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2篇)
从引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进入。
一个诗人的成长,背后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理由。孙友田说,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这话的意思是……(理解“启蒙”:学生说母亲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师追:那“启蒙”是不是就是“第一位”的意思?讨论小结词意:打开心门。)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伟大的母亲。读题:月光启蒙
二、进行读书指导,学生自读进入文本。
1、板书自读要求:这样的要求应当成为我们一生的读书习惯。
读正确:字音读准,句子读顺。
有所思:读中品味:“亮眼”的词句处“驻足赏观”:意思?妙处?(让学生理解)掩卷而思:文章写了什么,我能体会作者的内心吗?
会质疑:问便是吹起了思考的冲锋号。(让学生理解)
(比如,从题目开始我们便可以问了:月光怎么启蒙?题目到底是什么意思?打下一个问号,当课文读完,思考理解了这个问题,问号擦去?当然你也擦去了蒙蔽,擦亮了心灵。)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质疑及解疑情况。(“黄河故道”、“莲花落”估计学生不理解,行间指点)
三、检查读书,总体把握课文内容情感。
1、开火车读。相机正音,指导读顺语句。(本文没有长句子,估计不会存在阅读障碍,只是“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一句集中了三个生字,可能读时会打结,训练读顺)
2、讨论:读完课文,你心中有着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像……(像春风漾过,月光照耀,)再请你用一个味觉的词儿来概括。(甜)
3、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文字间流淌着的甜甜的情意。
四、课后作业:
说说你心中甜的感觉来自何处?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话题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诗人孙友田的——读题。
向老师汇报一下你上节课的学习收获。
根据汇报切入话题:是什么让我们心头感觉甜蜜?
(如果学生感觉困难,可作启发:课文读完,你的眼前一定萦回着一幅画面。注意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二、交流。重点学习课文1-5小节。
(学生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体会,可能学生会从某一点上说,或者说不透彻,课堂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回应并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课文。)
这是一个温馨的画面:月色下,作者依偎在母亲怀里听着动听的歌谣。那是甜蜜的时刻。无论是母亲还是孩子。
A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也洗去一天劳累,换了一件白布褂子,也换上一天的好心情,终于可以陪一陪我亲爱的儿子了。
B孩子:一天在太阳下晒,在泥地里滚,这时候静下心来,享受月光,享受月光下母亲深情的吟唱
生读2、3小节,教师接读第4小节。理解此处“亮眼”的词句:
1、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轻柔,像小溪的流水轻盈。
2、芳香的音韵:母亲嗓音甜润、深情,仿佛芳香四溢。让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芳香。这里“芳香”意思是:对世界对人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不是吗?不然哪有这样的诗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课文第5小节有一句话就说了这一个意思。理解“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回读前面的两首歌谣,从歌谣里你能体会什么呢?——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劳动便是生活的幸福!这是故乡流传下来的歌谣,这是故乡给予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恩赐,在这个美好的月夜,通过母亲的口又传给了我。
三、生齐读课文6-13小节。
师接应:我似乎看见当母亲讲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时,作者投向月亮那好奇的目光;我似乎听到当母亲唱起“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时,作者的开心的笑;难怪文章开头便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四、下面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篇文章。题目叫《月光妈妈》,是这篇文章的原文。读完后我还想听听大家的感觉。
交流感受:对母亲的感恩深情。味是苦的:一个爱自己,给自己曾经多少童年欢乐的母亲就这样老去了。我多想抹平你额上皱纹,我多想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声声叫唤。
诗意的月光下, 母亲搂着“我”, 唱着动听的歌谣, “我”忘却了夏夜的燥热, 沉醉在美妙的歌声中, 让“我”充分感受亲人们对家乡、对生活的情感;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一个个优美的神话故事, 为“我”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一段段幽默风趣的童谣, 不仅丰富了“我”的积累, 还拉近了“我”与文学的距离;生活中的谜语, 同样启迪了“我”的思维和联想。所以作者说:“那时, 我们日子清苦, 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苦涩童年的夏夜却是美妙的。”站在作者的角度来理解:在童年夏夜里, “我”常常沉醉在恬静的月光里、醉人的母爱中, 陶冶在丰富的优秀民间文学氛围里, 忘却了时间, 丢失了睡意。是母亲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是母亲用优秀的民族文化, 用艺术的形式教育“我”、培养“我”, 为“我”打开了闭塞的心灵之窗, 照亮了“我”灰暗的心灵, 使“我”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正是母亲的启蒙, 使“我”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学习这一课, 我们该怎样牵着孩子们的手, 与孙友田一道, 徜徉在夏夜美妙的月光下, 听母亲唱歌谣、讲故事和猜谜语, 去感受这份浓浓的爱的启蒙?要想真正读懂“月光启蒙”, 读懂母亲, 读懂孙友田的心, 你自然绕不过三个方面的问题:
1.对耐人寻味的课题的解读:“启蒙”是什么意思?母亲是怎么“启蒙”的?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文章是怎么写“月光启蒙”的?
2.对民间文学的能量的思考: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们, 阅读文中大量的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时, 会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态?我们希望从中汲取怎样的营养?
3.对作者诗意表达的“秘妙”的追问:母亲那甜甜的嗓音“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此时明月已至中天,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 像一尊玉石雕像。”以及“母亲不识字, 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 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上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飞向诗歌的王国。”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和排比, 让写景、叙事和抒情浑然一体, 进行“融情于景, 事中见情, 景事情合一”的智慧表达呢?
以上是解读《月光启蒙》无法回避的三个核心问题, 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细心体味, 用心揣摩。对于教者而言, 似乎每一方面的问题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作者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越是试图解释, 你会越发觉得战战兢兢, 自己心中的“月光启蒙”, 与作者想要表述的, 能有多少相似性?你越想清楚地叙说, 越会发现学生的茫然。你不时地播放一段小溪的视频和一幅幅“玉石雕像”图, 告诉他们“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 像一尊玉石雕像”, 比喻表达的贴切而富有美感, 你会发觉不仅学生, 就连自己也会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你能给学生说得清“母亲把故乡的爱, 伴着月光给了我, 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你能给学生讲清楚“芳香的音韵”这种通感的表达?
还有那么多热心的教者, 步步深入, 引导学生先赏一赏月光, 再看一看母亲, 接着吟歌谣、讲故事和猜谜语, 最后对母亲真诚地赞美。整个课文就变成了月光、母亲、歌谣 (故事、谜语) 、母爱几个部分的组合就是月光启蒙。这显然是对《月光启蒙》的肢解。
其实, 在孙友田的心中, 月光、母亲与民歌民谣, 已经完全融为一体。歌谣在月光下, 月光就是母亲, 歌谣就是母爱, 在家乡这片多情的土壤上, 怎能将彼此截然分开呢?
