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的教学设计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任安书的教学设计(共8篇)

报任安书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读懂本篇文言文。

2、小组讨论,评价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教学难点: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学生查工具书疏通文意,自行领悟;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重点讲析

1.了解文体

报:答,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任安,司马迁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2.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实际上是暗示司马迁搭救自己,但司马迁没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三、质疑讨论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2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3.4段:戏弄、特、勉励

第5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6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7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四.反馈矫正

内容与形式梳理。

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2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3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5.6)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7段)

五.巩固迁移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3.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

4.放失旧闻。失,通“佚”,丢失。

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历史记录。

6.则仆偿前世之责。责,通“债”。

六.布置作业

1.凭借工具书,疏通文本。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报任安书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身遭极辱,不能胜任。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学

检查对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重点讲析

掌握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古义:谦词,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今义:牛马走路。

2.意气勤勤恳恳。

意气,古义:心意,情意。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勤勤恳恳,古义:诚挚恳切。今义:勤劳而踏实。

3.念父母,顾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4.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形容词,不同寻常。今义:副词,很,十分。

5.下流多谤议。古义:处于卑贱的地位。今义:卑鄙龌龊。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

三、设疑讨论

(一).词类活用:

请略陈固陋。形容词作名词,固塞鄙陋的意见。

(二)、特殊句式:

1.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被动句)

2.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被动标志)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被拘禁)

4.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被放逐)

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被剔去膝盖骨)

6.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

7.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省略句,“之”后省略“于”)

四.典题拓展

1、第一段中,表示客套的词语很多,像“牛马走”“再拜”“辱赐”“非敢”“略陈固陋”“幸勿”等,这是书信体的特点。除了这些客套的话语之外,第一段有实际意义的核心词语是什么?由此可见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核心词语是“略陈固陋”,此段交待了全文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2.第二段的内容写了什么内容?找出本段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

明确:解释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不是为了父母妻子,也不是因为缺乏勇气,而是“恨私心有所不尽”。

对“死节”看法的句子:“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义地为名节而死,所以他不“死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密不可分。

五、训练巩固

1、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在列举“倜傥非常之人”时,有意突出了所有人物的什么共性?

明确:列举以著述闻世的前贤,说明自己也有相同的志向。这些人物都是在灾难中取得成就的,这中间也体现了作者自勉的意思。

2、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它与第三段内容有何联系?找出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说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一句话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明确:介绍《史记》的体例内容,说明自己著书的宗旨和意愿。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作者对这些发愤著书的古人进行了热情歌颂,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他坚强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草创未就……岂有悔哉”,他选择腐刑,隐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记》,为此他“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最后一句话传达出的信息:司马迁的选择对于自己是痛苦的,因为这种选择实在是一种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为世俗所误解,所鄙视,即便是智者,也难理解。他要顶着世俗的巨大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择生比择死更需要勇气,更是刚毅坚强的表现。读出了这些内容,我们就更能理解下一段他表达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与内心所受到的折磨。

4、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再次倾诉自己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答复任安的问题。作用:照应开篇。

六.要点小结:

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的问题,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课文第五节

板书设计:

报任安书

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隐忍苟活的原因是“恨私心有所不尽”。

列举以著述闻世的前贤,说明自己志向。并以此自勉。

说明自己著书的宗旨和意愿

再诉自己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答复任安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学

检查同学对第五节的背诵。

二.重点讲析

师生共同探讨以下内容:

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A、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B、“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C、“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三.设疑讨论

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A、“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 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 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B、“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四.典题拓展

浅析《报任安书》的抒情艺术

富于抒情性的语言,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火山爆发,如江涛滚滚。(分析见上节)

大量的铺排,增强了感情抒发的磅礴气势。如叙述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十个排比句,竟连用了八个“其次”,层层深入,一气贯下,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这类语句,有如一道道闸门,将司马迁心中深沉的悲愤越蓄越高,越蓄越急,最后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如排山倒海,撼天动地。

