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离子教学设计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学离子教学设计(共8篇)

初中化学离子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离子形成过程,并能形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 认识。

2.掌握离子符号的书写

3.知道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离子并初步形成归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动画,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以期达到直观认识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并感受归纳和总结在化学学习中

魅力

2.初步形成“物质的粒子性“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离子的形成

2.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

1.离子形成的过程

2.离子符号的书写及含义

教学方法 自学,探究,讨论,归纳,实践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各有什么特点?

2.它们的最外层是稳定结构吗?

3.怎样才能达到稳定的结构?

生:回答(教师点评)

4.完成屏幕展示的练习

师:根据课前自学,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了什么粒子呢?

生:离子

【板书】三.离子的形成 【板书】1.离子的形成 师:我们一道看看离子的形成 【活动一】

(讨论1):形成离子的过程中,元素种类改变吗?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

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讨论2):什么是离子呢?

【板书】2.离子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自学课本85页注释1)

(识别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3):离子带哪些类型的电荷?

【板书】3.离子类型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下面的粒子

生:完成屏展练习

师:离子怎样书面表达呢?

生:用离子符号

【板书】

4、离子符号

【活动二】:离子符号的书写【离子歪带帽,先写数字后写号】

(1)写法:(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先写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所带电荷数及电性.

例: 阳离子Na+ Mg2+ Al3+ NH4+

阴离子Cl-O2-OH-SO42-

【提示】

1、阳离子右上角标的电荷数值为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

2、阴离子右上角标的电荷数值为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

(2)离子符号的意义(自学课本85页注释)

(讨论4):例:O2-能表示哪些含义?

(1)氧离子或一个氧离子

(2)氧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数字的意义)

师:2Na+呢?

(讨论5):阴离子和阳离子能形成化合物吗?

生:(由于课前自学了相关内容)能

【活动三】:探究阴、阳离子形成化合物的过程

师: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

【动画】 氯化钠的形成

师: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常见的离子化合物有: MgCl2 NaCl MgO KCl 等

师:氯化钠由哪些粒子构成?

生: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活动四】:探究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不显电性。

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联系: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

【拓展提升】:元素、原子、离子、分子、物质间的关系图

【讨论6】:世界上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自我评价】这节课,你学会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课题3 离子【第三课时】

三、离子的形成 1.离子的形成 2.离子

3.离子类型

初中化学离子教学设计 篇2

笔者某天接到一个命题式的展示课任务。课题: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内容要求:必须涉及 可逆反应 概念、c-t图、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化学平衡移动、焓变与熵变。

二、设计思 想———“宏 观 的 现 象、微 观 的 分 析、符 号的表达”

要使此命题下的课堂教学有新意,若以知识点的串联作为教学组织的主线或程序而落实任务中的八个知识点,会显得死板、生硬。于是笔者考虑以化学 学科方法或能力为中心展开各知识点,或以化学学科观念贯穿各知识点。

“化学学习有三大领域:可观察现象的宏观世界;分子、原子和亚原子微粒构成的微观世界;化学式、方程式和符号等构成的符号与数学世界”,[1]此谓之“化学三重表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在观察或检测到物质变化的宏观现象或数据变化时,能自主思考这是否是组成微粒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结果、又是否体现或隐含着某种规律或符合某种反应原理,并尝试着用化学符号或化学规律进行解释或表达,然后再用结论去实验、去印证,即“宏观的现象、微观的分析、符号的表达”。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机整合化学三重表征,有利于学生化学学科观念的养成。

针对此课时在设计时可用一个具体的溶液中的 可逆反应为实例,综合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研究,进而落实任务中的八个知识点,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突出“宏观的现象、微观的分析(实验实证)、符号的表达(数据规律)”三重表征的化学学科观念,以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设计

溶液中的化学平衡,苏教版教材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可逆反应:Fe3+与SCN-、Fe3+与I-、Co2+与Cl-、CrO2-4与H+。从学生对上述四个反应的熟悉程度、实验现象的明显程度,以及对任务所规定的八个知识点能进行简单而有效综合的可能性,本课时选择Fe3+与SCN-的反应作为研究实例。

1.教学目标———用学科方法贯穿基本知识,养成学科观念

(1)设计实验对Fe3+与SCN-的反应方程式在不同模块教科书中用“=”和的两种表达方式进行科学性评价,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的定义和特征、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和特征,学会描绘c-t曲线图并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2)交流讨论硫氰化铁络合物的不同形式,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信息进行解释,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计算所表达的意义,并初步学会从数据表获取信息、归纳规律;

(3)通过改变外界条件对硫氰化铁溶液颜色变化的小组实验,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并尝试从焓变、熵变及自发反应等角度分析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体会化学反应原理对控制和设计化学反应的意义。

2.教学过程———从对文献之疑的探究到对实验现象之疑的愤悱

【引入】

(1)视频:原北京大学校长、化学家周其凤院士作词的歌曲“化学是什么”;

(2)引言1:化学是什么,周院士在歌词中说得很广博和形而上。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希望通过本堂课,我们能更具体地了解“化学是什么”;

(3)PPT1:标题“溶液中的化学平衡”———现象背后理论求证;

(4)引言2: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往往具有一定的实验现象,而化学反应就是微粒间的重新组合,因此我们需从微粒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具有这些现象,我们又该如何用化学语言科学而完整地表达这些化学现象,譬如:溶液中三价铁离子与硫氰酸根离子反应生成血红色溶液;

(5)演示实验1:1展示0.1mol/L三氯化铁 溶液(黄色溶液)与0.001mol/L三氯化铁溶液(几乎无色);2设问:如何检验这近乎无色的0.001mol/L三氯化铁溶液中是否真的 含有三价 铁离子?3取0.001mol/LFeCl3 溶液约4mL倒入试管,然后滴入同浓度KSCN溶液约5滴,并提醒学生注意药品用量;

(6)练习1:写出此反应的实验现象与离子方程式。

【知识点学习1: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

(1)投影展示:1课堂巡察 中选取学 生分别用“=”和表示的三价铁离子与硫氰根离子反应的两种离子方程式;2设问:哪个正确?

