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商部门监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精选7篇)
近年来发生的海南“毒豇豆”、三鹿奶粉、深圳“9.20”火灾等事件中,一批工商机关领导干部和监管人员因“监管缺失”被问责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监管风险客观存在于基层工商部门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实践中,尤其是基层工商部门处在市场监管执法第一线,工作繁重,任务艰巨,每天都和市场主体面对面,每事都和当事人零距离,处处事事都处在监管风险的风头浪尖。为此,有效防范监管风险,把监管风险降到最低点,不仅是工商基层干部加强自我保护的需要,更是树立工商部门良好公众形象的迫切要求。
一、基层工商监管风险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风险一词的含义是指发生损失的损害程度的大小和发生的可能性;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基层工商监管风险是指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由于人为或者客观条件等种种不确定性因素而面临的有可能给执法对象和社会带来危害,并被司法、纪检监察部门追究责任的一种潜在危险。它与职权和责任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是执法监管人员因主观和非主观因素不依法履行职责、监管缺失而引发的责任风险。是执法人员在履职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一种自我防范。
从基层工商部门主要职责和近年来发生的工作人员因违纪违规而受到相关部门责任追究和党纪政纪处理的案例剖析调查来看,监管风险主要存在于市场准入、监管执法两个领域,表现为8种形式。
(一)市场准入环节
一是失职性风险。不按法定程序法定条件登记、变更、吊销、信息传递,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领导指示,有的是地方文件,在地方政府“ 打招呼”、“给压力”式干预下,擅自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准入条件,以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为由,把不符合条件或不该进的市场主体放进来,一旦出事,工商执法人员就要承担相应的承担;
二是失责性风险。对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界定不清;对市场主体准入审查不严、把关不到位、准入手续不全或“先上车后买票”;变更手续不符合程序等等。
(二)执法监管环节
一是落后监管风险。因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等方面滞后带来的监管风险。例如对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问题食品以及一些高危行业的监管,基层常常因专业知识的匮乏、监管手段的局限、检测监测设备的欠缺而流于形式的监管,潜在风险日益增大;
二是不作为、不到位的“缺位”风险。“缺位”风险是指没按照法定职责保证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行使到位,导致不良社会后果带来的责任风险。
三是作为不当的“错位”风险。在具体工作中,“错位”风险主要体现为“三化”:执法趋利化,把行政执法权作为谋取部门经济利益的手段,与执法者自身利益挂钩,造成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严重背离,导致社会后果;监管情绪化,一些执法人员不依法履职,放任情绪,避重就轻、管而不当、难管就放、无利则让,造成不良社会后果;处罚随意化,不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处罚标准不统一,损害了法律的公平和统一,造成不良社会后果;
四是乱作为的“越位”风险。在履职过程中,行使了一些本单位不能或不该行使的权力,导致乱作为,造成不良社会后果带来的责任风险。如将调整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法律法规运用到生产、消费领域等;
五是暴力抗法的风险。主要是指工商执法人员在查处端掉制假售假大要案、传销案件、取缔黑网吧少数民族人员无证照经营等专项整顿时,当事人以不理智的态度,采取谩骂、围攻自残、殴打、诬陷工商执法人员,制约、阻碍和抗拒执法所造成的风险;
六是理想监管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上级部门对基层严格履职的理想预期与基层实际监管水平、监管力量、监管手段、监管环境不相适应而引发的职业风险。特别是近年各地制定的企业个体信用分类监管办法,对基层市场巡查监管制定了很多很细且超出法定职责的工作要求,例如对高危行业的监管要求每月甚至半月搞一次实地巡查;又例如国家局在食品安全监管上提出的两个百分之百,这些工作就基层实际落实而言因诸多原因确难到位,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特别是在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后,法院及当地政府、以及舆论都常常拿我们内部的一些工作要求、规定、制度等作为尺子来衡量工作的履责情况,然后以监管不到位而追究其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另外,基层工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还存在法律竞合的风险。工商是一个综合性的行政执法部门,涉及法律法规、规章400多个,但大多是一些与专业法竞合的一般普通法,因此法定职责的模糊或者交叉不仅易造成基层工商干部角色的错位,也更容易增加监管的风险,导致存在部分不应由工商部门承担的责任,却由工商部门“买单”的潜在职业风险。
二、基层工商监管风险成因分析
基层工商市场监管风险的形成有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因素,从大的方面看:既有国家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和法制、文化背景的关系,也有工商系统自身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关系。从小的方面看:现有的干部队伍素质还不适应现行的综合市场监管。
(一)主观因素方面:
一是风险意识淡薄。有的干部职工认为只要自己做事无私心、不吃拿卡要,行政赔偿、职务犯罪离自己很遥远,就不会有问题,更有甚者认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责任、无风险。
二是法制意识不强。有的干部职工认为只要是为公家办事或谋利,犯了错误也不会受到追究;有的干部职工认为自己只要少作为就少责任,认识不到不作为的行为也将会受到追究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认为违规行政只是吃拿卡要,违反禁令。其实不然,违规行政已经不仅局限于犯“恶意之错”,行政质量不高,效能低下,程序错误都将受到责任追究。
三是依法监管执法观念不够强。在基层,监管执法人员监管执法理念落后,停留于监管就是执法、管理就是处罚层次,对“四统一”观念缺乏清楚认识和正确把握,“重监管、轻服务,重处罚、轻规范,重形式、轻实效,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野蛮执法”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管风险隐患突出。
四是监管水平不高。部分基层干部受到业务素质不高的制约,不能全面落实好监管职责,在开展新兴市场主体监管、重点行业主体监管、专项检查、行政执法办案、疑难消费调解等工作时往往感到不知所措,力不从心,处于“不干与错干”都要“挨板子”的两难境地。
(二)客观因素方面:
一是考核监督机制不完善。虽然工商部门建立了各种责任制度,但难以真正全面落实。当前的考核监督机制大多存在着要求严、执行弱的现象,以致考核的目的和意图未能有力贯彻下去,考核压力未能传递到具体责任人,责任追究制并未落实到人头上,导致部分工商干部责任心不强,甚至存在应付心理,必然导致工作质量不高,容易出现监管风险。
二是问责机制不完善。相对于其他行政执法部门而言,工商职能具有涉及法律法规多、监管执法范围广、监管对象庞大、工作的群众性强、专业性弱、职能内在联系不紧密等特征,在基层工商部门表现尤为明显。作为运用国家公权力进行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的工商部门,在国家政策法律赋予众多行政执法权利的同时,也赋予了相应的监管执法风险。以《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为例,第四条第一款第一项和第五项规定的两种行为既可以由工商部门查处,也可以由公安、国土、建设、文化、卫生、质检、环保、安全监督管理等许可审批部门进行查处,从追究安全事故责任的惯例来看,多数地方都会将责任划给工商部门,而其他许可审批部门却安然无恙。
三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体现在:一是各部门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利益最大化趋势,在现实工作中,有利益就上,没有利益就推。工商部门由于职能涉及面广往往承担其他诸多部门推卸而来的风险。二是地方利益。为了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往往要求工商部门在监管执法工作中予以权限制约或放大,导致潜在的风险。三是管理相对人的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逐利性不断增强,管理相对人违法获利、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屡禁不止,导致工商部门存在潜在的风险。
三、基层工商部门规避监管风险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基层工商干部抵抗风险能力
一是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教育。要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提高监管执法能力和水平。引导干部树立“法无授权即禁止”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理清、履行职能,明确每一岗位的职权和责任,有效控制风险。该主管的要认真履行主管职责,该牵头的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该配合的积极予以配合。
二是开展警示教育。应结合各地工商部门行政问责及职务犯罪的典型案例对监管人员进行警示教育,必要时邀请司法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将防范责任风险的意识灌输到每一干部职工的脑中,引导工商干部走出风险认识的误区,促使他们强烈意识到履职缺位、越位、不到位都将给风险爆发埋下伏笔,留下问责隐患。
三是加强执法风险意识教育,确立“责任”新理念。现在,行政问责制越来越完善,问责力度越来越大,只要有了过错,就必须承担责任,这是躲不掉也绕不开的。所以,基层工商部门和工商干部要进一步明确权责对等的理念,敢于正视风险,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强化“责任”新理念,才能规避、减少和化解风险。要从以往“我有多大权力”转到“我有多大责任”的理念上来,实现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每一位工商干部充分确立“全面履职就是全面承责”的意识,尽职尽责。要充分认识到工作意味着责任,责任就是份内应做的事。要确立“自己的作为只有自己负责”的理念,一旦有了过错而被“问责”时,不要指望上级领导为自己开脱责任,也不要指望他人来替自己承担责任。
(二)是梳理职能职责,明确岗位责任
明确职能职责和岗位责任,是确保工作规范有序的重要前提,是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实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非规范的和模糊的职责权限,将严重制约和影响工作职能的正确履行、权力的正确行使与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将无法实施责任追究。
从过去的实践和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尽快加以研究解决:
1、理清并明确界定工商部门与公安、商务、质监、卫生、农业等部门在市场监管中职能交叉的领域,防止监管真空、相互推诿等问题的出现。
2、根据新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调整规范各级工商机关内设机构与基层工商所的职能,依法明确其职责权限。
3、按照明确的职能职责和权限,科学确定人员岗位职责。按照新“三定”方案核定的职能,围绕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干部人事权、财物管理权等的行使,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员的工作职责、法定权限和运行流程进行认真梳理,合理编制工作程序,建立健全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以实现部门职能法定化、岗位职责明晰化、责任主体明确化、责任链接无缝化,切实解决工作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提高行政效能。
(三)完善、落实制度,有效规避风险
