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选8篇)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在落实这一战略任务过程中,自然就会遇到中华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关系问题。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认真学习和理解把握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仁、义、礼、智、信”价值观和国民精神在近现代曾遭受重创,而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同时,“三观”扭曲、官德缺失、商业信义失调等各种丑恶现象,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我们的文明底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由于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域或同一个环境中,会逐步形成了共同的风俗民情、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文字等,从而形成了坚固而稳定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绵延着浑厚的精神和灿烂的文化,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群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用以判断是非、指导行为的基本价值准则,它建立在本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积淀和心理结构的基础上,体现了该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根基则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外敌侵略、民族分裂,促进生产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又是每个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和价值理念,才能接地气,得到民众的认同、支持、拥护,才能动员广大群众自觉投身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浓郁的民族色彩,使之成为区别其他价值观的显著标志。为什么中国人追求的独立自由不同于西方人追求的独立自由,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传统不同。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民族根基,如果抛弃这个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没有生命力、凝聚力、向心力,无法与西方价值观相抗衡。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超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并根据时代特点和历史要求,吸收当代先进文化,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深深渗透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亘古绵长,历久弥新。一方面,任何民族价值观的建构和培育都必须以传统文化作为其立足点和出发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例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吸纳其精华、总结提升,促进其在当代社会的现代性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具备民族性、本土性和历史性,才能永葆生机,成为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世界性。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它毕竟是封建时代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闭的社会形态产物,具有封建性和狭隘性,只有对其进行创新和超越,才能根除其封建性、封闭性和狭隘性的特征,在当今时代得到弘扬和发展。“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充分彰显了它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提出的重要论断,这既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指明了方向,又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创了新局面。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加强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宣传教育,使之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其次,保护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结合时代不断创新。其三,加强诚信教育,不断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其四,树立颂扬道德楷模,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最后,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手抓、两手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经过近现代的一波三折,又面临当前多元思想意识文化的冲击,但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把其作为一项永久性工程来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公民素质,净化社会风气,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就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对我们要建设什么、宣传什么、弘扬什么给出了明确全面的回答,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并且,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站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前线。首先在思想政治方面,要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真正信仰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实践党的创新理论,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其次,在学习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学风最为重要,要要努力做到戒满、戒浮、戒急、戒粗、戒躁、戒惰。除了破除不良学风外,大学生还需要积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上知识不是用来背诵的,说到底是用于指导实践的,近时期中央领导人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崇尚求真务实就是一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积极参与丰富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培育和践行。丰富有益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层次的人类社会文化生活在高校的独特反映,具有较浓厚的人文性、科学性、哲理性、学术性的色彩,既包括人类的智慧与文化的精华,也包括体育与娱乐中的有关项目,各类社团活动、名师名家的学术讲座以及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所折射出文化氛围、文化气息和发生的文化事件等都是校园文化及其活动是重要组成。丰富有益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对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终究要指导实践。只有积极社会实践,才能学会用实践来检验所学的理论,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实现螺旋式的上升,锻炼出客观分析、正确辨识各类社会思潮和形形色色的价值观的思维能力,自觉地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首先,需要进一步树立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意识,充分利用各类社会实践机会来锻炼自 己,例如,校团委组织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院系建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其次,可以尝试参与各类科研训练计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调研工作。目前相当多的高校都已经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再次,大学生要积极申报、参与国家和所在学校设立的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锻炼自己、磨练自己、提升自己的心态将计划项目做扎实。最后,在周末、假期可以做一些志愿者服务工作,这既可以检验自身的知识积累情况、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提升自身的管理服务意识、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力。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而切实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重要渠道。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祭奠祖先的节日。中国人认为:清明节祭拜祖先具有双重意义,既可以“慎终追远”,追忆祖先的创业功绩;又可以“民德归厚”,培育后代的孝道和感恩意识。我们可以因势利导,扩大清明节的内涵,在保留其祭祖意义的同时,扩大到祭奠所有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通过缅怀先烈,增强国人的爱国情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形式,那些适应群众趣味、满足群众需要的载体形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各地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探索出一些新的载体形式。如很多高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利用开学典礼、文艺汇演、毕业晚会等场合,组织师生朗诵传统经典名句名篇;有些高校开设国学经典欣赏课,邀请国学名师给学生讲座;很多城市挖掘本地历史文化特色,铸造本地历史文化名人雕像,建设历史文化公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中央电视台创办了道德论坛、百家讲坛、历史大观园等品牌栏目。