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精选8篇)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篇1

提 要: 随着社会进一步地发展进步,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生活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当前,要提高关注民生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让关注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政府应当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重点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要统筹城乡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关键词: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 社会公平社会和谐

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充分体现了民生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亿万人的切身利益。方法得当与否,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关系到公共财政和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益,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具体表现如下:

1.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也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各级党委政府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循序渐进,一切从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群众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着力保障群众的基本需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着力确保群众的安全需求,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可以说,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关键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头等大事[1]。

2.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所以,我们党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治国理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把关心人民群众生活,作为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3.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深化认识的必然产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思想路线,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实质就是把对发展的认识真正地转到解决好民生问题上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

4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在新的形势下,我党以新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民生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到我们能不能顺利地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关系到

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国家政体的安全。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必须面对的三项重大任务。自觉地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了保民生上,民生问题被放在新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即关注民生是关键、是根本、是核心。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关注民生是实现以人为本、体现发展目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关键[2]。其次,关注民生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的根本所在。第三,关注民生是走出经济困境、战胜各种经济困难的力量源泉。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把事关人民群众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做好,给人民群众以信心和力量,共同度过经济困难的难关。

二、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层面关注民生解决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创新性地提出:“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当前,在福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要以胡锦涛总书记6月2 5日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四个坚定不移”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指南,行动的纲领,全面落实省委提出的“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着力解决事关民生的四大根本问题,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还有城乡差距的扩大化和地区差距的扩大化等等,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3]。

1.关注民生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时代,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的中心,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2亿多人的贫困问题是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上个世纪末,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进入了总体小康社会,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新时期面临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再是衣食之忧,而是对诸如优质教育、稳定就业、公平分配、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住房供应、交通便利、食品安全、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的日益迫切的需求,这表明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追求正在快速而全面地升级。从历史的视角看待今天的民生问题,可以发现民生问题升级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发展的视角来解决今天的民生问题,则需要采取综合而有效的一揽子措施并使之升华到制度化的层面。

2.关注民生要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并逐步形成制度保证。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到服务型政府的定位、政府政策着力点的转移、各项关系民生制度的落实,关注民生正在成为我们社会的共同理念。一种理念的形成是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的,关注民生这一理念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深化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制度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认识后,在观念上的集中反映。各级党委、政府有义务、有责任把关注民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理念来树立,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主动作为。关注民生的关键是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这就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既要又好又快地实现经济发展,使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要有具体的制度保障,使解决民生问题能够落到实处[3]。

3.政府要始终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压倒一切的核心任务。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城的乡居民过上了小康乃至富裕的生活,2006年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500美元,部分发达地区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2000美元[1]。极大改善。但是,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人均指标的持续大幅攀升,并不意味着民生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即使以四大基本民生问题而论也是

如此: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并不牢靠,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义务教育福利性保障不足、受教育机会尚不公平等问题;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岗位的增长并不能让大学生放心就业,农民工也不能安居乐业,城镇失业率更是在持续攀升,就业形势在未来十年都将相当严峻;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同样存在着失衡、失范与不公的现象;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更是城乡分割、漏洞巨大,大多数国民不能享受到应当享有的社会保障。解决不好新时期的民生问题,便不可能有稳定的社会基础,更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因此,解决好民生问题将始终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系与核心任务[4]。

4.关注民生要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民生问题。今天,良好的教育、稳定的就业、公正的收入分配、安全的社会保障网、健康的生活环境、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乃至民主的政治、文明的法制、个人的尊严与体面,日益成为城乡人民的普遍追求,进而成为国家发展进程中必须考量的重大民生问题。但现实中最为迫切和直接相关的还是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民生问题。首先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此外,要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机制,按照住房的供求关系,切实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基本满足需要的经济适用房,使人们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5.关注民生要统筹城乡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要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把城市开展共建共享的经验引向农村,实现以城带乡、共同发展。首先要统筹城乡规划,强化城乡规划的作用,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当前要特别重视规划和规划过程的严肃性、权威性。政府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要明确缩小城乡差距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其次要统筹城乡市场发展,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注重质量,发挥特色;统筹城乡生产要素,努力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再次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条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满足农村生产结构优化和特色经济的需求。第四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要把重点放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大力实施公路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要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快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健全教育、医疗等社会救助体系。逐步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不断增加收入渠道,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要求落到实处[5]。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今年3月7日在看望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强调的:“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各级党委政府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把“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 //news.sina.com.cn/c/2009-03-14/***1.shtm,l 2009-03-14.[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9日第一版)

[3]胡锦涛总书记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工青妇的全国政协委员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见2007年3月8日《人民日报》第1版)

[4]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见2007年3月6日《人民日报》第2版)

[5]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所作的重要讲话{2007年6月26日《人民日报》第1版}

二、谈谈对参加硕士生政治专题讲座的体会和建议

参加硕士生政治专题讲座的体会

通过这学期的政治专题讲座的学习,我收获颇丰,如和蔼可亲的学者风度、对于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的重视,讲座人是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其语言、内容、逻辑之清晰,观点之新颖,让人叹服理性光芒的魅力,下面谈谈我对政治专题讲座的具体体会:

这学期学校对我们的政治课程改变以前政治讲座的模式,进行了有以前的围绕某个知识层面进行学习,变成了专题讲座的形式,每个课题都涉及到该学科的前沿与当前的热点问题,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对各自专业的研究帮助很大。通过研究生政治专题讲座学习,不仅让我我了解到政治学习在生活工作中方面的应用,学习政治既是研究生增长才能、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做好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使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让我们都能学习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广泛博览群书、修学储能、修身养性,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思想上保先进,理论上下功夫,行动上求实干,注重人格的健全、身心的健康、觉悟的提高。