各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在梳理职能职责流程的前提下,努力构建科学的监管风险防控机制。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控体系。按照“风险定到岗、制度建到岗、责任落到人”的要求,结合各自工作职责,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对内部有些不合适的制度要适时进行清理,建立相应的确实能起作用的制度,使监管风险防控机制真正融入到执法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是完善考核监督机制。通过推行分类分级履职考核办法促进履职到位,减少履职缺位风险。考核组直接对基层同志进行考核评定,通过直接考核到人,减少考核层级,畅通压力传递渠道,迫使基层同志增强责任意识,严格依法履职。提供履职指南,减少盲目履职风险。设定基本、良好和优秀三个等次,分别对应不同的标准和要求。
三是严格落实过错责任追究制。对执法监管不到位、不作为、乱作为,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坚决进行责任追究;要开展执法监管风险防范承诺,在查找风险点和提出防范措施的基础上,每名工商执法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防范书面承诺,提醒自己做一名廉洁奉公的工商人;要强化落实意识、责任意识,切实规范执法行为,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
四是完善内部监管机制。从技术层面上讲,要防控风险,特别重要的是从完善内部制度入手,提高规章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制度的完善来堵塞监管过程可能出现的漏洞。
五是强化巩固外部监督机制。人一旦没有监督就很容易犯错,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监督是促进办事公正、控制风险发生的重要手段。因此,既要广泛发动群众查找风险环节,更要充分依靠群众监督制度落实。要把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并同干部的考核奖惩相结合,特别是跟评先选优和选拔任用结合起来,使人人感到有压力、有动力、有目标、有责任,切实形成“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监督有效、考核科学、奖惩分明”的管理新机制,努力实现对风险岗位的全程监控。最后在开展各项监管执法工作中,都需要以制度管人、管理,坚决改变以往“巡而不查、查而无痕”的做法,保证每个环节都留下工作“痕迹”,提高执行力。同时,还需要在过程控制方面突出制度的刚性,采取有效措施,对工商干部执法实行全程控制、预警、处置,做到监督关口前移、防范预警前推,切实增强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同时,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案源线索,固化流程条件和处理时限,减轻基层干部的管理难度和运转时间,提高监管效能和水平。
(四)借鉴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建立监管风险防范管理模式
监管风险防范工作,应是一个持续管理过程,只有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实施质量管理方法,才能形成长效推进机制。所谓风险防范的PDCA循环管理方法,就是以为一个工作周期,将执法工作分为计划阶段、组织实施阶段、检查考核阶段、修正提高阶段“四个环节”实施系统管理。
一是计划准备阶段(Plan)。主要任务是查找风险点,进行风险等级评定,并认真、全面、细致制定防范监管风险具体措施。根据谁主管谁防控的原则,按条线组织干部职工根据岗位实际进行自查、互查、公示,认真研究部门法定职责,分解工作事项,制定工作流程图,从自身思想道德、岗位监管职责、廉政纪律三方面,找准单位、岗位、个人易发风险点,制定科学、有效的前期预防措施、中期监控措施和后期处置措施,经分管领导审查后报领导小组确认认可,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相关标准科学、客观评定风险等级,征求意见后公示执行。
二是组织实施阶段(Do)。主要任务是落实风险防范工作各项措施,发挥“三道防线”对监管风险的防范作用,防止执法过程中违法行为的发生。首先开展执行情况检查。每季度结束时,根据统一安排,抽取10%的单位,通过听取汇报、检查记录、问卷调查等形式,检查各部门各单位风险防范各项工作任务执行情况,形成检查记录,提出评价督导意见;其次构建风险监控网络。畅通监管风险监督渠道,通过利用电子监察系统、设立监管风险举报箱、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开设网上投诉专栏等方式,及时收集各类反映意见。综合运用行政监察手段,定期汇总分析信访举报、行政投诉、政风行风热线、案件检查相关信息,进行跟踪调查,全面监控。最后实施风险处置。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通报阶段性检查和风险监控情况,研究讨论各种风险表现,明确本阶段风险处置任务。对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规范意见;对个人存在的问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采取警示提醒、诫勉纠错等惩戒性处理措施。
三是检查考核阶段(Check)。主要任务是对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进行质量考核。按照单位定期自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动态考核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系统地考核评价各单位及个人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情况,形成全年考核报告。
但网上银行以互联网为媒介, 故它还具有互联网技术带来的风险。总的来看, 网上银行的风险包括基于信息技术产生的技术风险和基于金融服务引起的业务风险, 其中, 业务风险主要包括信誉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由此可见, 与传统银行相比, 技术风险是网上银行所独有的风险类别。技术风险极大地削弱了网上银行的优势, 也是阻碍其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本文通过分析网上银行技术风险的来源, 提出了网上银行技术风险的防范措施, 对于建立完善的网上银行监管体系和促进网上银行的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上银行技术风险的来源
1. 操作系统或系统软件的安全隐患
隐患主要有:未定期修补、更新和备份操作系统, 未及时提高系统软件版本等原因造成的系统安全控制方面的缺陷, 这些缺陷给了黑客以可乘之机, 如利用缓冲区出现的漏洞植入木马程序, 取得系统管理员密码进行数据窃取及破坏, 或者植入计算机病毒以瘫痪主机系统和防火墙系统。
2. 服务器的漏洞问题
网上银行的服务器主要有网络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 若这3种服务器之间所形成的网络存在漏洞, 将导致黑客入侵系统窃取数据、关闭防火墙、以及实体连结线路被改变等事故发生。服务器的漏洞还与输入输出设备以及通讯设备的设置不当有关, 如预留过多未受控制的端口, 或者不安全的连结点过多等, 都容易引起非法侵入系统事件的发生。
3. 网络和数据库系统方面的缺陷
如数据库查询参数过滤器 (Query Parameter Fil-ter) 及接口查询程序过滤器 (CGIProgram Filter) 的不完善, 导致黑客利用数据隐码攻击 (SQLInjec-tion) 程序窃取数据库数据。对数据存取管理上的不足, 如对数据文件未制定系统安全管理规范, 管理人员职能分工不当或违反相互制约原则等, 都容易引发金融机构内部人员窃取未隐藏的数据文件, 或黑客采用“字典攻击法”推测出使用者密码, 进而篡改数据库或档案内容。
4. 网上银行作业流程管理缺陷导致的风险
核发电子凭证、软件、密码函等作业流程中, 不符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原则;计算机系统预警及稽核通报制度的缺陷, 导致客户数据、电子凭证、软件、密码遭窃取。
二、网上银行技术风险的防范措施
为防止上述的技术风险, 网上银行需要在物理安全、数据通信安全以及应用系统安全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1. 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是网上银行技术风险管理的基础。物理安全是指有形的安全措施, 包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环境安全是指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在环境的安全保护, 如对主机房电源要实行双回路备份;计算机房要安装电子门户控制系统, 关键设备要安装监视器以及保证相互隔离。设备安全是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的安全保护, 主要包括设备的防毁、防盗, 采取电磁屏蔽措施防止电磁辐射的干扰等。媒体安全是指信息载体如硬盘、磁带、光盘媒体上信息数据的安全和媒体本身的安全保护, 包括建立严格的保管、存放制度和销毁制度, 严格限制数据文件带出机房。
2. 数据通信安全
数据通信安全是网上银行技术风险管理的核心部分。数据通信安全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服务器、加密技术和安全协议。保证网上银行的三大服务器拥有高可靠性的专用操作系统是数据通信安全的先决条件基于安全协议的使用证书, 实现用户浏览器与网上银行Web服务器之间的双向身份确认。数据加密、解密等电子文件传输和确认必须符合辨识性、信息隐密性、完整性、不可重复性等要求。 (2) 提供给客户使用的软件、密码或其它有关数据应符合内控原则。有关密钥、电子凭证资料以及密码等隐密性数据的产生、变更、储存应按照内控原则实时监控, 密钥长度应符合主管机关的规定。
3. 应用系统安全
首先, 应设立多重防火墙严格控制互联网与计算机系统间的路径, 目的是隔离互联网与交易服务器, 有效地防止互联网用户的非法入侵。
其次, 对未经防火墙的远程访问应予过滤及管制;对未经授权或违规的异常存取或进出网站情形, 应设计侦测、警示及追踪的机制, 并设有防范网页遭窜改的监控措施。
第三, 在网关 (Gateway) 设置上应建立符合内控原则的控制程序, 对异常进出网关的事件应留存纪录备查最后, 应用程序设计应避免产生缓冲区系统漏洞, 以免遭人利用非法指令窃取数据。
4. 网上银行技术关联方的管理
应对认证机构的营运及其可信度进行评估, 以免产生相关性风险。应制定与客户、技术外包方、第三者 (含凭证机构、清算机构、商家、供货商等) 权利义务关系合同, 对重要软硬件购置应评估厂商信誉、财务状况、研发支持能力、内控制度, 以避免衍生相关风险。此外, 网上银行应制定交易限额, 依照交易类别分别限制每次交易金额、每日交易累计金额, 以及特约账户的转账金额等。
5. 客户端的管理
应给网上银行的客户提供业务或服务的详细操作说明文件, 尤其对客户权益、信息安全及隐密性等注意事项, 应以书面的、醒目的方式提请客户注意。对首次往来客户身份的确认, 应有确认程序以避免有假冒他人开户或往来的情形发生, 制定客户终止网上银行往来的处理程序, 以免其账户遭盗用。
三、网上银行技术风险的监管模式
与传统银行相比, 网上银行在操作模式、技术和业务风险等方面具有特殊性, 这使传统银行的监管体系面临着众多的挑战, 维护客户和公众的利益是网上银行监管的首要目标。
1. 网上银行挑战传统的分业监管模式
网上银行的金融创新, 使某些业务难以按照传统的方法划定其所属的业务类型, 进而归属管辖权, 故传统的多个监管主体分业监管的模式, 容易产生在某些业务上监管重复, 而在另一些业务上又无人监管的问题。这迫使监管主体由多主体向单一主体转变, 统一监管成为趋势, 这也是国际上网上银行监管的主流模式。
2. 监管客体范围的扩大与监管竞争
并非仅有传统的银行具有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的能力, 事实上, 一些非金融机构也开始涉足诸如短期电子商业信贷、中介支付、投资理财顾问等金融或准金融服务, 因而监管客体的范围也将随金融机构扩大到非金融机构。网络银行不受地域的限制, 其疆界模糊性和相对较低的转移成本使传统监管模式的属地管辖权失去意义, 由此引发了监管竞争的问题。众所周知, 在传统的银行领域, 各国监管当局在其管辖地域内, 对被监管对象具有权威性, 但对于网络银行, 由于其跨境交易的便利性, 若A国的监管规则较B国严格, 则A国的网络银行可以通过转移注册地点来规避A国的监管, 或者在A国不具备设立网络银行资格的, 却能在B国获得经营许可, 并同样在A国开展业务, 由于它造成监管当局的管辖权威受到了事实上的削弱。为了防止监管竞争, 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求各国监管机构针对网络银行的特点, 共同制定包括市场准入、业务扩展、日常检查与信息报告等统一的监管规则。
3. 监管当局对客户权益的保护
首先, 以法律形式界定网络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新型关系, 如:网络银行服务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客户身份的认证问题;电子合同和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问题;网络银行与客户在各种具体交易中的权利、义务及责任等。
其次, 为防止网络银行对客户权益的侵害, 监管当局必须以法律的形式界定网络银行通过电子手段向客户披露、揭示、传递相关业务信息的标准及其合法性;客户个人信息、交易信息和账务信息的安全及其隐私权的保护等。
第三, 日常检查与信息报告。为保护客户的利益, 除了与传统银行一样进行常规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检查以外, 针对网络银行的特殊性, 还需要进行交易系统的安全性、客户资料的保密与隐私权的保护、电子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方面的检查。
4. 市场准入
市场准入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业务范围, 除了基本的支付业务外, 在多大程度上允许网络银行经营存贷款、保险、证券、信托投资以及非金融业务、联合经营等业务。二是市场准入的资格审查, 大多数国家都对设立网络银行需要申报批准, 并对软硬件提出一系列的要求:注册资本或银行规模、技术协议安全审查报告、办公场所与网络设备标准、风险揭示与处置规划等。此外, 是否对非银行机构甚至一般的企业也可以进入网络银行市场, 以及纯网络银行是否允许其建立分支或代理机构等问题也决定了网络银行的市场壁垒的高低。