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有利于滋养人们心灵、陶冶道德情操。此外,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教育的好地方。要充分利用这些博物馆、纪念馆和教育基地的馆藏资料,对前来参观游览的观众游客免费讲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可以极大地增强他们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并潜移默化为爱国敬业、崇德向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且,我们应当要正确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了解和掌握不同阶段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心理特征,从而把握他们的接受能力。在这个培育过程中,如果无视大学生的生活态度,或超出他们的接受能力,或是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那么就远离了大学生的接受度,必将影响到培育和践行的效果。这就需要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按照传授理论、激发情感、形成意志、确立信仰、指导行动的教育规律,在以恰当的方式和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真实地展现出来,并同时,尽最大限度地引导大学生理解、接受和信服。价值观的接受程度一般是由一个人既有的生活态度、接受能力以及发展需求所决定,它体现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大学生的接受度,则主要体现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没有浓厚的兴趣,和他们对理想、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根据他们不断发展着的知识、能力以及心理的不断成熟,调动自己的情感、意志、信念,以已有的认知平和心态来审视现实的社会生活,采取认同或反对、接受或排斥的 培育信息,并经过理性的思考、审慎的选择,并把其内化为信仰,进而转化为实践行为,以完善和发展自己。只有这样,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才有感召力和吸引力。这也就要求按照大学生自身既有的生活态度、接受能力以及发展需求来选择培育信息。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省教育厅决定联合人民教育出版社、云南教育报刊社共同举办云南省首届“古滇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征文大赛。一、活动主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组织单位1.主办单位:云南省教育厅2.承办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云南教育报刊社三、征文对象全省小学教师四、征文内容及要求1.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 以教育部《完善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 围绕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 围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感悟, 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来做好教育工作, 以达到真正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字数要求5000字以上) 2.征文体裁不限 (理论文章、短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可) , 题目自拟。3.本次征文大赛的参赛作品, 必须为参加选手原创, 不得抄袭, 不得侵犯他人著作隐私权等, 因此类纠纷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由参赛者自行承担。五、征文时间即日起至2016年3月3 1日六、投稿方式请将稿件以WORD文档发至邮箱ynjy2014@126xom。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邮箱地址等。七、征文评选及使用1.由大赛组委会专家组统一评审, 评出^二、奖及优秀奖若, 发放获奖证书和奖品。2.优秀作品除在《云南教育·小学教师》上选登外, 还将推荐至人民教育出版社下属刊或其他中央级期刊发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其独特的思想和价值体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核心思想和价值体系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近代以后,中国落后了,几乎到了灭亡的边缘,被瓜分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国人开始怀疑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一步步地向西方文化学习,乃至形成传统文化的断层。尤其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传统文化几乎被连根拔起。当代民众对于文化传统已经是知之甚少,对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体系已经很少能搞清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思想和价值体系。管子提出礼、义、廉、耻四维;孔子提出“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三个做人标准,即智、仁、勇三达德。孟子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认为人性中有与生俱来的四个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也就是仁、义、礼、智四德。汉代董仲舒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至此,中国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把儒家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唐宋朝以后,提出了“以家为本”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近代孙中山、蔡元培又提出“以国为本”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可以说,这些思想和价值体系都成为支撑当时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思想基础,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源头活水。今天,我们需要汲取其中的思想养料,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本。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就是伦理道德,是个人的德、社会的德、国家的德之综合体。当代中国,从世界的、历史的以及国家发展的高度出发,打破文化的壁垒,用慧眼去发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在多种文化中去寻找共通共识(这些共同共识就是人类的普遍价值观,是世界和平的共同道德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分别提出了“三个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进一步增强建设文化强国的自觉和自信,进一步增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自觉和自信,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自觉和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引领整合多元的社会价值观,把不同阶层、不同观点的人们团结和凝聚起来,而且更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共同理想,有利于通过提升国家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来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从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理解和认同,有利于抵御西方不良思想文化的渗透,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三、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期,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中,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了制度保障。但是,在实践层面,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还面临诸多问题,如校长、教师重视不够,缺乏适宜的课程体系,没有规定的课时、教学方法不当、师资匮乏、经费缺乏,家校合力不足等。当前,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需要从整体上做好设计,以切实保障政策的贯彻和落实。
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价值观教育资源。如“民惟邦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仁者爱人”、“扶贫济困”“德不孤,必有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人路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要分段递进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低年级学生要进行启蒙教育,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华优秀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观;对于初中学生要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对于高中学生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让学生逐步明白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三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中小学各科的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鼓励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
四是要与时俱进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式。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五是加快培养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职后教师培训中,增加传统文化课程,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厚德载物的深沉品格,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业!
