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内容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内容(精选7篇)

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内容 篇1

论公安业务培训的内容开发

公安业务培训是目前提高在职民警的有效办法.如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融入到警务活动中去,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促进民警能力的.提高,是公安培训的首要任务.培训内容开发既是对培训目标的贯彻,也是为具体培训过程的组织做准备,它决定着培训的成败,在这个培训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作 者:王松贤  作者单位:山东警察学院,250014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21) 分类号:G72 关键词:公安业务培训   内容开发   在职民警  

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内容 篇2

以下,我们以棒球运动的开发为例进行说明。

众所周知,棒球运动对于增进体能、促进手眼协调及感觉统合能力、发展学生对器械操控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教学实际中却往往会遇到一些现实的困难,比如说场地和器材等因素。鉴于此,如果要让棒球进入课堂,需对棒球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主要从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方面进行。这是对棒球教学内容的第一次拓展开发。其次,还可以进行二次拓展开发,在初步学会某项技术的同时,构建以简化后适合全体学生的棒球教学方案和实施策略。进行一些以此项技术为基础的游戏、趣味性技术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比如对于棒球的投球,可以拓展出上手的、低手的、侧方的,投、抛、撇等等,只要是在好球区,都予以认可,从而发展学生的手臂力量和多种投掷能力;击球可以拓展出从侧击、从上向下击、从下向上击、两人前后击等等;跑垒我们可以拓展出双人、多人的,跳跃、侧身、曲线的,倒退跑、经过垒包转一圈等不同形式,增加学生不同跑的能力;在比赛方法上,我们可增加每局参加学生的人数、增加进攻学生跑垒时的联接点。总之,打破原有竞技项目规范性特点,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加学生不同的能力获得。

体育教学内容的拓展开发不是随意而行的,它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基于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笔者认为,教学内容拓展开发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符合学生发展需求

首先,要分析学生的所需和所缺,选择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拓展。要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已经具备和尚需具备的体育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了解哪些内容已经陈旧,需要更新,哪些内容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还要考虑教学内容拓展必须是在教师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学校能提供相应的实施条件;其次,要弄清学生的兴趣所在,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和关注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扎实

拓展不是花架子,不只是让课堂看起来琳琅满目,生动活泼。像篮球技术是一项综合的技能,如果体育教师在没有传授任何动作技能内容的情况下让学生直接盲目地无规则地拓展这是十分危险的。对于学生来说就失去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因此,教深教透学生基本的动作技能对于当前的体育教学内容拓展是非常必要的。

三、拓展目标要切实可行

在拓展目标的选择和制定上,可由教师来完成,也可由学生自主完成,还可由师生共同讨论,互相商讨决定。拓展目标要符合体育学科特点,要符合学生当前的知识技能水平,要有吸引力和挑战性。并且在解决问题或实践操作方面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通过一些必要的帮助后能够实现结果。如棒球的初步开发就充分利用了学校已有的体操棒和学生手头的废纸,简单易行,而趣味性棒球技能的拓展又几乎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思、有所获。

四、开发主体体现多元化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应确立多元主体进行教学内容拓展开发的思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其中之一就是把握教学内容拓展开发的方向、对象、形式、过程、成果、效果。学生在新课程中不是被支配的对象,他们同样是教学内容拓展开发的主体,他们既是开发者、参与者,又是获益者。在课程设置、安排教学计划、设计教学形式、组织体育活动整个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参与,甚至让学生成为主角,教师为配角,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且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内容拓展开发和利用的受益者。

五、要注重学生个性

教学内容拓展开发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没有个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就会流于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这是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问题。而我们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要基于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把这些因素都纳入到教学内容拓展开发的过程之中去。因此,我们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注意分层设标,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六、教师在学生自主拓展时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

就笔者的教学实验情况来看,学生对由传统教学内容到课外新兴教学内容的拓展形式很感兴趣,在自主学练的过程中积极性也很高,但对于传统教学内容的挖掘拓展,学生们普遍感到不会拓展,不知道怎样拓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方法上予以指点,明确了方向,学生的自主拓展才会速度快,有成果。

七、拓展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学内容拓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盲目实施、追求时髦。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拓展仅仅注重了内容的扩展和延伸的表象,而忽视了思维训练的内核,使学生的思维训练仍然处于同一的、较低的层面,那至多是“形式迁移”,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帮助,也就谈不上对终身体育锻炼有益。因此拓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最终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八、拓展要生活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内容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创造性研究

随着我国在奥运会中取得越来越驕人的成绩,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国。体育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随着我国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我国体育教育赢得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体育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问题也开始出现。在众多的问题中,新课程标准和与之相匹配的教材、师资、物质条件不足的矛盾已经凸显出来,如何有效地化解这一矛盾,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实践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就使得教学资源不平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并符合自身需要的课程资源。

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课程资源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包括所有的可以用于教学的社会及自然资源。

我们今天意义上的课程这一名词,是个舶来品。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指“跑道的意思”,引用到教育学当中,课程是指学习学科的内容的进程。由此可见,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我国历来重视体育教学,我国体育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体育课程的资源开发中却存在一定不足。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绝大多数体育教师过分的依靠体育教材,而没有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

一、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体系不成熟,没有能够形成健全的、自己的体系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起步晚,没有具体的经验可以借鉴。

2.在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中,缺少创造性研究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理论不够成熟,一方面是学术研究不够规范,在研究中经常出现相互借鉴乃至重复研究的现象。

3.就是实证研究的不足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和实际的教育相结合,单纯的理论研究很难开发出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资源。但是对于从事体育教育的一线教师而言,虽然了解具体的体育教育情况又有具体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理论基础,也难以开发出科学的、合理的体育课程资源。

二、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对策

1.要加强理论学习

理论是进行理论课程资源开发的指导。我国的课程资源开发理论研究起步晚,发展滞后。国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中起步早,所以在研究中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因此,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中,要充分借鉴外国的先进理论。但是,借鉴的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2.要强调创造性研究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中,尤其是在理论研究中,要坚决避免重复的研究。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保证研究的独特性。

3.要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

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一方面,就是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要深入到教学实践当中,将自己的理论融入实践当中;另一方面,要加强一线体育教师的理论学习,将自己的实践经验诉诸文字,形成自己的理论。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体育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体育课程开发,我国的体育课改会取得更好的发展,我国的体育教育也会取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王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辽宁教育研究,2002.

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内容 篇4

先对本主题做一个限定,这里所说的教学内容的处理是 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内容或者对于某一学科知识体系中特别重要内容的处理,所说的 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指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不包括校本课程资源。以上是从宏观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的解释。下面结合初中历史学科进行导读。

一、教学内容的处理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当历史教材内容呈现出跨度大、跳跃性强、难度高、内容多的变化时,需要我们反复思考:怎样依据课程标准和依托教材,怎样合理使用教材,也就是将教材教学化,一个单元、一节课如何进行整合教材和整体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对教材进行取、舍、增,以凸显历史发展的整体感„„这无疑是对历史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严峻挑战,要求教师需从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出发,对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历史内容(单元、课等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以引领学习者实现有效地学习。

在这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材去教历史而非教教材。用教材教历史就需要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准确理解学习要求,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关于对教材的整合,在教改实践中产生了六个方面的思考。第一,依据课程标准,将所学习内容(本着)按照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重新“建构”,使其既有整体感,也就是能够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成知识网络,又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概括地说,就是形成对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梳理以及对原本零散知识的串接整合。

第二,落实三维目标,将史实、史论、史法进行有机的整合。史实知识的构建固然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素,但掌握思考历史问题的角度、学会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教学中巧妙地渗透史论、史法,有助于运用更多的史实,以获取更为深刻的、全面的、理性的历史认识。

第三,理解教材中整个单元的基本内容和各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专题式整合,以一条主线进行一个全局和整体的设计,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既有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好地理解具体历史现象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注重 学科内的综合。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之中,进行中外历史的整合,既能时刻了解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又凸显“世界史”的真正含义,以弥补过去教材中国史和世界史相对分裂的不足,使学习历史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体现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发展历史的尊重和认同。

