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4期末试题(精选5篇)
一.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
1.选出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租赁.(lìng)档.(dàng)案 褒.(bāo)义词果脯.(fǔ)蜜饯 B.一爿.(pán)忖.(cǔn)度 涮.(shuàn)羊肉 怙.(hù)恶不悛 C.笑靥.(yâ)顷.(qīng)刻 汗涔.(cãn)涔叨.陪(tāo)鲤对 D.迂讷.
(nâ)慨.叹(kǎi)刽.子手(guì)酩酊.(dīng)大醉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赌博通宵达旦 山青水秀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B.晏会良辰美景 真知灼见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文采趋之若鹜 委糜不振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D.分量信笔涂鸦 相辅相成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人事部、教育部作出决定,为保护学生而英勇献身的江苏省小学高级教师殷雪梅“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②在广东珠海兴建的圆明园于北京的圆明园,是根据北京圆明园的图纸建造的。③2004年是全国房价的高峰期。上海、北京、广州一些不算发达的中等城市,每平方米也都超过了5000元。
A.追授类同以至B.追授雷同以至
C.追认雷同以致D.追认类同 以致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今年6月13日是中共两代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陈云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陈云同志高山景...行.,流芳百世!B.春分刚过,细雨绵绵,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无微不至....,悄然落到树上,躲在花上,藏在草丛。
C.他来到超市,这也不肯买,那也不想要。原来,他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情愿买一样贵的好东西,也不肯要便宜货。
D.登上山顶,纵目远眺,远方濯濯童山....,万木葱茏。好一派南国山景哟!5.下列句子标点正确的一项是()A.“安排了工作吗?这些新来的同志。”局长亲切地对我说。
B.他到处收集有关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地分析;不拘泥于前人的方法,终于有了新的发现。C.她培育了许多香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她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头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D.从山前一直攀登到海拔1860米的绝顶,饱览了“人字瀑”“百丈泉”“石笋峰”“百步云梯”“天都峰”„„等奇观美景,可谓平生一大快事。6.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从大量观测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
B.我校举办的物理、生物、化学三个竞赛班,获得了国家级二等级、省级一等奖、市级一等奖等奖项。C.满山遍野到处都是水果:梨呀,苹果,柿子„„
D.本报《没有苗圃的园丁》一文,报道了宁夏海原县一位代课教师每月只拿50元工资,在没有校舍的情况下挤出自家一间房坚持办学的感人事迹。
二.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手机病毒
据美国《今日首席技术官》网站报道,近日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一家手机店里发现了两部被“卡比尔”病毒感染的手机。经芬兰一家信息技术安全公司验证,这两部手机分别感染上了“卡比尔”H型和I型病毒。但专家们至今还不清楚它们是如何被感染的。“卡比尔”病毒能通过手机的蓝牙设备向其
他手机发送被感染的文件,形成扩散。病毒发作时,手机屏幕上会显示“Caribe-VZ/29a”字样。它最早于2004年6月在菲律宾被发现,迄今已演变出15个亚型,目前已蔓延到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美国《连线》杂志援引信息安全专家的分析说,“卡比尔”病毒的早期亚型只能让手机快速耗尽电池,也只感染诺基亚60型系列手机的操作系统,但新出现的亚型已经能感染三种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并能破坏手机存储的文件和操纵手机拨打常用电话号码。
手机病毒是一种以手机为攻击目标的电脑病毒。它以手机为感染对象,以手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为平台,通过病毒短信等形式,对手机进行攻击,从而造成手机异常。世界首例手机病毒“VBS.Timofonica”,2000年6月发现于西班牙。该病毒会通过运营商的移动系统向系统内任意用户发送辱骂短信。总的来说,手机病毒通过三种途径进行攻击造成危害。一是攻击手机本身,影响其正常服务。二是通过信息传播感染其他手机,对主机造成破坏。“卡比尔”病毒就属于这种类型。三是攻击和控制“网关”(网络与网络间的联系纽带),向手机发送垃圾信息,致使网络运行瘫痪。
由于缺乏系统的统计,手机遭受病毒攻击的程度还难以被比较准确地量化,但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零星报道。金山反病毒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04年,国内针对手机的破坏程序和病毒增加了2.5倍。具备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增多,给黑客传播手机病毒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渠道。美国加特纳公司分析家帕斯卡托里预测,到2006年,手机病毒问题的严重程度将与今天的传统电脑病毒问题相当。研究人员曾在实验室中进行过模拟,以评估手机病毒可能造成的危害。实验显示,通过手机号码簿发信息,可以使病毒大批量复制。病毒有可能使未经授权的用户获取手机密码或访问存储在手机中的重要数据信息。黑客还可能利用病毒实现对手机的操纵,任意拨打电话或发送虚假及有害信息。此外,病毒还有可能删除手机中的全部内容或将每次通话都进行录音。因此,专家认为,手机病毒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危害将超过传统电脑病毒。
目前,还很少有手机具备防病毒功能。对于普通手机用户来说,只能防毒,还无法对手机杀毒。据报道,芬兰的诺基亚公司已经推出了更安全的新版操作系统。微软公司正在提高手机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还有公司在加紧开发手机反病毒软件。应当看到,与传统的电脑病毒一样,手机病毒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特别是在过去十几年中,人类在与传统电脑病毒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有利于把手机病毒的危害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可以预见,手机病毒在客观上将促使业内相关技术更加完善,催生抗手机病毒的新产业,也将使得相关的管理手段和理念更加先进。
(选自2005年3月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7.下列对“卡比尔”手机病毒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卡比尔”手机病毒的源头至今不明,不到一年已经衍生出了15个亚型。
B.“卡比尔”手机病毒能通过手机的蓝牙设备传播,使感染的蓝牙手机通过无线电方式搜索并传染其他蓝牙手机。
C.“卡比尔”手机病毒不仅能使中毒手机的电池快速耗尽,而且能破坏手机存储的文件和操纵手机拨打常用电话。
D.“卡比尔”手机病毒在全世界蔓延,引起了手机生产商和软件公司的高度警惕,它的危害已经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了。
8.下列不能作为支持“手机病毒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危害将超过传统电脑病毒”这一结论的证据的一项是()
A.手机病毒比传统电脑病毒传播速度更快、种类更多、波及面更广,人们一时无法控制。B.手机病毒有可能使未授权的用户获得手机密码,损害手机用户的利益。
C.手机黑客可能利用病毒实现对手机的控制,以获得自由拨打电话的权利,节省费用。D.手机病毒有可能删除手机中的个人全部信息或将每次通话都进行录音,暴露个人的隐私。9.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病毒是一类以手机为攻击目标的电脑病毒,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新公害。
B.随着计算机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广泛应用,手机的智能化越来越高,针对手机的电脑病毒也在2000年被发现并危害手机用户。
C.世界首例手机病毒能通过运营商的移动系统向西班牙所有手机用户发送辱骂信息。
D.智能化手机的增多,给手机黑客传播病毒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渠道,他们进行经济犯罪会更简单和更隐蔽。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卡比尔”手机病毒是“VBS.Timofonica”手机病毒的替代者,它的泛滥流行将严重影响诺基亚公 司60系列手机的销售行情。
B.目前,手机病毒主要以“病毒短信”的方式进行攻击。用户在网站上注册了带有病毒程序的短信服 务,会收到由乱码组成的病毒短信,并无法对短信进行操作。
C.如果手机黑客能找到手机网络中的网关漏洞,编写病毒攻击网关,一旦成功,将对手机网络造成影响,使手机的部分服务不能正常工作。
D.手机病毒的流行,将严重威胁到个人信息安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今后,手机病毒将会随着手机反病毒技术的提高在业界销声匿迹。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皓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薄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诋、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
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就:到任。B.诏书切让.。
让:责备。C.躬.率子孙耕农为养。躬:亲自。D.所犯无状,干.
暴贤者。干:干预。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咨乃谢.病去 B.令.敦煌曹皓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令.行禁止 C. 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 D.使饰巾出入,请与.
讲议 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吾与.
