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优美的散文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言优美的散文(精选13篇)

语言优美的散文 篇1

年过半百的俺,胆气冲天,豪气万丈。周六(13日),硬是参加了上午的会议,中午还被盛邀参与了宇宙营中学学生聚会。

不过如此嘛,有啥可怕!挺挺也就过去了,比起想当年,这算个啥。冬天就应该是寒冷的,尤其是三四九,小时候俺就知道苏联有个西伯利亚,因为小时候被冻过,大人们遇到恶劣的天气,常常说是西伯利亚冷空气,冰天雪地、滴水成冰便成家常便饭,顽皮的小孩子,舌头冻在铁东西上,生疼难忍,哇哇大哭者常见。手脚、耳朵冻伤者有之,甚而最尊贵的脸面也被冻得红肿起皮,无颜见人。即使这样,该干啥还干啥,这抗争的勇气可嘉,铮铮冻骨,人神共赞。

同学们盛情,最冷时刻,像北归的燕子,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寻觅30多年少年时代纯真的友情,那份激动、那份感怀,那份炽热,温暖了寒流,升华了激情!

如火的年华,激情燃烧的岁月,年迈的老师为之动容,泪流满面。

欢乐是短暂的,沉浸在幸福的时光,总要回到现实当中的。还是说说霸王寒流吧,被冻得瑟瑟发抖的行人,窝在风雪中汽车,两天后都恢复了常态。寒流滚滚而过,人们僵硬的面庞,又活泛起动人的笑容,惊恐的心情也舒展了许多,难怪有人打趣说,寒流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些人有点过于乐观了吧,要晓得坝上高原,春天更是考验人意志的季节,甚至超过数九隆冬。

语言优美的散文 篇2

一、大道无形, 规范有意

情感是艺术创作的灵魂, 以规范为辅助的情感自然发挥更是主持人艺术创作的生命力。汉语言作为民族艺术的一部分, 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意蕴极其深远, 主持人以语言美来表达汉字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 更是对母语隽永含义的直接歌颂。因此, 主持人在节目当中以规范化的语言形式, 简单凝练地进行信息传递, 口齿清晰、发音字正腔圆, 能自然地将自身情感挥洒出来。著名主持人杨澜曾说过, 主持人的语言和情绪是否到位, 要看主持人对语言的把控是否能与整体气氛和观众的感受进行有效融合, 主持人借助语言来与受众进行沟通和情感碰撞, 就必须亲切自然地将语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 声韵和谐地演绎出来。

主持人最重要的语言表达分为播、演、说三种形式, 以规范的角度进行传递就必须保证音调和语音的停顿准确, 使声音变得抑扬顿挫, 以讲解或播报的形式来对内容进行精准的播报。在播报的过程中, 时间、地点、人物必须精准, 这也是主持人语言规范化的重点之一。语言美的基础在于播报时必须准确掌握技巧, 将感情真实地融入到对句子连贯度里来, 以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停顿变换, 来表现信息内容所蕴含的情感和其背后的意蕴。

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最具有魅力的就是文字的组合可歌可吟, 诸如诗歌比赛、演讲等对文字充满乐感的诵读。一些广播剧的主持人可以借鉴这些神奇的表达方式并按照专业主持人语言的规范性, 来做出灵活的调整, 讲出艺术、讲出自己的风格特色。

二、大道无形, 韵律有型

人类语言在不断进步中与音乐的韵律和乐感结合起来, 继语言美和声音美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韵律美。正如诗与歌不分家一样, 语言的音乐性从古至今一直非常明显地存在于有声语言的演绎上, 语言的音感和韵律美, 是以气息的调整技巧、声带振动频率、韵律轻重缓急的表现, 以及对儿化音的处理等, 以主持人语言的规范化为基础的有声美学可以从古典音乐和文字联想式意蕴表达方面找到踪迹。语言的流畅性可以自然若涓涓细流, 在主持人精妙而亲切的表达下, 慢慢地通过受众的耳朵进入心灵, 滋润心田。正如古典音乐中对发声乐器的限定, 宫、商、角、羽和徽等必须按照发音规律的变化趋势来进行合理排列, 以此保障形成一种错落有致可以成为乐感的自然音乐。人类的声带作为发生器, 其音律美同样需要遵从古典音乐中对发声乐器的限定才能确保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 因此以声韵和声调的婉转变化为研究基础, 从上声、下声、去声到平平仄仄, 按照音乐五线谱的方式来调整语流和音变, 不但要字字珠玑, 更要将语言幻化成乐感, 为受众带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感受。

三、优美有声, 鲜活有道

倪萍作为主持人时, 主要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亲切自然的表情博得了广大受众的喜爱, 主持人语言的鲜活化主要来自于民间, 它在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上同样有效。朗基努斯指出, 伟大的文学作品需要修辞, 主持人的语言美需要修饰。

因此, 从鲜活和灵便的角度来看, 主持人串词的二次加工和对串词的个性化修饰均可以为语言的生动和形象加分, 语言的感染力同时需要表情的配合, 过于华丽的修饰并不符合主持人口语化表达的需要, 按照节目具体的要求而进行的形象修饰, 如使用排比、象征、拟人等手法则可以为主持人情绪、讲解氛围、受众收听时的情感互动方面增加有效的渲染力, 比如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 灾区现场主持人主要是配合主题, 借助对周围发生的事件和环境被损坏的程度等来抒发情感。但是, 在新闻播报时由于缺乏辅助工具只能灵活地依靠主持人对语言的处理来还原当时的情景, 如原本高耸比邻的高楼在一瞬间轰然而倒, 家园顷刻毁灭, 万千同胞睁着迷茫的双眼在坍塌物下面等待救援, 作为新闻语言播报的要求, 这种极为丰富的修辞原本不能被公然使用, 但是在只能依靠语言的感染力来传达灾情信息的前提下, 主持人语言的个性化处理能力自然凸显出来, 从自然平实的角度, 以真挚的情感为受众传递鲜活的现场信息, 主持人的语言价值和美感会越发明显。

参考文献

[1]刘雅君.对广播节目主持人语言美学的几点思考[M].大众文艺, 2010 (11) .

[2]赵晓炜.语言力视角下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话语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 2012 (05) .

[3]董晓琳.论播音员主持人语言美学风格.四川师范大学[J], 2012 (04) .

大运河的优美篇首(散文) 篇3

人对什么都有探求之心,泰山极顶,长城龙头,黄河源地,天涯海角都已去过,大运河之首却成为一个焦渴的期待,那是久违的故乡吗?