四、我国网络银行技术风险防范和监管的若干建议
1. 网络银行防范技术风险的组织结构优化
目前, 传统商业银行一般由银行的科技部门负责网络运营的安全, 由客户服务部门负责授信的管理, 由信用卡部负责信用卡业务等, 这种管理模式事实上是将网上业务当作传统业务的增量, 这在网络银行发展的起步阶段是可行的。但随着网络银行的发展, 网上业务与传统业务将出现管理上的冲突, 两个突出的问题是:适合于传统业务的操作流程和规则不适用于网上业务;传统业务与网上业务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迥然相异。另一种组织模式是将网上业务与传统业务分离, 使其成为独立运作和独立核算的部门, 同时各个职能部门对网上业务仅具有指导作用, 即网络银行单独成为一个产品中心和利润中心, 这也是国外商业银行开展网上业务常用的模式。为了防范网络银行的技术风险, 商业银行应在董事会层次建立网上银行风险管理委员会, 全面负责组织和协调实施整个银行的技术风险管理工作, 并由风险管理部门具体负责进行网络银行系统安全风险评估, 建立技术风险的应急管理流程。
2. 建立技术风险防范的合作机制
虽然各个网上银行开展的业务有所差别, 但他们所面对的技术风险却具有共同性, 因此, 有必要在银行间建立网上银行技术风险的合作机制。然而, 我国各商业银行在早期发展网上银行的过程中缺乏合作, 出于竞争的需要, 各个银行都选择自建网上银行系统, 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技术风险的防范标准。面对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技术风险问题, 任何一家银行都没有技术力量独自承担技术风险的管理, 对此, 我们建议监管部门和银行业协会应该早日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开发规则, 结束各家商业银行在网上银行建设上各自为政的局面, 实现与国际上网上银行的接轨, 统一网上银行的技术风险管理规范, 及时对相关设备和系统新发布的安全补丁进行测试和安装, 建立严格规范的密钥管理和访问控制流程, 共同打击网络金融犯罪。
3. 加快金融监管电子化的步伐
采取电子中央银行的监管方式, 对网上银行实施有效监管我国网上银行的监管部门是人民银行、银监会、信息产业部、公安部门等, 如上所言, 这种分业、分职能监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网上银行的发展, 故我国急需将网上银行的监管职能统一到一个部门, 由此提高监管效率。我国目前尚缺乏全国性的有关电子资金划拨的专门立法。1996年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确立的是以纸票据为基础的结算支付制度, 没有针对电子资金划拨进行立法, 而不少银行各自推出的章程却含有许多维护银行自身利益、削弱消费者地位的条款。为了保障电子资金划拨的安全正常运行, 我们应当借鉴美国《1978年电子资金划拨法》及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等规定, 适时地制定新的支付体系和制度, 以便明确电子资金划拨或使用电子货币实现在线支付时的风险责任负担。
参考文献
[1]Seitz J, StickelE.Internet Banking-An Overview[J].Journalof Internet Banking and Commerce, 1998, 3 (1) :9801-9808
[2]尹著菩.我国网上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研究[J].时代金融, 2009 (2)
[3]蒲晓婷.网络经济下银行面临的新风险[J].经营管理者, 2009 (10)
[4]李红霞.我国网上银行技术风险及其监管[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5 (9) :79-80
[5]王云微, 赵丽娜.网络银行法律监管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09 (3)
[6]李成, 张成虎.现代网上银行发展中的金融监管思考[J].当代经济科学, 2002 (5) :36-40
[7]鲜军.浅析网络银行的风险及其监管[J].华南金融电脑, 2005 (2)
【关键词】 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风险防范
1. 中小企业贷款现状
1.1金融资源获取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在我国所获得的金融资源确是不平衡的。一是获得信贷支持少;二是直接融资渠道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以上来自银行贷款,其他途径融资仅占2%左右;三是自有资金缺乏,我国私营性质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1.2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小,风险分散与补偿制度缺乏。目前,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被拒贷的比例很高,但目前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业务发展滞后,难以满足企业需要。政府出资设立的信用担保机构通常有缺乏后续的补偿机制。很多担保机构独自承担担保贷款风险,未与协作银行形成共担机制。由于担保的风险分散与损失分担、补偿制度尚未形成,使得担保资金的放大作用和担保机构信用能力均受到较大之约。另外,与信用担保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在一定程序影响了信用担保机构的规范发展。
1.3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
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不强。中小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关联交易复杂,资信度不高,财务制度不健全,透明度比较提。中小企业借款的特点是“小、急、频”,加之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专门机构少,银行常常因小企业贷款监控成本高、风险大而不愿意放款。
2. 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及原因分析
2.1信息不对称风险
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非对称关系,企业对自身的了解要远远超过银行对企业的了解。企业对银行隐瞒某些重大信息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2.2市场风险
中小企业规模相对不大,存续期限短,财务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生产工艺先进性不强,产品知名度较低、依附性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别是主导市场的能力较弱,这些因素无疑会导致信贷的市场风险。
2.3信用风险
大多中小企业担保机制不健全,有的对信用和法律意识淡薄,偷逃国家税务现象较普遍,逃废银行和其他债权人债务的现象仍有发生,伴生信用风险的因素仍有一定的基础。
2.4经营风险
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不完善,家长式或家族管理模式占主导地位,实际控制权集中,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核算不规范,经营管理的市场拓展能力不高,自身积累和创新能力不足,发生经营风险特征较明显。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的发生必然化为银行的信贷风险。
2.5道德风险
由于目前社会征信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中小企业表现得较为突出。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不健全,信息披露不充分、不真实,商业银行很难全面了解、识别和判断其真实情况。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
3. 防范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对策
3.1完善金融制度,优化金融环境
3.1.1建立和完善全国企业信用网和个人信用网。要增强中小企业的信用、降低其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必须借助高效、透明的社会征信系统,实现信用信息共享,银行可以通过信用平台,对中小企业和主要经营者家庭财产进行综合信用分析,提高风险评价准确度,有效应对中小企业贷款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3.1.2建立和健全對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帮助中小企业获得商业性融资。建立担保机构是解决因信用问题影响中小企业贷款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如;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虽然也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但最主要的形式还是提供担保支持,在美国其小企业管理局对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资金帮助就是担保贷款。信用保证制度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使用率最高且效果最佳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我国可借助于中小企业担保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来实现市场信用的重建与维护。
3.1.3创造健全的法律制度环境,完善信用及担保法律。从西方国家看,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制订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至今已形成包括《诚实贷款》等17个法案在内的较为完善的信用管理立法体系,构成了美国金融市场信用管理体系正常、高效运转的法律环境。为推进国家信用体系建设,防止出现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的混乱格局,我国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与经验,抓紧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对不讲信用、有意赖债甚至恶意逃废债的不法分子坚决予以打击,以严刑峻法净化社会信用环境。
3.2细化市场营销策略
3.2.1规划市场风险策略。一方面,明确市场定位,提高对企业的风险敏感性,建立客户准入退出标准,科学把握信贷投向,根据总行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规划,在总行公司客户准入退出总的要求前提下,深入分析本地区中小企业的市场特征,结合本地市场和客户细分的实际情况,制定中小企业客户的准入退出标准;另一方面,加强定价管理,提高定价管理,提高定价能力,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体现以益覆盖风险和成本的原则,根据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水平、筹资成本、收益目标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确定贷款利率,对不同的企业实行差别利率,确保收益覆盖风险和成本,完善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产品(服务)组合方案,通过产品(服务)组合提升客户价值回报,减少风险损失。
3.2.2完善贷款担保手续,落实第二还款来源。在加强对中小企业现金流即第一还款来源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上,重点采用低(质)押等方式落实第二还款来源。。根据低(质)押物所处区域、变现能力及企业信用等级审慎确定抵押率。另外,可采取其他形式,提高担保价值率,增强第二还款来源的偿还能力,包括:可增加主要股东承担连带责任担保;与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进行合作,探索信贷业务担保和保险的融合,利用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的信誉、实力分散信贷风险。
3.2.3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防范小企业贷款风险关键是基层客户经理风险识别能力和个人素养。因此,必须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一要尽量充实客户经理队伍,由于中小企业户数较多且信息不透明,为保证贷款管理到位,尽量为每一个客户都配备兼职客户经理;二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教育,通过培训增强客户经理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能力、对企业经营变化的敏感性分析能力以及对财务数据识别分析的能力,还要注意不断强化客户经理的经营意识、营销技巧和风险控制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真正防患于未然。