欲速则不达。既然容易挂一漏万, 以偏概全, 不如什么都不说, 什么都不必说, 一切尽在“朗读”中。让“读”做主, 或许是学习《月光启蒙》的最佳选择。由此, 笔者认为本课的学习目标应该是: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 积累语言, 增强语感, 体会情感;通过读, 想象画面, 感悟表达, 体会“月光启蒙”的丰富内涵。
依据上述目标, 面对情意浓郁的散文, 笔者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流程:
一、读题入情
1.轻读课题。 (提示:这样富有诗意的课题, 要轻轻地读, 要能引发听者的想象。)
2.了解预习。《月光启蒙》写的是——夏夜如水的月光下, 在院中的草堆旁, 母亲搂着我…… (板书: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
3.简介“煤炭诗人”孙友田, 《月光启蒙》是他成了著名作家后, 为了感激、怀念母亲的启蒙而写的。
(设计意图:未成曲调先有情, 了解学习起点, 理清行文脉络。知人论世, 蓄情待发。)
二、读中生情
1.在课文结尾, 孙友田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幻灯:最后一个自然段) 。
自由读, 指读。提示要尽可能读出孙友田的一片深情。
这段文字你能读懂吗?有哪些问题?
俗话说,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相信通过我们的读, 一定能读懂。
(设计意图:以生为本, 关注学情, 在作者倾情表达处, 在学有所困处起步, 指点策略。)
2.文中说:“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谣,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飞向诗歌的王国。”打开课文, 放开声音自由地读歌谣。
3.把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1) 当有学生读第二首时, 简单点拨:想象, 童年时期, 孙友田全家以及乡亲们住着怎样的房子?母亲唱的“瓦屋”“高楼”,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指导学生用不同方式来念歌谣。前呼后应、打节拍等。
(3) 喜欢这些歌谣吗?为什么?在诗人孙友田的心中, 这些歌谣—— (幻灯:明快、流畅、含蓄、风趣)
(设计意图:活泼愉快的吟诵形式, 让学生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 对民间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生发喜爱之情。我们也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皎洁的月光下, 母亲借助歌谣, 为孩子摄入根部营养。)
4.孙友田出生在黄河岸边,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 却长歌谣。
重点理解第二个“长”。歌谣能像五谷一样从地里生长出来吗? (体会第二个“长”的意思:产生、创作、流传、孕育等。)
孙友田的童年生活是极其清苦的, 没吃的, 住在低矮的草房里。但他对在月光下听母亲唱歌谣、讲神话和猜谜语, 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现在, 我们就跟随孙友田一起去听母亲唱歌谣吧。
三、以读悟情
1.读课文1~4自然段, 体会月下唱歌谣的美好。
(1) 指导读好第1自然段, 把“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种感觉通过读表现出来。
(2) 请三位同学分读母亲月下“唱歌谣”。 (第1、4自然段各一人, 中间歌谣播放母亲清唱音乐。)
(3) 假如, 你就是孙友田, 此时, 你最想对母亲说什么?指导读第4自然段, 体会母亲甜甜的嗓音“像三月的和风”, “像小溪的流水”。
2.聆听甜美的歌谣, 孙友田有多少话要对母亲说啊!请女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最后一个自然段, 既为切入点, 又是“行课”的线索。感情朗读, 复沓回环, 加强语势, 增强课堂的节奏感。学生对月光启蒙的感悟, 一步步由肤浅走向深刻。)
3.朗读想象月光下母亲讲神话的美。
母亲唱累了, 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 像一尊玉石雕像。
(1) 配乐, 教师范读。 (2) 个别读。 (3) “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引导读出夜空的神奇, 感受意境美和语言美。 (4) “明月已至中天,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 像一尊玉石雕像”。一边读, 一边想象月下母亲美好的形象, 体会作者表达美。
4.接着, 母亲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月亮早已偏西, 小友田还没有睡意, 缠着母亲说谜语。
四、写中抒情
转眼间, 四十多年过去了, 孙友田已经成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他记忆里,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他忘不了, 月光下, 院中的草堆旁, 母亲搂着他—— (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 , 孙友田有多少话儿想对母亲说啊!
母亲啊, ____________。
(1) 10分钟左右, 学生静静地练笔。
(2) 静听学生倾情表达。师生适时点评。
(3) 从同学们真情的话语中, 看出你们已经读懂了母亲, 读懂了“月光启蒙”, 读懂了孙友田的内心。
师生合作读最后一自然段。
(4) 对啊, 母亲不仅是孙友田的启蒙老师, 其实, 也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一起读最后自然段。
(设计意图:课堂上, 通过自读、指读、范读、配乐读、创设情境读、合作读、反复读等各种形式的读, 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和动情的歌声中, 步入优美的意境之中, 感受民族文学的魅力, 升华对“月光启蒙”的认识。这里的练笔, 在学生语言和情感积蓄膨胀时驻足, 适时提供倾吐的机会。情动于衷, 发乎于外。可以进一步深化对课题内涵的认识, 锻炼学生的表达。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说教, 月光下是怎么启蒙的, 得到怎样的启蒙啊。换一种方式, 学习会更精彩。)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这节课让我们再次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这农家的篱笆小院,重温孩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那份温馨、甜蜜和幸福,回味母亲为我吟唱的歌谣、童谣。
二、 品味歌谣,重温亲情
1.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尽情吟诵歌谣吧!
2. 看着同学们满脸的甜蜜、温馨和憧憬,老师知道,你们用心读了,读到心里去了。
(1) (出示)“月亮出来亮堂堂……”
a. 想想吧,在这月光如水的夜晚,妈妈一边轻轻地拍着儿子,一边柔柔地吟唱着歌谣,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呀!
b. 这风清月朗的夜晚,万物都浸染在柔和的月光里,妈妈忍心打破这份宁静吗?妈妈凝视着天上的月亮,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呀?(楼房、白衣、太阳)是啊,心里可美呢!
c. 忙碌了一天的妈妈,晚上还为我吟唱歌谣,可见她是多么的——(勤劳、辛苦、爱我呀!)
d. 让我们一起轻声地读,用心去享受这宁静的夏夜、这温馨的歌谣、这深沉的母爱。
(2) (出示)“月儿弯弯像小船……”他们读得怎样?让我们看看怎样读才好听?
a. 听出来了吗?这歌谣里有妈妈的梦啊!那是什么?
b. 这也是那些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梦啊,有梦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c. 这梦,可以装在心里,可以深情吟诵,还可以配上曲子唱出来。哪位同学想唱给我们大家听?(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两首童谣,通过读、背、唱等教学手段品味童谣中散发的泥土的芳香、生活的情趣和民俗文化的魅力,体会在淡淡的月光下,母亲对儿子那浓浓的爱,对劳动的爱,对生活的爱。]
3. 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母亲的吟唱真是太美了。童年的孙友田感受到了,长大后他是这样回忆的:“她用……音韵。”(指一女生读)
4.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两首歌谣。啊,教室里立即飘满了你们这优美的音韵。
[设计意图:“音韵”一词的理解,如果单独解释词义为声音的节奏旋律,很枯燥,这里让学生通过女生读、齐读,去感悟品味,从而理解音韵就是美美的说话声、读书声,让词语的意思在朗读中轻松的体现。]
5. 在这迷人的夏夜里,妈妈还为我唱了许多童谣呢。谁记住了就站起来背诵一首,好吗?