(2)PPT2并说明:主要内容 为苏教版 必修1(2012年印刷)P75“信息提示”栏,关于检验Fe3+的离子方程式用“Fe3++3SCN-=Fe(SCN)3”表达;而苏教版 化学反应原理(2012年印刷)P60“课后练习”第6题,则用“”表达。两者有等号或可逆符号之别。

(3)设问:用“=”和“”表达的反应式意义上有何不同?能否用类似函数图像来表达?

(4)板演:(课堂巡察中选取画出正确或类似c-t图的学生)

(5)板书并讲解:可逆反应定义与特点;c(SCN-)的不可逆反应与可逆反应的c-t图表达。

(6)PPT3:可逆反应 定义与特 点:在同一条 件下既可以向正反 应方向进 行,同时又可 以向逆反 应方向进行,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方程式用“”表示,可逆反应体系中,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化学平衡状态定义(略)。

(7)设问:能否用实验证明哪种表达更符合反应事实?

(8)小组讨论:“关键在于是否是可逆反应”“根据两种反应物的用量,若能验证反应后溶液中还存在SCN-则可证明此反应为可逆反应”。

(9)演示实验2:把演示实验1所得红色溶液分装进2支试管,在一支试管中再滴入0.1mol/L FeCl3溶液,可观察到红色明显变深。

(10)结论:反应后溶液中存在SCN-,反应为可逆反应,则“”表示形式更符合反应事实。

(11)设问:果真如此吗?

(12)PPT4:主要内容 为研究硫 氰化铁溶 液组成的文献 资料:铁离子的 六种硫氰 络合物:Fe(SCN)2+、Fe(SCN)2+、Fe(SCN)3、Fe(SCN)4-、Fe(SCN)2-5、Fe(SCN)3-6,水溶液均为血 红色,以及生成 每种络合 物的对应化学反应方程式。

(13)设问:哪种络合物含量最高,哪个反应 式表达的是主要反应呢?

【知识点学习2:化学平衡常数与转化率】

(1)设问:要分析三价铁离子的六种硫氰根络合物哪种含量最高,就要分析各个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那用什么量可以表达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大小?

(2)PPT5并讲解: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及意义;转化率表达式及意义。

(3)PPT6:Fe3+/SCN-平衡体系中各级反应的平衡常数数据表。[2]

(4)结论并讲解:根据六种铁离子的硫氰络合物的生成平衡 常数大小,可以认为 的确是以 第一步反 应为主。

(5)练习2:通常情况下,将0.002mol/L KSCN溶液与0.002mol/L FeCl3溶液等体积混合,充分反应后达到平衡,测得溶液中一些离子的浓度约为:c(Fe3+)=8.500×10-4 mol/L、c[Fe(SCN)2+]=1.411×10-4 mol/L,K1=200,求c(SCN-)、Fe3+的转化率α。

(6)评析:(点评学生练习2的解题过程,突出K、α的表达式及意义)。

(7)设问:在演示实验1中滴入更高浓度的三氯 化铁溶液使溶液红色变深,你能说明原因吗?根据相关原理,如何设计实验使溶液红色变深或变浅呢?

【知识点学习3: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和勒夏特列原理】

(1)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以下药品,让学生根据要求设计 实验)0.002mol/L KSCN溶液、0.002mol/LFeCl3、0.1mol/L KSCN溶液、0.1 mol/L FeCl3、0.01mol/L NaOH、铁粉、蒸馏水。

(2)练习3(在实验中完成):把0.002mol/L KSCN溶液与0.002mol/L FeCl3溶液等体积混合充分反应后的溶液分为a、b两份,a中逐滴加入稀NaOH溶液,实验现象为___ ,其原因为___ ;b中加入一些还 原铁粉,实验现象为____ ,其原因为____ (用必要的文字与离子方程式说明)。

(3)小结:当其他条件不变,直接或间接改变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情况;回顾勒夏特列原理。

(4)设问:利用勒夏 特列原理,能否设计 实验探究“”的ΔH?

(5)提问后演示实验3:(播放预先拍摄的实验室视频)0.002mol/L KSCN溶液与0.002mol/L FeCl3溶液各3mL混合,等体积分装3支试管,一支浸入冰水,一支浸入沸水,另一支作颜色比对;十分钟左右可明显观察到浸入冰水的一支红色明显变深,而浸入沸水的一支红色变浅。

(6)练习4:把0.002mol/LKSCN溶液与0.002mol/LFeCl3溶液等体积混 合充分反 应后的溶 液,浸入冰水中,发现其溶液颜色变深,说明此反应的ΔH__0,升温后其K1___(增大、不变、减小)。

(7)讲解:反应热与焓变ΔH的概念及区别;并回顾体系混乱度与熵变ΔS概念。

(8)设问:“”中ΔS大于零还是小于零?