3.2.4建立与中小企业信贷文化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要制定专门的风险防范和业绩考核办法,突出对客户经理等从业人员的正向激动;二要建立与中小企业特点相适应的问责制度,加强对失职行为的责任追究。
参考文献:
[1] 何光辉,杨维月.中国中小企业资担保发展的理论研究[J].财经研究.2005(8).
[2] 江奕俊.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及方法[J].财税金融,2009.
[3] 肖绪照.加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J].华北金融,2010(10):24-28.
[4] Brindu;a Covey . Credit Risk in Financing SME in Romania [J].December,2008.
[5] 张青庚,费洁春.对担保机构担保项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J].金融论坛,2006(2).
[6] 李月青.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3).
[7] 赵晓梅,吴增,杜智.浅析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与防范[J].华北金融,2008(11).
随着信息科技在银行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推广运用,银行对信息科技的依赖程度显著提高,在促进银行改进流程、加快发展的同时,银行业机构信息科技风险防范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凸现。加强基层银行业机构信息科技风险防范,对于维护银行业机构以及整个银行业体系的安全稳定至关重要。
一、当前银行业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数据大集中引发的风险
数据的集中直接带来了银行金融产品的升级和服务、管理手段的提高,但银行数据大集中后,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也随之加大。一是不可抗力引发的风险。一旦出现突发的灾难事故,将导致系统性的业务停顿与客户流失,甚至会引起业务系统瘫痪,造成社会不稳定。二是系统安全维护工作不及时引发的危险。在数据大集中前,系统架构相对简单,原有的各地方数据中心均由技术人员负责辖内各系统的安全维护工作。由于他们对原系统涉及的各个环节比较熟悉,与系统软件开发商的联系较为密切,与区域内的网络运营商的协调能力较强,因此能迅速调动各种技术力量解决问题,对客户的响应时间较快。而数据集中后,虽然在管理上便于维护、升级,但由于数据集中后的系统的架构变得更加复杂,牵扯的各方面因素比原来大大增加,而且很多问题由于权限问题在市级分行层面漂统前臵立韵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往往需要向总行数据总中心反映,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现有数据中心技术人员应急抗灾能力和应变管理能力。三是外包风险。数据大集中后,对系统开发、网络管理、运行维护等的要求更加专业化了。
随着IT 外包服务的概念逐步被各银行业机构接受,各银行业机构开始尝试实施IT 服务外包,这既有利于银行降低运营成本,也有利于银行集中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发展。但银行不是一般的企业,它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银行信息系统、数据的安全不仅关系着自身的生存,而且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而实行IT 外包服务后不仅银行内部掌握的大量敏感数据可能被外包公司掌握,而且更重要的是目前可以为银行提供IT 外包服务的大多数是国际跨国公司,万一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发生变化,外包公司随时可能停止提供服务,造成我国银行业的业务中断,严重影响我国的金融经济秩序,造成巨大混乱和损失。
(二)技术风险
近几年,银行业机构开展了以互联网技术支持的银行服务与产品创新,出现了网络银行和较完备的电子银行体系,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随意”的" 3A ”级服务。该创新领域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存在以下风险:一是行业性风险。由于应有程序在研制过程中考虑不周或在编制程序时不够严密导致应用软件本身设计不完全,出现应用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账务错乱、数据信息受损等问题。二是外生性风险。由于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因各种突发灾害、运行环境或硬件本身及相关元器件的缺陷、故障导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而带来的风险。三是数据传输风险。客户在进行网上交易时,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泄露、篡改、伪造致使客户信息被盗取,影响资金安全。四是网上银行的操作风险。由于网上银行快速发展,假银行网站、克隆网站或网络黑客通过截获客户通讯数据、安装木马程序等方式套取用户密码和交易密码,转移客户在银行的资金。
(三)安全风险
一是物理安全。计算机房设计、安装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安全运行环境标准而造成的隐患。二是网络安全。该风险既来自计算机系统停机、磁盘列阵破坏等不确定因素,也来自网络外部的黑客攻击,以及计算机病毒破坏等因素。三是主机安全。网上黑客的袭击范围不断增大,手段日益翻新,利用网上的任何漏洞和缺陷非法进入主机,窃取银行信息。四是系统安全。计算机网络病毒通过网络进行扩散与传染,传播速度是单机的几+倍,一旦某个程序被感染,则整台机器、整个网络也很快被感染,不仅会扰乱或中断正常的服务,而且会给银行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
(四)管理风险
一是制度不健全。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有关制度和程序还存着一定的漏洞,与快速发展的信息科技不适应,距专业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组织机构及岗位设
臵。具体表现在:各级管理层没有成立相关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领导和决策机构,科技部门独立于其它业务部「1 之外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执行不规范。银行业机构由于信息科技人员较少,存在人员数量不足,系统开发、技术支持、系统操作维护和系统安全不能严格分开,主要技术支持岗位未实现岗位定期轮换。缺乏专门的技术风险管理部门或岗位进行有效的监督约束,不能有效识别并量化可能存在的信息科技风险因素。三是管理不规范。由于信息技术部「1 专业性极强,高级管理层和风险控制部门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监管飞四是信息科技人才短缺,无法实现计算机业务数据录入员、计算机程序员和网络系统管理员之间相互制约、互相监督,容易产生操作风险。
二、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银行业信息科技安全审核制度
要建立信息科技安全联席会议。由监管部门牵头,各家商业银行参与,定期对银行信息科技情况进行交流,对各银行信息科技安全进行评价与沟通。对现有的银行信息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全面检查、清理、规范,研究制定新的系统性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银行信息化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的步伐。
(二)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监管
监管机构应密切关注商业银行的科技信息风险,了解掌握信息科技风险状况和水平,全面推进信息科技风险监管。对信息科技内部、外部风险进行评价和审计,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银行整体风险监管框架之中。
(三)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信息科技内控机制
一是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做到“制度防内”。二是建立信息科技安全防范体系,做到“技术防外”。商业银行应研究制订安全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逐步建立银行信息系统安全应用平台,从技术手段上加强安全措施,通过部署防火墙子系统、VPN 子系统、入侵检测子系统、服务器核心防护子系统、防病毒子系统、日志审计子系统、内网监控子系统、安全管理子系统等,防止病毒及外部黑客的入侵,确保银行信息系统安全。
(四)加强信息科技安全应急机制的建设
要加强信息科技安全应急恢复体系的建设,加强安全监控,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臵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提高金融信息系统预警、应急处臵和恢复能力,保障金融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
然而,由于长期沉浸于“收费监管型”工作模式,“两费”停征后,虽然工商事业甩掉了因收费而担负的各种包袱,部门上下审时度势,正自觉而努力地探索着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和职能到位的方法和途径,全面转入了履行市场监管职能实践,但是,作为工商行政管理基础的基层工商所日常监管工作,在实践中却总有力不从心之感,在某些环节和工作领域还存在监管不规范、不到位,甚至严重缺位的问题,让监管效能大打折扣。其主要表现是:
一、监管观念滞后,监管手段单一,监管目标浅显,监管思路局限,监管模式没有完全走向“精细化”。
二、日常监管缺位,有效监管纵不到底,横不到边。
三、日常监管常态化、长效性不够夯实,监管难以达到工作预想。工作仍桎梏在定期巡查、突击性整治;走马观花,对监管对象违法经营行为不能及时发现,或发现后不能及时、有效、科学处臵;对市场不能有效掌控。
四、监管行为不规范、不到位,违规违纪执法行为暗藏或多发,有泛滥之虞,使履职风险增大。
五、难以消除趋利取向,不按章办事以及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跟不上监管步伐,使监管与被监管对立矛盾在某些领域、环节上加大。
六、对监管人财物制约、调配、使用不利,造成资源浪费,管理效能低下。
为此,笔者认为,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基础性工作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基层工商所日常监管工作,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分工,合理布局,确保监管职责目标清晰化。
工商所作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区域市场经济监管的派出机构,依据授权担负着对辖区内市场各类主体核审、准入、建立经济户口,对市场各类商品质量、经营行为、服务行为进行监督,受理、调解消费纠纷,开展辖区内广告、商标、合同监管,取缔无照经营、查处各类违法经营行为,宣传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等职责。在繁重而复杂的监管工作面前,我们必须加大对基层“人、财、物”的投入和政策倾斜,克服监管资源有限的实际困难,依托网格监管模式,本着合理分工、科学规划的原则将辖区内的监管事项进一步量化分解,划片包干,将具体监管工作落实到巡查组(到人)。实行二级分化管理。即:一是工商所“网定格、格定责、责定人”,努力做到监管责任区、监管责任人、监管工作任务、监管责任追究四明确。二是监管人员依据职责分工,切实开展具体监管工作。努力做到对责任区管理户数清;经营者基本情况清;经营状况清;经营者变动情况清;经营者守法情况清;管区知名商标、名优产品情况清;商标、广告、合同监管情况清;管区龙头企业、主导行业情况清;违法违章发生的行业、时间、地段、特点清;工商法律法规、政策落实情况清等“十清”。将监管对象和目标有效控制在监管职能之下、视线范围之内。
二、统筹兼顾,注重落实,力求监管效能最大化
工作在于落实,关键在于细节。工商所日常监管依靠的主要手段是市场巡查和检查。要实现监管的最大收效就必须有效调配监管资源,制定科学监管规划,以巡查组、市管员为履职主体,划区域、分层次、按类别的对责任区内监管事项在科学的频次内进行系统全面的巡查和检查。兼顾的开展梳理各类经营主体经营情况;受理责任区的个体工商户登记、变更、注销、验照和企业年检;做好对新开企业的回访工作;依法查处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宣传、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加强对责任区内食品和“高危”行业的监督管理;按要求对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信用监管;依法取缔无照经营行为;受理和处理消费者的投诉、申诉,查实群众的信访和举报;预防重大、疑难和突发性事件;及时准确的录入各类信息;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保证日常监管工作 “铺得开、收得快、效果实”,工作落实有条理、有兼顾、有实效。努力实现:
1、分类监管到位。对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市场准入、市场经营、市场退出行为进行全过程监管,使经营行为更规范,监管信息化建设更完善,工商所监职责更落实。
2、市场巡查到位。推行快速反应机制,取缔无照经营对各类违法违章行为及时发现、制止、上报或查处,做到监管痕迹清晰、控制有力、履职到位。