正是草枯地阔,木落山空时节,出京城好远了,又出了通州好远,天地越见舒朗,直到再不见一座建筑,完全一片野旷天低的景象。

有雪纷纷扬起,温度更显低落,情绪却昂扬起来。浑茫间走下一个斜坡,再拐个弯,就看见了粉墙黛瓦。是的,这里该有一些房舍,这里该是多么繁闹的去处,茶肆酒楼客栈官署都会有。一排高树挤出了一条通道,落叶发出苍然的声响,车辚马萧一般。尽头一堵巨石,石上有字,再看一个牌坊,上书:漕运码头。是了。急走几步,不顾鞋子踩进水洼,眼前已然出现一条气宇轩昂的大河。禁不住喊出了声,那声音,连自己都吃惊,似乎在村口见到了倚望的亲人。我呆愣着,这就是大运河?那个京杭大运河的北首?

许多河流的源头,都是细水浅溪,就像一部交响的序曲,而后才渐入高潮。只有大运河首来得这么突然,横江断河一般,置你于无准备的惊叹之中。

河首像个大口,万里旷风都顺到了这里。水面蒸腾着雾气,像河在呼吸。大运河,你老有千岁,同自然的河流相比,却仍是一条年轻的河。你那么平静,平静得只有轻波微澜,越是如此,越显端肃。你那么宽阔,比我想象的宽多了。看不清你流去的地方,那里已烟锁雾罩。

漕运码头空无一人,干净得像一个封面,打开去看,却是山重水复、雄浑壮阔、帆樯林立、舳舻相接。身背肩扛的急步,浑浊嘶哑的呼喊,昂扬长啸的骡马,低陷沉转的车轮,泪眼彷徨的送别,白发苍然的祈望。一条大船刚刚离港,一批船舶又小心靠岸。漕运发达时,仅从天津每年过来的漕船就有两万艘,更别说还有商船。

大运河,一个运字,让水的实用功能活泛起来。运河不仅输去一条通衢大道,还输去了大河的文明之波,广袤的土地变得丰沃,并催发了农耕经济向商旅经济的转变,码头带动着一个个集镇和城市迅速膨胀。水道的开通已使直沽寨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天津卫”。运河沿岸呢?淮阴、镇江、常州、无锡无不得益大运河的润泽,还有苏州、嘉兴、杭州呢。长江和运河交汇处的扬州,更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方。

700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看到运河的时候,不由得惊叹万分,并说:“值得赞美的,不完全在于这条运河把南北国土贯通起来,或者它的长度那么惊人,而在于它为沿岸许多城市的人民,造福无穷。”马可·波罗当时把浙江称为蛮子省,他没有想到,那个蛮子省,后来成了世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说起来,应该庆幸一次次从皇宫里发出的疏浚运河的圣谕,不仅是从隋文帝开始,在他之前早已有过,隋炀帝之后更是接续不断。那些声音越过道道森严壁垒的高墙,低徊于运河之上。

运河的挖掘和整治,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无从知道那些群体中的普通姓名,但不妨碍对他们深怀敬意。从一条沟渠的初始,到千里通畅的结果,无疑见证了人类构筑文明的艰苦进程。声声号子里,多少生命在蠕动,他们淌洒着汗水和血水,也淌洒着一个民族的苦难史奋争史,而最终,低沉的号子变成了水边清丽的歌声。

运河首先表现出了民族对自身环境的挑战,它是一种群体智慧和精神的结晶,是价值取向和生命观念的飞升。正是运河的穿引,中国东西走向的水系有了横向交流,运河身上汇通了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和海河的血脉。一个数字难掩心中的自豪,大运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世界上没有哪一条运河能与之比肩。

站立运河源首,想着她不同于其他河流的地方,她不跌宕,不凶猛,没有急流险滩、峡谷漩涡,她母亲般大气、淳厚、秀美、沉静。她比其他河流更善于接受和容纳,即使是很窄的河道,也能见到一支支首尾相接的船队往来穿梭,那种繁忙有序而无声,不会出现大惊小怪的声笛和躲闪。即使是目前,京杭运河也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我知道,北京的很多河流都归入了大运河,这条人工开挖的河首先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都城带来了好運,以至于不少帝王从这里一次次乘舟巡访。乾隆是在哪里下船的呢?“御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循。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这是乾隆登舟时的心情。李白早从白帝城出发,乾隆从北京而去,同是烟花三月,到了扬州也相差千年。不过李白站在运河边说了:“齐功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乾隆的毎次出行都有收获,不是考察的收获,就是私访的收获,或是文思的收获。乾隆十次到泰山,六次下江南,借助大运河,他走得比历代任何一个皇帝都勤。

不能简单说这些帝王都是游山玩水,包括隋炀帝在内,他们还是要做些事情的。出行起码比坐在金銮殿听汇报强,比在位48年有25年躲在深宫不理国事的朱翊钧强。也许杨广修好了运河,一激动排场搞过了头,史上这种一激动的事情不算少,因而杨广挖运河的功劳被骂名掩盖。皮日休倒是给了个公道话:“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不过这样也好,提醒有些人做点事别忘乎所以。

大运河既已完成,就不是哪个人的了,而是整个中华甚至整个人类的。隋炀帝早已销声,乾隆帝也随波匿迹,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帝王更是淹没在浪沙之中。多少年后一声锤响,中国大运河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看见了燃灯塔,它高高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凭着“一支塔影”,顶风沐雨的船工就知道通州河首到了,心境立时开阔起来。

在燃灯寺的外面,见有从运河挖出的巨木,那从南方运来的宫廷用品,不知哪一次事件,使它们水下沉睡400年。塔前还遇一老者,81了,十分健谈,他说中学就在运河边上的,前面坐的同学是刘绍棠。立时想起那个善写河淖的通州人,运河水波托举出多少人物?可是灿若星辰了。

将目光放远,运河不远处,还有一个同样由人工修造的工程——万里长城。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线条,长城和运河的一撇一捺,构成中华版图上的“人”字。是的,那是历史最能代表人类活动的标志。现在看来,长城的一撇,更多地成了观赏物,而京杭大运河,却是有力又有益的一捺。一防一疏,总是后者被视为经验。想起河首所在通州的名字,这名字那么名副其实。古时万国朝拜,四方贡献,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通州,通州有着“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一通而百通,不说其他,光一条运河就够了。

雪花弥漫。大运河,久久看着你的时候,就感觉你身上有一种宗教色彩,原以为你很难抵达,真到了跟前又似乎在虚幻中,是因为心中久存的景仰吗?