同学们,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公民奋斗的目标。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同学们来说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只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劳动中坚守负责、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必经之路。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见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小学生来说像《弟子规》、《三字经》、《唐诗宋词》等等著作,都能陶冶情操,激荡爱国情怀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以《弟子规》读物作为教材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弟子规知识比赛等活动,培育同学们的良好品行成效显著。懂得了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道理。
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最佳途径。热爱劳动的人是最幸福的人。作为小学生从小就应该养成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在家勤做家务,在外可以参加适当的生产实践活动,在校积极参加值勤做好值日工作。这样同学们的劳动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劳动的责任心。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三爱”号召,即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学习。
良好行为的习惯将受益终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同学们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必将取得成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二十条和《弟子规》是指导同学们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材料,同学们若能熟读成诵,做到知行统一,把其中的规定用来审视自己的日常行为,做到一日三省,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三节”号召,即节水、节电、节粮。
近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必须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价值观属于文化范畴,它的形成、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历史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是在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期发展中孕育形成的,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必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
首先,在表现形式上,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三个倡导”,这个概括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和大众化、通俗化的特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烙上了传统文化的独特印记,展示出雄浑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其次,在具体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3个层面的倡导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借鉴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借鉴了儒家“天人合一”、“允执厥中”、“隆礼重法”思想。“自由”在古代多指人通过发扬善心,进而知性、知天,“参天地之化育”,最终实现天道与人道交融互通,达到物我为
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则正”,一个人如果能守护善性,言行不偏不倚,就会保持公心,体现公正。“法治”在传统文化中作为德治的重要补充,受到不少思想家的推崇。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爱国”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信念,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诚信”思想最早来自儒家,《中庸》讲:“诚者,天之道”。天道至诚、真实,所以,人道也应如此,人性真诚善良。“信”为人言,人要言必信,行必果。由“诚”到“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儒家认为,仁义礼智信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仁”的推行表现为善待他人,推己及人,即“友善”。“义”的推行表现为处事得体,办事尽心,即“敬业”。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重拾传统并不等于简单复古
传统,即“传而统之”,其“神”在于传递,其“魂”在于统摄人心,反映的是一种承前启后的文化自觉。每一代人都生活在传统之中,同时,又从现实出发对传统进行不断地修正、更新和扬弃。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元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会结构、经济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上西方价值观的推波助澜,许多传统价值观不断受到挑战和冲击,一些传统美德被怀疑甚至抛弃。人们急切地想通过背离传统而踏入现代。岂不知,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不可能摆脱传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样要根植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长得像韩国人,穿得像德国人,说话像英国人,但我们的内心一定要是中国人。
重拾传统在今天并不是要回到过去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而是党在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高扬民族旗帜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其实,我们党始终强调要正确对待传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曾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改革开放以来,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更加自觉。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十七大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十八大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日,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让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
离开传统文化的“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很难获得人们的心理认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认真挖掘,辩证对待。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何为精华?何为糟粕?这个问题弄不清楚,“取”和“去”的说法就毫无意义。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吸取什么,扬弃什么,直接决定着民族精神的延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当务之急是要像总书记提出的: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第二,与时俱进,讲究方法。面对当前社会存在的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现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点,讲究方式方法,也就是要关注“怎样取”的问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如何能更好地得到传承?比如,备受热议的老人摔倒扶不扶的争论,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必须扶!因为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怎么扶?如何在助人的前提下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也是今天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所以,我们要努力寻求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传统文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即使是其中的精华,也要根据时代需要合理汲取,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时代变迁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优秀传统文化也才能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真正起到精神导航的功能和助推剂的作用。
第三,丰富载体,创新形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对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表达,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等多个层面和维度,着力构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机制和氛围。采取行政推动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各类场馆、讲堂、社会团体,借助重要节庆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运用新兴媒体、公益广告,以灵活多样、品位高雅、创意新颖的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培育文明风尚。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作者单位:陕西省委党校哲学部)
编者按
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13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可以说,国家的发展,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也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民族的进步,既有赖于物质文明的积累,也有赖于精神文明的培育,有赖于进步的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如何理解总书记所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期“理论解读”为您释疑解惑。
■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爱国是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一种诚挚的热爱和深厚的情感,是一个人最原始的感情之一。但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我,一直认为爱国是高不可攀也是比较渺茫的事。最近,我读了《民族英雄郑成功》一书,对爱国之情有了深刻的感悟。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的经济蓬勃发展,但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可谓是花果飘零。打开电脑,各种信息如洪水一般冲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信息里充斥着历史虚无主义,甚至是民族虚无主义。就在这个时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三个倡导”,发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爱国的理解。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几千年来,爱国主义像一条纽带,把所有的炎黄子孙连接在一起,爱国主义又象奔腾不息的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我们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宁愿身死以祭国。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南宋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从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到清朝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每每想到这,我就热血沸腾,我们的民族向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五千年来,我们的祖国历经磨难,但是,无数爱国志士,出血海而不折,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仰首青天,锵然唱一声黄钟大吕,秦腔激越: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爱国,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价值支撑,更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源泉所在。记得2014年感动中国的第一个人物黄旭华,默默无名多年,最后带领他的团队,研制出了我们自己的核潜艇。祖国和人民这样评价他: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在今年的天津爆炸案中惟有英雄,逆火而行,而在他们的身后不只是百姓的安危,上级的命令,我相信,还有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英雄,你们是中国的脊梁!