(9)小组讨论:学生大多会得出“从反应形式看是两种离子络合成一 种离子,混乱度降 低,即为熵减,小于零”的结论。

(10)讲解:三价铁离子的水配合离子形式及水溶液中的水合离子情况,主要突出熵的实质及分析问题时应注重联系和注意整体。

(11)PPT7:影响化学 平衡移动 的外界因 素与勒夏特列原理。

(12)讲述:勒夏特列原理及其贡献。

【课堂小结】

(1)小结1(PPT8):课堂回顾:可逆反应、c-t图;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化学平衡 移动;焓变与熵变。

(2)阐述学习化学原理的意义:能更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从而有能力改造与创造化学反应,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3)小结2:(呼应“化学是什么”)对感知到的宏观化学现象,从微观的角度用化学原理进行认识,并用化学实验进行实证,再用数据或图形探究化学变化的规律,然后用化学符号进行定性及定量的表达。

(4)小结3:接小结1,例如,如何用实验验证久置的氯化亚铁溶液可能已被氧化?

(5)演示实验4:1取另一试管加入2mL久置的稀FeCl2 溶液,滴入稀KSCN液,可观察溶液变浅红色;2再取试管加入约2mL新制的稀FeCl2溶液,然后滴加稀KSCN溶液,可观察溶液不变色;3再分别往两支试管中逐滴加入3%H2O2 溶液,可观察到试管中溶液的红色逐渐加深,并产生气泡;4继续加入双氧水,可观察到红色褪去,溶液变成黄色,并产生更多的大量气泡。

(6)结束语:上述实验现象的产生,是溶液中的微粒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反应?我们如何分析?我们如何 用化学用语进行正确的表达?且听下节课(下一课时主要为化学平衡知识综合解决化学问题)。

3.作业设计———巩固基础、克服疑难、启动新知

作业1:(1)画出CO2气体持续通入50mL0.1mol/LNaOH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2)某可逆反应,其化学平衡常数K很小,用c—t曲线图(反应物及生成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示意此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很小。

设计意图:巩固可逆反应、化学限度、平衡常数、c—t图等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作业2:已知

粉红色 蓝色

(1)此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 ;(2)将氯化钴(CoCl2)溶于浓盐酸可得到蓝色 溶液,某同学将 此蓝色溶液分成A、B、C三份,并分别:A浸入冰水、B浸入热水、C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发现其中一份为异常现象,你认为可能是___ ,其原因可能是 ___;(3)正反应的ΔS___0,说明你的理由____。

设计意图:巩固平衡常数表达式、化学 平衡移动 因素;并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细节对结果的影响。

作业3:人体血液内的血红蛋白(Eb)易与O2结合生成HbO2,因此具有输氧能力。吸入CO后肺中发 生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___;37℃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20,若HbCO的浓度达到HbO2浓度的0.02倍,人的智力 就会受损,为防止人 的智力受损,吸入的CO与O2浓度之比不得超过___;把CO中毒的病人放入高压氧舱中解毒,其原理是___;

设计意图:巩固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并尝试解决具体的应用问题,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四、结语

初中化学离子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定性分析 离子浓度比较 多媒体 实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148

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更加具体详细,很多知识开始接近于专业化,其中很多知识点都比较细化,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开始感到困难,主要就是知识更加详细分类,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容易因为粗心等因素混淆,其中化学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和比较就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难倒很多学生。所以教师要在开展溶液中离子浓度教学的时候格外在意,做好教学设计和安排,综合运用一系列教学手段来实现该知识点的深入讲解,帮助学生真正能够自主解决这一类问题。而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就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普遍的化学教学要求来开展。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总结谈一下如何具体推进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教学。

首先,教会学生进行定性分析。这是溶液中离子浓度计算的前提和基础,很多学生不会定性分析,对于一些溶液的性质和构成没有详细了解就开始胡乱计算,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和猜测来进行计算只会导致结果的错误,是学习化学的非常不好的习惯,甚至对今后的专业发展会产生阻碍。定性分析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先对溶液的构成以及其中的酸和盐进行定性,是弱酸溶液还是盐酸溶液或者一元弱酸还是二元弱酸,这对于里面的离子浓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为有的溶液自身就会发生化学反应,而在计算离子浓度的时候就要先考虑到这个因素,然后再开始进行离子计算,甚至有的离子还会受到酸溶液稳定性的影响,甚至里面电解质的性质也会影响离子浓度的变化,所以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进行定性分析,然后才开始进行计算。

1.教师教会学生明确溶液中离子浓度计算分析的步骤,在具备某些情况的条件下需要先进行溶液平衡的界定。2.明确步骤之后,在计算的时候定性分析也十分必要,在计算的时候有些离子浓度其实不必计算,但是学生可能对于不同的溶液中离子浓度不够敏感,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计算,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计算效率,同时学习会更加有针对性。3.定性分析还需要教师让学生在对溶液构成进行分析之后能够列出详细的计算过程,这样明确的表现出定性分析的过程,使计算更加稳定和条理。总之,定性分析是基础和前提,教师必须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其次,离子浓度比较是化学中经常出现的题目,而近几年这类题型成为高考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但是我们发现这一模块的学习和习题是学生的短板,很多学生遇到这类题型只能做一两个步骤,无法快速完善答题过程,这主要是因为离子浓度比较需要参考的值太多,学生难以在思维上进行完全的考查和计算,有的溶液自身发生化学反应,但是学生却不能看出来,主要就是学生的思维密度不够。

1.浓度的比较需要学生对于两种溶液的酸和置换等有较快的反应。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学习严格把关,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上夯实基础,这是做好离子浓度计算和比较的重要基础。2.离子浓度比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于溶液中离子计算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耐心的进行计算,有时候一个细节或者一个微量的变化结果就大相径庭。总之,离子浓度的计算和比较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化学基础公式反映以及化学材料的把握,还要足够的细心认真,耐心做好每一次计算。

再者,开展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离子浓度计算的教学过程一般比较枯燥,而很多的离子分类以及溶液中化学反应方程式很难具体一一地写到黑板上,所以想要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理解,减小学习难度,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形象真实的化学分析过程。有些过程教师在课下做好教学设计,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就能更加投入地把时间用在讲解上,教师也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进度,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这样离子浓度教学就会更加完善。而很多教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中忽略了很多细节问题导致教学不够理想。