[设计意图:这里根据歌谣的特点,赋予音乐的元素,让学生和着节拍背诵童谣,又一次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意境,让学生的心灵浸润在诗歌的“明快、流畅、含蓄、风趣”中,获得与作者心灵相融的快乐,在快乐中得到启蒙。]
6. 在这些童谣里有着妈妈那辈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啊。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来:如果——,那该多好啊!
三、 品悟课文,融入亲情
1. (播放录像)简介黄河故道。
2.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同学们,歌谣真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吗?那是怎么来的?
3. 贫瘠的土地、清苦的生活没有磨灭黄河儿女的意志和信念,他们用淳朴的歌谣表达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生生不息的歌谣是从他们心里“长”出来的。
4. 虽然母亲不能给我富裕的物质生活,但她“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她使我懂得,什么是幸福生活,怎么创造幸福的生活,使我从此有了自己的梦想。这就是启蒙!这就是——“月光启蒙”!
[设计意图:通过“长”字的理解,让学生想到黄河岸边的祖祖辈辈,想到了黄河儿女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既感受了文字的魅力,又感受了黄河儿女的乐观向上。]
5. 母亲不是歌唱家,却唱出了动听的歌谣;母亲不是诗人,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启迪着我幼小的心田;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母亲的恩情“我”无以回报,只能用点点墨迹表达“我”的心声。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孙友田的一首小诗:
《同写一首歌》(节选)
问您要一缕春风,
您给我一个春天。
问您要一方基石,
您给我一座大山。
问您要一朵茉莉,
您给我一座花园。
问您要一句名言,
您给我一群圣贤……
四、 作业布置
1. 收集几首家乡的民歌、民谣。
2. 走进孙友田,读读他的诗歌。
教学目标:
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品味民歌魅力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启蒙》(生读课题)
月光是那样的柔和,再读(生再读课题)
2、读着课题,在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3、看来,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唱了许多的歌谣【板书:歌谣】课文中写了5首歌谣,请你找出来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那首歌谣多读几遍,看看有什么感受。(生自读5首歌谣)
4、交流:【幻灯出示歌谣】
(1)“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说说你喜欢的原因?(生说)
还有谁喜欢这首歌谣的?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
凤凰是百鸟之王,相传凤凰落在梧桐树上,表示喜事连连。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读读这首歌谣,再来感受那美妙的景象,美好的向往。(生齐读)(2)还有一首歌谣谁喜欢的?(指名说)“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读了这首歌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过渡:这首歌谣讲的是他们的生活。母亲还唱了3首童谣,你喜欢哪一首?【幻灯出示童谣】
(3)“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说说你喜欢的原因?(风趣幽默)
怎样读出它的趣味来呢?(指名读)还有两首童谣有谁喜欢的?
(4)“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很可爱)
还有谁喜欢这首童谣的?(指名说)
这首童谣还很有特点呢(师引读)想到了吗?(指名回答)(押韵)那怎样读出童谣的韵味呢?(自由练习,指名读)
(5)“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很有趣,生动形象)老师想请一位同学用方言来读一读(指名读)
过渡:听了儒林版的“小红孩“是不是感觉特好玩,特有趣味?这就是乡音,充满着乡土的气息。刚刚我们读了那么多的歌谣,现在你对歌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
(押韵、有趣、简短、易懂、生动、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
怪不得一位作家说“童谣是孩子成长的精神食粮”,我们都喜欢。同学们的认识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这些歌谣、童谣(齐读)【幻灯出示】
二、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过渡: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也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想象。刚才是同学们自己读歌谣,那母亲吟唱出来的歌谣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师生合作朗读第1段)【幻灯出示,配乐】
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幻灯播放歌谣】 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怎样的感受?(指名说)
真美啊!如果让你来打个比方,那歌声还像什么?(指名说)
母亲用这样的嗓音甜甜地唱着,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是这样 2 写的„„谁来读?(指名读)【幻灯出示第4段】
我们能感受到芳香的音韵了,那怎样才能让芳香的音韵飘满小院呢?(指名再读最后一句)听母亲的吟唱是一种享受,听你朗读也是一种享受。(齐读这一句)
读到这儿,同学们来想想,当时的我是怎样听母亲唱童谣的?(想象,指名回答)你看,听着母亲唱着歌谣,我是那样的陶醉,那样的享受,那样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把那些美好的感受读出来。(齐读第3段)
5、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了吗?从这“芳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品出了什么?可以联系歌谣想一想。(指名说)
6、从这“芳香”我们品出了母亲的歌声是那样的轻柔,那样的甜美,让我们如痴如醉。品出了那歌谣散发出来的美好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7、学到这儿,大家一定有疑问,母亲不识字呀,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静下心来读第5段,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答案。(边读边圈画)
(1)“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
她听谁唱歌?(外婆、父亲)歌谣由外婆——母亲——孩子(2)“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这句话中有两个相同的字?(长)第一个长——生长,第二个长是什么意思?(流传、孕育、创造„„)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指名回答)
过渡:黄河是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虽然现在土地贫瘠,但是人们用勤劳、智慧,世世代代流传了许多歌谣。这些歌谣就像滔滔的黄河水一样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8、母亲用这些歌谣把„„(师引读)【幻灯出示】
(师范读)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除了用歌谣给了我启蒙,还用什么给了我启蒙?(童谣、神话故事、谜语)【板书】
快速阅读后面的内容,看看我又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蒙?(自读课文)
9、当我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着母亲讲述的神话故事,听着听着,看着高深莫 3 测的夜空,我可能会看到些什么呢?(想象,并指名说)
10、你看,母亲就是用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启迪着我的童心。此时明月已至中天„„(引读)【幻灯出示】
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母亲就像一座玉石雕像?(生交流)多美啊!(齐读这句话)
三、表达怀念之情