典故的运用,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第二段用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自杀的典故,直接引出“古今一体”的结论,愤激地控诉了包括汉王朝在内的封建专制下的酷吏政治;第五段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了自己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这些典故,援古证今,明理达情,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了作者伟岸的人格和沉郁的感情。

修辞手法的多样,丰富了感情表达的内涵。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八个迭句,实际隐含着八组对比,同时又两两对偶,与排比相结合,既表明了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现象的认识,又表明了以他们为榜样,矢志进取、成就伟业的坚强意志,气势雄浑,令人欲悲欲叹。又如“猛虎在山,百兽震恐……”一句,运用比喻,沉痛控诉了人间暴政对人性的扼杀和扭曲,形象地说明了“士节”不可以稍加受辱的道理,真是痛彻心脾。其他还有引用、夸张、讳饰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要点总结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这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的同步练习P59-60

2.写一篇短文,描述司马迁在狱中的心理活动。

板书设计

报任安书

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一、“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1.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2.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

3.“我”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报任安书的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报任安书,事理,抽线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多年,但在教学上一直是一块“硬骨头”。清包世臣曾说此文“二千年无能通者”。这倒不是因为它文辞晦涩,而是因为它的语言逻辑颇多令人费解之处。逻辑的紊乱往往缘于感情的介入。李陵之祸使司马迁惨遭宫刑,作此信时,他已经是“刑余之人”(《报任安书》句),其身心之痛可想而知。《评注昭明文选》中孙执升说:“史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作《史记》一腔抑郁,发之此书。”可以肯定,《报任安书》是一篇不折不扣的激情之作。然而如果就此便把它看做是一篇纯粹的抒情散文又有点武断。就作者而言,司马迁作为史学家必须同时是一位思想上的强者。他熟谙古今的掌故,对于个人的遭际不可能没有理性的反思。而从信本身看,作者两次大篇幅述引历史典故,用意皆不在抒情;至于余处论辩式的表达,更是不在少数。可见,在激情覆盖下,这封信还有一个经纬交错的“事理层”。下铺事理,上覆激情,文章的层次看似眉清目朗,其实不然。作为一封书信,司马迁写作时必定信手随心;加之悲愤满腔,更少余力经营文章法度。所以实际上这封信激情与事理交错扭结,读来煞是头疼。假如强硬分剖,激情层与事理层势必两者皆伤。鉴于上述,笔者拈出“抽线”二字,为这一文本的教学提供一点方法。我认为,此信“事理层”虽然脉络错杂,但有一条主线贯于其中,若能挑出此线,则可以使两层砉然剥离,却无毫发之伤。下面我试读信中头绪最多也是司马迁措意最深的一部分,即人教版《报任安书(节选)》的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中我找出四句话,以此为线索,恢复坏损的逻辑链条。句一: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司马迁因李陵之祸下狱,有三条路摆在面前:一是接受死刑,二是用五十万钱赎身,三是改死刑为宫刑。他官小家贫,赎身之路自然不通。所以他真正面对的是选择死还是选择生。此处他作假设之语,谈死之卑微渺小,显然是解释自己选择宫刑(即“生”)的理由。句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句话放在假设后面,很容易理解成“我司马迁之所以没有选择接受死刑,是因为我不想死得‘轻于鸿毛’;我还有更高的追求,我会因之而死得‘重于泰山’”。我们都知道,司马迁的追求就是完成《史记》,问题是《史记》固然证明了司马迁生的价值,但跟司马迁的死有什么关系?关于司马迁的死,目前尚无确切说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死并不是轰轰烈烈,谈不上“重于泰山”。所以,这句话一定不是司马迁选择活下来的理由。那么这句话说出来究竟是什么用意呢?结点在“用之所趋异也”这几个字上,“所趋求”的是什么?答案在下文。句三: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对于士大夫这个阶层,没有什么比志节更重。全节而死对他们来说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可见,前述“所趋”指的就是志节。司马迁虽然身份低微,但如果能全节而死,也不失为一个士大夫楷模。句四:故士有画地为牢,势可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受辱是对志节最大的损伤,所以要保全志节,必须在受辱之前自杀。那么司马迁是否有机会“定计于鲜”?

