众需求之间尚未建立良好的连接。
在查找资料的时候,笔者发现专门针对现行文件服务机构的调查很少,浙江省和南通市曾做过调查,难以查找其他地方的统计数据,或者只能查找到残缺的数据,更谈不上有效的需求调查和公众利用反馈。大多的现行文件服务的报道和总结缺乏数据支持,说明现行文件服务机构缺乏深入的需求调查,在资源结构、服务内容和方式上无法做到有针对性。
4新鲜事物带来的外部挑战
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现行文件服务的名头逐渐失去社会热度,取而代之的是“政府信息公开”。现行文件服务机构面临更名、业务重组甚至合并等变动,有的换上政府公开信息服务中心的牌子,有的成立文件档案“一站式”的政府信息服务机构。而此时,新鲜事物也在冲击着现行文件服务机构的地位。
4.1 政府信息发布平台
在法律法规的要求或政务公开的推动下,各级政府部门都在建立并不断完善自身网站,使其成为发布信息、与公众沟通的重要门户。根据中国政府网站年度绩效评估的消息,2004年有76个国务院部委及相关单位、31个省级政府、333个地市级政府以及414个县级政府门户网站参与评估。至2009年全国性政府网站的年度绩效评估已经进行到第八届,以政府网站为主的政府信息发布平台在全国普遍开通,覆盖率很高。在评估的各类指标体系中,信息公开作为其中的一级指标并被赋予20% 以上的权重,因而随着政府网站绩效年度评估的开展,政府信息发布平台将做得越来越好,也将越来越受到公众欢迎[13-14]。2005年上海市各政府机关信息公开专栏的访问量为1 358.9万人次,2006年2 441万人次,2007年至2009年分别为1.88亿、1.67亿和1.69亿人次[15]。由此可看出公众乐于接受网站查阅的方式。现行文件服务机构如只提供上门利用服务,因时空限制等因素面临巨大威胁,有可能将变成主要服务社会弱势群体的信息机构,而失去其应有的信息服务功能。
4.2 政府出版物
政府出版物现时在国内仍然是一个生疏的概念,“没有专门的政府出版物管理机构,政府出版物与普通出版物混在一起……[16]”政府出版物包括政府报告、官方白皮书、一些公布在特别出版物上的国家政策性文件或法规性文件,如出版成册的政策汇编或党报党刊,或独立出版相应的法律条文文本等。我国信息公开的范围将在行政、立法、施法、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等方面全面铺开,信息利用所涉及的问题将不断显现,权威的官方信息来源和官方解释将成为须要,此时将有必要出版权威的政府出版物。现时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注重自身出版物的发行,如专报和专刊。政府出版物所承载的信息全面而深入,发行方式普及性强,因出版成册而参考利用价值高、信息开发价值也更高。政府出版物的发行将近一步削弱现时现行文件服务提供查阅利用的功能。
5走向——有为才有位
通过分析现行文件服务机构的业务优势和内部困难可知其优劣,通过分析新鲜事物带来的外部挑战可知其生命力。笔者认为有为才有位!现行文件服务机构在成立和形成规模时,看准形势,勇于创新,为公众提供了一项新服务。但其在政府信息公开视角下,经历业务重组等变动,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之一,服务的标准和水平都需要提升。变身为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的现行文件服务机构若要在巨大的信息公开浪潮中占领重要位置,则必须在服务上深耕细作,改变过去8年粗放式、低水平的发展模式,解决文件收集、上门利用量低等内部问题;同时还必须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紧跟公众信息需求上内容和方式的发展,尽可能整合查阅利用、信息挖掘、公开申请受理、信息咨询等多种服务方式,开辟网络服务平台,在档案部门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政府信息服务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毛福民在全国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2009-03-08].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64270/64271/4400504.html.
[2] 赵淑梅.档案部门开展现行文件服务与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关系.档案学通讯,2007(2):47-49.
[3] 肖正德.现阶段现行文件开放利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南通市文件资料服务中心为例.档案学通讯,2005(4):65-69.
[4] 中山市政府公开信息查询中心简介.[2010-12-16].http://www.zsda.gov.cn/html/zfxx/zxjj/.
[5] 邹伟农.上海全面推进现行文件开放阅览服务.上海机关动态,2004(4):28-29.
[6] 张林华.公民信息权与档案馆拓展社会服务——上海市市、区部分公共档案馆信息利用情况及分析.档案学通讯,2007(1):81-84.
[7] 黄菊艳.新世纪综合档案馆的走向//21世纪的社会记忆——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27-133.
[8] 陈淑媛,李永瑞.兰台学术.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02.
[9] 翟霣远.河南省市县区档案馆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档案管理,2006(2):62-63.
[10] 济南市档案局(馆).健全网络完善服务——济南不断深化已公开现行文件服务工作.中国档案,2005(9):22-23.
[11] 周毅.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中的现行文件开放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6.
[12] 常熟市档案局.2006年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要点.[2009-04-02].http://www.changshu.gov.cn/cs_system_php/bmxx/article.php?articleid=920.
[13] 2004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分析.[2010-12-15].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166006/.
[14] 第八届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2010-12-15].http://tech.sina.com.cn/i/2005-03-08/1344544641.shtml.
[15] 上海市档案局.2005年至2009年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2010-10-27].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14868/userobject21ai400416.html.
[16] 程真.简述中国政府出版物.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3(3):1-6.
【设立安全管理机构的文件】推荐阅读:
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09-09
项目设立安全评价报告07-16
创建国家安全社区安全生产项目设立报告05-31
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10-31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和设立程序09-07
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文件10-27
设立分公司的流程05-29
设立组织架构的报告11-17
关于设立分公司的通知09-28
村镇银行设立的条件和程序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