3、维权服务到位。畅通12315受理渠道,做到受理及时、调查及时、处理及时,反馈及时,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使消费者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满意度高。
4、依法行政到位。及时发现、纠正、查处违规违法经营行为;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和廉洁执法;无过错案、败诉案、违纪案、责任案的发生;有效宣传法律法规和工商职能,树立良好工商队伍形象。
5、专项整治到位。有效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净化市场经营和消费环境。
三、规范行为,增强服务,展现工商职能本质变化
(一)规范监管行为。在日常监管工作中严格规范执法主体,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不越权,不缺位,将各项工作抓“实”做“牢”。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不作为、乱作为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严禁违反法定程序、简化执法程序、超越执法权限、乱用自由裁量权、适用法律法规不当执法办案,严禁违反财经纪律执收执罚。始终把依法行政、规范执法作为履行日常监管职责的基本准则,切实保证行为规范、履职到位。
(二)增强服务意识。服务,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宗旨,也是社会发展赋予我们新的职责。工商行政管理的过程,就是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消费者和经营者的过程。为此,我们必须找好自己的职能定位,寓服务于对各类经济主体和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的日常监管工作中,由监管型向服务型转变,变多检查为多指导、多服务,实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与发展的内在本质和要求。
1、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树立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彻底摆脱权力型、领导型、管理型执法观念,摒弃对监管对象潜意识的对立态度。把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放在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于各类市场主体上。
2.实现监管职能到位。立足能,把该管的“事”管起来并且管好,“权利不能放弃、义务必须履行”,牢记并实践“ 提供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就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大最好的服务”,坚持依法行政。
3.选准服务的方式和着力点。服务的方式和着力点实际就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经济发展和各类市场主体监管和服务的方式和内容。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1)整治和规范市场秩序,依法监管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2)打击和制止市场主体的各类违法行为,保护相关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3)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必要的经营指导和咨询服务(如指导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和策略:商标策略、广告策略等);(4)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市场监管方式方法、大幅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建设高效率、廉洁奉公、“强而有力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保证管理服务的高供给效率和高供给水平。
4、推进工商监管工作社化。以开展“三深入两服务”及“五项工程”为契机,为载体,将工商监管工作寓于社区、村屯、企业建设,融入社会。主动与当地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及相关部门沟通和联系,实现工商工作与地方政府、基层组织工作的有效衔接和对接,努力获取社会各界对工商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工商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四、提高能力,规避风险,促进日常监管科学开展
工作目标确定之后,人成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的决定因素。要实现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最大化,就必须提高广大监管人员的履职能力,极大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工作创造力。
(一)注重学习,加强自身能力转变。执法的前提是知法、懂法、有效应用法律。熟悉、掌握、正确运用法律法规、各种办案技能、办案设备,直接关系着监管职责的实现。广大干部职工必须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于学习之中,坚持不懈地学习法律法规、学习工作实践、学习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教训、学习一切工作需要的的资源,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同时积极参与监管、维权、服务工作实践。在实践中勤于思考,敢于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摔打和锤炼自己、总结和提高自己、充实和完善自己;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和转变工作能力、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举措和工作手段,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公正廉洁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二)依法行政,有效规避履职风险。一方面注重依法授权,依法用权。在日常监管中严格遵循合法、合理、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的工作原则,依法行政。以 “严谨、务实、公正、廉洁、高效”的作风,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和上级部署的各项工作,强化对市场经营主体及其市场行为的有效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予以干预、纠正、惩戒、清理,致力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在工作中规避履职风险。一是在食品安全监管上,防止索证索票和进货台帐等制度不落实,“六查六看”不到位、监管程序不完善等问题; 二是在取缔无照经营上,防止出现监管空白、监管缺位等问题; 三是在监管高危行业上,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实时排查、有效监控。四是在注册登记环节上,防止随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越权许可、缺位审核等问题;五是在市场巡查环节上,防止管而不巡、巡而不查、查而无痕,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等问题。六是在消费维权环节上,防止对消费者的申诉举报处理不及时、不作为、态度粗暴等问题。
七、在执法办案环节上,杜绝违规违纪违反程序办案,禁止违反财经纪律执收执罚。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提高自身的履职能力,勇于承担工作和责任,不失职、不渎职;注重提高工作效能,转变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推进基层工商所日常监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建设
执法程序不规范:调查取证,未听取陈述申辩,文书制作和送达
对法律法规理解不准确 其它方面的不规范 宁国市工商局廉政风险点及防范措施(试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加强事前、事中监督,实现关口前移,超前防范,特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制定本防范措施。
一、廉政风险点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
(一)行政许可类风险点(1级)
1、行政许可相对人向工商部门提供不合格或虚假登记申报材料,为达到取得行政许可的目的,可能会通过吃请甚至行贿手段使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给予方便。
2、在实施行政许可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不予办理、拖延办理,不一次性书面告知,借机吃拿卡要。
3、在形式审查过程中,不能做到一次性告知,可能导致其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
4、在形式审查过程中,违反工作程序,简化审批手续,可能产生提前发照、违规发照,导致不应注册的给予注册,引起行政复议被撤销或行政诉讼败诉的后果。
(二)行政处罚类风险点(1级)
1、办案人员可能存在接到举报或在巡查中发生案源,相对人想私了,办案人员认为不易被发现而擅自不进行立案调查。
2、在调查取证上,如果当事人事前已暗示办案人员或与办案人员达成某种“默契”,办案人员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故意遗漏一些不利于减轻处罚的证据,以达到减轻或者逃避处罚的目的;
3、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可能存在为谋取私利而滥用自由裁量权;
4、在办案过程中可能存在小案大办、大案小办或有案不办,造成人情案、弃案的发生,可能导致不廉洁现象出现。
5、违反办案程序,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或者重责轻罚、轻责重罚或提前预收罚没款,可能导致不廉洁现象,引起行政复议被撤销或行政诉讼败诉。
6、在案件调查取证中,未按照程序规定依法取证,遗漏证据,可能导致案件定性、裁量不准确,导致行政复议被撤销或行政诉讼败诉。
7、暂扣及罚没物品没能及时进行登记、入库,物品清单中对物品型号、数量等登记不详,可能导致物品损毁、丢失、侵占、挪用、数量型号出现差错等不良后果。
(三)监管巡查类风险点(2级)
1、行政不作为,对巡查中发现的案源线索隐瞒,可能产生收受当事人的好处等不廉洁行为。
2、对巡查发现的问题,未按法定程序进行登记、录入,未及时留存文书档案,以及发现的安全隐患不及时给予制止,不及时上报、函告相关单位,可能造成工作失职。
3、在检查、职能帮扶的工作中,可能存在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难办事,以及提高职能服务门槛,借机索取好处等不廉洁行为。
4、不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缺乏控制力,特别是对重点行业、地区监管不到位,可能造成辖区重大经济安全隐患。
5、对发现的违法隐患查处、指导不及时,可能造成重大损失或重大影响。
6、年检、验照期间,故意刁难企业或设臵不必要条件,可能产生给予好处后,才通过年检、验照,或对于涉嫌违法行为,不经批准,私自给予年检。
7、利用年检、验照,搭车收取个私协会员费或其它费用,可能导致乱收费现象的出现,引起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不满,诱发申诉、投诉的现象发生。
8、对容易产生问题的行业未制定应急预案,可能导致出现紧急情况时无对策可行,贻误时机,造成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的后果。
(四)人财物管理类风险点(1级)
1、在人事管理、干部任用、考核、评先等方面,不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不深入基层调查,偏听偏信;泄露相关信息,或私下许诺,可能出现失察失误或用人不当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造成不应有的影响。
2、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利用发展党员的机会,违反组织发展原则,收受被发展对象的好处,可能导致党员标准降低。
3、在干部违纪案件查处中,坚持原则不够,查办不深入,可能造成错案。
4、在大额资金的使用上,未经集体讨论,可能导致资金使用不当,给工作造成不利。
5、购臵资产时,违反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采购物品,可能产生不廉洁行为。
6、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可能造成固定资产丢失。
7、罚没物品管理不严格,不能按规定出入库,可能造成物品丢失或损坏。
