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中国政治

2025-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儒家思想与中国政治(精选7篇)

儒家思想与中国政治 篇1

——从对中国官僚政治的影响角度解析

冀宝光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研究生部,沈阳 110004)

摘要:官僚政治作为一个国家政治统治得以运行的主要支撑,其本身的产生与发展同样需要某种思想的论证加以支撑。中国官僚政治自秦代产生之日起,其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背后是儒家思想的包装,儒家思想中的“重农”、“选贤举能”、“大一统论”、“纲常教义”等思想不仅为官僚政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某种思想上的便利条件,而且“民本思想”、“人治思想”等在官僚政治的实际运行中为防止官僚政治自身恶性毒素的扩散起到了某种矫正作用,虽然官僚政治在现在的中国已经失去其存在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但官僚主义作风依然盛行,由官僚政治引发的“官”与“民”的对立、“官本位观念”、“权力崇拜”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一些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政治生态建设中的流毒,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今天讨论儒家思想对政治生态影响的主要意义所在。关键词:儒家思想;官僚政治;政治生态;官僚主义作风

习近平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结合我国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来看,摆在“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面前的拦路虎就是官僚主义问题。官僚主义一般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领导作风,是我国官吏作风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官僚主义解决好了,那“四风”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四风”问题解决好了,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就不远了。

一、官僚政治的含义及其在中国的产生

政治学家拉斯基把官僚政治定义为:“官僚政治一语,通常是应用在政府权力全把握于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侵夺普通公民自由的那种政治制度上。”[1]而中国学者王亚南认为官僚政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这里我们重点论及狭义的官僚政治,他认为:“应该从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来看待官僚政治,一方面,技术性的官僚政治指讲形式,打官腔,遇事但求形式上能交代,一味被动的刻板的应付,一味把责任向上或向下推诿。”[2]另一方面,社会性的官僚政治是指真正把官僚政治当作一种社会体制来看待,这种社会体制只允许存在于社会的某一历史阶段。

官僚政治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产生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某种封建专制政体的配合物或补充物。而中国的官僚政治之所以自秦代就产生了,主要基于两个条件,一为其产生的经济条件,商鞅变法破坏了世禄、世官、世业秩序,凡有军功和努力耕作者皆可获得私有土地,使得秦朝的经济生产方式由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转变,由此产生了官僚政治的经济基础——地主经济;二为政治条件,既然官僚政治是当作专制政体的配合物或补充物而产生的,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专制政体是从何时开始的。谭嗣同语:“中国两千年之政,秦政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史学界已经公认专制政体始于秦代,其后历朝的政治形态皆无重大变化。而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在中国的产生、运行、发展和延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官僚政治的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传统社会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其对作为传统政治主要表征的官僚政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影响,一直贯穿于官僚政治的产生与发展的各个阶段。

(一)儒家思想为中国官僚政治的产生营造了有利环境

第一,“重农主义”强化了官僚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官僚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地主经济,小农经济又是地主经济下的一种生产方式。而“重农主义”政策的实行则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为以成例办事、缺少机动的官僚政治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政策上的鼓励不仅在实际中强化了作为官僚政治产生土壤的小农经济,而且在人们的意识中无形地为接受官僚政治扫除了其他障碍。

第二,“选贤举能”在某种程度上为官僚政治的产生扫除了贵族政治的阴影。官僚政治产生以前,统治阶层的官吏一般是由贵族阶层担任的,而官僚政治下的官吏则是选自下层有文化的优秀人才。自孔子之后,“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学在民间”在下层民众之间培养了大批的知识分子,这势必会导致国家选任用人才观念的转变,《论语·先进》中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3]大致意思是说:“如果要我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用杨伯峻《论语》译文)表明孔子反对以出身、门第和血统来选用人才,而应以贤能、真实才干为标准。经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儒家的“选贤举能”思想打破了选拔人才中的等级限制,把选拔的范围由贵族阶层扩大到了庶民阶层。这些为官僚政治中的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提供了一个新的依据,官僚下的为官制度就是要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为自己所用,为维护这个官僚体系而用。

(二)儒家思想为维护官僚政治的存在及运行进行了思想论证

第一,“大一统”思想为官僚政治的存在及运行提供了思想资源。《书经·大禹谟》中说:“皇天眷名,奄有四海,为天下君。”意为天下万事万物,皆为天子所有。由天人感应得出天人合一,再推到天一统、国一统,统于中央、统于一人,孔子认为天命最高主权不可分割,主张“尊王”,主张恢复西周那种“礼乐征伐出自天子”形式上的大一统,而反对各霸一方各自为政的乱臣贼子。这种理论正是专制的官僚政治所需要的,用来维护其中央集权的独占局势。《剑桥中国秦汉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中国政治理想是要求实现由一位公认的皇帝在中央统治着一个统一的大国,他的皇权的合法性不容许受到另一个敌对政权的挑战。为了实现这个政治理想并在实践中维护它,中国的历代政府都认为必须求助于宗教的和文化的权威力量。”[4]而“大一统观念”正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最佳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大一统观念”被视为一种拥有政治价值和道德价值的理想统治观念,尽管它在政治上不太现实,但是“大一统观念”对稳定专制政体和官僚政治有着巨大的作用。