作为一名党员的我,更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改造,改正缺点,克服弱点,发扬优点。使自己人格的健全、身心的健康、觉悟的提高。同时作为一名学生的我,我们应该努力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先行者和忠实实践者,结合自身定位,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和院系的科学发展。作为一名研究生的我,认为随着知识层次的提高,思想上也要与时俱进。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注重学习成果的运用,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切实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让我的政治方向更加明确,思想更为活跃,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更加敏锐,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但不会束手无策,反而使我游刃有余,灵活自如。

在面对政治专题讲座的重要性时,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虚心学习。为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形式化、表面化、文章化,不注重学习成果的运用,那永远是毫无价值、盲目地学习。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做为一名学生应该有一种“与时惧进”的思想,否则会被远远地丢在后面甚至被社会所淘汰。在学习中,“多思考,常记些什么,写些东西”。唯有不断学习,汲取新的知识,及时更新理念,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永远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一名知识层次有提高了研究生,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把自己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民族兴旺的重担。即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政治为经济服务 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各项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了解世界格局,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我将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在课余生活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素质培养,拓宽知识面。通过这次政治专题讲座的学习,我也深刻的体会、反省,认识到了自己思想上的问题,我将不断反省自己,以十分的热情和饱满的情绪去对待工作,努力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效率,把工作尽快尽好的完成,不断的追求完美。我会牢记自己是一个学生干部,培养朴实的工作作风,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从学术研究方面来看,讲座的价值远远超过思想政治课本身。使我充分认识到,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有多种视角去把握,理论创新的契机可能存在于用一种新的分析框架、新的视角、其他学科比较成熟的理论来理解与解释某一特定研究对象,这对于丰富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大厦是有重要意义的;其次,理论研究是对形态各异的复杂现象之后本质

性规律的一步步追问,并最终力图发现存在与现象之后最本质的规律,然后对其进行理论描述,在此基础上,寻找指导现实的可操作的理论构架。同时讲座者逻辑思路的清晰、论据的详实、表达的流畅与生动,这几个方面恰是我未来几年感觉应提高的方面,我总结为可以结合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1)发现问题的创新意识;(2)文献与知识存量的积累;(3)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4)在行文、语言的流畅方面有提高。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切实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变成谋划工作的思路,变成促进学习,促进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在此对老师为我们的精心培养和谆谆教诲表示感谢!

对政治专题讲座的建议

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索质。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使位学生都能参与和决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一、面向全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在不同层次和起点上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为营造和谐、互动、高效的理想课堂。

二、激活对话。彰显教师教学机智和智慧。进行对话交流,面对面地心灵碰撞才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插话,发表自已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这样更要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彰显自己的教学机智,弘扬自己的智慧。

三、合作探究,弘扬团队精神。激发他们表示自己的意见,多动脑、多思考,决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观众”。还要鼓励同学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篇2

必须充分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民生问题涵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八个方面, 是涉及人民群众自身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 关乎人们生存有没有安全感, 生活有没有幸福感, 对党和政府有没有信任感, 对社会有没有认同感, 影响着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急中之急。

1、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的主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所有这些, 都体现在点点滴滴的民生民计上。所以说,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和现实表现。

2、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 “必须适应国内新形势的新变化,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小康, 就是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这一切都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可以说, 改善民生既是全面小康的内容, 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途径, 更是全社会共同的期待。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合乎民心民意, 加大力度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有序、教育医疗卫生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网络覆盖更加广泛, 不断改善民生。

3、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和谐社会的标志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关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这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尺度和标准就是“民生”。当前, 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 人民群众思想的独立性、多样性、参与性、选择性和维权意识普遍增强, 在加快发展中更加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只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奋发有为, 进而实现社会和谐。

4、改善民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要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 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他们的利益。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 是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验。只有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转化为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具体行动, 并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 才能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定稳固, 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改善民生是劳动保障部门的重要职责

民生问题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是就业、就学、就医、养老问题。因此, 劳动保障部门必须增强责任感, 勇担使命。具体来说, 应着力发挥三方面作用:

1、发挥“减压阀”的作用。

当前,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面临着战略性调整, 人民群众经济要求多样化, 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在这个特殊时期, 人民群众对经济利益的要求更高, 追求社会利益分配相对公平的呼声更大。这些问题的产生, 主要是一些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没有得到满足, 或是相对公平的享有。譬如, 农村征地后农民因失地出现就业难的问题, 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分流安置的问题, 非公有制企业中员工工资被拖欠、克扣和超时加班等问题。要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 劳动保障部门应充分发挥“减压阀”的作用, 积极搭架好就业转移的桥梁, 加大技能培训力度, 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切实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 化解各类纠纷和矛盾, 更好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妥善协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利益, 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2、发挥“助推器”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 劳动就业是谋生的基本手段。只有通过劳动就业, 人们才能具备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解决好就业问题, 帮助人民群众实现安居乐业, 是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而就业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 尤其在人口众多的我国, 就业问题历来严峻。前些年, 由于体制改革, 国有、集体企业大量的人员下岗, 给就业增加了压力。而近年来, 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 使原已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 劳动保障部门只有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机制, 加大力度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 才能切实保障他们有生存之本, 才能在推动社会发展和稳定发挥“助推器”作用。

3、发挥“安全网”作用。

社会保障涉及到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是民生大计。只有把更多的社会群体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助、失有所补”, 才能不断增强保障民生稳定的基础。当前,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 引起社会形态的深刻演变、社会组织结构的深刻调整, 现实生活中, 贫富差距偏大、劳动关系失衡、城乡差距与地区发展差距扩大、不同社会群体存在一定利益矛盾等, 这些不可否认的要先靠解决就业的问题去解决。但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因年龄大、身体状况差、教育水平低, 或者因体制造成的历史遗留因素, 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这就需要社会保障事业予以救助。社会保障工作不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事情, 而是全社会的事业。作为劳动保障部门就应该发挥“排头兵”作用, 加快推进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保险制度, 率先撑起“安全网”。