(五)思想道德及制度机制风险点(3级)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有注重业务知识学习、轻视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的倾向,可能产生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素质下降。
2、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工作中有为难情绪,怕承担责任,怕得罪人,可能产生工作一般化,不能开拓工作局面。
3、为违法当事人说情,干扰办案,可能导致收受请托人的好处等不廉洁问题。
4、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发现有些制度不够科学、严谨,缺乏时效性,没有约束力,不能及时对其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可能造成工作中出现偏差。
5、对制度监督检查不够,可能导致制度不能得到有效落实,不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廉政风险点的防范措施
(一)行政许可类风险点防范措施
1、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大宣教格局。重点加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价值观教育,开展“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促进科学发展”的主题教育和“用权为公、廉洁自律”警示教育活动。打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提高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和利益诱惑的能力。
2、严格执行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制度,并严格责任追究。
3、严格按照行政许可相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形式审查),按照“一审一核”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审核相互把关,相互监督。
4、在形式审查中发现的质疑点要逐级向相关领导汇报。防止行政复议被撤销或行政诉讼败诉的后果。
(二)行政处罚类风险点防范措施
1、严格执行市局《市场巡查监督管理办法》,巡查监管组不得少于2名执法人员,具体负责网格监管区内日常巡查工作,并承担具体监管责任。
2、在案件调查取证环节中,办案人员调查案件,不得少于两人,按照程序规定依法取证,不准遗漏证据,以保证案件定性、裁量准确。
3、发挥案件评审委员会作用,对案件严格把关。办案人员认真执行省局《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不得利用职权收受当事人的好处,防止行政处罚出现畸轻畸重现象。
4、办案中要遵守实事求是原则,执行回避制度,避免办案的随意性,防止小案大办、大案小办或有案不办问题发生。
5、严格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规范办案程序,预防行政复议被撤销或行政诉讼败诉的情况发生。
6、办案人员对暂扣及罚没物品要及时进行登记、入库,物品清单中对物品型号、数量等登记清楚,防止物品损毁、丢失、侵占、挪用等问题的发生。
(三)监管巡查类风险点防范措施
1、对巡查中发现的案源线索及时登记、录入、上报,防止收受当事人的好处等不廉洁行为。
2、对巡查发现的问题,认真留存文书档案,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给予制止,函告相关单位,防止造成工作失职等后果。
3、要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检查。深入推进工商企业联络员制度,防止出现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难办事,以及提高职能服务门槛的行为。
4、巡查人员要严格执行市局《市场巡查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环境污染等重点市场主体及其经营活动的,实行重点巡查监管,避免辖区重大经济安全隐患的发生。
5、按照市局、巡查单位下达的巡查指令实施巡查,完成规定巡查频次或巡查任务,真正做到管到边、管到底、不留死角,及时发现违法隐患,防止造成重大损失或重大影响。
6、从事年检、验照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年检、验照程序,不得故意刁难企业或设臵不必要条件,对于涉嫌违法行为,未经批准不得私自给予年检。
7、严格执行市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企业年检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宣城市局工商监(2009)107号文件“关于转发省局《关于严格追究搭车收费行为责任的通知》等文件的通知”,加强督察,坚决杜绝搭车收费行为,防止引起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不满,诱发申诉、投诉的现象发生。
8、对食品安全监管等重点行业制定应急预案,出现紧急情况时,不能贻误时机,要及时启动预案,及时应对,及时查处。防止造成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的后果。
(四)人财物管理类风险点防范措施
1、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先、定职、定级等方面的各类规定,坚持干部工作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不弄虚作假,深入基层调查,不偏听偏信,不泄露相关信息,不私下许诺,防止失察失误或用人不当等事情发生。
2、严格执行党章,在发展党员过程中,按照党员标准,组织发展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防止出现收受被发展对象的好处的不廉洁行为。
3、在干部违纪案件查处中,坚持原则,防止发生错案。
4、在大额资金的使用上,必须经过集体讨论,确保大额资金使用正确,减少失误。
5、购臵资产时,按照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采购物品,防止产生不廉洁行为。
6、固定资产管理要到位,录入要及时,加强对各所、分局、科室、协会的监督,防止国有资产丢失。
7、罚没物品管理要严格,按规定出入库,要与相关办案单位紧密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监督,防止物品丢失或损坏。
(五)思想道德及制度机制风险点防范措施
1、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党风党纪教育、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大力宣传勤廉兼优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坚持局所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注重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2、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大力推行责任型工商建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
3、认真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各级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利益观、自觉遵守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等各项纪律。防止出现为违法当事人说情,干扰办案,导致收受请托人的好处等不廉洁行为。
4、要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各项制度,充分运用制度管人、管事。
5、各所及市局各单位要加强制度落实,尤其是要加大对行政执法和行政办案以及人财物管理使用方面制度的执行力度;要加强对执行制度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办违纪违规案件,追究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三、防范责任与监督
1、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风险防范责任制。一级廉政风险点,在主管领导直接管理的基础上,由市局主要领导负责;二级廉政风险点,在工商所、分局、科室、协会负责人直接管理的基础上,由主管领导负责;三级廉政风险点,由工商所、分局、科室、协会负责人直接管理和负责。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滥用职权,或不正确履行职权所实施的违背职责的要求,而依照刑法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的总称。它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职务犯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或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我们通常所指的干部。二是其行为必须与行为人的职务密切相关,也就是利用了职权,没有利用职权的犯罪,不是职务犯罪,而是其他刑事犯罪。三是行为方式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所谓作为就是法律规定不准这样做却这样做了,并且造成了一定的后果,就构成了犯罪。它是一种故意犯罪,就是明知故犯,如贪污贿赂犯罪。所谓不作为,是法律规定应该这样做而不正确履行职责,并造成一定后果,而触犯刑律构成犯罪。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罪是违章、失职造成,是过失犯罪。总之,这些行为都是法律不允许的,是要负刑事责任的。
预防是事先进行的防范工作,采取措施达到事先防备的目的。那么,职务犯罪预防就是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运用各种手段,采取社会性和专门性的预防措施,限制、消除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进行犯罪的原因和条件,以达到防止、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发生的目的。
它有三层意思:一是职务犯罪预防是以对职务犯罪原因和条件的调查研究,科学分析为前提。二是职务犯罪预防的目的是专门性的活动。又是综合性活动,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系统工程。必须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常抓不懈,才能达到预防的目的。即“九个字”:不想犯、不能犯、不敢犯。首先,通过政治思想教育,执法理念教育,宗旨观念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依法行政的大局意识,克己奉公的公仆意识,思想上自觉筑牢反腐大堤,自己不想犯罪。其次,不同行业、不同部门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自觉堵塞管理上的漏洞,并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制度办事,不给任何人犯罪的机会,使广大干部职工不能犯罪。第三,检察机关、纪检监察部门加大查处力度,对顶风作案、贪赃枉法的腐败分子予以坚决惩处,并及时开展警示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不敢犯罪。
一、基层国税系统常见的几种主要的职务犯罪及其构成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务的行为。其构成要件主要有:(1)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共财物的所有权,侵害的对象是限于公共财物。(2)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一是国家工作人员,也就是国家干部。二是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如临时工。(3)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务的行为。(4)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并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2、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了3个月未还的行为。其构成要件是:(1)其客体是侵犯了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及公共财物的占有权与使用权(但不是所有权)。(2)其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便利,私自将经手,管理的公款挪作个人使用的行为。利用职务之便是指利用自己职务上经手、管理或主管公款的便利条件。它是构成犯罪的必备条件。挪用公款罪有三个具体表现形式:一是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二是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它不受三个月时间和是否归还为限制。三是挪用公款归个人进行非法活动的它不受数额和时间限制,一经挪用构成犯罪。(3)本罪的主体是也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4)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同时行为上主观上具有归还公款的意图。否则为贪污。