这便是我所认为的第二自然段的事理主线,司马迁重在写两次抉择生死的因果,其余如“形势决定勇怯”等皆因此线派生。主线挑出,情感层自然明朗。

参考文献

[1]于光华.评注昭明文选[M].台北:学海出版社, 1981, (9) .

谈《报任安书》的德育价值 篇3

一、真诚哀婉,坦荡为人

司马迁没有实现任安“推贤进士”的愿望,显得凄婉无奈,“阙然久不抱,幸勿为过”,内疚致歉,但不失朋友的真诚,为人的正直坦荡。司马迁在信中写道:“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这就是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理由,表明司马迁不是见风使舵、落井下石、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肯定了李陵对长辈的孝心,为人的谦逊守信,更能急国家之急。然而司马迁也因此受到“肠一日而九回”的宫刑。对素不交好的人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对知己者就更应鼎力相助。司马迁对任安的真诚,为李陵的辩护,成为著书立说的为人之本。

教师在分析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应为学生创设艺术的美感情景,提出疑问:在经济持续发展的现实中,高中生应如何处理好做人与求知的关系?

通过具体问题激活想像,使学生把欣赏他人故事所获得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上升到精神上的自由感,使心灵产生相应的震撼,达到认识体验的最高境界:诚实守信。做人力求做到真心诚意,实事求是,无欺无诈,遵守诺言,讲求信用。三国时的刘备就提出做人的准则:“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能,能服于人。”可见,能力是墙壁,做人才是基石,没有坚硬的基石,墙壁依何而立?

二、执著追求,珍惜人生

蒙受耻辱而不轻生的司马迁找到了珍惜生命的精神支柱,——父亲司马谈基于家族荣誉的著书愿望。司马迁认识到生命的惟一,心事重重,痛苦不椹,精神恍惚中也不忘父亲的嘱托,不幸遭遇激发了他生命的责任感:“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及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政治的失意,使司马迁反而找到了忍受耻辱并活下去的生机与勇气,决心把自己的史学知识、文学才华、政治见解变为不朽的史著,以实现人生的价值。于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有力地回答了生的必要。

为了著书,司马迁几乎走遍全国,扩大视野,提高认识,为写《史记》作好素材的准备,表现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精神,不屈不挠,反映出“隐忍苟活”的执著追求,发愤著书的人生目标永不放弃。

司马迁以卓越的文学才华创造了纪传体通史《史记》,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而又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如知人善任、仁爱保民、具有雄才大略、开国神采,又有其狡诈、阴刻、残忍、无赖一面的刘邦;年轻气盛、好勇斗狠、暴躁耿直又优柔寡断的项羽等。司马迁从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的人物命运中看到了人生价值的不同侧面,感悟出人的生命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著书立说才是其真正的终极目标。“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悲愤诺言成为骄傲自豪的客观事实,司马迁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

司马迁著书的成功,为学生创设了另外一种审美境界: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生活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宽容、体贴和关心,既要掌握丰厚的知识,更要学会做人。

既要关心切身利益,也要关心他人。既要关心身边的小事,更要关心国家大事。只有这样,才能谱写美好的篇章,创造辉煌的人生!通过教学使学生领悟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品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谛。

报任安书的教学设计 篇4

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多诵读多领悟。

3、《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三个故事,体会文章结构和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

5、《信陵君窃符救赵》重在引导学生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教学难点:

《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安排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中、高

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将初中、高

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一篇知识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学生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还可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后让学生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举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报告会。

