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差距的分析及缩小措施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乡差距的分析及缩小措施(精选11篇)

城乡差距的分析及缩小措施 篇1

摘要:目前,我国城乡在多方面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也违背了社会公正,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从城乡差距表现的几个方面,提出了几点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差距

收入

农村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的经济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较之过去,农民变得富裕了,可是率先在农村进行的改革,比迟一步开始的城市改革的发展慢得多,这就造成了城差距问题的产生和逐步拉大。

城乡差距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更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也维持在3.21:1。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更大。

二是城乡教育差距。教育差距是更隐性、更深层次的城乡差距。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更重要的是,即使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三是城乡医疗差距。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左右9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而城市合作医疗的覆率则为42%。由于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条件退化,导致农村的传染病出现了扩大蔓延趋势,曾经在我国已经灭绝的血虫病在部分地 区又死灰复燃。近几年,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的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四是城乡消费差距。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生活资料的质量低,假冒伪劣横行。受收入增长的制约,农民的消费增长也比较缓慢。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

五是政府公共投入差距。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78年的13.43%下降到 2003年 的7.12%,到2007年微有点提高。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1978年为 4.52%,2003年下降到2.14%。财政资金分配进一步向城市倾斜。2007年主要针对城市居民日常活的粮、棉、油、肉等各项财政性补贴支出,就超过了国家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当然,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的加强,国家利用国债对农田、水利、道路、电改造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有了明显加大。

六是城乡社会福利差距。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城镇居民以社会福利方式获得的隐性收入难以准确估计。城乡差距过大,已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经过20多年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连续上了几个的台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条件。

针对以上城乡差距的表现,缩小城乡差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大农村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多年以来,许多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电信等建设主要靠财政投入,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很少投入,主要靠农 民自己投入。所以,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集中体现在城乡居民在享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上的不平等。因此,缩小城乡差距,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点 由城市转向农村,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里拿出一部分用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持续不断地投入,彻底改变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远落后于城市的局面。

(二)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强村富民、缩小城乡差距、实现 “城乡等值”的根本途径。一要大力发展农业。在发展传统种植业的基础上,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型农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利用各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形成 “一村一品”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二要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农民的就业领域,改善农村就业结构。三要培育农村市场,建立顺畅的流通渠道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另外,要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只有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农民的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保障农民的权利,提高农民的地位

在城乡教育公平发展方面,一是要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构建城乡一体的教育体系取消乡(镇)管学校,尽快在农村实施真正的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同时真正实行城乡教师工资的统筹分配,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二是要完善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于农民培训方面的体系,主要解决农民应用高新技术的培训。三是要搞好农村职业教育,完善农民的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职业教育体系,重点解决农民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知识问题。

在医疗卫生方面,一是要尽快全面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保障标准,并把农民全部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农民生大病也有一定的保障。二是要尽快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做到乡乡有公办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三是应该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2年享受1次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在农民的民主权利方面,一要实行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要引导农民依法运用民主机制,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二要依法保障农民参加各级人大选举并当选各级人大代表,行使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的权利。

(四)提高农村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管理服务—体化

一是要建立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规划、建设、城管、环保等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强化对农村的管理与服务。二是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真正启动按居住地登记常住户口制度,彻底取消农业户口,促进城乡人口的相互渗透和流动市场化。三是要构筑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劳动力资源与就业,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市场化,让劳动力资源在城乡配置上趋于合理,减少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和农民工受歧视现象,让农民在城乡市场化流动中安居乐业。四是要构筑城乡一体的商贸服务流通网,引导供销 社、超市等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业,开拓农村市场,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参考文献:

[1]李雪云 郜微 浅谈缩小城乡差距和构建和谐社会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城乡差距的分析及缩小措施 篇2

关键词:城乡学生;初中语文、;学业水平差异;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16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105

城乡学生初中学业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若想改变这个现状,首先必须了解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原因分主客观原因。

一、城乡学生初中学业水平差异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大大高于乡镇,决定了城市的教学设施条件与教师队伍水平都比乡镇高,这是基础原因。主观原因,对于学生,国内外许多权威测试结果都显示,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课外阅读量呈正相关关系。乡镇学生与城市学生想比,课外阅读量较少。

许多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表明,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业水平与学生查找课外资料的主动性和频率性成正比。乡镇学生查找资料的主动性和频率性较低。对于教师,教师个人素养的差异,由于城市条件较好,对素质高的教师较有吸引力;乡镇教师普遍上对学生的阅读引导不重视;在学生学习上,乡镇教师较喜欢以自己为主导,而城市教师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学习。

二、水平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教师在解读教材内容时,不够准确

最明显的是,教师喜欢把教材概念化处理,同一化不同阅读文本的内容,即只注重学生对文体知识认知,没有引导学生对文本内涵、文本特色进行深入理解。同一化不同内容的结果就是知识的重复,降低教学效率。

第二个是,不清楚文本内容的内在联系,比如教师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文本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理解鲁迅先生对书塾先生的感情,最后的结论竟然一刀切地认为只有“批判与揭露”,这是过时的结论,也是不合符鲁迅先生的原意的。

(二)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每个时段的教学任务

比如,有些教师在七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就让学生做中考的综合题型练习,这是揠苗助长,只会让学生产生畏惧感。因为中考题型本身就很难,更何况综合题型练习,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本不适合七年级学生,九年级的学生才能胜任。让学生去做他们能力不及的题目,只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得不偿失。

(三)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能力还不足

首先,训练的内容与教学目标不符,达不到教学目的。比如《秋天》一课,教师本来设计的目标是,以课文对秋天的描写为例,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理清作者的描写顺序。这本来挺好,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是反复让学生记诵知识的环节,而极少引导与讨论,自然达不到目标。

其次,教学环节的本质差别不大,或者都设计成书写环节,或者都是读的环节,或者都是讨论环节,而且每一个环节都贯彻得不彻底,最终也实现不了教学目标。这暴露了教师缺乏全盘把控的能力,没有整体性和连贯性。

最后,课堂问题的指向性不明,逻辑思维含量低。比如教授《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问题是:“老舍为什么喜欢济南的春天?知道多少就回答多少。”这使学生的回答非常零碎,没有逻辑系统性。

(四)给学生的训练任务缺乏循序渐进的剃度性、指向性训练没有梯度

如在讲解《最后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表格里概括课文内容,但填写的内容直接是原文内容,这样的训练对学生没有难度,也没有梯度。教学效果也只是停在表层,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缩小城乡初中语文学科学业水平差异的教学措施

