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数感(精选12篇)
【内容摘要】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对他们认识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技能、提高运用数感去解决实际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是学习数学的基石。本文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挖掘生活资源、构建数学活动、加强估算和综合运用从而解决问题等五方面论述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感 培养 建立 体验
所谓数感就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时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是人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在小学数学新课标课程中已经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学生应掌握数学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对他们认识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技能、提高运用数感去解决实际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这么说,学生数感的培养,是学习数学的基石。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下面结合我近几年在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中的实践,试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 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 集中,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我适时出示一张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图画:“大家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吧。”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跟着老师在图画上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体验生活,在生活实例中启蒙数感
小学生对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1.联系身边事物,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就 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例如在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计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甚至理解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可以在温度计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电话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2.感受生活实例,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实例,并从中深刻领会数学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加深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采撷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有些同学不理解5-0=□,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5-0=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有5个苹果,吃了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吃,所以还剩5个,5-0=5。有的说:今天妈妈给了我5元钱,我现在一点也没用,还有5元钱,列式5-0=5……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确了不管什么物品,只要减去0,就都是从5个东西里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去掉,所以5减0还是等于5。从而在这些生活实例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了数感。
三、提供活动平台,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感知数学概念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 动的平台,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1.构建活动平台,让学生感应数在哪里
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使学生感应数就在自己身边,体验数感的存在。比如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证号码抄下并且解读,当他们明白了身份证号各位数字所代表的信息后,请学生当一次校长助理,仿照身份证号码的设置,为学校设计全校学生的学号。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应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
2.提供活动空间,让学生感受数的功能
学生对数学一般有枯燥无味之感。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提供活动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认识厘米、米以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用一根3米长的绳子结合估算实际丈量校园内操场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以绳子当篱笆,去围一块地,开展“看哪个小组围得多”操作活动,学生有在操场上围成长方形的,有靠一边围墙的,还有找一个角靠了两边墙围的……学生通过相互比较,选择了较好的操作方法。这样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单位概念教学“鲜活”了起来,学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数学,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寻机引导,在估算中增强数感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新课标也指出估算相对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如:“一本书9元,全班52人,500元给全班每人买一本够不够?”在估算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10×50 = 500,估计在500元左右。”有的学生认为:“10×52 = 520,不到520元。”有的学生可能说:“9×50 = 450,肯定比450元多。”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策略,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地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五、综合运用,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
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比如,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共同探究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后,我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个装有各式各样(已标价)食品图片的小袋子,设置了一个购物情景:“我们班要到莲花峰风景区去春游,请你用15元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食品”。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设计购物方案,春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学生的思 维非常活跃,想出了多种购物方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
一、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例如: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表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尺子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二、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1元=10角时,我创设情境“笑笑要买一支1元的圆珠笔,请小朋友帮她付钱,想想有几种付钱的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有的说拿10张1角的,有的说拿2张5角的,有的说拿1张5角、5张1角的付正好1元钱。学生说出了很多方法。通过讨论判断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学会倾听,从别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一种交流。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出了花坛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学生先测出一块砖的长度,再数长和宽各包含多少块砖,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学生先测出1米长的绳子,再1米1米的量;还有的学生使用步测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三、在动手操作中发展数感
“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皮亚杰语)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动手操作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
如:组织学生摆学具,用学具摆出十几的数时,请学生思考:“怎么摆就能一下子看出圆片的个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学生一字儿排开;有的2个2个为一堆进行计数;有的5个5个摆;还有的先把十个小圆片放一起,再把剩下的放在另一边。通过学生的讨论,比较得出最佳策略(方法四),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你可以怎样表示15这个数呢?”有刚才的操作比较活动作基础,学生模糊感受到15即为10个加5个。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用各种形式表示15个这个数:有的用10个圆再加5个圆;有的用10朵花加5朵花;有的用10根小棒加5根小棒;有的还采用了点子图来表示……这些丰富多彩的作品都在向学生传递同一个信息:这些图案我们都可以用“15”这个数学符合表示,从而达到“15”本质意义的感悟与把握。
四、在实践应用中升华数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现实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升华数感。
例如:三(1)班的李老师带着42名同学一起去九龙潭秋游,在活动中碰到了“乘竹排”的实际问题:每张排最多可乘3人,至少需要租几张排才能使大家都能乘上排?很快有同学回答43÷3=14……1,所以一共需要14张排,随即大多数同学持反对意见,争着说应该是15张排,一学生大声说:如果只有14张排,那还有1人就乘不上排了,剩下的1人也需一张排,所以应该租15张排。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的新意义,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升华了数感。