准确把握当前劳动保障工作形势

可以预料, 今后一个时期的劳动保障事业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 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 特别是在推进改善民生工作上, 其任务既繁重又艰巨, 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困难与希望同在。就全国劳动保障工作总体形势上看, 由于有党的十七大精神这股强劲东风的吹动, 劳动保障事业建设将会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 广大人民群众将会更多地分享到改革开放发展的丰硕成果。从全省形势而言, 连年来由于有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整个劳动保障事业建设率先走在全国同行前列, 创新二十多项占居首位的辉煌业绩。在未来发展走势中, 也将会一路领先。就惠来县的形势分析, 劳动保障事业建设和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机遇, 有着大的希望。首先, 县委、县政府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惠来经济社会发展上有新的战略布局和工作思路, 把改善民生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来抓, 这给劳动保障事业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后盾。其次, 未来几年惠来经济发展将面临着大发展、大跨越的机遇期, 一批投资上亿元、上百亿、上千亿元的项目 (如惠来电厂、中海油、乌屿核电站、大南海国际石化工业园、县城生态工业园、神泉港码头及源翰制衣等) 相继投产或在建在谈, 这给扩大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工作带来了良机。第三, 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当地党政的高度重视下, 劳动保障事业基础建设将得到夯实, 劳动保障队伍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对外形象已得到塑新和树立。目前, 正着手筹建的县技工学校和劳动保障综合服务大楼, 这将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便民条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但是, 由于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尽相同, 发展速度不匀衡, 劳动保障事业建设也出现不匀衡, 特别象惠来这样人多地少、经济欠发达的县份, 存在的困难更多、压力更大:一是实现就业的压力大、任务繁重。惠来是个超百万人口大县, 虽然在谈在建大型项目不少, 但工业企业家数少、规模不大, 容纳就业份量有限。据统计, 全县仅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达12万人, 且他们的择业观念陈旧、生产技能缺乏。若加上城镇每年的新增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 整体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推进就业工作压力较大、任务繁重。二是各类险种参保覆盖面小。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 全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5大险种虽得到建立健全, 但由于地方财力弱、社会经济水平低, 各类保险参保面仍很狭窄, 待遇水平也仅仅处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线。三是技能培训基础建设滞后。目前, 全县技能培训工作仅靠县一个培训中心和一所民办学校, 工作压力很大。四是基层劳动保障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应该说, 近年来, 全县劳动保障队伍在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业务能力提高上是有明显变化, 但距离新时期劳动保障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尚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基层劳动保障队伍建设、基础建设, 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有些基层所人员变换频繁, 影响正常业务开展;有些人员因镇政府其他工作任务, 难以操务“正业”;有些人员政策业务水平不高, 难以适应本职工作, 等等。所在这些都必须加以认真解决, 否则, 将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劳动保障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 改善民生的课题也就很难有圆满的答案。

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劳动保障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直接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贯彻好党的十七大精神, 就必须加大工作力度, 在促进民生、保障民生、维护民生上狠下功夫。重点必须抓好三方面工作:

1、扩大就业门路, 稳固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推进就业, 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要把扩大就业作为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关键来抓, 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让广大群众实现有劳有得。一是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站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上, 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就业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岐视性政策和做法, 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扎实推进“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 加快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提高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增创就业岗位, 优化就业结构。增创就业岗位是扩大就业的根本, 优化就业结构是稳定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保障。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 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 充分发挥它们劳动力需求的主导性作用, 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促进就业形成多元化, 鼓励自主创业, 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三是推进国企改革与下岗职工再就业。深化国企改革与促进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工作。要坚持国企改革与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通盘考虑, 在深化国企改革的同时, 充分考虑我县财政、企业职工和社会保险的承受能力, 特别要关注、重视、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 逐步解除工作关系, 妥善分流安置, 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引导, 鼓励企业吸收下岗职工再就业, 促进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 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稳定性。四是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建设。要加快推进各级就业服务机构“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建设, 形成覆盖城乡就业网络, 免费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多样化就业服务。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 力求做到全方位, 快速度搜集用人信息、加强用人方与劳动者的信息对接, 有效促进就业。重点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 力求做到全方位、快速的搜集到企业用工信息;要引导下岗、待业人员自觉登记、主动联系就业信息。同时, 要坚持社会化与市场化相结合, 扎实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开展。当前, 要全力以赴地抓好技工学校的上马建设, 为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做强民生之盾。

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社会保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是民生之盾。要按照“人人都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推进养老保险。推进以机关、企事业单位为主的养老保险, 加强非公企业养老保险工作, 加强与工会等单位的合作, 促进企业承担更多社会义务, 维护劳动者权益。探索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 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二是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加大宣传, 扎实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 扩大医保覆盖面, 让广大群众实现病有所医。三是扩大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面, 引导非公有制组织积极参保, 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化解矛盾。四是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 从制度上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养老保险及困难企业欠缴社保费等热点、难点问题。

3、健全劳动关系调节机制, 巩固民生之源。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篇3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知识链接】

1.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表现,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谋求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2.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不断延续;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4.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生产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社会的主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保障和改善民生,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6.保障和改善民生,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我国判断和衡量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7.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的需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才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要坚持把稳定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8.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理想的需要。我国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够使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才能够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共同理想。

9.怎样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①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②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③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④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⑤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10.青少年要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贡献。作为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清醒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积极宣传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从身边小事做起,承担社会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双开测试】

1.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____同志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A.十六 胡锦涛B.十七 胡锦涛

C.十六 温家宝D.十七 温家宝

2.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

A.发展B.全面C.协调D.可持续

3.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这是因为()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直接处理国家一切事务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⑤中国共产党以谋求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⑤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阅读材料,完成4~6小题。

