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推荐11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人际间口头或书面的交流。如果学生们学了一篇又一篇课文,仍不知该怎样运用这些语言文字,那么语文的教学是失败的。语文课本作为学生的学本,就是作为范本让学生模仿学用的。于是,抓住每篇课文中存在的语言训练点,在课堂中落实对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做到的,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
那么该怎样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切合实际,把握训练目标
目标在教学中起导向、激励和检测作用,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先有明确的目标。从教学现状看,阅读教学课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有的教师误认为阅读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以讲解课文为目标面面俱到地教,许多教学内容多次重复,所不同的仅仅是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目标的制定要做到准确和集中。
“准确”的依据是教学大纲中小学阶段的总目标和学年目标。能力训练的内容应该循序渐进,而教学的现状却往往不是简单地重复就是“跳跃式”地超前。
“集中”就是在课文中选定几个语文能力训练点。在一节课内,没有必要教学课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只需根据既定的能力训练目标,在课文中精心选择几个训练点-——即选几个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选择好“例子”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起到关键的作用。
怎样选择呢?总的说,要根据学年教学目标和教材编排的读写训练项目,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词句和段落)。这种语言现象应该是可以迁移、可以概括类化、举一反三的,并且要与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儿童的语言“最近发展区”。如课文《落叶》,大纲要求一、二年级词句训练为重点,可以选择两个句式作为教学“例子”。一句是“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从树枝上落下来。”句式是“树叶怎样落下来”。教学时我让学生说说“一片一片”换成“一片片”行不行,“落下来”与“飘下来”是不是一样。检验学生是否能举一反三,教师可把“树叶”换成“雪花”,让学生说说句子:“雪花从天空中一片一片地飘下来。”学了这个句式对低年级学生很有用,懂得这一类句子的表达方法。另一句是“树叶落在沟里,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它的句式是“树叶落在什么地方,小动物怎么样。”教学时,只要把重点落在上述例句上,然后利用句式基本相同的规律,举一反三让学生读读说说树叶落在什么地方,蚂蚁、小鱼怎么样。选择具有规律性的词句和段落作为“例子”进行有重点的教学,这样的“点”在一篇课文中虽然不多,但却起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二、围绕目标,确定训练主线
从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转变为安排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阅读课与阅读教学课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在阅读中理解语言文字,获取所负载的信息,后者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运用的能力更是阅读课重中之重。
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安排教学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认为应该:
1、训练的原则要做到“三个统一”,即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相统一,语文训练与发展思维相统一,重点训练与常规训练相统一。阅读教学的语文训练是在表情达意的活生生的语境中进行的,是在指导学生阅读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进行的。这种训练不能离开语言文
字所表达的内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在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找出描写狐狸三次骗乌鸦的语言,围绕这三段语言来体现狐狸的狡猾,以及乌鸦的反应。这样读或写,都要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恰当运用课文语言,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爱听奉承话,又积累了语言材料,通过简洁而又具体的三段语言描写表达出来的。
2、训练的类型一般可分为理解性训练、积累性训练、运用性训练和复习巩固性训练等几种。这几种训练一般依次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理解性训练,一是理解内容的表达训练,即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理解的内容。如教《水妈妈的孩子》一课,让学生初读课文后,说说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我给学生提示,课题是一个表示主人公的词语,课文的主要内容可用“谁去找水妈妈的哪些孩子?”的句式来概括。学生这样写道:“大娃去找到了乌云。二娃找到了彩虹„„”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必须训练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二是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引导学生利用推敲、比较、替换、改写等手段,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懂得课文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如教《麻雀》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理解这句话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先进行理解内容的表达训练,学生可以理解成“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一棵树上飞下来,救护小麻雀”。然后让学生把我们理解的句子与课文的句子作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明白我们所说的“奋不顾身”是个空洞的形容词,而“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老麻雀为救护幼子落地有声,可以想象它的速度和力量,体会肉体承受的痛苦。从而学生懂得了具体、形象的表达方法比概念化的表达方法要生动得多。
三、夯实训练,加强积累运用 训练的形式听说读写相互联系,又可以有所侧重,针对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有必要强调读与写的训练。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靠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感受课文思想情感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熟读成诵,“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现在许多语文课读得太少,讲得多,问得多,讨论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课文读得太少,而关于课文的谈话却很多”,其结果,教过的课文学生竟未能读通!要给“读”定一个指标,低年级学生对全篇课文,中高年级学生对重点句段要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有的会背诵、默写。要以“读”贯穿阅读教学,初读知大意,精读品文字,熟读体情感,说与写的训练穿插其间。写的训练也要加强,读写结合是一条重要经验。
一、要关注学生的识字写字
1. 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互动识字、游戏化记字学词。老师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 “同桌抽取卡片你读我听”, 通过这种检测的方式, 同桌互助学习, 在同伴间进行自我纠错, 读准生字的字音。“给拼音宝宝找朋友”这一活动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 变常用的个人抽测为群体展示, 带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又及时地积淀和内化 “轻声”的知识和朗读技能。
2. 在理解词句中培养准确遣词造句的能力。语言拓展训练, 以学生的 “做”是核心。老师把词的意思与生活中习惯联系起来, 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 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 也就是在 “运用中去理解。”然后返回文本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 再创设语境体会表达效果。也可以设计换词的方法理解, 然后让学生说话练习, 加以运用。“这样的设计就是 “理解”和“运用”互相帮助, 互相融合。
3. 梳理规律方法, 学写生字。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的结构规律, 提炼写字的方法, 再去联系和运用, 激励全体学生在实践中主动、互动、全动。写字方法 ( 左右结构的字读贴时: 一看高矮, 二看宽窄, 三看笔画; 穿插挪让; 上下结构的字写得要肥一点, 左右结构有口字做偏旁的时候左短右长等等。) 和运用。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 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识字。关于写字, 各年级都有 “一手好汉字”的目标指南, 对字的正确美观都有详细要求。每节课注重写字方法的提炼, 举一反三, 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二、教会学生怎样表达
要想上好语文课, 解读文本致关重要, 我们专研文本普遍问题是我们往往停留在 “课文说了什么” 这个层面, 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去了解课文说了什么? 其实在教学中比 “课文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 “课文怎么说的” “课文为什么要这样说”是解读文本的三个层次。
1. 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 加以概括, 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 1) 各段大意之间, 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 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 2) 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 做到有详有略, 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2. 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 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 包括起因、经过、结果) 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 用词语串连起来, 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 《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3. 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 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 抓住几个问题, 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 我们可想一想, 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 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 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 《穷人》 一文, 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 发生了什么事情? 她是怎样做的? 又是怎样想的? 为什么她会这样想? 丈夫回来以后, 她又是怎么想的? 一一回答这些问题, 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4. 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 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 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叫 “标题追溯法”。如 《伟大的友谊》一课, 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5. 内容借助法。这种方法, 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如 《养花》一课, 结尾的 “有喜有忧, 有笑有泪, 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既须劳动, 又长见识, 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三、要教会学生布局谋篇