3、受贿罪。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构成要件是:(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谋取利益的行为。(3)其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4)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
4、私分国有资产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犯罪构成要件;(1)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是单位犯罪。(2)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犯罪。(3)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职责的廉洁性。侵犯的对象是国有资产。(4)主观方面实施了违反国家规定,将国有资产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
5、滥用职权罪。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主要特征是客观上表现为不履行职责或超越职权的行为。
6、玩忽职守罪。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7、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刑法第404条规定,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不征或少征税款,致使国家税收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涉嫌下列情形的,应该立案:(1)为循私情、私利,违反规定,对应当征收的税款擅自决定停征减征或者免征,或者伪造材料,隐瞒情况,弄虚作假,不征、少征应征税款,致使国家税收损失累计达到10万元以上的;(2)徇私舞弊不征、少征应征收税款不满10万元,但具有索取或者收受贿赂或者其他恶劣情节的。有上述二种情形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8、徇私舞弊出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罪。违法提供出口退税凭证罪。刑法第405条,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办理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工作中,徇私舞弊,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涉嫌下列情形的,应予立案:(1)为徇私情、私利,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伪造材料,隐瞒情况,弄虚作假,对不应发售的发票予以发售,对不应该抵扣的税款予以抵扣,对不应该给予出口退税的给予退税,或者擅自决定发售不应发售的发票,抵扣不应该抵扣的税款,给予出口退税,致使国家税收损失累计达10万元以上的;(2)徇私舞弊,致使国家税收损失累计不满10万元,但具有索取、收受贿赂或者其他恶劣情节的。有上述二种情形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党担负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基层国税干部队伍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经济和社会、党内和党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基层国税干部身上滋生不正之风的现实危险性在增加,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甚至社会上贪污贿赂泛滥,职务犯罪增多,统称为腐败现象。腐败就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私利,侵犯公共利益,腐蚀、破坏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其本质特征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腐败现象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具有致命的危害。侵蚀着社会结构的每一个环节,涉及社会各个领域。我们党和国家一贯清楚地认识到腐败的严重危害性。时刻重视反腐败斗争,指出反腐败“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我们也应从加强宣传教育出发,推行法制,实施监督,着手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首先,党和国家在战略上已大力推进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的进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等于经济现代化的价值压倒一切。如果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民主、政治效率、权力结构科学化等没有相应的发展,经济增长创造的财富很可能成为腐败分子的囊中之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央进行了以放权为主的权力体制改革,集中力量下移,地方和企业有了更多的自主。但应清楚的看到,传统的权力结构并没有相应的调整,由过去的中央集权,变成现在的大大小小的缺乏制约和规范的小集权。国有资产在增值,却因小集权中经营权、管理权的滥用而大量流失。有的贪官非法占有国有资产,或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成千上万,甚至过亿。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和政治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加速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我们每个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都要正确看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积极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走在反腐败斗争的前列,推进国有经济廉政高效运转。
其次,完善权力体制,强化制约监督。腐败表现为权力的滥用。中央已从权力体制和结构的改革上下功夫,用民主和科学的原则调整权力体制,改革过分集权的弊端,并建立系统严密的权力监督机制,用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监督来遏制腐败。一是加强行政审批权和财政资金分配使用过程的监督。二是加强了重点工程建设的监督和管理。三是用人上实现考察、考核与民主推荐相结合,并实现公示制度,从而用制度保证行政过程的合法性,公正性和透明度。作为基层各单位、各部门应从易发职务犯罪的关键环节入手,进行深入地剖析和研究,发现问题,掌握规律,研究对策。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从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特点出发,不断探索实施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的途径和办法,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权力运行制度,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职务犯罪问题。第三,加强预防职务犯罪教育,不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的教育,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夯实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基础。运用先进人物、模范事迹,理想信念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上解决好参加工作是为了什么,当了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下什么的问题。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特别要强化中层以上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要求中层以上干部按照党章和党内各项规章制度对照检查,做到严格按照党章办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针对行业特点,开展一些法律法规培训班,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有效地促进党员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同时,要把日常教育与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宣传工作的多种载体,完善反腐倡廉的大宣教格局。形成廉政教育的强势,突出廉政教育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自省、自励、自警,自觉地防范职务犯罪的发生。
第四,以法治腐,依纪治腐,把反腐败斗争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公共权力同样存在被代行者滥用的风险。我国的反腐败斗争一直在进行,但腐败的蔓延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甚至愈演愈烈。其主要原因就是单纯地打击和处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权力滥用的问题。因此,要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注重预防的原则,变事后打击为事前预防,变事后查处为事前监督,效果将更加明显。但是,我们决不能放弃打击。
第五,加强法制宣传力度,做到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思路。打击是被动预防,预防是主动防预,司法机关承担着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职责,同时也肩负着宣传法制,搞好综合治理的义务。但法制宣传、综合治理工作不仅仅是司法机关的职能,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各单位领导应树立依法治国的思想,将法律拿在手里,用在工作上。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珍惜党和人民交给的权力,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思想,为公民正确行使好手中的权力。广大党员干部要与司法机关一道,建立起预防职务犯罪网络,形成社会化预防体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形成预防职务犯罪及源头治腐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大建章建制力度,形成规范权力运作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预防工作力度,形成专门预防与群众预防相结合的防预体系。只要上下齐心,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决不会滋生蔓延。
三、现阶段税务机关职务犯罪发生的主要特点
1、贪污贿赂犯罪比较严重。从全国税务机关发案情况看,一些税务机关的主要领导或具有征收大权的科室负责人,利用单位效益好,经济环境宽松的有利条件,巧立名目,或开假大额发票等手段擅自报销,从中渔利,少数税务人员利用职权,拿原则作交易,把权力商品化,以权换钱,从中获取利益和好处。一是在行使认定权上下功夫,主要是纳税人的资格认定和福利企业的认定,在纳税人资格上,交不交税有个临界点,超过一个基数就要交税,没有达到就不交纳,人为控制因素较大。再就是一个企业或一个公司要是有残疾人就要免税,多人多免,人为控制因素也较大。由于人为控制就容易出现问题。二是在行使处理权时收受。一些掌握稽查大权的税务人员,以国家税收政策作交易,多送多免,少送少免,不送不免。以此损公肥私。三是逢年过节,和红白喜事收受贿赂。生意大户爱与税务人员打交道,看重的是权钱交易。四是利用经商、内部管理等工作时收受贿赂。我们有的税务干部向纳税户推销商品,纳税人按高于市场价给钱。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三十六岁走上正厅级领导岗位,贪污受贿2000余万元,后被处以极刑。
2、失职、渎职,徇私舞弊时有发生。有的税收征管部门的主要工作人员为了循私情、谋私利,违反规定,对应征税款擅自决定停征、减征或免征。有的伪造材料,隐瞒真相,弄虚作假,不征或少征税款,给国家税收造成重大损失。有的为了小单位利益,以费抵税,少征纳税户应纳税收,以罚款抵税款。
3、内外勾结,虚开增值税发票,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南京市侦破的价税2.61亿元的特大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起诉的特大虚开增值税发票团伙案,都与税务人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行为人被处以极刑。
4、虚开、填开发票是一个难填的黑洞。由基层税务部门设立的开票点,应临时商户、不符合领取发票条件的企业,单位和个体户的要求,而开具的普通发票,一是假票多;二是虚开多,已成为职务犯罪的诱因和工具,这些发票往往是拿出合法的票据掩盖了资金的真实去向。