汝毕力平险 1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咨清廉俭朴的一组是()①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②躬率子孙耕农为养。③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④妻子物余,一无所请。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⑥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薄殓素棺。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咨出身于官宦人家,少年丧父,因行孝道而闻名,州郡长官推举他为孝廉,但他淡泊名利,推辞不就。
B.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镇定自若,从容迎盗。他以孝事母、清正廉洁的德行使盗贼惭叹离去。
C.赵咨上任途中,曹皓路帝迎候而未加停留。于是曹皓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之后辞官归家。文
中记述这件事,是为了表现曹皓淡泊名利、追慕贤达的思想性格。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殡法。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告,终于按原计划实行。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以下文言语句摘自课本,请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2分)
译文: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分)
译文:(3)时有宦人密侍君者,君以书授之,命达宫中。(2分)
译文:(4)昂其直,居为奇货。(2分)
译文: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2分)(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4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4分)(1)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2)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如泣如诉,余音袅袅。(苏轼《赤壁赋》)
(3),对长亭晚。,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五.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8分)
逃离
食堂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出几根粗粗的枝条,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地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说不出的拙扑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夜夜为人们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朝夕相处的同学,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乐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品,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开放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而最终回
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剧院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趣盎然而去,还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廖落寞。想起王维的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人世间,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作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人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像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避现实的喧嚣,终逃脱不了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生活的网无处不在。
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那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18.文中说,“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这“锋芒般锐利”具体指什么?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4分)
19.根据文意,简述下面两句话含意。(6分)(1)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
(2)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20.文章写对生活的态度,而头尾却都写到一棵树的风姿。这样写具有怎样的作用?(4分)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引用王维的诗《竹里馆》,意在说明只有勇敢、洒脱、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真正逃离生活,求得内心静美。B.“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正视生活,承受生活的艰难困苦,沉醉于生活,才能使生活变得丰美。C.作者规劝道:“与其逃离,不如归来。”这“归来”是指经过生活的磨砺,最终回到生活的原来位置。
D.作者认为,生活的寂寞源于内心的寂寞,只有沉醉生活,才不会感到生活的寂寞。E.文章题为“逃离”,在叙述种种逃离之中,都揭示出生活不可逃离,进而表明“只有正视生活、沉醉生活,才能创造生活美”的中心思想。五.(12分)
22.请你为下面的文段补充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句子,要求表达出一定的哲理意义。(2分)
小时候,有一次我看见一群孩子举着小红旗玩儿,于是回去央求妈妈也做了一面。可当我举着小红旗站在外面,却一点风都没有,红旗一直垂着,于是我垂头丧气地回家了。回去后一直闷闷不乐,妈妈问我原因,我说红旗飘不起来,没有风。父亲说:“你拿着旗出去,快快地跑!”果然,当我举着旗跑起来时,旗就呼啦啦地飘起来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不敢懈怠自己的脚步,因为我深知。23.请给下面两个内容各写一句广告语。(4分)(1)《生活新闻报》:。(2)“以纯”服饰专卖:。
24.2005年4月3日,18岁的中国“台球神童”丁俊晖在2005年中国斯诺克公开赛决赛中战胜昔日世界排名第一的斯蒂芬·亨德利,夺得冠军。在接受某体育日报记者采访时,丁俊晖斩钉截铁地说:“读书有什么用?将来毕业了还不是要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会待在家里让父母担心。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现在我打球有钱挣,挺好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丁俊晖“新读书无用论”一经媒体渲染,立即就在社会上和校园里引起了轩然大波。你对丁俊晖“新读书无用论”是怎样看的?请站在丁俊晖相同(正方)或相反(反方)的立场发表自己的看法。(100字以内)(6分)
六.(60分)
25.阅读《草坪上的警示牌》,按要求作文。(60分)
某居民住宅区的一块扇形草坪上。管理部门的警示牌几经更换:请勿践踏草坪!(无效)严禁践踏,违者罚款!(无效)小草依依,踏之何忍!(短期见效,不久又失效)草坪下埋有电线,踩踏易触电!(一句善良的谎言,因一个小孩误入草坪安然无事而失效)你踏我扶,你踩我修!(„„)
请以“公德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A项“租赁”lìn;C项“顷qǐng刻”;D项“酩酊dǐng”)
2、D(A项应为“山清水秀”;B项应为“宴会”,C项为“委靡”)
3、A(“追授”,对死者授予某种荣誉;“追认”,批准某人生前提出的参加党、团组织要求;“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类同”大致相同;“以至”,连词,表示列举延伸,“以致”连词,导致某种结果。)
4、A(“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无微不至”,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壮烈地死去,不愿苟且偷生;“濯濯童山”,形容山光秃秃的。)
5、C(A项应改为“安排了工作吗?这些新来的同志?”。错句把它当成两个句子,两种语气,其实它是一个倒装句,只有一种疑问语气。B项分别应改为逗号,原句不存在并列关系。C项中的括号为句外括号,是对全句进行补充说明。D项用了“等”字,前不能用省略号。)
6、D(A项缺少主语,应改为“大量观测的事实告诉我们„„”。B项句义不明,应在“获得”前面加上“分别”。C项属状语多余,删去“到处”。)
7、D(目前,“卡比尔”手机病毒的来源都不清楚,危害尚未被控制)
8、A(A项没有扣住关键词“个人信息安全”)
9、C(不是对“所有手机用户”有效,只是对本病毒系统内的用户起作用)
10、B(A项前一部分错误,“卡比尔”手机病毒和“VBS.Timofonica”手机病毒是两种不同的病毒,不存在谁代替谁的问题;C项根据文章第二自然段倒数第一二行判断,应当是“所有服务不能正常工作”;D项后一部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11.D(干:冒犯)12.C(A谢①动词,告辞 ②动词,道歉B令①名词,县令②动词,让,使D与①动词,参与②介词,跟C两个“为”“均为介词,表被动,被”)13.B(①表现赵咨的淡泊名利,④表现赵咨的孝行。)14.C(是为了表现赵咨当时在人们心目的崇高威望)参考译文: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父亲赵畅,曾做过博士。赵咨少年时期就死了父亲,因有孝行而被州郡推荐为孝廉,他都不到任。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荐赵咨极孝顺有修养,因袭(其父)升为博士。灵帝初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赵咨就称病推辞离开。太尉杨赐特别征召,让他用幅巾为首饰,请他参与讲论经典。被举荐做高官,几次升迁做了敦煌太守。后因病被免职回家,亲自率领子不种田糊口。
盗贼曾经夜晚到赵咨家抢劫,赵咨害怕惊吓母亲,于是先到门外迎接强盗,接着要求给他们准备饭食并道歉说:“老母亲已年届八十,生病需要休养,家中贫困,无隔宿之粮,请求稍微留下点衣服粮食。”妻子儿女和其他物品,全都没有提出请求。强盗都惭愧叹息,跪下告辞说:“我们太无礼了,真不该侵扰贤良。”说完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送东西给他们,但没有赶上。从此赵咨更加出名。朝廷征召他做议郎,以病推辞不到任,皇上下诏急切责备,州郡官员以礼相送,前后多次,不得已才去应召。
赵咨又被封为东海相。上任时,途径荥阳,县令敦煌人曹皓,是赵咨过去举荐的孝廉,在路旁迎候,赵咨却不停留。曹皓送他到长亭,望着车辆过后的尘土不能赶上,对主薄说:“赵君名声很大,现在经过我的县界我不拜见他,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于是丢弃印绶,追到东海。拜见赵咨之后,辞职回家。赵咨就是这样被当时的人所看重。