过渡:读到这儿,你知道课文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吗?(交流)是啊,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神话、谜语为我播下了一粒粒文学的种子,生活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成长。如今孙友田已经成为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在月光下给了他启蒙。孙友田对他的母亲满怀感激,他在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幻灯出示第14段】(自由读)
让我们满怀感情地来读一读诗一样的语言。(齐读)【配乐】
同学们,40年以后,孙友田赶回老家看望母亲时【幻灯出示】(师读)同学们,每当孙友田看着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呢?【幻灯出示】(写话)把你想到的深情地读出来(指名读)
是啊,看着这一轮明月,就会想起月光下的母亲,吟着那一首首动人的歌谣 【播放歌谣】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月光启蒙》,齐读课题,再轻柔些,展现月夜的美好,宁静。
二、紧扣“启蒙”,回环品读
(一)吟唱民谣
1、玉石雕像般的母亲为什么是我的启蒙老师?在美妙的月夜里,母亲到底为我做了哪些事?(板书:唱民谣民谣、讲神话故事、猜谜语)
2、上节课作者告诉我们:母亲能唱故乡所有的歌谣,母亲也为我吟唱过无数的歌谣,四十年后有这么两首歌谣总是萦绕在我耳旁,不曾忘怀,谁来读一读歌谣;(课件出示:歌谣)
3、你读得很美,那母亲吟唱的美吗?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一生读,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4、你认为美在哪?(点击:甜甜的,轻轻的,深情)
5、想听吗?听——(慢),篱笆小院里传来了母亲的歌谣!(播放民谣音画)
6、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好甜,好柔)
(出示段落)是啊!母亲就是这样甜甜、轻轻地为我吟唱,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提示:甜甜、深情、轻轻)(你再读,谁再来读一读)
7、啊,母亲用轻轻的、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如此深情,以致让我产生了幻觉,觉得这声音就像——生接读:三月的和风,像——生接读: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生接读: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读着这段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小院里明明飘满的是母亲的声音,为什么作者说成是“芳香的音韵”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作者说,母亲的声音像——
(点击:三月的和风)三月的和风就是春风,同学们,你们想想啊,当三月的和风吹过,大地会迎来怎样美丽的景色啊?(引导生想象:花、草、鸟??三月春风会吹红桃花,吹黄迎春花,吹绿了草儿,大地到处花红柳绿,芳香四溢)
你们想象得真美!母亲的吟唱就像这三月的和风,吹开了花红柳绿,到处是春意盎然,让我们闻到了浓郁的——(点击)芳香
谁能读出这两个词的味道?太香了,让我们将这浓郁的芳香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吧!
(2)啊,芳香的气息真让人陶醉!那母亲的吟唱又像小溪的流水(点击),小溪的流水声是怎样的?(叮叮咚咚??) 母亲的歌谣就像这小溪的流水,充满了清脆,婉转,动听的
——(点击)音韵!
7、同学们,母亲吟唱歌谣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其实,母亲吟唱歌谣还有含义呢,现在谁能模仿母亲的声音甜甜地来诵读这两首歌谣?(再次出示歌谣)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母亲通过歌谣想告诉我什么呢? (要勤劳的母亲,做个热爱生活的人。)
(二)吟唱童谣
(指着板书)1、啊!这就是母亲的歌谣给我的启蒙,启迪着我要勤劳,只有勤劳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那她唱的那些幽默风趣的童谣,又将为我带来什么呢?
出示:童谣“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师范读,拍着手边读)
呵呵,童谣除了可以像老师一样拍手打节奏外,还可以找个好朋友玩对拍,跟同桌一起来试试吧,来读第二首,齐: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我们还可以一边表演一边读哟,一起来吧:“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2、我看得出来你们很喜欢这些童谣,对吧?能告诉我为什么喜欢呢?
出示: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王国。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我能学会本课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生词。
3、我能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
我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我能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
一、学案引导,自主学习
1、快速浏览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由生字组成的生词。
2、自学生字,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写在下面。
3、借助生字表或工具书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如果还有拿捏不准的字音请写在下面。
4、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生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还有不理解的词语,请写在下面。
二、组内交流,合作提高
1、对学。2、群学。
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其他学生有更好的见解,请用红笔把它写在你的学案上。交流时主要交流你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小组同学帮你解决了,请用红笔记下来,如果小组同学还不能解决,那么在班级交流时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帮你解决。(组长是交流的组织者,要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对某一问题不能达成共识,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未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交流时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
三、展示互动,评价激励
1.每组选择一个学习内容作为主要展示内容。
2.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小组长严密组织并合理分配任务,做好展示时个环节之间的衔接。
3.展示时要大胆、大声、大方,并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
4.展示过程中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并及时补充点评。
四、引导探究,拓展延伸
课文内容我知道。(默读或浏览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本文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和()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之情。
五、练习巩固,达标测评
1、看拼音,写词语。
xǐzǎoshāixuǎnshíchenfènghuáng
()()()()
líbazhàngzigēcǎohuājiào
()()()()
2、同音字
zhàng
()篷赊()膨()
()碍拐()()红了脸
yáo
歌()()远()摆
佳()砖()()役
3、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混沌(dùntún) 筛子(sāishāi)
荆草(jīnjīng) 莲花落(làoluò)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
学习重点:
目标1
学习难点:
目标3
学习过程:
一、学案引导,自主学习
熟读童谣,感知音韵
1.速读找出童谣:同学们,在诗人童年的记忆中,母亲唱给他听的童谣一定不计其数;作者印象最深的有哪些呢?请大家马上到课文中找出来!
2.自由吟诵童谣:
(1)吟诵要求:同学们,还记得作者的母亲当年唱童谣时给作者留下的感觉吗?(回顾课文第四自然段内容)对,咱们就要读出作者的母亲当年那种“甜甜的”、“轻轻的”、“芳香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一般的情调,的韵味,能行吗?
(2)自由阅读。
品味童谣,理解启蒙
1、正是母亲在“我”童年的夏夜吟唱的这些童谣,伴着月光,浸透着她满腔的母爱,启蒙的“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当年的孙友田,你听到了母亲吟唱的这些童谣,你从这些童谣中受到了启蒙。那么,哪个童谣让你豁然开朗明白了什么?请你重点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首童谣,再一次低低吟诵,体会体会你“豁然开朗”了什么?