想有一段清闲时日,乘一叶扁舟,慢慢地漂,慢慢地体验运河所带给的感知与兴奋。而后望着燃灯塔,在通州源首靠岸。

责任编辑 黑 丰

雨天的优美散文 篇4

在雨里走着走着,我会看见各式各样的伞,它们一样被握在伞下人的手中,拘束着伞下人的世界。伞下人不得不失去头顶的天空,也不得不孤独地行走。这下,伞似乎得到了伞下人全部的爱吧。每每看到这里,我就不爱手中的伞了,不爱这雨天,束缚住我的肉体。下雨为何要撑伞,为何非要忍受这般滋味呢?

年少的我对雨天有着那样多的不满,而随着年岁的增长,自己不得不承认,我是爱雨天的。

当我放下所有的不能释怀,默许美丽的轮回,当我撑伞独步,享受平静的独处,我是爱这雨天的。撑伞,即使耳边是淅淅沥沥的雨声,独步的人却总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仿佛雨水洗净的不仅是眼前的街道了,还有皮囊中热忱的一颗心。这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太久没有停下来,没能安安静静地享受自己了。我在雨里撑伞站着,从容,淡然,再没有急切。我知道,他不会因为下雨不来。

夜也静了。

看不见星星。

风筝的优美散文 篇5

它不是我最喜欢的。可是失去它,我的心却像被针狠狠刺了一下,然后肆无忌惮地一直疼痛。它是属于我的,所以即使我不喜欢它,它也不能在我没有允许它消失之前不见。可是,它偏偏如此任性,扯断我与它之间唯一的牵绊,随风而去。

好吧,我认输。但是,你却不会再回来,对吗?

我是一个背着背包走在未知旅途上孤独的孩子,眼前的路错杂而难以辨明方向,我不得不总是低头看路直到眼睛肿痛却不能休止,风筝是我能好好凝望天空的唯一理由。放飞它的时候,我甚至可以听到它的笑声如稚童般甜美而清脆。那时的天空是清澈的蓝,上面有透白的云,是一种朝圣的美。于是我虔诚膜拜,如同信徒一般。

每一片云都是一场未完成的倾诉。它的声音,只有那些同样寂寞而疼痛的灵魂才听得见。很多时候它们总是隐忍而静默,如同高山上千年屹立的岩石。苍凉的寂寞,无声的疼痛。

我的风筝,就在那些刻骨铭心疼痛着的灵魂之间,轻舞飞扬。穿越时间碎片的罅隙,如同童话中被施魔法的红舞鞋,无法停止。最后它的笑容僵硬凝固,却仍然保持着优美的姿态,摇曳舞动。很美,尽管残忍。

无法忍受了吧,它最终逃走,弃我而去。然后,世界剩下我一个人。拿着一根断了的线,继续一个人的旅程。

回忆的优美散文 篇6

曾经以为,自己能像蒲公英那样,随遇而安,飞到哪心便安到哪,吸收日、月、星辰的精华,在土壤里茁壮成长,不再将往事悄悄掘起,忘记人间所有忧伤疾苦……后来长大了恍然发现,离开回忆我做不到!在人生旅途的阡陌上,有一样东西与我如影随形,连梦里,都是满满的回忆。

——题记

记忆中的少小时光,散发出阵阵青草香。岁月的车轮把往事的泥土遗落在人生旅途的轨道上,被风儿轻轻卷起,快乐时光已散场,只有回忆的翅膀悄悄向我走来,带着淡淡地忧伤……秋天的树叶随风轻轻飘落,静美安然落在我心头,眼前的一幕幕,仿佛一下子把我带入了童年的秋天故事里。因此,往事的花絮再也没停下来,一直伴随我在人生路上,悠悠扬扬,婉婉转转。

男人“三十而立”。然而自己已到而立之年,平平淡淡,没有较大的成就。那些年伴我走过风风雨雨的始终有回忆。‘回忆’这个词汇在现实国度里总是显得那样苍白无力。我无法做到不去回忆过去,更无法抹掉故事里关于自己的那些“棱角”。有时觉得再美的回忆终究会因为某些痛苦的“花絮”而绕过单纯而又美好的记忆。

我喜欢一个人独自倚在角落静静地怀旧,怀念逝去的美好。用我的回忆,换回曾失去的快乐,用快乐,掩饰如今的寂寞与惆怅。因此在不经意间,我学会了怀旧与珍惜,学会了笑着去回忆!作家安妮宝贝说:记忆会因为痛苦绕过某些段落停留在单纯的时刻,多一个朋友多一个世界,嫣然回首,你不再是独行者。

回忆在我的世界里,像杯上瘾的“毒药”,我依赖的如此深。

秋高气爽的九月,太阳暖洋洋的,它伸出温暖的大手,摩挲得让人浑身舒坦。想起了,每一次回家休假探亲我都一股劲儿的钻到桌子底下,把小柜子里的那些能唤醒沉睡了许久的记忆的“法宝”整理出来,我认为这些情愫足以让自己从现实中漫步在一个装满故事的王国里。看见一张泛黄的照片,闻着一封散发书香气味的信笺,使内心原本趋于平静的湖面泛起一道涟漪。是的,现实与往事隔着汪洋大海,我觉得回忆是品味逝去的美好最佳方式,怀旧有时虽是黯然神伤的,尽管如此,我还愿继续这样伤感下去。在这未曾消逝的青春里,有许多人离开许多人来过,纵使无法让时光倒流,那么静静地回忆何偿不是一种美。

回忆,你杯上瘾的“毒药”,在很早以前我就爱你爱的那么深?倘若这个世界上真有解药,忘情水或者是孟婆茶,那么我也不会选择遗忘!快乐弥留之际,我总会把画面精致成一本相册,存储在大脑这个“主机”里,供自己年过古稀时翻阅。在绿色的方阵中,喜常常喜欢打开那几页——刚穿上军装的喜悦,想家的时候我们共唱《咱当兵的人》的夜晚;母亲柔软的像棉花糖一样的`絮叨。

回忆的“毒性”在我的体内深入骨髓,我已经“中毒”越来越深了,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尽管如此,我仍愿始终不渝地继续下去:回忆逝去的青春,回忆每一首经典老歌;回忆交情甚深的友人。也许,我太过于感性和怀旧。回忆和往事两者间的关系并不微妙,耦断丝连,缠缠绵绵,不想剪断,理还不乱。