4.这些话语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关注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战略思想

B.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D.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5.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努力将这一思想加以落实,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认可。这一战略思想()

①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同步富裕 ②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③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⑤彻底解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⑥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

A.①③④⑥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⑥D.②③④⑤

6.解决好这些民生问题,你认为最关键的是()

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

C.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坚持改革开放

7.阅读上文“背景材料”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谈谈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列举你所观察或了解到的民生问题(至少二个),并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提出你的解决办法。

参考答案:

1.B 2.A 3.D 4.A 5.C 6.B

发展家政 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 篇4

发展家政 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

同志们: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家政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商务部作为家政服务业主管部门,召开这次“全国家政服务业现场经验交流会”,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总结和交流各地发展家政服务业经验,推动和促进家政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会议交流了八个单位的经验,现场考察了杭州三替公司和宁波“81890”居民服务网络中心,讨论了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的思路和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对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的认识。下面,我代表商务部讲几点意见。

一、家政服务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家政服务业面向家庭,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家政服务内涵不断扩展,服务内容延伸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多业态、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家政服务业在为家庭提供多方位服务,满足人民生活快节奏、高品质需求的同时,实现了行业自身的快速发展。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初步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家政服务业各类服务企业和网点近50万家,从业人员1500多万人,年营业额近1600亿元。从家政服务企业规模看,大部分企业营业额在50万元左右,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年营业额已达1000万元以上。

──服务内容日趋多样。家政服务涉及20多个门类,200多个服务项目。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性特点,家政服务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传统的保洁、搬家、保姆等项目不断细分,月嫂、陪护、聊天、理财、保健等服务不断成为家政服务的主要内容。

──连锁经营步伐加快。现代流通方式在家政服务企业中得到快速推广。多数企业已改变原来的单店经营模式,积极采用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服务网络逐步向全国甚至国外延伸。一些企业经营门店已达到50家以上,实现了跨区域连锁化发展。

──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专业化程度高的家教、理财、保健等新兴服务进入家政服务范畴,月子护理、搬家、保洁、婚介等传统服务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开始重视家政服务人员的学历和培训水平。

──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家政服务业的多样化快速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高质量、个性化和安全便捷的服务享受。年迈双亲可以得到温馨照料和陪护,婴幼儿童得到细心看护和教育,繁杂的家务得到专业料理和服务,家政服务已成为服务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

(二)各方合力推动,发展条件成熟

近年来,各地政府及商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在发展家政服务业过程中,积极创新运作模式,拓展服务内涵,探索出不少成功经验。归纳各地的做法,可以概括为:政府重视是关键,政策支持是保障,行业规范是基础,企业创新是主体。

1、政府为引导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一些地区把发展家政服务业作为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天津、杭州、宁波、长春、保定等城市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建立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深圳市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家庭服务业条例》,长春市制定了《家庭服务业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市出台了《家政服务通用要求》。这些措施有力促进了家政服务业发展。

二是出台扶持政策。针对家政服务业的微利性和公益性特点,一些城市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如吉林省出台了加快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按机关用电价格收取电费,按居民用气标准收取煤气费,比照中小企业信贷政策给予家政服务企业贷款支持;杭州市出台扶持家庭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对家政服务企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实施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对家政服务企业发展、家政服务培训及家政服务业标准制定和网络建设等给予资金支持。

三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天津、宁波、长春等地由政府出资建设居民服务中心,整合上万家服务企业资源,无偿为市民、企业提供全方位和全程跟踪监督的家政信息服务。同时,依托中心对加盟企业进行资质审查、服务监督和信用评级,保障了居民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实用性和安全性。保定市由政府主导建立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和数字电视服务网络,集咨询热线、社区宽带、数字电视“三网”一体,整合600多家服务企业资源,形成家政服务、信息咨询、自助缴费、电子商务一体化的便利服务网络,为企业与消费者搭建起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

2、行业协会为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做了大量基础工作。

目前,我国已有26个省市相继成立了家政服务行业协会。各级行业协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制定行业标准,开展行业自律,加强专业培训,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积极开展业内交流,配合政府部门宣传推广宁波建设家政服务平台等经验。北京市家政服务协会制订了《家政服务业行业公约》、《家政服务人员职业守则》、《家政服务合同书》、《家政企业招聘家政服务员条件》等规范性标准和示范文本,并与四川、甘肃、辽宁等省市合作组织“川妹子”、“陇原妹”、“满乡嫂”等服务品牌进京服务。天津市家庭服务协会依托天津“8890”平台开展行业自律,培训从业人员,统一服务质量和收费标准,专门成立“仲裁工作站”解决家政服务纠纷。宁波市成立“81890”服务业协会,制定了《家政企业等级标准》、《家政从业人员资格等级标准》等标准,依托“81890”服务中心,开展质量监督和人员培训,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3、家政企业在服务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许多家政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围绕高、中、低端不同市场需求及多样化特点,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努力打造服务品牌,创新发展模式。有的企业强化“诚信、优质、高效”的服务理念,成为致力“为客户负责,替社会分忧,为国家减负”的优秀企业;有的企业发挥中介服务优势,整合其他运营规范的家政服务公司,打造“一站式”便民家政服务网络;有的企业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做精做细保洁服务,将业务延展到了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场所,甚至在香港也开办了连锁店。这些家政服务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为促进行业发展、满足居民服务需求起到示范作用。

(三)家政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关注和重视

一是组织化程度不高。由于家政服务自身特点,目前,整个行业仍显“小、散、弱”,组织化程度不高,现代流通方式运用不足,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亟待提高。

二是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由于供给问题不足,加之服务企业宣传不够,供需信息不对称,使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存在不适应的情况。一方面,居民家政服务需求迫切,特别是一些个性化的服务需求,难以找到合适的企业;另一方面,大量家政服务员不能及时上岗,好的企业也难以及时获取需求信息。

