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习题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曹刿论战习题(精选8篇)

曹刿论战习题 篇1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04北京朝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下面语境中“故”字与“故逐之”的“故”意思相同的是()

A.既克,公问其故。B.温故知新 C.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欲擒故纵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战于长勺。

(2)公将鼓之。

4.鲁庄公提出了三个可以迎战的条件,曹刿肯定的条件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004北京大兴

5.解释文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小信未孚()②小大之狱()

③公将鼓之()④望其旗靡()6.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7.翻译下列语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答:

2004重庆

9.下列句于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又何间焉

立有间

B.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分)翻译:

1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2分)12.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4分)2005广东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挑拨离间

B.①遂逐齐师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①望其旗靡 ②所向披靡

D.①忠之属也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

15.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2分)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

1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答:(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

(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 2005湖北咸宁

17.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牺牲玉帛 为国牺牲

B.故克之 公问其故

C.又何间焉 亲密无间

D.何以战 可以一战 18.在上文中的横线上填写课文原句。(2分)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

20.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答:

2005新疆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彼竭我盈

庶竭驽钝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③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4.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5.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2005江苏徐州

2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肉食者鄙()②小惠未徧()③牺牲玉帛()④虽不能察()2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聚室而谋日

B.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

(2)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

29.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2006黑龙江哈尔滨

30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福:

狱: 3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2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分)

33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和

。(2分)

2006广东佛山

3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又何间焉(间:参与)

B.弗敢加也(加:虚夸或虚报)C.神弗福也(福:保佑)

D.彼竭我盈(彼:彼此)35.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字与“可以-战”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B.以塞忠谏之路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36.选出下列句子译文正确的一项。

A.牺牲玉帛(失去宝玉和丝织品)B.望其旗靡(看见他们的军旗破烂不堪)C.小惠未徧(小恩小惠不能遍及老百姓)D.夫战,勇气也(大丈夫打仗,是靠勇气的)37.选出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正确的一句。A.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按实情处理。B.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没有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按实情处理。C.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凭感情办理。

D.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没有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凭感情办理。38.选出对曹刿请见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A.曹刿的乡人想让他参与这件事。

B.高官厚禄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C.庄公请求他参战。

D.曹刿自己想参加这次大战,以谋取功名利禄。39.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均与“肉食者鄙”的“鄙”相照应。B.本文第二段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C.“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本文剪裁得当,作者详写战前曹、庄二人的对话,略写战斗的场面及战后的分析。2006甘肃酒泉

40.“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

,其中的“我”是指

。(3分)4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2分)译文: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阅读答案汇编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11.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分)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答: 12.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2分)答:

10.C;(2分)11.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灵讲信用。”(1分)12.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2010年福建泉州市)

(一)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5—8题。(1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何以战 河曲智叟亡以应 B、公问其故 故虽有名马 C、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 D、又何间焉 此为何若人 6.翻译句子。(6分)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5分)5.(3分)C6.(6分)1鲁庄公与曹刿同乘(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2小信用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孚”“福”各0.5分)7.(3分)不是多余的。(1分)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1分)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1分)8.(3分)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2010年山东省滨州市)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王者何贵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_(2)小惠未徧 徧:____________(3)战则请从 从:____________(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非:_____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 D.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译文: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2分)9.(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跟随(4)不是 评分:共2分。每空0.5分,意思对即可。10.B 评分:共2分。11.(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评分:共2分。每句l分,意思对即可。12.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010年四川省宜宾市)

(三)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完成20—23题(12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又何间焉()(2)小惠未徧()(3)必以信()(4)公问其故()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2.“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2分)

答:

2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2分)答:

(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15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6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9,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2成列:指摆好阵势。3既:尽,全部。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6门官:国君的卫士。7重(chóng):重复,再次。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2)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11.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1)下 视 其 辙(2)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分)答:

(二)10、(1)赐福,保佑。(2)大腿。11.(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1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 14.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2010年江苏省常州市)