回忆这种东西虽然上让有恃无恐,但无形中渐已成为我人生的主旋律,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甜蜜和缺憾统统都在其中。每当我愿徜徉在往事里,自己就像一只孤独的秋雁,时不时回眸望着时光远去的背影。看到了过去的天真的自己,真的很可笑;还有童年时代在油菜花丛中捉迷藏的玩伴们,惬意的让人忘不了;以及我青春路上的战友兄们,幸福足矣。人生没有完美无缺,有时候想想曾犯下的过错,如今却想用回忆来重塑过去。人生道路,崎岖坎坷多,艰难险阻常伴左右,回忆起曾经那些伤痛背后的坚强,打拼一条阳光大道,努力冲出宿命的重围。累了,畅想一个头戴斗笠身裹蓑衣的垂钓老翁,静坐木舟,垂钓湖中,岁月静好,温和从容。

人生旅途阡陌上的点点滴滴,可使我在逆风的雨雪中铸就一种刚毅,归正航向,已不致偏离人生轨道,静静地载着知足、快乐和缺憾漫漫漂流天际,乐在其中,乐而忘返。

我们的一生宛如一部没有彩排的戏剧,惟一的主角是自己,往事像一只只跳动的音符,悠悠扬扬,回荡在整场演出中。时光荏苒,岁月无情,感叹这恍如隔世般的光阴啊,诸多故事里的画面已渐行渐远渐苍老,而回忆仍在努力地搜寻着走过的风景,片片凋零,页页珍贵。迷茫的红尘中绽放着往事的烟火,像凉凉的风和着萧瑟的秋雨拍打着主角的脸庞。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篇7

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朱自清散文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等, 都是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篇。读朱自清的散文, 宛若早春晨曦, 晚秋山泉那样, 给人以无限清新的感觉, 也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

一、朴素美

前人评论朱自清的散文, 都说有“腴厚从平淡出来”的文风。就是说, 它的语言, 有丰腴的神采和醇厚的情味, 但又不觉得浓妆艳抹, 而是淡妆素裹, 不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 无不娓娓动人。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曾经评论韩愈门下难易两派学生的文风时说, 一派“主张新而不妨怪”, 于是“矫枉过正, 语艰意奥, 扭曲了自己的语气, 自然的音节, 僻涩诡异, 不易诵读。”另一派主张“新而不失自然”。他赞成后一派, 指出文学语言一是自然, 二是创新。强调“现在诗的语言第一要回到朴素, 回到自然。”

朱自清主张“用笔如舌”, 提倡文章的“谈话风”, 像“寻常谈话一般, 读了亲切有味。”《背影》开头一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 久别思亲, 亲人的音容、举止往往萦绕于脑际, 而朱自清“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一词, 平淡而朴素, 却蕴含了深厚真挚的情感。

鲁迅先生说过:“以文字而论, 就不必在旧书里讨生活, 却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 使文章更加接近口语, 更加有生气。”叶圣陶先生也认为, 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太过于注意修辞, 见得不怎么自然”, 而后期则不然了, “全写口语, 从口语中捉取有效的表现方式”, “念起来上口, 有现代口语的韵味。”

将口语、方言的活水引进文学的园圃, 会使散文“富有文学的风格与文学的艺术” (胡适语) 。如, 《威尼斯》全文都是“一些老老实实, 普普通通的白话, 而且用的是通常说话的口气, 十分接近口语。”又如, 《春》中不说桃树、杏树、梨树花开得茂密, 而说“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花赶趟儿”, 赋予花树以生命力和动态感, 使文章栩栩如生。

二、修辞美

古往今来, 写文章都讲究修辞美。朱自清称赞闻一多创造出“散文的语言”“字字句句似称量而出, 却又那么自然流畅。”诚然, 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的遣词造句, 都是经过艺术雕琢的, 十分讲究语言美。朱自清散文的语言极富表现力, 许多语句“都那么活生生地跃到纸上去, 使你感到文章的生动、自然与亲切”。绿色是常见的一种颜色, 而在朱自清的笔下, 句型词汇丰富活泼, 避免了单调、呆板、枯燥。如, 《绿》中对梅雨亭的描写:“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 上下都空空儿的, 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句话中“踞”字生动传神, 梅雨亭有如“龙盘虎踞”, 显得虎虎有生气。“浮”用得精巧, 使梅雨亭这个静态物, 像雄鹰展翅那样富于动感, 显示其风姿。

比喻、拟人是常见的修辞方式, 而朱自清运用起来却显得巧妙, 增强了语言的情味。《春》这篇精心结撰之作, 几乎每一个词语都经过一番斟酌锤炼。如, 他不说春风拂面, 而是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天的脚步近了, 小草开始生长发绿了, 作者用了一个“钻”字, 形象地写出了小草在春天里, 像钉子一样突破了板结的土地而生长的动态, 表现了小草所蕴藏着的巨大的生命力。这些比喻、拟人手法新颖、贴切, 不落俗套, 于朴实清新中见隽永。

迭字、迭词、迭句的大量运用, 也增加了朱自清散文语言活泼自然的余味。如, 《绿》第二段, 其中有好些迭词错落有致的搭配, 读来琅琅上口, 颇显抑扬顿挫的音节美:未见飞瀑, 先闻“哗哗哗”的声响, 接着以“湿湿”这一迭词渲染水花飞溅的水晕。“深深”“空空”更夸张了飞瀑的高度和梅雨潭的神秘感。继而又以“微微的云”“油油绿意”烘托了梅雨潭周围环境的色彩。那“一朵朵”“小小”“纷纷”“点点”一连串迭词, 对水花、杨花、白梅刻画得细致入微, 声色并茂。有“既能悦目, 又可赏心, 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魅力。据统计, 《荷塘月色》中用了二十六个迭词,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运用迭词竟达七十二处之多, 可见, 朱自清驾驭语言的精深造诣。

三、诗意美

郁达夫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 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 除冰心女士外, 文章之美, 要算他了。”上面说过, 朱自清散文多用“活的口语”或“全写口语”。但如果只是表现为口语化, 就难免缺乏沁人心脾的感染力。所以, 他的散文语言, 既写得如此朴素自然, 又富于蕴含的诗意美感, 两者相得益彰。

朱自清散文的诗意美首先表现在他十分注重“眼” (诗“眼”或文“眼”) 的安设。沈德潜《说诗粹语》中指出:古人作文, “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 常字见险, 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无论是“诗眼”还是“文眼”, 都是语言中最富于生命表现力的词汇, 负载着含蓄的诗意美。如, 《荷塘月色》一文, 作者开门见山地“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全篇的“眼”。接着写小路的“静”, 写月色朦胧的“静”, 以此反衬“心里颇不宁静”。接着又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暗示在江南时期朱自清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心态。