2、自主品味
3、顺带谜语:
①教者过渡提示:“我”是个贪得无厌的孩子,童谣听了还要猜谜语。咱们读读说谜语的情景吧。
②学生自读课文。
4.总体感悟:
(1)教者谈话引导:同学们,每一首童谣,都是一部启蒙教材,童年听过的许许多多童谣,给了“我”许许多多人生的启迪。不但这样,这些童谣本身,是宝贵的民间文学财富,对孙友田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使他成为了现代诗人。所以,孙友田觉得母亲——
二、组内交流,合作提高
1、对学。2、群学。
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其他学生有更好的见解,请用红笔把它写在你的学案上。交流时主要交流你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小组同学帮你解决了,请用红笔记下来,如果小组同学还不能解决,那么在班级交流时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帮你解决。(组长是交流的组织者,要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对某一问题不能达成共识,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未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交流时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
三、展示互动,评价激励
1.每组选择一个学习内容作为主要展示内容。
2.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小组长严密组织并合理分配任务,做好展示时个环节之间的衔接。
3.展示时要大胆、大声、大方,并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
4.展示过程中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并及时补充点评。
四、引导探究,拓展延伸
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给了孙友田血肉之躯的母亲,这样一位给了孙友田人生和文学启蒙的母亲,后来患了老年痴呆症——那天,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连儿子都不认识了,只是漠然地笑着,笑着,笑得孙友田泪流满面。同学们,那一刻,孙友田望着母亲,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五、练习巩固,达标测评
(一)句子平台(按要求写句子)
1.用上“打比方”的方法。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2.改成“把”字句。
母亲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3.缩句。
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二)多项选择题。
对标题“月光启蒙”理解贴切的是( )。
A.月光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让我初步了解了许多民歌童谣。
B.在故乡明亮的月光下,母亲教会我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C.在故乡的天空下,月光启迪我领悟了浓郁的诗情和生活的真谛。
一、恰当的文本解读是读写结合的起点
教材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要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感知和表达运用的指导和训练, 教师就要善用好手中的教材, 要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恰当的解读;要能够将目光着眼于语言运用上, 明白文章写了什么, 更要弄清楚文章是怎么写的;要能够从平常的文字中发现其中隐藏的表达特征和语言形式, 从而决定课堂教学的走向。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诗人孙友田回忆儿时母亲用童谣、谜语、故事为“我”启蒙, 伴“我”成长的内容。充满了诗人对母亲的无限怀念的情感。在接触到这篇文本时, 我们往往会被其中氤氲的浓浓母爱所感染, 学生对这种情感的体会也是容易的。那么, 对于这种一读就懂, 情感一点就通的文本, 在课堂教学时难道还要再花很多时间引导学生去体会理解吗?我们需要从追求深度理解的泥潭中跳出来, 着眼于文本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从文章写作的角度去发现形式上的奥秘。这篇课文要抒发的是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然而, 文中没有直抒胸臆的文字, 却是通过唱童谣、讲故事、猜谜语这些母亲曾经带给“我”的欢乐来表达。在这之中, 穿插着“我”的所思所想, 引领读者一起感受母爱的芬芳。作者的描写看似随意而为, 但其中却有着一根清晰的线索, 那便是夏夜的月光。母亲为“我”带来的童谣、故事、谜语都是在月光下进行的, 或是直接与月亮有关, 或是以月光为背景。而这恬淡如水的夜色也正如母爱一般轻轻柔柔, 令人难忘。为此, 我们在教学时, 应紧紧围绕语言表达的特色来设计教学版块:首先, 读通课文, 概况内容;其次, 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最后, 创设情境, 表达运用。总之, 要引领学生在感知语言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表达规律和特点, 并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合理运用。
二、准确的文本理解是读写结合的保证
有了对文本教学的恰当取舍, 教师在教学中就有了明晰的目标和方向。在教学环节, 教师要带领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要善于从学生显而易见的文字中挖掘出其中隐藏的不为学生而知的表达奥秘;要能够从一篇文本中准确理解作者“写了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写”的原因。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由课内学习到课外运用的质的飞跃, 进而提升学生自我的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时,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作者和母亲在月夜下的欢乐, 教师提出采用填关键词的形式来完成教学:“夏夜的小院里, 母亲为我___、___、____, 给我带来了____, 让我____。”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几次朗读, 能够很快地梳理文章的脉络, 完成填空。而这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此时, 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我所做的这些事情又具有哪些共同点?作者为什么对这些内容记忆犹新呢?”如此, 学生的阅读视角从课文本身跳了出来, 从读者的角度转移到了作者的角度, 也为自己的语言表达拓展了思路, 积累了方法。
三、深入的文本体悟是读写结合的重点
在学生感知了文本内容的大意之后, 他们能够很容易地归纳出文中所列举的几件事例, 而对于作者为何如此描写, 文中有一些关键语句对于文章的表达又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呢?这便是课堂第三环节所要突破的重点, 同时也是学生真正把握语言形式, 理解作者匠心独运的语言表达方法, 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积累的重要环节。
在分析文中母亲为“我”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的内容时, 学生能够轻易发现这些内容在安排上是有详略之分的。唱歌谣是重点内容, 无论是母亲演唱时的神态、动作、歌词, 还是当时“我”的感受、体会, 都被作者细致地流淌在文字之中, 而讲故事的内容则显得简单, 一笔带过。作者如此写肯定是有意为之,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来回答这样的问题, 使其体会到在写作中要注意素材的详略安排, 要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来展现具体完整的场景。这些内容的把握就实现了文本由读到写的有机融合, 为实现读写结合提供了必要方法积淀。
四、合理的文本拓展是读写结合的提升
读写结合的课堂是引导学生由关注文字表象过渡到关注文本本身, 进而发现文字表达的秘密, 实现自我文字表达的自由的课堂。读是写的基础, 而写才是读的根本。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能够围绕文本内容的表达方式的习得来进行语言运用的实践。在学习《月光启蒙》一课后,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习得的语言表达方法, 懂得合理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并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提出语言运用的情境:在母亲节来临之际, 同学们肯定有许多祝福的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讲。不妨让我们回忆一下生活中母亲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 让我们永远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这种让学生将表达的视角投入现实生活中, 并运用课文习得的方法描写, 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也升华了课文情感。
读与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开的部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巧妙融合, 让读与写和谐共生。
摘要:语言感知是语文课堂学习的重要任务。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表达的习得与运用则是当下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要注重语言感知和表达运用的相互促进, 和谐共生。
答:我同意你们的看法。《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不识字的母亲在夏夜的月光下为“我”唱民谣、讲故事,教“我”猜谜语,促使“我”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表现了乡土文化的启蒙作用和母爱的强大与无私,当然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厚感情。《教学参考书》将课文单纯地解读为“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是片面的,制定的“教学目的”也是不准确的。我的理由如下:
其一,从课文内容和课后练习可以看出本文主要表现母爱的力量和民间文学的美好。《月光启蒙》的主人公是母亲,文章所表现的是热爱生活的母亲对孩子的熏陶和关爱,伟大的母爱是通过“月光下的启蒙”这一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再看课后最重要的第3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编者设计这道习题,意在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投向“月光下的启蒙”这一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读懂月光启蒙的丰富内容和特殊形式。让学生跟随母亲吟唱歌谣、经历启蒙的同时认识民谣的含蓄流畅、神话的丰富想象、童谣的风趣幽默;在感受母爱的同时接受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感受母爱的美好与深沉。至于“我”对母亲的情感则是隐含在字里行间的自然流露。如果将“我”的感恩之情确定为主题,成为教学重点,则很容易造成离开课文语言文字空谈感恩之情。