5、税务人员职务犯罪主要发生在“两权”监督运行过程中。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是税务人员职务犯罪的主要部位。税务人员有的失职渎职玩忽职守,有的收受贿赂,贪赃枉法,有的甚至内外勾结,通谋参与,多发生在税款征收,税务管理、税务稽查、税务处罚以及税务行政管理等环节。还有的发生在税务内部如基建、干部提拔、大宗办公物品的采购上。
6、“买税”是腐败的形式之一。“买税”就是打着增加财政收入,多得超额奖励或为完成任务,由税务人员操作,从“富税区”调整税源到“贫税区”,作为该地区税收任务上交入库。目的是完成任务获得返还奖励款,其结果是减少国家税收,增加税收成本,助长虚假政绩。有的税务部门与财政部们勾结,以买税名义从中贪污或私分,是案件多发区之一。
四、基层国税部门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主要措施 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已经提上了各级税务机关和基层负责人的议事日程。作为基层国税部门,要继续按照“规范用权、公开示权、合理分权、科技控权、追究制权”的工作思路,强化“两权”监督制约,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导致腐败现象发生的深层次问题,推进体制机制制度创新,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具体而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税制改革,坚持依法治税,为“两权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财税改革是国家“五项改革”的重要一项,已深入进行。但是市场经济运行情况复杂多变,应着眼于税制设计的长远性,而不能仅凭一时经济运行状况。税务系统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在强化“两权”监督方面已作了不少工作,但还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2、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规范两权运行。要针对两权在新的征管模式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围绕容易产生腐败行为的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权力行使和监督制约方面的规章制度,规定程序,规范性为,实施过程监控和执法过错追究。
3、建立保障机制,确保两权监督制约工作落实到位。一是完善“两权”监督工作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做到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组织领导有保障。二是坚持教育先行,建立职业道德规范,构筑思想道德防线,做到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政治思想方面有保障。三是建立并预防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做到职务犯罪预防重点有保障。四是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推行科技加管理,做到职务犯罪预防技术防范有保障。
关键词:当归产业;风险分析;风险防范;岷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9-09-02
甘肃省岷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总面积3 578km2,总人口48.4万人,耕地面积4.18万hm2,人均耕地0.1hm2。岷县中药材资源丰富,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是全国有名的地道中药材主产区,盛产当归、红芪、黄芪、党参、贝母等名贵中药材238种,尤以当归种植历史悠久,质量最佳,产量第一而闻名于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岷县当归产业已经初步形成,2013年当归种植面积达0.668万hm2,当归总产值7.9亿元,已经占到全县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左右,全县已办理登记注册的中药材加工企业117户,加工农户达到2万多户,年加工能力3.8万t,就业人数1.2万人左右,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岷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当归生产周期长,1a育苗,2a成药,3a开花结籽,要经过育苗、移苗、栽苗、采收、熏干、存储、切片等多项环节,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产业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归产业发展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产品价格波动极大,给种植农户和加工企业都带来极大的风险,整个产业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了解风险、认识风险、防范风险是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1 岷县当归产业面临的风险分析
1.1 自然风险 当归和其他农产品一样,其自然风险来自自然界与生产相关的灾害性因素。各种自然因素如阳光、气候、土壤、雨量等,对当归产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当归产业化的运行风险高于工业和其他产业。岷县地质、地理条件复杂,气候多变,生态环境稳定性比较弱,常常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泥石流、暴风雨、干旱、洪涝、冰雹、病虫害等都会给当归生产造成损害,轻则减产减收,重则劳而无获。2012年5月10日,岷县遭受暴雨,农作物受灾9 648hm2;2013年5月11岷县遭受暴雨冰雹灾害,2 446hm2农作物受灾;2013年7月22日,岷县爆发6.6级地震,给当地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因忙于在地震灾害中自救,很多农作物也因此而减产。
1.2 生产存贮风险
1.2.1 当归早期抽薹,导致减产或绝收 在正常情况下,当归的早期抽薹率在20%左右,当抽薹率达50%以上时,被认为不正常抽薹现象[1]。根据笔者对农户的调查访谈,当归抽薹在50%以上,主要原因是育苗的当归籽种中混有火药籽。这些火药籽育成的火药籽苗移栽倒农田中,由于遗传因素,抽薹率在90%以上。由于火药籽和火药籽苗和常规生产的籽种苗子肉眼难以分辨,目前尚未有真正实用的鉴别方法,更没有专门的鉴别机构,药农一旦移栽这种火药籽苗,会导致大量减产甚至绝产。
1.2.2 熟地育苗引起当归死亡,造成大幅减产或绝收 目前,岷县当归育苗还是传统的采用开挖生荒地育苗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育出的合格当归苗,移栽到农田里,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强,死亡率低。但是,每年都需要大量未开垦的生地。据定西市农业技术部门2009年的考察,岷县每年当归育苗需开垦生荒地达到270hm2左右,全县很多乡镇已经到了无生荒地可开垦的地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农户采取熟地育苗。据笔者对甘肃省岷县蒲麻镇包家沟村20户农户的走访,所有农户认为未按任何规程操作在熟地上育出的当归苗,与生地育出的苗子在肉眼上难以区分,前者如果移栽后,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非常弱,多数情况下会死亡,造成大幅减产或绝收。在生地非常紧缺的情况下,熟地育苗虽然是一种趋势和发展方向,但是这种技术目前还处在试验阶段,方法并不成熟,并没有在全县大力推广。此外,对不符合种植标准的熟地当归苗还难以鉴别或控制,也会给种植农户造成很大的损失。
1.2.3 存贮风险 当归系列产品主要用于食品、药品、保健品以及化妆品,由于当归种植户和加工户分布比较分散,没有标准的生产体系和严格的质量监督检验制度,传统的硫磺熏蒸虽然少见但并没有完全消失,新的比较实用的储藏保鲜技术还没有被使用。在倡导绿色生态产品的今天,只有给消费者提供给安全、放心的农产品,这种农产品才会永远被消费者欢迎。
1.3 市场风险 当归产业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当归成品、当归苗、当归籽种价格的波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推行市场化,各种价格管制逐步放开乃至取消。当归这样的农产品价格基本上由市场供求关系自发调节。由于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导致价格波动异常剧烈。如在1984年-2015年间,岷县当归的价格最低至2元/kg,2007年曾达到70元/kg的天价[2-4],至2009年,当归价格又降至4~6元/kg,2015年最高价格也达到40元/kg,波动幅度远远大于其他农产品,其风险大于投资股票。再如当归生产周期长,单位面积耕地投资高,农户对市场信息了解不够,在种植当归时,盲目跟风,很容易造成损失。当归价格低迷时,农户种植意愿非常弱,当归价格比较高时,种植意愿比较强烈,又进一步加剧了当归价格的波动。当归的市场风险让诸多的种植农户、商贩以及加工企业难以承受,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健康运行。
2 岷县当归产业的风险防范对策
2.1 做好当归种植的适宜性区划 通过气候、土壤、地形条件的综合性评价,对全县耕地种植当归的适宜性进行划分,划分出当归最佳种植区,适宜种植区以及不宜种植区,指导农户的种植决策。
2.2 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做好当归重大病虫害气象监测预测服务,在旱情严重时,开展人工降雨工作。岷县经常会遭受到冰雹的袭击,完善防雹作业布局,加强人工防雹工作由显重要。
2.3 增加科研投入 对当归早期抽薹的机制机理,对火药籽和真药籽的鉴别技术、熟地育苗的根本性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尽早解决这些问题,帮助种植农户减少损失。
2.4 不断开发当归新产品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当归系列产品广泛用于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在新产品的开发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从供需关系来看,只有当需求与供给平衡时,商品价格才会稳定平衡。通过开发新的产品,满足新的需求,才能保证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
2.5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作为新型交易模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交易活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大大提高了效率。自2008年以来,岷县中药材电商已经通过淘宝、天猫和阿里巴巴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数额超过千万元的中药材系列产品,且销量每年都呈大幅增长的态势。通过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帮助更多农户和加工企业参与到电子商务中来,增加产品销路,提升产业价值。
2.6 建立陇药期货合约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目前陇地药材作为现阶段中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品种,从其产量、交易市场、需求市场、企业集中度和价格走势来看,已经具备了上市期货的基本条件。由于期货市场具有的机制超前、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使其成为中药材价格风险的避风港。积极筹备陇药期货上市,对于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5]。
参考文献
[1]陆则权,张金文,等.当归抽薹植株生理生化特征分析[J].中草药,2011(11):2326-2629.
[2]赵欢,冯利.中药材价格暴涨成因分析及风险防范[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716-17717.
[3]王秀兰,云立新.甘肃省岷县1990-2010年当归价格波动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2(11)47-50.
[4]刘晖,王秀兰.基于“蛛网模型”的我国当归价格波动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11):34-36.
【基层工商部门监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基层工商所长先进材料07-28
如何当好基层工商局长06-22
关于加强基层工商所07-07
浅谈基层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07-13
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商干部作风建设的思考06-22
基层国税部门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7-26
基层环保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09-24
基层国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05-31