朱自清散文“眼”的安设, 还能做到不事雕琢, 不露痕迹, 使人在“看似寻常”之中找到“最奇崛”的功力。如, 《春》这篇抒情散文, 乍看起来, 还不能一下找到它的“眼”。但细加体味, 就会觉得“一年之季在于春”一句就是“眼”。作者写春的生机和创造力, 就是为了写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可见, 这句谚语正是作品诗意的内核。而这个“眼”, 作者没有让它和盘托出, 更没有粉饰字句, 显得平易、自然、和谐, 使散文意境具有隽永的诗意。

语言优美的散文 篇8

美在所闻。你听——“‘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这里,作者抓住了惊天动地的声响特点,使用比喻的手法,突出了黄果树瀑布气势磅礴,非同一般。一个“飘”字,将声音写得像轻柔的丝带一样,具体可感;一个“拂”字,将瀑布的声音写得有形、有情了;一个“涌”字,显示了瀑布力量之足、速度之快、来势之猛,突出了声音之响;一个“盖”字,将声音变得有形,突出了瀑布的声音像硕大无比的盖子压过,超出任何一种声响。这四个准确、传神的动词的联袂使用,一方面反映了作者游踪的由远及近,另一方面,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声音从低到高、由弱渐强的听觉变化过程,让人们的心不由自主地向往瀑布、想象瀑布、飞向瀑布了。在此,我们既从声音这个角度感悟到瀑布的壮美,又领略到文章传神的语言美。

美在所见。你看——“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黄果树瀑布泻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里。”“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作者自上而下,从黄果树瀑布水花飞流的形态写到其非凡的气势,突出了瀑布的动态之美。而且作者由所见还引发了一系列联想:当看到缝隙中的一道悬挂着的瀑布时,联想到一匹宽幅白练;当看到水落谷底时,联想到一个乐池……对所见之处的描写,有形象的比喻,有丰富的联想,还有鲜明的对比,生动的语言中体现出一种自然的美。

美在所感。你品——“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在这几段精彩的描述中,作者先如实地写出“我们”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感觉。然后从“坐在下面”的真切感受这个角度写出了黄果树瀑布的“气势非凡”“雄伟壮观”。其中的“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一句,突出了大自然的壮美无比、神奇动人。这同时也是大自然给人的震撼和激励,是对人精神上的陶冶和滋润。最后指出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突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生机无限。这触景而感、情景交融的描写,让我们为动人的情与景而赞美,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陶醉。

《黄果树瀑布》是一幅优美的画,那栩栩如生的语言就是画中最美的景物。让我们再深入课文,共同去感受和体味吧!

【快乐思维】

1.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来表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请你找一找,好好体会和积累运用吧!

五月的优美散文 篇9

很冷,五月凌晨细碎的阳光从枝繁叶茂的树枝缝间漏下来,洒在岑寂的凌晨里,变成冰廊转角处一道赏心悦目的晶莹剔透。岁月匆匆,流年似水,却不忍北冰洋的斑驳和琉璃,原来冰冷宁静致远竟是这般的美好!在悠然消逝的时光里难得有一份云静风清的闲逸。原来浮躁心情也可穿过喧闹的尘世变得这般的婉约,在一米阳光划过的手掌中去寻求海阔天高的恬然和清淡。

是思念的五月,是故乡五月你的离去让青春缠绵妩媚,是怀念的五月,是故乡五月你的离去让生命简约美丽。只有故乡五月让梅林如此心动得情不自己。缘和分的最深处,从最深的红尘,脱去华服锦衣而云淡风轻,只为缘分五月匆匆地,赶赴这一段奈何桥外的相识相聚。在五月里,只为在,终南秦岭的木楼上,看一场你乡村消逝的雁南飞。纵算片刻的相寄,终却依然是忠实先生一世的别离。或许流经它年后,我依然可以,凭借清风的气息,回味昨天的你。清浅的岁月,婉约贾老撰文你依然在人间的祭文,关于你的记忆,一如那白鹿原的初夏里,七十三岁的你,顽皮地躲到老白杨背后去。即便想用十指捂紧五月的阳光,却指缝也如沙漏下秦川有关你金灿灿的光芒。

思念故乡,轻轻诉说我心底的那一份柔意。或许故乡五月,清晨时,风又轻又柔。我在异域他乡,只想为你捧一份静谧的时光,依一抹灵魂的暗香,沉默无语,浅吟低诉。锦素人生,笔画山水,盈一束青春的雅韵,剪一段岁月的宁静,为你流年轻吟,淡看风清。白驹过隙,虽然你已远离,但灵魂依在,兀自如花开成一朵嫣然,染心;虽你已离去,但笔韵依在,恍若绣一段人生之锦,润眸。生命的尽头里,七十三岁的你,捻一朵微笑,淡泊在心;红尘中,你为文学绘一幅山水,叠加锦绣;文字里,诉一笺人间心语,素年从容,文采依旧温暖留香.....

剪裁五月的晨冰,透过干净的玻璃窗,我看到故乡五月秦川飞舞的落花,或许你在天堂静怡聊天,喝茶,看书,用一种对比的温暖以及不经意的触动,去释怀一些生命的伤感,这是一种温暖,岁月的温暖。这个夏天,依旧阳光明媚,融融的意暖,无与纤尘不染。

拟一段人间四月天,听一笺心语流淌轻缓。你那七十三岁的尘心,安守文学的年华,如一枚秦川的玫红,奔赴一场红尘素宛。夏日流芳的世界里,半笺柔婉,意浓情深,蕴一生一世的依依情长。你说,告别白鸽,你在初夏情深了无言,爱深了无语,如今先生和你文中的白灵聚望,凭栏一曲,明月传情,心中有爱,不藏有遗怨,只为惊鸿一瞥的一场遇见,那么美,那么暖。

所有五月的守望,都是生命沾染了拈花的默契,岁月的故事里,总有一些深深的渴望触及念想。烟雨五月红,风动云更轻。请容许我打开积落的花径,为你把酒天堂,轻歌月下。为你斟一坛珍藏的秦岭香,用文字的对白,来豪取一角酒令,去勾兑依稀的流年、空白的过往;调和成一盏思念色的多愁善感,轻轻融入成你喜欢的金箔银碗里的一湄水湾,去焐热你文学的风,五月的雨……

静冷五月的格陵兰,我填写一纸素淡安闲,和时光煮语温柔对白,所有的过往相对无言,怀念在心涯如风般流浪,婉盈绕上眉间。岁月的长廊,掠过万千风景,生命的藤蔓,爬上心墙,疯狂成斑驳的温暖。

