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心得体会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情分析心得体会(精选8篇)

学情分析心得体会 篇1

这次学习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学习信息技术,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明白了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有助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能使老师跟上信息化时代不断提升的步伐: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图文并茂之感,变被动为主动,带给学生以沉浸式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节省授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只是停留在基础应用上,像课件制作、软件PPT、教室里辅助教学的智能平台、钉钉、微信的使用。通过此次培训,真正地认识到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如在课件制作上不够熟练,不够精美,在双减形势下,应用新型信息技术进行课后作业设计和课后评价方面做得不够好。

在今后的业务提升方面还要学习大量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更新观念,提升专业素养。在疫情这一特殊背景下,自己一定要认真学习国家、省市优秀的教学视频,学习、借鉴优秀案例,不断反思自我,优化自我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自己,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融合。

学情分析心得体会 篇2

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 (包括教材分析) 的依据, 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 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此, 我们教师要从最平常的事开始做, 持续地积累经验, 这样能会成为外行不能代替的专家。

诗歌是孩子们较为直接地表达内心感情的途径之一, 是最贴近孩子心灵的文体, 诗最能激发孩子的想象, 引起一种微妙的共鸣。“诗歌在召唤孩子, 如同朝霞召唤大地, 潮汐召唤海洋。少年时期不读诗枉为少年。诗歌的幻想与灵动与少年的心灵相应。” (金戈) 但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抹杀了诗歌的这种特性, 扼杀了孩子们的独到的阅读体验。诗歌教学, 应该进行必要的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孔子曾提出育人要“深其深, 浅其浅, 益其益, 尊其尊”, 即主张“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从现在角度来看, 其意就是承认差异、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教学。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课堂里, 有的学生没有进入思考状态, 或者没有其他人那样反应快, 还没等他们举手, 别人早就说出了答案。这是学生的差异造成的结果。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有些对诗歌有感觉的学生早就已经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而还有些孩子还在苦苦冥想而不知其终, 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教师, 就要顺势牵引, 尽量要以学生的角度考虑, 而不能粗暴地干预或是否定某些孩子与众不同的见解。

这是一堂诗歌赏析课, 赏析的是泰戈尔的《母亲》。在自由诵读、感知诗歌的内容后, 教师要求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想象、自己的体验走进悠远的意境中。大部分学生都谈了自己的看法, 而且有好几个学生谈得很有见地, 正当我沾沾自喜时, 突然, 有个学生站了起来:“老师, 我不明白:为什么诗人说‘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可又写到了母亲的歌谣、气息、母亲的眼光呢?”

在备课时, 我就料到这些孩子肯定会对这句话感动困惑。是呀, 这些十一二岁、刚从小学跨进初中大门的孩子, 怎么能体会到这句诗里所蕴含的深深的情感呢?我打算不按惯例将这个问题交给他们讨论, 因为在我看来, 这些孩子的情感经历还不能解答这个问题。正准备将精心准备好的答案端出来, 可是看到讲台下那一双双跃跃欲试的的小手, 我又犹豫了:“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体验的机会?”我改变了主意, 将发言的权利交给了学生。

“我认为, 是故意这么说的, 是他从来没忘记自己的母亲, 要不然, 他怎么会那么清楚母亲唱过的歌谣呢?”

“我听过一首歌, 歌词里有这样一句:‘从来不需要想起, 永远也不会忘记。’泰戈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母亲的形象已经深深的印在他的心里了, 根本不需要去想。”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查过资料, 这首诗是泰戈尔在母亲去世多年后写的。时间久了, 母亲的形象就渐渐模糊了, 所以才这样说。”

……

没想到这个问题, 竟然这样解决了。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思想碰撞, 竟然可以有这样灿烂的火花,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这样的课堂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上课中, 我发现自己对孩子们的基础估计过低, 于是改变策略, 展开了一系列以学生讨论为主的活动, 最后的结果表明:这样既照顾到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也兼顾了学有余力的孩子。上课后, 有个平时很少表现的学生说:“我不再是规规矩矩的坐在那里听老师讲了, 我也可以站起来提出自己的疑问了, 这种感觉真好。”另一位孩子也说:“这节课, 我提出了疑问, 同学们的回答使我的疑问得到了解决。我喜欢这样的自由。”

