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物的感人散文:乡魂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描写人物的感人散文:乡魂(推荐2篇)

描写人物的感人散文:乡魂 篇1

今天,当满圈的朋友都在讨论“雪”,我就特别想念大佬,想着过去每一个年根儿去看他的情景。

大佬,男,身有残疾背罗锅,在我们那个村是五保户,无儿无女,因为是罗锅,他要靠拄着拐杖才能走得稳当。他生前跟我老爸是知交。老爸生病最后的那段日子,嗓子已经说不出话,大佬常来陪着,在我家,一坐就是一整天。

我上学的时候,大佬三十、五十的常给我。理由是我从小娇生惯养、嘴馋好吃,怕我爸给我的零花钱都偷买零食了,他的三十、五十给我用来买笔和本子的。这老头真讨厌,就不能说点儿好听的!中学时期我住校,周末或假期才可以回去。他知道我喜欢吃鱼,每次周末或假日,他都或早或晚一定要出现在我家里。我到现在还记得他“蹬蹬蹬”拐杖戳地的声音,然后就是那张算不上慈祥的脸,手里还提着条鱼!

那个时候不懂事,我很不喜欢大佬,不希望他来我家。每次他一来,老是问这问那,找着法子训我。他那些老掉牙的故事和道理一开启,就好像刹不住。这些大道理我从记事儿开始就听他重来倒去,什么一个人在外不要多嘴,多嘴会被割舌头;在学校里不要跟别人比,要比就比成绩、不比吃穿……我好腻,觉得他好烦、好啰嗦。听着听着我就借口作业多,溜开!

大学刚毕业,我爸去世。我结婚了,结婚那天,我在婆家开来的车前停下,回头找妈。人群中我妈揪起衣角擦眼睛,我还看到大佬也在墙角掉眼泪。大家都说笑着送我走,只有那两个哭的人牵着我的心。大佬给我的结婚礼物很特别,是一个民国时期的大银元,上面还有袁世凯的头像,是他不知从什么年代起一直保留的。我把这块银元用红纸包着,至今还留在箱子里,真正成了压箱底儿的物件。它跟爸和妈的照片一样,会陪着我到永远。

这些年,每年年底回去看妈,都会去大佬的小屋坐坐,看看他,找他说说话。偶尔三百五百的给他买些零用。每一年,我们的对话几乎都一样:

“在外面安家不容易!好好过日子! 把小孩带好!”

“好着呢!”我总是这样答着。

“我就是老了,再年轻十年,我能去给你带孩子!”

“您把自己照顾好,别节省,好好活着”我说。

“我总担心你。你在家最小,你爸妈把你宠坏了,你脾气差, 又好吃懒做, 我总担心你过不好日子……”。又来了!可是这回我竟然没烦,反而觉得很温暖。

后来两年再去看他,他耳朵愈发聋的厉害,坐他对面,他也听不清你说的什么。我就陪他干坐,坐会儿再回妈妈身边儿去,才觉得安心……

一五年,我家所在的这个苏北的小村大拆迁。各式的大型机械开到村里,祖辈生活的村庄就这么瞬间夷为平地。年轻的,从此过上了城里的生活,欢呼雀跃;年老的,有点儿积蓄的,尽管一万个放不下,舍不得,但最终还是搬进了政府给安置的“老年房”。没积蓄的,住进了儿女的车库。没儿女的——像大佬这样的人,听说住进了养老院。

那一年,妈去世。处理完丧事我去养老院找他,想跟他好好说说话,没见到人。我把电话号码留下,让其他老人转交给他。我回来工作后,真的接到他一次电话,他只说“我很好,你别挂念,把你自己和小家照顾好!” 我知道无论我在电话这头说什么,他都还是听不见。

我与大佬最后一次见面是两年前的大年初几,具体日期记不得了。那时妈去世两个多月,过年我去给妈烧纸钱。也是一场大雪刚过,天异常的冷。我给妈上坟回来跟哥说,我想大佬,想去看他。哥带我去了,我也终于见到了他!