第五 , 在情境创设、重难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不同层次、学生对所学问题的已有经验,多一些对教材处理方法的创新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增设必要的背景或图片、文字材料,以及学习过程中问题设计、探究主题等学习资源的整合,使之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和新课程的变革。

第六,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历史学科不仅时空跨越大,而且包容其它学科的发展历史,特别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使教材内容跨越原“学科”间的道道鸿沟,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面目,实现跨学科领域的学习和综合 素质的培养。

许多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改变自己仅是教科书执行者的地位,日益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学科教学的建设者。总之,只有符合学习要求、适应学习需要的整合教材,才能真正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中学所开设的课程中,历史学科是拥有丰富课程资源的学科之一。按照课标要求,历史教学还应该运用大量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源、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存等,这些资料不仅来自于学校或社会的图书馆、家庭藏书,在网络时代,还大量来自于互联网;甚至包括多样化的人力资源,比如:历史教师的引导,父母长辈的见闻,学生已有经验与知识等。资源的利用:①学生掌握 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② 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历史证据的意识和能力。在我们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中需要思考的是:

第一,要重视教师个体的智慧加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使用的资源并非不加思考照搬,即便是利用网络,收集和使用什么资料,并非是简单的资料搬家、影像播放,而是包含了历史教师的个人对历史的理解,对学生理解历史的了解,体现了教师的个人智慧和情感,是教师智慧加工的结果。不能只见资源,不见人。王希教授说:“我的观点就蕴含在我提供的材料之中。”

第二,资源是引导学生感受历史、认识历史的桥梁,并非目的,切莫本末倒置。

说到这儿,想起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雅克 • 勒高夫的话,他指出:历史学正在经历“资料革命”,并强调“一部电影”也属于史料的范畴。人类进入网络时代后,数字化和现代传媒技术对历史研究的革命性影响之一,就是进一步扩大了史料的边界,充实了传统史料的内涵。比如:影像作品已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这种情况同样巨大地影响到历史教学。这就是众多资源的开发。但是又带来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历史教学为眼花缭乱的资源所绑架,学生更喜欢图像资料而疏远文本资源,缺少历史思考,使得历史学科的本质受到伤害。

接下来,我们将以两个老师为课例,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进行探讨。我们给大家展示的两节课例课,一节课的执教者是西安的张艳老师,另一节的执教者是北京年轻的费小建老师,他们的教学都各有特色。当我们走进他们课堂的时候,我们应当怎么去观察、评析这两节课呢?特提出以下问题,请带着问题思考:

1.他们在教学内容处理上是怎样做的?把握了哪些原则?

2.统计一下他们在课上使用了哪几种课程资源?您认为处理最为精当之处是哪?对您有什么启发?

3.根据您的教学经验或思考,您认为两节课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还有哪些可以进行再设计?请提出您的想法。

教学设计

课例名称: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8 课“辛亥革命” 讲课教师: 张艳(陕西省西安市爱知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学情分析】

1.学习需要分析: 学生希望历史学习能“有效性”和“有趣性”兼备。“有效性”帮助他们获得好成绩,“有趣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拓展视野,加深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理解。

2.学习特征分析: 初二学生能初步进行理性思考,但更喜欢直观形象的学习方式。

3.知识经验分析: 恰逢辛亥百年,《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等影视作品和新闻宣传,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些认识。古代史所学的帝王专制和本单元前面知识为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奠定知识基础。【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材分析】

1.本课在中国史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华帝国到中华共和国的转折点。2.本课在中国近代史地位:辛亥革命为全面孕育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奠定基础。

3.本课的单元地位:本单元主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辛亥革命上承戊戌变法,下启共和政治大门,此门一开革命洪流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4.本课各子目间的关系:第一子目“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是辛亥革命的原因,第二子目“武昌起义”是狭义辛亥革命的爆发,第三子目“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辛亥革命的结果。【教学重点】

学生知道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教学难点】

1.学生对三民主义内涵的理解。2.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影响的全面理解。【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史料对比、分析和老师点拨,知道孙中山的救国方式(民主共和国)、革命理论(三民主义)和革命实践(武装起义),感受孙中山“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爱国精神,以及革命党人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

2.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分析《武昌起义后的形势图》,知道武昌起义的时间、主力、结果和影响。通过聆听老师讲解西安辛亥革命的乡土资料,感受武昌首义后革命浪潮的迅速发展,了解武昌首义的历史功绩,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3.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史料、回答问题、课堂讨论以及师生对话,从“ 世界对比看辛亥”、“清朝对比看辛亥”、“王朝对比看辛亥”、“当今联系看辛亥”、“民国初年看辛亥”、“孙中山看辛亥”、“我来看辛亥”七个不同视角 全面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会全面思考历史现象的方法。树立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政治价值观,并感受到中国 民主政治道路的曲折性和艰难性。【 教学策略 】 一是为激发学生思考而教学,二是为触动学生灵魂而教学。教师紧扣“思维”和“价值观”目标,以史料为基础,以问题为牵引,以价值为导向,以思维发展为核心,通过师生分析史料、剖析问题、深度谈话、讲解引导的方法,举重若轻地让“辛亥革命”变得通俗易懂、直观形象,老师力求像武侠小说中的“高人”一样帮助学生打通历史知识、生活经验、现实社会之间纵横交错的历史筋脉。【 教学方法 】

史料分析法、问题情境、谈话法。【 学法指导 】

1.学生知道分析历史事件的有效信息是“七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影响)。

2.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认识历史现象。3.学会用历史学科的语言来概括、准确回答问题。【 流程线索 】

一、救人梦——救死扶伤

二、救国梦——共和之梦 .色彩斑斓的救国梦——对比李鸿章、康有为和孙中山 2 .救国理论——三民主义 3 .革命实践——反清活动 4 .首义成功——武昌起义 5 .“共和之梦”实现了吗?

三、梦想留言 【 板书设计 】

【 教学流程 】

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梦想,100 多年前有个叫孙中山的人,他的梦想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走进孙中山的梦想世界。

(设计意图:从孙中山梦想导入,直接简洁,拉近辛亥革命与学生的距离。)新课教学:

一、救人梦——救死扶伤

老师讲解:孙中山出生于近代革命浪潮的中心广东省香山县的普通农家,家境贫寒。12 岁时在兄长资助下,到美国檀香山就学达 5 年之久。回国后,见村里病者求神服食香灰,他和朋友遂分头将神像捣坏,因而出走香港读书。不久转学到中国第一家西医院——广州博济医学院。毕业后,孙中山曾在澳门、广州设馆行医,医术高明。穷苦人求医,他免收诊费,赠送药品。在行医过程中,孙中山接触广阔的中国社会,他看到了什么呢?吸着鸦片的男子、裹着小脚的女子,畸形的脚背后是畸形的人生;贪污腐化、封建保守的官员们、备受压迫麻木不仁的穷苦民众。

设问 1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孙中山认识到“中国现状之危,我人当起自救„„必须先从改革政府入手,否则休谈其他。”28 岁时,孙中山的梦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梳理孙中山的早期人生经历,整合出从“医人梦”到“医国梦”的主线,拉近伟人与学生的距离,突出孙中山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二、救国梦——共和之梦

1.色彩斑斓的救国梦 设问 2 :近代史上中国人的救国梦可谓色彩斑斓。李鸿章的救国梦是什么?康有为的救国梦是什么?孙中山的救国梦又是什么?服饰差异从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他们救国梦的不同,对比三人服饰,想一想他们的救国梦有什么不同?(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把第二单元前两课的内容整合近来,一是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二是引导学生知道救国是近代中国的主题,各阶层都尝试过不同的救国方法。通过对服饰的辨别,引导学生知道通过观察人物服饰来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认识到孙中山彻底的反清革命态度。)2.革命理论 —— 三民主义

设问 3 :怎样才能实现共和之梦呢?孙中山认为当时的中国存在三大弊病。为此,孙中山又开出了哪三个药方?(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此材料是课本上的原文,课本材料是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本课难点所在。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寻找史料中的关键词,师生共同分析,能够把同盟会 16 字方针和“三民主义”对应,并理解“三民主义”的含义,老师重点讲解民生主义。)3.革命实践 —— 反清活动