其二,从编者对原作的改编也可以看出课文不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月光启蒙》是根据现代诗人、作家孙友田写的“母爱三部曲”中的《月光母亲》改编的。“母爱三部曲”的主题确实是表达自己对逝去的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但是,教材编者将《月光母亲》编入课本时,对原作进行了编辑加工,不但将课题做了改动,还删去了最能表达作者对母亲深厚感情的两段话。“怀念母亲”的主题也就转变为“母爱无价”。试想如果要保持原作主题表现“我”对母亲的爱,编者为什么要删去两段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回忆和表白呢?将课文与原作对比,不难发现编者的意图。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示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在研读教材时,不但要深入钻研文本语言,还要从课文所在位置、课后练习设计,甚至课文插图描绘等多方面揣摩编者的意图。有条件的还应该和原作进行比对、了解作者生平、浏览名家评析意见等。只有多方收集信息,开阔视野,方能准确驾驭教材、提高教学效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重、难点:
1、亲近语言,感受民歌民谣的深远意境。
2、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孙友田。
2.同学们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交流
第一段(1~5):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5~13):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14):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质疑问难
三、分段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作业: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语句,体会夏夜之“美”
1、同学们,在孙友田的记忆中,作者童年的夏夜美妙在哪儿呢?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圈划有关词语或句子,好好体会。
2、交流“碰撞”,读出夏夜之“美”
教学过程预设:
⑴重点读悟之一:
出示: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自由练读:这是夏夜的月光美。请你用最拿手的方式,动情地读,用心体会夏夜的种种美妙。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⑵重点读悟之二:
点击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① 自由练读。② 齐声朗读。这就是我的母亲:月光中的母亲,忙了一天的母亲,穿着白布褂子的母亲,搂着我为我唱歌的母亲!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依偎在母亲怀里的美妙!③ 回应结语:被母亲搂着的夏夜,被母亲爱着的童年,作者怎能不铭心刻骨?因此,他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二、读歌谣童谣。
点击出示:母亲唱的歌谣童谣。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歌谣童谣。展示读。
三、感受母亲的深情:
1、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指名朗读:谁来读,大家听一听,他有没有传达出歌声的美?
2、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理解“长”)
3、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让民歌得以流传,“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就是月光启蒙。
①.教者过渡谈话:正是母亲在“我”童年的夏夜吟唱的这些童谣,伴着月光,浸透着她满腔的母爱,启蒙的“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当年的孙友田,你听到了母亲吟唱的这些童谣,你从这些童谣中受到了启蒙。那么,哪个童谣让你豁然开朗明白了什么?请你重点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首童谣,再一次低低吟诵,体会体会你“豁然开朗”了什么?
②学生自主品味:(教者巡视,随机了解,即时点拨;适当时候提醒学生同桌讨论)
③ 班级交流感悟。
四、启发总体感悟:
1、引导:同学们,每一首童谣,都是一部启蒙教材,童年听过的许许多多童
谣,给了“我”许许多多人生的启迪。不但这样,这些童谣本身,是宝贵的民间文学财富,对孙友田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使他成为了现代诗人。所以,孙友田觉得母亲——(点击出示课文最后一小节)
2、学生朗读,谈感悟。
3、看孙友田的自白。
五、感情升华。
1、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多想唤醒母亲的记忆,让她知道:当年,母亲是我的骄傲;现在,我能让母亲为我而感到自豪。然而:(引读)
a、现在的母亲满头白发,深深的皱纹刻在她的额上。可曾经,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b、现在的母亲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曾经,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c、现在的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可曾经,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六、你想起了你的母亲吗?
写话:母亲啊!﹍﹍﹍﹍﹍﹍﹍﹍﹍
七、作业:
1、选择文中你喜欢的童谣,吟诵或背诵给家人听,与他们交流交流。
2、你的家乡有民歌童谣吗?搜集几首读给同学们听听。
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母亲
我 智慧 → 启迪
混沌 → 开朗
董英姿
2014-4-3
《月光启蒙》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学情分析
遵循新《课程标准》关于“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原则。教学中,我相信学生,依赖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建构,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二)文本解读
1、文本解读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语言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孙友田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课文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课文插图也很优美,与课文相得益彰,这些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
《月光启蒙》与《爱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园子》等组成了一单元,并构成了“亲情无限”这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单元的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它将润泽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③、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3、教学重难点:
①、亲近语言,感受民歌民谣的深远意境。②、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完成对话过程呢?我用几个关键词来解答,分别是“质疑”“研读”“积累”和“迁移”。
1、质疑
有道是“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爱因斯坦也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探索都要从疑问开始。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就为学生扬起了思维的风帆,探索之旅由此启航,创造就在前方。
2、研读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除了朗读、默读、有感情地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潜心会文,自主研读,让他们徜徉于字里行间,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在潜心研读中,感知语言的优美,感知母亲对“我”疼爱;同时,在潜心研读中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特发现,实现个性化阅读。
3、积累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法宝。课标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要丰富语言积累。”本课语言生动优美、情感丰富感人,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因此积累必不可少。
4、迁移
阅读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阅读,其终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自由地、顺畅地、准确地进行表达。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课文不仅是阅读的例子,也是习作的范例。因此,在这一课中学结束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我觉得很有必要。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打算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指导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对话文本,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我安排了“启、承、转、合”四个板块。
启:通读全文,引发质疑 提出问题是思考的开始。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质疑可能会产生很多不同的问题,这时教师就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因此,我将帮助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比较,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即:母亲是如何给我启蒙的?