我们来看一下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 《燕子》 一课的做法。燕子第一自然段, 寥寥数笔把燕子描写的栩栩如生。让学生读读, 感受燕子的可爱并不难。但, 仅仅让学生学到这个吗?于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 “读、画、说” 充分了解了燕子的伶俐可爱之后, 问了一个问题: “大家注意没有, 作者怎么没有写眼睛、嘴? 是疏忽了吗?”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 于老师又抛出一个问题: “大家三年学过一篇课文 《翠鸟》, 那一课没有写翠鸟的尾巴, 记得吗? 是不是作者也疏忽了?”在于老师的启发下, 学生的思维打开, 七嘴八舌回答道: “翠鸟的尾巴短, 秃秃的, 所以没有写; 燕子的嘴、眼睛特点不像翅膀, 尾巴那样突出, 所以没写。”这时于老师点拨, 我看也是这样。这告诉我们, 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特色的地方写。
四、更要积累运用语言
我们的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每篇文本的课后都安排了一定量的练习。这些练习有的要求比较宽泛, 如“背诵课文, 并把喜欢的部分抄写下来” “抄写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语言”, 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 有的要求比较明确, 如背诵课文第几自然段、默写古诗等。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最好与运用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类整理语言材料, 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分门类进行摘抄, 并在旁边补充类似的词句, 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 也可以归类整理本单元本册教材中学过的词语, 边学边补充, 这样整理材料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系统, 有助于运用实践。
摘要:新课标指出, 语文课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 在实施的过程中, 根据课标要求, 学段目标, 单元导读, 课后习题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 找到切入点, 选择恰当的方法策略落实训练。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小学语文教学正是要在人生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让学生基本掌握这个交际工具。语言文字訓练就是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的训练,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把这些训练分为理解语言的训练、积累语言的训练和运用语言的训练。但是无论在那个学段都必须重视词句的训练,都要突出读的训练。
一、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要明确
困扰语言练习质量的要害问题,是练习目标的偏差。阅读课中练习目标常见病是“高、杂、泛”。语言练习的目标要准确、集中、具体。要提高阅读课语言练习的质量。不仅要有单元练习目标,每篇课文的练习目标,还要制定每课时的练习目标。课时练习目标既应是前次语言练习的有机延续,又得为下一课时的练习目标的实现作预备。课时练习目标既有普遍的语言规律的学习,又有十分鲜明的课文特点。为了确保师生语言练习精力集中,确有收获,一般一课时练习目标不宜多。要把课时练习目标落到实处,就必须精心选择课文中的语言练习点。选择的练习点,一般应具备下列特征:一是课文中的要害词、句、段,它既有语言文字的练习价值,又有助于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情感熏陶和学习语言互相促进的作用。二是课文中带有个性特征的语言现象,而这带有特定课文印记的语言材料又包含着某种语言规律。练习此点,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经常能加快他们语言的内化过程。三是选准的语言练习材料贴近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心理和语言最近发展区,在练习时轻易在练习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练习的情景,触发学生获取练习成果的愿望,诱发孩子探索性的思维活动。
二、语言文字训练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让他们最终学会学习,形成学习能力。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本的途径是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树立新的学生观,调整教学关系,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用讲故事、做游戏,运用图片、投影、录音、录像等音像手段,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组织和提供语言材料,引导学生研究、发现、探讨。提倡“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学生尝试在前,教师点拨在后,在语言实践中悟出规律。一节课结束时,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这样,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学习的自主性。提倡质疑问难,质疑不限于课开始和结束时,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学生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来。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如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甚至对文章中心思想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教师不能只求答案整齐划一,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造句、作文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多角度思考问题,不以教师意见定于一尊。
三、抓住重点的词句感知语言文字训练
阅读,要从词句开始,从而理解课文;作文,只有具备丰富的词汇,并能熟练地、准确地遣词造句,才能够表情达意。因此,理解词句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就是学生语言文字的基础能力;因而,词句的训练也是语言文字训练中最基本的训练,是段篇训练的基础。面对一篇新的课文,首先要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这时可以进行配乐诵读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或齐读,这样就能对篇有一个整体的感受。词句的理解,词句的积累,词句的运用,是语文学习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就以段的训练来说吧,要透彻地理解一段话,就得读懂组成这段话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而当我们比较透彻地理解了一段话以后,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出这段话里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所以,应将训练的重点放在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关键句上,因为这样的词、句往往展示了课文的主题,抒发了作者的情怀。
四、精选训练的要点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要凭借一篇篇课文进行。教一篇课文,固然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及其所表达的思想,但从训练的角度讲,不可能也不需要涉及课文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也不可能对每个段落都下同样的功夫。这就需要确定一篇课文的训练要点,训练要点的确定,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新课标对学段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二是学生语文水平的实际状况;三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特点。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既然是凭借课文进行的,而任何一篇课文都是一定的内容和一定的形式的统一体。因此,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理解语言文字和理解内容相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由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个阶段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这个过程的出发点是语言文字,落实点仍是语言文字。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只进行了第一个阶段,即从语言文字出发,落实到思想内容上。就是说,学生学习了一篇课文,仅仅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至于课文的语言文字却不甚了了。如果是一般的阅读活动,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就算达到了阅读的目的。但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完成任务。提出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这种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从而大大削弱了语言文字训练的现象而言的。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途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借助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再通过阅读及其它训练手段指导学生体会思想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
五、重视语言文字训练的整体功能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一门科学,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然而很多教师对数学课堂语言的重视不够,平时备课备的最多的也是教学环节设计,对于课堂语言准备的不够充分,有时甚至是没有,以至于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提高教学的语言素质,体现出数学课堂语言的特色呢? 在大班数学活动《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一课中,我试图从讲解、提问和评价三方面的语言着手,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讲解
教师的讲解是帮助幼儿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活动规则所必需的。我们在设计讲解语时,遵循以下四点进行考虑。
1、清楚明确。教师的讲解语应该很明确,让幼儿一听就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如《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中为回收代用券设计的讲解语:2元超市决定回收代用券,请还剩一元的小朋友把你的代用券送回到蓝房子里,都用完的小朋友把你的代用券送回到红房子里。这段讲解语只有三句话,交代非常明确。
2、要言不烦。在设计讲解语时,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哪些应该先说,哪些应该后说;哪些应该详细地说, 哪些应该简略地说。如本课中的引题:瞧,小朋友,我们已经来到了2元超市,你们来猜一猜,它为什么叫2元超市呢?教师直接引导幼儿进入正题,再引导幼儿2个2个的圈,为接下来2个2个的数埋下了伏笔,而对2元超市里有哪些东西则没有多说,因为那不是教学的重点。
3、有条有理。教师应从操作的实际顺序和幼儿的思维(或者行动)习惯这两者的结合上作综合考虑,使语言具有条理性。例如在本课组织购物的环节中,教师有条不紊的交代:数一数,你有几元钱?圈一圈,你能买到几样东西?圈好后,把笔放到盒子里,就可以去2元超市买东西了。如果教师只是笼统的介绍:用你的代用券去超市里买东西,看看你能买到几样东西?那么幼儿很可能只考虑他想买什么东西,而忽略“2元买一样”的要求。
4、科学严谨。我们有时会为了便于幼儿理解而忽视数学概念的科学性,这是很不严谨的。教师在示范讲解 时的语言既要便于幼儿理解又要准确。例如对单双数的定义,我们经过反复的推敲得出: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2、4、6、8、10这样都能凑成2个2个的数叫双数。
二、提问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思考,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1、围绕目标,紧扣主题。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个活动的目标,清晰有序地设计提问。例如在购物环节中,我们确定该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明白2个2 个地数,会出现两种情况:都用完的和还剩一元的,当有幼儿先购完时,教师提问: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有钱多吗?