第二,“纲常教义”为官僚政治的存在及运行奠定了现实基础。儒家纲常教义主要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它们维系了传统社会的基本伦理原则,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扫清了思想障碍。任何一个专制君主都不会希望他的臣下效仿他夺天下时的名义来窃国,为解决在大一统的专制政治局面下因版图而产生的治化矛盾,自汉武帝起,开始推行纲常教义。纲常教义的重心在三纲,表面上看,只有君为臣纲具有政治之间的关系,而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只关乎家族。但正如《大学》所讲:“物格而后知至,······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5]它们之间存在一定政治上的逻辑关系,通过三纲,国家可以把治理民众的重任通过家族、家庭分给为人父、为人夫、为人族长和家长的去分别承担。这样国家就可以把自己的统治权威施加到每一个人身上,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官僚政治下为防止臣民窃国的问题就可自行解决。

(三)儒家思想对官僚政治偏失的矫正作用

第一,“民本思想”对官僚政治中官吏心态偏差的矫正。所谓“民本思想”指的是以百姓为根本的统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社会中统治阶级明确地将“以民为本”作为统治思想,其根本原因在于儒家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一方面保证了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和社会上的特权,并使君主在实行统治时可以公开宣称自己代表民众的利益以获得广泛的民众支持;另一方面又为广大官吏和民众提供了一定限度的利益和权利上的思想保障。只有这样,统治阶级才能巩固其统治。另外,儒家学说包含着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思想,这为规范君权和维护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使官僚政治在一定的轨道里合理运行。

第二,“人治思想”对官僚政治中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儒家思想中的“德治”、“礼治”“仁政”等思想归根结底是“人治”,即以人来实行治理。“人治思想”首先对官僚政治下的官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们在执行政策时想到的是“德”“礼”“仁”,不至于超出儒家的伦理框架。在论及“人治”和“法治”的关系方面,儒家的“人治思想”虽然把“人治”作为统治的核心方式,但同时用“法治”以配合和制约“人治”。梁启超说:“英雄圣贤固大有造于国家,然其所以能大有造于国家,非仅持英雄圣贤之力,更赖有法以盾其后也。”[6]他认为,儒家在侧重“人治”的同时,也讲刑罚,而刑罚即“法治”,以“法治”作为“人治”的后盾。官僚政治下的官吏在行使自己的权力时,一方面受到自己心中那个“仁”、“德”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同时期所颁布的“法”的制约,从而使官僚政治的运行更合乎制度、更合乎民意。

三、儒家思想与官僚政治对我国政治生态的启示 官僚政治能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与儒家思想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国家稳定、政局稳健、社会和人心安定离不开社会教育、思想和文化的保障作用,良好的政治生态需要依靠意识形态的整合作用。

(一)打造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

第一,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儒家思想就适应了官僚政治的运行及发展,与其紧密结合,共同塑造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官僚体制。中国要保持国家的持续稳定、政局的持续稳健和人心的持续安定,就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批判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不断的汲取外来先进文化,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传统与现代文化对抗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营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与国情相符的社会主义文化环境。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相继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系列指导思想,今后还要不断摸索、与时俱进,不断地与国情、世情、党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导思想。

第二,驱除官本位观念,消除官本位流毒。俞可平说:“官本主义是长期支配我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体制,尤其是官吏的权力本位,它与建立在公民权利本位之上的现代政治文明和现代国家治理是格格不入的,与社会主义文明是背道而驰的。”[7]为解决官本主义,一方面,加强对广大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破除对权力的崇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政治社会,留给我们最大的思想弊端之一就是官本位观念,而官本位造成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准是看其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形成社会范围内的“唯官是求”,仅从每年的公务员“国考热”现象,就可看出官本位观念带给人们的痛处。所以,解决官本位问题,要从源头治理、从思想着手,驱除人们的官本位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依靠制度来遏制官本位现象。在我国政治体制内存在着“唯官是从”的现象,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在单位中,所有事务要围绕着领导走,领导的事再小也是大,其他事再大也是小。要杜绝这类事情,就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建立健全国家法制法规,用“法治”代替“人治”,使官吏按照程序办事,从而用制度来构筑保障公民权利的长城。

(二)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

刘云山强调:“建设良好政治生态,人人是环境,个个是生态。”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官”与“民”的关系,其次,要解决好官僚主义问题,官僚主义解决不好,良好的政治生态就不可能实现,更不可能达到“山清水秀”。

第一,调节“官”与“民”矛盾,营造和谐社会。官僚政治的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直接造成了“官”与“民”的对立。等级分明是中国专制政体中的一个典型特征,官吏间的权力等级之分、民与民之间的财富等级之分、官与民之间的等级尊卑之分成为阻碍官民和谐的重要因素。李治安说:“在以官为本位的等级制度下,它颠倒了“官”与“民”的正常关系,使官僚由社会上的公仆,异化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老爷和主人。而真正的主人——庶民百姓,却被长期置于受管制、受压迫的地位。”[8]所以,一方面,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树立各级官吏,特别是基层官吏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以,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当中,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思想,牢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要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切切实实为百姓谋利益。目前,我国存在“办事难”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的行政体制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要积极推动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打造出官民和谐的社会主义大环境。

第二,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坚决杜绝官僚主义作风。习近平指出:“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9]而官僚主义高高在上,脱离基层,“官僚主义”问题解决好了,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就可迎刃而解。反对官僚主义,首先,在思想上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观念。其次,要建立健全关于官僚主义作风问题的制度规章,用制度来严格防范官僚主义作风。最后,要加强对官僚主义作风问题的监督,从党内监督到政府自身监督,再到社会监督,形成一套合理有序的监督体系。

四、结论

儒家思想能在两千多年的专制政体中成为主流思想,与它独有的兼容、整合国家意识的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态需要一种思想来整合,新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人民群众的信仰追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人民,尽快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从而建立良好的政治生态。