赵咨做官时清廉俭朴,计算时间领取奉禄,豪门大户都畏惧他俭朴清廉的品德。做官三年,因病请求免职,征拜为议郎。带病到了京师,临终时,告诉他的旧吏朱祗、萧建等,让他们采用薄殓素棺,用黄土垫底,想使尸体迅速腐朽,早归后土,不要听任子孙改变计划。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儿子赵胤不忍心父亲的尸体与黄土并合,想更改殡葬之法,朱祗、萧建让领会赵咨的临终遗命,于是照办,当时人称赵咨为明达之人。15.(1)(2分)译文:我因为愚昧犯罪,被贬谪到潇水边。(“以:因为”和被动句句式)(2)(2分)译文:哪用高飞到九万里(高空)向南飞去呢?(“奚以„„为„„:哪用„„呢”“之:到”)(3)(2分)译文:当时有个贴身侍侯龙君的太监,洞庭君把信交给他。(定语后置)(4)(2分)译文:抬高他的售价,储存起来当作稀奇的货物。(“高:抬高,使„„高”“直:‘值’”“居:
储存”)
16、(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
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敝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阕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
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解析](1)只答“绕”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1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17、18、磨难、虚幻愿望破灭、失落和寂寞。
19、(1)人们不懂生活的真谛,逃离生活,幻想生活,最终还得回到生活的原来位置,脚踏实地地生活。(2)要正确地对待生活,由逃离生活转向沉醉于生活。
20、前后照应,引发对生活的思索,点出“正视生活,沉醉于生活,才能使生活丰美”的中心思想。
21、AC22、只有奔跑,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之旗高高飘扬。
23、(1)新闻改变生活(2)穿“以纯”,更动人(更清纯)。
24、正方:教育应当尽可能全方位进行。衡量一种教育是否成功,最终要看受教育者是否获得丰富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丁俊晖的成功可以看作是一种另类教育的成功。
事实上, 新教材提供的各类材料, 无论是探究情境、相关链接, 还是名人名言、专家点评, 都经过了教材编写者的精心挑选和编排, 如能充分运用, 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学为例, 就如何利用教材材料进行高中政治课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供参考。
一、运用教材材料进行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给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此言从一定意义上强调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精彩的课堂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顺利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开个好头。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 诸如复习已知导入法、时政热点导入法、趣味故事导入法、图片视频导入法, 等等。笔者认为, 运用教材材料作为教学情境, 是实现新课有效导入的方法之一。
例如,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教材一开始就提供了有关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的一段材料———“毛泽东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认为, 虽然攻打锦州比攻打长春、沈阳要困难得多, 但先攻打锦州是夺取这一战役胜利的关键”。在讲授该框题第一个知识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辩证关系”时, 可以先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现代史知识分析这场战役, 让学生当一回军事策略家, 分析攻打锦州的重要性:从地理位置看, 锦州是通向关内的咽喉, 是东北敌人在陆地上的唯一通道, 这里的敌人消灭了, 就可以把东北的大门堵死, 关起门来打狗。通过探究, 学生得出结论:锦州关系辽沈战役的成败, 是整个战役取胜的关键, 属于主要矛盾。辽沈战役的胜利证明, 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历史知识, 进行角色模拟, 进而引出哲学道理导入新课, 在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学习新知兴趣的同时, 还较好地实现了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加强了分析和归纳能力, 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二、运用教材材料分析新授知识———突破重点难点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每一课、每一框题都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谓教学重点, 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及思想方法, 也称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所谓教学难点, 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 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一节政治课成功与否, 受多种因素影响, 突破教学重点、解决知识难点, 是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知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基础和关键。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如保证充足的教学时间、列举大量的事例说理、整合教材的相关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等。其中, 运用教材材料分析相关知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就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一条重要途径。
《生活与哲学》教材正文部分大多是主干知识, 对刚接触哲学知识的高中生来说, 要理解遇到的哲学概念和原理有一定难度。而教材提供的名言、漫画、事例等各类具体、生动、形象的材料, 简单易懂、浅入深出, 只要运用恰当, 于突破知识重点和难点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是《生活与哲学》第五课第二框的知识重点和难点, 一些教师在讲解该知识点时通常列举的是取得巨大成就的名人成长故事, 以说明意识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而且能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水平, 但给学生的印象却往往是大而空, 以致教学出现知识与效果脱节的现象。其实, 对“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这一知识, 直接运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即可取得较好效果。如漫画———“面对石头与电脑”, 能让学生认识到“人的意识具有极大的能动作用”;列宁、毛泽东有关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名言, 能有效地说明“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帮助学生较为自然地得出“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的结论;作曲家贝多芬忍受严重耳疾的折磨, 凭着对音乐的挚爱和坚定的信念与命运抗争, 在完全失聪的状态下创作了享誉世界的音乐作品的史实, 能使学生认识高昂的精神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从而加深对“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的理解, 等等。可见, 政治课教学要突破重点和难点, 有时不必大费周折地四下查找材料, 充分而灵活地运用教材材料, 或更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运用教材材料完善教学过程———实现自然过渡
成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 除了精彩的新课导入、有效的重难点突破, 还必须做到教学过渡自然流畅、逻辑性强。过渡是为了让教学一个环节与另一个环节衔接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过渡得好, 能使课堂教学结构严密、层次清楚、脉络贯通,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过渡得不好, 会使人感到思路混乱、杂乱无章, 影响教学效果。要实现课堂教学自然过渡, 离不开教师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导引、教学内容的自然转换和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安排。如通过揭示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 能使课堂教学从一个环节自然地过渡到另一个环节;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心理设置悬念, 能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实现过渡;根据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联想、类比, 用知识迁移实现知识的紧密衔接。此外, 笔者经常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和分析教材材料, 实现教学过程的自然过渡。
例如, 在讲授《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二框第二目“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时, 笔者先讲解了关于量变的哲学概念, 然后借助教材提供的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的两个有趣论证———“谷堆论证”和“秃头论证”, 即通过一粒谷子与一堆谷子和一根头发与一个秃子的关系的讲解、认证, 让学生在把握量变概念的基础上理解质变的内涵, 进而自然地理解和掌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这一重点知识。再如, 在讲授第九课第一框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 在讲完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要求和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种情形后, 笔者借助教材提供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两句富有哲理的名言———“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和“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 以及教材中“香蕉和苹果不是水果”的漫画, 让学生讨论“莱布尼茨的两句哲理名言是否自相矛盾”“漫画中病人言论的荒唐之处”。待学生热烈讨论之后, 笔者作过渡, 教学就很自然地进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这一新的知识点讲授。