一张一米宽一点儿的地铺,上面铺了些草和棉絮,床头放了个电暖器,烧的红旺旺的。大佬躺在这堆棉絮中间,瘦的皮包骨头,更矮小了。他面色蜡黄,眼睛深陷微闭着,好像抬起要耗费很大的力气。我走上前去,坐他对面,拉过他筋骨如柴的手,捧在脑门儿,眼泪啪嗒啪嗒再也止不住。

几天后我听到了这个消息:大佬走了,没人哭,没人送,薄薄的棺材,被几个村人抬到原来老家的地方,草草埋了。

上帝就像一个魔鬼,把我的心灵寄托一个一个都拉走了。从此家乡只是故乡,唯有漫漫雪地里那几口孤坟提醒我,这曾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昨夜,老家又下起了大雪,白茫茫的满田野,田野里我爸、我妈、我大佬在劳作、唠嗑。

作者:陈晨

描写人物的感人散文:乡魂 篇2

一、睹物思人, 亲情的自然流露

《后园的树》和《花斗篷》是分别写父亲和母亲的。从题目上看, 两篇文章都选取了没有生命的事物作为切入点;从内容上看, 两者都属于典型的记叙类散文;从情感基调上看, 两者都是深沉真挚的有感而发;从表现技法上, 两篇文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来看《后园的树》。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文采用了插叙的手法, 主线是四年前“我”探家返回时, 父亲以七十四岁高龄亲自为我摘柿子, 中间夹叙了父亲与后园的树之间的风风雨雨, 两条线索盘旋前进, 最终契合在了父亲的大爱无言上。全文用白描记叙事实, 不作任何修饰、渲染。多用极具镜头感的动词, 使人读来恍若亲眼目睹, 正所谓大巧若拙。我们来看下面这段文字:

我曾听人说过, 父亲幼年时有两绝:一是踩水, 一是爬树, 如今看来爬树的确名不虚传。只见他斜倚在树杈上, 准确无误地对准一个个柿子, 把夹杆往上一挺然后再扭转半圈, 只听“咔嚓”一声, 柿子便离枝了。

“斜倚”、“挺”、“扭”这几个动词连用, 把父亲的动作惟妙惟肖的表现了出来, 同时, 作者又通过剪影手法, 对父亲在树上的身躯做了描述:“父亲本不高大的身躯, 近年来显得矮短了几分, 尤其腰部的弯曲日甚一日, 背部似乎长了驼。”最后通过影像叠加的方式, 用“啊!每当我见到父亲, 便忆起了我家后园那棵弯腰的老柿树。”结束全文, 父亲的形象与老柿树合为一体, 使得整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刻骤然升华, 父亲一生的勤勉与奉献, 甘苦与荣辱也因此有了更为真实可感的依托, 形成以一副极具象征意义的画面。

再来看《花斗篷》, 同样的睹物思人, 却凸显出了不同的情感底子。如果说《后园的树》是深沉的, 那么《花斗篷》就是细腻的。全文线索明朗, 以幼时与母亲失散, 藉由母亲亲手缝制的花斗篷相聚一事展开回忆, 追述了母亲一生的人生轨迹, 并由母亲亲手为我织就的几件衣物勾连全篇, 暗合了那句脍炙人口的“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的情感内涵。在《后园的树》中, 作者在篇末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将父亲的形象与老柿树的形象融为一体, 而在《花斗篷》里, 作者在篇中就明确地写到“母亲的敬业精神, 母亲的立身处世、人格力量似一件无形的宽大的斗篷加披我肩, 为我送温保暖, 有母亲牵扶着我、呵护着我鼓励着我鞭策着我, 一步一步一程一程走了过来, 直到今天。”统驭下文, 为母爱找到了贴切的比喻, 于是伺候的织毛衣也罢, 织袜子也罢, 都像是一首歌曲主旋律的繁复吟唱。其实不仅是整体结构, 在细节处理上, 作者也运用了与《后园的树》迥然不同的行文风格, 那就是多用排比或者多次连用, 制造出海浪一样层层叠叠的气势, 推动感情涨潮, 及至泛滥恣肆。比如“母亲啊, 有您遗赠我的这枝手杖, 还有什么崎岖坎坷不可逾越?有你遗赠我的这枝手杖, 我定将健步踏上新的征途并攀上我的人生巅峰!”