针对城乡初中语文学科学业水平差异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措施。

(一)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选定以及教学策略的运用。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意识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把每个环节统筹在整体之下,任何一个环节不能脱离整体目标。

其次,教学设计一定要保证学生有足够多的语言实践时间和空间。因为语文是一门语言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文实践是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保证语言实践的方法,可以采用“课堂讨论”,“问卷调查”,“课外实践”等方式。在设计任务时,应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提出有思维力度,指向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实践情形里。

(二)根据学生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教学,教什么内容才是最首要的问题。而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必须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需求入手,知道学生喜欢什么,了解什么,不了解什么,才知道什么是重点内容,什么是非重点内容。要不然全文重点,或解析的重点不对,效果一定非常差。

其次,教师要对确定的内容深入地研究。不仅要研读教材的结构框架,还要研读同一单元中文本之间的关系、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不用阶段之间的关系等,这样才能系统地教学。

(三)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管理能力

一堂课质量和效果的好坏,除了决定于教学设计,还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管理能力。管理水平高,学生就能认真学习,课堂讨论的质量也高。而且课堂管理水平高,也说明能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及时解决问题。

(四)提高教师的理解和解答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理解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有时候提取信息不到位,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引导;学生有时候回答不全面,教师要及时跟进,引导学生思考更全面的答案;学生回答问题没有逻辑性,要及时指出。

缩小城乡差距 篇3

(一)选择多中心、分散式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模式,有大都市集中发展模式,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等城市;还有多中心、分散式发展模式。德国采取多中心、分散式的城镇化模式,全国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三个,大量的中小城市均匀的分布在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半以上人口住在万人口以下的小镇。国际上公认德国的城乡结合的地域政策较好地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其核心内容:一是多中心城分散式布局城市和乡镇;二是实行工业地方化;三是推行农业经营规模化,鼓励居民离土不离乡。德国模式有利于缓解“城市病”的出现,诸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既保持了经济高速发展,又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富裕、秀美、文明的社会。世纪年代欧共体各国仿效德国推行城乡结合的地域政策。

日本借鉴德国经验,结合日本实际推行了一系列城乡结合的相关法律。如《国土利用计划法》,《过疏地区活跃化特别措施法》、《半岛振兴法》、《山村振兴法》、《离岛振兴法》、《特别农山村法》,《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关于促进地方中心都市地区建设及产业业务设施重新布局的法律》,以及《市民农园建设法》、《自然地区建设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有效缓解了自农村地区人口过疏、产业衰退、基础设施落后、人口老龄化、文化水平落后等问题。

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出现了类是德国多中心、分散式发展雏形。如;如浙江温州和胶东半岛等地强镇强村扩张模式。县城工业开发区模式。苏锡常及杭州地区城市连绵区模式。大城市卫星城模式等。

为此我们建议:采用“多中心、分散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城镇布局上实行了多中心、分散式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实行了工业地方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和谐的新型城镇和新型农村。

(二)以县域作为城乡统筹的着力点

⒈县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部位,也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部位县是我国最重要的、设置最为稳定的行政地域单元。县是设置较早的行政单元。目前,我国有多个县市,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县域占全国的。县是执行政策并进行部分政策调整的行政单元。县域是国家党政机构最健全的基础政权单元。县城对乡村的管理最为有效。县城是城乡的结合部,是城乡统筹的关键部位。地级市离农民太远,乡镇实力太小,县城处于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位置。县域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部位。我国多个县城目前还只是极少数为城市设置。按平均每个县域城市人口万人计,则全国县域城市总人口即可以达到亿,占全国人口%,再加上小城镇人口亿多人,县域内的城镇化人口可达到以上。县域空间较大,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我国多个县基本都可能发展为一、二、三产业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县城也是农村劳动力的首选地和易进地。农民进城首先要考虑的是迁移成本问题,首先是住房问题。我国大城市商品房价较高,进城务工者没有能力定居。县域城市商品房价格较低,务工者在县域城市居住,大约为万元左右即可,从而有较大的定居可能性。从目前农民受教育水平看,县城也是较好的就业目的地。

⒉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

县是财政制度实施的关键单元。县级政府对于县域内的财政具有支配权和统筹权。而地区行署不是一级独立的行政单元,因而没有独立的财政权力;在市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部分市管县的地区存在“市刮县”和“截留上级的财政资金”现象和问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严重。浙江省一直坚持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县域经济十分发达。全国强县中,浙江省就占了个席位,列全国第一;全省总值中,县域经济占/。从浙江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县域经济发展了,整个区域经济就壮大了,城乡差别就缩小了。目前,各地进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财政困难县应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进展,省级财政在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方面直管到县,增强了县的活力。条件成熟时应在全国推广。

⒊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县级职能不断扩展,职能和财政收入不对称,公共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增加。为此,应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适时开展对不动产开征物业税的试点工作。各级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要乡县级财政倾斜。将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主要留在县级政府或提高县级分享比例,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

⒋实行“三集中”的县域空间布局

县域经济应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营规模化方向发展。工业向园区集中,克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弊病。县域工业可采用以城带乡,以大带小,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大力招商引资,东西部合作,促进产业升级转移等各种形式积极推进。随着产业的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通过农业产业化,把农产品加工业搞上去,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起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鼓励土地流转,土地向种田能手,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三)有序高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无序转移给社会安定、农民利益和交通秩序造成了极大压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当前,应先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制度。对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需求的农村富余劳力,由劳动部门统一发放就业指导手册,作为就业和享受优惠政策的凭证,并与市民享受同等就业待遇。对失地农民和年龄农民优先发放。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统计制度。将农村劳动力纳入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统计制度和失业登记制度。

劳动部门职能向乡村延伸。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以开展乡镇村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

实行面向乡村劳动力的培训制度。按用工单位的要求进行专门培训。实行农民自主培训、政府事后买单的方式,鼓励农民自觉自愿地学习知识和进行技能培训,以增强自身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从而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实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强制和引导农民进行培训。

(四)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包括产权制度和征用制度

⒈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法制化,物权优先于所有权土地产权制度法制化。《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法律上赋予农民长期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物权。农民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继承。现代物权制度强调“物的使用”而不是“物的占有”,用益物权的优位主义取代了所有权优位主义,优先保护用益物权并防止所有权干涉用益物权。