(四)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7~20题。(共12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3 {9 a& a” f/ x2 J7 Q/ M0 N3 G8 _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5 K: |} l1 z-f/ d9 a/ W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选自《宋史·岳飞传》)注释:

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17.解释下列短语。(2分)

(1)三鼓:(2)败绩:

(3)不私:(4)恂恂:(5)立斩以徇: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文: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译文: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20.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4分)

答:

17.(1)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2)溃败,失败,败逃(3)不占为己有(4)小心谨慎、谦和的样子(5)立即斩首(来)示众(共2分。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18.(1)走下车察看(齐军)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上车前横木察看齐国的军队。

(2)(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

(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19.A(2分。甲选段未讲“取信于民”)

20.曹刿: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2分,每点1分,用“以逸待劳、随机应变”的也对,但意思接近的不能重复给分。意对即可)

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取信于民;谋而后战。(2分,任意答到2点即可,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有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喜欢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每当军队驻扎休整,他就督促将士练兵,都穿上重重的铠甲来训练他们。士兵中有私拿老百姓一根绳子捆扎草料的,就立即斩首来示众。士兵晚上住宿,百姓开门希望他们进屋,没有人敢进去。军队号令“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有人生病,岳飞亲自为他配药。(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凡是有犒赏,都分给下属官吏,一点不占为己有。(岳飞)擅长以少击多。凡是有进攻(之事),就召集所有的官员一起谋划,制定策略后再进攻,因此从未有过失败。敌人因此议论说:“摇动山容易,摇动岳家军难。”每次筹集军粮,(他)一定皱着眉说:“东南百姓民力枯竭了!”(岳飞)爱惜贤能,礼遇士人,谨慎谦和,极具儒将风度,每次辞谢升官,必定说:“将士效力,我有什么功劳呢?”(2010年河北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14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⑴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⑵然后襄公鼓之

鼓:

1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文:

1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答:

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答:

二.10.(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

11.C(ABD三项均为介出处所,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12.(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13.示例一:鲁庄公“不鄙”。(1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1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14.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2010年辽宁省丹东市)

(一)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8—10题。(10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王①,帝②第五子元杰也。尝作假山,召僚属③置酒,众皆褒美,坦④独俯首。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注]①王:指益王赵元杰。②帝:宋太宗。③僚属:下属官吏。④坦:指姚坦。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1)又何间焉?()(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众皆褒美,坦独俯首。()(4)尝作假山。()9.翻译选文中画“ ”的句子。(4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

(2)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

译文:

10.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鲁庄公与宋太宗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有何相同之处?(2分)答:

27.(2011·山东省德州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答案】 11.答案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

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评分:3分,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27.(2011·山东省德州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

【答案】

11.答案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

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评分:3分,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27.(2011·山东省德州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

【答案】

11.答案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

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评分:3分,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27.(2011·山东省德州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答案】

11.答案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评分:3分,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27.(2011·山东省德州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

【答案】

11.答案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曹刿论战习题 篇2

一、在叙述情节的过程中, 恰当运用对比将人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春秋时代, 齐国和鲁国是两个毗邻的国家, 齐强鲁弱, 齐国借故欲攻打鲁国。在“各师伐我”, 而对战争有缺乏深谋远虑的鲁庄公准备迎战的紧要关头, 曹刿挺身而出, 要求参与其事。乡人的劝阻, 未能动摇曹刿“请见”的决心。作者通过此事的叙述, 一方面揭示了“肉食者”鄙陋寡闻, 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曹刿对“肉食者”的鄙视, 对国家大事的关切, 同时也暗示了他比“肉食者”要高明得多。作者在文章的开头, 就巧妙地把曹刿这个人物放在鲁国存亡的关键时刻出现, 既突出了他的举足轻重, 又为他有“远谋”作了铺垫。