五、课时安排:12课时

六、教学步骤:

报任安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本文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教学步骤:

二、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悟其情感,并将难点做上记号。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1——3自然段,明确本段落的意思: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教学步骤:

一、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翻译,明确: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迟表意。

这一段还应明确:“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心志。

二、引导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本段是全文的难点。可分为四层:

1、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在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自己有什么气节。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承上启下,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大之辱。

3、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

4、在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三、引导学生翻译第三自然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四、小结:总之,这三段逐步说明了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五、学生熟读1——3自然段,进一步体味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4——6自然段,总结全文。

一、朗读1——3自然段,读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引导学生翻译第四自然段。

明确:本段列举古代被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本段应用了归纳说理的方法。

本段的分析,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上仁人志士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跟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和勇气。要求学生背诵本段。

三、引导学生翻译第5自然段:明确:本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从中学习司马迁对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里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

七、总结全文:《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起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报任安书 篇5

[课文详解]

一、作者及作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面地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它不仅是历史巨著,也是文学巨著,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文本解读

本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抒情性的长篇书信。写于征和二年(前91年)冬,致书的对象任少卿,名安,此时下狱。任安生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信的开头以谦恭的语气对许久没有复信表示歉意,并引起下文,用沉痛悲愤的笔触述说自己的受刑之辱。接下作者表明自己虽早有求死的心念,但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隐忍苟活”了下来。司马迁引证古今,列举历史上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并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本文洋洋洒洒数千字,写得反复曲折,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本文语言富于变化,气势磅礴起伏。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对偶等手法。如“太上不辱先”以下连用十个排比句,表达思想一气贯下,势如排山倒海。“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八个迭句对比,两两各自对偶,读来使读者欲悲欲叹,不禁为之扼腕切齿。这种富于变化的语言形式,有力地加强了文章感情的抒发和气势的表达,清代方苞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

[随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传曰(zhuàn)倜傥(tì dǎng)暴肌肤(pù)曩者(nǎng).....

B.剖符(pō)放失(yì)愠色(yùn)阙然(quē)....

C.缧绁(léi xiè)槛阱(jiàn)不可胜记(shēng)卜祝(bǔ).....

D.强颜(qiǎng)前辱之责(zé)剌谬(là miù)闺閤(hé).....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兴高采烈惊心动魄络绎不绝B.言而有信入土为安浑身冰凉

C.滔滔不绝五大三粗仓皇失措 D.闲情逸志魂不附体卿卿我我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素所自树立使然也B.在尘埃之中 C.下流多谤议D.恨私心有所不尽........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用之所趋异也(趋求)推贤进士为务(职责)B.卒就死(就要,将要)受械于陈(....戴上刑具)

C.若望仆不相师(埋怨)仆诚以著此书(诚实,真诚)..

D.定计于鲜也(不以寿终)虽累百世,垢弥甚耳(连累,涉及)..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万被戮,岂有悔哉②被箠楚受辱 B.①难为俗人言也②不足为外人....

道也

C.①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②然此可以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灌夫受辱于居室②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6.填空

(1)《报任安书》节选自,作者是时期的,《报任安书》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

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二、课内阅读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

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

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

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

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去就:舍生就死。..

B.恨私心有所不尽恨:痛恨。.

C.不可胜记胜:尽.

D.不得通其道道:理想。.

8.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各项的一项是()

A.至激于义理者不然B.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C.灌夫受辱于居室D.重为乡

党所笑

9.与“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中的“乃”用法相同的项是()

A.断其喉,尽其肉,乃去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乃如左丘无目D.项伯乃夜

驰之沛公军

10.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翻译:(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A.(1)至于激发正义和公理的人则不,是有他们不能只顾自身和家庭的原因。

(2)古时候富贵却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非常卓越的人才称道他。

B.(1)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发的人则不是这样,是有他们不能只顾自身和家庭的原因。