江南的优美散文 篇10

文/凉望欢迎交流

笔墨丹青凝于画,才子佳人意朦胧。忆江南,最是风景怡人处,江南才人尽此出。素衣不俗无粉黛,一阙宋词,一杯老酒,谁人解读?月 华下飘洒,缎带随风摇曳,我跨千年穿越,只为寻觅,找寻那穿行在古道巷陌中的足迹。那红尘烟雨的江南,已在韶华的飘香中穿越千年。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当年屈子,汨罗江的殒命不是结束,而是另一场浩浩荡荡的起始。政坛失利并没有掩埋掉他的滔滔才 华,高歌绽放生命之花。他的文字,随汨罗江滚滚而去,于千年间的悠悠岁月里沉淀,经久流深。一袭长衫手持剑,我站在汨罗江畔;喟叹, 英姿天妒,在风声里迷茫,在滚滚的江水中怅然,那高傲的《天问》久久回荡。且吴且越如水江南,那梦中的痴痴呓语,惊醒了多年前的骚客 。力拔山兮的项羽,誓死不过江东,那慷慨壮歌在乌江两岸千年传唱;“楚调齐揭,心寒彻、塞雁怆月。唯难舍、虞腰弱柳,乌骓情烈。”一曲满江红 道尽多少沧桑。英姿年少破城皖,倾城恋歌千年传 :一曲《长河吟》挥手点将台, 茫茫烟波,那素衣白雪的才子佳人矗立在岁月的庭院,他 们,在对月抚琴,煮茶吟唱。

江南,山水沉淀千年。古道热肠,血染江湖的侠客豪情,依稀在夕阳的晚风中回响。烟雨朦胧中飘荡,石板青街难以忘却:那墨客文人瘦 马之上,驮着厚重的书卷,赋词几阙,高歌几曲,于古道驿站旁的风景中流连忘返。天上叠巘红嵯峨,酒中倒卧南山绿;漫天红云浸染苍穹, 醉酒后的南山一片翠绿,这一切都像是从中国的山水写意的极品,意境、美景都是那么出奇!

细数着江南四季那些桥段,卧波长桥,守在轮回的渡口;捧一杯淡淡的香茗,自酌浅饮,境外之物化为缕缕青烟,相约散去。清风明月, 听那阁楼深闺的女子在拨弄琴瑟,吴音缭绕,我也跟着哼上几句。一袭长衫,醉酒一壶;乌蓬船内自酌浅饮感受着这份恬然。一夜长风一席沉 醉,呢喃细语又叙几对?那绵绵的细雨飘着,纠缠不断;顺着屋檐滴落,打过窗棂;轩窗外的芭蕉树上滴滴嗒嗒。青石板街的雨,似是商议好 的汇到一起流成了小溪。那断桥飞落的.柔雪,浅唱着唯美的情节;冰河古阙,一片银装世界。明艳鲜红的花,她们守候在碧波粼粼的河畔;静静的守望着文人墨客穿梭的两岸。

六朝古都纸醉金迷的奢华,终是随着落花去了 。听风看雨知心柔,提笔作画浅情深;夕阳西下寻常家,小桥流水最惬意。远离了那纸醉金迷的奢华,回归田园;一蓑烟雨竹杖芒鞋的悠然豁达,笑看繁华。试听渔古道情,感知岁月的冗沉;从此煮茶吟诗,与伊人相携白首,生死契阔。那田园巷陌之间,依然苍翠浩淼;那阑珊的灯火下,月色依旧清澈......

历史的黄沙在滚滚红尘中,尘烟飞溅,一次次飞扬,一次次沉淀:千年之后的我,也效仿古人,一袭长衫再次来到江南。有人说,江南是水乡;有人说,江南是酒乡;而我却觉得这如诗如画的江南,以这些词语还远远难以描摹。江南,她似一个女子,轻舞飞扬;她如一位剑客,侠骨柔肠浪迹天涯:江南,她的内涵经千年沉淀,汩汩流淌。

江南,我走过雨巷

想起了诗中姑娘

你拽着我衣裳

躲进花纸伞

滴湿的青衫

忘记了,你是否像丁香

是否是曾经的那位姑娘

江南,江阴大桥上

依旧滚滚的是江水

变的是颜色

变的是形状

带着我的丁香姑娘

驱车离开了江南

语言生长,散文教学的最终归宿 篇11

[关键词]语言生长 散文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27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都是文质兼备的经典之作。不少教师都意识到散文对学生语言智慧提升的作用。于是,在散文教学中各种形式的语用实践也就充斥其间。细细考量这些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实践仅仅是一种文本升华之后的情感倾吐,是一种纯粹的写的历练。这种停留在原始水平的实践,是一种无效的假实践。如何依据散文特色,让学生获得言语能力的生长呢?

一、聚焦传神语词点,内化运用

教学写景类散文,其重点就是要品味其中能够“一语传其神”的动词、形容词,感受这些词语在描摹客观事物、抒发情感的表达效果;同时在体悟的过程中将自身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内化成为自己的一种语言素养。这就是一种语言能力增长的过程。

苏教版《槐乡五月》是第二学段一篇经典的写景类散文,蕴藏着多处值得学生探究与品味的语言。如,教学第一自然段中描写“花香”时,教师引领学生在自主感悟中感受“浸”字的表达作用:“浸”是将东西泡在水里,可见可摸;用“浸”来描写槐花的香味,就形成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表达韵味。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有的学生说:我好像已经看到了、摸到了槐花的香味了;有的学生说:槐花的香味沁人心脾,好像直接钻到了人的心里去了……有了“浸”字的体悟,学生理解“飘”字的表达内蕴,就不再是难事。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共同总结、提炼散文语言表达的密码,即在写景时灵活运用传神的动词,往往更具有表达的效果。最后,教师出示《广玉兰》中描写玉兰花开的语句,要求学生填写其中的动词。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再出示原文,引导学生辨析对比。这样,让学生历经品味到归纳,由选用到辨析的过程,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增长。

二、探寻形神结合点,类比转换

优质散文的语言精练优美、自由活泼,不受任何形式和套路的限制,因此朗读起来韵味十足、节奏感强。教师可以依循着散文的这一特点,为学生开掘语言学习与练笔的价值点。

如,教学《田园诗情》一文的第四段,教师这样进行处理:一是提出思考问题——“除了骏马之外,这里还有哪些家畜深深吸引了你?”二是转换文本语言的排列形式,以诗行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合作朗读,并发现句式的表达特点和效果;三是引领学生从文中寻找其他类似的语句,自主诵读,并转变方式进行对比,感受结构相似、语句整饬所达到的表达效果;四是出示描写绵羊、小鸡、山羊的语句,要求学生以先前的句式改写这一段,或者想象补充他们的活动,注意语言形式的对称。