将土地承包期年,改为农民长期承包。在《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中进一步明确土地长期承包。

规范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我国民法通则与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有三类: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村民集体组织和村内集体组织。因而导致乡镇政府以乡镇集体组织的名义侵害村与村内农民集体土地权益的事件经常发生。法律修改时应取消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内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只保留村民集体组织作为集体土地的所有者。

农民集体的法律地位。现有法律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属性规定不明确。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以及集体与其成员的关系没有做出规定。采取法人的模式规范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给集体经济组织具有法人资格,将村民委员会塑造为董事会,使其具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执行机构,赋予其经济职能。

⒉农地征用制度改革要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农用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为被征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适当加大土地征收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的门槛,促进全社会走土地集约利用的道路。实行同地同价政策。对全国的土地价格进行分类指导,实行同地同价的政策。这样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全国统一土地市场的形成,在实践中也易于操作。建立土地调节基金。土地有较大级差收入。适合搞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占土地总量的左右,这些土地出售能够获得巨额收入。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拨入土地调节基金,可以弥补各地征地收入差距,部分基金转入社保基金,充实失地失业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基金,部分可用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其它福利。

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征地过程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既要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又要决策相对集中。由于土地归集体所有,村委会是谈判主体,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村委会征询每位村民的意见,农民讨价还价也有利于保护农民土地,防止耕地滥用。土地征用需要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方可。

为失地失业农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转入社保基金,为失地失业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赋予农民集体土地取回权。建议规定国家征用土地闲置两年未动工使用的,该土地原所有人,即村农民集体有权取回土地。

(五)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的城市优先发展策略,导致乡村基础设施状况明显落后于城市。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活和生产条件,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搞好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先行。以县为单元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一体化规划体系,同时,把水、电、路、线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起来。把标准农田建设、河道清淤、农村饮用供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村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社区。乡村建设,要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区。通过改造城中村、拆除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合并小型村,推进中心村建设,并以中心村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业,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六)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农村社(更多精彩文章“秘书不求人”)会保障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方针,抓好以下各项保障措施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特别是发达地区已开始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先把农民工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制度建立起来。农民工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义务。社会保障部门需要解决社保地区统筹与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矛盾。

建立建立以县为单位的大病统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户覆盖率。

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积极推进农牧业生产保险制度。

(七)积极稳妥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经历了年前的自由迁徙期、年至年的严格控制期、年以后的半开放期和年以后“户籍制度变法”改革期个阶段。年初,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从××年开始,中国各地目前正陆续推行新一轮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按实际居住地进行户口登记管理的新模式。废止现行的城乡分离的“二元制”户口管理制度,推行新的城乡一体“一元制”户口管理,即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等多种户口管理方式,改为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统称为“居民户口”;以条件准入方式户取代口迁移审批制度。凡有合法固定住所(指拥有合法房屋产权)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即可在当地登记落户;凡符合迁移户条件的,由本人提出申请,居住地户口登记机关负责为其办理登记落户迁移手续。

当前,通过统一立法,规范户口管理。在改革探索中,各地出现各种试验性地方户口,有的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有必要通过国家立法,使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都能享受同等待遇的户口制度。

缩小城乡差距责任编辑:飞雪

城乡差距的分析及缩小措施 篇4

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些重要论断为解决新阶段的“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困难,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增收难度更大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一个低谷期。1997~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3.97%,比改革开放以来24年平均值(7.33%)低3.36个百分点。

具体到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收入是停滞甚至是下降的。

2000~2002年,全国减收农户占42%。城

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不仅没有改善,而且在不断恶化。1997~200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7.8%,比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3.8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11:1。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达3.2:1。虽然近年来农民收入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但基础并不牢固,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些根本性的、长期的、深层次的因素并没有克服。现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产品供应最丰富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形势最严峻的时期,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得最大的时期。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发出的第一个专门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性文件。文件科学分析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变化和农民增收面临的严峻形势,明确提出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收入,强化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遏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综合性政策措施,特别是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方面制定了更加有力的政策。

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应该说中央的思路越来越明确。1998年中央就提出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科学判断;1999年中央提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00年又提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2002年中央提出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多予、少取、放活”;2003年中央又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

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三农”问题上的郑重承诺。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论断,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些重要论断为解决新阶段的“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继续清理各种针对外出民工的歧视性政策,为农民外出就业创造公平环境在降低农民外出就业门槛,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方面,最近两年政策力度很大。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了一个保障外出就业农民权益的政

策文件。今年国务院在最短的时间里出台了废止收容遣返制度的政策。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在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出台了相应的文件。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对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我们的调查表明,已经制定的这些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还有一些针对农民外出就业的歧视性的政策需要解决。

尽快取消专门面向外出就业民工的就业证、健康证等不合理的证卡,简化农民外出就业手续,坚决纠正各种变相收费。1994年,劳动部颁布《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暂行规定》,根据这项规定,开始实施以就业证卡管理为中心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制度。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要办理名目繁多的证件。从实际情况看,这种以就业证卡管理为中心的就业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大多演变成以管理之名,行收费之实。这种证卡制度对外出就业农民带有明显的歧视性,这种做法损害了进城农民平等的就业权利,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也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农民有序流动的作用。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在农民办理各种证卡时,收费过多、过滥。虽然中央出台了清理对进城农民务工乱收费的政策,但有的地区继续变相向民工收费。例如,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的调查,在国务院已明令取消对进城就业农民不合理的收费之后,某个大城市在民工办理就业证和健康证时,又变相乱收费。农民办一个就业证,要交50—60元的“培训费”,办一个健康证,办证费、体检费和培训费加在一起要收114元

。实际上,办证单位并没有向民工提

供真正的培训服务,完全是“搭车”乱收费,这种做法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再如,南方某个城市,过去办理暂住证340多万个,每年收费金额约10亿元。

2002年中央要求取消对进城农民务工不

合理收费的政策后,为解决承担外来人口管理功能的户管员的工资来源问题,又决定对出租

屋开征治安管理费。治安管理费的征收,很可能会转嫁为外来工的打工成本。最近几年,要求取消就业证和健康证的呼声很高,建议:2004年下决心取消这些不合理的证卡;严厉查处强迫农民接受培训,以培训之名,向农民乱收费的行为;明确要求输入地政府将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费用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中,绝不能变相向企业或个人转嫁负担。