一、有效教学情境使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学习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例如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在幼儿园我们师生做过许多有趣的游戏,如玩滑梯、荡秋千、骑木马等,学生的美好记忆被唤醒,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的幼儿活动的画面:“请你们和老师一起来数数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好吗?”于是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等,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在活动中激发智慧发展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活动的平台,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1.构建活动平台,让学生感应数在何处
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应数无处不在,体验数感的存在。如让学生仿照身份证号码的设置,为学校设计全校学生的学号、家庭所居住的楼区号等。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应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我们身边。
2.开放活动时空,让学生感受数有何能
学生对数学有枯燥无味、难以预测之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开放活动时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认识米、厘米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有皮尺量一量同桌的头围、腰围等,还可以一根10米长的绳子结合估算校园内某一地方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
三、在生活实例中体验感受数感
小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数感。
1.联系身边事物,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例如在认识“0”时,启发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那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在温度计上见过;在电话上见过;格尺上有“0”等,使学生直观体会“0”。在学习用数字编码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些数:119、120、110这些有什么意义?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基础。
2.感受生活实例,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实例,从中深刻领会数学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加深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对数的良好的直觉。教师在平时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挖掘开发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四、以人为本,在估算中增强数感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估算相对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增强估算意识,让它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
小学数感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情境,灵活的使用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即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培养数感要把数学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入手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良好的数感的建立能使学生会用数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并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建立起联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到底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觉得:
一、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体验生活,在生活实例中启蒙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三、活动激智慧,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四、综合运用,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 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比如,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共同探究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后,我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个装有各式各样(已标价)食品图片的小袋子,设置了一个购物情景:“学校要组织一次秋游,请你用15元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食品”。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设计购物方案,秋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出了多种购物方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
摘要:
随着数字化社会的发展,数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帮助人们认识身边事物的同时,更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为学生学习更全面的数学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通过体验感悟、动手实践、游戏活动、估算等方式,全面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
数学;数感;任务
数感是一种主动的、自动化形成的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它是进行计算的基础,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数感一般是在理解数的基础之上,运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在实际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选择适当的算法,得出结果,并对结果作出合理解释的一个完整过程。因此得知,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学习数学课程的基础环节,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创造学习数感的条件,让学生能在具体问题中,体验数量之间的关系,促进数感的发展及数学素养的提高。
一、在生活感悟中培养数感
教学要关注从现实情景抽象出数的过程,例如从具体的`2匹马、3棵树、2头牛,把具体单位和数量的含义去掉,抽象为2这个数。反过来,2还可以表示任何具有2这个数量特征的事物,例如2支铅笔、2个人等,随着教学深入,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的丰富含义,比如计数是数、数量的数、度量的数和计算的数。
又如,“瞧,你家的房子真大,差不多要125平方米吧!”“今天的天气太热了,都达到36摄氏度了。”再如,当除法还没有学的时候,小孩为了公平分物,都知道一个一个地分,这些都表示对数有了一定的概念。像这种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形成数物对应的思想,就是一种数感。
二、在动手实践中培养数感
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记忆与模仿,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互助合作能力、自主探索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活动实践,让学生在脑海中将知识进一步巩固,这样才能真正感悟数学知识,增强数感。
例如,认识米、厘米等基础单位后,教师可以利用卷尺,带着学生丈量课桌的长度,或者组织学生两两一组,丈量黑板的长度,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深刻理解长度的含义,还能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丈量方法,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又如,教学“长度单位”时,可以组织学生去操场跑一跑50米、100米,测量一下实际距离,加深学生理解。学习质量单位时,开展掂一掂、称一称活动,提升课堂趣味感,让学生体验1g和1kg物体的实际重量,利用自身实践经验,增强学生数感。
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数感
数学是一门较枯燥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尤其是小学生,还处于好动、好玩时期,对新鲜事物抱有一定的好奇心,过了新鲜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采用游戏的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无疑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一种方式。以游戏形式开展教学,快乐且富有成效,学生易于接受。例如,学习九九乘法表时,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教师可以利用“算24点”的方式,拿出纸牌,从中随机抽取4张,组织3组学生参与到游戏中来,让学生将+、―、×、÷运用其中,得出24的结果,按照学生计算出正确结果的先后顺序,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样的游戏,加深学生对数字的理解,让其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字的大小关系,灵活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四、在估算中培养数感
估算既能解决现实问题,又能培养学生数感,相对于精确计算,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更为广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措施。与计算有关的课程,一般都是先估算得数大约是多少,再计算实际结果。虽然估算教学单独出现在教材中的次数很少,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可缺少,并且随处可见。由此看来,教师在数学教学时,除了让学生掌握精确的计算方法外,还应让学生培养一定的估算能力,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能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促进数感的进一步形成。
例如,教师可以在开展估算课程的时候,多带一些道具,例如本子、笔及粉笔,将其价格告诉学生,学生不需要计算,直接估算出50本本子、50支笔和50支粉笔的总价,最先算出的学生,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能将估算运用到实际运算中,培养数感。
综上所述,数感的培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具体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任务落实到教学过程中,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体验现实,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培养数感的同时,更帮助其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宗浪.关注体验,培养学生的数感[J].新课程:小学,(2):65.