设问 4 :心动更要行动,孙中山和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反清活动?(学生个别回答)

老师讲解:反清起义中,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正如他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像孙中山这样坚强的革命党人还有很多,比如:这位辛亥烈士是谁?(展示秋瑾照片)跨马携枪 的鉴湖女侠——秋瑾,她本是大户人家的少奶奶,后来去日本留学加入革命党,回国后在浙江准备起义过程中被抓捕,在刑场上,当时清廷监斩官面对着这么一个年轻的女子,两个孩子的母亲,都很不忍心而秋瑾从容就义,死时年仅 32 岁,当时她的大女儿仅 6 岁。

(设计意图:用“反清大事年表”引导学生熟悉课本基本内容,勾画重点,感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和坚强意志,补充课外资料秋瑾,引导学生从女性、母亲角度来更深刻感受辛亥志士的革命精神。)4.起义成功——武昌起义

设问 5 :经过 16 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在 1911 年武昌起义枪声打响了!大家在书上找一找武昌起义的时间、主力、结果和影响?(学生集体回答)老师讲解:武昌首义后一个月,18 省中 14 省都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已经土崩瓦解了。看《武昌起义后的形势图》,南方独立第一省是湖北省,北方独立第一省在哪儿?(学生齐答)陕西省在武昌起义后第 12 天宣布独立,走在了时代前列。补充西安辛亥革命的史料(如后宰门、端履门、西华门、新城广场的来历),说明“辛亥革命”的概念。(广义辛亥革命和狭义辛亥革命)(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看教材,迅速提炼有效信息。补充乡土历史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了解武昌起义后的革命浪潮,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对家乡的热爱。)5.“共和之梦”实现了吗?

设问 6 : 1911 年 12 月,宣布独立的 17 省代表云集南京开会,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宣布新政权诞生了,这个新政权创建的时间、国都、国名、国家元首名称、国家领导产生方式是什么?(学生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找到中华民国的基本知识点。)视点一:世界对比看辛亥 材料 1 :

一个新的中国诞生了!不管她的未来走向何处,不管她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渡期有多长,我们都不能忽视一个共和制的中国诞生了!

——美国远东问题专家布朗(1912 年 3 月 30 日)《辛亥革命》 材料 2 :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共和国。

设问 7 :布朗用了一个重要词“新中国”,与以往封建王朝相比,中华民国“新”在何处呢?(学生回答)

老师讲解:从世界范围看,全球那么多国家,选择共和制的国家屈指可数,美洲有美国和海地,欧洲有法国,而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就是中华民国,日出东方,在封建统治最深厚的亚洲独树一帜。视点二:清朝对比看辛亥

材料 1 : 国旗:清朝龙旗图 pk 民国五族共和旗图 国徽:清朝龙徽 pk 民国青天白日国徽

权利中枢:紫禁城金銮宝殿 pk 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 权利结构:皇帝集权图 pk 五权分立 视点三:王朝对比看辛亥

材料 1 :“天下受命于天子”,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材料 2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出版、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中华民国约法》 材料 3 :

设问 8(师生问答谈话):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这个“中国”也很“新”。比如:与清朝对比,清朝国旗是龙旗,国徽是龙徽,龙象征谁呀(学生答)?清朝的权力中枢是紫禁城金銮宝殿,这个位置上能坐几个人(学生答)?他手握天下所有的权利。民国的国旗是五族共和旗,国徽是青天白日徽,权利中枢是临时参议院,国民通过选举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国家管理,国家实行“五权分立”。放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来看,原来是“天下受命于天子,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现在大家观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哪些词比较抢眼(学生答)?过去是一见圣旨到,第一个动作是下跪,几千年王朝是家天下,是中华帝国。现在发生什么变化了呢(学生答)?最终是民众地位也发生变化,过去一提到“民”,几乎没有好词和它搭配,动不动就是“小民”、“草民”、“贱民”、“刁民”等,现在变成了什么“民”呢(学生答)?与中华帝国相比,共和国在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个体回答)

设问 9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什么呢?大家看书上怎样说的?(学生齐读课本 , 老师投影展示)谁能用最少的字数归纳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学生个体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用最简练语言归纳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环节,帮助学生不断提炼、修正思维和语言表述,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帮助认识到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历史作用,学会用提炼关键词的方式来记忆历史。)视点四:当今联系看辛亥 材料 1 :官方对于孙中山的纪念图片:台湾国父纪念馆、大陆南京中山陵、新加坡晚晴园孙中山像、北京天安门广场孙中山像。

材料 2 :民间对于孙中山的纪念:南极中山陵、国服中山装、西安中山门,广州、青岛、武汉、上海、南昌、湛江等地都有“中山路”;以孙中山“民生思想”起名的企业名称图片(如民生银行、民生百货、民生药业)。

(设计意图:补充现代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遗迹史料,现实生活中三民主义的痕迹,让学生感受辛亥革命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视点五:我看辛亥革命之一

设问 10 :那孙中山“共和之梦”实现了吗?我们来看民国建立初期的中国社会,现在请大家举手表决?(老师统计表决结果,学生阐述观点)视点六:民国初年看辛亥

设问 11 :孙中山的“共和梦”实现了没有?大家观点不一,没关系,我们历史学科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让我们回到民国初年的中国去看一看!看完这些新闻,大家想一想,“共和梦”实现了吗?为什么?(学生同桌讨论后,个别回答)设问 12 :根据这些新闻,谁能概括民国初年的社会特点?(学生个别回答)(设计意图: 1.通过补充多角度的典型史料,帮助学生从古、今、中、外的纵横对比中全面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会全面思考历史现象。并树立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的政治价值观。2.当学生感到辛亥革命影响非常巨大,情感张力很强的时候,话锋直转,通过典型的冲突史料的补充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现状,感受中国民主政治道路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同时感受到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三、梦想留言

视点七:孙中山看辛亥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老师讲解: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开启中国社会进步潮流的闸门。但另一方面,用十几年辛亥革命来解决中国 2000 多年封建帝制积累下来的社会问题,现实吗?孙中山毕生都为之奋斗,1925 年 59 岁的中山先生在生命弥留之际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的遗言。视点八:我看辛亥之二

设问 13 :今年是辛亥革命 100 周年,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辛亥革命”,就好像别人问你“什么是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你心目中的辛亥革命,咱班男女生 PK 一下,看看多少种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版本!(设计意图: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思维,利用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认识和体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看法,形成学生之间的观点汇聚,感受到多角度的魅力,最终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老师总结:同学们答案角度很多,以后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长,答案会更多,因为历史没有句号,只有不断的问号!

教学反思

课例名称: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8 课“辛亥革命” 本课教学的优点:

一、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科书只是给学生提供了历史知识的框架,并非历史本身。而且课程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贴近学生,丰富的历史课内容和情趣,激发学习兴趣。历史老师要善于广泛搜集利用课程资源。

(一)利用核心课程资源——历史书

上课既要“仰望星空”有高远的教育价值立意,也要“脚踏实地”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核心资源作用。本课利用了教材上孙中山的头像、三民主义材料、《武昌起义后形势图》、《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式典礼图片》、每课一得补充、自我测评中孙中山反清革命主要事迹年表等课本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特别是在“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历史意义”这一教学重难点处理上,通过老师讲解,让学生阅读史料和课本原文,并善于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和总结。

(二)利用贴近生活的课程资源——乡土历史、国旗国徽、历史遗迹等

历史就是生活,当学生觉得历史越近,就越有学习兴趣。本课教学中老师选择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情感的课程资源。

(1)补充乡土历史资源,讲述辛亥革命中的西安时,补充新城广场、后宰门、端履门等地名来源。

(2)补充秋瑾资料,从学生熟悉的女性、母亲角度,突出辛亥志士革命精神。(3)补充民国与中华帝国时期国旗、国徽、国家权力中枢、跪拜图、握手等图片,对比突出辛亥革命与中华帝国时期的差异。