抓紧研究取消暂住证的问题。199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决定实行统一的流动人口就业证和暂住证制度,以提高流动的组织化、有序化程度。从这些年实际执行的情况看,目前实行的以暂住证为主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已经在暂住地扎下根来,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常住居民,但仍不能享受本地居民的权利。现在,有的城市(如沈阳等)提出要对外来人口实行“人性化管理、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并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实行的暂住证制度。

暂住证制度对外出就业农民来讲,不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从某种程度讲,甚至是一种带有歧视性的政策。新的居民身份证管理条例已经颁布,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精神,建议适时取消对外来人口实行的暂住证制度,实行暂住申报制度。

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大幅度增加各级政府用于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而言,人们对开发自然和生态资源,对增加物质资本的投入等都有了足够的重视,但对于开发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不见得都认识到位了。据了解,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

进城务工的农民中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任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农村大部分没有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由于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就业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从根本上讲,取决于9亿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批的专门人才,才能把沉重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可以说,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从中央的角度讲,对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也越来越重视。今年国务院六个部委专门制定了农民工培训计划,国务

院关于农村教育发展的决定也明确提出,今后普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民超过1亿人次。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培训2000万人次以上。对农民的就业培训问题,要把握四个政策要点:一是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二是

把满足市场需求和尊重农民意愿作为根本出发点,走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路子等等。特别是要防止以培训之名,对农民乱收费;三是建议推广“劳务培训券”制度;四是加强对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的支持力度。

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与农村发展需求严重脱节。由于经费短缺,农村职业教育机构萎缩,人员大量流失。建议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把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可以通过高职在农村扩招,每年从800万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中逐步转出300万—400万农村青年,其余400万人经过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可以回到农村创业或进城从事二三产业。这对减少农村中、小学大量辍学,发展效益农业,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市化意义重大,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继续加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快实行“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课本费、补助生活费)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而城市人口主要由接受了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群体构成。这是城乡之间最大的不平等,解决农村与城市之间基础教育的不平衡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是不断增加的,从1994年的485.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919.97亿元,其中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从1994年的286.8亿元增加到了2000年的597.66亿元。但是,我国财政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1994—2000年,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额的比重为57.7%。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间教育投入的大致格局是:中央和省级的教育投入主要用于高等教育,较少用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投入的职责基本上由基层政府承担,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县乡政府承担。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只承担补助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责任。应该看到,过去随着义务教育管理层次逐渐下放,基层政府和农民承担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这种分级办学体制在加重了基层政府和农民负担的同时,在客观上也迟滞了农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农村与城市之间以及地区之间义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延续乃至扩大。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基础教育

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县级政府对本地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要求教师工资由县级政府负责统一发放。

2002年4月中央又强调指出,农村义务

教育要实现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政府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两个重大转变。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和投入体制的确立,对解决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应看到,中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政府财力薄弱,基本上是“吃饭”财政,由县级政府负责统一发放教师工资仍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应看到,由于过去欠账多,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远没有得到解决,如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问题、大量危房问题。据调查,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状况不是改善了,而是进一步恶化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缺口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矛盾不是缓和了,而是加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状况一定要有一个客观的估计。即使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政府投入已占了大头,也应该清楚,这种投入还是低水平的,远不能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要求。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11年,只相当于美国上世纪初的水平、日本上世纪50年代的水平。在教育投入中,投入小学的社会收益率是最高的。而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将钱投在补贴学生的学费和课本费上,效果会更好。1907年日本就实行了6年的强制免费义务教育,1947年又实行了9年强制免费义务教育。最近国务院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文件提出争取2007年农村困难家庭享受“两免一补”。

据有关资料,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贫困学生约1500万人,如果按每个学生平均每年减免学杂费、课本费300元计算,每年需要45亿元。就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和财力来讲,应该有能力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和书本费方面走得更快些。

改革现行的征地制度,既要着眼于控制耕地征占规模,更要着眼于保护农民合法利益用不同方式剥夺农民的土地,已成为新形势下侵犯农民利益的主要形式。

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缩小 篇5

按理说,掌握社会较多财富的人,应为个人所得税的主力纳税人。而我国的现状是:处于中间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工资薪金的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46.4%;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缴纳主要群体的上层阶层(包括在改革开放中发家致富的民营老板、歌星、影星、球星及建筑承包商等名副其实的富人群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5%左右。

㈡、全社会依法纳税的意识依然淡薄

与过去社会公众不知税法、不懂税法相反,通过近年来税务部门持续、广泛的宣传和培训,现在大部分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已经了解或主动了解税法,但却主观存在隐瞒收入,故意偷逃税的意识。一位有海外生活经验的创业者在接受《青年时讯》杂志记者采访时说:“我现在愿意回来投资做公司,因为我发现这里是商人的天堂。我想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做富人成本最低的国家了,大家都不会问你缴税了吗?好象你只要有钱成功,理所当然地接受公众的尊敬,而且富人总是最有话语权,大家都着急和你做朋友,甚至还有人给你献计献策帮助你逃税,以此获得你的好感”。

㈢、对隐形收入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收入分配渠道不规范,金融系统发展滞后,导致现实生活中个人收入的货币化程度较低,现金交易频繁,并产生大量的隐形收入、灰色收入。目前,在中国要想搞清楚谁是真正的“富人”很不容易。一个常识是,现在浮在表面的有钱人,比如正被税务部门重点监控的私营企业主和演艺明星,充其量只是有钱人的冰山一角。2000年7月,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在全国10个省市进行高收入群体的调查,结果发现,在城市高收入群体中,企业单位的负责人占的比例最高。而过去人们对演艺界人士高收入的想象,并没有在调查中得到确认。很多自称有钱的人实际上并不是很有钱;很多实际很有钱的人却从来不敢说自己有钱。这使得税务部门重点监控的纳税人监控的不在重点上。

㈣、税务部门征管信息不畅、征管效率低下

由于受目前征管体制的局限,征管信息传递并不准确,而且时效性很差。不但纳税人的信息资料不能跨征管区域顺利传递,甚至同一级税务部门内部征管与征管之间、征管与稽查之间、征管与税政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受阻。同时,由于税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缺乏实质性的配合措施(比如税银联网、国地税联网等),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形成了外部信息来源不畅,税务部门无法准确判断税源组织征管,出现了大量的漏洞。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税务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让其纳税,在征管手段比较落后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失控的状态。

