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责任中学生优秀作文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身边的责任中学生优秀作文(精选8篇)

身边的责任中学生优秀作文 篇1

冬天果然是寒冷的,那天早上,我又起来迟了,顾不得洗脸刷牙,便拎起书包跑出家门,结果还是迟到了。理所当然的,我被老师请到办公室“喝茶”。

老师的嘴里说出几句责备我的话,便问我迟到的原因。我满不在乎的说:“闹钟坏了,妈妈也没及时叫我,都是她们。”老师皱起了眉头,我以为老师将要大发雷霆时,却见她轻柔的说:“孩子,老师暂时不追究你迟到这件事了。”她停下,抿了口茶,继续说道:“天上的雪花美吗?”“当然。”我不假思索的回答道。“但在美丽的雪花消失时应该责怪谁?”

我思索了一会,便说:“云?”她摇了摇头,笑笑:“不,再想想。”“难道是不够寒冷的天气?”她再次摇了摇头。那么会是什么呢?我陷入了沉思。老师又说:“想出来了没?”我摇了摇头。“是雪自身。”我被这样的答案震惊了,为什么?我满脑子疑问,为什么呢?为什么要责备雪?受害者是它呀!老师像是看出了我的疑问,轻笑着说:“因为学落下是它自己的选择呀!”

“雪是通过云以及寒冷的气流成为结晶时落下的呀?”“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云是通过水蒸气形成的,形成云也是要消耗水的,地面上的水也会减少,便影响作物的收成,这一切可是雪造成的。它现在融化落在泥土中,可以为作物增加水分,这可算得上是雪的将功抵过。”我突然明白了些什么,雪的这些便是负责任的表现,而我却一再推脱责任,我不禁湿润了眼睛,对老师说:“对不起,老师,我错了。”

身边的责任中学生优秀作文 篇2

前些日子, 我上了一节《我身边的小能人》的作文课。课上, 我努力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回忆生活, 感受习作的乐趣, 领悟作文的真谛, 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童年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童年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是一段抹不去的美好回忆。课始, 我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 讲述自己身边的小能人, 用亲切的语气娓娓道来, 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回到那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中:去小河里钓鱼是怎样的兴高采烈, 去划船又是怎样的狼狈不堪……这样, 学生打开了记忆的大门, 搜索自己的记忆, 同时感受到叙说的乐趣。各种各样的回答, 就像一只无形的手, 将生活和课堂紧紧地连在一起。时空消失了, 学生津津有味地回顾生活:会编篮子的钓鱼大王王刚、小画家园园……生活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在眼前, 学生回到了生活之中。

二、能人就在我们身边

顺其势表演, 能人就在身边。让学生现场表演自己的绝技, 或画一条灵动的龙, 或折一只会蹦的青蛙, 或拉一曲世界名曲……学生兴趣盎然, 他们高兴, 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小能人!因为他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小能人。此时, 不用教师提醒, 学生就会仔仔细细地观察, 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的思维会加速碰撞, 发出异常灿烂的思维火花。“在这种特定的言语环境中, 学生的语言会变得十分清新和流畅, 用儿童的语言表达儿童的生活就变得极其自然。”当然, 表演不是目的, 只是手段。及时的“冷处理”会让学生的思考由感性走向理性。此时, 对能人的采访, 对能人发自内心的赞叹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对此, 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行家一伸手, 便知有没有。”看到这一切, 你最想说什么?

2. 你能想象他的邻居们看到后, 会说些什么吗?

3. 你想请教什么?

说是写的基础。只有说得充分, 说得扎实, 才能更好地书面表达。要说得充分, 就要给每个学生思考的时间、改正的机会, 就要鼓励学生说真话, 敢表达;要说得扎实, 就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就要允许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能人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是写作的小能手。我们有能力将自己的生活描写得生动、精彩。”鼓励的话语让学生跃跃欲试:他们卷起书本当做话筒去采访, 他们弯腰驼背模仿老人去表扬, 他们展开联想去回顾……精彩的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 教师相机点评让学生更加放开了, 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

三、意外生成精彩

课堂总是在不断生成新的元素。正确地利用生成, 使之不着痕迹地为学生服务, 才能使课堂更为精彩。在说的过程中, 要注重学生听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听中理解、听中辨别、听中思考, 之后, 再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少数学生对身边的小能人并不服气, 认为“他还不如我呢”, “表演中还有一些不足”, 并不愿意请教。此时, 我不作任何评价, 鼓励他们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 示意大家谈谈看法。于是, 大家看到了小能人的刻苦与努力, 懂得了“山外有山, 人外有人”的道理。再如学生并不愿循规蹈矩地想象邻居的语言, 而更愿意用表演的形式, 一对一地当面交流。对此, 我在鼓励表演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比比谁演得像, 比比谁说得更好”。这样, 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达到了以说促写的目的。