参考文献

儒家思想与中国政治 篇2

关键词:儒家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儒家思想,是世界文化丛林中独树一帜的最悠久的精神宝藏,它在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及整个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都起过巨大的作用。理论和实践证明,儒家思想的优秀成分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如能很好地吸收和运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1.以仁爱为本,强调“厚德载物”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和”精神。“仁”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它一方面强调为别人着想,另一方面强调自我约束。这种思想不仅提供了人我关系的准则,同时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方法论原则。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等观点,正是从这种“仁爱”原则出发,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强调“人和”、“和谐”、“和为贵”、“和气生财”的思想。“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和实现“仁”的基本要求之一,它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儒家这种人本主义原则,体现了人与人相爱互尊、团结和谐的人道主义。这一美德对于我们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矛盾仍然产生着积极作用。今天我们更应该弘扬这种美德,讲文明、懂礼貌、知礼节,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以集体为本位,强调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儒家德育推行的基本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正是在这种以天下利益为重的整体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和追寻“廓然大公”高尚境界的道德要求。显示出为国家、民族、集体的献身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成为人民所尊奉的道德品质。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凝聚力,是中国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对这一优秀传统加以改造与继承,必将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尤其是有助于克服利己主义,抵制腐化堕落行为。

3.重视家庭伦理,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人伦在儒家思想中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二是指处在人伦关系中的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父慈子孝、君惠臣忠、兄友弟敬”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都规定了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伦关系。这种人伦关系一方面强调下对上的尊、亲、孝、敬、恭等道德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同样强调上对下的礼、爱、慈、友、宽等道德责任和义务。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其中难免有不适于当今社会的糟粕,但其旨在家庭社会之和谐,至今仍有其启迪意义,诸如:抚养子女、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要求;“孝”被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孔子认为,从一个人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可以判断他对别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

4.高尚的精神境界、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儒家传统道德的灵魂

儒家认为,精神追求是人生的最大快乐。而在精神追求中,最高尚的就是道德追求,以道德高尚的理想人格作为人生奋斗的榜样。孔子把追求崇高的理想与信念看作“仁”的最高表现,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这种道德境界,对于我们形成不畏强暴、不屈不挠、高风亮节的民族气节和人格尊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研究和汲取儒家思想的优秀遗产,直面困难,乐观向上,开拓进取,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善良、质朴的优良品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有功,惰无益”等早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标准、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更应广为发扬。

5.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强调身体力行

儒家思想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强调在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实践。孔子讲“修己”、“克己”,提出“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省”;孟子讲“养身”、“养性”;明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都特别强调道德实践,认为这是知善、行善并达到成贤成圣的关键,认为一个人只要立志行仁,而且一以贯之地笃行不已,才能成为无愧于天地人间的高尚的人。

二、儒家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核心是“仁爱”,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核心是“仁爱”,把“仁”概括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孔子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有了“仁爱”的思想精髓,其他由此而派生出来的伦理观点,也是人们所适用的。儒家思想的合理因素与大学生的德育目标是相适应、相一致的。通过批判地学习和弘扬儒家伦理思想,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诠释,能够服务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目的,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儒家所倡导的这些人生观,用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既能医治少数学生存在的麻木心态,又能唤起生命意识,拓宽其精神空间,催其奋进,促其进取,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儒家思想强调社会整体利益,倡导见利思义,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 成长于社会的转型期, 各种思想、意识、观念相互影响和渗透, 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多元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 他们的时代精神、竞争观念明显增强, 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意识, 诸如主题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民主意识等。这是他们的主流, 是积极的一面。同时, 由于他们生活经历简单, 对许多问题缺乏深刻、透辟的认识, 面对复杂的价值环境,容易导致一些人认知与行为背离、价值目标与现实取向背离,而这与价值观都有直接联系。今天,我们用儒家思想的义利观引导大学生树立价值观, 一要借鉴其有益的内涵; 二要充分认识和肯定大学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积极的价值观念; 三要把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乐于奉献、遵守社会公德作为教育的重点。

3.儒家思想倡导胸怀天下、立志报国,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邓小平曾经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党中央先后下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等文献,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做了明确规定,使爱国主义教育日趋科学化、规范化,并将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大学德育工作要让广大学生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把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通过大力弘扬传统儒家所强调的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所倡导的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的集体主义思想, 使大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社会的整体利益同广大青年学生的个人利益乃至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从而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自觉地把自己的忠诚、爱心、智慧和勇气、知识、才能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繁荣和富强尽自己神圣的爱国义务。

4.儒家思想强调“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谦恭礼让”和“严己宽人”。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且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受商品经济影响,受逐渐渗透的西方思潮和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的影响,他们不少人以自我为中心,主张个性的自由发展,社会意识淡薄。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就是我行我素、自私自利、得理不饶人,甚至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等。因此,用儒家的“仁爱”精神去引导学生,让他们懂得在人际交往中,不能过分强调自我感受,明白个性的释放应建立在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谨防自私心理作祟,努力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甘愿吃亏、奉献,不求回报。这些对当代大学生来讲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用这些思想来教导大学生,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逐步培养宽容的心态、包容的胸怀,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儒家思想教育的途径

1.吸取儒家思想中健康的伦理道德观

长期以来,高校只重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却忽视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的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倡导经世致用。因此,正确地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将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应将传统文化引入思想道德教育领域,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以发挥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2.将儒家思想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长期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社会结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经典文献、制度等形式存在着,而且还广泛地以积淀而成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形式存在着,成为“遗传文化”。它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和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成为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活在这种背景之下的大学生,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承受者。其中绝大部分是间接地、不知不觉地接受的。如何客观地分析、看待、学习、利用传统文化,净化大学生的思想,应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3、利用现代化手段,传递给学生儒家思想