1到10的
二、数感培养的策略
1、整合教材内容帮助建立数感
低年级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接受能力强。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好每一节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的内容或进度。我曾对自己担任教学的班在入学初进行测试和调查,摸清了学生们在学前已积累的数学知识及形成的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这个班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水平分布不太均衡,50%的同学已掌握了〈〈新课改教材一年级数学上册〉〉的主要内容,有60%的同学已经会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另外有20%的同学尚需系统学习上册才能达到要求的水平。整个班级的数学能力不是尽如人意。
这一册课改教材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字和学习相关的加减法。为了帮助初入学的学生初步建立数感,能够很快很好地认识20以内的数,我根据自己班里的具体情况,调整了教学进度,大胆整合教材相关内容,当我上到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时,考虑到班上绝大多数同学会很容易学会1—5这几个数字。遂决定把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第六单元“6—10的认识” 整合为一课时来完成。当学生学完这几个数后能够马上举出生活中的实例,例如自己的岁数、家里的电话号码、自己的学号、还能说出我们的书都有页码这些页码是数字组成的等等。这说明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些数的意义,并且知道这些数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在快乐游戏中形成数感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数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形式,学生在参与教师设计的游戏中,能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
低年级在认数教学中可让学生联系身边的具体情景,通过观察、操作、相互交流等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生活现象。我在教学1—10的认识时,根据小朋友对游戏具有浓烈的兴趣,设计了一场情景教学。具体如是:准备好红、蓝两套纸制球码,号码分别为1、2、3、4、5(红)6、7、8、9、10(蓝)。然后模拟打一场篮球比赛,比赛分五节进行,每节5分钟。比赛规则:下场队员根据教师指令去盯防相应号码的同学。人人参赛,交叉盯防,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辨认1—10的数字(教师佩戴“0”号球码。)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做 “小蚂蚁找家”“找朋友”“大家一起拍拍手”等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让他们牢固地掌握了所要学的知识并提高了他们学数学的兴趣。通过这样具体的尝试,把具体的教学任务完全融合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了“数”的意义而且还知道了这些数在平时生活中是可以用来交流的,使他们对“数”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3、在实践操作中培养数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实践证明,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他们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
4、在已有生活经验中体验数感
低年级学生的数感是他们在学前主动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做出理解而形成的。是比较模糊比较肤浅的,我们如何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发展他们的数感呢?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鼓励儿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去经 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这就是实现“再创造”。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感知、去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在第一册准备课“同样多、多些、少些”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帮助学生建立“一一对应”的概念:小明家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他五人,妈妈把晚饭准备好了,让小明帮忙摆椅子、分碗筷,你能帮小明想一想,他要摆几把椅子,放几个碗,几双筷子吗?通过这些熟悉的场景学生根据自己平时在家吃饭的经验明确地知道,每人必须要有一把椅子、一个碗、一双筷子。学生置身于这种模拟的生活情景中,人人参与,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兴趣盎然。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想象,而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优化生活,启蒙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积累经验,体会、感觉数的大小,表达交流自己的所见所想……
5、在应用探索中升华数感
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的教学资源带来了开放性,扩大了课堂教学的范围。让生活世界中的数学问题走进了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数感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学到一种“活”的数学,是能够在实践中应用的数学。通过这样的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合理与问题的实际背景有关系。
比如二年级租船方案:学校组织学生划船,大船每条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坐4人,租金8元;全班50人,请你设计一种租船方案,计算出钱数,比较哪种方案租金最省?并说说理由。春游是一件让学生快乐的事情,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想出了多种解决方案:①1条大船和11条小船,租金98元;②3条大船和8条小船,租金94元;③5条大船和5条小船,租金90元;④7条大船和2条小船,租金86元。经过比较发现租7条大船、2条小船租金最省。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而且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因此结合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通过这些途径,加深学生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三、形成数感对教育教学的作用
经过一个学期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我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经调查喜欢数学课的学生由原来的50%上升到了90%,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断地提升,优秀率也急剧上升。看到学生的进步,让我感受到学生数感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我还发现学生更喜欢学习了,不仅喜欢数学还喜欢其他学科的学习,比如我们班的同学特别喜欢下象棋,还特别喜欢拼七巧板,学生在形成了数感后在不知不觉中对知识产生了迁移;除此外,学生还能自觉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去。例如在学习“锐角和钝角”时,通过学生动手对自己做的一些角的分类,分成了直角、比直角小的教、比直角大的角的不同类别,从而获得“ 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在学习了概念后,学生在课堂或生活中都能找锐角、钝角,并且还知道了这些角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而且作用是非常大的。这样,拓展了数学的课堂,把数学真正延伸到生活中来。
数学教师必须理解数感, 并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一、联系实际情境, 启蒙学生的数感