1.多媒体教学对于溶液中的离子进行详细的分类和分析,便于学生清晰地理解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并且在电解质的作用下,离子之间的变化和比较也是要保持溶液中的平衡。而学生初学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时,会很难记住每种离子的变化以及稳定条件,所以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为学生系统展开,使教学更加顺利。2.多媒体的使用还能够使整个溶液的成分更加形象,甚至教师还可以通过动画视频的形式来展示溶液中成分的构成,使教学过程更加具体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单纯地依照课本进行枯燥讲解,所以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甚至还可以开展互联网虚拟教学,在虚拟的空间中教师设置不同的溶液来建立新的题型,创新学生的思维,增强其计算能力。

最后,开展具体的实验是计算溶液中离子浓度的重要铺垫,也就是学生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实验基础和实验素养,如果学生对于化学实验一窍不通,那溶液中离子的浓度计算也难以进行下去。而开展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途径之一。

1.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意实验的穿插教学,也就是把一些简单操作性强的实验放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能力,具备化学实验意识,这在进行离子浓度计算分析时可以使学生更加具备自觉性,自主进行离子的分析和计算。

2.开展创新实验项目。近几年的溶液离子浓度计算类题型设置趋向于富有创新性,甚至有的题型学生都没有见到过,而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实验能力和良好的实验基础。所以教师要着重开展好实验教学,单独开展具体的实验课,在实验课中让学生亲自进行溶液的配置和区分,然后互相计算对方的离子浓度并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中对于影响离子浓度的因素就会更加明确,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应对创新型题目的素养,对其今后的发展也极为有利。仅仅做实验还是不够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变化和溶液的成分构成进行化学公式的计算,这样能够使具体的内容定性化,具体进行分析的过程就是学生能力的训练过程。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篇4

答题内容:授导型学习设计方案.doc及其课堂电子讲稿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为了更好地美化PowerPoint,我们可以在PowerPoint里插入艺术字,使这篇演示文稿美观、别具一格。

过程与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学生边上机操作,边探讨交流、边活动边总结的方法,教师及时点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设计思想

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习或实验方法为目标的新理念,而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起着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既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重要内容的复习,又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1、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本节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并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根据要求在新教材中删去了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有关概念及应用,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对学生准确理解知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离子方程式中弱酸的处理问题等等。

2、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自纠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启发、讨论、对比、归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确实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设计时遵循由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能利用离子反应检验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

4、根据离子反应学会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离子反应是高中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对化学反应本质的重要理解,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现状来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

四、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启发、对比、归纳多种方法相结合。

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让学生的眼(观察)、手(实验)、口(讨论)、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安排

1、导入:酸、碱、盐在水溶液可以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那么将不同的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仍然存在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实验探究:

完成实验〔2-1〕为便于观察、分析、讨论,因为该实验无危险性,且操作比较简单,采取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1]:向盛有5ml 1mo1/l的CUSO4溶液中加入5ml 1mo1/l的NaCl溶液,观察现象。由实验现象分析溶液中离子在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并填表小结: 小结:通过表格可以看出混合前后Cu2+、SO42-、Na+、Cl-均无变化,没有发生反应。

高中化学离子方程式 篇5

2Al+2NaOH+2H2O═2NaAlO2+3H2↑

2Al+2OH-+2H2O═2AlO2-+3H2↑

24、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

2FeCl3+Fe═3FeCl2

2Fe3++Fe═3Fe2+

25、FeCl3溶液与Cu反应:

2FeCl3+Cu=CuCl2+2FeCl2

2Fe3++Cu═Cu2++2Fe2+

26、硫氢化钠溶液与碘反应:

NaHS +I2=S↓+ HI + NaI

HS-+I2═S↓+2I-+H+

27、过氧化钠和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H2O═4Na++4OH- +O2↑

28、铜与浓硝酸反应: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Cu+4H++2NO3-═Cu2++ 2NO2↑+2H2O

29、铜与稀硝酸反应: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3Cu+8H++2NO3-═3Cu2++ 2NO↑+ 4H2O

30、稀硝酸除银镜:

3Ag+4HNO3=3AgNO3+NO↑+2H2O

3Ag+4H++NO3-═3Ag++ NO↑+ 2H2O

31、稀硝酸与过量的铁屑反应:

3Fe+8HNO3(稀)=3Fe(NO3)2+2NO↑+4H2O

3Fe+8H++2NO3—═3Fe2++2NO↑+4H2O

32、FeS和稀硝酸反应:

FeS+4HNO3═Fe(NO3)3+NO↑+S↓+2H2O

FeS+4H++2NO3-═Fe3++NO↑+S↓+2H2O

33、醋酸加入氨水:

CH3COOH+NH3·H2O=CH3COONH4+H2O

CH3COOH+NH3·H2O=CH3COO-+NH4++H2O

34、氢氧化镁加入醋酸:

Mg(OH)2+2CH3COOH═(CH3COO)2Mg+2H2O

书写离子方程式要关注化学过程 篇6

在离子反应过程中, 组成物质的分子、离子在溶液中的定性、定量变化, 都要通过离子反应方程式来体现, 因此, 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不仅仅是学习的一个规则问题, 而且是化学原理和学科思想的集中体现。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学生在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时, 易出现不配平, 强弱电解质、难溶物、微溶物的拆写不合理, 电荷不守恒等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经过训练还是容易掌握的, 对离子反应整个过程中化学原理的分析是学生真正掌握这部分知识的难点所在。学生往往不考虑反应物的用量及化学过程, 常把复杂问题做简单处理。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清问题的重要性及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 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化学思想, 真正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规则, 科学准确地体现离子反应的实质。