(4)补充中山装、中山站、孙中山纪念堂、天安门广场、民生百货宣传画等生活中常见图片,突出辛亥革命在今天生活中的影响。

(5)补充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图片和诗歌材料,突出辛亥革命对女性思想的影响。

(三)利用课堂临时形成的课程资源——学习中的生成性问题

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生成性资源,反馈出学生真实的认识情感和想法,是非常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利用对话法,层层深入,如:对辛亥革命意义的浓缩和概括、对共和梦是否实现的讨论、对用自己语言表达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尽量捕捉和挖掘学生生成性资源,不浪费师生课堂交流中磨砺出的珍珠。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教学主线的整合

本课课程资源丰富,古今中外、课内、课外资源比较驳杂,老师以“梦想”为主线,以人物为主线。教学时改变单纯按照课文子目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顺序完成教学内容的老套路,按照救人梦——救国梦——梦想留言的顺序,以贴近学生认知和兴趣的方式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孙中山的人生选择、人生追求、人生遗憾来贯穿辛亥革命这段历史。2 .核心问题的整合

全面看待“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相关图片史料比较驳杂。教学时设计核心问题来统领材料。问题一“古今中外看辛亥”突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意义,问题二“共和梦实现了吗?”突出辛亥革命进步性以及遗留的历史任务,这样线索清晰,重点突出。

三、引导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历史学习要避免在知识记忆层面打转,要让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本课教学老师没有讲解浮于表面的记忆性知识,而是给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了解,例如:“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和影响”。重点的历史结论如“辛亥革命的意义”等不是老师直接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图片对比独立思考或讨论探究后得出结论。

本课以史料为基础,以问题为牵引,以价值为导向,以思维发展为核心,突出探究式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中不足之处:

1.对“过程与方法”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不够突出。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虽然教学过程中有学法指导,但比较散乱,老师应在下课前进行方法总结,以加深学生印象。2.对学生课堂生成性问题引导不够及时到位。

例如:某学生在回答“共和梦是否实现?”时说:“不光从以前的事件上可以看出来共和制没有真正实现,就是现在社会上的贫富差异也很大,而且也是没有彻底实现民主自由的一个社会,所有呢,他那个共和梦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实现。”,对于学生提出“今天都不是彻底民主的自由社会”这个尖锐的观点,老师引导不到位。

3.教学内容设计地有些多。

有些班级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要更简洁一些。

教学设计

课例名称: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9 课“新文化运动” 讲课教师: 费小建(北京市清华附中,中学二级教师)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定位于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既要挽救民族危亡,又要奋起追赶世界先进文明,使命复杂而艰难”。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历经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后勇于掀起思想解放旗帜,承担历史使命,积极回应了“救亡”与“启蒙”的两大主题。新文化运动不仅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更加专注于“人的独立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革命后继续推动中国历史的前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反观社会现实,力争使学生在培养独立自由精神与责任意识等方面形成共鸣。

数年来,学界对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之历史叙述,材涌新出。与此同时,对《新青年》的诠释不绝如缕,更有历久弥新的趋向。依据存留下来的七卷《新青年》文本解读其思想内涵仍是根本出发点。然就历史课本身而言,要对这段历史以“同情之了解”的态度出发,试图解读一本杂志如何成为影响时代的凯歌,甚至成为了一场“运动”。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思想演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参看以往课例,笔者认为还有诸问题没有弄清楚: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因素有哪些?陈独秀等人所提倡的思想主张之间的逻辑关系何在?“民主”和“科学”的历史语境如何解读?《新青年》的受众群体如何等等。初中历史新课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要求是: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一来,教师要在弄清楚历史轮廓的基础上形成知识认知。这实际上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一种挑战。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于: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兴起(兴起标志、活动基地、代表人物、指导思想、运动的性质);②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彼此关联以及核心问题);④明确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定位。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运用史料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进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史料、提炼要点的能力,以及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②学生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脉络关系进行理解和推导,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思考,渗透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③学生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局限性的扩展分析、讨论,思考关于传统文化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作用,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以史为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生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认识民主与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②学生通过了解新文化代表人物的经历,体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无畏探求真理的精神,值得今天的青年人学习;③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讨论,认识珍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时代意义。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及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 ①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②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激烈反传统。

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教学法、图片教学法。

二、教学流程设计 展示思维导图:

教师讲解: 1840 年成为近代中国的转折点,从此国人开始对民族命运思考和探索。面对西方的船坚利炮,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火炮、轮船、养兵练兵之法。此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了近代军事企业。然而,甲午海战宣告了这次尝试的惨败。此后国人开始反思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度的完善。于是相继出现康梁维新变法,直至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可谓给予民众巨大希望。但这是否就能挽救中国的命运了呢 ?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设计意图: 中国近代史即新陈代谢之过程,本部分以近代化历史进程为线索,既回顾已有知识,又梳理宏观框架,给学生一个宽阔的视野,明确本课主题的时间与空间定位,有助于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来评价近代化历史进程。

展示图片及材料: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 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 旧心理 运用 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 全人格 的觉醒。——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论》

1914 年 9 月,袁世凯率领百官,在孔庙“祭孔”。

结合史料,教师讲解: 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但并未因此换来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反而出现了政治失序、乱象跌出的局面。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思想上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在无望之际烧香拜佛,使许多腐朽之物沉渣泛起,到 1915 年复古逆流弥漫整个中国。人们所希望的民主共和成为招牌,甚至连招牌都挂不住,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正如梁启超对辛亥革命的反思,社会文化应该是整套的,仅有制度是不够的。暮色沉沉的中国亟需一场思想的洗礼。既要有新制度也要有新国民,以达到全人格的觉醒,即国民性的改造。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讲究“凝神、起兴、简练、点题”。材料以梁启超口吻讲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一方面,作为共和国的总统、总理和各级管理者们,大都刚刚摘去清王朝的顶戴,很难迅速由皇帝的臣子转变成为现代国家的管理者。因此,共和国很难迅速走上国家管理的现代化轨道,而是不自觉地就会按照专制王朝的旧例行事。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是国家的主人,因而既不清楚公民的权利,也不清楚公民的义务,更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自己花钱雇佣的国家事务管理者——官员。他们仍然以草民自居,习惯于自居奴隶的地位。总之,当时的中国已经建立起现代的政治体制,而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却与之相去甚远。结合图片与材料引导学生直接提取信息,概括材料,探究新文化运动出现的背景。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作为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最好的途径在哪里呢? 预设答案:创办杂志,办报办刊!

过渡:其中有一个刊物在近代影响较大,那就是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

一、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展示图片:

结合史料,教师讲解: 陈独秀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早年留学日本,曾参加反抗清政府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5 年 6 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深得同乡好友上海亚东图书馆经理王孟邹帮助。9 月 15 日《青年杂志》正式创刊。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请看中间这幅图片,大家能想到上面的“ LA JEUNESSC ”字母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答案:青年。可见《青年杂志》关注的社会主体就是青年。

教师讲解:1916 年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寓意很明显,“赋予青年新的思想”。陈独秀创办这份杂志的目的是什么呢? 展示史料:

学生齐读,设计问题: 结合材料分析陈独秀为什么把社会的新陈代谢寄希望于青年人?

预设答案: 青年群体的特点是新鲜活泼。青年和社会的关系,犹如细胞和身体的关系。身体的新陈代谢是用好的细胞替代坏的细胞。社会的新陈代谢是用青年驱逐陈朽腐旧的败亡分子。明确创办杂志的目的在于鼓励青年为国家新陈代谢自觉奋斗!