2、由浅入深,分出层次。循序渐进地设问,可以分散教学难点,减少思维障碍,保持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结单双数间隔排列的规律时,如果教师直接提问单数和双数是怎么排列的?幼儿就会难以回答,束手无策,从而使自信心和积极性大受挫伤。我们可以将上述问题分解成由浅到深的一系列小问题逐个提出:在1——10的队伍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红色的什么数?蓝色的是什么数?5是什么数?它的邻居是几?是什么数?再用既儿童化有具有科学严谨的语言小结: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都是好朋友。这样的提问就会大大降低问题的难度,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
3、正逆设问,拓展思维。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在幼儿寻找身边的单双数时,我首先问:你身上藏了什么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如果幼儿回答:5个纽扣,5是单数。我就会接着问:为什么说5是单数?你身边还有什么数呀?从而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拓宽他们的思维广度。
三、评价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语言。教师对幼儿的课堂评价语如果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够激励幼儿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1、准确得体
准确而又得体的评价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尺度,以自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评价幼儿的学习活动,切忌盲目批评和廉价赞扬。在《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中让幼儿找身上的单双数,一幼儿答:我找到了6个字母,6是单数。我的评价有两句:你找得真仔细,但6是不是单数呢?第一句评价是对幼儿能仔细观察表示赞赏,第二句则揭示了回答不正确的信息,还留了幼儿自我评价的余地。
2、机智灵活
在数学教学中,评价性语言的机智性原则突出地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幼儿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多方面的差异性、复杂性,幼儿的信息反馈呈现多样性和随机性。其中某些稳定的因素(如数学内容和幼儿原有知识水平等)是可以预知的,有些则是难以预料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将预设性语言和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根据幼儿的反馈信息、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快速反应,巧妙应对。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折射出智慧的灵光,才会充满生机,活力无限。
如有一个小朋友举手回答问题,站起来后又急得抓耳挠腮,说不出来。我是这样评价的:“你的手举得很高,很有信心。只是没想好怎么说。不要紧,坐下慢慢想”。老师及时的调整评价角度,帮助幼儿脱离尴尬,维护了幼儿的自尊。
3、诙谐幽默
孩子们都喜欢幽默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能给孩子以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如果老师把幽默恰如其分地用到课堂中去,会拉进老师与幼儿的距离。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中的幽默则令幼儿对所学知识加深记忆,更好的进行情感交流。所以每当幼儿有较佳的表现时,教师不能以一句“好!”、“你真棒!”等笼统的语言草草了事。我在市数学优质课评比中,无意识地说:2是单数。说完后意识到说错了,马上进行补救:对不起,老师说错了,谁来告诉我2是单数还是双数?一个小朋友大胆的说:2是双数。我的评价是:你比老师还厉害!我要向你敬个礼!幽默的语气和诙谐的敬礼动作引得全场哗然!事实上,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包罗万象,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
一、创设情境,图文并茂,训练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凭借头脑里储存的形象或表象材料,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文字、图像(静止和动态的)、声音等各种形式体现出来,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学内容更明确,步骤更科学,形象更生动, 方法更合理。学生的认知过程速度快、功效高。
例如,我在教学SEPC BOOK(A) Lesson 22 Coins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多媒体课件:
第一步:片头,在典雅的古乐声中,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辉煌的故宫,雄伟的万里长城。
画外音:Our motherland is an old ancient country.which has a long history(使用视屏捕捉卡,将彩色画面输入电脑。)
第二步:屏幕上推出形状各异的古钱币,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
画外音:Do you know what they are? Yes,they are coins.推出标题COINS(通过平板扫描仪将色彩斑斓的图片输人电脑。)
第三步:1.屏幕推出贝币(Bei money)画面。
画外音:Bei money was used in China more than 3000 years ago.It was the earliest Coin in the world。In fact,they were some beautiful seashells.
2.屏幕推出布币(Bu money)画面。
画外音:Bu money was the earliest metal coin in the world.In fact,they were some ancient farm tools called“Bu”。
3.屏幕推出刀币(Dao money)画面。 画外音:Dao money was the first copper coin in the world.They looked like all kinds of knives,so they were also called kinfe money。
配音:一连串铜板落地的声音。
4.屏幕推出鬼脸币(Ghost-faced money)画面。
画外音:Ghost-faced money was an- Other kind of metal coin.Those coins looked like a human’s face,so they were called Ghost-faced money.
5.屏幕推出各种圆币(Yuan money) 画面。
画外音:Yuan money was all kinds of round coins. Some had holes (round of Square)in them,and some hadn’t.