一、 碳酸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

1. 往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盐酸

该反应开始时H+的数量较少, 只能逐渐生成HCO3–, 当溶液中的CO32-完全转化为HCO3–时, 再滴入盐酸, H+将与HCO3–结合生成CO2%和H2O。整个过程的离子方程式应表示为:

2. 往盐酸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

这一反应过程中CO32-与H+的相对数量关系截然不同, 开始时H+过量, 所以二者发生完全反应, 整个过程的离子方程式表示为:

二、 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氢钠溶液的反应

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氢钠溶液的反应作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训练非常典型, Ba2+、OH-、SO42-、H+四种离子均参加反应, 在溶液中离子的结合情况及数量变化, 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都应给予充分的考虑。

1. 往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滴加硫酸氢钠溶液

2. 往硫酸氢钠溶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3. 氢氧化钡溶液与过量的硫酸氢钠溶液反应

4. 硫酸氢钠溶液与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三、 三氯化铝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1. 往三氯化铝溶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2. 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三氯化铝溶液

四、 偏铝酸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

1. 往偏铝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盐酸

2. 往盐酸中逐滴滴加偏铝酸钠溶液

五、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1. 将二氧化碳逐渐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2. 二氧化碳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3. 过量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上述列举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均与化学反应进行的过程以及离子数量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学生若忽视这些问题, 不但影响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正确性, 更主要的是影响学生化学学科思想的建立, 及科学准确地运用化学反应式表述化学过程的能力。所以, 教师要善于指导训练学生, 关注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 善于运用定量的方法分析化学问题, 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培养, 优化思维品质,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一直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之一。作为表示离子反应实质的离子方程式, 它不仅要遵循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还要科学准确地表达化学过程。

初中化学离子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氯离子效应;吸氧腐蚀;析氢腐蚀;铝长毛实验;配位体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1-0053-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我们把在一些化学反应中氯离子对金属相所起的某些作用称为氯离子效应。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涉及到氯离子效应的实验大致可分为三类,—为金属相表面发生的置换反应;二为金属相表面发生的吸氧腐蚀;三为能形成以金属离子(或原子)为中心、氯离子为配离子的配合物的相关反应。

从金属与酸或水发生的某些置换反应及与铁等金属发生的吸氧腐蚀实验来看,氯离子可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故有人提出了研究氯离子催化作用的课题。然而教材上生成蓝色[CoCl4]2-的实验(现行苏教版教材《实验化学》P55)及黄金可溶于王水之说中的氯离子所起的作用则是其配体作用,不宜再称催化作用了,故还是以“氯离子效应”的提法较妥。

1 金属相表面发生置换反应时的氯离子效应

早有人注意到,与相同pH的稀硫酸相比,用盐酸与锌、铝、铁等金属反应时会产生更多氢气泡(反应明显快)。但其中氯离子所起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却不甚了解,更谈不上在实验中具体应用。例如初中有个用稀硫酸与锌反应制备氢气的实验,该实验常会出现反应速度较慢的情况,为此曾有不少文章介绍了添加硫酸铜的方法和改用含杂质较多的粗锌替代法。这两种方法其实都是为了使锌表面形成腐蚀电池,能让Zn表面的Zn2+迅速转移,使锌能继续与H+反应。因为该方法涉及的原理在高中化学知识范畴内,中学生也都知道,所以此法成了家喻户晓的良方妙计。但实验时采用此“妙计”却增速效果平平,且有副作用,如额外消耗了铜盐,加硫酸铜的量与制气速度提升不成正比,加了硫酸铜后锌粒表面会变暗、变黑失去锌的外表形象等等。如将稀硫酸改为稀盐酸,在氢离子浓度相近的情况下,后者反应速度会显著提Y+o为验证其显著的变化,笔者曾多次演示过如下趣味实验。

实验1 铝片与稀盐酸反应的奇特现象

取一支中号试管,加入少量铝片(约1克,为过量),再加约5mL 1:1稀盐酸。反应马上开始且产气多而快(开始时状态稳定),片刻后试管内有黑色物质生长,产气更快,伴有冲料现象,再过片刻可看到明显的热效应现象,有烫的水蒸气冲出试管口形成白雾,试管内黑色物质增多,黑色物质有部分被气体冲出试管口呈黑乎乎的糊沫状,从加酸时计时不足2分钟整个反应就突然停止了(见图1)。

说该实验为趣味实验是因为其有不少意外的现象发生,其一是反应太快、太过激烈,竟有水蒸气喷出,其二出现了不少黑乎乎的沫,这为何物?这个实验本身就可开设一节实验探究活动课,针对黑色产物是何物可引导学生给出各种假设,再逐一设计方案进行验证。这黑色物质当然是单质铝!验证方法是:将黑色糊沫状物质洗涤、过滤、晾干,再加过量酸可得到氢气和澄清溶液。实验1中如用稀硫酸替代盐酸做实验,则无法见到实验中的冒热气、冲料、有黑色糊沫状物质生成等“异常”现象,反应速度要慢得多,就算加些硫酸铜也没此效果。从实验1我们看到了氯离子效应的神奇作用。有多篇文章提到:氯离子具有较强的穿透金属晶体的表层膜或裂缝的能力。有人会问上述实验中盐酸浓度一定要1:1(浓盐酸体积:水体积)吗?其实该趣味实验是很容易做成功的,笔者就该问题做过实证研究。发现通常在25℃条件下与过量铝片反应,从最浓盐酸至体积比浓度降到1:10,甚至1:15,都可以观察到反应放热和产生黑色或灰色细沫的现象,盐酸浓度高(如1:1)反应现象特别快而明显,浓度低则现象出现慢些、弱些,但仍和稀硫酸反应的现象及产气速度明显不同。