四、运用教材材料创设德育情境———进行价值引领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强调, 高中政治课“要充分地体现思想道德和政治方向教育的要求”“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 力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 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 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通常要通过模仿体验策略、情景创设策略、探究活动策略、多元评价策略等的实施。而运用教材材料中蕴含的资源创设德育情境, 有助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例如, 根据《生活与哲学·教师教学用书》的要求,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二: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和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对于第一个目标, 笔者在讲授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进行课堂小结时,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有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名字的由来这一“相关链接”, 思考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通过阅读和思考, 学生们理解了陶行知《三代诗》“行动是老子, 知识是儿子, 创造是孙子”的含义, 得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结论和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对于第二个目标, 笔者首先通过教材中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并未影响其他国家的航天飞行计划的史实, 导出问题———当我们在实践中遭遇失败时怎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应该怎么办?让学生讨论。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我们要正确对待挫折, 不怕困难, 不怕失败, 再接再厉。其次, 笔者通过教材中有关人类不断探求对火星的认识的事例, 要求学生谈谈其中蕴含的哲理。经过分析和归纳, 学生得出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的结论和“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可见, 许多教材材料是很好的德育资源, 运用得好, 同样可以实现对学生价值引领。
五、运用教材材料进行知识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准确、系统地进行知识总结, 有助于课堂教学新知识的巩固、重难点的突破、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具有“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妙用。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总结常见方法, 有提纲图表小结法、课堂辩论小结法、实例分析小结法、随堂测验小结法, 等等。笔者认为, 运用教材材料对某一个知识点、一框题知识、一课书甚至一个单元知识进行总结, 效果甚佳。
1. 知识点归纳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的知识重点和教学难点, 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纯理论知识, 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吃力。但教材提供的“示意图” (见图1) , 对这两组关系以及两组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进行了概括, 使本来抽象的知识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用好这张图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 那么, 就能帮助学生化难为易, 比较轻松、准确地识记和理解相关知识。
2. 框题知识小结
通常情况下, 高中思想政治每节新课讲授的内容为一框题。在新授课结束时, 教师都会选择一定的方式, 引导学生对本框题知识进行小结。在框题知识小结时, 我们可以运用教材材料设置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总结知识, 提高能力。例如,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二框引用了胡锦涛的两段讲话:“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笔者在该框题新课教学结束时, 根据胡锦涛的讲话, 设置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并组织答案来小结新课: (1)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由此归纳出第一目知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 党和政府应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此归纳出第二目知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通过运用教材材料设置问题, 总结新课, 使学生在对知识全面、系统了解的同时, 提高了分析和归纳能力。
3.一课书或一单元知识体系构建
政治课每课书、每个单元知识讲完, 都应让学生对该课或该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了解和整体把握。利用教材每单元开始提供的知识结构图, 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课书或一个单元的知识体系。例如,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讲的是哲学的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四部分相比, 显得比较零碎。如果我们能在第一单元新课结束后, 与学生一起回顾和分析该单元知识结构图 (见图2) , 那么, 就可以帮助学生化繁为简, 明确该单元知识应从“是什么” (即哲学的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 (哲学的力量) 、“怎么办”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三个纬度进行把握, 在此基础上构建该单元知识体系, 从而清晰、系统地把握该单元的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30×2=60分)
1、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效仿,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⑴清明节是展示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情感的物质基础
(2)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4)传统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影响深刻
A.(1)(2)B(3)(4)C(2)(3)D(2)(4)
2、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经历数代艺术家千锤百炼。虽然当今舞台上可运用的高科技手段层出不穷,但京剧还得从传统的韵味上下工夫。材料主要强调
A.文艺----民族精神的火炬B继承----文化创新的根基
C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D传统----文化永续的源泉
3、馄沌---是大家普遍的叫法。云贵川一带称之为抄手,广东香港一带称之为云吞,江西
有称之为清汤,福建人又称之为扁食燕,等等。各地对馄沌称呼的差异反应了
A我国各地文化都是同根同源
B各地文化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C中华民族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已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说明
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B.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5.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的是①语言②文字③艺术④自然科学⑤河流⑥价值观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6.短信文化的发展为移动通信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使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各环节不断延伸,这说明
A.经济决定文化 B.文化反映经济C.文化决定经济D.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7、我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8、正是日本“右倾化”的文化恶化了中日关系,并最终会对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造成严重影响。这说明
A、中日两国文化存在着根本冲突
B、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决定两国政治分歧不可调和
C、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D、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决定作用
9.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