在这一段教学中,教师就是先依托散文语言形象优美、句式整饬的特点,引领学生感受并发现散文语言的形式之美;然后对话作者,洞察如何表达这种美;最后借助文本语言,通过改写、补充的方式运用这种表达之美。如此体悟、内化、运用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内在言语能力的增长。

三、紧扣析神总结点,回归整合

散文教学就是要借助生动形象、优美纯真的语言体悟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意蕴,这样也就紧扣住了文本表达的内在之“神”。这种对文本内蕴之“神”的体悟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只有紧扣文本表达的点睛之笔才能避免体悟过程的零散化、朦胧化。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夯实文本的教学价值,促成此类文本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还是以教学《田园诗情》一文为例。在深入文本语言之后,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荷兰草原上奶牛生活的温馨与幸福,骏马生活的自由与悠闲……最后,教师紧扣文末中“这里是真正的荷兰”这一点睛之笔,引领学生以鸟瞰的视角回顾文本:“真正的荷兰体现在哪里?结合文本中的描写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理解。”

学生在这一练笔实践过程中,不仅充分调动了自身既有的语言储备——对文本语言高效积累与积极体悟,同时也激活学生内在的思维意识,对语言进行灵活的调控与组织,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从原本的点状转化为整体的把握,将零散的意境串联为一系列的意境,促进了对文本内蕴之“神”的扫描式体悟,从而在整合、升华中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更促进了学生语言生命的有效生长。

总而言之,散文是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绝好载体。只有在散文文本自身中探寻、开掘学生语言历练和生长的价值点,才能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 篇12

一、口语入文, 朴素清新

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 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 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 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 读了亲切有味”。通俗浅近、明白如话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语言风格之一。

朱自清的“口语”, 以北京口语为主要基础, 兼融其他方言中的有效表达成分, 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意境。这种境界, 既体现出与人交心似的亲切、随和, 又具有了一个文思敏捷的文人精心组织后的清新、典雅。如《春》里, 他不说春天来临, 各种花竞相开放, 争妍斗艳, 而说“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

朱自清散文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 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 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 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 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 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 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

风华从朴素中来,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 平易自然, 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善用修辞, 音韵优美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朱自清的散文里, 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 还是装饰性的“浓抹”, 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 尤其是缤纷的修辞, 仿佛优美的旋律, 萦于耳际, 久久绕梁。

1.巧妙运用叠词叠句

叠字叠词, 用得最传神的当数《荷塘月色》。“蓊蓊郁郁”的树, 写出了树木的繁茂。“曲曲折折”的荷塘, 表现出荷塘的形状, 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 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 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 开阔又有立体感, 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平实自然的叠词, 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 同时, 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2.善于运用常见修辞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 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段, 把语言装饰起来, 以增强语言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朱自清常用新颖的比喻, 使文字别开生面。《荷塘月色》里,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 又写出了月辉照耀, 一泻无余的景象, 使月光有了动感;“叶子出水很高, 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把“出水很高的荷叶”比作姑娘在跳舞时张开的鲜艳的舞裙, 不仅突出地形容了荷叶又圆又大, 而且显现了荷叶舒展着, 摆动着的姿态, 仿佛凌风飘举, 翩翩欲舞一般, 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荷叶罗裙一色裁”的画面, 看似平淡无奇, 可在先生的笔下, 却可体味到一种不同寻常的修辞韵趣;《绿》里写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出亭子凌空欲飞的气贯长虹之美感。这类比喻可谓是匠心独运, 另辟蹊径, 出神入化。

3.敢于运用常人难以使用的修辞

通感常出现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荷塘月色》里, “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属一种“嗅觉”, 似与“歌声”无甚关联, 但作者却抓住了“清香”的“缕缕”与“高楼上歌声”的相通之处——时断时续, 若有若无, 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双重艺术享受。“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声描绘出“清香”飘渺, 似有似无的荷之清香, 动静相宜, 虚实相生。后一句则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 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 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 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 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 进入诗境一般。

《绿》里, “这里平铺着、厚积着的绿, 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 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 像跳动着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 像涂了‘明油’一般, 有鸡蛋清那样软, 那样嫩, 令人想着所曾触到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只清清的一色。”作者综合运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辞手段, 多角度、多侧面地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形象地表现出梅雨潭水绿的波状、情致、柔润、清亮, 令人叹为观止!

三、寓情于景, 意境幽远

朱自清散文有着如诗如画的意境, 写景抒情, 景语心境, 寓情于景, 意境幽远。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无论写景叙事议论, 都须有作家真挚浓厚的情感作灵魂, 否则技巧再高明, 语言再漂亮, 也不过是蜡制美人。先生是个感情丰富且细腻的人, 其笔下的事物同样也充满感情。

在《绿》一文中, 先生在极尽描绘了梅雨潭“醉人的绿”之时, 喜爱之情不可抑制, 奔腾汹涌着倾泻于笔端, 此时最能体现其感情的人称是第二人称“你”, 一连用十多个“你”, 便把他对绿的深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起到了升华感情的作用, 将自己内心细腻而真挚的感情合盘托出, 如水晶般纯洁通透, 似骄阳般温暖人心, 像清泉般沁人心田。

《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 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 作者以缜密细致的笔触, 把“荷塘”和“月光”表现得出神入化, 而作者的感情则完全融会在景物之中, 手法高明, 方式多样, 不着一点痕迹。写荷塘, 既客观地写出了荷塘的舒展, 也流露出了作者来到“这一块天地”时的“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的舒畅。写荷叶, 使人联想起《天鹅湖》里小天鹅们的圆圆的挺挺的裙子, 也点染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即时风过荷塘那一瞬间的现象, 也没有逃过作者敏锐的观察, 他形容它“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就连不能见一些颜色的流水, 作者都感到它的“脉脉”含情。这些描写不仅反映了作者在用整个身心来感受自然, 而且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理想来表现美。

对于月光的描写, 作者细腻的描绘和生动新鲜的比喻更引起读者梦幻似的感觉, 与作者当时的不满黑暗却又不知如何打破黑暗, 向往光明却又不知如何走向光明的朦胧的憧憬与追求, 形成一种心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的契合。甚至对形成这种朦胧意象的原因——“虽然是满月, 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所以不能朗照”, 作者也十分欣赏, 喻之为别有风味的小睡。最后, 写由采莲联想到梁元帝的《采莲曲》和南朝乐府《西洲曲》, 并引出对江南水乡的怀念, 这实质仍是写作者对美好自由的憧憬和延伸, 更多的是在“颇不宁静的”心境上又增添了一层怀古之情和乡思之愁。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 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 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散文.