我这样设计意图有两个:一个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说明我国有辉煌而悠久的文明史,古钱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形象直观地展示各种硬币,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学生们兴趣浓烈。在愉悦的环境下,很快掌握了情景与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不知不觉地把内容形象化地映在了头脑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精心设疑,训练求解性思维
求解性思维,又称定势思维或求同思维,是让学生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寻求信息之间的联系,使思维聚集、收敛;最后得到正确答案的一种思维过程。它的特点是求同性和规范性。学校教育必须训练求解性思维,传统的方法是教师讲解-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得到答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则更佳。
例如,我在用多媒体教学“Coins”时, 在显示古币前先设计了一道问题,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In what way are the coins different form one another?我摄入了一个考古学家在考证硬币的录像场面,并将新中国的一元硬币和英国女皇硬币分别做成 “透明色”,即呈现一遍马上消失,待学生回答后再显示一遍,以确认学生回答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进一步分析、联想、综合、判断和推理,很快就作出了正确的答案。Coins may be of different sizes, weights,shapes and metals.从而激活了与课文的联系。为了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 引向高潮,接着我又呈现了一道难度稍大,较深入细致的问题,同样要求学生注意观察。What can you usually see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coin?屏幕推出一系列圆币,从最早的战国时期到明清年代的,从民国年间的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从中国的到外国的应有尽有。其中有一枚民国年间的硬币,我让学生们注意观察,图片上的人是谁?大家情绪高涨,仔细观察后,异口同声地说“袁世凯”,并说这就是“袁大头”。通 过电脑对比显示今昔硬币后,学生很快答道:In the past,it was common to have the head of a famous person on one side of the coin,with a hole in it.At present the coin is usually pressed with the name of the country, the value of the coin and the date.However,in the past,the date was not always included.为了方便查找,我给每个问题设置了一个按钮,每个按钮都是一个 超文本的节点,任何时候单击都可显示该 问题。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点按手印触摸区,屏幕上即出现向你祝贺的鲜花, 同时出现“Good!”或“Yes,you’re right”。等事先设置好的配音。如果回答不正确,电脑中出现“Sorry,you’re wrong。”等配音,同时屏幕上出现一只米老鼠,俏皮地伸伸懒腰,偷偷溜走的滑稽形象,随接屏幕上出现提示,直到学生回答正确。通过这一系列的多媒体手段,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诱发了学生观察、思维、探究的兴趣,从而顺利完成了一个从问题--矛盾--探究 --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求解性思维。
三、举一反三,培养发散性思维,激发创造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使思维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广开思路,充分想象,让学生灵活接受知识,举一反三,探索多种解决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求异性和多样性。教学中,努力培养发散性思维,将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发散性思维又是创造思维的主要因素。学校教育一般是在定势思维 (求同思维)的基础上,“先死后活”,进一步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教育。
例如,SEFC BooK (A) Lesson 14 A Travel Diary 讲的是作者到南美洲大森林旅游的事。我制作了一组动画:
动画1:一架波音747飞机载着作者和游客(由我设置的运行路线)缓缓来到了郁郁葱葱的大森林上空。(配有飞机声音)
动画2:游客尽情玩耍,有的在钓鱼, 有的在野炊,有的在写生,调皮的猴子、松鼠时隐时现。这时,作者想跳入河中游泳, 导游高声阻止了她,并告诉作者河里有 “食人鱼”。(配有说话声,野炊时炊烟袅袅 和玩耍、钓鱼用三维动画制作。)
动画3:森林的一角:一大片惨遭损坏的森林,有的已被烧毁,有的还在冒烟,有的已种上了庄稼,慢慢地森林消失。 在惨遭破坏的森林里,慢慢推出How to Save the Forest的大红滚动字幕。
最后我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预先拍摄好的一组无声录像及提示,以Pair work的形式,让一个学生当 newspaper reporter,一个当writer进行“现场采访”对话。学生们积极思维,踊跃参与。很快就置身于英语交际的具体情景之中了。有的说“We should protect animals, Otherwise,those wild animals will disappear Sooner or later.”有的说“Population should be controlled or the earth can’t support people.”有的说“No one is allowed to smoke in the forest,for smoking may cause a terrible fire in the forest.”也有的说“Those who cut trees should be fined and those who Plant trees should be praised。”最后大家一致认为 It’s necessary for us to save nature.To Save nature is to save ourselves。多么精湛的表达啊!学生不但巩固了旧知识,又活学活用了新的语言知识,而且很自然地激活了与下一课内容的联系。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通过这种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的思维,不但真正找到了知识的联系,而且在实践领域内进行了由发散到创造的思维,同时也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真正的落实和提高。 一个富有创造型的人才只有在这种循环往复的环境中才会得以培养和诞生。
一、坚持各种各样的读诵
1 朗读对于我们所学的课文,一是要边听录音边读,让自己有正确的读音;二是大声反复朗读,且越读越快,直到自己能背诵;三是在读的时候,要眼、手、脑并用,把不熟悉的单词和句子写、记并思考其结构。
2 背诵好的经典的文章应背熟,以记住好词好句,背诵大量的名言警句等,来培养自己的语感。
3 速读也就是读第一遍时用最快的速度读完,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并逐渐培养不翻译直接理解英文的能力,即直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4 精读也就是慢慢地咀嚼和揣摩,达到对每篇文章 准确理解,并熟悉语法结构, 篇章布局,加深对一些重点单词和词组的理解与记忆。
5 泛读每天尽可能地抽出时间(不低于半小时),读 英文报刊杂志和书籍,遇到不会的单词在不影响文章理解的情况下,可以略过或根据上下文去猜测,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在读第一遍是尤其不要查字典。
6 阅读内容要有广度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材趋向多样化、现代化和生活化,突显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特点。选材皆源于国外英文图书、社会、文化、史地、科普、政治、经济等,原汁原味,语言纯正地道,具有鲜明的英语语言特点。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蕴涵,重视人类的热点问题,追踪科技前沿,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贴近实际生活。体裁分布比较均匀,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二 坚持各种各样听力训练
1 从最基本的内容入手,听东每个单词、每句话、每段话和文章,并逐步增加难度,每天坚持半小时左右。
2 听时,跟读,一方面可以加强听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训练口语,同时可以培养语感。
3 在听之时,要关注听力原文。听力原文很重要,它的内容和题材在很多情况下是大同小异的。听完之后,再去熟读文章,一直坚持下去,定会收到好效果的。
三 写的练习
1 单词、短语、句型都要反反复复读、写,加强记忆。
2 坚持没周写一至二篇作文。可一是命题的,也可以是改写。坚持写日记,把没天所见所闻所想用英语写下来。还可以写信或E-mail。写好之后,可以让老师当面批改。