传统数学课程以学科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知识为中心, 不注意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很好, 考试能得高分, 能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有熟练的计算技能, 但是在课堂外, 他们却看不到数学的存在, 看不到数学的应用。这与数学教学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关, 与片面的离开生活背景学数学、用数学有关, 与让学生在封闭的环境中学习有关, 与学生没有良好的数感有关。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去教学数学知识, 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 从而启蒙学生的数感。例如, 教学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时, 让学生联想家里“八仙桌”桌面的大小, 观察指甲面的大小, 并在黑板上分别展示了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片相互比较, 再引导学生选用这些面积单位去量身边的物体某个面的面积, 从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建立了表象, 体验了数感。
二、参与实践活动, 发展学生的数感
“实践出真知”。数学新课程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内容领域:综合与实践应用。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 在现实的生活中学数学, 用数学,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例如, 通过折纸感受“对称性”;安排“分苹果”来理解“平均分”;购置电影票、团体票, 让学生考虑如何选择购买最适合。再如, 和一年级小朋友玩“小猫钓鱼”的扑克游戏, 感受“相同”的内涵。展开调查研究, 理解居民身份证编码、汽车号码、门牌号码等数字的编排规律, 体会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等。
三、强化估算教学, 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往往更多地使用估算, 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越发被感受到。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联系实际使用估算可以使学生体会人人要学习必需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比如举行广播操比赛, 根据比赛场地, 安排各班级学生观摩的座位多少等。再如买两袋洗衣粉、一袋盐大约需要多少钱;一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再如同学们出黑板报, 估计每块版面大约安排什么内容, 多少文字, 使版面主题突出, 结构美观。
估算能力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人数感的好差。为了提高估算能力, 使估算与计算的结果接近甚至相同, 需要在估算教学过程中, 加强计算, 动手测量, 及时比较, 逐步提高估算结果的准确性, 提高估算能力。
四、定量刻画, 建立学生的数感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 它源于生活, 并优化生活。
数学教师应努力把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 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学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状态。步认识到数如中央电视台二套“幸运52”节目关于商品价格的竞猜, 一台××牌××款式电脑, 大约多少钱, 生:7400元, 师:高了。生:6000元, 师:低了。生:6500元, 师:正确。如此的猜数游戏, 锻炼了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把握数的大小比较的本领, 又渗透了“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 使学生在体会大小时, 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五、解决具体问题, 强化学生的数感
学习数学与其他学科一样, 是运用数学规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解题”。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联系特定的问题情境, 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再如, 第三次国际测试 (TIMSS) , 有这样一道题, “用卡车运1128个士兵, 每辆车坐36个士兵, 问需要多少辆卡车?”中国学生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是不一样的。中国学生多数只是求出了一个计算的结果, 1128÷36=31 (辆) ……12 (人) ;而西方国家多数学生回答“需要32辆车”。他们认为数学是过程、是活动, 学数学就是做数学, 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 获得一种体验, 并非“解”纯粹的数学题目, 或只为了求得一个数学结果。比如计算制作装运香皂的纸箱, 所需的纸板面积就要采取进一法;设计饮料罐适宜装的容量就要力求采用整数等。现在的数学教学必须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 帮助学生打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数感教育 操作法 游戏法
中图分类号:G613.4
“数感教育”是指培养幼儿从小具有对周围事物,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从而激起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的热爱。这样到了小学,才不会害怕数学,才有可能学好数学,从而能提高全民族的数学素养,适应高科技的挑战。看来“数感”本身似乎是件“小事”,然而其意义实为广大。因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华罗庚语)。但如何培养幼儿的“数感”呢?我以为这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能力来进行。由于教学是反映客观世界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因此既有抽象性又有现实性。而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性、形象性,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动作思维,年龄越小越明显。这就决定了我们进行数感教育时,应当采取如下的恰当措施,方可奏效。
一、故事法
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尝试着将讲解的数学知识编成幼儿们喜爱的小故事,比如在教幼儿认识数字“1”、“2”、“3”、“4”时,我就利用幼儿熟悉的小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来讲解:有一天,小蝌蚪去找妈妈,它们找呀找,终于找到了妈妈,青蛙妈妈可高兴了,给了小蝌蚪们每人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饼干,一只小蝌蚪问妈妈:妈妈,今天小鲤鱼问我,一只笔、一本书、一块饼干可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青蛙妈妈说,可用数字“1”来表示。讲到这里,我暂停下来,举起早准备好写有“1”字的大卡片,告诉幼儿这个数字读“yi”,用同样的方法,幼儿很容易认识了“2”、“3”、“4”,为了让幼儿记住这些数字,我继续编下去:小蝌蚪们都很聪明,很快记住了这些数字的读法,可是怎样去记住它们呢?青蛙妈妈说,可以这样记:“1”像粉笔能写字,“2”像鸭子点点头,“3”像耳朵会听话,“4”像红旗迎风飘。接着我要幼儿跟着我一起读这首顺口溜。每读一个数字,我便把早准备好的实物如粉笔、画有蚂蚁的卡片、小红旗、塑料小鸭子依次展示在幼儿面前,以增加幼儿的感性认识。在这充满愉悦的宽松的氛围下,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幼儿学的开心,老师也教得轻松,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寓教于乐,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的记忆特点。
二、演示法
由于幼儿缺少生活经验,又无法参观时。教学时应运用实物、图画等材料向幼兒演示。如数的守恒与可逆这两个概念十分重要,心理学家皮亚杰称它们为儿童智力水平的标志之一。但幼儿缺少这方面的实际体验,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向全班幼儿进行演示,边演边讲:看老师把5根小棒分成2堆,一堆是2根,另一堆应当是几根?再把二堆合起来成了几根。老师把5根小棒散开放,小棒占的地方大起来,根数有没有多起来?等等。也可演示皮亚杰守恒实验,用形状不同体积相等的玻璃杯和红墨水,向幼儿演示。把杯口大而矮的一杯红墨水倒入杯口小而高的杯内问幼儿红墨水有没有多起来?这时幼儿非常感兴趣,不知不觉地培养了等积变形的守恒感。
三、操作法