也许有人会说,爱国,是那些富人、高级知识分子、社会精英们的事,和我们普通人没有关系,但我要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
我坚信,没有爱国主义的灵魂,只是一朵浮萍,没有爱国主义的当代大学生,也只能沦为行尸走肉!今天的我们,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和硝烟,但是我们要发展,我们要富强。毋庸置疑,我们肩负着更沉重的责任,我们任重而道远!一生爱国路,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需要时刻铭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价值准则。
(一) 培育“和谐之道”理念。
爱诺公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大力倡导“爱在敬业、诺在诚信、精在品质、神在人和”的企业精神, 把“共同创造共享成功”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 建立起以和谐为核心的爱诺文化体系, 称为“和谐之道”。公司工会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和谐文化建设, 着力抓好“四个一”工程, 即树立一种共享价值观, 引导职工认同企业持续发展和员工同步成长的和谐理念;形成一套人文关怀的制度文化, 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搭建一个职工素质提升平台, 营造职工岗位成才的良好氛围;建好一片职工文化阵地, 满足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努力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思想观念融入员工的价值观念中, 用正确的价值观凝聚正能量。
(二) 搭建和谐文化平台。
公司在和谐企业文化建设上大力推进“六项工程”。即实施“我与爱诺共命运”经济技术创新工程, 以推动企业发展保和谐;实施“如何做好爱诺人”职工素质提升工程, 以提高职工整体素质谋和谐;实施“进爱诺, 做安全人”职工健康安全工程, 以建设平安爱诺求和谐;实施“打造优美环境、营建文化氛围、构筑温馨家园”职工文化工程, 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和谐;实施“情满爱诺”关爱工程, 以多办好事实事体现和谐;实施“高效、民主、学习、温馨”建家工程, 以构筑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和谐, 为职工营造了“家”的感觉, 使“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企业内得以理解、传播、达成共识, 职工与企业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力, 形成了和谐、发展、共享的文化氛围。
(三) 实现和谐文化领航。
公司大力宣贯“共同创造、共享成功”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着力形成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准则, 引领职工价值追求。对市场, 诚实守信是我们的第一承诺;对企业, 和谐共进是我们追求的环境氛围;在市场, 客户是我们第一关注的焦点;在企业, 职工是我们第一关爱的对象。良好的企业文化导向, 创新了企业管理理念, 提升了公司管理水平, 完善了公司制度文化。“创成功企业, 建和谐爱诺”的企业愿景不仅成为员工奋斗的共同方向, 也成为衡量思想理念、管理标准、工作业绩的统一“标尺”。正是这种和谐文化的强力支持, 广大职工“和谐奋进, 共建共享”的意识和愿望更加浓厚, 企业保持了稳健向上的发展态势。
二、加强职工文化建设, 用“健康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深化思想教育引导。
爱诺公司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形势任务教育和道德实践中, 开展“中国梦·劳动美·爱诺情”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征集广大职工的个人梦想, 引导职工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企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中, 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展“忠诚·责任·感恩”主题教育和“向全国最美职工齐名学习”等活动, 传递榜样的力量, 让身边的“劳动故事”释放更多正能量引领职工, 通过道德实践活化思想政治工作, 推动先进道德理念进车间、进班组, 提升了职工的道德素质;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 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 通过完善“职工书屋”和网上课堂建设, 大力开展“培训促学、读书促学、竞赛促学”, 坚持十年举办职工读书月活动, 引导职工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形成了敬业精业、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良好企业氛围和企业风尚。
(二) 加强文化活动引领。
公司坚持开展“同欢乐、共追求、促和谐”的职工文化建设, 大力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 快乐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 用活动吸引职工、鼓舞职工。“职工之家”活动室涵盖了文体活动区域、心理宣泄区域、职工书屋、文化长廊、荣誉展示等功能, 配备各种棋类、牌类、乒乓球桌、台球桌及健身设备等体育设施和心理宣泄器具以及图书杂志, 打造了集读书、减压、锻炼、娱乐、宣传等用途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每天开放, 每月组织开展各类健身活动或体育比赛。逢年过节, 公司都要举行职工集体活动, 元宵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七一”党员活动, “八一”退伍军人联谊活动、春节大型游艺活动等, 都已成为公司惯例。健康向上、特色鲜明、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 丰富了广大职工生活, 唤起职工的团队精神, 提高了企业的向心力。