三是服务市场不规范。由于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家政服务业存在诸多不规范的问题。如“一张桌子、一条凳子、一块牌子”即开张营业,街头、站牌服务广告随处张贴,使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服务安全存在隐患。此外,家政服务业社会保障机制滞后,家政服务员劳动保障和权益保护不够,甚至存在遭遇歧视和虐待的个别事件,使行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四是专业培训不到位。目前,我国家政服务群体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为主,受教育程度偏低,上岗前大多没有接受正规培训,致使服务质量不高和存在安全隐患,有的还会酿成重大事故。如一位消费者从某家政企业聘请一名服务员,因不会使用煤气灶而发生严重的煤气中毒事故,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只收取报名费和介绍费,而未对员工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

五是规范监督机制缺失。近年来,我国家政服务投诉呈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行业缺乏统一的服务规范和监督体系,同时行业自律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滞后,致使一些缺乏诚信的企业违规违法经营,不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利益,也影响了整个行业声誉。如曾经发生的持假身份证的保姆绑架幼童案件,充分暴露出对家政中介公司管理薄弱的问题。

二、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家政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

(一)发展家政服务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我国家政服务业快速发展是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分不开的。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去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201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以后,居民消费结构就会开始发生变化。这一规律在家政服务业方面体现为需求增加和消费扩大。其主要原因:一是收入的增加增强了居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愿望,家政服务能够帮助居民实现这一愿望。二是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后,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家庭服务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普遍加快,必然产生对家政服务的现实需求,家庭服务社会化成为必然趋势。三是我国现阶段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留守子女不断增多,使人们依靠家政服务提供专业化社会保障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四是家政服务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拓展了家政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

(二)发展家政服务业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家政服务业具有鲜明的民生特点,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是商务领域实践以人为本和建设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行业。

1、家政服务业体现以人为本,直接关乎民生。家政服务业不同于商品流通业,它提供的主要是劳务,多为“人对人”、“面对面”的人性化服务,并且大都需要以登门入户的方式来提供,因此,家政服务业尤其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处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时,专门提到要“加强老龄工作”。据老龄委预测,到2014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占世界老龄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家政服务包括养老服务,诸如陪老、托老、陪护、钟点工等服务项目,是解决这一民生难题的重要渠道。

2、家政服务业造福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目前,我国现有城镇下岗职工650万人,失业人员570万人,加上每年新增劳动力8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1.4亿人,就业压力很大。尤其是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无熟练劳动技能等,是就业的弱势群体。家政服务业劳动密集程度较高,比较适合安置上述弱势群体就业。例如宁波市1000余家家政服务企业每年可安排2万多人就业,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占95%以上。郑州市2005年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2万多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占22%,外来人员占78%。哈尔滨市报达家政自成立以来共安置城市下岗职工就业3.22万人。济南市“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公司已安置5万多人就业,其中40岁以上的文化低又无一技之长的妇女超过80%。温州市家政服务人员近80%是从田地里解放出来的农民,16%是下岗及无业者。可见家政服务业在吸纳就业特别是弱势群体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沈阳、青岛、长沙和成都四个城市1600户居民的调查显示,现阶段约有40%的家庭需要家政服务。按此推断,全国1.3亿城镇家庭可供近5000万就业岗位,以人均年收入1万元计算,可实现5000亿收入。可见,家政服务业在改善民生和提高人民群体收入水平方面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发展家政服务业充分体现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发展实实在在的民生事业。各级商务部门一定要按照十七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服务业的有关要求,认清形势,增强使命感,把发展家政服务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三、下一步推动家政服务业发展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于发展家政服务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推动家政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下一步发展家政服务业,要紧密围绕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的宗旨,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运作结合,发展与规范并举,加强行业指导管理,充分调动和利用各方面资源,以家政服务的便利、安全为重点,以规划、标准和必要的政策支持为保障,以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建设为依托,积极培育品牌企业,大力推进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家政服务业的发展规模、服务质量和水平。力争用3—5年时间,在全国大中型城市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家政服务网络,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家政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商务部门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支持力度。家政服务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促进、引导和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是各级政府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家政服务业的一大特点就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如果企业收费过高,就体现不出“以人为本”,服务市场也难持续发展;如果企业收费过低,又会造成“收不抵支”,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走出这种“两难”的困境,就必须发挥好财政税收杠杆的引导、支持作用,特别是在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要在家政对服务组织建设和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加强行业规划,优化发展环境。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必须增强紧迫意识、责任意识,要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家政服务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地区下一步发展的目标取向和工作重点,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要适应新的形势和特点,大力加强对企业的引导、促进工作,引导企业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满足高中低等不同层次的需求;引导企业规范服务标准,确保服务质量,实现行业规范化发展。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赢得社会各界对家政服务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大力宣传家政服务业,对好的企业要给予有力的保护和宣传,为家政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基础建设,引导行业发展。行业立法和标准化管理是引导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家政服务业涉及20多类200多项服务内容,法规、标准体系建设的任务异常艰巨。商务部将加快推进家政服务业法规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家政服务业相关标准,尽快建立家政服务业统计体系,增强行业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各地要尽快制定出台与当地家政服务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加大相关行业标准的贯彻力度,并根据当地情况加紧制订完善相关配套标准,指导企业规范经营。要积极联合当地统计部门,尽快建立本地家政服务业统计体系,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情况,为科学决策和行业促进工作提供依据。要加强协会组织建设,支持协会在行业交流、行业自律等方面开展工作。没有成立家政服务业协会的省市,要加快建立相应的行业组织。