㈤、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质量不高

虽然国家税务总局早在1995年就制定并下发了《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办法》,对扣缴义务人的权利和义务作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但实际生活中,部分扣缴义务人或迫于领导的压力,或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不高、法制观念淡薄,故意纵容、协助纳税人共同偷逃税,将该扣缴个人所得税的收入不计或少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还有的干脆将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超额累进税率改为5%的比例税率。

㈥、个人所得税的处罚远远不能到位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财税政策研究 篇6

关键词:城乡差距;城乡一体化;财政政策;财政效果

一、相关概念

城乡收入差距指由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所导致的城市居民收入与乡镇居民收入在增长率、绝对差、均数等指标的综合差额。并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程度的側面体现。城乡一体化指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下,突破地区封锁、城乡文化的限制,实现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无条件通用,生产结构平衡,生产力合理发展,城乡差别基本没有的动态、长期的过程,是向往人民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化,保障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享受等同的生活水平与公民权利,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过程的有机统一。

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1. 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额始终在扩大。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1978年的209.8元到2012年的19648.1元,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为209.8元,2012年扩大到19648.1元。进入20世纪后直到2012年,城镇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8284.7元,而农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5663.2元,甚至不足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量的一半。2011-2012年度的增长率突然增加,增长率为32%,比往年较稳定的增长率12%多了20个百分点。从这些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正在以较为稳定的比率不断拉大,并且该变化在最近几年正变得更为剧烈。

2. 城乡居民收入比率。据统计,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从1978年开始不断缩小,持续至80年代中期开始扩大。增大的趋势保持了10年后于90年代中期再一次缩小,1998年又一次扩大。2003年达到顶峰后稍微回落后又一次上升在2007年达到了所有年度的最高峰。再之后开始逐渐的缩减,整体呈现出“多升多降,起伏波动”的态势。1995年左右波动幅度较大,1998年后趋于平缓。2007年达到3.33是1978年以来所有年度的最高峰。如果再算上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社会保障、公共产品价值及各种福利补贴,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之比将在8:1左右。

3.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的差距并不明显。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两者的收入增长率比几乎呈同步变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的时期正对应着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的时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的时期也正对应着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的时期。举例说明,2005年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为1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为10.8%,城市比农村多了0.2%;可是在2010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为11.3,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为14.9%,明显可以看出二者同步变动的特点。若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反之亦然。

三、我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关于公共设施投入的财政政策选择

1. 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为减轻农民负担、使乡村孩子拥有与城里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会因生活的艰难而扼杀孩子上学的梦想,应在公共财政框架下重新划分农村义务教育服务的事权。进一步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可以将农村义务教育支出规划为由中央、县省三级财政来共同负担,强化省一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村教育负担由原来的乡镇和农民负担升级到由更高层次的政府来负担。同时调整财政支出政策走向,加大中央政府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性支付力度。另外,可以开辟教育专项资金的新渠道,譬如取消教育税附加,开征教育税,向广大社会各个阶层征收的教育税专款专用到农村义务教育中来。

2. 加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首先要提升教育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教育财政支出所占比重。其次,优化教育支出的结构,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下使资金向农村倾斜,努力扩大农村教育在财政教育方向支出所占的份额。优化资金使用的方式,依据不同类型与不同的发展阶段实行相对应的财政政策,尽量做到“不白花一分钱,不耽误一件事”。

3. 加大对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比重。政府应反省过去改革过程中过分市场化的做法,重新规范其在提供医疗卫生上的集体责任,加大对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比重。国家拨付的卫生经费需要向偏远、贫困、中西部农村等地区倾斜,使这些地区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

4. 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产品供给。各级政府增加财政投入,对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大供给。增加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经费预算,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加大对各种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农村地方病的防治力度;提高对农村医生实行补助的力度。

5.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例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提高农民最低生活水平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为要害,确定基层财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6. 进一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方法一方面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和财政投资补贴的形式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但要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还要合理划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职责。

(二)关于改善就业的财政政策选择

1. 为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亲眷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当前,我国的户籍制度正在通过向城乡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过度的方法逐步取代原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来使城乡居民获得统一的社会身份并且可以享受相同的就业机会。政府应健全其社会保障制度,为进城务工人员(或已落户城市的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庭提供公共安全、子女义务教育服务等基本的公共服务。

2. 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挖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潜力。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重点用于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显著改善农村生产。基础设施项目的生活条件。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大江大河治理,投资研究,减灾建设,气象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生态环境,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等产前,产后服务;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业额外仓储设施,提高农产品商品储备制度。

3. 在继续强化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在《教育法》的框架下,投入专项资金兴办农村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养殖、种植、机械自动化、农机修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组织青壮年农民集体学习农业专业知识,为农业发展储备人才。

(三)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税制改革

1. 制定农产品的流通环节的流转税制。首先,对农产品的销售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完善流转税制;其次规定免征额,使收入低的农民无需缴纳增值税;最后调节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可将部分特殊的农产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

2. 建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的农业所得税制。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采用农业所得税来实现对农业的调节农业经济因为农业所得税具有公平税负、调节收入、操作规范的优点。因此,我国可以参考大多数国家的实践结果,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统一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个人所得税制。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财政体制改革

1. 合理界定县乡财政的事权和财权。重新划分县乡两级财政的财权。在国家相关法律的框架下再次明晰分税制,设立明确规定对国家财政拨付的款项进行细化,各款项的使用加强监督严防挪用。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杜绝滥用职权等问题,完善相关规定。

2. 建立科学和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力度。根据转移支付的目标,优化转移支付形式。完善省以下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与转移支付配套的各方面法律制度,努力采用“因素法”来分配转移支付资金的额度,争取早日形成有效的监督监管体制。

城乡差距的分析及缩小措施 篇7

一、为什么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

至少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现在农村真正收入比较高的,能力比较强的农民,大部分都已经在城市买房、定居或者落户,成为真正的市民。现在留在农村的是能力比较差的,在城市很难谋得出路的,要么是老人或者小孩,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体现的十分明显。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房地产的问题,农村尽管土地比较多,但是不可交易,是集体产权。住房是我们国家国民最大的财产性收入,城市居民获得了大量的财产性收入,至少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现在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二、如何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要缩小这个差距,根本的出路还是要把大部分的农民转变为市民。现在政府提出要加快推进城镇化,我们现在的城市化速度尽管很快,但是城市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刚刚过了50%。从国际比较来看,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我们的工业化水平或者经济发展水平,所以我们要加快推进城市化。