四、我们自己的标准

讨论、表演过后, 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感受、自己最难忘的一个场景, 这样, 就把学生从感性的自由发挥引向了理性的思考和细节叙述中。对于一个优美的句子, 对人物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的叙述, 对小能人成功的感悟……要因势利导, 根据课堂需要灵活改变课堂程序, 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和学生的个性差异, 引进课堂评价机制, 使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受益。此时, 教师合适的提问和鼓励显得尤为重要。适时的点评让学生有了标准, 也有了追求的目标;而适度的探讨, 让学生解除了心头的疑惑, 从而更自信、更有个性地叙述内心所想。之后, 也可以让学生仿照老师的点评方式学习点评同学作文, 把修改作文放在“说”的过程中。这样, 既引导他们注意了同伴习作中的优缺点, 相互学习, 又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五、我手写我心

相互的交流, 让学生有了较为丰富的积淀, 学生的心中有了许多的话想一吐为快。但究竟怎么写,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此时让学生将自己想说的整理一下, 既可以在心中想, 也可以编写一个提纲, 然后, 有顺序地写下来。此时, 我告诉学生, 作文其实并不可怕, 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就像我们吃饭、穿衣一样, 只要我们愿意写, 将我们心中的所想写出来就行了。

作文应唤醒学生的责任感 篇3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 学生现实地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但每遇写作却是抓耳挠腮地硬挤出一点东西来,或者干脆没有东西写。这是中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何以如此?是学生没有生活积累?我认为不是。他们应该有充满温馨的家庭生活吧,应该有充满挑战的学习生活吧,应该有充满友情的集体生活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胸中有积蓄吗?那是不必问的问题。只要衡量的标准不太高,不说二十将近的青年,就是刚有一点知识的幼童,也有他的积蓄。”(《论写作教学》)刘国正先生也说:“中学生,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的孩子,已经阅历很多,懂得很多。”因此,作文时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是因为学生对生活总是熟视无睹,缺乏对生活的发现。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才能处处留心生活,时时都会有对生活的感悟呢?那就是要唤醒学生的责任感。只有唤醒学生的责任感,才能使学生主动地眼看、耳听、潜心思考、体验感受社会生活中种种现象;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产生爱慕、敬佩,对生活中假、恶、丑的东西充满憎恨、厌恶。这样就会产生有话要说、一吐为快的写作冲动。

1、有责任感才会有对生活的主动体验。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写作需要结合个人的真切实感、切肤之痛。像鲁迅、沈从文、老舍那类优秀的作家就常将个体生命外化为深刻的作品,试图抗争充满残缺、不幸、恐惧的人世,追寻世人还可能存在的良知和希望。这样的作品才能震撼、净化人的心灵。虽然中学作文教学培养的目标不是作家,但道理是一样的。只有唤醒了学生的生活责任感,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体验生活,获得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中国加入WTO首席谈判龙永图在《实话实说》栏目中讲述了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他到瑞士访问的时候,在一个洗手间里,听到隔壁小间里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响动。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这一看使他惊叹不已。原来,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机构。一问才知道,是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他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他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修复那个冲刷设备。这件事令龙永图非常感慨,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强烈的负责精神,可以说这种负责精神已经渗透到了他全身的每个细胞、每根神经、每滴血液,已经完完全全成了习惯。

2、有责任感才会有对生活的真切感动。莫扎特说:“我的音乐源自我对生活的感动。”晏殊因目睹南归的大雁、将逝的夕阳而感动,才有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千古绝对;李白花间起舞、月下独酌,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些传世之作,哪个不是感动之下的产物?学生每遇作文就没有东西写,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缺乏对生活的感动。因为,写进文章里的生活不等同于我们一般意义的生活,而是饱含了作者情感的生活,如果对生活没有感动,写作时就当然失去了特有的对象。现在的学生很多时候就缺乏感动:他们不因为岳飞、文天祥的报国之心而感动;不曾因为黄继光、董存瑞的英雄壮举而感动,也不因为孔繁森、徐本禹的绵绵爱心而感动……一切以“我”为中心,对一切都漠然处之。这其中是因为他们一出生就被许多人的爱层层包裹着,他们已经习惯于享受家庭、学校、社会对他们所承担的责任,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忘却了自己在生活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不会或少有对生活的感动了。试想一个对生活失去了感动、迷失感恩之心的人,他就会对世上万物视若无睹,又怎能指望他写出真实动人的文章来呢?