四 吃透弄懂常见语法
1 循序渐进,从基础到高级,掌握没一个语法点,并作好笔记,便于复习。
2 对于不熟悉的语法知识应反复复习应用,直到掌握。如果有不懂的,一定及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直到弄懂为止。并做一些相关的练习。
如何高效率记高一英语单词
1、要音、形、义放在一起记,而不是分开的,要朗读。在背单词时,要有声,让自己听见。有人默背,效果就不如出声明显。疯狂英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读,要读得响,读得快,读得疯狂,这样,人就激奋,大脑皮层处于活跃的状态,更容易记忆。这种方法的确有用,不妨试试。
2、单词要放在句子、文章中记忆。单一的一个单词是呆板枯燥的中文解释,很难记忆。例如,right一词,它可以作名词解释为权力、右边,作形容词意思是对的,以及副词意思是恰当地、正就,还有短语on the (one`s)right在……右边,all right这个短词又有很多解,right away马上,以及复合形容词right-handed用右手的(与左撇子相反),rightly确实地等等……
但随着社会文明发展进步, 新课改下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是随时随地摆在老师面前的新课题, 本人结合长期在一线教学的经验, 觉得提高效率除了做好情境创设、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情分析外, 还有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合理设置教学“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即体现重点、难点的知识技能目标;体现合作探究、实验动手、能力培养 (如转化思想、方程函数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整体思维能力、化向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的能力目标;体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会实验、交流、合作的意识, 懂得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体会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美的情感目标。
比如八年级 (下) 在教授全等三角形的“SAS”定理时, 老师为了让学生体验全等三角形, 让同学们剪裁两个全等三角形, 同学们会觉得很困难, 他们只能依据上节知识, 在纸上先画两个“三边、三角都对应相等的全等三角形” (如图第一组所示) , 再剪下比较, 但老师合理地设置“三维”目标, 会使教学起到好的效果。教学设计时把本课的“三维”目标相互渗透, 有机结合起来, 即:学生动手实验剪纸三角形→比较交流→分析寻找规律→否定原有烦琐识别方法→归纳引出公理→体验成功喜悦和数学美。
第二组图表示老师启发同学利用这三个条件通过尺规作图画出两个三角形, 然后剪下来比较这两个三角形是否能完全重合。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两种不同动手实验剪纸, 在合作中比较交流, 分析寻找规律, 归纳引出公理, 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很好地掌握了知识, 这些都得益于合理设置了“三维”目标。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模式
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 如讲授法、启发式、类比法、引导法、演示法、分析法、探索法。结合多媒体、提问、讲练结合、小测、“做一做”、“试一试”、“思考”、“讨论”等调动学生积极性。
对数学概念性的知识点、较传统的知识点以新授形式启发诱导, 如有理数的概念、平方根、立方根、分式概念等等, 适合讲授法。又如对分式基本性质的教学, 时刻与小学的分数教学进行类比, 指出“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若是同分母就相加, 异分母就通分, 通分应先确定最简公分母”等都仍然适用于分式运算, 不易过多探究, 虽概念性强, 但是学生易懂。
再如教授调查统计中的概率计算、抛掷硬币问题等, 可分组实验, 探究规律, 结合多媒体教学, 引导、演示、分析、探索。指出随着抛掷次数增多P (正面) 与P (反面) 趋于稳定。
记得七年级 (下) 《一元一次方程》复习题B组14题是个应用题, 说的是叔侄二人在跑道上的追逐问题, 时速分别为20km/h和1 5km/h, 跑道为400M, 叔侄二人在跑道上同时同地同向出发, 问多久后, 叔叔能追上侄儿?传统的讲授很难让学生理解追逐过程, 我在讲授时, 用课件模拟追逐过程, 形象易懂, 学生一下子就得出方程:20x-15x=400。又如《图形变换》这一章, 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正方形网格纸, 学生很容易找出平移的方向和长度画出图形, 数一数格子很容易找出对称点在哪里, 对应线段在哪里, 容易求出对应线段。
再如厦门市湖里区进修学校推广的“导学案”, 是基于厦门市湖里区进修学校蒋校长提出的“三环节·三反馈”理论的引领, 得到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的肯定, 即把老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整合成一张“导学案”在课堂上发给学生使用。
为了使“三环节·三反馈”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实施, 并取得更好的效果, 根据“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抽象出来的三条基本原理 (整体、有序、反馈) , 按照大纲 (课标) 要求, 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一般规律, 实验过程中可编写必要的辅助材料, 如《每课导学案》 (原名为《每课辅导》) 、《单元形成性测试题》等, 供实验班的师生使用。《每课导学案》的编写目的要求与栏目设置如下:
1.导学案编写的目的。
(1) 为了更好地使绝大数学生愿学、想学、会学、学得更好。
(2) 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 为了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效益更大、效果更好。
(4) 为了更好地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 减少教师的低效劳动。
2.导学案编写的要求。
(1) 与教材基本同步。参照《教师用书》课时安排意见, 每课时的学习范围、学习目标明确具体。
(2) 重点突出, 诊断题、思考题、练习题少、精、活, 有层次要求。
(3) 集学案、教案、课堂笔记、测评等于一体。
(4) 力求学生能学、教师能教、家长能查。材料主要供学生使用, 便于学生自学与练习;也可供教师教学参考, 学生家长也可以利用本材料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
3.导学案栏目设置。
学习课题、学习目标、课前诊断、导读思考、精练反馈、评价小结、拓展深化、教学后记。栏目设置可根据学科特点自行安排, 不拘一格。
4.导学案编写的程序。
(1) 学期末, 各备课组召开会议, 研究讨论新学期导学案编写的有关事项, 如编写的目的与要求等, 并将编写任务进行分解, 落实各部分主写人、审阅人, 可邀请校外教师加盟。
(2) 主写人利用假期编写好自己所承担部分的导学案, 并将初稿交审阅人初审。在编写前要认真研读大纲 (课标) 与教材, 明确大纲 (课标) 与教材的基本要求, 并要考虑本校学生的实际, 应适当参考一些有价值的教辅资料和网上资源。
(3) 备课组提前一周集体备课, 着重研究、讨论主写人提供的导学案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如, 教学目标是否十分明确, 教学重点是否十分突出, 教学难点是否有效突破, 教学容量密度是否恰当, 各类题目是否少、精、活, 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 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等等。
根据大家的意见, 主写人进一步修改导学案, 再送审阅人定稿后, 分发各任课教师。
(4) 各任课教师深入解读导学案, 并结合各自班级实际和各自的教学风格, 对导学案做适当增删后即可复印与使用。先是在湖里区蔡堂中学开展, 之后在全区推广, 包括我校也参与了全区的试验 (以下附有导学案实例) 。
附:课题:2.8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 2008.9.17
班级:____姓名:_____座号:___
学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并了解代数和概念。
2.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并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培养运算能力。
3.感受数学与我们形影不离, 体会数学的价值, 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熟练掌握加减运算法则和加法运算律。
学习难点:减法直接转化为加法及混合运算的准确性, 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计算。
(一) 学前热身 (预习课本2.8节) 。
1. 请叙述加法的运算法则:
(1)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叙述有理数减法法则:_______。
3. 化简:+ (+3) =____;+ (-3) =___;- (+3) =_____;- (-3) =_____。
4. 通过预习, 你是如何理解“代数和”与“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呢?