承:潜心研读,对话文本 这是教学的重点。
1、潜心会文
让学生静下心来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划有关词句,反复品味,走进作者描绘的情景之中,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写下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或感受,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2、交流收获
交流内容预设如下:母亲是如何为我启蒙的?
a、感悟月光、母亲——母亲在月光下用爱为我启蒙
“童年的夏夜”“篱笆小院”“柔和的月色”“洒满”等可以感受月色下的宁静与安详;
“母亲搂着我、唱起”等让我们体会到那份幸福与美妙。
“母亲甜甜的嗓音”“深情地吟唱”“芳香的音韵”。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味,感受母亲歌声的优美,使人陶醉,也久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滋润着“我”的心田。同时理解“芳香的音韵”的含义。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长”从“生长”引申而来,有“产生”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是家乡的亲人拥有的聪明才智影响着我,所以,“我”从小就在心里蕴含着对故乡、对民间艺术的爱,而这种爱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得到“启蒙”。
b、品味歌谣、童谣 ——母亲用歌谣、童谣等为我启蒙
母亲给我唱了许多歌谣、童谣,课文中写了多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几首多读几遍,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课文的最后一段,点出了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等等,启发学生思考,这部分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怎样理解课题“月光启蒙”?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更要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说出来。
c、借助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得学生更容易走近文本。图片的呈现也让学生走进了那篱笆小院,而那“母亲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的画面对学生来说颇为抽象,看了图之后,便会在脑海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形象。
3、感情朗读
在学生畅谈对文本的理解之后,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作者“情动而辞发”我们“披文以入境、入情”,通过感情朗读感知语言文字,感知人物形象;在感情朗读中释放自己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物我交融。
转:精彩赏读,丰富积累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得其意,更要得其言。通过引导学生赏读精彩句段,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进而积累语言,形成内化,教学才具有实效性。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在反复诵读中可以感受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韵律美,在赏读的同时,指导学生有选择的背诵,丰富其语言积累。
合:倾诉表达,读写结合
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得多,读得透,自然能促进写;写得多,写得妙,自然能促进读。读与写的互相渗透,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这节课教学中,学生在全面学习课文后,想象多年以后,面对年老的母亲,我趴在她的膝前,会说些什么呢?把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这不仅是学生情感在课堂中得到升华并宣泄出来,也是在充分感悟课文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回顾的再理解。(视时间而定,如时间不够,可在课外完成。)
四、说作业布置:(课外拓展,延伸阅读)
语文学习仅靠书本是远远不够的。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透过这扇窗,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本课的阅读是个引子,课外推荐学生阅读孙友田的其它作品,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五、说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母亲
我智慧 → 启迪
混沌 → 开朗
板书简洁明了,抓住课文中心内涵。
董英姿
2014年 4 月
25日
18、月光启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唤起旧知,了解作者
1、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你还记得这是谁写的哪篇文章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了解孙友田吗?
3、交流并了解孙友田。
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回忆母亲的文章——《月光启蒙》
二、解题:
1、启蒙:启,开导;蒙,蒙昧无知。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2、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段具体解释了“月光启蒙”,点明了课题。(学生速读,找出课文末节,幻灯出示末节)
对,这就是作者对“月光启蒙”的解释。我们来读一读——(逐句引读)“月光启蒙”就是——(生齐)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莲花落”。理解“混沌”等词语的意思。
四、整体感知
1、提示自读要求 通州区金乐小学生本课堂五年级语文学教案
2014年 4 月
25日
多么不可思议: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都用了哪些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让我们认真通读课文,根据有关内容归纳:(学生自由读书,尝试概括)
2、交流主要内容:
(1)学生发言,随机评点:(板书:唱民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2)提示其中的重点内容:
在这些启蒙方式中,作者重点回忆了什么内容呢?(学生迅速浏览课文,作出判断;教者确定并在“唱歌谣”、“唱童谣”下加着重号)
(3)理解什么是“歌谣”、“童谣”
3、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5):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第二段(5~13):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14):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五、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第一板块 品味歌谣魅力(大屏幕月夜画面 月光启蒙)
1.当你再读课题时,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点击课件
3.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师:这首歌谣讲的是他们的生活,母亲用歌谣教会了作者要勤劳,要热爱生活。母亲还唱了三首童谣(出示童谣)。你喜欢哪一首?学生自由交流谈理由。可引导学生用家乡话说童谣。
4.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童谣句式短小生动.语言简单易懂。童谣朗朗上口,节奏感强,自然活泼,讲究押韵。语言幽默.而且还蕴涵着道理。想象奇特)
5.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通州区金乐小学生本课堂五年级语文学教案
2014年 4 月
25日
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点击课件
教学第二板块 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1.刚才是同学们读歌谣谈感受,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点击课件播放舒伯特的 《小夜曲》。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点击播放:清唱的歌谣)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
4.师:同学们的感受多丰富啊,都成了一个个小诗人了!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写到:
(点击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生:朗读。师指导: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芳香的音韵了。想想怎么读,才能飘满小院呢?(生读,声音轻柔、甜美)
(2)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了吧?从这“芳香”,你品出了什么?不着急,好的词儿,特别的词儿。是需要慢慢去品的。联系刚才的感受,联系母亲那一首首歌谣再想想。
师: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要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3)这“芳香”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的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4)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来写出母亲声音的美妙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韵,什么器官可以感觉到?(生答)
师:是啊,不同的器官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同样的感觉——母亲声音的美妙。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生再读句子。)
5.我们知道,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用笔圈圈画画是个好的方法。
(1)学生默读。
(2)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点击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话中的“长歌谣”的“长”是什么意思?“歌谣”怎么能“长”呢?
师: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长”,第一个“长”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这句话是说,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歌声不断。“歌谣”与“长”字搭配,是一种陌生的搭配,写出了那个地方歌谣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也让这个句子带着一种诗性的美。
(生齐读句子。)6.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神话故事、谜语启迪我的童心。读读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蒙。通州区金乐小学生本课堂五年级语文学教案
2014年 4 月
25日
7.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好像看到些什么呢?
8.点击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2)指导朗读。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读出母亲的圣洁美丽吗? 9.月光下的母亲是那么圣洁,“我”对母亲充满着敬佩之情!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10.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月光启蒙。孙友田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请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点击课件(把最后一段改成诗歌形式)配乐读。
教学第三板块 表达怀念之情
1.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点击出示:补充原文片段)
2.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呢? 点击出示: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想起一 想起一 3.学生练笔,交流。
作业
1.课后阅读孙友田的《母爱三部曲》(《月光母亲》,《迎接母爱》,《母爱似水》)
2.寻找你的月光,写下你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月光,它唤醒了我们懵懂的心灵,让我们从混沌中豁然开朗。让我们用饱蘸真情的笔触表达你的感恩之心吧,因为写作时做好的感恩方式。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
2、时光匆匆流逝,但童年的夏夜却永远留在作者记忆的最深处,配乐朗读第一小节
3、读着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4、出示孙友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母亲不识字,但她为我吟唱的歌谣,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成为我一辈子最温馨、最幸福的回忆。
(二)、学习歌谣、童谣
1、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读读母亲的歌谣、童谣,去感受母亲的启蒙吧!
2、自由读读课文中的五首歌谣、童谣,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4.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5.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三)、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1.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出示农家月夜场景)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播放:清唱的歌谣)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
4.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写到: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
(2)你们能想象,当时的“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呢?
(3)那时的我,快乐着、幸福着、陶醉着……把这些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指导朗读)
(4)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了吧?从这“芳香”的音韵里,你品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5.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1)学生默读。
(2)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6.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神话故事、谜语启迪我的童心。读读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蒙。
7.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好像看到些什么呢?