而对强敌, 究竟靠什么作战, 怎么作战, 鲁庄公是不得而知的, 但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问题。因此, 曹刿谒见鲁庄公, 劈头就问:“何以战?”这一问, 表明曹刿对战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 同时也自然引出下文, 使文章曲折有致。在曹刿突然发问之下, 鲁庄公依次谈了靠官僚贵族的支持、神灵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迎战条件, 曹刿一一否定了前两个条件, 肯定了第三个条件。在曹刿眼里, 鲁庄公“未能远谋”, 正是由于他看不到人民的力量, 不能从根本上考虑“何以战”的问题:要赢得战争的胜利, 必须“取信于民”, 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文章这样叙述, 非但使情节波澜起伏, 跌宕多姿, 而且显示了曹刿把战前准备工作放在“取信于民”这个基点上是颇有政治远见的。接着, 文章记叙了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全过程, 使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得以充分表现。记叙战争的全过程着重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在战场上, “公将鼓之”, 说明鲁庄公迫不及待, 缺乏指挥作战的才能, 曹刿用“未可”加以阻拦, 说明他沉着应战。“齐人三鼓”后, “公将驰之”, 又说明鲁庄公用兵草率, 急躁冒进, 曹刿又说“未可”, 在“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后, 才说“可矣”。曹刿的足智多谋, 沉着果断, 善于捕捉反击的有利时机的特点生动地凸显出来, 得力于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剪裁得当, 中心突出

本文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 紧紧围绕“论战”进行剪裁。凡是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就详写, 枝节就尽量省略。文章花了相当的篇幅详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 寓论于叙, 始终紧扣一个“论”字, 反映了曹刿在战略战术方面的精辟见解。例如, 第一段, 曹刿谒见鲁庄公, 既不写进见的细节, 也不详述如何迎战的具体事宜, 物质上的充分准备, 而是通过富有哲理性的对话, 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强调政治准备的重要意义。又如, 第二段, 写战争的经过, 作者没有铺叙战旗蔽空, 杀声震天的双方酣战实况, 鲁军如何追击也只字未提, 而是详写曹刿把握战机的沉着精明。再如, 第三段, 写战争胜利后, 作者并没有写鲁军缴获、凯旋、庆功等场面, 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的一系列问话, 用曹刿的“对曰”论述了赢得战争胜利的原因。这样, 作者把着墨落实到了“论”上, 使读者从感性认识进入了理性认识。

三、结构严谨, 前后照应, 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全文只用了二百二十二个字, 就把战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记叙得很有条理, 这与作者按照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安排结构分不开的。第一段写战前准备, 第二段写作战经过, 第三段写战后总结, 逐步深入, 环环相扣, 前后呼应。如地一段, 在“何以战”的问题解决以后, 曹刿仍不放心, 要求“战则请从”, 而这一句和第二段的“公与之乘”相衔接, 过渡显得非常自然。第二段, 鲁军战胜了齐军, 只讲其然, 不讲其所以然, 故意设下悬念, 又为第三段集中写曹刿“论战”埋下了伏笔。第二段末句“遂逐齐师”和第三段开头的“既克”相衔接, 三个段落层层递进, 浑然一体。再如, 在第一段是曹刿询问鲁庄公“何以战”, 而在第三段中却是鲁庄公询问曹刿为什么“不鼓”、“不驰”和“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的道理了。这样写, 非但能将鲁庄公的无谋来衬托曹刿的远虑, 而且通过多次呼应, 使文章显得十分紧凑, 天衣无缝,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四、善于运用人物的对话来交代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

曹刿用“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一语道破了他之所以要参战的原因, 下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的瞎指挥就是最好的证明, 也暗示了曹刿是一个有远谋的人。战场上曹刿的两个“未可”、“可矣”, 虽然话语简单, 但符合作战实情。一则在激战中曹刿不可能多加议论, 二则其中道理是曹刿论战的中心, 留待战后集中阐述。寥寥数语, 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 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