幼儿最喜欢动手,通过动手活动进行学习,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操作法是帮助幼儿形成数感的极为重要的教学法。学习数序时可以让幼儿自己摆学具,如豆子、小棒、算盘子等等;学习数的组成和分解时,也可让他们用塑料片之类进行拆、拼等。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到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个比它小的数,这几个小的数又可合成一个较大的数(原数)。从而积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加关系和互补关系的感性经验。因此让幼儿多动手可以使幼儿聪明起来,且越是智力迟钝的幼儿,越是要多让他动手。另一方面十个手指是幼儿随身携带的计数器,就充分利用十个手指来数数和计算。不让幼儿利用手指数数和计算是不明智的做法。
四、比较法
比较是使幼儿增强数感的有效方法。如要使幼儿认识8比7大1,就可用实物或图画进行一一对应的比较,看一看究竟谁多?多几?教师用彩色粉笔画红色的正方形,黑色的三角形,进行比较□□□□□□□……7△△△△△△△△……8。也可让幼儿自己用学具(或玩具)摆弄,然后概括出8比7多1,7比8少1;7在8的前面,8在7的后面;比7多1的是8,比8少1的是7等。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使幼儿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也就是用“词”给表象定影,帮助记忆。如果能在演示和操作后让幼儿合上眼睛想一想刚才的演示和操作过程与结果,就能使表象更清晰稳固,容易再现。
五、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生活中最有活力和充满喜悦的活动,是学习中非常有效的方法。游戏中最能表现出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应充分利用游戏的手段,帮助幼儿建立数感。如玩“食堂”游戏:可让一个幼儿扮采购员去买萝卜、青菜、青瓜、鱼、蛋、鸡等。叫其他幼儿验收说出来,看谁说对它们的数量。又如玩“饭厅服务员”游戏:一个幼儿扮服务员,在桌上放好8只饭碗、8双筷子、6瓶饮料、4瓶酒、5碗小菜、一盆汤等,让其他幼儿说出它们各自的数量。“送信”游戏:黑板前面放着每户人家的信袋,信袋上写着1,2,3……幼儿手中各拿着1至10的数字信封,分别去插在应放的信箱上。这种游戏可分组竞赛,看那一组先送完。可以由一个小朋友报题,让其他幼儿抢答,看谁先答出;先答出的同学获命题权,也报一题,其他幼儿抢答。如此下去,幼儿也很有兴趣,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幼儿的计数、语言、想象能力,发展思维敏捷性等良好的智力品质。
总之,根据幼儿心理特点,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的数感,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我们应想方设法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从小培养起热爱数学的感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了才会努力去学习,去克服困难,才能坚持下去。这也是幼儿学数学的根本目的。我认为幼儿学习数学,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认数和计算;更重要的是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并在认数和计算过程中,培养数感。这是一具人数学素养的奠基石,在教学中务必重视。
参考文献:
[1] 《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钱芬《浅谈幼儿生活中的数学学习》。
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家庭教育则更加重要,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使孩子能够拥有健康、积极、阳光、向上的心理成长环境。积极心理学是当代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泰斗塞利格曼
(Seligman)认为培育积极感情和情绪是使孩子们健康成长必要和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主张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研究重点是挖掘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以积极的心态生活,并最大程度地挖掘人的潜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小学阶段,学校在实施教育行为时发现,目前,很多家庭教育还存在着和儿童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一部分家长不了解儿童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而导致儿童在心理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其研究重点是挖掘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以积极的心态生活,并最大程度地挖掘人的潜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那么怎样才能让积极心理学充分发挥作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从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呢?在研究中我们找到了一些颇具效果的好方法。
一、帮助家长塑造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忧心地看到: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家庭问题的折射,家长的意识亟待提高。在我们的“知心姐姐信箱”里,很多孩子的来信都提到了家庭的问题,不幸的家庭环境或不和谐的家庭氛围都给如此小的孩子们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因此,我们利用家长会、“给家长的一封信” 或校讯通等方式让家长树立积极阳光心态,帮助家长学习并理解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让家长明白:任何事情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它,并在日常生活中联系应用这些天生的优点去获得幸福的生活,让家长在迷茫中有一个总体的方向感。
二、班主任熏陶感染,促动家长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我校的“家长学校”已经办了很多年,在家长学校中,我们会邀请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出色的家长与大家共同分享。同时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家长会当中,各班主任会以积极的心态感染家长,并请有经验的家长做经验介绍,传授家庭教育的某些方法,培养孩子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同时拓展家长从更广阔、更长远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未来,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在对孩子的问题上尽量以理解、宽容、鼓励为主。现在我校每个班级都有QQ群,在家校沟通之余,家长们之间也会针对一些问题,互相询问,借鉴经验,共同面对孩子阶段性的问题。
三、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教育引导孩子。
孩子的任何转变,都离不开他自身的转变和努力,我们在心理健康课上渗透积极心理学观点理念,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通过开展各种体验、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挖掘自身的潜力,获得学习中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实现人格的完善。通过体验性的团体活动,让他们关注到自身,关注社会、体谅父母、老师、朋友,从而获得属于自身的幸福、快乐及有意义的人生。通过观察、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了他们的抗挫折能力,通过沙盘游戏让孩子认识自我。
四、多种渠道,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有时间期限的,孩子越小受家庭影响越大,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会与家长们勤沟通,通过多种渠道,抓住有效契机,帮助家长与孩子,让他们共同成长,体验感受共同成长带来的快乐与幸福感。
1、家长自己要转变教育观念,首先塑造积极阳光心态,然后去熏陶感染孩子。