(三) 注重人文关怀引航。
公司始终关爱职工的身心健康, 把做好职工心理疏导作为加强人文关怀的重点工作。通过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出发, 倡导人文精神和人性化的管理, 营造“人和”效应, 扩大民主管理的渠道, 给职工提供多方面参与企业管理的机会和场所;通过读书、培训和拓展活动, 让所有职工都能够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打造积极、阳光、感恩心态, 塑造和谐人际氛围;通过开辟“心理宣泄墙”、网上“梦想课堂”等载体, 聘请心理学教授为职工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扰解疑答惑, 建立职工职业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等, 构建直达职工心灵的桥梁和纽带, 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状况, 引导职工树立良好的“身心和谐”观念, 使思想关怀、工作关怀成为调整职工心态的有力支撑, 从细微之处入手把企业关爱送给职工, 为职工“减压解负”, 营造起“激情工作、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提升工会文化建设, 用“幸福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坚持把关爱职工放在第一位。
爱诺公司把“提升职工幸福指数”的理念引入和谐企业建设, 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 从单一的只关注“职工福利待遇”变成“提升职工幸福指数”。以“情满爱诺”关爱工程为载体, 积极推进生命关爱、生活关爱、健康关爱、成才关爱工程, 关注职工利益、关心职工生活, 关爱职工健康、关怀职工成长, 不断完善“工作、生活、健康”的三维关爱体系。大力推行节日慰问、生日祝贺、困难帮扶、心理疏导、安全健康、退休关怀等举措, 坚持“五必访” (即:职工伤病必访、生儿育女必访、婚丧大事必访、生活困难必访、家庭纠纷必访) , 通过“三个时刻”, 即“第一时刻” (第一天上班) 、“困境时刻” (员工生活困难、员工或家属患病或死亡等) 和“祝福时刻” (节日、生日、结婚、生育等) , 把公司的关爱实时传递给每一个人, 全方位拓展送温暖活动领域。工会“幸福之家”建设贴近基层接地气, 深受员工欢迎。
(二) 坚持把尊重人才放在第一位。
公司始终把员工视为企业的第一资源, 坚持以促进员工岗位成长、岗位成才和职业成功为工作着眼点, 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 释放创造潜能, 培养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造的职工队伍。大力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 坚持11年开展以“六比双赢”为主题的劳动竞赛, 连续10年举办“职工技术技能运动会”, 建立起学、练、比、创、奖的“赛马机制”, 搭建了员工学习交流平台、活动展示平台、服务支持平台、职业成长平台“四大平台”, 在薪酬待遇、人才政策、激励机制方面为职工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空间和环境。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制度, 在关键技术研发管理岗位实行“科研带头人”和“首席工程师”制度, 构建营销、管理、技术、技能四类人才职业通道模型图, 为各类人才提供多途径的职业晋升通道, 坚持把人才培养、使用、激励制度落在实处, 多渠道、多层面地给机会、给平台。目前, 公司建有以职工名字命名的“职工创新工作室”3个, 已有11人分别被选聘为“科研带头人”和“首席工程师”, 也让职工感受到了因职业成长而带来的幸福体验。
(三) 坚持把维护权益放在第一位。
关键词:新闻媒体;文化多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69-01
一、多元文化渗透环境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巩固离不开新闻媒体
自世界历史跨入21世纪门槛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对社会意识的冲击和渗透性巨大,不仅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形态和交往方式,并且仍在不断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延展到全部现实生活。人成为了网络中的人,网络成为了人的“生活世界”。
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被喻为“创造性的毁灭力量”,一方面引起世界各国对互联网传播的重视,引领主流传播形式由“意见领袖--追随者”的两级流动转向分散化、全景化、扩展化和一体化的“泛传播”时代[1],丰富了现代人的生活。
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人的存在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的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易动都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互联网信息传播难以通过传统管理手段控制,各种新问题的出现缺乏详尽的法律法规作为判断依据,网络传播的虚拟隐匿性和高度自由、免审核的平台助长了虚假信息、谣言的扩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作风等非主流意识形态会动摇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主义信仰,过度依赖社交网络削弱了现实人际交往能力。
世界各国都把新闻宣传喻为国家“喉舌”和“生命线”,正是看到了新闻媒体对社会舆论和社会大众普遍意识的巨大影响。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2]新闻媒体肩负着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双重任务,任重而道远。新形势下各新闻传播媒介如何通过合理路径广泛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并自愿地、共同地参与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中,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研究者必须正视和关注的问题。[3]