通过教学设备、网络、多媒体等,传递给学生一些新的信息,从而增强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如电视里百家讲坛中的《于丹心语》,这是专门介绍孔子思想的,也许她的观点不一定符合学术性的严格要求,但是将束之高阁的优秀的东西通俗化,并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也不失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可以增加学生对孔子思想的了解。

4.从时事热点着眼,利用一些新闻热点作为契机,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社会上不时有一些热点问题,如中韩传统文化之争、关于中国龙的形象的争议等,可以用来提高学生对传统精华的继承,以此来弘扬中国的古老文明,从而宣传儒家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能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这些时政内容也可以成为教学资料,从学生的整体角度出发来运用和实践儒家思想,有利于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当然,必须看到,儒家思想中也渗透了许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消极作用的成分, 如轻视劳动、等级尊卑、封建迷信等消极观念。因此,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吸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摈弃糟粕和陈旧过时的东西。只有做到古为今用,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拓展和丰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李曼.浅谈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儒家思想与中国政治 篇3

关键词:王道 仁政 政治 伦理

儒家王道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政治的伦理化,活着说是伦理的政治化。在政治与伦理的关系中,从理论可能性上来区分,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政治涵括伦理活伦理涵括政治;第二,政治与伦理相割离,彼此不想关;第三,政治与伦理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外延上交叉,在内容上交融。就儒家的政治学说,伦理学说而言,属于第三种情况。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政治伦理化,与严格意义上的伦理政治化应该是同一层意思,二者从两个不同方面变现同一内涵概念。

儒家以伦理道德为取向,基础,目的的政治学说,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反对绝对的反对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但又缺乏像西方学说那样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和强调。对于西方学者而言,儒家学说是一种显得缺乏平等的学说。梁启超先生认为儒家的政治学说和伦理学说缺乏对义务和权利的对等性理解,是一种不平等的学说。笔者认为,儒家的确没有义务和权利对应的学说。但是,泛泛的说儒家是一种不平等的学说,只能阻碍人们对儒家政治伦理学说的分析和考察。我们不能用金人的观点来苛求古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儒家提出仁政思想,本身就是巨大的进步。事实上,儒家并非没有平等思想,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一种分配平等的要求。“教而无类”就是平等的教育主张。从社会关系来说,儒家非常强调人伦关系中义务与义务的相对性。而权利与义务的对应性要求则往往通过义务与义务的对应性要求得到体现。君仁对臣忠,父慈对子孝等等正是义务与义务间对应性的体现。这种对应,在较为正统的儒家学说中具有绝对意义。虽然儒家伦理学说强调单方面履行义务的高尚性。但要求义务的对等性则是儒家学说的本义。儒家的汤武革命,民贵君轻等说法,并非面子上的理论,而是其伦理学说的必然眼神。在此,我们看到一种道义上的倾向,一种政治服从于伦理道德的倾向。

儒家的政治選择是一种所谓“内圣外王”的伦理理想主义的政治选择。孔子和孟子都是政治利益集团之外的知识分子,都把政治理想的实践建立在鲜明君主接受他们的那一套政治学说的基础之上或建立在劝说某个郡主培养成“内圣外王”的人格的基础上。他们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从常理而言,劝说一个以掠夺,暴力压榨为手段取得或维护其证券的统治者接受伦理的约束,接受对其他家族或平民的义务,简直是对牛弹琴,与虎谋皮。然而,为什么儒家是大幅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代有人出,乐此不疲呢?这是值得中国人反思的现象。

从理论上看,儒家士大夫的这种自相矛盾语气理论上包含的自我矛盾是相关联的。儒家的人论学说,虽然强调义务的对等,但人伦关系双方的地位不是对等的。总发家族制度的人伦秩序以人伦关系的的上下,尊卑,贵贱为前提。这种关系的确让人以对应性义务的旅行为实现方式。二者是宗法家族社会中非常自然的矛盾的统一。因此,儒家对道德的至上性的强调,绝不仅仅以停留于对人伦关系双方的义务的对等履行为满足,还要以人伦关系的上下,尊卑,贵贱关系的确立为依归。

儒家学说中的这种内在矛盾,造成了现实生活中儒家士大夫的矛盾。一方面,对于儒家学说而言,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有等级的。越是往上等级越高;相应的,尽管儒家强调人格平等,但实际上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却限制人格的平等。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和等级却不一定是而且往往不是有伦理价值决定的。政权的确立必然以少部分人对大部分人的统治和压迫为前提。这是伦理理想主义与现实的总发家族社会的必然冲突。在政治生活中越是正统的儒家士大夫越不得意。儒家士大夫表现出一种古代生活中具有政治必然性的悲剧性格。因此,儒家政治学说的内在矛盾决定其伦理理想只能忍辱负屈依赖或委身于自身理想有巨大距离的政治权力。无伦上升为三纲,表面上是儒家意识形态得到官方的地位,其实是伦理义务的对等性原则消解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尽管包括董仲舒在内的儒家学者仍然坚持五伦作为基本的人伦关系的理解,但统治阶级仅仅承认三纲的一面,而对五伦的另一面不够重视。

在由人伦关系放大到总发家族社会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建基于旨在和谐的天下一家,天下为公的伦理价值理想不可能彻底开出真正的平等伦理,强调上下,尊卑,贵贱的人伦等级秩序,决定儒家的伦理政治化不是建立在对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利益的分析基础上。因此,虽然在现实中不免屈辱和异化,但儒家的伦理政治化仍然对政治提出过高要求,把政治作为伦理事先的最高方式。活着要求政治事先最高的伦理道德价值。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事先伦理要求,但他们绝不可能事先伦理的一切要求。只鞥之制度和法律制度绝不应该取代伦理道德的独特作用,,而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伦理道德的要求,而不加限制地从政治角度力图使某种伦理观念或追求变为现实,就有可能导致对政治的歪曲。让政治去满足过分的伦理要求必然导致对政治的曲解,这本身也是政治缺乏确实的或完整的伦理根据的表现。如果一种政治制度引导公民借助于伦理意识而非权利和法规意识履行义务,那它更难令我们相信它是一种好的政治制度。

参考文献:

[1]论语[M].人民出版社,1998年

[2]孟子[M].人民出版社,2004年

[3]荀子[M].人民出版社,2004年

试论儒家学派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 篇4

试论儒家学派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现象,各家学派纷纷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儒家学派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和安邦定国的良策.