作为家长,要尊重孩子,在更大的程度上接纳孩子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孩子是有自主能力的人,他们并不是大人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当他做不到的时候,委婉地提醒他,因为他也有疲劳的时候,作为家长尽可能地理解他就好。要懂得孩子是一个多方面发展的人,不能只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孩子,而应该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2.家长需要坚持不懈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小学阶段的孩子们,他们有他们心理成长规律,尤其到了四、五年级,这时的孩子们的表现开始从“听话”转向“不听话”,其实,这正是孩子们的自我意识的成长。六年级的孩子更是有了青春期初期的性意识,开始注意异性。因此,家长们要不断学习,了解他们的成长规律,坚持不懈的自我成长与完善,如此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达到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目的.。此时,我们会给家长们提供一些有关方面的经验或介绍一些好的书籍给他们。比如:什么是真正的爱?真正地爱:①无条件的爱②尊重孩子的独特性③了解孩子需要什么④给孩子一个边界⑤给孩子成长的空间⑥教会孩子爱别人⑦适当的挫折教育⑧负责的爱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当中的小林校长是如何对待小豆子种种出格的事情的;怎样塑造良好的自我概念等等;
3.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家庭教育的有关知识。
在我市有一些公益性的组织,比如“红城亲子成长群”(QQ群),群中的志愿者都是我们这些心理咨询师、法官、检察官和学校的老师等等。在群里每周都会有关家庭教育的公益讲座,我们会推荐家长们去参加这些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家长更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梳理自己。通过学习,很多家长也都找到了自己家庭教育失误的原因,如:①父母自身带着创伤长大②父母个人感情存在问题③父母自身压力过大,把焦虑转嫁给孩子④父母既往有创伤性的养育等等。因此父母必须先调整自己,让自己有个健康的心态,这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4.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有资料显示,孩子可以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表现为听话,上课认真听讲的,积极思考,举手发言,认真参加班级集体活动,认真看书、学习、回家写作业,然后一考试前3名、前5名、前8名,这样的孩子看书能记住,到时候能写出来,这属于视觉最优型,这样的孩子占33%的比例。今天的教育适合他们,善于看书背书,学习时都是好孩子,到工作的时候,成就就不大,缺少创新精神;二类,这样的孩子跟小老头似的、每天慢悠悠,晃晃荡荡,不爱发言,什么都慢,什么都处于边缘,回家也比较慢慢悠悠的,比较敏锐、敏感、脆弱,他的快乐源自内心,这样的孩子属于听觉型,适合当艺术家,这样的孩子占20-24%的比例,这种小孩,不爱说话,能点头就点头,他们不出声,即使很激动。老师一般不喜欢这样的孩子,他敏感,要求完美,作艺术,高科技领域的最好,包括陈景润、包括爱因斯坦都是听觉型的;三类,这样的孩子一早背着书包就来了,人到声到,一到班级就能看到他招猫斗狗,上课不太注意听讲,老师让他向东他向西,老师让他抓狗他就摸鸡,不愿看书,总愿意说话,玩没问题,劳动也没问题,一考试就班级倒数,这样的孩子是动(触)觉型。3岁以后就精力旺盛,不爱睡觉,生命能量强,创新精神强。目前的教育方式不一定能都适合这些孩子,所以家长要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属于哪种类型,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培养;学生;数感
Talk about how the number of students a sense of
Gan Fengjuan
【Abstract】In th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 (trial version)” emphasizes the student’s math activ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Number Sense. So, what is Number Sense? Is a person an understanding of number and operations. This understanding can help people to use a flexible approach to make mathematical judgments and to solve complex problems for the useful strategy. Thus,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students to integrat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Number Sense is an important task.
【Key words】culture; students; Number Sense
在语文,英语的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美感,而数学则重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那么,什么是数感?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素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感是重要任务。
下面谈谈多年来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点滴体会。
1 在生活中,获取数感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然而,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要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如在教学 “认识100以内的数”时,我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两位数。学生必须留意并细心观察、记录校内外的事物的数量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学生发现的结果真是令人惊喜,如:今天的气温是25~29摄氏度;妈妈今年35岁;我们班有46人;从家到学校要花18分钟;数学第一单元检测我的成绩是94分等等。这样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去调查,去发现,学生就会明白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量,也可以表示一个序数,还可以表示一个范围和编号。你看学生对数的理解大大丰富了,学会了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既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又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当学生开始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时,应该说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数感。
2 在实践体验中,深化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深化学生的数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例如:当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后,就应利用身边的物体比划比划,我让学生量量铅笔有多长,课桌有多长有多高,我们的教室有多长有多宽。到操场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自己感受一下1厘米、1分米、1米、50米、100米的距离。这样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利用这种实践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相关的量,深化了学生的数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在动手操作中,增强数感
数学知识具体抽象性,概括性。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的感知数、理解数的意义。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的中提到的较抽象的单位“1”对于学生来说,从字面上看确实难以理解。这节课我先为学生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分组操作:把一个苹果、一张纸平均分;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把许多物体构成一个整体平均分。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理解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加深了对单位“1”和分数意义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4 在探索想象中,发展数感