很多教师的诗歌教学往往是讲解诗歌应该如何欣赏, 交代几条欣赏的方法, 这样, 学生就自然顺着教师预设的思路, 表面上顺顺利利地学完了课文, 但效果怎样, 兴趣怎样, 就不知道了。

这节课, 教师没有如此套路, 没有什么赏析的知识, 甚至没有“亲自”赏析, 而是兼顾性地创造性解读, 这样的课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呵护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最大程度上呵护了学生的“诗心”。

三、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

学者皮连生等认为,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 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程晓堂等认为,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识别、处理、储存、提取信息的方式, 以及学习者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从以上对学习风格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学习风格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先天的、持久的, 很难改变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 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 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 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对诗的理解也是如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结合诗歌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 敏锐捕捉相关信息, 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同样的教学方法面对学习水平相似的班级, 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都遇到过。本人任教的两个班级, 都属于年级学习层次较好的班级, 可是每次上课, 都感觉极不一样:九 (1) 班效果好, 自己也舒畅, 而另一个班———九 (5) 班, 效果却不是很好。学习风格不同, 给我们的教学感觉那肯定不相同, 因此,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必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符合该班级学习风格的方式, 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在诗歌教学中, 我们也是同样需要注意这点。在学习《大堰河, 我的保姆》时, 在两个班级上课时, 学生在感知课文后,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对不理解的问题, 提出来全班共同研讨。两个班级各提了10个问题, 相同和基本相同的有6个, 重现率达60%。可见, 平行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相同的教材相同的课文所提供的教学内容时, 产生的疑问会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差别也是明显存在的:九 (1) 的问题更趋向于对诗歌语言的品味, 他们更多把注意力落在了诗歌的语言上, 对诗歌中的细微的语言更有感觉, 他们的疑问更多偏向于他们对诗歌的独到的理解。而九 (5) 就更多主要注意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对细微的语言则是没有过多的关注。不同的关注, 不同的思考角度, 必定会导致不同的课堂风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对九 (1) 班我主要引导他们对诗歌情感的感悟, 从而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与灵魂深处, 实现与诗人的灵魂对话;而对九 (5) 班则是引导他们深入诗歌语言, 体会诗歌的精妙与深邃, 同时给予个体更多的鼓励与关注。这样, 就在不经意中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起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

四、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诗歌教学与平常的课文一样, 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学生们已有知识经验为起点, 要承认学生对它理解的差异性, 虽然有些学生理解是肤浅的, 甚至是错误的, 但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 只能进行适时的引导, 否则只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 从而使他们丧失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的心灵没有了诗意, 成为水源枯竭的沙漠。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 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孩子天生就是诗人,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真挚的情感, 富有鲜明个性, 无论是还是鸟语花香、湖光山色、风霜雪雨、还是人情世故等等, 都充满幻想。学生在一次次的诗歌朗读中渐渐入境, 仿佛走进了那心底最深处的那个温馨地方, 这是“以读造境”, 这是“以读入情”。读到情深意自浓!从小学升至初中的学生, 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现代诗歌, 可以说他们对新诗不是很陌生, 但是他们的思维禁锢于“老师讲, 学生记”的模式, 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地鉴赏诗歌。所以, 让学生学会鉴赏现代诗歌, 还是要从零开始, 先教会学生理解“意象”、“意境”这样的概念, 再通过举一些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以“青春课堂”的主倡者———王君的《纸船》为例。

各项朗读指导完毕之后, 王君出示了冰心写给小读者的信———《又寄小读者》, 表明了冰心心迹, 要求孩子们把她的诗改得更美些。于是王君要求学生修改冰心的《纸船》, 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下进行了修改:有人认为把“抛”改成“放”更好;也有人认为用“轮船”别扭, 用“舟”更给人一种风雨飘摇的味道;还有人觉得人称用得不妥当, 应该用“您”更能突出冰心对妈妈的敬重。而后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品味的闪光点, 修改诗歌的最后一句———载着泪水归去, 载着一船泪水归去。”告诉学生这就是诗歌创作。学生的热情被点燃了, 于是课堂里出现了许多“诗人”———