如何让学生学会感动?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责任感。有了责任感,学生们就会在享受别人的付出的同时,懂得回报和感恩。深圳市曾经举办过一场活动,即提倡城里孩子和打工子弟交朋友,了解认识相互间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差异。结果证明,当孩子们发现打工子弟的条件非常艰苦时,就产生了为别人付出的责任感,就有了对生活周围的人和物的感动。所谓“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假如我们的学生能够为每一片落红而有所感,为每一片新绿而有所悟……那么他们就会有感情的冲动、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和表达的欲望。作文时可能就不再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苦恼了。

3、有责任感才会有对生活的新鲜发现。曾经有这样一个成功的作文案例:一位同学在写反映家庭生活的作文时,写的是家里夏天时父母总是让我先洗澡,冬天时却又总让我后洗;冬季的一天,父母都不在家,我只好自己一个人去洗澡,由此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夏天时先让我洗澡是因为天太热,冬天让我后洗是因为天太冷,从中发现了父母的无微不至的爱。这个作文案例至少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打捞到湿漉漉的作文素材;也只有承担起生活中应尽的责任,才会发现原先那习以为常、或视而不见的生活细节所贮藏的深刻意蕴,从而演绎出“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精妙。那个孩子假如不是在父母不在时承担起了自己第一个去洗澡的“责任”,就可能不会有对这样的生活中平常小事而感动和领悟。

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有责任也有义务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的文章,这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日后工作的需要,也是步入社会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需要。学习写作的目的意义越明确,肩上越有责任感受,越能激发旺盛的写作热情,越容易孕育写作冲动。学生如果没有一定要写好作文的责任感,就不可能去挖掘生活、潜心构思、精心修改;只为了应付和交差,他们是不会费心去写生活的。

身边的诚信中学生主题作文 篇4

排版,文字,字母,字体,桌子,桌子,木制,盒子,字体,简单,木头,艺术,类型

我身边这样的人很多,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二姑就是其中的一个。

记得前年放暑假,二姑带着我和姐姐去咖啡店喝咖啡、看书。我们喝完咖啡,二姑准备去结账,她忽然看见在图书角旁的.暖气片上放着一部苹果手机,而且还是新款的。

拿着手机,二姑并没有占为己有,而是一直等失主过来取,等了大约半个小时,还是没有等到失主,二姑主动到前台,让前台留下二姑的电话号码,好让失主打电话找二姑取手机。

过了两天,失主还没有给二姑打电话,二姑又给咖啡店打电话,再次留下她的联系方式,因为捡到的手机上锁而且里面没有装电话卡,只能等失主来去。

杯子,咖啡,拿铁,卡布奇诺,桌子,杂志,糕点,空荡荡的空间,糕点,舒适,海格,咖啡店,咖啡馆,心,艺术

等了几天,失主终于来到二姑家取手机了,那个小姐姐拿到手机后对二姑说:“真是太感谢了,我压根没想到还能找回来,这部手机对我来说很重要,里面有重要的图片和文件,要不是你拾金不昧,我就麻烦大了!”

学生作文:身边的科学 篇5

在生活中你知道一些身边的科学吗?我知道一些,让我告诉你吧。

比如 :雷雨天是不能躲在大树底下的,因为雷容易击中高或尖的物体,所以到大树底下是很不安全的;夏天最好穿浅色衣服,因为它吸收的太阳热度比深色的少;光是由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可以反射;打开电视机先有声音后有图像,是因为,电视机的图像和声音音随着无线电波同时到达,只不过图像要等显像管加热后才能出现,所以迟到了几秒钟。这样,我们打开电视机后,就会先听到声音,后看到图像。