二、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形成1.蔡元培再造北大 展示图片:

教师讲解:1917 年陈独秀被北大聘为文科学长。杂志社也随即前往北京大学。展示图片: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这里我们提到的“北大”,并非今天络绎不绝参观的北大校区,而是座落于五四大街的“老北大”。老北大主要有三个校区。最早的校区可追溯到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图上的“北大二院”,主要供理科使用,之后成为北大理学院。下方的北大一院,也就是五四大街的“红楼”,文、法两科在这上课。今天已经成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再往南约 500 米是北大三院,主要用作男生宿舍。五四运动时期学生就是在这儿的礼堂集会。展示图片及史料:

结合材料,教师导读: 当时主掌北大的是蔡元培。旧时北大可谓官僚养成所。他不满足于这一现状,认为大学不是培养官老爷的地方,而是求高深学问的地方。为了改变北大浓厚守旧的氛围。他主张,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结合材料用简炼的语言概括蔡元培的思想主张。预设答案: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过渡: 在这种思想主张下,北大教坛中既有旧式学者,也有新思想的代表。2.新文化运动阵营 展示史料: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 上面这幅图原名《宽容》。从画中可以看出当时北大的教员分为两类:一边是海归教授西装革履侃侃而谈,一边是长袍马褂瓜皮帽拖着大长辫子照样大摇大摆。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蔡元培引进不同学术背景的人来北大讲学,目的何在? 预设答案: 鼓励各学科观点自由发展,新旧思想互相激荡。

结合史料,教师讲解: 蔡元培认为在思想自由、学术平等的方针下老师有自由研究的空间,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兴趣分别选课,接触到不同的学术观点、主张。通过比较对照,思考贯通,以启迪个人独立的思考。后来新思想的代表纷纷加盟《新青年》。于是以《新青年》杂志社编辑为代表的文化阵营在北大形成了。

过渡: 这些知识分子都宣传什么主张呢?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

三、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

展示史料:

要拥护那德先生 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忠、孝、节)、旧政治(特权人治);要拥护那赛先生 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中国戏)和旧宗教(鬼神);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 旧文学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结合史料,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结合材料指出陈独秀认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法宝是什么?

预设答案: 民主、科学(或德先生、赛先生)。

结合史料,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与民主、科学相违背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预设答案: 旧伦理、旧政治、旧宗教、旧文学。

设计意图: 几乎所有教材和研究论著中,凡谈“五四”新文化运动,必谈《新青年》;谈《新青年》,必提“民主”与“科学”;提“民主”与“科学”,必引用陈独秀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这篇文章是陈独秀发表在《新青年》 1919 年 1 月第 6 卷第 1 号上的《罪案答辩书》。对于这段文字的解读可谓五花八门,断章取义,很多细节问题没有考虑到,导致其内在逻辑的混乱与混淆。其一,陈独秀所谓的旧政治是什么?旧艺术和旧宗教是什么?国粹和旧文学又是什么?其二,陈独秀提出的“民主”、“科学”有何含义?笔者借鉴王奇生的研究,“民主”与“科学”在五四前早已流行,这里更多地充当陈独秀的挡箭牌,而不是《新青年》具体提倡的思想主张。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展示图片及材料: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陈独秀等人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的倒行逆施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要改变旧制度、旧思想,彻底铲除专制和愚昧,只改变制度形式远远不够,因此,要特别强调民主精神的内核。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结合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精神主要有哪些? 预设答案:平等、自由、宪章、人权。

过渡:只有具备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启蒙思想以及理性实证等精神内核,才能实现所谓的“人权”。那么,专制得以存在的土壤有哪些呢? 2.专制土壤一: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 在 1918 年 4 月 10 日,上海《时报》第 4 版刊登的是全版广告。这一版广告,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民国初年,在五四运动前夕,上海城市生活中特有的一种文化氛围。在这一版之上,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化妆品、药品广告之外,有一则广告看似无关。上海灵学会招募会员,研究“人鬼生死之问题”,上述内容凸显了民初上海市民模糊的宗教观念。迷信观念的存在使民众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遇事求神拜佛。破除迷信观念的武器是科学。科学本意指的是自然科学,陈独秀将自然科学之方法引进到一切自然的、社会的和人生的问题上,用于实现科学最大的效用。这时陈独秀所倡导的科学不仅有科学方法,还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精神。展示史料: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尚尊严的地位,无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这样几乎全国一致的崇信,究竟有无价值,那是另一问题。我们至少可以说,自从中国讲变法维新以来,没有一个自命维新人物的人敢公然毁谤“科学”的。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结合材料分析破除迷信后科学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呢? 预设答案:没有一个人敢公然诽谤科学。

结合材料,教师讲解: 自晚清以来,民主(民权、立宪、共和等概念)与科学经国人反复倡导,到五四新文化时期已成为知识界的主流话语。胡适《科学与人生观》一书的序言中肯定“科学”的地位。但对于“有无价值”的思考甚至缺乏。反观社会现实,中科院公民素养调查报告(仅为 3.27%)显示百年来中国人对科学奉为神灵,是既陌生又崇拜的敬而远之的态度所造成的负面影响。3.专制土壤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社会新闻:

教师导读,设计问题,学生思考: 结合材料,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赵五贞的悲剧命运。

预设答案: 从外在的环境来看提倡包办婚姻,讲求媒妁之言,不允许有独立选择权。内在的家庭因素也是家长制,子女要对父母言听计从,否则违背忠孝伦理。赵五贞所嫁夫君年过 30,又为再婚,体现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加之赵氏没有人格独立见解,最终只能选择向命运屈服。在其悲剧命运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儒家纲常伦理。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 右边这幅图展示了这对夫妇似乎是新婚不久,从二人彼此显得陌生的关系里,能够品出“男尊女卑”四个字的含义。男的两脚朝外撇着,站立的姿势很放松,至少在他妻子的面前他是世界的中心。女的却很拘谨,两脚并得紧紧的,且微微向里。从两人脚的站法,可以看出他们二人关系的尊卑。对于这桩包办婚姻,女人不得不顺从,她的脖子稍稍扭向了一边,说明她并没有从心里百分之百地顺从。展示史料:

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共贯同条,莫可偏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 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教师导读,设计问题: 结合材料分析新道德与旧道德的区别是什么? 预设答案: 新道德强调自由、平等、独立之说,旧道德是维护尊卑、贵贱的制度,即不平等之制度。设计问题,学生思考: 历史上谁提倡这样的文化?代表人物是谁? 预设答案: 孔子。

教师讲解: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新文化阵营看来是为专制服务的旧思想的核心,因而提出打倒“孔家店”。展示史料:

他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 取一种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反孔”斗士们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改变》

教师导读,设计问题:结合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预设答案:反对把孔子作为偶像崇拜和儒家伦理,尊重和崇敬孔子。4.破除旧思想载体: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展示图片:

胡适(1891-1962),哲学博士,一生获有 35 个荣誉博士学位。26 岁任北大教授。安徽绩溪人。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 为了向大众宣传普及新思想和新主张,留美博士胡适小心翼翼地提出用口头白话改良书面文言的主张,并得到陈独秀等人支持,新青年也率先改用白话刊文。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下胡适的白话诗。学生齐读,设计问题: 大家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啊? 预设答案: 打油诗。

教师讲解: 胡适尝试白话新诗,创作了《蝴蝶》等大量新诗,并收入《尝试集》。他的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大胆尝试,为后来新文学的发展壮大探出了一条新路。此后新文学的成就出现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展示图片:

结合史料,教师讲解: 陈独秀看到胡适的文章,立即在《新青年》上写文回应,提出《文学革命论》。从受众群体来看,主张贵族文学变国民文学。从语言撰写上看,主张陈腐、拗口的古典文学变新鲜、质朴的写实文学;从题材方面由山林文学变社会写实文学。展示图片:

结合史料,教师讲解: 不过新文学形式与新思想结合的典范要数鲁迅,他创作了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了吃人的旧礼教和旧道德,大声呐喊救救孩子,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展示图片: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 后来商务印书馆推出白话教科书,图文结合,生动活泼,比四书五经更受孩子们的欢迎,白话文也得到更广泛的普及,以至于时至今日我们读文言比外语更费劲。

学生回顾所学,教师归纳其内容的逻辑关系:

展示材料:

《新青年》从 1915 年创刊到 1922 年休刊,其间有 7 个年头。这 7 年,是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大解放的年代,是新旧思潮大激战的年代。《新青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指引着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蔡和森等都受过它的深刻和重要影响。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结合材料,教师讲解: 新青年创刊七年,成为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杂志之一。新青年也教育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如五四时期青年学生毛泽东、周恩来都深受其影响。