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锻炼数学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数感。引入是,一般从具体的情境中,如让学生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时,有学生不假思索的说出了他的猜想:“各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当时我没有对该学生的猜想作出评价,而是引导大家对他的的猜想进行验证。很快,有学生提出像“13,23,19,29 ,16,26都不能被3整除”,显然以上猜想是错误的。在经历了猜想的失败后,学生认识到不能按原有经验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应该换个角度寻找。能被3整除的数的个位和十位调换位置后仍能被3整除。如12,21,15,51,18,81,189,918,891,198等等。经过学生验证发现:它们都能被3整除。这一发现激发了另一些学生的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点可能与各个数为上的数字和有关。于是学生投入到对这一猜想的验证中……在这种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由片面到逐渐完善,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5 在拓展运用中,升华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的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特别是在新授之后,良好的数感可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则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如:在教学“利息的计算”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假如你有1000元压岁钱,你准备怎样管理?为什么?大多数学生计算了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的存款利息,提出各自的存法,并能说出其中的理由;有学生提出:我拿300元资助一个贫困学生,700元存入银行,所得“利息”远不止银行利息;还有学生提出买保险等。这时,教师只要适当的引导,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利息的知识。又可以深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概念,这样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质的升华。
总之,数感是一个崭新的学习内容,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而漫长过程。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获取数感,深化数感,增强数感,发展数感,升华数感。
一、从问题情境中感知
一个好的情境创设, 往往能够促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 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发现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情感,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因此, 教师应让每个学生从情境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 进而落实课堂探究与体验。例如, 在讲“等比数列的求和”时, 可以诱发这样一个问题: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即是退耕还林。王师傅是当地一名热心群众, 退休后, 他决心用一个月的时间做下面的事:第一天, 他自己种一棵树;第二天, 他发动两个人和他一起每人种一棵树;第三天, 这三个人每人发动两个人加入他们的行列, 每人种一棵树。如此继续, 持续了一个月 (30天计) 。请问他们能让多少耕地还林?对此我们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二、在教学过程中强化
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数学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具体知识, 更重要作用还在于培养学生排除应用数学的心理障碍,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 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 注重开发学生智力, 提高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注重对象的实质、特点及事物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这都是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体现。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方面因素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 刺激学生的大脑, 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 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第八章的《椭圆》第一课时, 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 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 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 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 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 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 (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 , 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 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 (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干细线的长度) , 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 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教师因势利导, 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 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了。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 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 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直接平方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 发现对于这个方程, 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 而整理后再平方, 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 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三、在实际操作中体验
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 但在其发展过程中, 数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 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 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 往往不得其门而入, 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 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 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得多。如在上“勾股定理”时, 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 学生常常能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 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 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右脑的开发, 并能因此引发奇思妙想, 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 使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内在的数学素养,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生活中升华