①全民学习②活到老学到老 ③终身学习④把学习作为人的第一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0.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瑰宝、是黄金,但是,光继承,不改革创新,它将永远是旧市场上的古玩。如能在新的历史时空,与时俱进,展翼雄飞,是令人神往的。这段话主要说明
A.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C.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就是要完全抛弃传统文化
D.对于传统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1.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
A.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
B.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决定的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2.“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这句话所体现的道理是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
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13.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0.38%,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差悬殊。这告诉我们
A.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B.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C.在科技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直接推动下,世界各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D.抵御文化渗透、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显得日益紧迫
14.关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总结。这主要表明
A.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B.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D.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16.刘谦表演的魔术受到热捧。这表明在当今社会,若仍然依靠在刀刃上表演惊险的绝技来生活,显然不值得提倡;而魔术等传统艺术很受公众欢迎,是要及时挽救的。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A.以我为主,为我所用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D.全盘否定,全部抛弃
17.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说过:“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厚,而耻智之不博。”这句古训告诉我们
A.要勇于直面生活中的道德冲突B.要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
C.要坚定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D.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18.中华文化之所以能一脉相传,源远流长,是由于中华文化
①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②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③能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④来源于实践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9.“诗言志”。人们常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自勉。这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20、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有人把摘除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可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依托的中医,就会如同离开了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
这表明发展中医
A.需要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B.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C.需要体现时代精神D.要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21、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民族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这段话主要阐述了
A.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B.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C.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D.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22、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④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从改造主观世界的角度讲,必须
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真正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科学与迷信的界限③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④划清社会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划清文明与愚昧的界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4、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歌曲红遍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网络音乐这一新鲜事物,许多网民更是亲自参与其中。网络音乐节的举行,使中国成千上万的网迷有了自己的节日。这主要表明
A.现代人的文化生活离不开网络
B.借助现代生产和传播手段,一种文化产品能迅速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C.网络文化是人们所需要的大众文化
D.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文化产品的消费跨越了地域的界限
25、网络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现在的大部分读者喜欢有趣、通俗、流行的文化形式。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生产要贴近生活和实际②文化生产要讲究效益就必须通俗化、趣味化③大众文化应实现内容、手段、形式创新,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④文化生产与创新应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6、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 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7、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下列选项中体现了这种形式的是()
①各级党政机关开展创先争优活动②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 ③打击非法走私、刑事犯罪、行贿受贿 ④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8、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
A.邓小平理论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29、近几年,“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共识。“科教兴省”、“文化强市”已成为许多地方发展战略。“富脑袋”主要是指()
A.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B.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C.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D.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30、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从《东方红》到《复兴之路》说明中国文化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这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我国政府开放了文化市场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C.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D.外国文化对我国文化的不断补充
二、材料题(40分)
31、材料一:安徽历史文化悠久,红色底蕴深厚,是全国红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一大批涵盖各个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遗址遗物等物质文化和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文艺作品等非物质文化。要注重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提炼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加快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加大在皖重大革命历史文化题材挖掘和创作利用,创新红军文化和新四军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形式,激发全省人民积极投身美好安徽和文化强省建设。