万水千山, 求它载着无数个思念的梦归去。

万水千山, 求它载着一腔愁绪归去。

万水千山, 求它载着一颗温柔的心归去。

万水千山, 求它载着这首流泪的诗归去。

……

这堂课假作者的手笔, 展示了一封来自天国的邀请函, 请学生主动改《纸船》这首诗的语句, 是一个大胆的设想。这封信是杜撰的, 假如开头就以“假设”的口吻是否更稳妥一点呢?结果显示, 学生们的感动是真诚的, 学生们的感受诗歌的童心是真切的。一封“假信”引发了一段真实的教学经历, 激发了真诚的读诗情怀, 更激活了学生们心底的诗歌能力。于是,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伦理教育课, 而是一堂纯正的“语文”课。正因为课堂上依照正确的教学方法落实了语言学习的细目, 由“诗语”而入“诗心”, 由“诗心”而入“人心”———学生的童心经受着爱的洗礼。于是, 学生们一个个都成了名正言顺的“诗人”。诗歌欣赏, 能做到这样深入, 已经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了!因为以初中生的知识经验能够进行这样分析已经值得称颂了。

写到这, 发现其实自己还是未真正进入这“学情分析”的语文课堂改革中, 自己攫取的只是沧海一粟中的一朵小浪花。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 至少让我明白了:语文课堂重构应该从确认学情开始。学情是任何课堂教学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觉”重构

[2]扈中平.多元性教学理念与创新素养的培养.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3]王君.青春课堂———王君与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艺术

浅谈学情分析 篇3

关键词:学情分析;旧知识;光合作用

学生的生物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旧知识)、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学习新知识,建构对生物的理解。

1.旧知识是学生新知识学习的阶梯

初中课本中已有对光合作用的简单描述,通过一系列探究实验,学生能阐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及条件。基于学生这样的基础,我们新课的开始则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来唤醒学生的记忆:

①光合作用的产物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光合作用的原料有哪些?

③什么样的生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④光合作用离不开一种细胞器,它的名字是什么?

⑤根据上面的问题,你能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吗?

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并写出反应式CO2+H2O→O2+(CH2O)。

但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并不局限于此总反应式,而是以此为阶梯,继而掌握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即光反应和暗反应,书本在P103—104详细地描述了这两个反应阶段,还配置了相关的反应图解,这才是本节的重点及难点。

如果新课学习的时候一上来就学习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学生看到书本中对于光反应和暗反应相当长的描述,错综复杂的反应式图解,就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觉得这么枯燥又复杂的东西自己肯定学不会,没听几分钟就开始走神了。所以利用复习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引入新知识,为新知做好了铺垫。

2.新知识的学习补全旧知识

学生初步回忆起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后,教师一步步分析,提出更深入的问题。

(1)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是哪里来的?在氧气形成的同时还有哪些产物的产生?请仔细阅读书本P103这一段的描述,回答这个问题。

(2)你能将刚刚学习的文字部分转变为化学反应式吗?

(3)像淀粉这样的糖类是怎样一步步合成出来的?请仔细阅读书本P103这一段的描述,回答这个问题。

(4)你能将刚刚学习的文字部分转变为化学反应式吗?

(5)填表:

问题分步出现,按光合作用发生的顺序层层递进,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学生以阅读为基础,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主动探索新知识,将书中的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新旧知识之间既有相互贯通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而这种不同点往往正是旧知识的发展与提高,所以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知识,体验独立发现的愉悦。不同的学生进行这一步的时间是不同的,因为他们拥有的旧知识的多少、旧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都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搭建新知识的速度和牢固程度自然不同。所以说教师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自己看书,教师任何巧妙的教法都无法代替学生主动内化的过程。其次,这些知识不是一下子需要学生学会的,而是分步分阶段地逐步掌握的过程。

3.旧知识也会阻碍新知识的获得和巩固

本节课位于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在第三节中我们已经学过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反应式:C6H12O6+6O2+ 6H2O→6CO2+12H2O+能量。

光合作用反应式:CO2+H2O→O2+(CH2O)。

从上面两个反应式看,光合作用的原料刚好是呼吸作用的产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又是呼吸作用的原料。看上去很像是简单的逆转,但它们是截然不同的复杂过程。

有些学生呼吸作用本身掌握不佳,这时候立即学习光合作用,会造成后者的学习和记忆难度增加。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篇4

教材分析:

A 《 》是小学数学课本()年级第()册第()章的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之后编排的。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学会了(),本课将进一步学习《 》,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知识打下良好 的基础。

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等学习活动,认识(),理解(),掌握(),探究和发现(),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学情分析方法 篇5