展示图片及史料:

结合材料,教师讲解: 《新青年》影响和教育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等中共早期领袖人物。毛泽东的自述很直白地道出中国近代两次思想解放潮流,即维新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前后相继关系,亦即新陈代谢关系。周恩来留学期间对从前所想的、所行的、所学者的一一否定,决定另辟“新思想”,求新学问,做新事情,实在是同“重生”、“更生”一样子了。

照应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完成表格,以明确本课在近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教师总结,学生思考: 以《新青年》为主阵地的新文化运动成为近代继维新运动后又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潮流,冲破了专制统治的思想牢笼,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当然,诚如胡适日后回忆无不遗憾地说新文化运动虽然可以看作中国的文艺复兴,但成就远未及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场运动的成就和局限也一直影响至今。最后引用《大国崛起》总结这节课。展示材料: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思想 ;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力量。

——《大国崛起》

布置作业: 制作一份以“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为主题的历史小报。内容要求:①每人制作 1 张 A3 小报(纸质、电子版均可)。②每组将小报精彩内容进行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 大家共享交流彼此的学习成果,在近似的知识储备中产生思维的共鸣。通过课堂讲解,学生以已有知识为载体,自主搭建学习的平台,积极探究新文化运动中的其他领袖人物。他们关注的范围涉及到钱玄同、鲁迅、胡适等人物。这样一来,学生涵盖内容的层次已经远远超越课本,他们所了解的新文化运动也越逼近真实与丰富,他们的思想成果在小报中都有所展示。

三、板书设计

一、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1.背景

2.1915 年《青年杂志》 1916 年《新青年》

二、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形成 1.蔡元培再造北大 2.新文化运动阵营

三、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课例品析

(一)品析教师: 张静(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张威(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本主题的标题是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从教学研究走向课程与教学研究,是当前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我国教师能力建设的迫切需求。教师不仅要教教材,而且要学会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去取、补充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成为教师能力发展的重要领域。首先解释两个概念,一是教学内容的处理,首先看什么是教学内容?此处所说的教学内容的处理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内容或者对于某一学科知识体系中特别重要的内容的处理。第二个概念是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指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不包括校本课程资源。

这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认为,第一,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基础,只要搞清楚了什么是学生和教师普遍存在问题的教学内容或者重要内容,才能搞清楚这节课的“本”。其次,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要解决桥的问题。这是体现教学内容处理的桥,或者说是途径,是“末”。下面从这两个方面,结合张老师的课进行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处理

1.依据课标和学情,确定重难点

课标(2011 年版)要求: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教学重点设定为 “知道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而将教学难点设定为“对三民主义内涵的理解,对辛亥革命历史影响的全面理解”,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用 16 分钟左右完成了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等史实的教学,其他时间都用于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2.教师对教材内容结构有清晰认识,史实逻辑清晰

教师将本课各子目间的关系定义如下:第一子目“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是辛亥革命的背景,第二子目“武昌起义”是狭义辛亥革命的爆发,第三子目“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辛亥革命的结果。3.通过历史细节的补充,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学生从中感受到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以及革命志士愈挫愈奋,为国家人民牺牲的精神。

用“反清大事年表”引导学生熟悉课本基本内容,勾画重点,感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和坚强意志。

补充课外资料秋瑾,引导学生从女性、母亲角度来更深刻感受辛亥志士的革命精神。

4.本课难点之一: 对三民主义内涵的理解

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部分没有列入三民主义,对初二年级学生而言,三民主义也比较枯燥,难以理解,但教科书中有这一知识点。教师在这里的处理是学生通过中国同盟会 16 字誓词与三民主义相互印证来加深理解,教师重点讲解最艰涩的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学生是否理解三民主义与是否能突破本课另一难点,全面理解辛亥革命历史影响有很大关系,所以,将三民主义这一知识点纳入教学过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民生主义与本课主线的关系不是特别密切,初二学生理解也比较困难,所以,在这里可以更为强调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尤其是民权主义。

5.本课难点之二: 对辛亥革命历史影响的全面理解

本环节占据了本课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史料、回答问题、课堂讨论以及师生对话,从“世界对比看辛亥”、“清朝对比看辛亥”、“王朝对比看辛亥”、“当今联系看辛亥”、“民国初年看辛亥”、“孙中山看辛亥”、“我来看辛亥”七个不同的视角全面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对初中学生而言,无法一蹴而就地达到全面认识辛亥革命历史的目标,教师将这一任务分解,有效地降低了难度。

七个视角中,“清朝对比看辛亥”、“王朝对比看辛亥”、“ 民国初年看辛亥”是重点,前二者有重合之处,可以合并;“我来看辛亥”是对以上诸视角的综合概括。

课例品析

(二)品析教师: 张静(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张威(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

1.充分开发历史课程的各种资源

形式多样,从来源上看,包括教科书、乡土史材料、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从形式上看,包括文本、图片、地图等。2.亮点之一:乡土史资源运用

教师展示《武昌起义后的形势图》,提问:南方独立第一省是湖北省,北方独立第一省在哪儿?学生齐答:陕西省。教师补充:陕西在武昌起义后第12天宣布独立,走在了时代前列。并补充西安辛亥革命的史料,如:后宰门、端履门、西华门、新城广场的来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知识经验及认知基础,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此环节学生非常感兴趣,可以再加强一些。例如:不能光说国民党人的“破坏”活动,还要说贡献。

3.亮点之二:在重点教学环节运用课程资源

“民国初年看辛亥”采用文字、图片等形式资源,引导学生形象地认识中华民国建立之初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活状况。4.精选针对性、典型性强的资源

材料 1 : “天下受命于天子”,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材料 2 :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出版、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 2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 1 的随意性较强,二者对比性不强,建议材料 1 修改。可以修改如下:

康熙皇帝曾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之。” ——摘自《东华录》

“民国初年看辛亥”采用文字、图片等形式资源,引导学生形象地认识中华民国建立之初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活状况。其中袁世凯称帝,最终失败,既可以说明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仍有残余,也可以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而富商纳妾问题与本课主题关系不大。建议这一环节,运用以下故事: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有利于说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失败原因。

运用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的照片,引导学生通过辨别其服饰,得出他们不同的救国方法,认识到孙中山彻底的反清革命态度。这一教学环节设计符合初中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习惯。尤其是从孙中山剪辫一事说明他彻底的反清革命态度非常形象,但对康有为行为的定义有所片面,因为为实现变法康有为还是进入了清政府。

5.可以更全面地开发学生资源

“我来看辛亥”环节是由学生说出自己对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认识。此前各项活动均为学生语言表述,此处如果能让学生设计辛亥革命 100 周年纪念海报等,是否有更大发挥空间,也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

课例品析

(三)品析教师: 张静(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张威(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本主题的标题是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从教学研究走向课程与教学研究,是当前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我国教师能力建设的迫切需求。教师不仅要教教材,而且要学会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去取、补充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成为教师能力发展的重要领域。首先解释两个概念,一是教学内容的处理,首先看什么是教学内容?此处所说的教学内容的处理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内容或者对于某一学科知识体系中特别重要的内容的处理。第二个概念是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指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不包括校本课程资源。这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认为,第一,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基础,只要搞清楚了什么是学生和教师普遍存在问题的教学内容或者重要内容,才能搞清楚这节课的“本”。其次,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要解决桥的问题。这是体现教学内容处理的桥,或者说是途径,是“末”。下面从这两个方面,结合费老师的课进行探索。本课的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执教者是北京清华附中 费小建 老师,费 老师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8 年级上册,第 2 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其中第1课是近代工业的兴起,讲洋务运动和民资企业诞生,第 2 课是维新变法运动,第 3 课是辛亥革命,第 4 课便是本课内容。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即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新文学的巨匠——鲁迅。

我们先来了解本课内容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19 世纪下半叶到 20 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中国国门洞开和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洋务派开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维新变法浪潮,之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清王朝的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思想启蒙的闸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一、教学内容的处理