另外一个出路就是农业的生产方式要逐渐的从当前的传统小农的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化的或者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并且要多样化的生产形式,增加农村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这才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个根本出路。

地区差距的确是影响国家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但是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现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甚至外贸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很明显,这种地区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应该还会持续下去,但是也要注意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东部地区发展过程中的不足,避免走弯路,走“枉”路。

另外,行业差距的确是影响市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根本原因或者是最主要原因,现在差距目前来看确实还没有缩小的迹象,但是现在我们马上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其中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改革肯定是改革非常重要的内容,重视发挥如社会保障等制度在再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将来只要收入分配改革一步步推进,由于垄断导致的行业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可能会比较明显。

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篇8

《左传》有云:“如乐之合,无所不谐。”古人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如同音乐般美好的和谐社会。而在当今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我们时代的主旋律。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减少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经济的空前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很容易在一定时期内造成社会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的扩大。这就要求我们政府,更加强调政府的服务功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贫富差距。

首先,我们政府应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特别是强化对最弱势群体救助的服务职能。

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残疾人福利就业、贫困生助学贷款、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强化对最弱势群体救助的服务职能,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有些社会保障机制还需求一个摸索和完善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保障民政系统对最弱势群体救助机制。特别是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民政部门给与一定的资金倾斜。

其次,我们应当积极努力缩小城乡差别、区域差别。

我们要积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尽快使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改善,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再有,我们应当有效减少各种不合理“暴富”现象。

少数人的违法行为以及行业垄断、行业不正之风等各种不合理“暴富”现象,不仅加重了社会贫富差距,同时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引进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所造成的不合理差别。各级执法机关要严厉打击靠不正当手段敛取不义之财暴富的违法行为。

儿童体格发育城乡差距缩小等 篇9

国家卫生部2006年底发布2005年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显示:中国儿童生长发育水平近10年来有显著提高,并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城乡儿童生长发育差距逐渐缩小,主要城市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标准。

本次是继1975年以来第四次发布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福州、广州、昆明9城市儿童身高和体重有显著增长,以6岁组为例,男童平均身高从1975年的112.3厘米,增长到2005年的118.7厘米;平均体重由18.7公斤增长到21.7公斤。女童平均身高从1975年的111.5厘米,增长到2005年的117.7厘米;平均体重由18.1公斤增长到20.8公斤。城乡6岁儿童平均身高的差距,由4.9厘米缩小到2005年的2.6厘米。

国家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司长杨青指出,此次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农村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仍低于城市儿童;在中西部地区部分农村,营养不良仍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的主要原因;城市儿童超重和肥胖呈快速上升趋势。

9岁男孩患腰椎间盘突出症

近日,一名年仅9岁的儿童,因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南京东南大学中大医院成功接受了外科微创手术。据了解,患儿的父母希望孩子将来能当一名运动员,在他7岁时就找了专业教练,训练其打排球。三个月前,孩子突然感到腰痛,但教练以为孩子偷懒,要求其持续蛙跳10圈。活动后孩子感到腰痛严重,但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直到孩子病情加重,腰部几乎不能动弹时,才到医院就诊。经核磁共振检查,孩子第4、5腰椎间盘突出,对神经根产生压迫,导致左侧腰腿剧烈疼痛。

中大医院吴小涛教授说:腰椎间盘突出一般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呈现年轻化趋势。年龄小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如果一味增加运动量,超出身体承受能力,身体就会遭到伤害。

北京协和医院要打“鬼”

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于1921年,在我国人民心目中声名斐然。但近年来,全国各地“协和”医院遍地开花。仅用百度搜索引擎就能搜出50余家“协和”,上海、桂林、榆林、任丘……其中一些“协和医院”在宣传中暗示与北京协和医院有联系,甚至打着北京协和医院的旗号推销贩卖药品,导致大量不明真相的患者上当受骗。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声明,北京协和医院和全国各地冠以“协和”二字的医疗机构,没有所谓“技术协作、业务支持、分院或连锁医院”的关系。

目前,我国历史悠久的协和医院只有3家。除北京协和医院外,还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以上卫文供稿)

快乐心情远离感冒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科研人员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称,保持快乐心情的人,其每年患感冒的次数要低于其他人。

新近发表在美《心理医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文章称,情绪乐观的人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防御能力。研究人员对193名成年受试者进行了实验。受试者中既有情绪乐观、积极的,也有情绪消沉的。研究人员采用鼻滴的方式给受试者接种流感病毒,使所有受试者患感冒。在接下来的6天中,研究人员记录了受试者的感冒症状,如头痛、疼痛、打喷嚏、流鼻涕等。研究结果表明,与情绪消沉的受试者相比,情绪乐观者感冒症状要轻得多,而且病程也短。研究人员推测,心情乐观的人,其免疫系统的能力也强,这可能是少患感冒的原因之一。看来,要远离感冒,你还得有一个良好的心情。

少吃红肉可预防患乳腺癌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研人员最新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妇女(尤其是中老年妇女)日常饮食中如大量食用红肉,其患乳腺癌的危险明显高于其他人。 研究人员称,减少红肉的摄入量,或许是降低乳腺癌一种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红肉通常是指牛肉和羊肉。美国癌症协会公布的健康指南已经建议,为了预防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人们应当减少红肉的摄入。研究发现,红肉在烧、烤等烹调时,会产生致癌物。另外,红肉本身含有大量的脂肪,也会增加患癌危险。 研究人员对9100名年龄为26~46岁的注册护士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定期收集受试者的饮食资料,重点是肉及肉制品(包括牛、羊、猪肉,以及汉堡、热狗等)的摄入情况。在随后12年的跟踪研究中,有1021名受试者患了乳腺癌。研究发现,与每周仅食用3份红肉的受试者相比,每天食用1.5份红肉的,其患乳腺癌的几率是前者的两倍。不过,研究人员同时发现,这种现象仅发生在体内具有雌性激素(ER+)受体和孕激素(PR+)受体的受试者中,如果体内没有这两种受体,多吃红肉与乳腺癌之间似乎并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以上杨光平编译)