《曹刿论战》阅读题 篇3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第1~4题。(10分)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二)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拔②逼阳⑧,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⑤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①荀罃: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下。③逼阳: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⑤备:准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独占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保佑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过失

D.望其旗靡,故逐之 靡:倒下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一)的标题是后人加的。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黄石市试题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甲】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①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②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白:使……露出白木。 ②烛:照亮。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读其书未毕(全部)

B.小惠未稨(通“遍”,遍及、普遍)

C.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日(写)

D.牺牲玉帛(指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畜)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人见

B.皆以美于徐公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C.肉食者谋之 遂成竖子之名

D.读其书未毕 其真无马邪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段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B.【乙】文段孙膑取得战斗的胜利,得益于选择有利的地形对敌军进行伏击。

C.【甲】、【乙】两文段中,曹刿、孙膑都对战事进行了准确的预判和周密的部署。

D.【甲】文段曹刿认为鲁庄公在处理案件上尽了职分。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何以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河南省试题和湖北黄石市试题,均采用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的形式。河南省试题侧重对课内篇目的考查。第1题、第2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和句子的掌握情况:第3题、第4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其中第3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课内文本内容的把握情况和对该文本写作详略安排的理解情况,从标题入手设题,比较巧妙。

湖北黄冈市试题,对课内、课外文本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子均有涉及,侧重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情况和迁移运用能力。第3题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四个选项涉及两个文本的主题、人物及细节等,对考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要求较高。

曹刿论战练习题 篇4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在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说:“官老爷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便入朝拜见庄公。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问(庄公):“君王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他(它)分给别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还没有普遍施赐,老百姓不会跟您的。”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庄公说:“祭神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等,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说到:“(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明不会保佑您的。”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庄公说:“大小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判断。”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说道:“(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写出黑体字的特殊句式:

何以战

(3)找出文中通假字:

2. 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写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的远见卓识。

3.“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

(1)交代了交战的两个国家(2)交代了战争的性质:是齐国对鲁国的一场侵略战争

4.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2)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

5.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文字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什么?

曹刿请见、请从。

7.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选文中表现出曹刿哪两个思想观点?

(1)居高官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2)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9.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有爱国心和责任感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2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就追赶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鲁刿答道:“作战,要靠勇气。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远远望见它们的战旗倒下,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写出黑体字的特殊句式: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夫战,勇气也:

再()而()衰,三()而()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叙述长勺之战的概况

第二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3.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彼竭我盈

的时候。

(2)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的时候。

4.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第一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 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6.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急躁冒进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进攻)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2.牺牲玉帛,弗敢加.

也(虚夸)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戴。加冠,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成年。)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

二、古今异议词: 1.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2 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齐师伐.我 古义:

今义: 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虽.不能察

古义:

今义: 再.而衰

古义:

今义: 必以信.

古义:

今义:

10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篇5

(1)公将鼓之鼓:

(2)小惠未徧徧:

(3)彼竭我盈盈:

(4)既克,公问其故克: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题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曹刿论战教案 篇6

1.知识与技能:⑴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⑵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⑵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学习蓸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师引导点拨 学生分析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课前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路查找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第一课时

一、自学导纲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

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板书“曹刿论战”)

2.出示导纲

简介作者、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加以简单的补充,可以用多媒体呈现)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感知文意

①、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②、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③、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用多媒体打出例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④、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扫除词语障碍,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2、合作学习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明确重点词语: 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⑶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占有)⑸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公将鼓之(击鼓)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三、导学归纳

1、教师引导

概述课文大意。先让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2、学生归纳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蓸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并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四、反馈训练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下来,在背诵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到整体上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学导纲

检查背诵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研读课文,围绕战事,分析战前状况。

⑴、战争的名称是什么?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明确:长勺之战 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⑵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2、合作互动

以“论”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⑴、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名确)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⑵、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归纳回答后用多媒体打出)

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

⑶、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用多媒体打出)

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⑷、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

⑸、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三,导学归纳

1、教师引导

分组讨论课文详略。讨论的问题:

⑴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⑵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有学生回答,最后用多媒体打出明确答案)

⑴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⑵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 5 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划。

4、引导学生分析蓸刿、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明确答案)

教师点拨:对于蓸刿要多肯定其成绩,对于庄公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2、学生归纳

多媒体明确答案:

蓸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过人的谋略。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谨慎冷静的性格;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庄公:政治平庸,军事无知;但战前作风民主,集思广益,愿接见还是一个平民的曹刿的求见并采纳其民本思想;战中知人善任,大胆放权;战后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是一位难得的开明君主。

四、梳理与反馈

1、梳理

①脉络梳理 ②全文主旨:

③写作特点概括

2、反馈

①、文中写道鲁国获胜,给人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②《曹刿论战》记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请你 写出类似于“长勺之战”的历史上几个著名的战例:

五、课堂小结

1、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论学习本文后的收获。教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学了本文后,曹刿的英雄形象以及他的思想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对此有何感受,或者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谈一谈吧。要求:题目自拟,300字左右。教学反思:

浅谈《曹刿论战》的对话艺术 篇7

第一次:战前曹刿与乡人的对话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通过“其乡人”和“鄙”等词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普通百姓, 没有什么官职。对话中的“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又告诉我们曹刿虽是百姓, 但他关心自己的国家, 是一个爱国的人。这两句话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它在文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一给鲁庄公定位“鄙”, 二使曹刿的言行和乡人之语形成鲜明的对比, 为下文写他为国参战作了铺垫。

第二次: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

(刿)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这段话主要表现曹刿军事思想的一个方面, 即取信于民。但这个思想不是作者也不是曹刿亲口说出的, 而是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表现出来的。这样文章就可以省略了一切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情节, 集中笔墨直截了当地写他们之间的对话。其好处是:

1.表现鲁庄公的无知, 他不知道决定战争胜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他回答了“三个”条件便是证明, 同时其中有两条是不正确的) 。

2.通过曹刿的判断、取舍揭示其取信于民的军事思想。

3.采用对话的方式, 可以舍去其他无关要紧的交代, 集中体现曹刿的军事思想, 使文章更加紧凑, 中心更加突出。

4.用鲁庄公的浅薄反衬曹刿的深谋远虑, 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 性格特征更加突出。

第三次:战争中曹刿的语言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

这一部分具体写战争的经过, 但不是平铺直叙地详细描绘, 例如参战双方的人员、战斗的激烈、人员的伤亡等都避而不谈, 而是将全部的焦点集中到鲁庄公和曹刿这两个人物的言行上, 通过他们的言行表现其各自的思想和性格, 特别是表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抓住进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同时通过鲁庄公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与曹刿的“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的动作对比, 展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第四次:战争结束后的对话

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根据曹刿回答的内容看, 鲁庄公询问的应是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为何在齐人三鼓之后进军, 二是为何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追击。依据文章的前后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对曹刿在战争中行为的一个具体的解释, 也是对曹刿军事思想的具体概括。同时作者再次运用对话, 将两个人物形象展现于读者面前, 既突出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又通过对比表现鲁庄公军事上的无知。

《曹刿论战》释义商榷两则 篇8

关键词:必以分人;民;必以情

《曹刿论戰》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经典篇目,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材亦有此篇。遗憾的是,此篇有些地方仍因袭旧释义,无法圆融顺畅地贯通上下文文意。下面试举两则加以说明,以就教于方家。

1.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教材注“必以分人”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不妥。应注为“一定把它分给群臣”。

既然鲁庄公必将衣食分给别人,为何曹刿却批评他“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呢?显然,在曹刿看来,鲁庄公的恩惠只涉及“人”,并不包括“民”,所以“民”才弗从。这里关涉到儒家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民、人”之辨。在《左传》、《论语》等儒家经典中,作为政治概念的“民”和“人”其实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民”指最下层的普通大众,或曰百姓,是被教导和使役的对象;“人”则指上层的在位的统治者(《论语》“民”、“人”之别与之类似,具体论证详见宋永培《<论语>“民”、“人”的实际所指和词义特点》,载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6期)。例如:

(1)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按,孔颖达疏云:“以礼教民则亲戚和睦,以礼守位则泽及子孙,故礼所以次序民人,利益后嗣。”由此可见,“人”指在位者,“民”则是被教导者。

(2)能官人,则民无觎心。(《左传·襄公十五年》)

因此,在曹刿看来,鲁庄公的善举只惠及身边的群臣,而未及作战中将被役使的百姓,所以称之为“小惠未遍”。如此看来,要使百姓听命,就得恩惠及之;否则就是滥用民力,必致失败。这一“民本”观点,在《左传》以下篇章中阐述得更为清楚:

(3)吾未抚民人,未事鬼神,未修守备,未定国家,而用民力,败不可悔。(《左传·昭公十三年》)

由此看来,教材将“人”释为“别人”,过于宽泛;改而注为“群臣”更确切,也更能切合下文。

2.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教材注“情”为“以实情判断”,误。应注为“真情实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此处鲁庄公已明言自己不能明察案件,又何来下文“根据事实作出判断”?教材的注释显然是自相矛盾。此处“情”应注为“真心诚意”。鲁庄公的意思是说:我虽然客观上不能明察所有案件的实情,但主观上必真心诚意去解决好所有案件。如此解释,不仅能够克服与“察”的矛盾,而且与下文“(情)忠之属也”更加契合。那么,何谓“忠”呢?参照《左传》其他篇章可知,尽心为公曰忠,具体表现为尽心为国、尽心为民和尽心为君。例如:

(1)无私,忠也。(《左传·成公九年》)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按,此例尽心为国曰忠。

(3)上思利民,忠也。(《左传·桓公六年》)按,此例尽心为民曰忠。

真心诚意处理案件即是尽心为公,所以曹刿才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必以情”是“忠之属也”。

“情”作“真心诚意”解的例子在《左传》中至少还能找到以下几处。

(4)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按,此例“情伪”并举,“情”指“真心诚意”,“伪”指“虚情假意”。

(5)昔鲋也得罪于晋君,自归于鲁君,微武子之赐,不至于今。虽获归骨于晋,犹子则肉之,敢不尽情?(《左传·昭公十三年》)按,叔鱼言已不忘武子之恩,将竭尽自己的诚意,促使其回到鲁国。

(6)观起之死也,其子从在蔡,事朝吴,曰:“今不封蔡,蔡不封矣。我请试之。”以蔡公之命召子干、子晳。及郊,而告之情,强与之盟,入袭蔡。(《左传·昭公13年》)按,此例言从(人名)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封蔡”告诉子干、子晳,并强迫他们结盟。告之之时,“封蔡”之事尚未发生和付诸实施,因而显然不是外在的客观事实,而只是从内心的主观想法。

其实,当“真心诚意”讲的“情”,在其他先秦文献中也有所见,传统训诂学家多训为“诚”或“忠”。如《淮南子·缪称》“不戴其情”句,高诱注:“情,诚也。”《荀子·礼论》“情貌之尽也”句,杨倞注:“情,忠诚也。”《战国策·齐策四》“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句,鲍彪注:“情,犹诚也。”《论语·子路》“则民莫敢不用情”句,刘宝楠正义:“情者,好恶之诚,无所欺隐。”

在此,笔者认为文言释义时,有两条原则值得我们遵循。首先,词语释义还是应该从上下文出发,务必做到整个篇章的文意畅通,而非局限于孤立的句子;其次,词语释义还必须尽量结合同时期的其他文献,利用历代训诂材料揭示古义,切忌以今律古。

参考文献:

[1]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6.

[2]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2007.

(作者单位 浙江省湖州市第五实验初中)

上一篇:爱你在心口难开叙事作文下一篇:环保情况调查报告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