关于氯离子效应对制氢反应的影响还可通过以下对照实验给予验证。

实验2镁带与水反应的对照实验

取三小段镁带,用砂纸擦去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人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向三支试管中各加入3mL水(水温约25℃),并往水中分别滴入2滴无色酚酞试液,同时迅速在乙试管中加入少量(黄豆大小一撮)氯化钠固体,丙试管中加入相同量的硝酸钠固体。分别与甲管对比,片刻后就发现乙管中镁带表面不断产生较多气泡,很快溶液就变红色,其反应速率最快。丙管也有气泡产生,但反应速率明显不及乙管,但比甲管反应快些。甲管中反应不明显,溶液较长时间不变红色。

以上对照实验的结果表明,氯离子能够明显加快镁与水反应的速率,且反应的速率在反应过程中会不断加大。氯离子效应对金属相的其他置换反应如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也有类似效果,这可通过以下的改进实验加以验证。

实验3 铝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研究

大多现行版本的中学化学教材上有铝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该实验看似简单却难做成功,比如反应速度很慢、铜析出的现象很不明显等等,故该实验的研究者不少。曾有陈磊磊、蔡晶撰文“铝与硫酸铜反应异常实验探究”对该实验进行了研究,文中提到了一个关键因素:“在实验中加入少许氯化钠溶液,反应会变快,且生成的就是红色的铜。”另外还提到了一些成功因素:“要用饱和的硫酸铜溶液,要选用纯铝片而不宜用铝合金”等等。其实这后两条因素已经不重要了,甚至会受到质疑。如在该文发表11个月后有严柏秋、王彦华等撰文“铝与硫酸铜反应实验的再探究”就提出了质疑,作者在文中指出其选用的铝片就是铝合金罐,取材方便且节约(废物利用),文章写道:“选用了铝合金罐来做该实验,刚开始实验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分析原因,可能是去除的氧化膜在未置换铜之前又生成了。于是我用6.0 mol-L-1盐酸来去除氧化膜,然后不水洗直接放人0.5 mol-L-1CuSO4溶液中(因为Cl-对铝的氧化膜有直接的破坏作用),只见有微量气泡冒出,很快就有红色的铜生成。证实了先前的猜测是正确的。”两文都用到了与该实验反应式无关的氯离子,而且两文的实验效果都提升了。

提到铝与硫酸铜反应,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46页图3-2“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一些实验图片中,第一幅就为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得“铜树”的效果图(见图2),“铜树”美丽、漂亮,溶液界面清晰,实验有趣且看似很简单。许多师生想来个仿制,但一动手尝试,初试者通常都以失败告终。有李耀军、金东升等老师对该实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撰写了“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适宜条件”一文,提出“铜树”实验成功之关键是氯离子的鼎力相助。该实验方法及步骤为:“(1)在大试管中加入约2/3体积(12mL)的饱和硫酸铜溶液,控制溶液温度30~40℃(可用水浴锅加热),再加入约2g食盐,振荡使之完全溶解并混合均匀。(2)用砂纸打磨好铝制导线或铝条(直径2.5mm的铝制导线或0.5mm厚的铝条),并弯成螺旋状。然后把螺旋状铝制导线或铝条伸入到盐酸溶液中,待看到铝制导线或铝条上有气泡冒出时,取出并立即插到事先准备好的加有食盐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该实验可在十分钟内形成铜树,溶液界面清晰,几乎达到与课本图片相同的效果。”(见图3)

既然氯离子有如此奇妙的作用,那么干脆把教材上的“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中的硫酸铜改为氯化铜不就行了?实验证明不妥!比如选用1.5 mol·L-1氯化铜溶液与铝片室温下反应,反应后溶液呈茶褐色,溶液下方有红色(掺有白色)的沉淀生成,期间有大量气体生成(是氢气),且产气由慢变快,还放出大量的热,这一些现象与教材上的预计现象都对不上号。如果氯化铜溶液再稀点或浓点,奇异现象还会增多(有时溶液变成绿色,有时产生白色细沫、灰色浑浊等等),故曾有某大学教师对氯化铜溶液与铝片反应产生的种种“异常”现象进行过探究。

这方面的案例可谓举不胜举,如以下趣味实验。

实验4 铝与水反应制备、验证产物氢气的趣味实验

早在多年前,就有荆入德老师发表了“铝与水反应实验的设计”一文,此文设计方案有可行性,可供参考。笔者也曾利用类似方法即巧用食盐做成了铝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实验。当时的具体方法是:①取一宽1cm、长10cm、厚约1mm的铝片,用砂纸打磨表面后绕成螺旋状,放入体积比1:5盐酸溶液中,会有气泡产生,约1min后取出用蒸馏水冲洗(要冲洗干净)。②将除去氧化膜后的铝片,放入近饱和的Hg(NO32溶液中约1~2min,铝片表面会呈浅灰色,取出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③将表面汞齐化的铝片迅速放入J型管的短管中,在短管端口处插上涂有凡士林的活塞,将活塞置于开启状态,由长管口处加入近饱和的NaCl溶液,排尽活塞处的空气,关闭活塞。一开始有细小的无色气泡生成,大约3min后产气速度加快(因为溶液温度在上升,加上溶液中的氯离子效应,使反应速度加快),此时有大量的气泡逸出,长管中的液面上升,短管中液面下降;同时,有灰白色絮状沉淀生成向上浮动。④产生的无色气体约8mL时(约需要10min左右),打开活塞,点燃(见图4),可见气体燃烧(是氢气燃烧)。⑤可继续做铝片上长白毛的实验:将上述反应过的铝片取出,用滤纸轻轻地吸除表面溶液,置于桌面上,过一会儿,可见铝片表面长出胡须状的“白毛”(见图5)。此时,触摸铝片,会感觉到铝片发热。上述铝与水反应的相关反应式为:

再回头看上述实验4,可发现其有几处明显的缺点:一是每次实验要耗几十毫升的饱和硝酸汞溶液,既浪费试剂又极不环保(汞为重金属元素,硝酸汞、氯化汞均为剧毒试剂);二是铝片的前期操作如打磨、酸洗(或碱洗)过于繁琐,需改进。之所以详尽介绍老方法是想通过新、老实验对照给出又一个神奇的氯离子效应的个案(新法详见下面介绍)。上述⑤的长白毛实验其实已经转变成吸氧腐蚀了。

2 金属相表面发生的吸氧腐蚀时的氯离子效应

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主编姚子鹏)高二上册第15~16页上既提到了“铝和热水能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氢气”,还安排有一个铝的氧化实验,即利用硝酸汞破坏掉铝片表面的氧化膜并形成铝汞齐,再将其置于干燥的滤纸上(即置于空气中),这就是著名的“铝片长白毛”的趣味实验。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机理、产生的白毛是氧化铝还是氢氧化铝等等问题可参阅拙文“铝片长毛实验中几个问题的解惑”,下面仅讨论氯离子对该实验的影响。教材上做该实验选用了硝酸汞,上述实验4中用的汞盐也是硝酸汞。近日由叶永谦、张贤金等老师发表的“铝与水反应演示实验装置的设计”一文中,选择的汞盐却是氯化汞(5%)。叶永谦老师特将实验的录像发给了笔者,看了录像后发现选用氯化汞来处理铝片时其实验现象和用饱和硝酸汞溶液有明显的不同。笔者特取一条新铝片(宽1cm、长10cm,弯曲)不作打磨、不作酸洗、直接放入大试管,注入1/4试管的5%的氯化汞(室温),发现几秒钟后铝片表面已经产生很多极细的气泡,且产气反应不断变快,约20秒时大量气泡已经把溶液面向上冲高不少(见图6)。这是氯离子助金属相表面发生置换反应的又一个案。那么用氯化汞处理后的铝片,其表面发生的吸氧腐蚀又会如何呢?下面是给出铝长毛实验的新方案。

实验5 铝片长毛实验的创新改进

①取一块新铝片(约2×3cm)平放在桌面的玻璃板上。②用滴管取5%~7%的氯化汞溶液(室温)滴加约4滴在铝片上,用玻棒横向涂平溶液,尽量使氯化汞溶液均匀抹在铝片上。③等待几分钟至几十分钟,观察现象(一组实验现象见图7,实验耗时及最后效果与室温、空气湿度、铝片纯度等因素有关)。该改进实验的优点:①节省步骤、操作特简单(铝片不打磨,也不经酸洗、碱洗)。②耗汞盐溶液仅几滴,节约且环保。③成功率和效果提升(白毛密、长、多)。缺点:长出的白毛不均匀、白毛呈一从一从的(见图7)。

该改进实验说明用氯化汞做长白毛实验时,其氯离子对铝的吸氧反应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此法(用少量氯化汞溶液做出铝汞齐的方法)用于铝和水反应制氢的实验准备上也同样可行。

人们很早就关注到海水、食盐水会引起钢铁等金属的锈蚀,我国各版本中学化学教材都提到了钢铁的吸氧腐蚀,有些教材(如苏教版、沪教版等)还安排了实验。如何使吸氧腐蚀速度快且现象明显?下面介绍两个方案,其共同特点是都充分利用了氯离子效应。

实验6 铁钉快速生锈法

苏教版等教材上的铁钉生锈实验要耗时数天,若用氯离子等可使实验时间缩短到几分钟,且现象特明显。

实验操作:①取三支试管,分别倒入10mL蒸馏水。在第—支试管中滴加5滴7%CuSO4溶液,在第二支试管中滴加5滴7%CuCl2溶液,在第三支试管中滴加5滴饱和NaCl溶液(滴加少量铜盐后并没有产生明显蓝色,故不会对观察造成干扰)。②在三支试管中分别装入用砂纸打亮的大铁钉,记时,观察。

实验现象:第一支试管中铁钉在五、六分钟内表面有灰黑色物质生成;第二支试管的铁钉在五、六分钟左右表面就有红褐色铁锈生成,几分钟内溶液呈现浅黄色;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在一个小时内表面无明显变化,铁钉表面出现微小的“黄斑”(只有近距离观察才能看到),5分钟后3支试管中的现象见图8。约一刻钟后第二支试管中生锈现象非常明显(如图9所示)。由实验现象可知:第二支试管中铜离子和氯离子的双重作用叠加会使吸氧腐蚀速度大大加快,现象特别明显(铜离子起到形成腐蚀电池的作用)。

教材上铁粉的吸氧腐蚀实验的设计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选用了氯化钠作为反应催化剂,由于铁粉的比表面积增大,故该反应通常都较快,且易成功。该实验的改进方案很多,下面选一个耗试剂甚少,效果同样好的方法作一介绍。