(四)创新发展模式,改进流通方式。各地特别是大中型城市要积极借鉴大会交流的多种发展模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加以推进。在发展模式上,可以政府为主体,也可由企业按市场化方式运作。但无论选择那种方式,都应体现政府的引导作用,充分整合服务资源,建立健全服务监督评价机制,并有效带动相关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要积极引导广大家政服务企业引入现代流通方式,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手段,推进家政服务业规模化发展,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城乡居民。

(五)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各级商务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培训机构、企业的积极性,调动各方面力量,做好从业人员培训,开展职业道德、法律常识、家庭礼仪、操作规则等操作性、针对性较强的系列化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要积极引导广大家政服务企业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适应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大力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内涵,规范服务标准,改善服务质量,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企业,提升家政服务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同志们:家政服务业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行业。希望各地科学把握家政服务业发展趋势和特点,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家政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满足服务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做出新的贡献。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篇5

【热点聚焦】

材料一:2012年8月30日,由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正式公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目的是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突出问题。

材料二:2012年10月12日,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温家宝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强调,实现“老有所养”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材料三:2012年5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玲通过了《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6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全文发布这一纲要。纲要强调,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基本保障,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材料四:2012年10月8日,财政部网站报道,为支持各地做好2012年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中央财政近日追加下达2012年中央补助公共租赁住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50亿元。截止目前,中央财政已索计下达2012年公共租赁住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补助资金987亿元。【设问角度提示】

1.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少于三个角度)答:①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②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更好地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确保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才能引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等等。

2.近年来。党和政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出台许多有效的政策措施。做出许多实事、好事。请列举事例加以说明。(不少于三件事)答:①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老少边穷地区实施扶贫帮困和“阳光行动”;②实施义务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颁布《义务教育法》、颁布《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校车工程等,给青少年带来温暖:③建立并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城乡老年居民补助制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给人民带来幸福;④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视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⑤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重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等等。3.你认为当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有哪些?(至少三个问题)答:①食品药品安全问题;②房屋拆迁补助问题:③农民工子女异地中考、高考问题;④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问题;⑤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等等。【热点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右边漫画中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做法理解有误的是()1

A.能彻底消除城乡差距

B.有利于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C.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D.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正式公布的《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把大病医保纳入全民医保范围,建立大病保险制度。这一制度的出台及正常运行能够()①使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②使正义因制度而有保证③使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体也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④解决大病患者特殊困难和后顾之忧,保障其生命安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3.截止目前.中央财政已累计下达2012年公共租赁住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补助资金987亿元。这一举措()①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②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③休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⑤说明政府努力改善民生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

4.九年级学生晓军在对十八大报告进行专题学习中看到如下材料。请你认真阅读该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2)结合材料,请你说说当前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哪些?

(3)请你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角度为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各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5.材料一: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

材料二:人民网2012年11月28日报道,成都网友abcd zs给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留言,反映在二环路北有条断头路,近万人出行非常不便。网友说.该路段上有约400米的土路,附近近万名居民只能通过小区间的土路去买菜、就医、购物、上学,下雨天道路非常泥泞,摔倒、绊倒时有发生,而且汽车不能通行。希望市委督促成华区尽快修通道路.为市民出行创造良好条件。对此,黄新初书记迅速指示成华区解决此事。成华区交通和市政局迅速拟定整治方案,并已开工处置。该网友对处理情况表示满意。

材料三: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时事回眸】(1)请列举近年来我国党和政府“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的两项措 施。

【畅所欲言】(2)请你就成都市重视民意、关注民生的做法谈谈感想。

【见仁见智】(3)如果你对民生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你会通过哪些途径表达出来?(请说出两种)

【出谋划策】(4)请你围绕“提升社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主题向市民发出倡议。(写出倡议要点)

【热点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1.A 2.D 3.C.

二、4.(1)例答: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农民工子女异地中考、高考问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贫富悬殊问题;等等。(2)例答:①经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科学发展,为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提供物质保证;②政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文化: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④生态:加强空气监测,治理污染,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新空气;⑤社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人民群众在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方面无后顾之忧。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篇6

所谓“财为国之本,税为政之要”。我国财政收入有90%以上来源于税收,它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税收既是民生问题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解决教育平等、就业公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税收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大大增强了政府财政实力,增加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证,也为改善民生、服务民众提供了有利条件。

今年应城市国税局实现首季税收“开门红”。截至3月19日,应城市国税局一季度累计完成国税收入11623万元,同比增长20.5%,占计划39300万元的29.6%,其中,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194万元,同比增长23.6%,占计划41643万元的26.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15万元,同比增长30%,占计划10868万元的27.7%。而这样的业绩,来源于市国税局的“四个着力”政策。今年以来,该局着力把握收入变化

趋势,对60户税收收入10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户实行领导挂点包保责任制;着力创新税源管理方式,对60户重点税源户、670户一般税源户和4414户小型税源户分别实行集中管理、行业管理及区域管理;着力提升纳税服务水平,落实“四减五制”,梳理181项办税流程,简化53项办税手续;着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抵扣固定资产进项各额1677万元,落实个体工商户起征点调整减免税收近300万元,减半征收小微企业所得税50余万元,有力促进了税收收入持续强劲增长。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使发展成果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上,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这就是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的意义所在。改善民生是加快发展的目的,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切实地落实改善民生的要求。税收优惠政策是党和政府亲民、爱民、惠民政策的具体体现。比如2007年3月开始实行的企业所得税新法,为企业减轻负担创造了更好的税收环境;再如从2008年6月起个体工商户业主、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本人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2000元,这不仅有利于为不同性质的生产经营主体创造平等竞争的税收环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纳税负担,对刺激个体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繁荣市场经济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年3月起,个人所得税工

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也提高到2000元。而自去年9月起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再次上调至3500元,缩小了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人群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这些政策都充分体现了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精神实质。