应该说作者将父爱定型成树, 将母爱演绎成衣是十分形象自然的, 再加上那段苦乐年华里淡淡的哀伤的底色, 使得全文像是经年酝酿出的浓酒, 初尝辛辣苦涩, 后卫甘饴绵长。

二、以小见大, 人生的哲学思辨

张名扬记人散文中海油一类, 表面上看是写人, 其实在行文过程中总会有意无意的书法自己的议论, 这些议论有的是申明自己的人生准则;有的是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还有的是表达自己的人生体悟, 凡此种种, 有一点是相同的, 那就是作者总希图借助以小见大的寓言模式, 神话作品的思想经度, 拓宽作品的表现纬度。

较为明显的是《我儿子的儿子》一文, 作者就从孙子语迟的事情中, 生发出了许多人生的大道理。“一个人一生中应该少说话多做事。爱说大话空话闲话废话的人令人生厌, 且无益于社会;光敲梆子不卖油的人不可信不可交;只发宣言不行动不实践者是语言巨人, 行动矮子, 终将一事无成。”

当然, 在更多的篇章里, 作者还是会采用相对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比如在《宝刀不老青春永驻》一文中, 作者在行文末端对诗人马长风的诗作《献给体育比赛》中盛赞体坛之圣洁作出评论:“殊不知域外国内体育比赛中, 行贿作弊, 弄虚作假, 暴力冲突时有发生———哪里已不是一片净土。”乍一看似乎是否定诗人的创作初衷, 但是作者笔锋一转, 接着写道“若先生反弹琵琶弦外有音, 假借体坛赛场期盼呼唤净化生活世风日上, 那么后学就饶舌了, 失礼失礼。”其曲笔之意就呼之欲出了。作者借诗人老的纯真, 暗讽新的鄙陋, 通过映衬对比, 其褒贬昭彰, 高下自明。再比如《七天儿》一篇中, 在文革期间, “七天儿”这个人借作者的皮带打人, 后来有人借此加害作者, 此时“七天儿”挺身而出, 说明原委, 并出具证明为他开脱。作者评论道“打人故属侵权犯法, 可他实事求是, 勇于承认错误, 坦荡正直不是比某些明似正人君子实为男盗女娼之辈高尚前辈吗?我感念他!”初读时只觉得作者是在赞扬“七天儿”的耿直义气, 但若是联系上下文, 再结合文革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 才恍然意识到, 作者的本意是影射在那个指鹿为马、动荡不安的岁月, 能够保留一份本应有的真实, 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遑论其他?文末用“他安分多了, 老练多了, 成熟多了……”结尾, 给人以焉有劲儿意无穷之感, 而“安分”、“老练”、“成熟”这三个词的意蕴, 也似乎一下子丰富了起来。

有一点不得不说的就是, 张名扬所写的这些记人散文中, 十有八九都要写到文革。或许对他们这一代人来说, 文革不仅仅是十年浩劫, 更是一段无法回避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但需要指出的是, 作者并没有单纯地将这段岁月涂上沉重的冷灰色调, 反而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 在《俭朴谦逊一长者》中, 我们读到了画家田零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勤勉执着;在《有胆有识笔如椽》里, 我们看到了作家李建彤的超拔自信;在《情有独钟终不悔》里, 我们感受到了著名坠子表演艺术家赵铮的乐业奉献。可以说, 作者所选取的这些人物, 在文革中都遭受了这样那样的磨难, 但面对生活, 他们却都有着与作者同样的乐观与笃定。我想, 这也正是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而这也正是我题目后半句“一种达观世如茶”想要表达的意思。

注:张名扬, 男, 原许昌市文联秘书长, 作协副主席, 其作品涉及文学, 曲艺, 音乐等多个门类, 尤以散文见长, 出版作品多部。

摘要:本文将张名扬散文中的记人散文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归纳, 总结为“睹物思人, 亲情的自然流露”与“以小见大, 人生的哲学思辨”两部分, 对其艺术手法、思想特征做了简要概述。

上一篇: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办法下一篇:项目办安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