作 者:李云凯  作者单位:黑龙江鸡西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黑龙江,鸡西,15600 刊 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B2 关键词:儒家   德治   思想  

儒家思想与中国政治 篇5

一、儒家思想

(一)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二)一种阶级思想。

(三)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四)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二、儒家对园林的影响及案例

(一)尊卑分明——中轴对称

典型案例:承德避暑山庄南部宫殿区

礼制建筑深受儒家三纲五常影响,儒家注重美与善的统一,礼制建筑的形式与布局趋向对称性以求和谐之美。布局常以中轴做左右对称,中为主,旁为从,左昭右穆,主从尊卑序位分明,体现儒家人伦之序。

典型案例:

(二)“仁”为核心——造台同乐 典型案例:章华台

楚灵王建造的章华之台极为精致,到处都极尽彤镂之能事,作为供人游乐嬉戏的场所,体现了帝王与民同乐的仁政精神。

(三)天人合一——模仿自然 典型案例:阿房宫

阿房宫的空间以天象星座为摹本。《 史记,秦始皇其本纪》 中记载:“公元前212 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忘之宫廷小。无闻周文忘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无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汗抵营室也。”

(四)君权至上——等级森严 典型案例:秦上林苑

为了达成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十分看重用来维持社会各阶层秩序的等级制度,成为必须严格遵守、不得僭越的制度。秦汉园囿的阔大壮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财力、物力、人力、技艺的四重集中使得秦代的宫室规模空前庞大。上林苑的规模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儒家思想。

(五)比德思想——以景赋情 典型案例:个园

受儒家的比德思想的影响,园林喜好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将其赋以人性,暗喻自身对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追求。特别是扬州个园得名“个园”,其意有挺直不弯,虚心向上之意。

(六)大隐文化——隐在朝市 典型案例:沧浪亭

任自然而不废名教的“隐在朝市”的新隐逸思想,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典型的隐逸模式,被人尊称为大隐。儒家知识分子虽不像道家知识分子那样消极遁世,却有“道不明则隐”的选择。

北宗庆历昔年,苏舜钦因支持革新被革职,流寓吴中,见孙氏废园“草树郁然,崇阜广水”,“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埼,号沧浪焉”。苏舜钦因此与沧浪亭结缘,自称沧浪翁。从此沧浪亭声名鹊起。人称“千古沧浪一水涯,沧浪亭者,水之亭也”。能让曾经仕途通达的苏舜钦放下官场得失甘心终老沧浪亭,而见沧浪亭可见沧浪亭之美,宋代文人求雅之心。

(七)死如事生——陵墓恢弘 典型案例:霍去病墓

儒家思想与中国企业家精神 篇6

马克斯·韦伯 (1864-19 20) 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西方世界讨论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和基督教新教伦理、特别是喀尔文教派之间关系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八十年代该书曾引起过海内外学术界、特别是华人世界的广泛关注。当时由于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快速发展, 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 使大家热烈地讨论“儒家伦理”与东亚经济起飞的关系问题。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导论》中说:“资本主义和追求利润是同一的, 而且永远要以连续的、合理的资本主义企业经营为手段获得新的利润。”韦伯认为, 作为企业家的一生必须不断地以钱生钱, 而且人生便是以赚钱为目的, 这种精神是“超越而又非理性的”, 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 人必须用一切最理性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参见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7年, 6-7页)

关于“韦伯氏”问题的讨论, 也许现在已经过时。我现在重提它是想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讨论这一问题。照韦伯的看法, 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精神是以不断获取利润为“目的”, 而以“一切最理性的方法”为“手段”。如果我们把“目的”与“手段”的问题改变成为:以增进人类社会福祉和企业家个人精神境界的提高为“目的”, 而以一切最理性的方法不断赚钱为“手段”, 从这个视角考虑经济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也许比较符合儒家的理念。

在《周易·系辞下》中说:“何以聚人?曰财。”意思是说, 要用财富把老百姓凝聚在一起。这里“财富”是“手段”, 把老百姓凝聚在一起是“目的”, 这也许是儒家哲学 (儒学) 的精神所在。儒家并不是不讲利, 而是要“取之有道”, 不能“见利忘义”。孔子说:“富与贵, 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孔子一生追求的是“天下有道”, 这个“道”就是“人的福祉”, 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目标, 但这个“目标”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现代”或者说是“后现代”的时候如何实现, 我想也许应该以“一切最理性的方法不断获取利润”为“手段”来实现。在这一为了增进人类福祉为“目标”, 而以一切最理性的方法赚钱为“手段”的情况下, 企业家个人的精神境界必会不断升华。