实验7铁粉快速吸氧腐蚀实验

实验操作:①分别称取1.5g铁粉和0.5g石墨粉,将铁粉和石墨粉混合均匀备用。取一支大试管和一个插有玻璃管的橡皮塞。②用滴管取2mol·L-1的氯化钠溶液沿试管壁缓慢滴入使试管壁湿润。将铁粉和石墨粉的混合物均匀地撒在湿润的试管壁上,这时混合粉末被浸润且呈糊状。因为有粘性,所以混合粉末可以被固定在试管内壁上。立刻塞上插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并使整个试管倒立,将玻璃管嘴(约0.5cm)处浸入放有红墨水的小烧杯中。③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中的气压减小。大约半分钟后小烧杯中的红墨水沿玻璃管缓缓上升,当液面上升6cm时将试管从烧杯中取出并倒立固定在铁架台上,此时可以观察到不断地有气泡进入导管中(见图10)。实验开始阶段产生的气泡比较多,每分钟约12个,约半小时后反应完全停止,红墨水开始往下滴。④待反应停止后,从铁架台上取下倒立的大试管。拔掉插有玻璃管的橡皮塞,量取10mL的去离子水加到大试管中。用玻璃棒蘸取少量上层清液,用pH试纸可测得该溶液pH约为9,呈碱性。

3 氯离子配体作用对一些实验的影响

现行苏教版教材《实验化学》第55页有一个趣味实验:在红色氯化钴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变成蓝色{红色[Co(H2O)6]2+溶液加入氯离子后生成[CoCl4]2-为蓝色};众所周知工业用盐酸常呈微黄色,该微黄色主要是[FeCl4]-配离子的颜色(不是三氯化铁本身的颜色)。再如胆矾及硫酸铜溶液为蓝色,在少量蓝色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浓盐酸,溶液变成绿色、翠绿色,这是因为生成了[CuCl4]2-(黄色)之故(黄色加蓝色成绿色);氯化铜及其水溶液呈什么颜色争议颇多,根源就在于H2O、Cl-这两配体的相对浓度比。

生活中有时焊补金属的面盆、焊接导线等常要用到焊锡和焊锡膏,焊锡膏中含有氯化铵可除去金属表面的金属氧化物等杂质,如身边没有焊锡膏,则取盐酸替代效果也极佳(焊锡匠都知道的);中学教材上用铂丝(或镍铬合金丝)做焰色反应之前也先要清洗一下,清洗方法同焊锡前的处理相似,也是先蘸一下盐酸(只能用盐酸,不可用硫酸、硝酸等),比如铂丝上有氧化铜或铜离子等杂质,遇盐酸则生成[CuCl4]2-,再经火焰灼烧一下,该配离子就挥发掉了。可见氯离子成为配离子是中学化学及生活中常见的事。下面介绍一个创新的焰色反应实验,该实验既是对上述解释的一个实验验证,又是一个简易、方便且有趣的焰色反应的新方法。

实验8铜丝做铜的焰色反应实验的研究

实验操作及现象:①取一束干净的铜丝(可用一束铜质导线替代),点燃酒精灯,将铜丝的一端插入酒精灯火焰中灼烧,观察到铜丝受热会变黑(Cu0),加热时黑色又常常返回红色,但其间看不到铜的焰色反应现象(见图11左)。②将铜丝离开灯焰,蘸一下1:1的盐酸后再置于灯焰上,很快产生稳定的绿色火焰,可维持0.5~1分钟(见图11右)。如果是新的(干净)铜丝,灼烧时不见铜元素进入火焰,将铜丝的一端插入稀盐酸中,再将蘸湿的一端置于酒精灯火焰中灼烧,则可观察到有铜元素不断进入火焰(同理:如果用铜丝蘸一下CuCl,溶液后再置于灯焰上灼烧,也会产生明显的绿色火焰)。这个实验的现象很清晰,也颇能解释上述的氯离子效应。而且该实验取材方便,不耗铜盐试剂,节约环保,现象明显且有趣。

高中化学离子方程式 篇8

2Al+2NaOH+2H2O═2NaAlO2+3H2↑

2Al+2OH-+2H2O═2AlO2-+3H2↑

24、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

2FeCl3+Fe═3FeCl2

2Fe3++Fe═3Fe2+

25、FeCl3溶液与Cu反应:

2FeCl3+Cu=CuCl2+2FeCl2

2Fe3++Cu═Cu2++2Fe2+

26、硫氢化钠溶液与碘反应:

NaHS +I2=S↓+ HI + NaI

HS-+I2═S↓+2I-+H+

27、过氧化钠和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H2O═4Na++4OH- +O2↑

28、铜与浓硝酸反应: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Cu+4H++2NO3-═Cu2++ 2NO2↑+2H2O

29、铜与稀硝酸反应: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3Cu+8H++2NO3-═3Cu2++ 2NO↑+ 4H2O

30、稀硝酸除银镜:

3Ag+4HNO3=3AgNO3+NO↑+2H2O

3Ag+4H++NO3-═3Ag++ NO↑+ 2H2O

31、稀硝酸与过量的铁屑反应:

3Fe+8HNO3(稀)=3Fe(NO3)2+2NO↑+4H2O

3Fe+8H++2NO3—═3Fe2++2NO↑+4H2O

32、FeS和稀硝酸反应:

FeS+4HNO3═Fe(NO3)3+NO↑+S↓+2H2O

FeS+4H++2NO3-═Fe3++NO↑+S↓+2H2O

33、醋酸加入氨水:

CH3COOH+NH3·H2O=CH3COONH4+H2O

CH3COOH+NH3·H2O=CH3COO-+NH4++H2O

34、氢氧化镁加入醋酸:

Mg(OH)2+2CH3COOH═(CH3COO)2Mg+2H2O

Mg(OH)2+2CH3COOH═2CH3COO-+Mg2++2H2O

★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

★ 晶体化学课件

★ 高中化学选修五教案

★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 初三化学教案:离子

★ 高中化学油脂教案优秀总汇

★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案

★ 高中化学《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

★ 《离子》第二课时说课稿

上一篇:种子生产技术员责任下一篇:应聘英文求职信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