身边的科学真不少,大家一起去找找吧。

小学生身边的感动优秀作文 篇6

在我们的脑海深处有一个人人都属于自己记忆的宝库,我要打开记忆的宝库的大门,去寻找那最令人感动的一份回忆。

记得那时我和姐姐4岁,还在上幼儿园,有一天我们去姥姥家玩。玩了很久,奶奶要回家做饭了,可是姐姐还想留下来玩,怎么哄也不肯离去。奶奶没办法就把姐姐门外拉,姐姐不想走就拉着姥姥的手不放,姥姥也告诉姐姐明天再来玩,要听话和奶奶一起回去,就想把手抽出来,使劲往回退,两个人拔起了“萝卜”。因为姐姐人太小,力量不够大,所以猛地一撒手,结果因为反弹力的原因,姐姐就从楼梯上滚了下去,奶奶见状为了保护姐姐,不让姐姐受伤。奶奶便用自己的身体护着姐姐“咕噜咕噜”像个球一样从楼梯上滚了下去,奶奶捂着被磕青的额头,十分痛苦,还扭了脚,姐姐是受到了惊吓,掉了一只鞋,并没有受多大伤,但是看到这种情况,也吓得呜呜大哭起来。这是我也吓呆了,事后想想觉得奶奶真是太伟大了,对我们的爱超过了她自己,在那种情况下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只要我们不受伤奶奶根本没想自己的安全,以后我更爱我的奶奶了。

其实在我们身边与许多感人的事,只是我们对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要多发觉这种爱,让世界充满爱。

中学生感恩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篇7

教育专家郭建国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 没有一颗感恩的心, 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 理解帮助他人, 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感恩, 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 也是当代社会成功人士必有的健康情感, 一个连感恩都不懂的人必定是冷酷绝情的, 一个冷酷绝情的人是不会主动帮助他人, 是没有爱心的, 也绝不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学会感恩, 就是为了消除麻木的心态, 热爱生活, 一心向善;学会感恩, 就是为了关爱他人, 同时, 也是为了自己。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 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 必定会带来社会的不和谐。我们青少年学生是民族复兴的希望, 我们肩负民族振兴的重担, 所以, 我们一定要学会感恩。

我们中学生感恩父母, 现在不是要求我们在物质上给予他们多大的满足, 在生活上给他们多大的照顾;只要求我们在遇到父母下班回家时, 你伸手给父母递上一杯热水;只要求我们记住父母的生日, 送上我们衷心的祝福;只要求我们在父母劳累后, 帮他们捶捶背, 按按肩, 揉揉腿。当他们生病时, 多几句亲切的问候;当家中有美食佳品时, 先孝敬父母;当我们有心事时, 多和父母交流, 少惹他们生气。当你抱怨父母哆嗦时, 当你抱怨父母对你的成长要求近乎苛刻时, 当你抱怨父母的这样或那样时, 即使父母有很多的不对, 我们也应该怀着感恩之心, 想到父母对我们的抚育与呵护, 关心和爱护。当你看到无情的岁月已染白父母的黑发, 鱼尾纹已爬上父母的额头时, 难道我们能忍心用他们的血汗钱进网吧打电游, 去吸烟喝酒, 去满足和追求奢侈的欲望等等, 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就可见我们对父母是否感恩。铭记父母恩情, 使父母欢心, 是子女第一要做的。孝敬父母, 就是祈祷天佑, 就是浇灌我们未来福祉的根;孝敬父母, 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羔羊跪乳的恩义, 义感天地;乌鸦反哺的恩情, 孝惊鬼神。有孝的家, 即使贫寒也温暖;无孝的家, 即使富足也缺憾。我们高中生, 能给父母的并不多, 努力学习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 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优异的成绩就是给他们最好的精神慰藉。

我们感恩老师, 并不需要去做请客送礼之事, 更不需要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 就是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课堂上, 一道坚定的目光, 一个轻轻的点头, 证明你在专心致志的听课, 这便是感恩;下课后, 见到了老师, 一丝淡淡的微笑, 一声礼貌的问好, 这也是感恩;放学了, 向老师招招手, 说一声“老师再见”, 这仍然是感恩;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勤于思考, 乐于钻研, 靠自己的努力换来理想的成绩, 取得更快的进步, 获得更好的发展, 这更是对老师的感恩;当你不关心班级, 不友爱同学, 不热爱劳动, 老师给你批评时, 你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当你违反校纪班规受到老师的惩罚时, 你能诚恳接受老师的处罚, 不顶撞老师, 不惹老师生气, 这又何尝不是对老师的感恩?同学们, 请不要把这些视为无所谓的小事, 更不要任性, 不屑于这些点滴小事, 因为在你身边这些点滴的小事面前, 正是检验你对老师感恩的一面镜子。同学们,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和成才, 都离不开老师的培养, 社会的每一点进步和发展, 无不饱含着老师的辛劳和奉献。老师像蜡烛,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是园丁, 辛勤耕耘无私奉献。解决疑难, 老师是书;传递文明, 老师是桥;科教兴国, 老师是帆。“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是老师一生真实的写照。让我们大声说:“老师, 您真好!”