《周易·系辞下》中说:“利用安身, 以崇德也。”人们取得有效用的利益而安身, 以达到对道德的推崇。在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升华中, 其自我身心内外必定能和谐, 有一个安身立命处, 也就是宋朝儒学家所追求的“孔颜乐处”。如果, 我们真能做到以增进人类社会福祉为“目标”, 把“用一切最理性的方法赚钱”为“手段”, 那么我们就真的是在做着“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大事业了, 是做着“立大本行大道”的大事业了。 (《中庸》:“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而对个人自身说, 其人生境界, 又是寻得一个身心内外和谐的“安身立命”处。所以朱熹说:“但能致中和于一身, 则天下虽乱, 而吾身之天地万物, 不害为安泰;其不能者, 天下虽治, 而吾身之天地万物, 不害为乖错。其间一家一国, 莫不皆然, 此又不可不知也。”

如果自己的身心内外能够做到中正和谐, 即使天下大乱, 在自己和天地万物之间, 对自己安宁康泰就不会有什么影响;如果自己的身心内外做不到中正和谐, 既使天下治理得很好, 自己的身心也将是不安和错乱的。这对于“家”和“国”也一样, 我们不能不了解这一点。所以“人类社会福祉”和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是息息相关的。因此, 中国的儒家哲学思想对解决今天人类社会以及个人的身心性命也许仍然有意义。为此, 我想简单谈谈“儒学”对当代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 它和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塑造是不是也有些关系。

要了解“儒学”对当代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 先得了解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着一些什么要解决的问题, 而“儒学”能不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有什么?我认为, 归纳起来有三大问题:一是,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目前人与自然的矛盾已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二是, “人与人”之间的问题, 这包括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群体 (社会) , 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问题, 这中间的矛盾极其复杂而难以解决;三是, 个人自我身心内外的问题, 个人的身心内外的矛盾已成为时代病。也就是说, 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人和自然的矛盾”、“人和人的矛盾”、“人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 这些矛盾如何解决?儒家思想能否为解决这些矛盾提供某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我认为, 我国儒学的“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也许可以为我们解决上面提到的三大矛盾, 提供某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下面我对儒家哲学关于“天人合一” (“合天人”) 、“人我合一” (“同人我”) 、“内外合一” (“一内外”) 作点介绍, 至于能否对企业管理有用, 是否对塑造中国企业家精神有意义, 这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问题了。不过我想, 它也许可以为企业家提供一条从宏观上考虑问题的思路。

我们的地球, 为什么会发生“生态问题”?也许原因很多, 但是人类对地球自然环境的破坏, 是造成当前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发表的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中提到:人类和自然正在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我认为, 这是由于近两三百年, 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对自然的利用和征服, 虽然对改善人类生活条件起着巨大的作用, 但同时也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无情破坏、过量和无序开发, 严重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样一种情况的发生, 不能不说和西方文化传统的“天人二分”观有关系,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说:“笛卡尔的哲学完成了或者说极近完成了由柏拉图开端而主要因为宗教上的理由经基督教哲学发展起来的精神、物质二元论, 笛卡尔体系提出来精神界和物质界两个平行而彼此独立的世界, 研究其中之一能够不牵涉另一个。”这就是说, 西方文化传统曾长期把精神界和物质界的关系看成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外在关系, 其思维模式以“心”、“物”为独立二元, 为了“人”的需要可以不考虑到“自然”;对“自然”的征服也不必考虑“人”的生存条件。

然而中国儒家的思维模式与之有着根本的不同, 儒家认为研究“天” (天道) , 不能不牵涉到“人” (人道) ;同样研究“人”, 也不能不牵涉“天”。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前这个观点已被提出。《郭店楚简·语丛一》中说:“易, 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说的是, 《易经》这部书是讲如何会通天道、人道所以然的道理。中国历代儒家的重要思想家, 大多继承和发挥着这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我们可以朱熹的话为代表, 朱熹说:“天即人, 人即天。人之始生, 得之于天;既生此人, 则天又在人矣。”这是说, “人”和“天”有着一种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 因为“人”是由“天”产生的, 是“天”的一部分;但一旦“人”产生之后, “天” (“天道”, 天的道理) 就要由“人”来彰显, “人”就有保护“天”的责任。因此, “人”不仅应“知天” (知道利用“天道”的规律) , 而且应该“畏天” (对“天”有所敬畏) 。因为照儒家看, “天”不仅有自然意义上的“天”, 而且有神圣意义上的“天”。

现在人们只讲“知天”, 而不知对“天”有所敬畏。但是, 儒家认为, “知天”和“畏天”是统一的, “知天”而不“畏天”, 就会把“天”看成一死物, 而不了解“天”乃是有机的、生生不息的大流行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 也不了解“地乃是生长养育万物的载体”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畏天”而不“知天”, 就会把“天”看成是外在于人的神秘力量, 则不能体现“天”的活泼泼的气象, 不能体现“地”的孕育万物的功能。由于“知天”和“畏天”是统一的, 正说明“天人合一”思想体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的责任。“为天地立心”就是“为生民立命”, 不能分为两截。现在, 我们既然看到“天人二分”的思维模式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思维模式, 不仅是解决当前生态危机, 实现“人”和“天”的和谐 (协调) 发展另一思考的路子, 而且是“人”同于“天”的一种人生境界。我们企业家们能不能考虑利用儒家这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来发展中国的企业, 以使其在世界上树立起一更有思想文化内涵的企业精神, 和有中国气派的企业家形象而贡献于人类社会呢?