那么,依据本课的课标,哪些会是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呢,哪些是对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要解决的内容呢?我们可以先看一看费小建老师自己设计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及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 ①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②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激烈反传统。

应该说费老师抓住了本课的核心关键内容,一是理解,二是认识,如果再把问题细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把它们定为特定学习内容,即本课必须要引导学生共同解决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形成历史认识。特定学习内容:

1.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及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3.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 4.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5.如何认识本课在近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一)我们来看一看老师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首先以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第一个方面:提出德先生为例。

我们先思考:学生在理解“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上有什么困难?教师是怎样解决学生理解的困难的?旧制度指的是什么?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精神是什么?老师是怎样引出赛先生的?这中间的逻辑是怎样的?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展示图片及材料: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 陈独秀等人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倒行逆施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要改变旧制度、旧思想,彻底铲除专制和愚昧,只改变制度形式远远不够,因此要特别强调民主精神的内核。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结合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精神主要有哪些? 预设答案:平等、自由、宪章、人权。

过渡: 只有具备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启蒙思想以及理性实证等精神内核,才能实现所谓的“人权”。那么,专制得以存在的土壤有哪些呢?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二)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思考:学生的困难是什么?老师是怎样解决的?这种方法有效吗?

学生回顾所学,教师归纳其内容的逻辑关系:

从以上的分析和展示可看出在教学内容处理上: 第一,先要了解本课在历史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第二,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第三,确立教学目标。第四,引用必要的材料。

员工守则包含内容与通用 篇5

员工守则是指企业内部的员工在日常工作当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员工守则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员工的道德规范。比如维护公司信誉、严谨操守、爱护公物、不得泄露公司机密等行为规范。

2.员工的考勤制度。其中有工时制度、上下班的规定、打卡规定等等。

3.员工加班值班制度。什么情况下加班、加班的报酬规定、值班的安排等等。

4.休假请假制度。包括平时和法定休假、年休假、婚假、产假和生理假、病假、丧假、工伤假、私事休假等等。

员工守则通用范本

第一条本公司员工均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准时上下班,对所担负的工作争取时效,不拖延、不积压。

二、服从卜级指挥,如有不同意见,应婉转相告或以书面陈述,一经上级主管决定,应立即遵照执行。

三、尽忠职守,保守业务上的秘密。

四、爱护本公司财物,不浪费,不化公为私。

五、遵守公司一切规章及工作守则。

六、保持公司信誉,不作任何有损公司信誉的行为。

七、注意本身品德修养,切戒不良嗜好。

八、不私自经营与公司业务有关的商业或兼任公司以外的职业。

九、待人接物态度要谦和,以争取同仁及顾客的合作。

十、严谨操守,不得收受与公司业务有关人士或行业的馈赠、贿赂或向其挪借款项。

第二条本公司员工因过失或故意使公司遭受损害时,应负赔偿责任。

第三条本公司工作时问,每周为42小时,星期天及纪念日均休假。业务部门如因采用轮班制,无法于星期天休息者,可每7天给于一天的休息,视为例假。

第四条管理部门的每口上、下班时问,可依季节的变化事先制定,公告实行。业务部门每日工作时问,应视业务需要,制定为一班制,或多班轮值制。如采用昼夜轮班制,所有班次,必须一星期调整一次。

第五条上、下班应亲自签到或打卡,不得委托他人代签或代打,如有代签或代打情况发生,双方均以旷工论处。

第六条员工应严格按要求出勤。

第七条本公司每日工作时间订为7小时,如因工作需要,可依照政府有关规定延长工作时间至10小时,所延长时数为加班。

除前项规定外,因天灾事变、季节关系,依照政策有关规定,仍可延长工作时问,但每口总工作时问不得超过12小时,其延长之总时问,每月不得超过46小时。其加班费依照公司有关规定办理。

第八条每日下班后及例假日,员工应服从安排值门值宿。

第九条员工请假,应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病假——因病须治疗或休养者可请病假,每年累计不得超过30天,可以未请事假及特别休假抵充逾期仍未痊愈的`天数,即予停薪留职,但以一年为限。

二、事假一一因私事待理者,可请事假,每年累计不得超过14天,可以特别休假抵充。

三、婚假一一本人结婚,可请婚假8天。

四、丧假一一祖父母、父母或配偶:丧亡者,可请丧假8天,外祖父母或眦偶的祖父母、父母或子女丧亡者,可请丧假6天。

五、产假——女性从事人员分娩,可清产假8星期(假期中的周末例假均并人计算)。怀孕3个月至7个月而流产者,给假4星期,7个门以上流产者,给假6星期,未满3个月流产者,给假l星期。

六、公假——因参加政府举办的资格考试(不以就业为前提者)、征兵及参加选举者,可请公假,假期依实际需要情况决定。

七、公伤假——因公受伤可请公伤假,假期依实际需要情况决定。

第十条请假逾期,除病假依照前条第一款规定办理外,其余均以旷工论处。但因患重病非短期内所能治愈,经医师证明属实者,可视其病况与在公司资历及服务成绩,报请总经理特准延长其病假,最多3个月。事假逾期系因特别或意外事故经提出有力证件者,可请总经理特准延长其事假,最多15天,逾期再按之前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请假期内的薪水,依下列规定支给。

一、清假未逾规定天数或经延长病、事假者,其请假期问内薪水照发。

二、请公假者薪水照发。

三、公伤假工资依照劳动保险条例由保险机关支付,并由公司补足其原有收入的差额。

第十二条从业人员请假,均应填具请假单呈核,病假在7H以上者,应附医师的证明,公伤假应附劳保医院或特约医院的证明,副经理以上人员请假,以及申请特准处长病事假者,应呈请总经理核准,其余人员均由A属核准,必要时可授权下级主管核准。凡未经请假或请假末批而术到者,以旷工论处。

第十三条旷工一天扣发当日薪水,不足一天照每天7小时比例以小时为单位扣发。

第十四条第九条一、二款规定请病、事假的日数,系自每一从业人员报到之日起届满一年计算。全年均未请病、事假者,每年给予一个月的不请假奖金,每请假一天,即扣发该项奖金一天,请病、事假逾30天者,不发该项奖金。

第十五条本公司人员服务满一年者,可依下列规定,给予特别休假:

一、工作作满1年以上未满3年者,每年7日。

二、工作作满3年以上未满5年者,每年10日。

三、工作作满5年以上未满者,每年14日。

四、工作满IO年以上者,每满一年加给一日,但休假总数不得超过30日。

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内容 篇6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民族院校,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引起人们的注意,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求面日益加大,开发出好的体育课程项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通过对北方民族大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总结我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特点,以期为我校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北方民族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内容开发与利用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11级、2012级公体上课学生及对北方民族大学体育教师进行咨询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检索法,在数据库中输入“体育课程项目”、“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等关键词,检索相关论文、报刊研究成果;同时查阅有关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书籍如《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等;还有查阅普通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

1.2.2 访谈调查法

对部分北方民族大学体育的专家、领导和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共7名。访谈的内容基本上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访谈提纲进行的。通过访谈,主要了解专家们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等看法,对本文的研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为本文研究的展开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材料。

1.2.3 问卷调查法

为了保证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问卷调查前用30份学生问卷进行重测,间隔三周,通过重测信度检验Rl=0.868,结果表明问卷信度可靠。效度检验采用专家评判法,请6名专家对问卷内容和结构进行了检验,问卷设计合适。对我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30份,回收809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762份,有效率为91.8%。

1.2.4 数理分析法

对回收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并逐项录入,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相关的常规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 1 学生对我校开设公共体育课满意度的调查情况分析

按满意度统计发现,我校学生对所开设公体课的满意程度为:满意占到了53%,比较满意占到了44%,不满意仅占3%,这表明我校公体课能够基本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但从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比较满意竟占到了44%,这表明,学生对所开设的公体课的“硬件”和“软件”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不足的地方。这应当引起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及时找出公体课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对公体课满意度大大提高。