促进就业,改善民生 篇7

十多年来, 我们努力保持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和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妥善解决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稳步推进数以亿计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有效化解新一轮青年就业高峰的压力, 成功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严重冲击……

从2012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就业服务经验交流会上获悉, 我国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并基本建成统一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目前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覆盖了98%的街道、96%的乡镇、95%的社区, 许多行政村聘请了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 构建起覆盖中央、省、市、县 (区) 、街道 (乡镇) 、社区 (行政村) 五级管理、六级服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网络, 并建立起职业指导员、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信息分析师等工作人员队伍。

此外, 当前我国已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与失业管理制度。围绕落实促进就业税收新政策, 进一步完善了就业失业登记制度, 实行了全国统一样式、统一编号的《就业失业登记证》, 并将发证人群延伸到高校毕业生, 建立了面向所有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 实现劳动力资源的统一管理。同时实施了公共服务项目免费制度和就业援助制度, 为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开发公益性岗位, 为零就业家庭成员提供即时岗位援助……

十多年来, 就业创业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使我们倍受鼓舞, 也让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就业发展路子, 比如坚持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结合、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强化政府责任相结合、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发展、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对这些重要经验和有效做法, 要认真总结, 继续坚持, 不断完善。

然而, 在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数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叠加、城镇就业压力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交织的基本状况难以改变, 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需要强调的是,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短期内不会减弱, 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仍然突出;随着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过程加快, 劳动者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就业结构性矛盾也会更加尖锐。综合分析判断, 今后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更加严峻。对此, 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是全面建设、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也是我国就业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促进就业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切实把促进就业创业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 通过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以及更加扎实的工作, 切实把这项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大事抓紧抓好。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篇8

作为我国大遗址集中分布的主要城市之一。西安拥有遗址类国保单位14处,省保单位24处,汉长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阿房宫遗址、姜寨遗址和汉杜陵等五处大遗址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文物局确定的100处大遗址保护计划。西安大遗址保护的主要成就和基本做法,一是科学规划,完善法规,依法保护大遗址;二是完善管理机构,构建广泛的群众保护体系,三是在科学发掘的基础上探索遗址保护展示的新途径。从整体上保护大遗址的措施之一,就是不断加大保护工作力度,把对古迹遗址的保护纳入法律法规的范畴。西安市政府先后颁布了《四大遗址保护条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编制并公布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大明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汉杜陵保护规划》和《汉长安城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阿房宫保护规划》也已开始编制;划定了文物保护单位“紫线”。这些重要举措使西安地区大遗址保护和利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根据西安大遗址分布的特点和保护需要,1994年以来,西安市先后有重点地为四大遗址设立专门文物管理机构,并征用部分土地进行保护管理;在遗址区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巡查联保网络,联合公安机关,有效地遏制了盗掘古墓葬、倒卖文物的犯罪活动。从1950年代开始,西安文物部门就开始了对大遗址的调查、勘探和部分发掘研究工作。1980年代后,加大了大遗址的研究和保护力度。对汉长安城桂宫遗址采取覆土展示手法;对长乐宫及冰窖遗址,建馆原址保护展示,对大明宫麟德殿和含元殿遗址,采用砌砖保护展示的方式,向游人开放。不同形式的保护展示方式,有效地防止了遗址不再遭受自然和人为破坏,同时对当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取得满意成效的同时,西安在大遗址保护方面也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一是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对遗址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用地的急剧扩张,使以前处于城市边远地区的部分大遗址逐渐纳入城市用地范围。唐大明宫遗址已经位于城市中心区域,距离西安城墙不到1公里,汉长安城遗址周边已经被工业区包围。由于城市用地日趋紧张,使用成本升高,遗址周边的建设逐渐向遗址内蔓延。虽然遗址区域建设活动有诸多限制,但由于土地日益紧缺和使用成本的低廉,加之地方群众迫切的致富愿望,导致遗址区域违章、违法建设时有发生,且有日趋严重的趋势,对遗址安全构成很大威胁。二是土地矛盾突出。大遗址要求完整、真实地保护,而当地群众要求发展地方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他们在追求单位土地的最大效益。目前,大明宫、汉长安城等遗址除去地面上裸露的夯土遗迹属于国有土地外,绝大多数土地为集体土地,由村民使用。尽管有地方政府积极协调,有的进行租用,但由于涉及农民的经济利益,具体实施起来仍是矛盾不断,依靠当地村民无偿提供土地保护文物的做法已经难以为继。三是文物保护经费缺口很大。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遗址保护的经费投入,保护项目也逐年增多,2005年以来仅大明宫遗址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就已经投入4900万元,地方配套也已超过6亿元。根据我们的预计,西安大遗址保护总投入将超过200亿元。目前仅依靠从国家文物局下拨的文物本体保护和部分考古、环境整治费用,还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在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实践中,“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成为大明宫遗址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有益探索。大明宫遗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宫殿遗址。从1980年代开始,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对麟德殿遗址局部实施包砌保护工程,有效地防止了遗址不再遭受人为和自然的破坏。1994年至2004年,我们联合日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实施了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2005年,西安市政府在地方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近6个亿的资金,对御道区域实施了拆迁。工程得到参加ICOMOS会议的国内外专家、国家文物局和兄弟省市领导的高度赞赏,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在《关于“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遗址公园)”。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也都将大明宫遗址保护改造项目列为“十一五”重点项目。为确保遗址的完整性,我们在强力启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项目的同时,将遗址及周边区域19.16平方公里的“道北”地区纳入第四次城市规划,进行整体改造。迄今做了五方面工作:一是组建全新的保护建设机构。2007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西安市大明宫遗址保护改造领导小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清云、市长陈宝根为组长,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充分整合全市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委托中国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西安曲江新区全面实施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工程,具体负责遗址及周边区域征地拆迁、产业发展、招商引资、规划建设、土地管理和遗址公园建设。二是划定规划保护改造范围,明确实施步骤。大明宫整个保护改造规划面积为19.16平方公里,其中国家遗址公园为3.2平方公里,周边改造区域为12.76平方公里。在空间上最终形成一心(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两翼(以火车站北广场为轴心,沿陇海线形成东西大城市改造板块)、三圈(形成未央路、太华路、北二环三个商业圈)、六区(文化旅游区、商贸服务区、商务核心区、改造示范区、中央居住区、集中安置区)。整个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周期为五年,结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分三步实施完成。第一步(2007~2008年):启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完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范围内的拆迁;全面启动建设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19.16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的城市基础设施;第二步(2009~2010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周边区域开工建设;第三步(2011~2012年):全面完成大明宫遗址区域保护改造,初步建成一个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示范新区。三是以全新的投融资方式,强力保障遗址公园的建设。为了强力推进遗址公园建设,我们首先成立西安曲江大明宫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隶属曲江新区管委会,承担大明宫遗址区19.16平方公里的保护改造的项目招商、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西安曲江大明宫投资集团公司实收资本50亿元,分别由曲江新区管委会、曲江文化产业集团、新城区政府、未央区政府、莲湖区政府分别出资;其余所需资金再通过招商、贷款等形式多渠道筹措。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等企业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支持此项目。四是集中世界智慧,动员全民参与,高标准完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设计工作。2008年8月,《西安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在反复征求了多位专家学者和国家文物