二、现阶段我国新闻媒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不断得到推进,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新闻法律体系尚不完备。《宪法》明确提出的公民的名誉、隐私、新闻言论自由等权利在现实中往往会发生冲突。而我国新闻媒体的管理缺乏详细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条文依据,往往参照《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单行法规,行政性和指令性较强,给予执行部门较大自行决断权。
就新闻媒体自身而言,党政新闻媒体虽能保持党性,但一种声音,一种形式的论调却易引发受众的排异反应,话语模式较为刻板,单向度的灌输模式在媒介选择丰富多样的今天传播效果不够理想,往往版面宣传热热闹闹,受众反映清清冷冷。市民媒体自改革开放以来从受到“无限干预”到“有限干预”,自身独立性增强,需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4] 在市场规律和商业利益的侵蚀下,部分媒体忽视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要求,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具体体现在媒体广告泛滥、新闻选材"三俗"化、部分从业人员有偿刊发新闻、自主虚化新闻等方面。
就新闻受众自身而言,在接受舆论信息时没有坚定的信仰和价值取向,就极其容易被负面舆论影响。同时用户出于猎奇、图刺激心态的信息搜索也会动摇某些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的立场。
三、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闻宣传是有目的的传播活动,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通过传播活动影响受者的行为,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如何提升新闻宣传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效果,“唤起并维持它的正当性的信仰”,使之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成为所有社会成员的普遍意识,是社会主义新闻传媒的最终旨归。
胡锦涛同志就新闻宣传工作的讲话为改变党政新闻媒体独白式、抽象式、单一式的格局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工作范式,他指出新闻宣传不仅要保持党性,做党和人民的喉舌,更要"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和效果",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 “三贴近”原则",与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实践性统一起来,使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为群众所乐于接受,能够回答群众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 [5]。
作为市民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因在自身新闻报道活动中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主旋律,坚持新闻宣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而工作。
专业领域新闻媒体方面,可以通过典型报道,正面宣扬行业内先进的人和事,充分挖掘领域中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运用生动、鲜活的语言,让百姓喜闻乐见,提振老百姓的精气神。
新媒介环境下,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应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频次、幅度和覆盖面,充分发挥议程设置功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并遵循的价值规范。
参考文献:
[1]杜骏飞. 弥漫的传播[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1-2.
[2]陈富清. 江泽民舆论导向思想研究[M]. 新华出版社:陈富清, 2003.26-27
[3]康军. 新闻舆论宣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J]. 理论学习,2008,03:6.
[4]林枫.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视角的系统阐释[M].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184-185
[5]陈力丹. 胡锦涛同志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论述和新思维[EB/OL]. 2006. 7.27,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4633009.html.
作者简介:吴尚(1988—),男,汉族,湖北黃石市人,研究生,硕士在读,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荐阅读: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基因05-26
传承孝德精神 弘扬中华文化10-03
弘扬孝道传承美德09-08
传承弘扬丝路精神10-28
传承及弘扬民族精神演讲稿06-23
弘扬传承家风家训的倡议书11-01
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演讲稿06-29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个人心得感悟11-05
暑期传承红色精神弘扬先锋精神心得体会06-08
为什么弘扬核心价值观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