2 . 2 学生对我校开设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形式满意度的调查情况分 析

按开设公共体育课课程形式、内容满意度统计发现,我校学生对所开设公体课内容、形式满意程度为:满意占到了44%,比较满意占到了53%,不满意仅占3%,这表明我校公体课能够基本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但从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比较满意占到了53%,这表明,学生对所开设的公体课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存在缺陷。经过访谈和查找相关资料,笔者认为,开设公体课在选课形式上存在很大不足,譬如,冬季早晨1、2节课安排体育课,特别是室外课,由于天气原因,大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及教学质量。由于受场地、师资的制约,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兴趣爱。这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弥补公体课中存在的缺陷,使我校的公体课教学科学健康的发展。

2 . 3 学生对我校公共体育课场地、器材满意度的调查情况分析

按公共体育课场地、器材满意度统计发现,我校学生对所开设公体课的满意程度为:满意占到了35%,比较满意占到了49%,不满意占16%,这表明我校公体课能够基本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但从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比较满意竟占到了49%,这表明,学生对所开设的公体课的“硬件”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的地方。根据访谈得出羽毛球课,32名学生用4块场地练习,加之上课时间还有俱乐部学生蹭场地,场地严重紧缺,学生练习次数得不到保障;散打场地过于闷热,不透气,影响学习效果;网球场地为东西走向,下午阳光刺眼,缺少网球墙,严重影响练习效果。健美操场地相隔太近,音乐相互影响。足球场地灰大,场地老化,人工草严重脱落,弄得学生衣服,鞋子袜子都是绿毛,影响学习参与程度。这应当引起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及时改善场地条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 4 我校公共体育课男、女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况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男、女生参与公体课锻炼动机是不同的。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男生和女生在性格、运动能力和体育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异。首先,男生天生好动,女生则相对文静。男生的性格特征更适合参与公体课。其次,我校开设公体课项目相对单一,多以竞技性较强、运动强度较大的比赛为主要内容;强度低的、娱乐性强的项目开展较少,影响了女生参与公体课的价值取向。这反映出相关部门的组织、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在日后的学生体育工作中,学校相关部门对女生参与公体课的现状应予以充分重视,要大力宣传大学体育健康课程相关知识,使女生树立正确体育锻炼意识。并针对女生身心特点开发出的新的体育课程,以适应女生的需要。

2 . 5 我校学生认为公共体育课发挥作用的情况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认为我校公体课发挥作用的重要性依次排序为: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陶冶情操、满足体育教学“学以致用”课内外整体结合、传播创造体育文化、有利于集体观念的磨合;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集体观念的磨合排在了第六位。这表明,我校在公体课教学中,对学生集体协作能力及团队意识的培养尚有不足。应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集体观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2 . 6 公体课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

在心理作用方面,从问卷结果分析出,我校所开设公体课能够使学生心情舒畅、带来积极生活态度的占到了39.8%,能够为学习减压占到了26.8%,能够使学生善于交往占到了19.3%,而没有帮助的仅占到了2.8%;这表明,我校所开设公体课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但使学生善于交往所占百分比略低于其他两项;如何将公体课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给学生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 . 7 学生认为我校公共体育课的应具备功能的情况分析

从我校公共体育课的应具备功能中可以分析出,我校所开设公体课能够使学生心情舒畅、带来积极生活态度的占到了39.8%,能够为学习减压占到了26.8%,能够使学生善于交往占到了19.3%,而没有帮助的仅占到了2.8%;这表明,我校所开设公体课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但使学生善于交往所占百分比略低于其他两项;如何将公体课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给学生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问卷结果分析,学生对我校所开设公体课应具备的功能中,培养学生兴趣,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占总样本量的63.9%,这表明,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学校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其次是全面提高素质,为学生成才服务和发展学生运动才能,为我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显而易见,我校公体课教学应本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成才的宗旨,发挥大学公体课应具备的功能。最后,是发挥辐射功能,带动校外群众体育发展,占总样本量的11.4%;我校应积极承办各类高水平比赛,这样可以充分将大学体育文化带动到校外群众中,从而发挥其应有的辐射功能。

2 . 8 我校学生认为参加公体课活动以后收获情况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我校所参加公体课以后的收获中,增强了体质所占样本量最大,达到85%。这表明我校公体课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其次分别为:结交朋友(占44.9%)、思维敏捷、促进学习(占)、使性格开朗(42.5%);这表明,我校公体课在以后课程内容设置上不能只是仅仅停留在锻炼学生身体方面,同时应兼顾培养学生沟通协作等能力。

2 . 9 我校男、女生需要的体育理论知识对照情况分析

从图2中可以分析出,学生在体育理论知识摄取方面,主要集中在:锻炼方法62.2%、养生知识46.8%、运动创伤的处理与康复38.2%、竞赛组织裁判,4个方面。而我校尚未设置公共体育理论课。大学体育课,不应只是实践,应让学生了解体育理论常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开设体育理论课势在必行。

3 结语

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内容 篇7

摘 要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体育舞蹈逐步成为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对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对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价值,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开发的原则,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开发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有助于推动广大职业院校对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 职业院校 体育舞蹈 课程内容 开发

体育舞蹈课程内容不同于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体育舞蹈课程内容是长期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抽象,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内容比较规范、稳定,不会轻易改变,是体育课程教学的主体。体育舞蹈教学内容是在体育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加工处理,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开发要根据职业院校对体育舞蹈课程资源进行收集、提炼,并根据职业院校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改造、创新,形成适用于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

一、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价值

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有助于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的长足发展,任何事物都得与时俱进,体育舞蹈传入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积累一定的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在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方面仍然欠缺,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有助于从课程内容的视角对体育舞蹈进行深入的研究,填补在目前在体育舞蹈课程内容方面的空缺,为我国体育舞蹈课程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另外,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本身也是对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其中一环,丰富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体育教学改革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还有,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也有利于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是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开发的主体,长期以来教师一直依赖于固化的教材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没有创新意识,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为体育舞蹈教师敲响警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敦促教师积极的投入到体育舞蹈理论的学习,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最终还是学生受益,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开发的原则

多数职业院校由于受到资源、环境、学生接受程度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并不能随意而为之,这就要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应该遵守一定的基本原则。

首先,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开发应具有科学性,以科学原理为依据,使职业院校体育舞蹈内容的开发符合体育舞蹈本身的发展规律,符合体育舞蹈的本质。体育舞蹈每个舞蹈种类都有其自身的来源,以及其音乐、舞蹈风格,在开发过程中如果像融入其他元素,不应该改变其风格,而应该在保留其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其次,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体育舞蹈的课程内容的开发要有一定的目标,所进行的开发过程都是围绕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努力。要针对学生在此年龄段学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体育舞蹈技术和理论基础进行改造。还要针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经验积累、技艺特长、教育水平进行开发,使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合理分工,达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后,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应遵守学生的发展需求原则,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一方面要符合学生健康的发展需求,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能够强身健体;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需求,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其充满活力和探索精神;符合学生德育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鉴定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良好道德观念。

三、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开发的方法

一是归纳与提升,将现有的各种体育舞蹈课程内容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结合实际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形成新的体育舞蹈课程内容。体育舞蹈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从中得到知识和技能。教师在经过长期的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习效果等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可以将实践经验与课程内容资源进行有机的结合,也可以借鉴其他课程的一些成果的教学经验与方法,提升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

二是改造现有的课程内容,根据职业院校所教授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教学资源情况,对现有体育舞蹈课程内容进行加工与修改,是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开发常用的方法,也是比较实用的方法。改造不是随意而为之,要有一定的目的,一方面是合理性的改造,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资源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造,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更加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另一方是更加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的定向改造,可能是为了改善职业院校学生出现的心理或是身体上的问题而进行的改造,可能是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而进行的定向改造。

参考文献:

[1] 金力.关于高校体育专业体育舞蹈课程改革的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2] 章巧珍,汪鸽.社区共享高校体育舞蹈资源的现状与途径——浙江省高校体育舞蹈资源的现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06).

[3] 赵颖.高校“校本体育舞蹈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理工高教研究.2008(02).

上一篇:鸡年元宵节宣传语下一篇: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