[2]朱自清散文全集.

老宅的优美散文 篇13

这所小学校坐落于低矮的小山坡上,是小镇上地势较高之处。先人们在这里披荆斩棘、挥斧斫木,几经修建,使这所学校颇具规模。现虽已无山野的古木蔽荫,但至少拥有俯瞰周遭的独尊之气。

我暗自庆幸我的教室在四楼最南面的制高点上。每天可以倾听东来的凉风,目送南往的归雁,陪伴触手可及的朝阳,看它在半空中划出长长的优美的弧线,直至沉沉西坠。

烟雨迷离,薄雾霭霭,雨丝儿若有若无地飘飞荡漾,周围的一切都静默无语。远处高高耸立的楼房收起往日明艳亮丽的色调,飘忽隐现于朦胧的苍穹下。这阴郁寂寥的日子里是最适合悄然靠近他的时候。

层层叠叠的飞宇,斑驳脱落的粉墙,古老厚实的乌瓦,绵延起伏的屋脊,仰天长啸的翘角,高大威严的石狮,锈迹斑斑的旗杆——一切像极了灰白电影里陈旧昏黄的景致。脚下那几百间错落有致、饱经风霜的明清古建筑,在细雨里显得更古朴宁静、端庄雍容、精妙绝伦又分外落寞沉寂。

离我最近的这座李氏宗祠,修建于清乾隆年间。宗祠因地势而建,前低后高,两进之间用十来步台阶连接,是当年村中最高的建筑物。原前后为四进,现存前后三进(即门楼、前厅、后堂)。门楼为罕见的七开间,左右伴厢房32间,共计有56间房间。远眺重檐斗阁,庭院深深,雄伟壮观。近观高大严正,庄重肃穆,回廊曲折。往内穿堂相连,天井相接,整体布局气势恢弘又浑然一体。祠内最为称绝的是梁柱的精雕细琢,门窗的严密精致。前厅所有梁柱都施以栌斗,状似荷花,俗称“荷花斗”,共计有50余只。荷花斗上的雕刻刀法娴熟,线条简洁生动,荷花图案栩栩如生,鲜亮活泼,是东阳木雕鼎盛时期(清代)的又一活标本。

教室的窗户正对宗祠的第二进与第三进,显露在我眼前的是其间的穿堂与天井。高约6米多,一人合抱粗的一排圆形石柱巍然挺立,支撑着连接前后三进的穿堂。据说这样的石柱宗祠内共有62根。伴着左右两条长长的穿堂,是几眼四四方方的天井,天井全部用宽大平整的水磨石板铺地。顺着屋檐滴落的雨点正打在被青苔染绿了的石板上,上面泛着一层青绿的幽光。

他在这里静静地躺了两百多年。两百多年里老了多少红颜,白了多少鬓发,黄了多少记忆,进来的人走了,出去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人去楼空,只剩下他在雨里打瞌睡。

校园的东南面是小镇的集市中心,正对着集市有一座高大精美的花台门,坐西朝东,三开间,中辟大门,建于明宣德年间。台门历经500多年风雨侵袭,岁月磨砺,其间几经修缮,现今更显其丰姿绰约,光彩迷人。正门楼顶悬挂着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老先生题写的“忠孝名家”牌匾。踏进正门,抬头仰望,楼顶木雕立体中空,层层图案繁密精细,其上再施以彩绘装饰,使整座门楼金碧辉煌,玲珑雅致。

穿过大台门,沿着光溜溜的石子小巷,往西二十余米可见一座造型别致的文昌阁,此阁兼有过街楼和更楼的作用。阁楼四角高高翘起,上有童子脚踩风轮,襟飘带舞,或手持莲蓬,或紧握鲤鱼,或双捧铜钱,不一而足,惟妙惟肖。童子旁立着的几只仙鹤踮着修长的双脚凌空起舞,仿佛正欲展翅高飞,腾云驾雾而去。

再往西10米处,有一口形如满月的池塘,俗称“月塘”。月塘的北边是高大的尚书坊,为明朝李氏六世祖李大同(官至工部尚书)、八世祖李希明(官至刑部尚书)所建。且不说尚书坊的高大豪华,单是砌墙的那一块块青色大石上的细腻花纹,当年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就可见一斑。

村里一直有一个习俗,每逢元宵佳节,就在月塘上大放荷花灯。皓月当空,灯火如昼,荷花灯在水面上摇曳生姿,荷花仙子翩翩起舞,河蚌灯一张一合——水面灯火点点,岸边锣鼓喧天,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著名诗人田间和叶晓山、青年作家张抗抗等曾特意前来观赏灯展,并赋诗赞美。

信步于此,可以吟咏梁柱间的楹联题词,可以欣赏壁檐下绘着的水墨画,时而又被天井中的图案所吸引,被仅凭双手修建这古宅的先人们所折服。

转不回的时空,带不走的意蕴,揭不开的面纱。试想,当年的这里,当年该是怎样一幅人来车往、繁华尊荣的景象呢?

可绚烂终归如元宵夜月塘上空那寂寞的烟花,极尽繁华后只能归于无期的黑暗中。雕梁画栋的老宅是一张褪色的黑白照片,在亮丽夺目的彩色艺术照面前,他知趣地缩在一角缄默不语。耀眼的阳光下,远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相继拔地而起,暗红、深蓝、灰绿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外墙熠熠生辉,茶色玻璃、避雷针、电视塔咄咄逼人地晃着刺眼的强光,巨幅广告牌光彩照人、夺人眼球。

这样的时刻,我的视觉只能疲劳地被杂乱的色块、强烈的光线刺激着,脚下的这片老宅被淹没在光怪陆离的现代化的调色盒中。

先人们刻意选择这片傍山朝南村中地势最高之地,大兴土木、修建宗祠,以彰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霸气。但如今,高大的楼房已挡住了门前那最后一抹阳光。

顺着校园南端那堵绕满古藤的围墙,沿着光溜溜的台阶拾级而下,是一扇永远紧闭的漆黑大门,这扇木门正是通往宗祠第三进的后门。

上一篇:寻常之美作文下一篇:登封旅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