当前在人与人之间, 扩而大之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 由于对权力与欲望的极度膨胀, 对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求, 对自然资源的恶性争夺, 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 社会的冷漠、互不理解甚至仇视;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形成对立, 互不信任, 以至于发生种种冲突和战争。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的“新帝国主义”在全球行使“霸权”, 各种“原教旨主义”又在全球发动恐怖袭击, 这样下去人类社会终将瓦解。那么, 我们能不能在儒家文化中找到某些有益于使人类走出这一困境的资源呢?我认为是有的。在《郭店楚简》中有一句话也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道始于情。”这是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感情开始建立的。樊迟问仁, 孔子曰:“爱人。”这种爱人的思想由何而来?《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者, 人也, 亲亲为大。”仁爱的精神, 是人自身所具有的, 爱自己的亲人是最基础的。但“仁爱”之心不能停止于此, 必须“推己及人”, 所以《郭店楚简》中说:“爱而笃之, 爱也;其继之爱人, 仁也。”“孝之放, 爱天下之民。”这就是说, 孔子的“仁学”要求由“亲亲”扩大到“仁民”。所以孟子明确地提出“仁政”思想。“仁政”的思想内涵应说是极为丰富, 但我认为孟子说的:“民之为道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 无恒产者无恒心”最为重要。孟子的意思是说:对“人”的道理是, 要使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稳固产业, 他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稳固产业的人, 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所以孟子说:“夫仁政, 必自经界始”。意思是说, “仁政”首先要使老百姓有他自己的土地。

但是如何把孔子儒家的以仁爱思想为基础的“仁政”实现于社会呢?孔子说:“克己复礼曰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这是说, 只有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作“仁”。费孝通先生对此有一解释, 他说:“克己才能复礼, 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 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这话很有道理。因为“仁”是人自身的内在品德 (“爱生于性”) , “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礼仪制度, 它的作用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 “礼之用, 和为贵。”人们进入社会必须遵守一定的礼仪制度, 而对礼仪制度的遵守应该是出于人的“仁爱”之心, 才符合“仁”的要求。这种把“仁爱”精神按照一定规范实现于日常生活之中, 这样社会就会安宁和谐了,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孔子儒家思想, 对一个国家的治国者, 对于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的统治集团应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治国”、“平天下”应行“仁政”, 不能行“霸道”。行“仁政”将会使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和平共处”;行“霸道”只会引起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 以至于战争。我们中国的企业是不是可以考虑以“仁政”的某些观念作为自己企业的精神资源, 如“使每个人都有恒产, 又有恒心”, 也许可以创造出超越西方企业理念, 使中西企业文化理念相结合的新经验。

儒家文化特别强调人的道德实践对于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郭店楚简》中说:“闻道反已, 修身者也。”听到了合乎道义的道理要反求诸己, 这就是修身。儒家经典《大学》认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天子以至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是说, 儒家认为如果个人的道德修养好了, 那么“家”可以齐, “国”可以治, “天下”可以太平, 人类的和谐社会就可实现。儒家和谐社会的理想既然是建立在人的道德修养 (修身) 实践的基础上, 因此儒家特别重视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协调。儒家认为, 生死和富贵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 而提高自我的道德学问以为社会的福祉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孔子说:“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而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孔子的这段话告诉我们的是做人的道理, “修德”并不容易, 那就必须有崇高的理想, 有为人类长远利益考虑的胸怀。“讲学”同样不容易, 它不但要求自己天天提高, 而且要求负起对社会人文教化的责任。“改过”, 人总是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问题是要勇于改正错误, 这样才能成为一合格的人。“向善”, 是说人生在世, 应日日向着善的方向努力, 做到“日日新, 又日新。”“修德”、“讲学”、“改过”、“向善”是做人的道理, 是使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路径。

中国的社会应该是“以法治国”的社会, 中国的社会应该是“以德育人”的社会。如果中国的企业能是“以法治企业”, “以德教化员工”, 那么儒家以修身为本的人文教化的资源是不是对我们的企业建设有意义呢?

中国的企业家应该有中国的气派, 中国的风格, 也许儒家正是可以为我们造就一种中国企业家的精神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吧!

如果自己的身心内外能够做到中正和谐, 即使天下大乱, 在自己和天地万物之间, 对自己安宁康泰就不会有什么影响;如果自己的身心内外做不到中正和谐, 既使天下治理得很好, 自己的身心也将是不安和错乱的。

儒家思想与中国政治 篇7

关键词: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融合

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是儒家学说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更新、调整与完善而形成的植根于中华大地的对全民族发展有深刻影响的优秀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网络技术、利用互联网平台所开展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互联网+”在思想教育体系上的应用,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1.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推进

首先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儒家优秀文化主体思想的“仁”、“礼”是当代内在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品质的来源,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时刻遵从的道德操守,它经世代血脉相传,将中华民族道德思想紧紧联系在一起。“孔子教人,各因其才”,是指孔子在对弟子进行教育时,竭力主张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教育方式。当前,思想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没有活力,而儒家优秀文化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的方法,能够克服上述弊端,实现教学内容与教育方式的统一,可提高教育的最终效果。

其次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儒家优秀文化所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齐家、治国、平天下”、“慎独”、“自省”、“修身”的思想,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目的和培养目标相一致,它有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对自身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认识。

2.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扩展

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儒家优秀文化与现代网络技术有机结合,使网络成为承载儒家优秀文化的传播机,迅捷的网络传播速度提升了儒家优秀文化的吸引力与时效性,更便于大学生随时随地更好的接受儒家优秀文化的精华所在,这有助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有助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文化自信”,让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文化的侵袭。

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对高校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拓展,通过网络平台载体,使儒家优秀文化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机结合,全面营造具有儒家优秀文化意蕴的网络学习环境,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将儒家优秀文化伴于学生左右,进而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

二、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1.促进二者融合的主动性不够

当前,教育工作者普遍不适应网络给教学带来的变化,认识不到在网上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的重要,加之自身不能很好的掌握网络技术,质疑其效果,而很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同时高校也没有对网络思想教育教学评价的体系和相关制度,没有鼓励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改革教学的机制,从而制约了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教育的积极性。