(2)古时候富贵却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非常卓越的人才称道他。

C.(1)至于激发正义和公理的人则不,是有他们不能只顾自身和家庭的原因。

(2)古时候富贵却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称道。

D.(1)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发的人则不是这样,是有他们不能只顾自身和家庭的原因。

(2)古时候富贵却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称道。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习题11-14题。

文一: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①为鲁国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②,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③,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④不敢,人之父兄衣粗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⑤非相人

乎?且⑥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文二:

陶公少时作鱼粱吏,尝以坩鱼差付使饷母。母封鱼差付使,反书⑦责侃曰:“

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⑧增吾忧也。”

注:坩,盛东西的陶器。鱼差,一种鱼。

11.指出文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子②爱③之④是以

⑤无乃⑥且⑦书⑧乃

12.指出下列句中哪些词发生了活用,并说明用法和意义。

(1)季文子相宣、成()

(2)无衣帛之妾()

(3)且不华国乎()

(4)我美妾与马()

13.翻译文一画线句子和文二。

(1)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衣

粗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翻译:

(2)文二翻译:

报任安书字词 篇6

好像 怨恨一方对另一方学习听从陈述形作名,鄙陋的见解 幸勿为过阙(quē)然久不报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

责备缺失的样子于本来名作状,像倡优一样 流俗之所轻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取独相提并论,比肩只平素立身处世(所字结构)或重于泰山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诎体受辱关木锁被箠楚婴金铁有的人 比因为代,他们使动通“屈”通“贯”杖刑缠绕 摇尾而求食幽于圜(yuán)墙之中头枪地及以至是曷足贵乎衣赭衣

表修饰囚禁通“抢”,撞击通“已”何名作动,穿 罪至罔加引决自裁安在其不辱也审矣,何足怪哉乃欲引节

通“网”通“诀”哪里明白形作动,感到奇怪才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顾妻子乃有所不得已且勇士不必死节 ……的原因慎重对人之常情厌恶妻子儿女是不一定为……死 恨私心有所不尽古者富贵而名磨灭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文王拘而演周易遗憾 个人的心愿表转折通“摩”非同寻常称著、称道(被动)表承接 乃赋离骚厥有国语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不得通其道思来者才才通“抵”发泄愤怒、抒发愤懑推行使……思 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稽其成败兴外之理来抒发、纾解来通“佚”考察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会遭此祸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来探究际会、关系通晓恰逢接受表转折果真通“已” 仆偿前辱之责可为智者道以口语遭遇此祸以污辱先人垢弥甚尔通“债”向因为语言因为耻辱 身直为闺阁之臣以通其狂惑乃教以推贤进士曼辞以自饰是非乃定 只、仅来抒发却用来,表目的掩饰才

报任安书的教学设计 篇7

从学情考察来看,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点主要存在几个方面:1.背景陌生。文言文产生的时代久远, “批文入情”、“知人论世”的阅读原则要求读者必须熟知作品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人生经历、志趣等。2.言语障碍。文言文遣词造句的习惯和现代文有着很大的不同, 许多词语的意思古今差别极大, 存在着通假、异体、活用等诸多语言现象, 给学生的理解带来极大的不便。3.心理排斥。由于以上两种原因, 当代学生热衷于相对易懂的现代白话文, 排斥“枯燥费解”的文言文, 造成学习动机缺乏。那么, 针对以上问题, 教师如何突破呢?