“将军肚”与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密切相关

从2002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南宁市、钦州市、贺州市、河池市为城市调查点,以靖西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忻城县为农村调查点,先后对4572名18岁以上的广西居民进行了身体测量观察。调查结果显示,85厘米~89厘米的腰围对30岁以上男性来说,是一个糖尿病的“黄牌尺寸”,其糖尿病患病率高达8.9%;男性腰围在85~89厘米和大于90厘米时,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8%和41.2%;女性腰圍在75~79厘米和大于80厘米时,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6%和37.8%。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疾控中心专家介绍,向心性肥胖者的特征是体型最粗部分在腰腹部,腰围往往大于臀围,也就是通常说的“水桶腰”、“将军肚”。大量事实证明,“水桶腰”“将军肚”不仅是人们优美体态的障碍,更是可能引发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警示信号”。

青少年被动吸烟易长“将军肚”

美国最新一项研究称,青少年暴露在吸烟环境下会导致患新陈代谢症的几率上升。新陈代谢症是一种与肥胖有关的疾病,而肥胖会增加患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发现,未暴露于吸烟环境中的青少年,只有1%染上新陈代谢症,而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下和主动吸烟的青少年,患这种疾病的比率分别为5%和9%。研究人员在比较了肥胖或存在肥胖危险的青少年后,发现吸烟的影响甚至更加明显:在未暴露于吸烟环境下的此类青少年中,6%患有新陈代谢症;而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下和主动吸烟的此类青少年,患这种疾病的比率高达20%和24%!领导此项研究的美国儿科学会儿童健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迈克尔·魏茨曼表示:“研究表明,如果青少年体重超重,并且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下,那么他们患新陈代谢症的概率十分高。”

维生素B6降低帕金森症患病几率

荷兰科学家研究发现,大量摄入维生素B6可以降低患帕金森病的几率。此前已经有研究表明,人体内高半胱氨酸会对脑细胞造成损伤,而维生素B6和叶酸低,是血液高半胱氨酸最常见的原因。 科学家跟踪研究了5289名55岁和55岁以上并未患该病者,结果发现,维生素B12或叶酸与患帕金森病并没有必然关系。但维生素B6的摄入却对此影响很大。人们摄入的维生素B6越多,患帕金森病的可能性就越小。在5000多名被研究者中,那些维生素B6摄入量最多的人患帕金森病的几率,只有那些摄入量最少的人一半。

全世界每年有6万人死于阳光照射过度

人类需要紫外线激活体内产生的维生素D,预防骨软化和骨质疏松症。但紫外线也能引发癌症和免疫系统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称,每年有多达6万人死于过多的阳光照射,主要死因是其导致的恶性皮肤癌。

调查人员发现,每年有4.8万人死于恶性黑素瘤,还有1.2万人死于其他种类的皮肤癌。在这些皮肤癌中,大约90%是由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引起的。太阳辐射也会引起严重的晒斑、皮肤老化、白内障、翼状胬肉(从眼睛内角的结膜生出一块不正常的块状组织,往角膜上生长时引起视觉障碍)和其他一些疾病。

报告建议人们,夏季要尽量寻找遮光物,使用防晒系数至少为15的防晒霜,不要参加把皮肤晒成古铜色的组织。使用防晒霜并非意味着你可以延长暴露在太阳下的时间。而是当你不得不暴露在太阳下时,可以用它来保护皮肤。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缩小了待遇差距 篇10

改革后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不是拉大了收入差距?褚福灵说,这就涉及到制度导向的问题。工资这块属于初次分配,应该以效率优先。我们养老保险制度应该是一个再分配领域,应当体现公平。我们养老金缴费有一定的区间,有最高的缴费工资和最低的缴费工资,按照现有的办法,最高的缴费工资是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的三倍。举个例子讲,比如某个地区当地上年平均工资是五千的话,三倍是一万五。最低缴费是当地上年平均工资的60%,那也就是三千。最高的按一万五来缴,缴8%也好、缴20%也好,都是如此,最低的按3000来缴,单位和个人都是按这个缴。工资的缴费差5倍。

“根据我们的计算公式,领养老金的时候待遇差距就大大降低了。根据养老待遇的计发办法我们做过测算,比如你是按最高的缴他是按最低的缴,工资缴的时候是按5倍的差距缴的,领的养老金待遇差二到三倍。这虽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差距被缩小了。”

城乡差距的分析及缩小措施 篇11

国梦

2013-3-21 17:14:18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3月21日

两会回眸:87.5%公众肯定会风改进

65.8%的人确认青年受益

公众期待新任政府为实现“中国梦”做好三件事:

缩小收入差距、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感到,今年政协大会上的发言“比以往尺度放得宽,问题提得很尖锐”。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委员引用一个段子评论行政审批异化——“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坐行业的轿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长安银行监事长周新生委员发言的题目是《尽量让国人不求人少求人》,直指“求人”的重要原因是“改革不到位”。“本该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但很多地方靠权力和关系。”

2013年全国两会刚刚结束,公众对今年两会感受如何?他们期待新任政府为实现“中国梦”做些什么?截至3月17日12时,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进行的调查显示,65.8%的人认为青年受益于本届两会。为实现“中国梦”,52.3%的人希望政府继续缩小收入差距,50.2%的人希望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44.7%的人期待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845人参与调查,18~45岁的青年占87.6%。

87.5%的人感觉今年两会会风有改进

以往每年两会开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俞光岩都会整理出一箱子纸带走——那是会议报告和各种发言材料。今年他的“行囊”轻便了很多,委员们的大会书面发言材料都在网上提交查看。他得知,由于取消大会纸质发言材料和简报等,全国政协会议减少支出200万元。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注意到“今年两会较为简朴”,会场和大会堂都没有摆鲜花,原来三八节惯例——各团、各省的联欢活动取消,和大会无关的会外会也停了,饭店也不提供酒了。

“今年两会宴请应酬少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武义青坑村村委会主任俞学文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驻地饭店准备的自助餐也比较简单,代表们很自觉地吃多少拿多少。

调查显示,87.5%的人感觉今年两会会风改进。45.0%的人表示“公款宴请吃喝被刹住”,40.8%的人表示“报告文风简明易懂”,38.7%的人感到“代表委员发言务实”。其他改进还有:精简纸质文件材料(32.4%),交通管制大幅减少(32.3%),与会讨论切中时弊(29.8%),参会人员缺席现象少(22.2%)等。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深圳南岭村社区书记张育彪所在的广东团,今年没按级别排座,“发言讨论的氛围更好,来开会就要敢讲话、讲真话。”他在会上直言,现在社区的工作是“对上负责,而不是向下服务”,社区工作重管理、轻服务、检查多、考评多,让社区疲于应付。目前南岭村社区承担的行政管理事务有24项,他曾经一天要参加5个街道一级的会议。他提出,社区的工作模式要改革,社区主要是服务辖区居民,但各级政府把社区当作小政府,承担太多行政管理职能,就压缩了公共服务的空间和人力。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龙云当即表示:“请张育彪代表把这份发言整理出来,给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的市长看看,减轻社区负担。”