2.二者融合的方式单一

目前,教育工作者对二者融合教育形式的运用主要还是利用传统的网站,在网页上按照教学计划定期发布一些儒家优秀文化的知识,形式单调,信息更新不及时。并且教育工作者不能及时关注到学生在网上留言,不能做到及时答复,很少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及时性聊天,他们更愿意按传统教学方式,坐在办公室与学生促膝交谈,白白浪费了网络教育资源。

3.二者相互渗透性不强

由于二者融合的教学过程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打破了在教室获取知识的传统方式,通过网络媒体,可以快捷、迅速获取知识。但是,如今的大学校园,教育工作者未能充分把握网络特点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网站只是将儒家优秀文化教育的内容简单发布到网页上,并没有实现博客、论坛和“拇指网络聊天工具”的共同参与,缺乏互动性。

三、完善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相关机制

1.加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机制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队伍,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高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育工作者进行观念培训和技能培训。通过观念培训,应使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网络的冲击与挑战引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认识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应变能力,认识到虚拟沟通环境中消极因素所起的作用,认识到教育工作者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弄潮者,应融入到网络新媒体技术的浪潮中,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同时,通过观念培训,使教育工作者学习现代网络的相关技术,主动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学习如何利用管理者的权限对论坛、博客进行管理,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与导向的控制,发现并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完善有助于二者融合的大学生自主学习机制

自主学习的机制可以解决教育工作者所掌握的儒家优秀文化知识与大学生能学到的知识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二者融合活动的始终。在去年南海争端中,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运用网络图片、视频的形式,讲述从秦汉时代开始,中国人最早发现了这些岛礁,世代围绕这些岛礁进行渔业捕捞和居住。通过在大学生运用的网络媒体中传播,掀起了一股爱国主义的热潮。学校也可在多媒体网络平台,进行儒家优秀文化短片、故事等的征集和评比活动,以激发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完善有助于二者融合的保障机制

高校应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岗位责任体系,落实主体责任保障。该体系是由校总支书记负责,其次是思政课教师,最后是班级辅导员,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學校要加大儒家优秀文化教育的资金投入,在信息化的时代,还要对网络传输的技术和手段不断地更新,完善信息技术并在信息安全方面有所突破。

4.完善有助于二者融合的激励机制

适当的激励,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能使大学生消除不良行为,而且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在网络多媒体平台发表自己创作的富含儒家优秀文化的图片、诗歌、动漫、视频等作品,对优秀的作品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同时将优秀作品加以推广。

四、营造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良好氛围

1.在全社会营造促进二者融合的良好氛围

首先创造富有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环境。孟子说过“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组成体,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终身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应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通过网络下载一些类似动画片《论语》等儒家优秀文化的代表作,供孩子观看,并亲身讲解其中的道理,使大学生从小就受到儒家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其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大力营造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特色的社会环境。2017年春节,支付宝开展的集“五福”抢红包活动,集齐“五福”人过千万,参加人数更是无法统计,人们在娱乐的同时,深化了儒家优秀文化所推崇的“富强、和谐、友善、爱国、敬业”理念。倡导社会上兴起的国学热以及举办的富有儒家优秀文化底蕴的艺术节,如辽宁沈阳每年举办一届的传统文化论坛等,同网络新媒体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网上与网下联动、互为依托的良好氛围,达到在全社会传递儒家优秀文化的正能量,使大学生从中吸收儒家优秀文化的精髓。

2.在高校营造促进二者相融合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应有效利用儒家优秀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确立儒家优秀文化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营造具有浓郁儒家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第一打造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空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校园网来进行的,因此校园网应建立与校图书馆共享的、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数据库要包括教教案、录像、课件及对教学有参考价值的多媒体素材,学校应在图书阅览室、自习室等公共场所,设置电脑显示屏,方便学生通过接口链接、下载所需的视频资料。同时,播放儒家代表人物、爱国人士的画像、警句以及代表作品和事迹,宣传儒家优秀文化精髓,用物质可视的方式对师生进行儒家优秀文化的熏陶。

第二营造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空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4G的广泛应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拇指网络聊天工具”被广泛应用,使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微时代提供的机遇,做学生的“同龄人”,构建师生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工作者可以通过微信群向学生们分享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为媒介的儒家优秀文化的学习内容,将问题导向法、案例教学法、新闻播报法、视频播报法、PPT制作分享等多种教学形式有效运用到日常行为过程中,师生、学生之间可以实现实时的视频、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道授业解惑。

第三繁荣大学生网上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由于微信及QQ群的不断增多、壮大,而以“群主”为首,依托网络而兴起的大学生网上社团组织也悄然而生。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参与网上社团(群)活动,通过聊天、视频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及面临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教育工作者应协助网上社团自编自演话剧或小品,内容与思想理论课教育内容挂钩,并融入儒家优秀文化的元素,通过网络在不同网上社团间演出和交流。引导网上社团通过网络进行社会宣传、社会服务、西部支教、社区帮扶等活动,使网上社团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一过程是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真正体现,而二者合一才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中所要达到的目标。

结述语

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地位已经毋庸置疑,在文化多元化的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理应意识到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所产生的有利影响,而将其全面推行,这势必有利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有利于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自信”建设,让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人民出版社,2016.

[2]张洪伟.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3]陈西青.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文化路径[J].鄂州大学学报,2012

[4]孙婕妤.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教导刊,2015

[5]殷小芬.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文教资料,2011

作者简介:

高祎擎(1991-),女,辽宁抚顺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全日制在读硕士研究生,三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府谷职业中专德育教育专题下一篇:基层领导竞聘演讲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