(二) 自我检测。
1. 口答课本P47页第一题。
2. 把下列各式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 并说出它们的两种读法。
(1) (-1 2) - (+8) + (-6) - (-5) ;
(2) (+3.7) - (-2.1) -1.8+ (-2.6) .
3. 按运算顺序直接计算。
(1) (-1 6) + (+20) - (+1 0) - (-1 1) ;
(3) (用简便方法计算)
(三) 拓展延伸。
用巧妙的方法计算。
(四) 课后作业。基础题:
基础题:
1. 按运算顺序直接运算:
(1) (-7) - (-1 0) + (-8) - (+2) ;
(2) -20+3-5+7;
2. 将下式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 并按括号内要求交换加数的位置:
(1) (+1 6) + (-29) - (-7) - (+1 1) + (+9) (使符号相同的加数在一起) ;
(2) (-3.1) - (-4.5) + (+4.4) - (+1.3) + (-2.5) (使和为整数的加数在一起) ;
(3) (使分母相同或便于通分的加数在一起) ;
(4) (-2.4) - (-4.7) - (+0.5) + (+3.4) + (-3.5) (使计算简便)
提高题:
计算:
2.-99+1 00-97+98-95+96-…-1+2。
(五) 学后记。
实践证明对提高课堂效率有较好成效。
除了运用“导学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课前课后的5分钟小测也是一种简单实效的手段。如我曾经对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做过一个实验, 在教授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 一个班经常性小测, 另一个班没有小测, 最后单元考试发现, 有测试的班级对知识掌握及运算的准确性要远远好于另一个没有小测的班级。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层层深入, 不断挖掘教材适时提升
比如我在《图形变换》的复习课上, 适时穿插讲解图形“折叠问题”, 设计题目如下:
1.如图 (1) , 把矩形纸片OABC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使OA、OC分别在x轴、y轴上, 连接OB, 将纸片OABC沿OB折叠, 使点A落在点A′的位置, 若, 求点A′的坐标。
2.如图 (2) , 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至正方形AB′C′D′, 求旋转后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
3.如图 (3) , 一块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ABC, 在水平桌面上绕点C顺时针方向旋转到A′B′C的位置, 若BC的长为15cm, 求顶点A从开始到结束所经过的路径长。
在我看来, “图形变换”的问题经常与《三角函数》《坐标与函数》《圆的有关计算》《几何证明》等知识整合在一起, 特别是在初三总复习时, 注重课堂教学的层层深入, 不断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 适时提升, 有利于学生深入透彻掌握知识。
又如, 我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时, 通过讲解识别定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体现数学转化思想的同时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思想、“举反例”的思想。比如,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在如何让学生识别“SSA”是错误的、不存在的识别方法时, 运用“举反例”的方法效果很好。
随着社会文明发展进步, 新课改下教师应着力研究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长期以来, 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讲解+练习”, 即以教师讲为中心, 以知识为本位, 脱离了生活实际, 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性, 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做到“教学做合一”。
关键词:“第三维”目标,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模式,层层深入与适时提升课堂效率,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数学.2009.合订版
[2]周逸先.“教学做合一”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学科教育.2001 (.5)
[3]徐聪明.试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行知研究.1995 (.5)
关键词:新教材 ;语音教学 ;单词识记 ;效率
一、新教材下的语音教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把语音定为语言知识二级目标,其明确要求,学生必须要达到“知道错误的发音会影响交际;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了解单词有重音;语音清楚,语调自然”的目标。
由于旧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编排,音标教学并未编入正式教程,所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很大一部分老师认为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不应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故而对音标教学置之不理所以学生在英语单词的学习中大多靠死记硬背,甚至标记拼音和汉字来读单词记单词。导致学生对英语单词读音掌握不准,背单词迟缓且记忆不牢,失去耐心,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自信心也就备受打击,英语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厌烦。
2012新版的新目标七年级英语教材除了保留预备篇单元和附录中原有的语音规则总结、朗读知识讲解以外,还在附录中增设了与每个单元内容同步的语音训练活动,包括基本发音的训练和朗读技巧的训练。英语课程标准关于语音项目做出了明确说明:在英语教学起始阶段,语音教学主要应通过模仿来进行,教师应提供大量听音、模仿和时间的机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因此,依托新教材夯实语音教学,使学生很快能见词能读准、听音能会写,扫除单词障碍,提高识记单词的效率,并进入快速而大量的阅读,掌握英语规律,发展听说读写交际能力。
二、语音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 提高拼读单词的准确性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语音教学让学生感知记忆单词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对单词读音和拼写记忆的有效性,进而提高了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对语音的模仿和表现的欲望都很强,新教材提供了系统的语音练习材料,通过结合音标教学单词减少和分散了学生们在学习字母、单词时的难度,避免了学生在英语读音中标注汉字。另外,在音标的帮助下,对发音相近的字母和单词也很容易区别。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夯实了基础。
2. 提高拼写单词的高效性 英语的拼写是一门学问,它不像汉字很零散,英语有规律可寻。夯实了语音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拼读和拼写单词的能力,学生可以自主拼读生词,识记单词,甚至可以自己检验单词拼写有否错误,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让拼读单词和记忆单词不再是学生头疼的任务,很大程度上,也能节省老师课堂上不少时间,接受新事物相对来讲更快速。
3.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面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特长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不是在老师的课堂传授中获得,而是在学生们自己的实践中获得。因此学生在课堂四十五分钟之内,不但掌握了当堂课的知识,而且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了全面的提高。
三、 语音教法的尝试
1.字母与音素结合教学 学生比较熟悉字母表,所以要求学生在能读出字母的名称,还能记住字母的音素,为下一步集中学习48个音标打下基础,通过新教材的语音材料,夯实语音,拼读单词,识记词汇。
大多数学生在小学英语的学习中,对26个字母的发音已经十分熟悉,字母歌也基本都会唱,先把字母再规范地学习一遍,把每个字母的音标写出来(如:Aa [ei]Bb [bi:]Cc [si:]),教读每个音标的发音,同时教授学生如何拼读(与拼读汉语拼音相似,这个过程尤其重要)。学完26个字母,也就学会了24个音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使字母的发音更规范,另一方面,让他们对英语音标有感性认识,降低畏难情绪,找到英语音标与汉语拼音相似相通的地方。
新版七年级上期《新目标英语》教材设计了3个预备单元,涉及的单词、句子都相对简单,附录中增设的语音材料,学生随即便可以运用刚学会的24个音标进行拼读训练,巩固学习成果。如这些单词学生都能很容易地拼读出来,自信心便大大提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 48个音标的教学:去尾法,掐头法 利用教材语音材料按照单个音标教学——全音标单词——部分字母音标标注单词——自学”的教学步骤,由易至难引导学生一步步强化记忆音标,实现了教师的教学“从少到多再到少”的过渡,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3. 拼读单词——识记单词 在教授学生音标的正确拼读和书写时,始终贯穿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多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和归纳读音规则,逐步学会听音知形、见形知音的本领,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今后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单词记忆能力和语音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兴趣等,灵活地选择有效多样的识记单词的方法,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鼓勵学生互相合作、交流,这能有效促进学生利用语音记忆词汇的能力不断提高,也能为学生发展英语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张思中《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丛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3]梁承峰《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新课程教学方略》,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5年。