局、陕西省文物局领导的意见后编制完成。此次总体规划涉及考古规划、文物保护与展示、景观及绿化、道路交通组织、主要服务设施、遗址管理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与推进城市现代化生活、调整周边产业结构的新思路,使文化遗产真正成为现代城市的资源,同时也成为人民生活的乐园。总规顺利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论证会,并得到专家领导的高度评价。五是倾全力集中对遗址区实行大明宫遗址3,2平方公里内的整体搬迁。其规模可谓亘古未有。西安大遗址保护的这些思路和探索,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对现实的必然选择。其一是西安大遗址保护的成功与否对丝路申遗的成败有重大影响。西安是举世公认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镇。西安的大遗址分布广、规格高、类型多样,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中国列入丝路申遗计划的48处遗产地中,有12处、20个点在陕西、14个点在西安。涉及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层面,在整个丝路申遗的链条中,不可或缺,极其重要,也必然事关丝路申遗的成败。其二是西安大遗址分布的规模和格局决定着整个城市文化维度和保护方式选择。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大遗址散布于全市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各个区域,已经同区域内的社区、村庄、农田、河流、山体融为一体,无法划定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进行集中保护和展示。而简单生硬的搬离或复制,又割裂了遗址的文化脉络,损坏了其文化价值。因此,必须进行整体规划、系统保护。鉴于西安的大遗址分布的规模和格局,西安的大遗址保护必须朝着“大遗址之城”,甚至设立“大遗址特区”的方向发展。其三是西安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大遗址保护必须走一条新路。西安现存的许多大遗址是世界级的,但西安目前只是我国西北内陆的一个人口大市、文化大市,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市,目前的发展状况和财力状况难以支撑规模如此巨大的遗址保护任务。这些状况注定了西安大遗址保护要走出自身特色的一条新道路。在这方面,我们在汉宣帝杜陵、大明宫遗址保护、西安博物院等文保项目上都已经有了成功的尝试。四是保护和展示的理念决定着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成败。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大遗址保护必须跳出就保护而保护的狭隘理念,要将大遗址构建成为一道城市文化风景。这种文化风景不但对专家有视觉吸引力,也要让不懂历史的普通游客觉得美、喜欢来。其次,要建得起、养得起,方法越简单,存续越长久。以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例,文物保护及景观建设总投资将达50亿,加上拆迁将达130亿。建成以后维护管理成本预计每年在2亿元左右。要做到运转通畅,活力常葆,不仅要节能、节约、节省运行成本,在管理细节上下功夫,更重要在做好经营策划,出新、出彩,开拓市场,创新运营,调动社会资源来支撑这一体系。五是西安大遗址保护要顺应城市化发展进程,走多元化、社会化之路。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西安的大遗址有些已成为城市社区、农村、旅游景区的有机构成部分。下一步的遗址保护和园区发展要顺应城市化进程将大遗址保护和谐融入。由于大遗址保护涉及人口调控、征地、移民、拆迁、环境整治、土地利用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等复杂问题,下一步建议国家制定《大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协调和处理这些问题,将大遗址保护纳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轨道。同时,为大遗址保护用地开辟“绿色通道”,置换土地用途,减少审批程序,解决地方用地额度对遗址用地的过分限制。把大遗址保护与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乃至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结合起来,既可避免重复建设和劳动,又有利于文物保护和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第三,建立和健全大遗址保护财政保障机制,按照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大遗址保护上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此外,还可考虑建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发行国债和彩票、出台鼓励社会积极投入大遗址保护的政策等等。第四,在全社会范围内设立不同层次的大遗址保护基金,利用国家文物局自身对社会资金的动员能力,倡导并发起国家大遗址保护基金,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出台相应政策,比如向非盈利基金提供捐助可享受有关税收减免等,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就遗址保护基金提供捐赠。第五,加强大遗址保护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理论研究包括大遗址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大遗址的价值评估体系、保护状况评估体系、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等。技术研究包括保护措施、保护技术和方法、工程管理、保护规划技术标准或指标体系、保护工艺和材料等。为了加强我国大遗址的保护,必须大力开展对大遗址保护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为大遗址保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相信在国家文物局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全体文物保护工作者和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大明宫遗址整体保护和展示工程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西安市的大遗址保护工作也将由此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上一篇:风电设备调查报告下一篇:读书有什么好处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