“少说套话多提问题”,这是在全国政协会议前,工作人员向委员们传达的发言要求。侯欣一感到,今年在政协大会上的发言“比以往尺度放得宽,问题提得很尖锐”。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委员引用一个段子评论行政审批异化——“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坐行业的轿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长安银行监事长周新生委员发言的题目是《尽量让国人不求人少求人》,直指“求人”的重要原因是“改革不到位”。“本该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但很多地方靠权力和关系。”

政府职能转变无疑是本届两会讨论的一个重点。在俞光岩看来,大部制改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比如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可以在生产、流通、消费三个主要环节统一监督管理,对老百姓吃上放心的食品药品很有利。对于机构改革,委员们普遍反映部门命名较长拗口,这也与公众的讨论一致。3月1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正式定名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今年两会对哪些改革问题讨论得最充分

浙江宁波市民肖春平最关注两会上有关医保养老的消息,他的父母在农村老家,养老金每人每月只有几十元。他最担心父母一旦生病住院,护理服务很缺乏,自己的压力更大,所以他现在尽量节俭为将来打算。他希望政府改变养老的城乡差别,破除退休养老双轨制,“如果能完善医保社保体系,年轻人就会少很多后顾之忧,才敢放心消费。”

本报社调中心在今年两会期间的调查显示,84.5%的人坦言养老预期影响职业选择。64.8%的人最期待医卫改革。

俞光岩指出,当前医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形成了覆盖13亿人的医保体系。但是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基层医疗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医学毕业生奔着大医院,大医院又接收不了,这就需要政府制定政策鼓励人才流向基层。他在调研中发现,江西赣南医学院“订单式培养”的经验值得推广,根据农村医疗卫生需要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去乡镇卫生院。当地政府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提高工资、给予进修机会、选拔干部时同等条件优先考虑、服务期满可以调动等。

“城市大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难点。”俞光岩说,主要是医疗价格体系不合理,药品设备耗材的费用高,技术劳务价格低,导致过度医疗问题出现,也不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目前已有医院试点实行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提高医师服务费。他认为,要建立系统的符合医疗市场运营规律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医院补偿机制,还需要探索和改革。

今年两会对哪些改革问题讨论得最充分?民调显示首先是“制度反腐”

(36.3%),其次是“医卫改革”(35.6%),第三是“教育改革”(31.9%)。接下来依次为:户籍制度改革(23.8%)、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2.4%)、行政体制改革(20.5%)、计划生育政策(19.8%)、保障房准入退出制度(16.6%)、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5.2%)、劳教制度改革(15.2%)、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13.2%)、退休金双轨制(12.5%)等。

广西钦州某高中老师董微(化名)最关心教育改革。她所在的中学初中部,是当地两所优质初中之一。每年都有家长托人来问:有没有什么办法上这所初中?她也很无奈,因为能进来的人太少,去年学区之外招收200人,报名的就有5000人。“我们三线城市都这样,更不用说大城市了。中小学择校和教育均衡问题,每年代表委员都会提起,但什么时候才能解决?”

“代表委员提出的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会议给国家带来了哪些改变,都有必要让公众知道。”侯欣一说,目前只要立案的提案都会有反馈,不过一些部门的回复太快、太程式化,基本上是三段论:“这个问题关注了,目前还解决不了,谢谢你关注希望继续关注。”他希望,相关部门不仅要限期回复,还要推动解决问题。只要不涉密的提案议案都应该公开,让公众知道代表委员都在做什么,把政府的答复也公开,让公众知道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过程。这样代表委员和政府都会认真,也会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心。

公众期待政府为实现“中国梦”做什么

两会中,山东枣庄城头镇吴时村村民刘凤成注意到一个词,“中国梦”。他心中的“中国梦”是“社会公平正义,贪污腐败少点儿,过得比以前更好”。他有10亩地,种了小麦和玉米,化肥、农药、覆膜等农资价格上涨太快,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国家在提农业现代化,鼓励适度规模经营,他身边不少人想尝试,可是农村金融贷款比较难。“这些问题政府能不能帮助解决?”

俞学文的“中国梦”是,把企业做得更好,带动更多人共同富裕。他觉得,国家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会给青年带来更多机会,政府和企业有责任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他建议,政府建立农民工再教育学校,让农民工利用业余时间,得到技能、思想等方面的培养,在社区、开发区、产业园,创建农民工文化学习交流活动中心,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如

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要逐渐向农民工开放。相关企业也要加大包括时间和经费在内的多方面投入。

公众期待新任政府为实现“中国梦”做什么?52.3%的人首选缩小收入差距;50.2%的人希望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44.7%的人期待解决看病难看病贵;40.5%的人希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38.7%的人期待推动法治进步;37.7%的人希望政府寻求经济发展新动力;37.5%的人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36.3%的人建议加强环境污染治理;33.6%的人建议加强保障房建设和供应;32.6%的人期待推进教育公平;31.8%的人希望改善就业创业环境;28.5%的人建议干部选拔任用尊重民意;27.0%的人期待破除退休金双轨制;23.7%的人希望提高城镇化质量,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待遇;16.3%的人认为要坚持和平发展战略。

侯欣一认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必须靠制度,依法治国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础保障。他主张尽快建立依法治国所必需的相关制度,制定《政务信息公开法》、《行政程序法》,修改《预算法》等,使政府依法行政,权力规范运行,群众监督制度化。

制度建设也多次被普通公众提及。董微说,今年教育经费支出占总体财政投入4%,希望政府依法加大教育投入,并有更多落实在偏远落后的地方,“看到一些山区教育的改变我心里很高兴。虽然教育问题还有很多,但是政府一直在尝试教育改革,努力改变总是好的。”

尽管为生活压力和父母养老烦恼,肖春平仍然感觉不少人比他更需要政府的关注。比如一些农民工工作辛苦收入不高,子女又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制度应该更多保障他们的利益。“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政府有决心在行动,民众就能看到希望。”

上一篇: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下一篇:成都-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