人们的学习和现实生活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 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尽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才能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学习, 培养数学兴趣。“数感”不应只是通过传授而让学生获得,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感知、认识、了解、发现、探索、获得等认知过程,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 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 更好地把握数的概念, 从而建立数感。大部分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学生头脑中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 也不能真正准确地理解知识, 需要老师适当地结合实际生活经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组织课堂教学。比如教材中在引人负数的概念时, 就以零下温度这一实例作为引入, 也可以从欠别人10元记作-10元这一种情况去理解负数。让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 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培养数学兴趣, 增强数学信心。
结束语
数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科学感觉, 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实现。从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逐步强化学生的数学感觉,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存在, 体验数学价值和数学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一、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体验数感、建立数感
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有关“数”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的数字理解,没有直观理解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对于数没有具体的认识。因此,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观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数感,建立数感,更好的形成对“数”的基本认识。比如,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有关“数”的实际例子,认真体会数的大小,数给生活工作带来的影响等,并将学生学习的有关数的基本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这不仅帮助他们认识数,还可以将获得的体验与感受内化为基本能力。比如,班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我们的人口等,这些数不仅存在大小的不同,还蕴含着数的近似值与准确值问题,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课堂内扩展到课外,并延伸到社会,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而理解数的意义,并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在估算环节,发展学生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数的教学,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节,这就是有关估算教学。估算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数感,发展学生的数感,能够对几种运算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对结果有大致的理解。让学生做出大概的推断或估测,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这是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有关估算的问题入手,让他们感受估算的基本作用,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程,并善于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增强数感
将数与学生的实践操作整合,不仅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感知数、理解数的意义。比如,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让学生同摆小棒游戏,建立数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对8根小棒进行分组,理解8的分成,并形成对数的直观认识。因此,在小学生刚对识数进行基本认识时,就可以与学生的动手操作结合起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使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再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对于抽象的单位“1”认识往往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把一条线段、一张正方形纸片等进行平均分;在实践中让他们自己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建立对分数的基本认识。
四、通过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升华数感,增强对数的认知能力
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引导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有助于学生升华数感,增强对数的基本认识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引导他们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基本问题,让学生更多地直观感悟并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的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提升学生对数的认知能力。比如,让学生跟随父母去市场买菜,让他们总结买菜的基本过程,有位孩子语言叙述到:今天妈妈带我去上街,我们买了3斤水果6元钱,2本课外书10元钱,1个玩具熊5元钱,一共花了多少钱呢?我仔细算了一下:6+10+5=21元,所以一共花了21元钱。虽然比较简单的叙述,但学生对于数有初步的认识,他们能够用数叙述简单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不仅仅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数感的基本目标,还要意识到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让学生充分感知数,体会数,理解数的重要价值,并引导他们学会运用数去刻画生活,在数感的情景中提升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是新课程理念下对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基本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体现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那么,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体验建立数感,发展增强数感,深化升华数感,巩固数感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肤浅阐述。
【浅谈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推荐阅读:
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品读语句11-13
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12-04
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11-12
如何进行有效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11-20
浅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09-19
班主任如何有效地与家长沟通10-24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11-06
浅谈如何有效发挥小学数学的多媒体辅助教学09-23
浅谈如何有效的提高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效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