在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并给文章分段之后,便进入精读、细读和理解、品析阶段,这就要引导学生分段阅读,逐层悟理,体味挑山工的情怀和大山一样的品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让学生们看看“挑山工的特点”,并动笔画出有关词语,再思考: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这样登山有什么好处?为了便于理解,教师可以画图演示。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我”是怎样产生疑问的,找出游人登山时的.语句。学习这一段时,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思考问题时,要一句一句地读,问题搞清楚了,再到课文中寻找答案,体会课文中重点词的意思。有的词要放到句子里才能理解得更准确,有的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才能读懂它。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一边读一边想,圈圈、画画、读读、议议,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折尺形线路”一句,作者意在点明挑山工所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的原因,也说明挑山工由于长期从事这种职业,摸索和总结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挑山工们的聪明才智和可贵品格:他们不仅善于吃苦耐劳,也善于发明创造。这是较深层的理解。学习第二段课文。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我”遇到的挑山工的?让学生们用笔画出有关语句。然后帮助学生们一起找到“我产生疑问的原因”是挑山工两次赶上、超过我们,使“我”感到“惊异”,觉得是个迷。那么,“我”心中的疑惑是怎样解开的呢?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体会挑山工的话,说出它的含义是什么,从中悟出道理。接着作者用具体事例――挑山工先到达山顶,证实了山民富有哲理的话。学习第三段课文。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那富有哲理的话激励着“我”,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一句的含义是什么,“它”具体指的是什么。
课堂教学效率减负策略优化持刀杀母者、服毒自杀者等一系列由应试教育酿成的悲剧,如恶浪排空唤起了教育工作者的警醒——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发展素质教育,这是时代的呼吁!坐案思忖,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主要是由部分教师课内损失课外补造成的。为此,我们必须采取优化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落实减负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树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意識——减负的思想保证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主要体现在过重的学习任务占用了学生过多的自由活动、自由创造的时间,而使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比重相对减少。因此,要减负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堂任务当堂完成,当天知识当天消化,避免机械重复的识记性作业,还学生一方明亮的天空,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自由发挥,自在翱翔。
二、采取优化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负的有效方式
1.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围绕目标教,学生围绕目标学。教学目标是否预期完成,也就成了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但必须明确,高质量的教学目标是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也是制定课时目标必须遵循的原则。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学会。教师在制定目标时,既不能过高,忽视了部分边缘生,使他们可望而不可及,丧失学习的兴趣;也不能过低,忽视了部分尖子生,使他们陷入机械运作的状态中,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课时目标的制定一定要难易适度。既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又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就要求教师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个体差异,制定层次化的目标。如有教师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会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2)明白“愚公移山”所蕴含的道理。当他在第一个班上课时,目标一展示,部分边缘生就如坠云里雾里了。连翻译都不会,怎么能讲述故事呢?更不用说明理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位教师及时吸取经验教训,在给第二个班上课时,把目标转化为:(1)会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大意;(3)会口述“愚公移山”的故事;(4)懂得“愚公移山”所蕴含的道理。结果在目标的向导下90%的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本课的四个教学目标,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
其次,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简明精当,切不可贪多。试想:教师开课伊始就展示很多条目标,学生会有何感想?毋庸置疑,肯定是怨声载道“这么多呀?”在这样的心境下,很难想象会有“生动、活泼”的局面产生。“多目标就等于无目标”,过多的目标,必定带来负面影响:学生学习不知主次,抓不住重点;学生心里负担过重,态度消极。如有位教师教学《小桔灯》时出示如下目标:(1)识记本课生字;(2)理解本课部分词语的含义;(3)识记作家作品;(4)整体感知课文;(5)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6)分析人物性格;(7)有感情地朗诵课文;(8)解决预习中的部分提问。这么多的目标,哪个是重点呢?一节课下来,简直让学生无所适从,也不利于老师检测。课时目标的制定应在“精”上要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减轻上课时的心理负担,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经验证明,将以上目标拟定为:(1)整体感知课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解决预习中的部分疑问。再次进行教学,课堂上完成的任务虽一样,但效果却不同,教师轻松,学生也轻松。
2.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1)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心理学》中讲到“兴趣是人们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兴趣能转化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抓住契机刺激学生的兴趣点,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如在教学《宋定伯捉鬼》这篇古文时,有位教师在让学生理解了大意之后,叫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然后请两个学生上台表演。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宋定伯的机智,而且使学生兴趣盎然,一点儿都没感觉到古文的枯燥乏味。再如《工具书》,这是一篇说明文,若教学设计不好,课堂气氛很有可能是死水一潭。有位老师采用了课堂激趣法。“读书遇到拦路虎,快把案头顾问找。请问‘案头顾问’指什么?”顿时,学生兴趣徒增,很快就猜出是“工具书”。老师接着问:“你知道的工具书有哪些?”学生兴致可高了,争先恐后地抢着说:“《新华字典》”“《汉语词典》”……就在这种欢乐的氛围中,师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利用多媒体教学,营造课堂氛围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和应用,多媒体走进了课堂。由于多媒体具有可感性、直观性的特点,所以给教学增添了不少生机和活力。在教学《白毛女》选场时,有位老师借助“VCD”给学生现场播放了歌剧《白毛女》,声情并茂的歌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表情丰富,好像已置身万恶的旧社会,与喜儿同呼吸共命运。如此佳境,本文的教学难点“人物形象的分析”还有什么难的?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必须以“适度”为主,即不能一味地陶醉在声感和形感的美上而忽视了教学目标,也不能只注重教学效果而淡化了教学程序,应以既能进得去又能出得来为“度”。
3.优化课堂组织形式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打破“我教你学”的呆板局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教学任务的完成
课堂上不仅可以采取集体学习,而且可以采取分组学习、个别学习、大组讨论、师生换位、情景表演、同桌互问互答、教师精讲等形式。在课堂中不断变换组织形式,使学生一会儿动手,一会儿动脑,一会儿你说我听,一会儿你问我答,一会儿你演我看,一会儿我演你看,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迸发,使课堂教学效益倍增。
为了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我们的教学不仅可在室内搞,也可在室外进行。教材内容的择取不应只限于教科书,应放眼世界、放眼大自然,恰当地将现成的传媒纳入视野,使其成为教育资源,服务于既定课时目标的完成。如要指导学生写这样一篇作文“金色的秋天”,最好的课堂当然应是“大自然”。学生置身于硕果累累的秋天中,亲切地感受着丰收的喜悦,浮想联翩,很快地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写出来的作文也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了。在这样的教学中,不仅可寓教于乐,更重要的是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收到室内教学无法取得的教学效果。
总之,“减负”对学生来说的确是“迟来的爱”,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这份“爱”呢?实践证明,只有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主要是减轻教师赋予学生的压力。因此,减负要落实,教师必先行。为避免课内损失课外补的现象发生,教师必须在正确的减负思想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墨,欧阳芬.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2]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效度.现代教育科学.