材料二:2012年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其主体是“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在今年文化遗产日期间,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授牌、等一系列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活动。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安徽省是如何建设文化强省的?(8分)
(2)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保护文化遗产为什么能够推动文化的繁荣?(8分)
32、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针对文化的多样性指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观点说明的是什么道理?(12分)
33、材料一上海某校开展了以“通过世博看祖国”为主题的谈天说地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
材料二上海世博会开园以来,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到世博园参观,游客们可以尽情领略世博风情,不仅能欣赏各式各样的建筑,还可以感受到各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游客们大开眼界,精神愉悦。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12分)
2012-2013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期末考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
1-10CBBDC DCCCD 11-20BCBAC CDCBB 21-30BACBD CCBDB
二、材料题31、1、⑴立足本省的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2)弘扬老区传统革命精神,激发本省人民投身文化强省建设的积极性和强大动力。
(3)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4)创新文化传播的途径和形式,增强本省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2、(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在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因而会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围绕保护文化遗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
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传播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繁荣。
32、答:(1)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间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3)“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各民族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33、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通过世博看祖国”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参观世博园使人们在无形中获得精神愉悦。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封建社会韩非子推行法治,其思想的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统治天下的工具;如今,我国也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这一变化说明()①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②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传统文化会因时而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我们现在所说的依法治国与古人的“法治”,其实质已发生了根本变化,说明今天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是批判继承,②③④都正确,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在广大乡村,历朝历代的村民们以“村规民约”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以同样的标准评判乡邻的行为。可以说“乡规”、“村规”、“族规”起着维护乡村文化传承和秩序的“习惯法”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乡村传统习俗的改革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注入新社会的新精神,逐渐形成了以“村规民约”为规范的新习俗。上述材料说明()A.传统文化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解析】选C。本题考查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知识点。通过分析材料,“村规”、“族规”注入新社会的新精神,逐渐形成了以“村规民约”为规范的新习俗,说明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故应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联系不密切。3.自重庆市举办“红色短信”大赛以来,“红色短信”作为一种传播红色文化的新形式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红色短信”对流行的“灰段子”、“黄段子”、“黑段子”等不良短信能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从我国文化发展上看,发送“红色短信”()①可以维护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个性与特色
②可以丰富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满足每个人的精神需求 ③使传统文化得以发扬,促进其发展
用心
爱心
专心④符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的要求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选B。“红色短信”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故③④正确;①②说法不准确。
4.由张艺谋执导的首个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大红袍》,借助现代高新技术,以其独特的创意、新颖的演出方式展现了武夷山的历史、民俗、山水以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印象大红袍》的成功说明()
A.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促进文化繁荣的要求 C.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继承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解析】选C。本题强调《印象大红袍》的成功是借助了高新技术,体现了科技的重要作用,故选C。
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决定从2010年起共同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开展中华古代经典及现当代优秀诗文的诵读、书写、讲解,是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据此回答5~7题: 5.根据上述材料,国家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是为了发挥()①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②优秀文化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 ③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④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人的成长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①②③都体现了题干所指向的目的,④说法不准确,因为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只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又顺应时代、符合社会需要才能起促进作用。故答案选A。6.诵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是“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需要,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强调要“诵读经典”,是因为()A.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
用心
爱心
专心
发展起来,真正做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9.(15分)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近年来,除了商业味越来越浓厚之外,“年味”也越来越淡了。特别是随着洋节的兴起和影响,在许多青少年中春节的概念越来越淡漠,他们更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
请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拯救传统的春节?
【解析】本题以传统节日春节为例,考查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注意既要有理论阐述,也要结合实际谈措施。
答案:(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想拯救春节,离不开对传统春节文化的继承。(2)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正是传统春节的一些东西不适应青少年的要求,所以他们热衷于过洋节。我们要拯救春节,就必须进行大胆创新,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赋予春节新的时代内涵。
(3)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最终实现对传统春节的传承和发展。
用心
爱心
1、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分封制B.封建社会C.宗法制D.禅让制
2、《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记载了贾府在除夕夜隆重祭祀祖先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要追根溯源的话,要追溯到