作为中学生, 最要感恩的就是学校。学校是我们人生成长的舞台, 宽敞明亮的教室, 油光发亮的桌椅, 科学的多媒体, 先进的实验室, 绿树环绕的操场, 宁静幽闲的马路,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可是, 在这些美丽的地方, 常见一些不美的现象:有的同学在桌面上乱写乱画, 有的甚至用小刀把桌子划烂, 有的在雪白的墙壁上写下“到此一游”, 有的把吃剩的方便面桶和食物包装盒特意放在教学楼厕所的护栏上, 有的将吃过的油炸火腿肠的篾签插在厕所的花坛里, 好像寺庙里的一钵钵香签;楼道里横七竖八的食品包装物, 五颜六色的糕点糖果纸, 走廊和教室的地面上一堆堆隆起的口香糖渣, 尽管我们有大扫和小扫的卫生制度, 总是在碧绿的草坪里, 干净的校园马路上见到各种各样的垃圾。同学们, 请你们扪心自问:“我感恩学校了吗?我是用自己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恩学校, 还是那些不良行为的始作俑者?”一个中学生不爱护自己成长的环境, 不珍惜自己成长的机会, 是没有出息的, 走出校门更担不起党和国家交给的重担。在我看来, 学生对学校最好的感恩, 就是要爱护、维护、保护学校的公共设施, 改掉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努力培养自己的良好品行,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恩学校。当你用双手把垃圾放进垃圾桶时, 你会看到一双双赞许的目光在鼓励你, 当你主动去清扫校内的垃圾时, 你会听到一句句感激的话语, 当你弯下腰捡起地上的垃圾时, 你会看到有更多的人也像你一样弯下了腰, 你会觉得你有一种成就感。

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 篇8

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这些年里,听了很多的课,从中受益匪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就是指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情景。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精选生活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用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在日常教学中,应多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创设情景:学校开展“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班上有56个同学,要分成几个小组,为了便于开展活动,每组的人数要求在5—9人之间,你打算怎样分?当学生思考完之后,从中选择几种:(1)每组5人,56÷5=11(组 ),多1人;(2)每组6人,56÷6=9(组 ),多2人;(3)每组7人,56÷7=8(组 );(4)每组8人,56÷8=7(组 );(5)每组9人,56÷9=6(组 ),多2人;。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上面的分法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很快就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了后还有剩余的。这时老师就正好揭示课题:正好分完的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有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重组教材。

我们所用的教材内容所呈现的情景,离学生实际生活越贴近,学习的效果就越好。现在使用的教材,由于受开发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它所呈现的案例场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背景有一定的差距。教学时,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重组教材、选用教材、变换活动用具,力争使教学场景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真正地把生活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例如教学“可能性”时,教材呈现的是学生转转盘的场景,多数学生对转盘较陌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针对班内学生多数喜欢乒乓球运动的实际情况,乒乓球就是学生随手可得的学具,于是把转转盘改换成了摸乒乓球,降低了学习活动的难度,较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活动效果显著。由此可见,教材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重组教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解释数学,学习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思考。

会进行数学思考是理解掌握知识的前提,引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升数学素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尤其重要,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的《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数的速算》时,教学时利用学生已有的购物“付整找零”的经验,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昨天,老师带了120元钱去体育用品店买了一双98元的运动鞋,你能帮老师想一想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老师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而首选的方法便是“先付100元,找回2元钱,加上留下的20元”。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不仅使不易被学生所理解的“凑整简算”思想,在生活经验的支撑下在学生头脑中很快建立了起来,还使学生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萌生了数学意识,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人们常说“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如:四年级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后,安排了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14人,学生14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70元,学生每人40元,团体20人以上每人50元”。请你设计一种最合理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部买团体票:(14+14)×50=1400元;

全部买个体票:14×70+14×40=1540元;

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单买:(14+6)×50+(14-6)×40=1320元。

让学生讨论第三种方案的合理性:因为成人票每人70元,而买团体票却只要每人50元,因此考虑尽量多买团体票,但由于买团体票要20人以上,成人只有14人,所以要把6个学生与14个老师一起买团体票,其余的8个学生买学生票比较划算。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后,老师有因势利导地提出:如果只有6个老师,22个学生呢?

通過不同方案的比较得出,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是买团体票合算,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千篇一律、一概而论,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上一篇:课后自我总结下一篇:合格课程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