8.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2)指导朗读。
9.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10.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月光启蒙。孙友田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请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把最后一段改成诗歌形式)配乐读。
(四)、表达怀念之情
1.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出示母亲画像,补充原文片段)
2.小练笔:当看到那一轮明月,我就会想起
3.学生交流练笔
《月光启蒙》选自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民歌、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动人情景,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是精神成长的根基,是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文中母亲、歌谣、月光其实已经融为一体,置于“故乡”这一背景下,“母亲”和“月光”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意象,成为学生通往“月”文化的一把钥匙。
设计理念:
基于故乡背景,设置情境,围绕“什么启蒙了‘我’”这个笼罩全篇的主问题,通过再现文本中的民谣、故事、童谣、谜语,细读品味,层层深入地理解“母亲”和“月光”这统一的意象,进而丰富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义,梳理内容
1、检查生字,朗读课文。
2、借助文中句概括主要内容。
①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
②能从文中找一个句子并稍作改动概括文章内容吗?
(出示:母亲用民歌、故事、童谣、谜语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3、追溯字源理解“启蒙”,把握主要内容。
①(出示:XX)这就是“XX ”,它下、上分别是什么?整个字是什么意思?“启蒙”呢?(“蒙”字下面是一只鸟,上面是一个盖子,用盖子盖住鸟是遮蔽的意思;“启蒙”就是打开盖子,就是去蔽的意思。)
②(指上句)人启蒙前怎样?启蒙之后呢?由“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是启蒙的过程。读了课文你知道是什么启蒙了我呢?
设计意图: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它运用抽象的线条描摹、比附事物,是一幅幅精美、深邃的全息图画。教师带领学生追溯“”的造字原理,弄懂字形与字义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心中留下的就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一幅画、一段故事。“启蒙”是文眼,结合“蒙”的字源分析理解“启蒙”,再结合语境理解“混沌”、“豁然开朗”等词语,它们就不再是字典上的概念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训练了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一举多得。
二、情景还原,唤醒歌谣
作者说是民歌、故事、童谣、谜语让他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了,这些我们也都读了,我们被“启蒙”了吗?为什么没有呢?我们再来读一读。
1、民歌。
①读民歌,批注出你的理解。
②你对这两首民歌有什么理解?能用朗读唤醒同学们对它的理解吗?
③课文讲民歌是母亲唱的,我们来听一听。
④歌声美吗?这一唱,民歌似乎已经被唤醒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故事。
①入夜,坐在院子里,望着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一女生讲故事《嫦娥奔月》)
②听着这迷人的故事,神秘莫测的夜空似乎成了一个神话世界。齐读这段话,想象那些神话故事。
3、童谣。
童谣有趣在哪儿呢?大家可以自由读一读。
4、谜语。
谜语是用来猜的,我扮演母亲,你们来猜。
设计意图:民歌童谣、神话故事是民族文化源头和根基,具有神奇的魔力,能为孩子打开一扇隐秘的传统文化之门,但它与学生经验之间存在着隔阂,如果不能让文字背景中的美好事物复活,那么文本只是文本,作为读者的学生不可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彩。这个版块教学,通过设置具体情境,师生一起聆听民歌、神话故事,诵读童谣,猜谜语,文本就能得以复活,民间文学的魅力也能得以展现。
三、品词析句,走近母亲
1、你看民歌、故事、童谣、谜语似乎不再是抽象的文字,已经复活了,可是我们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了吗?仅仅是这些启蒙了“我”吗?(更有母亲的爱)
2、浏览课文,划出写母亲的句子并批注。
①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音韵怎么会是芳香的呢?
(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一是因为“洗完澡”母亲有干净的体香,二是因为“搂着我”让我感受到母亲怀抱的温馨。)
试想躺在母亲怀里,聆听着民歌的芳香音韵,然后美美地读这句话。
②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联系第5节说说从这里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母亲?
③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从这一句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母亲?
3、这一读可以发现我们读歌谣时缺少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设计意图:通过前后联系、反复揣摩,引燃学生情感点,把民歌、童谣、故事、谜语置于“母亲”这个背景里,使本来孤立的文字更多了一份浓浓温馨的感情色彩,母亲勤劳、聪颖、圣洁的形象,就可以伴随着民间文化扎根到学生心灵的沃土上。
四、拓宽背景,走进故乡
1、是母亲给了我爱,是爱和歌谣使我豁然开朗。读课文第5节思考:为什么作者却说是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给了我呢?
①“长歌谣”是什么意思?
②小结:这些歌谣由大地长给人们,又由人们一代一代相传,这歌谣其实是大地的声音,所以“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是说把故乡的爱、大地的爱、母亲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其实就是“大地”的象征。
③在理解的基础上重读这段话。
2、正是这些歌谣、这样的爱带着我走进了民间文化的王国,读最后一段。(按诗的格式分行改写)
①“母亲不识字”,不识字就是“蒙”,为什么还能成为孩子的启蒙老师?
②小结:“明月星光”是大自然的美,“民间文学”、“民歌民谣”是这片大地上祖祖辈辈文化积淀的美,把这些给了孩子,孩子就能在诗意中成长。带着这种诗意再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提升了对歌谣、故事、谜语等民间文化的认识:它是故乡祖祖辈辈积淀的文化,是我成长的摇篮,就是我的“母亲”。
五、融合意象,品味月光
1、到这里我们逐渐明白,是母亲用民歌、童谣、故事、谜语,用爱启蒙了我,可课题为什么是“月光启蒙”呢?
2、出示第一段:
①“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这”指什么?这个时辰为什么是最美的呢?
②“白布褂子”又不是好衣服,为什么要写出来?作者说母亲“像一尊玉石雕像”,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么比喻吗?
3、出示朗读: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她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4、总结:其实,细读整篇文章就会发现,母亲和月光是融为一体的,母亲是月光下这一刻的母亲,月光是母亲为“我”创造幸福童年生活的月光。对于作者来说,他说月光的时候,暗示的是母亲,因为没有母亲,没有母亲的爱,月亮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星球而已;但是没有月光,母亲只是一个不识字的平凡母亲,正是这月光,让母亲变得宁静、美丽、圣洁,是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所以,题目是母亲启蒙,是月光启蒙,是月光母亲。
5、最后我们来读一读孙友田的原文《月光母亲》。(开头结尾教师读,月夜、音韵、故事、谜语个别角色扮演读,民歌听音乐,童谣一起打拍子读。)
【《月光启蒙》优秀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月光启蒙阅读训练10-26
《月光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06-14
月光曲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案09-25
国学启蒙教案05-26
声律启蒙教案11-03
《月光曲》说课稿设计10-23
声律启蒙全册教学设计05-27
六上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12-28
《月光曲》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01-18
亲子园亲子启蒙课程教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