A.分封制B.封建社会C.宗法制D.禅让制
3、假设你是中国秦朝时期的丞相,当你与同时期的罗马元老院成员相遇时,在治国原则上的分歧是
A.“秦法”与“十二铜表法”B.“郡县制”与“元首制”
C.“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D.“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
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C.龙生龙,凤生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5、《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6、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7、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
C.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D.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8、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B.君主-制度空前强化
C.内阁掌握国家军政大权D.封建制度的基础开始瓦解
9、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
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实质的-”。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制度是一种直接-制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D城邦的实质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10、辩论是雅典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公民大会只是辩论场所,不作出决策B.辩论是公民行使自己权力的重要方式
C.公民大会辩论客观上促进文化发展D.辩论的氛围益于苏格拉底等大师的成长
11、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
①是一部由贵族、平民两个阶层共同接受的成文法典②把贵族压迫的隐蔽特权变成了受法律约束③体现了贵族的妥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平民④体现出法律的均衡和约束
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D.①③正确,②④不正确
12、罗马法是罗马文明留给后人最持久的遗产,最初是从习惯法发展而来,但罗马法更重要的是成文法。要研究罗马习惯法首选的历史文献是
A.《十二铜表法》B.公民法C.万民法D.自然法
13、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罗马法合乎
逻辑的演变过程是
A.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法B.法律理论—习惯—法—习惯法
C.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D.习惯—习惯法—法—法律总结
14、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人文主义B.民族主义C.天赋人权说D.三权分立学说
15、1787年宪法是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②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权益的要求
③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④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16、英国革命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的成功标志着
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D.君主制度的衰亡
1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时期,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A.总统控制议会B.总统权大,议会权小
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D.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
18、《德意志帝国宪法》与英国《权利法案》的不同在于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B.议会可以监督政府
C.加强了国王的权力D.君主“统而不治”
19、右图是18拿破仑加冕仪式,当时他说:“我只能做一个加冕的华盛顿。”下面对这
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拿破仑
A.肯定了罗马教皇的地位B.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利益
C.恢复了法国的封建君主制度
D.表明了与华盛顿一样都是共和主义者
《拿破仑加冕仪式》
20、穿越时空隧道,假如让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法国总统萨科奇回到1875年,他们的共同点不包括
A.掌握国家的行政权B.是军队统帅
C.是国家的元首D.由民选产生,对议会负责
21、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
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D.鸦片战争
22、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行为
C.清政府的-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23、近代前期(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
B.政治上日益半殖民地化,经济上日益半封建化
C.列强经济侵略向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
D.封建秩序日益解体,政治经济文化日益资本主义化
24、唐德刚认为我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在某次战争前千年不变,战后十年一变。这次战争有可能是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25、1851年与19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对这两场革命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A.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B.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化进程
C.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D.都因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而失败
26、19成立的中华-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
A.实行-共和制B.在美国支持下建立C.实行责任内阁制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7、19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28、“……你从不曾看见,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该歌词描述了
A.北伐战争的情景B.红军长征的历程
C.抗日战争的史实D.解放战争的胜利
30、某西方学者评论说:“他们虽然有社会变革的方案,但并不期望和打算通过无产者的起义来实现社会变革。……实际上,他们几乎没考虑过自己精心制作的蓝图如何才能付诸实践。”该学者评论的是
A.科学社会主义B.新三-义C.启蒙运动D.空想社会主义
31、,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以推选方式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在网络上以投票方式先后进行了“千年第一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都是马克思位居第一。马克思位居第一是因为
A.马克思学说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B.马克思支持工人运动C.马克思学说继承了人类历史的一切文明成果
D.马克思学说指出了各国现代化的道路
32、下列关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叙述中,你认为错误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D.开国大典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33、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下列各项为新中国-法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A.-国民党政权B.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提前完成“一五”计划
34、一部法律文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部法律是中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35、1980年8月,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扎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加强-法制建设
C.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A.-盛行B.强调阶级斗争C.社会秩序混乱D.执法公正严明
37、“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提出“一国两制”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38、“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A,“另起炉灶”B.“打扫于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9、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 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A.柏林危机B.古巴导弹危机
C.越南战争D.中东战争
40、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由
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这句话在表达
A.当今世界,美国是超级大国B.国家新秩序与旧秩序完全不同