一、在识字教学中初步感知汉语言文字特点,为习作奠基。
汉字有两大特点:(1)汉字是表意文字,起源于图画,是用来记录汉语言文化的一种符号。如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2)汉字又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其中,形声字在汉字中占绝大多数。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充分感知这个构字原理,学生识字的速度就快了,也记得牢,而且不会写错别字。北师大版教科书一年级第一单元字与画第二课“人口目,木禾竹,马鸟鱼”就是根据汉字字形构造特点编排的一组象形文字。教材这样编排的意图有两个:一是通过了解一组象形文字的演变过程,使学生初步感知汉文字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喜爱汉字的感情;二是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构字特点,有利于学生记住字形。因为象形文字都是实物的形象,与图画很相近,儿童一看就知道,认字不成问题,难就难在字形的识记。教学时,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象形字形相似这一特点组织教学,就能突破字形识记这一难点。如学“人”rén●●(甲)●●(金)●●(篆)●(隶)●●甲骨文是象形字,像向前伸出手臂侧面站立的人形,面向的左右方不固定。小篆成为面左弯腰的人形。隶书演变得像人跨开了双腿。本义是由古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如“人类”,“人是万物之灵”。引申为别人,如“舍己救人”、“对人尊敬”。又引申指每人,如“人手一册”、“人所共知”。又引申指成年人,如“长大成人”。又引申指体面、面子,如“丢人现眼”。又引申指人的身体或意识,如“把人累坏了”、“人已经昏迷了”。又引申指某种身份的人,如“证明人”、“法人”。这样,先出示人的图画,再出示人的象形文字,最后出示汉字“人”,让学生观察、辨析、思考,三者有哪些相似之处?有什么内在联系?使学生知道“人”字每一笔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学生对“人”字的印象就深,记得就牢,习作运用时就不会出现错别字。
二、在阅读教学中加深感知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为习作备料。
语文教学必须打好汉字这个基础,必须坚持形音义统一的原则,而辨形析义,辨音析义,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这语感在作文教学中最主要的是词语的搭配的准确性和趣味性。为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多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汉字的科学性和习作表达的科学性,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习作词汇。例如,在教学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这句话时,“抽出”为什么不可以换成“长出”呢?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将“抽出”与“长出”比较,经过品读,学生辨析出“抽出”表现了枝条快速地长出来,很生动形象。同时也避免了和下一分句语言的重复。还有“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这些句子中,我在教学时同样让学生把“封”换成“遮”,“飞舞”换成“飘落”。学生通过比较,品读出了“封”字更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飞舞”表现了落叶随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还表达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从而反映出了小兴安岭美得真是生机勃勃,实实在在。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感也就油然而生了。这样,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法,使学生感受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点,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情达意。总之,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是培养语感的最常用方法。
三、在阅读教学中深层感悟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为习作构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训练目标包括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从以上叙述来看,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信息输入过程,而写作训练过程实际是信息输出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作文训练是对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深化、升华,是注重语文学科实践性特点的体现。
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要写出一篇感人的文章,必须堆砌华丽的辞藻,结果空洞无物、不真实。表达真情实感最根本的方法是对所写的事物有感情,如实地描述事物的真相,事情的真实过程,用恰当的语句说真话、说真情。这一点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表达内容、思想情感,使学生由领悟跨越到实践。如《一夜的工作》一课。这篇课文记叙了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感人肺腑。“一句一句地审阅、一边看,一边思索、想一想、问”等几个平常的词语,毫不夸张,如实地写出总理工作的一丝不苟;“从晚上一直工作到公鸡喔喔地叫明了”,批阅了“一尺来厚的一叠文件”,而点心却是那绿茶和“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的一小碟花生米”。工作之劳苦,生活之简朴,谁能不为之感动?谁能不想高声对全世界大声宣布,这就是我们的好总理呢?作者用词平常,既不华丽,又不深奥,却准确、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感情。基于这一认识,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都很重视这一点。如写《×××,我想对您说》,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妈妈,我知道您打我、骂我是为我好,但是,妈妈,难道您小时候读书时都是考一百分吗?妈妈,您打我时还叫我不要哭,如果再哭就再打,而且会打得更重。我真的强忍住眼泪不敢再哭了,可是,当我走下楼梯时,我还是哭得像个泪人儿。妈妈,您知道吗?直到今天的作文课上,我写起这件事时,我的眼泪还在眼眶里打转转……”这段话没有优美的词句,没有豪华的修饰,却叫人读后也跟着眼眶湿润。这是孩子的心声,他们需要父母的理解。事后,我与家长个别谈心,并把这篇作文给家长看,家长看后也当场流下了眼泪,并保证以后会注意与孩子沟通。就像电视连续剧《绝世好爸》里的这样一句话:“世上最动人的故事就是真实的故事。”
【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推荐阅读:
落实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效率01-12
打造高效课堂,落实双基训练07-15
抓管理 促落实 提高教学质量经验总结05-30
转作风抓落实提效率11-10
幼儿教师课堂语言训练12-21
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加强语言文字训练12-12
初中生英语语言技能问题及提高策略论文12-16
作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09-12
提高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性的策略浅析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