一、观察法。教师的观察可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课前主要是通过预习新课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寻找大部分学生在本节课上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在课上,教师要观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应全面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热情、学习心理以及学习风格等学情信息并适当的做出调整。在课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到学习效果,对学情信息进行分析,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调整。

二、访谈法。教师可以通过“访谈对话”的方式获取学情信息,可以与其他科任老师、家长以及同学朋友进行谈话,了解学生的起点水平以及学习兴趣等。教师要了解班级的学情,可选取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几个学生进行访谈,也可以采取班级选取6—8个人进行集体访谈,在访谈过程中互相启发影响,从而获取学情信息。

三、问卷法。教师可以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对全班同学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知识储备与能力水平、认知水平等信息进行采集,结合教师的心理学知识以及敏锐的观察力了解学情信息。这种方法能够是教师更广泛更真实的了解学情信息。

四、文献调研法(资料法)。教师可根据已有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分析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日记、成绩手册以及个人档案等资料对学生目前的知识与技能水平、背景经验、可能存在的困难有所了解。

班级情况分析学情分析 篇6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四年级数学,本班共有42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18人。班上大部分同学成绩比较稳定,也有几个同学的学习很不理想。不少同学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在学习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思维活跃,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但也有不少同学厌倦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致使学习基础薄弱。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学生在行规和学习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如:做操排队,没有人说话了;下课休息,打闹嬉戏现象不见了;上课时,认真听讲的人多了,同学们边听边记的习惯逐渐养成。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浓了。现在,很多学生除了完成学习作业外,都能够去研讨一些比较难一点的题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少数学生根据已学习过的知识,相互出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互动,成长较快。

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学生作业质量太差。作业是训练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武器。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成绩。而我班的很重要的问题就在这儿。回家作业存在着严重的拖拉现象。经过一个阶段的整治,虽然有所改观,但质量一直提不高。其次,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少数学生还不能正确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等。

三、改进措施: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2.书写习惯。3.训练学生仔细审题,认真做题的习惯。

(二)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特别是计算题的训练。

如何写好课前“学情分析” 篇7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备课, “学情分析”是备课的基本环节。在一些数学教学设计中, “学情分析”的表述无不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2]。那么, 这其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学情分析”的内容又是什么?该如何表达?

一、“学情分析”的表述中存在的问题

有教师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必修本 (A版) 》的第一章《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的学情分析如下:初中阶段学生已直观地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几何体, 知识经验已经具备;但难以想象稍复杂几何体的空间结构, 所以应该利用实物、模型等, 给予学生直观感受, 引发学生思考。

在数学课堂上, 存在一种分层现象:数学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既快又好, 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听不懂教师的讲解。若根据以上学情分析进行数学教学, 就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理解。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学情分析就是把“学情”这个概念进行分解, 寻找各部分的关系以及“学情”作为整体与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设计有效教学[3]。那么, 具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布鲁纳指出:教师在从事知识教学时, 必先配合学生的经验, 将所授教材做适当组织, 务必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学到知识;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必须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认知表征方式, 做适当的安排, 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前后衔接, 从而产生正向学习迁移;在教材难易安排上, 必须考虑学生学习动机的维持;太容易学会的教材, 缺少成就感;太艰深难以学会, 又易生失败感;适度的调适才能维持内在的动机[4]。教师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 在课前学情分析中表述出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及不同。以上案例中的教师, 没有对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各方面差异进行表述, 更没有提及该如何针对对这些不同点进行教学。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认知规律、学习风格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 并且, 这些因素因人而异, 各有特点。据此, 教师在分析学情时, 就要结合所学内容, 对这些特点分类、分层进行表述。在内容方面, 观察学生, 表述出他们在已有的经验、认知发展规律、学习风格、兴趣等方面存在的异同, 并针对性地给出对策;在文字表达方面, 则需多阅读积累, 写作讲究准确用词, 文章的结构格式严谨。

三、在“学情分析”中表述对学生的研究

以上述教师在“二分法”的学情分析中的表述为例, 说明在“学情分析”中该从哪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表述。

(一) 从已有经验方面进行表述

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 我将会说,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态去进行教学。新的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的[5]。”学情分析首先应该着眼于学生已有的经验。

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已有的经验包括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