C.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美国难以独霸天下D.美国的国际地位非常矛盾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全选对得2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得1分,其余情况不给分)
41、新课程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探究学习,某同学在学习了必修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以后把“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作为其探究课题,为此他在网上搜集了下列史料,你认为在其史料中与这位同学探究的课题有关的是
A、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C、洪武九年,太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D、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42、下列措施包含了官署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内容的是
A、隋唐实行三省六部B、宋各州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C、元在中央设宣政院和中书省D、清设内阁后又设军机处
43、雅典公民大会每年召开数十次,其中10次“主要会议”有一项固定议题:审查在任公
职人员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权力机关
B、材料中所说的“10次会议”有权审查公职人员但无权决定公职人员的去留
C、雅典所有人都可以无条件参加公民大会
D、雅典的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必须对社会负责
44、1789年法国三级会议上,掌玺大臣巴朗登致词说:“诸位先生们,你们要愤然摒弃这些危险的改革,公众利益的敌人想要把这些东西和好的、必要的改变混为一谈……”文中所说的“公众利益的敌人”和“危险的改革”分别是指
A.特权等级代表B.第三等级代表C.宪政D建立共和政体
45、19世纪90年代后期,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有?
A、割占土地B、允许外国人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外国人侵入到中国内河?
46、“共和”、“-”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根据对这两个关键词在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1905—19间“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的频率,其原因包括
A、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B、三-义思想的影响
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D、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47、与巴黎公社相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是
A、无产阶级暴力夺取政权B、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以夺取大城市为主要目标D、和农民阶级建立了联盟
48、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主义即人民-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专政”。下列最能直接体现这一规定的是
A、以五星红旗为国旗B、以北京为首都
C、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D、
49、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外交大事记
1981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1986年,中国政府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
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在联合国放入维和行动
A、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B、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C、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D、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50、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表现在
A、两极格局已经终结B、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
C、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D、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
三、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51题10分,52题16分,53题14分)
51、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
——伯利克里的演讲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所示政治制度的名称和产生的朝代。(4分)图二所示政治制度有何特点?(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雅典-政治的特点。(2分)材料一、二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2分)
52、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 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为什么要确立这样的外交政策?(4分)
材料二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2)材料二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6分)
材料四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3)材料四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怎样的外交政策?并指出其影响。(4分)
(4)综合上述内容,就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谈谈你的认识。(2分)
53、近代以来,欧洲许多国家确立了各具特色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革命的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摘自《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指的是什么?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4分)
材料二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制度的国家”。
(2)据材料概括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并指出德、法两国政府与议会之间的关系有何不同?(6分)
(3)结合对英、美、法、德近代政体的分析,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4分)
高一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ACCBDBCBDAAADCACDCBD
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
DADBAACCBDADCBBDDBCC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得2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得1分,其余情况不得分。
41424344454647484950
ACABADBCBCBDBDADCDAD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51题10分,第52题16分,第53题14分,共40分)
51、(1)名称:图一为秦朝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分);图二为隋唐三省六部制。(2分)
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2分)
(2)特点:人-权(或公民政治);法制。(2分)
不同:材料一实质是君主-,材料二反映的是-政治。(2分)
52、(1)外交政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原因: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的政策。(4分)
(2)变化:中美两国结束长期对立,开始走向正常化。(2分)原因: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挑战;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破产;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苏关系恶化。(4分)’
(3)政策:独立自主;不结盟。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有利的发展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4分)
(4)认识: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必须符合国家利益;外交政策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分,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53、(1)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美国:三权分立的总统制共和制政体。(4分)
(2)特点: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和-主义色彩。(2分)德国政府不是议会选举的,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法国政府是议会选举产生的,对议会负责。(4分)
【政治必修4期末试题】推荐阅读:
必修一政治期末试题01-20
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期末考试试题12-24
高三政治必修一试题12-04
高中政治必修一测试题01-16
必修二政治免费10-05
必修一政治复习12-13
必修3政治体味文化07-10
必修三政治答题模式09-14
高一政治必修二试卷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