一、动机驱动

学生迫于考试升学的压力, 不得不学习文言文, 但这并不能深度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 学生应从文化认知、继承和运用的角度去看待文言文, 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能量去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言文的巨大魅力, 从而使学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文言文的学习中。

1.写作驱动。“学生腔”的作品在高考试卷中屡见不鲜, 其肤浅和做作令阅卷老师心生厌烦, 而熟知文言遣词造句之法、轻车熟路地引用文言名句、故事等, 或仿写, 或化用, 则能提升作文的文化含量, 丰富作品的内容。比如考生模仿《三国演义》写的高考作文《赤兔马之死》, 我国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恰当使用古文的典型例子, 坊间仿写的时评杂文《史记·××列传》等, 让学生真实感受古文的魅力, 这在高中低年级尤为重要。

2.故事驱动。每一个文本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人生故事, 折射出人生的意义, 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教师整合这些宝贵的资源, 将作家曲折而辉煌的人生故事推荐给学生, 或者搭建交流平台, 能够使他们增强阅读的兴趣, 发挥“爱屋及乌”的心理连锁效应。

二、自主疏通

文言文的教学, 教师首先是要带领学生突破文意疏通的瓶颈, 但如果采取逐字逐句讲解的方式, 既枯燥无味, 又不能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对于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而言都不公平, 自然也削弱了教学效果。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反对逐字逐句讲解, 主张“零敲碎打式”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

我以前教授《报任安书》时, 也采用了逐字逐句讲解的方式, 不仅我自己感觉口干舌燥、疲倦不堪, 而且学生亦步亦趋、跟着盲动, 对于仍然困惑不解的地方来不及探究, 致使教学效果欠佳。后来, 我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 自主疏通, 捕捉重要词汇, 探究、求证难词难句的理解, 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 这样学生可以个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灵活地掌握关注点, 而且教师也从繁琐的讲解中解脱出来, 只需帮助学生总结本课的古今异义、通假、活用、一词多义以及重要句式等现象, 以逸待劳, 两全其美。

三、资源支持

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 掌握的资源有限, 教师就应当留足够的时间来合理地安排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 为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作家身世、作品思想等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如教授《报任安书》时, 我甄选了一套资料, 散发给学生供其选择阅读。这些资源包括:司马迁传记 (简缩本) ;《史记》的前世今生;《报任安书·典故集锦》 (钟子期与伯牙、许由和伯夷、汉武帝东巡泰山、商鞅列传译本、李凌之死、西伯受拘等;宫刑、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等) ;《报任安书》的研究文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接触到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搜集到的资源, 自然极大地方便了学习, 学生借助这些资源能够破解他们在阅读中所碰到的疑难问题, 了解了作品的背景, 能够更好地深入司马迁的灵魂世界, 探察《报任安书》一文所传达出的对人生、时事的理解及态度, 体悟作者溢满胸腔的悲愤和立志著述的悲壮, 这样学生就会将本文的学习上升到濡染文化、反省生命的高度上。

四、先学后教

“翻转课堂”之所以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受到关注, 就是因为它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 这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同样重要, 有利于执教者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 避免灌输式的讲解所带来的食而不化的弊端。如果学生不能充分疏通文言文的文意, 就直接进入文本含义的学习, 这难免有不顾客观学情而揠苗助长之嫌了, 自然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我以题目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帮助他们梳理文言词语、句式, 一方面督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一方面发现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 然后围绕教学目标, 提出交流的问题 (预设问题在课前已下发给学生, 学生自发提出的问题) , 引导探究, 这样就会带领学生逐步抵近文本内核。比如: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你是否赞赏司马迁的生死观, 为什么?此文的艺术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三个问题从背景、观点到艺术等方面引导学生把握此文最闪亮之处, 也就是说在突破了言语瓶颈后, 带领学生抵近高难度的文学鉴赏。

无论文言文教学的难度有多大, 只要教师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多管齐下, 就一定能够带领学生领略古文化的无限美景, 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报任安书教案 篇8

检查对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重点讲析

掌握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古义:谦词,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今义:牛马走路。

2.意气勤勤恳恳。

意气,古义:心意,情意。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勤勤恳恳,古义:诚挚恳切。今义:勤劳而踏实。

3.念父母,顾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4.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形容词,不同寻常。今义:副词,很,十分。

5.下流多谤议。古义:处于卑贱的地位。今义:卑鄙龌龊。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

三、设疑讨论

(一)、词类活用:

请略陈固陋。形容词作名词,固塞鄙陋的意见。

(二)、特殊句式:

1.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被动句)

2.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被动标志)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被拘禁)

4.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被放逐)

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被剔去膝盖骨)

6.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

7.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省略句,“之”后省略“于”)

四.典题拓展

1、第一段中,表示客套的词语很多,像“牛马走”“再拜”“辱赐”“非敢”“略陈固陋”“幸勿”等,这是书信体的特点。除了这些客套的话语之外,第一段有实际意义的核心词语是什么?由此可见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核心词语是“略陈固陋”,此段交待了全文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2.第二段的内容写了什么内容?找出本段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

明确:解释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不是为了父母妻子,也不是因为缺乏勇气,而是“恨私心有所不尽”。

对“死节”看法的句子:“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义地为名节而死,所以他不“死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密不可分。

五、训练巩固

1、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在列举“倜傥非常之人”时,有意突出了所有人物的什么共性?

明确:列举以著述闻世的前贤,说明自己也有相同的志向。这些人物都是在灾难中取得成就的,这中间也体现了作者自勉的意思。

2、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它与第三段内容有何联系?找出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说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一句话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明确:介绍《史记》的体例内容,说明自己著书的宗旨和意愿。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作者对这些发愤著书的古人进行了热情歌颂,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他坚强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草创未就……岂有悔哉”,他选择腐刑,隐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记》,为此他“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最后一句话传达出的信息:司马迁的选择对于自己是痛苦的,因为这种选择实在是一种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为世俗所误解,所鄙视,即便是智者,也难理解。他要顶着世俗的巨大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择生比择死更需要勇气,更是刚毅坚强的表现。读出了这些内容,我们就更能理解下一段他表达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与内心所受到的折磨。

4、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再次倾诉自己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答复任安的问题。作用:照应开篇。

六.要点小结:

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的问题,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课文第五节

板书设计:

报任安书

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隐忍苟活的原因是“恨私心有所不尽”。

列举以著述闻世的前贤,说明自己志向。并以此自勉。

说明自己著书的宗旨和意愿

再诉自己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答复任安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学

检查同学对第五节的背诵。

二.重点讲析

师生共同探讨以下内容:

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A、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B、“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C、“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三.设疑讨论

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A、“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 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 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B、“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四.典题拓展

浅析《报任安书》的抒情艺术

富于抒情性的语言,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火山爆发,如江涛滚滚。(分析见上节)

大量的铺排,增强了感情抒发的磅礴气势。如叙述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十个排比句,竟连用了八个“其次”,层层深入,一气贯下,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这类语句,有如一道道闸门,将司马迁心中深沉的悲愤越蓄越高,越蓄越急,最后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如排山倒海,撼天动地。

典故的运用,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第二段用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自杀的典故,直接引出“古今一体”的结论,愤激地控诉了包括汉王朝在内的封建专制下的酷吏政治;第五段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了自己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这些典故,援古证今,明理达情,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了作者伟岸的人格和沉郁的感情。

修辞手法的多样,丰富了感情表达的内涵。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八个迭句,实际隐含着八组对比,同时又两两对偶,与排比相结合,既表明了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现象的认识,又表明了以他们为榜样,矢志进取、成就伟业的坚强意志,气势雄浑,令人欲悲欲叹。又如“猛虎在山,百兽震恐……”一句,运用比喻,沉痛控诉了人间暴政对人性的扼杀和扭曲,形象地说明了“士节”不可以稍加受辱的道理,真是痛彻心脾。其他还有引用、夸张、讳饰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要点总结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这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的同步练习P59-60

2.写一篇短文,描述司马迁在狱中的心理活动。

板书设计

报任安书

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一、“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1.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2.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

3.“我”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上一篇:班主任交流汇报会2009102下一篇:2008年1月12日时事政治(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