从知识经验方面来看, 数学课堂上, 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特别重要。以上分析, 虽然提到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但没有注意到, 这些“已有知识经验”是否是全体学生都已具备, 忽略了“基本初等函数”掌握不佳的学生,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正迁移。

普遍来说, 一个班的学生, 在数学学习中具有层次性, 可以分为优等生, 中等生和后进生。这三类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程度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 要具有层次性, 如存在现象: (1) 提问一个差生关于基本初等函数或方程的问题, 顺利答出; (2) 提问三个程度的学生, 大部分学生对“单调性”均感到陌生。解决策略:若出现第一种情况, 课前巩固环节无需进行;若出现第二种情况, 则还需进行复习环节。

生活经验是人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来源。抽象的知识能够被讲解得越贴近生活, 就越容易被理解。案例中教师虽然考虑到了学生将要遇到的困难, 但在解决策略中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了方便教学, 学习策略可以修改为: (1) 存在的困难是学生对二分法的步骤较难理解。 (2) 解决策略:高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 举出贴近学生生活中的例子, 如“一条绳子, 对折, 再对折”, 便于学生理解。

(二) 从认知特点方面进行表述

案例中的学情分析缺少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表述。维果茨基认为, 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6]。《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序言部分的课程基本理念也要求:应删减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 克服“双基异化”的倾向[7]。所以在学情分析中, 需要表述出对知识适当的拓展:本节特点:“二分法”的学习为算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让学生思考“二分法”的步骤有什么特点, 如何用符号表示。学习策略:向学生简单介绍算法的概念, 为今后学习做铺垫。

(三) 从学习风格方面进行表述

在数学学习中, 把握知识的关联性、具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尤为重要。学生的学习风格可以分为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反思型和冲动型、整体性和系列性等, 不同的风格的学生, 在学习中存在很大差异。例如, 场独立型学生喜欢独立思考, 但不容易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场依存型学生能从整体上感知问题, 但易受主观因素干扰。案例中的表述忽略了对学生学习风格的表述。据此进行教学, 会使课堂教学没有针对性, 学生得不到适合自己的教学。

由于客观条件和课堂时间的限制, 采取个别教学并不现实。因此, 课前教师需了解班上学生大体分为哪几类, 并在学情分析中写清楚针对每类学生的不同方式: (1) 存在现象:某某, 属于场依存型学生, 某某, 属于场独立型学生; (2) 学习策略:对于场依存型学生多鼓励;对于场独立型应从宏观上对其进行指导, 引导其注意整个问题的背景。

(四) 从兴趣方面进行表述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最重要的内部动机。案例中的教师在表述中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考虑。

教师应先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是否感兴趣, 再分析表述:存在现象:部分学生开小差, 觉得该内容枯燥, 不感兴趣。教学策略: (1) 在课堂上, 向学生介绍融合在“二分法”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精妙地揭示了几何与数量间的关系, 让学生体会数学和谐之美, 或结合实际, 举出“绳对折”的例子,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的联系, 对本节内容产生兴趣; (2) 与开小差的学生进行“教学对话”, 给他们适度表现自我的机会, 激发兴趣, 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 对学情分析中关于学生的表述进行总结, 总体来说, 学情分析中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本节课主要内容。第二, 预测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情况: (1) 已有经验方面, (2) 认知特点方面, (3) 学习风格方面, (4) 兴趣方面。第三, 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第四, 教学策略:根据第二点中六个方面的分析, 对给每类学生的教学策略进行表述。第五, 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给出解决方法。值得注意的是, 整篇学情分析对学生的表述要有预测性, 例如, 可以穿插着对课堂上的氛围的表述:如果氛围比较沉闷, 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若学生过于活泼, 把热情集中在与课堂知识关联不大的事情上, 该怎样扭转他们的注意力等。

四、结束语

正确地表述学情分析, 是为了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 从而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全面而准确地表述学生情况, 针对学生的难处对症下药, 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7]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序言.

[2]庞玉崑常见的“学情分析”错误与解决方法[J]北京教育普教.

[3]邵燕楠黄燕宁.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3.02.

[4][美]布鲁纳.教学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5]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任夫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8:序言.

做好学情分析促进学生发展 篇8

关键词:学情分析 人人成长 各个成才 统计分析

一、进行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学生的学习质量是一所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学情分析是反映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尺,是学生学习质量的外在表现,当今高校的发展已经从靠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注重质量的内涵发展之路。进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可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实现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进一步落实学校第十一次教学工作会提出的“人人成长、个个成才”的理念。

二、北京建筑大学及学生的基本情况

北京建筑大学,前身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建校七十余年来,学校积极适应首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和首都城市建设的需要,始终坚持“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的办学定位,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拓宽办学视野,不断强化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管、法、文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大学,成为北京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是首都乃至国家城乡建设的重要力量。

北京建筑大学生源以北京市为主,全国其它省区市学生占有一定比例,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北京生源学生仍占绝大多数。北京生源的特点具有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眼界较宽的特点。但从整体上看,学习的努力程度不及外地生源学生,国家的统一考试,如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可横向比较的考试中,学生整体成绩处于一般水平,与先进校还有一定差距。说明整体学风还有待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三、学生学业分析的范畴

学生学业分析主要包含学生学业宏观分析以及学生个体的微观分析两个方面,学生学业的宏观分析可以从整体上、全局上掌握学生的整体状况,为学校的决策提供支持,为学校开展工作提供方向。以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为例,如果看学校整体通过情况,和其它学校相比较的情况属于宏观分析。宏观分析着重于整体,着重解决总体情况。通过学生个体的学业分析即微观分析,同上,还以四、六级为例,考察一个学生的考试情况,分数多少,甚至每种类型的题目取得多少分,这种分析就属于微观分析方面。微观分析着重于分析个体,解决个体问题。有利于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差距和不足,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找到提升的空间。促进学生迎头赶上,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发展。

四、学生学情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关系

学情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是密不可分,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宏观分析是由无数个微观分析组成的,宏观分析也会影响微观分析。对于某事物的分析是否属于宏观分析还是微观分析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如我们分析某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相对于全校所有课程,它是微观分析,如果看这门课程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这个角度看,是属于宏观分析。公关宏观分析着眼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容易在大的方面找到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把脉。微观分析主要体现在个体方面,如相对所有学生,单个学生是个体,相对所有课程,但们课程是个体。抓住个体的薄弱环节,进而采取措施使其转化和提高,只有所有的个体都有进步和提高,那么整体也必然会有进步和提高。

五、分工负责做好学情分析工作

学校和学院在学情分析处在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不同的职责和功能,学校着重进行学情分析的宏观、整体、全局的层面,做好校内二级学院之间以及我校与外校的横向比较。二级学院处于学情分析的微观、具体、局部的分析,侧重于学生个体,学生个人发展的前后变化分析,做好纵向比较。

六、学情分析方法

在学校层面,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着重进行重点分析和横向比较,分析的内容主要对大学英语、基础课等课程进行重点分析,分析的结果采用横向比较的办法,进行校内各学院之间的比较以及校际之间的比较,比较的结果用来查找差距和不足,利于学校抓住教学质量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对于个体运用具体学生具体分的方法,对问题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的措施,就是对问题学生要逐个进行个案分析,主要对学生的不及格原因进行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本身原因、课堂关注不够原因,还是学生的智力问题、家长关注问题,都要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切实可行的转化措施,确定转化目标。学校则重视对问题学生的监控与统计,做好整体转变工作。学情分析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再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跟进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求各二级学院建立问题学生档案,做好后进生个案分析,尽可能的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包括自身努力、家庭因素、心理因素等。并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提出相应的措施。第二,要求做好问题学生家长的工作,多与家长进行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在校的情况。第三,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多关注问题学生,把更多的机会让给问题学生,使后进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激励继续努力。第四,做好问题学生的辅导工作,并将辅导记录在册,关注问题学生转化的效果,及时总结经验,调整辅导方法。

学生学情分析是学校常规过程管理的重要方面,目前我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二级管理的重要体现是学校目标的分解和下放,我校第十一次教学工作会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教学质量目标的分解与下放,二级学院党政向学校就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承诺,对二级学院既是压力也是动力,真正把我的学生我负责的理念扎根在心里,落实到本单位各项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去,学情数据反映了各教学单位完成目标的情况,通过学情分析可以有力的促进各教学单位强化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向管理要质量的理念真正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 朱久思. 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和三大支柱.[J].湖北工学院学报1994,(3).

[2] 钱军先.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的核心与关键.[J].教育研究与评论2009,(8).

上一篇:厨房工作守则下一篇:我奉献,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